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肠道的健康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肠道的健康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肠道的健康管理

第1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胃肠道;应激;生活方式;卫勤保障

某部医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为驻地官兵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努力实现保打赢、保战斗力的目标。现将2012年4月~2013年12月因腹痛、腹胀、腹泻等不适来医院就诊,并行胃肠镜检查的部队官兵发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12例,男∶女比例183∶29,年龄18~56岁,平均31.4岁。临床表现为反酸、嗳气、胸骨后不适、腹痛、腹胀、腹泻、大便带血等不适。

1.2术前准备及内镜 经过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对表现为反酸、嗳气、胸骨后不适、腹痛、腹胀、腹泻、大便带血等拟行胃肠镜检查,术前排除胃肠镜检查禁忌证。采用型Fujinon EPX4400主机,EG-590WR型电子胃镜和EC-590ZWM型放大变焦结肠镜。

1.3方法 患者均取左侧屈膝卧位,行胃镜检查时,均采用单人直视下插镜法,行肠镜检查时,均采用单人操作法。

2结果

2.1胃肠道疾病总发病率 某部官兵通过胃肠镜检查确诊患有胃肠道疾病共212例次,占同期门诊就诊总人数的1.74%(212/12204)。

2.2病种分布 某部官兵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88.94%)明显较下消化道疾病发病率(11.06%)高,而上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高低依次为胃>十二指肠>食管,胃部疾病中尤以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为主。消化性溃疡总发病率0.48%,占胃镜检查人数的11.16%,上消化性溃疡中发病率最高为十二指肠溃疡。下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为结直肠息肉,见表1、表2。

3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某部官兵上消化道疾病发病率明显较下消化道疾病发病率高,而上消化道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它占整个胃肠道疾病的43.78%。慢性胃炎(CG)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主要致病因素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其他诱因包括药物、乙醇、吸烟、胃十二指肠反流、饮食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应激状态等。

某部官兵是在特殊的政治、社会、法制、交通等环境下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官兵军事素质要求更高、纪律更严。在平时的高强度训练和执行各项重大任务过程中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导致心理应激和躯体疾病,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疲惫、失眠、焦虑、心律失常[1]、应激性胃肠道疾病[2]等。

应激作为人类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或诱因,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出现血流重新分配,胃肠道血流明显减少,胃肠道最早发生缺血缺氧,又最迟得到恢复。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各种重大应激刺激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损害。某部官兵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全军唯一一支三军编组合成的部队,在科学精确管理模式下,始终处于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之中,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将比内地部队官兵面对更多的应激源。在这个特殊群体中,飞行员[3]、船艇执勤人员以及女性官兵尤其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应激源。钟伟丽等[4]研究表明,新老官兵群体中普遍存在来自个人前途、日常工作、部队管理和家庭困难等方面的压力应激源。陈俭等[5]通过对海上执勤人员的部分胃肠激素指标进行研究表明,在应激状态下,海上执勤人员的胃肠疾病的发生率较高。而李楠等[6]通过检测部队官兵执行任务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得出结论胃肠道疾病与不同军事任务的应激环境危险程度成正比。而据国内外军事医学研究报道,军事应激所致损伤已被确定为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7-8],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正如C.H.肯尼迪在其《军事心理学--临床与作战中的应用》中指出平时应注重对应激的预防,出现创伤性应激源需做迅速反应,并尽早进行认知--行为干预[9]。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官兵存在吸烟、饮酒、饮食不卫生、睡眠质量差、精神紧张、喜食辛辣油炸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与王真真等[10]调查研究结果相同,考虑与基层部队缺乏较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健康维护知识,缺乏有效的自控力培养与坚持健康的行为方式有关。长期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均可降低胃部血流量,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胃炎、胃溃疡。另外暴饮暴食、训练前不吃食物、训练结束大量饮用冷开水、进食过冷过烫过快等,这都明显加重胃肠道负担,增加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为提高部队官兵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水平,我们建议:①加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各种手段模拟应急作战环境,使官兵体验各种能影响生理变化的刺激因素,逐步形成适应遂行任务需要的心理素质,消除遂行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恐惧、焦虑、抑郁和厌战等负性情绪,减少军事应激反应的发生。②加强官兵的健康卫生知识教育,特别是针对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培养官兵健康行为自我管理为目标,以矫正官兵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为目的,通过开展讲座、健康宣传长廊、发放卫生防护手册等形式,达到教育深入人心,主动健康促进,提高部队官兵自我的防病意识和能力。③加强消化道常见疾病的防护和管理,避免因治疗不及时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可通过抽调专科医生深入一线,跟随保障,在执行重大任务的前、中、后期及时发现官兵发病情况, 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并提出合理的治疗意见,以达到更好的保障部队,提高战斗力,减少非战斗减员。

参考文献:

[1]赵旭燕,刘惠亮,马东星,等.急性应激状态下中国军人动态心电图变化的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9下):214-215.

[2]樊荣荣,李恕军,盛剑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应激性胃肠道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10):55-58.

[3]王佳.国内外军事领域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140):1338-1342.

[4]钟伟丽,梅川,杨璇,等.1330名新兵心理状况和压力源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5):470-473.

[5]陈俭,钟敦,等.船艇人员海上执勤前后血清胃肠激素的变化[J].中国热带医学,2011,11(3):357-358.

[6]李楠,石玉玲,高柳村,等.不同军事任务对部队官兵SCL-90评定及皮质醇水平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0,24(6):484-486.

[7]刘立,苗丹民,张利军,等.20世纪外军战场应激障碍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6):40-44.

[8]钱令嘉.关于应激与军事应激医学的思考[J].首届全军军事应激医学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11:23-25.

