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医的相同点范文

中西医的相同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医的相同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西医的相同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电信业务发展 项目管理 风险降低

论文摘要: 运用项目管理的思路来进行控制和开发电信业务应用系统,可以保证系统构建达到目标明确、功能全面、性能稳定、安全可靠、风险降低的建设目的。

实践证明采用项目管理法来管理电信业务应用系统是较为理想的方式。

1 电信业务应用系统的不断发展

电信服务系统中,业务应用系统的发展随着服务内容的增加而不断拓展。尤其是快速开通业务、及时保障业务、优化网络管理等都已经成为了电信业务应用系统发展的重要层面,并受到了各大运营商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随着电信业务的拓展,运营商的应用系统功能也随之不断的强化和丰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成为了运营商改进和升级系统的重要前提。运营商之间竞争手段也已经从单纯的硬件升级转为多样化软服务的提供。

目前电信运营的环境应将竞争覆盖以下几大方面:客户服务方面的竞争、运营集中化的竞争、运营深入化的竞争、运营广度和精度的竞争等。这些竞争手段都促使电信行业必须对应用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升级,以适应客户多样性和速变性的需求。同时电信业务应用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它正在从分散维护转向集中化发展,从面向网络转向侧重服务,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诸多运营方面的升级和竞争层面的细化,需要在业务应用系统上进行改进和功能拓展,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2 电信业务系统中项目管理的应用实践

在电信业务系统进行拓展时,对其升级、管理以及开发都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模式来支撑,从而达到对应用系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控。只有严格的将管理模式应用到电信业务应用系统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才能保证系统达到应有的目标。下面以CRM系统为例进行应用情况的介绍:

电信业务支持系统主要是由处于核心的CRM系统提供,周边系统需要电信业务的各个商建立小型的支持系统(区域内的业务服务的支持系统)。子系统与大范围的CRM系统利用接口进行相互的网络连接,充分利用大系统的硬件和数据为小型服务网络提供服务。对此系统的项目管理主要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2.1 确定项目作用

1)设定业务目标:在建设和改进客户管理和分析系统的过程中,针对客户的用户名称和地址进行维护和管理,使其与CRM系统的相一致。在打印账单和对账查询的中,账目应当与真实用户的名称相匹配。在系统升级后应实现对用户的针对性管理,如收入、欠费情况等的分类统计。业务受理的过程中应真实的显示。同时子系统和大CRM网络应实现无障碍的安全化对接,即在数据的调用和共享时,保持畅通和安全。

2)设定功能目标: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和管理客户的基本情况,管理账户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打印、制表)、系统的自我管理。

客户的基本管理是在客户递交订单后对其进行处理,并保存信息。从大CRM系统角度看,包括了付费用户基本信息和客户联系人的信息。账户的管理和维护应始终与数据库中客户资料保持一致,可通过在系统中建立客户分账的序列号,并关联其真实用户名和地址来实现。账户信息应当体现出打印功能,而且设置相应的分类管理,即满足查询和打印相互支持的效果。

资产管理层面是CRM订单完成后,订单行项目信息通过接口导入系统并保存。系统根据订单号和分账序列号分别使之与付费客户的账户信息建立其关联。打印信息功能主要是提供补打工单、校验单、发票等。

在改进后的系统中应当保证其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和一一对应。提供个性化报表的服务,即利用与财务系统的有限制对接,将收入信息和欠费信息提取出来,以此作为客户管理的一个重要数据基础,并按照需求进行表格的生成和传递。

另外,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安全性,通过限制用户对某些数据库的访问、分布式业务处理、多级身份验证等方法,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

3)设定系统性能目标和维护措施: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应当确定系统的性能目标,主要包括:稳定性、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使用率和并发量。系统数据应保证完整而准确,1000小时连续运行的准确率应当达到高于99.99%。对客户的数据进行输入时应进行合法性的检查,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一旦出现错误应可以采用必要的措施进行纠正。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性能和服务能力,必须制定对于的维护措施。措施必须包括应用程序的维护、系统数据的维护、代码的维护、硬件设备的维护、结构人员的变动考量。

2.2 项目时间节点的设计

1)绘制进程管理图。在项目设计阶段,按照项目的部署计划和系统功能开发的先后关系进行图表绘制,即根据研发活动的顺序和时间长短来设定系统运研发流程和资源配置。分析进程管理图,找到项目研发中的关键路径,确定整个项目的整体进度计划。。对于复杂活动的时间需要进行细分,完善子活动的时间进度表。最后统筹每个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以此合理分配资源。

2)进度计划设计。项目进度计划是保证项目按期交付使用的重要前提,它建立在进程管理图的基础上。完整的进度计划应当包含相关的子项目开发活动,利用软件工具将资源进行平衡和分配,将时间分摊到每个子项目的活动中,保证每个项目都具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来完成项目的开发。

3)对进度的控制。为了保证进度计划的执行,因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此时就需要对开发中不可预见的问题进行预判和估算,例如在进度计划不能顺利完成的时候所采用的措施,设计开发流程的变更方式和时间调整幅度。

