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人文地理学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地理学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地理学重点

第1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字: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人地关系

引言:一种学术的所有参与人员,都在由特定学科的某种哲学所提供的框架内从事研究。这样的哲学可以是确切的,参与者在工作开展前就已经建立了某些规则;这种哲学可以是含蓄的,存在一些规则,但并没有得到公认。在哲学明确的情况下,这一哲学也为其他参与人员所共享。但在哲学含蓄时风格则可能很不相同,尤其是在社会科学中。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既和自然科学有关又和社会科学有关,所以在研究方法上表现为自然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结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地关系,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人为地理学的发展自古以来就有着擅于不断地吸收新的科学、哲学思潮的优良传统。历代哲学家对人与自然的论述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文地理学发展以来,有多种哲学方法论被提出来,其中很多只不过是哲学的变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下面笔者将详细介绍四种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先由感受而得到经验,然后经过适当归纳或演绎,才形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

人文地理学像绝大多数学科一样,都起源于经验主义的实践。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想法设法获取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地理学就是对地球的描述。大自然及人类社会构成的地理环境系统非常复杂;地球表面和抽象的人地关系又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是:观察是重点,调查及实地研究紧随其后,然后进行经验判断与评价,最后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家时常从观察人文地理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寻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2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实证科学是建立在证实原理上的。人们认为事物是真实的,是因为人们认为建立起真实性的方法是合理的。根据实证主义的观点,一种科学理论由一特定的演绎系统构成,该系统包括两组因素:一组初始命题(或者假设),一组由系统内规律。

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社会科学之一。实证主义方法论被引入人文地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晚期的美国。从那个时候它就迅速的传播开来,到60年代末实证主义就已经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采用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原因是,现在方法的并不合理,再一就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中实行的科学的社会学具有巨大引力。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是其具有的数量化性质:以数学或者统计学的形式,以一种精确的、可重复性以及确定性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

3人本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是:他们关注于有思想的生命,关注的是人类,而不是关注以机械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非人类。人本主义目标是认识人类活动的真实性,这个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而设想的手段就代表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

人本主义方法主要有三种:理念论、实用主义、现象学及其亲属。

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这种哲学中引入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悠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做为人的心理构成,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4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后扩展至整个欧洲大陆。但结构主义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而是由结构主义方法联系起来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其观点大多与一定的专门的学科有联系。纪本嵩认为注重结构、强调对结构的分析是结构主义者具有的基本原则。这基本的原则展现为五个主要特征:整体、关系、消解主体、自调、转换。

整体:结构主义者认为,注重整体是研究事物本质的唯一途径,而事物的部分或因子仅是通向研究事物本质的要素。

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特征相比,关系的涵盖面更广,其内容更丰富。它不仅紧密相关某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而且统摄宇宙万物间的各种系统。

消解主体:其意是人失去了他是万物中心的位置;人不再是测量万物的主人,而是系统中的一个因子。

自调:自调是结构主义者在解释系统之所以存在时所认定的根本原因。

转换:结构主义者所提倡的转换,其性质则是强调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变化的动态性。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主要的影响有两点:1、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性可以看出。2、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要把握人地关系系统中的深层结构。

作者:刘昊等

参考文献: 

[1]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M].蔡运龙,江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 

第2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63-02

在高等师范学校地理科学专业中,“人文地理学”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空间组织和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还包括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涉及人口问题、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人类活动行为等重大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矛盾愈加突出,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方面,地位日益凸显。

“人文地理学”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和实践应用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我们在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专题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地理教学设计

突破传统的人文地理教学模式,设计了三大板块。除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外,特别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

1.课题讲授

采用启发式教学,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课堂讨论

包括两部分内容: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②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现象。

3.实践活动

通过调研的方式,包括观察、考察、问卷调查等,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人文地理”讨论课的设计

1.专题讨论――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在各分支教学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学[1]前三个章节主要讲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且贯穿于后面的各分支章节,具有以线带面的知识结构体系特点。各分支内容讲授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分支章节:人口、农业、工业、聚落、语言、宗教、旅游、政治、人类行为。每个小组运用已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通过组内讨论,分析各人文地理现象的起源与分布(文化区)、迁移与传播(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景观表现(文化景观)等。

讲授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提问质疑的角色,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人文地理学知识体系的认识也得以升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宗教地理学这一分支章节时,根据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列出如下讨论提纲(表1),采用启发提问式教学,既打破了为讲宗教而讲宗教的课堂枯燥乏味的尴尬,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文地理学尤其如此,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在解决人地矛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例如目前人类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人口众多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甚至全球政局变动等,人文地理学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人文地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挖掘与社会经济、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的人文地理现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行课堂讨论,并予以点评。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开拓思路的教学目的。

该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难易适中,同时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提示。由于这类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运用、整合人文地理概念和理论的重要途径。表2列出了部分讨论主题。

三、人文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设计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是观察、认识、研究人文地理事象的重要手段,是人文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地理知识、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具体模式有观察、考察、社会调查等。高师人文地理实践教学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确定合适的实践调研课题

确定研究课题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课题的难易程度应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既要达到深化课堂内容的目的,又能保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完成。其次,选题要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应用性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因此选题应侧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选题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根据当前热点问题、教材内容及以往经验提供若干可供选择的实践调研课题,此外还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可行性论证,集思广益,扩大学生选题范围,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2.做好实践调研前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做的是否充分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一般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思想动员、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环节。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过程,其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保证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实践教学前还应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对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社会地理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提供背景资料。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书应包括实践教学任务、路线、范围、实施方案等内容,以便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调研资料的后期整理