第2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现代饮食的过度精细化,肠道开始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肠道的健康问题不断滋生并加剧,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据了解,大肠癌已成为中国四大癌症之一。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早在2003~2007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就已高达28.08/10万,远超世界标准人口年龄调整(世标率)19.27/10万的发病率,且各年度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在北京、上海、广州,肠癌的发病率也跃居前列,如上海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已位列第二,仅次于肺癌……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折射出了公众对肠道健康重视程度的严重不足及早期预防意识的匮乏。究竟应该怎样养护肠道呢?保证每日摄入足量膳食纤维是简便而直接的途径。

膳食纤维 传递肠道养护新理念

膳食纤维是不被人体胃和小肠消化酶分解的一类碳水化合物的总称,可细分为非水溶性及水溶性两大类,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作为不会为人体带来额外负担的低热型营养补充,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抑制血糖上升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即为它对肠道类疾病的预防和养护功能。活跃于肠道内的它不仅是代谢体内废物的好帮手,有助肠道蠕动,还是调节肠内菌群结构的排头兵,可促进肠道内有益菌的增长,进而抑制人体对于由坏菌制造的有害物质的吸收。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的膳食纤维摄入量每日仅约12克,与中国居民膳食纤维的特定建议值25克相去甚远。因此,开发并丰富膳食纤维的品类来补充正常食品膳食纤维含量的不足,对解决现阶段公众膳食纤维的普遍缺乏现象,提高人们的肠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益去害 平衡肠道微环境

人体肠道内定植着不同种类的菌群。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与人体和外部环境共同建立起了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共同守护健康,而一旦菌群生态失衡,各类肠道问题就会随之而来。有些膳食纤维凭借其益生元功效,能促进机体内有益菌的增长,抑制有害菌的滋生,为体内益生菌提供“原料”补给,最终长效维持体内菌群的平衡,守护肠道健康。研究人员曾选取杜邦研制开发的膳食纤维(聚葡萄糖)针对中国人群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其摄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选取120位志愿者,将其分成4组,每组每天分别摄入0克、4克、8克和12克的聚葡萄糖,并在服用28天后,检测志愿者的肠道功能及体内菌群。实验结果表明,每天摄入4克聚葡萄糖,其体内的有益菌数量明显增长,而有害细菌的数量则相对减少。此外,经科学验证,当膳食纤维辅以益生菌摄入时,人体内有益菌群的增长将更为显著。

缓慢发酵不胀气 呵护肠道减压力

第3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很多人都认为益生菌只对改善肠道机能有效果。但实际上,益生菌的作用不止于此,它对以下不适症状都有改善功能,可以说,体内益生菌的多少决定着你健康与否。

花样“益生菌”健康 Top8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为,安全的益生菌有40种,其中很多益生菌都带有多重健康功效,我们挑选了常见的8种,告诉你花样益生菌的健康含义。

双歧杆菌

关键词:肠炎、腹泻、便秘……

双歧杆菌对于那些吃了牛奶就腹胀、腹泻的乳糖不耐受的亚洲人体质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另外,双歧杆菌在肠道内产生的乳酸和醋酸,还能促进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

哪里能找到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会被加入到酸奶、牛奶中。

酵母菌

关键词:促进代谢、增加营养、美白肌肤……

小的时候因为贪嘴吃多了食物,妈妈会说:“去吃一片酵母片!”酵母制剂被用于治疗某些消化不良症,因为它有着调整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而同时,这种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功效,也有益于改善肌肤状态,如祛除斑点、改善炎症、保湿抗老……

哪里能找到它:馒头、包子、酒类等食品中。

鼠李糖乳杆菌(俗称LGG)

关键词:排毒、抗敏、免疫……

这个从属于乳杆菌的“鼠李糖乳杆菌”,因为在消除食源性毒素方面独树一帜,因而备受推崇!举例而言,在我们吃进了黄曲霉素、霉菌毒素等致病微生物的时候,鼠李糖乳杆菌对致病菌有吸附作用,能为你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哪里能找到它: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加入到酸奶、牛奶中。

乳杆菌

关键词:降低血脂、维持阴道正常酸性环境……

乳杆菌属乳酸杆菌科,它进入人体的肠道之后可以生长和繁殖,并产生大量的酸物质,从而抑制致病菌,比如腐败菌等不良致病菌的繁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乳杆菌甚至可以帮助维护女性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预防阴道炎症。

哪里能找到它:乳杆菌广泛存在于发酵食物中。

嗜热链球菌

关键词:延缓衰老、瘦身减肥、预防癌症……

最令女性们兴奋的是:嗜热链球菌可以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从而可以清除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延缓衰老。同时,它还能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对控制血脂大有助力!

哪里能找到它:作为食品添加剂会被加入到酸奶、牛奶中。

LABS益生菌群

关键词: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细菌侵害……

因为“LABS益生菌”是4种益生菌的组合:“L”保加利亚乳杆菌、“A”嗜酸乳杆菌、“B”双歧杆菌、“S”嗜热链球菌。这是充分考虑到中国人体质的需要和肠道特征,按照中国人的口味习惯和营养摄取配制而成的,并非一种新的益生菌哟!

哪里能找到它:作为食品添加剂,被加入到酸奶、牛奶等食物中。

益生菌的判断题

1.人人需要益生菌

YES! NO!

普通人对益生菌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多,我们每天只需摄入一定量的水果和蔬菜等营养物质,经过肠道分解和发酵便可产生大量的、天然的益生菌。所以每天无须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食物。

答案:NO

2.益生菌会永远留在体内

YES! NO!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测试:患者在服用了含有益生菌的酸奶之后,肠道检测表明,所服用菌群不存在的情况屡见。所以,眼下流行的各种包含益生菌类的酸奶和饮料,有多少能保持活性而到达肠道去发挥作用,还有待考证。

答案:NO

3.益生菌多多益善

YES! NO!

