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职业素养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经济知识化;国际贸易;素质培养
2012年,我国入世已经进入了第十一个年头,我国经济全面较快发展,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人才的短缺是我国遇到的一个较大瓶颈,这是决定我国经济未来发展速度的关键问题之一。有数据显示,入世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人才的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此外,现有的国内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也远远低于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如何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对外贸易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从根本上说,市场经济专业人才的素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目前,对外贸易人才的就业渠道较宽,包括国有外贸企业、生产自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条渠道。同时对对外贸易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
国有外贸公司在巩固传统的进出口贸易的同时,还积极扩大经营范围,寻求新的业务和经济增长点。一大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式公司纷纷崛起,业务范围涉及金融、保险、钢铁、化工、纺织、机械、运输、餐饮、电子、信息等诸多领域,甚至组建了上市公司。虽然,其对外名称还是原来的进出口公司或集团,但经营范围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进出口贸易了。随着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对对外贸易人才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仅仅懂得进出口贸易的一般程序和一门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大批掌握多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这为对外贸易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跨国公司的门槛是很不容易跨的。据许多外企老板反映,应聘的高学历人才中符合他们要求的很少。调查显示,外资企业希望应聘人才具有的特征是:较好的专业知识与外语能力结合;必要的经验和眼光;无偏向观察问题和贯彻到底的能力;对本土市场的把握和较广的社会关系;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水准、守时高效的工作作风。
现代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反过来,要适应竞争,一个人也应有相应的健全素质。一个合格的对外贸易人才应具备以下三种最根本的素质:应具有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即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即“国际人”或国际型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善于与人共处。即通常所说的,不仅有很高的智商,还有很高的情商;既有创新能力,还有与人共处的能力,即团队型人才。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上素质的人,这也是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途径
国际性和开放性是体现大学一流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这种本质更加凸现出来。因此,从增强专业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入手,提出对外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新思路。
(一)采取多种形式改进办学方式
高等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一些大学全面开展合作。例如,互换教师,互换学生,互换教学计划和图书资料,互相承认学分,联合进行教学、科研和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实行联合培养、授予学位,开展学生暑期课程和文化之旅等活动。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把外贸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做短期交换生,也可以搞联合办学、联合授予学位。通过这些形式的合作,使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和内部管理能尽快与国际规范接轨。同时还可聘任国内外专家任教或讲学,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二)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生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以人为本,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方案,都必须通过教师来付诸实施。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要造就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借助具有较高素质,特别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质量观念的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如何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转贴于
可采取将本校内部教师定期轮训,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学校和科研机构深造,以掌握更多的高科技新知识。特别是应该把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地送出去,帮助他们提高,既要留住他们又要培养他们;鼓励他们通过在职自学、考取博士或者出国进修,来更新知识结构,了解世界学术前沿动态,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素质。打破过去那种教师备一次课讲好多年,知识陈旧的现象,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汲取国内外新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只有让学生学到并掌握世界上先进的知识,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与国际接轨,同国外同行竞争。
(三)要对学科建设具有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兴应用学科,又不断淘汰了一些陈旧学科。因此,应对学科建设有一个全面性的了解和把握,对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更新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哪些是要发展的,哪些是要压缩的,哪些是要淘汰的,研究清楚与之相关的动态,不要把别人要压缩或者要淘汰的东西当成宝贝拿过来加以学习,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和空白,想办法去弥补和赶超,这样才能站在前沿位置。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厚”,即基础理论宽厚;“精”,即精选少开;“实”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就业需要;“新”,即紧紧追赶学科的发展。各院校还可以根据办学特色和所属地域背景,开设一二门专业特色课程,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第三,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应选择部分课程开设双语教学,并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和世界各国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活动不断增多,各种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规范的人群汇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导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因此,应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应包括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专业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中应突出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中应突出博学多才、视野开拓;专业素质中应突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应突出灵活的反应力、良好的控制力、较强的适应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把学生培养成既是国际人才又是爱国者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医德;职业素养;发展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职业素养是个体行为总和构成的,职业素养是个体内涵而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医学生职业素养是指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掌握自身较高的专业技能之外养成作为一名良好的医务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良好的沟通技能、高尚的医德、虚心接受学习的习惯等各个方面。总结而言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是医学生以后从事医疗相关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因此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医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一名医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医德,医德作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医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高的医德才能有效的缓解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社会。因此医科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
首先掌握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然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与医学生一起努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
二、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越来越多的医科院校所重视。许多医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是片面的重视医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已经不能被忽视。但当前在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不清晰
医科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和行为。与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不一样。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相对模糊,没有现行的教学教材,即使有也不可能按照现有的教学教材进行职业素养,毕竟职业素养是相对比较内化且隐性的东西需要通过有别于实际动手能力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当前在教学过程中,都比较偏重医学生的专业教学和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而很少涉及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素养的提高更多的落实到了医学生的辅导员工作中去。
(二)部分医学生缺乏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医科院校从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角度出发比较已经越来越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但部分医学生自身作为教育的主体却没有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下注重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甚至有医学生缺乏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在部分调查中发现问及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时更多的医学生只是单纯的提及医学生医学技能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所起的作用,而忽略了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对其立足于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医学生要立足与社会需要的是医学技能与职业素养二者都比较优秀才能更好的在医务工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医学生应该注重对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医科院校教师的素质也需要得到提高,提高的不止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更多的是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能力的提高。此外如何探寻医科院校学生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互动合作得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也是医科院校需要加强的关键点所在。