通过对调研资料的整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并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科研能力。调研资料后期整理三部曲:建立数据库、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空间表达、撰写调研报告。针对研究目的和方法选择合适的软件如EXCEL、SPSS、ARCGIS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空间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制图,并将数字语言转化成文字语言,进一步归纳人文事象的时空变化规律,撰写调研报告。

4.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及时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实践教学效果评定应包括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为此构建了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三大板块:一是专家点评,即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同学针对调研内容、方法、结论等现场演讲,由3~5名教师组成专家团进行点评;二是选出优秀调研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补充、修改,撰写成科研论文,在相关杂志发表;三是依据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等因素综合评定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此外,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

例如,结合经济地理部分的学习内容,确定了“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结构比较分析──以零售业业态为例”的调研课题。根据调研内容和目的,确定以走访式调研方法为主,通过对两个地区商业空间分布和发展态势,确定调研范围和路线,实地调研、资料分析和撰写报告采取小组分工与协作的组织方式。

通过调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三峡广场与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行业结构趋同度高;②解放碑商圈商业业态层次结构高于三峡广场商圈;③级差等级地租对两商圈商业业态空间分布产生显著影响,从商圈核心向出现:百货商店、专卖店――超市、专卖店、小型商店――便利店、一价店、仓储超市的业态变化特征;④三峡广场应根据级差等级地租进行商业业态空间结构调整;⑤解放碑商圈有条件发展为大型购物中心。以上结论对两大商圈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人文地理学讨论课和实践活动课是对传统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语言表达、科学研究、团结协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 荣、王恩涌、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毛蒋兴、徐文丽、黄鹄等.研究性学习在人文地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4~118

第3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人文主义地理学;段义孚;逃避主义

引 言

自从1976年当代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概念以来,人文主义地理学已成为当代西方地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英国著名地理学家R.J.约翰斯顿把80年代的西方地理流派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人文主义地理学作为当代西方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引起了国际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深远的影响。

1.人文主义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研究方法,是“理解生活的目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也是“一种人类究竟是什么、能够做什么的广泛观点” [1]。

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迅猛社会变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把人日益物化。在这种形势下,人文主义思潮十分流行。二战后这种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和地理学结合,诞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从整个地理学的发展来看,50年代实证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60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实证主义研究方式日益不满。因此一些地理学家倡议,实证主义应被人文主义替代,以人及其所处环境为中心,将人作为地理研究的出发点,重视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等的研究[2]。人文主义地理学主张人文地理学以人为中心,是人的地理学,关心场所的构建。1976年,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至此,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进入了高峰。

2.段义孚的生平

段义孚作为西方公认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他的生平又是怎样的呢?1930年段义孚生于天津,后移居国外,成年后在牛津、美国伯克利读书,之后在美国多所大学教书。自任教明尼苏达大学,段义孚在地理学界声名鹤起,荣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和美国地理学会授予的奖章。1998年,段义孚在演讲中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也特意提到了早年中国生活带给他的感受。他注重人性、人情,以人为本,给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的理念。在后来的人文地理研究中, 他总以人为本作为观察地理问题的出发点。在60年代的逻辑实证革命中,段义孚将人的情感与地理景观的关系进行了极具智慧的阐发,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3]。自此,Yi-Fu Tuan闻名于世界人文地理学界。

3.段义孚阐述的人文主义地理学

段义孚认为,爱与怕是人类情感的两项基本内容, 关于这两个主题在人文地理中的表现,他写了两本书,《恋地情结》、《恐惧景观》。其中《恋地情结》是他的成名作,此书至今仍是美国各大学景观专业的必读书。段义孚所关注的“爱”与“怕”,指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与地方场所相对应的爱与怕,这些构地理的内容。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当地方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后,人便与地“合一”。“合一”是合在人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与地方的情感有很多。面对各类未知地区,人类都会与其产生情感关系,恐惧是最主要的情感。陌生产生恐惧,恐惧则又产生要调节恐惧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些行为中又常附有发明创造。越是陌生,越是不自信,越有恐惧感,就越容易相信风水说、风水术。段义孚讨论的人与环境问题很有趣,从身边说起,他的人本主义就是这样与人贴近,不求高远,但求深省。人本主义一词在地理学界就与段义孚密切联系在一起。

3.1段义孚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

2005年段义孚到北京师范大学做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的学术报告。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主要任务是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 [4]。他强调人要对世界有所感悟。他的报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在特点上的差异。地方特点可以通过感官来感受到,感受的综合便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强权于自然之上,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人的本性中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也有攫取自然的一面。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应将人看作是自然的一分子,人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自己的生存资源,但还要尊重其他自然要素的存在。第三,人类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推动人们营造新的空间场所。他强调:与一些物质文明相比,人类想象力产生的精神文明化对人类发展更有利。在人类精神财富中,有许多人类想象的美好空间和场所[5]。最后段义孚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感悟自然的复杂、精妙。

3.2段义孚所著-《逃避主义》

段义孚的著作颇丰,仅著作就有15部之多。其中《逃避主义》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张春梅翻译成中文,2005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逃避主义》一书是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最好的学术读本之一。全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出他的个人情感、价值观,书中的图片、素材、生活事实也都体现出他对自然、世界的领悟力[6]。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一是自然:严酷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对象之二是文化:城市生活、苛政、宗教禁锢。对象之三是混沌:混沌、不清晰的状态。对象之四是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想要逃避的原因是对自然的恐惧、对社会的无法承受、渴望感受真实、对自身动物性的反感。

