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

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性别差异;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172-02

一、引言

自1981年语言学家Holec将“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研究以来[1],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外语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尤其对学习者性别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美国语言学家Ellis明确提到语言学习者的性别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问题,“性别差异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性别差异的认真分析能够建立语言、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者和语言学习环境之间的联系并揭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等学校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开始探索和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新模式。在网络自主学习领域,国内专门探讨性别差异与网络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本论文试图从网络自主学习视角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自主学习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从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随机发放问卷256份,回收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17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的量表是在李成新编制的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量表的基础上[3],结合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修改,并增加了性别变量。该量表由动机分量表和策略分量表两部分组成,包括学习计划、学习意义、内在目标、自我效能、学习控制、学习焦虑、学习管理共8个因子。经原作者检验分析,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适合于对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状况的评定。量表的项目采用Likert六级反应模式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为1至6分。

(三)研究程序

由本文作者亲自担任测试员进行集体施测,测验用时约为15分钟。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p

三、讨论

(一)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的31个单项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计划(p=0.041)和内在目标(p=0.047)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自我效能(p=0.004)、学习控制(p=0.003)和学习管理(p=0.001)方面男生得分要高于女生。学习意义、一般方法和学习焦虑方面没有发现性别差异。沈奕斐认为,“当我们在讨论性别差异或者分析男性和女性的时候,应该认识到,社会环境和性别文化才是真正制造性别差异的上帝”[4]。

1.男女生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差异与家庭、学校的教养方式相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受社会性别角色行为模式的制约影响。孩子所接受的训练具有明显性别的区分。男孩的培养目标是着重锻炼思维能力、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对女孩相对要求没那么严格,因此女孩的独立能力相对较弱、依赖心理较强。在适应社会性别角色为目的的培养下,学龄前儿童就已形成了符合公众期望的相应年龄段的性别角色行为。在学校环境下,男女生的性别社会化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发展。教师大多倾向于对男女生符合行为角色的行为给予肯定、赞扬,而对于表现出相反性别模式的行为加以批评、否定。符合两性性别角色规范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不断强化和发展。基于以上情况,男生的管理能力和意志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因此在网络自主学习控制和学习管理上,男生呈现出明显优势。男生的网络自主学习独立性更高,普遍认为经过努力能取得良好的网络学习效果,对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行为控制和自主学习时间的管理都要优于女生。而相比较之下,女生对教师课堂授课的依赖心理较强,对网络自主学习没有信心,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较差。

2.男女生网络自主学习表现差异与从众心理、从众行为有关。在性别群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引导下以及传统观念、社会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男女生会逐渐形成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心理和行为,即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从众行为”。而大学生在群体生活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性别群体及学校环境的影响,容易形成具有普遍性的趋同心理的社会心理现象,从而导致从众行为[5]。研究发现,从众心理和行为更容易对女生产生影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会强化学生的性别角色的特质,使得学生对角色规范行为产生认同感。调查结果符合中国传统观念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女生在学习计划、内在目标上所呈现的优势符合女性刻板印象中“认真、细心、有条不紊”的特点。而男生则在体现相应男性刻板印象的“支配、独立、自信、竞争性”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控制和学习管理方面更有优势。女生的学习计划性要高于男生,就如女生的生活比男生管理的有条理一样。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是与中国的性别刻板印象直接相关。中国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女生学业能力较差,从众心理会增大这种负面认识,使女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因此,帮助女生克服消极和非理性的从众心理的影响,提高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在网络英语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

3.男女生网络自主学习表现差异与就业过程中性别歧视相关。虽然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男女在就业方面机会平等,但在实际的招聘工作中,很多单位有附加的性别条款,在同等条件下甚至是在男生在各方面比女生差的情况下,男生也被优先录用。性别歧视和偏见是造成女性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而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大超过了用人需求,更加加剧了女生的就业压力。2009年9月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是遭受性别歧视,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偏见”。女生要想在就业市场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备优于男生的实力。因此女生的学习动力很强,外在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直接转化为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相应地,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女生内在目标——对网络学习所掌握知识技能的关注要比男生高。这是因为男生的压力主要是在将来的职业规划发展上、社会地位以及经济能力方面,这些方面的压力是不能通过学习成绩简单得到解决。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女生对将来就业前景的消极认识间接反映在自我效能感上,调查数据显示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男生。

