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第1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人文主义教育;新教学理念

G625.1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在各阶段的教学中均开始实施,在真正的素质教育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而这些也正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观点和理念。这种教育方法正在逐渐深入到教育界,应该从小学开始塑造学生的个性,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尊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形成逐渐渗透的形势,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格观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人格魅力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但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则需要教师格外注重学生的心里变化和生活学习状态。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教师们更注重的往往是小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况,而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开展的较为薄弱,可以夸张的说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在日常的学习中使用较为严格的手段进行班级管理,如此教育方式削弱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完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任何的帮助。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开拓思路的最佳时期,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理解小学生的思想,并尊重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鼓励学生拥有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自身养成了较强的个性,并掌握了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这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因素。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不能为了不影响学习时间而抑制学生的多样化兴趣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班级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一名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优越的成绩,在综合素质发展的今天,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同样可以成就一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并为自己最终感兴趣的事情而努力和奋斗。人们常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确实如此,每一名学生只要努力相信都会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中做出贡献。

(二)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他们往往不能够很长时间集中精力,比较贪玩和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作为小学生的班级管理者,不能够因此就责罚和严厉批评小学生,甚至认为这样的小学生是没有未来的,这种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中是及其错误的思想。而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者是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小学生固有的天性,并对这些天性在正确的引导下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因素,促进小学生的更大进步。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风气和氛围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首先需要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风气和氛围,这对于人文主义教育的引入十分必要。因为一个班级的良好风貌是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共同营造的,是体现着班级整体氛围和文化的表现,是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进步的心态创造出来的。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诱发每位学生正能量的体现,有利于班级的整体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则首先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能够代表班级形象的事物让学生感觉到班级的荣誉感,形成班级的团体意识,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班徽,只有班级内的学生才可以得到这枚班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概念,并注重集体荣誉感的建立,在此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从而让学生间更为亲密,增加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将班级建立成一个大家庭。在这样和谐友爱的大家庭中学习生活,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人文主义氛围。

(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教学

对于每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各有不同,教师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应该采取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分别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以及个性差异分别制定教学方案,并展开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的小缺点应该加以合理引导,指导学生如何规避和改正。适合的教学手段是能够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同时发挥积极性。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意识习惯

对于小学班级的管理,如果采取生硬的手段开展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在管理中更应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将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和自信心的建立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更深入的理解知识,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验证实现自主研究,形成更深层次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样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帮助,因为学生能够对自我的行为进行控制,代表着极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做了铺垫。

(四)小学生优良品德的教育

小学生正是对事物形成判断能力的时期,此阶段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而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首先需要以自身树立榜样,因为品德教育是育人之根本,教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为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样重要,所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另一重点便是为学生树立品德,因为班级管理者是班级的灵魂人物,他的品德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发展,让学生在积极的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教育是国之根本,人文主义教育便是如此,在教人之前必先育人,并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人文主义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顺应国际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客观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从转变观念、确立核心价值、设计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建设、注重知行统一等方面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创新体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诸多论题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成为众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论者依然强调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差异与对立,没有看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区别,认为只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模式就可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本文提出,应当把职业人文主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在职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以人文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一、职业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职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相对稳定的工作。职业本身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具体体现在:第一,职业具有社会性。职业本身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只有在社会之中提供社会发展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职业才能存在,才有它自身的意义。第二,职业具有历史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每一种职业都经历着一个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第三,职业具有道德性。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社会生产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因此,职业必然与社会伦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服务于社会,从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职业具有“生活”性。任何职业都必须由具体的人来承担,每一个人也都必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从事一份职业。因此,职业不仅关乎社会,而且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职业本身就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之所在。总之,职业的内涵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人文主义性质。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职业人文主义为基本价值诉求,就是要突破“专业学习训练+人文(通识)课程=融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框架,以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属性为基点,全面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创新模式。具体来说,职业人文主义教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职业社会使命。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化生产网络上不可或缺的纽结。每一种职业都以其专业化的劳动和贡献服务于社会的良性运行,推动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每一种职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个直接服务社会的舞台,也是选择一种社会使命和责任。崇高的职业社会使命,体现着具体职业和社会整体的有机联系,也为每一个劳动者提供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和意义源泉。

