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流生态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河流治理;基本原则;修复任务;技术;重要性
0..引言
由于我国的中小型河流非常的多,而人类活动的延伸使得我国中小河流存在着退化的现象,以及山洪灾害的日益加剧。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城市河流,河流就作为其重要的资源和环境的载体,而河流生态的退化,让我国对河流的治理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完善化就显得格外的重视了。水生态系统是一个依赖水生存的多样群体,对维持全球物质循环和水分循环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人们用水量的持续增加,以及人们对水生态系统日益严重的干扰,中国水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水生态系统修复即指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缓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将已经退化的水生态系统恢复或修复到可以接受的、能长期自我维持的、稳定的状态水平。
1.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治理,防洪标准偏低;(2)洪涝灾害频繁,人员伤亡严重;(3)管理薄弱,河流规划和整治的前期工作滞后;(4)未注重河流系统性作用;(5)投入不足,治理任务艰巨;(6)经济发展与河争地问题凸显
2.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循自然原则。根据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合理利用,适当的进行人为改造,保证河流系统自然、健康发展,构建河流与人类的和谐关系。(2)功能协调原则。在河流的不同时期和不同河段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主要功能要优先考虑,各项功能相互协调。(3)生态循环与平衡原则。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的基础,增加河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使河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处于良性循环。(4)景观美化原则。经过河流生态修复后,可以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增加景观异质性,保留原河道的自然属性,运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材料塑造亲水的河流景观,突显城市地方特色与文化。
3.河流水系生态修复的任务
河流水系生态修复的任务:(1)改善水质、水文条件。包括水力学条件、水量等方面的改善,合理配置水资源,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控制污染源头,提倡清洁排放改善水质。(2)改善河流地貌特征。恢复河流的横向连通性和纵向连续性,扩大滩地,防止河床材料硬质化。(3)稀有、濒危物种的恢复。恢复水陆交错带植被,注重河流生物栖息地的建设。
4.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1)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拆除阻水结构,将人造化的矩形、梯形断面修整为自然形态,根据河流生态学理念,宜宽则宽、需弯则弯,保持河道的自然平面形态的同时,满足河道的排涝泄洪以及抗旱引水需求,处理好生态保护及土地规划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2)河流护岸的生态修复可采用石块、木材、植物或者其他的透水性材料代替硬质材料对河岸进行加固处理,保证河床的稳定同时防止河道的淤积,不阻碍河流中的物质与岸边物质能量交换,改善地下水补给与地表水质量,生态护岸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的良好条件,能成为动植物的栖息地。
(3)除恢复生物栖息地以外,还需培育物种,来达到物种多样性的目的。人工和生物调节相互结合,在防止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侵害的前提下,通过选育、培养、引种以及种群动态调控等生物技术,再加以保护,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5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中小河流承载着调节局部气候、淡水供给、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的作用,沿岸有活跃的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自然状态下的中小河流堤岸往往物种丰富,生产力高。因此,生态河流研究的空间尺度应该是对河道具有直接影响的空间,主要包括河槽、河堤、河堤背水坡及其护堤地5~10 m(没有堤防的河道为河口两侧外20~50 m)的范围。天然河道系统内的水量、水质和生物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河道生态系统。自然河道堤岸是生物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其间植物、微生物的存在为河道生物及水质自然净化带来了活力。然而,不合理的河道治理工程势必引起生物生境的破坏,长河道边坡是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根据流域水循环过程与天然生态系统、河湖生态系统、地下水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的关系,本文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用水体系及分类,为生态环境用水保障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见图。
生态环境用水体系及其分类图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
一、河流生态系统概述
(一)、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功能复合体。在生态学中,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区内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在生境各个要素中,水又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淡水生态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动水生态系统,即河流生态系统,另一类是静水生态系统,主要指湖泊、水库生态系统。
(二)、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1.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这也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有什么样的生境就造就什么样的生物群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2.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整体性。生物群落一旦形成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不能被分割而孤立存在;如果硬性分开,那么分解的要素就不具备整体性的特点和功能。在一个淡水域中,各类生物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形成了食物链结构。
二、河流治理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有积极作用,即通过兴建大量的水利工程,保护了生态系统,使其免受侵害。如通过调节水量丰枯,可以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同时也改善了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流治理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主要是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其后果是生物群落多样性水平下降。
(一)、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不连续化使
所谓河流形态的均一化主要是指自然河流的渠道化或人工河网化;所谓河流形态的不连续化是指在河流筑坝形成水库后,造成水流的不连续性。有的河流进行梯级开发,更形成河流多级非连续化的格局。水库蓄水后,淹没了原有的河流两岸的陆生植被,使得丘陵和平地岛屿化和片断化,陆生动物被迫迁徙;被搬迁的城镇及废弃的农田沉入库底,为清除的垃圾、工业废料及化肥农药残留统统进入水库。这样就改变了生境多样性。
(二)、河流形态多样性的降低
