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景观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路景观现状分析

第1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道路绿化,行道树,绿化带,武昌区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Status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Road greening of Wuchang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status quo of WuChang area road greening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summarized the WuChang district border trees, green bel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 landscape, and analyzes the insufficiency of current WuChang,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uChang, put forward effectiv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road greening.

Key word:road greening,border tree, green belt,WuChang

道路是城镇的骨骼,贯穿整个城镇,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因此城镇的建设离不开道路景观的建设。科学合理的城镇道路绿化设计不仅有利于交通安全,还可以衬托建筑艺术,使城镇的面貌更整洁生动,从侧面反映着一个城镇的品位。良好的道路绿化,可以活化城镇道路空间,构建和谐统一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1]。多年来,武昌区不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城区道路绿化总量大幅提升,环境和景观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在道路绿化现状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绿化树种相对单一,植物配置不合理,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脱节等。本人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1. 武昌区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分析

1.1武昌区道路绿化概况

武昌区位于武汉市的中东部,气候特征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侯,四季分明,降水充分,雨热同季,夏热冬冷, 无霜期 较长。城区共有道路130条,道路绿化总面积86.9万。近年来,通过诸多绿化项目的建设,城区道路绿化总量大幅提升,树种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和优化。但是,城区道路绿化依然存在一定问题,无法满足城区日新月异的面貌和居民日益提高的需求。

1.2 城区道路绿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2.1 行道树树种较为单一

植物丰富多样的观赏性是城市景观多样性的前提, 植物景观的多样性是组成城市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内容。每种植物的枝、叶、花、果都有其特有的观赏特征, 其形态、色彩、质感风韵、芳香各不相同。有时以姿态独特取胜, 或以色彩变化丰富, 或以别具芬芳, 或是冠大荫浓, 相互构成了美的要素[2]。

根据调查数据,武昌区的130条主次干道上共植行道树19795株,其中樟树和悬铃木两个树种运用最多。樟树共8976株占总数的45.34%,悬铃木共5804株占总数的29.32%,用樟树和悬铃木作为主要行道树的道路多达95条。其次较常见树种为栾树、广玉兰、银杏等。其他树种如无患子、雪松、枫杨、重阳木、水杉、池杉、柳树、喜树、桂花等比较少见,其数量总和仅占行道树总数的16.67%。总体来说,武昌区行道树树种比较单一,未能达到生态和景观多样性的要求。

1.2.2 植物配置不合理

植物配置是指在满足植物生态特性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各种植物之间的配置,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树丛的组合,平面和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创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艺术空间,从而发挥植物的观赏特性和园林功能。植物配置要求在一个统一基调的基础上,力求植物树种的丰富多样,注重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常绿树和落叶树、速生树和慢生树相结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从而形成多层次、复杂、稳定的植物群落景观[3]。经调查,武昌区部分道路存在植物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友谊大道,该道路绿化带中主要树种为石楠、桂花、红叶李、法国冬青、火棘、红叶石楠,其中仅红叶李为落叶,其余均为常绿,常绿落叶比不合理。其次,上层的石楠和桂花栽植过密,形成竞争导致长势不良;过于密集的上层植物又阻碍了中层植物红叶李的生长。这样的配置方式令道路绿带季相变化不明显,观赏效果不佳,同时也影响了植物正常生长。

1.2.3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相脱节,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目前,武昌区道路规划建设是由市政部门负责,而道路绿化建设是由园林部门负责。在建设程序上往往是道路建好了,再进行绿化施工建设,这就造成道路建设和绿化建设不联系、不统一,建设道路时较少考虑到后期绿化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增加投入成本和施工难度等诸多问题[3]。例如,道路预留的分车带下方有混凝土结构,导致绿化带覆土厚度达不到要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绿化带下管线埋设不合理,导致管线维修反复毁坏绿地等。这些问题给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2.对武昌区道路绿化的几点建议

2.1 丰富绿化树种,凸显城区特色

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 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对美的追求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 原来的园林美学观念和绿化技术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需求; 人们对城市绿化欣赏要求越来越高, 对城市树种选择与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因此,应广泛调查湖北省、武汉市城市绿化的树种, 并对其繁殖和应用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从中选择适合武昌区道路绿化的树种加以推广和应用。同时,在选择道路绿化书中是应充分考虑武昌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挖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用植物景观展示城区的文化特色,如适当的栽植市树水杉、市花梅花等形成特色景观道路。

2.2 合理配置绿化植物

武昌区道路绿化建设非常重视乔灌草的搭配,每次道路绿化设计都力求营造复合式生态景观模式,但在植物层次设计上还有值得改进之处。合理的配置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次的植物品种,全面考虑树种季相变化、生长习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种植,才能使其发挥最好的绿化效果。

2.3 统筹市政及绿化建设

改变市政建设与绿化建设相脱节的现状,确定由一个部门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确保道路绿化建设质量,避免给后期养护管理留下后患。

参考文献

1.顾德海. 浅探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 工程与建设,2012( 2) : 174.

2. 杨琴军等. 基于植物多样性的武汉市道路绿化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31(4):98-102

3.陈波,汪莉莉. 新时期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讨[J]. 现代园林,2006(2) :24-25.

第2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 金龙揽月;龙悦馨居

1基地分析

1.1基地概况

本方案是大庆市让胡路区技术监督中心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地块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地处让胡路区的西南部。规划用地总面积67.32公顷,形状呈不规则的矩形。地势平坦,没有较大起伏。地块内有大面积的绿地、农田等,有少量荒地,大部分为已建成的工业用地。基地原为技术监督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地块内布置有大量产能设施。现状地块内的建筑多层、低层建筑为主,主要为工业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布置了中小学、医院、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地块西北部的大庆石油管理局的电力总公司和供电公司、油田电力工程公司为规划保留地带。地块内的工业用地内有少量的办公建筑。

1.2现状分析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技术监督中心地块” 内土地用地性质包括非市属办公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公共交通用地、货运交通用地、公共绿地、水域、耕地、园地、牧草地等,其中E类用地占现状用地的12%左右。

2设计立意与构思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喜庆、祥和与富足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3]。方案突出“金龙揽月・龙悦馨居”主题,以低密度的建筑、超高绿地率为主,塑造人性化的住区环境。龙为立意主要是根据现状的特点来设计的。

地块是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技术监督中心,方案根据产能设施的现状条件,顺应管廊带的走势布置道路以及建筑。利用环形的道路结构,结合现状地形布置中心广场、会所,两者合一形成方案的中心区。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地区的最大品牌。大庆油田作为我国油都,对居住区选址范围内存在的产能设施,应该加以避让。同时,地段内部存在的管廊带,考虑现状应结合居住区的整体环境进行设计。大庆的一条条输油管道为有形之龙“油龙”。大庆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无形之龙“祥龙”有形之“油龙” 与无形之“祥龙”共同孕育了大庆经济腾飞的“金龙”。同时,以龙的祥瑞之气象征社区的富贵吉祥、蒸蒸日上[1] [2]。

