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第1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论文摘要: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年龄跨度为16至18岁之间,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师范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学校开展团体咨询的形势,提出在幼儿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团体心理咨询方法的必要性,同时指出使用团体心理咨询时应注意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与优势

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个别咨询,二是团体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在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具有个别辅导所不能提供的优势,具体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更有效率。

学校心理辅导所要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问题学生”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于一般学生和正常儿童也需要进行心理保健教育。正常的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师范学校尤其是这样,学校中女孩较多,发生和处理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容易产生问题,但她们比起“问题学生”,人格上比较健全或适应,因此有时未必需要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在这种场合,团体辅导将一些为共同目标而来的来访者聚在一起作为团体进行活动,应用团体方法提供建议,获得支持等,从而可以满足更多学生的需要,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将服务提供给最大数量的学生。

(二)产生认同感。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她们的某些体验是自己所独有的。但是,如果让她们进入到团体中,开诚布公地交流个人的体验时,她们常常会感到惊异——团体中的其他人也有着相同的忧虑。然而一旦有了这种体验,这些人就会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才知道自己的苦恼有时也算不了什么,其苦恼自然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三)团体更易得到宜泄的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团体咨询的效果好于个体咨询,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往往更愿意和别的青年人谈话却不大愿意与教师或班主任交谈。宣泄是指让当事人把压抑的情绪情感和观念释放出来,以缓解心中的烦恼。很多时候,学生遇到问题后,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而产生自卑,从而把遇到的困难压抑心理,造成烦恼,影响了学习和生活。事实上,很多人的问题并没有她们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她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宣泄自己内心压抑的机会,一个不会因为自我暴露而受到嘲笑和攻击的机会,一个可以在别人的反应中客观地判断自己内心感受和评价自己问题的机会。在团体中,同龄学生所创造出的坦诚、关怀和安全的气氛使她可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困惑,使她获得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四)满足分享的需要。

Shulman(1984)应用“分享资料”一词来描述呈现于团体中的多种资源的相互作用。他指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从他人的发言、举动中,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从他人处理困扰时的认知状况和行为模式,得到某种启示、模仿的效果,从而修正自我的语言、行为,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是一对一心理咨询所不具备的特点。

(五)得到人际互助的体验。

如果说满足被助的需要是学生对团体辅导所预期的结果,那么满足助人的需要则是团体训练中的一个更有意义的收获。被助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人感到温暖,助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使人产生自信。当一个寻求帮助的人突然发现她不仅可以得到她所需要的帮助,而且有力量、有能力去帮助他人时,就会发现白己并不像原来以为的那样脆弱无能,而是也具有帮助别人的力量和智慧。这样能够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同时更具自信。

2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用

一般来说,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着上述的种种优点,但并非各种情况与人群都适用于这一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功与否,是否能发挥其效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适用情况:

一般而言,个别咨询所涉及的内容,团体心理辅导都可以进行。但是,团体心理辅导在下列方面会比个别咨询更具效益: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MAHLER(1969)根据他的临床经验,提出7种适用于团体咨询的情形:1.想更多地了解他人及其对事物的感受者。2.必须学习尊重异于自己观点者。3.需学习社交技巧者。4.需要与他人分享隶属感者。5.有能力谈及自己的忧虑、问题及价值观者。6.认为同辈的帮助更有益者。7.喜欢缓慢地接受咨询,当感觉受威胁时能有后路可退者。

总之,对大多数人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会相当有价值的。特别是对处于青年初期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会好于个别咨询,因为她们更愿意接受同龄人的观点而不愿与成人交谈。尤其是对于那些陷入忧伤不能自拔的人,团体辅导常常能提供极大的帮助。

(二)富有成效的团体领导者应具备的条件:

团体心理辅导如此经济有效却不能在幼师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得到推广的一大原因,应该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对其咨询员特殊的要求,团体心理辅导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更多的咨询技巧与领导才能。他们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咨询技巧外,至少还需要有以下3方面的特征:1、具有与人交往的丰富经验。团体心理辅导领导者平时应该花时间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交谈,幼师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为各地区考入本校的,其生活背景及家庭教养方式各不相同,辅导领导者的生活经历越广阔,就越能理解团体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员的想法。2、具有计划与组织才能。团体心理辅导需要策划一系列的会面与活动。有成效的领导者都是很好的计划制定者,他们能够以一种团体感兴趣的方式,安排一系列对个人有收益的会面。同时根据相关的主题安排有关的活动的练习。3、具有和团体一起工作的经验。在任何技巧的发展过程中,练习和经验是必需的。一个合格的团体辅导领导者,会运用他的眼睛来引导成员透露内心世界,并注意到重要的非语言姿态,更重要的是他还需善于设定一种温暖、关怀、共情和目标明确的团体情绪氛围。

参考文献

[1] Ed E jacbs. Robert L Masson.. Riley L Harrill,《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2]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年;

第2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1)尊重幼儿。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力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作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剔除。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最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

(2)营造民主、和谐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在总则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首先,教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尔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

其次,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纲要》中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的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必要前提。爱是幼儿发展的“精神食粮”。

(3)让幼儿逐步学会调节自我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曾经有人说:幼儿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的世界。每个幼儿的情绪又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每个幼儿因个性、环境、教育等表现出来的情绪也不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让幼儿慢慢地学会调节、控制自我的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学前心理学》中指出,幼儿自我调节情绪主要有两种方法:反思法和想象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建议幼儿使用反思法和想象法来调节自我的各种情绪。

反思法:当孩子与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们就会建议幼儿使用反思法。首先请孩子们都静下来,然后相互说说自己是否也有错。

第3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幼儿教育

【案例一】某某小学一名9岁的小学生因为学习方面的原因,被父亲打了两个耳光,没想到他竟然将家中的一瓶农药喝掉,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孩子的母亲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他们十分后悔,其实,在平时她和孩子父亲都很疼爱孩子,很少打他,他们也想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如此脆弱?

【案例二】有一个小朋友叫慧慧,才5岁,聪明伶俐。在学校表现得非常活跃,深受老师、同学的喜爱,但没想到有一次她竟用两团棉花塞住鼻孔,采用憋气的方法来“自尽”,起初妈妈还以为她是在做游戏,可没想到她竟冒出一句:“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句话实在让妈妈吓了一大跳,究其原因是她为一件小事和同学发生了争执。从此,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老气横秋,没有了一点灵气。

根据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发展,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他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因为现代社会对一个健康的人的标准是除生理的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幼儿健康的重要方面。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在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我国现如今又处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上的竞争机制更加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行为模式的多元等都给我们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压力与冲击,使我们在心理上也产生种种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的人格发展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是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重要因素。带班的老师恐怕会有这样的经验,利用一些休息时间,老师会在班上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多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这些都是因为教师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而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三、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无条件地关爱孩子

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2.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

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周毅东.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学前教育,1998(09).

第4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关键词】身心健康;自我保护;全面发展

健康的身体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健康的身体是健康心理的物质基础。因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并求发展,首先必须有健康的身体。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现代幼儿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如果仍以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幼儿,以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就不能体现现代幼儿的实际水平和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出来的孩子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讨论在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一代花朵。

1. 增强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1 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本文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出了下列的方法措施:

(1)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2)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

(3)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

(4)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幼儿在形成良好习惯时,就自然而然的减少了伤害的发生。

(5)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生活能告诉幼儿很多事,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况,幼儿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告诉他们道理,远远强于在日常教学中的条条框框。

(6)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这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2 加强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幼儿园新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那怎样才能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得到安全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呢?通过总结教育工作经验,得到了下列的一些结论。

老师和家长老是担心孩子这儿摔了,那儿碰了,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大包揽。因而导致幼儿胆小,自立和自我保护能力差。所以我们与其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他们自己保护自己的方法,不但减轻了我们负担,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早晨幼儿入园时就检查幼儿所带的物品,对于小针、弹球、小刀、珠子等要及时没收,并告诉幼儿这些玩起来是特别危险的。排查一切不安全隐患,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