三、立足学生医德形成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职业素养对每位医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医生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提高职业素养,所以在对在校医学生的培养中,就要培养医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的理念,就要培养医学生学会学习,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现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医科院校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得到提升,用人单位对医学生职业素养要求逐渐提高,学生对职业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明确。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对医学生整个生涯发展过程来讲都非常重要。结合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实际现状,医科院校应该采取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学生自己作为教育的客体也应该自己多方努力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医科院校教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来到医科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其作为教育的客体,在接受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医科院校的教师这一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日常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医科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专业教师的努力和辅导员教师的努力两个方面进行。医科院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都属于医科院校的教职工,也都是医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发作过程中起到有效推动作用的教师,只是这两类群体在医学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不一样。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影响
高职教育的使命与特点要求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师素质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的需要,实践能力普遍较弱的现实问题,众多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培训“双师型”教师。
构建并完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考核制度和多层次的激励体系是充分发挥“双师素质”教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作用的积极途径。
一、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一)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的使命要求高职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和双师素质。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是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办学理念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因此,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这要求高职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企业实践经验和双师素质,以及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的就业和市场意识。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当前,学术界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认识,存在多种观点。较主流的观点是,“双师型”教师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拥有高等学校讲师及以上职称,并取得相应的行业中级以上专业职称或行业特许的职业资格,经常性地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并取得良好业绩的专业教师。可见,“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应具备教师与技师的双重知识和能力,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将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科学地融合。
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要问题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岗位最基本的、必备的职业素质与能力,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认识等方面。当前的人才市场,之所以会出现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就是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职业道德淡薄。虽然大多数高职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各类职业共性道德的重要性,但却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了解不多。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有17%的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很了解,近51%的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了解一点,32%的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完全不了解或不清楚。”①
(二)职业认识不足。尽管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却往往对其缺乏深入的认识,如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
(三)职业理想模糊,缺乏职业规划。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不足对等原因,虽然大多数人能基本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但却缺乏明确的职业理想,“仅27%的学生有比较系统的职业理想规划,45%的有职业理想规划,但不系统。”②
(四)职业技能缺失。基本职业技能是劳动者成功地从事某一岗位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职业技能,才能胜任该职业的实践活动。当前的人才市场,之所以会出现高级技能型人才短缺,而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就是由于学生职业技能缺失,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三、“双师型”教师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各种压力,有些学校只注重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的不重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以及学校的管理等都会影响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薄弱的师资力量会加重各个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有些教师往往无暇顾及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埋下了隐患。如果不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很难达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社会竞争也越激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求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就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就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这个过程是长期、缓慢的,不能一蹴而就。学校要在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了解和实践“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参加比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残酷,磨炼意志,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团体运动项目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集体意识,学会团结互助,互相协作,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1)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育观念。要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来改革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专业设置和职业特点,积极开展职业性体育教程,为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服务,以合格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职业素养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践中,要提高体育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比重。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企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将体育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效仿普通高校,要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学生职业工作和体育教学共同性方面的发展。在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将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保证学生提高体育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将体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职业生涯的影响力,和对职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到积极参加,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快的适应工作生活。
(3)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要将体育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所以,体育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各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赛,让学生在输赢中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职业环境,了解自身的不足,便于后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一些合作项目的小游戏,让不同专业特点和身体素质的学生一组进行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4)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保证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者。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了解,采用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5)让学生树立职业素养教育的观念
