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

第1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城市控规;生态规划;方法

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相对于城市总规阶段生态哦规划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选择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使生态规划建设高效开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开发生态新资源,增加生态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更加完善,促进城市化生态建设的美好进程。

一、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所进行的城市生态规划一般都是针对城市总规阶段,并没有对城市控规阶段加以重视,然而城市总规具有周期长及空间尺度大等多种局限性,其规划中所涉及的诸多内容也较为粗略,只是对其进行宏观上定义,无法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治理及控制。

现在城市控规的生态规划建设的法定地位已经逐步确立,部分城市局部地段的生态环境急需控规的引导及治理,进行城市控规阶段的生态规划已成必然趋势,它能够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破坏,让生态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控规阶段生态环境要全面落实开展,需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分别是城市总规及城市详规,保证城市控规生态规划的有效实施,与城市总规阶段相比不同的是总规阶段是从宏观上看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控规阶段则是以一种中观尺度的方式看待生态状况,城市控规生态规划能够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降低生态建设中的土地及能源消耗,对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方法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就城市详规阶段而言,城市详规建设忽略了土地资源其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场地等自然条件,难以形成良好稳定的生态局面。在城市控规生态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全面考虑所规划区域中自然因素及生态服务等,比如水系、景观、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因素,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对于一些地区可以采取空间规划的方式,始终保持绿化系统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规划区周边还可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使整个生态环境呈现一种稳定的格局。

空间规划策略是由四个规划策略组合而成,分别为保护策略、防卫策略、创建策略及机会。保护策略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原有的、未损坏的核心区及廊道,此策略部分城市在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已经被采用;防卫策略就是在生态景观设定缓冲区,从而达到维护生态景观核心区的目的;创建策略是对于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的,在生态景观周边设置直通核心区的廊道,在其设置缓冲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会是对于急需重建及修复的生态系统来说的,在景观周边设置缓冲区及廊道的同时,在每个廊道间设置具有支持性的景观基质。

2.综合资源规划方法

综和资源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生态资源利用率较低这一问题提出来的,综合资源规划是根据开源节流的方法,从而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它在生态规划中更加注重生态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避免了生态资源的短缺现象。综合资源规划在传统生态能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入需求侧管理的概念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资源有效利用的有效方法。基于综合资源规划方法的诸多优点,应将其广泛应用到城市区域生态规划建设中,在区域生态规划中应用此方法时,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规划建设,选择适合的生态设计手段,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分配。

3.生态补偿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总规生态规划,对生态环境建设并没有太大的导向性作用,而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生态规划一定的指导性。在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建设中对于一些生态破坏问题要及时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贯彻的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理念,从社会角度出发,生态补偿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各资源之间的利益对生态环境中存在问题进行调整,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三、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具体步骤及城市控规方案

在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过程中,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在生态环境建设修整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规划实施,保证生态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减少生态环境治理误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生态调查与评估

在城市控规阶段及西宁生态规划之前,首先,应对所要规划的区域进行生态调查,全面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现状及特点,主要对区域生态环境及人工生态要素,将调查结果在区域生态规划之前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确定合理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案,保证生态规划方向的正确性。其次,应该对该区域的总体规划及局部区域规划进行合理划分,使其适应区域特征,充分利用生态规划治理方式,旨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再者,需要对生态规划区域整体的生态状况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估,从而生态规划区所应该运用的生态规划方法,运用合理,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有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控规方案及生态规划方案的确立

城市控规方案与生态规划方案的确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在城市控规阶段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需要对城市7个生态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规划的有效性及普及性。7个生态系统规划分别为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水资源保护、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绿色建筑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另外在方案确立之前还要对以往各生态系统规划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果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城市控规方案及生态规划的实施方向,规划方案要有一定的可实施性,能够带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3.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指标的确立

各城市对其内部的生态环境指标都有一定的要求,在生态规划建设之前,应确立生态规划区所在城市的生态规划指标,原因在于生态指标直接影响着生态规划方法的使用,必须准确了解城市生态指标,才能更好对城市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使其与该城市生态规划指标相适应。将城市生态指标与生态规划方案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循环发展。

四、总结

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现如今虽已有一定的法定地位,但并非法定规划,在规划实施中没有法律约束力,易形成规划中流于形式的局面,我国要使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有效开展,就要制定相关的法律,让城市生态建设者引以重视,从而更好的贯彻落实生态规划建设,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城市生态呈现一片生机之相。

参考文献:

[1]马世骏,王如松.中国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趋势探索[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低碳城市,2010,3(2):89-90.

