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护理临床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临床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临床研究

第1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品管圈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科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因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和手、足、口、臀部起疹,本病患儿通常会在一周内被治愈,而由少数重症患儿则会伴发脑膜炎、肺水肿与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2]。综合上述因素可知,本病的护理难度较大,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灌注的焦点。品管圈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临床管理模式,其通过组建质量改善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并解决,从而获得更高的护理质量。本次研究拟观察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的临床效果,成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监督下展开,遴选82例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参照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研究获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等不宜纳入的患儿剔除。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范围在2~6岁,平均年龄(3.6±1.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1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仅接受常规护理,即病情观察、用药、饮食护理等;研究组则实施品管圈护理,具体步骤如下。①组建品管圈:选取本科15名全科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之后6~8人形成一圈,推举一名圈长,并由护理部的人员负责对品管圈的工作进行质控与监督。②选定主题:将本次研究的品管圈主题设定为“提高护理质量与家属满意度”,整个活动的持续时间为4个月,定期要开圈会,将问题收集并制定解决措施,使今后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③分析现状:本病的年龄多在5岁以下,不具备自理能力,甚至很难准确表达出自身的感受,因此治疗依从性多不高,而且儿童对医院环境多存在抵触情绪,很难较好地配合工作[4]。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会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并据此确定今后护理工作方向。④具体实施:根据所分析的结果,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然后展开实施,而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与家属的沟通,让家属能够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护理操作的整个流程,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并汇总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1.3评定标准

[5]①患儿家属满意度:指导患儿家属填写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超过85为非常满意,得分在65~85之间为满意,得分低于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的统计纳入了非常满意与满意。②护理质量:参照本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考核标准,以百分制计算,得分越高护理质量越高。③护士综合考核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百分制计算,得分高低与成绩好差成正比。④卡片病历书写错误率:书写错误一次按4分计算,得分越高表示错误率越高。1.4统计学方法本次选取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其版本为Ver21.0,计量资料表达格式为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以t检验进行数据比较,计数资料应用比率来表示,其对比检验方式为卡方检验,若是P<0.05其差异即为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估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达95.1%,比较于对照组的73.2%显著更高(P<0.05),2.2两组其他指标评估比较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卡片与病历书写错误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第2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关键词】 老年;肺癌;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临床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09-01

随着肺癌发病率升高,人口老龄也不断提高,医学界外科手术技巧及术后管理水平也有所提高,许多的老年肺癌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患者因年龄大,机体抵抗力减弱,呼吸功能不同程度下降及各种创伤等因素,肺癌术后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甚至可引起呼吸功能衰竭而出现死亡[1]。因此,增强抵抗力,减少危险因素,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降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是帮助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的关键。本文对老年肺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系列呼吸道护理管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老年肺癌患者80例,在我院择期全麻肺癌手术,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60-73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程、麻醉方式、手术状况等基本资料在统计学意义比较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及肺癌术后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系列呼吸道护理管理,详细如下。

1.2.1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心理特点不同,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为患者解答疑问,给予心灵的安慰,同时向他们讲解有关手术方面知识并列举治疗成功病例,为了消除紧张情绪和思想顾虑,来获取患者的信任与认可;告知关于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治疗以及后期的康复治疗知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要想获得良好的家庭支持与信任,必须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向他们介绍相关手术知识,以便更好的配合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护理。

术前指导:在手术前1周必须戒烟;同时训练呼吸功能,如:指导有效的咳嗽排痰,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介绍手术经过,术前准备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等,此时需怎样进行配合处理等。