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对职业素养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己。如果学生能够自发的将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教学、生活结合起来,那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体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从小事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3、结论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当为;必为;可为
作者简介:王杨(1980-),男,安徽芜湖人,上海海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涯教育与咨询。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计划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14-05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使命。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却与“立德树人”的本义日渐偏离,尤其在就业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日益被功利主义所遮蔽,其人才培养目标日益被弱化和窄化为就业率、职业能力等显性政绩,突出表现在毕业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日益成为学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与瓶颈,也日益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对全国部分高校已经工作1-6年的毕业生开展了大范围的调查,调查显示:“高校培养明显不足的是非正式能力。非正式能力严格而言,主要表现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与素养。毕业生进入职业生活后所反馈的非正式能力缺失,正是源自对教育中的人、教育原始底色的体系性和制度化的遗忘。调查中,学历越高、学校层次越高,毕业生所反馈的非正式能力表现越弱,也大致凸显了体制化教育中‘人’与‘才’颠倒的逻辑。”[1]笔者近年来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跟踪调研时也发现,职业素养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一以贯之最看重的就业素质,也被认为是对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生涯可持续发展起决定作用,需要重视的核心素质。这就需要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职业素养教育具有的价值,科学厘清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全面审视高校职业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积极构建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从而切实履行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回归教育的本义和本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当为: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对待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自觉的态度对待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考量,是对职业素养教育价值的觉悟和觉醒。提升职业素养教育自觉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和特征,需要我们深度认同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全面理解职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新华词典》将人在后天教育或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品质称为“素养”,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2]在这一界定中,明确指出了理解素养内涵的关键词暨品质、养成、教育或环境影响。然而,作为“素养”下位概念的“职业素养”普遍认为是一个较为新颖、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因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现有文献看,对职业素养概念的理解尚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难取得一致。但是,梳理相关文献,结合对素养的理解和对毕业生跟踪调研情况,笔者认为所谓职业素养(professional attainment)是人们在后天教育或环境尤其是职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并通过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系列品质的综合,一般包含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如:忠诚、敬业、爱岗、诚信、务实、合作、创新、学习等。有研究者结合“冰山理论”将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其中显性素养是指职业技能,隐性素养则是指除了职业技能,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还需要具备的其他能力特质[3]。其中,隐性素养往往容易被忽视,却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职业素养的特征中进一步厘清职业素养的内涵。第一,具有鲜明的养成性和稳定性:职业素养完全是后天养成的结果,职业素养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变,从而成为个体的典型独特品质。第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情境性:职业素养与行业、职业密切相关,职业素养源于职业活动、发展于职业活动、体现于职业活动、作用于职业活动。第三,具有鲜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职业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中有着显著的差异,同时,一些基本素养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又有着共性的要求。第四,具有鲜明的传统性和时代性:职业素养既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在行业和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素养不可能独立于时代特征而存在,时代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基调。第五,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内生性:职业实践活动是职业素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尽管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大多属于意识领域的范畴,但是如果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显然也是无益的。同时,职业素养只有通过培养、体验、实践并不断内化、升华为个体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实践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职业素养作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式概念之于个体、组织和经济社会的重要意义,职业素养是个体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必备要素和关键因素,是个人及时充分就业并获得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职业素养同时也是组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立业之本和必要条件。
基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素养养成规律,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动适应行业、职业发展形势,坚持开放、协同、合作的原则,通过教学、实践、环境、文化等多个维度和途径,将职业素养的理念统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合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广大学生坚定职业信仰、铸造职业精神、培养职业习惯、培育职业气质、唤醒职业意识,内外兼修、神形兼备,促进学生的全面终身发展。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以隐性职业素养的教育为重点和核心。
(二)深度认同职业素养教育的价值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纽带,又是体现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决定了其能够“尊重人、关心人、凝聚人、培养人、发展人”,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润物无声地促进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延伸育人为本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为先的功能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生涯发展。同时,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素养与民生的关系。职业素养之于学生,应当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需求、普遍需求,也是终生相伴的需求。因此,要靠职业素养教育舒缓学生的就业压力,温润学生的美好心灵,涵养学生的多彩人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保障学生的文化权益。我们讲立德树人,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讲以人为本,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我们讲促进发展,职业素养应该是一个必备的衡量尺度。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职业素养教育的提出正是缘于近年来学生令人堪忧的职业素养现状,这深刻地折射出目前职业素养教育的边缘化、碎片化、低效性。职业素养教育业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短板、瓶颈和薄弱环节。职业素养教育正是力求突破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技能至上的狭隘,将人才培养与素质养成有效衔接,从而实现从“专业技能”向“德才兼备”,从“职业能力”向“职业素养”的转变,将职业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色和优势发挥至最大化。同时,不能将职业素养教育仅仅作为一种手段和一种支撑来强调,应该成为高校内涵建设和提升质量更深层次、更高境界的追求。这既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地位、作用、价值认识的新飞跃,也充分反映了时代赋予高校新的历史使命,充分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战略眼光。
职业素养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加速器,又是高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新平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的战略机遇期,既迎来发展机会又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组织的发展都呼唤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无疑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已经从注重数量、规模向注重质量、特色转变。结合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职业素养教育,打造高校特色文化、培育高校特色品牌,既是实现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必为: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剖析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剖析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现状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异化现象的审视和分析,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担当职业素养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并积极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一)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观认识”尚显滞后,职业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高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主体。目前,双方均对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突出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认为高校的职能是专业教学和科研,而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视作面子工程,“宣传起来重要,落实起来次要,忙碌起来不要”;一些专业教师认为职业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无关,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一些学生则把职业素养的培育当作形式主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更无法体会到职业素养对人生发展的重大作用。这些认识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被边缘化、表面化、娱乐化,从而使得职业素养教育与高校中心工作结合得不够紧密,难以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内化。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需要进一步深入,突出表现在职业素养教育还缺乏长远和系统规划,也未制定比较清晰的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一阵风,今天来,明天走,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突击性。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化,突出表现在职业素养教育还存在与教学、管理、服务相脱节的现象,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职业素养教育合力和氛围尚未形成,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和高校人才培养等工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容易形成高校各部门“都管又都不管”的局面。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校外支持网络需要进一步构建,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还仅仅局限在狭隘的校园中,与更丰富的社会生活缺乏紧密的联系,直接导致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的“孤岛”现象。
