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对民族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民族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民族学的认识

第1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当前,民族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给民族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拟从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正确处理新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等方面,对民族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作几点思考。

1.按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1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图画、漫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2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质疑,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采取三段式教学法,即"预习提疑——讲解答疑——去疑存真"。

(1)"预习提疑"就是让学生自己预习一个框的内容,并在自学过程中做一点读书笔记,初步搞清楚教材中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告诉教师框中哪些地方懂了,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地方难懂,建议教师多讲。

(2)"讲解答疑"就是教师课前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3)"去疑存真"就是教师选择学生中难度大、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再一次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由学生写出相应的论文,有破有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

总之,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行为。鼓励质疑,让平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政治课才能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思想政治课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地发挥。即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做出具体指导,对学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学习的质量、效率得以提高。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应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课堂中,教师要力求营造出使学生愉快、兴奋、参与、投入的氛围,其中主要是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中,让学生普遍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体味书本知识的科学分量和智慧的甘露,改变智力的惰性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结合课改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因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比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具进行整合,以图文并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烦恼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用法律常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这样做既能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又能为学生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

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政治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在教学中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依法规范自已的言行,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诸如:讨论式教学法、"学导式"电化教学法、直观感知教学法、参观法、实际训练法、探究的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给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对于别人创立的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可盲目地照抄照搬,还必须从本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实际出发。对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选择家乡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3.思想政治课呼唤高素质教师

第2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汉语教学 语感 培养 少数民族学生

在汉语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感事关他们学习汉语的效果。而少数民族由于大多有自己的母语,所以,在汉语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教学中语感的把握更难。那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感,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四点。

一、要让学生弄清什么是语感

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感,第一位的是要让他们弄清什么是语感。从20世纪初明确提出“语感”的概念以来,对于语感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语感的定义产生了许多说法。有人觉得:“‘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有人则认为:“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人说:“所谓‘语感’,广义地讲,应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经验性感知能力。”换句话说,它是人们通过实践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还有人甚至认为语感是一种情感。这些对语感概念界定为“悟性”“感知”或“情感”的说法,都将语感局限在语言的接受层面、语义层面是不全面的。

对于语感较为全面、具体的界定还是吕叔湘的观点,他说:“人们常常说‘语感’,这是个总的名称。里面包括语义感,就是对一个词意义和色彩的敏感。包括语法感,就是对一种语法现象是正常还是特殊,几种语法构式之间的相同相异等的敏感。当然,也包括语音感,有的人学话总学不像,就是因为对语音不敏感。”在这里,他把“语感”分成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吕叔湘先生关于“语感”的提法使人们从理论上对“语感”的认识变得具体、深刻,他不仅论及语义层面、接受层面,而且深入到结构形式层面和表达层面,对“语感”的提法是全面科学的。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感,就要让他们弄清语感的产生过程和发展经历;弄清语感概念的诸多界定;弄清语感的真正含义。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好语感。

二、要让学生认识语感

在让少数民族学生弄清了语感的概念之后,还要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要让少数民族学生认识语感的表现形式。语感往往具有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及“心知其意,口不能言”的特点。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语感的表现与汉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存在着一种契合。语感表现为不考虑语法、修辞、逻辑而可以快速正确地使用语言,体现为听、说、读、写时达到不需要有意监控的自动化程度。人们在凭借语感解决问题的一刹那,不借助于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依靠的是直觉,也就是熟练、灵活、正确地使用语言,凭借直觉能对语言信息迅速作出准确反馈。这就是汉语教学不懈追求的目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语言能力,才能保证语言交际的顺畅无阻。所以,汉语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且掌握语言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认识语感强弱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语感的不同,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语感差的学生即便有一定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在交际中仍张不开口或张嘴就错,而发生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不是语法知识欠缺、词汇量不足,而是语感太差。我们在给维吾尔族学生上课时,让他们用维语的语法造汉语的句子,由于语感差就在语序及断词断句上发生错误。语感好的学生正好相反,对语法上有错的句子往往说不出错在哪里,但能肯定句子是错的,或者虽说不出为什么错,但能指出错在哪里并能加以改正。

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充分认识语感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重视语感,掌握好语感。

三、在训练中增强学生语感

培养少数民学生的语感关键在训练。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对少数民族语感训练的具体方法是督促学生用汉语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进行思维。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用本族语言把意思想好,再译成汉语。也就是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组织本族话语之后再译成汉语。这样的汉语自然而然地就会带着本族语的特征,句子不符合规则,文章的结构或表达习惯就会生硬。同时,这种思维因为多了“翻译”的环节,所以必定费时、费力。对于初学者,或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就是不得已的笨办法,若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就会影响对汉语知识的总体获得与把握。

所以,我们应该敦促学生努力用汉语去思维。平时的简单对话、默默心请、自言自语等都用汉语去说去想;在词汇量允许的条件下,直接用汉语多想多说。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用反复提问一个完整句子的各个主要成份,最后再问整个句子,并要求学生迅速回答的方法来训练。另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动作演示,让学生迅速说出内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文章片断等多种方法,培养他们汉语思维的能力。

四、在朗读中强化学生语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一个随时间的流逝逐步加深的过程。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朗读一是可以通过练习发音、声调和语调逐渐强化自己的语音感;二是可以通过大量重复的语句训练潜移默化的增强语法感;三是可以通过强化记忆,帮助词汇积累;四是可以通过辅助学生在语调升降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层信息。

朗读对语感把握十分重要,在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跟老师或录音一起读,也可以让全班一起齐读,还可以分角色去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就能达到效果。

语言学家罗宾指出: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具有强烈的交际要求,愿意在人前露“丑”,能在含糊不清中挣扎。在此基础上又扩大到冒险个性,并把冒险个性分为适度冒险和高度冒险两种,认为高度冒险者在语言总体获得上成功率更高。就是说,谁有勇气大胆地说,谁就能更多地获得语言知识。因此,在有了一定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大胆进行表达。老师应尽量给学生多创造说的机会,多提供一些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情景或话题,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说。刚开始,学生说的话可能会有语音方面、语调方面、语法方面以及用词方面的错误,对此,老师要重视普遍存在的典型错误,忽视个别存在的一般错误,纠正大错误,忽略小错误。纠错方法得当,学生就会乐于开口。只要有了“开口”的欲望,他们就会自觉地去感觉、体会、模仿别人的表达方式,调整自己的语句,以此逐渐形成或强化自己语感的目的。

在汉语教学中,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感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还在探讨之中,但我们只要遵循规律,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能培养出少数民族学生的良好语感。

参考文献:

[1]李树辉.汉语文化要略.