方案有两种构思,其一是 “金龙揽月”; 其二是“金龙拥珠”。两种构思都是要形成一个向心性很强的居住区。两种构思的路网不同,但立意相同,都是以龙为主题来设计的。首先思考构思是如何来的,例如 “核”理论,通过“核”联想出岛的概念;岛的类型:人工岛屿、半岛、自然岛屿。由此联想到水与岛的关系;将水和岛联系起来。根据自己的联想考虑创作思路的问题。通过龙的概念联想到了“油龙”、 “祥龙”、 “金龙”,体现 “龙”的寓意。体现“金龙揽月・龙悦馨居”的主题,倡导绿色、环保,通过自然通风采光,以及高科技的运用,达到“零耗能”建筑,实现住区的“零排放”。

方案充分围绕龙的立意来组织中心景观区、组团绿地,让龙的这种自由奔放充分融入到方案里,使龙成为方案的一个活力的元素,为小区中注入的一个新亮点。考虑道路围合与景观中心区的关系,充分的突出轴线视廊,形成小区开放开敞空间,大的绿化景观。“金龙揽月”这个方案的构思便是由此而来。

3方案的表达

3.1总体布局

规划总平面图

3.2规划结构

方案的规划结构以“金龙揽月”为主体形成“一环、三带、一心、四点”构成。

“一心”以月的形态形成的的居住小区主要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是绿化中心;

“一环”以龙的的形态形成环式的居住小区主干道路,对中心形成环抱之势;

“三带”主要景观道路带与管廊带的绿化空间;

“四点”居住组团中心,象征月亮周围的群星。最终形成“金龙揽月・龙悦馨居”的祥瑞住区。

3.3居住建筑

按照不同使用要求,对不同类型的用地进行了分区:住宅分为低层情景洋房区、多层普通住宅区、小高层、高层区,中心绿地景观区、公建区。

建筑景观为城市景观的主要基调,“金龙揽月・龙悦馨居”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给人以明快、清爽的感觉。米白色、浅灰色等为建筑色彩的基本色调,以橙色、黄色等作为建筑的点缀色。根据居民视线可达性、建筑景观的需要,在地段北侧布置了小高层,低层的情景洋房布置在景观较好的绿化带两侧,多层区则分布在地段南侧,形成一个连绵起伏富有层次感的住区建筑天际线景观。

3.4公建

公建主要为小区内居民提供方便、高效的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中心,以及为居民提供文化、休闲交流的社区活动中心。同时结合中心绿地设置了为小区内居民使用的幼儿园。会所位于小区的中心区,满足小区内居民的娱乐休闲活动的需要,立面造型以大面积玻璃为主,使室内外视觉通透融合,并以石材墙面与玻璃成对比,亲切自然。

3.5 道路系统

小区道路网的布置形式分为“一环、一横、三纵”。

“一环”为在小区中心形成的的环路,贯通小区南北两个片区。

“一横”为主要的小区级道路,其中被纳入小区内的原城市道路作为小区的主干道东西向贯穿小区中部。

“三纵”为主要的小区级道路,其中与西宾路相连的原城市道路作为小区的主干道被纳入小区内,南北向贯穿小区东部片区。主入口分别设置两条小区主干道与中心环路相连接。

大庆油田居住小区根据实际情况,住区道路适当的加宽,以满足生产和居民临时停车的需要。

3.6 绿化景观系统

通过 “一心、三轴、七点”绿地系统打造景园格局。

一心――为中心景观节点。在地块中心设计中心广场,并在中心广场北面布置小区会所、高层建筑,形成一个完善的景观核心。

三轴――在地块核心区域利用景观绿洲形成环形景观轴线。并且根据现状管廊带的布局形成景观绿轴与中心景观节点衔接。

七点――在居住组团设置组团绿地。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景观系统。

绿地系统主要由道路绿地、居住小区绿地、防护绿地组成。沿西宾路、西景路、长庆街设置道路绿地,防护绿地主要为管廊带以及各种产能设施周边绿地。

3.7 生态

生态环境建设以绿地为主体,利用防护绿地、景观绿地等引入多种植物种类完善植被形成住区内的小气候。建设中运用中水回用系统、自然通风、雨水收集系统等新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结语

本方案突出“金龙揽月・龙悦馨居”主题,根据产能设施的现状条件,顺应管廊带的走势布置道路以及建筑。利用环形的道路结构,结合现状地形在中心景观区布置广场、会所,使它们有机的结合,表现向心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A].徐州地方志办公室.《徐州史志》1986(试刊)[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第3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结构;绿道慢行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系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处于晋中盆地与上党盆地交界地带,属于自然地形条件最为复杂的区域。武乡主要河流有浊漳河北源、关河、涅河、马牧河、蟠洪河等,分属于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武乡动植物资源较丰富,野鸟、两栖、环节、节肢动物遍及全县。

武乡县城绿地现状分析

优势与动力

城市绿地发展与城市绿化意识、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近几年武乡县城市绿化建设现状和实效分析,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

武乡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武乡县城生物资源丰富。县城内现保存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千佛塔古建筑等人文景观元素。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武乡县城市绿地系统的注入特有的地域内涵,对于维护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价值与文化内涵,构筑多样化的园林游憩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较好的城市建设基础

武乡县十分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多方面注重城市建设,成绩突出,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3)完善的管理机构

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机构健全,具备科技优势和人才保障。管理部门及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与规定,确保绿化建设合理、有序的实施。

城市绿地现状存在问题

1)与大环境不协调

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应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城市周边绿地等均衡发展,形成点、线、面、体的绿地系统。而武乡现状绿地系统未能得到统一规划,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够完善。

2)居住区绿地面积少,居住空间承载着市民主要的日常城市生活。武乡现状一些新建的居住区绿化较好,如东升花园、太行小区、和平小区等绿化覆盖率可达 35%,但县城大部分居住空间属于有待改造的旧城区,绿化覆盖率低。

3)道路绿化缺乏合理规划,尚未寻找出科学的配置模式;

4) 缺乏向征性的绿化树种规划,例如市花市树的选择等等,没有城市的鲜明景观个性。

武乡县城绿地系统特色规划

武乡县城绿地结构分析

根据传统绿地结构布局的放射环状结构,同时根据武乡县城总体规划,针对县城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特点,绿地结构应充分利用城市内部与周边的自然资源,结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采用“ “环、廊、园””的结构模式,构筑武乡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1)环:即沿城市外边界设置绿环,由城市防护林地、风景林地等构成,绿环对于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维护和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通道,从而把城市的生机引入城市,引导城市环境与乡镇半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

2)廊:是指沿城市道路和河流所布置的绿带。绿色廊道对城市绿地系统起到良好的内部连通和向外延伸作用,保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同时演绎城市文脉的传承。沿河流布置带状公园或防护绿地,产生一种亲和活力,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沿道路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可以使由道路所产生的废气、噪声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时,也为城市创造出多条景观性道路。

3)园:指城市范围内的公园分布,通过公园的设置,使整个绿地系统规划更加具体细化。在原有公园绿地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理论,在城市中均匀布置公园,体现公园的生态、景观、游憩和防灾等综合功能。

武乡县城绿地结构具体布局

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空间布局特点,运用绿地系统的““环、廊、园””结构模式,确立武乡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一核、七点、多园、一环、两轴、多廊、多渗透””的环网结构,形成““四楔导入、绿环相护、纵横交错、绿廊相织、绿园相缀””的绿地体系。