2.理解职业历史文化。在职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那些影响行业兴衰的典章制度文献、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职业技术革新事件、成就卓越的行业先驱人物等构成了每一种职业或行业发展变迁的轨迹,积淀为每一种职业或行业的独特历史文化。只有理解职业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理解当下职业选择的社会意义。

3.培养职业价值意识。特定职业既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也包含着特殊的职业价值意识。职业价值意识具体体现在: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凝结为每一个从业者的职业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职业价值意识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从业者的内在价值理性和道德自觉,这是职业人文主义诉求的核心内容。

4.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活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亦是一种人生教育。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职业理想实现的过程。人生需要引导,职业生涯需要设计规划。设计职业生涯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确定人生的目标,设计合理可行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体现着职业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

1.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实现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二,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正是以人为本的切实体现。职业人文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彰显职业的人文主义性质,真正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实现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为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升职业水平和职业形象提供人才支持。

从文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是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第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个体。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人文主义为价值诉求,就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渗透在职业教育之中。职业人文主义具有强大的整合作用。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自己所即将从事的职业的社会意义,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方向感与和谐稳定的心理状态,才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开拓和谐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样,高等职业教育就能够通过培养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2.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优秀传统的要求。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倡导和关心职业教育的教育家都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目标的人文主义取向。

著名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人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可能存在的弊病有着清醒的认识,指出“办职业教育,最易犯两种病。其一,学生误解了‘自尊’的一个名词,于是不知不觉看轻一切作业。随你学什么工艺,都成为贵族的工艺。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不愿动手。其二,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绝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为了防止这两种弊病,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所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一律要写誓约书。誓约书的内容是:“一、尊重劳动(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值担任);二、遵守规律(校中有全校学生组织自制团,自订一切规律而自守之);三、服务社会(学生除校内服务外,兼于校外从事一切相当之服务)。”此外,黄炎培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是:“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在培养崇高的人格及深博的学术,而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职业作用之所在,即职业教育主义之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时。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生产虽有事物之不同,然其有利于群则一。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他还强调“生利主义”对师生之精神的指导作用:“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所呈现象正与衣食主义相反。生产一事一物之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教师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自具一种利群之精神。”这种“利群之精神”就是一种超越一己私利、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和族群共同福祉为价值理想的人文精神。总之,黄炎培、陶行知等教育家都强调必须把正确价值意识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有机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职业教育。

3.倡导职业人文主义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职业主义思潮,主张把职业教育纳入主流教育,构建一个以培养高技能的、弹性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劳动者为目标的全新职业教育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定位不再局限于固定的职业训练,而是要从“培养工人从事单一的、刚性的和细琐任务的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中摆脱出来,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所谓核心技能,是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门化的、狭义的技能。它具有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通常包括“共同的知识与理解”“与民主社会相关的共同的价值观”“可迁移的学习内容”“共同的学习经验”等。显然,这里强调的“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人文素质。英国新职业主义教育思潮对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的职业教育都产生了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兴起过一项以提升青年的学术成就和就业能力为主旨的“学校向工作过渡”(简称STW)改革运动,进入21世纪之初,这项改革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持续。在其基础上,当前美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学校向生涯过渡”(简称STC)改革。从STW到STC的转变,绝不是单纯的名称的改变,而是反映出美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倡导学生本位,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终身发展。很显然,从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努力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职业训练和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服务于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大势所趋。

三、实践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策略

1.确立职业人文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随着经济生活的市场化和社会阶层逐步分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世俗化和功利化。我国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呈现出式微之势,教育目标也越来越功利化和工具化。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重实用轻人文、重技能训练轻道德养成、重专业成长轻全面发展成为普遍现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被误读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技能训练、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作为人的发展必需的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谐人格的塑造、全面素质的培养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些都极大地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相对比较单一、人才培养周期较短,不可能完全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大量开设人文通识类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从职业教育的特性出发,消除“职业/人文”二元对立的思想,充分挖掘“职业”本身的人文内涵,确立职业人文主义理念,探索基于职业特点、面向职业生活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这应当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价值诉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理念。

