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第1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法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32-02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祖国西部边陲,面积近35万平方公里,州内生活着40多个民族。伊犁师范学院是州内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也是新疆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作为地方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对边疆地方高校来说,从教学方面应当有的放矢,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采取适合民族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伊犁师范学院法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现状

伊犁师范学院法学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批准于2002年设立,2003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学生,每届招收两个专业班,分为民族班和汉族班。到2010年为止,法学专业共招收民族学生五届,共236人,具体情况详见下表:

上表中可以看出,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主要以哈萨克、维吾尔族为主,两个民族的语言虽然相近,但是也有些许的差别。大部分民族学生虽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汉语水平还很低,HSK水平比较低,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民族班的学生汉语水平测试五级过级率不到30%,无法用汉语进行熟练的交流。同时我们在民族班调查发现,大部分民族学生对部分课程(如民法学、刑法学、婚姻法学等)汉语授课基本能听得懂,但是让民族学生用汉语把所学知识的理解用汉语讲述出来确实非常困难。

二、民族学生法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族学生法学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法学十六门专业必修课和有关的专业选修课,其教材文字载体都是用的汉语言文字。法学课程中的有关法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很难学习掌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民族学生虽然很多都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但理解汉语言文字尤其是法律语言文字的能力还需要提高。

2.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在教学方面,尤其是对民族学生的教学方面,多数教师仍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轻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②在师资配备方面,目前我院法学专业教学仍然采取民汉分班授课模式,即民族教师给民族班学生授课,汉族教师给汉族班学生授课,这种师资配备模式的优点在于民族教师在给民族学生授课时,对于较难理解的法学理论,可以用民族语言进行详细的讲解。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学生的汉语水平提高,更不能促进民族学生运用汉语进行思维,以至于不能用汉语思维模式去理解教材知识与理论。

三、伊犁师范学院法学专业民族学生教育教学解决对策

1.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强化其汉语理解能力。伊犁师范学院对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入校的第一年实行预科教育,预科教育是指民族学生考入大学后,第一学年民族学生不分专业,集中接受汉语培训,通过一年的汉语学习,能够通过HSK-5级。与此同时,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同之处是非常明显的,与理科专业知识相比较,法学理论较为抽象,法律文本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言为载体,法律术语与日常用语有较大的出入,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法律概念、术语来自法律人的创造。这对汉语基础较弱的民族学生来说,学习这些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何解决这项难题,一是让民族学生一方面努力提高汉语水平,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汉语,尤其是注重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法学专业学生在编班上实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加强民汉学生语言上的交流,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对民族学生来说,在法学教学课堂上,探索并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一般不要求讲解抽象的法学理论,而是根据教材的案例集,由学生课前准备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见,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由于案例教学法一般不注重抽象的法学理论讲解,因此,对民族学生学习法律来说,这种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模式:课堂讨论模式;媒体教学模式;模拟法庭模式。②第二课堂教学法。对民族学生教学,应当拓宽思路,将法律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堂以外,把抽象的法学理论具体化为丰富的社会时间,采用多种手段,全面培养和锻炼民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应用能力。这样可以让民族学生感受到法律的真实性,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对法律知识的掌握。

总之,语言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语言的功能有强弱上的差别,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民族学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更好地为边疆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在保持自己传统的民族语言前提下,迅速地掌握汉语,在对内交流上取得话语主动权,实行双语教学意义非常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帆.浅析中国法学教育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3).

[2]贺卫方.中国法学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注释:

①为叙述的方便,后面文中出现的民族学生,就是指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就是指的少数民族。

②HSK即汉语水平测试,是针对少数民族人群所设置的一种汉语水平测试,主要用来衡量少数民族人群的汉语掌握程度。

③注:根据新疆教育厅的文件要求,首先在教材使用方面,提倡民族学生使用汉文教材。

第2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经济法教学;实证研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179-02

一、法科民族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法律人才,何为法律人才?孙晓楼认为法律人才要具备三个要件:要有法律的学问;要有法律的道德;要有社会的常识。王泽鉴指出“法律人”要具备法律知识、法律思维、解决争议三种能力。

实际上培养法律人才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过程,法学本科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在这一阶段,其目标也应分阶段性。在我国法律专业人才稀缺的今天,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培养能从事司法工作的律师、检察官、法官的任务更显迫切。况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会影响其理论水平的提高,很难想象一个连法律规定都不清楚的人如何丰富其法学理论。法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更需要回到实践中检验并完善,从而达到理论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要培养应用性的通用人才,先培养其理解、应用法条的能力,让他们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在学习法条的同时渗透法学理论,并运用理论逐步达到能发现法条的缺陷并提出完善法条的立法建议,最终成为能应用法律、完善法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实现法学教育之终极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首先应定位为职业型教育,在职业型教育中逐渐渗透法学理论,使深奥的法学理论能轻松地为司法实践服务,最终培养学生在应用法律中完善法律的综合能力。这样的定位对民族大学生尤为合适。

