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读“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图”,回答1~2题。
1. 阶段I中的农产品产区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距城市近 B. 气候优越
C. 地形平坦 D. 水源充足
2. 阶段Ⅱ中的农产品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 城市人口的增加
C. 交通运输便捷 D.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下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不同气候的四个地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3~4题。
3. 关于四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终年高温多雨
B. ②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③地是美国的小麦带
D. ④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4. ③、④两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 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B. 都是粗放经营
C.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D. 农业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5~6题。
1—耕地 2—居民地 3—湖泊
5. 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 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 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 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 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6. 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 推广蔗基鱼塘 B. 推广水稻种植
C.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 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下图反映了我国某种农作物在三月上旬所处的生长阶段。据此回答7~8题。
7. 该农作物可能是( )
A. 水稻 B. 甘蔗 C. 春小麦 D. 冬小麦
8. 导致该农作物形同月份生长阶段不同的因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光照
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回答9~10题。
9. 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 水稻种植业 B. 混合农业
C. 商品谷物农业 D. 种植园农业
10. 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 刚果盆地 B. 四川盆地
C. 大自流盆地 D. 墨累—达令盆地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澳大利亚降水、气温、人口和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
材料二 早在18世纪,英国向澳大利亚流放犯人,开发牧场,引进良种美利奴羊。19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实行了“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农民曾与牧民争夺土地。19世纪中叶,人们发现金矿,牧民纷纷去淘金,牧地转为耕地。
材料三 甲流域(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中)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其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2)结合澳大利亚自然和人文特点,列举澳大利亚其他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至少列举三种)。
(3)在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形成过程中,哪些区位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2. 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下图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下表内容。
加利福利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13. 读局部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A所在地区与图2中B所在地区纬度位置大体一致,但自然景观有很大差异,试分析原因。
前言: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商业空间的扩张与地域建筑的消亡并行不悖,这已然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如何突破此消彼长的自然规律,让两者和谐共存、和睦发展,是当今建筑界的重要议题。城市商业空间包含着城市的经济、文化活动,记载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历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建筑则是对城市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个性等的一种描述,是保存、再生城市文脉的最佳形式。因此,城市商业空间与地域性的结合,一方面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传承、再生城市文脉的重要容器。将“旧”的地域建筑特征准确地赋予“新”的商业空间,是一项一加一大于二的不等式。
1重庆洪崖洞概况
重庆市洪崖洞商业街找到了平衡“新”与“旧”的契合点,不仅成为重庆市极具代表性的经济、旅行、文化地标,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延续了重庆地域建筑——吊脚楼的特征,有效地传承了城市文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洪崖洞拥有2300年历史,位于重庆市朝天门半岛、嘉陵江南岸,曾是秦代重要的军事要塞。上世纪40年代,因水路贸易的发展带来繁华热闹,洪崖洞片区逐步形成层叠错落的吊脚楼建筑群。解放后,洪崖洞诸码头衰落,繁华不再。年久失修的竹木建筑群经历岁月洗礼,腐朽不堪(图1)。2006年由小天鹅集团开发、李向北先生主持洪崖洞商业街更新设计。欲将把重庆市地域建筑——吊脚楼与现代功能结合,打造功能多样的商业空间(图2)。吊脚楼是重庆的地域性建筑,最能体现重庆独特的城市风格、建筑风貌、文化内涵,它存在于洪崖洞片区的历史记忆中。吊脚楼被认为由干栏式建筑发展而来。《魏书•僚传》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学术界广泛认为吊脚楼就是一种斜地干栏,是为适应山地地形而出现的建筑形式。
2洪崖洞商业街的地域性分析
2.1地域性概说
