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

第1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关键词] 城中村 土地置换 产权

城中村作为一种居住形态及社会形态,主要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区,在区域上已成为城市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保留农村模式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究其存在根源,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的二元所有制结构是造成城中村存在的深层次制度原因,因而,城中村的改造也应从根本的土地制度及权利开始。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土地的置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项利民工程不时引发一些社会矛盾。

一、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置换问题分析

早在2004年,全国各大中城市拉开城中村改造序幕。城中村改造作为政府主导运营城市一种方式,对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土地的置换,各级政府在宪法和土地法等法规范围内纷纷出台文件予以指导,整个城中村改造模式和程序基本按照地方政府出台的具体文件来进行,甚至可以依据法律及政府规定将城中村涉及到的集体土地上市交易。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集体土地置换存在以下几种普遍问题:

(一)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土地出让形式缺乏有效监管和查处机制。

依据各地方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城中村改造涉及土地公开出让及修建性详细规划批准前一律不准擅自进行拆迁和擅自开工建设。对未获得规划、土地等部门的相关批准手续,擅自进行城中村改造建设的要依法查处。由于利益驱动、相关政府部门不作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罚机制,导致城中村改造工程项目未批先建、程序倒置现象相当普遍,使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形同走过场,不仅降低政府公信力,同时埋下社会不稳定隐患。

(二)城中村改造中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场地平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等具体事宜运作存在问题。

城中村改为城市社区,村民改为市民后,原村集体和村民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而非一次性付款结束,必须将对土地的补偿及村民安置区别对待。然而城中村改造中征地补偿安置制度把补偿和安置混在一起,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极易引起矛盾。政府对拆迁过程中土地补偿应该考虑具体情况的不同区别对待,例如区分环境、区位价值、村民拆迁成本等进行补偿,不能一刀切,否则极易引发极端拆迁案件的发生。

其次,缺乏有效纠纷调处机制,导致拆迁过程中矛盾无法及时化解。

暴力拆迁及极端方式阻止拆迁案例并不少见,矛盾积聚并非一日之寒。如果存在有效调处机制,能在问题发生伊始积极解决,这些悲剧将不会发生。城中村改造过程拆迁过程中,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开发商追求开发速度、被拆迁村民考虑己身利益,三方诉求无法达成一致且缺少有效解决途径时,违法行为铤而走险。

其三,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置换中具体运作过程缺乏透明性,有部分领导干部权力寻租,,成为社会诟病。

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置换涉及多方重大利益,运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暗箱操作,甚至部分村干部、政府官员,权钱交易,政府相关部门因利益牵系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矛盾不断。被拆迁村民集体上访、政府前静坐等报道反映出城中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城中村改造房建设涉及到土地出让等问题。

城中村改造房是用于安置村民(居民)的住宅建设,获得所用土地方式一般是有两种方式:对于异地安置,安置房建设用地可以划拨或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就地安置的,则土地以招拍挂方式出让时,应设定土地出让附加条件,明确配建安置房的套数、套型面积、设施条件、建设周期和销售价格等要求,以此妥善解决相关村民生产生活,保护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各级政府原则上都规定应优先组织安置房的建设。然而,现实中经常出现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商品房开发热闹非凡,而关于安置房涉及到土地置换问题久拖不决,应优先或同时开工建设的安置房却风平浪静,让被安置村民久久等待,无形中损害其合法权益。

(四)城中村集体土地转换手续繁琐。

按正常程序是上级批准某个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后,先是进行土地转换,将集体土地(或农耕地)转换为国有土地,再进行招牌挂(寻找土地开发商),再找建筑开发商。而土地转换要逐级审核批复,环节多,政策性强,时间长。为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往往是边建设边补办这些手续,假如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不能完善以上手续,建成的房将是“无证房”,于安置户、购房户都会引起矛盾。

二、城中村改造集体土地置换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现阶段,面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复杂的集体土地置换矛盾,重点应该放在保护村民合法土地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上,让被改造村民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果。本文从实际情况探讨城中村改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首要的原则是保护城中村改造村民的合法权益,减少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例如对于城中村改造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应当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手续,并对承包经营者的损失给予合理补偿。其次,对于符合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的各类出让用地或应当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经营性用地,需要交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公开出让的土地收益,按照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收入征管体制,由财政部门统一征收,全额用于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社会保障,做到专款专用,杜绝公款浪费。其三、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必须通盘考虑,如身份的置换、管理体制的变换、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甚至城中村的规划建设问题等等,实现村民权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具体事宜的透明度。

征地拆迁是一项政策性、群众性、时限性很强的工作,是涉及多方利益的大事。公开、公平、公正坚持统一补偿标准,统一征拆程序,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利于拆迁的顺利实施,更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实现群众满意,进而构筑和谐社会。因此通过增加村民代表人数、账目公开等方式监督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场地平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编报等拆迁具体工作过程,增强村民对拆迁改造过程的信任度,努力维护大多数拆迁安置对象的切身利益,尽量减少纠纷产生。

(三)完善征地标准,将征地项目的合法性问题与补偿安置的合法性问题区别对待。

城中村拆迁中的现实情况是城中村拆迁过程中征地项目的合法性审查主要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负责审查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而对于拆迁对象具体补偿安置方案由市、县政府负责。因此,要坚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原则,认真分析不同城中村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其切实利益的补偿安置方案,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安居乐业。正在修订中《土地法》对集体用地中房屋的征收与补偿工作将予以明确规定,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和拆迁工作予以框定,进而弥补国家层面的标准不健全等方面的缺陷。针对拆迁城中村集体村民的土地,不妨通过和安置对象的双向沟通,在尊重其意愿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现实需要,拓宽补偿方式--将原国有用地的拆迁中规定的补偿方式实物和货币,增加就业、培训、入股、留地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安置对象的生活稳定。

(四)加大监管力度,从中国国情出发,本着公平正义原则,保障合法征地行为,化解城中村改造纠纷的同时,对于非法批准或实施征地的,必须从严追究责任。除了加大现行法律制度执行力度外,还应建立更为严格完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从而形成对征地犯罪更直接有效的威慑,以维护正地秩序和被征地村民的权益。

结语: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城中村改造对于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大意义。城中村改造中集体土地置换要想顺利实施,必须妥善解决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系列问题,减少城中村改造中群体性矛盾冲突发生,这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造顺利进行,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龙. 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实证分析[J].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8).

[2]陈望新. 浅谈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市场,2011(4).

[3]王玉信. 完善城建法律法规遏制违法征地拆迁--对64起违法征地拆迁案件的调查剖析[J].城市规划,2011(11).

[4]孙事龙. 房屋拆迁新热点解析 [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11.

第2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关键词: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电力设备;安全隐患;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3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62

现阶段,关于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的优化工作以及怎样实现发展更好的自动化结构体系,是当下城中村低压配电网面临的重要课题,对城中村低压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下一步普及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内城中村低压配电网中,接地系统与漏电保护器的水平对城中村供电系统能够实现常规运行有着本质的影响。但是,如今我国城中村低压配电网还有各方面的安全隐患问题,亟需研究者进行认真对待,以确保民众人身及财产安全。

1 城中村配电网低压自动化技术概述

当前,我国城中村配电网低压所采取的接地方式上大体有三种,即TT、TN-C、IT。根据城中村配电网低压技术的有关规程而言,城中村配电网低压电力网络更加适用TT系统,TN-C系统则更加适用于一般意义上的工矿企业的用电用户,如果有特殊的安全要求和进行一些排灌的电力网络通常采用的是IT系统。分析可知,以上几种接地方式中,TT系统变压器一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受电的设备在外,导电部分保护接地,所以必须要装置漏电保护装置。TN-C系统变电器低压侧的中性点是直接接触地面,受电部分在外,导电部分接在零线上。对比这两种,IT系统变压器低压一侧的中性线不和地面接触,受电设备在外,导电部分保护接地。因为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中村配电网低压管理基本上还是以电缆网方式为常规形式。

2 城中村配电网低压存在的安全隐患现状

2.1 电击事故时有发生

应用TN-C的系统时,由于配电网低压电气设备会在外,有较大程度上会致使导电部分产生漏电,这时就需要过流保护进行对电流的切断,一旦出现越级,便极有可能产生大面积的停电现象。然而,在某些时刻配电网低压线路导线的电阻会比较大,其结局就是导致过流保护并不能顺利地切断电流。此时,假使人们不慎接触到了带电设备在外的导电部分,便会出现电击。时常发生的电击事故,在城中村配电网低压电网的安全完善上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2 漏电安全事故较多

TT接地系统一定要配备相应的漏电保护装置,不然非常容易引发漏电事故。在很多城中村地区,低压配电网线路所采用的导线往往绝缘性能不好,尤其是在一些山区偏远地方,由于地势的复杂性,在这一片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区域通常也是雷电比较频繁的地方。在雷雨频发季节,城中村配电网低压系统的漏电保护装置往往十分容易面临雷电天气的破坏。由于漏电保护装置的大面积烧毁,其所应当起到的漏电保护效果也就不容乐观。在有些农村地区,用电用户通常会把自己家的接线绕过末级的保护开关应用,毫无疑问,这也将人身及财产安全置于危险境地。在雷雨频发的季节,尽管会有一些专业的电力设备检修人员进行安全抢修等工作,然而,已经受损的漏电保护装置还是远不能达到民众安全用电的预期。时有发生的漏电保护装置故障给电力用户带了一系列的生活不便,同样也给供电单位造成了无法估算的经济损失与社会消极评价。故而怎样确保城中村配电网低压安全问题,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索,以期妥善解决相关问题。

3 加强城中村配电网低压安全的措施

3.1 合理安置漏电保护器

科学地装置针对性的漏电保护器,可以行之有效地规避人身触电的情祝产生,降低因为漏电而形成火灾与电器设备的损坏的现象。目前,在部分城中村低压配电网改造的过程中还并没有实现低压台区,其电网设备绝缘性能并不出众,也并未满足人们的安全需求,对于这类低压配电网更需要采取周密保护,例如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经过全面衡量后,按实际情祝择取合理的漏电保护器的配置通常能够规避“一户漏电”致使“全网漏电”的现象。此外,合理的装置漏电保护器也可以在漏电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预防所剩电流所导致的电器火灾等事故的产生。