新疆的民族大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一是他们不懂汉语,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律注定要面对语言转换带来的困难;二是新疆的法律职业人才奇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数很少,有了法律职业资格愿意到民族地区工作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三是民族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由于没有语言的障碍,加之他们深谙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在民族地区处理案件更加得心应手,或者说民族地区更需要民族法律职业人才。“法学教育的最基本挑战就是法学院的产品,即毕业生和学术成果能否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既然民族地区急需民族法律职业人才,对法学民族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就应该是职业型的教育,要多为民族地区培养能懂会用法律的实用性人才,使他们成为民族地区的法律使者来普及法律、应用法律并完善法律。

二、新疆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法教学实证研究

(一)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1 缺乏学习经济法的实践基础

民族学生上大学前大多没有接触过法律,他们耳熟能详的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一般是按照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进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使他们缺乏理解经济法律的实践基础,赶“大巴扎”将富余的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很难有接触股票、证券的机会,而这些恰恰是学习公司法、证券法的实践要求。因此民族学生学习法律的理论、实践基础很差。

2 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熟悉

新疆民族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们将来也大都留在新疆工作。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规划都有自己的见解。古丝绸之路商品经济的历史传统、丰富的矿产资源、19省市的对口援疆以及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建设使新疆经济显现出强有力的后劲。因此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讲解经济法,引导他们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分析,逐渐渗透经济法理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有“相对失落感”

民族大学生在家乡是各个民族的佼佼者,从小就受到村民、老师的宠爱。然而到了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校园,由于语言不通、基础教育落后造成的学习上的障碍,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目的交流也局限在自己本民族学生之间。虽然学校组织的民汉互动拉近了民汉学生之间的距离,但用第二语言学习的困惑造成的学业成绩的差异使民族学生总处在被帮助的地位,角色变换使许多学生不适应。因此,增强其学习能力,恢复其自信心尤为重要。

4 对学习法律的渴望和热情

近年来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我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部分同学选择法学专业是为了将来能够通过解决纠纷、减少交易成本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并成为当地的“民族法律专家”。民族学生性格直率、坦诚,他们学习法律的热情很高。只要教学方法适当,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法学课程的良好成绩并非高不可攀。

(二)塔里木大学法学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1 汉语水平较差

虽然民族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汉语学习,汉语水平有很大的长进,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汉语,总体上看凭他们的汉语水平,即使不存在汉语法律转换成维语去理解的中间环节,要想精通深奥的法学理论是勉为其难。

2 不愿意学习经济法理论

由于用第二语言学习法学比用母语学习困难得多,况且目前的情况是汉语老师用汉语讲解汉语法律,语言转换造成的知识上的偏差更加剧了民族生理解的难度,而学生期望的维语老师用维语课本讲课在法律人才奇缺的新疆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情况下,用学生喜欢当地经济法案例授课就顺理成章了。课堂上尽量用案例、举例讲解法学概念和理论,笔者甚至认为,有时可能我们的举例不太准确,但只要是能帮助同学理解,就可以应用于课堂。“师傅领进门,巧妙在个人”,如果连门都进不了,何谈掌握、创新。

3 想从事法学研究的人较少

经抽样调查,想通过司法考试,从事法律职业民族学生占95.4%,将来考研、考博,从事法学研究的占4.6%。这也符合新疆法学大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多出、快出实用性法律人才。此外,对少数志愿考研、考博的学生,可要求他们多阅读法学理论的书籍,打好坚实的法学基础,因为这部分同学将来要参与民族研究、民族教育,为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法学大学生服务。

三、对民族大学生的经济法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对尖子生个别指导

对少数汉语基础好,志愿考研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指定参考书,课堂上的理论性的难题由他们来回答。努力培养一批精通法学理论的民族大学生,为以后的民族生教学科研培养师资力量。

(二)课堂教学重点向司法考试倾斜

课堂教学以经济法案例为主,用案例、举例等方法导入经济法理论,学习法学理论的目标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条,尽快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检察官、律师匮乏之急。

(三)加强民汉互动

开展民汉法学辩论赛、法庭对抗等活动,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汉语言转换能力,达到学汉语课本像学维语课本、听汉语老师讲课像听维语老师讲课一样,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时请教汉族同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加强师生互动,建议老师兼任班主任,多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解决民族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四)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经济

民族大学生是他们本民族的骄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本民族的繁荣发展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鼓励他们搜集本民族经济发展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融合并发展完善。针对反贫困等实际的民生问题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相关法律,拓展其实务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课堂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3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民族心理学 高校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学习 应用分析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CGD04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4-02

1.民族心理学理论概述

民族心理学是以民族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一定条件下某一民族群体的生活、情感、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学科。它是以普通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资料作为参考,不仅研究特定民族群体影响下人们的社会行为,也研究人们内心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具体要涉及特定民族集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民族集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民族心理的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现象得以表现,比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交往行为以及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等。

2.影响民族心理的因素及与民族舞蹈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为何会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呢?原因在于各民族不同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心理生成不同形式的民族舞蹈,下面通过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民族心理的因素:

2.1民族信念

民族信念是指本民族按照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民族倾向,民族信念的内在表现是对世界观的信仰。对超自然神灵的崇拜而产生的是对社会和自然界的主宰者――“神灵”的志愿顺从,宗教作为人类和民族精神的支柱,有净化个体心灵、凝聚人民意志、提升社会道德的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于大自然的崇拜表现为多神信仰和自然信仰。比如跳“祈雨舞”的一系列仪式都是为了向神灵祈求降雨。仪式作为文化原动力的“窗户”,人们通过它可以认识和创造世界。而舞蹈就存在配合民族信仰而进行的实际的、感性的、明确的仪式活动的功能。再如土家族的毛谷斯、傩舞、摆手舞、丧鼓舞、八宝铜铃舞都是包含对神灵的崇拜,从队形变换所形成的图案、动作的动律可以看出对龙、鹰、水、土地、白虎以及马的敬畏。人们通过舞蹈来娱神,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形象的崇敬,实现让神灵庇护村寨、祈求丰收的朴素愿望。舞蹈加入宗教仪式,扮演着所崇拜对象的角色。它凝聚着民族成员的情感、信仰以及愿望,抒发了民族成员崇拜神鬼、祷求平安、期待美好的情感。

2.2 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每个个体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习惯于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心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种民族自我意识非常稳定、非常强大极具生命力,是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如侗族地区曾被誉为“没有国王的王国”。原因就在于他们拥有极强的民族自我意识。侗族祭祀舞蹈“多耶”,侗语意思为“团歌”,这不仅是一种歌舞形式,更寓意团圆,领唱先开始唱引子“呀罗耶”,大家接“呀罗嗨”,然后逐渐绕成圆圈,按照音乐节奏,拍手跺脚,边歌边舞。引子过后众人重复领唱的后半句。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加入到载歌载舞的行列,像他们一样“手相握而歌”,歌舞表演到后面可形成一二百人同时载歌载舞的壮观场面。到结尾部分大家一起高声歌唱,速度越来越快,最后是大家一起“呀~耶!呀~耶!”的吆喝,在吆喝声中气氛达到最。有时气氛高涨还会把处于中心的人抛起来,也有男子彼此肩搭肩、女子彼此手牵手各围成圆圈,边舞边唱、互相应答。这种集体舞蹈对民族的凝聚、血缘亲情的强化具有极强作用,也显示出了特别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在民族的舞蹈活动中,民族成员能够真切地感受、深刻地把握民族意识的真谛。

2.3民族性格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民族风俗、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呈现和升华,反映着本民族的民族性格。例如生活在北方的朝鲜族人们图腾崇拜的艺术形象是鹤。在他们的心目中鹤是纯洁、善良、长寿的象征。崇拜鹤的心理经过不断升华与长期的艺术加工形成朝鲜族舞蹈最基本的步态,这种飘逸、柔韧的舞步――“鹤步”充分展示出舞者潇洒、优雅、飘逸的风格,营造出不同的舞蹈境界。另外,在朝鲜历史上屡次遭受外敌侵略,长期的斗争历练了朝鲜族人民团结一致、坚忍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在民族舞蹈中就形成了外柔内韧、柔中带着刚劲的民族性格。因此,民族舞蹈其实就是“性格舞蹈”,舞蹈中的动作性格正是来源于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心理造就不同的民族性格。

3.民族心理学在高校民族舞蹈学习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在我国“民族心理学”这个新兴的学科发展得飞快,尤其是在学校的教育和民族舞蹈的学习中,民族心理学理论有着重要的用武之地。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如果可以更好、更清楚地讲解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现象,深层次分析舞蹈动作背后的一些心理活动,这会对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也会更加理解所学习的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从而更加贴合这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因此,民族心理学应用到高校民族舞蹈学习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开设或增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课程

准确的把控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表达其动作背后的内涵是民族舞蹈学习出发点和归宿,但是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自身生活体验的欠缺,是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习民族舞蹈之前需要首先了解学习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揣摩该民族人民的民族心理特征,感受该民族的地域特色风格特征,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的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也会提到相关知识,但都只是只言片语,不够系统化也不全面。如果可以将这些需要前期学习的知识整合成为一个课程,就可以叫作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课程。学习了这个课程之后在进行民族舞蹈的学习就会更加理解所学习的民族舞蹈的文化属性,从而更加贴合这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民族舞蹈学习上势必会事半功倍。

3.2 营造课堂氛围

民族舞蹈学习的课堂是老师与学生双向的作用过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舞蹈动作的统一与规范。课堂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怎么教授,学生怎么学习,还取决于一定的学习情境。民族舞蹈学习过程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辅助学习的软件,音乐、服装与道具等是辅助学习的硬件,巧妙地利用它们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在软件上,营造轻松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把自己当作某个民族的人民,运用所学的民族心理学理论,激发自己的民族意识,感受自己的民族性格,为当下的学习设置一个情境。比如学习蒙族舞蹈时可以想象自己是蒙族人从小在草原的环境上长大,拥有勇猛果敢、开阔坦荡、永往无前的性格,骑着骏马疾驰在无边的草原上,那么动作上不由自主的就会带出一些豪迈的雄放的感觉。在硬件上利用道具或者所学民族的一些生活习惯来贴近这个民族,比如学习维族舞蹈时穿上高跟鞋立即就有了抬头挺胸的感觉,配合上立腰拔背维族的基本站姿就成型了。扎起长辫子学习身体上的一些动律时就能够更快地找到身体上的辫子,“旋”的那种感觉。

