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

第1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餐饮;成本控制;问题;对策

一、高校餐饮业成本控制概述

(一)高校餐饮业的特点

1.高校食堂的特殊性

首先,大学食堂是学校自己建立的,跟外界没有任何关系。他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全校师生的吃饭问题。

第二,高校学生食堂是食物中毒事故的高发环境之一。近年来食品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食品的风险和安全隐患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食品安全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高校食堂就餐时间比较集中,就餐人员众多且比较固定,食物的供应量较大,工作人员也多,农作物从地里到加工成食物摆到餐桌上,所经过的供应链较长,流程较多,因此会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环节众多,食品安全的风险很高。

然后,大学主要是教育人的场所,他的地位非常之重要,所以大学的食堂也显得尤为的重要,为了所有师生的安全,食堂安全问题不能马虎。

2.高校餐饮业的成本构成

大学餐饮成本指的是高校食堂里发生的所有费用的总和。包括直接的钱和间接的钱。先看直接花费的钱,就是最基本的面粉、大米等等一系列主食,然后就是油盐酱醋等调味品,最后就是其他零碎费用。

再看间接花费的费用,就是高校餐饮业在运行过程中除了主食、副食和其它调味品以外的费用,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维修费用,员工的工资,还有其他不可预见的成本。

(二)高校餐饮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1.可控制的成本比重大

成本中大部分是可以控制的,只有餐厅本身和设备的折旧是不可控制的,所以员工对于成本的控制是否完成的好,直接影响了成本费用的多少,所以加强员工的文化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2.成本控制点多

成本控制点是说大学食堂中在运行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损耗,这个是不可估计的。大学食堂的成本控制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到食堂的后续发展。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成本核算经历了很多步骤,比如说原料的购买,原料的进入仓库,原料的存储,到最后端上桌子上,食物经历太多的环节。如果大学食堂餐饮控制的不好,就会有很多的额外损耗。

(三)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正确界定成本控制的概念真的非常重要,如果这都不清楚,那么更不用f后续的管理了。餐饮成本是指从地里中的植物最后端到桌上,其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成本的总和。其中包括原料的购买,原料的进入仓库,原料的存储等等。餐饮成本依照特点的不一样,可以分为稳定的成本和不稳定的成本,可以控制的费用和不可控制的费用等等。

最近几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所以餐饮业也发展的特别好。不管是经营理念还是固定资产的外观,都是十分的好。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什么是比成本控制更重要的了。所以,成立一套完美的成本控制方法很有必要。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最看重的是价格,价格越低,消费者越多,所以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是重中之重。

二、高校餐饮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

1.成本控制理念落后

大学餐厅之前采用的管理制度是行政管理,单纯的认为控制成本就是降低支出,减少能源,尽可能地省钱,但这种想法是大大错误的。实际当中并没有这么简单,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并不简简单单的是节约成本,减少能源,尽可能地省钱这么简单,如果人们错误按照这种方法实施行动,那么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

2.采购和仓储等制度不健全

成本控制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采购原材料,原材料的质量好,饭菜的质量就好,原材料的价格低,饭菜的价格就低。原材料的质量不好,饭菜的质量就不好,原材料的价格高,饭菜的价格就高。原材料对食堂利润的影响很大,所以原材料的采购很重要。由于有时候采购人员会漏掉采购原材料的品种,没办法又得再出去一次再买一次,这样一来,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再加上大学食堂每天吃饭的人太多,每天要购买的原材料也十分的多,所以一来一回,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3.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控制手段落后

大多数大学食堂成本控制都存在许多科学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控制是相对准确的,但目前来说成本控制的基础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支撑。服务质量不好、决策错误、缺乏制度化措施都是问题。表面成本控制措施可行、原材料价格和加工也勉强过关,但实际是有待推敲的。因此,现在的很多高校的成本控制制度并非十全十美,大部分都导致费用消耗太多,成本控制没有受到科学有效地管理,没有达到提高效率的效果。

(二)缺乏全员成本控制的意识

1.成本控制主体意识淡薄

对于高等院校的餐厅,许多人仍然认为,学校领导和管理者是控制费用和金融服务的关键,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员工作为生产者,在成本控制等问题上成本意识往往不够,浪费的管理费用很难确定。大学餐厅的成本控制常常被理解为意识形态低下和管理不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确定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进入餐厅的意愿才是重点。

2.食堂员工素质不高,成本控制不善

虽然最近几年来大学食堂一直不断发展,并且一些大学餐厅还举办了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但仍有一些大学食堂饭菜质量差,价格并不稳定。流动的雇员和服务员,而且他们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质量不断降低,培训费用倒是日益增加。近年来,由于高昂的工资,也由于工作人员太辛苦和大学学校食堂工作时间长、厨师强度很大导致熟练的工人、一些文化较高的和学历较高的工作人员、技术好的员工不愿意来食堂工作,最终导致劳动力严重缺乏。

三、高校餐饮业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全过程成本控制体系

1.转变成本控制理念

成本控制是管理和减少公司在运作的时候浪费的原材料。餐厅的成本控制就是对餐厅营业时对食物原材料的从购买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控制。只有把控好每个环节,掌握每个人的动态,才能将成本控制实行的更完善。

2.转变传统的成本控制理念

之前的管理模式就是一味的认为成本控制就是减少成本,降低人员工资。而新兴的控制体系则是在以往的层面上拓展出了在开发或出售产品时的成本控制,为整体减少大学餐厅的成本做贡献。

3.完善购和仓储等制度

大学餐厅成本的源头就是原材料的买入。所以首先控制的就是买进来的原材料。让谁去买,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东西都是应该很明晰的,购买人员要开展市场调查,弄清楚需要购买的食材的价格,及时搞清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在面对市场价格变动前,拟定好对应的办法。

食物材料的安放是大学餐厅经营里的主要过程。负责存放的人员,要严格依照规定放入或取出材料,定期盘点好剩余的东西。要是发现对价格或数量存在差异的、超了保质期的、质量不过关的食物原材料一律不能接收。餐厅最好也定期培训一下相关工作人员,不至于有些员工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导致发生不必要的浪费。