[2]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学;人类学;民族学;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J60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14

自1980年Ethnomusicology被引入中国并被翻译成“民族音乐学”以来,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本文中,在未明确音乐人类学名称前,均用“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来指称Ethnomusicology所对应的中文翻译,以避免先入为主的误解)理论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1],但是仍有诸多重大问题尚未得到最终共识,其中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问题位居前列。30多年来,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出发,围绕着究竟是音乐人类学还是民族音乐学或者其他学科名称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甚至是繁琐的讨论,这些讨论至今仍在继续。

毫无疑问,学科名称的不确定势必极大的影响该学科的发展,目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现状正是如此。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国音乐学整体研究中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更是极大的影响了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建立和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2],众多研究者一直以来也在不断呼吁甚至提出批评,要求尽快明确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

作为人类学基本理论在音乐学中应用的学科,音乐人类学无疑是客观存在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Ethnomusicology中文译名的原因,音乐学界许多研究者将民族音乐学作为音乐人类学的替代名称使用,排除了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存在,混淆了民族音乐学与音乐民族学的关系。可见,音乐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名称之争,归根到底,是Ethnomusicology这一英文词汇的字面翻译、及其与当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实际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应的问题,其实质在于从历史及当前的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状况出发,判定本学科究竟是人类学理论在音乐学中的应用,还是民族学理论在人类学中的应用。由于人类学是音乐人类学的上位学科,而民族学是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学)的上位学科,因此,本文尝试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关系这一在以往研究中从未出现的全新角度,来分析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的合理性,以为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的确定作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一、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不同

人类学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叶启晓在对多种人类学定义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给出人类学的定义为:人类学是“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以生物属性和文化属性两个视角,从个体、群体和整体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类起源和不同时空条件下,人类体质、文化和社会 “基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相互关系的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研究”演进、特征与规律性及人类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综合性实证科学”[3]。与人类学相类似,民族学的定义也很多,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民族学学定义为:民族学是“以民族和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发生、发展、分化和融合的规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份、起源、分布及相互关系,比较各民族文化的异同,分析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探索人类文化起源、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4]。

在学科分类体系中,民族学是人类学的下位学科,因此,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内容多有重叠,由上述两者的定义也可略见一斑。但两门学科也有很多不同,最主要表现在作为上位学科的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广博而宽泛,而下位学科的民族学的研究范围则专向和深入。由于人类学研究内容十分宽泛,因此关于人类学学科分支的方案有三四十种,但不管何种分科方案,民族学都是作为人类学下位学科存在的,与其并列的学科包括: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工艺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神话学、等[5]。

从微观的角度,可以对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不同进行更加细致的比较。人类学研究的跨度包含自人类产生以来至目前的全部人类群体;民族学则是专门研究民族的学科,所研究的民族包括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等,但却很少涉及人类早期的原始群。人类学以不同尺度的人类群体为基本单位,其研究涉及人类起源进化、人类体质特征、以及人类文化的全面内容;民族学则以民族或民族共同体为基本单位,以现代民族为主体,开展民族识别、某民族或诸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在文化研究方面,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往往拓展多个族群文化的比较研究,或深入到很小的人群中去探索文化的共性和深层次问题,注意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的互通性和共同性,多以整个人类的文化为背景进行综合性人类群体研究,不仅关注某时期的文化特征和这些文化因素的横向联系,更注重这些文化因素产生的历史源流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民族学的文化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那些构成民族特征具有显著特点的文化,侧重于某时段某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并展开同时段的横向比较。另外,民族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人类学既包含自然科学的研究,也包含社会科学的研究,或者说人类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综合性学科[6]。

人类学与民族学都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研究中,与多门学科结合形成了若干交叉学科。民族学在其他学科中应用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地理民族学、旅游民族学、历史民族学、生态民族学、语言民族学、影视民族学、等;人类学与其他学科形成的交叉学科更多,如:经济人类学、工业人类学、都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艺术人类学、旅游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医疗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法医人类学、等。这两门学科在音乐学中应用形成的交叉学科即分别为:音乐人类学和音乐民族学。

二、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实际状况

了解了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不同之处,再来通过对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历年来研究成果的文献研读,分析目前为止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实际状况,看看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究竟是人类学还是民族学在音乐学中的运用。

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跨度: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跨度极大,包含从人类生涯开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人类社会各种群体的音乐行为,相关的研究成果早已经出现,如1989年的《原始音乐研究综述》[7],对19世纪以来原始音乐研究的成果进行全面评述。类似研究成果还在不断增加,这突破了民族学基本不包含原始群的研究范围,具有强烈的人类学特征。

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单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中,有以民族为单位进行的研究活动,更多的时候则是以不同尺度的人类群体为单位,比如某一村落、某一城镇、某一县城、某一更大范围的区域,或者因为、音乐关系(如某种乐器、某种民歌)、人口迁移、甚至建筑特色等原因形成的某一范围内的人类群体,等等,也就是说具有灵活可变的特点,即前述人类学定义中所说的“个体、群体和整体”。并且,深入某一小群体内,针对某一小群体甚至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事件研究其音乐文化活动,正是音乐人类学研究的特色和优势,例如:《区域音乐文化的主体——乐人个案研究——以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为例》[8]、《音乐事项个案研究——2003年12月2日晚,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甲磋”》[9]、等。

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内容: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要研究音乐本体,但更主要的是研究音乐的发展传承、音乐所涉及的人群及与之相关联的文化,研究音乐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变化、人在其中的作用、音乐文化对其他人群直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举不胜举。当前的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尤其关注在地方性、区域性、全球性的背景下,音乐在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状况,如《音乐人类学的视野——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10] 、《原生与再生——豫中笙管乐班的传承与变迁研究》[11]等。可见,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早已突破了民族学的范畴。

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经常采用人类学与民族学共有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调查法、民族志方法、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方法等,但也借用人类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语言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典型的研究成果如《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12]、《颠覆抑或延续——关于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口述与文献研究(上、下)》[1314]等。同时,两种源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当代音乐人类学中有更加广泛运用的趋势,一是全貌观,更强调从社会文化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层次研究人类音乐,二是文化相对论,要求研究者客观地看待被研究的对象并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被研究者的音乐及其文化,如《民间音乐消长:乡民生命意识的艺术诉求——黔中腹地营盘社区音乐的民族志叙事》[15]等。

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属性:与音乐学一样,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也属于人文学科,其学科研究活动中既有社会科学的特点,也有自然科学的特点,社会科学的特点很明显不需赘述,自然科学方面的特点,如对于乐器制造工艺的研究,对于歌唱发声的研究,等等,成果如《满族萨满乐器研究》[16]、《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17]等。因此,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属性与人类学综合性的学科属性相类似,而不同于民族学的纯粹社会科学学科属性。

上述从研究跨度、研究单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属性五个方面来简单概括和分析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实际研究状况,能够为确定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奠定基础。

三、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是音乐人类学

从上述分析可见,无论是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跨度、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还是其学科属性,历史及当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实际状况都毫无疑问的显示,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不是民族学基本理论而是人类学基本理论在音乐学中应用并取得成果的学科,音乐人类学比民族音乐学或者音乐民族学更能体现当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实际,音乐人类学无疑应当替换民族音乐学成为Ethnomusicology的当之无愧的中文译名,从而体现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名实一致。

