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经济统计学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脉介入术(PCI);B型钠利尿肽(BNP);心室重塑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1-0029-02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心肌梗死患者数达2200万。临床研究证实,B型钠利尿肽(BNP)对AMI患者左室功能、左室重塑、病死率以及患者的预后的评价等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与认可[1]。临床治疗AMI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药物保守治疗,二是手术治疗,在众多术式中,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疗效已经得到证实。本文主要对药物保守治疗与PCI手术治疗AMI对BNP浓度以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AMI的临床诊断标准,并排除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患者。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检查 本研究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 h、48 h、72 h以及7 d分别抽取其肘静脉血2~3 mL,并于当天检测。采用ARCHITECT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BNP水平进行测定,根据试剂盒上的说明进行[2]。
1.2.2 心脏超声检查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7~10 d之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其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3]。
1.3 血瘀证积分判定标准
(1)心绞痛:未发作,为0分;轻度:出现典型的心绞痛,但是可以耐受,稍作休息便可恢复;中度:每天出现比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每次持续的时间约为10 min,需要口服硝酸甘油便可缓解,记6分;重度:每日出现多次心绞痛,疼痛难以耐受,需要多次服用硝酸甘油,记为10分;极重度:出现明显的心绞痛症状,程度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记分为15分。(2)舌质紫暗或者出现瘀斑:无任何症状,记为0分;轻度:舌质暗红,记为3分;中度:舌质呈暗红色,并出现散在的瘀斑,记为6分;重度:舌质紫暗,记为9分;(3)口唇或者齿龈暗:无任何症状:记为0分;轻度:口唇及齿龈呈暗红色,记为3分;中度:口唇及齿龈颜色呈暗紫色,记为5分;重度:口唇及齿龈颜色紫暗且有瘀斑,记6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x±s”的形式进行表示,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对比
见表2。由下表可知,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两组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见表3。由表3 可知,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3 讨论
近年来,AMI患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临床研究证实,AMI患者血中BNP水平与正常人群血中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将BNP作为AMI一个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BNP最先是由日本学者Sudoh从猪脑中首先分离出来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左室功能不全患者体内激素激活首先表现为BNP的升高,而不是循环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血浆BNP有较好的诊断心力衰竭的价值,而且心力衰竭症状越严重,血浆中的BNP浓度就越高[4]。BNP是独立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对AMI后危险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预测因子,BNP提供的预测信息甚至已超过了LVEF。AMI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死亡。因此,应该注重加强对AMI患者的临床治疗。目前,主要包括两种治疗AMI的方法,即药物保守治疗与PCI手术治疗。本文主要将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治疗AMI的疗效进行比较。
本研究主要的观察指标包括: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瘀证积分值、两组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治疗后BNP、CPK、CK-MB与心功能指标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综上所述,PCIAMI患者血中BNP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以及左室重塑,其疗效比药物保守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海燕. 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血中BNP变化及对心室重塑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5):497-499.
[2] 何劲松,刘婧,白法文,等. 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 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5):599-600.
[3] 王师菡,王阶,何庆勇,等. 冠心病介入术后证候分析要素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8,10(6):11-15.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统计学是探究数据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展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推断,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统计分析与决策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居于重要的位置,统计学方法可以对经济管理中的大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尤其是在医药经济管理中统计分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统计学成为高等院校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统计学教育是大学经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内容难度较大,统计理论基础部分难于理解,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同时随着各类数据分析软件的推出和不断升级,新型数据分析方法被提出,这就要求统计专业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1经管类专业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
在医药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统计学居于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医药经管类的一些其他基础课课程,它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统计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管理决策和社会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但就目前来看,统计学教学还存在一些不甚合理之处,如过分强调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忽略统计分析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学生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却不会进行软件操作,无法有效分析统计软件的结论。
2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与教材偏重理论,与专业应用结合不够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注重统计理论的推理和证明,对统计应用的实际操作的关注较少[3]。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出现偏差,仅仅认为统计学是一门数学理论课程,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从而可能会忽略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4]。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大量的统计理论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不能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或者无法有效地解读统计分析结果,无法找到关键信息。教材方面,当前大多数教材编写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覆盖知识面广,但重要部分讲解不够精细的现象,一些教学内容与医药经管专业的学生需求不符合,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应用到实际中。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课程,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最重要的是其应用,应用统计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现有的一些教材中的例子和实际结合较少,仅仅是一些统计方法的演示,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统计在本专业中的应用价值,也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当前的统计学教学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黑板和PPT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基本上属于“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授课内容理论推导和公式讲解占据了大多数,这一现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显得不合时宜。由于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统计理论的讲授,而统计理论中的数学基础部分又较难理解,因此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甚至产生挫败感[5]。当前统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授课依然是单纯的理论方法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师会通过提问甚至是点名上黑板做题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但收效甚微。这种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单通道的知识灌输,必然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在统计课堂教学中和教师的互动较少,而且气氛也不热烈,这其实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种表现。