2.构建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同的行业在劳动对象、工作任务、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其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所面对的主体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确立自己的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理念。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是一所面向首都第三产业特别是商业服务业、以财经贸易类专业为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财经贸易类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人们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人文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根据财经贸易类职业的特点,我们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确立为职业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目标。“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这五个要素组成的财贸职业人文素养核心价值目标体系,是根据时展对职业人文素养的要求提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简明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一个从情感层面到认知层面再到行为规范层面,紧密衔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

3.科学设计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课程体系。职业人文主义教育的实施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注意其职业性和全面性,主要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和职业生活实际,发挥对学生职业学习的理论指导作用。第二,职业历史文化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发展的历史和独特文化。例如,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我们筹建了中国商业文化教学中心,就中国古代商业、中国十大商帮、京商、中华老字号、中国商业街、中国货币史、中国广告文化史、立信会计文化等专题编写教材,开设通选课程,使学生理解财贸职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第三,职业道德和法规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并牢牢掌握所选择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第四,职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普通心理学常识的基础上,了解并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第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活与人生价值、人生幸福的关系,了解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学生把职业理想与生活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把个人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按照“社会所需、个人兴趣所好和力之所能”的原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思考。

另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在校园里设立以“丝绸之路”“运河通商”“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为主题的雕塑,举办中国货币史的展览,张贴古代著名商人、现代财贸行业先辈和模范人物的画像和格言,邀请知名商贸企业家开设专题讲座,使学生在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职业精神、职业伦理的教育内容,使学生确立“做人先于做事、正确的价值观重于娴熟的职业技能”的意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我们精心设计了“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五个教育板块,开展经常性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构成了职业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体系。

4.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想实现职业人文主义的教育目标,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必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教师人文素养教育,把“爱心、责任、诚信、严谨、创新”作为学院师德建设的主题。我们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真诚地爱学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做诚信的表率、严谨的模范和创新工作的标兵。我们相信,只有师德优秀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

5.注重知行并重。职业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利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体验职业生活,逐步培养清晰、自觉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认同职业价值、体验职业精神,切实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人文品格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千朴.职业素养基础[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5]余祖光.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6]石伟平,等.新职业主义:英国职业教育新趋向[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7]刘春生,等.美国基于新职业主义的职教理念及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7).

[8]付雪凌.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9]丁继安.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陈新文.从人文学科到人文教育[J].辽宁教育研究,2005(8).

[12]武任恒.人文主义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6).

第3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指在市场的背景下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人文主义”对人的自我实现进行了强调,重视对人的教育,也就是素质教育。我国的中职学校,不仅需要培养中职学生的过硬专业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为了达到此教育目的,在语文课上融入人文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先进思想体系,是具有世界观的思想潮流,甚至作为了思想武器的代名词。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对愚昧和无知的神明加以反对,将传统的神学压在时代的车轮之下,将个性解放置于社会时代高端的位置。人文主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追求基于现实主义的精神幸福,对理性进行推崇,对蒙昧无知加以反对和压制。在《周易》中言曰:“人乃万灵之首,应致力文明进步,发扬美好的人性,拥戴人权,培育人格”。我国之人文,其“人”乃“仁”,“仁”为“人”之精华之所在,以此对人伦和道德基础加以奠定。人文主义有它自身独特的信念,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在他/她自身的身上都是蕴含着价值的,简易释之为“人的尊严”。除了尊严之外,其他一切的价值都是在此得以保全的基础上实现的。尊重的基础是人类的潜能,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潜在的能力。即人类可以在自然界进行学习、创造、交往,并具备管观察自己,审视别人,对事物进行推测、臆想的能力。而上述一系列能力一旦被得到释放,便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进行选择和创新。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的能力

针对语文课程,有的学生爱慕之极,有的学生厌恶之极。之所以出现两极分化,是因为语文课程比较枯燥,基本知识属于理论的范畴。有的学生之所以爱慕,是因为领悟了语文的精髓,即文学性。而有的学生之所以厌恶,是因为仅仅看到看了语文表面的枯燥而对语文的美无法领悟。针对上述的情景,最好的办法是在中职的语文课堂上设置动手的环节,以此提高部分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对语文进行学习。中职的文化教育与中学的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中职的教育明显的偏重对专业课的学习,而中学的教育偏重对文化知识理论的学习。因此,在中职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的重点基本都放在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得学生对语文引起重视以培养语文能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引导的重要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某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学生之间的讨论,需要引用语言进行说明、解释、沟通。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以合理的说明,使学生明白语文的重要性,明白语文对提升个人的口才能力、书写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对语文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教师进行语文的教学时,需要充分的融入人文主义之精髓: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发展和解放的观念,将学生逐渐培养成具有高品德,高人文素质的人才。