人体长期使用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会影响肠道功能,让肠道逐步丧失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长此以往,人体肠道便会产生依赖性,医学上称之为“益生菌依赖症”。总之,在没有疾患的情况下,不要擅自购买益生菌制剂服用。

答案:NO

乳酸菌

关键词:帮助消化、防止腹泻、增强体质……

俄罗斯著名健康专家安德列耶夫说:“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和根源,就在于人的肌体堆积了各种各样的垃圾。”而活性乳酸菌刚好扮演清洁工的作用:乳酸菌进入肠道后,能调整大肠和小肠的蠕动,无论是消化不良,还是便秘、腹泻,它都能有效解决,让肠道变得干净整洁。

哪里能找到它:酸奶、豆浆、醋等食物中。

益生元

关键词:肠内清道夫

第4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乳酸菌;乳酸菌制品;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 R151.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133-02

目前,乳酸菌及乳酸菌饮料在中国市场可谓家喻户晓,它正以每年25%的速度在增长,据有关报道,中国的乳酸菌奶饮品的年总产量已经突破50万吨,年产值也超过25亿元人民币。在国外益生菌产品的发展也普遍受到重视,像日本市场上各种品牌的益生菌产品满目皆是,非常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1 乳酸菌分类

乳酸菌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源乳酸菌,一类是植物源乳酸菌。因为动物源取自动物,因此菌种常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其生物功效也较不稳定,且在大量食用时,很容易导致人体动物蛋白过敏,即排斥反应。而植物源乳酸菌,因为取自植物易被人体认可,不论摄取多大量,都不会产生蛋白排斥反应,且植物源乳酸菌比动物源性更具有活力,能比动物源性蛋白以多8倍的数量到达人体小肠内定植,从而发挥其强大而稳定的生物功效[1]。

2 乳酸菌的治疗和保健

乳酸菌对人和动物都有保健和治疗功效,国内、外均有大量动物和临床试验证明,乳酸菌能维持微生态平衡和肠管机能,改善肝功能,防治乳糖不耐症(喝鲜奶时出现的腹胀、腹泻等症状),还有防癌、抗癌和抗衰老作用。

3 乳酸菌的历史及现状

20世纪,俄国的生物学家梅契尼柯夫(Mechnikoff,1845-1916),在他的“长寿学说”里明确指出,保加利亚的巴尔干岛地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的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这些乳酸菌能够定植在人体内,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减少由于肠道内有害菌产生的毒素对整个机体的毒害,这是保加利亚地区居民长寿的重要原因。这个“长寿学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今天,乳酸菌及其饮品已在许多国家相当普及[2]。早在5 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在使用乳酸菌。人们在认识乳酸菌之前就已利用它们来加工和保存食品,帮助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排出毒素,促进营养有效吸收。乳酸菌不仅可以提高食品保藏性和附加值,而且有其特定生理活性和保健功能。

4 乳酸菌的发展前景

有专家报道人体肠道内乳酸菌拥有的数量,随着人的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少,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低纤维的食物、每天的压力都会对肠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通过乳酸菌清除肠道垃圾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当前,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人体肠道内以乳酸菌为主的正常菌群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人的抵抗力越来越低,人类的健康正面临严重的危胁。人们正在不断寻求新的更加有效的抗菌产品,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并开始了以使用乳酸菌为代表的免疫疗法革命。其实普通的乳酸菌,活力极弱,它们只能在相对受限制的环境中存活,一旦脱离开这些环境,其自身也会遭到灭亡。只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乳酸菌才能到达肠道。进入肠道内的乳酸菌,必须具备数量多、活力强的特性,才能发挥其生物功效[3]。

如何研制出高浓度且活力强的乳酸菌,成为了当今微生物学家们追求的梦想。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数据统计显示,20世纪初乳酸菌奶饮料行业在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市场份额不足0.1%,到2005年就超过了3.0%。然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乳酸菌奶类产品,已占到乳品市场的80.0%,世界乳酸菌奶饮品平均市场占有率已达30.0%。以乳酸菌饮料为代表的乳酸菌应用产业开始走红,已成为业内外的投资热点。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必须健全产品的质量,便于生产,也便于管理。医药保健品质量标准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标准不健全很难与国际接轨。要使乳酸菌及其产业在中国稳健地发展,并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健康,就要有规范的东西,那就是标准。老百姓知道如何消费,企业知道如何生产,也便于政府管理。这样,乳酸菌制品及乳酸菌的产业在中国将越走越远,发展会越来越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君红,彭丽珍,王爱兰.酸奶中乳酸菌含量的检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1,13(6):18-19.

[2]徐筠.话说酸奶[J].健康,2005,(4):34.

第5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本来源 由各镇卫生院及本中心采集饮食服务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肛拭,保存于Cary-Blair半固体运送培养基,当天送本中心作细菌培养。

1.1.2 培养基 SS琼脂,WS琼脂,SF增菌液,肠道综合发酵双糖管均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备。

1.1.3 诊断血清 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诊断血清均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且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按照GB17012-1997进行沙门菌检验,按照GB16002-1995进行志贺菌检验,并且按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常规检测方法进行鉴定。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和季节带菌情况

2004―2006年共检测标本79 319份,检出阳性菌株318份,总检出率为0.40%。其中检出沙门菌312株,检出率为0.39%,检出志贺菌6株,检出率为0.08‰。各年份检出率呈下降趋势(表1)。

各年合计夏秋季(4-9月)检测60 560份,阳性273份,检出率为0.45%;冬春季检测18 759份,阳性45份,检出率为0.24%。夏秋季阳性率高于冬春季。

