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流的污染与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流的污染与治理

第1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Abstract:in order to dispose Qinhe River water quality pollution caused by a large quantity of industrial waste water and domestic sewage, the government constructed West Sewage Treatment Project, installed rainwater pipe and sewage pipe respectively, built shut-off well, discharged the qualified industrial waste water, cleaned the channel, constructed landscape water-storage dam, regulated and made up water, to make the Qinhe River reject wastewater and recharge by fresh water.

关键词: 退污还清;污水截流;调水补水;二级排放水;水质安全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Key words: clean the channel; sewage shut-off; regulate and make up water

沁河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呈东西走向,河道全长35.9 km,其中横穿邯郸市区段长度为12km,在市内汇入滏阳河。由于沁河上游河水经齐村大坝拦截后,经溢洪道向北排入输元河,故主城区段的沁河已不再承担防洪任务,只承担城区段雨水的排除任务,属于季节性河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该河道,加上源头断流,使河道污染严重,水质下降、河床淤积、河水发黑发臭, 成了一条污水河。为彻底根治因河道污染造成的环境问题,使沁河退污还清,实现人水和谐和生态改善的目标,邯郸市对沁河分段进行了河道护坡、两岸绿化、硬化、亮化及退污还清工程治理。工程主要包括5方面内容: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污水截流工程;河道清淤工程;景观拦河坝工程;调水补水工程。工程总投资为28233万元人民币,由世行贷款、国债和地方自筹资金三部分组成。

1 退污还清前的沁河水质状况

在治理前,河水发黑发臭,沁河市区段共有排水口70个,其中17个为市政雨水管道排水口,其它为工业废水和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排水口。日均污水排放量多达13万m3/d,其中工业废水量占7万m3/d,生活污水量为6万m3/d。其水样水质监测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指标比较见表1:

表1沁河还清前水质指标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比较(mg/L)

PH CODcr BOD5 NH3-N SS TP DO TN

沁河还清前水质 7.7 90.5 48 17.22 75 0.97 1.96 12.3

GB3838-2002Ⅴ类 6~9 ≤40 ≤10 ≤2 - ≤0.4 ≥2 ≤2

由表1可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该河道水质溶解氧较低,水体缺氧,无鱼类生存迹象;(2)CODcr 、BOD5值较高,水中还原性物质含量较高;(3)NH3-N值较高,气温较高时水体会产生异味;(4)沁河水体水质类别属劣V类。

2 西污水处理工程

西污水处理工程的收水范围为京广铁路以西规划城区,以及京广铁路以东、东北部的部分区域,服务面积约50km2,服务人口约45万人,2020年规划收集污水量为20万m3/d,分两期工程实施。在该工程建成前,该区域内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直排沁河。

西污水处理一期工程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河北省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之一。采用改良型推流式氧化沟工艺,建设规模为处理能力10万m3/d,其中生活污水约占65%,工业废水约占35%。该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在市区西北部建设占地270亩的工程核心部分――西污水处理厂区;二是铺设长度为37 km的一、二级收水管网。目前,西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污水9.5万m3/d,其出水一部分自流排入厂区北边的输元河,一部分通过排放泵房和管道送至沁河上游。运行证明,出水水质始终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达到了设计要求。

2.1 工艺流程

西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见图1。

图1西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

3 污水截流工程

排入沁河的污水,有的通过专用管道直排,有的通过市政雨水主干管道直排。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用户私接、乱排,将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的情况很多,彻底进行雨、污水分流改造困难较大,且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借鉴。本着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沁河污水截流工程采取了雨、污水分流改造和污水截流相结合的方案。

3.1 雨污水分流改造

(1)调查摸底

首先组织人员沿着排入沁河的各雨水管道,从下游到上游仔细调查。主要采取打开所有井盖和收水口篦,逐一查看有无用户污水支管接入。将查出的用户支管情况进行登记、分类,看是否具备雨、污水分流改造条件。

(2)分流改造施工

由于雨、污水分流改造施工都在老城区内,影响因素多。进行分流改造施工,需具备三个条件:①用户支管附近具备市政污水管道;②可以进行破路或顶管施工(有的主要路段不允许施工);③分流改造施工管线长度一般不超过50米(分流管线过长,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造价高、不经济;二是施工周期长,影响市容,从城市管理上不允许)。对具备上述条件的用户污水,都按照建设程序进行了图纸设计、规划审批以及分流改造施工,施工完毕将原排入雨水管道的管口封堵。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共涉及125户,修建污水管线2683m。

3.2 污水截流

(1)铺设截流管线

在人民路至陵西大街之间,由于直接向沁河排放污水的用户排水口较多,在沁河两岸新铺设了管径D400mm的污水管线3089m,将各用户污水截流收集后,通过截流管线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2)修建截流井

第2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众所周知,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速度不断的提升,河流在每一个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显出来,在城市建设以及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因为,我们的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的越来越多,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河流的清洁,使得河流变得肮脏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质不断的呈现出退化的状态。特别是河流水质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城市河流里面。因为人们越来越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不断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题中之义。再看,我们的城市河流的环境营造实质上是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和谐型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城市的河流进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爱有利于整个小康社会的进程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立足于我国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我国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很好的确认河道治理与生态发展的联系,更加要注重这其中的关联性。如果我们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不断的物质追求进而忽视我们的环境,尤其是河道环境。这样的发展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城市发展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的状况,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的提升我们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态的良好关系,才可以更好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众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环境具体包括河水环境、河岸带环境和河岸带周边环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态廊道、遗产廊道、绿色休闲通道和城市标志景观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国因为城市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严重。河流规划面积难以保证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积下水道建设滞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质恶化,这些如果不能及时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河流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综合规划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的开展,要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则进行。