2.培养学生的审美

语文是文学的缩影,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具有独特的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悉心挑选出来的经典,因此,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中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很多文章都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知识底蕴和丰富的人生哲理,如若学生加以细细的品读,将会在文章中学到很多对自身灵魂塑造有重要作用的优秀思想。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针对人文主义的特点,对学生的自身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引导学生个性的解放和独立思考。教师在进行人文主义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将学生的道德素质、思想高度引领上新的台阶。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对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逐渐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3.营造强大的人文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入人文主义的教学理念,是实现人文教学的小环境。如若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人文教学,需要学校有目的、有意识的营造一个具有人文氛围的大环境。具体的方法可以在中职的校园内举办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活动,并强调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以此使得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环境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中职语文的教育在渗透了人文主义的背景下,可以使得学生得到素质化的教育。人文主义讲究个性的解放,强调人性的尊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人文主义的精髓,以此实现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浅析中职语文教学中多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J].考试周刊.2012,25(11):84-85.

第4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人文主义教育 课程设置 自我意识社会环境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文学鉴赏、情感体验和作品内涵领悟等能力要求。

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陶冶人和教育人。

在教学中,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生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适用的课程。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教育,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笔者现从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当前社会环境三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引入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释。

在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的引入,需要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感内涵方面的体会能力、写实与虚构的分辨能力,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注重课堂训练与讲解,学生自身很难体会到文章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信息和情感,更不用说体会作者的文字技巧了。“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还要对其亲身体会。而中学生无论在社会经验还是人际交往的程度上,都远远低于成人,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及简单地现实联系对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有益处的。譬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节选,表面上看整篇文章刻画了一个极度吝啬而又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的犹太人夏洛克和诚实信用、珍重友情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作品的内容在许多学生看来是可笑而不真实的,认为这个故事只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是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欧洲社会背景和宗教背景,了解当时欧洲政府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斥,学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夏洛克会有如此之变态的报复心理。此外,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让其针对社会借贷现象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对比调查结果和课文中夏洛克提到的借款条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极力刻画的夏洛克的贪婪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到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结局凸显法律文件文字严谨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注重自身表达的准确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内涵领悟,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行程和发展过程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成熟期八个阶段。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被积极地解决。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集体社会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学习,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对于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定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和信息载体,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被赋予了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能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将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述出来,教师除了进行积极的引导之外,没有必要再进行强制统一。对于异议的提出,欢迎学生进行基于客观现实的自我阐述,帮助其建立自身独特的角色定位。

另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国际交流愈加深化,新兴媒体传播方式涌现,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应用产生巨大影响。许多网络流行语或是方言,或是不符合传统语言结构,或是错别字,比如,网络上风行的“有木有”,是由地方方言演化而来的(普通话夹杂方言),就是“有没有”的意思,是咆哮体中的一种。同时,外语教育给传统语言带来的影响也不可轻视,比如,经常听到学生说的“吐槽”,来源于日本漫才(类似于中国的相声)里的“ツッコミ”,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者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普通话里相当于相声的“捧哏”。

中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的一部分,对于奠定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于新奇事物很容易接受,在当今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反而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少原来的网络流行语被收录到字典中,如“给力”、“宅男”、“宅女”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学生出现此类偏好,应当恰当地予以引导,在遵循传统语言的规范的同时,保持其语言的清新性和独特性,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使中学生在现今快速发展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奠定坚实的传统语言文化知识基础,开阔视野,建立健全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文字的鉴赏能力和内在领悟能力,达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百度百科:人文主义教育http:///subview/229803/6133546.htm?fr=aladdin(引用日期,2014-4-19).