4.人文主义地理学所受的批评

人文主义地理学也受到其他学派的质疑、批评。如实证主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过于主观性,关心的一些东西太琐碎,不注重改善现实世界,而结构主义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将重点放在人身上,扭曲了现实,没有考虑社会等因素对个人活动的限制、约束……鉴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种种局限,恩特里金等人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方法,它作为一种批判思潮,强调人文地理学中意义和价值等内容的重要性,加强对社会文化的重视 [7]。

5.结语

人们将实证主义的兴起称之为一场革命,而当代著名地理学家D.李和M.塞谬尔则将人文主义的流行称为一种再觉醒。人文主义地理学是针对实证主义地理学中的弱点和不足发展起来的,其领军人物便是美籍华人学者段义孚。虽然人文主义地理学对某些问题的分析有独特的见解,不过,它也存在负面的影响,它经常考虑的是具有独特性的事情,而不善于处理社会的大范围问题。人文主义学的作用是推进人的发展,它提醒人们不要忽视人的体验和感受。

【参考文献】

[1](英)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

[2]于涛方,顾朝林.人文主义地理学―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5).

[3]唐晓峰. 还地理学一份人情[J].读书,2002(11).

[4]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之我见[J].地理科学进展,2006(3).

[5]周尚意.“段义孚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会”纪要[J].地理学报,2005(9).

第4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一、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1.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个专业(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已参加过人文地理实习的本科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96份问卷,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为77.6%。问卷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野外实习的动机、内容、效果、餐饮、实习基地的选择等方面。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表1)。

(2)结果分析。

实习态度。学生的实习态度影响着整个实习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习效果。表1显示65%的同学参加野外实习是为了游玩;5%的同学是为了应付学校,修学分。这样一来,实习自然就变成了一种形式(60%的同学认为实习流于形式)。所以,探寻一种有效的实习方式,提高学生实习重视度非常重要。

实习时间。87%的学生认为实习的制约因素是时间不充足,我校人文地理课程专业实习所占的课时非常少,时间太短不利于开展相应的调查和研究。为了提高野外实习的效果,适当增加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时间是有必要的,另外,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更是不可忽视。

实习指导。调查显示,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同学认真思考、研究课题,大部分同学只惦记着游玩和购买特产。另外,对于“上次实习未参加调研的原因”这一多选题,多数同学回答“不知道研究方法”、“不熟悉实习地状况”、“不清楚研究内容”(见表1)。由此可见,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欠佳,同时也折射出实习指导的力度还不够。

(3)解决对策。

建设固定实习基地。由于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广州大学人文地理课程实习基地的选择具有很明显的不固定性。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可能会不利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地风俗习惯、经济建设、气候环境等各方面深入了解,还会导致实习成本(包括人力、经费和时间)和风险的增加。建设固定的实习基地相对来说会有利于实习活动的开展。

转换实习方式。从某些层面来说,之前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是印证性、参观式实习所占比例偏高。43%的同学认为实习的内容和形式不合理,没有收获。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广州大学人文地理学课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构想――以南雄市为例

由表1可见,就城市的性质而言,历史文化名城是学生首选的实习地点。历史文化名城跟一般的城市相比,会拥有更多的人文素材供考察。此外,从求新求异的心理出发,97%的学生不希望实习基地位于广州市内,他们想去异地探寻一些新鲜的东西。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的一般原则(就近原则、典型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以对广州大学人文地理课程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做出详细的构想,同时也可以对整个实习过程做出具体的设计。

1.南雄市实习条件分析

(1)历史悠久,区位特殊。南雄是广东省韶关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史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枕楚跨粤,为南北咽喉”。

(2)素材多样,内容丰富。“岭南第一关”― 梅关、闻名海内外的珠玑巷、位于市区的三影古塔等都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标准层之一 “南雄红层”具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南雄资源丰富,主要资源有矿产、森林、水力、陶土、花岗石、药材、淡水等。南雄是广东省的文明城市,素有“恐龙之乡”、“黄烟之乡”、“银杏之乡”之美誉。

(3)基础设施较好,具备相应接待能力。南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共投入市政建设资金7亿多元,市区医院、学校、市场、商场、宾馆、酒家、公园、供水、供电、文化等一批重点服务设施项目已基本完善。南雄市作为我校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条件十分优越:基础设施齐全、环境好、素材丰富、距离适中(位于广东省内)、花费小(包括当地消费水平低于广州),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各种需要。

2.实习环节安排

整个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过程可以称为“三阶段实习模式”,即预实习阶段、实地实习阶段和成果评价阶段。

(1)预实习阶段。预实习阶段为外出实习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根据广州大学近年来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经验,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准备工作:①确定实习的具体时间、详细地点,落实交通、住宿、餐饮等各方面。②编写好实习指导书。③将与实习相关的所有信息在广州大学地理野外实习网络平台上,让学生尽可能提前、全面掌握野外实习的基本环境信息、部分印证性信息及实习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④根据学生意愿,将他们分成小组,选出组长,确定小组研究课题。⑤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考核,并给出成绩。实习前的考核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实习基地的了解程度。

学生准备工作:①登陆地理野外实习网站或通过查询图书馆相关文献,了解实习地状况。②与同学交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和同学组成小组,写出小组工作计划。③参加预实习阶段的考核。④准备实习工具、生活用品、野外常备药品等。

预实习阶段最核心的工作是明确调查的问题,许多野外调查无功而返主要源于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2)实地实习阶段。实地实概一周的时间,它又分为两个阶段:集体考察阶段和小组考察阶段。集体考察是在实地实习的前两天由指导老师带领全部同学到实习固定地点进行基本的了解和考察。小组考察是指在集体考察后,小组根据自己研究的课题,设定实习路线和地点,跟教师商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致的考察研究,并且每天都向教师汇报情况。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并且充分发挥教师的实习指导作用。