实际上,国外的Ethnomusicology本来就是典型的人类学在音乐学中运用的学科,除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作为佐证外,仅从新版格鲁夫音乐词典关于Ethnomusicology研究人员的描述就可看出:“(Ethnomusicology的)研究人员接受音乐或(和)人类学训练”[18],可见实际的Ethnomusicology研究并非其词面所表述的民族学在音乐学中的应用,而是人类学在音乐学中的应用。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将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这组略显复杂冗长的词汇改为音乐人类学了。

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的合理性得到确认,那么,民族音乐学又该做何处理?民族音乐学这一名称,是Ethnomusicology1980年从日本按照英文词汇的顺序转译过来的,殊不知,Ethnomusicology本来就是“杜撰”而成[19],该词汇的词面意义根本不能包含其所指称的相应内容,因此按照词面顺序进行直接翻译成民族音乐学导致了中文译名的歧义,进而导致了30年来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在中国混乱。1985年乔建中等就已从Ethnomusicology中文翻译的角度指出民族音乐学应改为音乐民族学[20]。

通常,可以从两种角度来分析民族音乐学的字面含义:学科交叉应用的角度和语言学的角度。从学科交叉应用的角度看,如果民族音乐学是民族学和音乐学交叉产生的学科,那么按照学科分类和命名的基本原理,一门学科在另一门学科中应用形成交叉学科,其命名规则为应用到的学科名称在前,应用的学科名在后,例如:文献学在历史学中的应用形成的学科命名为历史文献学,民族学在影视学中的应用形成的学科命名为影视民族学,其他例子如前文中提到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在各种学科中应用形成的大量交叉学科。因此,民族音乐学就应是音乐学在民族学中应用形成的学科,应归属于民族学之下,这显然与一直以来学界对民族音乐学的理解和民族音乐学的实际研究情况全然不同,故而从学科交叉应用的角度来理解民族音乐学名称是无法正确解释民族音乐学名称的合理性的。

杜亚雄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民族音乐学名称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偏正短语,由定语+中心词构成,定语又称修饰语,对偏正短语的核心即中心词进行限定和修饰,因此,民族音乐学这一词汇中的“民族”是用来修饰“音乐学”的[21]。照此理解,民族音乐学实质上就是各民族的音乐学,而世界上所有的人群都有相应的民族归属,因此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学科的每一个方面就完全等同,既然民族音乐学不可能替代音乐学,那么民族音乐学也就根本没有实际的存在价值。

可见,采用上述两种角度来理解,民族音乐学都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学科名称。尽管民族音乐学在国内使用了30多年,并被音乐学界所广泛接受,但从严谨、科学的角度出发,民族音乐学应被完全替代。具体方式为:在其研究内容的维度看,民族音乐学应被音乐人类学所替代;在学科应用和交叉的维度看,音乐民族音乐学应被音乐民族学所替代。音乐民族学将音乐人类学中与民族学相关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而其学科位置则归属于音乐人类学的下位学科,从而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上下位学科关系相一致。在王耀华和乔建中的《音乐学概论》中,正是采用此种学科归属的方法[22],很好的解决了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学与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关系问题。

以往关于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的研究中,支持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者往往仅认为应以音乐人类学代替民族音乐学,对于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学的去向则没有研究或者没有说明,使得音乐学界很多从业者和研究者误认为要消除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学,从而对音乐人类学名称产生抵触。而按照上述音乐民族学归属于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安排,能够避免音乐学界对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学学科消逝的忧虑和误解,有利于融合音乐学界对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的认同,也有利于音乐民族学回归其正确的学科位置并促进音乐民族学学科的正常发展。

结语

现在来反思过往30年关于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的研究,可以发现,我们其实不应过于纠缠Ethnomusicology这一英文词汇本身,而是应着重于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实际内容。著名音乐人类学家洛秦就指出:“如果充分认识了学科的性质,了解了Ethnomusicology中文译名产生的背景及其变化过程,学界对这些都有了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认同和共识,那么译名或称谓的问题便不成其为问题”[23] 。外国人喜欢用单词的组合创建新的词组,很多时候是个人喜好,具有极大的随意性,Ethnomusicology的“创造”就是典型例子。国外对于Ethnomusicology的使用也曾经有过很多争论,因为音乐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已远远超过Ethnomusicology原意所涵盖的范围[2],但若进行替换也存在很多问题,只不过是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继续使用罢了,但其对应于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是毫无疑问的。Ethnomusicology的“杜撰”,再加上1980年引进国内时的字面翻译,仿佛是为我国音乐学界设置的一个陷阱,让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及相关研究陷入其中,不仅浪费了研究资源,更极大的阻碍了我国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发展。

分析相关研究,能够看出一个趋势,即2000年后,尽管仍有一些分歧,但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24]。洛秦在2010年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更进一步从13个方面分析指出音乐人类学名称的合理性[25],是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研究的集大成者和总结性成果,自此以后,音乐人类学学科名称的正式确立已呼之欲出。

在此背景之下,音乐学界的从业者应理解国际国内音乐人类学客观存在的现实,不应再背负民族音乐学名称的历史包袱,反复纠缠于音乐人类学的学科名称。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应齐心致力于音乐人类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学科教育的开展,从而紧跟音乐人类学国际研究的前沿,促进我国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全面发展。

作者说明: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基金项目编号:13SA0030。

[参考文献]

[1]王一平.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双重难题——跨学科、跨文化的困惑[J].音乐探索,2011(1):6-9.

[2]洛秦. 称民族音乐学,还是音乐人类学——论学科认识中的译名问题及其“解决”与选择[J].音乐研究,2010(3):49-59,124.

[3]叶启晓. 诠释人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简编版,第6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11:3392.

[5]同[3],68.

[6]同[3],76.

[7](美)布鲁诺·奈特,赵仲明译. 原始音乐研究综述[J].中国音乐,1989(2):29-32.

[8]板俊荣,伍国栋.区域音乐文化的主体——乐人个案研究——以庆阳唢呐艺人马自刚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3):81-86.

[9]杨波,陈铭道.音乐事项个案研究——2003年12月2日晚,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甲磋”[J].中国音乐,2007(2):47-55,63.

[10]郑海燕.音乐人类学的视野——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M].柳斌杰,邬书林,阎晓宏.中国图书年鉴 2005.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508.

[11]方墨涵.原生与再生——豫中笙管乐班的传承与变迁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1):47-53.

[12]汤亚汀.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1月1日.

[13]齐琨.颠覆抑或延续——关于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口述与文献研究(上)[J].黄钟,2010(3):139-148.

[14]齐琨.颠覆抑或延续——关于徽州乐人阶层变迁的口述与文献研究(下)[J].黄钟, 2010(4):105-111.

[15]杨殿斛.民间音乐消长:乡民生命意识的艺术诉求——黔中腹地营盘社区音乐的民族志叙事[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1):8-18.