河流的渠道化和裁弯取直工程彻底改变了河流蜿蜒型的基本形态,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消失,而横断面上的几何规则化,也改变了深滩、洲坝、浅滩交错的形式,生境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生物群落多样性将随之降低,可能引起淡水生态系统退化。具体表现为河滨植被、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少,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可能造成物种的数量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河床材料的硬质化,切断或减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有机联系通道,本来在沙土、砾石或粘土中辛勤工作的数目巨大的微生物再也找不到生存环境,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无法生长,使得植食两栖动物、鸟类及昆虫失去生存条件。本来复杂的食物链在某些关键种和重要环节上断裂,这对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三、中小河流水生态发展措施
(一)、自然河流生态建设
中小河流治理与生态建设应尽量恢复河流的近自然状态,即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旅游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河岸带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河流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摒弃混凝土、石料等的应用,而是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采取生物措施,再现河流自然景观。也就是说可以采用砌石、抛石等来加固岸堤,与此同时,在其上建造由土和植物构成的自然河岸,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保护原有的生物栖息环境,营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河流。
(二)、建设生态河堤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中心区河道的堤岸整治,由于土地原因,大都采用单调的浆砌条石垂直断面或水泥堤岸,只考虑了泄洪、排水功能,基本没有考虑生态功能。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出发,在河道治理方面,对生态河堤建设要给予充分重视。与人工混凝土河堤相比,生态河堤有如下优点: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的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堤的坡脚护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带、多鱼类巢穴等特点,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两岸的绿树草丛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也提供了空间。而混凝土河堤把水、河道与河畔植被分隔,隔断了护堤土体与水体的交换和循环,阻止了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不仅使很多陆上的植物丧失了生存空间,还使一些水生动物失去了生存和避难场所。
(三)、保护水环境,还河流以空间
我国城市的排涝标准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一旦降大雨,市区到处积水,交通堵塞,城市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甚至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对城市水的出路有很好的考虑和安排。尽可能地保留城市内原有的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路,必要时应开挖人工湖和运河,这不仅可提高城市的排涝能力,也可以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淤塞较为严重. 大量的生活垃圾堆积及河道的冲淤堆积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河床升高,水流不畅,蓝藻、青萍等浮游植物大量滋生,河道水质急剧下降,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河道底泥释放的污染物量取决于河道的淤积程度、河道流速、水温等多方面因素,当气温升高时,淤泥中的有机物迅速分解氮、鳞等物质,使得水体极富营养化,并且发酵释放恶臭气味,影响周边环境.除此之外,底泥中含有重金属及其他多种病原菌也不容忽视。
河道底泥治理主要为底泥清除,按照淤泥的实际厚度进行清除, 清除淤泥的同时注意避免挖除河床老土,降低河道护岸的成本,有利于恢复河道原有的深滩和浅滩的自然形态.不得任意填埋和淤塞。
(四)、多部门多目标协调与河流综合治理
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以规划为指导、为基础。应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中小河流逐条进行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的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治理的目标、建设的标准和内容、采取的措施等,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开发、拦河设障、挤占河道、危害生态,进一步保障中小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中小河流治理的生态,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工作上的具体体现,做到人水和谐。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其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河流治理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维护河流原有生态环境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河流整治;生态水工学;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除人类的食物、生活品取之自然外,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自然环境。近些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与生物的多样性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利用和改造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对其破坏和污染所产生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面反馈效应越来越严重,对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刻不容缓,现已成为各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也就是生态水工学,研究的是在满足人类社会不断的需求同时,还兼顾着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保持持续需求的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科。
2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停止人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减轻其负荷压力,并且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自组织的能力,使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演变,在此基础上辅以人为的有效措施,将已经失去原有的生态平衡逐渐的恢复良性循环。而针对河流的生态修复,就是要停止对已经失去生态系统平衡河流的人为破坏,遵照自然规律并加以人工改造、整治等方法,使河流逐步恢复良性循环的自然状态。
3河流整治的重要性
河岸带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尤其是我国的江河因人为的破坏失去了以往的自然发展平衡规律,人们在河流附近新增设大型水电站、水坝等建筑,随意改变河流的宽度、走向及曲直,使河床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河流随之表现为河床稳定性差,泥沙的运动逐渐加强,导致了河床抗水流冲击能力逐渐变弱,也就是河床易变性。同时,随着最近几年人类活动的增多和水流的共同作用,改变了原有的岸滩地形地貌,导致部分河流中下游淤积泥沙和部分河岸出现塌陷现象。水体污染现象严重,我国整体水环境质量下降,表现为水体的化学和物流特征都发生了百脑汇,失去了水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降低了水体对人们生活的作用。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82%以上地区的河流均有污染现象发生,并且污染现象呈递增趋势。人类为了达到生产、生活便利的目的,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4当前河流整治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人为的改变河流自然形态,一方面,现阶段我国部分河流由于人为的乱丢乱弃、设置障碍、随处采砂、无规范的管理等不良因素,改变了河流的天然断面形态,使水流不通畅,泄洪灌溉等民生工程受到阻碍,严重的影响了河流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多数城市的河流治理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一味的追求河岸硬化覆盖率以达到防洪的功能,河堤采用钢筋混凝土逐年加高,使自然河流变为人工渠道,造成原有生态系统的失衡。
