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2009年11月起,随着世界经 济的缓慢复苏,主要贸易品的贸易额与上年同月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主要贸易国的外贸也几乎都在12月转入正增长状态。此后,国际贸易进入稳步增长 期。据WTO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3个季度,世界贸易名义增长23%,彻底摆脱了上年名义增长-23%、实际增长-12.2%的阴影。可 以说,世界贸易已经走出2009年负增长的阴影,进入快速复苏轨道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上半年的增速快于下半年2010年上半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同比增幅达25%。而下半年,受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先扬后抑、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外溢、各方纠正失衡进展缓慢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第三季度世界贸易额增长放慢至18%。
二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外贸均增长迅速美国2010年1~10月出口增长15.1%,进口增长19.3%;欧盟分别增长22%和23%;日本增长28.4%和18.1%。
三是金砖四国依然是世界贸易增长的主力军从2010年前三季度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35.4%、35.4%、37.6%和37.9%。特别是印度、巴西和中国的进口增长均超过了40%,为世界贸易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亚太地区FTA向无税化方向迈进
据WTO统计,截至2010年6月,世界上已经签署的双边以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FTA)有187个(包含关税同盟)。其中2000年以后签 署的121个,占全部FTA的64.7%。从地区上看,亚太地区是FTA最为活跃的地区。从表1中可以看出,很多亚太国家的FTA覆盖率都在50%以上, 特别是拉美一些国家的FTA覆盖率更高。
关键词: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现状与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企业普遍采用赊销等买方信用结算方式,在国际、国内贸易中就产生了大量的应收款。而企业受大量的应收款影响负担沉重,举步维艰,急需通过应收款转让进行融资,加速资金周转。然而,应收款转让融资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经济、法制因素的影响面临着诸多法律问题。因此,在国际经济法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当前后危机时代,探究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措施十分必要。故本文从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应用状况和立法现状入手,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措施,为繁荣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市场献言建策。
二、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状况
(一)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应用状况
1.我国应收款转让处于“含苞待放”阶段。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与西方国家相比开展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不过目前规模还相对较小,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作为应收款转让的主要融资形式之一的国际保理业务于1987年正式登陆中国,比欧美国家晚30年左右。然而,虽然我国保理业务发展迅速,但与我国经济大国、人口大国的国际地位还相差甚远,与我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极大不相称,发展水平还很低。其次,福费廷业务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80年代迅速发展,90年代传入我国。再次,应收款转让在证券化方面在我国最早也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2年三亚市以800亩土地为标的物,以该地产销售收入及相应利息为收益来源首次发行证券,随后在融资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后,应收款转让在项目融资方面,多表现为对项目未来收益的转让,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比较集中在对BOT项目融资方式的运用上,如了深圳沙角B电厂、北京京通高速等BOT项目。
2.我国对应收款转让有极大需求。首先,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有望通过应收款转让得到缓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占到全部企业数量的99%。然而长期以来,融资问题一直是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稳定性差,经营风险较大、财务记录不健全、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等原因,寻求担保困难,很难达到银行贷款条件。此外,由于严格的上市要求,通过发行股票证券融资也很困难。中小企业尽管固定资产较少,但为了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普遍采用赊销等现代结算方式,致使拥有大量的各种应收款。因此,应收款转让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经营困难有实质性意义。其次,大量应收款亟待通过应收款转让回收处理。目前,中国企业迄今至少有1000亿美元的海外应收款逾期无法收回,并且这个数字还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在增长。此外,我国银行业也拥有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些款项可通过证券化、打包出售等应收款转让方式进行融资,加速呆账变现和债权流通,极大地使有限资本利益最大化。再次,大型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以未来应收款转让为基础的项目融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在整个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急需引进非政府资金。而项目融资恰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理想办法,其典型的做法是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为担保或在一定期限转让项目未来收益进行融资,而这些是应收款转让的,确切地讲是未来应收款转让的典型特征。