3.2 建设健全配电变压器

为了保证城中村低压配电网安全性,按照“增容量、密布点、短半径”的配网升级改造建设原则建设健全配电变压器非常必要。作业人员建设变压器过程中,通常都会将其安装于电网负荷的中心地带,采取“柱上安装”手段。在一些人口密度较高,对电力安全性的要求更高的城中村地区,最普遍的是配电站及箱式变压器。相比之下,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柱上安装”法更加便捷、简单,该办法所用到的成本支出也不大,可以非常好地实现电力负荷密集区域装置以及供电半径的标准。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强化有关的安全管理,在实际需要的区域增设围墙护栏和竖立一些警告性的标志牌等,以此降低产生因设施所引发的安全事故。在城中村低压配电网变压器的择取上,箱式变压器由于占地空间小,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而且组装更加便捷,可以基本满足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的安全需求。

3.3 明确供电原则

始终坚持明确城中村地区分区的供电原则,是确保城中村低压配电网安全非常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明确供电原则,每条低压配电网线路都必须要有独立的供电区域,并且主线不接大量支线。一般意义上,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的导线更加适合采取“架空”的手段,这类结构相对更加简单的低压配电网也更为安全。在很多的农村地方,低压配电网所产生的事故故障一般会比中压配电网要多,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城中村地区可以逐步推广单电源环网接线。相反,如果经济条件并不好,例如一些村镇中心以及人口密集的地方,便不适合进行单电源环网接线的做法,但可相对采取电网架设方法。具体来说,通过一根绝缘性能非常出众的导线,从民众住宅的墙上直接打街码和龙门架街码的形式进行架设。

3.4 配电网监测自动化

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的监测自动化是未来城中村电网改造的一个必然趋势,自动化监测的优势在于提高了低压配电网的安全性以及监控低压电网的工作效率。对于大部分的城中村而言,我国电网改造工作目前还停留在开展阶段,还有大大小小的死角问题。毋庸讳言,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监测的自动化的推广及普及,仍然还是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来逐步地推广实施。有鉴于此,换句话说,我国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在落实之前,需要在初始化的电网改造的规划背景下,通过低压配电网的监视以及控制、馈线自动化等为标准的功能,进而拓展出相关的配电设备的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接口能力等多元化的自动功能。在条件还不具备的相对落后的城中村地区,应当从监控功能入手,再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阶段后,依次开展馈线的自动化技术。

城中村低压配电网自动化体系的远动重点是通过FTU、TTU来完成对设备线路开关、配电变压器的监测监控。自动化远动体系和设备的可靠,基本上涵括了保护动作、远程控制、环网控制、就地手动等层面。低压配电网自动化远动体系的主要一个问题是线路电源及传输规约,除此之外,制定适用于户外环境可靠、有效、不间断的电源也是实现低压配电网自动化体系建设的困境之一。因为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各不相同,现阶段,变电所往往是通过CDT、POLING进行规约,然而并不能真正完美地契合于城中村低压配电网自动化体系建设的需求。在城中村低压配电网自动化建设阶段,配电线路和电力设备的户外运行环境,会随着温度、湿度、抗凝冻、抗雨露、抗老化、抗风沙等因素影响,因此也就对配电网低压线路以及设备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高标准要求。在开关外绝缘材料、元器件筛选、电子设备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展开特殊的权衡。

城中村低压配电网自动化体系的通信计划重点涵括了中央主站与子站之间的通信区域。众所周知,通信属于城中村低压配电网自动化体系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大的难重点。因为各城中村地区条件、区域、环境的不尽相同,也会使得通信计划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例如光纤、电力载波、有线电缆、微波、扩频等。按照大量的实际经验来看,采取混合通信方案更加符合城中村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的安全管理属于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和广大的城中村用户的正常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城中村低压配电网的安全问题作为我国农村电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安全解决方案工作的复杂性可想而知。低压配电网的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阶段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以此来提升配电网运行的自动化程度,满足城中村低压电网实现安全、高效、可靠的运行,还需要不断提高对民众安全用电以及开展城中村电网改造的宣传力度。必须要着重提升城中村用户对电网运行安全的生活意识,引起电力用户对用电安全的关注,让用户可以自主地积极参与到国家城中村低压配电网安全管理中来,创设出健康的电网安全建设的优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吾拉木・吾布尔,吐尔逊・吾马尔,吐尔洪江・

尔.配电网低压设备管理现状及发展研究[J].科技与

企业,2014,13(24).

[2] 何希文.浅谈配电网低压无功补偿技术及其相应措施

[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0).

[3] 李妍红,陈荃,刘明波.配电网低压无功装置的补偿

度及电容器分组方式研究[J].继电器,2006,34(23).

[4] 马晓通.郑州大学配电网变压器经济运行及综合测控

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12.

[5] 谢锦杭.探究配电网低压无功优化及无功管理[J].中

第3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针对全国各地劳动密集型企业易发生的群死群伤重特大火灾事故现状,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现阶段消防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措施

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大量劳动力,对设备和技术依赖程度较低,产品成本中劳动量消耗占比大的产业,具有从事劳动生产的员工人数多、技术操作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少、资金回笼周期短等特点,主要集中在制衣、制鞋、仓储物流、玩具、冷冻、电子等行业,是各地各级政府招商引资项目的首选。各地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业率和政府财税收入,但缺乏对企业消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消防总体规划的同步考虑,多数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的消防安全隐患突出。自2010年以来,全国共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23起、死亡416人,其中9起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死亡240人,亡人数和起数分别占重特大火灾事故总数的58%和40%。2013年,吉林长春德惠“6•3”禽业公司重特大火灾;2014年,浙江台州温岭“1•14”鞋厂、广东揭阳普宁“3•26”内衣作坊、山东潍坊寿光“11•16”食品加工车间等重特大火灾事故,均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给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总结汲取事故教训,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1]。

1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

1.1城乡发展规划存在较大缺陷

(1)随着我国工业产业规模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中村、工业园得以迅速的发展,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位于城中村或工业园内。这些位于城中村或工业园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发展迅速,且基本处于农村乡镇、城乡结合部,大都未经过土地建设规划、项目施工许可和消防基础规划等行政许可,擅自开工建设、违法投入使用的现象十分突出,这就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存在着“先天性”的消防安全隐患。例如在企业区域内未设置消防车通道,缺少消防水池和相关的消防设施器材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及时有效处理,极易造成人民群众的伤亡事故,增加了火灾的危害性[2]。

(2)存在产业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不平衡,重复投产反复建设现象严重。其主要为制衣、制鞋、仓储物流、玩具、冷冻、电子等行业,其生产原料以纺织布料、发泡塑料、电子元器件、甲苯、液氨等可燃易燃物质为主,多数为甲类、乙类火灾危险性生产(或储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发生火灾,火灾产生大量一氧化氮、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物等有毒剧毒气体产物,易造成严重的员工伤亡事故。

1.2消防审批和监管存在明显缺失

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建设投产(或改建、扩建)之初大多就存在土地建设规划、施工许可等方面的监管不及时或者缺失的情况,导致大量建设在城中村、工业园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地性质多数为(农村)住宅用地和涉及征迁的集体土地用地等情况,使得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属的厂房、仓库等建筑物在“先上车,后补票”的过程中无法办理建设规划、施工等行政许可,消防部门自然也会认定此类工业建筑物属于“不合法”建筑物而无法进行消防窗口受理,从而不能进行消防审批,最终出现了很多“上了车,也补不到票”的现象,因而产生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存在“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明显不足、无消防车道、疏散出口不足或宽度不够、消防设施器材应设而未设或不足、使用易燃可燃保温材料或违章搭建易燃夹芯材料的彩钢板建筑、电气线路敷设不符合要求”等消防硬件条件严重缺失的情况。正因为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消防审批环节存在明显缺失,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监管难度非常大。以上问题所涉及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情况复杂,又对地方经济和生活影响较大,且此类企业必将长期大量存在,因而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的概率很高。

1.3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欠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些企业负责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味强调生产经营,未认清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不重视消防安全成本的投入。企业普遍存在“违章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违章施工或动火作业、电气线路私接乱拉或闸刀、疏散通道堵塞、安全出口上锁、消防设施器材维保不到位、违法允许生产储存住宿在同一建筑物内”等动态性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例如2013年6月3日6时10分许,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时,主厂房内疏散通道复杂,南侧主通道的西侧安全出口和二车间西侧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被锁闭,火势蔓延迅速,大量聚集在主厂房内工作的工人在吸入了燃烧产生的有毒烟气、泄漏的氨气等有毒物质后,丧失了逃生时机,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1.7万余平方米主厂房及相关生产设备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亿余元,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因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混乱导致的人间惨剧[3]。

2加强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的应对措施

企业的安全和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消防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要杜绝和减少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风险对策:

2.1统一规划治理

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把“安全生产”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去综合考虑,树立“大经济、大安全”的双核指标意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并把对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纳入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之中,切实确保企业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坚持城乡规划先行原则,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快和完善企业周边道路、水源和供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已建成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环境;另一方面,从源头抓起,提请政府把消防部门纳入当地政府大规委成员单位,强化消防部门在项目规划前的事前参与监督,凡是未经城乡规划的生产企业,一律不得立项和办理其他手续,杜绝劳动密集型企业布局随意、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确保不留下“先天性”火灾隐患。

2.2强化消防依法监管和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整治纳入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群防综治工作的范畴,扩展消防整治广度和深度。在整治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县级以上政府第一责任主体、乡镇(街办)直接责任主体、公安消防部门主推手作用”的意识,层层抓好落实。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位于乡镇农村、城乡结合部以及工业园内,各级消防部门因警力受限,应充分发挥主推手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基层乡镇(街办)和派出所开展“网格化”排查和消防宣传这些有力武器,深入推进排查整治,扩大消防宣传的影响力;同时,公安消防部门应充分发挥技术服务、督导促进特别是专业培训的作用,联合安监及其他行业部门依法实施部门监管职责,并分类分级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督促企业自查自纠,进行技术改造,组织检查整改[4]。

2.3全面落实企业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安全生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消防安全工作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体责任。本着“谁管理、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谁出事、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防火巡查(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设施管理和维保、用火用电管理、动火审批和监护”等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建立完善企业消防安全组织机构和义务消防队,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半年对员工开展不少于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和新员工岗前消防安全上岗培训,并定期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消防安全自防自救演练,逐步建立起企业“管理自主、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单位内部消防安全管理机制。

3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分布广泛,做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工作,对于有效降低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少人员伤亡数量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社会各界应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做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好全社会安全生产的大局。

参考文献:

[1]宁湘钢,周瑾.液氨项目中消防安全风险评估的分析研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8):26-28.

