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人文地理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地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地理总结

第1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我叫,男,1958年1月生,县镇村人,1977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小学四年级语文和三、四年级美术、品德教学工作,兼任学校校长职务。

二、政治思想面貌

本年度,我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学习领悟胡书记的“八荣八耻”精神,并利用各种机会参加培训学习,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习上充实自己,不断更新理念。在教育工作中,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时时处处身正为范,为人师表,遵纪守法,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高度赞扬。

三、教育教学能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所以,一年来,我一直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考勤方面

“天地浩浩学生为重,万事悠悠工作为重。”一年来,我时时处处顾全大局,把工作放为重要地位,从未因为私事请过一天假,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特别是妻子因病住院,本人只在星期天照顾,真正做到以校为家,做到出满勤,干满点。

五、工作成绩

由于自己踏实肯干,热爱教育工作,因而在本学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年至年中教学成绩显著,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成绩只代表过去,面对新学期新学生,我任重而道远,我会一如既往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保证天天阅读,加强内需,坚持反思,不断总结得失,不断创新,做好教学研究工作,真正服务教学,惠及学生。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第2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2008年11月9日下午,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召开第二届理事大会。会议听取并审议了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

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成立于2003年10月,是世界温州人大会的常设机构。5年来,联谊总会共协力引进投资项目300多个,为600多名温籍侨胞回乡开展慈善活动牵线搭桥。在联谊交流、促进发展、反哺家乡、促进祖国统一以及维权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推进温州经济与温州人经济互动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联谊总会《章程》有关规定,会议选举产生理事598名,其中内地理事346名、海外及台港澳理事252名。选举产生常务理事165名、常务副会长11名、副会长54名。朱贤良当选为会长,余梅生、杨介生等当选为常务副会长。

温州市委副书记、新当选的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会长朱贤良在讲话中表示,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全力做好工作。他建议,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的平台作用。

比赛不忘慈善

中银大厦上海银行家俱乐部第四届高尔夫邀请赛圆满结束

第四届中银大厦上海银行家俱乐部高尔夫邀请赛于2008年11月16日在上海华凯乡村俱乐部如期举行,本届邀请赛是延续前三届高尔夫邀请赛成功举办之后,上海银行家俱乐部再次为会员及大厦租户举办的大型户外活动。在休闲娱乐、交友叙事之余,也让参赛选手检验了自己的高尔夫水平。

本届邀请赛由中银大厦有限公司和上海银行家俱乐部携手主办,由新中南方物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房地产球友会上海分会、马来西亚商会上海分会、香港商会上海分会和银库传媒共同协办,世界顶级品牌欧米茄为特约赞助。共有85名嘉宾参赛,在受邀嘉宾中,金融行业人士占总人数的35%。此次比赛共产生了最近洞奖、最远距奖、总杆及净杆4组奖项,另外还有49名幸运获奖者。

第3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81-01

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对有趣的“教与学的矛盾现象”。许多教师认为:“必修二模块课本条目清楚,内容简单,学生自己都能看懂,没有什么讲头。”通常的课堂模式是:前半节梳理知识点,后半节时间留给学生背书和做练习。许多学生却感觉:人文地理学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好比手中的一件件工具,对它们的零部件组成和作用了如指掌,可就是碰到问题不会用!

几年前,一次考试后与学生课下交流,几位学生的话让我深受启发:“自然地理的一个个知识点很清晰,看到题目后头脑中立刻能反映出考察的知识点,答案比较确定,得满分不算困难。人文地理学的时候感觉比自然地理容易很多,但题目不好做,尤其综合题――一看就会做,做好不容易,是考试中最易丢分的部分。”我不禁思考:为什么易教易学的知识,学生却不会用?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一、将必修一与必修二两个模块进行差异比较,寻找二者知识体系的不同,从而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体现了理科特征。需要比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动态模拟能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视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要达到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目标。因此,必须把原理和规律点拨到位,让学生理解透彻。