3.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应收款转让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立法尚不健全,准转让人可能因为法律环境考虑对应收款转让持谨慎态度。另外,开展应收款转让业务的机构或个人由于可能为接受转让而承担的风险较大,因此提高交易费率,增加转让人融资成本,使得准转让人对融资形式望之却步。因此,我国应收款转让的应用状况呈现规模小、交易额小的局面。
(二)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立法状况
我国没有规范应收款转让的专门立法,有关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票据法》、《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条文中。通过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我国关于应收款转让的立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关于债权转让或应收款转让的立法层次较低,没有专门立法,涉及应收款转让的立法或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等法规中,且有些规定有矛盾的地方,比如《合同法》采用的是通知生效主义,而《民法通则》采用同意主义,二者有本质区别。
2.关于应收款的可让与性问题,虽然在《合同法》中给予了界定,但对未来应收款的可让与性及禁止转让条款的效力问题尚不明确。依据《合同法》51条和132条的规定转让人对所转让的应收款应具有所有权或处分权,否则将因标的不能或标的不存在而使转让无效。因此,将来应收款由于受转让人是否能够实现其所有权或处分权也具有不确定性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况且未来应收款中有基础关系的未来应收款和无基础关系的未来应收款地位是否等同也没有明确界定。
3.《合同法》虽然规定了通知生效主义,但对相关问题难以调整,比如受让人是否有权对债务人发出转让通知问题;受让人对债务人如果发出了转让通知对债务人的效力问题;如果不通知债务人,转让合同是否有效及债务人收到转让通知如何响应等等。
4.虽然《担保法》解释97条和《物权法》223条允许以应收款出质,但是对可以转让的应收款范围缺乏界定,哪些应收款可以质押,哪些不能需要予以明确。
5.我国立法中关于应收款转让缺少平衡各方利益、维护交易公平、有序进行的优先权准则,难以用我国现有立法确定应收款转让中受让人与其他权利竞合人之间的优先权次序。我国现有优先权制度,过分保护担保权人,对应收款转让所涉及的优先权冲突并未涉及。
三、对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相关建议
(一)对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应用方面的建议
在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应用方面,我国应优先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在应收款转让方面应重视和发展应收款资产证券化融资和项目融资。在应收款转发让风险防范方面,首先,货物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及工程承包商应对其合作对象的资信状况及其所在国法律法规、金融货币政策深入了解,从源头上减少应收款权利无法实现或受到损害的风险。可以通过网络、国外的行业协会、我驻外的商务参赞、银行、国外著名咨询机构、国外的宣传媒介或者通过与进口商打交道的其他企业、实地考查等方式来获取对方的信息。其次,应熟悉我国《合同法》、《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及其他有关金融方面的规定,尤其是有关债权转让方面的规定,避免因选择转让人所在地法律为准据法是可能产生被动局面。再次,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和受让人。
(二)对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立法方面的建议
针对我国应收款转让方面的立法状况并考虑与今后国际公约接轨,在立法方面有以下建议。
1.提升规范应收款转让的立法层次,关于债权让与或应收款转让专门立法,更好规范应收款转让经济活动。
2.明确应收款的可转让性,尤其是对将来应收款和约定禁止转让应收款的可转让性做出明确规定。
3.应允许受让人向债务人发转让通知和付款指示,但对债务人的通知不影响转让合同是否生效,仅作为排出第三人和实现债务人向受让人付款的依据。可以针对债务人较多、债务人不明确或不确定的情况进行适当公示或登记。
4.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优先权规则,完善我国优先权制度。可以在我国《合同法》强调转让通知的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以通知时间为准的优先权规则,规范受让人与其他权利竞合人之间的优先权争端。另外,也可以借鉴《物权法》关于不动产交易需采用登记进行完善的办法建立已登记时间为准的优先权规则。
5.尽快批准《国际保理公约》,尽早加入《应收款转让公约》,以便为我国进行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营造国际保障和良好国际法制环境。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规模、交易额、法制环境与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的国际际地位很不相称,如果加入上述公约,会促进我国应收款转让的立法完善,拓展我国开展应收款转让的国际平台会,有效减少当事人之间的国际分歧和法律障碍。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中应收款转让的应用状况和立法现状,找出了阻碍应收款转让的相关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用和立法实践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市场向繁荣、稳定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先玲.项目融资模式及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千亿海外欠账 凸显信用缺失[N].大公报,2005.