2.3 项目风险性管理

在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才能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电信业务员应用系统设计到的业务往往极为复杂,应当在项目立项阶段尽可能的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罗列和分析,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防范策略和处理措施。

由于市场的快速变化,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常常面对政策、市场和法律的变化。正确的研发模式可以规避项目不能如期达到业务需求的风险。复杂运营环境带来的错误及各种新技术的采用,数据发生错误的概率将非常大,项目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到系统结构对于多协议数据传送的支持。

在电信业务应用系统的实践中证明,风险管理遍及系统管理和运行的的各个层面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只有组建一支具备足够业务和技术经验的专家组,才能设计出完整的风险管理方案。采用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保证项目的进行,降低负面事件的出现,保证系统业务服务能力的可靠性。

3 结束语

电信业务应用系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变得更加的人性化、高效化的元素,因此业务支持系统也将更加的复杂而庞大。从项目开发的角度看,利用项目管理来控制系统的立项评估、成本预算、需求规划、研发形式、测试和维护等过程是系统发展的必然。这也将对项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项目生命周期中需要更加细致的数据分析过程和协调能力,设计更为细化的分项管理和资源协调,保证高效完成开发和实施任务。这些将是项目管理控制和开发电信业务应用系统的发展重点。

参考文献:

[1]林彬、罗宜美,电信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分析[J].福建电脑,2006(05).

[2]丁锐,项目管理理论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7).

第2篇:中西医的相同点范文

关键词:三相异步电机转动原理,重载起动,调速,过电流保护

 

三相异步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坚固耐用,价格便宜,维修方便等一系列优点。与同容量的直流电动机相比,异步电动机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转动惯量小的特点。,调速。因此,在工矿企业的电机拖动系统中异步电动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一、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的转动原理

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利用旋转磁场工作的,其工作原理可通过以下演示实验来直观地了解。一个装有手柄的蹄性磁铁以轴座01为支撑自由转动;在蹄性磁铁两磁极之间有一个鼠笼转子,鼠笼转子以轴座02为支撑自由转动;轴座01和轴座02在同一条轴线上。蹄性磁铁和鼠笼转子之间没有摩擦力和机械连动关系,两者均可独立自由转动或保持静止。当摇动手柄使蹄性磁铁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磁场的磁力线就切割鼠笼转子上的铜条,相当于转子铜条逆时针方向切割磁感线,闭合的铜条中就会产生感生电流,其方向可用右手定则判断。由于感生电流处在蹄性磁铁的磁场中,因此铜条要受到磁场力的作用而使转子转动,磁场力的方向可根据左手定则判断,从判定的结果可知转子转动方向与蹄性磁铁旋转方向一致。,调速。

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重载起动

1、小功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重载起动

这种情况的主要问题是起动转矩不足,而小功率三相异步电动机一般为鼠笼型,解决的办法是用特殊电机获得高起动转矩,主要有高转差率电机、深槽式电机和双笼型电机.从起动电流公式和起动转矩公式可以看出,增大转子电阻既可限制起动电流又可提高起动转矩。

高转差率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导条不是普通的铝条,而是采用电阻率较高的铝合金.这种电机过载能力强,但功率因数低,正常运行时损耗较大,效率较低.所以只适用于频繁起动的场合,主要是起重运输机械.深槽式异步电动机是利用起动过程中转子导条内的集肤效应使起动时的转子电阻增大,改善起动性能又不降低正常运行效率,但功率因数和过载能力有所降低,适用于需要重载起动而对过载能力要求不高的场合.双笼型异步电动机利用集肤效应改善了起动性能,又保证了基本的运行性能,但电机价格较高,一般用于要求起动转矩较高的场合.

2、大功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重载起动

此种情况下既要有较高的起动转矩又要限制起动电流,若高起动转矩的笼型异步电动机不能满足要求,可以采用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在转子电路中串联合适的电阻,既可提高起动转矩又能降低起动电流.因而,要求起动转矩大或起动频繁的生产机械常采用绕线型异步电动机拖动.大功率电动机一般为绕线型。,调速。

三相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常用的起动方法有转子串固体电阻、频敏电阻或液体电阻.大功率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串固体电阻起动,不能无级调节,起动不够平滑。,调速。为了减小冲击,应在转子回路中串入多级对称电阻,并随着转速的升高逐渐切除起动电阻,因此设备投资大,操作、维修不便.串频敏电阻器起动,结构简单、维护方便,可以无级调节,但起动电流较大、功率因数低,使起动转矩受到限制,且不同容量的电动机要配不同规格的频敏变阻器.转子回路串液体电阻,能连续无级调节使电机平滑起动,具有起动转矩大、起动电流小、起动时间短、功率因数高、噪声小、温升低、结构简单的特点,并且可以通过调节液体浓度来改变阻值,使一台起动器适应不同功率的电动机,因此是大功率电动机重载起动的首选方案.

