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智慧旅游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旅游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旅游的建议

第1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意志自由 道德自律 道德弱化 道德建设 和谐社会

意志自由:“意志”和“自由”的融会贯通

意志自由的基本概念。意志自由,究其字面含义来说,就是人类本身具有的一种自我选择、考虑、推断和决定的自由。这种自由往往是根据自我的欲望需求来表现的。1955年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意志”的解释为: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而自由则在者的叙述中所描绘的是一种不受到压迫和剥削的状态。①

首先,意志自由本质上是属于哲学的一个范畴。在人类主体的认识过程中,主体本身是希望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更多自由以此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和要求,并借此来证明自身能力和拓展机会是否得以体现。其次,意志自由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它是主体的某种主观意志对于主体自身行为目的的一种考虑、推理,选择。②再次,意志自由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由之所以称之为自由正是由于其存在着无限可能性及不可预测性这两大特征。

哲学家对于意志自由的探究。意志自由作为哲学史上最为错综复杂的一个古老和深远的问题,长久以来被许多哲学家们所关注。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哲学家对意志自由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并特别强调意志对于理性的选择和强化,保护和服务的作用。

要说提出“意志自由”理论的元老级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当之无愧。他最先对意志自由做了较为明确的解释。柏拉图把灵魂分为了理性、意志和情感三个等级,他以理念为基础,理性为最高等级来说明人是自由的。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灵魂分等级的思想,在肯定理性和理念的重要前提下,强调关于意志理性的选择作用。此外,笛卡尔认为:意志自由是不需要来证明的,是作为人这个“本体”的精神框架,是天生具备的。③康德认为,意志自由实际上是人的意志自律,而“自律”则是意志的最高原则。④哲学家们所期待的是意志和自由会是一个完美融合的过程,并达到最终的和解和统一。

意志自由最基本的问题。意志是否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是否能够符合我们关于自身欲望和要求的自由?意志是否可以脱离外界种种因素,从而获得真正遵循自我选择的自由?究竟是何种东西是让我们可以构成一个行为上的意志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取决于我们对于“意志自由”这个问题的形而上学的理解。

关于意志是否真的能够自由这个问题,哲学界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两种观点一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观点,另一种是机械的必然决定论观点。前者强调人的本体对人的自由的主观决定能动性的作用,其主要的观点认为人的意志具有绝对的自由。不受任何外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制约和决定。主观唯心主义者往往坚持此种理论,肯定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责任,并把具有绝对的自由的意志看作是道德评价,道德自律以及道德责任的唯一标准。

而后者则强调外界客观因素对人意志的影响作用。机械必然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人的行为完全受客观外在条件的制约和支配的,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意志自由。他们认为,当今社会中,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活动会受到外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或受到其他强制性力量的干涉,所以很难说我们是真正自由的。如果我们完全没有主体自我的自由意志,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放弃我们从某些个人的关系中得到的那种满足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言语、思想,情感和身体的运动就算不上是对我们自己的自由表示。⑤

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得到自身迫切需要的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取决于是否有其他的人和事物进行阻碍,也取决于本人的愿望没有受到任何操纵,那么这时候我们所选择的就是我们真正所想得到的。⑥从本体上看,在进行这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说明意志自由的一个必备的特征,那就是意志自由的自觉能动性。作为主体的人,如果同时具备了意志自由和意志的自觉能动性,那么其主体的地位和性质便有了同质性。同时也就承认了意志自由的存在。由此可以说明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处理我们自身事物的同时,起到了推动和指引的作用,这也说明了主体完全具有自我导向的能力。

道德自律:“道德”和“自律”的诠释发展

道德自律的理念认知。马克思认为,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道德恰恰是经济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能够维护人类的社会关系。⑦唯物史观对自律的解释则是人类主体将社会道德规范衍生成自己的内心想法的道德准则,这种准则可以称之为“良心”。自律是主体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不会受到外界影响,依据道德的准则去遵守和追求的伦理原则。这是由其本身的自我选择性决定的。⑧另一方面,“自律”还是根据道德主体的“良心”自愿自发遵守和维持社会道德所体现的一种“无形规范”,这种规范体现社会中人类的共同意志和愿望,以“良心”制约和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审视自我的动机和目的,并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衡量标准来约束自己。

对于自律的基本认识就是遵循法规,自我约束。同时道德自律不仅成为一种关于道德自由的体现,而且表现出以下几种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自愿性是指道德主体不受外界任何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自由做出决定的一种行为。由此看来,主体本身的行为是否“道德”完全取决于“道德主体”发自内心的选择。二是自制性原则,康德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物,而理性的最高使命就是产生善良意志。而自制性原则就是指道德主体对于善良意志的追求和向往,并对其他任何不道德行为及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自行抵制。这也是道德主体所表现的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三是自由性原则。道德主体在基于对人和社会的认知之后,会自由地进行选择的过程。这也是道德自由的内在体现。这种自由的选择也是实现道德自由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道德与道德主体的内在联系。道德是人的一种主观性活动,道德主体需要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来证明自己的“道德”与道德“良心”的联系。通常,我们认为,主体对于自己需要的某些世俗、功利的“善意行径”都不能算是道德自律,因而并无法体现“道德价值”。道德自律只有在不受到外界干涉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即在绝对意志自由下才能被界定。然而,如何确定道德与道德主体的内在联系的统一性,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方面,道德属于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性“活动”,它必然面向“人”这个主体才能体现。道德通过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在不受外界的干涉下得以界定。主体通过学习、经验、信仰、理念,良心等对“活动”做出一种合乎规范性,并具有“纯粹善意”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仅仅出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活动。这更是体现了道德与人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另一方面,道德在道德主体中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说道德本身就具有一种社会规范性,而道德主体如果与道德的这种规范性的认识、信念融合为一体,则并不仅仅只是具有引导、导向的作用。这就说明道德主体具有很强的道德自律能力,不仅对社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归属感,还能将其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树立坚强的道德信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提到了道德自律这个概念,就不得不提道德他律这一概念。两者是相互对应的一种范畴,应该联系起来进行理解。道德他律是指道德主体由外部力量制约或决定所承担和履行的道德责任和道德行为。道德选择都是社会规范的强制性而并非是通过人的自我选择。道德他律和道德自律的不同在于道德自律必须要在意志绝对自由即不能够受到外界干涉下才有其意义。而道德他律是在外界约束中界定的。需要受到外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使其具有了异己性和强制性两个特征。

