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中西医结合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1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简史

自西医渐进,清代医家倡导中西医汇通至今,我国“中西医结合”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特别是在20世纪中叶(50~60年代)兴起和开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架起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桥梁,促进了中西医学术交流、渗透和结合,而且加速了中医药现代实验研究,促进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走向世界。通过不同时期医家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8年全国开办“西学中班”[1]。1980年国务院批准“中医、西医、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决策[1],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而且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或称“综合医学”“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和方法,使中西医药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通过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要求,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与生命问题的科学。

3 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价值

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领域,其研究应该遵循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般原则,同时其研究成果应能增强临床诊疗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并要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应用效果。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兼容共扬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长处,客观上成为传统中医学与现代科学体系的连接点,为两大医学体系的沟通、渗透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院,西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医院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中医学与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结合,互补应用,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4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2]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相互渗透。一般说来,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性改变和功能变化,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许多特长。因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基本思路。

4.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西医作出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及辨证治疗经常采用的方法。

4.1.1 病证诊断的结合简言之是双辨诊断,是对同一患者的疾病状况作出中医病、当时证的诊断,同时又作出西医疾病诊断——这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的诊断模式。所谓“双辨诊断”就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要反映出中、西医疾病的发生变化规律,又要体现证候进退的变化规律,这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模式,双辨诊断模式适应临床复杂多态的情况,应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结合形式。

西医辨病+对应联系相关中医病+中医辨证:首先辨病,掌握疾病过程的本质和全局,并在病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临床思维整合;后辨证,了解疾病当前的病理特点,以便辨证施治。例如某患溃疡病,对应联系中医病为胃脘痛;多属脾胃虚寒证,可拟建中温阳止痛治方(从整体调治);同时根据溃疡病病理特点施以制酸、护膜、活血化淤等措施(从局部施治)。

病证诊断的分期分型结合:在比较明确掌握疾病过程某些中西医结合内在规律的情况下,可建立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分期分型诊断 。例如某患者诊断为脑梗塞,根据疾病不同阶段中、西医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期分时段分型诊断[3]。

4.1.2 病证施治的结合 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本身就体现了同病异治的原则。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如病人、病种、诊疗条件、疗效分析等)按不同的思路,灵活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和(或)西医病因治疗,目的必须是提高临床疗效。

西医病因与中医辨证均清楚——辨证论治与病因治疗并举 。例如:肺炎球菌肺炎(痰热壅肺证),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清热宣肺化痰)+西药抗生素治疗。

中医辨证清楚,西医病因未明或无特效疗法--辨证论治为主+对症治疗 。例如:胃癌晚期(痰瘀内结),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活血行瘀,化痰软坚) +静脉营养/胃空肠吻合术或胃肠造口(对症+姑息性手术);慢性肝炎(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加减(疏肝理气)+胸腺素、强力新、水飞蓟宾(免疫调节, 保护肝细胞)等。

病因病理明确,目前辨证不典型——则以病因治疗为主+经验方或协定方。 例如:输尿管结石(X线检查发现结石,中医证候不典型),解痉、碎石/总攻疗法(消除病因)+排石汤、金钱草冲剂(利尿通淋验方)等。

病情好转,病因未除,一时无证可辨——则继续病因治疗+康复经验方调理。 例如:肺结核缓解期(原有证候基本消失),坚持全程正规抗结核治疗(彻底消除病因)+白及补肺丸/白及百部丸(扶正补虚杀虫)。

若有针对西医病症且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确实有效的专药专方,则直接辨西医之病,采用专药专方治疗 。 例如用蒲黄降血脂(治疗高脂血症),五味子降转氨酶(治慢性肝炎)。

4.1.3 其它方面的诊断及辨治

分阶段的病证治疗结合:疾病演变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抓住各阶段病证发展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中、西医方法在不同阶段治疗上的实际效果以及中西医药配合的疗效优势,灵活运用中、西医方法,彼此有机结合,以期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分阶段结合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重要诊疗思路,如肝硬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肝功能代偿阶段,侧重中药益气活血调治+西医一般治疗;肝功能失代偿阶段,中西医积极配合,中医辨证论治+西医抗腹水治疗;晚期顽固腹水,腹穿放液+白蛋白输注+中药健脾益气,滋养肝肾;严重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以西医方法为主抢救+中药急救方应用;险候缓解后,中西医方法继续调治。

中西医融贯的病证治疗结合:所谓“融贯结合”,就是中、西医理论相互渗透,中、西医方法彼此借鉴,两者融会贯通,有机结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从其概念可知,这是一种建立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高水平结合,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示中西医结合由初步、局部的结合,逐步积累向较高层次结合的方向发展。目前临床上的融贯结合有 3种不同的形式。①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指导结合某些疾病西医诊疗有其薄弱环节或不足,以中医学理论为主指导结合,使疗效显著提高。例如根据中医学“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理论原则,指导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通里攻下、扶正祛邪治法; 根据具体情况兼以清热解毒、理气开郁、活血化瘀等法,可分别针对急腹症的若干主要病理过程产生良好疗效,不仅明显地降低手术率,而且更有利于患者的整体康复,促进病情好转。②中西医理论互用,共同指导结合针对中、西医理论方法临床运用时各具优势和不足,在各自的医学理论指导下,中、西医方法互用,优势互补;或从不同角度配合治疗,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例如抗癌治疗时,用西医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方法消除局部肿瘤病灶,并追剿转移灶癌细胞;用中医扶正固本方法调动患者机体整体自稳机制,减轻西医治疗给机体组织细胞造成的损伤,并兼有祛邪抑癌的作用。③把中医现代研究或中西医结合应用研究已取得的成果直接运用于临床通过中医治则治法的现代研究,在认识到传统治法的具体作用环节、主要药物和作用机制之后,即可使中医方药新用、新药专用或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发挥中药最大的疗效,达到中西合璧提高疗效的目的。例如用活血化淤方药解除心绞痛,促进心肌梗塞的恢复;活血化淤方药还具有抑制免疫损伤、调节免疫水平和代谢过程的作用。通过对治疗慢性白血病的经验方当归芦荟丸效方原理研究和有效药物筛选,将其中的有效中药青黛的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研 制出靛玉红,用于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不仅其抗慢粒的效果可与白消安(马利兰)相同,而没有其细胞毒性和抑制骨髓的毒副作用。

4.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所谓微观辨证,即是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发挥它们长于在较深入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点,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简言之,是试用微观指标认识和辨别证。

亚健康状态,西医认为“无病可认”,够不上任何疾病的诊断标准, 往往给予“神经官能症”或“××系统功能紊乱”的诊断。但中医认为却是“有证可辨”,也“有药可治”。以上是指虚证而言,实证则不一定是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空白,而是机体的种种反应状态,西医对这种反应状态不曾予以理会,中医则同样“有证可辨,有药可治”。微观辨证将揭示许多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通过宏观辨证就能发现人体隐潜性变化,例如见到肾阳虚外貌就可预测到下丘脑的衰老钟调节功能已提前衰退。可以说是“宏观辨证通过微观指标可以发现隐潜病变, 从而弥补了辨病的不足”。