[16]刘桂腾.满族萨满乐器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17]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以女声为例[J].中国音乐学,2007(4):53-60.

[18]C Pegg. Ethnomusicology: Introduction[EB/O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10-13]. http:///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2178pg1#S52178.1.

[19] 王耀华,乔建中. 音乐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0.

[20] 乔建中,金经言.关于Ethnomusicology中文译名的建议[J].音乐研究,1985(3):96.

[2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2009(3):38-43.

[22]同[19],11.

[23]同[2].

第4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少数民族;教育管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群体中的优秀代表,由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言语沟通等不同,已经逐渐成为高职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地区的稳定、民族矛盾的协调。如何在新时期和新媒体时代有效教育、引导、管理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对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1.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和宗教意识较强,容易受到不正当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渗透和利用

由于长期受到民族传统、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心理上意识到自己是本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并跟传统宗教联系在一起。特别到了不同传统文化的地域后,这种表现更强,不仅自己热爱、尊重本民族,而且要求别人也要尊重。顺则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反之,则易产生消极对抗、自卑的情绪。

1.2少数民族大学生小团体意识较强,和其他普通大学生融合较慢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独特语言、文化、信仰、饮食习惯等方而的原生环境中,他们己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生活习俗,他们进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就会产生种种不适应,难以在较短时间融入到全新的大学集体生活,进而经常和本民族的学生聚集,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他们甚至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的活动多数以高年级学生代表召集,多数汉族学生也很难进入到他们的团体圈子中,使得交际圈子小,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接触不多。

1.3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动力和汉语水平较弱,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新疆等地民、汉教育质量差距很大,三十年来,包括实施双语教育的最近十年,这种差距没有根本的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最根本问题就是语言,从小学到高中都学自己的母语,到大学不管是教材还是课堂教学全部是汉语的,虽然有一年预科可以学习汉语,但到专业课阶段,还是有很多词汇我们根本听不懂,预科不能完全解决我们的语言问题。

1.4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特殊照顾”心理,依赖性比普通大学生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增大,各个高校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上都采取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要有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来保证其正常运行。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点,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其中不乏对特殊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政策,如加分、降低标准、奖助学金倾斜等。更有甚者,少数民族学生希望学校在成绩核算、奖学金评定、特困补助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

1.5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途径较多,还没有形成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地大学的人数逐年增加,由于这些学生的加入,使内地大学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工作,每个学校根据其学校的特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都有其自己的经验,但是由于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形成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

2.高职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应对方法

2.1进行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防止不正当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渗透

每个民族的意识都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1)坚持用宗教观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宗教观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宗教,认识宗教存在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2)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无神论教育。各个高校对无神论教育要有足够的重视,需要举行一些以科学无神论教育为主题的校内调研公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对外公开教学活动、校内优质课评比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以促进科学无神论教育的育效落实。(3)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抵御非法宗教向学校渗透。信息时代,“微”力无边。高校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建立目己的官方微博,创立公共微信账号,大量转载相关的视频和文章,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正面的观点,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4)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先入为主做好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进校初期,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三个离不开)、中华民族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自立自强自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养成教育等,并进行监督检查。

2.2开展带有民族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少数民族学生的参加,加快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融合

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歌善舞,参加文娱活动非常积极,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上寻找支点,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其特长,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建设框架中专门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校园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真正体现出文化建设的内涵,调动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他们对其他民族的认同和接纳的意识,激发各民族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少数民族学生深刻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归属感和集体感。

2.3加强汉语教学和就业引导,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首先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高有关,正如滕星教授所言:“语言更深层的影响是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因此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是高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其次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引导,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专业基础薄弱,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很多单位,特别是与少数民族打交道的单位还是非常愿意招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好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样促使学生去提高自己的学习动力。

2.4重点关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淡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照顾心理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首先要重点关爱,第一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帮助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的情况。第二可以积极开展学业援助。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底子较差的情况,学校要在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规定方而进行适当调整,采取分段考核的方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加强主干课程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课程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要严格执行学校纪律,要以法律纪律教育为抓手,结合特殊时期教育和常规管理,发挥常规管理中校规校纪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的法律、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少数民族学生违反校级校规以后不能放宽处理尺度,做到同汉族学生一样。同时在管理中要善于抓特殊时期、抓特殊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5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管理的研究和交流,建立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和联动机制

2.5.1建立联动管理机制

少数民族学生的大量增加,地方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高度重视。政府需要多次组织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建立起了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联动机制。

2.5.2搭建共同教育平台

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法制意识,民族宗教部门领导每年参加高校组织的民族年系列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司法部门安排法律工作者经常到校向少数民族学生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卫生部门落实人员到校宣传疾病防治基本知识。

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复合式管理,实现“五位一体”的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建设目标,即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的建设者和促进者,民族团结进步的倡导者和维护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国家职教思想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推动者和守护者,为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滕星,王铁志.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73.

[2]王斌,彭松林.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5).

第5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英语学习;困难;因素

为适应西部大开发对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就业能力,新疆高校从20 世纪 90年代起为民族双语学生开设公共英语课。这些学生具备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但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的从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有的上高中后才学,大部分上大学前根本没有英语学习经历。原因是新疆现在虽然有较完备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但对英语教育却没有科学系统的要求,开设英语课程的少数民族中小学较少。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接触英语ABC。

少数民族大学生“零起点”英语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零起点开始学英语的少数民族学生越多,问题便越加突出。于是,为了减少民汉学生在大学期间英语学习上的巨大差距,有些地区也开始尝试在少数民族中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然而少数民族民族聚居区、特别是偏远落后的地区却非常缺乏师资,更缺乏兼通民、汉及英语的师资,无法满足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条件。优秀师资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疆也有许多高校开始尝试培养少数民族英语人才。比如我校就开设了维英语教育,维应用英语等专业,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师短缺的问题能逐步得到缓解,同时也能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通过对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我们逐步认识到对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把产生干扰和引起困难的因素分析清楚,才能采取对应措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文化差异问题,词汇缺项问题等,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这种影响,认为学生学不好某项简单的内容是因为智力水平低,就会加重学习者的情感过滤,从而使学生排斥课堂教学,丧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多民族多元文化因素对英语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利弊共存,主要表现在语音、句法结构和语言文化等方面。因此,在新疆多民族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既要遵循国家教学大纲的宗旨,更要注意把握好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教学特点和规律,从跨文化角度认真分析研究多元文化因素对英语数学的影响,在教学中力争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一、影响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因素探析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截至2008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130.8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60.7%,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在新疆使用的民族语言大致分属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的四个语族:维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柯尔克孜等语言属于阿尔泰系的突厥语族,蒙古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俄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

