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农业生产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生产技术

第1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技术;影响因素

1 江苏省的自然地理条件

江苏省一直是南方的产粮大省,自然条件允许农作物多次栽培。但是由于地处东部沿海,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灾害颇为严重,夏天的持续阴雨天气,还有淮北地区的干旱,暴雨台风等等。这些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2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定义

农业技术效率,指的是在农业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技术的生产效能所能发挥的程度,即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成本的百分比;或实际产出水平占相同的投入规模、投入结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量的百分比。

3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3.1自然环境

虽然当前的农业生产不再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但是光照条件、气温、湿度等还是对气候有着一定的要求的。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好,水利设施齐备,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而丘陵与山地的生产条件差,受自然的影响较大。江苏气象部门拟建立了10个高效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希望依托示范基地,研究出农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气象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大棚加固指数、最佳打药时段等高效农业生产系列产品。

3.2 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否采用新技术 、是否加入专业协会 、是否有农技人员指导)对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自然条件(耕地类型),影响最小的是退耕还林面积和财政补贴。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对提高农户种植业产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着很大的提高,采用大棚来种植经济作物,进行新品种的开发,都对农业生产技术有着很大的提高作用。

3.3 农民素质

时间因素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素质会逐步提高,对生产技术的训练和掌握会更好,农户的技术效率会逐步提高。一是江苏还残留有传统农业特征,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耕作技术基本依靠传统的简易工具,农业产出与劳动力素质的依赖程度并不高;二是农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导致大部分素质较高的年轻农民向2、3产业的转移,高素质农民并不从事农业生产。

3.4政府政策

财政补贴大幅度的增加, 刺激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农户解决了种子、化肥、农药等所需要的资金,为农户生产提供了保障;政府加大了对退耕还林区的扶持和惠农力度,大力发展当地的林业、畜牧业和第2、3产业,保障了退耕农户收入。

4 提高江苏农业生产技术的对策建议

4.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准备,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以推广产业化经营,实现集成效益。江苏的农业生产目前是处于较高的水平的,这样就更需要对基础加以重视,必须保障农民对每个大棚的使用都十分熟悉,保证材料的质量。

4.2 提高农民素质

江苏省目前还有些农户靠天吃饭,依靠自己的那点传统经验单打独斗,这是不可取的。只有团结起来才会有更好的效益。所以一定先要转变农民固有的小规模经营观念,使之投入集体之中,再集中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所应掌握的技术。

4.3 加大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乡镇(街)要重点突出试验示范的推广,发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还要根据各乡镇产业实际,确定区域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配置相关专业人员,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更好为产业服务。要大力培训农民技术人员,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在农业科技运用上起到带头样板及辐射作用。

第2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键是农业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的增长率。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农业技术发展方面缺少农业生产的高标准条件的匹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个单元发生了变化,其技术能力的创新和农业技术产业链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科技水平逐年发展和农业科技多层次的投资机制的产生,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多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时进步的缺陷。因此,通过对农业生产对社会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和贡献的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生产的相关意见和途径,做出如下论述。

1国内与国外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1.1国外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外的相关学者认为,农业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农业增长的关键。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与国家原有的农业资源先关,选择农业机械型模式的国家,大部分是因为国家的劳动力不足,所以选择机械的农业技术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力。农业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市场的多形式的竞争模式,能够促进农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国外的农业研究专家发现,农业生产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1]。

1.2国内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内的农业经济学的相关专家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家制度是影响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农业金融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技术的提高增加投资的额度和力度,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的科学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

2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1农业生产业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监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周期长,其在发展进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量是巨大的。农业的技术创新在农业相关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由此,其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额度和性质都是不同的。农业生产在金融服务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进步的同时,进行资金支持的监管,确保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得意顺利进行。

2.2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的整合能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中相关动植物主体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产业部门进行沟通。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整合的平台可以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支持,同时提供农业市场变化趋势的需求方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2]。

2.3农业生产中技术能力的转换和推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的农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农业生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的相关需求,使农业生产不断专业标准化,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速创新技术投入现实农业生产的进程,实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农业生产业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策略

3.1制定支持农业生产也发展的相关政策

根据近期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生产产值仅占了农业生产的总产值的2.3%,其发展的规模较小。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要关注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土地、融资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能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3.2新型农村制度的建设

新型农村制度,新型的城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是农业生产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适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农业生产会向聚集型模式发展,使农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转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3.3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也在逐步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紧追国家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明确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教育和农业技术信息的分享平台。同时,加大对农村的金融的资金、信息和生产流通行业的建设,加强对农业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能力,促进农业生产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3]。

4结论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粮食产量的提高,而决定国家粮产量的关键因素即是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生产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概述和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内容的论述,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策略。希望通过阐述,为农业生产的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方面提供借鉴。

作者:黄巧玲 冼承斌 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尹雷,沈毅.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财贸研究,2014,6(2):32-40.