5河流生态修复的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应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结构,结合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尽量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生态型护岸。大致可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安全性,人工护岸首先要在工程商满足抗洪抢险的要求,保证河流能够安全渡过汛期。第二,生态性,在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人工护岸尽量柔和化、生态化,为各种动植物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第三,持续性,设计生态修复时应遵循持续性的原则,使河流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尽量减少后期的维护工作,使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平衡,并保持长期稳定。
6依据生态修复理论整治河流的措施
应该重视现阶段的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尤其是一般的山区性河流,由于山区山坡存在一定高度,其水流急,暴涨暴落,其河流岸堤除了要满足自然生态要求外,还要能抗拒冲刷,保障堤防安全。
第一,采用生态保护河岸。目前采用生态保护岸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借用公路的边坡或者岩石的边坡来保护岸坡,最近采用河流生态保护岸坡的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采用植物保护河岸。作用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河岸植物可以有效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且这些植物的根部能使土体增强粘着力,进而使土壤结构根据坚固。与此同时,岸边的植物能短时间截住水流,削弱水流冲击力,使土壤变得湿润,降低了风力对土壤的作用。岸边植物促进附近土壤的水循环,有助于附近的植物生长。所以,河岸岸坡植物可以大大减少河流对岸坡的水流冲击,并提供新鲜的空气,且利用生态功能的恢复。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适合河岸岸坡,例如园林绿化草不能很好的防护河流和岸坡,对附近地区的生态修复能力不强。在用植物进行河流岸坡保护前期,注意实施一些辅助工作来加强暂时的保护。
第三,采用水下抛石保护河岸。作为防汛抢险和水利工程护岸、护脚、护底的重要措施之一的水下抛石可是岸坡旁的纵向水流不直接冲击河岸底部,使河岸坚固,稳定护脚。不过由于抛石会致使河床的高度升高,如果设计不合理,有可能造成河流狭窄,影响河流正常通航。因此,如果采用抛石护岸,一定要考虑水下的地形,岸坡的稳定性及航道的要求。另外,在抛石选择石料时要参考河水深度和河流流速,最好在确定石料尺寸钱测量河流深度和河流流速,然后计算出抛石大小和抛石落距。水下抛石在我国堤防加固,防汛抢险中应用较多,因此各地 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抛石落距的确定,要采用科学依据和实际测量相结合,做到有效抛石。如果条件允许,抛石的石块中可适当种植植物,待其长大后也可以为美化周围环境。
第四,采用梢料捆保护河岸。梢料捆由成捆的植物活枝条组成,它能减少河流冲击,直接保护河岸。梢料捆中有数不尽的植物根系枝条,可以有效留住河水中夹带的泥沙以及枝条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流。尤其当这些活枝条吸收河水中的营养后,不仅会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而且也为附近河流中的生物提供栖息地。
7结束语
河流生态修复绝非仅仅是为了人类的需求,而是要改善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以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河流滩涂,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建设项目,不仅把河流治好,还要管理好,做到治理河流,防治洪涝,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生态水工学在河流整治中的应用一定要遵循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指导,以增强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沿江小流域;流失现状;成因;综合治理措施
Abstract: The Arctic town of Mohe County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located in the small watershed of Arctic village north bank, is a hilly area, along the river all the year round due to freeze-thaw erosion, gravity erosion, river water and ice force, forming a large area of land, soil and water loss in serious condition.
Keywords: small valley along the river; erosion status; cau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157.2
漠河县位于祖国北极,漠河镇(北极村)因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奇特的自然奇观成为中国最北端的旅游胜地,漠河沿江小流域位于北极村的北极沙州,流域总面积14.84km2,沿江小流域属低山丘陵地带,由于沿江岸常年受江水侵蚀的影响,形成了大面积的陡岸,还有人为在此乱采砂石形成较大的滩涂,水土流失状况严重。
1 小流域概况
1.1社会经济
漠河县北极村,全村共有农户637户,共2904人,其中农民2074人,流域内现有土地资源1484.96hm2,耕地面积为1033.41 hm2,林地329.88 hm2,主要种植特色瓜果蔬菜等,粮食有大豆、青玉米、小麦,马铃薯,牧业生产属家庭畜牧业,主要品种有猪、牛、羊、鸡、鸭等。农业管理较为粗放,科技贡献率较低,该流域现有林地,疏糼林地、灌木林,但林业生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后应大力加强。
1.2气候特点
漠河县地处祖国北极,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风大而物燥,夏季短促而湿热,秋季低温而霜,冬季寒冷而漫长,本流域的地理纬度较高,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5.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52.3℃,极端最高气温39℃,全年无霜期为86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
2 水土流失现状
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07.63hm2,占流域总面积53.7%,各强度级别面积为:微度侵蚀面积155.41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0.46%,轻度侵蚀618.48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38%中度侵蚀面积298.42 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0.09%,强度侵蚀81.29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67%。流域内有侵蚀沟4条,总长3.55km,均为发展沟。
沿江小流域水土流失形式主要为水蚀,其中又以面蚀为主,流域内耕地已遭到严重侵蚀,有的表土层已全部被剥蚀掉,大块耕地出现沙砾,秧苗稀少几乎弃耕,流域内近年来还有毁林开荒的现象发生。同时,在路边坡度较陡的地方也有沟蚀,侵蚀沟下切与沟岸扩张均较剧烈,流域土壤侵蚀强度2800t/km2a。
3 水土流失的成因
3.1自然因素