通过多年对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及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差异性较大的因素。人类语言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汉语族,是孤立语的代表。维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族,是典型的粘着语。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是屈折语。三种语言之间的距离较大。维语和英语有相似之处,都有词形的变化,但维语变化更复杂、更频繁。就语音系统而言,维吾尔语是无声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根据书写符号,维语和英语同属拼音文字,是字母型语言,汉语是典型的词符文字或方块字,是表意文字。在句法结构上,汉语和英语相似,是SVO 结构,而维语是SOV 结构。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所面临的维语、汉语和英语教育本身要求学习者集最典型的三大语言类型于一身,并具有共学共用的能力。要培养差异性较大的这三种语言能力,需付出艰苦的努力。

(二)语言迁移的因素。英语学习对民族学生而言,是在母语(维吾尔语或者哈萨克语等)教育和第二语言汉语教育之后的第三语言学习,同时也是外语学习。同二语习得相比,三语习得因同时受两种语言的影响而更为复杂,因为它不但包括与二语习得相关的全部过程,还包括了学习者所习得和学习的三种语言之间可能发生的独特的和更为复杂、隐蔽的关系。二语习得重点研究母语到二语的迁移现象,而在三语习得中,母语可以影响二语,也可以影响三语;迁移不仅仅发生在母语和二语之间,还可以发生在二语和三语或母语和三语之间。也就是说,学习者先前的语言知识都可能成为迁移对象,正如Clyne指出的,“另一语言的参与使得语言习得过程变得复杂了”。

(三)汉语水平、文化知识结构等因素。民族学生都有第二语言习得的体验,所以他们善于把这种体验和方法运用到第三语言的习得中去,容易进行三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现象的横向比较,因为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能力是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他们是在积累了两种语言习得和学习过程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英语,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是重新组织和重新创造兼而有之的过程。这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通过“重组”提高人的认知能力的过程。民族学生已经历过一次这种“重组”过程,英语学习过程将是第二次经历知识重组和知识创造的认知过程。一般而言,民族学生在维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知技能和较好的语言学能,他们的模仿力和语感好于汉族同伴,但由于汉语水平、文化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局限,他们在语言学能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学习外语的起始阶段或者某项技能方面,比如字母和语音的接受能力较强,口语和听力的技能发展较快。但在外语知识的内化过程中,特别在阅读和语法方面学习,民族学生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多元文化因素影响。民族学生既要接受作为主流文化的汉语文化的影响,又要接受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民族学生带来的文化冲击必然是汉族学生的两倍,其结果必然会对学习者的输入和输出效果产生影响。民族学生习得英语的过程包括母语、汉语和英语文化在内的三种文化之间交流的过程,所有影响交流的因素诸如交流过程本身、语言之间的相互干扰因素、文化积淀的因素等,都有可能对这个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承接者―民族学生产生干扰。

(五)学习者汉语水平因素。给民族学生授课的英语教师大多数是汉族教师,授课语言是汉语加英语,民族学生基本上是通过汉语中介学习英语。由于汉语水平有限,民族学生、特别是汉语水平薄弱的学生面临着双重语言障碍,在母语、汉语、英语的思维通路中会产生信息损失、信息歧义、信息误解、反应时间延长等问题,导致思维转换困难。根据观察,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一般思维过程是:先把用汉语编码接受的英语信息编译成本民族语言,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思维、吸收和信息编码,主要是利用母语来注音、释词,然后再反馈编码成汉语或英语表达出来。在英语习得中,信息到达承接者并被其解码直至产生反馈就包括至少两个英语、汉语、母语的对译过程。所以,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学习效果。

(六)教材因素。英语教材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民族学生英语学习。考虑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为他们选用的教材一般是比较浅显的全国通用教材或是西方人士编纂的教材,如《大学基础英语》《新概念英语》等,这些教材或针对国内普通高校学生编写,或针对国外移民编写,较少体现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关注和了解。其结果往往会使民族学生在教材的内容、思维方式、修辞结构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感到不太适应,有时会出现“文化焦虑”。

二、结语

对于接受双语教育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其母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和文化之间交互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包括:三种语言体系之间的差异,以少数民族思维方式为基础的深层文化积淀等因素的影响。正确认识这些因素,了解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和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在教与学方面找到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麦丽哈巴・奥兰.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2] 李珂.三语习得及其对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第6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新疆是一个多语种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60.4%为少数民族人口,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一直是新疆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1]。民汉一体化教学,意指通过将各民族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2]。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在于过去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在汉语课上学习汉语,普遍存在汉语水平提高慢,汉语学习效率低,大学毕业后用汉语开展工作困难等问题[3]。随着新疆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模式的广泛推广,民汉一体化教学已成为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普遍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提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在新疆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也为少数民族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看到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基础教育、学习习惯、教学考核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民汉一体化教学的真正实现和深入推行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对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讨论民汉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中的几个突出问题

1、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水平过低

目前,新疆高校民族生源主要有“民考汉”、“民考民”和“双语生”三种,随着新疆地区大力发展“双语教学”和“预科培养”模式,大部分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之从前已经有了较明显的提高,相当一部分的民族学生也通过自身努力通过了学校要求的汉语水平资格考试。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发现,不少民族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程存在反应慢,理解慢,接受慢的问题。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药学专业43名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日常交流中,100%的“民考汉”学生认为使用汉语交流完全没有问题;而71%的“民考民”和86%的“双语生”也认为日常可以使用汉语交流。但对于课堂上涉及到的专业汉语,则大部分民族学生均表示存在不少问题,除“民考汉”学生外,大部分民族生都认为专业汉语词汇难以理解(“民考汉”34%,“民考民”83%,“双语生”70%)。说明目前对于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培养,更多的精力放在其日常交流水平的提高上,但忽视了专业汉语水平的锻炼,影响到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2、民汉学生入学前基础教育有差异

新疆的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族、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个民族,汉族人口居住情况及教育设施相对集中,少数民族人口及教育呈现分散、点多、规模小等特点。新疆解放50年来,少数民族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另外,在一些地区的“双语教学”中,忽略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往往片面的追求学生的汉语成绩,而忽视了其数理化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在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年高考招生过程中无论是投档控制分数线还是相同科目(数、理、化等)的考试成绩均明显低于汉族学生,说明民族学生入学前数、理、化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明显差于汉族学生。体现在教学中,民族学生对于教师讲课的具体内容,表示难度较大,很难接受。这其中,“双语生”和“民考民”表现的最为明显,认为所讲授专业知识难度过大的分别占69%和77%。在教学当中,最困扰民族学生的并不是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汉语交流问题,而是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际教学当中,我们也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问答中很少可以准确的使用专业术语。在大学高等教育中,面对难度更深,范围更广的专业知识,由于基础知识底子较差,民族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时常常表现出犹豫与迟疑,接受和掌握新信息的能力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素质,导致难以跟上教学进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明显差于汉族学生,是影响民汉一体化教学的真正实行的重要因素。