第3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农业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农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售卖,农业生产活动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自动化监控和管理,通过观察和检测农作物的生长和种植条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有利于释放人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1]。

1新时期国内外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状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席卷了全球各国,以美国、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格局开始逐渐完善,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频率大大提升。

1.1美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美国在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计算机开始在美国广泛应用,对增强美国农业生产的效益创造了良好条件,极大地提升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美国农业逐渐步入了现代化、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农田灌溉、农药喷洒都实现了自动化。农业科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农业服务系统方面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并构建了农业信息传播系统,能够将农业市场信息快速传递给用户。

1.2德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德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反映在计算机模拟应用、数据库开发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德国农业生产大多是农场经营,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同时农业生产的农作物经过不断改良,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也有了一定提升[2]。

1.3韩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韩国作为亚洲发达国家之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水平以及计算机应用频率较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韩国重视农场主与科研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注重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信息传递通道。在韩国计算机技术应用过程中,动物改良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分析、作物基因系统等的建立,为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和科学管理效率创造了有利条件。

1.4中国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业资源环境、农业生产系统、农业技术推广、防灾减灾等领域中。1)在农业资源和环境上的应用。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农业环境和农业资源中应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调查和处理土地数据信息系统、红壤资源信息系统、农作物生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家农业资源数据库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水平,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2)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是服务农业生产的重要系统,通过创建农业生产系统,可以为农业生产、农作物销售等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也可以为农户创建良好的农业生产服务平台,对推广优质农作物品种等创造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系统中大量应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借助遥感的方式来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管理,从而构建农作物生产模型,满足农作物生产发展需求。3)在农业研究与技术推广中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研究与生产技术应用上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包含了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实用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库等,现阶段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文献数据库,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4)在防灾、减灾、避灾中的应用。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而计算机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辅助。例如天气预报可以让农民调整生产种植的方式,应对干旱、洪涝、地震、台风等带来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防灾抗灾、避灾和减灾方面具有积极影响。随着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农业技术生产信息化有利于预防灾害、病虫害、森林火灾、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灾害。5)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农场管理方面的应用,搭建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农场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农场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信息系统等,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农业活动开展的效率。

2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计算机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中融合力度在不断加深,并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计算机技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应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时间较短,地区之间的差异存在发展水平不均衡,而且我国的工业化程度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不完善,相关信息更新不及时,没有在农村地区实现较大力度的推广,没有将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与农户的生产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农民生产活动依旧靠传统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业生产水平较落后,不同农户的农作物产量也不同。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仅仅在小范围的地区实现了较高水平的应用,但是在推广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方面的效率较低。不少新型职业农民选择用互联网来销售优质的农产品,例如惠农网、淘宝网、京东网等助农平台,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了新途径。然而还有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活动是在农户自主经营的条件下实现的,部分经济作物依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利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成本也相对较高,计算机的普及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网络也无法在农村地区全面覆盖。农村使用和拥有计算机的人数比较少,可以直接获取的农业信息也比较少,无法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优势。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3新时期农业生产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3.1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数值的应用

现代涉农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计算机来设计农业生产的方案,并选择出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生产方案,为现代涉农企业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借助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培养进行指导,将家畜的营养物质需求量、企业饲料库存饱和承受比、市场销售环境等实际指标数据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还可以对动物饲料喂养进行控制,例如高价饲料控制量,获取最适宜的配比方案,规定饲料添加剂用量等,将该饲料量应用在农作物育种方案、施肥方案中,则能够结合线性回归、动态分析、整数规划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地理研究、综合评价、管理政策决策的服务。

3.2在计算机信息模拟试验中的应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系统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系统的定义不只是集中在企业、工厂的范围内。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下属养殖、种植单元属于小型的生产系统。在模拟系统工作时,可以借助有序调查、定位系统内部各个客体之间的关系,搭建数学抽象模型,将模型转化成计算机模型,作为计算机程序来编写相应的系统。