实习内容。实习的选题内容主要有:粤北城市发展对比、南雄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南雄小城镇发展及城市化过程、市内基本服务设施的优化布局、产业发展及周边农业发展、人口空间分布及迁移规律、市民风俗习惯及日常出行行为、南雄地区各种方言的形成及演化、客家村落及客家文化历史沿革、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状况、烟草种植业产业布局、珠玑和梅关历史作用、地理位置及对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当然,广州大学三个不同的地理专业研究内容或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比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要注意GIS和RS等现代技术在实习中的运用。

实习路线。实习线路的设计一般是以景观类型的典型性、多样性与线路本身的高效性、安全性为原则。根据这些原则,结合南雄地形、土地利用等具体情况,以现存道路为基础,并在实习内容与目的的指导下,设计实习线路图。

(3)成果评价阶段。成果评价阶段是回校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小组要撰写好实习报告,陈述实习成果。个人还要提交自己的实习报告、心得。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野外实习进行评价,给出成绩。由于整个实习过程是小组与个人协同的学习方式,所以其成绩也应是个人与小组成绩结合的形式,个人成绩主要包括预实习阶段的考核、实习的表现、个人的实习报告和心得。小组成绩评价采用结构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评价内容见表2。

第5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与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72-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一门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国内有1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此专业。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两个专业,分别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专业皆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在这样的专业调整背景下,新疆农业大学立足于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学科优势,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如何重新构建学科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为学校今后一段时间内本科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原专业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最初设立的目的与初衷是为了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与管理过程中,但从新疆农业大学开设多年的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乍一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个专业,会感觉该专业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囊括多个专业领域、学生就业去向定位多方向,优势体现非常明显。但正是这些“优势”导致该专业发展至今弊端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所在,就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难以明确、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设计、规划、评价、决策、策划、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要求学生兼具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致使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也使学校面临着专业难以准确定位、难以突出品牌特色,而学生面临着什么都需要学、却什么都学不精的尴尬困境。

(二)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如上所述,正因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太宽、学生业务培养目标过于多元化,导致该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该专业学生要求毕业后能够胜任规划、环保、国土、测绘、城建等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科研、教学、技术等工作,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设置需要面面俱到,包括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惯行的本科专业(学分制)四年制难以保证如此庞大的课程体系设置,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而不精,形成专业不“专”的窘境。

新疆农业大学依托自己的学科背景,在2012级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专业主干学科为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主要课程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与规划、村镇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测量学、地理数学方法、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等。从设置的这些课程可以看出,教学内容囊括资源、环境、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等多方面,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杂乱无特色,重点不突出,在社会上找不到完全与之匹配的部门、行业。可见,按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业务培养目标来全方位设置课程并不符合科学发展原理与规律,也违背市场规律,课程设置应当针对市场需求与相应的行业部门,有的放矢。

(三)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由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知识繁多而驳杂,就业前景并不理想,毕业生多从事与其专业不符的职业,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主要本科专业中专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排名第八,对口率为44%。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专业口径太宽,学生学的杂而不精,似乎什么都会又都不会,社会上也没有完全匹配的部门、行业,导致就业市场和各用人单位难以认可并接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用人单位更愿意吸纳与其完全对口的专业的学生,例如,规划部门愿意吸收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学生,环保部门愿意吸收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环保类专业的学生,国土部门愿意吸收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专业的学生等。泛而不精使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前述诸多专业的学生相比几乎毫无专业竞争优势,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专业对口率很低。新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以前就多年未招生。

二、学科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带来的机遇

如前所述,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我国开办多年以来,各地各高校都面临着许多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就业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代码: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代码:070503)两个专业。此次学科与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帮助该新专业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了未来城乡规划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使地理学科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用地理学理论统筹指导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成为了新专业的具体内涵。这正好适应了城乡规划学科的综合性和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性发展趋势,也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定位上更加细化、明确,承担起了培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使命。

其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明确了该新专业的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使得其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都较强。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与优势,优选特色方向,显得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新疆农业大学就优选和确定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掌握基础人文地理知识和理论的,精通基础城乡规划知识和技能的,面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以及相应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新专业方向确立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中之重就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课时结构,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

再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调整和设置,对学生来说,改善了原专业学生学而不精以及专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的境况,使得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也有了更加对口和明确的用人单位,更好地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面临机遇的同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与结构的优化、在学时有限前提下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等。各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优势,并以此组织教育实践,实现规划人才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基于以上问题兼顾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疆农业大学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业务能力要求

在上述培养目标指导下,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前沿发展、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掌握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GIS、计算机和绘图等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调查与收集、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分析、归纳、整理相关数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较好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协同攻关能力;外语要达到能较顺利地查阅外文期刊以及运用外语交流的水平。

(三)课程体系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综合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主要的理论教学环节,构成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基础。除了提升基础素质能力的课程如思政、大学英语、高数、体育、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之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体系主要还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具体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学科背景与社会需求设定。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自然资源学概论、生态学原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地统计学、遥感概论、地图学、城市地理学、地理数学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及专业限定选修课主要有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规划与管理、村镇规划、旅游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资源调查与评价、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和资源环境经济学;任意选修课主要包括维吾尔口语、专业英语、建筑美学、新疆地理与旅游资源概论、矿产资源管理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城市规划制图技术、公文写作、专业文献检索以及文献综述与科技论文撰写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课堂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用人单位及社会搭建起一个桥梁与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理论结合实践。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和设计4个环节。其中,课堂实验根据各门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实习主要有自然地理学实习、遥感实习、地图学实习、土地利用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与设计实习,前三者各一周、后两者各两周;专业实习为校外城乡规划综合实习,为期12周,集中安排在大三暑期及大四学年初始;此外,还有8周的毕业实习和累计10周的专业文献综述及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同时进行),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毕业实习的具体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宗旨。