[2]孙月文.浅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5):71-72.

[3]王军.谈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6):80-81.

第4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空间布局

承德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冀东北连接京津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上板城镇、西地乡;国土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截至2007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5927万亩(3951189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4551万亩(30342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8%;建设用地136.6万亩(9106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未利用地1238.76万亩(825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9%;人口规模2010年规划中心城区人口51万人;到2020年规划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70万人。用地规模到2020年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3.52平方公里;针对承德市的国土现状,如何利用规划,让承德市的土地布局的更加合理,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承德市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把承德市建设成滨水新城。

1城市规划在土地使用中的作用

1.1优化土地使用分配

1.1.1城市规划是牵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在优化土地使用方面,通过明确每块土地使用性质、有偿使用制度,达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土地资源的目的。

1.1.2如果不严格按照城市规划使用土地,将造成某些开发商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与少数行政领导进行不恰当的干预,有可能迫使规划管理部门对规划的土地使用性质与开发强度做出不合理改动,是土地利用脱离了有效控制,甚至使城市用地布局受到损害,例如,一些城市中的公共设施用地,绿化用地被房地产开发所侵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效的城市规划对土地使用分配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2优化空间布局

1.2.1由城市规划确立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从总体上规定了城市用地的环境与特征,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保证了城市功能活动的高效、经济运转与城市环境的优美、卫生与舒适。因此,合理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的完整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1.2.2 优美和谐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是每一个城市追求的建设目标。城市用地上每个建筑项目的外部形态及其形成的空间景观效果,都是一定区域城市整体形象的支撑部分。因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的更有可能使该用地的建筑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对所在地域建筑群体空间形态与景观的损害或破坏,是城市规划所不容的。这一点对于城市中心及重要地区,更显得重要。

1.2.3局部用地性质变化的积累有可能导致城市规划用地整体空间布局结构的失衡。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要有全局、整体观点,要考虑这种改变对优化整体空间布局所产生的作用。

2承德市市区规划总体布局

2.1城区用地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由四个组团组成,即老城区、南区、西区和北城区。

2.1.1老城区北起上二道河子,南至武烈河大桥,东到磬锤峰,西至广仁岭。

2.1.1.1老城区为旅游服务、商业贸易区,由两大功能分区组成,西大街――都统府大街以北为旅游服务区,西大街――都统府大街以南为商业贸易区。

2.1.1.2老城区居住用地规划要求:本区主要有佟山、碧峰门、石洞子沟、铁路北山四片坡地居住用地和南营子大街以东、南园(含新华路南)、铁路(含东园林)三片平地居住用地。规划应逐步降低上述地段建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

2.1.2南区北起武烈河大桥,南至西营,东起东营,西至上栅子。

2.1.2.1南区是我市行政办公、高新技术产业和教育功能区。

2.1.3西区东起广仁岭,西至滦河镇与西地乡交界处,南为白庙子,北到夹皮沟口。

2.1.3.1西区是工业和附属旅游区,以滦河为界,分为双塔山、滦河两个分组团。

2.1.4北城区北起双峰寺镇小东沟,南至上二道河子,东为双峰寺镇干沟子,西到双峰寺镇小井。

2.1.4.1北城区为休闲度假、会展和现代物流区,分老西营、小东沟两个分组团。

3承德市城市规划长远目标

3.1逐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加强新区建设

重点开发南区、西区、北区居住区及居住小区。主要建设项目有:四人沟地段、东园林――报社地段居住组团、喇嘛寺居住区、世纪城居住区、美地湾景居住区、大石庙居住区、冯营子居住区、大元宝山居住区、应营子居住区、滦电居住小区、平台居住区、上二道河子居住区、老西营居住区。

3.2中心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预计2020年,承德市规划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7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3.52平方公里。

3.3规划空间远景布局

在武烈河与滦河入河口处形成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其周围将由各类绿地所环绕,为建设高端产业提供优越环境。建设上板城西部,形成上板城服务分中心,为更多进城人口提供生活空间。打造由承德市至承德县县城组成的滦河中游城市带,城市带人口规模将达到140万人。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同时,进一步疏解老城区人口,远景老城区人口规模将控制在16万人以下。

3.4土地利用资源分配

3.4.1工业用地:应向竞争力强、无污染、低能耗型工业发展,远景新增工业用地一般为一类工业用地。

3.4.2居住用地:远景新建居住建筑,建设时将逐步提高一类居住用地比重。

3.4.3基础设施:利用张双铁路、承钢铁路专用线,建设西区、北区轨道交通系统,并逐渐建设与南区、承德县县城联结的轨道交通系统,改善城区交通状况。

4建议

4.1城市规划对于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方面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及现实意义,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用地紧张局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需要解决的。

4.1.1承德市是山区城市,在市区做好山上绿化的同时,不要忽视居住小区及市区周边的绿化, 通过绿化不但可以美化环境,减少空气污染,而且能够优化空气,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

4.1.2在郊区做好城乡农村改造的同时,不要忽视郊区农民耕地面积,解决好农民产粮和人们吃饭问题。不要忽视城中村、城边村、新发展的土地,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第5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研究

为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升农村发展环境,桐庐县围绕建设“中国最美山水型现代化中等城市”这一目标,坚持“以景区理念规划整个桐庐,以景点要求建设每个镇村”,进一步深化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1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1.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三种模式”和“五大载体”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农村住房改造任务。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采用“二合一”模式,与县城浮桥埠区块拆迁改造、凤川柴埠区块拆迁改造、县城农民集聚安置房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带动相结合;采用“二选一”模式,积极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建设和特色村提升改造,加快县城、中心镇农民转移集聚工程建设,引导有集聚条件农户向县城、中心镇集中居住;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1.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通过实施推进农村住房改造,打造了一批诸如金牛村、儒桥村、后浦村等农居点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风貌特色突显的美丽村庄,建成了一批如窄溪村拆迁安置小区、徐家埠农村集聚小区、横山农民集聚小区等高品质的农民集聚小区,保护一批如深澳村、茆坪村等历史文化深厚的传统村落和农村历史建筑,改造了一批农村家庭经济最困难、居住条件最差的困难群众住房,有力的带动了投资,扩大了内需,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心村新建农居点建设步伐,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美丽乡村要求,配建与中心村相适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其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采用“民建公助”模式,与农村环境沿线整治、中心村培育新建农居点、美丽乡村精品村改造提升项目相结合,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推进规划农居点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改善农居条件和提升居住环境。

2 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2.1科学编制规划,提升品质内涵

在完成县域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丰满和优化城乡规划体系,创新性提出编制风景桐庐建设总体规划,以“景区”标准指导推进“最美县城、魅力城镇、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五条风情带,即诗画山水带、古风民俗带、产业风情带、运动休闲带、生态养生带,从农房示范村色彩风貌塑造、产业旅游策划、分类控制、整治提升等方面引导村庄有序发展。今年申报的环溪、荻浦、徐畈、深澳四个示范村就位于古风民俗带,通过连点成线,连片成面,集中打造深澳古村落风景名胜区。为加强示范村建设指导,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农房改造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印了“美丽乡村”村庄景观整治图则,在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吸收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所有方案都经过村民代表评选确定,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规划出精品,设计出特色,建设才能出亮点。各乡镇(街道)把规划设计作为实施农村住房改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来抓,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修编项目村规划设计方案,在农房建筑设计、村落空间设计上、景观节点设计上狠下功夫,打造体现地方特色的民居风貌,形成丰富多样、野趣盎然的景观效果,营造质朴宜人、浓郁亲切的乡土气息。同时要严格规划实施管理,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改造、无审批不动工,坚决杜绝不按规划建设和盲目建设。

2.2创新机制,规划管理向村级延伸

2.2.1建立村级规划服务团。为加强新农村建设指导,专门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团活动的实施意见》,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组建村级规划建设服务分团,由住建、国土、农办、环保、水利、安监、招标办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服务小分队,有针对性的到农房示范村开展各类服务活动,重点加强对示范村的服务和指导。

2.2.2建立村级规划管理员队伍。示范村建设既需要科学的规划、高强度的投入,更需要严格的管理、高标准的建设。因此,进一步增强村级规划建设技术力量,全县建立起覆盖全部行政村的规划员管理队伍,现已配备到位183名村规划管理员,其中46名为专职规划管理员,137名为兼职规划管理员,健全了县、镇(乡)、村三级规划管理体制,提高村一级在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参与性,实现村级基础设施、农房建设规划把关前置,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执行的刚性,推动村庄可持续发展建设。

2.2.3完善农房管理机制。制定出台《桐庐县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桐庐县村镇建筑工匠管理办法》、《桐庐县农房标准图集使用管理办法》,明确全县建房条件和建造标准,进一步规范农房审批程序,全面实行农房建设有图审批、按图施工管理,并探索建立农村住房乡镇村镇办、土管所及行政村联合竣工验收机制。对乡镇、村干部、村镇工匠、农户违反农房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责任追究处理措施,有效遏制违规建房行为。同时,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办法和实施细则,大力推行“两权一房”抵押登记,增加农民融资渠道,进一步促进农房依规依章建设管理。

2.3注重项目结合,突显村庄特色

2.3.1注重项目整合。在推进农房示范村建设中,注重项目整合,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清水治污”、“垃圾分类试点”、中心村培育和特色村创建等项目相结合,集中各线财力合力实施示范村改造建设。今年创建的4个示范村,采用集中连片实施改造,共涉及7大类86项目,总投入资金7838.5万元。

2.3.2注重对示范村特色的培育。做到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无论是规划设计、改造方案制定,还是工程设计、具体施工等各方面,着力体现各自的村庄特色。如环溪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且90%以上村民是北宋大哲学家、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该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打造以“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型村落,在产业培育上种植300余亩莲花,开发赏莲花、摘莲蓬、挖莲藕为主题的色彩型农业观光游。利用古村优势,建设爱莲文化广场和爱莲长廊等景观节点,大力发展农家乐,搞乡村旅游。又如荻浦村借助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突出“乡风文明身心美”,重点挖掘古孝义、古戏曲、古树林、古造纸等特色古文化,培育“古风荻浦”民宿经济,该村与浙江交投集团合作,集中100间原汁原味的老房子,投资开发民宿项目,带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3 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摸索,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刘艳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个现实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08,(28).