3、民汉学生学习习惯有差异

目前,新疆各高校的民汉一体化教学,虽然采取了如民汉合班,民汉合住,民汉互帮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很难实现课堂教学上的真正互融,一体化教学也往往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明显的发现,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课堂讨论,学生们都喜欢与自己本民族的同学抱团形成小集体,民汉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融合,非常不利于教师统筹兼顾。另外,民汉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汉族学生相比,大部分民族学生没有预习及课下复习的习惯,在作业完成以及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方面,汉族学生也远比民族学生积极。教师在教学当中,面对两种不同学习状态的学习群体,很难保证所有人都能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大部分民族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落后,导致课程越拉越多,学习积极性自然受到打击。因此,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实现,不仅仅是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等的统一,更需要民汉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充分融合。

4、教师教学行为对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影响

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基于自身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技能实践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准备实施和评价教学的过程中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成败[4]。特别在民汉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面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群体,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在民汉学生之间达到一种有益的平衡状态,保证双方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民汉一体化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若教师在教学当中过分的强调知识的新、难,则势必会影响到部分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之,若教师为照顾部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民族学生,将精力主要放在一些基础知识的讲授上,也会影响汉族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影响民汉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因素。

二、有效推行民汉一体化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汉语教学改革,提高民族学生专业汉语水平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保证其日常交流、会话这一层次上,而应为其将来接受高等专业知识教育做准备。在“预科培养”阶段,可以针对学生所选专业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汉语知识的教育;对于未参加预科培养的“双语生”、“民考汉”等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可以考虑为民族学生开设专门的专业汉语课程。一方面提高民族学生的专业汉语水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专业汉语教材的编写,最好由专业课的教师编写;专业汉语课程的讲授,最好也由专业课的教师担任,以保证学生可以接触到准确、前沿的专业汉语词汇,提高对专业的理解,为民汉一体化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中小学民族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近些年来,新疆地区中、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以及相应科目的考试成绩,民族学生都要大大低于汉族学生。但少数民族学生升大学时,政府为对基础教育质量不高的少数民族教学给予一定的保护,制定出大大低于汉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这种照顾,虽然可以确保民族学生的入学率,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民族学生数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少数民族学生中不思进取的惰性思想,最终的结果是不利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入学时,民汉学生之间差异过大,影响到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在全疆范围内对民族语言各类中、小学校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进修以及考试,考试没通过的,不得参与教学。在这一点上,各地、州、县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切实发挥监督与引导作用,对民语学校的基础教育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特别对课堂教学质量要严格把关,不断提升民语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保证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后能顺利的融入到民汉一体化教学当中。

3、培养民族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真正实现民汉教学互融

对于民族学生的教育,除了教授其专业知识,“授之以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好的学习理念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授之以渔”。在这一点上,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们的共同努力。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民族学生学习习惯这一点上,辅导员、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师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多限于课堂时间,而辅导员和班主任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则远多于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教育工作,更要帮助其民族学生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环境当中,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好的学习方法,在班里形成好的学习氛围,鼓励民汉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民汉一体化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说,一个有责任心、综合素质较高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对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4、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保证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

目前,新疆地区大部分高校均逐渐由教学型大学转向科研型大学,科研成果在教师工作考核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各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也都有很大提高。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转变也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大部分教师认为讲课累,课时费低,更愿意承担科研项目;而高校在引进年轻教师时,也更倾向于科研人才的引进,而对其教学水平往往不做太高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民汉一体化中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高校应加强教学的改革与管理,改变教师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的上课积极性。鼓励教师对民族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教研课题的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授课竞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将民汉一体化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己任,在授课中,要平等对待各民族学生,对部分基础较薄弱的民族学生要以激励、引导为主,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只有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保证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质量。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优秀民族教师的示范与榜样作用。一个民汉兼通、专业出众的民族教师,对班级中民族学生起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以其为榜样,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在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要大力加强优秀民族教师的培养,鼓励民族教师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成为民汉一体化教学中的主力军。

“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创了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的崭新局面。而在十召开后,我国必将迎来又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对“民汉一体化教学”的期望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深入民汉一体化教学理论的研究,加强民汉一体化教学的管理,规范民汉一体化教学行为,才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少数民族人才。

【参考文献】

[1] 阿不都瓦力・艾百.新疆高校民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39(4)71-74.

[2] 刘永泉.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冲突与调适[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28-29.

[3] 周殿生,赵新居.谈高校汉语授课与新疆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J].民族教育研究,2003.14(3)56-61.

[4] 赵新居.新疆高校民族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4(8)23-24.

第7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Abulimiti・Ziyawuding

(Kashgar Normal University,Kashgar 844000,China)

摘要: 本文章分析了当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现状和特点,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政治辅导员的管理和配备工作,辅导员工作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今后要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努力方向,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及对策等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and current status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mainl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at how university political instructors can play their vital important rol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their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future and dir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political instructors' work and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 政治辅导员 创新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inority students; university political instructors; innovate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250-03

1充分认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

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近年来,各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且大部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新的分配制度和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对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少数民族学生也要面临同样的困惑,而且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欠缺,从而加大了人才素质培养的难度。这个事实表明了,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学生是按照国家下达的少数民族预科计划招收,在预科培养学校学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转入内地各个高校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和谐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保证,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完成提供良好政治环境的后备军。少数民族学生比较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所以,他们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且愿意为本地区发展而努力奋斗,少数民族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者,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性的实现者。

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建立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旋率,以“五观”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中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反渗透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内地高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一定要告诉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将会强烈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竞争与合作同在,收获与失落相伴。要学会尊重他人,也要学会自我保护;也要懂得学习;要学会与同学共同生活,相互帮助;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乐意与他人交往;要注意陶冶自己的思想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要完善个人品德,注意个人情趣;要谦虚谨慎。告诉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困难,不要采取极端行为,要相信同学总是他们最好的朋友,老师永远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学校会给予大量的帮助。还强调一点,对少数民族学生也要提出要求和期望;鼓励他们以开朗的心态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刻苦学习,积极上进,严格自律,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1.1 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第一,他们的思想日益趋于成熟,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又显得单纯,这往往表现在:他们懂得机遇是可贵的,但不知如何把握住机遇。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相当部分来自偏远地区,而且贫困家庭,收到了该地区一些落后观念的影响,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压力比发达地区来的学生多得多,比如说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情感压力等,内地高校有关部门如果不注重以上的一些关键问题,在少数民族学生里面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一定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各个方面的思想教育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面对现实的能力,少数民族学生也深刻的认识到,所学的专业好不好;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来为日后的毕业就业作积极准备。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突飞猛进,如果他们不注重抓住机遇和信息,就很有可能被淘汰。第二,喜欢自我表现,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渴望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渴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淡化。第三,具有较强的个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从近年的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统计上看,他们更多的表现出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忽视了他人,更多强调自我,对同学缺乏关心,对班级集体荣誉感淡漠。

1.2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改革举措第一,内地高校有关部门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第二,在原有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学生主要实行导师制,每一位导师一般指导三到五个学生,全面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指导。第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管理和改革考核方式。第四,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规定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参加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第五,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鼓励措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2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形势及挑战