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主要调速方法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方法包括:变极对数、定子调压、定子变频、串级调速、双馈调速、液力耦合、电磁转差离合器等,从调速时的能耗观点来看,有高效调速方法与低效调速方法两种:高效调速指时转差率不变,因此无转差损耗,如多速电动机、变频调速以及能将转差损耗回收的调速方法(如串级调速等)。有转差损耗的调速方法属低效调速,如转子串电阻调速方法,能量就损耗在转子回路中;电磁离合器的调速方法,能量损耗在离合器线圈中;液力耦合器调速,能量损耗在液力耦合器的油中。一般来说转差损耗随调速范围扩大而增加,如果调速范围不大,能量损耗是很小的。下面就对改变转差率进行调速的几种方法进行阐述:

1、改变定子电压调速

异步电动机的转矩与定子电压的平方成正比,改变定子电压就可以改变电动机的机械特性和转矩,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普通笼式电机,因为它的转子电阻很小,转速低时电流会急剧上升。,调速。可用于绕线式异步电动机,其转子回路可串电阻或频繁变阻器,大部分转差能量损耗被引到外接电阻或频繁变阻器上,减轻电动机的发热。

2、改变转子电阻调速

这种调速方法只适用于绕线式电动机,在异步电动机的转子电路内串入调速电阻,当负载一定时,转子回路中串接的电阻越大电动机的转速越低,越小转速越高。此方法设备简单,控制方便,初期投资少,但转差功率以发热的形式消耗在电阻上,属有级调速,机械特性较软。

3、串级调速

目前,较先进的串级调速应用了可控硅逆变器控制的串级调速线路,其优点是能够获得较硬的机械特性,整流元件压降小,设备占地面积小,无旋转部分,噪声小,维护较简单,是绕线式电动机很有发展前途的调速方法之一,其缺点是,转子回路装有滤波用的电抗器,故功率因数较低。

四、使用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过电流保护

为达到安全可靠的全面保护,只靠设计一种保护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全面分析各种故障引起的电流异常情况,采用智能保护器或多功能保护器来保护三相步电动机的安全运行,保护器的设计应具有下面的功能:

1、设置电流速断保护

用于电动机内部定子绕组以及进线所发生的相间短路故障或相间接地短路故障,短路电流很大时,迅速切断电源。,调速。

常见的电流速断保护是熔断器和低压断路器。熔断器的熔体串联在被保护的电路中,当电路正常工作时,熔断器不起作用,相当于一根导线,其上面的压降很小,可忽略不计。当电路短路时,很大的短路电流流过熔体,使熔体立即熔断,切断电动机电源,电动机停转,起到保护作用。同样,若电路中接入低压断路器,当再现短路时,低压断路器会立即动作,切断电源,使电动机停转。

2、设置定时限过流保护

作为电动机运行过程中短路保护的后备保护,以提高保护整定的灵活性。

3、设置反时的过负荷保护

防止电动机长时间过负荷运行而引起的电流过大,防止由于电流热效应的累积作用,使定子部分过热而引起的损坏。

4、设置负序电流保护

防止电动机的各类非接地性不对称故障。

5、设置起动时间过长保护防止由于各种原因使得电动机不能成功起动时,大起动电流对绕组的损坏以及起动转矩对轴承的损坏。

结语:为了保证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全、经济和稳定运行,就必须要掌握有关异步电动机的安全运行的基本原理,对三相异步电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做到尽可能合理地使用电动机,避免事故隐患的产生,确保电动机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汤天浩《电机与拖动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李兴艳《浅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几种常用调速方法》[J]甘肃科技纵横2010(2);

3、马江鹏《浅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3);

4、罗恩华《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第3篇:中西医的相同点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 弱电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23-01

1 弱电机房的定义与标准

弱电的主要用途是传播信号与信息交换,它具有低电压、小电流、小功率以及高频率的特点,在信息传送的过程中不仅速度快同时还能确保所传递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弱电的特点来看,在智能建筑中设立弱电机房,作为弱电系统心脏的机房不仅能够为建筑提供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并且还能作为信息控制中心对系统进行监控。大部分弱电系统都具有自己独有的控制中心。弱电机房在通常情况下主要用于保安监控中心、公共广播机房、消防监控中心、网络管理机房、不间断电源机房、楼宇自控机房、配线机房、计算机中心以及卫星电视接收机房等。另外,一般工程都具有两个弱电机房,一个用于机电设备控制,另一个则用于信息控制。在进行弱电机房的布置过程当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为系统集成提供便利;弱电机房的布置地点选取要使其与建筑管道接近、高于或等于建筑最高基准面、保障用电且要利于控制机房温度;机房的建筑面积必须达标以确保网络设备的可靠性。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合理性原则,促使机房建筑面积达到经济实用的效果;将管理人员的投入因素以及客户对系统的管理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在分隔机房功能区域的时候切忌混乱,应该清晰明了从而方便识别与维护。

总之,在对弱电机房进行施工与设计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再结合自身技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房要结合机房需求和国家标准进行综合的考虑。弱电机房作为弱电系统的中心,只有其位置得以确定才能促使系统设计和综合管理设计的顺利展开。