“异己性作用”是说道德规范对于道德主体来说仅仅是一种客观制约的力量,不会对主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仅仅是从客观方面对主体产生认知或是行为上的限制作用。而“强制性作用”是规定道德主体必须按照道德规范来进行选择活动,主体的行为会受到以道德为基准的社会生活的判定。否则会遭到舆论的批评,社会的谴责以及良心的批判。概括的说,道德他律是外在力量对道德主体的强制和制约,而道德自律是外在力量在道德主体中的内化,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相辅相成。一方面,道德自律的前提是道德他律行为的基础性和规范性的条件。另一方面道德他律(即道德社会规范)在道德主体中的内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因此,在我们强调道德自律的时候,不能忽视道德他律的重要前提。因为没有他律的自律是忽视了外界客观条件,否认客观因素对于自律形成的基础。同样,在我们强调道德他律的时候,也不能忽略道德自律,因为没有自律的他律是虚拟的宗教教条和无视个人的道德权利。⑨

意志自由和道德自律的中国回应

道德自律弱化的社会背景。我们应该认识到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容易受到外在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潜移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社会面临着道德自律的不断弱化。

首先,改革开放后,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生产力有了飞速提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除了极少数的产品外,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都已开放,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伴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出口贸易业有了飞跃式的增长,企业以多样的形式立足中国大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有利因素。

其次,当今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和沉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果把一个人作为一个“本体”,那么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这个个体。当人们处于贫困境地时,他没有闲暇去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意识来满足自己。相反,在当今社会的负面影响下,他会想法设法地去追求物质利益以满足生活需要,虚荣心和贪婪欲望甚至会让其在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活动中丧失道德意识,从而可以毫无忌惮地追求物质利益。然而当生活富裕时,人们对物质追求和经济利益达到将要饱和的时候,他会拥有大把的空闲时间来满足自身精神的需求和提高。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统筹兼顾,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道德修养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现在社会以追求利益为前提丧失道德观念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逐步造成了社会道德自律弱化的现状。

道德自律日益弱化的社会趋势及成因。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奶粉掺杂三聚氰胺、瘦肉中检测出的瘦肉精、馒头使用漂白剂,地沟油搬上餐桌,等等,人们在对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愤怒的同时,却又深感无奈。物质利益是每个人所向往的,但是获取经济利益需要道德自律的辅助。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中国自古以来的一切活动都把道德作为最高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道德意识是一个人最高的行动指挥者。如果一个人不受道德的约束,那么就无法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从而无法拥有正常的行为准则,必然会做出抛开道德底线来获取财物的行为。

当我们抛开现象深入了解事情的本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道德自律的日益弱化现象其实有许多原因。从客观上来讲,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完善逐渐体现出来。西方的一些负面价值观和不良生活方式趁虚而入,侵蚀那些道德自律能力本来就不高的人群。拜金主义、钱权交易以及社会竞争的不公平性使得物质利益逐步为少数人所掌握。社会风气日益弱化,以丧失道德准则而获取物质利益行为比比皆是。无底线地追求经济利益使人们逐步丧失道德意识。但是追究主观原因还是因为社会道德调控领域的逐渐弱化。政府以及经济活动的主体在道德自律方面缺乏自我的调控性,思想道德建设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从而使主体的道德调控弱化,导致社会道德以及经济活动中不公平等现象不断涌现,影响经济发展质量。

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的急迫性。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准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上的。经济、科学、伦理、自然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有很深的道德底蕴。以道德为基准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中国目前最应该倡导的。十报告中已经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上日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最能凸显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如果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能协调发展,就会出现社会发展失衡现象。食品安全、经济诈骗、公民道德低下等现象已经深深地困扰着百姓生活。如果不能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提高公民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自律行为,那么整个市场经济将会面临巨大的冲击。人们如果无限制地自由地追求利益,不进行道德的自我调控,甚至丧失道德的自我约束力,那么经济生活甚至整个社会都会乌烟瘴气。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需要靠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来改善。因此,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4页。

②⑤⑥徐向东编:《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第15页。

③[法]勒奈·笛卡尔:《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95页。

④[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页。

⑦文丰安,孙红霞:“道德自律,意志自由与和谐之治”,《求索》,2009年第8期。

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4952页。

第2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影响,建议

一、智慧旅游含义

“智慧旅游”它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它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特色,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