2.3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考核题型多是以试卷笔试为主,考核的题型多为常见的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计算题等,考核内容多集中于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这种导向也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只关注考核内容的记忆,对于一些应用的实际背景或者统计软件的使用反而关注较少,学生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对统计学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却未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可以看出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地评估学生对统计学的掌握情况,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提升[6]。
3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思考
3.1调整教学内容
在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内容设计中,既要保证一般统计理论的讲解,还要考虑到经管类学生专业的特点,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并对教学章节进行合理的分配[7]。学生通过统计学学习,不仅可以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更要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分析统计结果所表现出来的重要信息。
3.1.1理论部分的设置
统计学理论部分是统计学学习的基础,统计理论部分内容较多而且多涉及数学知识,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应该结合专业研究的特点有重点地设计课程内容,注重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抽样分布、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统计学理论基础,又不至于陷入繁杂的数学分析中[8]。
3.1.2实验部分的设置
统计教学中,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统计结果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需要从统计分析结果中识别出重要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因此统计软件的上机实验就显得必不可少。在实验内容中主要介绍,统计分析的步骤和统计结果输出的分析。在实验部分,学生要掌握数据库的构建、缺失数据的处理。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对统计的认知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而且可以应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有效解读分析结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1.3积极开辟第二课
堂统计学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只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但是对于统计方法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衔接。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社会实践或者开放性实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统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实践任务,把课程中的方法和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3.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统计学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抽象的数学计算和复杂的数学推导,如何将这些抽象而复杂的知识生动地展现出来,对于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3.2.1注重案例的结合
统计学的数学理论部分很抽象,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实例来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环境以及相应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9]。通过案例的引入强化学生对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令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信息社会网上资源丰富,教师在教学前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教学资料,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设计案例,增强趣味性、引导性和时效性(例如可以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本市场的股票波动设计案例);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再结合学习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对相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解读。
3.2.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是在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进行全面支持,通过平台可以进行交互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物理位置限制。随着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统计学教学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学生在课前选择观看教学视频熟悉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则以应用、答疑和案例教学为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2.3重视统计软件教学的结合
统计理论的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且难于理解,在教学中结合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类统计分析软件,还可以使学生对于统计分析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统计软件的实验还可以使学生快速分析大量数据,解释分析结果,体现统计分析的实用价值。在软件教学中引入多种基本的统计数据分析软件,例如EXCEL,SPSS和SAS可以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常用统计软件的操作分析方法,拓宽学生软件操作的能力界限。
3.2.4重视实践教学的结合
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统计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学生发现统计分析在经济管理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3考核方法的改进
在统计学课程考核中,考试内容和方法既要关注统计基本理论的考察,也要重视统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结果分析。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考核方式,应该考虑使用笔试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笔试可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机操作则考核学生对一般统计软件的掌握情况。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考虑将平时作业成绩按比例计入最终考核成绩[10]。考试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20%、笔试成绩60%和上机实验操作20%三部分构成。综合测评不仅可以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统计分析应用能力,从而培养既具有医药管理知识背景又具有统计分析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小艳,吕杰.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当代经济,2014,(8):98-99.
[2]白日荣,苏永明.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教育,2007,(12):25-26.
[3]何丽红.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19-122.
[4]李因果,经管类专业学生《统计学》教学认知研究[J].才智,2013,30:109-110.
[5]闫敏伦,李宗娟.大学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09-111.
[6]霍东华,田秀杰.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2(1).
[7]吴启富.中国统计学课程建设发展改革以及存在问题[J].统计与决策,2012,(3):47-50.
[8]胡冰.基于实践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改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173.
[9]邱家学.建构主义理论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3,19(2):38-39.