宏观辨证不足之处,在于人体内在病变,不一定都会在外表显露出来,也就是尚未“形见于外”出现典型的证。“证”的症状有时全部显露,有时会部分表现而不易辨识,有时还潜伏着,要到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例如支气管哮喘,从明、清以来的治疗理论一般都是“发时治肺,未发治肾”,说明传统中医通过方药测证,已预见到补肾将对哮喘可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近人对哮喘患者的内分泌研究中,发现患者即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也有类似于肾阳虚证的隐潜性变化——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西医学长于识“病”,中医学长于“辨证”,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治病的认识和实践上确是各有所长,我国广泛的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与辨证的结合,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到病与证的结合必须从深入的“微观”层次上,才能找到结合点。在具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并不应以微观辨证取代宏观辨证,而是弥补宏观辨证用肉眼来观察事物方法之不足,因此也是为发展宏观辨证,提高宏观辨证的水平,将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有机地结合。结合得好,必然会把识病治病的水平提高一大步,有时也可能有不一致的表现,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取舍。微观辨证,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一次飞跃和突破。

4.3 功能辨证与形态辨证相结合 功能辨证是指以中医生理功能为依据的临床症状辨证;形态辨证是指以西医解剖结合改变为依据的病理结构改变。两者结合就是将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与西医病理形态变化结合起来认识疾病和提出诊断。例如在中医辨证诊断基础上,把诸如甲状腺肿大、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也可包括在内,其目的是逐步使中医学与现代人体形态学接近。

4.4 病证舍从西医治病与中医治证各有其“理”,各有所据。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并行不悖,相济为用。若两者在治疗理论上发生矛盾,医理有悖时,则只能依据临证当时的具体情况,舍弃次要方面,而依从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称为病证舍从。

4.4.1 舍病从证 如肝硬化胃底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溃疡病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在肠道内积聚,按西医的一般原则,不主张使用泻下方法消除陈血。因为按西医理论,泻法增加胃肠蠕动,可能导致新的出血。但中医辨证认为呕血为胃火上逆迫血妄行,黑便是瘀血内留,淤血不除,胃热不减,出血难止。据此认为应舍病从证,急宜逐淤止血,选用生大黄为主的止血不留瘀为方药,不仅可以排除肠内积血,使隐血试验转阴,而且可迅速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

4.4.2 舍证从病 如免疫性抗体增高的孕妇在分娩后常发生新生儿溶血症导致新生儿死亡。按中医辨证理论,活血化瘀药可以堕胎,故孕期严格禁忌使用活血化淤药。但中药现代研究证实活血化淤药物能抑制免疫性抗体,据此则舍弃中医辨证理论,依从新生儿免疫性溶血症的治疗原理,自孕期4个月开始,持续服用益母草、当归、川芎、广木香等活血化淤药物直至分娩,使孕妇体内免疫抗体下降,明显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病率。

4.5 中医临床思维在诊疗实践中创新在中医临证过程中,继承并非最终目的,不能为了继承而在中医理论框架内驻足不前,尤其是在中西医都在发展,彼此临床视野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要有突破传统、逼近真理的临床创新思维。

4.5.1 中医辨病应吸收现代先进的理化检查方法,延长拓宽自己的诊断视野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存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生血障碍,根据中医“肾主骨生髓”的理 论,使用补肾药治疗;急性肝炎有急性传染的特点可与中医的“疫毒”相类,病位在肝,故治疗时不仅限于传统方法采用疏肝柔肝,而且兼以使用清热解毒之法。

4.5.2 对以西医诊断的疾病,按中医理论探索新的病因病机和传变规律 如对乙型肝炎不一定按传统认识“黄疸”“胁痛”分湿热熏蒸、肝郁气滞、肝阴亏损等 证型辨治。可从湿热邪毒袭肝、病情迁延反复难愈、久病人络成瘀的慢性肝炎临床特点,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当责之于毒、痰、淤,病机为邪毒袭肝,肝脾失 调,继而痰淤留滞,三者相互滋生,搏结为患,从而确立解毒、化痰、消淤作用治慢肝的新治法。

4.5.3 诊断疗效判定标准的制定,应在保持中医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西医之长 如《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可参照西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来辨析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并对 卒中(中风)分期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互为参照补充,深化中医对“卒中”的认识。

5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2]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必然依据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维方式而确定,即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亦服务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体目标:在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比较、类比、分类、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问题,揭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5.1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是采用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吸取运筹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DME(Dsign,设计;Measurement,衡量;Evaluation,评价)是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内容和方法。近年来,应用DME方法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已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在病证结合研究,新药临床试验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2 循证医学方法

循证医学指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依据,以使研究结论建立在具有说服力的、充足的证据基础上,从而使在个人经验及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诊疗手段、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研究主要指有关疾病的诊断、预后、治疗、 康复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循证医学亦重视临床实践中个人经验与从系统研究中获取的科学证据、结论相结合,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并认真、确切、合理的应用于临床决策中改善对人的诊疗结果。中西医结合临床既重视从临床中获取患者的信息对诊疗的指导作用,又注重科学系统的研究;既遵循疾病防治的科学 系统性原则,又遵循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体现了循证医学研究的基本思想。

5.3 数理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运用数理统计以及概率的原理,从数量上通过分析事物的部分(样本),来推断事物整体(总体)特征和本质规律的方法。临床医学中存在大量的“软指标”,此外,中医学从整体功能的“司外揣内”的观察和推理模式,更迫切需要甚至是较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5.4 计算机科学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计算机在我国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医药卫生各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计量诊断模 式、专家模拟系统、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电信息的处理和中医药信息处理与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中医辨证论治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以 及中医药的学术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对中西医临床结合的几点看法[4]

6.1 重在融合“病”“病”与“证”概念的研究现代西医学的病名定义严谨,有较明确的病理生理理论,病理解剖系统的理论基础,临床表现演变过程及辅助检查等。而传统中医学所言及的病名较宏观,内容较广,缺乏特异性、针对性的客观指标。而传统医学的“证”是从客观角度阐述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征性表现,缺乏特异性客观指标。应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着重进行研究。

6.2 在研究四诊与现代检查的结合传统中医学的四诊诊察方法,凝集了二千多年以来历代医家的智慧和宝贵经验,较真实反应了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方法,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对人体疾病微观的科学认识。而现代西医学重视对人体的微观研究,忽略了宏观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人体自身的协调统一关系。如能汲取两者之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且能及时吸取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势必减低对疾病认识的盲目性,做出恰当的诊断处理,是祖国医学的发展。

6.3 重在制定统一的“病”与“证”诊断辨证标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医学及现代医学均受到挑战。若观点被别人认可,就必须言之有据,经得起重复验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统一的公认的标准来衡量。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更应该重视这一点,搞出切实可行的诊断辨证标准。

6.4 重在恰当使用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是依据某位患者所患某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演变及临床表现,采取恰当中医和西医两大医疗体系好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并不是把中医和西药同时应用于某人治疗某种疾病即为中西医治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着重认真加以研究,总结经验,以供别人及后人借鉴。

6.5 重在制定统一的、客观的、科学的疗效判定标准疗效的判定要有标准,而这一标准应具有统一、客观、科学、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为学术交流建立平台,供研究者选用。有了统一标准,才能得出相一致结果,才具可信性。为“肯定”或“否定”提供了依据。

6.6 重在选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手段传统的中医药学凝聚着历代医家的智慧和宝贵经验,是来源于临床实践之经验,故有“经验医学”之称。缺乏现代科技体系双盲、随机、对照、大样本多中心、统计学处理的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难以被广泛认可和接受。故在研究中应重视选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科学的评价手段。拿出切实可信的结论以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季钟朴.中西医结合30年回顾与展望[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2):1.