1)一核:以南亭川公园构成整个县城的中心绿核,是县城的一级城市绿地节点。

2)七点:即老城区的河东单元、河西单元、火车站单元、西南单元和新城区的新区北单元、新区南单元以及龙湖片区的龙湖单元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态园和生态林等组成的绿地节点,是县城的二级城市绿地节点,同时形成城区的生态缓冲圈。

3)多园:由县城内指凤凰山公园、马牧河公园、八路军文化园、太行公园、南亭川公园、石勒寨历史公园、北原公园、兴武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组成。

4)一环:由县城凤凰山自然生态与红色文化区、关山自然生态区、北原山自然生态区、南神山自然生态区、南山自然生态区组成的县城生态绿化环道,形成城市绿地休憩系统,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大背景。

5)两轴:““一横一纵””两条滨河绿轴。横轴由涅河、浊漳北源沿岸的太行公园、南亭川公园、北原公园、兴武公园等城市滨河公园和水系两侧生态防护绿地组成;纵轴由马牧河滨河公园、八路军文化园和两侧水系防护绿地组成。

6)多廊:由太行街、迎宾路、红旗路、东盛路、北原山路、南亭川路、英雄路、兴武路、丰华路、金栗路、青纱路、太岳北街、太岳南街、创业一路等构成的交通绿廊以及由城市形态结构、主导风向、周边山地态势、河流水系和城市用地布局特点形成的多处楔形绿廊,形成线性结构的景观要素,并为生物提供迁徙和繁衍通道。

7)多渗透:由城市生态绿环向城市渗透的多条绿化渗透带,对于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维护和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通道,从而把城市的生机引入城市,引导城市环境与乡镇半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

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在武乡绿地系统规划中,将慢行系统与绿道相结合,进而构成城市绿色交通出行廊道,形成独具特色的绿道慢行系统,并成为城市亮丽的动态风景线。既可以隔离城市交通的噪声、尾气等污染,还可使城市居民在舒适的出行环境中体验绿色,同时减少了机动车交通形成的能耗与碳排放,利于构建低碳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强调的不是通行速度和流量大小,而是通行质量。在武乡绿道慢行系统规划中,旨在将武乡的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树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使穿行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山自行车道

在新城区建立环山自行车道,满足安全、趣味性、刺激性等要求,将新城区沿山各个组团串联。

沿山慢行道

武乡县城南依南神山,北靠北原山和凤凰山,有八角山自然生态区、南山自然生态区及关山自然生态区。良好的环境是武乡县城发展的自然背景,是城市发展的“氧吧”,为丰富“太原、长治后花园”的旅游休闲度假的活动内容,根据武乡山地起伏现状,规划通往城市山体的慢行道,沿途可欣赏到美好的景观。

滨水步行道

滨水步行道主要是沿涅河、马牧河涅河、马牧河、浊漳北源两岸设置。让步行的行人感受到武乡“水通、水清、水美” 的滨河生态景观。步行道通过道路断面的人行道分离、建筑后退、完善街道家具、加强步行空间绿化景观来建构滨河步行道的完善。

景观步行道

景观步行道设置在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及形象展示具有重要作用的道路,位于城市重要轴线位置或门户空间,如南亭川路、旌旗东路等;景观步行道的建立,为市民创造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

路侧步行道

从道路断面分离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形成沿路两侧的行人步行路,提高人的出行舒适性

市花、市树的选择与建议

结合武乡的红色文化选择最能代表武乡红色文化特点的植物,建议市树选择为红心杨,代表武乡人民的赤胆红心,建议市花选择为红梅,红梅冬春开花,称报春花使,向征着武乡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胜利拉开了序幕,且花色呈红色,向征着中国革命红色。

结语

在武乡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中,通过对武乡县城绿地结构的分析,从而因地制宜的对武乡县城绿地结构进行相对合理的布局规划,并针对武乡这个慢节奏的小城市,提出将绿道与慢行系统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武乡绿道慢行系统,而针对武乡的文化底蕴,提出合理的市花市树选择,让小城市有着自己特殊的神韵。

参考文献

[1] 高瑞宏.邯郸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J].规划师,2003(2):31-35,40.

第4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道路景观;交通安全;影响分析

1前言

道路交通是由人、车、道路及其环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完整系统,系统内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道路交通的行车安全性。而道路景观直接影响驾驶员的驾驶状况,从而对交通安全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道路景观对改善道路周边环境,舒缓驾驶员的紧张情绪,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2]。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道路景观设计优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景观设计对交通安全性能的影响。

2国内外道路景观发展现状分析

2.1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状况

在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利用道路沿线自然环境,适当增加人文景观,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采用由道路和园林设计人员分工协作共同设计道路及其沿途景观的方法,在设计勘察道路线形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合理利用沿线自然景物及地形地貌美化道路。60、70年代,又相继颁布了《道路美化条例》和《公路绿化技术规范》[3],80年代末,运用先进的勘测勘察设备和现代栽植技术对有关条例和规范进行了完善修订,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体系。德国建设高速公路的历史始于20世纪初,由公路建设的实践形成了系统的道路景观绿化理论[4]。特别是在道路与周围景观;道路本身线形的视觉质量及道路的线形组合问题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日本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在道路景观学研究方面开发了道路高新绿化技术。制定了包括《公路边坡绿化技术》、《景观仿真技术》、《高速公路绿化技术五年计划》、《高速公路十年及长期发展规划的绿化办法》和《立体绿化》等绿化新技术[3]。形成了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为道路景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起,恢复生态成为各国道路绿化的目标。

2.2国内发展状况

欧美发达国家的道路景观研究, 已经十分注重从驾驶人的行为活动、环境心理出发, 创造舒适宜人的景观环境。而我国对道路景观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还处于探索阶段,远远落后于西方及日本等发达国家。1983年, 我国交通部制定颁发了《公路标准化美化标准》, 要求道路畅通、整洁、绿化、美化, 道路景物协调, 构成流畅、安全、舒适、优美的道路环境, 1998年又制定颁发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6-7]。但是, 我国的道路景观环境建设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道路景观绿化效果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方法。

3 道路景观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3.1 绿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绿化景观主要涉及树种的选择、植被高度、株距及绿化效果, 这些方面都对交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常用的道路绿化树种有三种类型: 少量阔叶乔木+花灌木+草地, 针叶乔木+花灌木+草地, 自然乔灌木+自然草地[8]。三种绿化类型可根据具体情况循环交替使用。在总体风格统一的前提下每段稍作变化, 避免单调的景观引起驾乘人员的视觉疲劳, 简单的方法是改变树木、花卉的品种。另外, 也不宜选用色彩过于缤纷的灌木作防眩主体, 它会分散驾驶人的注意力, 同样会影响驾驶安全。植被高度对交通安全影响较大, 尤其中央分隔带是道路绿化的重点。设计时要以确保驾驶人视线开阔为原则, 要求植物能起到夜间防眩光的作用,当对面车辆接近时, 能够减轻驾驶人心理上的危险感, 及频繁会车、长途行驶引起的精神疲劳感, 有利于车辆的安全行驶, 同时也最能体现景观特色。树株间距的选择也十分重要。连续不断的绿篱群体, 夜间能够起到遮光作用。但植株过密, 易枯死, 反而会影响驾驶安全; 株距过远, 夜间防眩效果不理想。因此每条道路要根据道路的宽度以及道路上行驶速度限制值的大小来选择树株间距。