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则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包括公益劳动与支农劳动)、社会实践(含社会志愿者工作),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就业指导等环节。另外,学校还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综合素质学分管理办法》,规定学生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各类科技活动、学科竞赛、文体竞赛,参加学校和有关部门组织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支农劳动获奖,参加自治区和国家组织的各类公共考试,职业资格与技能认证考核,阅读学校推荐的课外书目、学术论文,以及听取学术报告与专题讲座等,取得成绩者,由学校认可并以学分形式记载在学生学习档案中,要求至少应取得8个学分(其中非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至少2学分),促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综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又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外,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重在明确专业内涵与方向,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当然,新专业的建设是一个积累经验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新疆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今后还将历经一个不断反馈与修正完善的过程。

结语

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并进行的学科和专业调整,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承办高校及教学工作者应该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汲取以往教训,结合社会需求,重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促进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城乡规划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颁布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新规.中国教育,2012-12-04.

[2] 2011年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排行榜[N].网易教育,2011-06-08.

[3] 彭位华,张勇,刘雪艳.专业调整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13,(1):134-137,156.

[4] 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4):94-98.

[5]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2-25.

第6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地理区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作者简介:赵生兰,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二中学。

在人文地理的教学中,地理区位问题是最大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文地理的核心知识。所以深入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关键。第一层含义揭示了区位概念的内涵:区位就是该地理事物的位置,即在什么地区、在什么位置;第二层含义提示了区位概念的外延:该事物在空间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一点最重要,该事物与哪些事物有空间联系。其实区位就是中心事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事物和人文地理事物。在地理教学中,要认识地理事物的区位,就要掌握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一切区位问题都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大方面来分析,不管是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还是农牧业与工业,抑或是城市与交通。当然,区位的分析要因事而异,要抓重点,不能八股文,只有先掌握了全面然后才能抓重点。在高中地理中,需要掌握的区位知识主要有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区位、商业中心的区位等。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每一项人类活动只有选择合理的区位,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任何一项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都要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人类活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同一因素对不同活动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这些区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会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新的因素。

因此要学好区位知识就要掌握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等。这些因素对不同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大,而气候又是最重要的自然因素,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差异。同时地形土壤水源等也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城市区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区位也都受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工业区位、商业中心的区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弱。

二、社会经济因素

包括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技术等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各项人类活动都有很大影响,但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和商业等活动的影响更大。值得注意的是影响工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要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分别去认识。

三、影响不同活动的主导因素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市场,而工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有资源、市场、交通等,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主导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商业中心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交通。但在不同地区各种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也不完全一样,如我国西北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而三江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的主导因素则为地形,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和地形,大城市周围蔬菜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再如工业生产,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知识和技术,而诸如有色冶金工业等高能耗的重工业的主导因素则是动力(能源),纺织、电子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工业的主导因素为廉价劳动力,啤酒、食品、印刷等产品不便运输或由原料到产品重量增加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水产品加工等原料不便运输或由原料到产品重量减轻很多的失重型的工业部门的主导因素为原料地。

四、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每个因素对各种活动的影响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述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人们通过农业技术改革,将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加以改造使之适宜于农业生产,这使得某些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弱,北方冬季温室农业就是改造了热量不足这一不利因素。再如,过去自然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的主要因素,而现在许多自然上的不利影响和限制可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克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运输的主导因素了。军事、宗教对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已经减弱,而交通、资源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并且一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而兴起的科学城,因旅游而兴起的旅游城。

五、区位问题分析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①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

②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

③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宗教、军事(国防)等

2.主导性原则——重点突出

3.区域性原则

(1)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

(2)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

六、区位问题复习策略

1.抓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建立分析模型,明确解题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区位、地域类型及可持续发展,而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该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突出,能够有效考查获取信息、分析迁移、解决问题等的能力,所以学会运用区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是人文地理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复习设计的角度而言,重在一个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升华。给学生建立区位分析模式,形成解题套路。

2.归纳人文地理核心主题

根据高考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过去的高考试题,可以确定人文地理内容的中心主题主要有:通过人文特征进行空间定位问题、从图表中提取人文地理信息、分析区域人文特征、人口问题、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化问题、旅游地理问题、文化景观问题、大型工程问题、资源的跨地区调配、综合国力问题、交通方式与条件分析、商业贸易问题、农业区位条件分析、现代农业选择、工业布局分析、工业基地与工业带问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综合国力、海洋国土、资源能源条件分析、城市规划与布局、环境问题等等。

结合人文地理中心主题,应重点分析和关注新知识点,分析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观点和结论。在结合区域进行分析时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主导因素,推导结论。

3.灵活掌握答题技巧(尤其是综合题)

教师要重视: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培训。老师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首先,要重视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试题怎么考,怎么答(感悟高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其次,精选一些练习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练—考—评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资料中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优化信息,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如何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述”等等。在复习中对练习题精选、精练,在评讲中侧重重点、难点的分析及扩展,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要注重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述和归纳的训练。

总之,影响人类活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要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就应该因不同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而制宜,从实际出发,将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环境等各方面的需要统一起来考虑,以选择切实可行的最佳区位。