人文地理则体现了文科特征。它来自于生活,经提炼总结后成为系统的知识和理论。这也是学生感觉人文地理亲切易学的原因。但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不断变化的;人文事物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筛选提炼信息―整合信息寻找规律―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人文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师若以必修一的教学目标来衡量必修二的内容,必感觉浅显易懂、缺乏亮点。实际上,必修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更广阔的视野观察社会,以一双慧眼发现生活案例,用一颗慧心组织素材应用于课堂、回归于生活。只有教师首先做到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才有可能把人文地理讲出彩来。

二、在必修二模块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案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

很多学生难以将人文地理的知识学以致用,根本在于对其只是肤浅的“知道、记住”,而不是在对真实案例剖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人文地理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方法。

第4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5

对于很多的高中文科生来说,地理课程的学习一直都是十分枯燥、乏味且十分困难的,困难不是体现在对于知识的不理解,而是表现在对整个的知识结构缺乏一个很好的串联,每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没有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不会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这就容易导致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作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文地理环境,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即使如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会忽视对人文地理环境知识的整体把握,知识掌握不牢固,希望通过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和推广,可以逐渐改善目前这种状况。

一、人文地理环境的概念

我们通常提到的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指的是各种人文现象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及其不断发展演变的规律研究,同时还包括了人类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地球表面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结构等。在分析人文地理环境的时候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只有自然环境,同时还包括了对于人类现象的研究,人文地理环境讲究的是空间以及地方对于整个地理环境演变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研究人文地理环境时需要考虑到特定地点、特点地域、特定的人群所具有的人文特色以及相对应的人文活动,还要分析这些人文活动是如何形成的,与周围的地理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同时还要关注形成的前因后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人文地理环境所需要包含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人文地理环境还包括了对某个区域进行分析和对某个空间进行特定分析,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可以说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效的补充,除了对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引发自然现象的人和事进行分析,研究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性,简而言之,人文地理环境指的是在地球表面活动的人类所居住的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特有的人类活动,同时还包括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文化等等。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人文地理环境的不断转变也就是人类社会化的不断转变,在某个特定区域内部,人文地理环境的规模会因为该区域的多样性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如说:位于海峡西岸的经济区所代表的一种经济文化结构就是一种中原文化的代表,从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到产业、人口、文化以及社会政治等,整个经济发展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较,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不是别人可以效仿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水文地理环境特点。那么,与这种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比,整体性又是体现在哪里呢?

1、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尽管说,不同地域之间所代表的地理环境千差万变,所具有的气候特点也是不尽相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域所具有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关联的,就好比我们经常提到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比较常见于亚欧大陆的副热带东部,具体在中国南方地区大部、台湾中北部、日本群岛南端、朝鲜半岛南端。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之间热力差别十分明显,在夏季来临的时候,亚欧大陆气压较低,就会促使高压向西北方向前进,从北太副高方向所扩散出来的东南带季风就会给当地带来十分丰沛的雨水。从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给亚欧大陆带来丰沛雨水的季风气候不是在该地域自然形成的,是与太平洋地区的气候相互作用之后,在气压的影响下最终形成的,两个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环境的相互碰撞才导致了该种气候的形成和扩散,如果两个地域之间不会这样相互作用,也不会产生这么美好的气候条件。

2、人类活动的相互串联

除了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串联可以表现出人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外,人类互动的相互联系也足以说明人文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就拿上面提到的海峡西岸的经济结构来说,虽然说它所代表的结构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尽相同,各自具有各自的特色,但是从海峡西岸和东岸之间资源的相互补充、产业结构的相互补充、经济市场、人力资源、文化科技交流、资本的互相转移等角度上说,海峡西岸和海峡东岸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很好的整体性,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另一方而独立生存,与此同时,两个不同地区之间还在追求着各自的特点,以体现出自己的优势,也就是类似于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共存。从不同地区的服饰、家族、宗教以及传统习俗的角度上说,这些人文特点之间也是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是可以从另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的,需要进行二者之间的相互比较,才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人文地理环境所具有的整体性,高中地理学习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没有什么趣味可言,但其实不然,抓住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之间的区别,再对每个地理环境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和相互串联的地方,从整体上对人文地理环境的特点进行掌握,不仅可以发现其中所具有的特点,,还可以增强自己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兴趣,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当中,需要经常运用到这种方法,才可以做到融会贯通。