3.3 主动内化和使用民族心理学理论

当前高校民族舞蹈学习中有一部分同学平时都只是学习和练习动作本身,哪怕是动作非常到位,动作中还带着所谓的“范”,也不能让观看的人感受到应有的情绪和情感。简单来说就是没有用最好的状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好动作。这样的练习,再多也只是流于表面。俗话说“熟能生巧”,不管是课堂的学习还是课余的练习都应该主动的内化和使用民族心理学理论,让自己沉浸在那个民族舞蹈文化之中,唤醒自己的民族意识,一遍一遍磨练自己,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带出一些属于那个民族的东西,更好地用身体语言表现出那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还能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才是真正学会了那个民族的舞蹈。

3.4 开展采风实践

舞蹈专业的同学们应当多出去采风来感受外面的世界,也可以积极地观看一些相关的现场舞剧、舞蹈比赛、音乐剧、电影、电视剧、书籍等。这些对于学习民族舞蹈的同学来说都很重要,这些可以让大家了解在真实生活中看不到的、经历不到的民族事物,并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参演大型情景舞剧《边城》中的学生所经历的:他们在排练过程中,编导带领学生们进入凤凰景区,观察当地苗族人民的形象,亲身体验苗族人们的日常生活。还跟苗族同胞一起过端午节,真正体会了小说里描写的过节场景。并且组织他们认真研读了《边城》一书,书中的一幕一幕都深深地刻在了学生们的心里。这一切的一切都对最后舞剧的成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结论

将民族心理学融入到高校民族舞蹈学习当中,通过对民族心理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影响民族心理学因素的分析来充分肯定民族心理学在高校民族舞蹈学习中的价值,不仅能有效发挥高校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使高校成为重要载体,有利于舞蹈编导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增强专业的办学特色;还有助于同学们的编创与舞台表演艺术实践,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表演水平、掌握艺术表演的创作规律,丰富艺术素养、为该将来的编创与表演实践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46-47.

第4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英文名称: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8287

国内刊号:11-3673/C

邮发代号:82-7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5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鄂西边陲,自中央部署民族学院落地开始,湖北民族学院就承担了鄂西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教育任务。湖北民族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来经历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恩施师范学校,恩施师范专科学校,鄂西大学到现在的湖北民族学院,立足师范,历经70余载,已发展成为一所由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的民族院校。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稳步发展,但社会对民族院校的定位不仅仅满足于师范生的培养。因此,民族院校在慢慢摸索,找准新的定位,实现民族院校在新时期的新任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最重要的一门基础专业,其他理工科专业的学习,甚至某些文科专业的学习,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知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提出,需要更多的数学人才加入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将成为热门专业。毕业生将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及中小学从事有关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湖北民族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于2008年被列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0年验收为湖北省教育厅品牌专业,由此可见,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同省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作为我校2013年获批的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之一,经过各方面的改革后,必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湖北民族学院2012级数学实验班的总体要求

根据湖北民族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验班),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及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教育、科技、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基本要求是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获得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及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数学实验班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备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3).具备教师职业素质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并能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具有计算机应用及编写基本程序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数学软件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5).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概貌及当代数学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获得较好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6).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7).达到大学生体能测试的要求,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实验班的培养特色为: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科学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教师教育理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从事数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教师职业,能够从事经济、金融、信息及管理等领域的相关职业,也可以考研继续学习深造。

3湖北民族学院2012级数学实验班教学模式

3.1培养模式

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湖北民族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为依托,成立“2012级数学实验班”,实验班与四川大学联合培养。该班通过自愿报名、统一考试、严格考评,从数学专业择优遴选30名学生进入实验班,学生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淘汰制度,及时补充优秀的学生,第五学期结束确定实验班最后名单。学院抽调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骨干老师担任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同时,教学实行“2+1+1”模式,第1-2学年为通识教育阶段,第3学年为专业教育阶段,第4学年为专业综合能力提升阶段。以“基础+平台+模块”为基本架构的课程体系。“基础”主要包含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知识;“平台”是数学专业核心课程群;“模块”是满足学生考研需求的专业理论提升课程模块,有重点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数学专业的综合素质与技能,为学生在专业基础、考研、数学应用等领域形成各具特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注重将数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大学数学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以及一定的科研训练,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导师制,使学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施综合评价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实验班已运行三年,现在各方面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3.2教学模式