第5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化;心理学;教育学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徐立稳(1980-),男,汉族,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于18世纪末,于19世纪前期达到,从欧洲开始,影响整个世界。教育心理学化的核心是使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使教育与人的心理发展结合起来,表现在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学程序、课程设计上,都以心理学为依据。广义上讲,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教育理论和实践要符合心理学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领域内的融合与渗透。教育心理学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哲学记述――对灵魂的关注

古代教育思想还在萌芽阶段,哲学心理学就已经被许多思想家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崭露头角。苏格拉底创立的“助产术"不仅是一种启发、导引的教学方法,而且与现代心理咨询的 “面谈法"一脉相承,是现代西方心理咨询的源头。在科学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理论被描述为哲学,心理的概念被描述为灵魂。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即:灵魂在环境刺激下的演变,如其所言:“几何学大概能把灵魂引向真理,并且或许能使哲学家的灵魂转向上面"。①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有人认为他所著的《论灵魂》,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他把灵魂按照“自然等级”区分为三种水平,并实施三方面的教育: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为了使肉体不断完善,应该进行体育锻炼;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愿望、知识,通过智育则可以达到真理的大门;再次,人有理性的灵魂,能够判断是非、区别善恶,进行德育可使其达到完善的境界。他的《论灵魂》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依据。这种由灵魂认识来引发的教育理论也可以称其为是“教育心理学化”的起源和萌芽。由此可见,在古代思想家们涉及教育的论述中,就已经有了心理学化的倾向,但只是停留在伟大人物的先知先觉。此时的心理学思想主要依附于哲学论断之中,是对人的灵魂的关注。心理学认识还很宽泛,只有一个大体轮廓,是零散的哲学记述,未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

二、人文主义运动中的酝酿――对本性的尊重

世界历史在向近代化迈进的时刻,以“尊重人、注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文化在启蒙运动中得以弘扬,教育也深深地带上人文主义色彩。18世纪的教育家们也开始关注人的本性,发展人的个性,形成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把视线放到学生的心理领域,主张在尊重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孕育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夸美纽斯是人文主义教育运动中典型的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②在《大教学论》中他以儿童心理为依据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来论证直观教学,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而且在科目的编排上,夸美纽斯也十分强调依据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有序排列,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指向。这些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化打开了思维空间。

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诞生,推动了近代儿童观的巨大转变以及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广泛兴起,使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探讨进一步具体化为对儿童心理的认识。他把适应儿童的本性和心理特征描述为遵循“自然”,要求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施教。在《爱弥儿》中他系统地叙述了儿童各时期心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并提出许多具体的建议。后世教育家追随卢梭,重视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科学依据,为教育心理学化搭桥铺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夸美纽斯的实在论、卢梭的自然主义都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早期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直接先驱。”③

这时教育心理学化倾向初露头角,在教育目的、课程编排、教学原则等方面都有所论述。由于心理研究的缺乏,人文主义教育家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的“自然”现象,“自然”的概念较为模糊,不足以清晰、准确地表现儿童的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人文主义的巨浪掀翻了千百年来封建宗教神学观念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坚持人性教育代替了神性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解放,加速了教育心理学化进程。教育家们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下,对儿童人性给予高度的尊重,开始关注儿童的兴趣、思维、年龄特征。正因为他们在轰轰烈烈的人文主义运动中大刀阔斧、旗帜鲜明地为尊重人性而倡导遵循心理学规律,才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应时而动、呼之欲出。

三、思潮的兴起――对心理的提倡

在近代工业经济变革和人类知识急剧膨胀的形势下,教育事业何去何从的发展前景及其应对的机遇和挑战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诞生的现实前提。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和以康德等人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成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重要资源。他们集中精力于研究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即人的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和认识界限,在此思想基础上,心理学倾向日益明朗,教育心理学化思想逐步明确。伴随着裴斯泰洛齐振臂高呼的“教育心理学化”口号,教育心理学化思想开始形成,众教育家纷纷响应,于19世纪前期达到,由此唤起了人们对心理学概念的觉醒。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主要是指教学方面:首先,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要以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为基础,“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各种天赋道德力、唤起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智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④其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编制要适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再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要心理学化,如其所言“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最终使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但“裴斯泰洛齐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未能使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他的主张大体上还只是一种未经系统阐释的‘天才的预见’……正是这种预见,提示了近代教育发展和人类教育认识发展的客观趋势,激励着后代教育家们沿着他所开创的思想道路进行探索”。