1.2.2 术后护理 ①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等,除监测生命体征外,还包括血氧饱和度,最理想应保持在95以下,若出现异常现象需立即通知医师,积极配合寻找原因,做好相应的处理,以免发生呼吸衰竭和ARDS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②吸氧:立即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观察呼吸运动,待醒后稳定生命体征,指导呼吸。③有效协助排痰:如:根据常规的雾化吸入,由于长期卧床需要进行勤拍背以及勤翻身,同时根据患者的来帮助排痰,或是可以用鼻导管吸引气管吸痰,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④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密闭管道,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迫、划落,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定时吸引。水封瓶都得低于患者胸腔。水封瓶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更换一次,严格无菌操作,同时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拔管后注意伤口的愈合情况。若有异常应立及处理。⑤呼吸道管理:因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减低,肺的总容量减少,容易发生心输出量减低,出现的解剖性死腔增加,黏膜的纤毛功能和保护性咳嗽反射敏感性降低,呼吸道黏膜发生萎缩,气道的分泌物以及与此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呼吸浅快。所以应进行指导呼吸运动,改善通气。⑥早期活动指导:肺癌术后患者早期在床上进行活动可促进肺扩张,具体做法:患者清醒之后,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患者采取半卧位,或者不断的变换其;鼓励患者拔出引流管后2h即离床活动,运动量以逐渐增加为宜。这样可以更好的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分析,P

2 结 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保留胸腔引流管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 论

对患者进行胸部手术对其呼吸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肺叶切除是直接对肺部破坏性的损伤。因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减低,肺的总容量减少,容易发生心输出量减低,出现的解剖性死腔增加,黏膜的纤毛功能和保护性咳嗽反射敏感性降低,呼吸道黏膜发生萎缩,气道的分泌物以及与此;并且他们的生理储备功能基本减退,自身抵抗和调节能力减弱,很大一部分患者还并存一些相关疾病,而同时服用多种类型的药物等,因此,对于手术的创伤会比青壮年相对弱,老年患者手术后就更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并且不易愈合,或者愈合效果不佳。在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下,对术前进行心理指导、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相关知识及怎样配合合作,进行有效系统的呼吸功能训练,消除紧张,保持稳定情绪,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同时护理上保证了有效通气,训练腹式呼吸;术后加强护理呼吸道,有效的吸氧,并协助有效咳痰和排痰[3]。

综合上述,肺癌患者实施呼吸道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术后恢复意义重大,并且在临床上能减少并发症,更好的治愈疾病,对于现在老年患者,是解除他们疾病痛苦的很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磊.对老年肺癌患者实施呼吸道护理管理的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1,02(2):68-69.

第3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关键词】心理护理;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74-02

疼痛是指损伤刺激的反映,是一种主观的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疼痛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指征及评定疗效的一个标准。因此,在护理中也应十分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研究。

1 疼痛患者的心理因素

1.1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其反映的强弱、表现轻重程度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对相同刺激所得到的反应也因人而异,即使在一个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是因为,疼痛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幼年时的训练、忍耐力的培养、既往的经验、文化修养以及意志、信仰、意识、情绪、性格、环境、年龄、专心和分心等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刺激的反应。

1.2 安静舒适的环境,用心专注的活动,富于兴趣的交谈等,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但疲倦、焦虑、紧张、恐惧、软弱均能减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疾病引起疼痛程度。既往疼痛的经验也非常重要,曾经做过手术的人对第二次手术一般都认为无法接受。一般在夜间及清晨,人的生理状态处于低潮,注意力较集中,对疼痛的反应也较强。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在护理工作中,应当趋利避害,根据心理特点,认真观察、治疗、护理,以利患者康复。

2 心理护理

2.1 疼痛引起的心理变化:①焦虑:这是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②急躁:由于疼痛的强烈刺激,使病人辗转不安,表现为急躁。③恐惧:病人对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不能预测,怕病情恶化,怕医生延误诊断,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④渴求心理:疼痛刺激,恐惧的心理压力,多数病人不能自如的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产生过度依赖和无能为力感,渴求帮助。[1]

2.2 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阈值: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轻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减轻痛苦。疼痛患者时常因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疼痛。护士应当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这点很重要,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大概了解,减少其不安、焦虑情绪,同时要安慰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其人格,绝不可以对他们冷若冰霜、毫无同情心,致使患者动怒,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而拒绝治疗。对待危重患者,应当平静自若,操作熟练敏捷,忙而不乱,绝不可以惊慌失措,使患者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对待疼痛的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即使患者有些敏感,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这类患者更需要精神与心理方面的护理和指导。重视疼痛与心理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理需要,并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保持环境的舒适:疼痛患者一般应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病房,对剧痛患者可安排单间,保持安静清洁的环境,以利患者休息和睡眠。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特别对长时间才能入睡的患者,一般不要惊扰。