2.2 沙门菌血清型分布情况

312株沙门菌经噬菌体裂解筛选,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分布于B、C、D、E、F、H 6个血清群46个血清型,其中E群所占的比例最高,为52.54%,其次为D群,占30.12%,第三为C群,占14.11%。血清型以伦敦、山夫登堡、德比、阿贡纳、肠炎沙门菌为最常见,共占66.99%(表2)。

2.3 志贺菌检出情况

检出的6株志贺菌中,福氏2a 2株,2b 2株,F4型、X变种各1株。

3 讨论

2004―2006年从业人员79 319份肛拭标本带菌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沙门菌的带菌率为0.39%,志贺菌的带菌率为0.08‰。说明沙门菌是本地区从业人员带菌的主要菌型,提示今后应高度重视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监管工作。志贺菌属检出率明显低于沙门菌,可能与从业人员中携带率较低及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有关,提示今后在工作中要提高检验技术。

检测结果显示,气温对肠道致病菌带菌率有较大影响,夏秋季检出率高于冬春季。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夏秋

季气温高,沙门菌和志贺菌繁殖快、污染面广,被感染机会多。因此,建议将饮食服务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检测安排在夏秋季(4―9月),以真正起到发现和管理传染源的作用。

第6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家禽肠道细菌病;流行;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9-0067-03

中国为养禽业大国,2012年家禽的年出栏量和存栏量分别达到120.8亿只和58亿只,产禽肉和禽蛋量分别为1 822.6万t和2 861.2万t[1]。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家禽肠道细菌病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肠道细菌病不仅每年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通过食源性传播威胁人类的健康[2]。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禽制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平养、生态养殖等近年来发展迅速,在中国呈现出标准化现代化养鸡场与小型养鸡场、农村散养共同存在的现状,而多元化的养殖模式也使得肠道细菌病复杂多样。另外,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也助推了家禽肠道细菌病流行。因此,加强中国对家禽肠道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1 中国家禽肠道细菌病的流行现状

随着中国养禽业的发展,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家禽肠道细菌病的流行也日趋复杂,越来越难以控制,且不断出现新的流行与致病特点。监测与掌握肠道细菌病的流行状况,对养禽业疾病控制关系重大。

1.1 肠道性病原种类复杂

中国养禽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复杂的细菌病病原,在中国常发的肠道细菌病有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葡萄球菌病等,近两年,对25家养殖场送检病料的细菌分离鉴定显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分离率分别达到44.8 %、9.6 %、11.3 %。近些年来,还新出现了弯曲菌病、坏死性肠炎等细菌病,空肠弯曲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在家禽中均呈现较高的携带率。

1.2 家禽肠道细菌病依然流行

沙门氏菌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病原,其中在鸡中有较高的携带率。部分流行病调查显示,沙门氏菌分离率达到8.12 %,个别鸡场分离率高达28.35 %。在未经净化的鸡群中,调查发现鸡白痢、伤寒的阳性率随着代次的增加显著增长,由曾祖代的0.42%增长至商品代的16.21 %,由此可见净化工作亟需开展[3]。

大肠杆菌是分离率最高的肠道细菌病病原之一,在中国流行广泛,且血清型众多。2013年中国沿海地区大肠杆菌分离菌株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血清型多达10多种以上,其中还有25 %以上的菌株未能分型。

1.3 新发家禽肠道细菌病时有发生,难以控制

空肠弯曲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是食源性细菌病病原,在家禽中均具有较高的携带率,尽管它们对家禽的致病性不强,但是由于影响食品安全而越来越被重视。南方地区部分省市对家禽养殖场的空肠弯曲杆菌流行情况调查显示,空肠弯曲杆菌在鸡群中的分离率达到12.94 %,鸭和鹅中分别为2.08 %和2.27 %[4]。2013年,中国7个省市98个养鸡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率到达32 %,PCR分型显示分离菌株以A型为主。

1.4 某些细菌毒力和致病性增强

近些年,从禽类消化道和呼吸道分离的致病菌株较以前分离的菌株致病性明显增强,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病禽脑内的细菌分离率升高。而且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细菌更难被清除,其毒力也显得越来越强。

1.5 细菌血清型分布广泛,同一地区优势血清型增多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以大肠杆菌为代表,不同地区细菌的优势血清群差异很大,而且同一地区不同养殖场血清型相差也较大,甚至在同一鸡场同一鸡群也可以存在多个鸡大肠杆菌血清型。在部分省区的不完全统计显示,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在湖北省的主要或优势血清型为O78、O45、O8,在江苏省为O24、O78、O88,在四川省为O19、O141、O119,在山东省为O78、O143、O15、O2,在河北省为O1、O2、O78、O111,在河南省为O5、O8、O78、O141、O147,这给疫苗的选择与使用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1.6 多病原混合感染普遍,继发感染严重

多种病原的的混合感染比较严重,导致家禽的死淘率增加。在临床剖检和细菌分离鉴定中发现,常从一只病死鸡中分离到2种以上的致病性菌株,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葡萄球菌。继发感染也是细菌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禽流感、新城疫以及禽白血病、法氏囊等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常导致多种细菌的继发感染,有些寄生虫病如鸡球虫病感染发病后,也常继发肠道类细菌病,同时营养代谢病造成机体内环境失调,也容易继发细菌类疾病。

1.7 细菌耐药性增强耐药谱广

药物是细菌病防控的主要手段,然而目前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耐药谱越来越广,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显示大部分细菌均具有多重耐药性,使得单纯的用药物控制细菌病越来越困难。

1.8 新养殖模式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动物福利的提倡以及人们对禽肉、禽蛋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养殖场从过去的集约化笼养逐步转变为平养与生态养殖。这样的养殖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地面平养、散养,管理相对粗放,导致肠道细菌病发病的加剧。