3.2交通设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科学、合理地设置交通设施, 有利于交通安全。交通标志标线能预告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前方某一路段、某一地点的地理与环境状况。交通设施能够解除驾驶人因路线不明而产生的犹豫、疑虑、焦躁或烦恼, 减少交通阻塞, 保障交通安全; 能够提供视线诱导, 增加道路美观, 排除各种纵、横向干扰, 对减轻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设施的设置应遵循视觉可靠性、诱导有效性和失效保护性原则, 并结合道路两侧的地形、植被、构造物以及公路线形等综合考虑进行, 力图对道路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弥补[9]。

3.3灯光照明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道路上的照明条件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交通事故统计资料表明[10], 交通事故多发生在机动车照明条件差的道路上, 特别是夜间行车。因此,路灯的设置是十分讲究的, 它既有美化道路景观的作用, 也是一个涉及交通安全的问题。路灯的设置应遵循交通连续性原则, 不能忽明忽暗, 也不能嘎然而止, 要有缓和段,让人感觉到自然。灯光的强度要以安全和舒适为目标, 切忌刺眼和过分暗淡。灰暗的灯光, 加上单一的灰、黑色混凝土路面, 对驾驶人大脑皮层某些点产生重复刺激, 会导致一些神经细胞呈现抑制状态, 使驾驶人精神萎靡甚至入睡, 从而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4 结语

道路景观作为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科学合理的道路景观设计不仅美化道路环境,而且对交通事故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道路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在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行车安全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达到人、车、路及景观的和谐统一,为驾驶人员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愉悦的道路交通环境,确保安全畅通的行驶。

参考文献

[1] Jeonghun Mok, Landphair H C,Naderi JR. Landscape improvement impacts on roadside safety in Texa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78(3):263-274.

[2] Cackowski J M, Nasar J L.The restorative effects of roadside vegetation implications for automobile driver anger and frustration[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3,35(6):736-751.

[3] 管满泉.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51―155.

[4] 李卫,曾超,索晓涛,基于交通安全的道路景观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8,(12):120―121.

[5] 庞静,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6] 张忻. 浅谈公路景观绿化设计[J].交通标准化,2004,(10): 27-30.Bush G W,Si Y,Zhang B,et al. Abc is abc[J]. Rock Mechanics,2000,22(2):117-122.

[7] 管满泉, 章金根. 道路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3): 81-82.JGJ 94―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8]范瑛. 结合景观路谈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2, 19(2): 68-70.

[9]吴家弊. 景观形态学[M]. 叶南,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第5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1.1前期背景分析

区位分析即通过对该道路(基地)所在区位的分析,明确该路在整个城市环境中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

现状分析即通过对现状道路(基地)周边用地状况分析、现状土壤情况、现状植被情况、历史文化概况等分析,对基地有个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用地规划分析即通过对该道路(基地)在整个区块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周边用地规划情况、建筑风格等的分析,即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该道路进行进一步的景观定位,确定其景观风格。

1.2景观风格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整个道路定性定位,以便指导下一步具体的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

根据道路所穿越城市的居住区、中心区、工业区、公园绿地等的不同及其场地特征、历史文化特色,每条道路都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主要介绍其通用的几大类型:城市主干道型绿地、景观游憩型干道路绿地、防护型干道绿地。

(1)、城市干道型绿地:城市路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形象的主要展示窗口,体现城市道路绿化的主要特色。一般来说同一条路上会分布多条绿带,其中央隔离绿带一般较宽,成为展示的重点。各绿带之间植物配置要相互协调,整个道路绿化要有层次性、有变化且景观丰富。

(2)、景观游憩型干道绿地:景观游憩干道周边自然环境较好,紧邻公园、绿地或风景区一般人行道侧会预留较宽绿地,兼顾观赏及游憩功能。景观设计时应从人的需求出发,兼顾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及系统性,设计可供游人观赏的道路、休憩的平台。

(3)、防护型干道绿地:穿越工业区的道路,其应以隔离防护为主要功能,主要发挥起隔离有害、有毒气体;隔离噪音、滞尘等功能,同时兼顾美观展示功能。一般采用由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坪过渡的形式,形成立体层次感,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及景观效果。

1.3绿化标准段设计

道路绿化景观应为线性流动的景观,其绿化设计应充分展现流动的空间意趣,用植物为音符来演绎韵律之美。在确定了整条道路的景观风格后,即开始进行绿化标准段设计,把握好植物构图的统一、均衡、韵律与节奏、色彩与季相的原则。

道路绿化的重点服务对象为过往司机师傅,这就必须考虑到车行与人行速度的问题,因此道路绿化不宜太“花”,一般来说,80-120米为一标准段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如果是快速路,标准段还可再拉长些,以确保车行者最基本的视觉印象。

绿化标准段设计一般包括绿化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立面设计,其实不然,正常的设计应以我们所需的立面设计从而推出我们的平面设计,这样才能有效地表达我们所需的景观效果,因为景观给我们的是直观的立体的感受,而非简单的平面构图。

根据我们的风格需求,可以设计规则式、自然式或两者混合式的植物配置景观。

规则式植物配置:用以表现大气的、简洁的景观,景观视线通透,主题明确;一般选用色叶灌木进行图案化构图,以特色乔木拉出骨干,景观小品点出主题。

自然式植物配置:一般与周边自然环境较好地段,通过自然式乔灌草多层次组团式种植,中层灌木运用较多,绿量较大,以形成自然、生态型道路特色。

1.4两者混合式植物配置:

该种方式运用较多,一般车道内绿带种植以规则式为住,因为该隔离带一般较窄,并要考虑车行视线要求;而人行道侧绿带一般多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

1.5植物选择

由于道路立地环境制约,要求选择抗性较强且易于养护的植物,即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根据我们的设计意图,合理地选择绿化植物。在绿化标准段设计阶段应明确植物的种类、高度、密度要求。

1.6景观节点设计:

整条道路景观应是有起伏的景观,应有景观兴奋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也可有效缓解视觉疲劳的产生。一般来说,景观节点大多布置于道路交叉口或具特殊记忆的点,如具有历史遗留地段、古树名木保护段等。景观节点可以通过景观小品、植物景观的合理布局,达到所需的效果,突出特色。

1.7城市家具景观

路灯、垃圾箱、公交车站、电话亭、人行道铺装、标志标线、标牌、广告牌等城市家具做为道路景观元素的一份子,在设计时应统筹考虑,应与道路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对其材质、色彩、规格、样式等提出要求,便于下阶段的设计或采购。

1.8工程造价

在设计阶段应充分和甲方沟通,明确工程投资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在完成整个设计后,应进行工程概算,看是否在要求的范围之内,该阶段应明确整条道路植物的种类、规格、数量、小品样式、材质等。