(三)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创新”尚有空间,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职业素养教育惟有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才能直指人心,适应广大师生的身心发展和文化需求。目前职业素养教育在师生双向互动上、在入脑入心上、在知行合一上亟需提升实效性;体现国情、校情、生情,能够打响品牌、催人奋进、温润人心的高水平职业素养教育特色实践还不是很多;体现时代特点,应对时代难点,回应时代热点的职业素养教育新方法、新思路、新途径、新项目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培育;当前的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专题讲座多、理论说教多、口号标语多,实践体验少、分类分层施教少、富有新意项目少,从而使职业素养教育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比,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素养教育的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尚有巨大的空间。
三、可为: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深化职业素养教育
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深化职业素养教育本质上是对职业素养教育内涵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实现职业素养教育自强需要我们科学把握职业素养的特性和规律,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职业素养教育的路径和载体。
(一)系统规划,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组织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奢望以一般性的号召,随意性、突击性的建设来实现整体的突破,需要系统设计、科学规划、主动建构。各高校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导向弘扬主旋律,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福祉造福于民生,以职业素养教育为动力提升育人质量,以职业素养教育为目标推动好发展”的建设理念,全面挖掘校内外资源,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特色经验和有效做法,积极制定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题和主线,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内容载体、具体措施、行动重点、督导评价等;制定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职业素养教育实行卓有成效的目标管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和框架,系统构画出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蓝图,促进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
(二)健全机制,夯实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因而需要建立健全与职业素养教育内涵建设相适应、遵循职业素养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全面规范的体制机制。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领域,与高校中心工作一起部署、落实、考核。为此,需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机制,坚持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对职业素养教育规律、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关切和需求等进行前沿研究、宏观研究、理论研究、运用研究、比较研究、跟踪研究等;需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抓,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院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纵有领导、横有沟通、上有布置、下有落实的强大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需要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状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标准要科学,制度要规范,时间要常态,结果要公示,先进要奖励,落后要惩罚,以促使责任的担当和职责的履行。
(三)完善体系,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内容涉及面广、途径丰富多样的实践过程,必需认真探讨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努力整合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始终突出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最佳效果。
1.突出课堂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教学体系。在言传身教中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职业素养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各层次、各学科专业、各课程类别以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分类、分层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聚焦“职业素养”精心设计内容体现教育的深度;以跨学科视角、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组建教学团队体现教育的广度;以问题剖析、专题研讨、实践探索等方式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育的效度,从而解决好“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的问题。
2.突出活动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实践体系。在实践育人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要抓住重大事件和重大时间节点,根据学生关键阶段的需求,创建多元情境,开展有针对性的系列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潜在感染和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身边人、身边事的熏陶教育。同时,要坚持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内涵的实践导向,把校门打开,把围墙推倒,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资源,通过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让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全方位地融入社会、融入市场、融入企业,以实现学生与用人单位与社会之间“零距离”对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职业素养。
3.突出文化载体,不断完善职业素养引领体系。在营造氛围中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文化是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坚持树魂立根,熔铸“国魂・关魂・校魂”于一体,用核心价值、行业精神、职业风范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大力培育具有感召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坚持注重抓“小事”、抓“细节”,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规范言行举止,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推广和展示文明清新的行为文化;坚持把职业素养理念和精神糅合和渗透到校园规划设计的一景一物中,用丰富的校园景观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注重提升凸显个性和特色的物质文化;坚持努力打造严格规范、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切实提升对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寻求刚性约束与人性关怀的最佳契合点,用点滴养成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积极完善刚柔相济的制度文化。
(四)打造品牌,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追求和注重实效的落地工程,必须依赖具体的项目实施,因而职业素养教育项目的打造非常关键。通过职业素养教育项目建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觉职业素养教育就在身边,从而感受教育的力量,领略素养的真谛,自觉接受所倡导的理念和规范。为此,高校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和整体目标,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新变化,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首创精神,精心培育凸显职业素养特色、符合师生特点,植根学生、服务学生的载体和样式,及时总结来自师生的生动鲜活的创新经验,形成项目源于师生、活动依靠师生、舞台成就师生、成果惠及师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氛围,从而不断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多策划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多建设直指人心的项目,才能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多出成果,才能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吸引力。
(五)搭建平台,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推动力
职业素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载体,建好平台。为此,高校应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采取得力措施,搭建起支持职业素养教育的广阔平台。
1.积极搭建网络平台: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日益广泛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同时也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职业素养教育必须重视借助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样式,把互联网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新阵地。
2.积极搭建基地平台:要拓宽职业素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广泛利用社会、行业资源,共建教育基地,形成校内外良性互动机制。
3.积极搭建传播平台,通过环境文化、形象识别、行为活动等探索职业素养传播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职业素养传播体系,提高职业素养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阎光才.我们的教育究竟缺什么[N].光明日报,2016-01-05.