2 家禽肠道细菌病的危害

家禽肠道细菌病日趋复杂,不仅严重危害中国养禽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通过食源性传播、药物残留等方式,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5]。

2.1 影响家禽生产性能的充分发挥,生产能力下降

家禽肠道细菌病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给养殖业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沙门氏菌为例,在中国,鸡白痢、鸡伤寒呈现高水平的地方流行(平均阳性率11.7 %,最高达54.5 %),沙门氏菌具有水平和垂直传播能力,鸡白痢、鸡伤寒从祖代到商品代逐级放大,导致雏鸡出现高死亡率。此外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病会影响家禽的料肉比、增重,导致产能下降。

2.2 导致禽只的死亡,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

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家禽肠道细菌病病原可导致禽只死亡,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011年对湖北某县的鸡常见细菌病调查发现,大肠杆菌发病率为17.8 %,发病鸡中有21.1 %死亡,沙门氏菌发病率为11.8 %,其中18.3 %的病鸡死亡,链球菌病发病率为18 %,其中16.1 %的病鸡死亡[6]。

2.3 大量用药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抗菌药物在防治细菌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和养殖业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养殖成本增加,调查发现部分42 d出栏养鸡场每只鸡用药达1.5元,更为严重的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给细菌的防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例如1988年喹诺酮类药物开始在国内应用时,大肠杆菌对其几乎全部敏感,耐药率仅为0~3 %,但数年后猛增至41%~54 %[7]。

2.4 不规范用药导致药物残留

据调查,造成兽药残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不规范和不合理地使用药物、饲料加工或者运输中的污染以及贮存不当。不规范用药导致的药物残留一方面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加,破坏生态环境,一方面给人体带来了毒性作用,危害人类健康,而且随着各个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药物残留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和国际贸易争端。

2.5 导致食源性传染病、威胁食品安全

目前已认知的1 145种人类传染性疾病中,有62 %来源于动物,而在人类新出现的疫病中,75 %是动物源性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的2007年全国微生物引起食物中毒数据显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发病人数比例达13.8 %,居于首位,而弯曲菌也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共患性肠道病菌之一。禽作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等食源性细菌的存储器,这类细菌污染食品将会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给公共卫生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

3 中国家禽肠道细菌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3.1 环境因素

疾病控制的首要因素为环境控制,但是在中国,由于养禽业发展较快,养殖场发展不均,规模不一,各个养殖场环境控制水平层次不齐,除部分大型养殖企业以外,部分中小型养殖场鸡舍比较简陋,环境较差,且区域养殖密度较高,粪污处理系统极不规范,污染比较严重,给细菌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因此很难在环境控制上把持住细菌的繁殖与传播。

3.2 饲料

饲料问题也是导致家禽肠道细菌病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在部分小型饲料加工企业或者作坊,鱼粉等原料中携带大量沙门氏菌,而且饲料霉变,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污染,饲料加工没有按照国家最新标准《GB/T 5916-2008产蛋后备鸡、产蛋鸡、肉用仔鸡配合饲料》执行,都给家禽带来了直接感染或降低免疫力的风险,导致细菌病难以控制。

3.3 引种

种鸡场疾病控制不好,疾病净化不彻底,养殖场引种时疾病检测不严,极易导致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禽结核、大肠杆菌等蛋传性病原菌随品种的引进而引入。种鸡场鸡白痢、鸡伤寒阳性率较高时,往往造成雏鸡先天性感染严重。大肠杆菌作为条件性致病菌,当鸡场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不良、气候变化异常时,容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大群暴发。

3.4 病毒病的感染

病毒病的感染不仅直接导致家禽发病死亡,而且还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抑制,常诱发细菌的入侵和大量繁殖,造成继发或混合感染。如鸡新城疫、禽流感,常继发大肠杆菌病等,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禽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后,导致细菌性疾病高发。

3.5 免疫

在中国,商业化的禽肠道细菌性疾病疫苗有鸡大肠杆菌病灭活疫苗(O2、O5、O78、O111等型),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灭活疫苗、活疫苗,产气荚膜梭菌A型、C型菌株灭活苗等,而空肠弯曲菌等则没有商业化的疫苗。由于细菌病防控主要依赖抗生素,因此细菌性疫苗品种相对较少。而且大肠杆菌等细菌血清型众多,分布广泛,同一种疫苗在不同区域使用效果差异显著,缺乏高效、安全的细菌病疫苗。同时由于商品禽类生长周期短,油乳剂疫苗产生效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存在吸收不完全而影响胴体品质,也严重制约了细菌性疫苗的使用。

3.6 投药

由于养殖水平层次不齐,细菌病的防控过分依赖抗生素,投药不规范,没有经过药敏试验,而是随意选择药物,任意增加剂量,即忽视了药物的拮抗作用,也造成了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细菌对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头孢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和四环素类药物等均出现较高程度的耐药性,这给细菌的防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4 中国家禽肠道细菌病的综合防控策略

针对目前中国家禽肠道细菌病的流行现状以及难以控制的原因,制定与实施合理的防控策略,从环境控制、疾病监控到合理免疫与用药每个环节上做好疾病的防控,是中国养禽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4.1 加强环境控制

合理地选取养殖场地址,合理地对鸡舍进行建设与布局,保持鸡舍的通风、温度与湿度,是环境控制的重要因素。建立生物安全体系也是环境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全进全出管理、封闭饲养、防虫防鼠防鸟、定期消毒、自繁自养等。此外,对养殖场粪便等废弃物与病死禽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也非常重要。