2.4 争取家属配合:在患者疼痛时,陪伴家属将会受到患者影响,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除积极治疗患者疾病,减少家属的担心外,应对家属和陪伴进行卫生健康和心理学教育,使他们增强信心,配合治疗。家属对患者的鼓励支持,使其心灵得到很大安慰,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疼痛缓解。

2.5 减少疼痛刺激: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准确轻柔,避免粗暴,尽量减少刺激,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等护理操作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使其保持舒适,减少疼痛刺激。随着医疗科学的发展,对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特殊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除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修养,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恢复健康。

2.6 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不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程度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特别是护理持续性、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加上剧烈疼痛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更需要注意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发生。[2]

随着医学保护性的发展,对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显的越来越重要。良好的心理护理,是精细的艺术,特殊的技术,它要求护理人员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之外,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思想,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 倪文秀,孙建珍.疼痛患者的观察及心理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5(19),598-599

第4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长春市传染病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123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耐多药结核病护理中整体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8 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耐多药结核病;整体护理;应用效果

耐多药结核病(MDR-TB)是指至少同时耐利福平以及异烟肼两种药物的结核病[1]。近几年来,MDR-TB 的形式越来越严峻,该病的治疗费用较高且治疗难度较大,MDR-TB 的传播对患者以及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所以在临床护理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模式对其进行护理,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8 例患者进行分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探讨分析整体护理在耐多药结核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 年1 月—2015 年4 月收治的48 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48 例例患者中,男29 例,女19 例,年龄20—65 岁,平均年龄(43.7±4.6)岁。所有患者为均符合耐多药结核病诊断标准,其中有17 例为单侧病灶,31 例为双侧病灶,有21 例合并空洞形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给予患者饮食和治疗方面的护理,指导患者饮食方面该注意的问题,并保证患者房间的通风性。观察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主要是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营养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以及院感控制护理,还有出院指导。其中,(1)心理护理主要是由于患者患上该病后,要经历长时间的治疗,极易出现恐惧、焦躁不安等心理,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疏导其不良心绪;(2)营养护理,由于耐多药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化性疾病,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且清淡易消化的高维生素食物,并监督患者戒烟酒以及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只有保证患者的营养,才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3)用药护理主要是护理人员要督促患者用药,若患者出现服药后有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则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时间以及方法进行调整,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餐后用药或者果汁送服,帮助患者减轻肠胃负担;(4)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护理环节,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宣传,并为患者讲解疾病传播途径以及有效的隔离措施,并督促患者禁止随地吐痰,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院感控制,主要是避免患者在医院内受到更严重的感染,医护人员要给予每一位患者一个装有1g/10ml 消毒液的加盖痰杯,将患者的痰液进行统一搜集处理,每天定时更换,并进行消毒处理;(6)在患者出院的时候,要叮嘱患者在出院后与家人隔离睡觉、吃饭饮食等,并严格遵循用药说明,随时与医院保持联系。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胸部X 线片、肝肾功能、痰涂片以及血糖检查比较,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24 观察组患者中,胸部X 芯片好转率、痰菌阴转率、心理健康率以及遵照医嘱率分别为83.3%(20/24)、71.2%(19/24)、91.7%(22/24)、95.8%(23/24),对照组的分别为33.3%(8/24)、41.7%(10/24)、29.2%(7/24)、62.5%(15/24)。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威胁[3]。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非常的困难复杂,且治疗花费也较高,是世界上结核病控制中的重难点问题。在临床上,针对一般结核病的治疗疗程一般情况下都是在6 个月左右,而耐多药结核病患者至少需要2 年,甚至更久[4]。所以在临床上应该采取有效的护理效果来对其进行有效护理。

在本研究中,对24 例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整体护理之后的治疗效果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明显优于对照组,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痰菌阴转率为71.2%,而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为41.7%,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早期治疗,并给予适量且规律的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另外在临床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是提高疾病治疗效率的关键。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奕. 整体护理在耐多药结核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3(4):354-355.