(二)教学管理对策

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计划、内在目标、自我效能、学习控制和学习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针对男女生所呈现的这些差异,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男女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扬长避短,因性别不同而采取不同引导方式。教师要克服由于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而对不同性别学生形成僵化、固定的学习成绩预期。学生自身也要认识到社会角色规范和从众心理的消极和负面影响,促进学习、生活、就业中的正面从众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发展,抑制和限制负面从众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关注、建立和发展以社会性别角色为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针对男女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上的所呈现的性别差异这一客观实际,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求“因性施教”的科学性的、可行性的、具体化的教育模式,促进男女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对“因性施教”的探索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因性施教”必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院校教学层次和质量。

最后,在网络教学中和其它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别公平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促进两性能力与潜力共同发挥。要关注就业歧视问题,切实保障学生就业平等权益。要认识到男女生在一些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不要把性别差异片面扩大化。我们应当相信在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下,男女生能取得同样的学习成绩和社会成就。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Ellis,R.& Barkhuizen,G.P.Analysing learner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3]李成新.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方鸿志,朱玲.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3,(2).

第2篇: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成为现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反而比同龄人更多。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压力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它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相关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生理方面的身体不适,心理方面的消极情绪甚至行为方面的过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年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2004年7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0%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0%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0%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

压力是一个有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定义的词语。1936年,“压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Selye)首先将压力的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又于1956年将压力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1]自此后,有关压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压力的概念。

回顾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献后发现,这十几年当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西方文献所报告的校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个人方面。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2]这与我国的研究基本一致,我国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3]李虹等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测试,发现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消极生活事件。[4]

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数量相比,研究生压力的研究显得不够。张月娟等研究发现,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压力是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5]陈江波研究发现,研究生压力由八个因子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学习任务等。[6]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类别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应激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等问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件。但是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归类方式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比。[7]

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生源这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

(1)从年级特点分析,大多数西方研究认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最大。然而国内的研究结果却和西方的大相径庭,学者们各有所执,没有形成普遍观点。(2)从性别角度讲,西方的文献基本都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要高于男生。我国的研究则发现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压力源存在一定的差异。[8](3)从专业角度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方面有明显差别,理、工、医科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9](4)从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显示农村学生的感到很有压力者超过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女压力较小,应对方式也更健康。[10]

现有的关于压力应对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比较多。不太严重的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能解决。但大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的很少,如果遇到相对严重的压力事件,不去寻求专业援助是有害的。[11]目前对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与内容都比较单一,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明显。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还需要学者们做更多更全面的研究与探讨。从研究视角上看,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种学科介入,其中社会学的视角比较缺乏,研究多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停留在个体的微观层面,缺乏社会学角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社会环境因素的探析。从研究对象上看,现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对于大学校园中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群体的压力也缺乏探讨。本课题通过对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较研究来对现有研究作一个系统补充,以期完善现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心理压力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进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本文采用刘克善的定义,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一定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并且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共同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1]所以本研究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心理压力的来源、压力感的大小、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应对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选取的南京某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比较有代表性。

总体为该大学所有在校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以学历层次为分层属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层次样本由多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第一阶段,以学校的宿舍楼名单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住宿区分别抽取5幢宿舍楼;第二阶段,以每幢宿舍楼的所有宿舍名单位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宿舍;第三阶段,进入每个宿舍,以床号为1、3的两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2.访谈法

本研究将另外采取访谈法,选取10个个案,本科生研究生分别5名,以了解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压力上的异同。

(三)资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2.个案编码分析

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10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组为学生学历层次编码,本科生用“B”表示,研究生用“Y”表示;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用“个案”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3等表示。

例:“B-C1-Q1”表示某本科生(B)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

(四)实施过程

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南京市某高校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个案的被研究者是问卷被调查者中的10位大学生。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在调查的197名大学生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97人,本科生中大一学生12人,大二学生37人,大三学生43人,大四学生8人;男生91人(占46.2%),女生106人(53.8%);文史类66人(33.5%),大农类89人(45.2%),管理类42人(21.3%)。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总体状况

1.心理压力的大小

表2目前的心理压力大小

频数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

压力比较大

一般

压力很小

完全没有压力

从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9名同学感觉“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87名同学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感较大的同学比例(48.8%)接近一半,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不同学历层次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的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只有极少数学生(3.5%)认为自己压力很小或者完全没有压力。调查结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生已成为新的心理高压人群。