3.2.1实施小班教学,导师辅导制三年以来,传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改革实验,以强化科学管理为切入点,采取“优化教师结构、优化育人环境、优化课堂教学、优化课外活动”四项工作策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通过小班化班级与普通班级在教室的微小气候监测、同一教室空间下的人数比、师生互动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小班的教学环境要明显优越于普通班级,小班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明显高于普通班学生。导师制的实行能使学生在某个领域深入探究,并使其有契机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必须自己去探究学习。同时导师制的实行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于学习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起到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和作用,整个过程中位于导师教学中心的是学习观念而非学科知识,作为学生和导师先前知识背景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学习方法、人格和生活经历等要素通过多种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2.2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课程的体系和课程教学都以一个项目为载体。实验班的学生从事的是数学模型的实施工作,紧紧围绕项目开展课程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建模的整个实施过程。所设课程都以这个项目为主线索,这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有系统性,更有目的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分任务,使学生对完成实际项目更加容易。同时项目教学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从实际中学到系统的整个流程:需求分析、算法设计、程序设计、代码实现和调试、结题报告等。这样的项目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软件开发能力。但这种模式在项目的选择上也有很多难点,例如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既便于教学又有实际使用意义呢?项目中又如何分解成子项目,流程如何控制呢?

3.2.3把数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适应社会发展,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强调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依托师范生技能培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通过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数学创新人才。开设MATLAB等数学实验教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上机实训课程,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软件结合起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暑假,实验班学生都会在大学生创新基地进行数学建模训练和数学竞赛的学习。

3.2.4多元与互动的评价方式学生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验课程、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引入自评和互评机制,引入任课教师、辅导老师、同学多元评价。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和对自身的认识,引导学生良性循环发展。虽然学生在导师课上的各种表现不会像考试分数那样被正式评定,但是,导师会就学生在本学期所取得的进步和发展写出具体报告,或者学生在期末有机会和导师一起探讨自己本学期或阶段性的学业进展情况。让学生切实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仅用传统的一个分数来评价。此外,我院实验班的考试模式也在进行多种探索,不仅与普通班试行过同卷考试和分卷考试,还尝试过阶段性考试。对学生的考评还会体现在平时课堂的表现上,尤其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活跃度。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论对错都会得到教师的认可和欢迎。

3.2.5数学实验班的初步成效实验班的30名学生不仅专业课成绩优异,而且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201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班学生获得4项省级三等奖,8人作为主持人获得2014年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基金资助。

4关于该试验模式在我校其他专业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除数学与应用数学外,还有英语教育、汉语言文学、物理教育、音体美教育等多个师范专业。专业繁多,学生数量庞大,同样面临就业压力巨大的问题。

2)我校绝大部分专业授课人数超员,大班教学诟病明显,由于学生人数多,学校必须实行军事化、半军事化等有违人性化的管理,这种大规模开班教学不仅具有安全隐患,而且由于教师难以顾及众多学生,多数学生的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全世界的优质教育无一不是以“小班小校”为特征的。可以明确地说,“超级大班”是违反教育规律、有害无益的。它宣扬的是应试教育的价值,延续的是“效率优先”的“教育产业化”路线。合理地根据学生发展意愿分班教学,建立班主任协同管理体系,有益于学校的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3)实验班教学模式对于任课老师教学检查更加要求严格,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细致的教学,查漏补缺。

5结语

第6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旨在巩固和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现有的教学过程通常采用教师课前布置题目,学生分组进行拆装,拟定绘制方案,教师进行绘制方案的检查,学生分组进行部件测绘、绘制草图的过程。如何进行工程制图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借助现有教学资源,建立一种用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工程制图实践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目前新疆各大工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民族学生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的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并不适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民族学生工程制图理论基础及绘图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学生甚至还有语言障碍,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很多绘图能力及技巧都需要教师手把手示范。针对此种现状,现有的慕课及微课教学手段对少数民族学生并不完全适用。(2)现有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单一陈旧,民族工科学生工程制图空间理论基础薄弱,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直接由之前简单的形体三维图直接转换为复杂机械的绘制,很多同学无法适应。因而教师需要选择一些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来进行实践课程教学。(3)课堂上学生的兴趣点都在拆卸机器上,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拆装,进行部件尺寸测绘,对于零件及装配体表达方案选择、尺寸标注、技术要求、明细表的填写等方面并不注重。在课后又无人指导,学生碰到绘图技术方面的问题,仅依靠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大多学生对测绘实践课没有兴趣,最后提交的图纸错误也很多,远远达不到工程制图实践课课程教学要求与目标,严重影响了该门课程实践教学的良性开展。(4)现有民族学生工程制图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依据教师示范,可以掌握拆装、测绘等实践操作技巧,图样表达技术却没有掌握,实践项目内容一更换,学生又完全没有了头绪。如何针对现有新疆民族工科学生具备的知识基础现状,利用已有教学资源,构建一种新的适用于新疆少数民族工科学生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课程学习难度,给予更多工程实践项目的学习与指导,以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及图纸表达能力,在培养民族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特点

现有的教学模式种类较多,各大高校教师也都选择适用于自己所授课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进行授课,并无固定模式可寻。针对民族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目标与要求,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本文建立一种适用于少数民族学生层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方式主要为微课视频、项目式教学、课堂授课等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教学的授课模式。微课视频是目前上课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手段,课前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提炼后进行授课的视频短片。利用该视频的学习,学生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很轻松地掌握章节内容的重点知识。但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也需要教师花很多的时间提前准备[1-6]。项目式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就是每个实践教学项目都包含多项工作任务,可以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开始前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任务分工,项目开始后学生需要利用已有基础知识,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去完成各自的任务。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完成各自任务时也有可能遇到仅凭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将项目组的其他成员集中在一起,通过共同集中讨论,协商解决遇到的难题。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项目前期是由学生按照计划独自完成的,仅在讨论阶段才出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由于基础薄弱,民族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在自学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在此阶段可以采用教师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全程参与的方式进行指导,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碰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尝试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7-13]。