2我国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当下我们国家城市中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应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规避水灾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响。所以,我们要最尽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边生物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让河道周边的景物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另外,我们知道,我们在城市之中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从而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城市河流水环境是城市居民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物质财富,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市民物质收入和精神需求两方面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态建设的内在联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综合环境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进行治理和规划,要采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将景观生态学原理、恢复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学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断的回复生态升级。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保障河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在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体现出保护的心态。再次,为了提升人们的生存空间可以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有效的设置文化、健身、娱乐和观景场所使人与水进行亲切的交流,建设出水清、岸绿、突出河流自然属性的城市河流。这样可以使得我们真正的做到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子啊人类智力河道的过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标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复河流自净能力的原则

在河道的治理中,笔者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本着先将河水进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传统道路,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时候就要坚持标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净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与生态的完美结合,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要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绿色河岸的目的,从而达到从根源上治理问题的目的。可以说,在河流污染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坚信,我们要始终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够分流与治理,厚此薄彼。我们要充分的实现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会变为空谈,最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在研究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方式与方法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河流生态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终才可以使得城市的发展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迈进,我们才能在美好的环境下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

4采取生态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设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则

第3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人工湿地;截污;景观;污水深度处理

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1-0063-01

城市河流在城市水环境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这些年来,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而且城市人口的数量在不断的提升,导致了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不断的上升,而且由于河流植被的开发方式不科学,导致河流在治理的过程中出现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地导致了水资源浪费情况,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这些水污染会对河流的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做好河流污水的处理工作非常重要。

1 工程背景

某个河流是山区的雨源型河流类型,河流的流量以及洪峰和降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会不断的上涨和下落,而且和床之间的降落比例比较大,水流的作用会对河床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河床内会出现冲淤变化。

河道防洪现状。在流域的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的数量不多,而且在这些年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化的建设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且河流淤积的情况可能导致河床不断的抬升,河道的泄洪能力越来越薄弱,导致出现了各种洪涝灾害,而且在河道两侧的滩地上因为土地得到的开发导致了河滩地被不断的填埋,河岸以及堤身处会容易遭受到各种洪水灾害,也会导致堤岸崩塌的局面,这会形成河床的演变。

河道水质现状。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且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所以水体的水质在逐年的下降,对城市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个河段的水质里工作作为流域的全方位治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要做好河道治理范围内的排污工作调查,发现有10个地方要做好排污口的排水工作,由于生活污水的河道水质和直接排放的水质是比较类似的,所以会出现有机污染的情况,最终导致流域内部的水质污染情况,河水也会发出恶臭,许多的支流最终成为了生活的污水排水沟,而且各种各样的垃圾物质最终进入到了河流的干流中,最终导致了干流的水质出现污染情况。

2 治理思路

河道治理工程通过使用的滩涂作为人工湿主要处理场所,治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水质改善,最终保障了景观的水质水体功能,通过这种人工湿地的方式获得了生态滨河景观,污水治理的方法需要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开展污水深度治理。建立污水湿地处理系统,污水的深度处理工作以及回收工作,对生态补水及周边的绿化区域,合理地使用水源,积极的开展资源化利用工作,最终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2)改善水质。因为上游开展的治污工作,所以最终水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需要对两岸河流的污水以及水质进行改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河流的水质情况,对于恢复河道的环境来说起着重要的意义。

(3)人工湿地。所以的湿地公园是以人工湿地为基础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湿地可以通过生态湿地的渗透处理最终变得更为清澈,让人们充分地了解到了水质对于生命以及人类的重要意义与积极作用。

第4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河流;统筹管理;措施

水是循环的,从雨水、地表水到地下水,城市里的水是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在河流治理中,如果没有各个环节的统筹规划,城市里的水将是孤立的。只有从统筹治理、协调推进的角度出发,河流才会在健康与人水和谐中流动。城镇水系作为人工和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是由无数个相关的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如果只孤立地着眼于单个水问题的解决,有时只能使整体水环境陷入更为严重的恶性循环。因此,河流的治理应综合考虑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排涝和文化遗产、旅游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与城镇的园林绿化紧密相联,才能真正形成城镇水系统的良性运转[1-2]。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河流的治理正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功能的需求拓展,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治污,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然而,这种转变是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即从初期的主要是满足防洪排涝的需要,堤岸工程采用浆砌石或钢筋混凝土直立式挡土墙逐步开始建设亲水平台,保持景观水位;之后开始从引入生态堤的理念,采用简单的护脚防冲措施,突出自然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综合治理,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态水系目标。近年来我国在城市规划、河道的保护、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涉水、临水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生产项目规划布局进行防洪评估、水资源论证和环保评估,减少对城市河流的人为干扰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1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运用市场机制对河流进行治理,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建设管理方法。我国一些城市运用了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模式,实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统筹规划”,政府作为项目的组织者,积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配置社会资源。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建立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制度。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公平竞争招投标,发挥广大民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保证工程的进展和质量[3]。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水在被开发之后可以成为商品,水的自然属性与城市河流综合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来优化河流治理的生产效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以及园林绿化、拆迁安置、土地开发等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但河流治理同样不能失去政府的监管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加强对河流治理的监管职权,强制性地保护城市水系生态和防污治污设施用地。

2协调管理

对于流域的上游、中游到下游,都有关于治污“代价”的议论。因此,一条河流的治理不能仅是流经城市的部分,还应该将上游和下游作为治理重点,只有全流域的环境改善了,才能使河流的水质保持健康。许多城市在整治河流之初大都将目标确定为“一湾清水,两岸绿荫”,结果在“两岸绿荫”之间却是“一湾浑水”。原因主要在于上中游过度砍伐森林、开荒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水变得日益浑浊,洪涝灾害频发;随意筑坝、建库将河流分割成“连塘河”,改变了河水的时空分布,导致水生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污染由上而下逐渐加重。其原因主要是流域上、中、下游和相关利益方各行其是,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统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行全流域综合治理。

为彻底治理水污染,需要从江河源头抓起,全面实施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需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工业污染防治、提高经济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政府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4]。流域内的区域协调共同治理河流是一项很现实又重要的工作。做好流域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这是共同探讨流域治理的基础和约束遵守条件,通过制定统一规划,使用统一法规,共同消除上游污染、下游治理的尴尬状态。在全流域内开展城市群流域环境质量联合监控工作,成立城市群环境监测联合体,实施流域各河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数据、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共享;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利用,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技术管理手段。对于流域新建工程项目,逐步推行上下游联审制度,如果下游不同意建设的污染项目,上游部门将不得随意批准。流域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化工、制药、造纸、电镀等严重水污染项目,禁止新建含磷洗涤用品生产项目,已建的限期转产或关闭;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等,这是流域管理的重要政策法规管理手段。

3参考文献

[1]魏萍,刘李刚.浅析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保护措施[J].新疆水利,2005(2):19-21.