[2]饶 戎.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08):167 -170.

[3]顾朝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J].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10,8(11):118-119.

第2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觉悟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已经意识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大,然而截止到目前国际上对于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公认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出台,对于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评价标准和治理办法,各个国家都是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对于生态环境的急剧转变,研究出了许多的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的研究在生态环境改善的经费中占据一定的比例。

1 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建国之后,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然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水利工程建设的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上:

(1)森林覆盖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草地面积严重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逐年在减少,目前的森林面积仅仅为134 万平方米,按照中国的人口数量来算人均占有率才达到世界的六分之一,并且这些森林的分布也不是很均匀,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覆盖面积不超过百分之一。长江中上游区域森林覆盖面积非常的大,然而近些年这个比例也在不断的下降。

(2)江河的源头与上游的森林植被被破坏的非常的严重,这些大都源于人为因素,水土流失现象也比较频繁,洪涝灾害不断发生。中国多数区域都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江河洪水的形成都是由于常年的降水所致,还有就是地形的特殊性,即西部高东部低,洪水水流自上到下,水势来势非常凶猛,这样会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纵观历史来看,平均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非常大的洪灾。通过这么多年的管理,以往的洪水横流的局面有所改善,然而一旦出现严重的洪涝,安全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水环境恶化形势依旧没有改善。中国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土地总面积的38%。中国预计有一半河段和百分之九十的城市水域遭到一定的污染。

(3)水环境的不断恶化,致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样使得水资源的紧缺现象加剧。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上升的非常的快,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非常之快,中国水资源形势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就引发了水危机,突出体现在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和洪涝灾害问题等等,这也是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解决中国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

2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1)把握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工作。为缓解水利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对于水利生态环境的效益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中国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就有了评估,这为中国的水利工程项目立项提供了一定的资料。然而目前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生态环境管理在决策环节和竣工环节上对生态环境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对其实施评估或控制是很有必要性的,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环节中决策、设计、动工、运营等都发挥着主要作用,所以,在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综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于不同环节的生态环境保护设计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

(2)对于水利工程生态影响的评价系统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人们的认知水平,确定一个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案,把重点的要素承载能力凸现出来,对于不同种类的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量化评估。同时要做好生态环境价值的核算工作,进而实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控制,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讨论出工程的可行性方案。要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多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出一定的强制性方案,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3)制定一系列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对生态环境损失成本计算和补偿方法进行合理的确定,尤其是创新移民补偿制度。要结合生态环境要素的需水特征,对水利工程调蓄的便利条件进行合理的使用,实施科学的补水方案,对生态环境切实做到合理的保护。对于水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其开发的合理性。在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把握其经济性,要确保为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留有足够的水份额,把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上。

(4)建立的技术支撑系统要具有多学科性,对于河流的演化、泥沙的运移、动植物的繁衍、气候的变化、移民的安置等规律和方法进行合理的研究,经过使用高新技术,有效控制好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要做好水土保护工作。水土流失对于环境有很大的危害。在对水利工程实施修缮的时候考虑好水土流失问题,进而正确实施水土保持,对于一些区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很脆弱,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进行有效防治的主要方法,此外对于水土资源要合理的利用,把土地生产力进行有效的提升,以促进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水利工程的兴建,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生态平衡,构成一个平衡的状态以预防其被破坏。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要结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的设计,仔细动工,强化科学管理。水利工程会不会给环境效益带来影响,如何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效的减少,这是确定一个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合理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生态确立一个平衡的机制,进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和环境性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工程设计;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更是生态环境免遭严重破坏的有力保障之一。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提供相应服务的同时,却给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破坏。针对此类问题,科学合理地开展工程设计,有助于避免水利建设给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由此促进水利工程建设良性发展。

1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

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水利工程是以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与充分利用为根本目的,诸如提供水源、旱涝保收、防洪防灾、建设水利景点等等;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是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水源利用措施,其不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利益,这种方式也包含着对破坏流域环境的已建水利工程实施生态修复工作。

在设计生态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当体现出生态服务功能。依据流域水文特征,在工程的布局、定位、施工中兼顾工程的经济性与环保性,进而在生态环保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2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主要问题