[2]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建筑与文化,2009,(01).

第6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关键词】安置房;建设工程;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一.安置房的质量现状及影响

目前,城乡一体化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各地的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不断深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许多安置房质量问题。例如规划设计不符合城市进一步优化发展的要求、施工建设的质量不达标以及小区内的物业管理不完善等。在建设安置房的过程中对于外部环境也要综合考虑,主要包括周围的交通设施、便民市场等。其他问题还有建筑墙体墙皮脱落、管道渗漏、门窗破裂等,甚至也有房屋倾斜、阳台脱落、墙体开裂、天花板发霉等严重的质量问题产生。这一方面侵犯了被搬迁户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业主聚集,有一些虽然是质量通病,但由于所居住群体的特殊,更容易信 访,扩大成为对政府不信任,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对于已有建筑出现的质量问题,如果进行修复加固,不仅难度大、 成本高,而且大量损耗建筑材料。

二.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引起安置房出现质量的问题,有许多原因,除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的施工单位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等,也与项目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政治影响和规划设计水平,分歧意见,后期使管理层和外部原因不可忽视的。

2.1规划设计工作

安置房住宅建筑设计要求非常高,规划和设计的整体和谐,经典,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不要因为是安置房就将减少相应的工程经济指标,盲目追求高容积率。楼面面积、绿地率等指标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设计要求,甚至连最低要求都达不到。小区内的物业管理用房、社区用房、公共服务用房等配套用房要配齐、配足、甚至配丰。项目绿化、景观、道路、停车等附属配套设施档次不能太低,形成与开发楼盘的明显 差距。

2.2施工前期工作

在安置房建设项目实施的实际公平竞争的招投标制度,它是特别重要的,在安置房建设有很强的合格的施工队伍,严格控制的安置房的质量。他们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有效的管理体系,同时注重信誉,注重质量的房地产。可以通过签署一个廉洁政府协议,全面履行协议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可以选择有技术力量强、责任心重的监理单位。 招投标工作也延续到后期的物业入驻,对资质符合、管理完善的物业公 司可以进行公开公正的竞争,以保障后期的小区管理维护。

2.3工程建设过程管理

工程建设更受建设单位的水平影响,但即使这样高素质的施工单位也还是经济体,更多地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劣质的建筑材料,施工过程杰里有致命影响安置住房质量,所以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是真正的核心。

2.3.1施工单位,实行安置房质量保证书制度。在建设安置房时,要求施工单位将其与商品房同等对待,实行安置房质量保证书制度,对于质量不合格的安置房不予安置。被拆迁居民与商品房购房者作为消费者,其利益也享受法律保护,应该得到同等重视或者要更为重视。因此,必须对拆迁安置房进行质量保证。

2.3.2监理的监管,是保证安置房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法定手段、也是常规手段。要建立专业的监理团队,规范监理工作的内容。监理监管的工作内容应包括施工段的质量、投资数额、进度控制及安全生产还有对于合同与信息等的协调与管理。首先,监理工作要引起相关负责人的充分重视,把每一项监理任务都认真实行。还有就是,要优先选派具有丰富监理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灵活协调处理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并且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强责任心的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来担任总监理工程师。再次,就是监督班组人员的选择,需要以其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要求责任感强,在同一时间,以确保专业互补性。最后,监理公司可以建立记录表,记录监督人员的相关信息和实施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为此来提高监测人员的严肃性和责任感,同时才能为安置住房质量提供保证。

2.3.3职能部门监管。一般安置房用政府部门建设较多,除正常的规划、质检、安检等检查外,可以协调请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对安置小区的监管频率和检查力度,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建方形成更加高压的态势,以促进施工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

2.3.4甲方监管。针对可能出现的施工 单位和监理单位串通一气等问题,很有必要加强建设单位的工程监管,进一步突出主体地位。搬迁安置房质量投诉产生矛盾一般由建设主体进行协调,为避免质量投诉纠纷,避免产生很多更大范围的社会影响,建设单位在监管工程质量方面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 加强建设主体在工程施工过程是的监管作用,可以全方面监管、协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在工程质量保证上更能发挥实效。

2.3.5业主监管。安置房所居住的对象一般是确定的,组织具备一定素 质的搬迁户代表参与工程建设监管,更有利于保证房屋质量。施工过程中,组织搬迁户代表进行质量监督。实行定期不定期的现场察看,参与各重要施工节点工作例会,全过程参与、了解工程管理。由自己来对自己将来的住房实施监理,必将使其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增强,同时也可以使回迁难度得到降低。

2.4工程后期管理

1、做好验收工作

预防和消除拆迁安置房在质量方面的问题,要遵循“事前-事中-事后”的闭环管理原则。安置房的质量验收是保障质量和明确责任的关键环节。同时,验收工作也涉及多个层次方面,包括组织方式、形式的确定、抽样方案的确定以及制定检验标准等多方面的工作。其总思路将提高防 治安置房建设通病的效果作为目的。同时,验收工作要秉承实事求是原则,其技术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并具有可追溯性。在实际验收时,要根据当地具体规定,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项目分户的验收方案,对安置房进行逐户逐房间的专业检查验收。在查出问题时,要及时告知施工单位和安置房住户,并要求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将问题处理 在竣工验收之前。

2、加强物业的管理,保证房屋的合理使用。

如今有些安置房由于受物 业管理收费等制约,没有引进物业管理部门,而安置房交付后相当一部分回迁户为实现自己的装修设想,实行管道改线;破墙开门、开窗而不顾是否是承重墙柱;装修过程中不注重卫生间等防水层的保护;搬运建 材、家具等物品时碰撞墙体、撞裂水管;电梯使用不当等等现象屡见不鲜,加强物业管理对房屋使用的正确宣传和密切监管,对房屋后期质量维护和保养是不可或缺的。

三.结束语

总之,要确保的安置房建设工程质量是一项很重要的民心工程。它不仅涉及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安置房建设施工质量的控制要贯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只有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其他参与者能够增强责任感,齐心协力,做到标本兼 治,才能使高质量的安置房工程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吕世富.浅谈保障性安置房建设施工管理的质控点[J].城市建 筑,2012,(8):67-68.

[2]韦继玲.浅谈保障安居工程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J].中国房地产 业,2011,(12):51-52.

[3] 吕 蕙 芳.王 艳.谈安置房建设中的质量及造价控制问题[J].山 西 建 筑2013,(3)236―236

[4]陈建珍.探讨安置房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建材与装 饰,2012,(25):23-24.

第7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城市经济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48-0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和编修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来确定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引导城市经济发展方向、调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合理配置城市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确定更加科学的城市生产生活布局,促使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战略性指导,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是城市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前确定城市的性质、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统筹协调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布局和选址而制定和编修的。

城市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培育。

二、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理论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更多的重视。1980年以来,城市管理者在发展经济时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制定和编修工作中,经济学家们也更加注重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理论联系。

1.集聚经济理论及规模经济规律。空间集聚是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集聚经济效应指的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的人口、资本等要素在空间上产生集聚,相互关联的企业集群发展,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不断下降,带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拉动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只有经济活动的集聚达到一定临界度时集聚经济效应才会产生,这个临界度在经济学中叫做“规模经济”。{1}一个城市在规模经济中是集聚的生产系统,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临界度是指城市经济发展的总成本和总效益形成帕累托最优状态,城市规划根据规模经济原理,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寻求总成本和总效益的最佳组合点,确定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优经济发展规模或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最优城市规模。

2.后发优势理论及信息化发展规律。后发优势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拥有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的经济政策,可以直接引进和吸收较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在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的经济领域内实现赶超。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将逐渐转变为以信息经济{2}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无疑是良好机遇。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城市,要迅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就是在实现工业化时,首先发挥城市的后发优势。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通过引进和吸收国外高新技术,节约巨额研究开发费用及宝贵时间,跳过某些发展阶段而建设现代化城市,促进信息经济深层次发展。

3.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及产业结构转变规律。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加上了结构因素,认为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升级,即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均衡增长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反映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在原有的生产部门当中裂变出新的产业部门。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必然会牵引其他相关部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这主要体现为,一是新产业部门的形成引起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二是新的产业部门出现会影响或带动其他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经济普遍存在非均衡增长的现象,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配置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缺乏自身特色,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给城市造成布局混乱和资源浪费等现象,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实现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