4.使用现代化成本控制手段

现如今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弄出一套完整的能够把控成本的机制体制。各种消息资源都应在大学餐厅的整体系统中展示罗列出来,这些信息是餐厅小领导做出决策和改变方针的重要依据,要符合现在大学餐厅的特点,也得满足食堂小领导的管理要求,靠着这些方法为师生供应便宜又好吃的食物和让人愉悦的服务态度。

5.建立储备金制度

最近几年来物价涨的太快了,大学餐厅面对这样的情况,可以成立个应急备用金制度,适当压缩价格对餐厅管理的影响,在物品价格不太高的情况下,多买入一些保质期比较长的原材料也能减少点餐厅的原材料花费。餐厅最好能调节一下原料的投入和职工的报酬,当餐厅经营较好的时候,挣钱多的时候,从两项资金中提取出一些资金来应对紧急情况;若是物品价格昂贵起来了,或是餐厅经营业绩不佳的话,能把原先整理出来的资金放在冲减当时的花费上,保证餐厅能长时间经营下去。

(二)加强全面性的成本控制措施

大学餐厅要想有成效地管控成本,就需要在以前的制度上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分割成好多模块,这样的话,成本就会处理的比较细微,比较完善,尽量让餐厅负责人很好的把握全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餐厅的成本控制。

1.对加工成本的控制

对加工环节弄出一套策略,对产品的每个小部分好好地做出分析,减免那些不必要的`差,让每份原料发挥它应该有的价值,进行最优化处理,最好不要有浪费。

2.合理安饭菜品种,实行精细化加工

大学餐厅管理的怎么样主要是看能不能精细合理地制定好食物的种类。食物种类其实就是参考师生整体的吃饭口味。餐厅需弄清已有的物质基础,还需知道大厨的厨艺能力,与此同时,一定还要注意到季节变化给原材料供应带来的后果,因时制宜。现在的人越来越注意养生,所以有必要注重餐厅饭食的营养是否均衡。

3.加强食堂的节能降耗管理

大学餐厅要把握好各个环节,节约不必要的耗费。尽管大学餐厅在资源方面可以倚仗政策倾斜,但水电费用实际上也不算低,可以的话最好降低点消耗。比如说,购买那些节约资源的设备。

4.对公共服务、日常管理等成本的控制

公共服务说白了就是环保,因为学校食堂吃饭的人比较多,可是餐厅的面积却是有限的,说明清洁工的工作量也是比较稳定的。所以要是想稳定在集体事业上的资金使用,可以转手由学校学生负责,这样也就节省了很多成本。

(三)提升全员成本控制的意识

1.加强成本控制主体意识

大学食堂的成本控制不光是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事情。餐厅的底层员工是对餐厅各方面情况极其了解知悉的人,也是能把管控做的最到位的人。所以要向餐厅职工普及相应知识,培养他们节约成本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弄一个成本核算的岗位责任制出来,所有人都参与进去,建立整体的控制系统,使餐厅经营中的每项开支都有人控制,及时准确找出差距并予以调整,让控制后的成本效益越来越好。

2.提升食堂管制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

大学餐厅要控制的不是一个小模块成本,是一个涵盖原材料购买、加工、存储、出售等环节的大工程。人为因素才是餐厅成本控制最关键的因素,职员自身的文化涵养直接影响到餐厅的经营效果。所以,对餐厅员工搞一些思想与文化的培训、食堂花费问题的宣讲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魏天一.高校食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J].财经界,2011(9).

[2]王海红.高校食堂成本管理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3]陈宾辉.高校学生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J].经济师,2012(5).

[4]肖健,刘喜敏.高校食堂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现状及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23).

[5]方骏彪.餐饮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浅议[J].审计广角,2012(272).

[6]林永庆.浅谈高校食堂运行成本管理[J].中国市场,2013(14).

[7]朱成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论,2013,23(4).

第2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前段时间与同事谈论到狗肉的该吃不该吃问题,感慨与愤懑并存,食者淋漓陈述狗肉的香与补,不食者悲戚扼腕人类的残忍与野蛮,似乎双方都无法诚服。我是不吃的,但一时也无法辩驳他们,自己也说不明白为什么不愿意食用狗肉,好像觉得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告诉我,不能行此饕餮。之后几天经过仔细梳理,方得出一个略为清晰的思路,窃以为找到了足够的理由拒绝食用狗肉,忍不住记录下来,以资日后劝服他人。

首先,狗肉是不是人类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答案是否定的。人类虽然是整个食物链的最上端,即万物可食,但世界的发展结果表明,人类不是也不能什么都吃,要不然就只有两种结局:一是全世界的物种就只有人类了;二是人类也由于无物可食而灭亡了。于是才有了人类在植物和动物中选择了很小一部分作为自身生存的食物,即种植了粮食,也驯养了禽畜。尽管发展的轨迹大相径庭,全世界的人类种族都没有驯养狗作为必需的食物,可见狗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人类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存在的。然而狗肉为什么最终还是上了人类的餐桌呢?这也许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的因素应该是狗作为不以食物为存在的家畜断然无法长期幸免于其它随时遭受宰杀的食用禽畜之中而不被烹制,换句话说,狗的免食权,天理难容!牛、马、猪、驴、猫,鸡、鸭、鹅、鱼、虾,哪一物不可食?狗又岂能独善?论贡献,牛、马巨大;论亲和力,猫、鸡可比。狗不能吃?没门!偶然的因素则可能是人类不经意地发现,狗肉不但香气袭人而且滋补提神!如此唾手可得的美味佳肴和功效补品是万万不可失之交臂的!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高度文明深度理性的社会,不少哲人先知早已断言,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确定为平等和自由的时候,就意味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经到达顶点,没有任何其它的价值观还能超越平等和自由的境界,人类目前能做的就只是寻找通往自由和平等的道路和方向。如果抛开这样的宏大命题,想想一些接地气的道理,我们也会不难看到:既然狗肉不是人类的食物链环节,当前的人类又处在物资如此丰富的年代,为什么要把狗肉当作必不可少的佳肴呢?我们的古人应该比我们更缺乏食物,但他们也没有把狗肉代替牛肉、猪肉来满足人类的营养所需,而是坚持狗肉不登大雅之堂,其实就是不到迫不得已都不会杀狗烹食。我们如果为了那一口狗肉之香,大肆煮狗论英雄,甚至置办相关节日,岂不是连古人不如,还说什么现代文明社会呢?此外,比狗肉香的其它动物皮肉还很多,特别是一些珍稀动物,我们是不是都得尝尝鲜呢?难道就因为狗比其它动物更容易捕获和宰杀?那岂不是裸的弱肉强食吗?人类的文明还怎么向前发展呢?

