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稳步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对外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局限,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进程。
一、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现状
(一)融资规模扩大化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16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了7.9%。银行纷纷看好并抢占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中国银行为例,2013年累计完成国际结算业务量3.4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02%。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有着明显地正比关系,进出口的发展与国际贸易融资相互促进,既推动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量,也增加了银行大量的中间业务。
(二)融资方式多样化
为了满足国际贸易中进口商和出口商的需求,我国银行业在融资业务中推出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归纳起来有六类,即货权质押授信业务、退税托管贷款、信用险项下融资、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供应链融资。目前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统一授信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和个人的融资业务能够统一规范管理,在授信额度内可以快速、便捷地办理融资业务,满足了融资的实效性。目前信用和资产融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最常见的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通过授信开证和进口押汇等方式融资,而出口商通过红条款信用证融资。其他如保理业务、跟单托收业务、出口代付业务、进口保付业务等,如今也已经被大部分银行所采用,提高了我国银行的收入水平和进出口企业的支付水平。烟台一家贸易公司,出口额不到200万美元,在2013年7月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投保便利融资270万美元,大大改善了公司资金流动状况。
(三)融资地位增强化
我国的各大银行在注意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后,对运作方式和机构设置进行很多有益改革。比如中国银行为了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地位,其国际业务部在2011年就和信贷部结合,通过国际结算业务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功能,提升了银行在国际贸易方面融资的专业性,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增强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力。2012年工商银行山东分行在多地推出同业国际结算业务,力求扩大基础薄弱客户授信额度限制,拓宽国际结算业务市场渠道,增强市场份额。2013年8月2日,招商银行兰州分行建立“商贸通、资本通、财富通”体系,并把该体系放到重要发展战略高度,助力企业对外贸易融资。
(四)融资风险复杂化
国际贸易融资时刻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国家风险之类的风险,且表现为不可预见和复杂化的特点。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长期的低迷,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国际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部分出口依赖型企业因国外经济不景气,被迫取消订单,引发资金链的断裂,丧失偿还能力。另外有些企业为获取银行融资使用财务造假、贸易欺诈等手段,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尤其是2005年5月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而且我国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发展水平距欧美还有很大的距离,汇率风险在深刻影响着国际贸易融资。2014年5月4日,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提到了2014年一季度中国又遭遇11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共27起贸易调查,同比增长了23%,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所导致的困境也无时无刻不加重着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
(一)银行风险管控体系不完善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无时无刻不在和风险打交道,因此银行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风险管控体系。我国的银行在对央企、大型国企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中,经常会忽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在授信额度上往往容易放松,有些情况下还会违反国家相关财务制度,对企业的账户、现金管理进行违规操作,以谋取一些短期利益。2009年2月12日,中铝集团宣布对力拓公司展开收购,在融资环节,银行的风险管控部门未对并购风险做出准确的评估,而中铝集团又有着较深的国家背景,四大国有银行向其提供了210亿美元的贷款。同年6月5日因力拓单方撤销协议而终止并购,银行因此承担了巨额坏账。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相关手续过分教条化、形式化,只注重实物担保,对企业的一些较为个性化的担保物,如应收账款抵押、出口退税抵押等,则较为忽视。这样一来虽然银行规避了很多风险,但长期来看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是起限制作用的。银行如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是我国当前银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进出口企业信用水平较低
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年我国贸易合同的履约率约为50%,商业信用整体水平较低,另外信用体系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很多国际贸易的纠纷就是源于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的时间不长,信用数据库相对缺失,信用咨询和评估机构也比较少。在国际上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掌握了全球大量外贸资料,可以做出相对准确的信用评级,而我国虽也有一些专业评级机构,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经常饱受质疑,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比如2004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中国银行联合推出的押汇业务,设计初衷是帮助企业融资进而扩大国际贸易额,但由于相关信用评估的不准确和一些进出口企业逃避还款的侥幸心理,银行贷款经常无法如数按时收回,使银行蒙受损失,进而对这些国际贸易公司今后的贷款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对整个金融体系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国际贸易的融资离不开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因为脱离了信用,许多融资业务的基础就被动摇了。
(三)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普遍缺少抵押资产
据海关统计,2012年和2013年中小型进出口企业的贸易额均超过了我国贸易总额的60%,轻工业、小商品等出口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于中小外贸企业。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中有超过80%的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中小进出口企业可以更灵活的利用地方资源,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外贸服务,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业务范围较窄,这些企业往往缺少能够抵押的资产,因此在国际贸易融资上很多程度要依靠民间借贷。2014年5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只有12%的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正规借贷,无法获得正规贷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合格的担保物。而全国民间有息借贷平均利率为36.2%,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因为在正规金融机构贷不到钱,不得不转投民间金融机构,因此需要承受高额的资金使用成本,加重了其贸易负担,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外资银行开始挤占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市场
外资银行自2006年12月可以在华开办人民币业务以来,逐渐对我国本土商业银行的融资业务产生了冲击。2014年6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论坛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屠光绍表示还要继续对外资银行放宽限制,扩大金融改革成果。自贸区的这种情况释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国家开始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到中国的经济里来。由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福费廷业务较少,外资银行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加大力度在国内进行业务宣传,再加上外资银行在国外已经有了很多年的业务经验,融资产品和服务也比较成熟,在抢占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占有一些优势。2002年,南京爱立信公司提前偿还19.9亿元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贷款,继而转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了贷款合同,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资银行无法提供爱立信公司在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
(五)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缺乏创新
虽然我国银行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种类与日俱增,但其本质上仍然大都以传统的如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同质化相当严重,这些传统融资业务约占对外贸易融资总额的70%。然而目前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更多更复杂的贸易方式,比如供应链产品融资、福费廷渐渐成为主流。这些先进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资银行融资业务的开展,更制约了进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规模,尤其是对资金水平较差的中小进出口企业非常不利。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里国际业务比重已经升至约50%了,这也就说明了国际融资业务是银行未来重要利润点。欧美发达贸易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着的贸易融资产品,要求我们国家的银行也要在银行结算方式、融资产品上开拓创新,跟上时代步伐。
三、完善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一)增强银行内控体系建设,提高信用风险管控水平
伦敦第一家银行在1990年取得ISO9000质量证书之后,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纷纷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这些欧美银行的融资效率,更快捷地向客户提供了服务,并满足了国家金融监管的需求。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应该在以下具体方面努力提高:一是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标准化风险系数、加强国际贸易融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检测;二是银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审贷分离”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三是对于中小进出口企业则可以建立授信的单独快捷通道,简化程序和步骤,满足其小额短期贸易融资的时效性。
(二)完善进出口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除了银行应该加强内控外,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国,企业和个人往往缺少信用风险观念,而信用管理也未被大部分企业所重视,国家也缺少这方面的监控数据。首先可以根据进出口企业的信用状况,对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实行有区别的利用,让银行更有效地管理风险。另外,建立进出口企业信用评价系统,使用各大门户网站和进出口产业专业服务网站进行定期公示,为进出口企业和银行提供有价值的信用信息。只有信用环境改善了,银行的内控体系建设才会显示成效。
(三)增加抵押融资方式,增强进出口企业活力