众所周知,在1998年教育部对分属数学下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进行合并,并统一放理学下,同时又对该专业可授的学位进行了规定,理学学位和经济学学位均可。在这一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来设在财经院校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是否开展,如何开展,对这一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否有变化,课程教学体系如何设置这些问题都需要高校急需解决。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统计学可以为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理论统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抽象的随机变量,主要从事对一般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归类和总结;而应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数量,主要服务于各个领域进行定量分析。所谓统计学的应用性包括一般统计方法的应用和各自领域实质性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而经济统计学只是它应用性的一个领域。对于经济管理类的统计学来说,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去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和社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统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理论方法和现代计算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实现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顺应时展的潮流。
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当前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学生对统计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畏难情绪较强
由于统计学课程理论性太强,涉及到的概念、含义、公示比较繁多复杂,如果学生不做足够的课外练习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统计学理论太多,学生学习兴趣低、从心理上害怕,再加上经济管理类文科学生较多,数学功底比较差,对学好统计学缺乏足够的信心。还有很多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统计学,加上课堂上理论知识比较枯燥,这些都是导致统计学学科教学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
(二)学习内容增加,成绩考核方式不合理
从1998年教育部对分属数学下和经济学下的统计学专业进行合并以后,大多数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学的原理,还增加了部分统计推断的内容,并增加了经济管理类相关具体应用的实际案例。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内容的实用性更强,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取闭卷考试,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出勤率、课堂提问问题和课堂作业和阶段测试,而期末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却忽视了考查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对实践和实验缺乏评估,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不够
统计学科中实践、实验在整个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各高校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平台,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但是这类教学模式的评估和考核不太完善。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进行实际应用举例,很多案例和相关专业的结合度不够,相互课程之间的渗透能力比较薄弱,联系系统性不够,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学在各自专业中的实际应用。
三、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具体措施
由上文可知,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师通过采取案例引入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简化统计学的数学模型,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统计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可以加强学生对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教师也还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双向互动式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体系的立体化和多元化,以课堂理论方法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完善统计学教材,提高考核方式的合理性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完善统计学教材,更加注重对统计方法的介绍和实际应用,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常用到的一些软件,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让学生体会做教师的心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方式应该更加重视对统计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多层级综合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不仅要通过闭卷考试考核课本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讨论、答辩、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能力。
(三)加强对实践试验的评估,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思想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随着统计方法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生物学等实质性学科应用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的经济系本科专业普遍将统计学确定为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开课以来,经济系统计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就不断开展,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相对于专业教学来讲,由于统计学课程的特殊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统计学的教学仍主要处于理论部分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仍然延用中学时期的思维方法,偏重记忆和解题,而没有实际分析问题的锻炼,忽略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此外,由于课程中概念较多且彼此之间关系复杂,公式多且计算复杂、难度大,导致许多学生对课程学习思想负担较重,缺乏学习主动性,无法对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该如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开展实验教学,课堂学习与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相结合
学有所用,这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却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导致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另外,现在计算机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统计学中的计算过程已经不应该再被视作教学的重点,而统计思想和案例应用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已经离不开统计软件的处理技术,而且在统计学中使用统计软件,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更为简单、直接和精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简单轻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经济系学生自学统计专业软件,如sas、本文由收集整理spss、eviews,难度较大,而excel软件作为一款常用办公软件,它提供的统计分析工具虽然比不上专业的统计软件,可由于它简单易学,更便于学生掌握。此外,很多高校都会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具备excel的基本知识,并且熟悉excel的操作,因此,对于本门课程,我们可以采用excel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统计案例,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另一方面,如果把excel软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演示,不仅可以简化分析过程中繁琐的计算,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能力。这种加以计算机辅助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统计实用性的认识。
二、推进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尝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前,很多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考查方式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掌握,却没有实际应用方面的考核,这很难评价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对于统计学原理无法深入理解,导致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水平,达不到考查的目的。
因此,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统计实际应用能力,我们建议在统计学教学的新模式下,对现有的考试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尝试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对于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取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而对于数据处理等应用性部分的考核,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要求学生对于已给数据,利用计算机的辅助功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用统计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开卷考核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助于考查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
考虑到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最初开设统计学时,我们建议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注重强调统计原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第一堂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团队,要求每个组不超过5人,针对一个实际问题,或让学生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一个需要做统计分析的、推断规律的问题,根据该问题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做出调查报告。学生期末时上交三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调查问卷,并说明发放问卷的过程,第二部分是数据处理的过程,最后是一个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中要完整说明整个问题的提出、分析与结论。教师事先对调查涉及问卷中的问题个数、问卷数量都有一个要求,并明确要求学生在数据分析中必须用到课程中所讲授的四类主要方法——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中的至少三个。在统计学的学习中,我们并不需要求选题与经济学挂钩,选题可以相当广泛,如对学生喜爱运动的调查、食堂调查、图书馆调查、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等等,我们应该通过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例如,课上讲到“抽样的时候要有随机性”,让学生们自己做调查问卷,自己进行抽样,就会有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如仅仅通过课上教学是很难得到的。通过这个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还能为以后的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对于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相关数据处理工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并符合经济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中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各行业、各领域在管理工作中对于统计学的重视,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素质的统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在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已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为推动统计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1讨论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讨论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统计的概念时,向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什么是统计?“统计”一词有几种涵义?为什么说统计是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什么是标志和指标?它们有何联系和区别?什么是统计总体、什么是个体?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统计学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关系?层层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述自己的看法,讨论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各种意见及其分歧,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1.2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应用的对比教学方法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含义进行直接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与内存关系,然后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时间数列的计算时,通过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三点不同,即:是否具有可加性、与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是否是连续登记取得,以此作为时点数列与时期数列的基本判断方法。