其次,人类的任何一项道德标准的建立都必须经历一段抗争与博弈的过程,也就是说,都必须摒弃一定的既得利益。比如现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就必须要求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来捍卫其实施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实施,无论如何宣讲其体现的人各平等的真理也是无法顺利执行的。拒绝食狗目前来说就是建立一项道德标准,即人类不应该食用食物链之外的生物来裹腹之饥。如果说我们的文明社会要求人类不食用野生动物,那么请从不食狗开始。狗肉的焦香都无法拒绝的话,野生动物皮肉的珍贵更是难以抗拒的魔咒。更为浅显的话来说,就是不吃狗肉,人的身体不会缺乏任何一种必需的营养;吃了狗肉,人也不会百毒不侵长生不老,反而膨胀了人类的贪婪与残酷,这就离文明的璀璨渐行渐远了。当然,并不是说不吃狗肉就道德无比高尚了,而是说在人类一步一步完善自身的道德体系的过程中贡献了每个个体应有的力量。此外,还可以把能够抵制狗肉的诱惑看作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方式。人的一生碰到的诱惑千千万万,爱情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的诱惑,事业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名利的诱惑,家庭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暴力的诱惑,如果拒食狗肉的道德让我们抵制了贪婪的诱惑,我们的人格魅力不就锦上添花了吗?

最后,谈谈那些禁食狗肉的积极人士半路拦车救狗等引发争论的问题。不少人质疑这些行为的价值和合理性,认为当前社会还有如此之多的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应该在食狗的问题上浪费太多的社会资源,其实这里边存在一定的由于敌意而引发的误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是按照先后顺序来解决问题的,都会是同时多种渠道解决多种问题,也就是常说的综合治理。如果说一个问题未解决之前不能着手解决其它问题,那这个社会的发展将会是多么的缓慢和落后!那些禁食狗肉的积极人士在努力阻拦人们宰狗烹肴的同时并没有妨碍其它行业的人继续为这个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们的行为所引发的公共管理资源的消耗与一个社会在捍卫一项道德标准的建立时的成本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如果没有这些人士的积极行动,社会道德标准的建立需求就无从而来,最终此项道德标准也无法建立。简而言之,必须有那么一批勇于面对挑战的人士大胆地与旧道德抗争,新的道德才能得以确立和巩固,人类的文明程度才会越来越高。所以,那些积极人士的行为也许看起来很荒诞、很过激、甚至很无理,但是人类在走向文明的道路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他们的这种执着与坚定,至少,他们的努力绝不是资源的浪费这一道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和支持!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3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6月初,杜邦全球CEO柯爱伦带着负责农业与食品、能源、防护领域相关业务的3位执行副总裁和一位负责市场与销售的副总裁,出现在北京,他们要赶往成都参加财富全球论坛,探讨“中国的新未来”。所到之处,这个“高规格”的团队不断强调的是“全球正面临的三大发展趋势”:食物保障、能源供应和人与环境保护,与之对应的正是新世纪杜邦的三大业务支柱:农业与食品、工业生物科技以及新型防护业务,它们吸纳了杜邦85%的研发投入。

在其中,食物保障的问题显得更“基础”。为了给金世界提供充足、健康的食物,人们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挑战:全球有1/7的人口在挨饿,同时也有17%的肥胖人口,还有30%的人口得过食源性疾病。

然而,杜邦公司及其在食品行业价值链上的合作伙伴们依然乐观,因为科学创新已经显著提升了食物的产量和质量。

科学: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关注

在过去30年间,中国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比率从1990年的21.4%降至2012年的11.5%。这一突出成就让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实现“在2020年之前粮食自给率达到95%”这一长远目标。但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食品供应与民众承受能力、营养与健康、食物浪费和可持续性农业发展问题,共同构成了中国在食物保障领域所面对的五大挑战。

杜邦公司日前的《发展中的中国食物保障战略》白皮书以“渴求变革的中国”为主题重点关注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在杜邦执行副总裁詹博睿(James C.Borei)看来,在促进中国粮食生产,确保食物安全方面,杜邦的优势在于能提供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解决方案,“我们所致力的是运用科学,为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包装零售和食品安全服务等领域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以确保终端消费者获得营养、美味和安全的食物”。短暂停留在北京的时间里,这位杜邦农业和营养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接受了中国媒体的采访。

在采访正式开始前的时间里,播放的短片以生动的事例讲述着杜邦帮助中国实现更美好、更安全且更健康的食物供应的努力。比如,一粒种子,是如何给农民的生活、家庭和社区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一个包装,是如何保证食品的营养健康的。

据介绍,杜邦培育出的增强型杂交玉米种子可以提高收成,让农民减少杀虫剂用量,对环境更加友好。在中国,杜邦将开办200多个实验项目,展示不同品种的种子和传授增产技术。通过合作伙伴,杜邦还帮助中国的农民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水平。

在保障食物供应的同时,杜邦还看到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变化。“当人们的收入超过一定水准后,就会期待在膳食结构中有更多样的选择。现在的问题不光是关注卡路里的摄入,更多的是关注营养问题。”詹博瑞认为。杜邦提供的大豆蛋白以及益生菌等优质原料,帮助食品厂商创造了营养、健康且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为了确保产品的新鲜可口,并保证产品安全推向市场,杜邦还创造了独特的包装技术和材料,可加速生产、降低成本并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协力创新,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凭借在农业及食品领域的澡入洞察,杜邦不仅全程参与、推动农业与食品全价值链的发展,更在食物保障领域担负起重责大任。2012年,杜邦公司邀请经济学人智库研究食物保障议题,后者建立并了“全球食物保障指数”(Global Food Security Index)。旨在为不同国家及地区提出可改善和进行改革的领域。

2012年杜邦公司做出了针对2020年的全球食物保障目标,在创新、教育及农村社区发展三方面提出具体量化的目标承诺。

作为2020目标在中国本土的践行,2012年,杜邦联合本刊及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完成《中国农业价值链发展白皮书》,首创了农业价值链概念,探究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并给出了明确的应对之道:要在充分认识农业经济、环境、社会三重综合价值的基础上,寻求三重价值最优化的解决道路;呼吁在农业信息技术发展领域,推动科研院校、涉农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相关主体共同参与、跨界合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面对如何为持续激增的人口提供充足、健康食物的重大议题,杜邦公司深信任何政府、组织、企业或个人都难以独力而为,必须通过这样的协同合作来制定科学的共同行动路径。

对话

《WTO经济导刊》:杜邦一直强调要用科学与协作实现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科学与协作”应该如何理解?

