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学概念范文

民族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学概念

第1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现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关于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的能力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同时,教师本身又应具备和提高那些能力呢?本人自从学校毕业就参加教育工作,先后从事过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学,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自身学习和到各班听课总结,对教育工作有一些初步认识。小学数学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我认为上好少数民族地区教改年级数学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钻研新大纲和教材的能力。

数学教师应明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经济的需要,而且为学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基础知识制定的,是国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统一要求。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的数学教育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和历史上形成的文化教育落后的因素,如果教师不能从教材的变化来理解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则不可能深刻理解从知识到能力这一教学要求的变化。

2、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学生素质不同,个性差异悬殊,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高分低能、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差,给教师出了一道难题;如何改变学生厌学,激发学生乐学?设计“低起点、小坡度、分层次、严要求”的教学模式,我认为这也是我的教学特色。作为执教者,必须做到目标明,手段新,方法活,兴趣浓、负担轻、效率高,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理解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打破只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重视知识的运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困生学得会,树立自信心,愿学、乐学,使优生吃得饱,有创新。

二、转变教学方法

1、数学教学四放手。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我们应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各种素质都获得培养与提高。在教学中,应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应广泛地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使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仅成为素质形成的基础,而且成为素质培养的过程。 (1)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2)教师要立足学生,善于放手;(3)教师要创造机会,乐于放手;(4)教师要精心组织,巧于放手;

相信学生是放手的前提,立足学生是放手的保证,创造机会是放手的方法,精心组织则是解决放手的形式问题。

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学生的兴趣定会空前高涨,教学效果也必然会在减负的情况下大幅度得以提高。

2、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因此,概念教学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关。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概念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还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让数学作业焕发生命的色彩。

数学作业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桥梁,它既是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数学作业应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

4、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爱,看到自己的进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让学生看到希望,产生动力,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的态势。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1)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2)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4)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目前,小学数学知识迅速发展,代数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已进入教材中,这就需要教师对新知识有一个学习和掌握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对新知识有能力去学习,接受它们。面对现实,作为一个教师对这些新观念和思想要去认真学习、分析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具备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知识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践又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当教师的能力提高后,学生的能力也必然会提高,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第490页;

第2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 因材施教 学习习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拥有47个民族。在这个区域内少数民族人口13067186人,占总人口的59.9%。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不少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杂居。受历史、文化、教育、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制约了这一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已是毋庸质疑的事实。而数学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质量,关系着新疆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以及这一地区现代化建设水平。

我校是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在生的3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新疆本地,为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学习差异提供了基础。

一、结合少数民族的特点因材施教

来自新疆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我校占比不少,他们长期生活在欠发达地区,且从小学到中学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母语教学。汉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普遍比较薄弱。目前我们学校的高等数学课采用的是汉语教学,由于语言的差异,已成少数民族学生学高等数学课的一大障碍,在课堂上许多专有名词和基本概念都无法正确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似懂非懂。汉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能够听明白,汉语水平薄弱的学生听起来就相对困难。就需要教师很好的把握授课的进度,积极主动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沟通,掌握民族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思想变化,及时引导消除学习中的困难与焦虑情绪,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与辅导,多鼓励、多肯定,不打击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发现民族生的优点,做到因材施。同时教灵活多样的设计每一堂课,选择新颖的授课方式,激发每位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从而调动他们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高等数学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的特点,在保证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教材的选去、大纲的制定、教案的设计等诸多环节。在课堂上控制语速的快慢,板书要工整规范,同时把数学思维方式融入日常的教学,增加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语言水平,成为高等数学授课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内容为主的授课模式,摆脱“满堂灌”和“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要在课堂上干巴巴的罗列条条框框,只顾讲解内容。应多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方法。尤其在大学一年级时,注重高等数学与初数学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不同之处。高等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升华,高等数学内容多、概念多、抽象性与逻辑关系强,需要学生掌握它们的内在关系和变化。不要开始上课就强调它的严谨与抽象,这样无形中给民族学生造成压力,不利于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初,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活泼、热情的特点,只对本门课知识要点作一介绍,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把数学思想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认真备课,尽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话,把深奥的数学概念和推理讲解的通俗易懂,易于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理解。在课堂上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讨论、多媒体授课等启发、诱导少数民族学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尤其是自己的汉语授课水平。在课堂上多于少数民族学生互动、课后多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沟通,使少数民族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不要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做题,多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消除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数学历史知识和名人小故事,调节课堂的气氛,在课堂上,通过提问、做习题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思考的意识和动手能力。把生活中有关数学的小问题引入到课堂,进行讨论、讲授。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创造力。激发少数民族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爱思考、爱提问、爱学习的的精神,享受学习高等数学的乐趣。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等数学的基础,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譬如:坐姿要端正、看书要认真、书写要规范等。这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和严格的要求,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的配合才能实现。

总之,教师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特点,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多交流、多沟通、及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困惑,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周保平,胡鹏.关于我校少数民族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

第3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言迁移“双向性”;少数民族英语语法教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3-0001-04

一、概述

英语语法教学是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导的教学模式依然是16、17和18世纪欧洲最为流行的外语教学法史称“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以语法为中心,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传授和记忆,突出句子写作和翻译的准确性[4]。在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教学法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促进了当地的英语语法教学。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忽视了口语和听力训练和教学,更忽视了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者的认知心理特征。从历年的少数民族地区英语高考成绩来看,平均分数与其它地区的成绩相比,总体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语法教学效果不明显。具体而言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语法教学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英语语法教学内容和顺序的随意性。英语语法教学内容往往结合所使用教材(与其它地区的教材统一,没有民族地区特色教材)按篇章进行,一个篇章或一个单元侧重一个语法现象,语法现象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语法教授内容的先后顺序缺乏逻辑科学性;(2)语法教材内容的分散性。语法教学内容一般根据教材所作的安排进行单项教学。就词类讲解而言,动词的讲解往往与时态、语态、语气、主谓一致、非谓语形式等语法现象有关,而按教材的安排却把它们分散了;(3)语言形式判断标准的绝对化。同一种语言结构,不同的判断者看法各异,有的认为该结构正确,有的认为不符合语法规则,一切以高考考点标准答案为依据;(4)语法教授和学习的低效性。毋庸置疑,英语语法教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提高学习效率。但“哑巴式”英语一直困扰着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5)英语语法教授时机的不确定性。对于何时教授英语语法,是集中时间系统讲解语法还是根据教材安排分散、分批、分阶段讲解语法,在目前的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语法教学实践中,都具有不确定性。也经常有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时间专门参加语法集中培训,而且总体反映效果不错。少数民族地区英语语法教学效率低下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多种中介语特征以及语言迁移“双向性”特点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中介语特点