1.1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内容概述
跨境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商业的信息传播与交易,其在全球的发展主要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加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促进了跨境电商的良性发展,为交易双方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贸易交易中,由于我国外贸企业用来获取利益的资源相对匮乏,而区域限制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因此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始终处于落后的地位。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我国外贸企业的经济贸易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企业通过建立虚拟的营销服务,并利用自建平台来进行产品的展示,以不断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1.2对经济层面产生的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我国网络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升级和革新,我国外贸企业的进出口贸易达到商业化水平,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资源层面还是产品层面,其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加强,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潜力巨大。而在跨境电商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国家贸易的特点更加倾向于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1.3对空间层面产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诸多的便利,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加方便和高效,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跨境电商不仅减少了贸易摩擦,同时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由于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而在此环境下兴起的电子商务,更是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为经济贸易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网络进行交易,使消费者对企业自身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改变了其对企业资本实力的客观判断。
2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也在逐年攀升,我国国际贸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结合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GDP的大幅提升,与国际贸易市场的开拓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直接带动了我国GDP的增长。现阶段,虽然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势头良好,国际贸易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此情况下,仍然要正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信息网络条件的限制、人力资源匮乏、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等,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改革和调整,使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迈进。
2.1信息网络条件的限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由于电商虚拟性的特征,贸易双方对彼此的信用状况很难掌握,这就使得一些企业故意制造虚假的商业信息以及产品信息,商业欺诈行为也因此产生。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虽然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完善,但在跨境电商交易费用支付结算领域还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技术、管理、消费水平等方面,由于信息网络条件的诸多限制,以及不完善的信息安全机制等,给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2专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现阶段,国际贸易行业的准入门槛偏低,而高等院校对人才的教育模式已经与现实发展的需求严重不符,刚步入国际贸易领域的大学生,以为掌握了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知识,便可以胜任相关的工作,但是真正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要具有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还要将知识进行熟练应用,这对工作者的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电子商务更多的是需要具有较强动手能力以及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才,而对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2.3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在国际贸易业务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同,而贸易双方处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对于电子商务文档信息的真实性、知识产权、网上交易等法律问题,不同国家的法规政策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而国际上又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我国现有的法规制度只是针对于传统贸易有效,而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没有严格的法规制度予以保障,相反,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对外贸易主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
2.4企业缺乏管理、制度的创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企业也积极地加入到国际贸易中,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缺乏创新性,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地位普遍较低。现阶段,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外贸企业的产品品质需要不断提升,仿制品仍旧是我国外贸企业应该坚决杜绝的;另外,有的外贸企业的产品低端化和同质化较为严重,由于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轻工业品,而这也是企业打价格战的一个重要因素。
2.5经济发展粗放型较多,集约型较少
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在经济的发展上,主要以粗放型为主。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着集约型发展,但是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仍旧以粗放型经济出口方式为主,出口量较大的同时,层次和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竞争力始终无法提升。由于集约型产品的数量少,不具备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所以我国国际贸易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
3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3.1不断优化完善网站和相关基础设施
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与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较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还与其有一定的差距,而这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竞争力远远不足。所以,要不断完善网站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安全,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同时推动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3.2提高企业的门槛,不断深化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现阶段,高校中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仍旧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当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虽然涉及跨境电商的内容,但也仍旧是一些基础知识内容的教授,而对跨境电商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教学。在此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层面,而学生也只能掌握传统的进出口业务。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专业课的学习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因此高校可以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深化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开设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综合人才。
3.3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跨境电商的发展处在探索阶段,发展时间不长,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传统商业立法是以纸质交易为基础的,而由于跨境电商自身的虚拟特性,是非纸质交易活动,因此传统商业立法对其是完全没有约束力的。所以,传统商业立法是完全不适用于网络商业的业务运作,与网络产业的发展是完全背离的。所以在跨境电商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以确保其能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4不断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要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企业领导更要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设施。另外,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结合时展的需求,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以确保企业能够符合国际贸易的相关标准,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积极更新和转变管理理念,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必要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以我国国情为根本,为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支撑,由此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最终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3.5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彻底改变我国长期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状态,高新技术产业能够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通过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快产品的升级更新等举措,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提升。彻底改变原先我国国际贸易中粗放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态势,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成功经验,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为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地位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概述