3工程制图实践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案例

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授课前先进行项目内容规划、制定项目任务要求、制定项目工作计划;针对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接受程度进行评估,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项目任务学习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直至课程教学任务结束。按照明确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交流-评价为序安排工程制图装配体测绘实验。而在装配体测绘项目选择时,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该机械装置能够完成简单的功用。一方面机构功能简单,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绘制的图形较简单,学生可以没有困难地绘制出正确的图形,零件图及装配图的绘制技术又得以掌握。一般选择小型机械,如千斤顶、机用虎钳,手摇式苹果去皮机等能完成一定功用的小型机械作为装配体测绘模型。以装配体测绘为例进行工程制图实践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案例为例进行说明。该实践项目案例流程见图1。课堂教学在进行手把手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整个装配体如何进行测绘的过程学习,教师还需布置一个简单的测绘项目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写出项目整个完成流程。该教学方式在2016学年20班民族学生中进行了采用,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学生中反映较好。教学后学生对该课的反馈意见中,大多同学表示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并且很多同学表示希望能增加一些食品加工方面的机械,比如和面机、制馕机,烤肉机等。我们将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兴趣不断地增加、补充新的教学视频资源。

4结语

将微课及项目式教学引入原有教学模式中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实际上是在工程制图实践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增加零件测绘部分的学时,继续改造及完善可组装、拆卸的模块化教具实物模型和制图开放展示实践模型室。努力构建传统图学理论与现代技术应用相结合,重视教与学的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性,实践环节与现代设计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研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研究,建立课内外相辅相承的学习方式的课程体系,积极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不断地进行网络资源案例的补充,辅助少数民族工科学生的工程制图实践课程学习。该方式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并能培养学生的参与学习及参与设计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晓菲,穆浩志,牛兴华,等.基于创新意识培养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6(6):81-84.

[2]穆浩志,薛立军,牛兴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制图课程大纲的改革与实践[J].图学学报,2016(5):711-717.

[3]吴艳英,陈海虹,吴锦行.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48-149.

[4]刘金川.基于WEB的《工程制图与CAD》精品课程建设[D].华北电力大学,2014.

[5]邓启超.与三维造型技术相融合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15-119.

[6]蔡萍,孔松涛,李杰,等.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92-193.

[7]谢建华.基于成绩分析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46-147.

[8]熊志勇,罗志成,陈锦昌,等.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研究[J].图学学报,2012(2):108-112.

[9]何永玲,李尚平,陶卫平,等.基于网络环境的工程制图教学互动平台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2):23-25.

[10]温宝琴,高广娣,罗昕,等.民族班工程制图教学方法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79-80.

[11]沙吾列提•拜开依.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9(6):158-163.

[12]吐尔逊古丽•沙地克,朱顺先.谈少数民族班《工程制图》教法探讨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7-120.

第7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 探究模式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55-01

当今,以数学作为主要工具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几乎覆盖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提高数学素质已经成为关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众教育新形势下有效提高民族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的质量是民族院校发展的保证。

作为民族院校的数学教师绝不能用一种固定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面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研究的深化,数学教学模式必将不断得到创新并实现多元化发展。在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学模式,使民族院校的高等数学教育更具有灵活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从而推动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民族高校的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深感肩负使命的重要,下面就我校公共高等数学课的教学改革谈几点个人感受和建议。

首先,关于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思考。

我校高等数学作为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让许多学生感到非常头疼,他们对数学中的一些定义、定理缺乏感性的认识,认为数学中的概念很抽象,对学习高等数学没有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减少知识学习与任务解决之间的落差,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成为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等数学的教师还要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由于不易把图形画出来,就不能利用数形结合的手法加以直观化,致使学生难以理解,而数学软件有强大的绘图和计算功能(如MATHEMATIC,MATLAB, MAPLE,等这些数学软件),它恰恰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讲基本实验命令,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理解微积分理论和概念的实验让学生去做,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通过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才会对纯理论的学习有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尤其在民族院校,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学生提高个人的修养和探索精神,而且不同民族的教学水平本来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样探究式的教学有助于针对不同的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更加有助于同学们提高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对开放式问题的大胆研究与探索,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关于自学讨论教学模式的思考。

自学讨论教学模式是以一定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数学教材及民族院校的各个民族学生的特点,把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老师对本课程有一个总的教学设计。民族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和安排。

教师结合实际和学生兴趣,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调动学生阅读高等数学的积极性,通过阅读自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有疑难且自身难以解答时会与同学讨论和得到教师的指导;新知识学习结束时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小结。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在课程学习结束的时候,教师还可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一些比较简单的命题,让学生自己做一个课程论文,这样可以检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关于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氛围的思考。