1972年Larry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根据其定义,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1]。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比较特殊,往往处在多语环境中。以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当地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是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侗语、苗语、土家族语、布依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其目的语是英语。当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平时使用母语交流,但进行跨族交际交流时,往往使用当地的通用语,即少数民族地区居于主导地位的交流语言。在湘西南民族地区,民族类别多,汉族学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在课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使用约定俗成的通用语,即公认的交际语言,在湘西南,这种交际语称为客话(地方普通话),语音语调接近普通话,但与普通话又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还需要学习现代汉语和普通话。基于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概念,少数民族学生的中介语呈现多语特征,即汉语中介语(交际通用语、现代汉语、普通话)与英语中介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习得目的语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体系,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中介语系统如图1所示。

三、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迁移的“双向性”特征

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相关文献多有提及。其来源可以追溯到1953年温瑞克(Weinreich)提出“干扰”(Interference)即是任意的语言迁移现象,具体表述为“出现在双语者话语中的背离第二语言和母语规范的事例”[2],后来统称为“语言迁移”。根据温瑞克关于双语的研究表明,语言迁移的影响是相互的,呈现“双向性”特征。这种双向性特征及影响得到了汤姆森和科夫曼关于语言迁移理论的印证。根据其语言迁移理论,迁移可以分成借用迁移(borrowingtransfer)和底层迁移(substratumtransfer)两种。前者指目的语(第二语言)对已经习得的语言通常指母语的影响。而后者则是母语对第二语言即目的语的影响[3]。关于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研究成果颇丰“,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概念深入人心。而关于第二语言对母语的影响则是最近几年研究者的关注新领域。根据语言迁移的方向,语言迁移可以分为正向迁移,反向迁移,正向正迁移和正向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效果而言,也可以归纳为正迁移,负迁移,反向正迁移和反向负迁移。少数民族学生因其中介语的多样性而使得语言迁移现象更加复杂:少数民族语言对英语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样,英语对于自己母语表征(语言口头输出)也有一定影响。目前,中介语即少数民族学生的地方普通话、普通话以及现代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母语)以及英语也有影响的趋势,这些复杂的语言迁移双向性特点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表征上,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口语中会夹杂着自己的母语、普通话、甚至地方普通话;而在自己的母语表述中,也经常会夹带着英语、地方普通话和普通话。这是语言迁移的相互性和双向性特征的综合作用的选择结果。语言迁移过程体现了语言学习者的心理认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主体智力发展理论。根据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主体在智力成长过程中通过适应(Adapta-tion)和组织(Organization)两条主要原则来起作用。组织以整合的方式来构建各种图式为特征,而适应则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化(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主体按照固有的认知系统对外来的刺激进行解释或分析,经过认知转化,达到与已有的认知系统所拥有的知识和思维方式相一致的目的,实现了将环境因素或客体纳入到主体已有的图式(Schema)之中,引起了图式量变的最终目的。顺化则与同化相反,通过固有认知系统的改变来适应外来刺激的结构,形成新的图式,引起内部图式的改变和质变[5]。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规则的过程是语言迁移综合作用的过程,体现了学习主体的心理认知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客体(英语语法)同化和顺化的结果。同化和顺化的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语言现象表征,即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语法时集中表现出来的关于语法规则运用的语言产出表征。

四、基于语言迁移“双向性”理论的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构建

根据语言迁移的“双向性”理论,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提高和加大英语对母语的正迁移和正向迁移,抑制母语对英语的负迁移和反向负迁移,换言之,少数民族英语语法教学者应当遵循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心理,实现认知过程中的同化和顺化,需要构建适合的教学策略体系。

(一)整合英语语法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原则,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教学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英语语法规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考虑到教学效果,语法规则的教学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二者统一于英语语法教学这个交际活动过程中,英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交际原则,考虑语言输入的限制性。同时,少数民族英语语法教学离不开特定的教学环境,语法教学整体是用来表达与该环境相关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现象,也就是语言界所说的语义系统,语义系统是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者包括语义、句法和音位三个方面。少数民族特定的语言教学环境同时也决定了英语语法规则与内容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脱离其特定的、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语法规则的选择是要受到社会因素和上下文关系的限制,体现了语言功能理论的语篇原则。再者,英语语法是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份子,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整体特征也能集中体现部分的特点。换言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语法的教学也应当体现文化的因素,促进文化的交融,,共同传播和发扬优秀文化,增进跨文化了解。

(二)符合主体认知心理,突出整体教学观,解决英语语法关键问题

少数民族英语语法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因此,英语语法的教授应当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认知心理集中讲解。在讲解时,以整体的高度着手,打乱教材内容,将密切相关的内容放在一块教学,避免分割性。根据少数民族在英语口语、写作、翻译中的语言输出语误表征,语法错误主要和动词有关,集中体现在两个关键性问题:完整谓语的基本条件和多个动词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的解决办法。根据这两个关键问题,少数民族教学者需要整合英语语法规则内容,实施整体教学策略。具体教学步骤可以参考图2、图3所示[8]。