[2]万育生,张继群,姜广斌.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研究[J].中国水利,2005(7):16-20.

第5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黔西南州;中小河道;调查研究;治理对策;生态河道

1 黔西南州中小河流基本情况

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的西南部,东连黔南自治州罗甸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乐业;西接云南省富源、罗平两县和贵州六盘水市的盘县特区;北靠安顺市紫云、关岭、镇宁和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地处东经104°35‵~106°32‵,北纬24°38‵~26°11‵之间。东西长210km,南北宽177km,国土总面积1680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53%,属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北盘江干流区域,州内河流众多,基本为中小山丘区河流,全州七县1市县城均有河流贯穿或环绕。州内集雨面积20km2以上的河流共计102条,其中流域面积<100 km2的河流56条,100 km2<流域面积<200 km2的河流21条,200 km2≤流域面积≤1000 km2的河流22条,1000 km2<流域面积≤3000 km2的河流3条,3000 km2<流域面积的河流0条;河流沿边县城7座;河流沿边乡镇75座。现将调研的4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概述于表1。

2 黔西南州中小河道现状分析

调查研的49条中小河流,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大多没有系统治理,总体的防洪标准低或基本不设防,大多河流一半以上河段的防洪标准达不到5年一遇,现状主要表现在:

(1) 功能多样。河道承担灌溉排涝的任务,是调蓄分洪的通道,是农田排涝灌溉的渠道,又是生态与环境的载体,还是城乡饮用水水源地,还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美学、教育、精神和文化价值。

(2) 河道结构自然多样。山区河道较为陡峭,纵坡降较大,蜿蜒性较强,水流较急,河岸冲刷较严重。平原区河道边坡较平缓,纵坡降较小,水面较宽,水流较缓,淤积严重,河床抬高,造成河势变化。

(3) 污染源复杂多样。河道的污染来源有来自乡镇企业的工业废水污染,矿区生产污染、 农村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污染等。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着农田排水或雨水进入中小河流中,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4) 河道侵占严重,水面积锐减,河流生态功能下降。

纵横交错的河道水网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又是防洪除涝、 稀释降解污染物的重要基础条件。但河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更缺乏保护理念,由于土地资源的缺乏,为了发展,盲目挤占河道、沟塘等,与水争地、填河造地,埋河修路,扩大建筑面积,造成河道萎缩,出现了大量的“断头河”,致使水域面积大量减少,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下降。由于水面积率的严重减少,水体纳污能力下降,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减弱。

(5) 河道淤积严重,洪灾频繁。因黔西南州地貌分为碎屑岩层的侵蚀地貌和碳酸盐类的溶蚀地貌两大类型和侵蚀加溶蚀一个亚型,全州境内出露地层以三迭系和二迭系地层为主,局部地带有石炭系地层和泥盆系地层出露,其中,三迭系又以中统地层分布最广,约占全州面积50%。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河流流水常带有大量泥石流和草本植物,河道淤塞严重。黔西南州大多河流为山区雨源性河流,降水量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雨量均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全州降雨年际变化也较大,最大年和最小年降水之比为1.7~2.4倍,变差系数在0.15~0.24之间。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河流受降雨影响特大,洪水暴涨暴落,且近年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河流洪灾频繁,造成巨大的洪涝灾害。特殊的喜水而局的民族习惯,使城、镇、村和寨一般选址于峰丛沟的谷口处,这些区域集雨面积大,周边沟谷河流汇集于此,且谷口狭窄和落水洞小而不能快速排泄,因此,洪灾极其严重。

(6) 河道坍塌和水土流失,导致植被生态弱化。由于洪水期洪水冲刷,河道两岸坍塌严重。另外,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均将河道两侧河堤保护范围的土地承包到户,而农户惜地复种指数较高,水土保持性栽桑、植树少且零星,故未能形成条带状绿色植被保护带,致使河道水土流失,堤岸状况严重。

(7) 河岸硬质化程度过高,生态系统的失衡。在河道建设过程中,仅注重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注重河岸稳定性的保护,所以河岸的建设大量采用硬质化护岸方式。这种建设模式不利于河道水体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阻断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链接,生物适宜生存栖息地大量消失,从而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

(8) 可道治理理念落后,治理负面效应大。

(9) 对河流传承的文化了解不够,治理亲水性差。工程设施没有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同时没有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以及传承水文化。

第6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关键字:城区河道;水质修复;生态护坡;全民参与;生态水利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流不仅具有提供水源、交通航运、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削减污染等生态环境效应[1]。然而在快速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城市河流水域遭人为侵占、河流水质污染恶化、自然生态环境受损等,导致城市河流功能退化的状况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人们对昔日城市水环境的观念已经转变,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已经代替了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2]。因此,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座城市,河道整治已经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传统的河道整治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弯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这些措施尽管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例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石等材料使河道硬化严重,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割裂了水陆系统的联系,同时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的护岸使得各种污染物没有经过滤吸收直接随径流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污染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河道的裁弯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从而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河岸的冲刷[3]。可见,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河道整治理念,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更要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定西城区河道主要由祖厉河水系关川河及其一级支流西河和东河组成,城区内河道总长17.4公里,其中东河河道长6公里、西河河道长7公里。西河、东河在城区西北气象桥北侧汇入关川河,至王家窝窝河道长4.4公里,其河道主要用于城区供水及城边农业灌溉。由于定西市为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所以水资源对该地区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加快,人们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城市河道生态建设,花草树木急剧减少,沙漠化严重,旱涝频繁,河道冲刷破坏严重,部分河堤受损,河道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沿岸旱厕、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直接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尽管做了很多努力和整治措施,但效果不显著。因此结合本地区河道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河道整治情况的发展,采取适于定西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措施迫在眉睫。

