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数学 问题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对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认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决但有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以质疑为内核,以发表不同意见为表现形式。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从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感、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是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并形成探索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帮助激励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应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紧紧把握培养的方向。在创新学习课堂中则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学校、教师的重要位置,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科学性的原则
问题意识培养从培养的方法和技巧上都力求科学合理,项目的分类具体简明,易于操作。
3、交流反馈原则
要使实验取得成功,富有实效,最根本的方法是畅通实验的信息渠道,实验中的要求应及时贯彻,实验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应及时解决。因此,实验中,要创设机会,多途径交流反馈,使实验始终在互动中实施。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1、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其次,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有了这样适宜的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2、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心理学认为,内发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作答。
3、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因此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渗透质疑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 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前提。
上好一堂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达到这种效果的最好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叫,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所以,教师应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善学、乐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既获得新知识,又学到如何获得知识的本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恰当地设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能很快地投入到自主探索中去。
二、 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轻松自由,他们才能尽情的思考、探索。而要营造这种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敢于探索,乐于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激情,用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自主探索。其次,要对学生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最怕说错、做错,这时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尤其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极大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第三,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自主探索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才能具有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优秀上,每一位学生都具备创造力,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就有了多元化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允许“乱插嘴”、“接下说”。
通过这些方式,逐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彼此个性,互相鼓励彼此独创性表现的心理氛围和人际空间
三、 提供自主学习的形式
学习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形式。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面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欣喜。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所在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试验。
四、自主探索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个性得到张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知识转化为个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将其引入自己早也设计好的思维圈中,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才能体现人文关怀。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知识基础,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在证明题时,很多证明方法很独特,跟我们老师平时教的方法很不同,但道理还是对的,这时我们老师就要鼓励,这足以说明学生有自己的思维观点,学生能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自我的探索,经过努力发现,进而掌握知识。
五、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索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学生有“学会”变成“会学”。
【关键词】中医养生;养生流派;养生思想;评价
中国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的生命现象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探讨,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 中国养生思想概述
中国的养生思想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成长而逐步形成的。在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中,逐渐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最终集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如主静说、主动说、养性说、补益说……,并由此衍生出多家风格迥异的学术流派道家、佛家、儒家、医家、杂家等养生流派,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本文挑选了四个最为主要养生流派进行特点分析研究,使得能够充分掌握其特点。
2 中国养生思想各流派及其特点
2.1 道家养生派