(三)组织学生集中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提高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优化授课语言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克拉申)提出了二语习得的监控模式。80年代,该理论被引入中国,并被广泛应用。根据克拉申的监控理论,人的大脑存在两个独立的语言系统,一个称为有意识的监察系统,另一个是潜意识的系统。监控系统被视为一种能够意识到的语法,它具有编辑和控制功能。该理论同时还区分了“学得”和“习得”概念。学得的显性知识只能作为“监察”及核查句子输出是否合符语法,基于此,监察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须具备足够的时间;第二,注意力须放在语言形式上;第三,必须知道相应的语法规则[6]。基于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少数民族英语语法教学需要组织集中教学,并优化授课语言,减少语言迁移中的负迁移影响。在中小学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具备集中上课的基本条件,而进入大学后,集中教学方式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不管少数民族学生处在哪个阶段,基于语言迁移双向性理论考虑,英语语法教学者须克服一切困难将少数民族学生集中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在授课语言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语言负迁移影响因素,优化授课语言。基于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实际,尽量使用简明形象的语言进行英语授课,加大英语输入量,提高可理解语言输入信息比例,增大少数民族学生在语篇以及特定语境中学习英语语法的机率。适当的时候或者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解释,实施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适当减少普通话的使用,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中介语障碍。

(四)关注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口语中英语语法规则的运用,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少数民族地区,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口语交流居于主导地位。根据这个语言习得特点,教学者在教授英语语法规则时,要充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的英语口语表述的能力,努力构建与少数民族地区类似的多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英语语法,加大可理解英语语言的输入量,提高学生语言习得效率。关于少数民族英语语法教学环境的构建,除了认真考虑构建课堂心理环境外,还需要参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特定语言环境特征,多维度构建适合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在英语语法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为创设英语语言实践中心;在课外学习过程中实施小组家庭合作化,学习内容生活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构建英语语言环境[7]。

五、结束语

语言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区域进行交流的媒介[9],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学生交际的主要媒介,具有其独特的文化烙印。英语,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目的语,同样是交流的媒介,是英语国家文化的载体。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语法规则既是一种学习活动,更是一种交际的体现,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难免会出现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往往是语言迁移的双向性所致,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法语误表征即体现了语言迁移的作用,也体现了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策略的差异。基于此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语法教学者应当认真分析少数民族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迁移特征,重视文化教学,通过构建适合少数民族英语学习的教学策略来全方位提高少数民族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972(10):209-231.

[2]Weinreich.LanguageinContact.Mouton:TheHague,1953.

[3]ThomasonandKaufman.LanguageContact,Creolization,andGeneticLinguistics.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8.

[4]范万军.应正确认识传统教学法—为传统法说几句话[J].外语教学,2000,2:46-48.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9.

[6]严明.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外语教育有限公司,2009,62.

[7]唐友军.英语语言环境构建策略[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2:46-49.

[8]唐友军.系统观视域下民办院校学校英语语法语误表征认知探析[J].海外英语,2015,3:6-10.

第4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民族学生教育;微机原理;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0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Computer Principles of Teaching Minority Students Practice and Research

Liu Haiying1,Lv Yanzhong2,Lin Haiyan3

(1.Changji College,Changji831100,China;2.Xinjiang Mori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Changji831900,China;3.Qitai No.1 School,Changji8318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more and more ethnic stu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higher education,but the case of students and school conditions,teaching students in the nation when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In this paper,the principle in teaching courses in computer problems,in-depth analysis to identify some solutions,and for classroom practice.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ational students'computer Theory"of problems,and demonstra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I discovered some effective methods,and finally a summary.

Keywords: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Computer theory;Computer education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政府逐渐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了大学,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譬如,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科学,这有利于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虽然步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都是当地比较优秀的学生,但是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比较偏远、落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那儿基础教育和经济水平都比较差,他们进入大学时有的学生不会说汉语、有的没有学过英语、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且大多数学生数学知识不扎实,所以大学课程的学习存在非常多的困难。另外,语言、生活习惯、以及国际民族气氛都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涉及数电、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汇编语言等知识,课程难度大,内容多,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而且对于我们这样的刚刚进行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普通高校,图书资料比较缺乏,没有硬件实验设备,所以进行微机原理教学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我息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复杂的微机原理知识,这是我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也是本文对本学期对教学过程的回顾。

本文首先指出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微机原理存在的问题,然后列举出我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办法,最后进行总结。

二、教学存在问题

本学期我讲授我系民族班“微机原理”课程,我大量收集资料并进行阅读,丰富我的知识面,尽力增进我对“微机原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力争讲课时讲的广、讲的深、讲的清,但通过与逐渐学生的接触,发现学生的理解力远远不够,甚至有的同学对汉言都不能理解,下面,我列举出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一)学生理解力差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所受基础教育比较差,由于没有受过严格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学生理解力差,尤其抽象思维能力差,英语普遍比较差,而且有的学生入学时还不会说汉语。所以,当我讲课时如果课件中含有英文词汇,并且话语中夹杂着专业词语,有的学生真不知我讲着什么。上课听不懂,学校图书又少,学生仅靠课本很难掌握微机原理知识。

(二)课程难度大

微机原理涉及知识面广,例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汇编语言,而且微机就是个复杂的系统,它的各个部件互相联系,而且硬件和软件结合,涉及概念和原理多,学生不能看到微机复杂系统的运作,内容抽象,课程前面概念和原理与后面的互相联系,所以难于掌握。

(三)对微机原理课程存在偏见

学生觉得微机原理晦涩难懂,学习它没用实际意义,而且我系学生毕业后没有几个学生去搞特别专业的东西,所以学生对学习微机原理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只要考试过了就行,只有设计计算机的人士才去研究它。另外,我系实验设备不足,不能开齐所有的微机原理课程实验,学生不能对微机原理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四)对民族学生存在偏见

对民族学生的偏见,我们大多数人是有的,尤其“七五”事件以后,看到他们的长相和服饰,听到他们的语言,我们总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见,他们又能力掌握这门课程吗?