三、总结

地理环境包含了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地理环境的支持,因此,需要加强对于地理环境的了解,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不仅有利于自己学习效果,还有利于今后对于环境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在这其中,就需要注意加强对人文地理环境的掌握,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人文地理环境各不相同,要想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掌握,就必须搞清楚他们之间所具有的整体性,只有从整体上对人文地理环境进行了把握,才可以从小的方面的,更加细致的对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将知识要点掌握的更加透彻。

参考文献

[1]刘旭东;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浅谈[J];新课程(教师版);2006(06):365-367

[2]詹爱军;用矛盾分析法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J];教育革新;2010(06):254-256

第5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一、人文地理决策教学的背景

中学人文地理决策教学有着深厚的背景,为中学人文地理决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条件。首先, 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决策意识、决策能力的培养是践行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做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决策能力培养的要求。其次,中学生决策能力的缺失为地理决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现实需要。传统“授受”式的人文地理课堂中,部分地理教师采用划重点、读书本等方式进行教学,忽视运用人文地理素材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决策能力的严重缺失。最后,人文地理学中蕴蓄的丰富决策素材为决策教学提供了学科基础。高中人文地理选取的内容属于人类基本的活动范畴,即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要求的活动,许多内容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前瞻性,这些问题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需要公民参与决策。例如,“请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合理的人口政策”,“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工厂的选址问题”,“根据货物类别和数量以及运输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等问题都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均需要人类参与决策。人文地理丰富的决策素材为决策教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扎根、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人文地理决策教学的一般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决策问题

决策问题的提出需要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决策问题是发生在他们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决策方案的抉择中来。当然,决策问题的提出要考虑情境性,决策问题的选择也要注重内容的生活性和结果的多元性。

创设情境,提出决策问题:你每天花费在上学路上的时间有多长?每当你因为堵车上学迟到而被老师批评的时候,你的心情又会怎样?每当因为堵车,你乘坐的公交车花费足足半个小时却只在路上“挪动”了十几米的时候,你又作何感想呢?你有没有想过武汉为什么这么堵?你有没有想到通过某种方案解决这一难题?

该决策问题的提出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引起学生对堵车苦不堪言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动机。同时决策问题的选取考虑了从学生上学乘车的生活实例出发,增强了决策问题的生活气息。针对该问题的解答也有多种可能的结果,注重了决策问题结果的多元性。

2.分组合作,搜集整合材料

地理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指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高中生的知识储备与阅历毕竟有限,要求他们单独完成一项决策有些不切实际,所以要求学生在理解决策问题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搜集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分组合作,搜集整合材料:学生自发分成若干小组,或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书籍、或通过采访、咨询交通警察和专家等方式,搜集到关于武汉堵车问题相关的资料后再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在搜集、整合资料的整个过程中,各小组既分工明确又团结互助,充分的发扬了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成功的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独断专行应该严厉杜绝。因此,在此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该阶段中相互交流、磨合,为后续决策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3.交流讨论,制定决策方案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同学们讨论所搜集到的资料,并据此提出解决武汉交通拥堵的方案。在该阶段中,老师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交流讨论,制定备选方案: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激烈地讨论提出了解决武汉拥堵的多种方案,并详细阐明了自己提出该方案的原因。最后,由总负责人将各小组的决策方案汇总,并绘制成表格,形成备选方案。

此阶段提出的方案不要过于苛求其准确性。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是值得积极关注和鼓励的。老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自由的氛围,使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以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