辅导员队伍是我国高校中承担特殊使命的教师队伍,他们对保证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来愈收到各个高校以及政府的关注。为了加强内地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疆高校里面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在内地高校承担辅导员工作。为了推进少数民家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全面推开,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与紧迫,给高校的政治辅导员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2.1 高校辅导员工作琐碎、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压力大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育中,学校工作的落脚点最终放在了学生身上,且少数民族学生的各项工作也都由辅导员来承担,另外很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职责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能想到辅导员。可想而知,辅导员所、担任的工作是多么的繁琐复杂。现在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经济条件较好的也有,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也有,贫富差距大,有的学生各种各样花钱的现象经常出现,而有的学生就连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困难,因此他们之间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数民族学生在收费制度、就业方面的改革都有很大压力,同时也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2.2 高校辅导员人员匮乏且经验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捉襟见肘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直接、最频繁,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随着高校招生计划不断扩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而辅导员的编制却在不断地缩减,从而导致辅导员带的学生越来越多,繁琐的事情也相对越多,因此就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思政工作上。一方面,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辅导员的工作就无法做到位。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自身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也难以提高,对当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少数民族学生提出的政治思想问题以及思想深处存在的疑虑不能给予有说服力的解答。辅导员的威信受到严峻的挑战,这是造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

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事关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是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和社会工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2.2.1 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下,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对学业也倍加重视。一个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于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有很高的要求。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习如何做人有强烈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加强素质教育,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才能实现。

2.2.2 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民心工程”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决定了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承载全国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同时由于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又大多是家里有困难的学生,因此他们的成长,更是牵动千万家长的心,涉及千万家庭的幸福,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2.3 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少数民族地区体现的“希望工程”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是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

2.2.4 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的“社会工程”几年以来在内地高校很小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适应不了环境,不爱学习,不遵守纪律,从事宗教活动,谈恋爱等,这些问题怎么解决?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共同沟通等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一样,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高等学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其他各门课程也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也是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全社会都要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创新

3.1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1.1 进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提高少数民族辨别能力,把他们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渗透斗争的可靠力量。

3.1.2 进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通过教育,既要使少数民族学生懂得党和国家的民族评定和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政策。让他们懂得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一定要搞清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界限,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内地高校的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且贫困地区,他们思想和认识问题上可能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就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多联系学生,重视他们深层此问题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认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把国家、民族问题放到科学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

3.1.3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主体,立足民族性。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容,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运作规则,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以宽阔的视野和胸怀,拥抱和接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

3.1.4 要进行道德意识和进行法律、法规教育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价值导向。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非常重要,又要进行全球性伦理道德的教育。不仅要进行国内各种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和守法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和诚信品质,少数民族学生会正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要进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用以保护国家利益。这是我们国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方略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

3.2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2.1 要确立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突出时代性。我们既要提高互联网安全意识,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资源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的重要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改变以前传统的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模式,创办网上电子刊物,开办专题讲座,针对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展开讨论,力求把严肃的宣传主题编成生动形象的程序、软件,集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以吸引人们的兴趣,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2.2 有效减小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这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思想、心理问题,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特点,直接抓住思想问题的症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手段,正确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8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新疆高职院校 少数民族学生 英语阅读障碍 应对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虽然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在中国英语教育界得到热烈讨论,但是,对于新疆英语学习者,阅读仍然是英语信息接受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新疆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都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采取的阅读策略,也与汉族英语学习者有着很大差别。目前,新疆高职高专院校的阅读课程作为主干课占据专业大量课时,但是在测试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平均阅读能力却依然很弱,不能和所投入的课时成正比,这一情况值得所有教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师进行研究和分析。

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特殊性,在2009年1月,新疆教育学院外国语分院对外国语分院的100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调查主要以外国语分院大二的学生为调查目标。在这些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维吾尔学生人数为79人,哈萨克族学生人数为18人,蒙古族学生人数为3人,男生11人,女生89人,这些学生入校时英语能力都是零起点,学习时间都在一年半左右。他们不仅代表新疆教育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专业英语学习情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新疆高职高专院校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员的基本情况。所搜集数据经过SPSS9.0软件的统计而获得。

一、外语阅读中的图式理论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语言学界开始将心理学中关于大脑存储知识的方式图示理论引入到阅读理论研究。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的最有效的模式就是交互式模式――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模式相结合。这包括有层次的图式的协调活动,低级的图式被激活后,会激活上一级较高层次的图式,这属于自下而上的加工;自上而下的图式加工要使低级的图式活动起来,使他们的活动具体化。读者的阅读建构意义是一个线性序列传递的。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D.Labergein,S.T.Samuels等人。在中国,杨炳钧也(1999)指出:当英语熟练的读者阅读课文时,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种加工是同时完成的,而且发生在所有的认识理解层面。

按照该理论,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缺乏传统手段中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作为语言图式的衔接手段,会使学习者在阅读中,尤其是外语阅读中遇到困难。因此,英语的L2初学者必须从单词开始,进而到句子,然后才能阅读段落,最终获取信息。适合英语初学者的阅读方式是从下而上的过程。

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阅读障碍

1.词汇问题。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统计数据显示,68%的学生认为扩大词汇量是当务之急。73%的学生认为,词汇量是阻碍他们阅读的主要原因。但是,问卷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有正确处理阅读所遇新单词的方式,42%的学生表示会跳过去,33.2%的学生表示会根据上下文猜测生单词的意思。

与此同时,数据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间很少,71.3%的学生表示阅读的材料仅局限于教科书,9%的学生表示常购买英文报纸或者杂志进行阅读。这也在某些方面说明新疆少数民族英语学生单词量偏低的根本原因。

2.阅读不良习惯。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能力,而拙劣的方法则可阻碍才能的发挥。”阅读习惯也是如此。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一般会出现一些不良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妨碍到阅读速度和理解。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学员中,不良阅读习惯普遍存在,87.4%的学生表示会纠缠生词,67.3%的学员表示阅读习惯是从头到尾逐字阅读,63.6%的学生表示有指读习惯,53.1%的学生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读出声音来。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学生缺少阅读技巧,另一方面也解释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阅读速度偏慢的原因所在。

3.背景知识。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惯用自己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自身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阅读材料。不熟悉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懂得用西方思维方式理解英语语言,就会给英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数据显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意识到背景知识的重要性。35%的学生表示不在意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只有15.3%的学生表示会根据关注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来进行预测和推断。有43.3%的学生表示语法和词汇比背景知识更为重要。

4.阅读速度。

理解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阅读理解成败的关键。对于很多英文学习者来说,词汇过关以后,阅读速度便成了最大的问题。统计数据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61%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他们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60-80个单词。只有9.2%的学生表示他们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20-140单词。这些数据显示,英语阅读速度较慢,是制约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阅读障碍成因分析

1.学生英语基础差,起点低。

新疆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学生在入校前,并没有学过英语。入校英语学习属于零起点,因此心理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按照阅读的图式理论,初级英语学习者的阅读模式需要足够的底层图式基础,以推进、激活上一级的阅读图式。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入校起点低,缺乏传统手段中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作为语言图式的衔接手段。因此严重影响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阅读行为的推进。