三、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规划的科学制定和有力实施,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依据城市的现实状况,制定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改造更新中心城区、进行新区拓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更新。在城市化过程当中,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中心地区,致使中心地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治安混乱,整体状况恶化。城市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投入财政资金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在中心城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保障城市正常的“新陈代谢”,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2)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有利的内外部因素,诸如自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等,城市管理者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城市规划来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规划和建设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具备自我城市功能的新区。通过新区建设,来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催生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产生城市综合发展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从而推动城市的转型、跨越和赶超发展

2.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体育、卫医疗生、社会福利、交通、邮电通信、能源、环境、防灾等多种类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依存于各类公共设施。现代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近些年,城市“绿色基础设施”{3}建设也备受关注,通过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要素,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生态、环保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城市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来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优产业,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利益协调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划科学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优化和引导城市建设,统筹安排和布局大型项目选址,将分散的工业园区集中建设,使共处同一产业链条的企业以及同一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实现融合发展,不仅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需求大的问题,又能利用产业集聚高效充分集中地利用基础配套设施,节约城市资源、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总体效益,形成设施共享、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城市整体利益得到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4.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载体,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政府作为土地资源配置的关键力量,基于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现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通过城市规划不断修正目标,逐步协调影响土地利用发展的各种因素和不同利益,引导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优化组合。依据土地有偿使用原则,建立和完善地价形成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地价符合城市发展状况。通过利用科学原理反复论证,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机统一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被动性和局限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功能,防止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侵害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四、国内城市规划优秀案例介绍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的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更加注重对城市规划部门的建立及其职能的完善,强调对各类城市规划的制定和编修。笔者就职于城市规划设计院,多年来潜心对国内外城市成功利用科学规划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案例进行研究,接下来将列举太原、慈溪、苏州等城市借助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吸引资本、集聚产业、扩大规模的能力。

1.重视规划编制,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建国60年来,太原市顺应时展需要和城市发展目标,四次编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和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也随着每次规划的编修有不同定位。市政府秉承一流的城市规划理念,按照“高效能管理城市、高水平经营城市”的要求,科学制定和运用城市规划指导太原城市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1)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太原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5月,太原市组成了由市长担任组长、70余部门参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太原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操作的规划编修工作组,进行建国以来太原市的第四次城市规划编修。规划编制工作组引进国际顶级规划团队,在对太原市基础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设计理念,确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编制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完善基础设施,城市扩容提质。太原市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按照“南移西进、北展东扩、提升品质、重塑形象”的总体思路,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城市道路、桥梁、水、电、热、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太中银铁路、石太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大西铁路和省城十大建筑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立足“拉大城市框架,扩大城市容量”,以新城建设为龙头,引领城中村改造,大力建设工业园区。目前,以“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五个全覆盖”为重点的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3个,总规划面积168.15平方公里,各园区不断扩容提质,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3)转型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太原市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次产业比例由2001年的4∶49∶47演变为2010年的2∶45∶53,更趋合理化。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

科学先进的城市规划引导全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目前,太原市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冶金、能源、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为支柱,并有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778亿元,较2001年增长294%,10年间,除2008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出现下滑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科学规划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浙江省慈溪市位于上海、杭州、宁波金三角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上海和宁波的“黄金节点”,拥有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慈溪市政府通过制定和编修具有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城市规划,使城市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打造工业园区,拓展城市空间。慈溪市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坚持工业向园区集聚,打造了很多工业园区典范,主要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周巷镇工业园区,列入国家计委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的观城镇工业园区,与宁波城区接壤的慈东工业园区等。工业园区的打造,为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发展城市经济意义重大。(2)强调配套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慈溪市城市规划强调配套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高效能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目标,思路清晰、中心明确,建成了包括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共三级完整的公共设施体系。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适度超前的市政设施体系以适应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制定城市环保及环卫、水资源与城市供水排水、城市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燃气供热、城市重大安全保障等专业规划。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规划面面俱到,城市综合实力大大提高,城市发展环境得到极大改善。(3)产业集群形成,经济发展活跃。慈溪市城市规划部门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使得慈溪市经济在十几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慈溪市已初步形成五金机械、家用电器及电气器材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塑料制品、纺织服装及化纤制造、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生产3000多种产品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最大的精密微小型轴承出口基地,欧式插座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有“家电之都”、“打火机世界”、“轴承王国”、“轻纺基地”之称,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生产和制造基地{4}。

3.重点园区规划,引领城市经济发展。苏州工业园是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的高科技工业园区,也是具有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是中国城市规划中园区建设的成功典范。该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1)园区定位准确,引领城市发展。苏州工业园成立之初,便定位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到2005年,进一步将园区定位为“国际技术产业城市”,即具有高度的高度的“区域核心城市”功能和“全球产业集群”功能,同时两种功能高度一体化的城市。致力于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苏州的增长核心、经济发展引擎”,引领着苏州中心城核心功能的东移。园区的战略定位是苏州新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支撑大苏州的城市战略性发展。(2)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投资环境。中新双方在园区成立前期,便互派人员组成专家小组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规划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关于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涉及到园区总体建设和包括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居住环境、人文景观等多方面内容的专业建设。同时,确立了科学的开发程序,实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有序开发,制定了严格的规划管理制度,保障了园区整体建设过程的推进。园区注重投资软硬件环境的建设,1994年至今已经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达400亿元用来建设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在前期规划的指导下,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符合园区长期发展的需要。另外,苏州工业园基础设施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即园区建成了包括水、电、气、热、运等在内的工业配套设施,形成了“无跑道机场”、“无水港口”等独具优势的物流通关,打造了“公平、透明、规范、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囊括了金融、会计、律师、中介咨询机构等的服务性企业。完善的设施、紧密的配套、一流的服务,有力保障了项目持续进入、建设、投产、达效。(3)新兴产业集聚,经济健康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科学规划的正确引导下,园区已在IC、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集群,并在集成电路、TFT-LCD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发展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的生产能力居于行业先进水平。2010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高于60%,实现利税占全市的比重大于1/3,园区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十万分之三,而其创造的IT产值和IC产值则分别占全国的3%和16%{5}。1994年以来,园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高位,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总体经济实力在我国国家及开发区中位居前列。2010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3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738亿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为550亿元,苏州工业园区用占苏州市3.4%的土地资源、5.2%的人口资源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效益{6}。

五、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能够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同的城市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具备的经济系统特征不尽相同,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必须根据城市具体情况,有效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不断加强对规划的管理力度,以实现城市整体效益和实现城市居民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以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目标。强化城市规划的统一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能管理,为加快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健全规划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听证制度、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制度,用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好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严格规划编制的管理、强化规划审批的管理、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作用有效发挥。

2.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编制城市规划要在确定城市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取得全面准确的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根据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专业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3.保证城市规划有效实施。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施,即政府通过依法行政和有效的管理手段把制定的规划逐步变为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政府应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公共的名义制定相关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调节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克服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用法律机制和行政机制相衔接的机制,依托财政机制、经济机制、社会机制确保其实施;遵循行政合法原则、行政合理原则、行政效率原则、行政统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公共效益和生态效益。

注释:

{1}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2}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IT经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3}绿色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包括绿道、湿地、雨水花园、森林、乡土植被等,这些要素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网络系统。该系统可为野生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起点和终点,系统自身可以自然地管理暴雨,减少洪水的危害,改善水的质量,节约城市管理成本。

{4}数据根据慈溪市统计局网站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5}{6}数据来源于苏州工业园区网站.

参考文献:

1.戎蕾.浅谈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华章,2011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2)

3.潘展东.城市经营背景下城市规划管理中地方政府的作用[J].城市建设,2010(7)

4.郦少刚.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中几个问题的分析[J].科技资讯,2009(15)

5.朱艳红.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08(19)

6.陶伟.对新时期城市规划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

7.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

8.侯学刚.城市规划中的相邻权与国家利益保护[J].城市问题,2003(3)

9.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J].城市规划研究,2001(1)

10.刘斌.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困惑和原则[J].当代建设,2000(3)

第8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关键词】地下管线;探测方法;编绘;检查

explore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sewage pipe network of underground pipelines

chen yan1,dong jie2

(1.a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2.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survey institute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450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town sewer network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for example, by understanding the existing underground pipeline mode of operatio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method, the results of compilation and quality checks.

【key words】underground pipeline;detection methods;compilation;inspection

1. 前言

(1)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中已有的地下管线显然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近几年来已经开始对市政管线工程实行更为详细严格的竣工验收,当中的污水管网地下管线测量工作也相应地开展起来。

(2)然而,地下管线的维护和管理是各部门独立运行,由于城市地下管线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常出现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在未及时对该区域内的各类地下管线详尽了解或探测的情况下就进行野蛮的挖掘施工,难以避免地对地下管线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快建设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势在必行,避免在施工时对地下管线造成破坏;而地下管线数据是建设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但传统模式在获取管线数据时过于繁杂,现代高科技软硬件的高速发展,为实现数字化技术内外业一体化作业垫定了基础。

2. 城市地下管线特点

地下管线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2.1 种类繁多。

常见的主要管线有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讯、燃气等。

2.2 各自为政。

给水管[自来水公司],污水、雨水管[市政公司],电力管[电力局],通讯管[移动、电信等],燃气管[燃气公司],这些管线的权属单位各不相同,管线的建设、维护管理均由相关单位负责。

2.3 隐蔽性强。

由于地下管线一般都埋设于覆土厚度为0.5m的地下,而有些水管埋深达到了5m,甚至10m。因此没有仪器我们很难准确发现它们,虽然在地面上识别它们主要靠检查井,但只有污水、雨水、通讯、电力有规律的检查井,像给水、燃气管线一般很远才设置一个检查井,因此较难发现。还有的管线与别的管线纵横交织,无法识别其种类。有些管线属于私自建设,没有城建档案备份,也无法查到其详细资料。

2.4 更新快。

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城市管线的建设就没有中断过,无论什么时候,都在进行着规模不同的各种管线的建设。近年来,城中村改造、轨道交通建设、brt工程等一系列市政工程都在不断进行,城市管线不断翻新及建设,时刻没有停歇。

2.5 技术日趋复杂:

(1)现在的管道,无论从管材、还是施工工艺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塑料管、非开挖技术、高压力管道系统、超高压输电电缆等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管线系统等级有主干、次干、支管之分,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中各个单位所起的作用也更加专业化。

(2)然而,目前我国已开展地下管线普查探测的城市绝多数都集中在省会城市及各大、中型城市;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多属尚未展开或正在规划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城市管线探测作出进一步的探讨。

3. 地下管线调查的内容

根据建设部2003后颁布的《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以及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各类管线设有不同的建(构)筑物以及附属设施,在管线探测和测绘时,不仅要实地调查管道的平面位置(坐标)、走向(高程)、规格、性质、材质、权属等,同时对管线特征点如交叉点、分支点、转折点、变材点、变坡点、变径点、起讫点、上杆、下杆以及管线上的附属设施中心点等在地

上的投影位置设置标志。上述与管线有关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称为地下管线信息,前者用字符、文字或数字表示,后者用高斯——克吕格平面坐标系和正高系统中的坐标x、y和h来表示。

4. 地下管线探测方法

4.1 物探方法。

(1)对隐蔽地下管线的探测,根据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地球物理条件,采用不同的物探方法进行探测。对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管线采用电磁法探测,对非金属管线采用电磁波法及高精度电磁法进行探测。此外,个别地方还可采用机械探测方法以验证其它方法的精度和准确性。

(2)地下管线探测遵循的原则: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优先选用轻便、有效、快捷、低成本的方法;复杂条件下宜采用多种探测方式方法。  4.2 平面定位方法。

平面定位方法技术包括对地下管线的搜索和精确测定地下管线在地面投影位置。

4.2.1 未知区域管搜索方法:在地下管线未知区域,可采用被动源法进行网格状扫描搜索,以查找浅埋的金属管线和电缆,对深埋管线可采用主动源法搜索。利用主动源进行搜索时,可采用平行搜索法、圆形搜索法。

4.2.2 管线的追综探查:在现况调绘、实地调查及搜索等方法了解管线大致位置和走向的基础上,利用管线探测仪发射机在已知点位上施加发射机信号,用接收机追踪探查,以确定管线特征点的位置。

4.2.3 定位方法:利用电磁感应类管线仪定位的方法有二种,即极大值法和极小值法。有时不论极大值法还是极小值法,会受干扰的影响,使异常偏离管线的实际位置,这时应综合分析干扰的来源及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识别目标管线所引起的异常,正确判断管线的水平投影位置。在有怀疑的管线点处如能开挖,应采取开挖的方法,确定管线位置及埋深,同时为下步工作提供依据。

4.2.4 复杂管线的探查方法。

(1)对于复杂管线的探查,首先应采用直接法或夹钳法,以减弱相邻管线干扰的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明显点或没有良好的接地条件,无法采用直接法和夹钳法,只能采用感应法。因此,可使用垂直压线法、水平压线法、倾斜压线法、旁侧感应法、差异激发法和利用发射机定位这6种方法对目标管线进行探测。

(2)总之,对复杂管线的探查应根据现场管线埋设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最适合的信号激发方式,使目标管线上产生的电流最大,而邻近非目标管线上的电流相对于目标管线可以忽略,以达到准确分辨不同管线的目的。

5. 地下管线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本次某镇污水管网地下管线探测使用拓普康全站仪,在已知控制点和支导点上分别设站,检查无误后实施测量,测量时采用极坐标法测量,水平角半个测回,地面高程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野外记录采用全站仪自动记录,每天晚上将当天测量好的数据通过超级终端导入计算机中,利用测量数据处理软件经过转换、计算、检查、导出等步骤,生成测量坐标文件,并将测区内所有探测过的各种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有关地面建构筑物等展绘到专业的管线数据处理软件上,该测量按照现行《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结合《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的精度要求进行,各类专业管线按《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规定颜色绘制,并对图形进行修饰处理,导入编辑各类管线数据的属性信息,建立相应的图表成果资料。

6. 成果质量检查

为了进一步加强地下管线探测质量的管理,可采取三级检查方式,对各作业组各项作业进行全面细致检查,避免将问题带入成果,保证成果资料的可靠性。

(1)外业巡视检查:根据机助草图进行实地巡视检查,对地面标记、有无漏探、错探管线以及实地位置进行详细检查。

(2)明显点(隐蔽点)重复观测检查:以随机抽样,兼顾均匀分布的原则,对隐蔽管线点进行仪器重复探测和对管线点开井重新测量检查。

7. 结束语

城市地下管线数据探测,从调查、测绘到处理,为城市地下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以及城市其他市政工程服务提供了必要条件。根据地下管网图及有关的数据,为施工中避免造成地下管网破坏的恶性事故作出了施工安全的保证,更为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备的护航。同时为最终实现“数字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

[2] 《城市

测量规范》(cjj8-99).

[3] 郝真真,浅谈城市地下管线竣工验收测量,《广东科技》2011年5月刊.

第9篇:浅谈城中村规划和改造范文

本文结合我国数字付费电视自身的特点和目前的发展情况,论述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的背景动因及其历程,如今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相应对策,分析国内付费电视的发展一些不同模式,汲取其发展的经验,从而让我国

数字付费电视进入快速、良性的发展。

数字电视、付费电视、数字付费电视

数字电视(DTV)

数字电视的概念则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数字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由此定义可见数字电视是指在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电视信号处理过程中采用数字技术的一个电视系统,可提供优质的电视图像和更多的视频服务,如交互电视、远程教育、会议电视、电视商务、影视点播等。但是要真正让受众看到数字电视,必须拥有由数字节目制作平台、数字电视信号传输平台、数字电视接收终端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数字化系统。目前,市场上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视机,受众看到的“数字电视机”准确地说应该是“数字高清电视机”。现在的广大受众家庭普遍使用的普通电视机只需加装机顶盒,就能收看数字电视,而不需对原有的有线电视线路和电视机作任何改动。因此,目前收看数字电视,必须通过“电视机+机顶盒”的模式来实现。

付费电视(PayTV)

付费电视是相对于免费电视而言的,在我国仍是个新事物。以前,我国没有付费电视产品,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付费电视用户。目前的有线电视也是用户按月或次交纳收视费,也是有线电视维护费,而没有专门为某一类节目或频道付费。因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以往的电视都是免费的。和目前有线电视用户按月交纳收视费不同,付费电视特指的是“付费节目和付费频道”,是除有线电视维护费用之外的,通过收费来选择节目服务。付费频道是电视台加密加扰播出内容,观众借助于解码器解密收看,收取订户费是它的赢利模式。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按频道付费;二是计次付费。例如,很多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用户以为自己每个月缴纳的十多元就是付费电视频道的订户费。在我国,这十多元,有线电视运营商把它叫做有线电视网络维护费。在很多欧美国家,这个费用叫做连接费,有点类似电话的月租费。对于那些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不管他收看免费电视还是收看付费电视,每个月必须向网络运营商缴纳这个费用。

数字付费电视

数字电视+付费电视=数字付费电视。在很多发达国家,在模拟电视时代就有了付费电视频道。随着数字技术的使用,很多模拟的付费电视改用数字播出,就成了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数字电视广义上讲是技术概念,付费电视是商业概念,数字付费电视等于把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的优点全部集中起来,使我们坐在家中可以享受高品质、个性化的电视节目。可以说,数字付费电视是在实现数字化播出的基础上开展的付费电视业务,代表着电视的发展方向。广电总局在过渡时间表上明确指出2015年停止模拟信号,表明在这期间不仅要发展付费电视用户,公共频道的数字化也是必然趋势。数字电视和付费电视可以看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数字电视不可与付费电视同行?事实上,数字电视不仅能与付费电视同行,也是将来电视发展的一种趋势。数字电视的推进为开展高品质付费电视业务搭建了技术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付费电视等业务的开展对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程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解析数字付费电视

特点

第一,从技术上来讲,数字付费电视清晰度高、音频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不像模拟信号受在传输过程中噪声积累的影响,几乎完全不受噪声干扰,在接收端收看到的电视图像非常接近演播室水平。它能给观众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质量和优美的音质,让观众可以享受到高清晰度的电视节目和电影院的音效效果。

第二,可以大大增加节目内容的容量。据了解,数字付费电视的节目容量可以达到500套,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专业化、多样化、对象化节目。利用现有的一个8MHz模拟电视频道,可传输6~8套DVD质量或15~18套VCD质量的数字电视节目。比如一个能传输30套模拟电视节目的网络环境,如果全部改用数字电视技术传输,可传送约200套DVD质量或500多套VCD质量的电视节目。现有频率资源的大幅度增值,节目的剧烈增多和专业化的内容制作,使得原有的模拟免费节目制作远远难以达到。

第三,可开展多功能业务,大大丰富服务内容。随着有线电视传输和用户接收的数字化,以往用模拟方式无法提供的服务都将成为可能,使原来模拟时代的一对多的线性广播式业务发生了改变,电视网站、交互电视、股票行情与分析、视频点播等新业务的开展将变得更加容易,用户将从单纯的收视者变为积极的参加者,也使得电视运营商能够获得其它收益。目前在英美等国已经或即将开展包括健康咨询、购物、教育、渡假、信息、电子邮件、软件下载、拍卖、游戏和餐饮外卖等互动报务。

第四,整合媒体资源,凸显规模优势。数字化使各种形式的信息,例如图像、声音、文字、数据等都变成由0和1两个符号元素组成的码流,从而实现了声音广播、电视广播、数据广播、电子杂志、因特网等各种媒体的大融合。由此带来了媒体之间、相近行业的激烈竞争和相互渗透,广电网络经营数据业务、因特网业务,电信行业在宽带业务里传送广播电视节目等等,都已经成为事实。广播电视再也不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独处竞争之外的“孤家寡人”,也要变成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人”。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三网融合”将成为现实。媒体将由单一走向综合,广播电视与电信等行业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最终融汇于信息化的大潮中。