在目前买方市场情况下,货到付款和赊销等销售方式成为主流,应收账款成了企业一项庞大的资产,因此,银行可以进一步完善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为了管控风险,银行可以用资产证券化、再担保等方法来处理。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所占比例会不断扩大。另外,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抵押融资,加入了信用贷款的理念,以出口应收账款为基础,将信用保险赔偿权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在这个过程中,出口商无需提供实物抵押,提高了融资效率。再者,信用风险被转嫁到保险公司,也避免了银行在将来面临坏账的危险。
论文摘要: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农产品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相应地占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的份额也在迅速提高,因此,积极关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的现状,对当今亚须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和对策,这既是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权益的根本所在。
随着基因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2000年世界农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600亿美元,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基因生物工程技术有关。因此,转基因食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焦点。这种现状对作为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大国的我国在该领域保持并扩大份额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积极关注和预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中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日显紧迫。
一、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
基因(gene)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dna双螺旋结构片段。无数特定的基因相互连结,构成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转基因(genetransfer)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的过程。以转基因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做转基因食品。
自从1983年首例转基因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争论甚为激烈,逐步形成了支持和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支持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可增强粮食产量,减少食品生产的投人,有助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粮食间题;(2)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特性,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3)可以利用某些基因增加食物品种,使食物更加可口;(4)转基因技术可准确地生产人类想要的动植物品种,克服传统嫁接及杂交技术的不确定性,使癌症等顽症的治疗可望取得突破。反对方的观点为:(1)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引起生物学上的混乱;(2)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毒性问题,疾病可能有很长的潜伏期,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长期影响难以确定;(3)一些人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过敏反应;(4)转基因食品的营养作用、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对环境的威胁等问题还未得到证实或解决;(5)一些实验已经表明了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影响。上述两派观点争论至今,双方都未能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因此,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问题,尚有待时间来证明。
二、当前国际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公顷,1998年上升到近3000万公顷,1999年底达4000万公顷,2000年约为4500万公顷,增长十分迅速。进人21世纪以来,其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最先进的国家。目前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ss%的大豆、45%的棉花和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目前,大约有20多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子已经获准在美国播种,包括玉米、大豆、油菜、土豆和棉花。据估计,从1999年到2004年,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从40亿美元扩大到200亿美元,到2019年将达到7s0亿美元。专家预计,在本世纪初,很可能美国的每一种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基因工程的成分。
1997年初,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转基因玉米,使美国出口商每年蒙受约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要求其出口商向欧盟提供他们出口的玉米并非转基因产品的证明,但欧盟只认自己的检验标准。1999年7月,欧盟环境部长们决定无限期延长对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口禁令。美国农业部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表明,受欧洲国家和本国市场抵制的影响,2000年全美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锐减了24 %,转基因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棉花种植总面积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55%下降到2000年的48%转基因大豆则由1999年的57%降至2000年的52%。
近年来,我国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也有较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提供的资料表明,我国已经开展了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品种的转基因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在转基因药物、转基因作物、农作物基因图谱与新品种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但目前我国只有抗虫面、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和延熟番茄等少数品种进入了商业化生产阶段。据国外一家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1999年中国种植了30万公顷转基因作物,较1998年增长了2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品种是棉花。该报告表示,目前中国转基因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仅次于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居全球第四位。另外,我国在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据报道,国家出人境检验检疫局日前利用改进的plr结合核酸杂交技术,从一批进口大豆中成功检测出了转基因成分。此外,广东、江苏等省的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也具备了对转基因产品的检测能力。
三、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
在世贸组织的现有多边贸易协议中,与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有关的协议有二,即《卫生与植物检哭刻昔施协议》( sps)和《技术贸易壁垒协议》(tbt)。前者规定:各成员国为保护境内人类和动物的生命或健康,可以采取必要的检疫措施,并允许各成员国在认定某种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时,自行制定本国的规则并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后者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必须有合理的目的,而且实施的成本必须与目标相称。具体到转基因食品,由于各种观点的科学依据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同,现有多边贸易协议的规定过于模糊,解释空间过大,对转基因食品缺乏约束力。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疑虑,世贸组织有关协议的规定不甚严密,以及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世界各主要农产品贸易国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采取了不同立场,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国际贸易争端不可避免。以下为各主要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立场:(1)美国:在生产、流通中不给予任何限制;不人为划分消费食品是否属于转基因种类;基因改造作物毋须用标签注明;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欧盟:对转基因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持谨慎态度;要求在其市场上销售的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提醒消费者可能存在风险;强调世贸组织成员国应有权采取预防性措施,主张制订有关生物标签的多边规则。(3)英国:支持发展生物科技,但在没有证据显示基因食品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对转基因食品持谨慎态度;大型连锁超市和餐厅不得出售经基因改造的玉米、大豆等食物,多数地方禁止学校和老人院的餐厅使用转基因食品;自1999年9月起,饮食行业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品里转基因成分,否则罚款5000英镑。(4)俄罗斯:不明令禁止转基因食品上市销售,但对2000年7月1日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有在包装上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要求;从2000年7月1日起,没有做出提醒性标记的转基因食品将禁止上市。(5)日本:持较为中立的立场,一方面对转基因食品有进口需求,另一方面对其安全性又有所顾虑;规定采用基因技术获得的农作物及食品不能作为绿色食品;2000年4月公布30种转基因食品目录,对目录中列明的品种需要加注标签。
据上可知,对转基因食品所持的不同观点和立场,将直接决定一国或地区对此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在转基因技术开发领域一直处于国际前列的国家,极力主张对转基因食品采取宽松的管理。美国作为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积极倡导者,认为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与非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没有实质的区别,转基因食品是一种科技创新,是用现代科技去加快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转基因食品通过新成分、过敏原、营养成分和毒性等常规检验,就可以上市。
二是欧盟内部大多数国家奉行较为严厉的管理制度。基本的认识是,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拥有众多优越性,如遗传性稳定,有利于保护环境,加快光合作用,提高作物抗病害、抗盐碱、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作物产量等等的前提下,其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至少存在着潜在的、不清晰的危害性,而对此则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来加以进一步的证明,除非有技术的证据支持,并足以表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否则将不改先前的严厉的管理措施。
三是相对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开发较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措施尚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国家从本国国家利益出发,权衡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利弊,往往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和措施。基本的观点是,转基因食品(作物)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虽然目前尚存在一些较模糊的、不确定的、不安全的因素,但只要深人研究,趋利避害,就一定能在避免转基因食品的危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发展,同时又满足本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对粮食产量的进一步要求。
四、我国的相关对策分析