三、解决方法

(一)要因材施教

针对有的学生听不懂汉语,我采取语速放慢,多板书,另外,我讲完后,让听懂的学生用他们的语言再讲一边。针对他们看不懂课本内容,因为有的学生汉语水平太低,而且,课本中夹杂着专业术语和英文,我就不能多讲课本外的内容,也不能不按课本顺序讲解,必须按课本内容讲解,由于没有课本配套的课件,备课任务相应变大。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讲解时尽量避免用抽象的符号,而把抽象的理论进行具体化。譬如,讲解堆栈原理时,栈顶指针除了用SP外,要列出栈顶相应的数字地址,学生才能理解。针对学生英语水平低,我在授课时不管碰到多简单的单词都要讲解它的含义。

(二)要不断鼓励学生

由于课程难度大,而且前后关联,学生如果前面知识掌握不好,就会放弃学习,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讲解时要注意知识前后的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硬件运作与软件运行之间的联系,并且在讲解时注重逐步分析计算机运作过程,复杂的内容通过逐步分析,学生就有可能被领会。学生掌握后就有兴趣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如对POP指令和PUSH指令讲解,要一步一步讲解CPU运行时堆栈顶指针的变化过程,只要按步骤进行分析,学生自然理解了堆栈的原理,掌握这些指令。微机原理课程中大多数概念原理的讲解都要分析微机部件内部执行过程,只要分析到位,就容易理解,同时要及时鼓励学生,深奥的理论任何人都可以学懂,微机原理不过如此,只要你下功夫,认真学,就会掌握。同时,也可以感觉到学生掌握复杂知识的后幸福感和成功感,当然,这种感觉不可能经常有。另外,要把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linux操作系统的硬件实现和汇编源代码放在课堂上讲解,使学生开阔视野,感到linux系统也不是非常复杂,同时使学生感到微机原理是有用的。譬如,在讲中断控制器时引入linux系统中断硬件实现和源码,在讲存储器分页分段机制时引入linux系统的存储系统,在讲定时器/计数器时引入linux系统的分时多任务切换实现。

(三)创造性的进行教学设计

微机原理课程有的内容特别复杂,如任务保护、高速缓存、分段、分页、80486总线时序等等,有时我们按课本顺序进行讲解,学生理解困难,老师讲解也非常困难,有时不按课本叙述次序讲解,学生更易理解,讲解也比较轻松。例如,存储管理的分页机制,课本叙述先查页目录表,再查页表,最后把查得结果加上线性地址的低十二位得物理地址,这样讲解学生不易理解,但若不按课本叙述顺序讲,如一个物理单元在一页内,页内偏移地址由线性地址低十二位决定,而页的基地址低十二位为0,物理单元在哪一页呢,由线性地址的第12位到第21位共十位查页表得到,依次讲解查页目录表的过程,学生就对分页机制由深刻的理解。再例如,讲80486总线时序时要讲清单周期与多周期、突发周期与非突发周期、慢突发与快突发等概念后,再分别讲解单周期与多周期有那个引脚控制,突发周期与非突发周期有那个引脚控制,等等,然后几个引脚组合构成复杂的时序,这样,学生就会对80486总线时序有清晰的认识。又如,在讲JMP指令与CALL指令时,要把程序跳转分为无返回的跳转和有返回的跳转,然后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JMP指令不需要保护堆栈,CALL指令需要保护堆栈。

(四)避免使用带有民族色彩的语言,与学生多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使用带民族色彩的语言,譬如,你们民族生、民族班、你们真笨等等,也许你对民族学生没有偏见,但民族学生是非常警觉的,这样,民族学生就对你很反感,同时也失去对你所教课程的兴趣。不但平时言行不能表现出蔑视民族同学,而且,在内心深处要尊重民族学生,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和学习能力。平时要与民族同学多交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自然而然他们就喜欢你,同时喜欢上你的课程。

四、结束语

通过这半学期对民族班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我认真备课,细心讲解,细心观察,认真总结。现在,已经讲完了大部分内容,觉得自己和学生都是有所收获的。所以,科学无国界,不分民族,不分种族,只要智力正常,只要努力就能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民族学生的教学,不管难易,都不能放弃,民族学生由于以前的教育,可能所掌握的知识比较少,但掌握知识的能力上不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用能力;汉语;民族学生;言语教学

语用能力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即在具体言语环境中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民族中小学的汉语新课程标准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具体要求,强调汉语课必须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将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作为培养的重点,鼓励学生实际应用。我们只有在言语教学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加强语言实践,才能有效地发展民族学生的汉语语用能力。

一、构建言语教学理念,注重民族学生汉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汉语教学要让学生能说普通话。学会主动、积极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与交流,熟悉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逐步学会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汉语作为我们的国语,在我国不同方言区以及各民族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审视民族院校的汉语教学,仍是语言知识传授为主,语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学了多年汉语,在交际时仍不具备习得语言的运用能力,不能正确理解和表达。

20世纪初期,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提出了“语言——言语分立”学说。[2]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集团里,是语言学家通过无数个别语言的研究,概括出来的一套表达概念的、抽象的、有限的符号系统;我们人类每天面对的那些具体的无限的说话和说出来的话就是所谓的“言语”,它是具体的、无限的现象,具有丰富的内涵。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没有言语也就没有了语言。

语言学家皮特·科德指出:“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3]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言语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会学生用汉语听说读写,用汉语思维,用汉语交际,不能只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授。

语言的特征,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迫切要求我们及时构建言语教学的新理念,以言语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为目的,逐步提高学生汉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其语用能力。

二、把握第二语言教学特点,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第二语言的学习首先是言语知识的学习,言语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言语技能的重要基础,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传统汉语教学把知识教学与言语技能训练截然分开,肢解了汉语教学的整体性,影响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加强言语运用训练,为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语言理解能力是建立在一定量的语言知识基础之上的。第二语言教学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语用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中,从言语运用训练开始,即从最基本的发音、字词、语法入手,在语言知识输入的各个层面,渗透语用知识,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基础。

课堂上经常进行一些音近、形近字组词,近义词辨析运用,词语替换练习,以及用词和短语组成句子、组成文段和各种句式的运用练习。教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等句子结构,及各种基本句型,要求学生牢记并有意识地运用于交际过程中。如:要求学生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句式去表达,说话、作文时尽量运用新词语等,在训练中提高理解能力。

(二)基础知识训练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为提高民族学生汉语理解能力创造条件

教师要了解民族语言的基本语音语法规律,对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使用规则,恰当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使母语学习对汉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比较中有效地掌握有关汉语语言知识,提高正确理解语音语体的能力。