区别于普通商业空间分析,基于地域性的商业建筑分析的核心为“地域性”在建筑中的渗透。吴良镛教授对“地域性”作了一般性的定义:“地域性指最终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的使用一般都在消费的地点上进行,房屋一经建造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一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1]张锦秋先生对地域性有这样的描述:“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是多元的、多方位的。”[2]建筑的地域性应包含三个方面:一、建筑所处的地域或城市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特征、气候、地方资源等因素的特殊性与连贯性;二、强调城市文化,即特定地区文化意识、组织结构、经济形态、、传统民俗等;三、强调经济技术因素的连续发展,既对建造技术和结构形式的留存与发展,包括地域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装饰工艺等。以上三方面以相互关联的结构,构成建筑的“地域性”。洪崖洞商业街的地域性分析应基于地域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城市文化、建造技术,来探讨洪崖洞商业街对地域的回应。
2.2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洪崖洞商业街地域性分析
重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在于地形与气候。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属于高湿区,且为我国年日照最短地区之一。重庆境内崇山峻岭,山峦起伏,难觅平川。独特的气候与地形孕育着重庆吊脚楼,传统重庆吊脚楼通常半架空于山坡上,由若干细长支柱支撑凌空部分,阻隔了建筑与湿气。建筑通常与等高线平行或垂直,顺应山势而建。地势陡峭的区域,吊脚楼通过多层入口、局部下跌、退台等方式,使得有效使用空间最大化。传统的地形处理手法有着建筑工程量小的优点。洪崖洞商业街沿袭传统吊脚楼的地形处理手法,沿等高线将建筑设计为台阶状,利用181.5米、186.7米、201.4米、233.5米四个主要标高层,分解了地块内48.5米的高差,顺应了呈三级台阶状的地形。建筑丰富地利用了分层筑台、镂空、吊脚、错叠、临崖等山地建筑手法,将四条不同标高上的街道建筑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图3)。有所不同的是,一方面,洪崖洞商业街主街巷宽约6-8米,比传统街巷宽,整体为直线型,更利于湿热地区通风散热。另一方面,由于街巷两侧建筑高度的增加,传统吊脚楼街巷尺度并未改变。洪崖洞商业街的地形处理手法,不但回应了传统的智慧,而且相比于纯粹的依山就势,新回应手法——高差化整、截弯取直、等尺度街巷扩大更能满足人流疏散、多样业态功能的需求。
2.3基于城市文化的洪崖洞商业街地域性分析
重庆地域文化是山地文化、码头文化和移民文化的结合。首先,重庆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移民城市,移民以“小家庭”为单位,因此重庆居民“大家族”观念较弱,民居不似平原院落格局工整、等级鲜明。其次,平民化的社会结构利于生产技术、经验的交流,也造成了吊脚楼空间狭小,各户紧邻的拥挤热闹。吊脚楼单体建筑尺度小,但建筑之间常共用走廊、阳台等,暗含了守望相助的精神。另外,相对封闭地理位置与山地生存环境,成就了重庆居民劲、勇、朴、直的乡风民俗和丰富的创新意识,重庆吊脚楼不遵循中轴线、不拘一格、平面布置自由多元、密度较高,其形制受封建礼制、儒家思想束缚较少。最后,传统重庆吊脚楼以砖木竹本色为主,整体装饰风格质朴简单,木雕装饰集中在除了以人物走兽、花鸟鱼虫为表现题材以外,部分吊脚楼还用龙饰,不怕犯忌讳。洪崖洞商业街建筑采用非对称的均衡式构图平面,例如,天成巷北面的各间平面形状无一相同,沿巷一侧立面利用悬挑、吊脚等手法丰富街道空间,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营造出蜿蜒曲折、一回三转、扑朔迷离的视觉景象。沿江立面设计成紧紧相连的一栋栋吊脚楼,错落有致。从装饰细部来看,建筑随处装饰有木雕“回”纹、团花纹、缠枝纹等(图4),且大量运用“龙纹”,不仅体现了重庆民居质朴、不怕忌讳的民俗,又营造恰到好处的商业氛围。洪崖洞商业街用自由平面、凹凸立面、多层次街巷、木雕装饰的手法来回应传统的城市文化赋予该区域建筑的特征。地域性应是相对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而言的范畴,在大时空维度下的重庆地域建筑不该局限于近代的洪崖洞片区的吊脚楼,而整个历史维度下的重庆吊脚楼均属于地域性建筑范畴。因此,洪崖洞商业街以宏观的地域性为依据,浓缩、归纳了从远古到近代,重庆地区的文化元素及其在建筑上的表达手法,例如洪崖滴翠、江隘炮台、洪崖闭门、纸盐码头、镇口古寺、明代城墙、辛亥碑文等文化历史元素的融入,再现了曾经的故事和怀想。
2.4基于建造技术的洪崖洞商业街地域性分析
重庆传统吊脚楼的主要结构方式为穿斗结构、捆绑结构和砖柱夹壁。一个完整的穿斗式构架由柱、檩条、欠子、穿枋等几个部分组成,屋架用柏木或松木,桁条用杉木或松木,竖木为柱,连柱架梁,梁上搭檩,檩上铺椽,椽上盖草或瓦,木制门窗。捆绑结构虽然是一种临时性的建造方式,但是近代沿河吊脚楼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构件组合交叉搭接用竹篾条或棕绳等系紧扎牢。砖柱夹壁是把传统竹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砖石替换了木柱。受建筑技术的影响,3层以下吊脚楼居多。主要的建造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支撑框架结构以竹、木、青砖、青瓦为主。墙面多为竹编夹泥墙、竹编墙、木板墙,解放后的墙面多为清水素砖墙,内墙用混合砂浆打底,石灰膏抹面。不同的结构类型与建造材料存在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的重庆区,但共同组成了重庆吊脚楼传统的建造技术特征——轻巧简便的建筑营构。建造技术是建筑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砖、木柱长吊脚,小青瓦斜屋顶等元素是直观的吊脚楼形态表现,给人以强烈的地域感。洪崖洞商业街立面沿用了传统吊脚楼的木、青砖,石灰墙等材料,柱、梁、窗框、门等木质构件统一用深棕色,墙面为白色,并穿插灰色涂料、青砖墙面或玻璃幕墙,颜色与传统吊脚楼的原色特征保持一致。不同于传统的是,传统重庆吊脚楼受材料所限,建筑的尺度偏小,通常开间3至4.5米左右,面阔最小为3米,层数少有超过3层。洪崖洞商业街在传统建造技术和适用性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未采用不适于大开间商业空间的传统结构。商业街主体实为11层退台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附崖式山地建构形式,平面划分较规整,满足现代商业需求。5类层高分别为3.6米、4.2米、5.2米、6.2米、6.6米(图5),不同层高交替布置。采用布局内凹、减层的手法消除了单体建筑的完整感。悬山顶相隔1层、2层或3层按韵律交替设置,攒尖顶穿插其中,模仿穿斗式建筑形体,营造丰富多层次的立面造型。外墙面减少了白墙占比,恰到好处地适应商业氛围。传统吊脚楼小青瓦屋面出檐大,因此立面中屋面占比较大,然而,洪崖洞商业街减少了屋顶体量,虽然改变了传统吊脚楼小青瓦延绵不绝的形态特征,但保存了屋面肌理,并使得室内的采光通风性能大为提高。
3商业空间的地域性设计策略——地域性再营造