2.1欠缺规范的设计与评价方法

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形式多样,具有地域、人文等各自特征,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建设。目前,国家就水利工程已经颁布了相关的评价方法,但其在指导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实践上却欠缺评价力度,且该领域的科研成果并不丰富。而国家制定的这些工程设计与评价方法中,大多具有强制性特征,不能体现工程的个性化,也不能结合具体的工程状况来显效。虽然这样的技术规范标准有助于维护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但是在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目标方面却不尽合理。

2.2生态水利工程运行难度大

现实中,很多生态水利工程需要通过改造原工程的设施、分配原工程的流域水量来实现新的建设目的。这种改造优化方式,会给那些原工程所赋予的服务内容带来影响,甚至有可能危害到原水利工程的整体安全性。由此,如何兼顾水能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如何避免新旧两个目标之间冲突,就成为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一大现实问题。

2.3技术人员欠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所涉及的工作人员中,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生态环保意识,不能将环境保护、需水规律等进行综合考量,加之当前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还不健全,环境评价的实效性较低,这些都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难以有效落实。

2.4欠缺生态水文测验资料

当前,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水文测验资料数据不够全面,相关的文献资料也不能满足工程设计需求,它们无法给工程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依据。同时,基于我国地域性差异明显,除了具体的河流地貌之外,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冰冻、旱涝、风暴等诸多因素,这就更需要精确的数据以支撑工程实际操作,并维护长久性的生态修复。目前,我国生态水文站的建设还很滞后,这无疑也加大了水文勘查的难度。

3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相关措施

3.1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设而言,强化相关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关键。建设中不能仅限于水利工程的眼前利益、只顾开采利用现有资源,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向人们灌输生态工程知识。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实施,一定要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必要的生态学知识,科学、稳步地推动水利工程进展,平衡环保与工程进度,从而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造福千万人民。

3.2重视水体系统的自我修复

设计和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依据当地的水文和环境特征,在实地调查及测量的基础上,由工程设计人员合理地规划施工。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详细掌握有关生态水利工程的流域状况,遵循河流周边的环境及物种现状,通过分析和设计来促进该流域水体系统的自我修复。一定要与传统水利工程设计方式相区别,即不过分强调控制和挖掘资源,而应当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3加强技术整合

工程设计中,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整合各项技术以及相应的技能人才、机械设备。一方面,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避免因人才或技术匮乏而影响了工程进展,还可以与科研院所加强联系,培养出高精尖生态水利技术人才,为推动国家生态工程的进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生态水文环境的调查,设置适宜的技术参数,做好测量与数据收集工作,并充分利用高新生产设备,整合文献资料,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水文数据。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这一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能够更好地提供水利服务、可持续地发挥自身价值,应当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以破坏资源坏境为代价而盲目开发、运行。当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欠缺规范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生态水利工程运行难度大、技术人员欠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欠缺生态水文测验资料。针对这些问题,从强化生态保护意识、重视水体系统的自我修复、加强技术整合等方面着手,以促进生态环境与水利建设二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正茂,赵庆良;浓江流域湿地水文站建设方案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2] 董哲仁;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水利学报;2011年10期.

[3] 朱灵峰,张玉萍,邓建绵,吴波,明海涛,王哲;河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生态学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第4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根据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来分析,当前,我国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但是,受气候的影响,全国范围内的降水分布不均,因此,加强水利水电建设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水利水电建设中,水电技术的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效缓解了水利水电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尽管如此,从当前水利水电发展的现状来看,水利水电建设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在水利水电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阻碍了其发展。其中,生态环境就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水利水电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基础工程建设之一,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也不断增多。例如,水利水电中的拦河大坝的建设,不但破坏了原有自然河湖的生态环境,还使河道的水流流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原有水生生物的生存现状也受到了影响。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为是不会长久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尽管大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加强,在水利水电建设过程中逐渐采用各种方法来减小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便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

2影响分析

从生态环境的影响角度来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2.1有利影响

2.1.1能源作用

水利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以缓解现阶段社会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的燃烧,减少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影响。

2.1.2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除了能源利用外,水利水电工程还能发挥防洪减灾的作用,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水产养殖、航运、湿地等,新的旅游景观逐渐形成。

2.2不利影响

2.2.1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使得原有的水循环速度减慢,进而降低了污染物的迁移能力和水的进化能力,导致这个区域内的水质受到影响。