各国在转基因食品国际贸易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争。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转基因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产业规模的不同,更加剧了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市场决定观念,欧盟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究其实质,则是对美国在这一领域垄断优势的抵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鉴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长期影响,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短期内不可能在科学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各成员国只能自行制定相应的贸易标准和政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产品出口大国,应尽早制定有关转基因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相应的对策安排:
1. 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政策选择上有三种模式或路径:一是将转基因食品视同其他普通农产品,对其进口不加管制;二是采取“二嗯英”模式,禁止转基因食品的进口;三是在严格检疫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允许转基因食品进口,并在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包装上作出提醒性标记,让消费者判断是否购买。不难发现,第一种选择可能对我国农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某些农产品市场最终被几个拥有转基因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垄断,以致对经济安全造成影响;第二种选择可能会给我国对外谈判、履行承诺带来很大压力,并可能引发贸易战;第三种选择符合国际惯例,可能是对我国较为有利、可进可退的政策选择。此外,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转基因检疫,张贴提醒性标记,会加大进口商的成本(约增加10%左右),消费者也可能会持慎重态度,从而削弱进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以维护我国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外汇业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12-0115-03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在不断地增长和变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揽收国际结算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中间业务和融资效益的同时,又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一)参与供应链各个环节,顺应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二)创新信用证业务,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竞争力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另外,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创新应收账款融资来提高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的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出口商票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融资业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进而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创新电子化管理方式,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条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国有商业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国际贸易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管理比较粗放,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规范标准、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防控体系,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不协调。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性认识不够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认识较为肤浅。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少,在机构、人才、客户方面均不占优势,以致认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还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再次,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数量少,作用不大,从而导致银行在这其间埋下风险隐患。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涉及的风险较为复杂,但它们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和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相互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以至于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三)国际贸易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比较集由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都倾向于将融资对象定位于大中型企业。而目前我国非国有企业即三资企业、外资企业、外贸私营企业却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的贸易融资,这与它们的迅速发展和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的现状不相适应。同时,办理融资的手续烦琐,融资条件较为苛刻。企业在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过程中,申请程序复杂、手续烦琐,相应的办理条件也有很多限制,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使得企业产生畏难情绪,很多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就在这种环境中给打消了。
(四)无序竞争破坏了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金融立法滞后于业务发展,违规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法律纠纷不断。押汇业务中商业银行对货物的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进口押汇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支付等,法律暂未作出明文规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家银行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调查和审查的要求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资信情况的前期调查,将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带来极大的风险。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国有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
策
为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必须探索出解决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不断提高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一)增强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意识,提高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能力
一是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实现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功能的内在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特征日益明显,跨境贸易和投资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家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能提供涵盖本外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就会在业务发展中自我设限,就不能全面、充分、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要认清形势,转变经营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加快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二是要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积极搜索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商品行情变化,提高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三是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业务人才,建立懂产品、懂政策、懂外语、懂市场的国际贸易融资专业队伍,不断提高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二)加强协调合作,创新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风险控制手段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协调合作,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识别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收汇风险,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二是调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有效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要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前后台部门各司其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目的。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等途径,防范和化解风险。要利用国家出口信贷政策,通过合理确定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实现降低经营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的目标。
(三)拓展贸易融资业务,培育良好的国际贸易融资环境
一是加强合作,争取国际贸易融资新客户。在目前众多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对外贸易发展较好的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与国外银行联手开拓和占领国内的外汇业务市场,争取一些在国内落户的外资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贸易融资业务。二是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三是提升科技支撑,完善系统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要结合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金融电子化发展战略,有选择地移植先进银行的先进技术,并开发适合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的电子技术,大力发展虚拟金融电子商务,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办理国际业务,加快上收银行单证业务,建立国际结算处理、贸易融资审批的分中心,统一处理流程和标准,实现电子化集约经营和“三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要将传统意义上的“有形”经营场所有效地向“虚拟化”的电子商务延伸,从而进一步开拓国际业务的生存空间,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水平。
(四)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一是完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保障和制度约束机制。要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需求,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为科学立法提供依据。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快与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的接轨,建立和规范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二是做好融资调查审查工作。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严格核定融资授信额度,认真审核单证,控制操作风险,把好贸易融资调查审查关,确保贸易融资业务运营安全。三是要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线监控功能。通过风险信息分析、利用,增强非现场监管的实时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非现场监管力度,强化有效识别和管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刘妹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国有商业银行,2003,(4).