洪崖洞商业街尊重地域的传统而又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是一种处理矛盾的积极探索。“新”与“旧”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在一般意义上,没有必要把这对矛盾掩盖起来。只有把它们各自的属性正式地表达出来才符合客观的逻辑规律。[6]同样,也没有必要锱铢必较地讨论某某致力于传承地域性的新商业建筑没有从学科专业的角度诠释地域特征。商业建筑的本质是世俗的,商业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的作用是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知晓、了解、关心地域建筑。因此,商业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的关键是“地域性的再营造”,并非完整地再现。“地域性的再营造”的内涵是,要寻找传统地域性与当下建筑发展的契合点,并将其运用到建筑创作中去。其具体方法与“解构主义”相似。首先,梳理传统地域建筑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传承城市文化、保存发展建造技术的各自特征。然后,分别归纳其地形处理手法、聚合模式、平面形式、立面处理手法、细部装饰、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造工艺等方面的具体内容,称之为地域性要素。其间,将地域要素分类别分析、归纳就是解构该区域建筑地域性的过程。由于时代的变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要求的改变,导致许多地域性要素无法运用到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应发现并以当前的物质条件和文化为背景,改进此类地域性要素,例如对色彩、体量、尺度、材料、结构、空间形式等进行创新并再组合。这就是从“分解”地域性到“再营造”地域性的过程。建筑对城市地域性的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的研究总结上,而必须是充分考虑如何通过创作延续建筑的地域特征。[7]
4后记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 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考地理;命题特点;分析
重庆将在2016年参加全国卷的考试,把握好全国卷的命题特点才能为高考前的复习提供必要的参考,也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综合分析近几年全国文综试卷地理试题在命题上总体呈现的特点,如下表所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载体 文学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
结构 第一卷(选择题)、第二卷(综合题)
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难度 容易题:40%,中等题40%,难题:20%。
一、命题风格稳定,体现试题惯性
近几年的全国文综试卷,地理试题的情景贴近现实与生活,但其立意是考查学科原理与思维方法。因此,对多数考生而言,都遇到过选择题入题容易、定项不易,综合题入题不难、深入较难的问题。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路更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从而保证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在命题方面的共同点有:
(1)区域地理、人文地理比重较大。区域地理包括区域定位和区域背景材料,并以此为核心考查考生区域理解和区域练习的分析能力。
(2)综合题的内容仍然保持着一道自然地理,一道人文地理的特点;综合题的区域地理也依然坚持一个世界地区,一个中国地区的原则。
(3)知识抽样考查明显。高考试题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间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天气(锋面系统、气旋与反气旋)与气候(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判断),水循环与洋流,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口增长与迁移,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化,区位因素与产业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联系等。
(4)试题的综合性强。诸多试题将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有机结合,重点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程度。
(5)试题的难度结构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全国卷充分考虑到中低等水平的考生、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学实际,将中低等试题的难度进一步降低,使试题的信度、效度进一步增强,表现出以下特点:素材选择兼顾城乡差异、地域差异;降低空间定位的难度;考查的内容皆是规律性的、共同性的问题,回避具体地区、个性的知识与内容,保证城乡之间、各考区之间的公平。
二、凸显能力立意,突出学科特性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如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有“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认真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有助于完成“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这一设问。
(2)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3)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如从第(1)问中“判断”“简述”明确答题要求;从“河套平原”明确要分析的地理事物的区域;从“地势特征”明确分析的方向。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调取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点)建立正确的联系。如第(2)问“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中,需要调用黄河的水文特征――“泥沙含量大”,河套平原的地形特征――“地形平坦”结合起来得出泥沙淤积的结论。
3.描述和阐析地理事物、地理原理与基本规律
描述和阐析地理事物一起作为高考文综的重要能力要求,但二者处在不同的思维层面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描述事物即用语言表达事物的形式和形态,侧重于对地理概念和地理术语的把握程度,通常指对地理事物时空分布状态的表述;阐析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侧重于对地理规律、原理、成因的理解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地理事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成因等问题更深层次的解释说明。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亮点,探究即是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形式。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探究性、开放性元素逐渐增多;探究性――知地、析因、究理;开放性---见解,自圆其说;选择性---择一作答等等。这些探究性试题既注重激活想象,又强调放飞思维,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渗透和体现了对辩证思维、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三、强化图表运用,突出学科
地理图表是最重要的地理事实信息库和地理问题表述形式。高考地理试题通过典型、新颖、多彩的图表与文字材料,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给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近几年高考地理全国卷图表运用的主要特点有:
(1)图表语言缤彩纷呈:2014、2015年全国高考卷地理试题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2)图表类型相对集中: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图表类型出现频率高。这三类图表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其考点各有侧重:区域图――区域分析及综合运用;统计图---地理事象的变化特点及原因;等值线图---地理事象的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新颖图表渐露头角:信息时代使图表信息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立体形象。如2014年高考地理试卷中出现的鲜活图表---新课标卷Ⅱ的“握手楼”等。
综上所述,全国高考地理Ⅱ卷综合题多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用区域地理的事实材料考查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具体区域既是说明某一地理问题的载体,又是背景素材和思考对象,考查的落脚点是区域地理事实、现象及其所蕴含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其命题的主要思路如下:以区域空间为背景,围绕最能体现区域特点的关键性要数进行立体化、纵深式考查。试题设计以主题要素为主线,时空转换、由地及人重建知识链,问题难度、思维层级梯度推进,探究意味浓厚。
参考文献:
其中,人地观念属于基本价值观,指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属于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学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过程与规律,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
地理课程的开发应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轴,围绕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选择课程内容。从地理学科层面、社会需求层面、学生发展层面,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师生感兴趣的问题,善用地方自然现象与自然环境,配合地方特色民俗等人文现象和人文环境,以地理学科知识与地理学科概念为主题,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
在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使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地理必修3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背景下,运用到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
地理必修3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在课程标准中强调“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突出强调运用地理知识、原理及方法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因此,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把握:首先,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域认知能力作为前提而展开,学生需要掌握目标区域的区域基本知识;其次,教学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案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提取相关的地理原理,进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该区域的现象、原理加以分析、论证,这也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最后,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完善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以下是具体课例。
一、审视地理图片,突出区域认知素养
课程开始先以“法国政区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的经纬度位置”“马赛景观图”“薰衣草农田景观图”。再以“法国地形图”为背景,分别呈现图片“普罗旺斯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普罗旺斯的罗讷河谷、阿尔卑斯山、中央高原”。最后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特征。
这样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知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既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引出新课,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探究现象背后成因,引导学生提取原理
指导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完成如下问题:(1)简述阿尔卑斯山的成因。(2)简述罗讷河谷较附近地区地势低的原因。(3)分析普罗旺斯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通过设问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及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在高一已掌握的自然原理完成对普罗旺斯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通过(1)(2)的设问,提醒学生要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学生调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可以加深相关区域在学习者脑中的知识结构。
三、建立“常规+特殊”模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知识内容广阔,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又包括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学生面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时,就要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分析和预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而地理问题往往虽然符合宏观上的规律原理,但具体到实际区域,又具有区域的特殊性:如城市一般在平原选址,但赤道附近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这就要求我们先建立符合宏观规律原理的常规模型,同时针对不同特点的区域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特殊模型。
如本节课中,在学生描述了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后,笔者向学生展示普罗旺斯首府马赛的气温降水资料,提出问题:描述普罗旺斯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解释其主要成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请代表回答。之后再给出一段气候材料:“普罗旺斯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冬季温和,每年日照达到300天以上。”进而提出问题:普罗旺斯地区为何全年光照时间长?