2.2.2对气候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气候造成影响,特别是在建设水库的过程中,增加了水气的蒸发。这样,在大气环流中也就加大了该地区的降雨量,同时,出现阴霾天气,为该地区增加了极端天气条件。

2.2.3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结以往的一些大型水库的问题,由于水库的水面宽、水流速缓,形成了特殊的水温结构。这种水温问题改变了部分低温生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4对农田的影响

虽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农田被淹,但是,土壤的热条件和养分的变化会降低土壤肥力和酸碱度,导致土壤盐渍化。而水库水位的波动有可能会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给沿线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2.2.5对陆地植被的破坏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所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自然植被,同时,影响该区域的自然栖息地;再加上污染物的排放速度比较慢,导致该地区的动物迁徙、植物死亡。

3保护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最大价值,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人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

当前,在我国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需要重视和加强水利水电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要避免采用严重影响环境的施工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此外,要加大对建筑人员的环保培训,加大对生态环保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后,还要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减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影响。

3.2开展生态环境评价

从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来分析,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破环的影响是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基于环境科学评价的建设、经济价值的理论价值的构建,在评价过程中,要处理自然生态工程、环境价值、社会生态的关系及其变化,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变化,立足当前,考虑长远利益。

3.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对项目的选址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例如,不能将项目选址安排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世界遗产地等区域。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的水电建设项目不按照相关规定选址施工。这种非法行为严重影响了项目周边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对于以后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定要不断完善我国水电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加大对建设单位的监督,减少违规建设的情况。

3.4根据生态环境评价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对生态环境的风险评价和项目建设区域的经济评价结果,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利水电建设评价体系,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进而制订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建设是一项关系国民生计的基础工作,虽然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容易对生态环境的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为了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全面、准确地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从而实现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价值的最大化。

作者:王冰玉 刘莉 单位:江西省庐山市水利局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主要有水生物影响与陆生物影响两个方面。其中,水生物影响主要是因为河道水体状态改变,引起水生物栖息环境发生变化,导致库区内的鱼类组成发生改变。例如,水利工程建设后,水流速度变缓、泥沙沉积、饵料增多,促使喜欢静水状态水生物进行栖息繁衍。同时,会阻断洄游性鱼类的回游,影响其繁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水生物的生活条件,出现部分水生物数量骤减。陆生物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河道水流变化导致河岸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森林、草场退化,导致陆生物的生存环境消失,迫使陆地生物进行迁徙。这种迁徙既在动物身上有所表现,也在人类身上有所表现。

2水利工程建设下的环境保护措施

2.1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要想实现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就必须先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此为指导来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予以支持。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相关单位要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规模以及其对周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评价,预测出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及其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为生态化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2.2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制定出良好的生态水利工程机制后,施工企业就可以开始水利工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为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行为能够符合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计划目标,施工企业必须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予以落实,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两手共抓、实现双赢”。首先,施工企业要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理念,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确保水利工程能够得以建设的同时,为植物生长、动物栖息以及鱼鸟繁衍提供良好环境。其次,在工程建设时,要尽量选择生态效果好的方案,并选用环保节能材料,避免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再次,要坚持以生态环境美作为水利工程景观改善基础要求,实现对与周围生态环境相符的水利工程美化建设。最后,要建立起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监测评价体系,实现对水利工程环境跟踪评价,实现对水利工程周围生态环境的全方位保护。

2.3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措施

从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平来看,即使水利工程的建设再好,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完成水利工程建设后,必须要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补救。从水利工程周边主体的生物类别角度分析,生态补偿措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2.3.1水生物补偿水生生物补偿主要可以从5个方面入手:对影响农业生产、鱼类繁殖的下泄低温水,要进行分层取水和水温恢复措施;根据生产、生活、生态需求,考虑生态、经济、环境综合效益,对最低生态流量予以确定,建设泄水建筑物;对鱼类繁殖条件不足的情况,可进行人工增殖与放流,并进行跟踪检测;根据鱼类资源特点建设鱼闸、鱼道升鱼机等过鱼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渔政管理,明确规划禁渔区和禁渔期。2.3.2陆生物补偿陆路生物补偿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破坏植被区进行植被恢复与绿化建设;加强对珍贵树木的保护,做好名木古树的移栽、引种繁栽,并进登记造册挂牌保护;为珍惜动物构建良好生态区域,对于需迁徙动物,要预留迁徙通道,并加大对其管理保护措施;根据河道水利工程周边实际生态环境,制定水土保持制度,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对周边水土状态的保护。