1国内外河道整治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道整治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国内外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在进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据有关资料显示[1],1899年河川港湾法(美国)的制定,使修建航道、提高河流航运能力成为河道整治的主要目的。此后基于密西西比河洪灾的再次发生,1928年美国颁布了防洪法提出了河流改善工程、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防洪堤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开始了更为广泛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将城市河流作为公众舒适性的一部分,并在开展河流管理过程中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主要以获取水源、灌溉、防洪及水土保持等作为河流利用与整治的重点,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历史教训,1999年河道整治开始倾向于从利用并结合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河流管理,关注河流环境条件和状态,并结合生态条件评价溪流状况,此时的河流环境改善措施主要包括河岸带的植被再植、河流的结构调整、河流自然弯曲形态的重新恢复、河道内生境的恢复等。直至20世纪后半叶,日本的城市河道整治目标仍是减少洪涝灾害,而从未考虑河流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美学景观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始实施“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河堤,并将其命名为“生态河堤”。中国在河道生态整治的起步更晚,20世纪80年代进入工程治河阶段,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开展大规模以工程措施为主、防洪排涝为目的的河道整治。自20世纪末国内开始认识到传统的防洪、水资源开发等活动使河流的水文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河流的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此后,人们开始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在河流管理中注重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和恢复,河道整治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国内外发展现状见表1。

表1 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发展历程的比较

阶段 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 中国

初级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建航道、提高河流航运能力 1851s--1930s,以航运、防洪以及水土保持等为主 二次大战前,水源、航运以及防洪工程的兴起 1950s--1970s,以供水、航运、防洪等基础工程建设为主

工程阶段 1930s--1960s,以防洪工程、水污染控制为主 1930s--1980s,以供水、防洪等控制工程为主 1940s―1970s,以防洪为主,实施了大坝建设、河道渠化等工程措施 1980s--1990s,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主,利用工程措施控制污染并改善水质

环境阶段 1970s--至今,实行可持续的河流管理理念 1980s--至今,结合生态保护,关注河流环境条件和状态 1980s--至今,恢复河流的环境特性,多自然型河流治理 20世纪末--至今,以防洪、改善环境为主,结合景观、生态的河流综合治理

由此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城市河道整治理念和措施较为滞后,尤其是在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基本局限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传统水利与栖息地修复、景观营造等的有机结合相对较为缺乏。

2城镇河道综合整治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在遵循安全性、生态性、自然性和亲水性原则的前提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保持河流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以下介绍河道整治的几种措施[3]。

2.1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技术是综合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为一体的,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建立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体系,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我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动植物生存环境,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其主要护坡方法包括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水泥生态种植基和土壤固化剂等(见图1),这些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整治改造的主要源泉。可见,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应该是一个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共同生长的完整生态系统。

图1 几种典型的生态护坡

2.2水污染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

2.3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平面与空间、横向与纵向的综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包括河道平面恢复、河道断面恢复、生态河堤工程和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

3建立适于定西城区的河道整治措施

根据定西城区目前的河道生态环境、河道整治情况,结合本地区河道坡度较陡、多山地、河道比降较大;洪水峰大流急;河流含沙量高等特点,我们应采取更新理念,全面规划、重点治理,严格控制和全民参与等措施。河道治理的核心是理念更新,关键是全面规划、重点治理,河道治理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的掌握一个地区的河道污染和破坏情况,不能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但解决问题时要着手解决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治理,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不要在非主要问题花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该城区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水体污染严重和河道的破坏严重、滨河绿化带较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3.1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前提是寻找污染源,该城区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沿岸旱厕、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根据各地工程实际,目前污水处理措施有三种:截污纳管处理,就地集中处理和生态处理。结合本地区河道特点,以经济节约为基础,我们采取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等为主,生态处理为辅的处理方法。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加大滨河植被缓冲带工程力度。生态处理主要有种植漂浮植物方法[4],我们通过种植水葫芦、大漂和聚草等,漂浮植物讲解COD、TP、TN、NH4-N净化水质,经试验表明,漂浮植物对各种有机污染物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其中,水葫芦对TP的降解效果最好,大漂对TN、NH4-N的降解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89.4%和99.0%。污水经漂浮物塘降解20天后水质明显改善,COD、TP、TN、NH4-N的含量都达到了《城市污水再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景观环境用水标准。

3.2 生态护坡工程

该城区在河道护坡治理方面做了一定的措施,但是涉及面较窄,效果不明显。借鉴国内外生态护坡技术,结合该城区河道特点,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从经济型出发,采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这是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植被和多孔混凝土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一体的水利工程,以达到净化水质,提高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达到改善水环境的效果[3]。

图2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结构

3.3 全民共同参与

河流的生态恢复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而且还会带来水质改善、洪水控制等社会效益,河道的整治应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保障规划者、管理者、科研工作者、自愿保护者以及普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当前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为主的河道整治项目反映出较强的工程倾向,建议科研院校、城规、环保、园林等部门共同参与河道整治项目及河流管理过程,从而可以更为全面和综合的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此外,科学家、管理者以及公众对河流保护和管理的感知与理解是形成适应性管理的基础,高度的公众参与可以促进适应性管理的有效实施。

4 结语

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工作,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吴阿娜,车越,张宏伟,杨凯.国内外城市河道整治的历史、现状及趋势[J]. 中国给水排水,2008,24(4):13-18

[2] 季永兴,刘水芹,张勇.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1,8(4):25-28

[3] 陈松,闭祖良,国洪梅,张展羽.城镇河道综合整治的几种措施[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34(3):34-36