2.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按顺序依次为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33.7%)、学业问题(23.3%)、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8.8%)、家庭与经济问题(12.5%)、异往问题(7.4%)、其他(4.4%)。

其中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是当今大学生的三项主要来源。

表3心理压力来源频次分布表

选择次数选择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

学业问题13323.3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0718.8

异往问题427.4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19233.7

家庭与经济问题7112.5

其他问题254.4

总计570100.0

从表4可以看出,67.0%的学生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前途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这和许多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来源方面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两群体又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从表4中发现,78.4%的研究生都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列为最主要的心理来源,而本科生的比例是56.0%,研究生中把前途就业问题当成最大心理压力来源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本人认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多的人当初选择读研这条路时,是为了逃避大四的就业压力,在短短两三年的读研期间,他们不得不考虑出路问题,因为无处可逃,读完研仍需面对毕业就业问题。在处于第二位的学业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9.7%)中的选择比例低于本科生(31.3%),在第三位的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5.9%)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本科生(40.8%),这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增加,个体逐渐成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适应性逐渐增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少的人会为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烦恼。

表4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前三项排名

第一位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第二位

学业问题第三位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

3.具体压力事件的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经统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压力均值约为1.76(在0-5分范围内),本科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89,研究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61。总的来说,本科生的压力感要大于研究生。在所列出的18项具体压力事件中,“亲人过世”带来的压力感(3.38)是最大的。死亡给人的感觉都是灰暗的、悲伤的、消极的,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岁月,面对亲人过世这样的事件一时总无法接受,有的人甚至长期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来,给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类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尤其大,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因措手不及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理智对待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除此,专业的就业前景(2.89)、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3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6)、人生的意义(2.09)这几项的压力感都相对较大。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4)、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20)等都产生相对较小的压力感。

社交与人际关系虽然是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之一,但调查结果显示该项目下列出的几个具体事件产生的压力感并不是很高。而通常被认为是一大突出问题的异往问题带来的压力感也相对较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随着当今大学生的观念日益开放,已普遍抛弃了过去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能正确看待异往,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异往问题。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种恋爱动机下,尝试恋爱的情况越来越多,受挫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有压力,也只是阶段性的,大多能理性对待。但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异往引发的高压力感仍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异往问题下列出的几项具体事件中,研究生的总体压力均值都小于本科生,这说明研究生在这些事项上感到的压力要小于本科生。

表5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具体事件本科生研究生总体

学业问题期末考试1.900.851.38

英语四六级2.221.391.81

考研1.921.241.58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朋友的相处1.200.801.01

与宿舍成员的相处1.080.690.89

与老师辅导员的相处1.170.941.06

异往问题失恋1.551.381.47

暗恋1.230.781.01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专业的就业前景2.773.012.89

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22.962.94

家庭与经济问题家庭经济状况1.511.631.57

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472.222.35

其他问题亲人过世3.293.503.38

丢失财物1.491.031.27

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61.121.14

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371.031.20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42.582.56

人生的意义2.311.862.09

事实上,访谈的内容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

“现在当然有压力啊,最大就是学业啊。我们课多得要死,痛苦啊。还有就是宿舍人际关系。上学期还好了,但这学期开始老有一些摩擦,很烦人的。”(B—C1—Q2)

“学业压力挺大的,考研的时候感到压力最大,这是我整个大学阶段最难熬的一段时间”(B—C4—Q2)

“有压力,但是不是特别大,和本科时候比没很大变化,现在主要是就业方面的压力。前途未卜的感觉。学业方面比本科时还轻松一些,没什么压力。”(Y—C7—Q2)

“人际方面也有些,不过是很轻微的,有些小摩擦一两天就没事的。”(Y—C8—Q2)

研究生在学业和人际方面的心态明显比本科生从容。

但是在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方面,研究生感到的压力就要大于本科生了。

“就业压力挺大的,当初是保送上的研究生,觉得读个硕士挺不错的,但是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就业前景渺茫,怎么能不担心。”(Y—C10—Q3)

“压力肯定是有的,还比较大,还有一年研究生也要毕业了,不知道何去何从,看当初的同学现在混得已经很不错了,自己还一无所有……”(Y—C8—Q3)

(二)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

通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和身体反应的调查,我们发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不大,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经常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有:头痛、头昏、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胃口不好、烦躁、焦虑、感到孤独苦闷、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大多数学生因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都处于轻度及轻度以下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中度甚至偏重、严重水平。这说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还是较强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了那些少数。