国际服务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国际贸易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三大类,国际服务贸易是指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动并获得报酬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劳动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国际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种表现形势:过境交付、商业存在、境外消费、自然人流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结构是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逻辑结构相统一的。换句话说,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形态是先有商品贸易,后有跨国投资,再有服务贸易的。而国际商品贸易以及国际投资在逻辑上是国际服务贸易形成的前提。不可否认的是,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逐年增长。 2011年,世界服务进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同期货物贸易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服务进出口增速仍略有提高。2011年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为8015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0.6%。其中,出口41500亿美元,同比增长11%;进口386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二、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现状
过去10年中,我国服务出口年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19%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相比于全球其他服务贸易的停滞不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攀升至历史最高点32.4%,居世界服务贸易各国各地区之首。我国服务贸易的世界排名以及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逐年稳步上升,2010年比重达 10.9%,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上升为世界第四位。
三、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总额虽然在逐年上升,但逆差不断增加,出口结构不合理
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由上年的219.3亿美元扩大至5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逆差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服务类别;其他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则实现较大数额顺差。
2.缺乏优秀的服务贸易人才,影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人才大国,但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缺乏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近年来,我国服务行业从业人数增长迅速,但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导致中国在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比如说金融、保险、咨询、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而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中国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附加值,首先要加快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
3.国内服务贸易自身竞争不充分
由于体制的问题或其他问题,电信、保险、邮政、能源、金融、电力等多个服务贸易领域,未向外资或民营资本开放,使得服务提供商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获得垄断超额利润,因为自身竞争不充分,所以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四、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服务业利润最高,需求最大,作为一个国际大国,如果服务业滞后,就会成为这个国家发展的障碍,还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忽视了农业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要加快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重要因素是国家必须加强对服务业的扶持;并且,除了国家对服务业应增加投入外,还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服务业,要打破某些服务部门的国家垄断和地区封锁。服务业不仅要对民营企业开放,同时应扩大对外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公正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
2.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整个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增长意义在未来要依靠服务贸易的推动,鉴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规模还比较小,处于成长阶段,渐进式的开放策略的服务贸易有助于规范健康发展服务贸易。根据GATS的规定以及我国服务业的现状,规划并统筹各行业市场准入原则,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步伐加快的今天,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亚太经合组织其他一些成员经济体相比,在国民待遇原则、自由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落实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仍然会受到其他因素制约,所以循序渐进开放中国服务贸易市场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国家应有目的地分禁止开放、限制开放和鼓励开放三种方式进行,不同地区可以区别对待。先对具备条件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讯等。
3.充分发挥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
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都相对滞后,应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贸易的管理优势以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发展,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顺应国内产业调整和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优势服务项目上充分利用GATS的规则,制定服务业出口市场战略和服务业出口部门战略;二是顺应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放松对服务业的管制,引入竞争,鼓励创新;三是采取有效的服务贸易政策,确立服务业公平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四是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服务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积极参与服务贸易市场竞争。
4.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从本质上讲,服务业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联系。人力资本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不具有较大稳定性。服务业的优势可以通过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人才流动获得。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高素质的服务业比如说涉外人才仍非常紧缺。今后我们在充分发挥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应多渠道、多层次培养服务业所需的各类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东升,编著.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关键词】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贸易逆差
国际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输入与输出的贸易方式,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贸易强国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输出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由于其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其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对外贸易,更是其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国际政治义务和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
(一)总体上文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文化贸易的规模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商务部的《2006年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情况》显示,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2006年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达10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是2001年的2.9倍。中国文化进出口产品以电子游戏机、雕塑品及装饰品、图书等印刷品为主。其中电子游戏机进出两旺,2006年出口额比上年增长30.6%,占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52.6%;电子游戏机进口额占文化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近三成。体现中国特色的雕塑品及装饰品成为出口一大亮点。2006年中国雕塑品及装饰品等视觉艺术品出口额比上年增长10.9%,占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34.1%。图书、报纸和期刊等印刷品出口增幅显著。2006年图书出口比上年增长21.8%,报纸和期刊出口增幅达62%。同期,图书、报纸和期刊进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9.1%、14.5%。2006年,中国与美国、欧盟和香港地区的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35亿美元、30.5亿美元和22.1亿美元,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是中国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欧盟位居其后。2006年中国对美国、欧洲和香港的文化产品出口额合计占全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87%。除上述三大市场外,东盟也是重要的进口来源地。在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6年中国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6.5亿美元,其中音像和电影进出口2.6亿美元,广告、宣传服务进出口23.9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中国出口的文化商品50%以上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被认为是世界上文化硬件出口的第二大国;而文化软件的出口,在中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不但与中国作为国际贸易第三大国的地位不相符合,而且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二)文化贸易上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我国文化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文化产业进口大于出口,逆差较大,尤其是在知识含量高的文化产品贸易上逆差严重。文化软件出口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与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相符。