这里强调学生在掌握地中海气候成因这一常规模型后,还要结合普罗旺斯的地形特征,建立特殊模型:普罗旺斯西部有中央高原阻挡,冬季西风难以深入,水汽输送困难,降水较少。建立这样“常规+特殊”的模型,可以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一种质的飞跃。
四、设计观察活动,培养地理实践素养
地理实践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地理实践积极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问题,学会用地理学科的视角、观念、方法,去观察、分析、解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知识和经验,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成长。因此,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所以,在学习本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自己种植一盆薰衣草,并记录下薰衣草不同时期的需水量、适宜的气温、对光照的要求等。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薰衣草的生长习性,并将其与普罗旺斯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等进行印证。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区域的自然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最后,在此基础上请同学总结出普罗旺斯地区薰衣草农业发展的优势自然条件。
五、通过问题引领,习得人地观念素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设问,以此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让学生学会以此去审视各项人类活动是否满足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达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如本节课在分析完自然条件后,给出材料:普罗旺斯薰衣草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截至2014年,薰衣草和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当地农业有着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等特点,生产资料上呈现土地集中制,农场规模大。但过去一段时间内,农民多采用传统工艺,产品单一,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利润逐年减少。近年来,学者发现一套“创意农业”开发模式(见下页图)。这是一种全产业链的开发模式:在花期,进行景观打造,举办花节,同时生产薰衣草蜂蜜;薰衣草收获后,制成干花,用于生活用品的开发,或者进一步提炼成精油;最后依托品牌营销,发展产品深加工,打造高端品牌,如化妆品、保健品等。同时政府加大推广智能农业,完善各个景点的公交、民宿系统。很快,普罗旺斯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1)阐述普罗旺斯薰衣草农业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2)概括普罗旺斯挽救薰衣草产业的措施。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最后,笔者给出“新疆伊犁准备开发3万多亩薰衣草打造国际旅游谷”的新闻,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辩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新疆伊犁打造国际旅游谷的行为是否正确”。正方:此种行为正确;反方:此种行为不正确。
以辩论赛加深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有利于学生自觉认识地理现象和判断社会问题,思考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六、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纲,突出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材料分析 高考地理 解答方法
材料分析题是一种对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要求很高的的综合性题型,纵观这几年的全国卷更是如此。解答这类题,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必须要掌握一些解答此类题目的要领和方法。下面就以2015年全国卷Ⅱ的一道综合题为例来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例:(2015年全国卷Ⅱ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是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罐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一、深挖材料,弄清题意
材料分析题的材料灵活多变,没有固定模式。纵观这几年全国卷的考题,基本上多以文字加上图表的形式出现,文字部分很多都是摘自新闻、古籍、文件、人物讲话等,图表一般以某个区域地图出现,材料长短也各异,有的十分简短,有的篇幅冗长。不管何种形式出现,认真阅读材料,弄懂其中的含义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如果要理解材料的真正含义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仔细阅读材料(包括图表)
认真阅读材料的正文部分,了解材料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物等,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我建议在阅读材料的时候把重点的信息用笔圈划出来,如时间,地点,某种生物的特点、习性等,这样有助于更快地提取信息。比如上面这道材料分析题,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从文字材料中得出这些关键信息:河套平原、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灌溉退水入乌梁素海、污染加重等。然后我们再看图表,可以看出河流的方向以及总干渠、总排水渠和乌梁素海的位置关系,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二)阅读问题中的指令动词
题目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给一些指令动词让你去解题,这时候答题你就要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写多了、写少了都不行。我总结了这些年的高考,指令动词一般有以下词语:
简述――要求简单扼要地叙述,须把重点罗列出来;
说出――要求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
描述――要求把事物的特征描述出来;
说明――要求对事物的原理、成因、规律、现象等进行说明;
分析――要求对地理事物或现象加以剖析,分析原因,分析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比较――要求比较异同,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别、联系;
评价――要求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可行性评价,以及优势、劣势的评价等。
如上题中的判断、简述、指出、分析、提出,就很明确地对你的答案做出了要求。考生必须根据试题的要求去答题,才能得到高分。
二、联系教材,精心答题
深挖材料、弄清题意之后,我们就要把题目考的知识点与相关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这里要注意,材料中的内容可能对应课本中多个知识点,若只考虑一个知识点,极易造成知识的不完整。因为材料分析题一般都是综合地去考查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高中所学的知识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我建议在复习完一本书之后,自己试着花一定的时间做一个树形的提纲,如必修一:树的主干就是自然地理,分支主要是地球、大气、水、岩石圈、生物圈,然后在这些分支上再进行细分。如上题考查的知识点就涉及地势特点及判断理由、维持灌渠功能需解决的问题及原因、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联系课本了解了考查的知识点后就要精心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了,需注意答题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题目中的指令动词要求,紧扣原材料,选择合适角度,确立论点,然后精心组织语言去答题。这里需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把握、运用好地理基本原理,要从具体材料中得出有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或规律,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二是答案要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每问的分值有限,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即便是深入分析也不必像答问答题那样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如上题的第一小题就可以根据河流的流向和灌渠的走向判断该地区的特点,得出答案。第二小题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得出灌溉农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泥沙淤积,原因应该从水进入灌渠后流速减缓方面来答。第三小题,应从农田退水入湖,周边城市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以及降水等方面来思考,需注意的是城市工业、生活废水以及降水就是需要引申的答案了,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最后一小题,治理污染的措施,只要我们平时多背一些就可以很容易答题了。
总之,要解答好材料解析题,只要掌握了解题技巧,无论命题者从哪个角度、哪个层面上提出问题,都能应付自如。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一点帮助,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良好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希望大家真正理解知识点,再运用相应的方法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倪刚.如何分析与处理地理材料中的数据――以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为例[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3(10):68-73.