表6面对压力的主要身心表现频次分布表(%)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头痛、头昏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38.148.210.22.01.5

健忘,记忆力下降27.457.910.73.01.0

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31.540.117.37.63.6

肠胃不适,感到恶心、胃口不好44.237.113.74.11.0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34.043.714.25.62.5

感到孤独苦闷32.042.618.83.03.6

烦躁、焦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32.042.618.83.03.6

对事物提不起兴趣21.353.816.25.63.0

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38.643.111.75.61.0

第3篇:社会心理学就业前景范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心理落差特点、原因和就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完善心理预警机制、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等心理落差干预措施,并探讨了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落差;产生原因;心理干预;就业对策

一、高职学生心理落差概述

所谓心理落差是指个体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与现实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存在较大的出入而形成的心理反差。这种心理落差较轻微时一般会致使个体的情绪引发烦躁反应,但不会产生其他明显的行为变化。心理落差变大时,会产生一定的忧郁情绪,这种忧郁情绪开始时力度较弱,能维持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并且不会危及他人。心理落差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个体急性情绪扰乱、认知改变和行为改变,这些表现虽然都还未达到精神疾病的程度,但是如果不及时调整,长时间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心理落差进行剖析,揭示了解决心理落差问题的必要性。2003 年廖凤林和方平对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客观自我与现实自我、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三种类别落差作了研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Wendell White 的著作《生存中的心理平衡》从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卫生角度,阐述怎样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协调的关系,实现心理平衡。[1]

二、高职学生产生心理落差的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心理落差的形成,主要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因素的影响致使高职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主要原因有:

1、中学和大学教育导向的偏差

中学教育把上大学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目标,它标志着一个人的一生有了寄托。学生进入高校后,完全靠自己,这种状况会使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失去目标和方向,茫然无措。从中学的目标明确到大学或以后研究生的目标不明确会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另外,中学教师为了使学生在高考前拼命学习和复习,尽可能发挥潜能,往往会说“现在拼命学习和复习,考上好大学就好了,大学里既轻松又浪漫”。结果学生上了大学后才发现,大学学习既艰苦又枯燥,从而形成严重的“期望失落”和“情感失落”。

2、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家庭和周围的人与中学教师的期望一样, 同样把孩子考上大学当作唯一的和最高的目标。父母和亲属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生平夙愿, 并从小灌输孩子沿着这条轨迹行进。对孩子期望过高,“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态普遍存在。广东省教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市区77.94%的家长希望孩子达到大专以上学历。[2]市区尚且如此,更何况农村。一旦哪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 即使再穷也会大宴宾客,广为告知,认为这是光耀门楣和光宗耀祖的大事。社会上也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这些都对子女上大学寄予了期望,使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对自己的地位,对大学期望过高,结果上高职后才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极其平凡的,甚至还“比较差”,与上大学前的各种高期望形成了强烈反差。

3、学生受自我心理预期的影响

在家庭熏陶和社会影响下, 学生普遍对大学形成了一个印象和概念,这种印象是美好的、神圣的和没有瑕疵的。进了大学就好比有了一个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到哪里都管用。这种美好的向往和想象在心理上就表现为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已近乎完美。但进入大学后,“残酷”的现实,如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习生活的紧张化、业余生活的“单调化”以及学校条件的“不理想”等, 与预期的完美形成了强烈反差。[3]

三、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教育方向迈进,但是随之也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611万,2010年达到了631万,2011年达到了660万人,2012年将达到680万人,到2013年全国高校将有699万人毕业。2009年、2010年、2011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均为70%。面对这些数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就业对他们无疑是一道难题。

众所周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是让学生认清形势,调整好就业心态,做好就业职业规划,适当地降低就业期望值。但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认识的差异,会出现诸多问题,从而错失一些就业的良机,这也是高职就业率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1、不当的自我评价导致就业错位

许多高职学生对自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可以说自从进入校门就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何谓“高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级实用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后,用通俗的话来讲将成为高级蓝领。可是学生并不这样认为,总觉得是进入了高等学府的校门,受到的是高等教育,毕业后应该去高级写字楼工作,应该是地道的白领阶层。还有就是同学们的就业心态问题,好多同学说我是学这个专业的,我来找工作,我就一定要找跟这个专业相关的。这就局限了自己的就业和选择面。因为我们在学校学的这些课程,所学的这些专业,对于未来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把它当做限定自己发展的一个框架。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评价的错位而导致就业错位。