第7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荆门竹皮河河道综合整治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竹皮河发源于荆山山脉,属汉江小支流,全长约75公里,流经荆门市区、钟祥市,在沙洋县汇入汉江,是荆门市中心城区内唯一的一条自然河流,上游有海会沟和浏河两条支流,在北门桥汇合成竹皮河,流经城区15.51公里。荆门市城区在河流的源头段,如果对竹皮河的综合整治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严重的威胁到当地城镇居民和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荆门市城区和人口也在急剧扩张中,加之南水北调后汉江来水减少,其容解能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荆门竹皮河河道综合整治应引起足够重视。

1.荆门竹皮河概况

1.1 竹皮河河势状态(见图一)

(图一)

竹皮河在荆门城区由浏河、海慧沟汇集成河,左岸依次有王林港、牌楼河、江湾河、陈沟、踏湖河汇入;右岸有杨树港、麻城河汇入。上中游为典型山区河流,下游为平原河道,出石牌闸后约3公里分叉河道,在沙洋县马良北港村汇成单一河道入汉江。

1.2 工程治理状况(见图二)

(图二)

竹皮河在荆门城区两岸均已硬化护坡,雨污分流设施完备,河流出城区依次建有江山水库(小二型),胡杨咀水库(小二型),胡杨咀水库以下属自然状态河道,下游钟祥石牌围垸建两座排水闸。

1.3 来水状态

竹皮河流域属典型的山区河流,上游常年水量3 m3/s,沿程河流常年

水量5m3/s,上游来水主要是城区生活污水,沿程来水为地表径流水,汛期5—10月来水陡涨陡落水流湍急,最大流量约300 m3/s。城市河流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中下游基本无堤防防洪设施。

2.目前竹皮河河流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河道无防洪处理措施或者是措施等级低

竹皮河属山区季节性河流,5至10月汛期水流湍急,涨势迅猛,枯水季节水量小,季节流量倍差大的特点,其河道防洪问题多。主要体现在上游城市在山凹,暴雨形成山洪河道泄洪不畅;中游河道窄小且防洪工程控制设施薄弱;下游河道无堤防且为沙质河床,汛期山洪爆发时两岸冲刷导致崩岸严重。加之目前地球变暖,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为此,加强竹皮河的综合治理,保障河流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势在必行。

2.2 水质污染依然严峻

竹皮河水质污染较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主要是城区河道为开敞式,市民随手丢弃杂物形成漂浮物,部分商业门店废水直排河道。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在此过程中,排污和污水处理能力又不能保证在污染后得到很好的处理,这样就使得河流的水质污染情况相当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起环境保护的观念,完善污染预防措施以及污染后的污水处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2.3 河道淤积水面面积不断萎缩

竹皮河有中小河流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性。它是城市在河道的上游,上游来水相对小,河道自然净化和溶解功能小,暴雨山洪形成时,城市生活垃圾及城区河道沉积物集中进入河道水库,淤积问题较为突出。竹皮河出城区后就有江山水库拦截,江山水库下游建有胡杨咀水库,两座水库都具有防洪和发电功能。目前两座水库的淤积均较严重,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不断侵蚀,加之洪水后上游冲击物的沉积,两座水库的库容骤降,水库调洪能力下降。中游河道两岸属自然河道,坡地耕种无节制加剧了沿程冲淤不平衡,导致局部河床抬高。下游为汉江沙质河床暴雨山洪导致河床演变为宽浅河床。

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人们不但没有很好的保护自己身边水源的意识,反而还进行各种违章操作、甚至堆放各种生活废弃物,这就会导致水面的水流不通畅,河流的水面面积也会大大的被缩小,最后也会破坏水质。由于很多河道都是沿城镇的,周围居民的许多建设,例如房屋、公路等设施,大大的侵占了河道面积,再加上平时人们不断地向河道中扔各种生活垃圾,这就使得河道的面积更加窄小,同时也大大的消减了河道的运输功能。

3、河道综合整治的探讨

3.1 综合治理,统筹规划

竹皮河的综合治理需进行科学、全面的治理。首先要考虑对象的重要程度,严格遵照相关规定,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在重视防洪排涝问题的同时,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主线,设计出符合生态构架的方案,使得环境与资源能够达到有机融合的效果。建立的河网水系要具有绿色环保、功能多样的特点,同时城市的水文化也要符合和谐美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河道在地区建设当中所起到的经济、文化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竹皮河的综合治理要在全面勘察的基础上制定近期、中长期治理目标,并逐步实施。上游可利用现有的两座水库增加防洪库容,采取水库河道清淤及提高水库工程防洪标准。中游应以河道水流通畅减少河岸崩塌,控制沿岸坡耕地水土流失进入河道;在有条件的河段实施梯级开发,新建水库作生态调节和发电。下游做好河势控制减小两岸冲刷,减少向汉江输送泥沙。

3.2 改变观念,不断探索中小河流治理的新方法

时代在进步,我们治河的思路也要紧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新时代要求要谨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的引导下,把河道安全及水环境的建设作为主线,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工艺,标本兼治。

(一)用工程措施集中回收漂浮物

在竹皮河的上游,一座现代化的中型城市正在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废弃物进入河道内形成了巨大漂浮体,对河道危害较大,也是河道治理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多次对漂浮物来量和时段观察认为,可采用浮筒式导流方式将漂浮物导流入固定区域再集中打捞。浮筒连接长30—50米用角钢固定,在适当河段斜线放置,根据流速确定斜角,连接隔墙,隔墙将河道宽分出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长20至30米,下游做铁栅栏流水拦污,形成集污区,将漂浮物导向集污区后,可在岸上用人工或挖掘机集中打捞。浮筒上端在河岸固定,下端在隔墙固定,固定端安装滑槽可随水位升降上下滑动。

(二)中下游河道可做适当的裁湾取直,将河水引入现有湖泊或在中游再建一至两座水库,发挥其防洪、发电和生态效益 。

(三)下游河道要加快控制性工程的建设。石牌闸以下属宽浅式河道,山洪暴发时呈分叉型河道漫流,应确定主河道后进行河道清挖和护坡,以减小下游冲淤的极端不平衡,保障河道安全。