2道路绿化景观施工

在设计通过审核后,进入到施工阶段,是将理想变成现实的阶段,施工管理的好坏,也体现了施工队伍的整体水平。

2.1施工交底会议

在施工之前,甲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建设单位等相关部门应举行施工交底会,这个会议是不可缺少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会议,一般以答疑的形式进行,由施工单位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或现场实际提出问题,设计方及甲方等给予解答。

2.2工程施工

在会议之后,施工单位应提交施工计划书,并进场施工;在此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充分了解设计的意图,遇到实际的问题,应充分与甲方及设计方很好的沟通,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2.3竣工验收

施工完成后首先进入初步验收阶段,一般由设计方、甲方、监理、城市管理部门等派代表参加,.并分别填写验收记录并签字。本次验收能有效的检查施工是否合格,及施工的初步效果是否达到要求,应收集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调整,并进入施工后期养护,为一年(一般情况)后的竣工验收打好基础。具体的施工及验收以《城市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为参照标准。

3现今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3.1苗木自然生长习性与追求立马成效的要求间的矛盾。

由于道路的立地条件较差,道路内隔离绿带一般较窄,特别是行道树一般仅有1.5米宽,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很大限制,一般苗木移植后需要3―5年才能恢复并达到我们所需的效果,立马见效是不可能的,因此甲方一般要求移植大苗,这也就有了大苗成活率低,增加成本的问题;且移植大苗一般都需要“杀头”,产生树型不佳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道路绿化的一大难题。

3.2施工过程与设计间的协调问题。

虽然在施工交底阶段,施工单位对设计的意图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施工单位直接脱离了设计单位,拿着图纸就施工,根本不顾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比如施工场地大小有偏差、高差有些问题等,一股脑的把东西都种了再说,等到出现无法挽回的时候已经迟了,且不说这个是谁的责任,要明确的一点便是大家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把东西做好了,做漂亮了,因此,这里我想就设计来说也是需要一个现场调整的过程,(毕竟图纸上看的和现场的感觉还是有差别的)比如说可以按标准段先施工一段,然后请甲方、设计方等来看,如果能达到意图便可继续施工,如果效果不是很好,还有一个局部调整的过程,其实这里就牵涉到我们前面的工程造价控制,在招标阶段,工程造价是已经控制好的,没有大的问题一般是不会变动的,因此我建议,为了使工程进行的更顺利,更好的达到效果,应在招标阶段在工程造价里头增加一项浮动经费,是为设计效果变更所需。

4小结

在社会进步的今天,我们追求良好的环境与品质,而道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其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心情,甚至整个的城市形象;看似简单的几条绿带,其实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不容我们忽视;只有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认真对待,这才能做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道路景观环境,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第6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雨水资源化景观水体雨水截留蓄存利用量雨水入渗量雨水直接利用量

中图分类号:D912文献标识码: A

雨水径流外排量

1. 太原市雨水资源化现状

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系列,太原市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7.1mm,按现在太原市城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计算,年降雨量达6.8亿m3。其中,景观水体截留蓄存量约596.45万m3,占总雨水量的0.88%;雨水入渗量约4.96亿m3,占市区总雨水量的72.9%;雨水直接利用量约0.51万m3,占总雨水量的0.0075%;雨水径流排放量约约1.8亿m3,占总雨水量的26.5%。

1.1.景观水体雨水截留蓄存利用量

目前,我市主要的景观水体有8处,每年通过该景观水体蓄存的雨水量约596.45万m3,占总雨水量的0.88%;。各景观水体的面积与蓄存雨水量详见下表。

表1各景观水体的面积与蓄存雨水量

1.2雨水入渗量

除景观水体外,太原市市区下垫面根据用地性质不同可分为建筑区域(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等)、道路广场用地、绿地、河道(非蓄水河道)、村镇用地五大类。2010年各类用地性质的面积、径流系数与雨水入渗量详见下表。

表22010年各类用地性质的面积、径流系数与雨水入渗量

太原市市区雨水入渗量约4.96亿m3,占市区总雨水量的72.9%。其中,建成区雨水入渗量5904.64万m3,占建成区总降雨量的45.6%。

1.3雨水直接利用量

太原市雨水直接利用工程只有一处――龙观天下,该工程每年可直接收集雨水量约5100m3,仅占总降雨量的0.0075%。1.4雨水径流外排量

2010年各类用地性质的面积、径流系数与雨水径流量详见下表。表3 2010年各类用地性质的面积、径流系数与雨水径流量

太原市市区雨水径流量约1.8亿m3,除直接利用的5100m3外,基本全部外排,占市区总雨水量的26.5%。其中,建成区雨水径流排放量7045万m3,占建成区总降雨量的54.4%。从表中看出,建成区用地虽只有太原市市区用地的19.9%,但雨水径流外排量却占到总外排量的39.2%。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进一步扩大,雨水外排量将急剧增加。因此,雨水资源化应重点加大建成区雨水的综合利用。

2.太原市雨水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太原市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在城市雨水滞留、集蓄利用及人工促渗补充地下水领域,无论在研究还是在工程经验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目前,太原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缺少相关法规与政策的支持;

(2)缺乏行业普遍的技术规范与标准;

(3)各地普遍缺乏对当地自然条件下,雨水径流特性和污染状况等基础性数据的调查,城市雨水管理策略与技术路线缺少针对性;

(4)城市雨水利用和径流管理尚未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考虑范围;

(5)缺乏城市雨水利用与城市雨水管理(污染防治、防涝和排放等)的关系与对策的研究。3.太原市雨水可利用量潜力分析

根据太原市雨水利用现状分析,太原市的雨水综合利用的重点工作应放在城市新建设区。在今后的建设中应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模式进行雨水综合管理(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影响,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凡在太原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含各类建筑 物、广场、停车场、道路、桥梁和其他构筑物等建设工程设施,以下统称为建设工程)均采用雨水利用工程,并对建成区全部进行雨水利用改造,采用蓄、渗、截、灌等措施最大程度的利用雨水资源,同时提高城市防洪的安全性,减少雨水面源污染。

下面将结合太原市市区采用现状假设极限法对太原市的雨水可利用量进行预测。

3.1尽可能多的增加景观水体等雨水截留蓄存设施

目前,太原市市区边山支沟等季节性河流的河道总面积约554.9公顷,假设河道全部实现拦坝蓄水,则河道的蓄水量可达到259.1938万m3。太原市预计2020年的缓洪池库容总量约45.3万m3,假如各大小缓洪池均作为景观水体进行建设,并对边山支沟拦坝蓄水,则太原市截留蓄存的雨水量则从目前的596.5万m3增加至1642.9万m3。

3.2所有道路广场的雨水均引入绿地

采用生态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多种方式保证城市的大小道路、广场的雨水通过绿地过滤后再排入城市雨水系统,则城市道路广场的径流系数将从目前的0.9降至0.3-0.4。按照目前城市道路广场面积3989万m2预测,太原市的径流外排量将从1676.9万m3下降至745.3万m3。

3.3建筑区域的屋面雨水均进行收集利用

太原市的住宅建筑密度为20%―28%,办公建筑密度为32%―38%,商业建筑密度为40%―50%。假如所有建筑的屋面雨水均进行了收集利用,根据太原市现在的建设情况,则直接收集利用的雨水量将增加至1924.57万m3。