[2] 王 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

第2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糖皮质激素;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07-01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在哮喘发病的前期,因为其唯一的特征只是单纯咳嗽,故十分容易与支气管炎混淆,成为临床误诊较多的病例之一。不过咳嗽性变异性哮喘虽然与支气管炎在临床诊断难以辨别,但是它的病理反应特征是明确的,就是由咳嗽变异来的哮喘也是典型的哮喘病理,也是气管炎症和高反应性的特征,其治疗原则同哮喘。近年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率不断提高,尤其是小儿,已成为高发人群,并且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不易治愈,给患儿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本文通过对52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观察资料:将2010年2月—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2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采用就诊编号单双号分隔的办法将他们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传统的激素吸入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两组病人中,年龄分布为3—14岁,平均年龄为8.2±2.7岁,病程时间分布为4—20个月,平均值为13.4±2.1个月。病人既往史资料表明52例病患中家族曾出现过过敏病例者21例,其本人曾出现过敏史者23例,其中春季花粉过敏者4例,吃海鲜过敏者3例,药物过敏者2例,其它不明原因过敏者12例。过敏病例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和其它可能影响该次观察的因素在两组的分布没有人为干预过程,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两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参照《中国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1]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标准,我们确定列入本次实验的标准为:①持续1个月以上的阵发性咳嗽,不伴有呼吸困难和喘息,②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阳性,肺功能检查时一般正常;③在双肺听诊时听不到哮呜音;④在实验性治疗中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者。另外也考虑患儿的过敏性病史和家族性过敏性史和实验室检查中血清IgE、血中的嗜酸粒细胞的变化。通过以上标准的筛选,确定参与该次治疗的52例患儿均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符合实验要求。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糖皮质激素吸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为二丙酸培氯米松气雾剂先小量吸入,一天吸两次,每次喷一下,待症状改善后剂量减半,至症状逐渐平稳后再减量。停药的标准为病情获得控制基本症状消失,整体疗程为半年。

1.3.2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加用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具体加用药物为:肺脾气虚型药用黄芪、白术、茯苓、山药、陈皮、百部、生姜、大枣、神曲、谷芽各10g,五味子3g;阴虚内热型治以养阴润肺药用沙参、玄参、麦冬、知母、玉竹、生地黄、桔梗、天花粉、银柴胡各10g,甘草6g,五味子3g,1剂/日,水煎服,服用3个

月,后将上药配成丸药,重10g/丸,2~5岁,每次半丸,6~8岁,1丸/次,2次/日口服,再服用3个月[2],总体疗程也为6个月。

1.4 结果判断参考[3]:痊愈标准为停药至今未曾出现反复;好转标准为停药后症状基本消失,随访至今偶尔天寒和其它原因可出现类似哮喘症状但环境好转后即自愈;无效为停药后无症状,但不久无明显诱因下可复发,并且需要治疗。

2 治疗结果

在对照组中,8例痊愈,9例好转,9例无效,总有效率(痊愈和好转总和占比)为65.38%;在实验组中痊愈病例数为13例,好转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76%。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名称,大多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咳、风寒一类疾病。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中医中药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也没有确定的方法,对这一特定疾病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不过按照中医辨证的方法和其它类似疾病的探究,目前中医学者在探索过程中也整理归纳出一些对此病的看法。结合作者本人在临床的治疗体会和其它各家说法,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可以是由六邪中任意一种引起,但尤以风寒为多。小儿体质本来就弱,固本护卫功能尚不完善,在春冬季时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容易引起小儿咳嗽,成为变异性哮喘的诱因。并且小儿肺卫功能不完善不仅仅可以导致风寒型咳嗽,还可因为肝的气血不足,肝气郁结导致的气机升降失常而致咳并逐步发展为慢性疾病,也可因为脾肾虚弱而致咳。根据五脏辩证的特点,目前可以把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分为单纯肺虚、肺脾两虚、肺肾两虚等类型,并且其治疗原则也是根据辩证结果对症施药进行治疗。

在西医的角度,小儿咳嗽所致的哮喘属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当个体接触过敏原后可诱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使之释放前列腺素、组胺和白三烯等活性介质,引发支气管痉挛和肺通气障碍,诱发哮喘,并且可伴随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症状,与支气管炎症状类似。

针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分析特点,我们发现从中医的角度主要因素是肺的护卫功能不足,肺虚所致;在西医的角度,过敏原所致的过敏反应是目前较统一的认识。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可以采用隔绝过敏原、巩固肺部护卫功能的方法进行治疗,两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结合52例实验观察对象的分析,我们看到,对照组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固然取得效果,但是相对实验组同时使用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补气益肺,固本祛病的方法在治疗效果上还是有差异的。

参考文献

[1] 童建明,刘风萍,易频.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11(8):296-297

第3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很多西医并不排斥中医,相反把中医当成他们的忠实朋友和合作伙伴,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会请中医来解围。当然,中医解决不了的难题,也会采用西医的办法。

在目前的医生中,中学西、西学中,比比皆是,其目的就是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治疗疾病以提高疗效。

中医是宏观医学,需要向微观发展;而西医是微观医学,需要向宏观发展,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中西医结合能提高疗效,原因就在于此。

肿瘤类疾病

对肿瘤科的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大肠癌、乳腺癌、皮肤癌、淋巴瘤、宫颈癌等各种恶性肿瘤,在检查确定尚未扩散转移时,是有手术根治机会,就应该及时手术切除,术后再进行放疗或化疗。若已经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就应该采用放疗或化疗方案。

当然,放疗和化疗虽能杀伤癌细胞,但也能杀伤正常细胞,削弱患者本来不高的抗病能力。故在放疗和化疗期间,患者往往有心烦易怒、倦怠思卧等肝郁脾虚、气血双亏的表现,采用中医疏肝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法,在每次化疗期间连用一周。实践证明,此法不仅可保证放疗和化疗的继续进行,而且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

除此之外,应该安慰患者,以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慢性病

对于慢性病,中医有中医的绝招,西医有西医的办法,但相对而言,中医显得更系统、更全面、更完整。这是因为,中医注重整体观念,擅长于辨证论治,诊疗时特别注意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善于分析、综合和推理。长于调理人体功能平衡。

对于很多慢性病,中医具有独到的见解、疗法和确切的疗效。以下病症,可首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疗法。

内科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末梢神经炎、冠心病、高血压、早搏、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硬化、胆囊炎、慢性结肠炎、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肾炎、尿路感染、肝炎、结核、伤寒、菌痢、性病、阳痿、遗精、神经官能症、面瘫、肢体麻痹、体质虚弱、虚劳、各种汗证、耳鸣耳聋、半身不遂、便秘、腹泻等。

外科胰腺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炎、痔疮、脉管炎、脱发、斑秃、牛皮癣、白癜风等。

妇科痛经、先兆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失调、盆腔炎、子宫肌瘤、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妊娠反应、产后无乳、回乳、乳腺增生症等。

儿科厌食症、脑瘫、麻疹、猩红热、腮腺炎等。

骨科骨折、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跟痛症等。

急性病

对于急性病,中医有中医的办法,如急性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可用大黄牡丹汤等加减治疗;腹腔脏器穿孔属中医“结胸”范畴,可用大陷胸汤等加减治疗;耳尖放血可治高热昏迷;灌服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针刺人中十宣治疗中风热闭等等,就是中医治疗急诊的宝贵经验。

在大多数人眼里,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救急,抢救急危重症病人是西医的“拿手好戏”,这是对中医不公平的看法。