一是漠河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强度大,形成径流,易造成水蚀。由于漠河处于高纬地区,冬季干燥寒冷, 寒冷干燥的冬季在陡峭的岸边受冻胀力作用,容易形成冻裂,裂宽度常在几到十几厘米,雪水或雨水进入裂缝后常大片土体失去稳定而崩塌,造成冻融侵蚀;二是漠河县地理位置的原因,流域内地势变化较复杂,坡耕地长坡缓,降雨较集中,易形成径流引起侵蚀,流域内大部分是暗棕壤抗蚀能力低,土壤疏松,抗蚀力差,一遇降雨,汇流面积较大易形成大面积剥蚀。林地坡度较陡也易生产水土流失。
3.2 人为因素
一是毁林毁草,植被遭到破坏。由于“五、六”森林火灾及人为眼前利益,在 15 ℃的坡地上开荒,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毁木开荒导致林地面积逐年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二是耕作制度不合理。粗放经营,用养失调。农民采用陈旧的耕作方式,造成犁底层板结,剥削了土壤的保水抗蚀能力。漠河地处高寒地区作物生育期短,产量低,农民主要依靠耕地广种薄收,种地不养地,只靠土壤中的自然肥力生产,越种越薄,植被越来越严重,耕地得不到保护,加剧了土壤流失,形成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三是农民水土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耕地资源均遭到严重破坏,私挖乱采砂石形成较大的滩涂。四、是治理措施不力。由于水保技术人员少,投入不足,技术措施跟不上,使水土流失不得有效的治理,并极易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4 综合治理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普法宣传,严厉打击乱砍林木,毁林毁草等违法行为,坚决制止乱垦荒地,私自开采砂石不合理经济活动。
4.2、采用施工机械,因地制宜地沿自然林带挖截流沟来分割源头水势,让一部分岗坡水沿截流沟分割下排,让少量水沿原低洼处排下山坡,严防冲刷土层母质,遏制沟蚀形成。
4.3、采取挖集水井,集水坑的办法,让岗中洼地无其他途径下排的水流入集水坑,从而减少下山水的流量,减少水的流速从而达到减少沟蚀形成的目的。
4.4、修建谷坊,固定沟床,防止沟底下切,抬高侵蚀基点,同时可以拦蓄洪水中挟带的泥砂,淤出台状土地可以种植林木和作物。
4.5、对于5。~8。的坡耕地,种植地埂植物防冲带,在梯田梗种植护埂林,减免水蚀,改善农田小气候,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4.6、对现在次生林、疏幼林地、灌木林地、水土流失较强、生长良好,应该经营。对目前无经营条件的,采取生态修复封山育林,能提高林木生长,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7、播种抗逆行强,保土性好,生长较快,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品种,如苜蓿、草木樨。
关键词:流动人口 肺结核 身心疾病 社会支持状况 物质生活状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9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8-02
结核病是一种身心疾病,随着身心医学的发展,治疗疾病要从身体和心理的两个维度上去考虑。众所周知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以变态反应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应激致精神紧张,负性情绪产生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是结核病发生,发展,恶化或者复发的原因之一,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为健康提供保护,它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许多研究论证。许多报道认为社会支持能减轻疾病的症状和发展,或改变患者的行为,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对于门诊治疗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来说,因为工作不稳定和住所变动等原因,治疗依从性往往比较低。如何在门诊工作中提高流动人口肺结核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本文从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和物质生活状态方面做了调查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组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我院门诊确诊为肺结核的成年患者102例,未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意识清晰,自愿合作,既往均无精神疾患史。其中男69例,女33例,平均年龄29.6岁;对照组选取成年健康志愿者100例,男66例,女34例,平均年龄31.1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以个体调查形式对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者调查前经统一的培训和学习,熟悉调查内容及方法。运用统一的指导语,被调查者在知道下填写调查问卷,将合格问卷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1.3 评价标准:①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包括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四个项目。②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选取其中的物质生活状态维度(F1~F4),包括住房、社区服务、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四个因子,测试被调查者对这四个因子的评价和主观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 结果
2.1 研究组门诊102例流动人口成年肺结核患者按婚否和按性别人员构成(见图1)。
2.2 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社会支持状况比较(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社会支持状况比较
2.3 研究组102例中按婚否分类统计各因子平均分(见表2)。
表2 研究组102例中按婚否分类统计各因子平均分
2.4 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物质生活状态比较(见表3)。
表3 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物质生活状态比较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102例门诊流动人口成年肺结核患者的社会支持性低,包括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支持的利用度和总分均较对照组低。研究组的主观支持分低,反映出门诊成年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的缺乏来自朋友、亲人、同事、邻居的关心,感情互动较少,相对比较孤立。此102例患者中,75例患者只有1-2个朋友,占73.5%。研究组的主观支持分低,反映出患者得到的来自社会网络、家庭关系等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较少,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较少。研究组的支持利用度低,反映出门诊流动人口成年肺结核患者不主动参加团体活动,有了烦恼缺乏向别人倾诉或寻求帮助。此研究组的102例患者中,60%以上的人从不参加或者偶尔参加团体活动。患者的社会支持性各个维度均不高,与杨林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汪向东等对深圳移民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发现本地组社会支持总分高于迁居组[2]。已婚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和其各个维度分均高于未婚者,说明已婚者的个体支持结构比未婚者完整。有研究结果表明,婚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3]。另外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门诊流动人口成年肺结核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较差,主要体现在生活状态总分、住房因子分和经济状况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门诊流动人口成年肺结核患者基本为外地来深务工者,大多数居住在工厂的公共宿舍,住房面积小,住房条件差,加上务工人员由于学历较低、工作不稳定、医疗保险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收入低,负担大,患者对此的主观满意度差。可能因为深圳的总体社区服务和社区环境的公共服务都比较完善和统一,所以此次两组人群调查中社区服务和生活环境两个因子无显著差异性。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患者得病后,将受身体和经济的多重负担引起心理的重大压力。