4.2 慎重引种,防止蛋传细菌病

沙门氏菌阳性鸡的种蛋有30 %左右带菌,通过垂直传播给后代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大部分鸡场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等主要蛋传性疾病因引种而进入,加强对引入品种种源性疾病的监测,把好引种关,是控制蛋传性细菌病的关键环节。

4.3 提高鸡群健康水平

进行科学、规范、合理的饲养管理,合理选择饲料,保证禽只的营养需要,适当添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饮水、饲料等进行细菌学检测,降低饲养密度,保持营养水平,减少应激等,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和湿度,防止呼吸系统疾病、腹水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生,做好家禽病毒性疾病、营养代谢病、真菌、寄生虫病以及中毒病的防治,提高机体抵抗力。

4.4 合理使用药物

一方面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选用高效禽用药物,掌握用药最佳时机、剂量,选择适宜用药途径,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一方面减少药物使用,减少预防性用药,饲料、饮水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同时加强耐药机制的研究,对现有药物进行改造,升级换代,开发新型抗生素。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被广泛关注,相关职能部门对禽产品药物残留问题越来越重视,制定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和《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等法律法规,并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和检测工作,打击、查处在动物生产中使用违禁药物等措施。

4.5 细菌病的流行病学监测

定期对禽类养殖场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掌握细菌病流行动态,同时关注病毒性疾病,预防继发或混合感染细菌病。加强对分离菌株的遗传变异规律和耐药基因的分析研究,为合理使用疫苗与药物打好基础。

4.6 做好免疫预防

根据优势血清型做好细菌性疾病免疫的同时,还要做好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等疾病的免疫工作,减少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4.7 微生态制剂的使用

微生态制剂是近年来中国家禽细菌病防控技术研究领域里发展最快的一个研究方向,也是家禽细菌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和趋势。微生态制剂可以改善、平衡动物体内微生态环境,抑制致病菌的发生,促进饲料转化吸收,提高机体抗病力,在肠道细菌病的防控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目前已在生产上应用的微生态制剂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在疾病防控上应坚持以微生态制剂和生物活性物质预防为主,抗菌药物治疗为辅的原则,把抗菌药物作为在微生态制剂预防失败的情况下的一种弥补手段。通过微生态制剂使用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和数量,而且可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一旦用上抗菌药,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M].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3.

[2] 焦新安,涂长春,黄金林,等.我国食源性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家禽,2009,31(19):4-11.

[3] 张 磊.鸡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J].山东畜牧兽医,2009,(30):20-21.

[4] 黄金林,许海燕,郑国军,等.部分省市鸡群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流行状况分析[J].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30(1):72-75.

[5] 马志永,丁 铲.我国兽医公共卫生的现状[J]. 兽医导刊,2007,117(5):4-6.

第7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品管圈; 消化内科; 肠道准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080-03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fied Rate of Bowel Preparation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oscopy/LIU Zhi,LIU Yu,ZHANG Dan,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6,14(4):80-82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 in improving the qualified rate of bowel preparation via whole staff participation.Method:Brainstorming was conducted in the staff group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to discuss the issu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fied rate of bowel preparation.Then,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applied in analyzing situation,setting the goal,causal factor analyzing,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 of countermeasures.The qualified rate of bowel preparation was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is activation.Result:The qualified rate of bowel preparation improved from 78.85% to 96.25% through this activity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QCC and the effect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

【Key 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olonoscopy; Bowel prepar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422 Hospital of PLA,Zhanjiang 524009,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4.044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消化内科胃肠镜检查患者多,结肠镜是临床诊断和治疗肠道疾病的重要方法,其可以对结肠内病变的性质、所在部位和病变范围进行观察,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确诊和治疗疾病,预防漏诊、误诊的发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在科室为扎实开展和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切实为患者提供高品质护理服务,于2014年6-8月将QCC活动用于“提高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2014年6月1-30日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52例,作为实施QCC活动前调查对象,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0例,平均(52.4±6.3)岁;将笔者所在科2014年

7月15日-8月30日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80例为实施QCC活动后调查对象,为观察组,其中男54例,女26例,平均(49.5±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小组 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全科7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经过各成员推荐,由护士长担任圈长,负责对总体进度进行把握,向上级报告活动状况,并参与指导活动。圈员们集体讨论,确定圈名为“点点圈”,并设有圈徽,意喻用大家的点点真心点燃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给予患者亲人般的关怀。

1.2.2 选定活动主题 通过头脑风暴,对科室护理工作现状予以分析,依据护士重视程度、急迫性、可行性、圈员能力4个方面,采用评价法评分得出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提高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选题理由是: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确保患者能顺利进行检查,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2.3 现状把握及目标设定 为便于评价,将肠道清洁效果分为Ⅲ级。Ⅰ级:肠腔无粪便残渣及粪水残留,肠液清亮;Ⅱ级:肠腔有少量粪便残渣及污浊粪水残留,但不影响观察;Ⅲ级:肠腔有大量污浊粪水或粪块,严重影响观察或检查无法继续进行,被迫停止。Ⅰ级+Ⅱ级=肠道准备满意,Ⅲ级为失败[3]。内镜室收集2014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资料,结果显示:6月份行结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52例,其中肠道清洁Ⅰ级患者26例,Ⅱ级患者15例,Ⅲ级患者11例,11例肠道准备不合格,肠道准备合格率为78.85%。依据现况值,拟定改善目标,设定提高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为95.62%。同时为了便于分析,将患者对护士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调查分为操作技术、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整体印象五个方面。进行开展QCC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1.2.4 要因分析 通过现状调查,统计肠道准备不合格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导泻液口服不正确,检查前饮食指导未落实,清洁灌肠不彻底,患者排便后护士观察不认真,见图1。其中1例患者有两种以上的原因存在。通过绘制鱼骨图,从人、环、方法三个方面分析肠道准备失败的主要因素,见图2,其中框上的部分为要因,分为三点:(1)护士宣教不到位。(2)护士培训力度不够。(3)护士督导不到位。