相对而言,西医在急救方面显得更系统、更全面、更完整。如对心绞痛、心肌梗死、大咯血、中暑昏厥、哮喘持续状态、休克、脑血管意外、心衰、呼衰、肾衰、各种急性中毒、开放性骨折、肢体坏死、内脏破裂、各种外伤及水火烫伤等急危重症,是西医治疗的强项,应首选西医或配合中医治疗。

开放性骨折、肢体坏死、内脏破裂、各种外伤及水火烫伤等等,保守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很难轻易解决,且风险相对较大,应首选手术治疗。

第4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西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教育

随着我国医学教育培养模式逐步与国际接轨,来我国学习西医的留学生逐年增加。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因此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均将中医学作为临床专业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但由于文化背景、语言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留学生心理上不能够认同、接受学习中医,制约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高。现结合我们多年留学生教学的经验与探索总结如下。

1教学现状与分析

1.1心理上的不认同

目前来我国学习医学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及非洲等国家,都比较认同中国的西医学教学模式。绝大部分留学生希望能在西医学上有所建树,将来回国从事医疗事业。中医学并不在其计划学习的范围之内,因而多数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在心理上是不认同的。同时,绝大部分留学生在来中国前对中医学知之甚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理解起来也较为费劲,因此在学习初期其心理上是拒绝的。

1.2语言上的不理解

大部分留学生来华前没有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基本的日常交流都有所限制,而且汉语水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因此必须采用英语教学。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虽然有助于规范教学[1],但是往往是中式英语,或者应用词汇不常用,而任课教师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种语言上的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削弱了留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1.3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医学科学[2]。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均来源于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强调平衡与和谐。又如,中医理论中有较多类比,如“肺为华盖”,指的是肺在五脏中的位置最高,具有保护五脏、抵御外邪的作用,此作用类似于古代帝王的车盖对帝王的保护。这些人文层面的知识,对于与我国文化相近的东南亚留学生来说比较好理解[3],但对于来自非洲或欧美的学生来说就较为费劲了。因此,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留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1.4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影响下[4],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出来的。中医学强调整体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环境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均从整体水平出发。而西方原子论认为[4],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组合而成的。西医沿着人体的层次结构,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而到基因水平,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对各个层次上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机制进行研究[5]。这也是现代人普遍的思维方式。这种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易导致留学生在学习中医时出现思维混淆,知识体系混乱,习惯性用西医思维理解中医[5],把西医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硬拽到中医上。

2解决策略

2.1注重实践培养兴趣

中医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理论完全来源于临床实践,是中华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经得起时间及历史的考验,这也是中医学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而医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来自于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学,除了应当在课堂上获得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分配大量的时间到临床中实践,接触到生动的病例,充分理解、消化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留学生切实目睹了中医学的神奇疗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克服心理上的抵触。而且,中医学理论大部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单纯的理论讲解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而我们加强临床实习,提供典型临床病例,望闻问切,留学生都亲自参与,教师在旁边引导与纠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2标准术语灵活运用

首先应该肯定中医翻译标准术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译者英汉双语水平各有不同,对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导致英文翻译大有不同,外国读者很容易对中医药名词出现误解[1]。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向留学生不断输入规范的英译文词条,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将中医术语直接翻译成英文后,应灵活运用更通俗的语言为留学生诠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比如,“湿性重浊”被翻译成“Dampnessischaracterizedbyheavinessandtur-bidity”,只给出词条,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应该重点讲授在这里“heaviness”指的是湿邪致病,会出现具有沉重特点的临床症状,“turbidity”指的是湿邪为患,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并联系临床病例分别展开进行讲解,帮助理解掌握。

2.3文化交流加强互动

课堂时间有限,很难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完全输送给外国学生,这就对授课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与留学生加强互动。例如,师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言传身教,帮助留学生更好更快地感受与领悟中国文化内涵。如果时间与经费允许,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短途旅游,游览中国名胜古迹、大好河山可促使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需要再次强调汉语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课堂上为了留学生能更快地理解中医理论的内涵,可以采用全英语教学,但课余时间师生则更应该选择英汉双语或者汉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帮助留学提高汉语水平,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2.4中西结合帮助理解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区别,让学生了解到中医是一门哲学思维指导的整体医学,不能像西医一样单纯用“客观存在”来解释中医,学生应多了解中医学朴素的哲学理论以及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5]。但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又应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患者反复出现胸闷、胸痛,被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西医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供血与心肌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而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是人体内阳气不足,或寒凝、血瘀、痰阻、气滞,导致胸阳不展,形成胸痹心痛。治疗上,西医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扩张冠状动脉等为主,或者行PCI等心肌再灌注治疗,以改善心肌供血;中医则是温阳通脉,祛痰化瘀。可以看出,尽管中西医对疾病的解释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思路却基本一致,殊途同归。

第5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山东聊城邹医生来信:请教董老师,在农村我经常遇到尿结石的病人,想运用您在《琐琐药话》中的“山荷叶”进行治疗,但不知道这草药哪里去找?请告之。

广西平果县一位黄教师来函:董老师,您在《中国社区医师》“崩漏证辨治案”中所述的“墓头回”一味草药,多本医书找不到,广西平果是否有此药?是否有别名?请指教。

学生 看到这些来信之后,我也认为目前在社区或乡村开展中医药工作确实困难,虽然卫生部设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很重视中医药深入到基层医疗单位,发挥中国传统医药的作用,但目前具体的措施不多,硬件配置也缺少,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中医药师的培训等都有待于发展和提高。请老师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老师 你说的问题,我也曾考虑多年,因为我也是一名中医,而且是从乡村医院走出来的中医,对中医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自己的观点,40多年的中医药临床经历,经历过“”,以及“”的中医药教育。我认为,中医药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生根、开花、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学生 “全科医生”这个名字我听到过,但这是指西医的全科医生,中医的全科医生怎样做?如何去培养?老师有什么设想吗?

老师 我再三思考认为应该从5个方面做起:善于运用“一把草”,学习用好“一根针”,学好中医“辨证”,兼顾西医“辨病”,继承发扬“全科中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全科医生,中医药才能在社区发挥作用。“一把草”,其实是要多用、善用中草药,既要用中药又要用西药来治疗社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一根针”,就是要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知识,使中医所特有的针灸、推拿疗法深入基层,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治病。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自我疗法。学好中医“辨证”,就是能知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中医所特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兼顾西医“辨病”,所谓兼顾,即除了中医辨证论治外,还要了解现代医学中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因为,西医均是以“病”为单位进行治疗,凡明确诊断为某种病之后,就会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进行治疗,在没有特殊药物或方法时,应用常规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这些治疗药物和方法同一疾病都是一样的、统一的。继承发扬“全科中医”,虽然现今有“全科”这个新名字,其实自古以来,中医就是“全科”行医的,如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所以我们今天说“全科中医”是一个继承发扬的问题。

学生 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中,我想“一把草,一根针”治病,听说是“”时期提出来的,那时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全国农村培训赤脚医生,“一把草,一根针”是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也是当时赤脚医生主要的治病方法。今天老师又提出来,而且作了一些简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吗?