二、宜昌旅游现状

宜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宜昌自然景观和现代工程交相辉映,巴楚文化和土家风情水融。宜昌市拥有三峡工程、三国古战场、昭君故里、屈原祠等众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31家,其中5A级3家,4A级12家,3A级16家,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旅行社126家,其中全国百强社1家,5A社3家,4A社2家,3A社16家;星级饭店55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29家;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320.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29.82%。

三、智慧旅游对宜昌旅游市场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时代的潮流趋势,对于旅游产业中的各类主体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旅游目的的变化,自助游成为最受欢喜的出游方式。随着大众化、散客化旅游时代的来临,工薪阶层的旅游消费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在智慧旅游环境下,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出游方式等方面与传统大众旅游存在着很大差别,旅游目的地除传统景点、景区外,一间普通民居、一间古老作坊、一处水潭清溪都可以是旅游者的目的地,范围极广,因此,旅游者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再局限于某些比较成熟的景区,而是广大旅游者心目中的目的地,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更加多样化,休闲、放松、修学、寻梦、寻根等都是出游的理由。目前人们出游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自助游和跟团旅游两种,跟团旅游因其缺乏个性化体验而受到众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和高质量体验的旅游者的摒弃。智慧旅游将网人合一,实现旅游者深度参与、生命体验。因此,高效的自助游在智慧旅游环境下将成为未来宜昌旅游最受欢迎的出游方式。

2.旅游活动方式异彩纷呈,促使个性化旅游时代的来临。在智慧旅游条件下,一方面,潜在旅游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检索到适合自己需要的高效、准确的旅游信息,旅游者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激发潜在旅游者的创造性和出游动机。旅游目的地、旅游活动方式、活动项目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智慧旅游的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互联网能根据潜在旅游者需求偏好,对旅游者偏好进行细分,将具有类似需求特征的旅游者深度聚集,形成个性化的群体。

3.营销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市场营销的手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的多为直接、面对面的线下旅游产品服务,而智慧旅游带来智慧的营销模式。由于在线营销系统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被引导至全新的智慧旅游系统平台之上,由线下服务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相辅相成的经营模式;营销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或者软件的编辑将广告植入智慧旅游系统平台的界面中。采用对话或者动画的形式,迅速抓住游客的注意力。

4.人才需求的变化。智慧旅游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信息化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领域将会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智慧旅游建设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二类是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缺乏的是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缺口很大。

四、加快发展宜昌智慧旅游的建议

1.加快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统建设。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是旅游信息化,一是建设宜昌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为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二是适时推出 “宜昌游客助手”手机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整合集成宜昌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旅游资讯。为各类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旅游体验;三是应尽快实现移动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联合,手机、电视、电脑屏幕的融合以及电子消费品、通信产品、计算机产品的三项融合。

2.实现“宜昌智慧城市一条龙”的试点建设。选择成熟的高品质的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及娱乐中心等进行试点建设,游客可通过智能手机、景区体验触摸屏及各类游客体验终端,实现智能化自助导览、导游、导航及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

3.推广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建设。旅游产业联盟就是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盟。在旅游行业,经常是旅游区域之间的合作。由于市场竞争较为剧烈,很多旅游企业还存在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经营理念。这种落后的经营理念不仅限制了宜昌旅游企业的发展,也使得宜昌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阻碍了旅游业的升级。旅游产业联盟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盟企业之间能够实现客源互送、资源整合、营销互动,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圈。通过联盟可以积极推进区域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共同打造旅游产业联盟旅游品牌。

4.培养智慧旅游建设人才。当前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需要引进及培养相关的技术支持人才。

智慧旅游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化来实现城市环境和服务品质的提升,由于投资大、项目多、科技含量高、建设周期长,必须在考虑地方现实经济基础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智能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维凯.成功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关键因素分析[N].中国旅游报,2013年2月。

[2]盛海斌.旅游智业时代的智慧旅游发展内涵.中国旅游报.2012年3月。

第3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 ;智慧旅游 ; 概念;展望;建议

一、“智慧旅游”的提出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IBM)首先推出了“智慧地球”的商业计划,将“数字地球”的概念具体化和商业化。其核心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IBM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该定义的实质是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IBM的“智慧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 号)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二、“智慧旅游”的概念辨析

“智慧旅游”是江苏省镇江市的地方政府根据国家产业动向率先提出的概念。随后像南京、广州、北京等城市也开始围绕“智慧旅游”开展相应的建设。在11年7月份的时候,国家旅游局局长表示,要用十年的时间把中国这个新兴的旅游大国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

严格来说,国外并无“智慧旅游”这一专业术语,“智慧城市”其实只是IBM 公司推出的一个商业计划和项目。尽管我国许多地方已在尝试进行智慧旅游的建设,但相关的智慧旅游研究文献却较为少见,对智慧旅游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科学的定义,缺乏理论支撑,体现了智慧旅游研究处于初始阶段。

虽然表述各有侧重,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总结,智慧旅游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或工程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终端通信以及人工智能四大技术的集大成者,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

三、“智慧旅游”建设展望

智慧旅游的建设目的集中于五个方面:

( 一)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民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迅速提高,特别是面广量大的自助游客和散客,他们数量众多,而且需求各异。如何解决并满足广大民众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是各级旅游部门在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依靠传统的服务模式,要满足如此海量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因此,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加以创新,才能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上的革命。而智慧旅游则正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致力于为广大民众提供“各取所需”的服务。