1.1注重了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在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之前,学生因不了解职业基本素养对成就高职学生职业人生的重要意义,也不注重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通过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之后,学生深感职业基本素养是他们在职场上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他们成就职业人生的核心素质;更加注重了日常生活中良好习惯的养成。
1.2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研究表明,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实施,提升了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自觉性。同时,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认为工作的实质不仅仅是为了薪金,而且还是实现人不同层次的内在需求,是实现自己为社会做贡献的有效途径;他们坚信为人民服务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可见,将职业基本素养融入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之中,更有利于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1.3提高了理性思考的自觉性
高职生认为,实施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以来,他们的思想认识逐渐成熟,理性的思考问题的自觉性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逐渐增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今后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岗位时也要坚持;即使想跳槽也要看好时机;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等等。
1.4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仍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和顶岗实践中,非常注重从辅导老师和指导师傅那里学习专业技能和技巧,却很少关注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可见,仅凭“职业基本素养”一门课的教学,不足以改变现实中学生的功利意识即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育人工程是一项人类大业,它需要人们的满腔热忱才能完成,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方可实现。
2辅导员及毕业生对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评价
在学校生活中,与学生关系最密切最了解学生者,莫过于辅导员班主任;职业基本素养在高职生求职、就业方面的作用怎样,最具发言权,莫过于亲身经历过求职过程的毕业生。他们的评价具有客观真实性,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价值。
2.1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受益
在“职业基本素养”这个概念没有明确界定之前,包括任课教师在内很多人对此都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往往将“职业基本素养”与“职业素质”混为一谈。班主任和辅导员认为,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受益,老师由“门外汉”成了专家;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些在校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却是在单位表现很好,这可能与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密不可分的。
2.2学生顺利度过初入职场的适应期
毕业生杨青讲,“职业基本素养成教育和其它专业课相比给他们的感触颇多,学会了很多,了解了职业化的要求,使他们从行为层面做到高要求的职业化”;毕业生盘敏说:“初到职场,很迷惘,感觉自己不能胜任新的工作和环境而想退出。就在思想矛盾和受煎熬时,突然想起职业基本素养教育中老师讲的学会主动。联想到自己工作,其主动权也掌握在自己手中;困难只是暂时的,问题是死的,人是活的;要勇敢地认识自我,以主人翁的姿态拥抱新的工作,迎难而上,知难不退,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很快他们也就顺利地度过了初入职场时的迷惘、焦虑、烦闷等适应期。
2.3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毕业生冯征晓爱同学说:“我现在的工作天天和钱打交道,在运用专业技能做好业务的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操守。正因为我在校期间就学到了这些,所以初入职的我很快就适应了工作,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工作。”
2.4学生掌握了通往成功人生的核心素养
毕业生施政同学在谈就业体会时说,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使他们在进行职业化技能培训中,不偏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了自身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既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又重视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既掌握了专业技能,又提高道德素养。这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是他们进入企业的“金钥匙”,更使他们在职场上少走很多弯路,是通向成功的捷径。
3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不足
实施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以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3.1首创职业基本素养,回归现代高职教育的本义
高职教育专家刘兰明教授首创的职业基本素养,是他在多年对高职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出来的新观点。该观点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在注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教育和养成,提出了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观点。他在“关于职业基本素养的探析”一文中指出:“职业基本素养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1]”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对现代高职教育真正意义的科学诠释,是对现代高职教育本真意义的回归。正如黄尧专家在评价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时所说:“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重在学生迁移能力的养成,强调职业教育重在育人,而非仅仅是技艺授受;它是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工具主义偏向的纠正,是职业教育本真理念的回归。”
3.2强调以生为本,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
时龙专家在“高等职业教育高在哪里”一文中指出:“现在说得比较多的一句话是以人为本,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能力为本,以培养学习发展能力为本。[2]”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在实践中,也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四个结合”的原则,注重素养的养成。余东升专家在评价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时说:“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3.3兼顾素养和技能的协调统一
时龙专家在谈到高职和中职如何区分时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技能加素质……现在一些大公司在吸收人才的时候,更多地是看重素质。……诚信要看,发展潜力要看,学习能力要看,团队精神要看,以及融合程度、创新精神等,这些方面远比技能要求要高得多。”学院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开发了“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即“坚持‘基本素养课程系统’与‘专业课程系统’相互啮合原则,坚持技能锻炼与素养养成并举的方针,寓职业基本素养于日常专业教学中”[3];专业教学坚持行动导向理念,通过项目教学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同时,学院“两个系统”课程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逻辑性,关注学生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关注素质拓展课程的延续性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实践的深度与有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良好个性的发展。正如赵志群专家在评价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时说:“职业教育不应是工具性教育,培养一技之长的‘匠人’也不应是职业教育的全部。高职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素养,要二者兼备。”
3.4形成特色的系统化工程,塑造优秀的教学团队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学院率先在国内将职业基本素养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进入校园感素养”、“课程教学知素养”、“走入企业‘看’素养”、“实习实训‘练’素养”、“顶岗实习‘验’素养”和“步入社会‘亮’素养”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既塑造了师资队伍,取得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市级精品课程、市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惠及了学生,使学校近几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9%以上,2012年我院被评为“全国高校就业50强”单位。2012年本课程被评为北京市优秀课程建设一等奖。正如黄尧专家在评价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时说:“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是职业教育的有益实践和探索,是有成效的。”
3.5存在的不足