道家养生,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守静笃”、“致虚极”的养生思想,反映出道家的处世哲学,是先秦老子、庄子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神仙家是以炼丹术和神家论为主要方法的养生流派,而后,经老子、庄子等人进一步发展,更加侧重于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延长寿命。反映了由仙人向真人的转变,区别了道家与神仙家,标志了道家养生自成流派,为今后其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道家养生也继承了神仙家的一个重要特点,及身体长生不死的思想,并将其论断由此延伸。由此成为道家养生派的最明显的特点,除心理调养之外,道家养生派的吐纳导引、服食丹药、见微知著等也是其重要特点。其中吐纳导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道家养生气功。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炼丹术一直称为道家秘术,经多年的简化,工艺上的失传,加之所选药物大多毒性大,在唐朝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可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
2.2 佛家养生派
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浩瀚,其即有千部千卷之多,由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难以考定,通常认定汉明帝永平七年即公元64年,由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引入中国,建立白马寺。逐渐成为佛教教派和佛教文化。佛教虽有所流传,可是佛家养生却因为早期多附于道家无大发展。隋唐时期,佛家养生流派才得以独立分化并发展。与道家养生思想不同的是,佛家反对道家的“修身”,主张“无生”。佛家认为人生生老病死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的精神却可以永存并轮回转世再生。
佛家提倡的“超脱现实”养生观念更多的则是从养性、养心方面而来。佛家的养生主要源于其佛家思想,为了达到涅盘清寂,修禅过程中“静观”在养生中强身健体,如达摩《易筋经》为极其有名的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发展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在修禅的“数息法”中强调在呼气时破悟,而不强调吸气,旨在充足而不在妄取。这种意守的思想被融入养生学中,更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多方面内容。
另一方面,佛家虽不追求于长生不老,却在密宗中也讲究长寿。配合数息法等其他观想法是利用类似心理及气息原理,专门用来延长寿命的。佛家认为人体是由自然界中的四大元素即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只有“四大调和”了,人方可行动自如,由此可见,佛家也是十分强调自然、身体的和谐统一,节制和约束,静心修禅,提高精神品质,都是佛家养生派的重要特点。
2.3 儒家养生派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养生学说即建立在“仁”的基础上。孔子认为注意修养心性,搞好精神养生,才能强化人的生命,延年益寿;相反则精神萎靡,心理颓废便会遭受夭寿折亡。孔子提倡人性心理和精神文明,反对骄横霸道,放荡无度的养生方法。儒家养生的特点主要在“中”字上,即“中和养生”,所谓的中和是儒家思维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准则。儒家养生特点主要有三:
2.3.1以道德养生为主
其中著名的是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建立起系统的“存心养性”及“养气”学说。清代学者丁国钧在《荷香馆琐谈》中提出了养生 “五难”即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精散,如果不能去除五方面追求,定会影响身体和精神,所以它们是养生的大敌。
2.3.2平时以起居饮食养生
西汉董仲舒说道:“寒暖无失适,饥饱无失平。”即认为应按照季节为依据来调节起居衣着,在饮食上也要有所规律。
2.3.3静坐调息为方便法门
儒家调息养气法发于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理论。强调在呼吸的同时关注身心交关的训练,儒家养生中的静坐调息是完全有别于道家佛家的。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无论静坐还是调息,始终贯穿着道德意识的主导因素。
2.4 医家养生派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史籍,我们会发现中医学家大多都是著名的养生家。经过道家、佛家、儒家的养生思想相互渗透融合,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铺垫。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医家养生流派代表人物王叔和他整理编写的《伤寒论》、《脉经》,就有着强调饮食的观点。重视饮食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历代医学养生家都有此见解,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但是,王叔和在这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隋唐时期药圣孙思邈汇通了道、儒、佛的理论观点,结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养枕中方》等养生专论。并有大量养生论述,内容丰富,功法频多,使之成为医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 流派特点评价
道家、佛家、儒家三大养生流派起步时间各异,风格也迥然不同,其中各有各的特点,也有所相似。不同的养生思想造就了不同的养生理论。从道家、佛家、儒家三家的养生思想来看,道家强调“敬”,佛家强调“净”,儒家强调“静”。从修为方面看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家主要是养心,儒家更侧重修身。然而其三家流派的归宿均为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最终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道家养生思想主张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遵循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才能够令人长寿。佛家养生思想中的禅定则将此融入吐纳导引健身功之内,起到强健身体,益智醒脑,祛病延年的作用。儒家养生思想强调精神调摄养生为首,需要遵循“礼”的原则。儒家养生思想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智慧,它为当代精神养生提供极强的理论依据。
医家养生思想形成和发展,是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的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食养、食疗,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药物治疗所进行的健身体,保健康的活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运用阴阳气血学说、脏腑经络理论,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防微杜渐治未病,提出未病先防。孟冼《食疗本草》的成就,标志着食疗、药疗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医家养生理论体系道、佛、儒几家流派是不能比拟的。中国的养生已经加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学养生家为我们今天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寥寥几笔不足以说清楚他们的丰功伟绩。医家养生家的养生方法,现代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由此可见,四种流派的养生各有其特点。中国养生思想也绝非只源于单一的意识形态,只有将几种思维形式,养生特点进行恰当的融合、汇通,才能继承并发展中国养生文化。中华民族多年来沉淀的养生文化精华,也愈发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如今,在世界的舞台上愈发瞩目并大放异彩,将永远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王莉.葛洪养生思想探析[J].江西中医药,1996,27(6):42-43.
[2]张大成.略论传统养生世象及养生流派[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60-62.
[3]徐大念.中医养生流派述略[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2 :247.
[4]李振海.《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窥探[J].甘肃中医,2009,22 .
[5]林存奇等.道教养生思想释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6):70-71.