2 弱电系统的综合管路设计

为了保证弱电连接线路的连通与要求相符合,因此弱电系统有必要在工程建筑中置放许多的保护管以及桥架。再加上弱电系统的综合管路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弱电桥架、墙体预留空洞等,所以施工图的设计要与系统要求相配合来进行综合的设计。

智能建筑中的规模、线路庞大且管路复杂从而促使了弱电桥架的安装及设计被广泛运用。弱电桥架能够将预埋线路大量减少,从而使在施工过程中预埋的盲目性所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减少。这样一来便为线路修改与维修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对桥架规模设计进行确定的时候要依据弱电系统的走线容量,而桥架的走线也要结合机房、弱电井、公共走廊的具置及走向,从而确保桥架连通的合理性。另外,桥架的设计与剪力墙的后期护理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桥架的走向要尽力与剪力墙、沉降缝相避免,若遇到有的地方无法走桥架则务必在此处预留空洞并给予适当处理。

在弱电功能已基本确立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管路设计应该尽量使用预埋管,用于弱电系统的最好选择G25,从而使空间余量较多。预埋管在在长度方面要尽量选择较短且平直的,最多不超过需两个直角弯。以上是关于预埋管的选取,在其安装方面要注意防止穿越建筑的伸缩缝与沉降缝,当必须穿越的时候则需要对所穿越的线管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另外,弱电管线同弱电桥架的接地要充分确保其安全性,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或铜线交接来确保接地的牢固性。

3 弱电系统的供电

弱电系统的供电在电气设计过程中通常容易被忽略。根据电气工程规范要求来看,将弱电系统供电的设计以及施工交予弱电工程商是不符合规定的。弱电系统的供电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子系统进行单独供电,因此为了满足弱电系统的供电要求,就必须要加强电气设计与施工。

强电系统对弱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弱电系统的供电线路与动力、照明等强电系统是不可以通用的。大多数弱电系统之所以都具备单独的供电要求正是为了确保对设备进行供电的安全性。另外,一般情况下计算网络都会选择使用USP来进行集中供电。因此在进行强电设计的时候要给予适当考虑。USP机房供电的进线在容量方面有要求,出现在集中供电方面有要求。就算选择不间断电源供电的工作站也会在单独回路供电方面提出要求,从而有效防止电路混用对系统带来的危害。

从当前的弱电系统发展形势来看,其正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完善,它在内容上也不再是简单的弱电系统累加。弱电系统已经成为了既具有集成要求又具有关联性的综合性智能化系统。就当前的流行趋势来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项目通常采用总承包式。同时也要求承包商具有以下条件:具备建筑智能项目管理的经验与实力;具备实际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策划以及实施能力;具备承接建筑智能项目的相关资格证书。

4 弱电系统的接地系统设计

接地系统不仅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其科学性还为施工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且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在接地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接地体通过所在建筑的基础地梁内主筋、保护接地、防雷接地以及各类弱电设备来进行接地。接地的电阻应该控制在1欧姆以内。建筑工程的接地系统设计应该由建筑设计单位承担,然后依据弱电系统的要求对接地系统展开设计,同时还要提供给弱电系统的应用部位相应的对接端口。另外,弱电系统的接地还要以建筑物的接地系统为基础。

5 弱电的竖井和弱电管理间的设计

弱电的竖井安排对于弱电应用环境系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传统的弱电井只是单纯的弱电系统过线通道,就算是对之进行设备安装也仅仅停留在少量的墙装设备。当今正处于信息科技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于是就决定了其对各种数据的通信线路都提出了要求,其中就包括长度的限制。在智能建筑当中,计算机系统的水平线路通常会选择使用铜质双绞线,即UTP,它同网络传输的带宽有着重要联系。我们结合综合布线的规范与标准看来,网络交换机的UTP线路到PC工作站的长度不可大于100米。同时还应该考虑管路的弯度、竖直以及建筑边缘至弱电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60米等一系列因素。所以,在进行建筑平面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间作网络管理间的弱电竖井位置。

尽管弱电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十分重要,但是各种建筑项目当中在进行弱电系统设计的时候要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换而言之就是我们要充分引起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与规划的重视,进而促进工程界面的协调。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医的相同点范文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并伴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常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猝死,可见于病程中任何阶段。西医对该病治疗目前仍无有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从根本上逆转心肌细胞损害,改善心功能,仅是针对心衰、心律失常、栓塞等对症治疗。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dcm在此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行性选择。

1 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名探讨: dcm早期仅有气促、心悸、乏力表现。存在心功能不全时,症见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血等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归属为“咳喘证”、“痰饮证”;当右心功能不全时,症见食欲不振、腹胀、下肢浮肿等,可归属为“水肿证”。晚期常同时见到上述左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是全心衰竭,可综合归属为“咳喘、水肿证”。

dcm中心律失常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或为首发症状。常见心律失常有室性或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各种传导阻滞、心动过速等,根据本文由收集整理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慢速型心律失常,均属于“心悸”、“怔忡”范畴。部分患者可因心律失常而发生晕厥,归属于“厥脱证”。