詹博睿: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可以确保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能够享有充足、营养和安全的食物。

尽管科学可以提供普遍应用的答案,但解决方案必须是本土化的,毕竟各地气候、土壤,虫害等环境因素以及文化传统、运输或分配渠道等基础设施条件都存在差异。

其次,科学是很有帮助的,但也需要本土的智慧。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须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带给最需要的人,因此要与从事教育和推广工作的人们并肩协作,给当地社区带去知识,让当地民众确保其自身的未来。

我们要以协力创新寻找科学答案,因为解决方案必须具有协作性:与农户、社区、当地企业、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以及全球商业实体一起协同努力。

最后,无论我们提出何种解决方案,要同时考虑基础设施、仓储、减少浪费以及改善和保护水质等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

《WTO经济导刊》:近年来中国的食品发生了一些安全问题。对于应对这一挑战,您有什么建议?

詹博睿: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挑战。要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环境和保护产品都非常重要,每个人都应对此保持警觉。可以借助科学的手段,比如利用我们的技术与设备,能够在24小时内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全方位的微生物检测,并拿出准确的结果。也许出现问题的食品,还在车间里或仓库里堆着,就已经被发现了。如果食品安全问题真的发生时,及时地响应,与政府和当地企业紧密合作,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也非常重要。建立一个可信赖的食物保障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它能帮助我们保持效益,并与外部利益相关方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

第4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粮食物流 发展现状 新思考

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粮食年产量已高达6.01935亿吨,增长2.1%,全国播种面积及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0.7%和1,4%,随着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与粮食密切相关的粮食物流也越来越受到政府以及人们的重视,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收获以后经收购、集并、运输、储存、中转、配送直至消费全过程中的粮食实物流动,是影响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因素。随着对当代粮食物流业问题的发现,对粮食供、应求的逐渐重视,结合现代化物流行业的盛行,对粮食物流进行开刀扩斧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粮食物流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物流随着中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备受关注,粮食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的一条完整的环节链在当代物流盛行的时代下,出现了环节复杂、流通缓慢、成本较大、人员参与较多等问题。对我国这样的粮食大国来讲,这些正是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代物流发展现状,我归结当今粮食物流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粮食物流来源分散,流向混乱

我国粮食主要是以2亿多个分散的小农户中的农作物为源头,这样使得大型粮食企业在采收粮食过程中的中间作业人员较多,造成粮食的成本增加,这对于粮食物流来讲的影响是重大的,加之各地区粮食品种的差异、地域和地域经济的差异,各地方由粮食来源问题而造成粮食物流业良莠不齐;我国粮食物流的流向比较混乱,北粮南运、大连港-东南沿海链、东部沿海地区对内、外粮食物流贸易体系不完善,这些都使得我国粮食物流流向始终保持混乱局面。

(二)包装方式不标准,运输效率低

包装运粮占粮食总流通量的90%,散装、集装以及各种形式的包装造成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增加,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截止目前为止,铁路运粮仍是粮食物流运输的主导,但因其工作环节多、安全性低、作业人员多所造成的高投入、高污染使得人们更倾向于货车运粮。

(三)粮食信息流通慢,粮食公司管理分散

随着第四方物流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盛行,物流信息网络已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若在一个信息流通较发达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则必然会事半功倍,未来粮食物流体系必然会填补这一空缺;我国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同,城镇差异化较高,使得粮食公司的管理较为分散,监管难度大,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有条有序、标准的粮食物流公司也成为未来粮食物流的一个新挑战。

二、新时期对我国粮食物流未来发展的新思考

(一)未来粮食包装、运输、信息的标准化、一体化、科技化格局

未来粮食物流的格局会呈现兼包装、运输、信息一体化的模式,实现减少成本、减少污染、减少多余的从业人员,这种模式需要政府对科技的大量投入,以及科研工作者对包装运输体系的大量研究。包装运输一体化是指突破当代对粮食包装、运输两局化的瓶颈,形成包装运输一条龙产业体系,发挥便捷、污染小的优势。运输信息一体化是指构建信息网络系统把类似于商品的粮食进行数字化,在运输的过程中实现粮食的有效分配以及控制。包装信息一体化是指利用高端科技对粮食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的包装,这种标准化的包装对减少成本、减少投入有很深远的影响。

第5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考虑到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各种常规尚未规范化以及小班幼儿就餐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本研究随机选择了赤峰市某幼儿园三个小班作为调查对象,这三个班共有幼儿98名,其中在家食用早餐的幼儿32名,本文以在家食用早餐的这32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采用自然观察和调查法,对32名幼儿在家食用早餐基本情况进行了为期6周的观察,并编制《幼儿在家食用早餐情况调查表》对家长进行调查,同时辅以访谈来搜集论证资料。

二、幼儿在家食用早餐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幼儿不吃早餐

调查显示,小班在家进餐的32名幼儿中,坚持每天吃早餐的仅为3人,每周吃1~2次的为8人,18名幼儿每周吃3~4次早餐。有许多原因导致幼儿不吃早餐,例如:孩子早晨赖床、父母来不及给孩子准备早餐、父母有不吃早餐的习惯、孩子生病及情绪不良等。调查发现,62.5%的家长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幼儿不吃早餐会带来不良影响。首先,严重影响幼儿上午活动的能量需要。早餐为幼儿上午的活动提供充足的能量,没有早餐的保证,幼儿缺乏参加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幼儿教师反映,这些不吃早餐的幼儿常常不愿意参加上午的活动,在活动中往往反应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甚至出现哭闹的情况。其次,幼儿期是身体茁壮成长的黄金阶段,不吃早餐不利于强健骨骼,阻碍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再次,如果幼儿每天缺少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缺乏同伴间的互动与交流,则不利于其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