[3]陈雨露.国际融资实物[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2.
[4]张军.加快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策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2).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互联网
论文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不断吸引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期待,而其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本文从我国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信息共享和交流方面极大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使交易涉及的各方当事人得以通过电子方式联系,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它大大提高了外贸企业的贸易效率,减少了其人力、物力和时间消耗,提高了这些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些变化和创新使国际贸易的监管变的更加公开和透明,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程。
然而,从目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情况来看,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明显地走在前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只是在网上广告、进行简单的企业介绍、产品信息、电子查询、互通商品信息,很少能有企业进行网上商务洽谈、签订合同、交换文本及单证,而能完成网上购物、网上支付、开展网络营销的就更少了。
一、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新型交易模式,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题。
1、电子商务框架尚未建立。国际贸易操作是一个繁锁而复杂的过程,交易过程涉及多个部门,运作过程伴随大量的单证、票据与文件。为实现“单同一致、单单一致、单证一致、单货一致”的目标,不仅需要实现单据和数据的垂直分流,还要满足水平分流,需要所有涉及到的单位、部门实现标准化的数据接口。而在我国,相关部门的配合还未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体系,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
2、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规模相对较小。网络贸易要想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贸易相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各部门电子数据交换。但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缓慢和滞后,绝大部分企业的电子化、信息化程度低,而网络拥挤、运行速度慢、资费偏高等因素又进一步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鉴于中小企业的软硬件环境限制,使得其在国际贸易中实施电子商务步履维艰。
3、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不能主动去应用电子商务发展。由于经济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我国相当数量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不够。多数外贸企业虽然己经上网,但还停留在信息查询阶段,建有和国际接轨的专业网络平台的甚少。同时,外贸企业竞争意识不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对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即将带来的巨大冲击,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4、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电子商务在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安全隐患。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银行、网上合同、电子签名等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大量的交易信息会在网上传递,资金也会在网上划拨流动,而网络交易的双方身处不同国家,只有网络间的数据传递、交换和处理有很高的安全系数,才能有效地保障商业机密不被窃取,支付系统不被破坏,才能提高网上交易的权威性认证。然而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不容乐观。
5、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在国际贸易网络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分别处于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如何鉴别网络电子商务单据资料的真伪,如何规范电子合同、电子商务认证、网上交易与支付、网上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管辖权等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种种法律问题,各国的规定仍然有所差异,国际上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而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滞后于信息工业的发展,相关的法律为从事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带来了高度的风险,构成了阻碍电子商务应用的一道不容忽视的屏障。
二、加快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推动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我们应采取以下一些积极对策:
1、建立国际电子商务框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电子商务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将高技术与现实中的商务活动结合的具体应用。这其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战略和规划,把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外汇管理、工商、税务、银行、法律等部门同厂商、企业、用户、货物运输、信息产业等部门等单位按一定的规范与程序相互衔接,协同工作,增强政策广泛性和透明度,实现政策的统一和组织的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口
2、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明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这就有可能使我们失去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建立起全国外贸专用信息网,进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我国涉及外经贸及与其业务相关的部门和行业同联合国贸易信息网及其他国际商务信息网络的联网,才能有效推进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3、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积极性。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我国外贸企业只有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贸易工具的简单应用,更是企业内部经营观念的彻底改革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发展成熟的相关经验,才能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电子商务。
4、加强网络管理,维护网络安全,为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的运营环境。网络安全关系到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确保交易中信息的身份特征和安全保密性是电子交易关键所在。基于此,有关部门应组织一只精干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留痕技术等,并能够随着计算机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不断改进这些技术。
一、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中国的文化企业懂得了如何去有效地利用国际平台,如国际电影节,国际书展、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国际化商业推广平台来展示自己。文化贸易出口方式已经从简单的劳务和产品输出,转向更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版权输出。中国完美时空等网络游戏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在国外销售的产品逐年递增,国产网络游戏产品在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在电影和电视剧方面,国际合拍是一种较好的商业策略,通过与美国、德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公司合作,内地公司在项目策划和市场把控方面的不足逐步得到弥补。中国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愈发频繁,法兰克福书展等大型国际书展、柏林国际电影节等各种国际影展、法国里昂国际动画电影节等动漫展会上,均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不再简单地追求成交额的增长,而开始放眼长远,逐步借助这些国际平台,增进中外了解,力争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国际合作。
二、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贸易逆差严重
我国文化贸易的增幅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核心文化产品贸易绝大部分呈逆差状况。在图书版权方面,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贸易的逆差约为10:1。在演出方面,我国的表演艺术团体和人员数量堪称世界之最,而国外商演的年收入不及1亿美元。在电影方面:我国电影出口主要集中在功夫片,其他能体现我国文化特色的各种影片出口极少。在电视节目和电视剧方面,我国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比差距很大。在动漫方面,“洋卡通”称霸国内市场。
(2)缺乏优秀的品牌文化产品
目前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绝大部分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等硬件,而文化服务和文化内容的软件贸易是我国文化贸易的薄弱环节。我国文化贸易出口缺乏缺乏品牌效应,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缺乏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使得我国文化贸易整体竞争力不足。
(3)文化贸易缺乏有效的营销模式
我国的文化贸易对世界文化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国际营销意识薄弱,缺乏行之有效的国际营销方式。我国的文化产品大都是以粗加工的面貌出现,包装不精良,宣传不到位,缺乏专门针对国际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文化产品和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律运作的文化中介机构,使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此外,我国文化产品在国外的营销主要靠政府在主导,推广形式简单,大多以展览、演出的形式,不能从战略高度规划整个宣传进程。