猝死也可见于dcm,常多发生在大龄儿童和年轻成人,也是引起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严重心血淤阻,而致心气心阳暴脱的“厥脱证”。

1.2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为正虚邪恋。正虚,多由先天禀赋虚弱和后天失养所致。正虚即人体的阴阳气血之虚,dcm表现为心的气血阴阳虚弱,其中尤以心气虚心阳虚为主。心气虚则运血无力,易致血行淤滞,或瘀血,导致心脏血淤或血脉淤阻之证,症见气短或气促、心悸、乏力。心气虚,久之可致肺气虚而卫外失职,易招致外邪侵袭而加重病情。同时心气虚渐致心阳亦虚,心阳虚可渐致脾肾阳虚,致使脾失运化水湿,肾失温化水湿,从而痰饮、水湿内停。以上瘀血、痰饮、水湿、外邪之侵袭俱为有形之实邪,实邪久恋,更伤正气,最终形成正虚邪实之证。此外,心气虚,血脉淤滞可导致肝淤血,症见肝肿大,触压疼痛等。若血运淤滞累及脾运失职,胃失和降,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若累及于肾,使肾阳虚损,不能温化水湿,加之脾阳不能运化水湿,则水湿内停,症见尿少,下肢浮肿等证。进而病变除肺、脾、肾受累外,还可波及到诸多脏器,如肝、胃等受累。若上述诸症俱现,是心功能不全的危重表现。

心肌病时因心气血阴阳之虚,而心肌失养,心神不宁,则症见气短、心悸、怔忡、脉律不整,或快或慢,或参伍不匀。脉诊时可现疾、促或结、代或散,甚至可见到十怪脉等心律失常的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心肌病时,心气虚衰,运血无力,气虚血瘀是导致脉络瘀阻而发生栓塞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见心血淤阻、冠脉梗死的胸痹、真心痛;脑脉阻塞的中风;其他肺、下肢静脉等均可发生栓塞,以上栓塞的发生,多与心肌病心脏房室腔扩大、房颤密切相关。

心肌病常可导致猝死。猝死多在栓塞和严重心律失常时发生。是因心之气血阴阳俱虚或气血突发瘀阻,气血失调,阴阳离绝的厥脱证,符合中医亡阳之诊断。

1.3 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各类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确诊病位在心,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受损的心肌疾病,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心之阴阳气血俱虚,标实是在本虚基础上加之六毒邪侵袭心脏,或心本身因心气虚而运血乏力,而导致血瘀,久之心病渐波及于肺、脾、肾、脑、肝、血脉、心包等脏腑,产生痰饮、水湿、瘀血等实邪;诸实邪的存在,更加损伤心之气血阴阳,病情愈加严重。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治疗各类型心肌病,必须审视心之气血阴阳虚损的程度予以补虚,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法,也即固本之法。在固本的基础上要审视存在实邪的性质,予以祛邪,如实邪为瘀血治以活血化瘀,为痰饮治以宣肺化饮,实邪为水湿内停者治以健脾温阳化水,为外邪者解表祛邪。诸邪的消除可减轻或消除对心脏的损害。以上扶正与祛邪还需遵循中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法则。如此,方能缓解病情和防止病情继续恶化。

总之,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故治疗方法上也不完全一致,不同病程阶段病机亦有侧重点,这符合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诊治方法。总之,要对因治疗,在对因治疗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治疗。

2 西医研究进展

2.1 西医治疗进展

2.1.1 一般治疗:

包括戒烟限酒、限制活动量,防治呼吸道感染,排除任何引起心肌疾病的可能病因并给予积极治疗。

2.1.2 药物治疗:

近年来该病的治疗原则从单纯改善血流动力学向神经体液综合调整即生物学治疗模式转变,这是史上治疗心衰的一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的改变。治疗dcm的西医药物包括:利尿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及改善心肌代谢类药物,其中acei、β受体阻滞剂在患者血压、心率各方面可以耐受的情况下一定要调至最大耐受量,这对逆转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全因死亡率等各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1.3 外科治疗:

dcm患者经过长时间的治疗,但病情持续进展,最终药物治疗无效,发展为终末期阶段,在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目前治疗dcm的外科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心脏移植、心肌成形术、部分左室心肌切除术、二尖瓣成形术、左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等。在上述方式中心脏移植术比较成熟,且年存活率较高,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供体缺乏,手术操作复杂,以及排异反应等不利因素,该方法并未广泛应用。其余各种术式均处于临床观察或正在研究之列。因此,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总之,目前的治疗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死率,但仍存在很多局限。dcm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遗传病,在dcm患者的基因中有一部分的改变,因此,可通过基因抑制治疗dcm,该方法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dcm的基因治疗还处在实验阶段,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的治疗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尚不明确。这种新的治疗手段面临的问题很多,如选择何种移植方式、心肌损伤后合适的移植时间、移植数量、最佳移植途径、安全问题等,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第5篇:中西医的相同点范文