[2]李继晗.高考地理图形材料类选择题干扰项的设计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X).
一、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能力要求
高考地理综合题可分为学科内综合题、学科间综合题和选修综合题三种类型。综合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主要侧重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结合命题方式,具体要求归类如下。
1.阐释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识象”和“究理”是地理学习与考查的一项要求。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成因进行解释,从而推进学习不断深入,有时候还要求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能力要求较高。
2.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地理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描述地理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3.对地理区位进行分析的能力。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是区位分析,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旅游等。高考地理综合题要求学生能够建立答题模式,并立足区域,从题图材料中提取自然的、社会经济的要素,进行整合与概括。
4.对新材料进行学习的能力。地理综合题会为考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要求考生在限定时间内对题图材料进行现场学习,获取和解读信息,建立问题与材料的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5.学会选择表达观点的能力。任何一种选择都可以从正面、负面进行辩证分析,综合题中有一类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自己的观点,然后给出合理的理由。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只要合乎情理即可酌情得分。
二、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命题特点
下面以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中的一道综合题为例,分析高考综合题的命题特点。
【例题】36.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长)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2)交通条件改善;棉花易储存、易运输,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优质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1.题材与问题都围绕同一主题设置。优秀的高考试题都围绕同一主题设置问题,论证和探讨这些地理问题时,要将与之无关的素材全部剔除。试题一般选取某一农产品或工业产品为主题,要求考生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地理要素及相互关系。从命题呈现来看,试题多选取农产品主题,究其原因是农产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如上面试题围绕的就是棉花种植这一主题。
2.问题与材料紧密联系,逐层深入。高考命题特别关注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处理信息与设置问题时,既要隐藏部分信息,又要搭建信息联系,为考生答题提供参考、依据,让其由已知信息推导未知信息。综合题的各问题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一般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如本题探讨的问题依次是:棉花(农场)分布及种植条件、棉花销售、区域棉花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过度种植棉花的环境影响。从单一的棉花种植谈起,考查了区域的主要特征,如气候干旱。区域气候干旱(指降水不足)是区域农业、工业、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试题是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检验。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在对考生思维考查方面主要表现为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让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空间定位,根据所在区域再现区域的相关知识,根据问题的指向构建题目与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命题者意图,从而实现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检验。另外,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一定要正确理解考查方向,思路决定分数。如第(2)题考查的是商品棉的销售问题:一是外在条件,如市场和交通,二是棉花本身条件,如品质优良、易储存运输。
4.要求在问题的指导语下规范作答。在高考命题中,问题中一般都有明确的指导语,考生一定要在指导语下作答题目,否则,不仅偏离方向,而且会浪费时间。常用的指导语有:指出、说明、概述、描述、简述、阐述、分析、对比、评价等。学生要明确哪一类指导语应该怎样答。如“说明”——不仅要说出什么,还要指出为什么;“分析”——要运用材料,依据原理,得出结论。
三、突破训练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2.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产在蚌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珠粒。水温在15℃~30℃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甲国(下图所示)盛产天然海水珍珠久负盛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珍珠养殖需要1—2年才能收获,但是在甲国,每3—6个月就能收获一次,所产珍珠不仅产量大,品质也佳。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前,采珠业曾经是甲国的支柱产业,之后,采珠业迅速衰退。2007年在该国首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珍珠会议,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重振该国的珍珠产业。
(1)依提供信息,简述甲国盛产天然海水珍珠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要说明进入20世纪60年代甲国采珠业迅速衰退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该国对外贸易必经海上通道(M海峡)的名称。
(3)对重振该国的珍珠产业,尝试提出你的建议。
3.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原产于南美洲的马铃薯,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饮食和烹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仅次于小麦、稻米和玉米的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由于它的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是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1)概述我国马铃薯优势分布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
(2)简要说明播种马铃薯时多采用培土起垄种植及地垄多为南北走向的原因。
(3)简述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参考答案:1.(1)①全国总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②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一、解答技巧
考生在解答开放性试题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审题不当;方法不当,表达失误;不能从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知识点遗漏。因此提升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开放性试题得高分的有效手段。
1.认真读题审题
开放性试题的解答,读题审题是关键。做题时要善于抓住题中关键词语和限定词,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答题。同时还要准确把握题目所给的隐性条件,这些条件中往往包含答题的要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要求比较的是气候类型及特征,要审准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这样可以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描述”“概括”“简述”“分析”等文字,有效地组织答案。
2.善于联系迁移
要想答对题,正确的解题思路是关键,做题要善于联系和迁移。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开放性试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即能迅速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学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3.答题全面准确
平时复习一般要求考生“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高考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则应该尽量多答,全面作答。当然多答不是乱答,要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平时复习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只有答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例:如果你是市长,如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答: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②提高水价;③节约用水;④科学用水;⑤保护水资源;⑥防止水污染;⑦兴修水库;⑧跨流域调水等。当然,答案要点要围绕“解决北京市水资源供应紧张”这个中心,不能漫无目的乱答。