门诊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往往由于文化水平低,对疾病认识不足等原因,更加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即社会支持可以预测个体身心健康的结果[4]。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医生要学会正确评估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患者优化其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患者多与亲朋好友倾诉,求助,获得更多的经济和情感支持;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团体和活动,不要拒绝他人的帮助。医生要耐心跟患者交流,说明病情及肺结核相关知识,并尽可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鼓励家属关心患者,理解患者并保持耐心。而医院和社会也尽量营造好的公共服务条件,优化患者的物质生活状态,减轻患者的压力。总之,希望从提高社会支持和物质生活状态两方面进行心理干预,促使患者的身心综合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林,蒋懿耕,李贞等.肺结核患者社会支持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防痨杂志,2003,25(5):292-294
[2] 汪向东,沈其杰.深圳移居者心理健康水平及有关因素初步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2:193-197
[关键词] 小凌河;环境;生态修复;治理
一、小凌河面临的问题
1.过分利用水资源,不能满足河流的生态需水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为了满足城市的饮用水、工业用水、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和娱乐用水,人们不断地从城市河流中取水,使得河流里的水量越来越少,甚至将其本身的生态需水也已分配到其他各项用水中。小凌河全长206km,属山溪性河流,上、中游多荒山丘陵而且植被很差,水土流失严重。小凌河有许多支流,大雨时众水猛集,极易泛滥。河流自身的生态需水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影响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生物、岸边植被的生长;破坏河流蒸发、径流、渗透的平衡;使河流丧失稀释自净的功能,结果造成河流两岸自然植被衰退、河床淤积、河水断流、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
2.成为污水的销纳地,严重污染水质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主要纳污水体。部分城市污水、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以及初步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农灌污水,都有可能排入城市河流。小凌河地表水是沿岸地下水的补给源之一。小凌河目前已受到污染,尤其是下游水源区,污染更加明显。经研究显示小凌河水体污染与沿岸地下水呈显著正相关。主要工业污染源有炼油厂、煤气公司、铁合金、凌川酒厂等10 家企业。上述污水全部进入何家信子至百股河段,百股以下河段无较大工业污染源,目前没有工业废水汇入。据水质监测资料,小凌河何家信子至百股河段,由于接纳了锦州市区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水,水质急剧下降,石油类污染较严重;百股以下河段,因无工业废水排入,该段水质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小凌河灌渠位于百股河口以下2km处,百股断面水质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小凌河灌区的用水水质。
因此,针对锦凌水库兴建后小凌河下游河道流量可能发生的变化,为了维护和改善水库下游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水库供水规划中提出环境用水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要恢复锦州区域地下水的清洁,首先要治理好小凌河[2]。
二、从目前国情和市情的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的措施
1.建设生态河堤
生态河堤把水、河道与堤防、河畔植被连成一体,通过科学配置,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堤体之间互惠共存的河流生态系统。其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可造成不同的流速带,形成水的紊流,利于氧从空气传入水中,增加水中溶解氧,利于耗氧微生物、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促进水体净化,改善河流水质。生态河堤的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使河堤土壤具有很高的孔隙率。丰水期,水向堤中渗透储存;枯水期,储水反渗入河或蒸发,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量的作用。同时,生态河堤以自然的外貌出现,美化了城市面貌,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的愿望,达到人水和谐。但应当指出,我国城市的河堤建设对环境和生态功能的考虑还有很多不足,我国河流治理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市应致力于搞好小凌河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对市区重点污染源实行严格控制与治理,从源头保证小凌河水质质量。
2.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河流的生态需水
河流生态需水是针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科学地进行河流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等问题提出的新概念,即是为了维持河流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所必需的最小水量。典型的城市河流生态需水主要包括:维持水生生物生存需水、河道的稀释自净需水、维持岸边植物生长需水、河流蒸发及渗漏需水、景观效应需水。明确城市河流的生态需水,有利于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对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控制河流污染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只有满足了河流的生态需水,才能保证河流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保持在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合理阈值之内,达到既能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又能保证河流的可持续发展。目前锦州市应控治污灌区面积,不宜再扩大灌溉面积。条件允许情况下逐渐减少污灌面积,改用清水灌溉。以保证粮食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
3.控制污水排入城市河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的经验表明,要发挥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治理河流污染,要从源头抓起,提倡清洁生产,减少污水排放。只有重视污染源治理,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才是根本出路。锦州市应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场的建设,使大部分工业及生活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场净化、处理达标后排入小凌河进行水田灌溉。
三、结语
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城市河流不应是工业、生活污水的纳污之地。城市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还河流最自然的状态;要在满足河流自身生态需水的前提下,有计划、合理地开发利用河流资源,维持城市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向河流排放污水,改善水质,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恢复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使排入小凌河河流的废水由污水变成清水,使小凌河成为锦州市一道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刘丽,万敬华.小凌河(锦州段)水质COD污染状况评价与分析[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34(1):97-98.