在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中,我们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具有特色的全院参与、全方位展开、全过程实施的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工程,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发现一些问题。(1)作为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工程中关键环节的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表现为:①职业基本素养评价手册,理论上比较完备,但实操起来比较繁琐;②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涉及的部门较多,不易协调;③在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中,有许多工作是重复性的,容易使人产生懈怠情绪,从而使评价失真;④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具体工作量较大,多数又是交给班长来完成,难免有不真实的评价存在,从而影响评价的真实性;⑤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工程意义重大,但实际工作中没有专职人员监管,势必影响或淡化其真正意义的发挥。(2)作为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工程内容之一的《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工程“口袋书”》,尽管让人耳目一新———形式新颖,趣味性强,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①可读性不高。主要是书中漫画寓意简单,漫画表现的教育性过强,趣味性不足而致;②没有调研学生对“漫画口袋书”的感受,只是设计者的一厢情愿之作;③“漫画口袋书”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修订。
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需要创新养成途径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落实高职教育中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进一步推进学院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化工程的进程,打造学院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特色,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克服目前存在的不足搭建新的有效途径。
4.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打造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围绕职业基本素养,打造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文化校园,形成与职业基本素养相适应的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当代高职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听报告、看展览、搞演讲赛、辩论赛等。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鼓励高职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咨询服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促使大学生在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群众中,更深刻认识国情、民情,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等等,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4]。
4.2进一步加强素养教育与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融合
在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教育,另一方面还有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尤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专业实习实训及企业的顶岗实践中,注重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素养教育与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度融合。
4.3不断提升教育者及管理者的素质,进一步强化实施系统工程监管的力度
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指导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者和管理者责任心不强或监管不严等原因,都可能造成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中,应该不断提升教育者及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进一步强化实施系统工程监管力度。
4.4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
正如道德评价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一样,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对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也非同一般。由于目前学院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存在上述一些不足,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的评价体系,使职业基本素养的评价真正落到实处”[5]。应适时反馈评价者及被评价者的意见,虚心接受各方提出的合理建议并进行适时地修改,使评价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5结语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杜新安(1962-),男,陕西西安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素养。(北京100042)王爱敏(1980-),女,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03-01
近几年来,有些高职院校开始注意到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有几所院校开设了职业素养课,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让学生既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力命之本,站稳职场,受用人单位欢迎,提高学校就业率。那么培养高职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对此作深入研究探讨。
一、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意义
成功职场人与普通职场人的最大区别在哪里?不是专业技能,不是智力高低,而是职场情商。职场情商对建立成功领导力和信任度所起的作用达到93%,它是被用来说明一个人除智商外的更重要的成功因素,反映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吴成林认为,职商是指在职业领域中,个人的信心、恒心、毅力、责任感、合作精神等一系列与人的素质有关的反映程度,是助你成功的一切必需的、适当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协同力、沟通力、抗挫力、应变力、自我管理力、持久力等一系列职场提升力。
从职场招聘的信息来看,现在用人单位不仅看你的学历,还要测试你的能力,更看重你的职业态度。所以说学历、能力、职业态度已经成为求职的三大要素。学历用来证明你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积累程度;能力和职业态度则是职业基本素养的核心内容。前程无忧了一项对全国1800家企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作态度”以1768票成为企业人才取向的第一要素。
高职院校既要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又要把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具有良好职业基本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从立足岗位站稳职场再到持续发展纵横职场。
二、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内容
职业基本素养就是指在众多的职业素养中最为基础的、最为核心的素养,它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等三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主要是指诚信意识、敬业意识、职场礼仪;职业态度包括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务实精神、学会坚持等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包括执行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路径
1.以课程为平台。开设职业素养课是高职院校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也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一个平台。职业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学生意识到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是首要任务。学生要从理论上搞清楚职业基本素养是什么,应当培养哪些职业素养,怎样提高职业素养。只有知才有可能行,目的搞清楚了,思想认识提高了,行动上也重视起来了,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自觉地提高职业素养。
2.以全方位渗透养成职业素养。在专业课、德育课等教书育人环节当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坚持、忍耐、抗挫折、公平竞争等职业素质;在专业课中渗透科学求实、严谨、务实的职业素养培养;在宿舍管理等管理育人环节中渗透宽容、秩序、替他人考虑等职业素养培养;在校园文化等环境育人环节中来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借助广播、墙报、条幅、校报媒介来宣传、营造养成职业基本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去感悟、践行职业素养;通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公益活动、实习实训、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践行职业素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团队精神、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执行力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而起到养成职业素养的作用。