下面是我国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情况:
图书进口额是出口额的1.44倍,报纸为10.8倍,而期刊的进出口逆差更大,进口额竟是出口额的46.91倍。图书制品的贸易全部体现为逆差。
在音像制品方面,录音带是完全出口的,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超过进口,出现顺差82.86万美元。除此之外,激光唱盘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而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是出口额的49.55倍。
版权贸易的逆差更为严重。软件和电视节目版权是完全进口的,而电子出版物版权的进口数是出口数的1.99倍,图书版权为6.54倍,录像制品版权为72倍,录音制品版权为90倍,期刊版权则高达374.5倍。
总之,我国在主要的文化产品贸易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逆差。除了录音带是我国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的出口明显大于进口外,其他的都过分依赖进口。最严重的是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其次是期刊的版权,进口量竟然是出口量的374.5倍。
二、我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一)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这集中地表现在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上。对儒家学说的批判由来已久:秦始皇开始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批孔等,到了今天,在一些人的眼里,是否彻底批判儒家学说,已经成了是否是真正改革开放的标志了。最可怕的是文化的断层或割裂,而不是文化的新旧问题。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还谈什么扩大文化产品的出口?所以,一味地发展货物贸易,而对自己的文化不自尊,对于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不自觉,即使地球上每个人都穿着我们制造的裤子,如果“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我们还是不能称自己为大国”。
(二)缺乏规模经济
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偏小,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创新能力不足。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95%的份额;世界各地的新闻业,90%以上由西方大国垄断,其中又由70%是由跨国大公司垄断。大跨国公司集团规模庞大,收入非常可观,每年可以达到一百多亿甚至几百亿美元的收入。而且美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相比之下,我国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获得快速发展,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但从总体上说,文化企业的规模仍然普遍偏小,尤其是产业集中度过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微。另外,从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看,中外文化企业之间资金实力的差距和获利能力上的差距也是巨大的。
(三)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措施不具体
2004年7月文化部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国产音像制品出口的通知》,2005年初文化部发出了《关于促进商业演出展览、文化产品出口的通知》,等。但是这些政策都缺少实质性的支持,如税收问题、投资优惠等都没有涉及到。特别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风险都大大高于普通商品,生产的周期也大大长于普通商品,如何给予扶持,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文化产品特别适合于在互联网上传播,我国政府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去培养能够在互联网络之中进行创造、生产、推销的企业或中介机构。
而发达国家在多年的国际竞争中,早已形成了一套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法律和政策。在以复制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迅速做大的同时,美国社会意识到了原创的重要性,意识到最终是“内容为王”,所以政府制定了相当有效的文化政策,鼓励、扶持原创艺术的发展,进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比如从1930年开始,美国就与电影产业制订了“限制国内垄断,鼓励国际出口”的法律,禁止在美国境内实行从创作、投资、制片、发行到电影院线的垂直垄断,以保护自由竞争,但是鼓励电影的对外出口,在截至1993年底的GATT谈判中,美国政府动用各种手段,以逼迫欧盟国家开放电影市场。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建立对外文化贸易的优势,必然要调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方面的力量,必然是一个涉及到文化内容、科技研发、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等的系统工程。
三、结束语
我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巨大文化市场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为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不等于生产力”,从拥有资源到形成生产力,到形成高附加值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生产力,有很长的路要走。发展文化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一环,我们要真正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就一定要寻找正确的道路减少我国文化贸易的逆差。
参考文献:
[1]张玉国,朱筱林(译).文化、贸易和全球化[J].中国出版,2003(1).
[关键词] 外贸增长方式 转变 途径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现状。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额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三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
我国长期采用的是“重在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使得我国出口连续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但是,我国的出口是低效率的,产品的价值增值与规模的增长是不相称的,出口的数量优势远远大于出口的质量优势。但是巨大的贸易顺差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在逐渐的显露出来。(1)人民币升值压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经济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日渐高涨,最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中国巨大的贸顺差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而由此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出口的利润空间萎缩,国际收支不平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的棘手问题。(2)贸易摩擦增多。我国的低价产品冲击外国市场,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引起贸易伙伴国的不满,进一步激化贸易争端。2005年以来,已有12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3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件增多,涉及金额上升约20%。很多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加紧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对我国产品频频设限。
2.对外贸易增长分析。(1)对外贸易增长的效率。在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的2006年~2007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名列第五十四位,相比去年下跌6位。中国的2004年至2001全球竞争力排名分别为49,46,39和33,些数据分析与我国的贸易状况是相吻合的。国家竞争力是贸易增长效率的重要指标,中国国家竞争力的连续下降,说明了中国外贸增长效率的不断降低。(2)对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外贸易增长的协调性的重要指标是外贸依存度。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大幅度增长的,截止至去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了63.86%。比照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93年至2003年都基本维持在20.4%~25.7%,上下波动幅度不过5个百分点。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增大。(3)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性则与中国经济本身的可持续性相关。我国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是成逐年上升趋势的,在2004年接受义务教育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但是随着劳动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劳动力廉价优势已经在逐渐失去。
二、外贸增长方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都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始终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贸易额的增长大部分是纯数量的增长,而出口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出口的增加。纯数量的出口增加,使得我国在初级产业中不断的重复低效率、高成本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并且在这些产业中投入大量的重要资源,造成资源产出的低效率。粗放型的模式促进了我国对高技术及其产品的进口依赖,这非但不能促进我国的技术创新,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我国的科技发展。即使在部分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上,也主要从事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研发部分基本不在我国。