老师 同志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面向农村、工矿、边陲、山区等缺医少药的地方,今天我们也大力提倡并实施,我们要坚持做好它,当今《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在社区、农村应用中医药的重要性。但这里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剔除其中极“左”成分,树立正确的认识。我曾在“”时期培训过广大赤脚医生,深深地体会到“一把草,一根针”在农村、社区的重要作用,在20世纪7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起了很大作用。“”时期曾亲自用新鲜鱼腥草(又称蕺菜)外敷、内服成功治愈红、肿、热、痛的背部痈肿患者(详见《琐琐药话》149页,笔者编著,金盾出版社出版)。

那么这种情况当今是否适用呢?现在可以说更被人们所重视、更适用,因为人们追求天然、绿色,返璞归真的自然疗法。2009年在《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开设的栏目――花卉果蔬药园,介绍了许多可以食用的中草药,而且是药食兼优之品,如马齿苋、荠菜、枸杞苗、山楂等。看似寻常之品,但有很好医疗效果。下面我举1个例子来说明。

患者,61岁,2010年2月春节回乡过年,女儿家盖房子他做帮工,因劳累过度,饮食不调,以至1个月来食欲不振,饮食无味,厌食,消瘦,四肢酸重。不愿意去医院治疗(因需自费,无医保)。要我给予诊治,我看了一下舌苔等,给了他6片北山楂干品,嘱其每天2片(约3g),沸水冲泡饮服。3天后告之:胃口大开,诸症若失,效若桴鼓。

这个案例,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山楂的功效,过去认为北山楂以食用为主,南山楂以药用为主,用量上多在10~30g,有时还更大,现在通过自己实践,体会到北山楂不但优于食用,食之酸甜可口,而且还是一味健脾和胃,消食活血的好药。在用量上,用于治病以5~10g为宜,过量会引起胃脘不适。由此可见,社区、乡村很有必要推广应用中草药。

学生 您的一番话,说明了当今在社区、乡村都很需要用“一把草”来治病,而且简、便、验、廉,它对于巩固和发展社区医疗意义重大,但如何去采集中草药,哪里有中草药卖,尤其是新鲜的中草药,什么地方去找,这些难度都太大啊!

老师 “事在人为”,“自己动手,药在手边”,即使在大城市或城镇社区也可以种植中草药,而且一举数得。一是绿化环境,以草药代花卉,而许多花卉皆是药,在我为老年大学讲授《花卉养生保健》课中,一直强调“无花不是药,百花皆治病”,所以在小区绿化带、自家阳台上、露台里、房前屋后、别墅花园等皆是草药的安身之处。二是绿色药食,有利健康,小痛小病,信手拈来,既可食用,又能药用,如金银花、、荷花、白毛夏枯草(即筋骨草)、红景天、三七、马兰头、艾叶、荠菜、地丁草、清明菜(即佛耳草)、栀子花、月季花、橘类等,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治病保健的中草药。三是调节空气,创造和改善小气候和小环境,使自己生活之所,空气新鲜,增加阴离子,因为空气中的阴离子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可以使自己的居住小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种植爬山虎、常春藤、牵牛花、丝瓜等,还可种植一些既净化空气,又清热解毒的仙人掌类、吊兰类植物。它们不仅可入药,而且能调节空气,还能美化环境和居室。

这些天然的中草药,我主张“三自”,即自种、自采、自疗。自种,即有目的地种植一些中草药,如清热解毒为主的金银花、白毛夏枯草、野、蒲公英、鱼腥草等,养阴生津为主的麦冬草、天冬、何首乌、芦荟、石斛等。自采,即去野外,如绿化带,或山上采集所需要的草药,如山栀、络石藤、枸杞、虎杖、茵陈、青蒿、苏叶等。自疗,即自我治疗,作为自己保健养生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全程治疗既环保又放心,当然也可给他人治疗,为民服务,值得提倡。

学生 老师的许多中草药知识给我开了眼界,今后我自己动手去种中草药,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但“一根针”又如何学习和开展,这不是针推医生的事吗?我们难道还要学习吗?

老师 针灸治病国外也觉得神奇,它不但能治好病,而且不需要药物。在美国前几年中医药不能执业行医,他们对我们中医药不了解,而针灸却可行医,这说明针灸治病的好处多、有疗效,所以作为社区医生也要学会针灸、推拿。我认为基层医生要掌握基本的内容和操作手法。基本内容:十四经脉(手足各六经合任督二脉)的循行要了解,基本穴位要记住,如四总穴[肚腹三里(足三里)留,腰背委中(委中穴)求,头面取列缺(列缺穴),面口合谷(合谷穴)收]。还要知道,以痛为穴的阿是穴。针灸操作手法、注意事项及意外事故处理,最好请专业针推医师带教一段时间,以确保有一定的感性知识,不至于临阵手足无措。我曾治一七旬老人,“起则头晕,平卧则安”的病证,虽用了中药,最后以灸百会穴收功(详见《琐琐药话》310页)。说明针灸疗法的效果明确。还有,平时我常用于小儿不明原因高热的外治疗法:生山栀5~10g研细末,加适量麦粉,用醋调敷内穴(双),3天为度,若不退热,需其他治疗。几十年临床应用效果很好,可谓简、便、验、廉的好方法,值得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推广应用。又如足三里穴,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胃痛、胃肠不适,可针灸足三里。平时用冷灸或艾火灸,有健脾强身作用,有谚曰:“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明经常化脓灸足三里对身体有好处。

学生 听了老师对针灸的讲述,使我对针灸有了一定兴趣。针灸治病是中医的一大内容,过去你也说过《黄帝内经》中《灵枢经》是专讲针灸学的,故后世又称其为“针经”。是否针灸治病也要辨证论治?

老师 你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社区中医药应用中重点要讲的问题,也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用中医药治病一定要懂得中医的治病原则――辨证论治。这与现代医学辨病论治有很大的差别,也是两种医学的本质特征。辨证与论治是通过中医的诊断方法,即通过四诊(望、问、闻、切),收集临床的各种症状特点,并用各种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以决定治疗方法并定出治疗用方,最后列出方药的辨治过程。如何中医辨证论治,就要认真学习《中医诊断学》,为此,笔者为满足基层读者和医务工作者需要,应北京金盾出版社之约,编著了《中医诊断入门》,该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内容新颖,它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方法外,还增加了中医特殊诊断法,如指甲诊断、耳郭视诊、掌纹诊断、腹诊等新的内容。几年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至今已印行14万册,并在台湾、港澳地区合作出版,我认为很适宜社区医生学习。关于治疗,我著有《新编方剂记忆法》,这两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介绍记忆法方式,讲述方剂与中药的知识。所以很适应学习方剂与中药感到困难者。在《新编方剂记忆法》中还特设了“专病专方”一章,以满足中西医学习的需要,尤其是西医,他们希望得到“什么病,用什么中药方”。其实,追本溯源,“辨病”非西医所特有,中医很早就有“病”的认识,如东汉张仲景的白头翁汤(黄连、黄柏、秦皮、白头翁)治痢疾,后世用常山饮治疟疾……这些都是独立的病。由此可见,只不过中医强调辨证,西医注重辨病。

学生 西医一旦明确诊断了某一种疾病之后就有特殊的治疗药物,或常规的治疗方案,就能治愈疾病,如急性肺炎用听诊,或叩诊,经化验、X线检查明确诊断后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能很快治愈。所以,我认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结合是很重要的,老师您认为如何?