参考文献

[1]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现代经济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第7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西安旅游学校有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安航空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于1985年,现有英语(旅游)、旅游管理(英语)、会展经济与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本科专业,具有旅游管理学、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及旅游翻译等硕士专业(方向)学位授予权。英语(旅游)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西安航空旅游学院是一所以“航空、旅游”高端服务管理类专业为特色,以“培养市场前沿紧缺人才,打造高端服务管理精英”为办学宗旨的全日制行业知名院校。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下属学院,是一所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学院。学院前身是起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1996年成立旅游与环境学院,2017年6月5日正式更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美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启示

中图分类号:K92

文献标识码:A

如何优化课程结构一直是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不断探索的问题,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的构建对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影响深远,课程体系特色的积累可形成学生在求职和未来工作岗位上的重要优势。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地理系的设立比较早,课程设置和地理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为此,本文选择美国近十所重点大学的地理系,对其专业/方向划分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特点,并与国内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吸收、借鉴美国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为我国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1 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国内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前者更具独立性,各院校系所开设的课程各有千秋,而后者统一性却比较突出。但是,通过调查美国地理专业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有较高知名度的近十所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爱荷华大学、克拉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课程设置情况,了解他们的专业(方向)划分、应修专业课程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总门数、主要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等基本概况,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共同特点。见微知著,了解美国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我国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将有所启迪。

1.1 学位授予和专业(方向)类型

美国大学地理系学生可以申请理学和文学两种不同学位,这一点不同于中国。比如,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地理的学生,根据所修课程的不同,毕业时可以拿到理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BS)和文学士(Bachelor of Art,BA)两种学位证书。学院为申请两种学位证书的学生分别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地理专业学习方案,相同之处在于均可以学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运用地理技术(如绘图和空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在于文学士偏重学习社会和行为方面的地理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学分要求相对较少;理学士强调地理学的环境视角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性更强和学分要求较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地理系也都有BA和BS的区分,其余很多学校则没有该区分。

由于美国大学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情况设置专业或方向,名称也可不同。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但是,从总体来说,美国大学地理系与我国基本类似,即多数院校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majiors)/方向(options)/领域(areas)/组群(clusters)(见表1)的课程。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分设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专业(majors),地理学专业又分出自然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学三个方向(options)。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地理专业设立于地球与矿物科学学院,其地理学理学士分设综合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四个方向(options)。明尼苏达大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专业均设立四个主要领域(primary ar eas)。多数高校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一样,不分专业,只划分不同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来达到不同方向的学分要求。

1.2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本文主要介绍专业教育模块的课程设置。各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的门数和种类很多,不仅涵盖了地理学主干理论,还涉及到各个细小分支学科以及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专业课和我国类似,也分为必修课(core or required)和选修课(selectives)。所有专业课分为不同的课程组,学生只需在每个课程组中选择满足学分要求的课程即可达到毕业要求。比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地理系将开设的专业课分为五个课程组(five groups),分别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区域与全球系统研究、制图与地理信息科学。每个组均包括基础、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的课程。一些交叉性的课程分别开设在不同的课程组里,学生只需选择其中之一即可。一般来说,课程编号的首位数字越大代表所开设课程越难,一些较简单的课程(一般为学科基础课)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较难的课程(多为研究和应用型课程)仅向高年级的学生(本科三四年级以及研究生)开放。对主修、辅修或双学位地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其选择不同数量的不同课程组课程。

2 美国大学地理系课程设置总体特点

2.1 方向划分相对自由.突出学校优势并注重学科交叉

由于美国大学在专业或方向划分上相对自由,不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适合自己的专业或方向,并且,在设置专业或方向时充分彰显研究优势。比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四位,在环境与全球化研究方面有专长,该校就设立了“环境与社会”、“大气与气候研究”、“城市区域与全球研究”、“GIS与空间分析”四个方向。克拉克大学地理本科教育在全美排名第一,根据自己学校的特长设立了“全球环境研究”和“地球系统科学”两个方向;明尼苏达大学设立了“人地系统整合研究”方向。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地理系已经形成了“空间分析”、“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地球科学”4个传统优势,因此设立了“城市与区域分析”、“地球系统科学”、“国际企业与全球贸易”等方向。

此外,在设置方向时,注重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比如,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地理学”、爱荷华大学的“地理与社会变化”、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环境与社会”、华盛顿大学的“环境、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健康和发展”等方向体现了地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医学、地质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间的交叉有利于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和毕业后就业。

2.2 紧密结合全球变化.突出人文关怀

美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结合全球变化,对与全球人类生存、生活相关的方向特别关注,对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及人口的变化、人类与环境的交互发展等均非常重视。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全球化”、明尼苏达大学开设“我们正在全球化的世界”、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不平等的发展与全球化”等课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能源政策发展”、“发展中国家地理”、“全球变暖的人类影响机制”、“财产与全球环境”、“全球经济中的劳动力”、“国际事务中的地理环境”、“权利与公平”等课程。华盛顿大学开设“数字地球”、“俄罗斯景观变迁”、“女性与城市”、“城市社会公平”、“健康地理”、“全球经济迁移”、“潮湿热带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全球变化和当代政治与经济的关注与思考,使其养成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分析能力。

2.3 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特色突出

课程设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国家对地理系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官方的基本标准,但是各个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别是选修课,可以充分根据地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等开设的选修课涉及到细小分支学科、世界区域地理、美国乡土地理等,比如“妇女地理”、“法律地理”、“更新世冰川地质”、“全球气候变暖争论”、“森林地理”、“东亚政治经济发展”、“非洲地理”、“美国西部”、“西欧历史地理”、“北美历史文化经济”、“美国种族阶层和贫穷地理”等。

2.4 强调地理技术类课程.重视实践环节和科研能力培养

地理技术类课程在美国高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中占比例较大,极受重视,各校地理系普遍开设有诸如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原理、GIS和空间分析、GIS应用、野外调查、制图设计、遥感等课程。该类课程可作专业方向课程,而且一般为专业必修课程(见表1)。并且,该类课程一般会占到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的1/3~1/2和应修课程数的1/4左右。