与国际贸易相对比,我国国内贸易倒是能够比较稳定健康。我国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国内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我国通过立法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使用替代型能源等方法。
我国外贸易依存度相当高,并不具备国内贸易的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国内贸易发展成熟,其贸易增长方式已经显露出它的不适应性,需要借鉴国内贸易改革的经验,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
三、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对策及途经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关键中的关键是政府如何进行引导,采取何种贸易政策,做好宏观调控。这是转变得基础,是进行转变的整体框架。在宏观政策确定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外贸质量。
1.改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国目前出口产品大多是规模大价格低,是中低档产品的出口,只赚取其中的加工费用。出口商品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使外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因为低价格,而是因为质量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外贸风险,减少外贸的依附性。
2.提高外贸增长的效率、质量,以及可持续性。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设;加快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自主技术创新,实现外贸增长的可持续性。
3.借鉴我国国内贸易增长的方式。国内贸易的增长是可以借鉴的,各省之间的贸易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对外贸易相类比,各省市的企业可以与各跨国公司类比。学习借鉴国内经济增长的模式,避免资源浪费,减少贸易摩擦,以提高增长效率及质量。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已经是一个贸易大国,但是距离贸易强国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中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方式转变得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而我国则应在充分利用自己要素禀赋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实施有计划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由粗放式贸易向集约式贸易转变,同时提高外贸的数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康君: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体系.中国统计,2005(9)
【关键词】 农产品 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新思路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自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每年都跨越一个百亿美元阶梯。展示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前景是客观的,潜力很大。
但是随着入世和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巨大的机遇面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非关税政策,对出口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资料显示,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近10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苹果和烤烟仍有比较优势,但优势地位都有明显削弱。总体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但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已经出现了逆差。尤其是在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我国在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加之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我国农产品贸易更是大大受挫。
1. 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1我国农产品在农产品的品种、加工方面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严峻挑战 我国多数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单一,导致了我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较欠缺,没有达到良种化。
1.2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不完善 1978年以来,虽已完成以向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全与现代市场制度接轨,经营体制还较为散漫。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难以突破技术壁垒,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难以绝对保证。
1.3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缺乏深加工 与国外农产品贸易强国相比,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不能适应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1∶3。
1.4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高标准实施贸易保护,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导致出口的下降。如欧盟从2002年初,因在我国出口的兔肉、鸡肉和冻虾等产品中检测出含量为200mg/kg的氯霉素而停止从我国进口该产品,而上述氯霉素含量在国内则无法测出。“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
1.5农业生产加工效率低 我国幅员辽阔,这也加大了在生产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如耕地、水资源、生态、科技、基础设施、农民等存在地域差异。科技兴农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我国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得生产加工效率低。
此外,国际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并最终导致农产品市场蜕化为“柠檬市场”。新贸易保护主义利用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政治上的便利性、技术上的歧视性和实际效果的有效性等特点经常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出口国实行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2.农产品对外贸易新思路
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应该结合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从源头上攻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才能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2.1实现初级农产品多样化 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鲜明的地区差异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合理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作为优势格局的基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较优势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2.2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2.3深化农产品加层次,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农产品 建立起一个层次分明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利用特定工艺实现多物品的多功能组合的特色加工,针对不同特点对产品进行综合性加工,充分利用其优势之处,扬长避短。我国应加强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和加工产值,并将今后的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使其成为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这是扩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径。
2.4实现安全农业与贸易农业统筹兼顾,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发展规模经济,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控制及认证。
2.5政府应及时改进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政策 建立农业国内支持新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减少农民收益较少的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保护新体系;建立国家支农政策新体系,加强农业投入保护,增加农业保护力度。从主导、控制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向管理、服务型的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转变,及时准确掌握全球农产品国际贸易动态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2.6实施农产品差异化战略 主要集中在产品差异化、品牌个性化、价格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促销差异化方面。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差异化经营的基础,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农产品对外贸易以及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新方式。
总之,从目前的局势看,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因而面临着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和其他一些问题,要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应加大与国际农产品经营企业联合分销的力度,一手抓国际市场,一手抓国内市场,两手都要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动力。例如我国青岛的很多农产品都直接销往国外,还有大中城市所建立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人人乐等,通过供应链、采购、联合分销等手段,将我国大批农产品有效地推向国际市场。
[关键词]铁矿石贸易 现状分析 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demand for steel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bi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teel industry, led to China's iron ore import prices rise continuously, it greatly influenced the continued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iron ore trade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order to avoid higher iron ore prices caused by the maximum negative influence.