3.3发展智慧农业和订单农业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结合基本国情,给予农业生产活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为推动农业等相关单位、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业生产中充分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则可以推动国内农业生产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应用中,要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传播农业生产的知识、传递农产品的信息状况、及时更新农产品的销售和回收价格等,为农户的农业生产提供参考。同时在惠农服务方面,可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以提升农业生产种植效率。通过培育更多的新型农民,为激活新型农业生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3]。

3.4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发挥农民的生产潜力,增强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打造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让农户能够充分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的经济结构,为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创造良好条件。

3.5在畜牧养殖领域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在畜牧养殖范畴中应用,可以从计算机信息工程学的视角出发,实现生产管理辅助、饲料配方设计、生产过程控制、遗传育种计算等,通过计算机数值试验,有利于支持遗传中计算与饲料配方设计,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生产管理辅助与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未来信息化养殖将会成为养殖业发展的趋势,对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养殖产量和质量等产生积极影响[4]。

3.6农业生产气象中的信息化预测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的预测,可以通过实时气象数据数值来对地区的天气变化进行监测,及时做好农业生产防范处理,从而打造规模化的计算机农田温室系统,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管理。在农田温室系统的应用中,可以综合控制室内温度、湿度、肥料、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在改变温室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设定相应的目标值,从而有效调节温室内的环境气候,促进农作物生产环境不断改善。

第4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多媒体技术 数据库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 人工智能 专家系统 3S技术

1主要农业信息技术

1.1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指以共享资源为目的,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将地域上分散的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终端数据设备与中心服务器、控制系统连接起来,对网上信息进行开发、获取、传播、加工、再生和利用的综合设备体系。目前世界上发展最迅速、利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便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世界上早期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是美国的AGNET。我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很快。

1.2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使之建立起逻辑联系,并能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它是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结合的一个产物,除能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组合为一体外,还具有交互性、数字化、实时性等特征。在国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相当普遍,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开发实例,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农作物有害寄生虫检索多媒体软件,为农产品进出口的检疫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1.3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能有组织地和动态地存贮、管理、重复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利用数据库系统可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记录、分类、整理等定量化、规范化的处理,并以记录为单位存储于数据库中,在系统的统一管理下,用户可对数据库查询、检索,以快速、准确地取得满足不同需要的各种信息。农业信息浩如烟海,要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变成能为农业服务的信息资源,将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建立起农业数据库系统是目前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农业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信息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数据库、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1.4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信息处理系统。MIS技术应用于农业最早是美国开发的棉花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我国于1990年也成功开发了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该系统有效地将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化学调控等生产技术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棉花高产优质栽培的优化方案,在山东、河南等地示范推广3.5万多hm 2 ,平均增产皮棉125kg/ hm 2 。

1.5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1.5.1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行为,以实现用电脑部分地取代人的脑力劳动的综合性科学。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广,在农业方面,以对专家系统为代表的研究最多,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1.5.2专家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象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就是将农业专家的经验,用合适的表示方法,经过知识的获取、总结、理解、分析,存入知识库,通过推理机构来求解农业问题。我国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始于80年代初,目前已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农产品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研制出较多的农业专家系统。

2 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2.1信息技术开创了电子商务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集多种信息技术于一体来进行贸易活动的方式,其高效率、高收益的特点弥补了传统营销的缺陷,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

2.1.1电子商务降低宣传成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可建立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自我宣传。同时可以把农产品的详细目录、产品规格、照片以及生产的安全性到网上,这些资料一经电子化,便无需印刷、包装、存储和运输,节约了大量营销费用。

2.1.2电子商务可为消费者提供随时服务。互联网全天24小时开通,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的限制,消费者可以在任意时刻浏览农业生产组织所建立的网页或网站,向厂家发出电子邮件进行查询或定购。

2.2信息技术有利于降低成本

2.2.1信息技术优化生产要素,能降低生产成本。劳动者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接触先进的生产观念,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工具变成由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可提高生产效率。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劳动手段运用到生产中,使生产过程趋于科学化,降低生产成本。

2.2.2信息技术促进规模效益,能降低平均成本。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内部交易费用,从而能降低平均成本。首先,信息技术使企业在选择基地农户时,可以跨越地域的局限,进行快捷、准确的定位。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网络给农户下“订单”,农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企业的产品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和纠纷解决费用。

2.3信息技术有利于控制风险

2.3.1信息技术有利于预测自然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确定。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在进行自然预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2信息技术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我国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优势。但随着关税壁垒的降低,非关税壁垒随之抬头。利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农业经营组织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及时做出反应和产品调整,避免遭受巨大损失。