3结语

第6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AHP法;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38-05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核心部位,境内碳酸岩山地面积分布广, 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山区省份,属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境内的岩溶分布面积占38.7%。贵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标准,运用恰当的方法评价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其影响作用关系[1]。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展开了深入广泛的研究[2-6]。2012年,李刚等[7]对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给予密切关注,但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评价为主,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甚少,尤其对贵州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进行研究,对于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质量及合理选取符合区域特点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仍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和实践。因此,选取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且具生态地理意义的贵州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实际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重点考虑了研究区域内资源、环境各要素的特点,构建了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定量综合分析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而为全省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贵州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意义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量化生态环境建设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必须通过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进行量化,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工作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使科学理论逐步灵活运用于实践。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生态环境建设过程的监控、测评、考核的客观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状况不能凭空而论,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与监控标准体系。因而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任务、重要问题、重点环节,选准生态环境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客观性,就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作为评价与监控标准。

1.2 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借鉴吸收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的精华,又结合贵州省实际创造性地设计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借鉴现有各种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础条件和着眼点,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既强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要注重提高生态承载力,确保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3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3.1 客观科学性原则 生态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合而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态环境的特征,同时还要体现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资料处理方式的科学性。

1.3.2 代表性与特色性相结合原则 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要立足贵州的区域特色,充分挖掘贵州环境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有代表性地制定出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保障生态环境建设贯彻实施。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做到既有代表性,又突出贵州区域特色。

1.3.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定量方法必须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特别是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只有依据定性分析才有可能正确把握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度”,才能对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

1.3.4 动态监测性原则 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应具有动态监测性,既有静态指标,也有动态指标。

1.3.5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在实际调查评价中,指标数据易于通过统计资料整理、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或直接从有关部门获得。

1.3.6 导向性原则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种全局性、前瞻性、导向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因此,对于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综合反映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便于进行预测与管理,起到导向作用。

1.4 指标体系设计的框架

在遵循上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预选指标进行反复讨论,分析判断,最终选择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环境建设及生态平衡等4个方面,共32项指标,构成了贵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表1)。

1.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确定权重[8-9],相应的AHP法算法如下:

第一步建立评价对象的层次结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目标层为建设贵州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级评价指标4个,二级为评价指标32个,即考核指标[10-12]。

第三步为了使判断定量化,关键在于设法使任意两个方案对于某一准则的相对优越程度得到定量描述(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元素为准则,将下一层受其支配的各元素按其对上一层准则的重要程度用数值表达)。重要性分值通常采用1~9标度法, 即1、3、5、7、9分别代表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一个指标比另一个略重要、较重要、非常重要、绝对重要; 2、4、6、8 则代表介于上述各等级程度之间。根据这一标度法,对设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4个方面的比较和每个方面内部各个指标之间的比较,根据调查结果自上而下构造各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并计算。

第四步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就是求解单一准则下各元素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是为了检查所构判断矩阵及由其导出的权重向量的合理性。用方根法进行层次单排序的过程为: 先逐行计算判断矩阵的几何平均值, 再对其进行归一化后即为单一准则下某个指标的相对权重(W),为进行一致性检验,还需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一致性检验一般通过一致性比率指标(CR)进行, 计算公式为:CR=CI/RI式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andom Index),表2给出了1-9阶正互反矩阵计算5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

第五步进行层次总排序, 即计算评价指标的合成权重。三级中某个具体指标等于该指标权重与二级指标权重的乘积。据此计算得到评价指标体系中三级指标对评价目标的合成权重(表2)。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在影响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中,万元GDP能耗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最大(权重为11.6%),而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的影响最小(权重为0.8%),其余指标的影响居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9项指标中,万元GDP能耗指标的权重最大,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环境保护9项指标中,工业“三废”达标排放率指标的权重最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环境建设9项指标中,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的权重最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指标的权重最小;在生态平衡5项指标中,森林覆盖率指标的权重最大,水土流失率权重最小。在权重排序前12项主要指标中,有5项是关于贵州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6项是关于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1项是关于贵州省生态平衡的。因此,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权衡标准和制约“瓶颈”。