直接接过教学心理学化大旗的是三位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培尔和第斯多惠,他们分别在各自研究领域进一步发展了斐斯泰洛齐的思想,从而使教育心理学化成为一种思潮和教育运动。赫尔巴特提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言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在他看来观念是全部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统觉则是使这些元素相互联系的‘链’,……观念和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全部的心理活动”。他把统觉心理学直接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强调知、情、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的主张,即:教育性教学原则。他还依据统觉理论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每一环节都涉及用何种方法和材料来推进认知的发展,这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的规律对教学中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抽象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明确和规范的教学程序模式的尝试。赫尔巴特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于1806年发表了《普通教育学》,将教育理论研究扎根在现实的“心理学"土壤中,“完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的结合"。

福禄培尔的贡献主要在幼儿教育领域,他进一步修正了裴斯泰洛齐机械论的心理学观点,更深入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及其发展的本质规定性,从而在根本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发展。第斯多惠主要在师范教育领域,他提出教育适应文化的原则,把发展人所固有的自动性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也就意味着把心理发展作为教育的直接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首要目的。第斯多惠把“发展性教学”原则作为全部教学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全面阐述了关于教学方法、教师素质等问题的主张。如其所言“一切学校教学的发展性的(锻炼性的)目的永远也不应忽视”。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化发展成为一种思潮,并且逐步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形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心理学化的开端。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以单纯经验和纯粹思辨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时代的终结,标志着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独立的学术问题加以研究、并努力提供可靠和确定的理论基础这样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化思潮的影响促成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的确立,也正是在两门学科独立的基础上,教育心理学化才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

注释:

①〔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91.

②〔美〕S•E•佛罗斯特.吴元训等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7.

第6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创新人才。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也经常出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问题:当前一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在很多时候仅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捉襟见肘,但有限的40分钟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就有可能会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应有全局意识,通盘考虑。

(2)讨论过多: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都一概套用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参与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

(3)每课都合作讨论:合作学习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并非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每节课都要用。因此,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有五个:一是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二是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三是意见不一,有必要争论时;四是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五是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和大家分享时。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回归

随着课改的深入,提高素质教育成为每位教师的共识。然而,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并围绕考试来构建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的教育。它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作为历史学科更要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不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人文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因为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滋润和升华。如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凌与瓜分,众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从这些历史素材中,教育学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人文主义教育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初中历史学科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供了可行性,能让他们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行人格的塑造与培养。

历史课程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一课程定位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遭到冷落。其最终结果是“人性”被泯灭,“个性”被扼杀,“情感和精神”被否定,被训化成机械的“机器”。随之而来,对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落实人文教育,把握教材主题,挖掘人文思想。

三、多媒体与导学案整合

在当下课改模式中,多媒体与导学案不可或缺,两者的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优点很多,以其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因此,多媒体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左膀右臂。除了多媒体教学,学校还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7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人文主义 教育 渗透 语文课堂

一、前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人们不仅仅需要重视对于知识的教育,还应当将人文主义融入其中。

二、语文课堂上注重体现人文关爱,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满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充满激情,从而给学生传播美好的人文精神,以此来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丰富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智慧,用富有哲理的思想感染学生,召唤学生懂得自尊自爱,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发展。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育学生要有博爱宽大的心,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生,积极学习。所以说,语文课上教师如果能积极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美好人格。

在语文课堂上,不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文本之间都存在着人文关爱的因素,学生与学生在一起学习一起读书,一起游戏,学生与教师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研究问题等等,这都是一个非常和谐非常融洽的场面,在此之间,学生,教师与书本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合作,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课本之间都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那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去体会人性之美,去领略人情之美、人格之美以及精神之美。那么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优秀文章,他们有的是有纯真深厚的感情,有的是富有哲理的思索,有的是美妙绝伦的意境之美,令我们振奋,令我们深思,令我们流连往返,或者是启发我们深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学习研究挖掘的同时,触发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1]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1.教师要具有丰厚的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深远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重视自身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生硬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就无疑难以达到理想。首先教师要让自己感染到课文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真正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以此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