随着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在社会上、甚至在我们的同仁中不断产生着“中医学科学吗”这样的疑虑,更有甚者用西医学的方法论来解释、验证中医理论。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不科学的东西能经得起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吗?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中、西医学的含义及由来

1.1中、西医学的含义

中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与现代医学相对而言的。所谓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传播和发展以前就已经存在几百年的有生命力的医疗实践,而且至今在应用(《WHO第八次工作纲要》)”。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完整、经验最丰富的传统医学,包括汉医、蒙医、维吾尔族医、藏医,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医等。西医学即西方医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它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因的致病作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为目的一门科学。

严格说来,医学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分。现代医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西方医学又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中、西医学之说的由来

几百年前,在我国是没有中医学与西医学之说的。其说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代,但是在以前,对中国医学影响并不大。直到19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日益广泛的传播:由沿海向内地、由开办诊所到建立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100多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中医、西医之称。清初学者戴震曾主张将中西知识结合起来,他曾说“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使“中西两面法权衡归一”。至清末唐容川等人提出系统的中西医学汇通之论,民国初年以降通派大兴于世。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在中国,人民习惯将医学划分为中医、西医。并理解为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这种划分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些混乱,也导致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因此,一些人用西医学的方法论研究、验证中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就不足为奇了。

2 中医、西医学的相同点

总的来讲,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的范畴,作为医学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者知识的实践活动。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的对象相同

中、西医学都面对的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研究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使人康复。从这一角度来讲,中、西医学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都能对人体的生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2.2认识疾病的角度相同

两者都是从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如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多认为由于外邪侵肺,导致肺气不畅而上逆而引起,而西医多认为是多种外源性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的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从“咳嗽”这一现象而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法而治愈疾病。

2.3产生的基础相同

事实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学是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无穷循环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则是通过实验―理论―实验的无穷循环的过程。换而言之,两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形成新的、正确的理论。

2.4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同

中、西医学不仅在研究对象、认识角度和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在治疗疾病的目的上也都是为了起到控制人体如对患者“细菌性痢疾”(下痢脓血、红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的治疗,西医可用黄连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可用针灸治疗,即用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人体抵抗能力(吞细胞的活性)增强,并配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从而达到痢止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都把行医防病作为神圣的事业,在诊治疗程上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在治疗上多以药物为核心而治疗疾病。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实践检验,两者都是科学。

3 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3.1产生的时代不同

中、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是人类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中医学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先秦时代,一般认为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三国时期。西医学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和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大致经历了希腊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段。

3.2 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与西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反映医学对象的。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原子论。它认为世界的事物是可以分解、分离后,单独进研究的。而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认为世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医学是为科学文化形式表达和反映医学对象的:诸如 细胞、细菌、病毒、器官、组织、免疫、神经传导、能量代谢等等,都是纯粹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文化形式,很少有民族区域人文色彩。这样的文化形式超越了民族区域的限限制,是任何人都无法不承认和无法不相信的。而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特定的人文背景,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和整体效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统一。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三品和寒热温凉四性;反映治疗原则的提壶揭盖、逆流挽舟、培土生金、水火相济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特殊的概念和范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医之间在理论上还不能沟通,其差别无法弥补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时,往往有许多论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而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则又容易理解。诚然,人文科学本身具有的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是现化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但无庸置疑的是,中、西医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现在,很少有人用中医理论来解释、验证西医,那么为什么又要用西医的方法来解释和验证中医呢?我以为面对共同的医学难题应互相取长补短,把精力用在发挥各自的特长上。

3.3 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

由于中、西医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对人体的研究方法有异。从总体上说,中医主要是采取以表知里的推导方法,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以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是整体系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元素分析的方法,利用精巧的解剖技术、高倍显微镜观察和精密的化学分析,以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如:西医把人体的神经系看成是人体中最主要的控制系统,虽然后来有所变化,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自主)神经系统。近来又提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而中医则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观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现象,对人体提出“肾水蒸腾,心火下降”,人体的运动是“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是一个自成的完整系统,并没有一个优先的控制系统来调节人体的运动。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医学的西医学只要向前走一步,也会形成中医的这种对人体认识,因为其提出了人体分为9大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是相互联系的。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协同论,在众多的相互影响的系统由必然存在一运行同期最慢的基本运动系统。这就是支配原理,它支配着其他系统的运动。而中医则抓住了这升降浮沉(阴阳的、气血的、脏腑的、经络的)基本运动系统来进行理论论述的。