美国大学实践和研究性课程种类较多,有“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研讨(Seminar)”、“专题(Topics)”、“论文(Thesis)”、“实习(Internship)”等各种类型,并且所占学分较多。在明尼苏达大学,“绘图实习(Cartography Internship)”占2-7个学分,“专题(Topics)”占3学分,“新生研讨”(Freshman Seminar)占3学分,“高年级项目研讨”(Senior Project Seminar)占4学分。学生在各种实践和研究性课程学习中,需要做到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共同讨论以及撰写作业或论文,真正锻炼了利用所学地理知识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从事科研和各项工作。

2.5 选修课门类众多.授课方式灵活多样

美国大学地理选修课程“广而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宽。不过,要完成毕业目标对学生的学分要求并不是非常高。如表1所示,六所大学学生应修的专业课程数从十几门至二十几门不等,但是学校开设的课程总门数则多达几十甚至上百门,这样学生自主选择性强,可以选修那些自己感兴趣或者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帮助的课程。

其次,各门选修课程开设的频率不同。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一些主干课程(如全球自然环境、环境自然系统、人文地理学导论、城市导论、区域发展与规划等)每学期都开设,部分课程(如气候学、自然环境分析、全球变暖争论、美国西部、欧洲地理、土壤地理学等课程)是一学年或隔年开设一次,而有的课程(如地貌学、高级景观地理、历史环境变迁、人类活动空间组织、人口迁移与分散、西方社会健康与财富等课程)仅偶尔开设。

第三,美国教师在授课方面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上课大多没有固定教材,学校给出的课程大纲也只是导向性的,因此,同一门课程可能会因不同的授课教师而强调不同的方面。每个学生所选修的课程都不尽相同,常常是选修同一门课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

3 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3.1 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地理专业已在我国近百所大学开设,这些大学绝大多数是高师院校,少量是综合性大学。部属高师院校,往往既有地理科学专业,也有地理教学专业(师范类);综合型大学,只有地理科学专业;省属高校,往往仅有地理科学(师范类)(见表2)。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区别。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学院就明确指出,“地理科学专业旨在培养优秀地理科学研究的后备人才和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地理科学(师范生)旨在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地理学教学、热爱教学事业的优秀中学地理教师”。简言之,非师范类以培养从事地理科研的人才为主,师范类以培养中学地理教学骨干为主。

3.2 课程设置整体状况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决定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最突出地表现在师范类学生要修满教师教育课程。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高师院校,不论是部属还是省属高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基本围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技术4个主题组建专业课程群,减少相互重复和过度交叉,使课程之间关系清晰。这一点类似于美国将课程分为不同的课程组,既着意培养学生坚实而广阔的学术基础,又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想要深入研究的某个领域,从而更好地与未来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在传统课程和优势科研领域的基础上,各高校确认和新设了一些主干和特色课程,如南京大学开设“海洋科学导论”、“中国水问题”等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河口与海岸”、“流域过程”、“城市环境过程”等课程。

由于地理专业非师范类学生不必学习地理教育课程,所以,为他们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门数远远多于非师范类。由表2可以看出,为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基本一致,课程总数大致在40-55门;但是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非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总数分别为73门和84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3.3 课程设置的不足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美国基本相同,均主要集中于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人文地理、GIS、地理科学导论等。不足之处在于专业选修课程总数偏少,特别是国内高师院校为地理科学(师范类)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明显不足;涉及世界区域地理、全球视野的课程偏少,国内高校很少开设非洲地理、俄罗斯地理、美国地理、加拿大地理、全球化等相关课程;国内课程整体上偏重于理论和宏观,应用类、综合类、交叉性的课程偏少,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课程偏少;虽然国内也有野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前沿讲座”类似于美国的“专题(Topics)”,但是缺少类似于美国“研讨课”(seminar)和“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的课程,并且国内受实习经费紧张所致,实践课程越来越形式化。

4 对我国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4.1 发挥学科传统优势.重视实践应用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特点,所设立的方向(或课程组)不必求全,而在于将各自的学科传统与区域特色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以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设立一些应用性较强、与实践结合较紧密的方向,这样不仅更有利于应用型地理人才的培养,也更有利于激励教师不断发展其研究方向和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比如,山东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可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增设“山东区域地理”、“山东海洋地理”等课程。

4.2 及时调整选修课.课程设置尽量灵活和多样化

国内高校应该更加广泛地开设专业选修课,进一步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广阔的专业学习空间。选修课可以根据教学科研需要随时调整,不要一味拘泥于不变的“刚性“计划。不论是对师范类还是非师范类学生,都应注意增加实践应用课程、分支及相邻学科课程,增加“全球转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学术研究的全球视野。

4.3 强化实践类课程和课程实践性教学.着力动手能力

首先,增加地理技术训练和野外实习的学时数,加大野外实习经费投入和建立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保证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范围等满足实践教学的正常需要。

其次,改变教师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增加课程实践性。比如部分课程可以尝试设计一些学生自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将自学及实践成果互相交流,形成类似于美国“seminar”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第三,完善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制,鼓励本科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教师科学研究。虽然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尝试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又能锻炼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9篇:人文地理学重点范文

1.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内容更新缓慢

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全球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10],全球化、信息革命、网络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全球城市、网络信息空间等成为新的研究领域.从国内看,城市区域化、城市连绵区的趋势明显,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城市群规划、都市圈规划不断推出,由此引发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研究尺度不断扩大,其时代性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明显.这些成果已经或者正在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显然,城市地理学教学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研究进展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地理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而当前的城市地理学教学,大多拘泥于教材,教学内容更新较为缓慢,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增加城乡协同发展的教学内容,但仅有个别院校的教学内容涉及该内容,教学中依然是有“城”无“乡”.