外出活动时,要求幼儿有秩序的排队行走,不推也不挤,上下楼梯更要注意,一步一步稳当的行走,出去后听本班老师的口令,不要走失自己;在玩大型玩具时,按老师的要求去玩,不攀登大型玩具,不抢着玩,做游戏是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做各种危险的动作,游戏活动结束后要立即归队。

入厕时,让他们按顺序分组排便,洗手,不玩水,不做危险动作,不推不挤小朋友。地面湿滑让幼儿慢慢行走,教师看护,确保幼儿的安全。

在下午离园时,家长没来不能离开座位,陌生人接不能走,更不能一个人独自跑出活动室,走时要向老师说“再见”。

幼儿只要了解了各种保护自己的方法,了解了这些安全规则,那么,幼儿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容易多了。

2.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起步阶段,有个好的开始能减少孩子在以后生活过程中走的弯路。所以心理健康对幼儿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2.1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为幼儿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发展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主要包括:

(1)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2)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

(3)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

2.2 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活动综合作用形成的结果,这种整体性决定着心理教育必须通过幼儿生活的各方面协调培养。

(1)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各科教学都有其各自的教学特点和严格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在制订各活动目标时,要仔细分析教材,领会其内涵,不光要有知识技能,习惯养成方面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其心理培养目标。

(2)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在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而结合日常活动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以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3)渗透于家庭生活中。 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展开如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也不例外。幼儿心理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家庭的作用,孩子的家庭的时间远长于在幼儿园的时间,这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方面。

第5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65-02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的幼儿教育迎来了春天。《纲要》规定,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当作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也就指出了幼儿园的一个重要任务――健康教育。幼儿园进行各种教育都是建立在幼儿健康的基础之上。众多的幼儿园教师认识到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承认幼儿健康是其人生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现实并不乐观。

一、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一,虽然承认健康重要,但实际上却更重视智育。众所周知,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生命健康是一个人存在和全面发展的生物前提。幼儿身体的生物机能都还没有发育成熟,各组织、器官都还比较脆弱;同时,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高速期,所以这个时候,幼儿需要成人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毕竟,幼儿的健康是其他一切教育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备受重视的早期开发智力的教育。幼儿园老师们都能认识到并承认健康的重要性,但很多老师认为儿童到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幼儿的健康问题应该是家庭的任务;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幼儿的健康问题已很少,不用再过多关注……因此幼儿的健康问题虽然被挂在嘴边,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大家更为重视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和各项技能的培养。这就使健康教育处于尴尬地位,形似一个不可或缺却又没有实权的“重要”职位。

第二,把健康教育的重担完全交给体育和健康常识等学科,而忽视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很多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是通过开设体育课、健康常识课等方式来进行的,相当一些幼儿园认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学就足以完成幼儿健康教育的任务。这是比较传统的做法,这说明幼儿教师没有整合的课程理念,没有渗透教学的思想,没有遵循幼儿教育课程走向整合的大趋势,只一心钻研自己负责的科目,没有在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行为,错失了很多良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幼儿园对健康教育重视有限,表现为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现在的家庭模式,使独生子女成为一个日趋庞大的群体。这使得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出于对儿童的保护,许多应该幼儿自己去想、去做的事情被老师包办和代劳,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和次数被减少,以此来避免一切所谓的危险活动,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幼儿身体健康受到伤害的概率。然而,正是这种所谓的“保护”,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和锻炼自我保护能力的宝贵机会,导致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都较差。有资料显示,现在的独生子女虽然身高和体重较之以前都有发展,但是内在的组织和器官的工作能力却较差。而且幼儿园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关注更多地放在身体健康上,却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对健康教育的理解早已经从以前的健康就是没病的观点提升到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这一高度。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也不应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问题。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幼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他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首先我们应当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使广大的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儿童观,真正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不仅口头上重视,更能在思想和行动上落实。只有幼儿教师真正意识到此时的健康教育对幼儿一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才能真正地爱孩子,关注孩子的健康,“智育第一”的现象,才能得到缓解。幼儿教师应该把幼儿首先看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其次才是幼儿教师施教的对象。