[2] 肖梅. 护理干预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疗效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2(7):235-236.

第5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关键词】 心理护理;手术病人;术前焦虑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07-02

对外科手术病人而言,手术的成功与否或者疗效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及生命质量。鉴于很多患者对手术并发症的恐惧和对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术前极易产生一系列的焦虑、烦躁等心理,这些负面情绪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也就是说,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操作者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练的手术操作技术有关,还与术前有效的消除病人的焦虑、烦躁情绪直接相关。所以在手术操作者精湛操作技能的保证下,我们还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以达到有效去除病人的焦虑情绪,最终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的目的。为此,本文就以手术病人术前焦虑等心理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临床实验研究的方法,分析心理护理是否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对手术的影响。以达更好、更全面的掌控手术,减少术中意外和并发症,进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提高手术病人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2011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两年间来我院就诊的手术患者5624例,从中随机选取既往无手术史者4982例,再随机从中选取160例(男98例,女62例,年龄:19岁-63岁)既往无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的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0人),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43.1±6.5岁,受教育程度:大学(大专以上)学历8例,高中学历(包括中专学历)18例,初中学历38例,小学以下学历16例;对照组(80人),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3.2±6.7岁,受教育程度:大学(大专以上)学历9例,高中学历(包括中专学历)17例,初中学历37人,小学以下学历17人。经比较两组在既往精神状况、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实验组病例术前给予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病例仅给于术前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的具体方法:①自我介绍建立交流切入点,并向病人介绍其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同时逐渐引入发问,谈及病人相关信息(包括家庭成员及环境和经济情况等,从而估计其性格特点及情感状况,并给出相应的心理指导)。整个交谈过程要语气舒缓和善、有亲和力和可信度,为从根本上解除病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隔阂和缓解紧张情绪建立良好的基础;②为增加病人对医院的熟知度,从而减少由于对环境的陌生所产生的不适感(一种变相的紧张情绪),我们可向病人介绍病区结构及主要生活区设置和病人的主要活动区域。③可通过向其传授饮食结构的调整理念达到在饮食上给其适当的指导的目的,不仅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培养,还有利于术前营养的改善;④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发现,大多患者由于首次手术的特质,多半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针对这点,我们要耐心的和病人进行交流并适当告知(包括其病情和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术式等),进而让其适当了解手术的预后及康复问题,尽可能降低其不预知引起的焦虑和恐惧;⑤术前针对入睡困难的患者,可听轻音乐及催眠曲以及让其数数等方法入睡,以缓解由于睡眠障碍引起的焦虑[1]。

1.3 统计学方法 首先,样本具有独立性,我们采用样本统计量反应总体参数的方法,将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处理,并使用x2检验,当a=0.05时,p≤0.05[2],两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1.4 评价标准 应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入院时和术前1天的焦虑自评的测试。其中评定项目共20题,每题有4个代表不同精神级别的选项(1-4分),嘱病人每题单选。各题得分相加,再乘以1.25,得出标准分(按照四舍五入法取整数),一般评定为焦虑的标准为:评分>50分。

2 结 果

2.1 统计数据 见表1。

2.2 结论分析 从以上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分别得出的数据不难看出,两组实验前的焦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至术前一天,在两组均采用了预设定的护理措施后,两组再次进行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对照组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前后病人的焦虑情况却有明显的差异(P

参考文献

第6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方法:选择400例在我医院住院并且经阴道顺产的初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实验组200例进行生理、心理、社会、精神、体力等全方面温馨护理,对照组200例按照传统护理模式在产程进行观察。

结果:两组初产妇在分娩时的疼痛程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结论:对初产妇实施温馨护理,能有效降低分娩时的疼痛程度,增强舒适感,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温馨护理 初产妇 分娩 疼痛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020-01