(4)知识产权侵权现象严重
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赖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将我国列为假冒知识产权和侵权的重点国家,认为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执法力度较弱,缺乏应有的效力,现行法律难以起到威慑作用,司法诉讼渠道不畅,原告举证的责任太重,缺乏知识产权管理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合作与协调不够,执法中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
三、我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支持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应鼓励非公有制资本参与文化产业,这将有利于活跃文化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政府应进一步对现有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支持非公有制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市场准入程度应扩大。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强化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意识和程度,加大市场机制对社会文化资源的调配作用。
(2)注重品牌效应
我国文化企业应重视创建自己的优秀品牌,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我国文化产品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特色,因此在文化贸易战略中要实行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 现今的国际文化市场已进入了一个文化品牌的竞争格局,品牌已经成为一种产品,甚至已成为一个企业打入国际文化市场的根本保障,文化产品的品牌效应比文化产品的销售更为重要。
(3)重视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运作
要想改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严重逆差形式,就必须重视和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大力发展和扶持文化经济机构和营销机构,吸引国外优秀的经纪机构进驻中国市场。鼓励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组建演出中介机构,或在境外实行跨境合作。另外,人才的发展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我国也应大力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营销能力的管理人才。
(4)加强对国家文化安全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关键词:保税贸易;贸易金融;保税监管
一、前言
保税制度下的贸易业务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贸易方式之一,对于繁荣经贸往来,积极参与世界大生产分工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所谓保税,顾名思义是指在我国各保税功能区内注册的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或机构,其进口的保税名录下的货物,在海关监管下,在境内监管场所存储、加工等符合海关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可暂缓交纳各种进口税费,俗称“境内关外”。我国于1990年批准成立第一个具有保税功能的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始,保税功能区进入一个比较快速阶段,目前全国已经批准了141个具有保税功能的区域,其中12个保税区,30个综合保税区、14个保税港区、31个保税物流中心、47个出口加工区、5个保税物流园区。2013年全国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170.2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全国保税物流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53.6亿美元;全国保税港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83.2亿美元,同比增长67.3%;全国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8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保税贸易业务又是各个保税功能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保税业务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顺应了改革开放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保税功能节约了经贸成本,并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便利的交易环境。但是近几年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境内外利率水平的差异、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保税贸易也出现了虚假贸易、贸易融资化、仓单重复质押等比较突出的问题,相继产生了“香港一日游”贸易、“融资铜”、“融资矿”、青岛港融资骗贷等事件,对我国保税贸易业务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我国保税贸易存在的问题
1.虚假贸易问题突出
保税贸易按业务品种可分为三类,一是进口保税业务,二是出口保税业务,三是转口保税业务。在实际业务运行中,许多区内贸易商利用转口贸易的便利,通过离岸公司,开展虚假进出口业务,出现了只流转单据,不动货物的进出口业务[1]。具体的操作手法为:先进口一宗商品,办理好海关备案清单后,将其放在保税库海关进行监管,然后再出口到自己的控制的离岸公司(做了一个转口贸易),然后再根据业务需要将该宗货物从离岸公司进口到在岸公司(一般情况下贸易商会注册多个在岸区内贸易公司和离岸公司,各公司从面上看出不关联关系,便于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只是单据流转,货物不动,最多在区内移动一下仓库,如此可以多次反复,从海关统计上看,会产生大量的进出口贸易业务,虚假贸易影响了国家对经济的统计判断。保税贸易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看似正常的进出口业务,提供交易背景便于融资;二是通过贸易形势将境外的“热钱”引入国内牟利;三是部分企业利用国内外税率差,通过离岸业务实现利润出国,少缴或不缴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还有涉嫌洗钱犯罪的情况发生。比较突出的事件是2013年3、4月进出口数据均大幅上涨,其中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分别增长92.6%和66%,创造了从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后经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及海关检查,发现许多贸易属于“香港一日游”,货物并没有真正出境。虽然经过国家严厉打击规模有所减少,但是只要存在融资需要、套利需要、避税需要,虚假贸易仍然存在。
2.贸易融资化
近几年,大宗商品贸易方兴未艾,大宗商品业务繁荣的基础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发展较快,实际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金融领域的支持进一步放大了需求。但随着近两年经济出现下行趋势,需求不振,大宗商品贸易出现了部分贸易融资化的趋势,这在保税贸易领域特别突出。贸易融资化顾名思义做业务主要不是为了开展贸易活动,而是着眼于融资,特别是近几年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许多新产品不多问世,例如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L/C、D/P项下封闭转单业务、同日福费廷买卖业务、存本贷外、内保外贷等,更进一步为融资贸易提供了方便。贸易融资化的主要操作手法为:利用保税业务不出关不交纳增值税、关税的特点,大力开展区内交易、离岸交易,各贸易商之间或同一控制人的各公司之间相互关联交易,为境内外银行机构提供出表面合法的贸易合同、货物提单或仓单等融资要件,通过银行开证、押汇、打包贷款、内保外贷等方式实现融资,近两年出现诸如融资钢、融资铜、融资矿、融资胶和融资大豆等名词就是融资化的体现,以融资为目的的贸易活动不但制造了虚假的贸易繁荣,也破坏了商品价格正常波动,给金融机构带来了更高的风险,助推了大宗商品泡沫化,危害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在现实中往往通过贸易实现的融资被挪用到其他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由于贸易融资为短期融资,一旦出现期限错配,会进一步加剧风险事件的发生,近期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整顿下铜、铝、铁矿石等领域的保税交易,部分银行暂停了上述品种的区内现货交易融资业务,融资规模迅速得到抑制,保税区域内监管库存持续下降,部分商品出现断崖式的下跌,许多企业扛不住冲击,出现了跑路、破差等现象,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通过行政手段打击了部分融资贸易,但也顺带打击了正常的区内现货交易,长久不利于保税贸易业务的正常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3.监管仓库管理不规范,信息渠道不畅通
青岛港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骗贷案近期持续发酵,负面影响较大,成为全球重大金融贸易案例,其核心问题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大部分为保税贸易业务),利用同一批铜铝等金属,重复开具不同的仓单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在实际海关监管仓库管理中,海关关注点为确保监管货物在没有缴清关税、增值税等税费或办理保税业务手册前安全完整的放在指定监管区域内,至于该宗商品是否融资或怎么融资,无法也没有渠道进行审查,这就给了部分不法仓储企业与贸易商进行勾结的机会,通过出具虚假或一宗货物多套仓单,利用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空子,持虚假仓单融资或一单重复融资。这反映出在保税贸易业务流程中,海关与银行信息沟通不畅,各自关注点出现错位,骗贷事件屡有发生。
三、完善保税贸易业务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保税贸易的管理
保税贸易之所以成为虚假贸易的重灾区,关键是交易便利,成本非常低。这就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有针对性的管理,即不能打击正常背景下的贸易流通,也要防范虚假贸易繁荣。首先建议海关、外管局、银监会、人行、公安等国家职能部门组建专业联系会议制度,针对一段时期内的保税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出现虚假贸易苗头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能,联合出台治理方案;其次加强对离岸公司的管理,现阶段虚假贸易离不开离岸公司的协助,而国家对离岸公司基本上不进行监管,下一步有必要对区内经营的离岸公司进行分类甄别,加强业务管理;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国内职能部分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及早发现问题,便于预防性的采取相应措施,例如海关与境外海关合作防范走私及虚假贸易,境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防范洗钱犯罪等。