[Key words]the iron ore trade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302-01
作为支柱型基础产业,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钢铁企业为铁矿石最终消费者,钢铁产能分布决定了铁矿石消费格局。因此,对于铁矿石需求量逐步增大,我国国内钢铁生产的需要远远大于我国自产铁矿石的数量。导致我国的铁矿石大部分都要依靠进口,从而满足使钢铁生产的要求。因此,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致使我国钢铁行业生产制造的成本增加,使得我国钢铁的利润不断下降。
一、我国铁矿石市场的现状
1、进口数总量大,增长速度快
通过分析和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矿石市场的主要需求增长力量。预计到2016年我国铁矿石供需缺口将达到3.83亿吨,增长速度很快,国内铁矿石产量根本满足不了生产生活需要,必须进口大量铁矿石来弥补国内缺口。
2、进口来源集中,缺乏定价权
中国从40多个国家进口铁矿石,其中主要来源国为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南非、乌克兰、秘鲁与加拿大等国家,从这些国家的进口量占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90%以上。澳大利亚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是我国铁矿石的最大来源国。巴西和印度也在我国进口铁矿石中占有较大份额。由于铁矿石进口的源的过度集中,高度寡头垄断的卖方自然比多头竞争的买方占有优势,使得我国在战略资源上受制于人,一旦遭遇世界经济波动或者重大事件,铁矿石供给不足就会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其次,议价能力的缺失,没有应有的话语权及对铁矿石价格的控制能力,则直接导致钢厂采购价格升高,利润空间收窄。我国铁矿石进口处处受制于人,被动接受铁矿石年年涨价的事实。
3、运输方式存在问题。
我国进口铁矿石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铁矿石运输市场也存在不少问题。我国铁矿石进口主要通过海上运输,铁路。港口总体接卸能力不足,造成船舶压港,港口接卸泊位结构不合理,影响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青岛、宁波、大连、日照拥有大型专业化矿石码头外,其他的进行外贸矿石接卸的码头大多泊位顿级小,航道条件差,专业水平低。使得矿石运输方式采用转运或大船减载运输为主,这样增加了运输成本,影响了运输效率的充分发挥,给钢铁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另外一方面铁路疏运能力不足,造成铁矿石压港。
二、我国铁矿石贸易的应对策略
1、整顿铁矿石进口秩序
我国铁矿石进口市场存在数量众多的钢厂和贸易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比较突出,严重扰乱了铁矿石进口市场的秩序,混乱铁矿石价格领域,对行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避免铁矿石进口秩序混乱给进口企业造成投机空隙,政府各部门应当联合依法强力整顿铁矿石市场,严格海关申报检验程序,严查进口商的投机行为,对违法违规、扰乱市场秩序的钢厂和贸易商坚决打击,严格市场准入机制,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维护铁矿石进口的正常秩序。
2、建立国外铁矿石供应基地
世界铁矿石资源丰富,有利于我国在部门国家投资联合建设几个特大型富铁矿石供应基地,利用国际铁矿石贸易市场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以保证我国长期、稳定进口铁矿石的需求。比如与俄罗斯、印度等,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国家的进口合作,加大对海外矿石的投资入股或合资办矿,提高持股、控股比例,获得稳定的铁矿石供应,同时有利于增加我国在进口价格谈判中的筹码。
3、 开发国内铁矿石资源,发展循环利用
我国铁矿石品味虽然和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家相比较低,但是可以通过学习新技术、提高附加值等途径来提高产能。美国早在二战以后,明尼苏达矿山大学就为利用苏必利尔湖储量巨大的贫铁矿选矿工艺进行了科技攻关,发明了球团技术,并于50年代成功生产出了高品位精矿,为世界利用贫铁矿石带来了希望。我国也应该在人造富矿方面加大技术投入,掌握开发贫铁矿的技术,提高我国国内铁矿石产量。同时应在降低成本、循环利用,提高附加值等领域加强探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钢铁业应当加大循环利用的力度,做好废钢铁原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废钢铁回收再利用机制,我国国内原产材料的数量也会上升,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存度,优化我国的钢铁业的产业结构。
4、港口发展运输前景
考虑到港口发展条件、后方集疏运条件,港口码头宜采取分区建设的方式,以降低远洋运输成本,减少陆路运输距离。通过港口矿石码头的建设以及航道整治,港口基层设施将有明显改善,矿石码头大型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能够基本满足钢铁工业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铁矿石作为钢铁工业的原料,其进口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必须重视铁矿石的进口现状,通过对国家政策以及国际需求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面临的具体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我国的钢铁工业才能具有高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韦靓.浅议我国铁矿石的进口现状及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2(5)
[2] 张宗成王骏:(2005) “世界铁矿石的生产与贸易和我国铁矿石供需的经济学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第9期,第28~33页
【关键词】两型社会;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推行的是“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来”的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走出去”的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制成品,而这些制成品正是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严重、附加值极低的商品,也就是说出口贸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资源附载于出口产品流往国外,粗放型的出口贸易方式带来了较低的GDP收入和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换言之,出口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不及资源耗费、环境污染的加速。由此带来的资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形势严峻,成为我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突出瓶颈。
十六大上“低碳经济”理念出现,顺应了“两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低碳经济是以“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金融”为主题,是一个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即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走上新一轮长周期的新增长点。前几年,我们就一直提倡建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这一目标,这正是与我国的政策举措相顺应的。面对资源、环境所处的现状,凸显了出口贸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引起的冲撞,形势十分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两型社会”,促进出口贸易的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迫在眉睫。
二、“两型社会”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两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得人类生产与资源环境达到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随着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使得贸易和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首先,资源环境是发展出口贸易的较优条件和前提。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我国机电产品为主要的出口商品,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有总量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是与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是贯穿整个社会大生产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重要因素。没有环境做支持,就没有场地生产商品,也没有场地交易商品,因此资源环境毫无疑问的成为发展出口贸易的基石。
其次,出口贸易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资源现状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不足,但是相对于制成品的需求而言是足够的,但是交易不能只限于自给自足,还要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出口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以及能源,从而提高利用率。