[2] 赵军.小凌河污染对沿岸地下水的影响[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3):20-21.
[3] 陶理志.生态护坡在城市防洪堤的应用[J].人民长江,2007(3):80-82.
[4] 王文君.河流堤防边坡水土流失分析及其生态技术应用现状[A].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水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C],2005.
[5] 徐海波,宗瑞英.谈城市河道生态护坡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1):57-59.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现状;标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们忽视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导致中小河流的形势不容乐观,若是我们仍然忽视中小河流的治理,那么必将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中小河流治理技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以期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水平,从而修复中小河流生态环境。
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一是中小河流治理滞后。河流的防洪、治理一直是我国坚持不懈的努力目标,经过多年治理,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防洪体系,但是由于国家在河流防洪、治理上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型河流方面,从而导致中小河流在防洪体系中占比例极小,使得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在防洪方面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甚至在部分地区中小河流根本就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治理,致使中小河流存在严重的退化以及随时面临山洪灾害威胁的情况。
二是中小河流洪灾频繁。根据相关统计表明,一年中中小河流引发的洪灾占所有河流的三分之二还多,而因而洪灾而死亡的人数有超过60%发生于中小河流。
三是中小河流管理薄弱。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中小河流的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中小河流周边随处可见垃圾、废渣,在河道中违规采砂的情况也是屡禁不止,这样的情况给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四是中小河流治理投入资金不足。中小河流的治理资金通常是靠当地政府投入支持,但是由于我国河流的治理情况是只重视大型河流防洪治理,忽视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此外,还有就是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使得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城市开发上面,忽略了中小河流的防洪治理以及相关资金的投入,从而导致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五是防灾意识淡薄。对于一些频繁发生洪灾的地区,政府部门并没有过多重视,也没有做出具体相关的搬迁安置计划,致使一旦发生洪灾势必就会对该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进一步增加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难度[1]。
2.中小河流治理技术探析
2.1河流横断面治理
根据河流平水流量合理设计河岸与河滩地的平均高程。若是该河段潮差较大,则其水位的滩地淹没水深应低于1.2米。若是设计的河流横断面为复式断面时,则第二台阶的河道岸墙高度应低于2.5米,如果大于2.5米那么必须设置第三台阶。此外,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规划设计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按照行洪、排涝的要求规划设计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二是根据最低的人身安全要求规划设计出最小的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通常最小的河岸和河滩地的宽度为2米左右。若是河道受一些条件限制无法将河段设计为复式断面,那么还能将河段设计为矩形断面或梯形断面的形式。当河道深度超过2.5米时,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应设置相关防护措施,特别是在城市繁华区域的河道。在对河道进行规划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河道的视觉效果与景观价值。
2.2河流纵断面治理
河道纵向比降大于3%,应采用阶梯结构或深潭结构来改造河道纵断面,此外,还能采取阶梯跌水与鱼道相结合的结构,这样能够增强河道的坑冲击能量,从而使得河道地形结构具有多样性。河道的纵向比降为1%至3%,为了是河道地形结构具有多样性,应采用人工辅助措施营造阶梯深潭结构或是阶梯式跌水结构,这样能够缓解水流对河道的冲击。进行河流纵断面规划设计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河道与湖塘以及保护河道与河道间的连通性,在河道中尽量少设或不设挡水建筑,若是河道中已经设置了相关建筑物,且这些建筑物对河道排涝能力造成了影响,那么应将这些建筑物进行改造或拆除[2]。
3.中小河流治理标准
3.1社会合理性指标
一是工程抗冲性。通过对工程抗冲性进行相关试验,能够有效反映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优劣,中小河流通过治理后必须具有极强的抗冲性能,这样才能在洪灾来袭时抵御洪水冲刷,从而维护河道稳定,同时也为当地的防洪安全提供一个可靠的保障。
二是工程耐久性。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耐久性,这样才能长时间的耐水耐气侵蚀,以此增加中小河流河道治理工程的使用寿命,同时也避免多次进行工程修复,降低一些不必要的维修成本。
三是工程景观效果。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还应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高价值的河道景观对人民群众和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紧密关联,通过治理修复中小河流的生态系统,维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给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群众创造一个更舒适、安稳的生活环境、
2.2生态合理性指标
一是流速分布多样性。经过治理后,中小河流水流的流速分布应具备多样性,这样才能满足河流中不同水生生物对水流流速的不同需求,通常我们会采用设置深潭结构的方式使水流结构具备多样性。
二是河滨区植被生长条件。河滨区经过治理后,不论是原有的植被,还是新栽植的植被都应能够快速适应治理后河滨区的植被生长条。在进行河滨区治理前,就应仔细了解河滨区的特性,以便治理后使河滨区能够快速形成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植被群落。
三是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在治理时应以尽量不干扰中小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为前提,以此避免出现对当地物种生存条件以及当地生态系统种群结构产生破坏,同时确保当地生态系统种群的丰富度没有降低,当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
2.3环境合理性指标
一是水流结构多样性。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其河道的水流结构应具有多样性,例如具有深潭、漩涡等多种水流形态,从而提升水体复氧机会,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二是治理工程透水性。经过治理后,河道径流应能够顺利的与地下水进行交换,使地下水一直处于一种充沛状况,以便在枯水期逆向补给河道径流。
三是净化水体能力。经过治理后的中小河流结构应具备较好的净化水体能力,这样能够拦截河流中污染物,同时吸收有机质和营养盐成分,帮助其完成迁移,并加快转化速度,从而真正实现净化水体、改善水生环境的目标。
2.4操作合理性指标
一是取材环保性。在治理中小河流时应充分遵循取材环保性这一原则,在取材时应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所选用的护岸材料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引入的外来植被不会对本地植被形成入侵、挤占生存空间等情况。
二是施工简易性。在进行治理前,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从而使河流治理施工简单快捷;在施工时间的选择上还应避免洪涝高峰时节;在施工中应尽量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少占用公共场地。
三是后期维护便利性。河流治理后应具备较好的维护便利性,以此为以后的河道维护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后期维护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尽量降低维护次数[4]。
4.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河流对于人们的生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优劣影响深远,但是由于目前中小河流的治理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对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小河流治理水平,修复中小河流生态环境,还能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宏亮.广西中小河流治理初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5:61-63.