2、就业市场的高需求导致心理落差

近几年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递增,就业市场的门槛也在逐年地加高。各个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许多单位在学历要求方面互相攀比。有许多工作对于大专学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却非要硕士生、本科生,这样就给走入人才市场的高职学生以打击和压力,对众多本可以应聘的岗位望而却步,从而导致高职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失衡,给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四、高职学生心理落差干预措施

1、健全并完善有效的心理预警机制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和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保健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其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和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向所在院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恶性事件的发生。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避免由于承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产生心理落差。要积极做好在校生心理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心理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措施。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可以对有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监控,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3、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活动

单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要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如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团队活动,使学生自我调控、激励、发展和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

4、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避免出现心理落差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积极向上、乐观、和谐和轻松的群体气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和精力旺盛的大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施展自己的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与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高职学生就业的选择及对策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与此同时,人们对高职仍心存疑虑,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职生们的出路在哪里?其实,高职生们的就业前景并不差,而从长远来看,高职生的出路可能比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还要广、还要宽。从目前来看,轻视高职的最大阻力来自于人们固有的观念。

1、分析形势,调整定位

对于学生、家长而言,想当干部、搞管理、搞科研,不愿当工人的思想普通而且长远地存在,“白领情结”与“蓝领恐惧症”在他们身上尤为突出。学生们总觉得自己是受了高等教育的,应该在高大明亮的办公室里做白领。可是,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和新兴技能的人才,这就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灰领”。

每个人的定位都不尽相同,而企业的人才梯队也是由不同学历、年龄的人员互相搭配而成。如果说研究生、本科生从事设计等技术开发工作,中专、技校担当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管理工作,如设备维修、参数调整、车间管理的责任就由高职生来承担。而同样是计算机专业,高职生不是去做复杂的程序设计,而是偏向硬件维护或简单的程序编写。高职生可以在企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这一切都需要高职学生自己在这种双向的选择中,调整好心态,选择好定位。

2、联系实际,拓宽渠道

学生刚进校,就应该进行就业规划设计,学生从毕业求职到进入职场工作,需要补充的东西很多,进入企业以后,可能的职业发展路径也很多,全能型还是职业发展技能型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做一个从行业到企业再到具体的职位战略规划。目标很清楚了以后,就需要有效的求职技巧。除了教授这些技巧以外,我们还会告诉学生要远离招聘的陷阱,并要学会在这个过程中怎么保护自己。因为两年的高职教育后恨快就会面临就业的问题,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早下手早作准备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学校要帮助学生规划就业定位、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企业。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春风送暖,但是很多企业并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所在,把高职学生和以前的专科学生同日而语,没有看到他们在实用技术方面远远高于一般的专科学生。基于这点,学校要加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发动广大教职工,共同宣传,共同收集,利用一切机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以挖掘就业资源。[4]

3、更新观念,探索思路

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为基础的学生就业市场,适应形势发展,加快有形和无形的就业市场建设,充分依靠市场机制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学校应进一步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并建立反馈机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和保障。另外,还要主动挖掘就业需求信息,尝试采用市场营销的办法,扩展需求总量,主动“走出去”向用人单位发送毕业生信息,走访毕业生求职意向比较集中地区的就业主管部门,搜集需求信息。

对毕业生进行职前培训,解决在求职过程中遇见的困难。这一阶段需要从行业知识、企业知识、职业规划、职业心态、求职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培训。其次就是在通过努力在得到就业机会之后,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础职业素质,难以适应职场要求,这也是当前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意直接招收高职学生的重要原因。所以应该为学生提供基础职业素质的培训。第三则是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特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专业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目标岗位导向的专业技能培训。以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建立“就业指导、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三个层面的“大学生就业”培训课程体系:在提供培训课程的同时,提供面向学生的就业推荐服务和面向用人单位的人才定制服务。

总之,发展高职教育应利用行业优势,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高层次、职业化的特点,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与企业紧密结合,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构建以适合岗位需求为目标的培养计划;以培养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提高高职毕业生在社会求职过程中的竞争能力。

【注释】

[1]廖凤林,方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三种类别落差与心理健康的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2) .

[2]丁立平.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成因与矫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 .

[3]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5(1).

[4]向阳生涯.2006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规划事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