第二,培训高素质的师资,这是为幼儿提供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保障。如今幼教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的浪潮也席卷过来。全国乃至全球的幼教领域都日趋出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种课程模式的改革,更加适合于幼儿阶段的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儿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教育也应当是完整的,而不应该是相互割裂的,因此他提出了“整个教学法”。这种融合式的课程,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做保证,很难实现幼教领域融合、渗透式教育的目标,也很难保证学前教育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因此,这是个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第三,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纲要》要求幼儿教师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要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所以,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把健康的内涵扩大到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现在重视培养幼儿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开发幼儿智力、不重视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社会适应,已经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现象。很多幼儿园通过开设兴趣班、特长班来吸引和迎合家长,家长也对这些所谓的兴趣班、特长班趋之若鹜。他们不在乎幼儿的爱好和情绪情感,更不在乎幼儿的想法和情绪,也不认为幼儿也会有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适应不良。幼儿心理长期压抑或社会适应不好,又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注意,久而久之,孤独症、自闭症、抑郁症……日本早已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他们为幼儿园配备专门的幼儿心理咨询师,这是我国应当学习和借鉴的。让每个幼儿园有专业的幼儿心理医生,使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记录,使每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得到提高,是我国幼儿园应当努力的方向。

第四,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重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环境是幼儿园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在安全、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幼儿的健康越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人是感情动物,教师和幼儿都有自己的感情需要。所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幼关系,有利于幼儿健康教育的进行。另外,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下,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家庭中缺少兄弟姐妹,那么幼儿与人相处交流能力的发展,就更多地依赖于伙伴,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幼儿园恰恰有得天独厚的伙伴条件。要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童心的需要,要为幼儿创设和谐的师幼关系和伙伴关系,为幼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幼儿能够自由表达情绪情感,能够自由进行交往与交流,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能敏锐地捕捉幼儿的特点与特长,并帮助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注重引导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以及良好的健康教育的氛围与环境。

第五,充分发挥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综合的优势,促进幼儿健康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块教育内容,也不是一两门学科就能涵盖或完成的任务。更多时候健康是一种状态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任务也不应由某一门或几门学科来承担。健康知识包含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随时有教育的时机和内容。除了由体育和健康常识教师承担健康教育责任外,其他教师也应认识到自己负有健康教育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发掘自己所授课程中存在的、能进行健康教育的契机,把健康教育渗透到自己组织的教育活动中,并注意配合其他教师的教育,注重幼儿园健康环境的创设。

第六,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中,随时、随地、随机进行幼儿健康教育。幼儿的日常生活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机会,教师要做有心人,及时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以预防为主,防范重于矫治,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帮助幼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使其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如幼儿午睡后,部分幼儿穿鞋不会系鞋带或认不清左右,有的幼儿乐于助人、热情帮助别人,有的幼儿胆小,不与别人交往,有的幼儿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立即进行教育,或运用课程设计情境进行教育,如讲故事或故事表演。

第七,注重家园共育,做好家长教育与指导,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两大主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果只有幼儿园一方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而没有家庭的配合,那势必不是完整的教育,出现“5+2=0”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幼儿园要想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密切配合,使家长有家园共育的意识。有些家长很重视幼儿健康,但苦于不了解,也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效果不佳。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做好家园共育,对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与宣传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之,幼儿时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孩子长大后走向成功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所以幼儿园在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关注幼儿的健康,家园共育,使幼儿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健全、社会适应较好,才能使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显军.对当前幼儿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3,(Z1).

[2]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1).