[2]王越,丁艳荣,徐建华.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探讨[J].中国水利,2012,06:42-44.
关键词: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我国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中小河流就有5万多条。由于河流两岸水土资源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大多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许多工矿企业、城镇也都是傍水兴建。一旦江河洪水泛滥,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不可估量的损失。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中小型河流大都未进行过综合治理,洪灾频发,旱涝交替,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在一些中小型河流治理中,存在着重兴利、轻防洪,或者重工程、轻生态等若干问题。
一、中小型河流的特点与治理的必要性
中小型河流的大部分河段位于山区及丘陵区,一般在平原区只流过很短一段即汇入上一级河流,因而比降均较大,一般在1%~4%,个别河段可高达6%,纵向比降分布亦不均匀,纵剖面陡峻,形态不规则,因而造成径河系数大,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另外流量、水位变差也很大,有的河道最大与最小流量的比值可达数百至数千倍,汇流时间也很短,有的暴雨过后即发生洪水,甚至有暴雨与洪水同时出现。
从防护对象来看,中小型河流保护的多为农田和村镇,一般防洪标准均较低,防护工程等级及质量也较低,但出险的几率较大。由于中小型河流分布范围广,如果发生洪灾,会造成堤防溃决、洪水泛滥,大量的农田与村庄可能会被淹没、冲毁,各种水利工程设施、桥涵道路、通讯电力设备等均受到威胁。从中小型河流分布的广泛性和在洪灾中所占损失的比重看,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显得十分迫切。
二、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对部分中小型河流进行了整治,但由于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和先进的治河理念,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措施不当、投资浪费、效益不佳、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防洪等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流域观念
对重要河段只采取培堤、护岸等简单的工程措施,没有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设,不能进行整个流域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2.缺少专业规划设计
对河道洪水和天然径流论证不足,防洪标准、堤防和建筑物级别确定不当,工程措施缺少专业设计的技术支撑,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新建工程水毁严重,影响效益发挥。
3.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质较多,造成河床淤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4.工程措施不当
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致使河道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5.管理不力
侵占河道、违规采砂与乱掘滥挖现象严重,形成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
三、可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的自然形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样性,另外,尽量不要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渠道化护砌。
3.堤防建设应体现生态性
堤防建设是河道工程治理的主要内容。堤防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应尽量保持沿河湿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虽然增加了施工临时占地,但可使堤防不需永久占地,节约投资,长远效益明显。临沂市沂河防洪堤工程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4.合理选取蓄水建筑物类型
中小型河流大都河槽宽浅,洪水来势迅猛,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蓄水建筑物类型。目前,适于中小型河流的蓄水建筑物类型主要有砌石坝、提升闸、翻板闸和橡胶坝。前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砌石坝结构简单,投资较少,但阻水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提升闸便于闸、桥结合,运行安全,但投资较大,不利于大量采用;翻板闸水力自控、节约投资,但铰轴易受杂草塞堵、启闭失灵,影响防洪安全。橡胶坝是一种新型低水头拦河建筑物,具有利于行洪、造型美观、施工短、造价低等优点,是中小型河流较为理想的蓄水建筑物类型。
5.采用多种类型的生态护岸
岸滩实际上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浆砌石及混凝土等传统护岸,只强调如何更坚固地建立这种边界以抵御水流对陆地的冲蚀,往往忽略了水陆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工程应避免建筑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尽量参照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松散抛石,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并且垫层上的压重抛石不应妨碍草本植物的生长,垫层可以是柴排、芦席等天然织物,也可以是人造土工织物。
6.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对中小型河流的治理,各地应根据财力情况分期实施:第一期以城区中小河流为整治重点,通过污染治理、绿地和景观建设,营造市民亲水空间,体现河流人文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品位;第二期以农村河流为治理对象,在满足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包括河流水生物的舒适性。
7.根治水环境污染
水质污染是影响中小型河流生态性的最大障碍。治河先治污,各地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做好中小型河流水质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
8.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9.加强河道管理
严禁侵占河道、乱掘滥挖和违规采砂,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治理效益。