疼痛是严重的不舒适,疼痛导致人痛苦、焦虑、恐惧、气愤和无助,从生理、心理、社会、精神4方面影响人的生活质量。伦理学家Lisson说过疾病可以伤害人的肉体,而疼痛可以摧毁灵魂[1]。为了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减轻初产妇分娩时的疼痛程度,我们对初产妇实施温馨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以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分娩的初产妇400例为观察对象,她们年龄25±3.6岁,孕周39.2±0.8,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两组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初产妇,无孕期并发症,在年龄、孕周、孕次、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等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在产程进行观察直到分娩。实验组除按传统护理模式在产程进行观察外,还要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实施全方位温馨护理:产妇入住温馨整洁的家庭化待产室,直到产后2h回病房。产妇入住待产室就立即指派一名经过待产知识培训的家属和一名有经验的助产士陪伴,分娩时由该助产士接生。在此过程中,家属作为亲人陪伴能更好地安慰产妇,凝造分娩温馨氛围。助产士通过对产妇生理心理状况评估,进行针对性指导和情感支持。讲解分娩的生理过程和产生疼痛的原因,疼痛可能出现的时间及程度,让产妇有心理准备,减轻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舒适感和自信心。分娩过程产妇多不会配合,向产妇讲解分娩配合技巧,配合正确时多称赞、鼓励。有宫缩时嘱产妇张口哈气以减轻疼痛,宫缩过后全身放松休息。握住产妇的手或抚摸产妇肌肤,缓解消除产妇紧张的心情,尽可能让产妇心理温馨舒适。胎儿娩出断脐后,先抱给产妇看,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建立亲子关系,使产妇获得成就感。如新生儿异常不是产妇期待的性别,应先做好产妇的思想工作,避免产妇心里不舒适。最后根据情况夸奖新生儿长相、或讲分娩小笑话等让产妇感觉温馨快乐。

1.3 观察指标和评估标准。观察指标主要是观察产妇分娩过程的疼痛程度。评估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尺(VAS)[2]:将一把长度为10cm的标尺分为10个刻度,左端0定为无痛,右端视为极痛,在无任何暗示和启发的情况下,让产妇在刻度上用笔标出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分值。VAS划分疼痛标准是: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u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初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自我感觉疼痛程度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 讨论

3.1 分娩是妇女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事件,在分娩过程中,产妇要经历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特别是初产妇,由于缺乏对分娩的直接经验,担心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分娩时的疼痛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的应激源[3]。现代医学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解除或减轻疼痛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疼痛,并观察、分析和探讨疼痛机制,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是医务工作者践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即将面临分娩的产妇由于担心分娩时疼痛,使大多数产妇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的心理。恐惧和焦虑可兴奋交感神经,引起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机体对外界刺激敏感度增强,导致痛阈下降[4],使产妇疼痛更严重。

3.2 目前虽然无痛分娩已成为产科发展趋势,但用药物对分娩产妇镇痛目前还存在争议,尚未大规模实施,WHO推荐使用非药物镇痛法。我们给产妇实施温馨护理,就是使用非药物镇痛法来减轻疼痛。温馨护理消除了产妇紧张的心理,使心理状态得到改善,产妇能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温馨护理为初产妇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现在的育龄妇女成长于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意志较脆弱,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较差。大部分对分娩时疼痛极为敏感,强烈要求无痛分娩,因此为产妇创造一个不用任何药物又安全无痛的分娩环境是围产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产科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应用温馨护理改善了产妇周围环境,使护患关系软环境更和谐。明显减轻了产妇的焦虑和恐惧情绪,提高产妇痛阈,降低疼痛程度。

参考文献

[1] 杨美洁,张红卫.10例应用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分娩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0):1180-118