第6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重庆西南医院幼儿园,重庆 400030)

[摘要]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重表现。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幼儿园与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

关键词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幼儿园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与影响因素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的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心理状况和外显行为。笔者曾对所在园幼儿进行了“幼儿心理卫生常见问题家庭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行为问题、生理心理发展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不良习惯问题和学习问题。结果显示,幼儿身上明显存在着种种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躁、固执、胆怯、过分依赖、爱发脾气、易哭泣、说粗话、攻击行为、咬指甲和衣襟,还有个别幼儿存在着较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精神抑郁、性情偏颇、孤僻、退缩性行为、语言障碍、神经质倾向等。

(一)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园因素

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较大,专业素养不高,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引导等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你再不听话,就关黑屋子”“不许回家”“再哭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的话就送到医院去”等语言来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这些问题和教学中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十分不利于幼儿紧张情绪的缓解。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散、零乱、片面,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体系。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在幼儿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归纳为品德教育,用品德教育的方式简单地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适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简单地借鉴、搬移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尚处于看护孩子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被纳入其保教工作内容,甚至于教师根本不具备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二)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应是从父母那里取得的。影响幼儿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父母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与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今后接触社会环境时,儿童也会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如果父母心理问题严重、行为失当,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放纵等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心理问题;第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笔者的调查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可见健康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二、主要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为此,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同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通,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次,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平等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马斯洛曾说:“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或家长放下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成人的现象,以宽容和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打骂式、恐吓式、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的教育都很难达到效果,且容易引起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因此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首先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到所有领域教育目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反应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因而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如可以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选择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喜欢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成人,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与幼儿建立新型的朋友关系,以尊重、友好的态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得到同伴的欢迎、喜爱,以得到心理满足。此外,家长也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多交往,如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最重要的场所,父母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健康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关心、热爱、尊重、鼓励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四)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问题

1.心理咨询师与教师的协同合作。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检测来提供心理援助指导的专业人士,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需要到专门的疗育中心进行治疗,但如果幼儿的问题行为比较轻微,则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心理援助治疗。心理咨询师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幼儿进行特殊的观察与指导,帮助教师获得对幼儿的新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心理咨询师与家长的协同合作。

对家长的援助指导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的另一个特殊职能。由于心理咨询师是以幼儿园外部专家的身份介入幼儿园工作的,他们可以根据班级教师或家长的需求,对某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因此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且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如实地倾诉一些难言之隐。除此以外,要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等,改善幼儿的焦虑、抑郁或恐惧情绪,减少幼儿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等,以保障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9.

[2]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第7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内容与策略

《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要将促进幼儿健康与保护幼儿生命放在工作首位”。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把促进幼儿健康当成主要目的,把幼儿健康教育当做整个幼儿教育首要任务。

1.问题分析

1.1  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如今多数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共同点,那就是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虽然多数幼儿教师在理念上明白,幼儿教育要以健康为主,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过多关注幼儿智力开发。他们觉得,当下生活条件不差,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没有太多问题,因此幼教们更注重智力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1.2  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早期,人们对于健康理解就是能睡、能吃,身体健康。但近几年来,人们重新认识了健康,除身体健康之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幼儿的健康不只包括幼儿身体每个组织、每个器官的正常发育生长,还要具有乐观、开朗等健康心理品质以及能够较快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现实中的幼儿心理健康仍是薄弱环节,经常被忽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行为控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怕苦怕累、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等。心理学家指出,大多成年后心理上的问题,都能追溯幼年阶段。因此,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成长同时,还要大力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2.解决策略

2.1  智力开发和健康教育两手抓。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幼儿智力开发而忽略幼儿健康教育,应当明确幼儿成长的过程应是活泼、愉快、健康的,需要将智力开发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以“健康第一”基础上,合理开发幼儿智力。在《纲要》指出:“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时,还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按照《纲要》内容要求,要改变过去仅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观念。多数幼儿的心理问题形成在某种程度上跟我们教育方法、态度及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有关。解决当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下面四种方式解决:(1)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的培训;(2)为幼儿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环境,教师和幼儿建立平等伙伴关系;(3)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4)了解幼儿发展差异性,实现因材施教。