2.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管理和改革
(1)加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理,强化贸易背景的审核
首先是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正确的绩效考核机制,改善当前以经营指标为核心的现实状态,建立合法合规、风险与效益并存的管理体系,减少金融机构为完成指标而不顾风险降低贸易背景审查的冲动;其次要求银行加强客户贸易背景调查,对贸易的上下游客户连带审核,关注客户关联交易,杜绝企业无贸易背景的套利交易,加大贸易融资业务检查力度,对于发现问题的银行要加大处罚力度,从制度上保障其审查贸易背景的严肃性。最后是从国家管理金融的层面上,加强科技开发应用,建立可供银行、海关等部门使用的信息监控系统,便于管理[3]。
(2)改善我国贸易企业的融资环境,减少对境外融资的依赖
随着经济的换挡期,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国内融资环境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倾向,融资难、融资贵成为当前时期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具有保税业务的外贸企业,通过贸易的形式从境外融资的客观环境,因此改善国内企业的融资环境对减少融资性贸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措施为一是加强全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在建立信用查询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国内权威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为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有力的贸易领域专业评级,加快其正常贸易的融资效率;二是加快我国汇率制度和利率制度的改革进程,逐步实现境内外利差、汇差缩减,降低国内贸易企业的融资成本,从根本上铲除以套利为目的的贸易融资业务。
3.建立监管仓库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仓单质押登记制度
针对保税贸易领域出现的仓单重复融资、虚假仓单融资,建议国家从加强对监管库的管理及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仓单质押登记制度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监管仓库的管理。针对海关与银行的金融机构关注点的差异,防范监管仓库不道德的行为,建议海关在监管仓库的准入及银行第三方监管仓库的准入上严格把关,对有管理不规范、职业声誉差的物流企业要慎入,最好能够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相关物流企业进行综合评估,根据等级选择;二是由国家出面组建仓单质押管理机构,实行统一仓单格式,统一标准注册制度,信息共享,可有效杜绝一宗商品重复质押的弊端,无论对海关监管还是银行质押都会起到效率和风险防控的双重利好。
参考文献:
[1]荣蓉.重拳出击虚假贸易融资.中国外汇[J],2014(24):47-49.
[2]李秀华.综合保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商业时代,2013(19):47-49.
关键词:运输服务贸易 现状问题 发展对策 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91-02
一、运输服务贸易的概念分类、特点及作用
(一)运输服务贸易的概念
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是以国际运输服务作为交易的主要对象,交易是在分属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进行。其中一方委托另一方提供货物运输服务,另一方支付相应报酬,最终实现货物或人员的国境空间移动的交易活动。
国际运输服务贸易的分类也不尽相同:一般按照运输主体划分,分为国际运输服务贸易和国内运输服务贸易。按照运输对象的不同,一般分为旅客运输服务贸易和货物运输服务贸易。
(二)运输服务贸易的特点
国际货物运输服务贸易有如下三大特征:其一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是货物贸易的一种派生的表现形式,货物贸易是服务贸易的来源,运输贸易是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两者缺一不可。运输贸易是货物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二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不是以有形商品为交易对象,而是无形产品,其提供的服务只有高效方便且不同的运输方式。其三在国际运输服务贸易里面,充当重要角色的是货运人或者是运输中介结构,他们在贸易活动中不仅活动频繁,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
(三)运输服务贸易的作用
运输服务贸易是国际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的桥梁和纽带。国际商品贸易中的一切商品都必须通过运输才能从出口所在地位移到达进口所在地,国际运输是国际商品贸易业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国际商品贸易的桥梁和纽带。运输环节开展得顺利与否,运输的快速性、安全性、可靠性和运价的高低,都对商品贸易的范围与规模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
发展国际运输服务贸易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运输服务贸易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产物,也是新经济形势下各国经济竞争的重点。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调整,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发展国际货物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一)影响我国发展货物运输服务贸易的国内外条件
劣势条件:(1)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现在全球经济仍处于低迷阶段,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缺乏,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调查,2014年1-8月份,美国进口服务贸易额仅增长3.8%,而一些新兴经济体加快改革提高外资所有权的份额,甚至一些国有企业出售股份,使得服务贸易情况更加糟糕,在美国的领导下,资本主义国家追求更高更严格的服务贸易规则,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市场在世界的扩张。(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基础薄弱。从整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况,加之产业结构混乱,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同时也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国际竞争力低下,没有形成品牌战略。
优势条件:(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已得到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发展模式。十会议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应积极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中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2)我国对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就服务贸易的推进问题来说连续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鼓励支持,深化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环境,这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意义。
(二)我国国际货物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比可比净出口指数和TC指数的方法来分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可比净出口指数(NTB)。指某一产品的净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净出口额为某一产品的出口额减去进口额的差额。
TC指数。即竞争优势指数,也叫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
三、我国国际货物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国际货物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中国在2014年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6043亿美元,而2014年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排名第五,进口排名第二。出口额为2222亿美元。
2.我国货物运输贸易发展的现状
第一方面: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逆差现象严峻。主要原因是我国交通运输服务贸易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技术等方面的落后。第二方面:我国运输服务业竞争力薄弱。在当今时代,运输贸易的发展是一个繁荣的景象。但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第三方面:我国运输服务企业规模小。中国除中远、中海等公司外,其他公司的规模都很小,很多大的贸易活动都没有涉及。
(二)我国国际货物运输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其一,我国运输服务业的法律监管体系存在漏洞。货物运输服务业仍然是我国的一种新型产业,而且经验和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不足。
其二,运输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低。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运输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速度快,但由于中国的外国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制造业,在服务业投资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业在利用外资仅占全国总外商投资的五分之一,中国的服务贸易业和其他行业如金融,保险等,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环境,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
其三,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地区不平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策支持相对较早,地理位置优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坐落于此,平坦的地形,适合运输贸易发展。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是由于地形环境较差,高原盆地、运输业务发展相对困难。
其四,运输服务业企业竞争力不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交通服务贸易也在迅速发展,海洋运输凭借其自身优势,使得众多的生产商选择了海运。
其五,运输硬件设施水平低,综合管理薄弱。我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加快,但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技术水平依旧很落后,铁路复线和电气化率不高,客运高速和运营管理自动化等仍处于初级阶段.