3.3 加强河道生态建设

对河流两边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修建生态保护坡。选用木桩、透水砖、石块、绿化植物等来修建保护坡。因为用混凝土来修建主要是防止河流与其两岸的土壤进行自然交换而导致的河流淤塞的情况的发生,但是这样就会降低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久而久之就会使水质变质以致发黑变臭,顾此失彼。然而,利用透水性好的材料来修建防护坡就能够很好地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

多栽种水生的花草植物。因为在已经变质的河道内,水质是富营养化的,这就需要栽种芦苇、菖蒲、美人蕉、莲藕等水生的花草植物。这些植物可以吸收水中过剩的营养物质,从而降低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让它们形成比较小的水上生物链,进而使水流自身的净化能力得到恢复。如江山水库在清淤时可在水库边缘区域留一定宽度,高程低于溢洪道底高0.5米,选种相应的水生植物既美化环境又可起到生态净化作用。

(3)采取科学合理的河流净化技术。对于那些已经被严重污染的河道,可以利用科学合理的生化技术来净化河流。例如,有些河道当中水流的流动性比较差,这是因为存在于水中的各类化学物质没有被充分的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利用曝气机来给水体补充氧气,给水中化学物质的化学反应制造环境,从而加快分解污染物,达到改善水质的目标。

3.4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竹皮河流经荆门四个行政区,应建立相应的统一管理和执法机构,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扭转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对造成污染的企业一定要严惩,对其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过去一段时期由于对河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使得很多企业以侵蚀河道,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另外,河道管理人员必须要认真负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的工作。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强化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做到人水和谐,让河道造福人类。

结束语:

中小河流的整治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必须要依据各河流的特点,全面的考虑各方面因素,达到综合治理目的,充分发挥河道造福人类的作用。

[参考文献]

[ 1]孙丽娜,刘晓敏,陈星. 河道整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研 究[ J] . 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 .

[ 2]吴芳. 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探[J] . 江苏水 利,2012( 1) .

[ 3] 王齐.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0

第8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水体污染控制原理

1污染源控制

1)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是所有污染源中危害最大图1河流污染控制流程的源头,必须要严格控制。根据污水性质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类型,可分由有机物造成的有机污染,由营养元素氮、磷造成的富营养化污染,由重金属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由含毒物质造成的生物毒性污染,还有其他热污染、高盐污染等。工业污染源危害巨大,但也是最好控制的,所以历来环境污染控制中,工业污染源都成为众矢之的。工业污染控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和体系,主要考虑政策层面的强制执行和技术层面的末端控制。(1)技术层面。迄今,已经出现了许多针对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工艺,但由于工业废水的复杂性,工艺应用的可复制性比较差,某些废水所含污染物质极难处理,处理成本极高。主流的生物处理工艺成本低,但需要连续运行,可控制性差,不满足企业间断生产的要求,造成了许多企业的污水处理厂都成了摆设。相比而言,物化处理工艺更有应用前景,如电化学、高级氧化、湿式氧化、芬顿氧化等在处理难降解有机物质方面运用前景巨大,即使在可生化废水处理领域,由于物化法的可控运行优点,其应用也逐渐增多。(2)政策层面。政策层面需要几个基础,首先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需要完善的监测、监察、执法体制。政策的武器,一是法律强制性,强制企业进行水处理建设和运行;二是资金和技术支持,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三是提倡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最大化利用资源,从生产环节减少污染源。

2)生活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针对城市生活污水,其控制难点在于截污管网的建设,污水管网铺设施工困难,工程量大,工期长,对城市安全和交通市秩序影响大,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许多城市,由于截污管网建设的不健全,生活污水以点源形式偷排、漏排,生活污水对河流的污染甚至大于工业污染源,对于城市纳污河流更是如此。截污管网不健全表现在,老旧城区截污管网空白,以及为了节省费用采用雨污合流的截污形式。末端控制工程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中表现,其核心问题是基础建设投资。在新城区铺设排污管网,对老旧城区超负荷、陈旧管网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末端控制工程建设的效率。

3)面源污染。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河流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大气污染物质沉降带来的污染等。面源污染对河流污染贡献最小,但治理难度也最大,非常不易控制,尤其在河流后期治理阶段,将成为重点。对面源污染无法实现污染物质的集中收集和处理,即无法实现末端控制,所以面源污染的治理重在前端控制和过程控制,如从源头控制农用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态农业,探索更科学的农业方法和技术。(1)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污染根源在于农业结构和落后的农业技术,农业产业结构、化肥使用、畜禽养殖业发展、农田土壤肥力变化等与农业面源污染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低,难以管理,农业技术落后。表现在不科学使用化肥,违禁使用农药,农药化肥能长期存在于环境,并逐渐累积,加剧农村环境污染。农用地膜的使用也造成环境污染,我国农用地膜使用量大,农民又缺乏回收和处理的意识,随处丢弃,使得地膜污染称为我国农村新的污染源。畜禽、渔业养殖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也是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农村为了发展经济,河流、池塘通常都以合同形式承包给个体经营畜禽、渔业养殖等。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管理,水体污染严重。尽管多数地方采用了养鱼、养鸭、粪便还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增大了经济产出,但也加重了水体污染,过去能洗衣服、游泳的池塘现在都不复存在,这也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2)村民生活污染。我国农村区域辽阔,村落零星分布,村民生活污染物很难集中处理和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集中体现在生活垃圾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燃料问题引起的污染。在河流污染方面,很多河流沿岸成了村民的垃圾堆放点,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农村人口膨胀、村落规模增大是农村污染的根源,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村民环保意识不足是农村污染的主要原因。

2水体自净能力

水体的自净能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污染物质排入量超出了水体自净能力,就会造成水体污染。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负荷量[5]。水体污染治理就是基于水体自净机理进行治理的,水体污染治理的前提是有效的污水末端治理,只有有效控制了污染源的输入,对水体的污染治理才是经济有效的。水体的自净作用按其净化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过程、化学净化过程和生物净化过程。物理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的稀释、扩散、沉淀和挥发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化学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通过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中和等作用,使污染物质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并且浓度降低;生物净化机理是天然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特别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6]。