教学中应创设具体语用环境,把知识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在言语技能训练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规律,了解汉语在社会语用环境下运行的规律和原则,包括会话策略、会话方式、礼貌语言运用、语调运用等方面的得体性和合适性 。通过一定量的知识技能训练,使学生认识语用形式的语用功能,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语义,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主动地思考,逐渐形成新思想、新概念、新的思维方式。达到用汉语进行恰当、得体、准确的交际的目的,使汉语教学不再停留在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层面上,而是上升到对知识的应用层面。

(三)构建多元文化平台,有效提高民族学生汉语语用理解能力

要正确理解语意,提高语用能力,还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注意不同文化的濡染。针对教材脱离学生实际,选文多书面语,少口语表达训练内容的局限,教学中要补充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反映民族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供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搭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接受、学习多元文化,并通过不同文化的对比,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最终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提高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汉语的能力。

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语用能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熟练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才能实现正确、得体地表达。语言使用规则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才能学会。民族学生的汉语学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缺乏真正的言语交际情景,存在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相脱节的弊端,导致学生虽学了不少语法规则,但到了真实的语境就不会说不能写了。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汉语教学模式。

第6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汉语教学 听力理解 汉语交际能力 措施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水平,是摆在职业院校师生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怎样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排除听力问题和提高汉语听力技巧和方法呢?下面,我结合自己长期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实际和经验教训,谈谈如何加强汉语听力理解教学的一下看法:在开展汉语听力教学的工过程中,要让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放松,消除紧张心理,少数民族学生在听录音之前先浏览一遍题目,有时也可充分利用题与题之间的暂停时间间隔去浏览答卷上的内容,先对所听范围和大意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再带着问题去听。听时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注意力集中并不等于紧张害怕。通常情况下,我们有可能不能彻底听清、听懂每一个音素、音节、单词或词组,但只要我们听清了关键词或关键因素,同样可以做出正确的答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的兴趣和增强信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任何学习活动来说,兴趣都是至关重要的。在进行听力教学之前,一定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材料,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活动,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听力教学环境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汉语学习氛围,亚力山大曾说过:“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比重占90%。能听懂你才觉得舒服,听不懂就会觉得不自在。”在开展汉语听力练习时,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了听的兴趣,往往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还不能听的太懂,但耳膜已经开始尝试着适应一种新的语言发音,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含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切记:听不懂也是一种悄然的进步。汉语听力练习,要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就要打开录音机播放汉语磁带,使少数民族学生处于汉语的语言环境中,也许没听清楚说些什么,这并不是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去有意听,只要他们的周围存在汉语环境的发音,他们的听力就会逐步的提高。

汉语听力训练要贯穿常规教学之中,这就要汉语教师基本功要扎实、口语标准、丰富的词汇和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汉语教师要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少数民族学生基本功要扎实,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字、每一个一个词时,就要重视读音问题,力求标准。汉语听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停滞不前,亦不可操之过急,要注重把日常教学过程贯穿其中。尽量使用汉语组织课堂教学。一开始,少数民族学生感到不适应、困惑,但坚持下来,不但使少数民族学生养成用汉语思考的习惯,而且能使少数民族学生更注意听讲,跟上汉语教师的步伐,渐渐的、潜移默化,达到提高汉语的听力理解水平。汉语听力理解的提高单靠平时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平时组织开展的听力训练多,但少数民族学生处于被动的听的现实之中,配套的训练练习、作业设置的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动脑的机会大打折扣,除此之外汉语听理材料也不够科学、完善,因此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提高不快、提高不大的现状。所以,汉语教师每周都要针对性的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听力专项训练。当然汉语听力提高的好坏、快慢不在于少数民族学生听了多少盘磁带,看了多少音像资料,而在于少数民族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掌握大量的汉语词汇,是学好汉语学科的关键和基础。对于词汇问题,汉语教师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熟记已学过的词汇,要经常复习,以防遗忘;汉语教师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对于阅读教学与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特别是重点难点生词、句段,汉语教师要及时的记录和备案,教学中对症下药,争取扩大民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同时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阅读各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等可读性、趣味性强的材料,而且对于汉语自身的语法现象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自主的探究,例如:“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提高汉语听力理解能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汉语教师常抓不懈、攻克汉语听力教学与练习难关。因此,汉语教师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少数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学唱汉语歌曲、汉语朗读比赛、汉语书法展览、汉语小品大赛等,丰富少数民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此外,还应组织少数民族学生看一些汉语原版的国产经典电影、电视剧、小品、相声、微电影等。汉语影视作品的选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汉语教师选择音频材料时,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汉语听力能力挑选汉语影视作品: 开始阶段,应该选取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而内容生动的影视作品,尤其像儿童题材的汉语影视作品为最佳选择,如:动画电影《狮子王》、《小公主》)等生动活泼,容易理解,很容易就能激发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在理解的过程中达到了潜移默化地提高听力能力的目的。2.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决定了合作学习是自主听力学习必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听力兴趣、增强听力信心,创造性地进行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听力训练,扩展出更多的适合于少数民族学生听力训练的方法,从而使他们的汉语听力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书目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之我见》魏秀兰 《考试周刊》 2007年15期

[2]《听力训练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杨惠元[J].世界汉语教学,1997(2)

[3]《听力训练中的策略》沈钟钟 [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4]《听力课教学的现状与革新》金立鑫 [J] 对外汉语论丛1998.