老师 你的认识我认为很好。确实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西医不但不能少,而且要加强,既要加强硬件建设,又要加强软件建设。硬件主要是医疗设备之类,软件主要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软件,就是要学习好西医西药及现代科技知识,除了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培训外,自己要自觉主动地汲取新知。这里还需知道一个问题,有些西医已经诊断明确的疾病,也有特殊治疗药物,但还是不能治愈。2010年3月报道,结核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这个问题说明了,尽管有抗结核杆菌的特殊药物,而且在不断更新,结核病又能明确诊断,为什么不能根治呢?除了社会、自然等因素外,我认为必须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因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样是肺结核病,有不同治疗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我曾总结过1例空洞型肺结核的治病经过。男性老人,年逾七旬,身体羸弱,咳嗽痰血,自认为生机无望。有人告之去深山老林独居养心修身,并多食补肺之品,如阿胶、莲子、百合等,还常服红枣煎平地木(又称紫金牛)的中草药。1年后下山,面色红润,身体康复,去医院X线复查,空洞竟然消失了。在这1年多里没用过任何抗结核的西药,只服补肺食品和中草药,且没有间断过。所以,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或顽固性疾病,你一定不要忘记中医的辨证论治,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全科医生。

学生 老师讲到中医全科医生,好像只要能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学会中医针灸及学好西医的一般知识就是一个中医全科医生了。这与西医全科医生有所不同,是否中医也有各科的分类?还是就是一个“中医科”?

第6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国分类号】 R473.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8-01

子宫肌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患病率高达20%~30%,多发群体为30~50岁妇女。迄今为止,仍没有安全有效、低复发率的非手术治疗法,因此仍以手术治疗为主[1]。随着近年来腹腔镜设备的不断更新、改进,及其操作技术逐渐广泛应用,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逐步发展为一种常规手术方式。相对传统的开腹切除手术,腹腔镜下切除子宫肌瘤术有着低损伤、术中出血量小、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被更多患者所接受[2]。现对我院2010年6月~2011年3月89例进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报告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89例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的患者为观察组,行围手术期护理,患者年龄为30~55岁,平均年龄42.7±9.8岁;其中经产妇79例,未经产20例;单发肌瘤71例,多发肌瘤18例;肌瘤直径为5~7cm;行诊断性刮宫以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无腹腔镜手术禁忌证;另取同期相同术式89例患者行一般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1)术前护理 :首先,应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搜集了解患者具体病情、是否有合并疾病及患者对手术的看法等信息。必要时应同主管医师沟通交流,以便掌握更多信息。对了解到的信息加以护理评估,制定出针对具体个体的人性化护理措施。其次,要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往往担心手术危险、意外及疼痛不适等,亦担心切除子宫会改变女性特征,进而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此时应向患者及时讲述腹腔镜切除子宫肌瘤的安全可靠性,并向其解释疾病的特点,子宫被切除后,除月经不会来潮外,患者不会改变女性特征,进而解除患者顾虑。同时应从多角度关爱、体贴患者,以增强其信任与信心,进而积极配合进行手术治疗[3]。(2)术前准备:术前须行阴道的常规检查,并冲洗阴道2次以上,对于阴道炎患者应于治愈后行切除手术;先进行野皮肤清洁,再用石蜡擦洗脐孔,并用酒精擦拭干净;术前12h内应禁食、禁饮,并于术前1d临睡前及次日灌肠以排空肠道积便、积气;术前30min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留置尿管,同时接引流袋观测麻醉中尿量。(3)术后护理:术后麻醉患者应去枕平卧6h左右,且头偏向一侧以保证呼吸畅通;应妥善固定各种导管并保持畅通;待患者清醒后,要鼓励其咳嗽并做深呼吸;还应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以防止出现肺部并发症。术后6h内不可饮水,6h后则应多饮水,并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易消化流食,应避免患者进食糖、辛辣刺激性等食物;受麻醉的持续性影响,应少食多餐;要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防止静脉血栓与肺部感染,同时促进患者肠胃蠕动恢复,待患者恢复肠功能后,可改进半流食到普食。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每小时测量脉搏、血压各一次,到血压稳定为止;每6小时为患者测量一次体温,检测是否出现术后感染;术后应让患者进行12h常规的低流量吸氧,并观察患者面色、腹部穿刺及腹部体征等,以监测有无内出血出现,出现异常要立刻报由主管医师进行处理[4]。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止痛剂使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伤口愈合各项指标。

1.4统计学处理:对定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差异性显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对比如表1所示,各项指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对比

3.讨论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适用范围广、盆腔干扰小、排气快、康复快等优势,被患者广泛接受。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期间使用针对具体患者设计的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观测、护理及指导相结合的整体系统护理,使得护理的目标明确、步骤清晰,不但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护士工作量,而且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也有显著提高。可见,腹腔镜子宫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戎玉仙.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07,19(10):835~836

[2] 顾群芳.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3):3420~3421

第7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他为患者剥去黑暗的挣扎与恐惧,

给了患者重见光明的希望,

擦亮心灵的视窗,

绽放空间的豁亮,

还原多彩的世界。

年过七十,

治疗眼科疾病时,依然精,

济世之心,依然执著。

一场奇事 全心习中医

将黑暗驱散,让患有眼疾的病人重见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是一件伟大而意义非凡的事。大学时期,李贺诚教授选择了医学,花时六年修读眼科西医(本科),之後,再花时三年,攻读研究生学位。九年的学习生涯过去,他工作於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同时亦为广州医学院眼科教授。那时的他,满脑子都是西医。之後发生的一件事,让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时期,报纸上盛传中医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眼科。从事西医眼科工作的李贺诚教授对此深表怀疑,当时他说,如果要证明中医是否能治疗眼科疾病,就拿一些西医医治不了的眼科疾病用中医的方式治疗,如果行,他便相信中医也能治疗眼科疾病,反之,便不相信。

当时,恰遇一位视神经萎缩的病人,患此病的是一个年龄才十岁的小女孩,这种疾病在当时很难用西医进行治疗,就现在来说,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个小女孩已经看不见东西,连走路都困难,她的哥哥和妈妈带着她四处求医,两年时间过去,都没能找到一个能治愈她疾病的人。”李贺诚教授回忆说。他当即决定用中医的方式――针灸,尝试着治疗这种疾病,於是,他和几个同学互相扎针,亲身试验,“那时,如果自己不曾尝试过,是不能给病人扎针的。”李贺诚教授说。

後来,他们对那个孩子实行了针灸治疗,第二天清早,孩子的母亲便早早地来到了医院门口等待他,在见到这位母亲的时候,李贺诚教授坦言当时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出现了什麽问题。幸好,那位母亲的一番话让他由惊专为喜,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孩子已经可以看见一公以内的东西了。

这个消息让李贺诚教授顿感兴奋,也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宝贵的事例,他马上将情况汇报给他的老师,决定继续对孩子用中医的方法治疗:针灸和食用中药相结合。一天之後,孩子已能看见更远的东西,在第十次治疗之後,孩子已经恢复到正常视力,这个消息让孩子的母亲和李贺诚教授等人高兴不已,大约十五次以後,孩子的母亲见孩子的视力已经好转,便决定带着孩子回到东莞乡下。“因为他们家在农村,一是交通不太通畅,二是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便回去了。”李贺诚教授回忆说,“不料,一个月後,孩子再次看不见东西,经过治疗後,视力恢复。”如此反复,来来回回,让孩子家庭的经济无法承受,怎样解决呢?李贺诚教授後来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教会孩子的哥哥针灸疗法,让其在家里为妹妹针灸治疗。如此,半年之後,效果良好,视力一直无碍,他们没有再因为病情反复而来找他。1992年,李贺诚教授移居香港,他一直记着这个当年的小病人,2003年,他回到东莞,此时距离当年已经过去三十四年的光景,当时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是两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的母亲,而她的视力还是那样好。

这件事之後,李贺诚教授陷入深思,也因为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医的看法,从1969年起,他开始相信中医,开始认真学习中医,在之後治疗眼科疾病之时,他常用中西结合的方式,为许许多多眼科患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