二、分类解答
类型一辩证评价型
地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考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有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这样的设计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以下为辩证评价型试题的解答技巧:
1.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XX方面进行评价”。分析这类问题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XX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而“从XX方面进行评价”注意评价时限定了条件,只能从某一方面进行分析。
例1(2015年高考福建文综卷)图1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1)分析楚河中游地区出现“秦腔飞地”的原因。
(2)楚河中游地区某中学的同学对造纸厂的规模是否扩大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选择你支持的一种看法,并为其提供论据。
A:可扩大造纸厂规模。B:不宜扩大造纸厂规模。
【参考答案】(1)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自然地理环境较好;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至今。
(2)支持A:农业发展为造纸工业提供更多的资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先进设备的引进,林木等资源利用率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扩大。(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支持B: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扩大造纸厂规模可能加剧水资源紧张程度;可能产生水体、环境污染;砍伐林木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1)联系材料分析,楚河中游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交通便利;且临近河流,地形平坦,自然环境好;“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表明关中地区人口迁移到此聚居,带来秦腔文化,并世代相传到今。
(2)从该地造纸厂的区位优势分析A观点:从资源利用分析,当地农业发展可为造纸工业提供原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林木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国际合作分析,两国经贸合作的加强,资金来源更充足,可以扩大造纸厂规模;从市场分析,经济发展,会使市场扩大。从市场规模、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分析B观点:从市场规模分析,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大,市场有限;从保护环境角度分析,当地降水较少,水资源缺乏,扩大规模会加剧水资源紧张;污水排放量增大,会造成水污染;砍伐林木增多,可以导致生态破坏。
类型二探究发散型
地理开放性试题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核心。高考试题的应用性很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其中的探究发散型试题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1.解答地理实验题与解答理科实验题类似。论述题侧重人文地理部分的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分析、交通线路的发展状况、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论述题往往提供大量材料或理论信息,有的还与地理热点相联系。
2.回答探究发散型的论述题既要回忆教材中与此有关的知识,又不能把所学的教材知识完全照搬,要根据所给资料提取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对症下药”;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分析问题,如原因的分析一般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措施要针对原因进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考虑等。
例2(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卷)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2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参考答案】(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题思路】该题以中国部分区域图为材料,通过对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的分析,考查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1)河流流向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对外流河而言);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
(2)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的地区易形成湿地,降水虽少,但气温较低,蒸发微弱的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
(3)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行为等角度分析。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保护该区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
三、能力测试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采主要采用水平井和岩层压裂技术(即将大量水夹杂着化学物质、泥沙,用高压注入地下井,压裂邻近的岩石构造,扩张裂口,使天然气能流入井中得以收集)。美国是目前世界页岩气开采量最大的国家,其页岩气单位热值的使用价格约为汽油的一半。图3为美国本土页岩气储藏地的分布。
(1)据图概述美国页岩气储藏地的空间形态及分布特点。
(2)简析近十年美国一些投资公司加大页岩气开采量的原因。
(3)据初步勘探表明,我国四川盆地边缘也有丰富的页岩气储藏。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采,请说明理由。
2.哈大高速铁路北起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南至辽宁省大连,是东北地区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也是我国首条跨越高寒地区施工建设的高速铁路。全程仅需3个多小时,它的开通将大大缓解东三省运输压力。读“哈大高速铁路示意图”(图4),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哈大高速铁路建设的不利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2)高速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
(3)简述建设哈大高铁的积极影响。
3.读“婆罗洲等高线图”(图5),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图中婆罗洲的地势特征,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图示评价婆罗洲内河运输的自然条件。
(3)浙江某开发商拟在婆罗洲承包土地种植橡胶,承包前要进行实地考察,请你利用所学农业区位等地理知识,帮助该开发商写出实地考察的内容。(至少写出4点)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沪宁杭工业区,南接珠江三角洲工业区,西连内陆,腹地宽广,辐射范围大。
材料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示意图(图6)
材料三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殆尽,使得相关产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由此带来了企业停产、失业人数激增、收入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已经确定多个城市(包括地区)为国家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从政策、资金、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
(1)根据材料,分析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2)材料二中“珠三角”地区将强化石油加工能力,打造炼油基地群。简要分析该地区建设炼油基地群的优势条件。
(3)有人认椤白试纯萁咝途沙且向科技新城转型”,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多呈块状,分布范围较广,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地区。
(2)页岩气较清洁,价格较低;美国能源消耗量大;美国资金雄厚,技术成熟;页岩气投入市场,前景广阔。
(3)不赞同。对资金和技术水平要求高;对地质环境影响大;我国开采页岩气的技术水平较低。
赞同。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2.(1)经过高寒区,路基和轨道可能冻胀、覆盖冰雪等。
(2)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及农业生产,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施工环境等。措施:节约用地、少占耕地;集中取土,改造还田;以桥代路,采用高架桥;取土坑改造成鱼塘以及绿化造林恢复植被;少占农田,减少施工对农作物的损害等。
(3)能有效缓解哈大铁路原有的客、货混运状况;大大缩短了东北地区主要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
3.(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理由:河流自中部向四周流,呈分散状。