(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智慧旅游建设的重点是在现代通信新技术的应用支撑下,在云平台基础上,采用结构化系统,构建资源统筹、信息贯通、应用丰富的综合服务平台,包含了旅游信息服务、旅游行程服务、旅游商业服务、旅游营销和旅游管理等多方面子项目与系统,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更宽,除政府部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服务环节外,还包含了交通、医疗、安全等旅游服务配备保障体系。游客通过这一综合服务平台,可得到全方位、智能化服务体验。

( 三)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旅游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吸引旅游中小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是目前各智慧旅游试点省市在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旅游平台能够向中小旅游企业提供服务,为其节省信息化建设投资与运营成本,是旅游中小企业进行智慧旅游集约化建设的最佳方式。

( 四)助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是旅游企业转型升级。传统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的多为直接、面对面的线下旅游产品服务,而智慧旅游建设一方面将逐步改变企业的经营模式,由于在线营销系统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被引导至全新的智慧旅游系统平台之上,由线下服务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相辅相成的经营模式;另一方面,智慧旅游平台也是企业充分展示形象和提品的平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可以促进企业加快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打造新型的旅游文化产品与旅游创意产品,进一步放大旅游资源的综合效益。

( 五)为创建创新服务型政府提供契机。作为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和主体建设方,旅游主管部门需不断转变观念,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创新手段,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内容,提升管理与服务效率,才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多样需求。

四、智慧旅游建设具体举措建议

(一)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数据服务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分级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公共服务数据来源统一、系统架构规范合理,为更有效地开发利用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打好基础。

(二)“创建用户友好的个性化移动旅游服务”。欧盟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该项目,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的开发与实践。该项目主要是利用移动终端将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旅游资讯整合利用,第一时间播报旅游相关资讯、查询相关信息,所以开发较为成熟的移动终端和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十分重要。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研发虚拟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并达到保护景区的目的。

(三)实现“智慧城市一条龙”的试点建设。智慧旅游首先选择成熟的旅游景区、饭店及旅行社,娱乐中心等进行试点建设,游客可通过智能手机、景区体验触摸屏及PDA等各类体验终端,结合定位功能,实现智能化自助导览、导游、导航等信息服务及餐饮、娱乐等各种商务服务。

(四)推进智慧旅游乡村试点示范建设。不同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乡村旅游虽然富有特色却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限制,基础设施更不完备,具体工作时编制智慧旅游乡村建设规范,依据规范和扶持政策,推动和逐步完善旅游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建设,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五)开发旅游执法e通。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该程序,旅游执法人员可以现场查询信息及采集数据,提高执法和管理效率,游客可以快速反馈旅游服务质量监测信息,实现监督与信息调查的双重预期。

(六)培养智慧旅游建设人才。当前智慧旅游所需要的精通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专业队伍相对匮乏,需要引进及培养相关的技术支持人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 - 0066 - 08.

第4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技术;智慧旅游;管理模式

1大数据下智慧旅游概念

大数据指的是以云计算为主的信息存储与分析方式,通过将大量且多变的非结构数据存储下来,进行随时的计算与分析,根据计算结果为政府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者提供相应的决策建议。智慧旅游是以物联网与互联网、云计算与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等各项技术应用于旅游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契合旅游信息框架与基础设施建设,使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旅游者能够做出更加多样、明智的选择。构建智慧旅游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云计算技术为辅助,构建旅游预测与反馈服务平台,形成基于旅游行业的海量数据,有助于旅游者个性化旅游与数字化旅游。

2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模式构建

2.1政府旅游部门应当确保旅游行业管理科学化

政府旅游部门可以选择计算机终端访问旅游子平台,能够准确快捷地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监管与旅游流向和流量情况,进一步实现旅游行业的全程监控,进一步分析未来某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2.2旅游者将享受旅游体验智能化

旅游者在出游前,会根据旅游者子平台方便地浏览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情况,主要包括门票与酒店、交通票预定等等,在出游前根据相关平台了解旅游交通的景区拥挤情况以及堵车情况,再根据旅游景区当前的仁慈承载力,科学合理的选择是否调整原有的旅游计划。平台为游客提供最合适的建议,有助于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当旅游者进入景区后,从智能手机终端进行身份确认,能够快速取电子门票进入旅游景区,在旅游景区游览时,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获取旅游景区的热点区域旅游人次、道路情况,例如卫生间与电瓶车地点、酒店与餐厅等。如遇突发事件通过电子平台提供的规避路线图,能够快速地离开现场。旅游者也可以通过终端将自己的旅游经历与感受分享到旅游平台的相关区域,可以发表自己的出游感受,有助于其他旅游者进行参考。

2.3旅游企业应当实行精准化旅游营销策略

旅游企业采用智慧旅游管理模式,利用企业平台快捷获取旅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可以防止信息资源出现浪费与过度消耗现象。根据旅游管理模型平台收集旅游者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过性别与年龄结构、出游时间与客源地、出游动机与消费偏好等等,根据大数据计算的结果,有效挖掘数据中蕴藏的服务价值,能够做到消费市场精准划分。再结合旅游市场的相关特点,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自媒体营销结合优势,切实提高旅游营销水平。