4.分析比较,选择决策方案

该阶段是决策教学的关键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在已有的备选方案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该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的把握信息,同时具有甄别取舍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学生还要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选择合理的决策方案。

分析比较,选择决策方案:学生广泛听取意见,通过综合分析、左右权衡各小组备选方案,最后选择一种较为合理的决策方案。

此阶段要特别注意学生做出决策的过程是深思熟虑的过程,学生选择的决策方案要有足够的依据,切忌选择决策方案的随意性。

5.评价决策,总结升华经验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老师对学生做出的决策进行评价,然后对全部决策过程进行梳理,从如何搜集资料、如何与同学交流合作、如何甄别信息、如何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为合理的决策方案等对学生的决策能力进行培养。

评价决策,总结升华经验: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协作,我们终于攻克难题――提出了武汉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那么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我们体验了通过各种方式搜索信息;学会了进行团队协作;知道了如何甄选信息;明白了如何综合分析已有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相信经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你们能够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决策者。

学生的决策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他们的决策有合理的依据,教师都要鼓励,同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总结此次活动的经验。要引导学生将把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获得的决策方法、决策经验归纳总结,从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人文地理决策教学的实施建议

1.精选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参与

决策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决策问题。人文地理主要探讨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选择决策问题时如若将这些课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对于武汉的学生,在讲“城市规划”时可以提出决策问题:“武汉第十座长江大桥建在哪里更为合理”,要求学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查阅资料,提出方案并阐明理由。又如,在学习工业区位时,可以提出决策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武汉工业区应该布局在哪里?”

2.结合问题实际,整合多种方法

决策教学是一个整合的教学模式,所以往往要和很多教学方法同时使用。决策教学作为人文地理教学的一种方法,往往不能孤立地运用。它需要跟案例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决策教学的效果。例如,对于决策问题:“如何解决武汉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以交通局长的身份提出决策方案。同时在阐述原因的时候,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标准答案。这样,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地理课堂决策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淡化结果呈现,体验决策过程

在地理决策教学中,地理教师不能简单地将决策结果告知学生,而是要努力使决策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决策过程、发展决策能力的过程。课前,教师应该提出决策问题,要求学生搜集、提取并整理材料;课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陈述决策方案、权衡并作出决策;课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总结,从而实现决策意识、决策能力的提升。

第6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野外课堂 方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本身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高中地理作为承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阶段,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教育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从以上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新地理课程对地理实验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都明确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通过地理实验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强地理实践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指明了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加强地理的野外课堂应用,必然会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课程中,课内教学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标的试行和实施,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我们走出课堂,靠近自然,接触社会。作为高中地理知识的三部分重要内容的必修1、2、3,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野外课堂的应用。

(1)高中自然地理部分以野外观察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人教版地理1的自然地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更多地指导或者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以学习到的课堂知识为基础,在大自然中得到更深的理解。地理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意义中,关于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通过让学生对于当地一段时间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做出观察予以记录,得出关于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总结;第四章的地表形态中山地的形成,各种山地形态尤其是褶皱与断层结构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在当地找到这样的结构,让学生认真观察,加深理解。

(2)高中人文地理部分以野外感受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要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理论为基础的特点,构建人文地理学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掌握文化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差异,提高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深层理解,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人文地理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而且灵活多变,又跟某些学科有交叉。注重引入案例式的教学,学生身边的一些实际的案例,都可以研究,使学生获得人文地理素养。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对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时容易出现混乱,如对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由于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理解不深刻,造成学生对某些因素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当地的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三个概念的对比,列表比较农业、工业、城市的区位因素,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对于相近的人文地理概念,多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深刻掌握。 比如在讲到“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时,应该以当地城市为案例,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当地的气候、水文、资源、自然灾害、聚落类型、通信条件、环境污染状况等等,这样既对后面学习“工业的生产活动”、 “工业地域的形成”等内容十分有利,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市民责任感。