数学不仅是重要的计算工具,更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的有利工具,同时数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有全面展示数学的理论、应用和文化,才能使数学的魅力深入学生的心中,才能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从个方面感受到数学的美,在我们的民族校园内多方位,多形式地开展数学教学与数学实践活动,是使更多文科的学生也通过数学公选课来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这是提高在校各个民族学生数学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通过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数学提高班等形式,使得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

最后,关于教学质量的监督。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有合理可行的教学评价机制。这些评价机制,不仅检查教师的师德和仪态,还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讲课比赛是一种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进步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节课两节课就可以提高的。因此,要加大对教学效果的评估,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高等院校也应该多给老师提供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到国内的其他大学,甚至是国外的高校。这样有利于带动全校老师的教学投入,促进教师自觉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总之,数学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大影响,它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是其他训练难以替代的。发展数学科学,改革数学教育,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保持我国各个重要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学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社会要求人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生活要求人们学会使用数学,数学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胡正友.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152-153.

[2] 赵恒平.高校制度创新与教师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6):111-115.

第8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引言:在国家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己任。但欲实现此培养目标,就必须摆脱“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因而加强法学实践教学就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但其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又关涉整个法学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

 

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所设置的实践课程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研究武陵山片区地方高校如何设置有效合理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意义重大。

 

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现实结构

 

(一)研究对象。武陵山片区四所本科学校除湖北民族学院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其余三所都在湖南省境内,其中吉首大学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学院位于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学院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参见表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武陵山片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但从目前整个本科法学专业教育的过程来看,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都是围绕培养目标与要求而设置的,一般都会与理论教学课程内容一起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因而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

 

(二)四所高校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1)专业培养目标。虽然此四所高校都地处武陵山腹地,但由于办学历史、办学经验与背景不同,其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也不尽然相同。其中,吉首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较为一致且概括。而怀化学院和邵阳学院在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上更具有针对性。邵阳学院的培养目标在于。输送“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要求。为实现专业培养目的,四所高校都提出了具体的培养要求。培养要求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三个层面展开。在知识要求上,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怀化学院及邵阳学院都强调学生对法学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除此以外,吉首大学强调学生应了解“法学理论前沿、相关的外国和国际法律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规则以及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而湖北民族学院则特别强调学生应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知识”。

 

在能力要求上,四所高校都强调了对学生法律实务能力的要求。其中怀化学院特别明确阐述了培养要求,即培养六种专业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辩论能力、法律谈判能力、证据调查分析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法律研究基础能力。而吉首大学和邵阳学院对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同时,湖北民族学院、邵阳学院及怀化学院对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亦作出了要求。在素质要求上,四所高校都强调法学专业的政治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

 

(三)四所高校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成。四所高校都开设了法学实践课程,但课程内容、课时数、时间安排及学分等课程体系构成上却存在差别。

 

(1)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吉首大学法学实验(训)课程包括庭审观摩、模拟审判、法律事务社会调查、社会法律援助、法学专业辩论、法律实务讲座、法学研究与写作、司法鉴定实训、法务谈判、刑事侦查实验。湖北民族学院法学实验(训)课程只有模拟庭审与法律诊所。

 

怀化学院法学实验(训)课程有刑事侦查实务、律师与公证实务、证据实务、调解实务及社区矫正实务。邵阳学院法学实验(训)课程有庭审观摩、物证实验。除了法学实验(训)课程外,四所高校都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暑期社会实践(调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律师实务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

 

(2)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数、安排时间及学分。经统计分析,吉首大学法学实践教学课程课时160,学分50分,课程设置除暑假社会实践每年暑假开展外,其他的课程分布基本上遍布大学四年每个学期。湖北民族学院法学实践教学课程课时72,学分25.5分。怀化学院法学实践教学课程课时105,学分28分。邵阳学院法学实践教学课程课时161,学分38分。除吉首大学外,其他三所高校的法学实验(训)课程安排时间基本上是大三之前完成,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安排在大三、大四。

 

二、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之科学构建路径

 

(一)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为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于2011年联合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2011卓越法律计划》),《2011卓越计划》明确提出了分类培养机制,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三种培养模式。其中,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其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

 

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着力点,其培养目标为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但不管是哪类法律人才的培养,都应“突出法学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当前学界对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或培养规格认识不一,但笔者认为,根据其培养目标,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至少应体现如下:一是具备扎实、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这是西部基层法律人才进行法律实践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具有高尚的法律职业伦理道德,自愿扎根西部,促进西部法治事业的发展;三是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能适应西部基层各类法务实践活动,具备较好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运用法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面对西部法律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偏离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对武陵山片区高校法学实践

 

教学课程体系建构的促进作用。由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可以看出,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着重应突出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对武陵山片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是武陵山片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前提和基础,为其指明了方向;再是,武陵山片区高校所培养的法律人才基本上是满足此区域内地方的社会经济需要,因而其法学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课时数、环节以及学分等安排必须以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为皈依。

 