四、我国发展运输服务贸易的建议
(一)基于政府政策调整的发展思路
1.健全国务运输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
我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组织发展的规则,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国政府部门应适当出台鼓励和支持运输服务贸易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如加强支持、优惠税收政策和保险支持,从而促进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增加出口。
2.完善我国交通运输建设
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要坚持以运输贸易为导向的经济发展原则,中国政府应继续加强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弥补我国的不足,逐步提高我国的交通运输水平。
3.有序开放市场,扩大运输服务贸易范围
首先,我们要改变区域封锁的局面,建立新的开放市场,允许外国投资者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投资管理,逐步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充分利用领域的特殊监管和保税监管场所的功能和政策优势,从而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运输。充分发挥香港的龙头作用,在服务贸易的澳门和台湾,进一步深化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开放与合作。
4.政府应该重视运输人才的培养选拔
货物运输服务贸易行业需要大量的精英人才,这关系到增强行业的竞争力。我国政府要加强人才培养与选拔建设,实行职业技能、职业培训等人才选拔制度。
(二)基于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助
我国从事货物运输行业的企业应加强合作,国有企业与航运企业进行合作,形成较大的产业链,竞争优莞加突出,从而提高整体竞争水平。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是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管理模式陈旧。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企业合并等,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积极推进航运企业的港口航运联合战略
中国应积极发展海上运输,加强港口与航运企业之间的沟通与沟通。船舶公司的码头投资可以保证班轮公司的专用权的使用,同时也能保证公司的船期及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3.以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导向,发展全球物流战略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客户对运输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更强调的是运输快捷、可靠、方便等。并实时监控货物的包装、运输、运输、仓储、配送等全过程。
4.企业应该积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建立全球的合作关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国际组织制定的规章制度,将对运输服务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应充分了解贸易的现状,加强政府与我国大型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国际组织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参与国际公平竞争。
五、结论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我国的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问题,通过可比净出口指数和TC指数的对比,我们清楚看出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负值区域,说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薄弱,和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该行业的法律监管不严格,很多企业钻了法律的漏洞,因为很多运输服务业的公司都含有国有成分,政府对外商的投资政策没有实行完全的开放。另一方面从企业来说,企业满足于现状严重,目前该行业水平相比国外较低,我国企业没有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使得我国运输行业的效率低下。企业之间没有加强合作,所以我国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运输网,东西部地区的运输条件对比强烈。
针对这样的问题来说,同样也要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进行改进:从政府来说,应该健全国务运输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完善我国交通运输建设,政府应该重视运输人才的培养选拔,加强该行业的资金政策支持,有序开放,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合作势在必行,积极推进航运企业的港口航运联合战略。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全力实行全球物流战略。企业应该积极参加有关国际组织,建立全球的合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王小东,胡瑞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12):102-116.
[6]季克华,温明.我国运输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2(2):27-28.
关键词:常州;国际服务贸易一、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间服务进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包括服务输出和服务输入。服务输出也就是贸易一方向另一方输出服务并且获得收入的过程。服务输入即购买他人服务。
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传统的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无形贸易,如运输、保险、金融以及旅游等。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还包括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服务以外的新的贸易活动,如承包劳务、信息传送等方面。
二、常州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新兴行业部门发展迅速
常州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和劳务输出与输入领域, 目前常州国际服务贸易涉及到的部门和行业众多, 大大地超越了传统国际服务贸易范围,例如信息、计算机服务等繁荣发展,2004年常州三次从业人员比重为37.4∶31.6∶31,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9.5和0.5个点,而服务业上升了10个百分点,而国际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也明显上涨。
2、服务外包逐渐成为特色
常州是江苏省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拥有科教城、动画基地、软件园、钟楼经济开发区等4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科教城、创意人才培训中心等2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服务外包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常州现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9个省级开发区及2个出口加工区,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外资企业在常州投资发展,4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常州投资了70多个项目,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外经合作关系。
3、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弱,附加值低,优势不明显
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服务业,服务业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常州服务业平均增长率为15.4%,这一增长率与世界服务贸易同期的增长率相差不多,但是发展水平却非常落后。这主要表现在服务贸易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三、常州地区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优化,新兴行业所占比重仍较小。
从总体上看,常州服务业的竞争力不如工业。目前,建筑、运输、旅游等部门是常州服务贸易主要集中的产业部门,而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是金融、通信、保险、等技术密集以及知识密集行业。常州的服务贸易在这些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结构相对单一。据统计,旅游也占服务贸易总额的30. 22%、运输也占服务贸易总额的28.72%和保险业占服务贸易总额的4. 86%。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运输和保险占据了服务贸易总额的将近三分之二。而金融服务、通讯服务、仅分别仅占服务贸易总额的0. 54%和0. 78%,比重很小。
2、服务贸易相关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如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其中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的外向型复合人才尤其缺乏。这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影响极大。另外,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常州服务贸易的竞争能力。
3、服务贸易管理滞后,结构不合理,立法不健全。
常州对于服务贸易的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相关的宏观管理机构、部门协调机制、政策环境、法律体系、统计制度等都急需建立和健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国内对服务业的定义、数据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完全相同,这就使得统计数据之间存在差距。在缺少全面准确的数据的情况下,政府要制定出有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就有着很大的难度。
四、常州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几点对策
1、发挥服务外包优势,推进相关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放宽服务外包产业市场准入条件。除国家明确限制和禁止的以外,所有服务外包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允许进入。同时,制订服务外包产业扶持政策,从政策层面上解决关于示范区的建设、平台的搭建、企业的培育和人才的培养扥方面鼓励扶持。另外,政府部门要建立服务外包产业人才促进体系,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利用好常州高校的师资条件以及常州科教城的实训基地,建造培养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的专门培训平台。同时要大力引进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积极引进海内外具有从事服务外包经验和熟悉国际外包市场的优秀人才,尤其是是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能够与国外发包客户进行业务沟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积极推进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新兴服务业的发达程度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级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常州服务业的发展要在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通信、中介等服务业的发展。
3、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引进高端人才现代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征。高端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常州需要引进熟悉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国际规则的人才,需要引进能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政府部门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发展服务贸易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引才力度,全面提升服务业队伍的素质,推动常州服务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阳红梅.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经济师,2010年第十一期
[2]陶亚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J].经济师,2009年第四期.