1.2.5 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 QCC小组成员按照PDCA方法,并根据“二八法则”抓住主要问题[4],对影响肠道准备失败原因分析的前三位“宣教不到位,护士培训力度不够,护士督导不到位”进行重点整改。(1)规范流程:全科讨论制定患者肠镜检查前及口服导泻药物的流程,见图3、图4,规范护士在肠镜检查前指导患者正确的服药流程,统一标准,便于新护士学习、掌握,提高患者肠道准备清洁成功率。制作图文并茂的肠镜检查小册子,让患者一看就懂。(2)培训学习:加强每名护士理论知识与沟通技巧培训。责任到具体护士,负责饮食的宣教,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考核:制定肠道准备的专科评价表单,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每月进行操作考核,不合格不上岗。(4)实施:严格按照肠镜检查前标准流程执行,由护士长和质控组长负责质量监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量资料使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比较

通过开展QCC活动后,统计消化内科2014年7月15日-8月30日行肠镜检查的住院患者80例,其中3例肠道准备不合格,肠道准备合格率96.2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满意度

患者对护士的操作技术、生活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以及整体印象满意的比例均有明显的提高,见表2。

2.3 无形成果比较

通过此次QCC活动,圈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与荣誉感均得到提高。

3 讨论

将QCC活动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品管圈教会大家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如何在团队中做好自己的角色。所有圈员通过探讨,共同学习,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管理意识[5],使护士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为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圈员们集体讨论,分析原因,积极寻找改进流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开展QCC活动有利于提高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清洁度。通过开展QCC活动,笔者对影响肠道准备失败的三大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了两个标准化的流程,规范了护士的操作行为,尤其对新护士的临床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护士通过培训,能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使肠道准备的合格率达到96.25%,提高了17.40%,保证了结肠镜检查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QCC活动提高了科室护士的综合水平。品管圈活动实行问题管理,运用持续不断提出问题、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方法[6-7]。在品管圈活动中,笔者所在科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管理知识培训,学习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使用,圈员主动设计圈名,收集资料,分析原因,拟定对策,科学实施,体现了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医院护理文化水平。活动开展后,由于全员参与了肠道准备的培训,护士能更加认真细致地评估患者,耐心与患者沟通解释,护士转变了服务理念,责任感、沟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刘勇.中国医院品管圈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

[2]倪角角,张小仙,高锦莲.两种肠道准备制剂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及护理[J].西部中医药,2012,25(11):105.

[3]马君红,张黎,齐中普.单瓶磷酸钠盐口服溶液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7):721-723.

[4]张健,白晓霞.开展品管圈活动提升门诊手术患者满意度[J].护理学杂志,2013,7(28):15-17.

[5]陈文玉,李华,谢银均,等.开展QC小组活动提高护士对医院文件及规章制度知晓率[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41.

[6]向邱,徐素琴,张子云.品管圈活动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3,2(13):104-105.

第8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传染病;护理;临床应用

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以及人们饮食不均衡、运动量较少等因素,出现了各种传染病。而如何加强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是护理人员目前最应当重视的问题。在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适当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进而提高护理的应用效果。

1 传染病护理中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针对传染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它包括对该疾病的认识、饮食控制方面、运动方面、药物治疗等方面,在提高传染病患者关于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

其中,传染病护理中的规范化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6方面:①传染病基础认识,包括传染病的病因、种类、临床表现、影响等。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等;②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它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尘埃)传播;少数(天花、白喉、猩红热等)亦可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病原携带者;③药物治疗知识,包括相关口服药的种类、服用方法、服用效果、不良反应等;④饮食控制,包括适宜的食物类型与烹饪方法、禁忌食物种类与烹饪方法等,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水和维生素的摄入;⑤健康运动知识,包括运动的种类、运动量、运动时间及运动方式等;⑥自我管理,加强做好环境卫生工作、调整作息,保证规律[3]。

2 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2.1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主要以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为例,对所选的患者开展规范化、全面化的健康教育,并以问卷调查与测试评分的方式来了解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传染病护理知识的认识度变化,分析、探讨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变化情况。

2.1.1资料与方法

2.1.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传染病治疗的100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52例,平均年龄29.74岁。呼吸道传染病判断以常规诊断标准为参考,大多有恶心、头痛、发热、乏力、咳嗽流涕、全身酸痛等不适症状,有些伴有腹痛、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2.1.1.2方法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住院的肠道传染病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在护理中开展全面的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教育结果,分析比较患者在教育前后的相关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2.1.1.3统计学方法 采用MicrosoftExcel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分析。

2.2传染病健康教育内容 通过对上述100例患者开展规范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及传染病护理健康知识测试,并在护理过程中重点观察患者对传染病健康护理知识的认识情况,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变化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入院第1d当班护士接诊,发放传染病知识调查表对其对传染病知识的了解等进行评估;并告知相关检查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入院第2d,宣教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进一步评估患者对传染病的认识及饮食习惯;了解患者对第1d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适时补充。

入院第3d与第4d,分别进行饮食指导与运动指导,并嘱患者备好必备的食物。

入院第5d与第6d,分别进行口服药指导,以及日常卫生护理指导,引导患者养成勤洗手、作息规律的生活习惯。

在出院当天发放教育知识调查表,并与入院时进行比较。同时还应当告知与疾病有关的注意事项、复诊时间、咨询电话等。

2.3结果

2.3.1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患者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知晓率很低,尤其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不清。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知晓率明显提高,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见表1。