1.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和方法论教学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绝大部分高校应紧跟社会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而受“理论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经费短缺等因素影响,高校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明显.在城市地理学教学中,表现为强调掌握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而对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对由知识到能力转变有关键作用的实践教学和方法论教学涉及较少,特别是忽视城市地理学日趋强调定量和计量手段的潮流,即使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相应的环节,也多以认知性为主,极少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强的设置课程设计、城乡调查实习或强调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作业等,学生的工程训练程度不足,对所学内容多停留在认知层次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不灵活,动手能力差,很难将理论方法转化为技能,这既限制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影响了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

1.3案例教学存在较多问题,案例选择缺乏系统性

城市地理学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这也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来源,使得案例教学法成为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用案例的时候,往往过多的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忽视前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区域的案例.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案例教学应有的作用,但选用不同区域的案例,由于案例的背景不同,每个案例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介绍,不仅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增加了其学习压力.更为关键的是忽视了各章节内容上的联系紧密、关联性强的特点,选用不同案例,不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割舍前后章节知识间的连贯性,也掩盖了城市地理学的系统性,学生很难通过不同区域的案例建立起各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使案例分析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上,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4现有教材存在较多不足

目前,国内城市地理学教学多选用由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合编的《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该教材最大的特点在于阐述理论时,引用了大量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涉及到很多公式的推断以及海量数字的整理[5],但教材仍然有不足.(1)我国城镇设置模式多样,这是导致学生对城乡划分、城市地域、城镇人口统计相关概念内涵不清的重要原因;(2)我国有按户籍统计和按居住地统计两个人口统计标准,与之相关的城镇人口、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等既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有必要对其辨析;(3)虽叙述了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但缺乏对内在机制及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解释,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城镇化道路的选取极为重要;(4)城镇体系的规模、职能、空间结构互为联系,理应对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发展机制、类型、相互作用关系系统及城市群做出系统阐述;(5)缺乏对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的阐述;(6)虽然各章节中有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叙述,但较为零散,如果能将研究方法与手段作为独立章节阐述,则效果会更加理想.

2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地理学教学提出新要求

2.1城市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2.1.1我国亟需城乡规划人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和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11].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结构转型不断加速.另一方面,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长期以来的城乡分离政策和城乡规划脱节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加深[12],工业化与城镇化引发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当前,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3],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抓手[1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更是将我国城镇化列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最大两件事之一[15].我国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将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作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颁布《城乡规划法》,编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法律、规划,以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显然,我国亟需大量具有扎实的城乡规划理论和技能,能从事城乡规划、城镇化与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1.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虽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具备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办学条件压力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培养的人才质量大受影响[16],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必然制约学生的就业.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及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扩大,加之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和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更高要求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

2.2城市地理学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而来,旨在培养能从事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城市地理学在城镇化水平测度、城镇化进程及资源环境效应、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等内容上,可供选择的教学实践切入点多,可操作性强,综合训练程度高.课程将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课程与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课程有机衔接起来,并且与地图学、GIS、RS、地学统计等技术课程联系紧密,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起着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转变的关键环节,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管理领域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训练上作用突出.但如前所述,当前的城市地理学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这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地位明显不符.因此,城市地理学教学必须紧扣时代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

3城市地理学教学改革设想

3.1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城市地理学而言,其教学理念就是要树立教学服务就业、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的思想.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引下,摒弃以传授理论为主的错误观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核心,以工程化训练为重点,强化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规划制图能力、野外调查能力、定量计量能力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系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在师生关系上,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的人才观念和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考核上,更新考试模式,改变以往重理论、轻能力的局面,以考核能力为重点,弱化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考核,强化关于理论与方法应用的考核,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考核中的占比.

3.2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应紧扣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本着“原理—方法—实践”的主线,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理论教学内容:(1)城市概述部分,增加我国城镇设置模式,为城市地域、城镇人口统计等相关概念的讲述奠定基础;增加城镇人口、城镇非农业人口、常驻人口及建成区、城市规划区等内容.结合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增加市带县和省管县的优劣势分析;(2)城市产生与发展部分,增加城镇发展的内在经济机制及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的关系;(3)城镇化部分,进一步充实城镇化水平的测定与预测方法,增加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4)增加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内容,特别是定量计量化和GIS、RS手段;(5)增加城镇体系,介绍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及空间分布之间的内在关系,系统阐述城市群的内涵、特征、类型、判别等;(6)增加城乡统筹发展内容,包括内涵、评价、途径、模式等,增加城乡结合部;(7)删除理论性过强的城市经济区及应用较少的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内部空间结构仅保留城市地域结构模式、CBD、开发区.

3.3构建课程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状况的重要手段.城市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工科化”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实践教学:(1)设置课程设计,内容可以考虑与其他章节练习紧密、综合性强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该部分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2)大型课程作业(课程论文),可以考虑区域城镇化水平的测定与预测、区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定等,该部分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定量计量化能力为主;(3)相关专题图制作,如城市大中小位置分析图、城市区位图、城镇体系现状图、规划图、城市建成区范围与城市行政区域等,该部分以培养学生规划制图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为主;(4)城乡区域调查,可以针对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发展与区域交通及经济发展关系、城乡结合部、城市实体地域调查等内容,该部分以培养学生野外调查相关技能训练为主;(5)选择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这部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4积极推行“一案贯穿式”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