2.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人文资源浩如烟海、丰富多彩,上下纵横千万里,可追溯五千年历史,涉及古今中外。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深度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情感,挖掘人文精神在教材内容中的体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加以使用带有诗意、富有灵性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引发出富有自己个性的想象,从而使他们的眼界得以拓宽,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吸收,领悟到生命价值的真谛,升华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适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体会和经验引申到教材中,与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这样就能使人文精神的培养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充分的发挥。

3.教师要有阅读精神

许多经验表明:语文教师自身阅读的质量与数量是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如果他没有阅读,他就会没有深刻的思想,就更不会有精神的发育和心灵的成长。一个语文教师只有重视阅读,在生活中真正把阅读视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态度,他才能保持心情的宁静,心态的从容,头脑的理智和人文胸怀的开放,进而才可能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态度和行为。但是据我在工作中的了解,语文教师的阅读情况在现实中并不乐观,很多教师依然在用自己求学时代所阅读的书籍维持自己的阅读水平。他们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教师,他们只需要指导、监督学生的阅读,从来不会怀疑他们自身的阅读水平与质量。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反映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这种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2]

例如,在教学《小狮子爱尔莎》时,当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把小狮子放回大自然时,有的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了答案,可有的学生却提出了不同看法说:“我认为作者没必要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因为爱尔莎生活在作者身边过得很快乐,作者又很爱它。”马上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爱尔莎回到大自然很危险,它长期生活在人身边,肯定会斗不过其它野兽。”“文中说,这是一种科学实验,拿爱尔莎做实验,我觉得这也是在伤害动物。”就这样课堂上像炸开了锅,有站在作者这边的,有支持这位学生的,脆临时开了一个小小辩论会,主题就是:“把爱尔莎放回大自然,好还是不好?”我这样做既是为了保护这位学生充满个性的理解力。也是为了创造条件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正是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学生感受到了思考给自己带来的学习乐趣。

五、结语

总的来说,将人文主义融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仅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师本身也应当加强自身的修养,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3]

参考文献:

[1]高晓东 浅谈高中语文人文主义教育 [J] 《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 -2012年5期-

第8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是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现代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倡导下,教育者既要尊重科学的价值,强调科技教育,又强调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有人情味。人文主义教育是为培养完善的人格而不懈的努力,着眼于提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重视把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关心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培养人的责任感,为建立一个人文化的社会而努力。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正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离不开人文教育的内容,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育功能上,人文教育既重发展人也重发展社会;在教育制度上,重精英教育更重普及教育。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课堂再现生活的真实,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总而言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在实践上是既教人会做人,又教人会做事。对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回归生活、感知生活、享用生活、发展生活”,教育生活观的基本理念“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

二、现代中学生思想的时代局限

1.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心理倾向

现代初中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父母及整个家庭过分的宠爱,青少年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久而久之就淡化了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膨胀,形成了许多独生子女所常有的通病,具有情感独占和情感冷漠的特点,独生子女比例之大和“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溺爱,我们的使得独生子女体现出道德情感的淡漠,即道德责任心与道德使命感的缺乏,加上许多父母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重金进行智力投资,望子成龙之心极为迫切,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是否健康发展却充耳不闻。而有些教师也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把学习成绩的优劣看作是评定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伦理道德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趋向及多元化社会的形成都影响这学生的情感走向,这些加大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承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杠杆作用日益增大,当我们的社会趋利轻义,每个人都希望人人为我,却很少考虑我为人人,结果社会上处于一种自私自利的情况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会从经济利益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设计自我发展的道路,当经济利益突显出来,青少年的理想随之弱化,个人独立性与自主性逐渐增强后,在孜孜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越来越强烈地感到社会理想、社会责任感只是与自己相距遥远的外在的东西。

2.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状态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一切都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个人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更加具有多层次性、无限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进而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趋向多元化。当代中国价值选择多元化并趋于实惠,在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核心价值体系未完全建立之前,多样性的价值选择和多维性、宽容性的价值评价,往往会导致判断是非标准的模糊、相对化困境,使人们感到困惑,处在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东方和西方、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处在不确定和茫然状态中无所适从。社会的多元化既丰富了学生的思想,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的了解社会,又导致了思想潮流的多元化,多元化思潮冲击着学校和家庭,同时又给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性格培养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是非善恶界线模糊,个体自利意识高涨,个人价值选择的重利倾向相应地会导致价值选择混乱、社会舆论评价莫衷一是,缺乏共识,容易让学生善恶是非产生混淆。