3.4 临床诊治疾病的角度不同

由于中、西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中医学采用的是综合、归纳的方法和运动辩证逻辑;西医学则是采用分析、演绎的方法和运动形式逻辑)。因此,中医学重视人体正气(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个体特异性和因时因地之差,多从病理反推生理,其诊治疾病的单元是一定时限内疾病功能状态的“证”,即“审证求因”,从病证出发寻找病因,从结果追溯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顾及致病因素的物质实体本身如何,而是着眼于病因对人体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整体反映上认识病因。因此,如果人体无偏盛偏衰,无太过不及则为健康之“平人”;西医则从群体研究资料入手,诊治单元是从疾病的共同规律和以生理学为标准、以病理学为依据,按时间流程认识“病”,主要借助于近代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着眼于寻找致病的物质实体―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水盐代谢、细胞变异、神经体液等。研究各种有损机体的物质因素,直接研究它们的属性、生活史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作用,然后找出消除它们的措施。再者,西医在诊断疾病时,并不是医者直接从患者身上得出诊断,而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有一个中介系统,如X线、CT、磁共振。又比如各种系统检查,以及更为先进的生物基因实验检查等,中介一旦建立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同时,中介也是技术外化过程中形成的客体系统,它是诊断系统由技术内化的过程形成,就是说这个诊断依靠的是主体(医者)的把握力,是心的感悟和顿悟的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而西医则重视病因治疗,致力于寻找针对病因的特效药,如抗菌、抗肿瘤之类的药物。

3.5 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不同

由于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因此,对药物的认识和在使用上亦迥然有异。例如,对出现感冒症状(咳嗽、咯痰、发热)的患者在给予解热剂、止咳药,以及必要时投以抗生素进行治疗时,不太考虑此时患者全身如胖瘦、强壮虚弱等体质的情况。实际上,是针对感冒这一病状进行治疗的。与此相反,中医治疗同样的感冒症状,对身体强壮(阳证)和身体瘦弱(虚证)的治疗用药选取的方剂和药物是不一样的,前者多用葛根汤,后者多用真武汤,这叫随证疗法。总之,西医学主要用单体化学药物与生物制剂,中医主用复方。西医学也有复方,其复方主要用于药物的协同作用或用以消减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的复方却有着多方面的用意(减轻某药的毒性或增强某味药的作用,或加强全方的作用等)。

4 中、西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偏于整体看问题,后者则偏于局部的分析方法看问题。因此,二者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4.1中医学方面

(1)直观性:中医学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尤其是受孕育中医学的我国古代科学的这一母体的影响,也存在着学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细、量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二级学科的边缘、界线及学科前沿。另外,从方法论上讲,哲学层次、亚哲学层次的方法代替不了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特殊方法,它只能通过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抽象、假设、模型等起作用。还应该看到,中医学在目前的自身学科的学术标准的基础性内涵建设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

(2)相素性: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轻视了实体本体的研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合系统,很难将人体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故而没有走西方对抗医学之路,去着力发展外科手术,合成药物疗法。在近代西医学的竞争中,中医长期处于受排挤、歧视和被改造的地位,中西医学理论上的差异便是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

(3)猜测性:中医将哲学引入其中,丰富了中医说理的表达,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心主神明等,但也把哲学的概念引入了中医的内容,使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说法,产生了歧义性和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细节方面了解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许多方面带有一定的猜测性。

4.2西医学方面

(1)不能完整反映活的人体:由于西医对人体各部分、各个过程进行分别研究的传统方法不能完整地描述活的整体现象,如:西医将人体分为9大系统,然后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这种按系统分别研究的方法近来也遇到巨大的困难。如内分泌系统,原来认为内分泌素是由内分泌腺体如垂体、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分泌,现是发现心、肝、脾、肺、肾皆可分泌内分泌素,甚至连血管也分泌内分泌素。因此,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西医学自身受到很大冲击。中医则不然,在心、肾的升降运动上还必须有肝主疏泄、肺主肃降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升降浮沉的基本运动,这种协同运动还必须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能量供给才能形成稳定的运行系统。

(2)解剖破坏了人体内在的特殊联系:人体毕竟不仅仅是一部要拆卸、可安装、可还原的机器,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着的生物体。人至少具备以下5种不同的属性:自然属性的人、社会属性的人、精神心理属性的人、信息属性的人和组织结构(包括器官、细胞、分子)属性的人。因此,单纯针对人的组织和结构属性进行研究,破坏了人体与局部的、内在的特殊的(目前发现或没有被发现的)联系,妨碍了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探讨;在实施防病治病时,不能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见解已逐渐为现代人类所共识。

第6篇:中西医的相同点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传统医学的需要和中医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之一是中医事业的参与者能正确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仅涉及当前的专业工作者,还包括:潜在的和将来的学习、研究者;服务的对象;对中医进行管理的公务员和其他可以影响中医发展的人群等。弥补现代人群对中国传统知识的薄弱需要巨大的经济、时间成本,因此,在传统基础上构建符合现代人习惯的科学体系有利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1传统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基础

1.1传统中医学是有限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  西风东渐以来,对传统中医科学性的怀疑一直存在,也存在着科学标准不适于中医药评价的论点。1888年,达尔文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辞海》1999年版认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简言之,科学就是发现事实并研究其规律。传统中医理论以人体、环境等客观事实及其相互规律为研究对象。脏象、经络、病因、证和中药学等是对客观事实的发现、总结;阴阳的对立、互根,五行的生克制化,辨证施治,方剂的君臣佐使,中药的七情等是对客观事实间规律的研究;司外揣内、四诊合参是依据可辨识的客观现象,探究当时不可见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尽管形成、发展过程中解剖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学还处于萌芽甚至空白阶段,但传统中医学以客观事物及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性无可置疑。