3 对策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结果,为促进贵州省生态环境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提高绿地率

在喀斯特的山峰丘陵进行植树造林,提高绿地率。绿地率的提高可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以大大改善,因植被具有可以涵养水源,提升地下水位,保持水土的功能。贵州省按照“西治”、“中保”、“东用”的林业建设布局,实行分类指导,分区实施,统筹区域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西治”即对贵州省的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强化生态治理;“中保”即对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地区,突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东用”即在东部、东南部及南部、北部自然林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林业产业原料基地。多年来,贵州省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石漠化治理等6大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 大力发展循环、绿色、低碳经济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打造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以“节约、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从源头削减和预防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物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按照“工业先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进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工作;大力发展废弃物再生利用、废旧物品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生产产品无害化。特别是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使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既利用了废物,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3.3 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

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开辟绿色通道,重点抓好汽车清洁燃料的推广。积极支持发展车用清洁燃料,利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作为汽车燃料,积极推广双燃料汽车,改善和减轻随着车辆增加而带来的大气污染。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限制产品的过度包装,酒店、大厦、家庭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3.4 建立完善的废气、废水排污制度

贵州省工业及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常常滞留于城市上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工农业生产使贵州省水体污染问题突出,水环境质量变差。因此,要对贵州省的企业做好监查、监测工作,对于超出规定的企业,要立即停产改造;对标准内企业要制定排污偿还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换代。

3.5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发展环保产业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提高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进程,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减少污染。适应贵州省脆弱的生态环境,改造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产业,加快磷化工、煤化工等传统大型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贵州省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充分利用贵州省的生物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喀斯特地貌生态旅游业,推行生态旅游,以旅游业带动贵州经济的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产洁净、高品质的蔬菜、水果和花卉,严禁污灌。

3.6 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生活安逸和身体健康,是贵州省人民的义务和责任。要做好环保知识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一次性生活用品的使用;尽量使用集体供暖,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多余的废气污染;还要做好农村生态保护常识的宣传,禁烧秸杆、保护森林、草地,严禁乱垦乱伐滥挖,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共同营造贵州省良好的、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任志远.陕西省各地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差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5,28(2):210-214.

[2] 王永瑜,王丽君.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动态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5):41-46.

[3] 夏 青,梁 钰,江进财.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97-100.

[4] 陈乃玲,聂 影.江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7-61.

[5] 陈彩霞,林建生. 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4):348-351.

[6] 李加林.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系统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21(2):263-268.

[7] 李 刚,杨巧艳.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9):1759-1762.

[8] 邵 波,陈兴鹏.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AHP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19(4):29-32.

[9] 袁志明. 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测度方法研究[J].科研管理,2008,29(4):16-20.

[10] 梁文森.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J].经济学家,2009(3):102-104.

第7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金融生态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与策略

一、金融生态环境

(一)定义

简单的说,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等。深层次的又可以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去理解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是与金融业发展有关系的政府、社会因素的综合,其实就是与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关,包括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等等。从微观角度上来说,包括法律制度,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等等。

(二)建设的意义

1.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商业银行的发展除了和自己的经营实力有关系之外,外界环境对它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区域的经济发展又会影响当地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良好则会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在银行进行存贷款行为,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各环节相互脱节,社会信用信息分布广泛,并没有统一的可以集中处理大量信息以及查询信息的系统,社会资源不集中。有些不法分子正是通过这个漏洞谋取私利,出具假审计报告,使得整个社会信用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提高信用水平,就必须要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严格打击不讲信用的行为,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改善金融法治环境。当前金融法治环境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民事纠纷案件层出不穷,而且纠纷案件诉讼和执行周期长、成本高、效果差,导致金融吸引力下降。近几年,不少地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支持金融业发展,对金融资源的流入有很大吸引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金融发展所获得的政策支持,尤其是法律环境的支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农村金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它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资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务,便利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促进农村城市一体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直接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农村经济大量外流。根据报道,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农户“贷款难”和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现象,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大于贷款,形成资金净流出。

2.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应该与时俱进,很多法律已经不适用于农村的金融发展。现行的法律规章中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的专项法律,不能够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实事求是,自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而且也没有严格的严惩制度,针对企业所做的不法行为无法采取合理的惩治措施,不仅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还影响了信用水平。