(二)早餐食用不合理

1. 早餐时间问题。早餐时间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幼儿起床时间与早餐时间间隔短。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起床10~20分钟左右即开始早餐,这短短的时间只能满足幼儿穿衣、洗漱的需要,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好进餐的准备。早晨,幼儿的唾液胃液分泌少,食欲较差,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缓解这种状况,也容易使早餐达不到应有的质量。第二,早餐时间匆忙。在这32名幼儿中有9名幼儿早餐进餐时间为10分钟或不定时,而幼儿正常的进餐时间应该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众所周知,幼儿正处于各个器官的发育关键时期,幼儿的咽部及其消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这样快速的进食不仅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会加重肠胃负担,食物的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吸收,幼儿身体健康成长无法得到保障。

2. 早餐营养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家庭幼儿早餐的营养搭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部分幼儿早餐吃剩饭剩菜,早晨由于时间来不及家长就用微波炉把昨晚的饭菜加热一下给孩子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早餐摄入的热量占一日三餐的30%,晚餐占40%,换一句话来说早餐和晚餐为幼儿提供的应该是不同种类的食物。另外,科学研究表明,许多剩饭剩菜都滋生细菌,幼儿的各种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免疫抵抗力差,这些剩饭剩菜给幼儿健康埋下深深的隐患;其次,幼儿早餐只单纯喝点牛奶或豆浆,大部分家长健康意识淡薄,营养知识缺乏,以为喝杯牛奶就是全面营养的早餐。第三,吃路边摊现象。路边摊的许多商品都没有质量保证且不符合卫生标准,就拿炸油条来说,不仅油锅不卫生,油锅里面的油也不断重复利用,而且油炸食品不利于消化,非儿童健康的首选食物。膳食宝塔要求学龄前儿童应该吃清洁卫生的食物,注意儿童的进餐卫生,包括进餐环境、餐具的卫生状况,从这点来看,路边摊食物不符合儿童健康营养早餐的要求。

3. 早餐种类问题。调查中发现,即使是吃早餐的幼儿早餐种类也不全,早餐中经常变换花样的仅为11人。长期单调的早餐种类不仅影响幼儿的早餐营养,还会使其产生厌食情绪。营养专家指出,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才能满足儿童成长的各种营养素需要,提倡广泛食用各种食物,早餐也不例外。依据早餐食物种类,可将早餐食物分为四类:谷类、肉类、奶类、蔬菜水果类。如一次早餐包含上述四类食物,则认为早餐营养充足、质量好;如果包含三类食物,则认为早餐营养较充足、质量一般;若是早餐中只包含两类及以下,则认为早餐营养不充足、质量差。许多家庭早餐的模式都是“牛奶+鸡蛋”、“油条+豆浆”,而谷类和蔬菜类极少。“牛奶+鸡蛋”这样的早餐提供给幼儿更多的是单纯的蛋白质。油条是在高温下油炸的食品,食物经过高温油炸之后其中的营养素会受到严重破坏,还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加之豆浆是中脂类食品,这样的搭配明显不符合幼儿早餐标准,不适应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

(三)不良饮食行为问题

调查显示,在幼儿进餐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首先,有许多幼儿边吃边玩。一般每顿饭的进餐时间20~30分钟,拖延太多的时间吃早餐会影响幼儿的饱感,许多幼儿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是恳求父母为他打开电视机,边吃边看电视不仅会浪费早晨的珍贵时间,电视中的情节也会影响饮食。其次,很多家长存在喂食现象。由于娇惯或赶时间被调查父母不同程度存在亲自喂食现象。进餐是幼儿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进餐过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吃。再次,零食问题。孩子们经常喜欢选择吃一些油炸类食物当作早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辅助食品。如方便面、薯片、棒棒糖、饮料等,这些食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幼儿活动所需的能量和热量,但是幼儿很快就会感到饥饿。另外,不懂分享吃独食、挑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也普遍存在。

三、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早餐观念

首先,家长要意识到早餐的重要性,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早餐可吃可不吃,应该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吃上早餐。其次,家长要改变不良的传统观念,不能认为早餐可以草草了事,要树立营养早餐的意识,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营养知识,建立科学的营养观,在保证幼儿吃早餐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丰盛的早餐。再次,家长要改变不当的教养方式,改掉溺爱孩子的习惯,学会和孩子适当的说“不”,当孩子吃饭无理取闹或者提出无理要求时,家长可以采取冷却或者暂时剥夺其权利的方法,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合理安排早餐时间

导致早餐时间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调查中了解到,晚睡晚起的不良生活规律、幼儿懒床的不良习惯等都是导致幼儿早餐时间安排紧张的原因。针对早餐时间匆忙的问题,家长首先要做好规划,合理安排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保证幼儿充足的用餐时间。同时作为孩子饮食行为习惯的重要影响源,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坚持做到按时休息、进餐。其次,家长要提前叫幼儿起床,做好早餐前的准备工作。尽量营造欢快的早餐氛围,在幼儿早晨醒来时放一些轻音乐,愉悦幼儿心情,从而避免了进餐中的不良情绪。幼儿不愿吃早餐时不是采取打骂的方式,而是寻求一些有效方法。例如,自编一些有趣的故事对幼儿进行引导,使幼儿把吃早餐当作一种乐趣。

(三)科学搭配早餐营养

家庭幼儿早餐不仅要满足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更要做到营养科学合理。营养专家指出,科学的幼儿早餐应由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部分组成,就餐时间、营养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很关键。家长应努力学习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为宝宝做营养丰富的配餐。另外,家长在不知如何合理搭配早餐时,可以参照幼儿园早餐食谱或是一些营养配餐软件。随着幼儿园早餐制度的规范化,幼儿园设计的早餐一般比较全面,可供家长参考。同时一些营养健康网站也是我们家长不错的选择,这些媒介有很多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的幼儿早餐食谱,家长可以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借鉴其优,为幼儿搭配营养的早餐。

(四)纠正幼儿的不良饮食行为

第6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食物安全;管理;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22

Reviews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

XIN Li-yuan, WANG Li-juan,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e paper, food safety management has been researched from the following respects, the system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omeone related and public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mechanism