(2)婆罗洲终年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量稳定;河流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河流短小,航程短;河流上游地区山高谷深,通航条件较差。
(3)①当地的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状况;②土壤质量情况,土地租金;③当地及周边地区市场的需求情况;④劳动力的素质及数量,工资成本;⑤当地政府的农业优惠政策;⑥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答对4点即可)
4.(1)与港澳台临近,是著名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与先进技术;北承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利于进行经贸合作;交通便利,拥有福州、厦门等众多良港和铁路等,形成立体交通格局;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价低。(答出四点即可)
(2)海运便利,利于石油运输;常规能源缺乏,石化产品市场广大;工业基础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答出三点即可)
一、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可行性
从学习动机看,学生总是对自己能胜任的学习任务感兴趣,并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巨大满足。在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课堂中,教师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表现,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会自然地形成。如果自己设计的问题有新意、有深度,可以得到同学的赞许和承认。得到赞许,意味着受到别人的喜爱,这可满足学生的社交需要;获得承认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优越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所以从学习的动机分析,开展学生自主命题时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尽力表现。
二、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方法
1.呈现自主命题材料
呈现的命题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最好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重大时事,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流行病的传播,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生态问题、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社会安全问题等。
再者,材料呈现的形式要活泼多样,既有文字材料又配有图像、数据、表格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另外,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充实。如果提供的素材太少、太单薄,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更不利于探究深层问题。
例如,西南五省区干旱是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若以此为背景,开展学生自主命题,可以向学生提供下列素材:
材料一: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中国西南五省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等级,贵州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全国目前耕地受旱面积达645万公顷,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180万公顷,饮水困难人数已达2043万人。
材料二:“2010年3月底西南干旱等级分布”图,如图1所示。
材料三:“9月到次年3月云南省降水量历年变化”图,如图2所示。
材料四:“9月到次年3月云南省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图,如图3所示。
材料一的文字材料提供了问题的背景和情景,材料二向学生呈现了西南五省区干旱的空间分布情况,材料三、四分别展示云南省降水、气温的异常状况,既是干旱的表现也是干旱的原因,素材多样,材料充分,只要认真阅读材料,都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从各种图像中获取信息;从背景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从统计图表资料中获取信息。具体方法,如图4所示:
3.指导学生设问的方法
获取信息后,如何设问,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否则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表面化,如“有什么”“在哪里”一类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调动知识,建立热点地区的知识网络。一般情况下,应建构三个思维导图,分别是“自然环境”的思维导图(图5)、“人文环境”的思维导图(图6)、“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导图(图7)。“自然环境”的思维导图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空间位置、范围。如描述西南地区旱灾的分布状况、西南地区干旱空间分布的特点、西南地区干旱等级的分布特点等。(2)综合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涉及地形、地势、地貌、地形区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温、降水、光照特点;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自然带类型、自然带分异;土壤类型、土壤空间分布、土壤特点等。运用“自然环境”的思维导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表述云南省9月到次年3月降水量历年变化的特点;表述云南省9月到次年3月气温历年变化的特点;根据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点分析西南地区干旱的原因;分析西南地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的原因;判断图示地区自然带的类型;描述该地区地下水的特点;分析该区域地下水易受污染的原因;分析该区域年降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的原因。
运用“人文环境”的思维导图,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该区域制约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有哪些;为什么说交通运输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简述该区域聚落分布的特点;对西南地区工业发展条件进行评价;该地农业在发展中会引发哪些问题等。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思维导图主要涉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资源调配、人口问题等知识点,在这些方面可以分别设计下列问题: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种类多样,损失严重,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分析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云贵高原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的人为原因及危害;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云贵高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西南地区干旱频繁,给我们哪些警示等。
三、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感受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学生自主命题的课堂中,将问题作为学科知识建构与诱发学科思维的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并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思维导图,使我们更能全面地考虑命题的角度,既提高了我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答题的技巧。”
2.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网络,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思维导图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发散性,在复习热点区域时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理顺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区域知识结构,抓住影响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分析区域特征。例如,区域的纬度位置一般影响该地区的热量,海陆位置、大气环流一般影响该地区的降水,所以记住了一个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就可以大致判断该地区的气候;气候和地形因素又影响该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的种类与分布甚至交通与城市分布;气候、地质条件影响该地区的土地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各种资源和工业的分布又有一定的联系;区域的地理区位、资源又影响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发展。可见,利用这种方法建立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加深记忆、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正如学生所述:“我们要想编好一套试题,必须认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这样在编完一份测试题后,基本上掌握了与命题相关的每个知识点。”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