这本书相较于其他的相关书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很注重根基的培养与奠定。翻开文章目录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一章的内容先告诉我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与它的历史,培养我们对太极拳的兴趣和感情。从第二章开始并没有直接写身法步法等外在功法,而是展现给读者养生的基础,太极拳的基础,从根基开始一点一点进行培养,慢慢进入到心理的调节、系统的调节。跟着是手、眼、身、步、桩法的练习,最后才是一套能够起到养生保健功效的太极拳套路。这样循序渐进让练习者不至于最开始没有注意基础就盲目练习而引起运动损伤,也能更好地掌握太极拳这项运动。
漆浩的这本《太极拳养生》特别简明易懂,语言也特别平实朴素。太极拳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以这种类型的书大多晦涩难懂。但本书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有着非常完备的内在系统。先简明地概述太极拳这项运动,然后围绕养生将原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边分析功效边教授技巧,清晰易懂。而且本书的写作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的方式。首先运用到文献资料法,在著书阶段作者参考的是山东体育学院的一些馆藏作品和期刊内容,而且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也列入参考范围。其次是专家访谈法,针对本书中的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都向武术专项的老师进行了请教并与之作了深入探讨,让读者对有关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太极拳文化、养生文化有了不同角度的、更深刻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运用就是综合分析法,通过对收集以及访谈得来的信息与观点进行整理分析,针对其中一些内容进行专业性的研究与更深刻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著成本书。
本书对太极拳养生的研究、对体育和体育教育、养生保健、甚至临床医学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发展上,首先《太极拳养生》对太极拳的研究十分深入与透彻。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形式,从体育的多样性角度考虑,有利于复兴传统体育形式,保护体育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对于体育教育来讲,《太极拳养生》一书详细且系统地讲述了太极拳的教育教学方法,甚至可以用作太极拳的教科书。其次对于养生保健方面的学术价值,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太极拳保健的原理,包括保健的基础、原则、练习要领与操作关键,以及太极拳对身体各个系统和对精神、心理的调节。再次养生保健系统科学的综合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中对人体系统、心理、呼吸方式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方式内在联系的探究,对于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治未病思想;亚健康防治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2
前言
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生产都变得极为便利,但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亚健康状态即是其中之一,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身上并无明确的疾病,但是其精神活力与适应能力却在明显下降,例如在巨大的压力以及不规律作息之下,人们继而产生的焦躁、失眠、肥胖、心悸等,都是亚健康状态,所以,具体说来,亚健康指的便是一种非病非健康的中间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与疏导,将会引发真正的疾病,甚至难以治愈。目前,我国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亚健康状态,因此,将亚健康防治作为当前医疗事业的重要课题不足为过。研究发现,亚健康防治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之间存在着诸多关联,研究治未病思想可以对亚健康防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丰富我国的医疗防治体系内容。
1.中医未病的概述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中对于未病曾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一直以来,无论在做任何事时,我国都始终坚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治未病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简单来说,未病指的就是“尚无病”或“未发之病”,所谓“未发之病”指的是潜在的疾病,尚处在潜伏期或初期征兆尚不明显阶段,尚未有明显症状,因此也不易被发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扁鹊指出蔡桓公“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便正是未发之病。然蔡桓公固执己见,最终导致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病虽未发,然征兆已见”这种说法,很多人必以为然,尤其对于热衷西方医学的人而言,没有病状即为无病,实则不然,中医治未病并非毫无科学依据,事实上,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和脏腑环环相连,互为依附、相互影响,当某一个器官或脏腑将有病症之时,身体的某些部位会提前显露征兆。如果此时能够察觉这些征兆,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调理措施,就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乃至进一步恶化,使其在未患或未发之前得到良好的防治,继而能够更加彻底地治愈。
除了“尚无病”“未发之病”外,未病还有诸如“欲病之病”“平人”等含义,总体来说,未病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其根本核心即“防”,防患病、防病重。
2.亚健康与中医未病的关系
“中医‘未病’与‘亚健康’状态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说,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具有双层指导作用,既能促进临床干预方案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也有助于对亚健康概念进行约定并达成共识。”[1]