[2]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1

第7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习惯护理;呼吸功能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严重者可发生重症肺炎和呼吸衰竭。该病的临床治疗目标是延缓呼吸功能损害、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明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2)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3)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共纳入9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为给予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的观察组和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55-69岁、平均61.6±7.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56-70岁、平均61.9±7.8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干预方式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常规门诊随访、用药指导、气道功能检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方法如下:(1)通过门诊一对一教育的方式让患者对患者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健康的饮食、作息习惯,并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2)每日进行2次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锻炼,每次20 min。腹式呼吸锻炼时,吸气动作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呼气运动使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缩唇呼吸锻炼时,吸气用鼻、呼吸嘴唇收拢呈口哨样。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患者的气道功能指标

干预后4周时,检测两组患者的最大呼气流速(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并计算一秒率(FEV1/FVC%);检测仪器:Jaeger公司生产的肺功能检测仪。采用改良MRC呼吸困难评分(MMRC)和 6分钟步行距离(6 MWD)评价呼吸功能。

1.3.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干预后4周时,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检验标准: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EF(74.2±9.6)ml/s、高于对照组的(65.4±8.8)ml/s,FEV1/FVC(66.3±8.7)%、高于对照组的(58.1±7.4)%,MMRC(5.1±0.8)、高于对照组的(3.4±0.6),6MWD(388.1±56.4)m,均高于对照组的(317.5±48.3)m,生活质量评分(89.4±13.2)、高于对照组的(78.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40岁及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超过8.2%。根据目前的研究,该病的病因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职业性粉尘、有毒化学物质,可引起小气道上皮损伤、纤毛运动能力减退、腺体肥大和分泌物增多的病理改变[1]。在此基础上可出现不完全可逆和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伴有小气道病变和肺实质破坏,可引起长期性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诱发性喘息、劳力性气促[2]。

COPD好发于老年人群,由于其本身机体功能较弱、体抗力低下,容易在气道病变的基础上发生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治疗。在临床工作中主张通过日常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气道功能、延缓疾病进展、预防急性发作[3]。根据现有的临床资料,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呼吸肌功能是影响COPD患者整体病情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生活习惯、增强呼吸肌功能预期能够取得积极的临床价值[4]。目前,国外已有关于生活习惯护理、呼吸肌功能锻炼的报道。

我院于2011年开始对COPD患者采取生活习惯护理和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干预方式,并通过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的病例资料来分析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对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旨在为探寻COPD有效的护理方式提供参考。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功能情况和整体生活质量情况可知,观察组FEV1/FCV、PEF、MMRC、6MWD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功能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提高。

综合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生活习惯护理联合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光兰,韦艾凌,黄美杏,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研[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1):1753-1754.

[2]罗登攀,张洪球,徐郁颖,等. 慢阻肺汤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研究[J]. 中医药学报,2011,3 9(1):94-95.

第8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关键词】静脉滴注;氯化钾;门冬氨酸钾镁;患者;疼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6-02

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是临床上的常药物,但是在临床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中,我们发这两种药物在静脉滴注时,患者常诉穿刺部位疼痛,甚至有些患者拒绝输注,以至于延误治疗,如果能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静脉输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的疼痛,就可增强患者对输液治疗的信心,确保输液顺利进行。为了减轻患者痛苦,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的30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选择需要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的我医院住院患者3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68岁,3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反应清晰、表达能力正常、皮肤感觉正常,能正确表达自己对疼痛的感受。按医嘱输入治疗剂量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所滴注的药液种类、浓度和量均相同。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均无渗出、局部肿胀、输液不通畅及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共输液116例次。连续两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l次。第一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的58例次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的58例次为干预组,两种其他相关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选择患者手背静脉为穿刺点,穿刺前按常规准备液体,使用圣光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光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液器自均带6.5号头皮针,排气备用,择心理素质好、操作技术熟练、工作5年以上护师为患者实施静脉穿刺输液操作,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血管固定。右手持针柄,使针头斜面向上,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儿松开拳头,打开调节器。对照组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我医院临床普遍使用常州市亚平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输液贴,有三条胶带一片的透气性输液贴,第一条胶带与针头垂直一字型固定针柄,第二条用中心带护垫的一条一字型固定于穿刺针眼部位,第三条置针柄下方前托针柄固定在手背第二条胶带上方,防止针头脱出血管,最后一条将针头软管绕一圈或S型固定于穿刺左侧或右侧,避开针头及血管走向前方。干预组采用针头斜面向下固定的方法:即固定针头时,以进针后的血管纵轴将针柄以逆时针方向缓慢旋转180度,使针头斜面得以调整向下后,再按照对照组常规固定好其它部位。