1.2必须坚持的传统中医学科学理论基础

1.2.1依据独特标准的分类学  分类学是按一定的特征将对象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类别,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基于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传统中医学提出了对客观事物独特的分类标准,并以比喻、指代等古汉语常用表达方式予以命名。例如:阴阳、五行学说是按人为标准,对整体事物中相对区分又相互影响部分进行的分类学研究,由简单的两类到比较复杂的五类,是对事物由整体到结构的研究。张景岳说:“阴由者,一分为二也”,说明了其分类的实质。

1.2.2以客观实践为基础对事物间相互关系规律的阐述  传统中医学建立了独特的分类学以后,通过大量实践总结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比如在脏腑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脏腑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对疾病的诊疗,取得了确切、独特的效果。

1.2.3分阶段、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核心方法。机体状况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根据病程的演变以一定的频率进行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即进行分阶段治疗。另一方面,传统中医学建立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模式,是当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中的一个发生病变时,通过影响另一个的对靶点方式来调整病变部分的功能状态。

2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构建

2.1以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文化环境的变迁,现代汉语中文字的含 义发生了许多变化,容易出现郢书燕悦式的曲解、误解。另一方面,文字常常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习惯,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但语言表达方式并不是表现独立性的标准。过于强调表达方式的“原汁原味”易于造成舍本逐末。如将“阴阳学说”改称“α-β学说”似乎可以增强其科学性的感觉。不同表达方式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现代人对其理解的差异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中医学中还存在着经络这样尚不能用实验来证实其本质的基础理论。同样尚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的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却成为现代经典力学基本定律,而根本不存在的“经济人”概念则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这说明符合当代人思维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更能强化人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如将经络初步地解释为“人体内相互影响的组织、器官之间的连线”有可能提高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度(“连线”这个词语就比较符合现代人“既非物质性存在,又能显示各点之间相互联系客观存在”的思维习惯〉。以现代汉语表达方式阐述的中医理论和进而形成的现代中医学体系,将更易于被当代人接受和应用,降低人们的学习成本,为中医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条件。

2.2保持传统中医学分类标准的情况下,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纳入现代中医学的疾病分类体系,提高诊断水平  传统中医学以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对象,形成了自身的病、证分类体系,具有指导疾病诊治的独特优势。源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四诊合参”和《灵枢·外揣》的“司外揣内”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在有限条件下,传统中医学将医师可以运用的诊断手段和可以观察的对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收集全面的信息,探求机体的内在变化。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应充分理解和坚持这一根本目的。

当代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医学收集人体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对疾病演变的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现代中医学不必将基础科学的成就视作其他学科的专利、自身的禁地,而应充分利用一切科学成果,特别是吸收西医学诊断疾病的成果,以达到收集全面信息,探求内在变化的目的。

中、西医诊断疾病时面对的对象是唯一的,方法和结果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现代中医学体系的构建,可在保持传统疾病分类的基础上,将西医诊断作为细分诊断,纳人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成为中医诊断的组成部分之一,即不再采用目前常用的单独中医诊断或中西医诊断并列,而是将西医诊断纳人入中医疾病的诊断分类体系,如诊断为“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其中的“眩晕”为一级诊断,高血压、内耳眩晕症等为二级诊断。纳入西医学诊断可使中医学取得明显优势:①适应现代人的习惯。现代人群接受西医服务的仍然占有较大比例,对于西医的诊断方法、结果更为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②因条件限制,传统中医诊断方法对某些病、证内在病变的认识存在不足,如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吸收西医诊断体系后则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方法,大大提高现代中医学的诊断水平,避免临床的失误,使患者获得有效治疗。③保持中医自身的疾病分类体系,促进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由于将西医诊断作为二级诊断,既充实了中医诊断体系,又能保持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独特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级诊断下的不同疾病,其病因、病机到诊治方法、演变规律都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可根据不同的细分疾病,开展深入、细致的辨证研究,掌握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诊治方案。例如,不仅仅对“眩晕”进行辨证施治研究,而且根据诊断结果分别研究“眩晕(高血压)”或“眩晕(内耳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发生和发展规律,加以辨证,其结果必将提高中医诊断水平。

2.3将现代治疗手段纳入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效果,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  传统中医学不缺乏治疗方法的创新,新的方药不断出现。其原则都是在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新的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现代中医学可在分析现代治疗手段后将其纳入自身的治疗理论体系。比如:输血、维生素K等止血药物、手术结扎、缝合断裂的血管可以纳人“血虚则补,血脱则固,出血则止”的治疗体系之中,而纤溶酶等溶栓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则符合“血瘀则行”的治疗原则。另一方面,纳入新的治疗手段后,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掌握方药等传统手段和现代治疗方法,服务对象身心状况的演变规律,特别是对预后的判断,确定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和不同病证的诊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