[5]《浅析阻碍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提高因素及应对策略》郭新爱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4

第7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一、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民族认知接触

“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行为是对少数民族社会关系的涵化”,[4]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曾言,衡量语言教育成效的途径之一是看“语言所属双方成员之间是否发生过较为密切的族群接触”,[5]它反映了语言代表的思想内容被排斥或被接纳的社会过程,越是稳定持久的族群接触行为越能促进语言对族群边界的跨越。对此,国内研究文献大多从英语的跨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实际上影响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民族认知的接触行为。例如对外来词的选择与吸收即是民族认知接触的结果,以藏族社会的外来词吸收为例,英语词汇中的“三明治”(sandwich)“威士忌”(whisky)“巧克力”(chocolate)等词汇都是指示西方生活风格的物质名称,19世纪中叶伴随西方第一批传教士进入中国藏族地区,以上物质产品开始在藏地商品市场出现,相应词汇也是最早一批进入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视野的外来词。20世纪初,西方近代医药学风靡世界,西药大量涌入藏区,青霉素(penicillin)抗生素(Antibiotics)麻醉剂(anesthetic)等词汇随即收入藏族医学专业的英语教科书,可见外来词的吸收需要族际行为与语言自身内涵的交互,它们奠定了现当代藏族英语教育的实践性立场,也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带来了启示,即利用潜在课程来传递那些非预期、非计划的物质内容、价值观念、规范态度,并通过实在的接触行为促进语言对族群边界的跨越,可以说少数民族英语教育中潜在课程介入的重要任务是“弱化少数民族现有社会习惯及其观念因素对英语教育的消耗”,[6]何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消耗呢?2012年中国藏、汉族大学生英语教育调研报告显示,藏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多通过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来实现,这在汉族英语教育中虽然也是常见策略,但在较短时间跨度内“藏族学生的英语词汇磨蚀情况远远超过汉族学生”。[7]词汇磨蚀又称为语言耗损,是教育耗损中的一种,特指伴随时间推移英语词汇自动忘却、退化与丧失的情况,西方小语种教育的抽样调查发现,越是注重输入环节的强化记忆,越容易加剧语言耗损现象,原因即在于小语种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极其缺乏实际的语言接触机会,语言习得与语言输出的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潜在课程介入不仅要提供英语输出机会,还应保障语言输出的无意识动机,否则便是无效的。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环境(课堂环境)无法提供真实的族群接触机会,而语言学习主要表现为自动地、无意识地语言规则迁移,为了减轻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完成英语学习的语言耗损现象,应促使语言习得与语言输出的机会均衡,对此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潜在课程介入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言语活动实施英语语言输出的无意识训练。以“语感”训练为例,“语感”指向直觉性的感知能力,“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阅读选择、完形填空、修改病句方面应用语感往往能事半功倍”,[8]教师可在适当的情境中激活语感,促使知识储存于学生的潜意识中从而被自如地运用,例如对外来词意义的判断,真实的族群接触中根本不需要附加意义判断,“显性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循音赋意的方式来增加义标”,[9]隐性课程介入则刚好相反,应用“音译”来代替“意译”,学生基于反复的发音训练来记忆词汇的语音形式而使词汇蕴含的文化逻辑暂时丧失,从而模拟真实族群接触中的无意识语言输出形态,解决语言规则迁移的难题。

二、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民族认知环境

少数民族英语教育通过培养少数民族英语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教育的社会属性不言而喻,但是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家长对英语教育的认同率远远比不上汉族英语教育,国内研究文献倾向于从政策、文化方向去寻找答案,西方文论史则提出了“社会感知”的概念,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的重视不足源自少数民族个体对英语社会环境的感知匮乏。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活动场景相对固化,其社会信息传递具有一种基于生态立场的可依附感,这在主流社会语言教育中是没有的,例如汉族学生的英语学习突出的是“社会功能性价值”,追求英语学习这一行为的社会合理性,而“藏族英语教育则不断地强调增加英语教材的民族结构比例”,[10]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研读藏族宗教经典,藏地英语教育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藏族寺庙、僧俗教育的民族范畴,少数民族学生自身文化向英文化的认知过渡缺乏对民族外在社会环境的感知,而搭建少数民族个体对外界社会环境的感知桥梁则是潜在课程的又一目标任务,即推动少数民族英语教学本身的社会化过程。促使少数民族个体接纳其他社会的知识体系需要学校模拟语言发展的宏观社会联系来帮助学生摆脱原有文化认知的限制,创造追求知识过程无功利性的理想、态度以及道德习惯。对此潜在课程应该提供与常规教育手段相互补充的内隐性知识来规避学生由于历史原因或文化底蕴对英语教育形成的“先入之见”。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来说,所谓内隐性知识是指能够间接地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关注语言问题本身而不涉及民族认知问题的知识,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从而解放学生创造力。例如词汇搭配知识就不是内隐性知识,直接面向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只会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加地在意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根据2013年的青海藏族英语教学调研报告,“藏族学生的词语搭配错误百分之99%出在对常用词的词性辨析上”,[11]英语中的很多词汇组合都是固定搭配,单纯的记忆较之反复的认知加工更来得有效,但少数民族学生会刻意地去辨析这些固定搭配中的词性,为它们附加母语理解,其原因便在于民族认知性的自动化,而内隐性知识的“间接性”特征可以暂时绕过少数民族学生的强迫性认知行为,促进学生更为开阔的社会感知能力。以少数民族英语介词学习为例,在英语介词教学中引入时空观介绍便是一个潜在的内隐性课程,对于介词本身的判定是直接性知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属于民族认知的范畴,但语言的时空观是不具备民族性的,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知功能无法对词性进行民族性鉴别,必须从中立的角度来看待语言发展的不同表现形态。例如西方《圣经》中的介词随着时空的推移不断缩小词义,代表西方核心文化的语言符号逐渐弱化的社会现实是否意味着西方文化的低坠?这一问题的提出将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民族认知角度的转变,即让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到西方语言中的介词符号弱化是“人们不断追求明晰、有力的语言表达的结果”,[12]这里面不涉及民族性成分,是语言运用的价值观体现,思考人们学习并运用语言应该具备怎样一种价值导向。《圣经》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融入当地的借用词,该现象不仅没有弱化民族语言,反而推动西方文化在异国蓬勃发展,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让少数民族学生去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比单独地让他们面对母语介词在英语中的词义丧失更能获得他们不加排斥的“注意力”,例如藏族语言中的独立副词搭配一旦通过英语陈述便存在着“夺格”现象,对外来语言的学习要让藏族学生明白语言转化引起的民族语言形式弱化是语言应用的必经之路,此类内隐性知识的补充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理解学科精髓,训练宏观社会感知能力,从而构建学生正确的认知路径。