2.学生主观上对英语阅读重视度不够。

新疆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更倾向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中显示,68.1%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这在某些方面也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认识上还有偏差,并不明白听、说、读、写技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不可分割。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改变错误认识,端正学习态度。

3.教材问题。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学习的掌握应用等关系密不可分。统计数据显示,43%的学生表示教材难度偏高。由于新疆高职高专院校中,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属于新成立学科,且少数民族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和汉族学生差异明显,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水平的与特点的教材编写工作目前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新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针少数民族英语学生的教材建设已经开展。但是教材问题,仍然是阻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4.教师教学模式缺陷。

由于少数民族英语班级人数众多,教授这些班级的教师通常还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虽注重学生语法结构与单词量的积累,但忽视了英语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教师处于主导的、中心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加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严重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通常为两至三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翻译教学法并不是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锻炼机会偏少。

5.学生阅读量偏少。

任何阅读策略都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上。英语阅读教学不很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拘泥于教科书,没有相当阅读量配合,学生的阅读水平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上面的数据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量远不能满足英语专业的要求。这与学生英语基础差,适合阅读的材料偏少有关,也与学生本身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的缺失有直接关系。由于新疆地处西北,信息相对闭塞。学生的英语信息摄入主要通过阅读获得,而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阅读量直接影响了英语水平的提升。

四、应对策略

1.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不过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口语和听力能力培养的偏好,注定翻译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度不高。这也会在某些程度上挫伤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而目前在中小学英语教育中,比较流行的目标教学模式,更为注重课堂互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在问卷调查中,84%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喜欢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流与课堂互动。在理论上,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的结合,能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2.加快教材建设。

虽然目前专门编写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材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目前针对目标教学法的教材层出不穷。新疆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仔细挑选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水平和能力的教材,加快教材建设,同时为以后编写教材做好积累工作。

3.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培养。

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理念与学习策略上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一方面要靠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摸索总结,另一方面要教育者制定完备的培养方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一些错误理念进行修正。同时,教育者应当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增加英语信息摄入量,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信教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结语

由于新疆高职高专院校少数民族英语教育才刚刚起步,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不太适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这一切是造成新疆高职高专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育阅读能力整体低下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中,有些可以通过教育改革的方式进行解决,而有些问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反复的实验研究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继而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Carrell,P.L.,Devine,J.and Eskey,D.E.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2]杨炳钧.试评心理语言学语篇理解理论研究[M].山东外语教学,1999.

[3]陆恩.改进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自主阅读[M].教学与课程,2006.

[4]吕学芳.英语阅读技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9篇:对民族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民族学生 汉语学习 能力提高

历史上,汉语早已是各少数民族兼用的第二语言,各民族之间共同使用的交流思想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根本上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之间出现空前的大团结,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学习语言已成为一种新风尚,少数民族从自身的发展中深深体会到,少数民族繁荣发展,除了学习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之外还有必要进一步学习使用汉语,因为汉字记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流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已成为各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现在,各少数民族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大多数已不同程度地学会使用汉语。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中,已根据不用民族的情况,分别设置了汉语言课,大量的教材,培养了一大批汉语师资。

一、重视语言学,提高民族生汉语水平

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常常受到母语的“干扰”,往往把母语的特点带进汉语学习中来。母语的“干扰”反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对于民族学生来说,汉语又被称为第二语言, 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语言地区的标准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有一重要的特点, 那就是它是一种交叉性的语言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帮助民族生如何依赖原有的母语基础。这方面教师可以做到两点第一, 帮助学生寻找母语和汉语中都有的相同的语言现象和规则, 让民族生很快利用母语基础接受汉语中类似的语言现象和规则;第二, 帮助民族生寻找母语和汉语中都有的反映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 让民族生很快利用原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去理解汉语文中类似的意义内容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要帮助民族生如何排除母语的干扰。这方面教师也可做到两点第一, 帮助民族生确定学习目标, 并尽量有意识地摆脱母语依赖和母语环境, 努力对民族生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 为民族生创造一定的语境条件, 用以补救民族生在学习汉语时对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第二, 由于民族生在学汉语时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加强针对性训练。如初期主要注意母语语法的干扰。后期则主要注意母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因素的干扰。以便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民族生汉语水平

1、应当深入了解少数民族

作为汉语文教师应当对少数民族有所了解, 比如他们平常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有什么生活习惯?有什么风俗?特别注意他们的语言有些什么特点,似是而非的东西要多问。和自己教学有关的东西要多问。实在弄不清楚的东西可以向民族长者请教,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成绩有利于工作, 又可以增强师生感情, 取信于他们, 何乐而不为。

2、应当充分尊重民族学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一面, 有缺点也有优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教师要为人师表, 面对民族生更应当尊重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不应轻易伤害他们。也要防止无意中伤。要注意平常言谈和上课用语。自己拿不准似是而非且带有伤害性的东西不能轻易地讲。应当从思想上、行动上、言语上做到充分的尊重。别轻易将某人或某一部分人的不良行为来替代整个民族。要以心换心, 用心去打动他们, 感化他们。要注意发现每个民族和每个民族生的闪光点, 耐心地鼓励, 细心地呵护。这样的汉语文教师不仅是民族生, 就连整个民族都会敬之爱之。

3、正确引导, 扬长避短

为了提高民族生的汉语文成绩, 增强民族生的汉语文综合能力, 应该对民族生正确引导扬长避短。教学中要注意把书本知识和民族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学有所用。要把教师平常对少数民族的了解的积极的一面用到教学中来。不宜公开讲的可以进行个别交流。引导他们如何用汉语来表达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在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语言的运用方面, 他们可能很难以汉族学生相比, 但我们可以发扬民族生的优势。他们有着丰富而特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汉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善于发掘民族生的这些优势。引导他们, 鼓励他们, 让他们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一面。教好民族生的汉语文重在积极鼓励, 正确引导, 扬长避短。

三、与时俱进,汉语言教师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汉语中的谓语在维语句尾。因此民族学生在造汉语句子时会把谓语放在句尾。这样会取得汉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掌握本族语言水平较高,接受汉语言能力就越强。学习汉语言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凡通行少数民族的地区,原则上应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增加上再安排汉语学习。至于少数民族语言要学习几年,哪些课程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汉语言从哪一年开始学习,二者如何衔接等问题,都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而不能强求一致。只有本族语言而无本族文字的民族,汉语教学只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这当中必须解决好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问题。

1、必须大力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教师

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主要决定于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大多又决定是否了解学生的语言特点。如果教师熟悉少数民族学习汉语言,就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依靠少数民族语进行汉语教学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其母语既有“干扰”的一面,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在初级分阶段,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翻译教学,对比教学,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辅助作用,可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逐步提高而逐步减少,最后转为全部,用汉语进行教学,实现这个转变,应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3、提高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教学水平,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