食物安全关系国计民生[1]。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物安全看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如何有效解决食物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信息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系统地认识国内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笔者对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对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进行分析与介绍,提出发达国家在食物安全监管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丁声俊[2]在《对食物安全信任不可掉以轻心-由欧洲疯牛病引发食物安全对话》一文中对欧洲的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的欧盟食物安全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食物安全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措施提高食物生产的优质性和安全性,消除人们对食物日益加重的信任危机问题。陈锡文[3]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主要监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欧盟、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泰国、巴西等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特征、成功经验、教训分别进行总结,为中国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陈永红[4]将目前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分类,美国模式即由多部门共同负责的类型;英国模式即成立专门的独立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加拿大模式即由农业部门负责的类型,在农业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郑风田等[5]在总结美国、丹麦等国家对食物安全监管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监管机构合并重组,成立单独监管机构,负责对食物安全的监管。

2 对中国食物安全部门管理职能的研究

国内学者以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理论背景对中国食品市场中的食物安全以及政府监督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了政府这位特殊管理者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张玉香[6]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方面以及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行动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主要经验;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本经验,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借鉴。许世卫[7]对中国食物安全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对31个省市分不同的地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阶段的食物安全公共管理目标、管理手段;总结比较了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食物安全管理做法与经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在外就餐浪费为例,剖析中国食物安全的管理体系,提出了当前分段监管与多头管理制度安排难以适应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判断。张晓涛等[8]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具体对策,即: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二是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三是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四是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张炜达等[9]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职能经历了对食品卫生实施内部全面管理、国家外部监督管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政府动态监控3个阶段,提出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主要受政府职能总体定和食品安全现状的影响。

3 对食物安全利益相关者分析研究方面

食物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者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钟甫宁等[10]以转基因食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实验方式模拟真实的市场情景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安全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王瑞懂等[11]调查发现,消费者感知的转基因食品在人类健康方面的安全性越高,对转基因食品的判断和预测越积极,则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刘艳秋等[1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政府监管、企业能力、消费者安全意识、认证机构的公正性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最关键的4个要素,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正向影响其购买意愿。

同时,食物安全信息作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体现。消费者对食物的需求从过去的温饱水平,发展到对食物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需要大量的食物安全信息作为消费决策的支撑。周未[12]认为,政府政策、消费者文化程度、转基因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信息的获得渠道等外部因素会直接影响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认知。何坪华等[13]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收入约束、认知水平以及商家对消费者的过度竞争,从需求层面上对安全信息的缺失产生影响。提出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应实行疏导管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显示与甄别机制,建立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帮助消费者提高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万珍应等[14]认为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提高披露信息有效覆盖面和利用率,建立以政府部门披露为主体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为辅、资源共享和风险信息互通的有效食品安全披露体系,是解决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途径。

4 从公共治理角度对食物安全管理进行研究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食物安全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国内学者将公共管理学中有关治理的观点引入食物安全管理领域,食物安全公共管理强调的是政府如何与市场和第三部门合作,从而实现食物安全的“善治”。秦利等[15]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可能在治理食品安全时失败,提出将政府、食品生产企业、第三部门等组织间互动协调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并构建了新型的食品安全政策体系。高玮[16]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探索食品安全监管中利益相关者的全作参与模式,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如何加强自主监管机制、公民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有序有效参与,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重塑。

5 简要评述

关于食物安全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管理与技术是两大关键因素[2]。完善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健全食物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和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国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综合监管模式,与“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管理目标,还需要学者们继续予以探索与关注。

参考文献:

[1] 贾宝红,陆文龙,宋广平,等.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2):58-61.

[2] 丁声俊.对我国食物安全问题的新观点、新结论、新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3):88-91.

[3] 陈锡文.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陈永红.食物安全管理理论、问题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 郑风田,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急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51-54.

[6] 张玉香.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实践与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 许世卫.中国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 张晓涛.监管主体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08(5):68-71.

[9] 张炜达,任端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3):9-11.

[10] 钟甫宁,丁玉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及潜在态度初探――南京市消费者的个案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4(1):22-27.

[11] 王瑞懂,王景旭,周未.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2):44-47.

[12] 刘艳秋,周星.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55-57.

[13] 何坪华,凌远云.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的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9市、县消费者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41-52.

[14] 万珍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反应行为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7):95-96.

第7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民族地区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加重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同时也是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地区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部分地区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当地生态环境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在森林面积锐减、物种灭绝、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等方面。由环境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更是频频发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的洪涝灾害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很多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很具观赏价值,随着大量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业逐步成为其地区经济的支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大量的生活垃圾及汽车尾气等污染物进入了自然环境,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研究表明民族地区环境质量并没有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甚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继续加重[8][9]。为保护和改善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有必要在民族地区进行环保教育。

(二)民族地区人们环保意识相对薄弱由于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行为是在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显现出来,人类也是在发现了环境对其进行“报复”之后,才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环境加以保护的;因此,在环境出现问题之前,我们通常感觉不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我国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部分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不明显,人们环保意识普遍较为薄弱。通过世界各地出现的许多环境问题,也让我们明白我国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存在并日益加重的,但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风俗习惯、受教育程度有限以及宣传不到位等特点,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高,在一些民族地区,过度砍伐、放牧,乱捕乱猎及废物乱排放现象还比较严重,使得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更是随处可见,为提高民族地区下一代接班人的环保意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减少浪费,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很有必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理念。

(三)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习惯是在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中形成的行为方式,一旦养成便难以更改,对人生、事业及生活都起着永久性作用。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更能通过“小手拉大手”,辐射、带动、提高民族地区人群的环保意识。因此,在环保意识较为薄弱的民族地区,从小学开始对学生进行“绿色化”理念的渗透对于提高整个民族地区人们的环保意识有着重大意义。