第5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3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物质,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是农业技术的载体,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结语

第6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农业生产 技术体系 模式构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低碳经济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农业是基础产业,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温室效应,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人类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占总量的14%,所以发展低碳农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意义

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下,人们通常会使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使农业生产朝着机械化和密集化的方向发展。农业生产的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环境的负担,比如温室效应的增强。人们运用耕作机器进行深耕翻土,使得土壤的结构受到破外,并使得二氧化碳被大大释放。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人们还将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粮食复种上,让一年三熟的蔬菜和粮食作物出现一年四熟。复种率的提高虽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但是这也使得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随着增加,并且还会使得水土流失的问题加剧,从而使得土壤碳排放量增多。因为植物吸收化肥之后就会增加对碳的吸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投入了大量的农药,会在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量。同时,现代灌溉技术需要使用到电力,这也会增加碳排放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农业技术会在较大程度上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碳排放量。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问题,并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2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实施要求

2.1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都是农业生产中所需面对的问题,要是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收成。这就要求人们从病虫害本身出发进行分析,通过采用生物和物理办法,对病虫害问题进行治理。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对不同作物进行轮作,或者采用生物引诱剂对病虫的行为进行干扰。不同于化学药剂的是,这种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相结合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所以,对农田进行管理时,应该根据农田实际情况选择病虫害防治措施,确保低碳农业的实现。

2.2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不妨将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农村的能源使用情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农业生产中出现的碳排放问题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以往,农民在处理秸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焚烧的方式,这会使碳排放量大大增加。根据低碳经济视角而言,人们应该看到秸秆的多方面用途,比如将其用作饲料和肥料,或者将其转化为沼气能源。当然,人们在生活中还可以利用家禽和家猪的粪便进行能源化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同时还能够改善能源利用现状。

2.3采取“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

“种养结合”指的是,将粮食种植和动物养殖相互结合,使农业生产实现良性循环。比如,农民可以将粮食作物的废弃成分作为动物的口食,然后将动物的粪便作为粮食作物的肥料,这样能够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促进低能耗和低排放的实现。

2.4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

使用轮作这种方式进行耕作不仅能够有效节约人力物力。当然,使用轮作这种方式还和地力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运用轮作的方式还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机物,从而减少土壤中的碳排放。很显然,这种方式有利于土壤实现碳增汇,使土壤结构变得更加适应农作物的生长。

3应用低碳经济视角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趋势

从低碳经济的视角出发,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2)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3)采取“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4)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通过对以上四种方式进行灵活运用,可以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并使农业生产体系变得更为完善。结合生物技术和物理方法进行防治的方式能够降低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利用生活垃圾开发生物质能源的方式则能够有效调节土壤的营养成分。“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则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碳排放量。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地力得出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对耕地进行统一管理,并对作物进行反复种植,可以促进光能的有效利用,使粮食作物合成有机物的总量有所提高。这也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趋势所在。运用以上方式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影响。同时反复种植也可以使土壤中的碳成分得以累积,并确保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所以,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出现了环境问题和水土流失现象等。针对这些情况,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从低碳经济的理念出发,采用新的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模式构架,确保低碳农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子军,张海清,吴敬学.低碳经济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与未来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05).

第7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1农机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广农机技术,扩大农机技术的使用范围,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我国在此方面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和国际相比还存在差异。大力推广农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节约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并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2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推广农机技术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农业所占比重,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及附加值。其次,农产品的产量及附加值增加,使农民农业方面的经济收入得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最后,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又节约了农业劳动时间,农民就会有更多的物力、财力及时间来改善农村面貌,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

2农机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行之后,县级或镇级甚至村级政府对土地及农业的管理作用相对来说减弱,工作的重心也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农机技术推广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环节,受到的重视程度自然不够。且许多原来的农机站被合并、撤销等,使得农机技术推广的难度加大。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在农机技术推广中不重视,导致农机技术推广有时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2.2推广方式与农机发展不相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是由推广部门开展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市场已完全开放,市场的自发性决定了农民可以随意购买自己所需的农机,在无形中已经实现了农机技术推广。这就使得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在推广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很大的冲击。此外,不同的人群对农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即使进行推广,也相对来说具有滞后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已经行之无效。

2.3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影响推广结果

受农机技术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农机站合并等方面原因的影响,一方面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不高,无法产生职业认同感,在工作中消极懈怠;另一方面,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没有得到及时的提高,知识体系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及补充,对于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及认识不足,影响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