亚健康状态与未病,是两个提出时间相隔逾两千年的概念,未病展现了我国中医医学对于疾病的不断认知,而亚健康状态则是现代科技水平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两者之间尽管有着不同,但也存在着一定联系,亚健康状态下的人,实际上正是未病中所指的“未发之病”,即身体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病前期征兆,存在着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指导诊断病因,提供防治思路和防治方法”[2]上。
“未病”概念的诞生,自然而然地催生了“防治未病”的重要思想,并且由此确立了一系列较为系统、完善的防治原则与方法,即中医的养生之道,目前,“WHO的一项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3],要想治理亚健康状态,可以将治未病的中医养生思想移用过去,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首先是养生之道,中医有句古话叫做“病从口入”,很多饮食不加节制的人往往最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为此,采用中医养生之道,可以很好地调节身体状态,有效地防治亚健康。譬如,饮食不规律,爱喝酒、饮食过油的人,容易患肥胖、高血压等症,一旦调节饮食,清淡少饮,就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效用。
其次是养神之道,中医认为,身体的很多疾病都为心病,内心情绪的紧张、焦灼、多疑、烦闷,容易滋生一系列的疾病,为此,调整心态,改善长期抑郁或易暴躁多怒的习惯,便能够有效地防治诸多五脏疾病。俗话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无道理,因此,中医养神思想提倡心境清净,从容淡然。
最后是加强锻炼思想,要想真正防治亚健康状态,有效地改善身体不佳之况,就必须积极地加强身体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锻炼形体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流畅,增强体质,锻炼形神可以改善心性,遇事不易焦躁,只有这样,才能自身更加健康,避免现代化生活进程中的诸多疾病。
3.治未病在亚健康治疗中的应用成效
尽管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从根本上讲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但是,从整体症状上来看,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启示作用,在实践应用中,也起到了极其良好的成效。譬如,较为常见的亚健康症状为疲劳、失眠、头晕、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这大多是由于缺乏锻炼、用脑过度、易怒易躁、多疑猜忌等引起的,而治未病思想中的加强身体锻炼、修心养性、注意饮食休息等做法,无疑能够对症下药。加强身体锻炼可以预防疲劳、失眠,修身养性可以有效避免焦虑、多疑、易怒,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注意饮食休息可以减少肥胖、头晕等,长期坚持,人们将逐渐摆脱亚健康状态,恢复活力与神采。
结论
我国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绵延数千年的众多医学者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不仅能在当时起到良好的治疗效用,纵使在千载之后,依然能为现代医学作出巨大贡献,治未病思想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针对亚健康状态,起到良好的防治启示,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亚健康状态能够得到积极的防治,不再成为现代医学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智瑜,李淳,薛飞飞,赵晖.试论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的启示[J].新中医,2017(03):154-156.
1疾病谱变化的客观要求
一项由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协和医科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对中国疾病负担进行的评估表明城市化、收人增加和老龄化等原因导致非传染性疾病突增,导致中国人死亡(2010年)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交通意外伤害、肺癌、肝癌、胃癌等,如将恶性肿瘤合并,则导致中国人死亡前三位的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因这些疾病的多病因性,发病与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行为模式等关系密切,仅靠临床治疗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得以展示,据《美国医学杂志》(JA MA)报道,从1970-2002年约30年,美国心脏病及脑中风导致的死亡率分别下降了大半(中风下降63%,心脏病下降53 % )。同期我国全国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统计数据未检索到文献公开报道,但从个别地区的文献报道结果也能大体推断出其变化趋势,如王文化等对北京市1984-1999年急性脑出血和脑血栓发病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后,发现脑血栓的发病率和构成比均在增加;吴桂贤等发现北京部分地区1984-1998年15年期间冠心病死亡比例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年均0. 52%);最近的相关报道更加触目惊心:据2014年8月8日《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报道,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导致中美两国这两类疾病发展趋势完全相反的根本原因,不是两国的临床治疗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也不是美国在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Heart Association,AHA)随即实施了全民教育,号召医生带头戒烟、控制血压、加强锻炼、降血脂等,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了近150%的骄人成绩。
上述例子一方面证明了普及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我国也采取相似的措施,并在加强锻炼方面引人传统医学的健身方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将取得更好的健身和防病效果。
2完善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