(3)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以野外综合实践为主要实施方法,开展野外课堂。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地理1”和“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安排了地理“地理3”,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地理1”和“地理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并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地理3中的区域地理都最具有典型性,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区域地理最有特色的小区域进行一个野外的实习,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板块为主题,让学生自行选取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地研究,最后汇总学生所得到的观察结果,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以完善对整个区域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高中野外课堂的开展应该以具体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为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的编排和要求,地理1中以野外观察为主开展野外课堂,地理2以野外感受为主进行野外课堂实施,地理3应该开展综合野外实习,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依托,应用到具体区域当中,以达到地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福强,陈诗越.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野外考察活动的开展——青岛马山野外考察实践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2] 彭志坚.浅析中学教师如何组织野外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下),2011(2).

[3] 陈龙珠.略论地理野外考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1.

[4] 胡继兰,周仁桂.中学地理野外考查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地理教学,2010.47(8):55-56.

第7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 人文地理 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现代教育模式,为此案例教学就成为了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提出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现在的地理教科书上每一章或者是每一节的编排都出现了案例,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出现的案例尤其多。虽然案例教学看似已经被引入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但是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案例选取不当,没有很好地紧扣教材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不是取材于生活,不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案例内容没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和情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地理人文地理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互动,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多疑问了:什么样的案例才是最好的案例,怎样选取案例呢?案例教学应该按照怎样的教学范式?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与新课改的理念息息相关,对于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都具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为例,对以上问题再进行探究。

2 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首先案例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教师在教学时是参与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其次案例教学还必须是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是他们从“要我学”上升到“我要学”。好的案例还具有启发性,因为案例本身不只是简单的事例,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隐含着地理概念和原理,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维,自主建构地理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第三选取的案例还要服务于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它是教材相应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能使教材更贴近生活,便于理解,便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选取案例时,不能随意选取,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果使用了没有突出教材重点内容的案例,不仅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而且会使案例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第四,选取的案例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地理课堂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最后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不是所有真实、生动的案例都可以进入课堂,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要进行严格地筛选,选取最能反映地理原理、揭示地理规律的典型案例来。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规律就越准确,蕴含的道理就越深刻,而且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角色。人文地理中有很多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的代表性、科学性、典型性都非常的强,具有显著的教育价值和地理意义。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对于“农业的区位选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都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3 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在人文地理中案例教学具有以下步骤:首先是呈现案例,其次是提出问题,第三是分析案例、讨论交流,第四是应用拓展、整合提升,第五是总结和评价。下面我们根据上面案例教学步骤为依据,针对本章的不同内容进行教学,从中体验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价值。

3.1 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对的形成

学习本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时,笔者利用案例1采用“抛锚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如下:(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历史中分析如下问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2)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探究农业地域类型时,利用案例2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地区(澳大利亚)了解混合农业,进一步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目的是让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分析问题,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的问题如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案例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一个载体,其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其背后反映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中涉及的以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合理布局农业区位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案例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学习本章“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商品谷物农业时,教材中提供了该案例。探究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学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取得的经验,推动我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快速发展。在讨论分析美国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中央大平原);土壤肥沃深厚(黑土):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水运、公路和铁路相衔接。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四通八达;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教师提出了如下的知识迁移:(1)根据所讲案例结合我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概括中国东北部地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两个地区从农业结构地域类型看都属于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2)影响两地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3)世界上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发展这种商品谷物农业?(4)这对我国发展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借鉴意义?