3.农村经济基础差。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可是农业发展却并不被看好,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收入极低,使得很多人都不愿意从农,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从农是羞耻的。农村金融机构想要一展宏图,奈何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苟延残喘。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区域金融业的发展依赖于该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强地方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虽然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案,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环境,但是在各种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更多只是集中在政府和金融企业的管理层面,而其他企业管理者、居民,甚至金融业的普通员工了解的并不多。根据调查,很多人并不了解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占多数的平民百姓来说更不懂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这使得我们的政策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政府有时会干预金融企业

有些时候地方政府还会通过行政干预强迫银行对自己重点扶持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迫于政府各个部门的压力,银行只得按照政府的要求去办事。

四、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方案

(一)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居民的金融意识,广泛开展金融业务、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多向人们普及金融知识,通过媒体等有力途径大力宣传金融理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全社会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识。需要金融行业与媒体行业的共同配合,共同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舆论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一项艰苦又复杂的项目,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体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全国人民都能知通知晓金融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二)健全完善法制建设

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在金融法制建设上逐渐完善,但是仍难以适应当今金融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金融业的法制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政府应该加大维权力度,加大严惩制度,提高企业与个人的法律意识,此外还应该实事求是,根据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法律方案,提高法律方案审批和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法律案件中金融案件的立案率、结案率和执行率。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不法企业与个人,全力加强完善法律制度,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切实保障金融机构、企业与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信用秩序。

(三)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行业,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要加强各级政府对金融生态的推动与引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应该做好金融工作的领导协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政府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要把改善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纳入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方案,要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业绩考核范围,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政府还应该密切金融企业与客户的关系,让客户更多的了解金融,同时也让客户有更多的防卫能力。但是政府又不应该过分的干预金融企业,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要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主动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企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四)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的好坏严重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所以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建设是促进金融生态优化的重要手段。很多企业诚信意识非常淡薄,失信行为经常发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天平的稳定。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也曾部署制定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应该将诚信建设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应该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加大司法执法力度,加强对金融C构、企业以及个人失信行为的监督,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五)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

金融市场是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政府应该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这样可以形成各个部门相互制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相互合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力度。同时要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地方政府应在商业银行之间建立良好的竞争范围,让商业银行通过良性竞争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实力,同时政府也应该重视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评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评级等级,以此争取商业银行对自己的资金支持。

五、总结

在金融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国都非常重视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无论政府实施力度有多大,最重要的还是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与个人协调好关系,共同努力,才能促进中国的金融发展,才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

[2]梁磊.浅析甘肃金融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陕西教育理论,2004(6).

[3]赵国永.关于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热.2008.

[4]宋延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2009.

[5]吴治民,韩杨.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6).

第8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环境质量评价;必要性;内容;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而然地,环境质量评价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质量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分,特别是有生命组分的质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其环境质量的优劣。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利用生态系统最综合、最为本质的属性特征变化,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给以数量化表征,并划分为一定的等级给予评价,由此可见,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综合性很强。

1.环境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产生了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剧增,城市生态平衡失调,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积极补救,对任何拟建的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 积极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经济就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结合发展起来的产物,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日益重视和发展生态经济,宏观的经济政策层面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政策体系;微观的生态技术层面是指在各具体行业的经济活动中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其核心思想就是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在能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项目投资科学决策应综合考虑工程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因素。应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给予重视,否则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一味地追求工业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上,有确保那些支撑长期增长幅度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最终使得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我国了可持续发展观,在发展指标上,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尤其是环境、生态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这才符合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建设项目投资前期工作核心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引入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是非常有必要的。

2.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

2.1重要性原则。正确认识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的成因、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解生态环境的构成因子,弄清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变化及其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每一项指标均应是反映该领域的主要指标,同时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生态环境各方面的状况。正确选择评价参数和质量标准,确定适宜的权重,最终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生态状况及其生态效应。

2.2持续利用原则。生态环境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多因素系统,它综合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特征,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时,应从生态、经济和政策等方面按照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原则,使单要素和综合整体的质量评价结果体现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性。

2.3贵极无价原则。对于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自然奇观、独特的生态系统等,认为其价值无穷,无法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特殊符号来表示,而不能估价。

3.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方法

3.1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生态安全状况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是主体对客体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时,应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和评价的目应根据生态环境功能和评价的目的选择不同的标准,以此为参照系来评价该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偏离未退化的、稳定的生态环境质量的程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诊断性和预兆性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傻康之间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最主要的生态系统功能体现在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价值功能,这些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指示物种评价和结构功能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和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