第五,没有了目前电视节目插播广告的干扰,能够满足受众的个性化追求,收看节目自由灵活。数字付费电视与传统的“你播我看”式的电视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收看电视期间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广告的干扰,使人们由被动收看变为主动选择。政策上付费电视更自由宽泛些,同时,数字付费电视可以重复阅读,可以计时性地阅读,可以跳跃式阅读,观众能够按自己的需要,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享受多种交互式点对点的娱乐和信息服务,有个性选择的空间。模拟电视看不到的数字电视看得到,模拟电视做不到的数字电视做得到,这就是数字电视的独特之处。数字付费电视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推广普及也符合潮流,它作为一个产业其发展必将影响到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

浅析我国发展数字付费电视的

背景动因及其历程

面对数字化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广播电视数字化步伐。美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2000万、卫星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500万、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率99%,数字电视用户数占总用户数的42%,计划2009年关闭地面模拟电视。英国目前发展卫星数字电视用户700万、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00万、地面数字用户超过200万,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总用户数的50%,计划2010年关闭地面模拟电视。另外,澳大利亚计划在2008年、韩国计划在2010年、日本计划在2011年关闭模拟电视播出。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水平应该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

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的数字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2003年广电总局了《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并制定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作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消费国之一,中国的数字电视市场引起了全球的瞩目。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电视的社会拥有量为3.3亿台,按照最宽限的估算,15~20年内由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就意味着从今后每年将会有1000万台的电视被更新,业内人士估计仅是这部分,预计将会给我国带来1000亿元的产值。

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现状

在发展初期,数字电视之于中国电视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业主管部门和从业者来说还没有概念:仅仅在五年前,“数字电视”这个概念还仅仅处于信息技术讨论层面;而在今天,无论是国家广电总局及各级广电主管部门,还是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甚至普通市民都在关心和议论“数字电视”的影响和发展问题。可以设想,500个频道、应有尽有的主题内容、高清晰影像效果,无论对传播者还是受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传播领域电视频道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意味着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数字电视成为观众的期待,电视业的新的增长点,中国电视业进入了“数字付费时代”。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5年中国数字电视市场规模及通过数字电视商业模式运营的收入从2004年的295亿元增加到了465.6亿元,增长率达57.8%。其中,数字电视终端设备作为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赛迪顾问预计,2010年数字电视终端接收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32572万台,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4.3%,其中蕴涵的商机不言而喻。易观国际分析师认为,2006年~2008年,中国数字电视用户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4.6%,数字机顶盒和数模一体机出货量的复合增长率也将超过100%。

目前中央和各省的卫视节目己近50套,加上各省各市的其他节目,基本节目己超出了60套,同时,总局已批准开办68套数字付费电视、9套数字广播节目,还有几十套数字付费节目正在审核。为推进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建立有线数字电视技术新体系,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国家广电总局日前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广电总局铁了心要尽快把数字电视硬扶上马,2006年年初抛出严令,即《有线数字电视试点验收管理办法(暂行)》,要求各地试点单位必须在06年6月30日前启动数字转换,否则便取消试点资格。目前来看数字电视工作已经从试点阶段进入全国全面推广的阶段。

央视数字付费电视发展情况

央视付费频道作为我国第一批开通的付费频道,它的出现是否能改变中国人长期免费看电视的习惯,其用户量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央视付费频道自2004年8月9日开通第一批6个付费频道以来,中央数字电视付费用户数目前已占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市场收视份额相当大的比重。国内第一个数字付费电视节目集成商和平台运营商中数传媒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启动数字电视的付费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合作,目前已经与120多家地方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意味着央视付费电视已经在全国120多家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成功落地。到2005年10月末,全国已有247万户数字付费电视用户看到了中数传媒运营的中央数字电视节目。而今,中央电视台高清影视频道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高清频道《高清影视》正式播出,目前很多个城市能收看到《高清影视》频道。2005年中数传媒携手松下、日立、海信共推高清市场发展,开启高清电视新里程。

目前的中央节目平台上集成的频道,即向全国范围正式播出的数字付费频道,除了央视自办的《第一剧场》、《风云剧场》、《世界地理》、《风云音乐》、《怀日经典》、《风云足球》、《高尔夫・网球》、《央视精品》、《青年学苑》、《国防军事》、《女性时尚》、《证券资讯》、《发现之旅》、《法律服务》、《中华美食》、《东方物流》、《视觉生活》、《早期教育》、《老故事》等频道外,还有一个免费的数字标清频道《电视指南》,央视与中视传媒共同运营的《高清影视》,中影集团的《家庭影院》,江苏的《靓装》,辽宁的《游戏竞技》,重庆的《汽摩》,贵州的《天元围棋》,湖北的《孕育指南》,浙江的《留学世界》,吉林的《吉祥购物》,广东的《英语辅导》、《高尔夫》、《欧洲足球》,山西的《彩民在线》、《老年福》,河南电视台的《梨园》,北京广播影视集团《考试在线》,山东的《收藏天下》,天津的《时代家居》,上海文广集团的《卫生健康》等频道。

国内相关地区级数字付费电视

发展现状

中国付费广播电视是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而发展的。目前,在68个经济实力较强、有线电视网络基础较好的重点城市,数字化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数字机顶盒推广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付费广播电视频道的推广、销售工作也已经启动。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外,同时也受到试点时间先后及政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城市数字付费电视发展进程也有所差别。以下简单介绍几个我国部分大城市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的概况:

北京:2003年9月1日,北京正式开始有线数字电视的试播工作,目前已开通的三个数字频道是央视剧场频道、动感音乐频道、爱家购物频道。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要将北京有线电视收视用户的近七成改造为数字电视用户,并大力开展付费频道业务。

上海:05年底,数字电视“上海模式”取得新突破,上海东方有线网络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有线)与虹口区政府正式签约,共同打造沪上首个数字电视产业园。2008年,上海计划基本完成向数字电视的过渡。目前上海已完成240万家庭用户的双向网改造。

青岛:2005年10月15日,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城市。2006年l月底,“青岛有线电视网络中心在其数字专业频道开通仪式上宣布,全国拥有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最多的青岛有线与全国最大的数字付费频道集成运营商上海文广互动电视有限公司(称‘SiTv’)强强联手,实现青岛数字模式与SiTv内容集成模式有机融合,共创数字电视发展新模式。目前,青岛市区几十万户市民家中的电视机已经成为集广播电视、电子商务、生活信息、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家庭多媒体信息服务终端,50多套电视节目、16套数字广播、20多个多媒体生活服务频道以及互动娱乐、影视点播等,构成了广播电视为群众服务的新型平台。

杭州:截至05年11月30日,杭州数字电视用一年多的时间,用户就已达到50.5万户,涉及杭州市240个街道,覆盖所有社区。同时杭州数字电视公司还完成了169家星级宾馆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其中杭州市区80家。至此杭州己经提前完成了市区的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继青岛之后实现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城市,并在之后的两年半时间内实现了70万有线电视用户“模转数”的整体平移,并在2008年全部完成杭州市的电视数字化改造工作。

大连: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率先在全国推进广播式和交互式数字电视,将数字电视定位为家庭信息化终端,从2004年起开始启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试点工作,2005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整体转换工作。

广州:2003年3月1日,广州有线数字电视正式投入商用。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的广州是继北京、上海和深圳之后第四个进行数字电视试播应用的城市,并将数字电视作为“数字广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州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

深圳:2005年7月,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正式拉开序幕。深圳特区内60万用户在06年下半年内基本转换完毕,特区外用户则在2007年前完成整体转换,转换后模拟电视信号仍保留6套中央省市节目。2005年7月1日至12月14日,历时160多天的深圳全市大规模有线电视数字化,其整体转换工作第一阶段已基本结束,除了部分尚不具备转换条件的城中村用户,深圳共有4138个小区进行了转换。在全国已开始数字电视转换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中,深圳是转换率最高的一个。截至2005年12月1日,深圳有线数字电视终端已突破50万个,整体转换率为92.7%,日均转换5033户,最高峰日转换7000多户,在全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中,又一次创造了深圳速度。截至2006年1月底,深圳数字电视用户目前已达53万户,终端数61万个,用户数在全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试点城市中排在第二位。

我国发展数字付费电视面临困境

虽然数字电视一直被不少业界人士所看好,认为其存在着巨大的商机。但是几年来,我国的数字付费电视一直都是在艰难前行,其推广可谓一路坎坷,处于“热起冷动”的尴尬。人们在感叹数字电视给人们生活带来变化的同时,又不得不怀疑其是否能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2005年是国内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的努力下,全国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进程明显加速。美好的市场前景把数字付费电视推上了风浪尖,而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的数字付费电视前行的路布满荆棘?