3.4建筑区域的地面雨水均通过透水性路面并引入绿地

假设太原市的建筑区域的道路、停车场等均采用透水性地面,透水性地面形成的径流在引入建筑区域绿地或周边绿地,则建筑区域的径流系数则可由现状的0.7控制在0.3以内。那么根据目前的建设情况,建筑区域的径流外排量将从现状的4410.9万m3减少至1890.378万m3。

通过以上措施,太原市建成区的雨水资源化状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表4 太原市建成区的雨水资源化对比表

采用低影响开发(LID)模式对城市进行建设,雨水的综合利用量将每年增加3545.2万m3,即白白排走的雨水能减少50%。不仅能够满足城市绿地、道路浇洒及生态景观用水的大部分需求,还能削减洪峰流量,增加城市防洪安全,并且大大减少了雨水汇入带来的水体污染。

5.结论与建议

(1)利用现有的降雨记录资料,尽快完成对太原市降雨特性参数的统计研究,以利后续实际应用中雨水存蓄池体积的计算;

(2)尽快开展对太原市不同典型区域雨水汇流介质水质的调查研究,该项工作需要多年的持续积累,有必要尽快着手进行;

(3)尽快开展对太原市不同典型区域表土层土质、厚度和渗透能力的调查研究;

第7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道桥;景观;设计;分析

一、城市道桥基础设施建设景观现状分析

道桥景观问题是道桥工程美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美学、人文地理、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经济等方面知识在工程建设上的综合体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道桥景观问题必将引起高度重视。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桥梁风格各异,寓意肤浅,未能体现地方特色;2、路面材料层出不穷,城市整体性较差;3、道路附属设施如候车亭、灯箱广告、路灯、道路标志标牌等各成系统,未能达到理想的规划意境。

对存在问题原因分析:1、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问题,忽视了景观性的考虑;2、城市规划部门在项目审批时侧重于宏观性的控制,忽视景观性的控制;3、建设分阶段进行,整体协调性不够。在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间存在冲突,各自为政,使街道景观难以得到较好地统一协调。

二、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探讨

在城市新城区建设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是地处江南区域,待建的桥梁很多,这些桥梁如何与城市景色融为一体,如何与老城区的古桥相得益彰,如何延续地方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桥梁的环境景观

桥梁景观分解成线型设计、造型设计、平面布局设计、色彩设计、肌理设计、装饰设计等六大部分。桥梁景观总是与地景、城市景观相伴生,有时其复合景观意义更大。如悉尼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景观伴生成为悉尼甚至澳大利亚的标志。

(二)桥梁景观元素的组织与设计方法

桥梁景观首先是慎重处理桥梁形象的定位;其次是依据形象定位及分析得出的概念进行图式化处理;再次是对桥梁的标志性组件依据上述结果进行设计;最后确定桥梁景观的标志色,桥梁景观元素的设计。

形象定位:包括城市精神、市民行为准则、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等,从中形成桥梁景观理念。

标志物与标志图案:包括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多样化比较设计;根据桥梁尺度确定的标志物及图案的尺寸要求;标志物与标志图案的适合纹样设计等桥梁标志物。

标志色:可沿用城市标志色,也可根据城市的环境、文化确定标志色,选用的色彩应有一个量化标准,并要与标志物与图案纹样的色彩设计配合,同时还应与桥梁防腐涂装结合。

桥梁景观元素的设计:包括桥梁附属的花坛、座椅、栏杆、广告牌、电话亭、公交车站、人行天桥、垃圾桶、指示标牌及灯具等元素,也包含地面铺装、窨井盖板、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以标志色为统一,以标志图案为特征。

(三)桥梁景观设计协同机制的建立

路、桥设计与管理部门应完善机制,鼓励专业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单位的联合,使桥梁在决策伊始便体现景观与技术、经济、功能的和谐、优化,从而提高景观本体的内在“素质”。

三、道路景观的控制

(一)道路绿化建设的控制

城市道路绿化,是道路景观控制的重中之重。

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在植物配置中尽可能用乡土树种,体现地方特色。布置形式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及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前者植物配置形式:(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2)乔木和灌木;(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后者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2、见缝插针,创造丰富的绿地景观

城市立交桥下面往往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成为废物垃圾的憩息地,立交桥底下应提倡种植垂直绿化(如爬山虎),种植耐阴植物。道路交通分流隔离岛应避免死板的水泥板,宜种植低矮植物,并注意修剪。总之要尽可能地增加绿量,使道路绿色充盈,充满生机。

(二)道路景观其他要素的控制

1、道路材质的控制

路面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道路建成后的观感,在道路设计中应从几个方面去把握:一是选择与道路整体效果相协调的面层材质,注重颜色与质感的整体协调性;二是尽量就地取材,体现地方特色,同时也有利于造价的控制;三是满足道路功能的需要,比如防滑系数等技术指标的满足。

从国外发达国家看,城市街道一般以沥青为宜,其景观性或使用舒适性等方面均优于混凝土路面,当然混凝土路面也有其优点,最重要的是一个城市最好确定一种车行道路面材料,便于整体统一。

2、附属设施的控制

第8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arl River Garden project is located in the Xiangjiang, Laodao River, Liuyang River confluence of Sanjiang land, som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ade a brief analysis, hoping that the designer's attention,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earl River garden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况:

工程名称: 珠江花城第四组团

工程地点: 长沙市北部的开福区新世纪片区,新欣路与渔业路的节点位置

工程规模: 总建筑面积135485.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9649.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5836平方米 。

建筑物层数:1~7#楼为高层住宅,8#楼为高楼办公公寓。1、3、5#楼17层,2、4、6、8#32层,7#楼27层。

地下层数: 一层地下室

1.区位分析

珠江花城项目地处湘江、捞刀河、浏阳河三江汇流之地,位于长沙市一环和二环之间,西临长沙市主干道——芙蓉北路、南接福元西路、北侧有捞刀河蜿蜒而过,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和便捷交通,距市中心五一商圈、中央商务区、新市政府等仅10分钟车程。南面福元西路为路宽30米的城市主干道,北面为36米宽的城市主干道渔业路。项目相邻的芙蓉北路是长沙市最长的城市一级主干道,也是长沙南北向最主要的城市道路。

珠江花城第四组团(A-22- H地块)位于项目地块的最东边,西面隔区内市政路和二组团扶水岸相邻,东面隔新欣路和万国城相望,北面是渔业路,南面是华英饲料厂,该厂现在已经停产,随时可能搬迁。第四组团规划呼应已建各组团的定位,一方面为四组团南面商业组团的推出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在三组团项目定位的基础上提升产品,为二期用地的高端定位奠定形象和品牌基础。

2.现状分析

长沙珠江花城四组团项目规划净用地面积42161平方米;基地大体平整,局部有堆土和少量构筑物。基地西南方向设有小区配套会所以及幼儿园,周边市政公用设施及生活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满足本工程建后的使用要求。