2.4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化服务设施

智慧旅游与旅游景区的发展,可以通过智能终端系统或者是景区内部的智能系统,对社区居民与周边的道路和娱乐设施进行实时的查询,了解娱乐设施的使用情况。居民可以确定自己什么时间去使用什么设施,同时社区居民的意愿与态度,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表达交流。政府旅游部门与相关企业皆可以通过此平台感知到旅游景区周围社区居民的情绪状态,从而予以针对性调整。

3大数据背景下智慧旅游应用平台构建

3.1重视大数据的作用

大数据时代下,要想有效发挥智慧旅游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充分应用大数据的云计算技术。政府旅游部门与旅游企业应当重视大数据平台的重要作用,并且以大数据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云计算技术分析旅游景区的具体信息,有助于加快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开创智慧旅游发展新局面。

3.2加快构建高水平的旅游服务平台

政府应当鼓励旅游企业或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企业,有效融入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的建设中,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构建区域范围内的旅游服务平台,加强旅游者的流量监测与反馈,紧密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的相关信息资源,通过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一步促进智慧旅游可持续发展。

3.3引导公众认知与公众参与

由于智慧旅游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所以政府应当进一步宣传智慧旅游的建设优势,切实提高公众的思想认知,从而加强对智慧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也有助于为旅游者和公众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构建智慧旅游运营体系,应当有效应用并整合原有的城市建设资源与现有成果,进一步突出中心城市在智慧旅游运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通过整合旅游管理与服务力量,形成以大数据为中心的智慧旅游管理体系。

第5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了“智慧旅游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革新旅游经营模式,并使得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开辟出了旅游发展新模式。

“智慧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全新命题。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的背景下提出,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利用新科技和新模式改变着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高度系统化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信息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慧旅游”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其核心是以电子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率。

(一)智慧旅游驱动行业升级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随着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改革试点建设蓬勃发展

国家旅游局印发《意见》对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指导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并未给出明确方案,因此,有条件的各个省市地区纷纷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摸索试点,地方多点开花,资本多方试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辅以现代化的智慧旅游云系统,科学谋划,促进其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跨越。

(三)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为传统旅游业运行带来机遇,新型旅游业通过信息化改变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革新旅游服务理念,通过国际化扩宽旅游发展渠道与规模,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可以预见,智慧旅游已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网络大范围。

但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信息化的超然突进,也使得部分盲目跟风的地区出现资源滥用、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且,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智慧旅游出现了的广告噱头高于实际功能的现象,而相对于旅游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旅游行政管理确是处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三、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服务,信息化的智慧技术已经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了吃住行游购的各种便利,但高精尖技术的终究要“落地”,发展需要避免进入被技术、金钱和传统理念所绑架的误区,旅游者的需求终将是正当高位,满足游客日益增长个性化需求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智慧旅游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上寻求突破,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信息、往返交通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已进入了国民已广泛参与到了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来,智慧旅游的市场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发展。

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第6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__年12月,太原市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智慧旅游第二批试点城市,这既为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迎来新的挑战。为此,市政协把“加快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列为今年常委会的重点调研课题。8月上旬,由市政协张政副主席带队,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智慧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调研。调研组吸纳长期从事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和委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智慧旅游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全面了解我市智慧旅游建设进展情况,并深入到新晋商联盟国际旅行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西公司太原分公司等单位视察,观看我市智慧>!总结提炼,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其重大战略意义

智慧旅游是一种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它是推进旅游消费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经营科学化的主要手段,是实现建设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和旅游信息化建设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化服务业转型,建设“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发展“智慧旅游”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__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基本途径。20__年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20__年5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北京、武汉、成都、南京等18个城市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12月,又批准天津、广州、杭州和太原等15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各试点城市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改革创新,摸索经验,取得了积极成果。

(二)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市场的重要需求

从全球看,在线旅游因其方便快捷的优势,已在旅游市场交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在线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越大。20__年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为9100亿美元,其中线下交易额为6260亿美元,线上交易额为2840亿美元,已占到全球旅游市场交易额的31.4%,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在我国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需求频次的增加,在线旅游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对智慧旅游的需求空间巨大。可以说,智慧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智慧旅游”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看,传统的旅游产业经营方式、管理手段和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只有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便携式上网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首批开展“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实践证明,通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信息化水平,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了在线旅游人数,改进了旅游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段,增加了旅游收入,凸显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去年经国家批准我市为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以来,更加激发了我市旅游管理者和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创新发展的动力和责任,迈出了积极的探索步伐。先后建立了太原旅游信息网、整合了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等资源,使旅游信息得到有效链接和充分延伸;自主研发了旅游电子合同,已在全市旅行社推广使用,得到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的肯定和赞同;在48家星级酒店安装了旅游触摸屏,将全市所有旅游信息延伸到酒店,向游客提供了方便;策划拍摄了以反映太原市

文化特色的微电影《太原印象》。与此同时,市旅游局还组织专人赴杭州、武汉、南京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年努力建成具有一个中心、五大平台、四大功能的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统,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智慧旅游服务,实现“尝并州美食,住清凉圣境,行汾河两岸,游锦绣龙城,购三晋特色,享唐风晋韵”的美好愿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与其他试点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宣传不够深入,思想认识有差距

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既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应当唤起各级领导、相关业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然而调研中我们感到,有部分领导、旅游行业职工和群众,对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对建设智慧旅游城市的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路径等问题,认识还不够统一,在领导层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摆上重要位置,在企业层面、社会组织与个体的认知上,还没有实现很好的普及,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共享有差距