现代医学在近百年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这并不能说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得尽善尽美,它在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防治上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而传统医学则在养生、饮食和运动等许多方面值得现代医学借鉴。例如,2009年7月,《科学》( Science)刊登了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将恒河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减食30的减食组,当对照组恒河猴只有50%存活时,减食组恒河猴则有80%存活,更重要的是减食组恒河猴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和脑萎缩等疾病的发病时间明显延后,发病率显著降低。《科学》刊登该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如果大家对中医学熟悉的话,就会发现这只是用实验动物证实了早在我国北宋时期的医学家钱乙就提出的“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论断的一部分而已。再如,现代医学研究非常注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如都是同一种属、年龄、体重基本一致的大鼠等,否则得到的结论会受到质疑。但是现代医学绝大多数大规模的人群研究,除考虑性别、年龄、行为习惯等因素外,很少对人群按体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而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很可能对同一药物、环境毒物的反应差异很大,甚至相反,如有研究报道,痰湿质、阴虚质和气虚质的人更容易患原发性高血压。
3医学生的需要
[关键词]五音疗法 情绪控制 五色茶饮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42-01
一、现代音乐疗法概述
西方学者认为,用音乐治疗心理问题的先驱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1]他首先提出“音乐医学”的概念,认为音乐的和谐可以影响灵魂,可以增加或解除人的激情;先哲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聆听音乐有疏泄情感的价值。[2]他们开始关注音乐对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对情绪的作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医务工作者普遍发现,聆听音乐可以降低伤患的感染率甚至死亡率,对残疾军人的功能恢复可以起到促进效果。1998年1月美国率先正式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AMTA),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与心理学家及临床工作者前去学习。目前全世界已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我国,中央音乐学院每年都在招收音乐治疗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音乐治疗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二、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五音控制情绪
(一)理论溯源
我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音乐与疾病治疗的联系,从远古至今,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非药物疗法,尤其运用于情志养生。中医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金匮真言论》就明确指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结合五行特征,五音曲调特点,辩证选择二十五种类型之人适合听的曲调,用五音来养生。通过五音、调理五脏,依据五行生克原理以情胜情影响五志,进而达到控制因为五志太过而引发的情绪问题。再者,根据本草原理,绿色本草入肝、红色本草入心、黄色本草入脾、白色本草入肺、黑色本草入肾,中国自古讲究茶道,茶叶也属于本草范畴,茶道文化中的五色茶饮配合上五音疗法,对情绪的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应用原则
1.怒的控制。怒为肝之志,以悲胜怒,当以属肺之悲切之商调式音乐,其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可治疗因怒极而致胸胁胀痛,阳热狂躁之病症。如古曲《晚霞钟鼓》《秋风清露》,听音品茶,宜配以入肝经之绿茶作为导引,代表茶有碧螺春、毛尖、毛峰、猴魁、龙井。
2.喜的控制。喜为心之志,以恐胜喜,当以属肾之恐惧之羽调式音乐,其风格清新、凄切,苍凉而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可治疗因过喜而致心气涣散,神不内守之病症。如古曲《伏阳朗照》《冰雪寒天》,听音品茶,宜配以入心经之红茶作为导引,代表茶有川红、滇红、祁门。
3.思的控制。思为脾之志,以怒胜思,当以属肝之怒放之角式音乐,其属风格悠扬,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可治疗思虑过度而茶饭不思低迷之疾病。如古曲《玄天暖风》《碧叶烟云》,听音品茶,宜配以入脾经之白黄茶作为导引,代表茶有霍山雪芽、温州黄汤、君山银针。
4.悲的控制。悲为肺之志,以喜胜悲,当以属心之热烈、欢快之徵式音乐,其风格轻松跳跃,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可治疗因悲哀过度而致精神萎顿,哀饮啜泣之疾病。如古曲《荷花映日》《雨后彩虹》,听音品茶,宜配以入肺经之白茶作为导引,代表茶有银针白毫、贡眉、白牡丹。
5.恐的控制。恐为肾之志,以思胜恐,当以属脾之敦厚,庄重之宫调式音乐,其风格沉静,给人有如“大地”般宽厚包容的感觉,可治疗因极度恐骇而致二便不调、心悸、甚至神乱之疾病。如古曲《黄庭骄阳》《玉液还丹》,听音品茶,宜配以入肾经之黑茶作为导引,代表茶有普洱茶、湖南黑茶。
三、临床应用展望
如前所述,中医五音疗法集中体现在运用于临床心理疾病矫正方面情绪的控制上,而此种疗法如今具体可以通过哪些实验室数据来验证仍罕见明确报道[3],这也是五音疗法治疗情志疾病研究的研究方向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非药物疗法,它的效果已被广大病患所认可。五音疗法无药物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一台音响设备即可,易于推广。相信随着科技和百姓人文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五音疗法作为一种医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心理治疗的优势上会愈发明显。
【参考文献】
[1]BuntL.Music Therapy:An Art beyond words[M].Routledge,UK1,
l994.