收视习惯难以改变

数字付费遭遇收费难题

数字电视要收费是困难的,这是付费数字电视在我国推进的瓶颈。造成的原因有二:一、中国人交钱看电视的观念是较薄弱的;二、值得让中国人交更多的钱看数字电视的动力是微弱的,甚至是缺乏的。要害是:内容缺乏;门槛太高―机顶盒太贵。群众感到物非所值!例如:被视为推广数字电视“成功典范”的杭州,绝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城区家庭都完成了数字电视的转换,每户免费发放一台机顶盒,不额外收费。但是“天上掉馅饼”并没有换来数字电视的“深入人心”,相反,大家仍然更愿意收看原来的模拟电视。大家都认为节目都是差不多的,而看数字电视使用机顶盒不仅浪费电,而且还要两个遥控器,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机顶盒只免费发一台,家庭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就得另外花钱买。而青岛作为推动数字化平移的先例和典范,最先采取的是通过用户订阅付费电视来推动数字电视的转换,但响应者寥寥无几,出现过“两万户瓶颈”的奇怪现象。之后采取赠送机顶盒,只收取基本收视费的方法来推广,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从消费习惯来看,中国的电视用户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收看免费节目和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的内容,相当多的消费者甚至习惯以购买盗版光碟的方式来获得“廉价”的内容。对于用户端来说,使用数字电视还需要安装一个机顶盒。目前在我国,安装一个机顶盒的价格大约要1000多元人民币,相当于又买了一台电视机,就算对于城市用户来说,也是一个不低的价位。对于老百姓来说,以这个价格看更多的电视节目,还不如买一台DVD,片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更何况电影看完还可以保存。而且,这只是前期购置设备和开通系统所付的费用,以后每年还要支付收视费,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看惯了免费电视节目的中国观众来说,把钱消费在看电视上还需要一个长时间培养的过程。在数字付费电视市场形成的初期,由自愿付费行为促成的自主接收模式

内容是市场发展“隐痛”

数字内容要求更高

数字付费电视一旦开播,对节目的需求量是惊人的,对节目的质量也会提出比模拟电视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国数字电视报告》显示,55.1%的广电机构认为,能收看到更多的节目内容是用户选择数字电视的首要因素,关于观众购买动因的调查结果更证实了这一点。观众倾向选择的前三项主要原因分别为“多频道”、“更早看到精彩内容”和“清晰的节目”。由此不难看出,传播内容的质量将最终决定数字电视在观众市场的境遇。而在目前来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观众不会花1000多元买个机顶盒、每年再投入近一千元购买没有什么附加价值的电视节目。付费电视拥有的80套的节目内容远远不能支撑3.4亿电视用户群体,那么,用户哪能心甘情愿为电视付费?目前中国的内容产业还不发达,内容市场还不成熟,自身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收费频道对高质量节目内容的需求。许多付费电视节目内容和现有的公共频道节目并无太多区别,不过是将节目打包,却并没有本质上的创新。“频道越开越多,内容越来越粗浅。”

传播技术上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传播内容质上的变化,这不能不令数字电视运营商黯然神伤。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曾说过:“老百姓购买的是服务、是内容,而不是机顶盒。如果仅仅提高了图像质量,而没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作支撑,数字电视业务就难以开展起来。”

遭遇 IPTV的“尾追堵截”

2005年,数字付费电视遭遇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IPTV。数字付费电视一路走来,先是有传统模拟电视的障碍;接着又遭遇后起之秀IPTV的“尾追堵截”,苍苍来路,走的不易。新军IPTV对数字付费电视的挑战不可小觑。

我国发展数字付费电视的

基本策略浅谈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数字付费电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苦难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几年来,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一路跌跌撞撞,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交替变更是在时间的脚步声中逐渐清晰,但是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过渡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关的企业、政策和标准都需要有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其实,无论哪个产业,在其萌芽、发展、结果的过程中,都会必然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数字电视自诞生起就是一块诱人的奶酪,其蕴藏着无限商机,其发展前景仍是一片光明。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的成长和壮大,需要不断地摸索适合它前行的路。

努力扩大用户规模

据《中国数字电视报告》显示,有73.7%的城市居民潜在用户愿意为享受数字电视付费。由近3/4的潜在用户愿意为数字电视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市场需求对于数字电视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可喜的。但是,要让这些潜在的用户成为现实的市场份额,还得需要下足功夫。因为消费者并不愿意埋单,整个数字付费将市场启动缓慢,产业爆发乏力。

数字电视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很多潜在用户对其没有深入的了解。不了解,他们将不愿意为数字电视付费。因而,普及数字电视首先应该引导用户的需求,这就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市场宣传和策划。但是,不要仅仅将数字电视的功能集中在节目内容上,宣传的重点应该是其所实现的互动、娱乐、信息等功能。在产业发展的启动阶段,许多潜在用户并不了解数字电视能够实现种类繁多的服务,宣传策划时应因各种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种类的需求,细分市场、专业服务,制定相应方案。在初期普及过程中,更应注意不要期望依赖一两个卖点就能够发展大规模的客户,数字电视的优势在于其繁多的服务功能都能作为吸引客户的卖点.在整个过程中,市场宣传和策划始终伴随着数字电视的应用和普及,在内容和服务上下组功夫。只有使广大潜在的用户真正深入了解数字电视产业所带来的实用价值时,引发用户的需求,才能为这个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寻找契机推广付费业务:抓住观众的消费心理,寻找契机推广付费业务,也是可以值得考虑的重要手段。如美国DirectTV就采用了在大联盟和NBA赛季的时期推出专门的比赛节目包,在节目包中提供赛事回放,解说,历史背景介绍等相关的内容。中央电视台借助雅典奥运会举国关注的机会推出几套数字节目也是意在培养新的消费群体。2008年的中国奥运会是可以培养新的潜在用户群体的一个良好的时机。

尽快推进机顶盒的普及,以便于形成规模用户。在机顶盒方面,可以考虑战略性的低价出售或免费出租,以此让数字付费电视走入更多的用户家庭。为了尽快推进机顶盒的普及,以便于尽快形成规模用户,还可以尝试免费安装,分期回收的策略。另一方面,面对用户如果有多台电视机就要单独购买多台机顶盒的不良做法,可以考虑研发出共享型的机顶盒,即一家一户只需一台机顶盒。这样一来,有一台电视机的赠送普通的机顶盒,有多台电视机的才赠送共享型机顶盒并按电视机台数来收费,既减轻了用户的负担,减少了用户对数字电视的抗拒心理,又在总体上减轻了运营商的成本。推广这类机顶盒的生产对解决上述运营商和用户矛盾,普及数字电视的发展也将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做好付费电视的内容

内容是数字电视运营的核心关键,是数字电视运营商和用户衔接的关键环节。只有切实可行又具有吸引力的内容,才能够有别于现有模拟内容又能够构筑未来数字电视内容与服务结合一体的内容模式,才具有对目标用户的吸引力、才能够搭建起付费收视的运营模式。模拟电视到付费电视的转变也决不是掐掉模拟电视里的广告就万事大吉,付费电视启动的关键是“你的频道设置必须能够抓住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节目的价值定位得到特定用户的认同”。如何根据观众需求,繁荣国内的数字电视内容产业,是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细分市场,交互传播,融合受众的偏好与节目内容。中国的数字电视市场发展阶段与国外不同,虽然中国起步晚,但在内容需求上,中国已经基本接近目前国外的内容需求,应以内容的细化和便利性来吸引观众。付费频道的宗旨说到底,就是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将受众的偏好与频道的节目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融合,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与公共频道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服务从公众化转向了个性化要求要比公众化更高、更细更深入、更专业、更广泛丰富。

发展符合自身传播方式的节目内容:现在在数字付费电视发展的初期,很多数字付费电视都是对原有的模拟电视内容进行整合,使节目缺乏活力和创新。我国的数字电视应该积极发展符合自身传播方式的节目内容。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上海广电专家郑世宝教授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研究借鉴国外数字电视运营的商业经验,将丰富的有线频道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在加强频道经营许可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有偿频道租赁服务,让更多的专业频道服务者参与数字电视产业中来。例如,为名牌大学的MBA、EMBA开设学位教育频道;为交通部门开设交通信息服务监控频道等。这种打乱频道的方式,能够使得本来松散的地方和央视之间的节目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同时形成一个个有特色的独立的专业频道。也可以由政府借助频道资源,提供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包括航班服务、天气预报、便民服务等,以此来解决数字电视的内容空白问题。

推进“三网融合”

2005年数字付费电视在发展的前进征程中,与网络电视“狭路相逢”,开始遭遇来自网络电视的挑战。业界人士认为,IPTV和数字电视的竞争是错位的,错位的结果是IPTV和数字电视双输,相反,IPTV能够激活目前相对沉闷的数字电视市场。数字电视要想获得真正的发展,与网络电视IPTV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如果完全把它定位成直面竞争的关系,对双方都是束缚。在“十一五”规划中,政府首次将“三网融合”写入其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我国信息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三网融合”。可以预计的是,“十一五”期间,通讯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成为整个信息产业2006年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网络电视和数字电视的最终发展趋势就是“三网融合”一一通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的联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获得双赢的模式。

从IPTV与数字电视双方的特点来看,两者之间更多的可能是互补而不是冲突。首先,数字电视的发展需要电信部门的合作。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字电视要如IPTV般实现互动点播,就必须依托电信宽带网络的接入。而IPTV的发展离不开广电局的协作。尽管IPTV可以利用其互联网优势提供更多的服务,但要是没有广电局影片、电视剧等信息内容的提供,IPTV也仅仅只能是互联网的复制品,就算它再如何“IP”也实现不了“TV”。另一方面,数字电视有较为丰富的内容资源和较为深厚的广播业务经验,而IPTV的时移和互动性则是数字电视所无法比拟的。数字电视和IPTV的潜在用户存在一定的重合是事实,但是,用户的需求和选择个性十足也是事实。同时,如果双方通力合作的话,还可以共享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接入设备,从而节省数以亿计的重复投资和建设。例如,由广播电视来提供内容广泛的节目源,网络运营商来提供强大的网络资源,将接入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体系,由不同的运营商来分别经营发展。内容供应商专注于内容的制作和管理工作,内容运营商通过内容整合平台进行用户管理和计费,而网络运营商则负责信息的传输。如果两者只是一味地强调竞争而忽视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带来的将是伤害。因此,只有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共赢。两者融合也将是一种趋势。

结语

数字付费电视是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一个数字付费电视平台的成功与运营发展通常需要数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要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相应也会有着不同的发展策略和目标。虽然说数字电视的发展可以给中国的电视生产商以及设备制造商和内容提供商带来巨大的商机,但是有线电视运营商缺乏积极性,传输标准迟迟不见出台,加上内容问题导致消费者不接受,使得盈利倍感艰辛,这一切要落实恐怕仍然需要时间。在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过程中,依靠一两种力量推动这个产业前进是很难的,同样,利用新技术企图建立大一统的垄断王国也是不现实的。虽然在运营过程初期会遭遇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大电视节目的开发力度,广泛合作,构建畅通的产业链,相信不久数字付费电视将会繁荣我们的电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