3.2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生态环境优劣的定量描述和评定,其目的是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找出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订生态环境规划和有关管理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环境质量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评分迭加法、综合指标法、聚类分析法、自然度方法、景观生态学法、生态图法、生物生产力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及多级关联评价法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其可靠性最终取决于对生态环境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程度,获取可靠的基础数据,把握生态环境特点、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评价成功的关键。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数学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的水平,应努力加强数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渗透。

4.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4.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对评价区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运用污染源评价的方法筛选出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全面调查生态环境,收集原有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资料,根据评价任务和目的选取对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发展、变化影响重大的因素,再采用专门的评价方法得到各评价要素质量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是研究外环境的污染现状,它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重心所在。

4.2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各评价要素质量变化引起的环境生态效应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如生物的生态变异、生理功能异常、减产、不结实直至死亡、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状况的影响,如儿童的发育、健康状况,成人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等;经济效益分析,以货币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大小的尺度,将生态环境质量所受的损害进行经济损失估算。

5.结语

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不仅以各自的特点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的某些部分,而且结合在一起对城市施加综合影响,共同塑造着城市的景观,甚至左右着城市的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从环境生态角度看,社会生态环境与经济生态环境中的各要素,更关系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时候,要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各方面。评价生态环境的素质优劣,是以生态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生存及持续发展的适宜度作为衡量标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应正确认识环境,分析环境,从而达到客观准确地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强虹,刘增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4(01)

第9篇:生态环境建设的方法范文

在缺乏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人类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如果只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眼前的利益来进行,而不经过科学的规划而全面考虑,势必会以牺牲大自然的环境为代价,最终将导致整体生态环境发生恶化、失衡。所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1.1积极的作用

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对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起到了平衡的剂的作用。它满足了当代社会人们用水、抗洪、灌溉、电力、航海、牧副渔业、旅游等方面的需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样,它对生态环境的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可以调节用水量、合理配置资源、预防河道的断流、对水污染的节能减排、提高防洪和抗旱的能力、减轻水灾和旱灾造成的损失、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用水状况等,以上这些都有力地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1.2消极的作用

1.2.1大型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导致建设区中的生物物种灭绝。因为水利工程建设是在打破原有生物生活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于珍惜性的物种,它们所在的生活环境非常单一,如果破坏,就很难找到相适应的新环境而灭绝。同样,水利工程建设还会破坏生物的食物链,一旦破坏,瘟疫等传染疾病就会随之发生。

1.2.2水利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破坏当地的古建筑或自然景观,尤其是在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中,这种破坏几乎难以避免的。就如同三峡库区内的蓄水位达到正常水位值后,直接使大量的人文景观被破坏而沉入水底。

1.2.3当水利工程建设在跨流域输水时,因为输水渠道渗漏而导致对地下的水位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地下水位升高后,周边的土壤会大面积的出现盐碱化或者沼泽化的情况,这就给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尤其在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滑坡、泥石流现象时常发生,这些都对当地百姓的财产和安全构成了威胁。

1.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破坏性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由于施工所在的地壳因受到了内部结构的应力而发生变化,这非常容易诱发地震。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变化的动态性系统,它要求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在保持与改善地球生态系统的同时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2促进科学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和保护要做顶层设计

水利工程项目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如果要想在一个完整的周期中使生态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就应当在不同的阶段做好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和保护的顶层设计。

2.2尽快出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

根据人们现有的认知,应尽快出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如制定与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所能承载的评价方法;制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各种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性的评估标准;在综合性地考虑到社会环境、经济、生态环境收效的基础上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切实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环节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

2.3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机制

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损失成本的计算方法与补偿手段,尤其是要创新移民补偿机制。根据生态环境各要素的需水性特点,利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调蓄条件适当地进行补水来保护生态环境。在水利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强调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而不是单纯的充分利用;要考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同时,为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留出一定的用水比例,并提出合理的环境需水量和生态用水量。

2.4要建立多学科相融合的技术互撑体系

通过创新科技来预防和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5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决策性机制

在提高决策的过程中,要增强公开度和透明度,使利益相关者和公民有及时参与决策的相关渠道;要尽快建立健全水权机制和控制用水总量的制度,这样才能大力提高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将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做为约束,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的布局和产业的结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