[3]王维.江苏服务贸易影响因素与战略选择[J].江苏商论,2005年十期.
[4]http:/// 中国常州服务外包网
关键词:石油贸易;石油进口;石油储备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31-01
一 我国石油贸易的现状
我国石油对外贸易伴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从无到有,经历了由完全依赖进口(1949~1960年)、石油自给自足和出口增长(1961~1979年)、石油出口增长速度回落(1980~1992年)、石油开始进口且进口急剧增长(1993年后)等几个阶段。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更是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6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9739万吨,加上液化石油气的进口量,石油的净进口总量已超过1亿吨,原油和成品油净进口量比2008年的7148吨增长了35.6%,2005年我国原油净进口11875万吨,比2010年增加143万吨,增长1.2%。根据IEA(国际能源组织)估计,到2012年我国石油总消费量将从现在的2.7亿吨增加到4.5亿吨,国内生产能增加到2亿吨,所以进口将达到2.5亿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同时国内大多油田产量下降,加上新的勘探局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原油产量增幅有限,原油供求缺口越来越大,石油进口贸易迅速扩大。
表1 2006~2013年我国原油对外贸易量
年份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原油进口量69419112122721268214518163171788820400
原油出口量721813549807618389416538
原油净进口量62208299117231187513900159281747219862
二 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
1.石油供需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增强。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石油生产增长却十分缓慢,石油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近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年均增长5.77%,而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67%,两者之间的缺口达4.1%。1993~2005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由1993年的6.8%上升到2005年的40.2%,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左右。原油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提高,极易受到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同时原油供应经常受到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的牵制。要保证经济稳定迅速增长,解决石油的供需矛盾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2.原油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进口运输贸易方式单一。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中东和非洲,同时从中长期来看,美、俄、日等国在能源领域已经对我国构成了较大钳制。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 2005年我国前三位原油进口供应国都是中东国家,从沙特、伊朗、阿曼三国进口原油总数达4728. 7万吨,占我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37. 2%,加上其他中东国家的进口,我国来自中东的进口原油占进口总量的47. 2%,达5999. 2万吨。同时,我国原油水路进口绝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同时近年来马六甲海峡海盗猖獗,频繁发生抢劫船只事件,给石油贸易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麻烦。
3.石油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石油是保障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能源革命”使石油代替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27%迅速上升到70年代以来的40%以上。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已达到34亿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以前,石油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就发生过十多次石油供应中断和几次世界性石油危机,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加,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加大。
三 解决我国石油贸易的对策和措施
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石油供给能力是未来解决石油供需缺口最基本的一步,只有自己的生产能力提高了,才能保证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因此,需要减少石油出口,鼓励中国海上合资原油销往国内,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提高与产油国的长期合同比例,直接参与国外油气田的投资开发等。在控制国内需求方面,应适当控制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比例增长的速度,利用税收的作用,抑制石油消费。
2.建立以中东为主的多元化进口原油格局。石油来源的多元化、多边化和进口方式、运输方式的变化是世界上主要石油进口国规避石油供应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进口原油应以中东为主要长期进口来源地区,加快提高含硫原油的加工能力,同时增加欧洲和西非、西北非进口原油,同时还要开发俄罗斯、南美市场,远东市场也应提到日程上来。在利用中东石油资源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亚国家的石油。进口原油的贸易方式应以长期合同为主,应占60%以上,这样可以保证我国对石油资源获得的稳定性,现货采购应作为辅助手段,还可以采取增加第三国贸易方式。我国进口原油是以船运为主,要利用好现有的大油港,同时还应多建立一些适合25万吨级以上油轮停靠的大油港,同时积极增加管线运输能力,主要是沿陆路接壤的国家,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优势。目前我国积极地与俄罗斯协商建立输油输气管道,也正是出于这方面考虑。
3.建立石油储备,有效抵御各类政治经济风险。我国作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之一,却仅有2周左右的商业储备,如果短期内出现石油供应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建立多样化的战略石油储备模式迫在眉睫,既可以由政府建立国家直接储备,也可以鼓励石油公司与大用户建立必要的石油储备,在必要的时候作为国家直接储备的补充。
4.深化国有石油公司改革,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使石油行业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减少政府对油品价格的直接干预;打破地域垄断,鼓励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健全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构;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贸易与投资壁垒,逐步放宽对外资和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勘探、开采、管网输送、石油化工、油品流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的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油气管网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管网设施的价格监管。
参考文献
[1] 李云凌.从石油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看我国石油的进出口贸易[J].黑龙江经贸,20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