3、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异化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个体的道德品质及其一生的发展方向。21世纪是一个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凸显的时代,关注人类生活,关注人的生命,已成为人们探索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21世纪的青少年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价值观的异化体现在行为与认识的脱节:对“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高尚的人生观比较淡漠,又对崇尚自我完全抛弃社会国家利益的私利主义嗤之以鼻。现实的践行中,顺应并且认同了较低的社会道德行为模式。以致当今的青少年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相当多的青少年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甚至是人际关系,而与个人的道德品质没有直接关系。人生价值观向金钱和个人倾斜,同时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也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需要及满足,以好莱坞、麦当劳、可口可乐、流行音乐、流行舞蹈为特征的西方大众文化对思想正在影响走向成熟的青少年,西方的工具理性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神教义,西方文化的渗透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思维模式较前辈人普遍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所替代,追名逐利成为很多青少年的人生理想,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隔阂。

三、学生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的途径

为了更有效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笔者以思想品德拓展课为教学平台,汲取生活中的素材,展开实践活动,努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知识,着力提升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人文素养。

1、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生活能力的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学习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生活能力的内涵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的界定多种多样,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即面对生存应有的智慧;.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具有同情心,关怀体谅他人;具有正义感,尊重人权,憎恶错误行为;具有开朗乐观的品格,热爱生活,乐于奉献;自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具有责任感和自助精神;正确获取和选择自己需要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和健体的能力等等。可见生活能力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前提、发展的条件。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生活认识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学习思想品德学相关知识,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教育的真正内涵,例如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生活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生活中的挫折让学生拥有学会反思的智慧。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要学会坚强,更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培养学生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首先就要应该的是挫折感,在课堂上,笔者邀请班里能够正确面对挫折的同学介绍经验,给班里的同学以借鉴。然后组织同学认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挫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凡是能够联系学生实践的教育内容,笔者尽量让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参与进来,在小组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常识有了更清晰完整的认识;重新认识了生活的内涵,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知道养成良好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密切联系,并懂得了珍惜生命、关爱他人,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生活能力。

第9篇: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范文

一、高职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我国的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全能型的人才,随着现在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渐的增加,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教育中离不开人文教育的逐渐渗透。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不断的人文知识的渗透,是学生逐渐的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并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能够让学生知道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要领。并且透过对于人文知识的渗透,不但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乐于奉献的生活态度,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人生追求,增强学生的奋斗精神。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的渗透是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需要将人文渗透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并且重视学生的学习地位,让学生主动的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要地位,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渗透教育,要求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利用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的分析,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兴趣,不断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育,积极的进行人文渗透,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大了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以及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的重要方式,所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采用人文渗透的形式进行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人文渗透的方针策略

(一)人文渗透着重的突出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且教学中的所有的活动都是有教师进行支配,学生只是不断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是由教师进行决定。但是对于现在的教学形式来讲,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逐渐的不能很好的适应了,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形式更是不感兴趣,这样就会严重的影响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但是采用人文教育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比较局限的方面,逐渐的进行改善与创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的传统观念,将教学的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开始,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不管是教学的内容还是关于教学的方式,教师都要积极的配合学生进行学习,主动的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就可以不断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的落实人文主义的教学观念

在我国的高职体育教育中,将人文教育确立为教学的主要教学观念,并且按照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要求和学习的特点进行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环境等的选择,积极的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逐渐的渗透到学生的高职体育学习中,将人文主义的思想以及其中的价值不断的体现出来。教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并且教师需要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等,以及对于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高职的体育教育中建立具有人文主义的教育环境,要求我们学校在教学方式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中逐渐的进行改进,这样就能够使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逐渐的得到保障,并且逐渐的提升高职体育教育。

(三)采用具有人文化教学的内容

在高职体育教育中,教师设定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不断的增加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锻炼以及学习,努力的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在进行体育教育的选择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教育,选择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开展体育教育。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在很多的方面相对于高校的学生比较自卑,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心理素质上。人文教育比较注重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体育教育中的人文渗透逐渐的提升学生的自尊心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在以后的就业中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掌握住学生的心理变化,不断的在教学中逐渐的提升学生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