关键词:五音疗法音乐疗法脑瘫临床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87-02
音乐疗法是医学心理学与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音乐以声波形式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调节大脑皮质,使人的内脏活动及情绪与行为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音乐作用于大脑时,可以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改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功能。其作用有:①音乐通过带动一定物理能量的振动波作用于人体产生共振,协调体内各脏器功能,改善循环和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②可通过心理调整,改善情绪,减轻焦虑症状,避免各种应激状态下对人体的反应[1]。音乐疗法已经被成功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及护理工作中[2,3]。音乐疗法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是肯定的[4]。
中医五音疗法,是利用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与中医关于人体的脏腑、情志等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以养生防疾、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黄帝内经》中提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五脏相连,与五行相配,并提出五音疗疾的理论。如宫音雄伟,具“土”之特性,可人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具“金”之特性,可入肺;角音属“木”,可入肝;徵音属“火”,可人心;羽音属水,可入肾。《金峨山房医话》指出“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胃,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条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引人遐想,启迪心灵”。
脑性瘫痪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多种不同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以非进行性的运功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5]。患儿由于脑功能障碍,多存在情绪障碍,易激惹,哭闹,不能配合治疗。于静等[6]通过观察音乐疗法与针灸相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基于上述理论以及临床观察,为安抚患儿情绪,令患儿配合治疗及检查,我科根据中医理论与音乐疗法理论,采用中医五音疗法对患儿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一定的疗效。
1音乐曲目
角音属木入肝,选《生灵之神》、《唯美东方》。徵音属火入心,选《热烈的爱》、《闪动的心灵》、《有光就有希望》。宫音属土入脾,选《万象之母》、《生命之根》、《大地的爱恋》。商音属金入肺,选《生命如金,珍惜》、《生命的祈愿》。羽音属水入肾,选《生命源泉》、《洗净灵魂的深处》。
2护理要求
环境上,要求病房安静,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柔和,不要过于幽暗。空气要清新,最好室内有些花草植物,使环境富有生气。时间上,每次不超过1小时,并及时评价音乐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获得音乐治疗的最佳效果。音量上,控制在40~50分贝,也可根据患儿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3辨证施护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采用虚实辨证与五行生克、制化、乘侮等相结合,辩证施护。针对脏腑五志过及导致的虚证,以虚则补之为则;肺气虚之病人选用属金入肺之商音,肝阴虚或肝血虚之病人选用属木入肝之角音,肾气虚之病人选用属水入肾之羽音,心气虚之病人选用属火入心之徵音,脾气虚病人选用属土入脾之宫音。对于脏腑实证患者,根据五行相克原理来进行中医五音治疗。例如属于情志激动、心火亢奋病人,选哀怨、低沉属水之羽音以克制之;情绪低沉、生性悲观,属于肝气不舒的,选高亢、优美属金之商音以疏肝行气,激励病人上进的情绪。
4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配合医护人员的引导,中医五音疗法可有效地缓解患儿不良情绪,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有利于其自身肯定,患儿情绪好转,积极配合治疗及检查,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5体会
我国五音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简单、患者无痛苦、无副作用等特点,能够有效的治疗各脏腑的病症,尤其是“七情所伤”造成的疾病[7]。五音与大自然的五行相应,与人身体的五脏相连、与人心理的五志相关。脑瘫患儿存在情志异常,不能很好配合诊治工作,我科在护理工作中开展中医五音疗法,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起到促进患儿配合治疗,辅助治疗疾病的作用。中医五音疗法是音乐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该疗法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没有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石磊,孙晓红,郑春荣,等.音乐疗法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效用研究[J].吉林医学,2007,28(4):474
[2]高凤久,刘蕾,孟玉玲.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13(2):96-97
[3]季贵英,陈伟建.音乐疗法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32:38-39
[4]张春梅,李正锡,郭秀静.音乐疗法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6(7):1801-1802
[5]吴江,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1
摘 要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养生方法和文化内涵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相切合,现代文明越来越发达,由于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心理素质的扭曲,造成老年人慢性的身心疾病越来越多,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在思想和身体上都能对这些现代病起到修正和填补的作用,同时对改善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老年人 心理 传统体育 养生
一、前言