妙手易回春 杏林春亦暖

1992年,为了与已在香港的家人(其妻早於1984年回港定居)团聚,年届五十五岁的李贺诚教授了内地充实而安定的生活,来到香港。

初来港时,生活压力、经济压力等在所难免,所幸得到了同学推荐,受聘於健康院,困难暂时少了一些,他始终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1999年,他在九龙弥敦道开办了一家眼科诊所。同年,香港出台新的政策,规定香港所有的中医师需要通过册考试,那时距离李贺诚教授到港不到十年的时间,本欲通过西医考试,但在西医考试前夕因病放了西医而选择了中医。

当时的中医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李贺诚教授一次性通过了考试,成为香港首批通过考试的册中医师(针灸、全科),行医济世。在用中医治疗眼科疾病时,李贺诚教授用中医的三宝(针灸、中医滴眼液、中医药方)代替了西医的三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数十年的西医经验让他对西医西药的药性医理了解深入,他懂得每一种药的利与弊,能找寻到合适的中药替代这些对人体有害的药品。

李贺诚教授曾遇一个由糖尿病引起的眼科疾病,“这个疾病最致命的地方是会引起眼内血管破裂,造成眼睛出血。”他说,“西医的治疗方式是用激光治疗。人体有再生功能,当遇血管堵塞,人体会自动再生血管,而这条再生血管较为脆弱,容易出血,所以西医将其认定为罪魁祸首,所用的治疗方式便是用激光将其截除,如此一来,因为血液无法供应,人体会继续再生,如此反复,而中医的方式是将那条堵塞的血管用中医的方式将其打通,因此,比较治标治本。”

在港行医这些年,经由李贺诚教授治愈的患有奇难疾病的病人许多,其中最典型的一例是一位地产商的老,这是一位只相信西医,不相信中医的病人,他曾用西医治疗过自己的眼疾,使用过多次激光、眼内打针等多次治疗,曾经一年眼内打针四次,後来病情恶化,导致眼内出血,李贺诚教授的一个学生将他介绍给了这个老,那时,这位老因视力受阻已无法正常行走,由他的妻子拖着他来到李贺诚教授的诊所。他先用中药为其敷眼,同时实行针灸治疗,配合中医滴眼液、中药药方同时进行,一周之後,对方已能看见些许东西,也能自己走到诊所,经过半年的治疗,这位老的视力恢复至1.0,之後停药一年,未见复发。

还有一位较为典型的病人,这位病人家住牛头角,腺退化,一看电视,眼睛便会张不开,怕光,有物感,因此,这位病人已经两年没有看过电视,经过李贺诚教授的治疗,两个月痊愈,提高了生活质量。十年时间过去,视力良好,没有复发。

此类案例众多,从李贺诚教授的诊所里许多病人治疗前後的对比照片便可知一二。从内地到香港,从年轻的小夥子到七十岁的长者,五十多年的时光,他为无数的病人致送了光明,驱散了生活在黑暗中的恐惧与无奈,为眼疾患者擦亮这心灵的视窗,李贺诚教授感到自豪和满足。

妙手易回春,杏林春亦暖,如今的他著书又研药,一片医者之心永恒。

著书又研药 医者心永恒

在内地工作时,精通各种眼科手术的李贺诚教授常将自己在眼科的见解、心得和经验写成文,与人分享。来港前,他已经出版六本眼科专著,其中五本讲述的是中医治疗眼科病,其中一本介绍如何做角膜炎移植手术。六本著作,是他数十年在眼科方面的经验和心血,曾经一本名为《眼科针灸疗法》的书一经面世,便被抢购一空,其受欢迎度,可见一斑。在未来,他仍将写书放在重要位置,他希望将毕生累积的经验,留予大家,为人们的健康做点贡献。

在香港,中医师不能使用西医及西药,包括西医眼药水,“眼药水对於眼科医生来说必不可少,没有眼药水,就如同少了一只手一样。”李贺诚教授说。为此,他决定自己研中药眼药水,李贺诚教授做了无数次试验,先用兔子做试验,之後,自己和太太亲身试药,确保效果之後,再面向病人。经过数年研究,他成功研的润目灵滴眼液、医障灵滴眼液、斑清灵滴眼液、喜近灵滴眼液在使用者中反响良好,广受好评,而他研的保健明目茶(汤)、视通丸亦对视力有显著疗效,李贺诚教授自己也每天食用,七十多岁的他,视力良好,就是最好的佐证。

如今,据着李贺诚教授主要时间的有三件大事,一是著书立说,二是继续精益求精研眼药水,将其更加完善和创新,第三便是通过讲课培训医师,将经验传递下去,他说:“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无法治愈所有的病人,而将自己的经验教授给更多的中医师,便能惠及更多的人。”大爱无疆,他在工联会授课已有十年,也培养了许多中医师,如今在香港从事中医眼科的人较之以前已经明显增多。现在,李贺诚先生仍旧奋战在讲台上,每年培养四期学生及辅导中医师,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造福眼疾患者。

他的女儿在他的影响下,亦选择了中医,正就读於中医药大学,通过了毕业执业试,仍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太太也是一位中医师,他和太太对女儿有着共同的期望,他们不期望孩子能挣很多钱,只希望孩子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医者的仁心在代代相传中,继续发挥光热。

李贺诚教授主要职务与履历

广州中山医学院眼科医院著名眼科医生

广州医学院眼科教授

中国第一个独立眼库创始人、

广州市眼库主任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科秘书

1992年来港定居在健康院行医

1995年开办香港中医眼科中心

2003年通过考试成为香港册中医师

(全科、针灸科)

2003年成立香港瞳仁堂眼药专门店,通过多种眼科中成药过渡册

第8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有些学科虽然不是哲学,但这些学科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下,通过科学的实践和自由讨论所取得的成就,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如我国植物生理学工作者在农业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把群体概念引进植物生理学的领域,探讨了农作物生长中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形成了农业生产中的“群体”概念,这个成果对我们领会和理解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很有意义的。又如我国医学界在批判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旧的治疗方法,以及在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中,把主观能动性引入治疗学,提出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具体有效的医疗措施相结合的思想,这又使我从另一个角度——医学来理解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了解旧唯物主义(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在医学上的影响。正如列宁曾经指出过的,各门科学的历史、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语言的历史以及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等等,都“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哲学笔记”第328页)。当然,党并不要求一个学习和研究认识论的同志都成为各门科学史的专家,也不要求他们成为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但也不是仅仅要求他们能够背熟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而是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原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他们大体上了解人类认识的历史,大体了解上述这些知识领域。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有助于我们获得这些知识。

说:“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所讲的真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增长知识,即我们的知识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以至由错误到正确的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认识逐步接近和达到客观真理的规律。

我们要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斗争,就必须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学习一点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东西,只学习正面的正确的东西,而不学习一点反面的错误的东西,那就没有比较,就会使我们思想简单化,从而不能更好地战胜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也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例如,我们要批判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就不能简单地说他否认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而要了解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他的社会历史观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宣扬所谓普遍的“人类的本性”、“人类之爱”,而这种观点是从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来的,他把人看作是生物学上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他不是从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只有把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内容了解了,我们才能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贴标签式地把他批判倒,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思想。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一些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所以,我们要真正掌握正确的东西。用正确的东西去批评错误的东西,并且把它批评倒,就必须接触错误的东西,了解它的具体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能犯错误,跟着错误的东西跑,但只要我们听党的话,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第9篇:中西医结合的看法范文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食、多饮和消瘦,实验室检查为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和尿糖呈阳性[1]。糖尿病过去的护理强调的是控制饮食和药物治疗,目前对糖尿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主要在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三方面,这些是降低糖尿病患者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现将糖尿病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的流行状况