2.2  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纲要》明确规定:“组织教育活动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各个领域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注重趣味性、活动性、综合性,寓教育在生活游戏中。”幼儿园的学习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指的是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展开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以集体教育游戏、活动与户外活动等形式进行。而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和潜隐课程等。隐性课程可分为健康服务的提供和健康环境的创设。幼儿健康环境包含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其中物质环境包括幼儿园使用设备和设施建设等。户外活动的适宜场地是展开幼儿户外的体育活动前提条件,为了使幼儿能在户外活动中实现最佳锻炼效果,需要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户外运动的场地,总面积达xxxx平方米,比如风雨操场、塑胶地、天然草坪、仿真草坪、卵石路等。此外,还应在幼儿年龄特点基础上,设置功能较为齐全的小、中、大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现有器械外,还鼓励家长和教师共同利用开发废弃物,改制或自制满足幼儿需求的各种器械,有五光十色的抛接球布垫、活灵活现的民间舞龙、唯妙唯俏的喜羊羊投掷器……。精神环境包括人际关系与文化环境。幼儿可以在健康和谐环境中充分的活动,学习如何跟别人交往和相处,形成热爱生活、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与环境等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指的是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系列保育设施和卫生保健的活动,比如对幼儿进行预防接种、健康检查。提供生活照顾和营养均衡的食物等。要真正切实有效的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效果,就需要在课程的编排中将幼儿健康教育相关内容吸纳和整合进去,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2.3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幼教占据主导地位,她们不仅为幼儿提供知识,增强技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启迪幼儿智慧,全面发展幼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幼教专业水平高低与自身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为了提升幼儿健康教育效果,培训幼儿教师,增强其自身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训幼儿教师过程中,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实际问题,查缺补漏。若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则应丰富相关知识;若教育理念错误,则应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正确观念;若教育方法不对,则应帮助教师寻找正确教学方法,采取合适的教育途径和方式,避免产生脱离实际和空洞的教学方法。经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知识的储备量,规范其一言一行,有效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关注幼儿健康刻不容缓,它既是时代要求,也是社会需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关键词: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

0~3岁婴幼儿时期是脱离母体后第一个阶段,身体成长从不能独立行走到能够运用双手接触事物,从不会说话到能够进行简单的发音,心理状况也由懵懂状态慢慢与外界建立信任。因此,重视这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积极探索父母和保育人员的有效教养方式,对于0~3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0~3岁儿童心理发育的评价

0~3岁儿童心理客观来说就是人脑的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些映像,换一种说法就是儿童心理的发育与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一些心理反映就是大脑功能的反映。我们可以依据0~3岁儿童的大动作(如坐、立、走等)、精细动作(如抓握、手眼协调等)、语言、记忆、意志、个性等形式的活动来检查他们的心理发育情况。由于0~3岁的儿童主要以行为活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们的这些动作行为所体现出的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他们的心理发育。当然大部分3岁以后的儿童智力活动相较于行为活动会比较突出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进行评价。

二、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理念

(一)关爱身心,满足需求

对于婴幼儿的情感关怀应该放在第一位,要积极的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的原则,对儿童进行关爱,用丰富的亲情满足儿童的心理成长需求,从而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宽松舒适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健康愉悦的发展,让婴幼儿开心、开口、开窍,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以养为主,融教于养

对于婴幼儿来说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成长的基础,在注重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的同时,首先要把儿童的安全、健康放在首位,坚持教育与保育同时进行,让儿童在自然成长中做到教养合一,促进婴幼儿心理和生理共同的发展。

(三)关注发展,顺应天性

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教养,需要全面关心、关注和关怀他们的成长历程。每个孩子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心理教养过程中对于每个孩子之间发展的差异性应该要正确对待,要充分给婴幼儿创造经验获取的机会和搭建发展潜能的平台,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尊重婴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努力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适宜的环境中发展健康心理。