在当今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健康成为绝大多数人高度关注的话题,它是人之一生所永恒追求的。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想要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可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人口多,数量大,平均寿命虽然有所延长,可健康的却没有几个。加上医疗费用的增加,这些问题早已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是以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此学科中收纳了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养生方法以及养生的功法[1]。在其以人为本,注重人充分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养生的指导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方法,涉及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与发展等方方面面[1]。
三、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在现如今,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年轻人因外出工作,留下老人独自在家,加上一些老年人的身体不好,患有疾病,做什么事情都力不从心,心理压迫日益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形成心理疾病。并且如今很多的老人长期工作,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一旦退休以后,在家闲着无聊,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逐渐下降,觉得不再受别人的重视和尊重,因此会产生消极失落自卑的心理等。有的则因为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又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因而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恐惧症、强迫症、癔症等。
四、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不良情绪的影响,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常常被不良情w所困扰,表现为持久型和过渡型两种消极情绪,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是强调整体观,以内因为主的运动,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人存活在这自然界之中,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人们得善于掌握自然界的变化,顺应天地之和,以静为主,进行守神、调息和形体的锻炼,达到缓解压力、改善情绪、强身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二是对心理障碍的影响,心理障碍比不良情绪更为严重,它是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造成的多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常常做出让人不理解的事情。对于这种病人,就要多与他们进行沟通,而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以动为主的功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五、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对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所起的作用
孤独、焦虑、抑郁、自闭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运动可以帮助老年人排除孤独感,积极加入到养生运动的团体中去,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国的导引术,每天进行适量的养生运动,可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一些焦虑,这时,我们就要正视它的存在,不能逃避。此时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行气术来帮助心理疏导,走出心情低落的状态。在进行行气术的练习时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心无外物,对意念的要求比较高。所以不仅能使肢体安静,还能使精神宁静,达到精神的放松,进而影响人的心理,达到对情绪的缓和。
对于患有抑郁的人,首先对日常生活要有合理安排,对此类人要计划好每天必须做的事,切不可让他无所事事,这样只会加重病人的病情。此时可以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锻炼作为他的每天必做之事,促使病人积极完成任务。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把行气术与导引术结合起来,配合呼吸吐纳,对整个身体和精神全面放松,使头脑放空,防治其进行其他无益于身心健康的胡思乱想。意念集中,感受呼吸吐纳给身体及心理带来的美妙感觉。再配于正确引导他的思维,多多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展现给他,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有益于对抑郁的缓解,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
自闭是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养生的功法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是很大,在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方式的养生来进行改善,比如精神养生、饮食调养和起居作息养生,在有所改善之后,就可以结合养生功法同时治疗。
六、结论
老年人应该经常参加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老年人不仅要合理安排养生锻炼,,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以及爱好,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少胡思乱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以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研究得出传统体育养生对于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改善具有很好的效果,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传统体育养生的好处,多多地参与到养生中来,改善我们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长寿的目的。鉴于如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进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不仅能丰富业余生活,增强身体健康,改善心理疾病,还能将我们伟大的养生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