(四)渗透“绿色化”理念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项任务小学科学是一门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特点是涉及面广,浅显易懂,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和方法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而这一切都是符合“绿色化”理念的。在小学阶段,“绿色化”理念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源头消除污染、安全清洁能源的寻求等。渗透“绿色化”理念的同时,实际也是教会学生从根本入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可以为其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民族地区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理念的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延伸、渗透“绿色化”理念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作了明确要求,小学科学教材中本身就涵盖了大量节约、环保方面的知识,有很多课题是可以进行延伸的,方便在其中渗透“绿色化”理念的教育。具体渗透方式有举例、图片展示、动手操作等。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及资源、能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等理念。首先是认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大量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与工厂废气的排放,改变了大气的组成,使大气层受到严重污染,导致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严重后果。20世纪30-60年代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中,其中五件是由大气污染造成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均是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其分布极广、成分复杂,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水质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长,甚至可以沿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公害事件”有两件是由水体污染造成的。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秸秆的焚烧、固体废物的排放都使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了改变。其严重后果就是:引起地下水污染、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肥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甚至会导致遗传变异,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在此,可通过图片、数字、相关宣传片、公益广告等素材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使之明白环境受到污染后对人类的“报复”是很可怕的。通过此类环境污染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小小的垃圾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是多么可怕,也让其明白每一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为环保做贡献,产生环保理念,规范自身行为。其次是认识保护资源的迫切性。很多民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及水资源相对丰富,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便利,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过度砍伐、放牧等行为使得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对野生动物的乱捕乱猎行为也比较严重,使得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通过关于动植物的课题让学生明白植物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尽管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利用的速度超过了其再生速度则会使资源总量不断减少,最终将导致枯竭。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及生物大爆发等课题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很多民族地区就是一些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保护濒危物种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儿童接受的理念也会影响其家庭其他成员的思想,因此,通过对儿童的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地区人民的环保意识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环保理念的形成对保护当地的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是能源的“绿色化”。过去一个多世纪,化石能源在我们的能源结构中占主要地位。对人类社会而言,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即使储量再丰富也有枯竭的一天。我们应该树立节能的意识———“节约无小事”。我国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和地域相对偏远,尤其是农村,大多以天然植物为能源来源,虽然储量相对丰富,但浪费现象也很严重。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较为明显。通过小学科学的相关课题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能源才算环保低碳,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太阳能就是一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大部分民族地区阳光充足,但是现在太阳能利用率不高,原因是有些民族地区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人们直接燃烧生物资源,后果是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能源利用率不高,同时大量生物资源被浪费,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太阳能的利用加以扩展,可通过相关章节扩展生物能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也可借鉴一些实例说明生物资源可以循环使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民族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起到重要作用。最后是实际行为、实验工具的“绿色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限度接近废物“零排放”。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可安排许多有趣的活动,例如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制作玩具、动物画展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意识到很多在人们看来没用的垃圾其实是可以加以利用的,也让他们发现自己及身边的资源、能源浪费等现象和行为并加以改正和制止。

第8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低碳;大学生;问卷调查

一、背景

(一)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益激化,人类虽然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却日益突出。全球工业化进程的高度深入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而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恶性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对此,2003 年英国政府最先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来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产生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而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则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低碳经济目的是通过科技和制度等的创新,转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非常重视,每个公民也应该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

(三)低碳生活产生及意义

低碳经济衍生出低碳生活的概念,低碳生活是指人们减少日常生活的耗能量,以一种科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严峻的气候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低碳生活这种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低碳生活教育在我国居民的低碳生活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调查问卷设计及内容

(一)调查问卷内容

基于低碳经济这一理念的盛行,以及国家、社会对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提倡,本小组对大学生的“低碳生活”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半封闭性问卷形式,共设计问题19个,封闭性问题18个,包括学生的低碳意识,对“低碳生活”概念的理解,学生低碳行为实施程度,影响低碳实施障碍等调查;开放性问题1个,是关于学生对学校在低碳生活方面的意见建议。

(二)调查方法

调查以新疆农业大学在校大学生为主,采用分层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共发放200份,收回198份,有效197份,回收率99.5%。分层抽样法,对象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以自填问卷法为主,问卷总共发放了100 份,回收98份,回收率98%。随机抽样法,采用在学校人流量较大区域与明显地标建筑前,进行随机分发,及时写,即时回收,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通过问卷调查明晰了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参与“低碳生活”等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低碳生活问题的统计分析

根据“大学生低碳生活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高校大学生低碳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低碳意识薄弱

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理念了解少。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低碳生活这一理念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是只有17%的大学生非常了解,48%的大学生有点了解,30%的大学生听过但不了解,甚至有5%的大学生没听过而且不了解。这说明学生的低碳意识较为薄弱。

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的渠道窄。据调查有65%的高比率表示了解低碳生活这一概念的渠道大多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杂志期刊等媒体传播得知的,25%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过低碳生活,这说明学校没有合理采取课堂内容的设计给学生灌输低碳生活的理念。

低碳生活的实现存在一定的障碍。调查中50%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24%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只与发达地区关系密切,16%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是政府的事,这说明学生对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完全了解掌握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低效低碳行为及粮食、纸张等资源的浪费现象存在

学生依赖传统生活方式。调查表明44%的大学生出行选择步行,74%的大学生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这和交通状况及学生的消费能力有关。29%的大学生选择一向是单面打印,仅有6%的大学生选择会双面打印,说明纸张浪费的现象还是非常常见的。对于电脑、电视、台灯等电器17%的大学生选择通常会拔掉电源,60%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拔掉电源,调查表明低碳节能意识较差。14%的大学生在校外吃饭时选择经常打包,29%的大学生选择不打包,说明大学生对于一些生活中沿用已久的传统行为并无较大改观。

(三)学生个人对低碳生活实践存在的困难

低碳生活较难融入日常生活。对于了解了低碳理念后是否会积极响应低碳生活,34%的大学生认为随便,他人提及也不会反对,40%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对于树立低碳生活观念。39%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观念可有可无,16%的大学生不关心这个问题。

(四)低碳教育重视不够

高校低碳宣传不到位。66%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没有到位,23%的大学生认为基本到位,还需进一步宣传。对于实现低碳生活面临的障碍,67%的大学生认为很多生活方式粗放,只顾自己方便舒适,79%的大学生认为消费理念虚荣,存有攀比心理,7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有效引导,不知从何开始低碳生活方式。以上调查表明学校没有完全落实低碳生活的宣传,没有引导大学生有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