(四)因材施教,发掘潜能

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养研究,除了重视浅层次的身体发育和情感需求以外,对于不同婴幼儿的感知、运动、语言、情感等方面发展的差异要进行仔细的观察,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激发婴幼儿的潜能,为心理健康发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0~3岁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策略

(一)创设舒适环境,提倡亲近自然

0~3岁婴幼儿对于环境有着极其敏感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儿童心理健康教养的过程中,需要打造舒适环境,让儿童在亲近自然的氛围中形成健康心理。主要措施如下:创设温度、适度、光线适宜的睡眠环境,从而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孩子提供安全、舒适、卫生的活动空间,让孩子在充满亲情的环境下进行活动,用丰富的亲情满足儿童的心理成长需求,让儿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户外活动空间,让孩子多与大自然接触,提高环境的适应能力,并通过户外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

(二)创造沟通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0~3岁儿童随着身体慢慢的长大,能够具备一定的交流意识的时候,成人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在亲子沟通中,婴幼儿能够感受到成人对他的关爱、尊重,使婴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父母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婴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促进婴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有效资源,实施心理健康教养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要相信他们的实力,充分创造和利用有效资源培养他们的独立和自信。如: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杯子喝水,主动抓拿玩具,多给他们提供独立运动和自由运动的机会,让孩子推着儿童车或者扶着桌子慢慢行走,培养孩子自己洗手、洗脸、脱袜子等,还可以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图画书,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孩子大胆的表达,从而满足儿童成长的各种需要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当然,满足儿童的需求并不是一味的溺爱,对于儿童不合理的需求要进行正确的制止和拒绝,并进行有效规范,保证儿童良好心理性格的形成。

四、结束语

总之,家庭教育在0~3岁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注意自己所采取的方式是否恰当,不要出现漠视溺爱等不良现象。为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家长可以收集一些正确的赏罚办法,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应更好的学习,多与专业人员沟通,并且以身作则为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养形成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夏荣华,邓向红,李振华,郑凯军,黄惠娟,杨秀芳,陈敬国.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1)

第9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即“全面健康”的三要素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幼儿教师的素质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对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起着关键作用。能不能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孩子,除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外,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健康。因此,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功的幼儿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幼儿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

1.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

陈鹤琴说过:幼儿教育如同培植苗木,它关系到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搞好幼儿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尤其在当今,在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复合型的能力、良好的个性特征等。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目标、策略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就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感觉到自身发展的压力。

2.工作量大、工作烦琐

幼儿教师面对保育和教育双重任务,需要处理的事情从照顾好幼儿生活起居,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再到培养他们的个性,工作量大,琐碎繁杂。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园所的原因

1.教师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

除了基本的能力素质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手段等。广大教师必须克服时间、经济以及精力等方面的困难,尽最大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地引入到了幼儿园,这必定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形式,能够跟上课改的步伐。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

2.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低

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大致包括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同事、教师和领导之间几个不同的层面,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每一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所有这些关系中,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满意度低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3、通过硬性的管理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幼儿园求生存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与奖金、聘任等挂钩的严格管理制度措施,使幼儿教师压力过大、负荷过重而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三)社会的原因

1.家长的期望过高

家长不再把幼儿园当作是孩子的临时寄养所,而是赋予幼儿园重任,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在得到良好的教育,对园所在教育环境、教师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的支持度不够

虽然社会上对教师有很高的赞誉,但有一些人对幼儿教师却怀有错误的看法,他们觉得幼儿园不同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师的地位不能很好的被肯定和尊重。

(四)幼儿因素

幼儿的气质、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会引起教师的心理变化,通常表现为情绪上的变化,特别是行为异常的幼儿,更使教师劳心伤神,久而久之,教师会出现头痛、抑郁、紧张、焦虑等多种不良症状。

(五)个人因素

不同个体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和强弱差别,也是制约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

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

2.园所内部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园所的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工作职责、人际关系等都应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切实的心理感受。

3.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

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

4.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5.强化自我维护意识,掌握自我调节策略

首先教师应当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二是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情绪。

6.加强身体锻炼,促进健康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