多年来我市的旅游景区、景点存在着多头管理、职权交叉等现象,虽然在旅游景区的条块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旅游产业做强做大和智慧旅游的新要求,原有的体制壁垒和障碍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影响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旅游产业的科学管理,更不利于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三)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差距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每年用于旅游事业的预算经费仅400万元。相对于郑州市每年6000万、武汉市每年5000万,长沙市每年3500万和南昌市每年2500万元旅游经费,差距比较大。因此,我市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历史欠帐较多,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到目前为止,信息化建设仍没有专用机房,没有防火墙和安保认定,不具备软件研发的条件。与同为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南京、武汉、杭州等相比,基础条件相差甚远。

(四)启动相对缓慢,整体推进有差距

我市既是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智慧太原”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旅游”,已滞后于“智慧太原”的规划与建设。目前“智慧太原”的规划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核心项目已启动,特别是“数字太原”建设已取得可喜成果,在电子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交、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而“智慧旅游”的规划方案目前仍未经专家评审和政府批准,核心项目也未启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

三、加快太原“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

我市作为国家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机遇难得,必须紧跟全国试点城市的步伐,学习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智慧旅游建设速度和质量。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共识

发展“智慧旅游”在当下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建设“智慧旅游”城市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目前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理解也比较肤浅,行动还不够自觉。因此,我市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要宣传“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使人们明确“智慧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服务智慧,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管理智慧,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政策依据,提高办事效率;实现营销智慧,为旅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和线路设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要宣传全国“智慧旅游”建设的发展形势,明确国家推动智慧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基本原则、各试点城市的发展态势及经验成果,增强我市完成试点任务的光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宣传创建“智慧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明确“智慧旅游”是我市做强做大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提升我市对外形象,扩大我市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是打造“智慧太原”的重要组织部分。从而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智慧旅游”,积极支持“智慧旅游”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交通、金融、气象、通信等多个部门,因此,工作中必须强化大局意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查研究,对我市多年来形成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进行重新审势,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学发展,有利于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智慧旅游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一名分管副市长负责,由旅游部门牵头,吸纳有关县区、市直部门等组成智慧旅游建设领导组。明确工作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太原智慧旅游建设顺利实施。

(三)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科技含量高,构建智慧旅游数据中心等服务平台,资金需求量大。因此,要广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用于智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项目扶持经费。三要重点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业集聚。以“三网整合”、云计算和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太原市信息发展投资公司及智慧应用专业运营公司,构建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投融资平台。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的广泛/!/合作,探索开发新型的旅游金融产品,增强 银行的旅游服务功能。四要建立政策性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鼓励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应用。给予智慧旅游建设企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旅游信息化建设,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意识。

(四)纳入整体规划,把握建设原则

要把“智慧旅游”建设纳入“智慧太原”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这样可以有效整合利用资源,降低建设成本。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理念,指导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形成合力的原则。要针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对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对《太原市智慧旅游建设行动方案》进行论证评估,提出修改意见,力求做到起点高、实用性强。二是坚持准确定位、突出特色的原则。要深入分析我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先重组资源,再定位市场群体,以大手笔、强分贝打响我市“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胜境”的旅游品牌形象,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充分发挥黄河中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优势,彰显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三晋文化特色,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旅游产业信息化,当好全省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要不断探索总结,智慧旅游发展的内在规律,减少盲目性,提高试点的科学有效性。坚持试点先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要把服务游客、服务企业、服务管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着力推进智慧景区、智慧企业和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我市特有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这就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智慧旅游数据中心(旅游云),打造“五大平台”,即“游客服务平台、宣传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和统计服务平台。”四是坚持融合服务,提升体验的原则。要贯彻以人为本,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整合服务体系,提升游客友好体验,着力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第7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综合平台靠创新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际上涵盖了众多服务行业,在制定建设方案的时候,常州市旅游局就明确了“充分依托、加强整合、多快好省”的工作方针,积极参与“智慧常州”建设规划的审议,与市经信委、国土局、规划局、交通局、公安局、商务局以及电信、移动等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相关部门承担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建设进度,充分听取他们对“智慧旅游”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达成加强对接、资源共享的共识。常州还积极与高等院校、测绘单位、网络企业开展交流合作,与常州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开展“天地图·常州”项目的合作,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先进测绘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常州采取开放式态度与电信运营商和众多网络企业进行沟通,从中得到重要的信息和有益的启示;常州最终选定常州某网络科技公司作为智慧旅游一期项目的实施单位。常州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重要考虑之一是项目所具有的整合资源的能力以及与电信运营商的良好合作,能够使常州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并有更多精力监督项目的实施。

据了解,目前常州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已经启动,主要建设内容为:以多元渠道的智慧旅游综合数据中心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平台的基础数据库支撑,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中间件作为平台的中间件支撑,搭建常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常州公众旅游信息咨询与服务系统、公众旅游信息协同工作平台、旅游行业管理系统、智慧景区信息系统、智慧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应用系统;实现公安、工商、城管、银行、商家、旅游企业等现有系统无缝联接。

在旅游数据库与综合服务资讯平台建设领域,常州市旅游局信息化处解释:简单地说就是以数据库为支撑,搭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最终游客和市民可以使用手机终端来享受智慧旅游带来的便捷。所以,数据库、公务服务平台、手机终端都在常州智慧旅游的建设范围之内。