1.2.3 疼痛判定标准应用疼痛评定采用口述描述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1】,结合本组实例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完全无痛;轻度疼痛:指患者有痛感或轻微疼痛;中度疼痛:指患者感到疼痛,但可以忍受;重度疼痛:指患者感觉剧烈疼痛无法忍受。在静脉穿刺并固定针柄15min后。让操作者和患者隔离,请操作者根据固定针柄后患者的反应,以及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经验来表达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疼痛情况,对照上述标准划分做出客观的评价。疼痛发生率=(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100%.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2.5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u检验,计数资料用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L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83年,美国疼痛协会(APS)提倡将疼痛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并于1995年正式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加以重视【2】。现代医学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3】。解除或减轻疼痛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疼痛,并观察、分析和探讨疼痛机制,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是医务工作者践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临床上经常应用氯化钾以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门冬氨酸钾镁是电解质,和肌氨肽苷注射液联合已十分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门冬氨酸对细胞亲和力较强,可作为钾、镁离子的载体,促进其进入细胞内,提高细胞内钾、镁的浓度,加速肝细胞三竣酸循环,对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一定作用。故门冬氨酸钾镁也广泛应用于肝炎、胆汁淤积等疾病。因为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在静脉输注时患者感到输液部位疼痛.并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惧.疼痛情况严重患者甚至不能能顺利完成输液,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寻找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疼痛的护理方法干预十分有必要。

引起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疼痛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性质种类、输液时选择血管的粗细、静脉穿刺的位置、输液过程中的滴速、输液时选用的头皮针的型号等。我们要根据静脉输液时产生疼痛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静脉输液舒适度。常用药物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输液部位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严重的常在穿刺部位或沿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红肿、疼痛。通常采用稀释药物浓度和减慢滴速的方法来减轻疼痛,但是会影响用药计划,影响治疗效果,且输液时间延长给患者休息、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为反映疼痛程度的神经多伴静脉走行,其分布在关节韧带、肌腱、肌膜、骨膜及动静脉血管下壁的游离神经末梢较稀疏,对刺激的敏感度较低,其主要分布于静脉浅面的表层皮下,且越靠近身体末梢表层,感觉神经的束区比值越大,疼痛敏感性越高【4】。笔者采用调整针头斜面向下后再固定的方法,使针柄较常规逆时针翻转180度,改变了针尖斜面与血管壁的关系,即针尖斜面朝向血管下壁,药物流向发生根本改变,相对远离或避开了对体表敏感神经末梢的刺激,能有效避免药物刺激痛或发射痛的发生。现根据液体流变学,传统的针柄右侧固定,由于针梗及针尖斜背面的阻挡,往往使血流形成旋涡,通过针尖斜面的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药液不易被及时冲散稀释,单位时间内接触血管壁的血药浓度增大,使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增加,形成疼痛;而针柄翻转180度固定时,针梗阻挡血流形成的旋涡在针尖斜面的背后,针头内流出药液可以很快被血流冲散稀释,单位时间内接触血管的血药浓度相对较小,不易造成血管疼痛。在排除其他原因外,采用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的疼痛。

静脉输液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所进行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操作,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用的本护理干预方法较常规固定针柄法有增加液体的滴速、不易刺破血臂、减轻疼痛、操作简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有效减轻了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的局部疼痛,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