已开发的一、二组团和正在开发的三组团位于四组团西面。成熟的小区生活氛围已经形成。

四组团容积率2.6,计容可建建筑面积109618.6平方米。其中商业部分面积21473.43平方米,住宅部分建筑面积88145.17平方米。项目建筑密度要求不大于26%,绿地率不小于38%,建筑控高不大于100米。

3、规划设计

3.1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是在尊重整体规划的原则下,优化整合,从而使利益最大化。同时,充分考虑与原有一、二、三期的规划相结合。在基地内形成南北向的绿轴串联区内各个组团,从而在整个大区内形成一个环状的生态绿环。

建筑以南北向布置,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同时围合成紧凑的组团内景观绿地,此外,这也是和已建组团中绿地的横向延伸。规划建筑采用点、线结合的布局方式,从市政路上看,很有韵律感。

建筑外观以现代简约为主,配合当地政府相关管理规定,采用与已建成的组团建筑外观相协调的色系和色调。

小区主入口需大气,组团内绿化相对集中、精致;组团规划尽量采用围合式布置,营造集中绿地空间。同时,通过面积的合理利用以达到使用面积的最大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2规划定位

第四组团须呼应已建各组团的定位,一方面为四组团南面商业组团的推出埋下伏笔,另一方面在三组团项目定位的基础上提升产品,为二期用地的高端定位奠定形象和品牌基础。

3.3规划设计依据

国家相关的法规、规范。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⑹、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3.4规划结构

本着“相对独立,有机联系;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规划思路,本规划采用“结合自然,分片集中,组团布局”的结构布局。

商业布置在组团的北面,通过高的体量形成隔声屏障阻隔北面渔业路的交通噪声。住宅结合产品需求,点线结合,沿地块红线布置,敞开南面,围合出一个中心庭园,形成半围合式的规划布局形态。

3.5规划用地布局

本项目包括有商业,居住两种功能,结合周边用地的性质与环境及已建建筑的使用情况,整个用地共分两大功能区:

(1)商业——临近北面的渔业路,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临道路侧退缩足够距离,留出城市交往广场。

(2)住宅——在地块南面。组团采用半围合式布局,营造集中绿地空间。

各类用地的面积与比例参见附表一。

3.6空间组织及环境设计

⑴、规划建筑布局

按照基地的形状、用地条件,结合总体规划布局结构和道路系统结构,基地内建筑沿主要道路南北布置。酒店,商业布置在南面的主干道福元路处,交通方便,独立管理,位置优越。是主要的对外窗口;住宅小区地布置在基地内部和临近珠江花城一组团的西侧,环境安静舒适,避免了外部的干扰。整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相对独立,同时相互联系。

⑵、规划场地空间布局

商业部分公共场地包括城市广场以及入口广场。建筑在这两个场所中间布置,形成内外两个公共空间,一个为对外的商业交往空间,一个为对内的入口休闲空间,两个空间相对独立。

住宅部分公共场地包括入口空间,中心绿化,组团区内绿化组成。小区入口空间大气舒适。中心绿化空间则成为一条生态绿化景观轴线,把各区内组团有机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3.7道路系统规划

⑴、规划路网布局

基地南面为用地红线,北侧为36米宽的城市道路渔业路,东面为16米宽的新欣路,西面为10米宽的区内市政路。组团在西面道路上设置两个人行、车行出入口。在东面新欣路上设置一个车行出入口,在北面渔业路上设置一个商业人行出入口。组团内围绕中心绿地广场设置一条路幅宽4M的组团级道路贯穿小区,形成组团内的主要车行、人行交通骨架,宅间小路2米宽。组团与内部道路形成等级分明、联系便捷的路网系统。

⑵、人行系统

组团内的路网是依据“人车分流”和“易达性”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的。

首先,为了完善组团内部路网与城市干道的联系,增强内部路网与各建筑单体间的可达性,建筑围绕景观核心环状布置,并以此规划了一条环型人行道作为组团内人行的主要干道。既保证了组团内交通的顺畅,又增强了建筑单体可达性。

设置一个地下车库,非人防区采用半地下车库,人防区采用地下车库,两个车库间高差用坡道解决。车库设三个7米宽汽车出入口。车库和各个建筑相连,使住户停车后能直接通过各建筑内的竖向交通设施回到住所。

其次,利用规划道路设环行消防通道,场地内设消防道路及消防车回转场地;同时,严格控制组团内车速,统一管理。整个组团内的行车路线与景观核心相结合,植物配植赋予道路丰富的变化,营造具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整体环境。

3.8 绿地系统规划与种植设计

⑴、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道路绿化等绿地构成,结合小区的用地布局和建筑布局,形成围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组团绿化设计不但从空间、形式和植物配置上与环境相融合,还充分考虑景观设计符合长沙当地的季相变化;利用长沙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天炎热,冬天寒冷的特点,在景观设计上注重植物配植和设计概念上的搭配,做到“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循环再现”的景观架构,建立独特的季相景观循环。

⑵、种植设计

以本地树种为主,局部采用外来引用植物丰富植物群落种类,选用常绿和落叶树种相结合,配合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芳香植物,不同树种在质感、颜色、形态上的对比反映季相变化,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采用乔木、灌木、地被及草坪四个层次的原则进行种植。

备选植物如下:樟树、荷花玉兰、紫玉兰、樱花、梅花、碧桃、银杏、桂花、落羽松、垂柳、雪松、鸡爪槭、五角枫、紫叶李、小叶紫薇、红花继木、杜鹃、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竺、茶花、海桐、迎春、八角金盘、万年青、云南黄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紫萼、石蒜、吉祥草等。

3.9竖向设计

根据现有的地形标高及周边城市道路路面标高、坡向,将基地雨水排放进行区域设计。根据现状标高,把整个地块中间抬高半层,从而形成一个半地下室车库,既利用了地形,又有利于地下室的通风,采光,节能。基地中部堆高也满足小区道路排水坡度要求。各地块排水向周边道路排水,核心绿地堆缓坡与入口广场以满足造景需要。

规划建筑室内地坪标高比室外地坪高300mm为主。道路控制点标高、室内外地坪标高、道路坡度坡向的设计详见竖向规划图。

第9篇:道路景观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院核心区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位于南京市东郊,龙盘虎踞紫金山下,风景优美,占地面积约2000亩,在宁杭公路南则,孝陵卫以东,马群以西,坐标北纬32度02分26.23秒;东经118度51分49.58秒。目前院内主要含有楼、林、水、田等空间要素;地形变化比较复杂,局部高差较大;建筑质量普遍一般,建筑风貌统一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院的发展。

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全面提升我院的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改善科研办公条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同时结合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大楼建设的要求,我们启动了科研创新核心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现将规划工作总结如下:

1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为院科研创新核心区,东至柳营西路,西至1号塘沿线,北至余粮路(含蔬菜所楼和老遗传所楼),南至规划中的丰收路,此外,还包含2号塘以南的一小块地(以下简称核心区)。

2 规划目的和意义

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华东(江苏)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为改变我院目前总体建筑布局凌乱、建筑风格各异、交通组织无序、景观体系零散的现状,全面提升院区形象,我们启动开展了核心区建设规划工作,在改善环境、提升形象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依据和规范。

此外,我院在前几年已经开始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业展示区的规划工作,为了使整个院区建设发展协调统一,也迫切需要开展核心区的规划工作。