职业素养养成要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所谓“食堂行为看素养、宿舍行为看素养、教室行为看素养、校园行为看素养。”
职业素养养成关键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在实习实训中去体验职业素养、在军训中去考验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中去检验职业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去锻炼职业素养、在校园劳动中去磨炼职业素养”。总之,以全方位渗透养成职业素养。
3.以素养评价来促进职业素养教育(他律)。每个学期末通过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等多评价主体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评价,有利于帮助、激励、推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素养的提升,以起到“以评促养”“以评促进”的作用。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促进学生认识自己,从而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4.以自我养成来提升职业素养(自律)。素养评价是外因, 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内因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自觉、自愿地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素养自律是基础。将被动受教育转变为自我养成教育,将教育内容和实际行动有机结合,边学习边实践,在行动中学习知识、提升素养。在学习生活当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要多参加社团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5.以素质拓展训练来提升职业素养。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这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践证明,素质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一致认为,素质拓展活动让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素质拓展活动是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培养,通过拓展活动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敢于面对挑战,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毅力;学会调试身心状态,不浮躁,不颓废,更乐观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学会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学会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把个人利益融入团队利益当中。
6.发挥社会资源优势。请校友、专业人士或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经理来学校搞专题讲座,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通过讲座告诉学生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做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什么样的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升迁比较快,以及如何修炼、提升职业素养等内容。让学生听听用人单位的声音,从而增强学生养成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和自觉性。第一,企业要到大学去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第二,企业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来检验、提高职业素养,从而走上“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加强岗前培训,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企业用起来才会顺手。
7.把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到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去。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把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明白求学与就业,职业技能、职业基本素养与就业的关系。要从课程设置、师资配置、学生评价、经费支持等方面配套支持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把职业素养培养纳入到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去。
当然,职业基本素养的教育不是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它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影响以及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父母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在学生成长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索与思考,以期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
关键词:空乘专业 职业素养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21世纪民航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运载工具大型化、运输国际化、
运输流程高科技化等新特点的日益凸显,对民航专业学生和民航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飞机客舱服务是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乘人员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对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空乘人员是航空公司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的代言人,空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对于旅客对航空企业的质量评价、企业品牌的忠诚度、航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至关重要,空乘人员所以事的是高风险的职业,工作任务是与乘客打交道,服务的乘客来自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极具亲和力的外表和强烈的事业心,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更要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专业人文素养和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程序化、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还应该提供更高品位包含政治、外语、历史、地理、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所以,每个空乘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兼容性,集专业技术和文化素养于一身,而这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恰恰是学校可以通过科学规范的教育训练手段培养形成的。
空乘专业学生性格开朗、热情、朝气、有责任心、交际、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与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相符。同时她们也有着一定的人格缺陷,体现为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思想简单和懒惰,缺乏主见和进取心,不愿接受新事物,竞争和革新意识较差,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遇事缺乏果断,感情用事。以职业特点来看,上述人格缺陷与空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对空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素养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也是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崇高的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根本,高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优良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培养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成为训练有素的骨干人才,为自己进一步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平台。在适者生存的社会中,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空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不动摇,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有些行为却是不文明的,说明中华人民传统美德在某一部分大学生的心中并不深刻。应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从文化修养、政治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四大基本环节进行培养,使大学生一步步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境界,提升自己修养和素质。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修养的培养。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同学们的专业技能,为高校对文化修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大力提升政治理论修养的水平。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开展学习班、培训班及对入党工作的开展,积极推优入党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弘扬对同学们政治理论的完善和提高。同时还要培养空中乘务所需要的文化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总之,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