常州市从2002年至今,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先后建立了常州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呼叫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旅游推广中心等。

基础条件不可缺

完善智慧旅游体系一方面需要创新意识与不断开拓进取的勇气,另一方面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更能够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

首先,建设“智慧旅游”,旅游企业是主体、是基础。常州在抓紧规划建设全市智慧旅游管理和服务平台的同时,启动了“智慧景区”、“数字旅行社”和“智能旅游饭店”的试点工作。全部建立或优化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和营销系统,实现了网上咨询、预订和支付功能。例如:中华恐龙园、环球动漫嬉戏谷等景区与携程、同程等多家第三方分销商合作,建立支持电子商务应用的网络预订、二维码验证的自助门票系统,部分景区还建立了刷居民二代身份证人园系统。各大景区网站都建设了区域交通电子地图查询系统、增设了网上虚拟游览功能,中华恐龙园开发了园区1.0版本的手机APP客户端,环球动漫嬉戏谷网站实现了景区GPS电子地图导航,淹城春秋乐园实现了景区实景虚拟游览。

第8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者;消费行为倾向;旅游营销

1.智慧旅游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旅游业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发展的同时,旅游业服务品质不高、市场秩序失范、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日益凸显[1]。随着互联网web2.0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近些年以实时监控、实时管理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渐成共识,经济技术的发展,全球网络化和服务信息化的加剧,催生了旅游业的智能化,智慧旅游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进行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2]。发展智慧旅游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资源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更是我国旅游产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3]。智慧旅游时代的来临即将也必然会导致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倾向发生很大的转变。因此,研究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营销。

2.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消费行为倾向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问题项主要针对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消费行为构成和消费心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提问。为了使得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样本数据的收集渠道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法和网络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2.2空间样本

研究人员实地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最终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同时,调查人员通过各类聊天工具及邮件向网络好友发送问卷链接地址,共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72份。

2.3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具体来看,调查对象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占48.39%,女性占51.61%,文化程度以大专或本科居多,职业相对分散,其中又以学生(41.19%)、销售人员、教师为主,能够反映未来旅游市场的主体旅游者构成。特别是青年学生,由于对网络的熟悉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拥有量较大,他们更愿意利用网络来为自己今后的旅游活动进行查询、预定、线路设计以及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旅游经历,因此能够大致反映今后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倾向。此外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样本空间范围大,这样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多元化的旅游倾向。

2.4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倾向

2.4.1空间行为模式倾向

旅游者在空间行为模式的倾向主要体现在对各类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偏好。问卷中针对智慧旅游出现前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倾向于哪些类型进行了提问,发现智慧旅游的对青年的旅游空间行为影响较大,智慧旅游时代青年更热衷与把热情投放到比较新颖的民俗风情类、体验类、探险类旅游目的地,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性格张扬开放,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旺盛,加之网络带来的大量丰富旅游信息,促使他们乐意去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中老年人体力与精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欲望相对较低,加上他们对各种现代智能设备的不熟悉,所以智慧旅游时代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

2.4.2消费行为构成倾向

旅游者的行为构成包括旅游者收集信息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旅游方式及旅游范围。在智慧旅游时代,由于收集信息更加快速,更加全面,人们旅游对于出行的自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旅游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问卷分析,有68.57%的人选择了互联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12.86%的人选择了向旅行社咨询,11.43%的人选择了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5.71%的人选择了查找报刊杂志等书刊,还有1.43%的人是通过其他方式。智慧旅游时代,人们外出旅游对各种传统旅行社的依赖度逐渐减小,旅游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旅游范围等也朝着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旅游方式上人们更加倾向于自助游,自驾游等,在旅游线路查询更加偏重在第三方旅游网络平台进行(如:携程网、艺龙网、途牛网等),旅游预订等方面更加偏爱诸如“团购”之类的形式。

2.4.3消费心理倾向

在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将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和求真方面的需求。问卷针对智慧旅游出现前后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也做了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旅游者心理需求的排序求得各个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平均综合得分是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列在第一位则得分值相应越高。

传统旅游时代人们更习惯于由旅行社等旅游商来安排其旅游活动,对自主设计旅游线路的心理需求较低,而智慧旅游时代,人们在自主性方面的要求明显提升,对价格优惠和省时省事方面要求较高,由于是通过网络来进行旅游过程的编排,人们对于在旅游过程中是否能够体验到切实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的这种心理需求感越来越强,这说明随着智慧旅游时代来临,人们更注重旅游消费的真实体验感。

3.结论

3.1研究结论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一个注重游客个性体验的时代也随之而来。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收集信息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选择、旅游范围以及旅游方式的选择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旅游模式,而是更加趋于多样化,自主化和个性化。相比较而言,中青年因其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掌控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其旅游消费行为倾向在空间指向上更加广泛,旅游消费行为更加注重便捷,旅游消费心理也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的体验性。

3.2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营销建议

智慧旅游时代旅游目的地在进行旅游营销时应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要更注重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的真实度有助于建立旅游目的地在海量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

(2)注重与国内外主要搜索平台合作优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搜索。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思想就是让搜索用户发现信息,相对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消费者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企业吸引被信息湮没的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已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搜索引擎的优化更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市场价值。

(3)注重旅游营销策略的创新性和时效性。针对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需求会随着旅游信息的多样化而变化划来创新营销策略,更能够及时有效的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先开,张凌云.颠覆传统旅游业运营模式 智慧引领旅游业成功转型[EB/OL]..201-05-31.