教师“教案例”和学生“学案例”并不是学习案例本身,并不是案例的一切内容都要求掌握,而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悟出案例背后的地理的基本原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实现三维发展目标。对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学习,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注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3.3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案例四: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在学习“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教材提供了该案例探究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措施,不但能培养学生的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很好地为我国西北地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对此案例,笔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课前2―3天成立“改善我国西部游牧业智囊团”,以考察“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改善西部游牧业”为主题分4个考察大组:政府官员组、经济学家组、牧民组和环境保护组。每个考察大组的主要任务以导学学案的形式下发。将每个考察大组分为两个考察小组(考察任务相同),使小组之间产生竞争,以便客观、公正地评价小组内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时,先由学生根据考察任务自愿分组,再由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调配。分组完成后,要求每个考察小组的学生在报刊。或者网络上搜集“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和“西北游牧业”的相关图像和资料。

通过模拟考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学习方式,力求使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通过对案例的学习研究,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西北游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提炼出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课题组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研究。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对案例选择的一系列原则、教学三维目标等进行综合总结研究认为,本章案例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形成的原因,而且也学会了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形成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综合分析迁移能力,并且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内容,根据案例教学模式,采取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了人文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案例教学进行演绎教材、创新教法,提升了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并且学会了人文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增强了创新能力,提高了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学习及其在人文地理中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从学员那里可以了解到大量感性材料。

(2)能够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学员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得到及时调节,有利于学员精神始终维持最佳状态。

(3)生动具体、直观易学。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

(4)能够集思广益。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思考,学员在课堂上也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问题。由于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容易开阔思路,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朱雪梅.地理案例教学的问题辨析与范式建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1).

[3] 靳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保庭春.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地理案例教学[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11).

[5] 敖道.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第8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探究方案;教学评价

探究式教學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被动的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帮助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个基本学科之一,侧重研究人文事象区域系统,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重点阐述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协调人地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该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在目前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与人文地理学教学还未实现很好的融合,其应用并不乐观。鉴于此,文章拟充分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提高人文地理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评价,也就是确立探究目标、制定探究方案、实施探究计划,得到探究结果,进行结果评价。

(一)探究目标的确立

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设计和选择要探究的问题。对于刚开始人文地理学学习的大学生来讲,自主提出与教学大纲和课程知识难度相符的题目是非常难的。可以把教材作为探究性教学的主要参考,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形式和难度,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水平。

学生可以首先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自主探究,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不同层次的问题请不同的学生做解答。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确立进一步探究的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基于课程知识特点并结合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现象和热点,指导学生进行问题设计,尽可能体现研究问题的时代性、区域性、创新性,同时做到不超教学大纲。

(二)探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确立研究目标之后,制定相应的探究方案,包括应用网络进行理论探究和实地调查进行实践探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方案,根据探究方向学生可以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小组人数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一般是3-6名学生。在进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后,小组内部商讨制定理论探究方案或者实地调查路线。

1.理论探究

学生基于网络和已具备的信息搜索与处理的优势,可以获得人文、社会、艺术、时报、娱乐等的巨大资源库。教师因势利导,将网络学习和查询资料作为必要的理论探究手段,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到所研究问题的应用背景,并将各种人文事象及理论融入探究式学习的内容中。例如在讲到人口分布、聚落景观、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这些内容时,鼓励学生对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对比,得出形成这些地区相同或不同文化景观的深层次原因。有学生提出不同宗教饮食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其间教师鼓励学生从自然环境和宗教民俗去思考,紧扣教材知识和相关主题,并适时分析和点拨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就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点评,再综合各小组结果,结合教材内容,给出所探究问题全面、正确的答案。

理论探究从开展部分探究开始,再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逐步过渡到对整堂内容探究,最后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这样学生就会从不会探究逐渐达到会探究、喜欢探究,从而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实践探究

实践探究是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过程。实习过程中各小组根据自己拟定的目标,选好实习路线,结合实地特征,解决目标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搜集所需要的数据和文字资料。同时,为避免学生从事非课程内容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及时与其交流、引导和启发,以保障学生所提问题的可探究性和合理性,实地调查结束后,各小组经过讨论、总结完成一份成果报告或者学术论文。

比如在讲到旅游地理这一章时,某小组曾以当地一小镇的旅游资源潜力开发为题,对该小镇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小镇旅游开发潜力分析报告。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对现实社会中的人文事象和对其研究的方法有了直接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探究式教学评价