四、促进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

大学生是校园低碳生活的主要力量,应大力发挥其主导作用,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努力践行低碳生活,为低碳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坚持低碳生活方式,使用环保袋替代塑料袋,出行选择步行和公交车。在宿舍使用节能灯,节约用水,学会循环利用水资源,在洗漱时不可进行无必要的浪费水行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电源插座都不应长时间待机,拒绝使用一次性碗筷,个人在吃饭时可自备筷子,既讲究卫生又低碳环保。在打印店打印东西时,有效利用纸张。在校内食堂吃饭实现“光盘行动”不浪费食物,也可自行减少食物量;在校外吃饭时,可以打包带回。

(二)学校加强宣传教育

学校多开设低碳教育方面的课程和讲座,提高学生的低碳意识和认知度。老师课堂授课时,增加低碳内容,设计多种学习方式和课下论文等作业形式使低碳生活观念深入人心。学校校领导及老师应该给学生做好表率,加强学校低碳宣传工作:在学校建立“低碳社团”并给予其充分的支持,设立“低碳宣传员”鼓励其开展一系列关于环保低碳的活动。

图书馆方面应鼓励学生捐献图书,“以书换书”的循环形式来促进低碳生活的实现,既丰富了学生阅读量也做到了低碳环保。也可开设专区收纳大学生临近毕业捐赠的课本,从而设立专门的教材书库,这样节约了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

(三)科学技术进校园

在校园中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可以让太阳能替代部分电能,例如在楼顶上安装太阳能集热板,宿舍和教学楼内部走廊的灯可以利用太阳能,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

教学楼普遍存在较为严重水电浪费的现象,学校的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对于无人的教室及时关闭电源,在晚上教学楼无人时,将暖气关闭,节省大量的煤炭资源,减少碳的排放。将教学楼、宿舍楼楼道中“长明灯”推广使用为声控灯,并且大力推广节能灯。低碳生活人人有责。

(四)政府完善政策法规保障

倡导低碳生活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它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去参与。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运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制定一系列关于低碳环保的法律法规并严格去执行。

五、结语

通过此次对大学生低碳生活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低碳生活并没有完全融入大学生生活。学校、社会应当推广低碳实践活动,营造高校低碳生活氛围,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而做出努力。为了保证我们学习生活有更好的环境,为了保护好我们人类所共有的美好家园,从日常点滴落实低碳生活,实现大学生自我精神层面的升华与生活方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宏,田笑.试论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0).

[2] 丁晓楠.高校大学生低碳生活现状问卷调查分析报告[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6).

第9篇:食物浪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许多中学生不吃早餐,应付中餐,晚餐不在乎,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的中学生面黄肌瘦,身体免疫力差,频繁生病。更另人担心的是许多人买吃的不看保质期,时常买到过期食品。而街头小吃的流行,更是加大了学生的饮食卫生问题。除了饮食卫生,就是中学生的校食堂的问题了,有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餐具不干净,饭菜不卫生,不时会发生学生中毒事件,使学生、家长忧心重重。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有叫外卖的习惯,或是不在学校食堂吃饭,很有一些女同学也朝这方向去发展,为了形体的美,或者是说找一些借口不在学校吃饭,说学校食堂饭菜不好吃,排队时间太长,饭菜里有不干净的东西,不过根据我们的调查一些学校食堂的卫生饮食也确实有问题,例如饭菜里有石头、昆虫,甚至烟头等这方面的问题,食堂的这么不注意,当然就加大了中学生在食堂饮食的逆反心理。问题很明显就出来了。所以说如果说住读学校要求一定要在学校食堂就餐,那么食堂就更应该注意饭菜问题、清洁工作,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至于学生呢?要改变长期认为学校食堂漏洞的问题,出现问题要及时于食堂相关部门反映。这样学生与学校双方配合,才能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

1、 关于正餐的分析

经过校内大部分学生询问得知,有许多学生有不吃正餐的习惯。不吃正餐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仓促,其次是为了减肥。只有少部分表示不吃正餐是由于饭堂伙食差,没胃口。不吃正餐,那些中学生就选择叫外卖、面包和方便面代替正餐,更有少部分人以零食作为主食。

学习任务繁重使中学生深感时间的不足。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更使本来就紧张的时间更显紧张。为求学业和活动间的平衡,大部分学生会从生活时间中挤压,如吃饭、睡眠的时间。于是就有学生出现有不吃正餐的现象。饭堂的伙食是经学校管理,食物安全系数相对较高,营养结构比较科学合理,价格也比较公平。选择饭堂的伙食,不仅有安全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节约金钱。然而在饭堂打饭要浪费时间,这无疑使时间紧张的中学生舍而避之。而有的中学生特别是女同学,为了追求形体美,忍饥挨饿,以至营养不足,更有甚者危及生命健康这种盲目的行为无疑是不可取的。

因此,尽管时间仓促,中学生还是应该食用正规的正餐。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中学生才应考虑以其它食品代替正餐。而正处身体发育中的中学生更不应盲目追求形体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2、关于中学生食品的安全意识分析

中学生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选择购买食品代替到饭堂吃饭,那么中学生对购买食品的安全意识又如何呢?

少部分的中学生在购买食品时会看食品的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如知晓食品过期后不会进食该食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并不高。只有约为一半的中学生会注意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这无疑加大了中学生食物中毒的风险。在面对食物中毒的情况时,有的中学生会选择自行急救,或马上到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有的会先找些药吃,或因情况而定,甚至有的会置之不理。由此,我们可得知大多数中学生能正确处理食物中毒的现象,但仍有少部分中学生没有意识到食物中毒的严重性并及时进行处理。所以,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食物中毒事件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此,提高中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任重道远。建议如下:

1、 学习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帮助学生正确安排学习和生活时间。

学习任务重,在加上丰富的校园活动,中学生的时间十分紧迫。于是,大部分中学生选择牺牲吃饭、睡觉等生活时间,以求取得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平衡。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应适度调整时间安排,引导学生正确地安排时间,帮助学生认识到吃正餐对身体的重要性。

2、 中学生应提高对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中学生有不吃正餐的情况,可见中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认识不足。因此,中学生应提高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学会正确的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地安排时间。另外,广大中学生不应以身体健康为代价追求所谓的形体美。

3、因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忽视,才会发生各类的食物中毒事件,所以学校各宣传部门机构应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中毒的急救知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学习的本钱。中学生只有从运动、饮食等方面保持身体健康,才有可能有最佳的学习状态。因此,面对时间仓促的问题,中学生应更注重时间的安排,做到使生活与学习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