2.3.2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评价 在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质量评价,以百分制为标准,评价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趣味性以及全面性[4]。趣味性得分较低,评分结果见表2。自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以来,在科室、医院满意度调查中,患者满意率连续保持在87%以上。

根据上述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知,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评分较低,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图画、视频等有趣的教育手段来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兴趣,便于患者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2.4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传染病患者开展全面化的健康教育后,患者对于传染病的护理知识及健康预防知识的认知度明显得到提升,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中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传染病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真正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控制疾病。下面结合我院对传染病患者所开展的规范化健康教育,就其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

2.4.1有利于加强传染病的管理 健康教育在开展中,突出传染病的特点,教育人群以预防为主,做好消毒隔离,让患者明白既要学会保护自己,也学会对他人负责。

2.4.2有利于增强患者的预防保健意识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患者及亲属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教育,可以增强患者自我预防和保健的意识,消除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3有利于提高传染病的护理质量 健康教育的传播手段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后护理质量。整体护理中,主管护士应该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 讨论

通过对传染病患者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不仅有效的提高患者对健康的重视度,提高其对传染病护理知识的认识度,转变以往不健康的日常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而且大大提高了传染病患者在疾病治疗中的参与度,有助于患者提升日常自我管理能力,对预防、控制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通过规范化的健康知识教育,改变了多数患者应对疾病的消极心态,促使其加深了自我管理的信念,明显提高了传染病的治疗质量,有效的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肖贵轩,杨坤,刘武垣,等.健康教育对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管理,2008,24(4):423.

[2]曾萍.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评价[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9):32-33.

第9篇:肠道的健康管理范文

您好!我家住在农村,由于村里人都喝河水,经常有人腹泻。不知这是否是由不洁河水传染的疾病?这种病传染吗?

湖南纪德

这位读者谈到的情况主要涉及到肠道传染病。下面就肠道传染病谈谈我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的一些建议。

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以下疾病: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霍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感染分别引起的伤寒和副伤寒;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别引起的甲型和戊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痢疾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感染分别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以及除以上微生物以外的其他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或鞭毛虫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二、肠道传染病有哪些共同特征?

肠道传染病有相同的传播途径,都是经粪――口传播,病人的排泄物和呕吐物中携带大量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污染了水、食物、手、器皿或由苍蝇等媒介携带污染菌进入健康人胃肠道引起发病,临床症状除脊髓灰质炎外,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腹泻等胃肠道表现。另外,这些传染病都有很强的传染性,有暴发流行的危险,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什么是“0157”肠炎?

这是一种出血性肠炎,也是感染性腹泻的一种。近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均有发生,尤其日本近年发病率很高,去年夏季有近万人发病。我国也有发生,已引起疾控部门重视,应广泛宣传,进行预防。

“0157”肠炎是由大肠杆菌0157引发的。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畜肠道中,不引发疾病。但是在高温多雨的夏秋季则极易繁殖,有的可以产生大量毒素,引起腹泻或食物中毒。其中055和0111是引起婴儿腹泻最常见的大肠杆菌。而0157则可引发成人出血性肠炎。它以血水样便为主要特征,伴有腹痛、呕吐或发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国政府已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对入境人员和进口食品加强检疫,对涉外宾馆饭店强化执法监督。

四、什么是非感染性腹泻?

除了以上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可以引发腹泻外,还有一些化学因素可引发非感染性腹泻,如农药中的有机磷、氯、砷、汞等;植物中的皂甙、亚硝酸盐、毒蕈、龙葵素等;动物体内的有毒物质以及其他有毒化学物质。这些因素引起的腹泻虽不属于传染病,但因其多来自于食物或水的污染,故可引起集体发病,其危害性也不可忽视。无论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造成的集体腹泻发病(3人以上),均又称之为食物中毒。

五、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1.讲究饮食卫生。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但要做好也不容易。首先,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或不洁之水。其次,注意食品卫生,不吃不洁食物,生吃果蔬要洗净,最好用专用清洗剂浸泡,以清除残留农药。不吃腐败变质食物。剩饭菜要蒸煮热透后再食用,尤其冰箱保存的食物。生熟食品炊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另外,饭前便后彻底洗手,这是老生常谈,但未必都能认真做到。

2.不购买“四无”食品饮料,即无生产厂家,无商标,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产品。尤其软包装的冰水、冰块更易引起腹泻发生。不在无证餐饮摊点就餐,不购买未经检疫的肉类。

3.不生吃海鲜等食物,不吃涮烤不熟的肉食,不吃野生动物。我国沿海鱼虾蟹体内含有多达86种寄生虫,生食是很危险的,许多病菌、寄生虫在肉类未完全熟透时不能被有效杀灭,千万不能贪图一时的“口味”。而一些野生动物可能携带人类不具有免疫力的病菌或寄生虫,有些疾病可能还未被人类认识,食用很危险。

4.城乡的集体单位都要管理好水源和食品来源。农村还要管理好人畜粪便,使之远离水井等饮用水源,并做好无害化处理。

5.不暴饮暴食。过多食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必将造成胃肠道负担过重,而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使消化力、抵抗力下降,易患肠道传染病。

6.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六、万一患了肠道传染病怎么办?

1.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延误病情,尤其老人和儿童。

2.控制饮食。可吃易消化的米汤、藕粉或粥、煮烂的面条等。忌食肉、蛋、奶类高蛋白和高脂肪不易消化的食物。也不宜吃水果、冷饮及含粗纤维的蔬菜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否则会加重腹泻。

3.吐泻频繁者酌情禁食4-8小时,让胃肠道充分休息。此间可多饮水,但一次量不易过多,水中可加适量糖、盐和碳酸氢钠(小苏达),以补充热量和肠道丢失的盐类及碱性体液。也可饮淡茶水。脱水明显者应进行静脉补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