讲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书面测试为主,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是简单的结果测试,而是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作为一种过程评价。第一,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热情、态度、能力以及整个小组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精神予以评定,赋予一定的分数。第二,以小组提交的调研报告、“PPT”答辩和对问题的解答作为考核的主要形式,有效避免考试形式上的复杂化。高质量的探究成果应具有合适的选题深度、充分的研究内容、正确的结论、条理的文字表达、图文并茂的PPT答辩、有理有据的解答。探究式教学的考核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与探究目标有关的资料,了解所选题目的适用背景和案例及原理,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并最后形成小组书面报告以及PPT答辩报告,以此来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第三,相关的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进行,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变化、有亮点的想法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二、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1.探究式教学的过程相当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对该过程的掌握比得到正确的结果更为重要。探究的问题课文中可能没有提供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究,并积极思考,提高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2.探究式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另外,探究式教学还为学生创设了有利于互相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意识也不断加强。

3.探究式教学能更好地梳理人文地理学课程知识结构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人与环境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实践,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学习,进而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对专业的兴趣。

三、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

人文地理学涉及很多分支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来酝酿问题、小组内商讨制定方案、展开交流讨论,加上课时有限,因此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是不切实际的。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趣味性、综合性、现实性等原则。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上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人文事象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问题的综合性,鼓励学生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多方面思考。最后是注意所选内容尽量是现实的问题,是学生生活中耳濡目染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充分准备,把握正确的方向

探究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要求教师对整个知识体系和内容本质有较为深入的把握,才能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最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尽可能保证对学生所质疑问题的回答,跟上学生的思路;还要尽力为学生推荐相应的学习资料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备课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师上课前充分的准备工作是探究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

(三)了解并注意学生的态度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与学生交流、探讨,自觉把自己当成学生团体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构建深入学习知识的体系与方法,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有目的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修改他们的计划,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有信心将问题探究进行下去。同时,探究的难度也要呈现循序渐进的态势,在不断地探究中逐渐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四、结束语

人文地理学所具有的学科特性,为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章对其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做了整体的描述和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华.高校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113-114. 

[2]张海鹰.人文地理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1):197-200. 

[3]陆长平,姜锐,邓庆山.构建探究式教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2013(6):76-78. 

第9篇:人文地理总结范文

一、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特点

1、试题结构较往年大纲卷的变化。共计44分的选择题和共计56分的综合分析题,今年也是如此。从去年高考开始,新课标高考主观题部分开始出现10分的选做题(即选修部分内容),这是地理试题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动。这是主观题难度降低的一个原因,选做题的增加使原来的两个大题的分值降低,可选做的题目有3个,可以有效降低剩余10分的得分难度,但同时又增加了试题阅读时间。

2、考试内容人文地理突出,整体难度下降。人文地理比重逐渐增大,自然地理比重进一步降低(2012年人文地理占54分,自然地理占36分,不含选修地理的10分),考查内容中个别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如:没有考查地球运动考点。

3、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考试大纲中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非常明确,考试说明已经给出了命题范围、命题方式及设问方法。涉及题目均在大纲要求范围内,紧扣大纲和课标。例如气候、水文、工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等值线的判读等都是年年考查的重点。其中,客观题主要以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

4、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考查社会热点,用地理方法分析、探讨、论证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五位一体,都可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虽然新课标考试题目更加灵活,但是很多题目的解题方法或材料出处均能够在日常学习的课本中找到依据,这也是提醒我们回归课本的重要性。

二、浅谈2013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1、注意建立知识网络,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轮复习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要素、气候因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表现、气候对人口分布与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联想,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

2、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对于主干知识,采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个突破,把握了这些主干知识,就能在复习备考中达到举纲的效果。

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4、以问题为线索,以训练为途径

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切忌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此外,无论哪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