1.3总体框架结构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一些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名词、概念,框架结构法的应用通过框图将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然后逐层展开加以剖析,提纲挈领地板书框图中名词的特点与作用,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语言说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异同。采用这样直观清晰、凝练简洁的框图教学,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1.4实践式教学方法
实践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如专题研究、社会调查、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通过对实践过程的讨论和实践总结的书写,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事件,设计一套调查方案,通过调查方案、调查方法的设计让学生理解了统计调查的内容,通过对搜集来的材料的整理让学生加深了统计分组、组中值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
2.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方法应用效果的途径
2.1注重现代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并且加强对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科技的发展为统计学的教学和应用带来了快捷和方便,主要体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统计软件的应用,在统计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公式、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资料,可以展示复杂的图表,将图表的制作过程演示给学生,加深了学生的感官认识,也节省了板书时间;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图表、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形式传输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注意把握尺度,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的时间,合理编排讲课内容,做到严肃活泼、有主有次,形成交流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2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与“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只局限于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消化,加之所学的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往往在实际问题面前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统计教学的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考虑其专业特点,把握社会经济动态及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具备一定统计理论知识、技能,能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活学活用、不断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2.3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背景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正确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规律的理论、方法,解决的是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应用背景组织教学,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善于使用统计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概念公式的掌握,强调理解和应用,有的放矢,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的适应性和应用性。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转贴于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转贴于
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关键词】经济类非统计专业 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统计活动规律和方法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主要课程或主干学科,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把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来开设,以便为学生进行专业研究时提供一种可行的定量分析工具。而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面临诸多挑战。
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与问题
统计学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认为统计学概念多,公式多,十分枯燥,比较难学,并且在实际中没什么用处。本文主要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目前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对于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经不轻, 加上对统计知识的认识不够, 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统计知识是很难做到的。 而且,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本身的数学基础特别是概率论知识学得又不是很好,这就使得他们感到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出现了统计难学的看法,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彻底放弃。 这样,学生在认识不到统计知识用处的情况下, 所学又和实际结合不紧密。 容易产生学统计无用的想法,学习兴趣不高,以至于被迫学习,教学效果不佳。
(2)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教学方式还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有关数据处理的软件也越来越多,统计学的教学手段也应该日新月异。 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信息量有所增加, 但是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嗓子冒烟,学生听得直打瞌睡,究其原因还在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 使得学生不能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
(3)教学定位不清楚。统计学教学分为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他们掌握一整套系统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以便将来专门进行有关数据的研究;而对绝大多数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种统计学的思想, 在信息社会,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做出判断和决策,这都需要他们具备一些统计学的思想;其次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可是不少学校的非统计教学由于定位不清楚, 导致教学过程中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公式推导和概念阐述,如不少统计学教材上大篇幅介绍统计图表, 并对其进行比较, 可是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画出这些图表却没有阐述。 其结果是学生学完了统计学后只记得一些概念,而具体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做出图表却一无所知, 结果是不少学生得出《统计学》难学也没什么用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更新
(1)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统计学使学生具备在随机性事物中寻找规律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运用统计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取舍。整个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按照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步骤进行。其主要内容还是包括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部分,而重点应加以调整,应以推断统计为主,描述统计为辅。 在描述统计部分,着重介绍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推断统计部分,不仅要介绍抽样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还应该介绍关于统计决策、多元统计分析和非参数统计等现代统计方法。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给统计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统计学常用的软件是 Excel 和 SPSS, 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统计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因此实践课程的加入是必须的。实践课程中介绍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使得统计学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成为可以随时接触的、使用的工具。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统计学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手段多样化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当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应将讲授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由于统计学内容的繁多与复杂,适当加入学生的环节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让学生用软件设计问卷, 对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最后,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这样,既便于进行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也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部分内容采用实践教学和灵活的考核方式
单纯的笔试往往使学生认为考试为大, 别的都是次要的,重点在于考试前死记硬背,而对于是否掌握知识没有兴趣。实践教学一定比例的加入必然要求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因此,单纯进行笔试考试改革势在必行。并且统计学中的一些内容,例如推断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不借助计算机很难在笔试中实现甚至没办法实现,导致的结果是重要内容没办法考,能考的内容有可能反而不重要。 因此,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尤其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三、结语
总之,在对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仅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紧密联系实际, 还要求教师要全方位的展示统计学的魅力,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统计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其次, 教学手段与方式的选择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统计软件的应用、统计案例的讲解,完全可以使统计学成为人人喜欢学习的一门数据处理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来栓.财经院校非统计专业统计学教学法探讨,内蒙古统计[J].2013(06).
[2]董瑞.]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与设想.河南科技学院学报[J].20 l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