第9篇:智慧旅游的建议范文

“假日综合征”,都是黄金周惹的祸?“我的长假谁做主?”面对民众日益多元的休假需求,有关部门如何走出“包办”思维,广纳民意,科学决策,成为现实的重要考题。

调查设置笼统、选项单一

是非评判难以承载民意

黄金周刚过,全国假日办直面民意,迅速推出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211万网民投票参与其中,表达对黄金周制度的看法。

“一共只有三个选择题,加上一个开放式问题,很难将休假制度说清楚。我写的建议又有多少能被关注?”在上海从事行政工作的何慧说。不少网民反映,此次问卷调查问题设置笼统,仅有“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等简单议题,是与非的评判,难以承载民意。

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武武认为,针对现行假日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广征民意的举措值得称赞。但是在黄金周出现系列乱象、刚经历“疲劳期”的当口,相关的调查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其理性、准确程度可能受到影响。

“此前‘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认为黄金周问题太多,但‘五一’黄金周取消之后,并未解决这些问题,甚至还导致‘十一’黄金周的问题更加突出。”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说,反思长假制度,要厘清哪些是长假本身造成的,哪些是别的因素造成的。

“挪假”“拼假”一刀切

“逢节必堵”屡陷怪圈

黄金周制度实施十余年来,曾带来万众欣喜,也带来了景区超载、交通拥堵、旅游质量下降等系列问题。

民众曾经一度欣喜于能够拥有这么长的假期用于旅游、休闲和购物。客观上,黄金周对拉动旅游等消费内需也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是,黄金周不是假期的“净增”,而是全国一刀切的“挪假”“拼假”而形成。随着全国人民大出游,黄金周也陷入“逢节必堵”的怪圈。

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景区。一个黄金周,亿万人民“花钱买罪受”。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说,热门景区在节假日屡屡爆棚,其实是在节假日集中爆发的游客需求与给定时间内有限的热门景区承载能力之间的供需不平衡,这种时段性不平衡将长期存在。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卢汉龙说,一刀切的“挪假式休假”拼凑起所谓的黄金周,不仅抹杀了多元化选择的可能,拉动的也只是旅游和相关的快速消费品的消费。

放假安排为何遭吐槽?

放假调休,原本的出发点是善意。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调整在一起,能让劳动者假期延长,获得更充分的休息,但如今为何遭吐槽?

首先是不方便。一些人表示被这样的放假安排搞晕,“闹钟没调好,导致白白早起或者旷工”。

其次,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探亲和旅游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被捆绑的集中假期必然导致“扎堆”出行。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出行人数再创新高。于是乎,高速路变停车场、景区只能看人头,并且,集中放假导致人流物流的集中流动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此外,让一些人有意见的原因还有,今年假日看似总共有29天,但实际上,其中18天都是从周末“挪”过来的,“真正”的假日只有11天。“中秋前请3天假休息8天、国庆前请2天假休息10天……”这一“拼假口诀”也折射出上班族们煞费苦心延长假期的心态。

若想让吐槽声少一点,不妨给劳动者多一点自由度。比如,能不能让劳动者能更自主地“攒假”,允许个人每年公休假“省”下几天,在若干年的有效期内聚少成多?又如,能不能有更多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安排灵活调整放假时间,实现“错峰”放假?

假日改革如何“敢闯敢试”?

此次假日办通过商业网站征求网民意见,在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较为少见。而数百万网民的参与量,也说明对问题极高的关注度和对改革更高的期待。

卢汉龙说,仅靠一套一刀切的假日制度设计,很难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休假需求。如果还是坚持原来“政府包办”“部门决策”的思路,不管是怎么样的假日制度安排,都很难真正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休假需求。

李武武表示,包括假日制度在内的众多公共决策,不能止步于“问计于民”,“谁来拍板”“如何拍板”的问题都需要改革。

民众的假日需求,已不再满足于“有”,而更要求“优”。当下的假日改革,正承载着民众的新需求和新期盼。

多位专家建议,在假日制度设计上,要全面落实和捍卫带薪休假制度,在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要分担法定节假日形成的旅游出行高峰期带来的压力。改革的执行者,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给予”层面,而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亲民的态度,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据媒体资料整理)

假期的“量”与“质”

就放假安排进行大模范的调查问卷实属罕见,意见与建议也似节假日旅游那般“井喷”。“问计于民”,是“民意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体现执政者的政治智慧。正如有关专家学者所说,正是在广泛的社会表达中,我们能够正确地整合出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样,广泛充分地表达也能使我们准确地把握其利益的差别,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地进行利益的协调,避免形成严重的社会分化和利益冲突,以保证社会健康发展。

节假日与双休日的“排列组合”,看上去是简单的“数学”,其实蕴涵着“哲学”。休假的天数总量没有变化,但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就会导致相关权利的“流失”,抑或强化了小长假与黄金周的经济学功效。假期的“量”虽然没有变,可是“质”却有变化。

节假日,首先要满足休息权。至于传统节假日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通过组合成为小长假与黄金周,则是衍生价值。本末关系,不能倒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休息权是生理上的需求,节假日的文化象征等则是情感层面上的需求。如果休息权得到充分尊重、休息得到满足,必然会上升到情感需求层面。相反,如果连休息的生理需求都不能满足,情感需求便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