3水环境污染原理

水环境污染,就是人为的外界干扰,如污染物质的过量排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引起水体中某一环节发生变化,并使水环境短期内无法达到新的平衡。通过水环境生态系统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污染发生的演化过程及掌握各要素间的利害关系,为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当前的污染问题可以分为传统的生态位污染、水条件污染、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和毒性污染。

1)生态位污染。生态位污染是指人为向水环境系统中输入某一过多污染物质,该污染物质是生态系统中的某一生态位上组成,造成该生态位的显著性突变,并最终引起生态系统短期内无法恢复的污染。如典型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这类污染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最常产生的污染,我国集中体现在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当向水体中排放了过量有机物质时,使得微生物(分解者)大量生长,并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水生生物由于缺氧逐渐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进一步积累,如此循环导致水质最终恶化,形成厌氧环境,造成有机污染。当向水体中排放过量富营养化元素N、P等时,造成藻类大量生长,特别是低等藻类疯长形成水华,生物量急剧增加,破坏了供氧平衡,使水体溶解氧逐渐减少,鱼类等高等生物死亡,水体中有机物积累,又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如此循环导致水体最终呈现厌氧环境,造成富营养化污染。

2)水条件污染。水条件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向水环境输入某一污染物质,改变了水体水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及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无法适应而大量死亡的污染,如热污染、酸污染、盐碱污染等造成了水体温度、pH、碱度等水质变化,从而使生物无法生存。这里可以是对某一种生物的影响,也可以是所有生物的影响,不同生物对不同环境条件有不同的适应能力。通常微生物环境适应能力大于植物,植物适应能力又大于动物。

3)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在工业污水中有很多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存在不会对生物造成直接危害和瞬时毒性,但由于其难降解性,可以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并不断积累,如塑料盒、塑料袋、农用薄膜等,其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4)有毒污染。有毒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向水体中排放了某些生物有毒物质,使水体中生物慢性中毒或快速死亡的污染。该类污染主要体现在工业污染中,如重金属污染、有毒有机烃类化合物、农药污染等。

水体污染治理对策

1河道曝气充氧

从水环境生态结构出发,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最终造成水体供氧平衡的破坏,由于水体氧亏值逐渐增大,最终水体中的好氧生物,特别是高等动植物将因为缺氧而死亡。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时,可以从供氧关系出发,通过人为手段,增加水体复氧能力,从而增加水体环境承载力,减少水生物的死亡,促进水质恢复。河道曝气技术的应用由来已久,国外特别是欧美诸国,早在20世纪就有许多水域污染治理案例。如德国1998年夏天进行的Saar河纯氧曝气治理,利用纯氧曝气船对Saar河进行曝气,以提高水体溶解氧量。德国Fulda河纯氧曝气系统已运行多年,间歇运行,当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指定的临界值时则启动,效果良好,有效降低了运行成本。英国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河道曝气整治项目之一,为减轻混合污水导致溶解氧浓度降低所带来的影响,1988年建造了一个机动增氧的纯氧-混流增氧系统。美国1987和1988年在密西西比河明尼苏达码头附近的河道安装了曝气设备,有效地控制了臭味产生和藻类的过量繁殖[7]。

1)河道曝气充氧的理论依据。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是要满足供氧平衡,即水体复氧速率(VDO)不能小于水体生物好氧速率(VNO),否则水体中溶解氧将逐渐减少,最终处于厌氧状态,导致水体生物缺氧死亡。水体生物好氧速率与水体生物量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如果用X表示水体中生物量,则可用VNO=f1(X)表示该函数关系。供氧平衡时,VDO≥VNO=f1(X)。由于水体污染,水中有机物增加导致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生长,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生长,最终使水体生物量X增大,所以水体好氧速率也增大。自然状态下的复氧速率是恒定的,必然造成氧亏值的增大,水体生物缺氧死亡。河道曝气复氧的目的是人为地增大河道复氧速率,维持供氧平衡。

2)河道曝气复氧形式。(1)固定式充氧站。在需要曝气充氧的河段上安装固定的曝气充氧装置,可以采用不同的曝气设备。当河水较深,需要长期充氧时,且曝气河段有航运要求或景观功能要求时,可以采用鼓风曝气或纯氧曝气;当河水较浅,没有航运要求或景观功能要求时,可以采用机械曝气形式。(2)移动式充氧站。这种曝气方式主要表现为充氧船曝气。曝气充氧船可以自由移动,机动灵活,便于人为控制和调控运行的时间和空间,不影响河道航运功能。因此,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合流治理中都采用过这种方法,我国在苏州河治理中也采用过充氧船曝气方式[8]。3.2

2生物强化技术

单纯的河道曝气复氧是不经济的。长期污染的水体中好养生物长期受到抑制,生物量很少,曝气复氧可以让好氧微生物逐渐恢复,但需要一段时间,复氧速率远大于好氧速率,造成氧的浪费。生物强化技术就是在供氧平衡范围内,人为加大水体中微生物的量,促进有机物的降解。生物强化技术是针对河流有机污染的治理措施,即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援的污染降解菌,通过微生物的迅速增殖加快水体中污染物的降解进程,从而加快水体自净,迅速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生物强化技术通常需要曝气,以保证水体的供氧平衡,否则只会令水体更加恶化。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EM)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1)内置式水处理系统。实质上,内置式水处理系统就是将污水处理厂搬到了河流中,就地处理河水,属于一种原位修复技术,也称为“围河造厂”。将一个巨型容器置于河道中,在容器中添加活性污泥并进行曝气,达到处理河水的目的。巨型容器是用来容纳污泥,防止污泥流失,控制污泥在一定浓度。随河水流走的污泥在河道复氧的保证下,也加大了水体自净能力,不会对河水产生不良影响。