3 规划原则

我院是农业科研院所,要充分体现农业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保持“我国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历史特征基础上,促进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相融合,同时要坚持绿色、环保、开放、务实的原则。

4 现状分析

4.1 现状要素分析

核心区内主要的空间要素为楼、林、水、田。楼景观主要为老建筑,有一定特色风貌,需加以改造来加强核心区建筑的景观性;林景观主要是院内现有植被林木,其中沿主要道路的法国梧桐最具特色,规划应加以保护;水系景观主要有一号、二号、三号塘,可修整成整个水系,作为良好的景观水带;田地景观主要为南部试验田,其田字形的布局直接影响建筑形态的产生。

4.2 现状地形分析

核心区内地形变化丰富,最高点与最低点有近10米的高差,最高点为变电站周边的区域,最低点为东侧大片试验田,整个地块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形势,沿北边规划道路有多处陡坎,将直接影响待建建筑的走向。

4.3 现状建筑分析

现有建筑中拟保留综合大楼、农产品加工楼、园艺楼、蔬菜楼、老遗传楼、信息所楼、大礼堂、国药中心楼、兽医楼、畜牧楼、植保楼、经作楼、种质资源楼、粮作楼、实业总公司楼、老行政楼。

保留建筑的主要问题为质量普遍一般,使用功能缺失,且大部分使用寿命殆尽,不堪改造;建筑风貌统一性不够,缺少统一风格、色调,屋顶形式既有平顶、坡顶,也有组合屋顶,且比较分散,不能彰显农业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现状停车位较少,且与景观空间结合较差。

5 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在充分整理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包含以下规划内容:

5.1 优化用地布局,做好整合规划

充分调查整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现状地块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用地布局优化方案,整合现状用地。

5.2 道路交通规划

理顺各种交通的关系,考虑人流、车流及货流的分离,合理组织好规划范围内道路及内外交通联系,停车位设置按配建标准考虑。

5.3 建筑规划

核心区主要建筑应体现我院性质和历史文化特色,风格力求简洁、稳重大方、高雅,整体协调,设计中要考虑不同功能的适用性和相同功能建筑的通用性,合理确定核心区内建筑的主色系、明确主流建筑的外装材料、材质。

5.4 绿地系统规划调整

规划要在确保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前提下,分析绿地系统的现状和现实条件,做出实事求是的规划,既能保证我院经济建设的需求,又能保证我院可持续发展有良好的环境。

5.5 景观控制

注意处理好沿重要道路的景观控制和对钟山风景区的思想走廊控制,对已建成区进行整合,对未建成区提出控制要求。

6 规划成果

6.1 交通组织规划

以核心区内两条中轴线上“十”字形主道路为纽带,对内平行辐射次干道;对外在四个方向与城市道路相衔接。道路依原有地形而设,在高低起伏中环绕整个场地,建筑沿路而建,顺应路的走势,充分考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影响。

核心区内步行系统结合绿化景观形成网络状结构。

停车方面以地面停车为主,在不牺牲绿化的基础上设置大量车位,利用地形,在陡坎、坡地形成的界面依地势设置架空的半地下车位,同时结合规划新建建筑,设置三处地下停车库。

6.2 建筑规划

6.2.1 规划永久保留建筑

对规划永久保留的建筑,尽量统一风格,统一色彩:综合大楼及工会进行清洗粉刷;老行政楼、信息所、图书馆、蔬菜所进行局部更新;粮作所、经作所、植保所、园艺所进行形象重塑;兽医所楼与周边环境不甚协调,要想在不拆除原建筑的前提下,使之与周围在建筑风格上达到高度的一致,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将通过外立面改造,力求尽可能地达到和谐统一。

6.2.2 规划非永久保留建筑

土肥所楼及其他在综合大楼沿线规划范围内的附属设施和二层以下旧房将逐步拆除,各研究所试验辅助设施将集中在综合大楼沿线以南集中安排,对非永久保留建筑按照建设时序,分期实施拆除,拆除前予以妥善利用。

6.2.3 拟建建筑

对规划新建建筑,按照长远建设发展要求,提出分期实施方案,并考虑新建建筑外观风格、色彩要与老建筑和综合大楼衔接融合。

6.3 绿化景观规划

主入口1号路结合水面形成一条通透的视觉通廊,在与余粮路、丰收路等几个交界的路口设置环状绿化系统,结合原有建筑和新规划建筑的内院和半内院组织若干点状绿化,对原入口处滨水绿地、部分雕塑及林荫道进行改造。

6.4 主入口的设计

规划拟重新打造我院主入口空间,形成开放大气、标识性强的入口引导空间。具体措施为:拆除原有大门及西侧建筑,将主入口向里面收,同时,将入口的坡度放缓,处理好与宁杭公路的高差,很好地实现院区与城市空间的对接。

7 对规划的几点考虑意见

目前,经过多轮的讨论,核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已完成,现结合规划的成果,谈谈自己的几个想法:

7.1 规划的实施问题

本次规划制订的是我院向2030年的发展方向,根据我院现有科研设施的布局情况,从节省资金、节约建设土地的角度,结合创新大楼的建设,在空间上将采取由北向南递进式开发的形式。目前3-5年内基本可以完成核心区北部5幢建筑的建设任务,而南部试验田地上建筑的数量、建筑的位置,以及具体实施时间尚未最后确定,个人认为,南部的7幢建筑的建设实施顺序,7幢是否全部建设,同一时段建设还是分批建设,从哪一幢开始建设,也需要重新再做一个更为详细的规划设计。

7.2 核心区内的安全问题

结合城市规划道路,核心区在东南西北方向分别设置了4个出入口,方便机动车和行人进出,目前在规划总图中采用的是完全敞开式。个人认为,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采用完全敞开式是不合适的。核心区的区域边界可以通过设置围栏,达到与外界隔离的效果;而在4个出入口处的安全如何确保,个人认为设置门卫,放置监控探头,采取门禁刷卡的形式比较妥帖。

7.3 主入口的设计

目前规划对主入口处的改造做了初步的设想,并不能作为施工依据,待未来大门口实施改造前,还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坡道的放缓程度,大门的位置,传达室的设计等。

7.4 核心区内景观的设计

规划中对入口景观带、滨水广场区、中央广场、环形广场,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划设计,个人认为,这几个景观带的设计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一方面美化、绿化了环境,另一方面作为科研院所内的环境点缀,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氛围。但是,景观的设计还有不足,缺乏农业主题,缺乏农业成果展示的内容,如果增加相应的内容,我认为可以把我们农业科研院所的形象更好地体现出来。

7.5 交通组织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中对交通组织做了一定的分析,确定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十”字形主道路及田字形的步行系统。但是个人认为,在交通规划方面不够深入,未做出更为详尽的分析,如何利用现状地形达到人车分流,如何组织车辆安全有序地定点停放,不再出现路边随意停放的现象,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化设计。

7.6 关于基础设施的设计

本次规划未对消防、环卫、给水、雨水、污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及管线给出详细的施工设计方案,这些还需结合规划及专业管线部门意见,在工程管网规划图中给出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从而在未来的改造中逐步实施并予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