最后,出口贸易直接加剧了资源不安全和环境污染的程度。现在我国的出口现状是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这就必然会导致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安全问题形势严峻,环境承载力弱问题突出,高碳问题形势严峻。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中的内涵CO2排放及空间特征》中1990~2005年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数据显示,中国的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远远的高于世界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从而扩大了出口贸易的内涵碳排放,而在现行的国家温室气体统计清单中,把出口贸易的内涵碳排放核算为生产国的碳排放。
三、“两型社会”下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根据2002~2011年的对外贸易数据得出的中国对外贸易额走势,从中发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因为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2009年的对外贸易额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趋势,但是这不会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走势,2010年之后经济回暖,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的另一问题是我国的出口额明显大于进口总额,每年都是贸易顺差,单纯从经济角度而言,可以说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发展的表现。但是这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出口贸易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一直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比重较为均衡,技术贸易却处在低端;机电产品比重大,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低,说明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很低;外商投资企业比重较高,而国有企业比重却很小,说明我国的国内企业在我国出口贸易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从2011年货物出口贸易总额及贸易结构比重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基本持平,一般贸易占48.3%,加工贸易占44%,两者总合达到92.3%,说明我国在出口方面还是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机电产品占57.2%,高新技术产品占28.9%,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远远高于高新技术产品,说明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国际竞争力比较差;外商投资企业占52.4%,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总占47.6%,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远高于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外商在我国投资设厂,这就无疑会使得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向在我国进行FDI投资,而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所以从总体上看我国货物出口贸易结构非常的不合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两型社会”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困境
1.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是资源密集型的,必然产生出口贸易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性影响。生产过程对环境资源的消耗主要体现在对原材料和其他辅助材料的消耗等方面。“两型社会”倡导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导致了我国的资源的供给减少,根据价值关系理论,供给需求决定价格,就使得我国的资源要素的价格升高,出口商品的要素成本增加了。加上环境污染需要治理,排污治理需要的费用也很大,企业将排污费用转嫁到出口商品的成本之中,这就无疑使出口成本增加。
2.我国出口贸易的物流环节阻碍重重。出口的物流路径是货物运输,环境是货物运输的载体,出口贸易通过出口物流的路径而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包装上,出口包装需要消耗自然资源,并且包装是一次性使用,这样对资源的耗费严重和污染也随之而来,这与“两型社会”是相背离的,为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必须对资源市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整顿,出口包装物的成本也随之增加,物流的费用增加,这就阻碍了出口贸易的物流环节的畅通。
3.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低。一直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资源依存度较高,环境依赖性强,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很低,而且这种较低的附加值还是依赖于我国的资源优势存在,因为我国的资源安全问题的突出,资源优势不明显,加上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的比较优势不能发挥,工业制成品数量减少,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就降低,加上各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粗放型的产品有抵制政策,使得国际市场占有空间狭小。我国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国际竞争力低。
四、对策及建议
(一)发展出口贸易要有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在科学发展观及构建“两型社会”的精神的指导下,不能盲目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不能依赖于出口贸易给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出口贸易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十分的严重。在“两型社会”的条件下发展对外贸易一定要有资源和环境危机意识,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资源储量不足、环境污染严峻的现状以维护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出口商品成本
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主要是因为资源、环境的稀缺造成的,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下,资源短缺更加严重,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发展循环经济,对原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必定可以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
(三)提升技术创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
在应对新贸易保护的冲击时,必须要提升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环境效率,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目标。
(四)调整与优化贸易结构
改善贸易结构是一项重要的贸易举措,我国现在的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较大,这是依靠我国的资源优势来开展的,但是我国的资源正处于总量巨大、人均占有量不足的状况,不能依赖资源的相对优势来发展机电产品,我们要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性,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大力发展高科技产品,这样就能有力的发展对我国资源环境为危害小的产品。
五、结语
我国的出口贸易一度处于上升阶段,而且一直是贸易顺差,但是暴露出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出口贸易给资源环境带来了诸多的不良影响,使得我国发展出口贸易与构建两型社会之间存在矛盾。通过分析“两型社会”与出口贸易的关系、“两型社会”视角下我国出口贸易的突出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措施。为了促使出口贸易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务必时刻以“两型社会”的要求为标尺,不断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在两型社会下出口贸易的不断的进步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小刚,赵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分析[J].特区经济,2009(6):164~166
[2]周栋良,刘茂松.”两型社会”研究述评[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3):29~33
[3]朱红根,卞琦娟,王玉霞.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污染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5):80~86
[4]方超.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08(3):206~208
[5]李善同,何建武.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评估对外贸易拉动作用[J].发展研究.2009(4):12~15
[6]叶华光.出口贸易对中国环境的负面影响与政策启示[J].环境经济.2009(7):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