10.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面广量大,仅靠国家单一渠道投资,很难实现全面治理。为全面推进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世行贷款。
关键词:中小河流;防汛抗旱;治理
中图分类号:TV871.3文献标识码:A
与主要河流防洪建设相比,中小河流洪水防护措施依然薄弱。目前,绝大多数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防洪标准低是中小河流防洪防汛的突出问题,许多中小河流防洪措施一年只有一次,有的在3-5年内甚至不设防的,这直接对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目前中小河流因洪水破坏洪灾损失占约80%。中小河流的治理,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与中小河流防洪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划。从当地建立防汛现实沿江基础设施,大型和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保障出发,以重点地区和小城镇为目标,统筹把握好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整合中小河流特性,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排涝建立一个短期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小河流和城市发展步调一致,建立河流生态保护体系,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一、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由于中小型河流堤防防汛标准低、泄洪能力弱、预警监测困难大等原因,每遇汛期,对区域内河流安全度汛构成了较大威胁,也就是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灾害损失,中小型河流在防汛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影响,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态环境也相应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防汛体系不够健全。河流的规划和设计,缺乏专业的防洪和洪水防御体系,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堤防建设,流出的性质的标准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建设标准,质量差,打显示不足的高低来决定的设计工程措施妥善新建筑被严重损坏。
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流域观念,非法采矿、采沙及填塞河道现象时有发生。洪水,小江小河道的一些法规,严重影响到稳定的景观和水库兴利,以及与低砌石坝建设的结合。短急流的短期小型和中小河流,河流泥沙的来源,严重影响洪水的疏通。另外有时沿河堤做重要的分水岭培训,测量简单和其他河堤工程的概念,以山谷河流为代价,没有考虑上游和下游是一个是整体的,没做统一规范和管理。
二、加强防汛抗旱中中小河流的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中小河流规划管理。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统一规划,专业规划,按照逐步实施、点面结合批次实施方案。独立管理,集中管理委托全面规划集成和发展。以不超过一个小的综合管理,流域管理为目标,生态系统管理为主线,采用全面科学的方式治理。
2)保持多样性和自然流河河道治理的特点。为了转移嬉水池交替原生态,慢流险滩得到充分利用,基于共存的通道宽度,环境的和谐,重点对生态系统和河流曲线做优先考虑,保持周围环境的多样性和河流的自然流动。
3)应该反映生态建设项目管理堤防建设的主要特点。最大的问题,许多沿江湿地关掉,堤岸建设破坏了土地和水的连续性,就必须要尽量保持湿地沿着河的水不断流,下令连接通道,保留水和土地以及当地自然植物环境的措施。保证湿地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对“堤”进行栽培,使防洪的条件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建筑面积突然增长,造成投资浪费的状况,对堤防区域的永久性开展,其长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4)根据中小型河流结构进行理性的选择。目前,小砌石坝建设,门,翻板闸门为主要类型。小砌石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节约钢材、木材、水泥;坝顶可以泄流;施工期允许坝体过水;施工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施工期安排较灵活。缺点是施工机械化较困难,施工速度较慢,使用劳力较多。另外翻板闸门作为拦河坝挡水建筑物,具有投资少、结构简单、建造时间短等优点,但它也存在启闭水位不稳定、不能复位、支承铰位移等缺点。
5)使用多种河滩生态河堤。河水是陆地生态系统和天然河道的边界的实际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抵御侵蚀的清水混凝土河堤和砖石,用传统的办法,往往强调了边界的建立,却都忽略了土地和水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结构不要在河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然状态,尽可能的采用生态护坡。为了创造一个适合生态护岸和安全和谐的繁殖栖息地,要通过为各类水环境,提供一个自由的,原生态的河堤。
6)在治理的各阶段应按以下顺序优先解决出现的问题,在第一阶段,必须基于亲水性,创造一个公共空间,空气良好的绿色环境。把重点放在景观和建筑空间上,改善镇上一条小河边,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河流治理前提下,提升城市的品味和个性,反映河岸的人文文化;第二阶段是满足小型和中小河流洪水的资源功能和安全性。
7)加强溪水污染的管制。小河边最多的是自由基水的污染水体,形成了污染的生态屏障。遇到附近受到污染的河流,应依据“污染自付”的原则。
8)建设谷坊和防洪堤。上游小流域深入,切断水疗项目和下游泥沙洪水暴利。丘陵区,流域管理,陡峭的相结合的难易程度。管理上游中小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建设谷坊和防洪堤,以减少泥沙,河流径流调蓄,采取节水措施和其他草的森林和丘陵上游沙封。
9)加强河道管理。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应该抑制过度开采和采矿,使河流互不侵犯,避免非法采砂,保障防洪安全,有效促进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得以实施。
10)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中小河流汛情监测预警系统。为了扩大国家投资的投资渠道广泛的综合治理,积极建设多融资的中小河流,要不断加强全面的治理。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试行贷款。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