3解决农机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机技术

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加大农机技术推广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基层的农机站、县镇政府等机构,更要大力宣传,提高他们对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座谈会、课堂电视、报刊、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还可利用电子信息手段,如微博、微信、网络等方式,提高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

3.2改革推广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

首先,建立以基层政府为主导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在政府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市场调控下,实现农机技术的有效推广。其次,各地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所需要的基本农机技术进行筛选及确定,从而进行推广。最后,利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推广。除传统的电视、报刊外,还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3.3加强教育,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水平

定期对推广人员进行推广工作重要性及最新技术设备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使其知识体系得以更新,整体上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推广工作更好地开展。

4结语

第8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局长朱桢、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王宏广、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刘亚清、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杨伟光、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范云六等各界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成立大会。

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博士在“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指出,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而农业作为体现生物技术的产业,正迎来新世纪的春天。

农业生物技术风起云涌

在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生物技术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近期内能提供新的产业,而且在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方面(如人口和食物、能源和资源等等)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农业科学的主体在于研究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通过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交融,未来农业在人工塑造新物种、构建栽培与养殖环境、开辟食品和资源利用新领域等方面,必将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一批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从而带来一场新的农业产业革命。

经过20多年发展,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从实验室探索到产业化、从单项技术突破到整体协调发展,这些转变使得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已经跃居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开始由在杂交育种技术、基因技术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农业生物技术是我国高新技术领域与国外差距最小的优势领域,而中关村地区更拥有全球最为密集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资源。在研究创新和技术支撑方面,聚集了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研究机构;在成果转化实体方面,汇集了大北农集团、奥瑞金种业和中农大康种业等行业知名企业;在产业政策方面,可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优惠政策和农业产业政策。诸多优势条件的具备,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中关村园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化进展成绩斐然

目前,中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主要包括转基因农作物和超级杂交水稻、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农药、饲料添加剂、兽用疫苗、生物肥料、生物农用材料等方面。

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已进入大面积产业化推广阶段。高产优势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因水稻劣质造成的积压问题,调整种植业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累计种植371万公顷,每公顷比当地主栽品种平均增产750kg以上,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增加社会效益近30亿元。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国家,已有转基因耐贮藏番茄、改变花色的矮牵牛、抗病毒甜椒和辣椒、抗病毒番茄、抗虫棉等6种转基因植物通过了商品化生产许可,并有20余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环境释放阶段。其中在抗虫棉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进展最为迅速: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等办法,2004年全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70万公顷,占当年棉田面积的66%,其中国产抗虫棉占市场份额的60%。每公顷抗虫棉能节水增收2100元左右,累计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达50亿元以上。此外还极大地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在动物生物技术领域,我国转基因鱼已进入控制性生产,中国科学家培育出的三倍体鱼湘云鲫(鲤)已推广至全国23个省、直辖市,中试期间共生产湘云鲫(鲤)鱼苗1.9亿尾和复花鱼种3580万尾,获纯利457万元。

在农业微生物技术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分离了一批杀虫新基因,构建了一批多功能工程菌。北京大学等单位研制出新型高效多功能固氮菌肥3个,并获得肥料登记证和AA级绿色食品认定推荐证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研制的单胃畜禽用植酸酶和中性植酸酶2002年7月获得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总局等6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产品证书(2002ED326007)。“利用基因工程酵母生产植酸酶”技术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建成了一个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的饲料用植酸酶生产基地。产业化基地建设正逐步带动一个以保持我国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的新型农药、肥料和饲料微生物产业群的形成。

面临挑战,重任在肩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

自主创新成果少。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特征是公益性强,以公共机构为投资主体,公众受益,知识和成果全球共享。而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却带有明显的垄断性和知识产权保护特点。由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研究较差,科研导向有些偏差,致使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跟踪模仿的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目标的研究意识。这使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面临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

科技投入不足,且急功近利。在美国支持生物技术研究的政府部门至少有13家,包括美国国际开发署、农业部、能源部、国家航空与航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其生物技术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总投资在70-150亿美元,其中国家投资保持在40亿美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大约在15%以上,且近几年有明显增加趋势。而同期我国“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平均每年投资生物技术研究仅人民币1亿元左右,用于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比例在20%左右,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投资力度太小。

国家缺少对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扶植政策。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企业对有风险的高科技产业的投资能力较低。国内有竞争势力的农业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迟迟难以出现,而国外有实力的农业生物技术知名大公司却趁此纷纷进入中国,强占中国市场份额,使中国的农业生物技术面临一个严峻的国际竞争势态。