2、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不动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空乘学生实行准军事化教育管理是民航行业的特殊要求,准军事化管理是指非军事单位借鉴和运用军事管理的方式和原则实行的内部管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紧张的生活作风,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整齐划一的内务秩序。”在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中采用准军事化管理。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包括:早操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学生容貌制度、纪律检查制度、晚间就寝制度、每日总结会议等制度。通过准军事化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并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力求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整齐划一、行为规范、纪律严明的良好局面。准军事化管理比一般的管理要求更严格、内容更规范、标准更高、效果更好。对于空乘学生而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学习风气,做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要从细节入手,在提高执行意愿、执行能力、执行效果上下功夫,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尤其是90后学生的进校以及实施学分制,对学生实施准军事化教育管理就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坚持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诚信、守纪、节俭、勤奋、刻苦作风纪律。提高了他们的文明意识、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外显和外化,这一点决定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职业行为规范的认同和内化。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空乘专业这样一个对纪律性和服务意识有高度要求的专业。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二课”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空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作为空乘专业的大学生,将来从事特殊职业的群体,其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心理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这种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经受着体力、耐力、应变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所以,必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成长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然要和校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密切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素质展示的平台,通过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可以组织学生分班竞赛,比如以班为单位进行“专业知识竞赛”、“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让他们能在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如针对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中英文广播词大赛”、“面试技巧大赛”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在失败面前,许多大学生会感到消极、沮丧。笔者的学生××,因为多次参加航空公司的选乘面试落选,心情很沮丧,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在她心理无助的时候,笔者给她安慰和鼓励,使她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投入到下一个航空公司的面试中,最后获得成功。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面对挫折应采取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这样才能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发空乘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学生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入校后即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着手为自己今后三年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计划,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在就业指导和择业指导中,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来的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选拨标准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外在形象,对内在涵养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因此,要让学生能认识到内外兼修的重要性,学校的课程培养也应突出重点培养、综合提高这一培养原则。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性知识,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增强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对空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创造好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1]浅谈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科学时代》2012年第3期. 李欣、郝金玲
一、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1.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初期阶段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指在学生刚入学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一个职业规划的引导教育。在学生刚刚进校门的时候,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为此我能做哪些准备工作,从学校中我要具备哪些能力。围绕学生对自我认识的问题,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从而发挥自身的优点,明白自身的不足,有利于今后自身更好的发展。也使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
2.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学生明确了自身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方向,学生就要配合学校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应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制定,培养出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传统的课堂授课的情况下融入实训场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将所学专业知识用于实践中去,避免了单纯书本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完善学院“三自”管理体系
1.创设“满足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校声誉,就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要求学校在平时教学模式和机构上有所转变,对学生所传授的课程上进行认真筛选,制定出适应于社会和企业雇佣员工的标准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通过邀请企业进学校,对学生的目前学习技能前景的规划和所学技能在企业中的要求,让学生有动力的继续学习,而且尽早的让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所认识,并且达成交流与共识。
2.完善学院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与购置是学习培养专业性社会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学校拥有了一定的教学硬件,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再加上学校教学机制与培养目标的转变,并且与社会和企业构建良好的关系,更是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造了阶梯。充分的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和欲望。例如:对实训教学场地的建设,还有一些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购置,不仅能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制定职业素质的衡量标准与评价机制
1.制定学生职业素养测评标准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院应该制定出“三点一线”的建立,即“学院、合作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职业素养测评体系,更全面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与反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改正与完善自我,达到一个合格的为企业所欢迎的社会人。
2.构建教育网络型评价体系
在制定学生职业素养测评标准的基础上,将学院、合作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的评价反馈于学院,学院制定网上评测体系,将学习的反馈信息给予等记,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查询到自己的评测信息,从而更方便的做到挑战与修改;在此基础上学院也要建立出有效的评测小组,对于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整理和归纳,并且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定期的开展学生职业素养的洽谈会,一对一的学生提问与老师解答,实打实的做到人性化、科学化的培训机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