(三)武陵山片区高校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具体建构路径。(1)厘清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武陵山片区社会经济处于崛起阶段,法律人才需求大,人才的应用型培养是重要要求。武陵山片区多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民族风俗等特点,人才的复合型培养不可缺少。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培养要求,首先必须明确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目的,即实践课程的设置是为提高法律人才素质,培养法律人才的能力。首先,课程设置应明确培养何种素质与能力。

 

例如,武陵山片区四所高校法学专业普遍开设有“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课程,鉴于服务地方的需要,此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与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课程应设置明确素质、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层次性、阶段性。第1-4学年的课程设置应是素质与能力的兼容并行,并以递进式开设,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法科生开设不同的素质与能力培养课程。最后,课程设置应明确合理的比例。美国高校本科生课程分普通教育课程、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分别为33%、34%、33%。德国大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属基础教育,选修课占课程总量的25%,第二阶段为专业教育,选修课占课程总量的50%。

 

日本选修课占本科生课程总量的50%。法国选修课占本科生课程总量的40%-60%。所以,法学实践课程的设置应不断以选修课、公共课的形式开展,且与必修课应持1:1的比例,确保实践课程的灵活性。

 

(2)科学设置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德、智、美、体的全面发展,要求对法律人才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公民基本素养等方面内容进行培养,即法律人才的素质培养。这就要求:素质培养课程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设置,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素质培养课程应注重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的结合,开设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德育课程;素质课程的实践部分的比重不低于课堂教学的1/2,并且在课时、学分、考查形式上做到与理论部分相对平衡;素质课程的内容应兼顾地方特色、职业培养、兴趣发展等内容。

 

基于以上内容,笔者认为,可比照如下操作进行:开设以选修课和必修课为主的人文素养课程模块,必修课拟开设《社会主义法治经典著作选读》、《大学生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等课程,选修课拟开设《当代中国社会》、《中外文学名著导读》、《世界文明史导论》、《西方经济学理论》、《自然科学史》、《中国民族文化概论》、《人类学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此外,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维持1:1,实践课程比例维持不低于1/3。最后,课程的设置之前可开展问卷调查,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形式;课程开设之中,进行课程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开设结束,进行课程评价,收集各方面意见,做到集体性决策。

 

(3)合理设置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能力培养包括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社会管理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等。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如下几点:能力培应与实务操作紧密联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能力;能力培养课程应具多样性、灵活性、可拓展性,例如能力培养课程的实践实训比例应不断提高,并与相应课程同时开展,做到及时高效的训练;能力培养的考查应不仅拘泥于理论考查,应提高实践能力考查的比例;能力培养分类进行,以时间、学历为基准,开设不同课程。基于上述内容,笔者认为,在能力培养中,应确立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三个课程模块。

 

专业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积极通过精简、整合等方式对原法学专业16门主干课进行整体优化,重点突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三大诉讼法的教学,适当压缩《中国法制史》、《经济法学》、《商法学》、《国际私法》、《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增设《民族法学》、《民族法律政策与公共治理》、《区域法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等选修课。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技能,拟开设《社会调查方法》、《法律诊所》、《律师实务》、《审判实务》、《检察实务》、《政府法务》、《企业法务》、《社区法务》、《模拟法庭》、《法律方法》、《非诉讼程序(ADR)》等实践实训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法律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拟开设《法律实务与社会管理创新》、《公共政策》、《危机管理》等课程。

 

总之,对于武陵山片区这个特殊的区域,四所法学本科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能力、传统以及地域位置,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科学合理地设置其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尽可能培养出适应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人才。

第9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英语教学 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被提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民族政策的特殊产物,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语言氛围和思维模式,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设计出一套符合教学规律,符合时展的教学模式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学习是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映,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建构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民族预科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互动、共同参与、相互交际,需要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灌输,而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要鼓励,引导并支持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以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创造真实情境,促进语言锻炼。皮亚杰指出:为达到对基本现象的理解,学习者必须发现课堂情境中的关系和概念。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活动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提倡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以此来实现意义的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和活动以学生为主,而教师则要创造和提供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运用语言。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适时引入新鲜的背景材料,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真实英语环境中从而使语言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创造具体情境。

(1)课前presentation 或short play。通过进行表演性质的课堂任务,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语言的输出练习,完全不同于传统课堂中通过中回答问题得到的锻炼。

(2)组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Free Talk。如在讲授精读课中Is There Life on Earth?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前环境恶化的表现,并总结其成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若干年后地球的变化。通过学生讨论并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环境恶化得不到遏制,最终会出现文中火星人眼中地球的样子,地球将不再是人类的美好家园。

3.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言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往往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用网络资源寻找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链接,经过整理提炼后与全班同学交流共享。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根据课本制作的教案( Powerpoint的形式)在屏幕上显示,集中讲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的画面、图表、音乐、声音等创设的语境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语言理解课文。这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而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扩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4.鼓励合作学习。协商、会话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两大要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建构主义教学法认为学生间的协商、会话与合作有助于他们形成假设并进行检测,有助于他们用多重观点来看待知识和信息。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学习者之间观点的交流和争议以及最后意见的综合都有助于学习者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冲突和选择中建构起共享的,更深层次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民族预科英语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情景创设,鼓励协作学习,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