截止2003年,中国已经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拥有3 000万糖尿病患者,仅次于印度。专家预计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突破6 300万。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已从1986年的0.9%增至1994年的3.5%,增长了近3.4倍,个别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超过5%。中国每年新增加的糖尿病患者约为120.5万,每天约有3 000个初发糖尿病患者[2]。

2 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眼底病变、感染、糖尿病足等,糖尿病的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可能已有慢性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16.6%,微量蛋白尿21%。国内4 000人的糖尿病并发症调查显示:合并下肢神经病变者38%,白内障者44%,微量蛋白尿者33%,严重并发症(主要指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失明和截肢)2%~7%。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逐步增加[2]。有资料表明[3],所有与糖尿病有关住院问题中,糖尿病足占47%。糖尿病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负担沉重,如何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治疗糖尿病及预防其并发症,已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家庭、个人的幸福。

3 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过程中,根据总的康复计划,围绕全面康复目标,紧密配合康复医师进行完整的康复护理工作[4]。糖尿病康复治疗的目的:缓解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症状;纠正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紊乱,促进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功能的正常化,控制血糖、减轻体重;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维持糖尿病患者基本的体能和运动量;提高和巩固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使糖尿病病人能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糖尿病康复护理有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三方面。

3.1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还不可以根治,许多患者均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不能正确面对,从而导致性格的改变,产生敏感、固执及长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使病情发生、发展甚至加重。孙学礼等[5]对9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抑郁和焦虑分别占32%和29%。有研究发现[6],住院糖尿病患者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57.0%和66.1%。赵真[7]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心理障碍者病程明显延长,病情明显加重,并发症明显增多。合并心理障碍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自尊心下降,人格歪曲,对生活失去兴趣,个别患者甚至存在自杀的念头,使得2型糖尿病的治疗难以有效、有序地进行。糖尿病患者的抑郁、焦虑问题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关注,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会使糖尿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极其不利[5]。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提早给予干预,首次发病者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流,鼓励病人诉说内心感受及对疾病的看法,对其不良行为尽量采取协商、提醒的方式,纠正病人的错误认识或态度,从而纠正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同时让病人认识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可对身心健康产生持续的消极影响。对疑心较大的患者要善于使用积极暗示,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3.2 糖尿病健康教育

3.2.1 糖尿病健康教育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全面达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把科学的糖尿病知识和自身保健知识深入浅出地教给患者及其家属,使其充分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防可治性及不防不治和治不达标的危害性及其严重后果[1]。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控制血糖,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3.2.2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内容

包括:①遵医嘱服药。坚持用药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减少和延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②合理饮食。指导患者进行低糖、高纤维、高维生素、低脂肪、平衡蛋白的饮食,且定时、定量、定餐,同时向患者说明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避免患者以药代食的错误治疗方法,嘱患者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③坚持适当运动。每天坚持低强度的运动(时间为餐后30min~1h),可明显降低血浆胰岛素抵抗,有利于血糖的控制。④调整不良心理反应。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状态,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使血糖水平升高,加重病情或降低治疗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应教会糖尿病患者控制、调整情绪,善于向他人宣泄感情,避免负性情绪影响,同时关心、鼓励、安慰患者,使之心情愉快。⑤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包括尿糖和血糖的自测。尿糖检测简便易学,有正规的尿糖试纸即可进行检测;血糖检测能够正确地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水平,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电脑血糖仪进行血糖自测,为调整用药、提高疗效提供参考数据,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1]。

3.2.3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形式

是以糖尿病专业医务人员为核心,依靠患者、医护人员和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达到全面控制糖尿病,避免和阻止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有效降低糖尿病终点事件的目的。这就是糖尿病防治的“一体化原则”[8]。王晓蓬[9]对住院患者采取口头讲解与书面指导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计划教育与灵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病人住院期间每周选一个下午集中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对不同文化层次人员个别加以强化教育,并发放糖尿病健康手册,设立宣传栏,内容为有关糖尿病的饮食、运动指导、健康常识等。有文献报道[10],只有6%社区人群知道和了解糖尿病,50%~80%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措施之一。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卫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靠健康教育来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11]。对于院外病人可通过开展社区预防性的健康教育,使得社区人群能够了解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提高社会群体对糖尿病的防治意识,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对社区经常进行家访活动,指导社区高危糖尿病人群建立健康行为,并进行健康评估及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诊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3 糖尿病的预防

卫生部在1996~2000年糖尿病防治规划中提出[12]: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应包括减少糖尿病发病率的一级预防,以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二级预防,以及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三级预防为理想的防治策略。理想的防治策略应把一级预防放在首位。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目的[10]:①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伤亡,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②预防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及各种感染发生。对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的教育、合理的饮食调节、必要时适当的运动、必要的药物治疗、病情监测五个方面。

3.4 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

3.4.1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心脑血管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高达75%),约70%的糖尿病病人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住院治疗[12]。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是确保治疗达标的重要手段,医护人员要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正确掌握使用胰岛素时机,通过改变饮食、运动、休息等多方面入手,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可减少或延迟并发症发生。

3.4.2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并发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13]。促发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很多,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糖控制、外伤感染等密切相关。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深部溃疡和肢端坏疽。糖尿病足的护理重在预防足部溃疡。许樟荣[14]认为只要请糖尿病患者脱鞋,医护人员花数分钟时间仔细检查就可以发现足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矫正这些危险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对形成足部病变的高危因素应提高警惕,向病人讲解糖尿病足的病因及危害。加强足部卫生、保暖,帮助病人足部按摩及适当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足部营养,指导病人每日检查足部情况,穿合适的鞋袜,防止足损伤。并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糖尿病知识,使其充分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自觉地控制血糖,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检查和治疗。同时告戒广大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保护肢体,尤其冬季注意保暖,积极治疗足癣,穿合适的鞋袜,防止外伤,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防范意识,从而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降低截肢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15]。

4 结结

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研究已经证实强化血糖控制能延迟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糖尿病的康复护理是一个综合过程,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预防并发症。作为糖尿病治疗手段之一的糖尿病教育,目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因此,糖尿病康复护理重点应从健康教育着手。健康教育人员在开展教育时,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有无并发症、对疾病认知程度、健康教育需求程度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16],采用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传送给病人和家属。使病人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执行,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饮食、运动、药物等治疗方案,增加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减少和延缓并发症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减少社会负担[17],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桂琴,刘立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信息,2007,24(1-2):43-44.

[2]常向云,范玲,孙侃.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糖尿病教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16-17.

[3]许樟荣.老年糖尿病患者足病变的诊断与防治[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3):136-141.

[4]包艳.冠心病介入治疗康复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杂志,2008,22(5c):1321-1323.

[5]孙学礼,刘涛生,唐莉,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物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4):215.

[6]唐晓梅,黄建君.糖尿病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症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3):79-80.

[7]赵真.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心理障碍患病情况的调查[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5):513-514.

[8]叶红英.糖尿病防治[M]//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41.

[9]王晓蓬.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J].中国水电医学,2006,4:217-218.

[10]王正英.糖尿病社区健康宣教和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51-652.

[11]林艳,郭雅娇,李碧华,等.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预防性健康教育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17(9):64-6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6~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6,4(2):123.

[13]李仕明.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2,8(1):1.

[14]许樟荣.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3):150-153.

[15]侯玉芬,林宁,宋岳梅,等.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