作者:蒲莹晖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第8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化学教育专业;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80-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全疆人口数据显示,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9%。在民族稳定基础之上,要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势必需要大量的化工企业在新疆地区建成,急需大批的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充斥到工作一线,为此能够培养出适合于新疆地域特色,稳定人才留在新疆,一直是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考虑因素,也是兵团教育系统化学学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2]。新时代下,无论中国还是各个省、市、自治区都面临着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对于产业调整,将我国、我区建立成依靠科技,加大竞争力,创立具有新疆特色的实力企业,独立品牌都需要高附加值的科技支撑。新疆地处祖国的边缘,和内地沿海城市或发达省份相比,不具有任何吸引人才的优势。因此,作为兵团的第一高校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能将我们在内地高校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将培养的人才稳定住,扎根兵团,发扬兵团第一代人的精神,继续将科技实施到垦区的各行各业。尤其在面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时,我们尤感责任重大。他们的大学生教育已经全面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中央政府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加上“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发展步伐,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演进、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储备、新建产业、族际交往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必然会逐步呈现出新的模式。因此,我们在思考和规划我国自己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需要把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核心问题放到这样的国际、国内大形势的背景中,拓展视野,在大量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国家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我们教师的最基础教育上给予学生最好的知识体系和企业适应能力。《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学院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到化工专业、材料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师范类化学教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奠定了该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对于现实需要的理解能力。因此针对我院学生进入化工企业较多的特点,学好高分子化学的课程,对他们进入化工企业意义重大[3]。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选取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的经典教材为国家级优秀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是内地高校高分子化学的必选教材,全书我们选择多个章节进行系统阐述高分子化学涉及的基本知识、合成方法和基本结构性能测试,内容覆盖面广,难度较大[4]。针对32个课时的特点,我们重点讲述高分子化学绪论(基本概念)(5个学时)、缩聚和逐步聚合(5个学时)、自由基聚合(6个学时)、自由基共聚合(4个学时)、聚合方法(4个学时)、离子聚合(4个学时)以及配位聚合(2个学时)[5]。而开环聚合以及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以及做全书总结(2个学时)可简单介绍。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于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又不失负担过重。针对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中学化学基础较差的特点,我们将所讲述的内容均增加课时以讲解的更为清晰[6]。

二、教学技巧

1.以关爱为主,鼓励为辅。给民族生上课,首先要以关爱为导向,尤其是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诚恳解答每一个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多讲述高分子化学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让学生内心感受到学习高分子化学的用处,对自己的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以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7]。课间和课余时间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力解决每一个问题。同时,也可以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少数民族较为感性和热情,在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更容易沟通[8],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交流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多表扬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在困难面前,勇于提出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可以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同时,一定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礼仪等,理解与尊重他们的民族自豪感[3,9]。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高分子本身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分子材料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橡胶、塑料、纤维织物等。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理解如何学以致用[10]。例如,讲解自由基聚合时,有聚乙烯、聚氯乙烯产品,结合我区农业特点,讲解地膜的材质和产品的合成过程。也可以结合高分子实验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讲解人工琥珀的合成。讲解基本概念时以表面活性剂为例,讲解日化产品洗发水等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高分子化学知识无处不在[11]。

3.教学形式多样,提高教学质量。高分子化学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是不同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的学科,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因此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尤其针对民族学生更为突出。在各大高校主张多媒体教学的大形势下,针对民族学生,可以增加Flas模拟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以兴趣为导向,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12]。同时,一定要结合板书,尤其是在自由基共聚合的公式推导过程中,一定要在板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推导,推导过程中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打断教师进行询问,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增加基础知识的图片,以增强理解[13]。

4.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授课的对象,也是课堂的主体。常规课堂以教为主,针对民族学生,笔者认为应该多采取提问、让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4]。比如在讲述过阳离子聚合后,讲述阴离子聚合时,多提问,让学生比较阴阳离子聚合的差异,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其对课程的理解[15]。

在新疆少数民族高分子化学的讲述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特点,理解并包容他们的学习差异,充分尊重学生,报以能学就好的心态,让学生和教师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讲解和提问相结合,新知识和旧知识相结合,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新疆化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艾买提.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性质的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02,13(2):14-7.

[2]张小艳,阿依古丽・阿不都热西提.少数民族地方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以新疆少数民族院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105-6.

[3]刘翠云,彭淑哥,陆昶,张玉清.高分子化学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J].广州化工,2011,39(17):145-6.

[4]热孜万・买买提,阿里木江・依明,甫拉提・阿不力米提.探索少数民族本科学生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3,(5):1-4.

[5]窦礼正.新疆民族高职《家畜解剖生理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畜禽种业,2013,(4):37-8.

[6]刘丁,窦文阳.“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J].信息技术,2012,(12):236-237.

[7]高建纲,宋庆平,丁玉洁,吴之传.工科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高分子通报,2009,(5):63-6.

[8]黄海霞.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13,41(12):240-1.

[9]刘健,陈英杰,朱海盐,罗立权,严新军.新疆少数民族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7):104-6.

[10]宋丽娜.多媒体在高分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1(1):25-6.

[11]王小龙,何乃普,王九思.《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有效利用探索[J].高分子通报,2009,(11):62-5.

[12]许一婷,戴李宗.关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08,38(8):165-6.

[13]于环洋.《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和探索[J].广州化工,2012,40(6):167-8.