缺乏转化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的有效机制,产业化渠道不畅通。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科研水平在很多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大,但因成果无法转化或不能及时转化,而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五年工作规划

2006初,由大北农集团、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奥瑞金种业、伟嘉集团、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试室、中牧股份、德青源农业科技公司、德农种业、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锦绣大地农业公司等联合发起,开始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分会成立的筹备工作。首批加入协会的会员单位有70多家。此次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协会首届理事会,推举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为理事长。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农业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更体现了从农业向生命农业的方向发展。我国需要两村牵手,就是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和引领广大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关村更加坚强有力,更加体现了我们企业的联姻、联合,特别是企业在从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特点,更体现了高新技术如何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要推出一批在高新农业中做给农民看,更重要的是农民能学新型的实用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我想科技是企业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一定会以市场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委基础,以效益为纽带,它将使我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联盟”未来五年的工作规划立足根本,为将来的发展方向设计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2007年度:奠定基础,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建立信息网络体系;成立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专家委员会;建立发展论坛;积极利用各种资源树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协会”形象。

2008年度:论证“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欧盟、北美地区生物技术行业协会建立联络机制。

2009年度:在国内联络3――4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促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品牌的龙头产品3――5个;与国内主要农业省建立有效地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互动机制;拟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行业标准。

2010年度: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为国家“十二五计划”如何做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提供科学、系统论证;在国内及北京促进建立2――3个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科技园。

2011年度:建立中关村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产业、销售、服务、宣传等一体化网络体系;力争使中关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生物技术创业基地。

第9篇: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深入及发展,农业机械越来越智能,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可以说农业机械是一种技术含量高、设计复杂的农业生产设备。农业机械分为大型机械、小型机械以及非动力型机械和动力型机械等。无论哪类型的种机械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都会产生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农业机械的寿命,甚至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应加强农业机械的使用与保养,保证其使用寿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效益。

1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特点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尤其在我国北方,季节性尤其明显,由于农忙时间长,作业力度大,导致农业机械长时间处于工作状态,所以农忙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一般都是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的高峰期,就是说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集中性。随着农业机械事业的发展,农机维修与保养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呈现出技术水平逐渐上升的特征。尽管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但随着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

2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维修与保养管理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看,农业机械保养与维修十分关键,切实做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针对当前的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国家没有出台具体的工作措施,对于农机维修与保养工作的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也存在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宣传力度小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本身不是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常识也知之甚少。再加上部分地区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建设不足,发挥不出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应有的作用,不但没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反而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2.2农民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新时期的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的象征,而是一种职业。新时期的农民应该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例如针对农业机械常见故障的识别和维修保养问题,就应该知晓,在发生特殊情况时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恰当的措施。但由于当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再加上学习能力有限,从传统的农民过渡到新型职业农民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机手还不具备维修农业机械的能力。一部分农机手安全意识淡薄,不按规定使用农业机械,最常见的现象如拖拉机的超速超载行为,就十分危险,但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

2.3维修人员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维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关系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大局。很多地方都存在维修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的情况,甚至很多人都没有上岗资质,没有取得相应的证书,全凭经验开展维修与保养工作。加之部分地区的维修点设备简陋、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都是影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3提高农业机械维修与保养水平的具体措施

3.1加大农业机械维修保养管理力度

建立一体化的农用机械维修管理部门,并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农用机械体系的推广力度,让更多农民使用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推动机械维修保养工作的展开;加强基层维修站点的建设。根据村的大小和人群聚集度相应的设置维修站点,定时对农用机械进行维修保养工作。

3.2对农业机械维修保养进行指导

大力培养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人员,并积极开展技术人员的指导工作,确保农民掌握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技术。例如技术人员可以向农机手讲解农用机械的功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技术人员可以现场操作,进行演示指导,然后让农机手进行操作,并纠正农机手的操作误区,确保农户正确掌握机械的操作方法。此外,技术人员需要向农机手详细介绍机械的一些日常维修保养方法,例如在机械使用前,要检查机械各零件是否完好、有无磨损现象,机械是否需要涂抹油等。对广大农户进行农用机械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指导,可以让农民正确操作机械并及时对其维修保养,减少机械的磨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

3.3加强维修人员培训,严格上岗准入门槛

加大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采取脱产式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机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从而保证农机维修与保养质量。对于维修点的技术人员要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条件选拔维修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