2)外置式生物箱。外置式生物箱相当于一个微型污水处理器,在一个箱式容器中培养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并给予曝气,处理河水中的有机物质。与“围河造厂”相比,其规模和功能小了很多。生物箱可以漂浮在河面,不用支撑,灵活方便,适用于不需要长期处理的河水、局部污染水体,如排污口或有航运要求的河道。

3)水域景观生态治理。水域景观治理是基于河水富营养化的治理,由于景观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多样,对增强河流的环境容量至关重要。水域景观治理就是在河堤和河道上构建人工景观环境,栽培美人蕉、旱伞草等水生植物。另外,水域景观也是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对于增强河流生态功能有积极作用。(1)构建河岸混合植物带。河岸混合植物带是指在河岸浅水区以挺水植物、浮叶植物、部分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为主的区域。典型挺水植物有香蒲、芦苇、莲灯,浮叶植物有睡莲、菱,沉水植物有眼子菜、金鱼藻、苦草等。李睿华等对河岸植物带处理污染河水进行了研究[9],结果表明,河岸混合植物水生系统对NH+4-N、TP有良好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71.1%、69.3%;对有机物也有一定去除效果,COD去除率达43.5%。可见,构建河岸混合植物带,对于增强河流自净能力,特别是促进N、P元素的生态循环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达到了景观治理的要求,对于美化环境、提高河流复氧能力、增强河流生态功能非常有效。(2)生物浮岛技术。生物浮岛技术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头、泡沫等轻质材料搭建浮岛,以浮岛为载体,在水面上种植植物,构成微生物、昆虫鱼类、鸟类、植物等自然生物栖息地,形成生物链来帮助水体自净[10]。与河岸植物带功能相同,生物浮岛也是以水生植物为中心构建生态链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生物浮岛技术比较适用于没有航运要求的小河道,对于有航运要求的河道,要慎重选择生物浮岛的位置,一般选在河道较宽的部位,或在人工开凿港湾设置浮岛,也可设计小型浮岛,零星多点分布。

第9篇:河流的污染与治理范文

关键词:沙河;调查分析;问题;建议

我校旁边有一条河,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沙河。听老人说:以前沙河两岸树木葱茏,竹木成荫;他们经常在沙河河里嘻戏、捕鱼;大人们在河边洗衣、挑水。河水清澈见底,经常看到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偶尔还能看到一、两条大鱼捕食小鱼。现在,两岸的树木少了,沿河岸边经常看到垃圾成堆,河水也没有那么清了,时常变得有些浑浊,有时还可以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油膜漂浮在河面上……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物。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水是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水质优劣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为此,我们研究小组将对福泉沙河(龙昌―福泉三江口段)的水质进行取样调查。从而了解水质是受到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还是二者皆有,寻求因果关系。

一、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4年6月―2015年3月:每季度一次,共4次。.

小组成员:徐本斌、周兴开、王国平等

(一)采样地点:金山办事处酒厂

(二)实地考察及采集样本

2014年6月20日至2015年3月15日,我们小组成员一行8人,分4次对沙河局部河流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集样本,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河流河水污染情况严重,有很多地方河水呈现黑色,有一些不明漂浮物,有些地段发出恶心异味。我们小组成员经过走访,记录了局部河流和周边的工厂企业分布及居民居住情况,初步了解了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另外,附近居民在河边堆放垃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对河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水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

1、水环境现状与评价结果:

2、问卷调查

2014年10月5至6日,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向沙河附近当地居民、学生和老师三个群体展开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并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调查者当中居民21人,学生70人,老师9人。

3、问卷分析

(1)对沙河地区河水质量的关注度如何?

A、非常关注B、比较关注C、不太关注D、不关注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有41%的调查者非常或比较关注沙河水质质量,说明人们对生活周围的环境十分重视。

(2)就目前状况而言,认为沙河河水的主要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有哪些?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废水、工程建设和生活垃圾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河流污染都造成比较严重重的影响,其中以工业废水为主占85%,说明治理河水污染可以从企业污水达标限量排放入手。

(3)认为政府在河水治理方面主要可以从哪些地方着手

据调查显示,95%左右的人认为控制污染源能够有效治理河道。

二、污染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了解到沙河的污染是一直存在的,我国早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政策致使沙河污染严重。如今,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政府更是加强了对这方面的关注。对沙河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到整个沙河水质受到污染主要是因为工业废水排放超标,其次还有居民的生活废水排放。最近几年,福泉政府加强了对工厂、企业废水排放的监察力度,并实施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如:政府将企业污水排到污水处理厂等,沙河的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如今沙河流水质现状依然不够理想,这种现象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水环境污染我们建议如下:①加强对上流的工厂的监管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口的数据库,统一设置污排放口等措施。②大力向人们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并且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贴出宣传画,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他们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③河道周边地区建立固定的垃圾堆,及时分类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以上措施,政府和居民都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沙河河流的水质得到逐步改善。

四、建议:

目前,沙河污染比较严重,工业污水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河水的浑浊度、PH值、杂质度及病原菌等含量已明显超标,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和人民的身体健康。要想治理河流污染,我们认为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①制定相关法规,做好制度落实。对能耗高、污染重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予审批。严厉查处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行为。②对河流堵塞,流通不畅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加快工程建设,形成更高效,更合理的河道网,使沙河布局系统化,合理规划,有效治理。③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我们建议应完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纳管速度。同时采取严厉查处、征收排污费的措施。④建立水污染举报制度,采取短信、电话等多渠道举报方式,对河流污染进行举报。对举报人做好保密和奖励,对举报资料要有处理结果。

5、对排污企业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对企业采取环境评价制度,企业的工业污水经过治理后要做到达标排放。

6、建立流域基本水质测报系统,逐步完善流域水质监测的规划和建设。

总之:国内很多城市目前均加大了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力度,我们应对河流生态用水,工程措施,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等方面关注更多,因此我们课题组认为:城市河流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整体生态修复,考虑多种因素,全民参与的方式,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对沙河治理的规划和设计者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