[2] 林岩龄.翻转针柄法减轻甘露醇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30~30

第9篇:护理临床研究范文

【关键词】 饮食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7.185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方式的改变, 糖尿病患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增长率远高于1型糖尿病。长期不良的生活饮食方式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缺乏, 使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未能合理控制血糖, 导致严重并发症频发, 甚至危及生命, 从而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下降。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所有治疗手段的基础[1], 是糖尿病患者病程中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病程进展无可替代的措施, 其目的是减轻患者胰岛β细胞负担, 促使胰岛尽可能恢复分泌功能的一种非药物性干预方法。尽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干预, 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减少其住院天数、次数, 延缓疾病的进展,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12年7月~2013年3月, 本院使用饮食护理干预的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理想血糖进行临床研究,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30例, 随机分为干预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干预组男8例, 女8例, 平均年龄为(62.30±4.13)岁, 病程7~10年;对照组男8例, 女6例, 平均年龄(61.01±4.09)岁, 病程6~ 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心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干预组先进行评估,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强化教育。在入院时, 由责任护士应用首次护理评估单对患者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评估 , 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及目前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其是否了解并认识糖尿病综合治疗中饮食控制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其日常生活的饮食习惯等。责任护士再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患者的健康观念、学习能力, 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饮食健康宣教计划, 通过食物模具进行讲解, 采用交谈式、示范式、播放录像、实践操作方式进行。对照组则给予一般性的饮食健康教育, 两组患者在药物、运动、监测等方面均按常规同步进行。

1. 3 护理方法

1. 3. 1 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 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禁止进行剧烈运动、吸烟以及服用能引起血糖明显升高的其他药物。同时加强运动指导, 进行有规律、较小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时注意情绪的放松, 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给予低盐低脂、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饮食, 少量多餐, 戒酒, 忌剌激性食物如辣椒等。禁饮一切含糖饮料, 控制摄入的总热量, 避免高糖食物(淀粉类)以及高脂食物的摄入[2]。宣教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指导其如何进行用药以及自我监护, 调控血糖。

1. 3. 2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干预。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进一步评估, 了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态度和糖尿病生活及饮食习惯。提出合理的认知及生活饮食习惯, 向患者进行宣教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包括对食物的成分分析, 利用食物模具进行讲解, 采用交谈式、示范式、播放录像、实践操作方式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活动量、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季节性以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 规定患者的每日的热量摄入[3]。三餐摄入量比例为1:2:2。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占50%~60%, 蛋白质的摄入量占10%~20%, 动物性蛋白要求占蛋白质摄入量的1/2以上, 脂肪的摄入量占20%~30%, 主要为肉类及烹饪食用油等。

1. 4 评价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4] 结合患者血糖情况制定判定标准, 将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护理干预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血糖较护理干预前明显下降;有效:血糖较护理干预前有所下降;无效:干预前后血糖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组显效 12例, 有效2例, 总有效率为87.5% , 对照组显效7例, 有效2例, 总有效率64.3%, 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均较护理前显著改善。但干预组的效果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本课题通过研究对象糖尿病知识的调查, 发现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非常有限, 其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知识来源不理想或不系统, 饮食行为、方式、方法选择有限, 需要重建新的饮食方法、方式。从患者的饮食认识入手, 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 指出不合理的饮食方式、方法是导致不良健康行为的原因, 并用患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帮助提高对糖尿病的病因、并发症、治疗方法、饮食方式等认知。为饮食方式改变创造条件。表1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饮食护理干预的应用对患者糖尿病治疗有一定作用。

近年来, 随着社会人群的老龄化的加剧, 人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以及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 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明显上升, 成为了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 且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饮食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控制血糖并尽可能达到理想血糖值可显著改善患者疾病的预后。糖尿病的饮食控制是该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基本手段, 适当的饮食控制既能改善患者的体质、控制和改善血液的高糖状态, 又能保证糖尿病患者营养及对热量的需求, 避免了餐后高血糖或饥饿性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大大提高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有效地控制血糖、血脂, 降低或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5]。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个性化的饮食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有效的控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1c, 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个性化饮食护理干预有益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的控制, 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可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芳宇, 陈维清, 刘涛, 等.广州市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0(25):11.

[2] 谈新跃.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中国慢性疾病与控制, 2008, 16(3):312-313.

[3] 黄敏杰.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 3(7):365.

[4] 李锦.饮食健康教育在北方糖尿病病人社区护理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09, 23(6):1686-1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