第9篇:民族学概念范文

教育隐喻起源于人们对教学语言的研究,原因在于教育隐喻是教育语言的一种。由于研究的转向,教育隐喻曾经历过一段低迷的时期。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教育隐喻慢慢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教育隐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关于教育的隐喻,具体而言是人们运用隐喻性思维解释教育事实,描绘教育理想的认知活动与语言现象,而后者则指在一切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开展的隐喻认知与所使用的隐喻语言现在的学者研究教育隐喻一般采用广义的定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学校隐喻、教师隐喻、课程隐喻、教学隐喻。学校隐喻是指学校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教师隐喻是指作为教育者,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维;课程隐喻是指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实现,所必须的媒介;教学隐喻是指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以上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隐喻的主体。

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是教育隐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又可称为民族教育,指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活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少数民族教育因其在我国教育界的特殊地位而备受关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是民族教育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成果仍然较少。从近些年已经出版的成果来看,我国学界对国内少数民族教育的隐喻尤其是对国内少数民族教育与主体民族汉族教育的关系的隐喻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多元一体”喻。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先生曾经有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他的这种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民族工作者,这其中就包括民族教育学家。我国的民族教育学家吸收了先生的思想理论,认为我国的民族教育与主体民族教育应当是“多元一体”的格局。他们用“多元一体”来隐喻我国当下的民族教育。他们认为我国各个民族的教育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百花齐放”喻。我国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国内目前的民族教育应当比作“百花齐放”。他们认为,随着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重视,民族教育享有了越来越高的地位。他们坚持认为每个民族都应当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扬少数民族教育思想,保有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也就是说这些学者认为,每个民族的都应当独立把自己民族的教育理论教育体系发扬光大。每个民族的教育不是盘根错节的关系,而是各树一帜,独立发展,互相媲美的关系。

“主仆”喻。我国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民族教育和主体汉民族的教育应当是一种“主仆”关系,也即主辅关系。他们中间又分为两个派别,一类认为应当以汉族教育为主,民族教育为辅。这类学者认为,汉族教育历史悠久,发展充分,民族教育则相对落后,体系缺乏,所以在民族教育中,应当以汉族教育为主,民族教育为辅;另一类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民族教育应当体现民族特色,所以理应把民族教育看做主,而汉族教育看做仆。以上是当下我国民族教育学界对民族教育思想的隐喻。这三种隐喻性的说法反映了当下民族教育思想的现实。由于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仍然不充分,所以学界对以上三种隐喻,各持一端,互不相让。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尤其是民族教育研究的进步,这种纷争局面或许会走向统一。就目前来看,学界较为支持第一种民族教育隐喻。

二、少数民族教育中隐喻的价值及其意义

隐喻在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使用意义重大,其不仅富有理论价值,同时富有实践价值。首先,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使用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反思,从而改进少数民族教学。其次,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使用有利于丰富少数民族教育语言,彰显教育学的学科特征。再次,隐喻是人类精神存在的方式,是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径,对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使用可以深层次的理解少数民族的精神思维,从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最后,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精神。具体分析如下:

1.有利于少数民族教育理念的研究和反思,从而改进少数民族教学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是对教育工作者、教学单位、教育场所、教育课程等的隐喻性认知。隐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方式,是通过一种事物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方法途径。例如,大家熟知的“学生是花朵,教师是园丁”,“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通过“园丁”“工程师”等隐喻可以认识人们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而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教师的隐喻,如“臭老九”等则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错误认识。同样,人们可以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隐喻来认识少数民族的教育理念,从而改进少数民族教学。

2.有利于丰富少数民族教育语言,彰显教育学的学科特征教育隐喻本身就属于教育语言,教育隐喻起源于教育语言,是对教育语言的深化。“教育作为面向心灵成长的活动,是师生之间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作为一个‘价值生成’的过程,我们不可能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更不可能用量化的语言来理解。因此,教育隐喻的存在弥补了这一不足,使我们对教育的言说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少数民族教育词汇本身就很缺乏,通过隐喻的方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当下民族教育研究中出现的“主仆”说。就是形象运用了我国封建社会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说明了当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者对少数民族教育和主体汉民族教育的关系的认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在民族教育中也必须借助隐喻性的语言来完成教育过程。在少数民族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双语教学,这时教师就必须借助双方共同熟悉的语言和事物,并采用隐喻的方式以到达让学生理解的目的。

3.可以深层次的理解少数民族的精神思维,从而理解少数民族文化隐喻说到底是对语言的运用,是理解事物的认知方式。从这方面讲,隐喻与思维密切相关,是人类精神存在的方式。思维可以折射文化,因此隐喻又是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少数民族教育中隐喻的认识,可以深层次的理解少数民族认识事物的方式,从而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例如,“临时抱佛脚”在汉语中用来喻指做事情到了紧急关头,才匆忙下决定或想起一个重要的人或事物。而在维吾尔族教学中讲到“临时抱佛脚”时,就得改换成民族思维,否则便不利于民族教学。因为维吾尔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不理解“佛脚”的概念。

4.可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造精神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投射,它是架构人们认知事物的桥梁。在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一个以简驭繁的目的。另外,鼓励学生使用隐喻可以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兴趣,进而达到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目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隐喻的使用多集中在母语使用上。教师应当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对双语隐喻的使用,这不仅可以激发少数民族使用语言的兴趣,同时也便于少数民族学生对双语文化的理解。

三、少数民族教育中隐喻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研究和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未能形成系统,过分依赖汉族教育隐喻,民族教育隐喻存在复杂性,民族教育隐喻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研究未能形成系统。从目前来看少数民族隐喻尚未形成严格的系统。少数民族隐喻在多数情况下集中在教育理论隐喻方面,在教育工作者隐喻、教学场所隐喻、教学活动隐喻等多个方面仍显欠缺,从而未能形成严格的系统。少数民族教育隐喻过分依赖汉族教育隐喻。

国内对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较晚,这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研究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在常见的学校隐喻、教师隐喻、课程隐喻和教学隐喻等方面的少数民族教育隐喻都广泛借鉴并依赖汉族隐喻。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存在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民族融合越来越剧烈,这种情况给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带来了复杂性。这不仅体现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理论研究上,同时也体现在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实践方面。从理论研究上看,各个少数民族都极力研究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这难免会造成不一致的地方,结果就是理论复杂多样。从实践方面看,我国民族众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多样,因此教育隐喻的实践要依据本民族的特色实行,这种情况就给少数民族教育隐喻的实践带来了复杂多变的可能。

少数民族教育隐喻本土化问题。研究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尤其要注重其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少数民族教育隐喻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少数民族的教育。而少数民族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保有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再者,隐喻与民族思维密切相关,是民族文化中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因此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