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茶叶的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叶的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叶的知识点

第1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凯时注射液;静脉炎;护理

凯时注射液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的静脉注射用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制剂,由于脂微球的包裹,前列地尔不易失活,且具有易于分布到受损血管部位的靶向特性,从而发挥本品的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另外,本品还有稳定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因此,凯时注射液临床应用广泛。我科使用凯时注射液治疗者均为糖尿病病人,据赵通洲[1]报道凯时注射液能促进糖尿病足的愈合,据张吉[2]报道凯时注射液能明显的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因此,凯时注射液在我科为常用药。常见的静脉炎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容易导致病人对我们护理人员的不满,导致护患关系的恶化,因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到2009年8月在我科使用凯时静脉治疗的糖尿病病人100例,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6岁,均为外周静脉弹性良好,本次使用凯时静脉注射前一个月未静脉注射过任何药物。

1.2方法

遵医嘱将患者依照凯时注射液用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均为首次注射该药。观察组将凯时注射液10μg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1小时内滴完;对照组将凯时注射液10μg加入0.9%的生理盐水20ml中,静脉推注5分钟左右推完。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有无出现静脉炎。

2结果

通过对此两组100例患者进行观察、比较,其结果如下:观察组有13例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或输液结束后,出现注射部位疼痛,并且由注射部位开始沿血管走向的皮肤出现一长约15~25cm不等的条索状带的表面发红、局部有压痛现象,一般持续30~60min后能自然恢复,未发现全身症状。上述13例发生静脉炎者,其中2例放弃凯时治疗,余11例改为静脉推注后,无再发生静脉炎。对照组:未发现有患者出现皮肤条索状带发红,仅2例患者自诉凯时注射液推注时注射部位有轻微的疼痛,要求减慢推注速度后疼痛缓解。

3护理

3.1 药物护理

应用凯时注射液需单独配制,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使用,而且储藏时应避光,保存温度0~5℃,避免冻结,如超出以上条件,脂质微球会破裂而影响疗效[3]。又因本制剂对血管壁有刺激,有时会出现对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血管疼、血管炎、发红、偶见发硬、瘙痒等,所以一般采用生理盐水配制滴入,现用现配,药物配好后需在2小时内输入病人体内。

3.2静脉炎护理

在用药的同时向患者说明此药的药理作用及有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减少患者的顾虑。如发生静脉炎,一般不用处理就可以自行恢复,若症状严重者可进行湿热敷,一般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并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且须等到发炎血管症状完全消失并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4讨论

凯时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临床应用较广,尤其我区,但根据王曾[4]报道,在临床使用中约30%的患者静脉点滴凯时注射液后会出现静脉炎。据我们有限的临床观察也发现静脉点滴凯时有26%的患者会出现静脉炎,而静脉推注则无发现。这表明改变液体输入方式可能会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及保护血管,避免患者产生恐惧不适,增加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感。但由于我们只是做了很有限的观察,样本量较小,方法简单,没有具体观察滴速与静脉炎产生的关联等,存在一定的干扰因素,其临床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分析、验证。

参考文献

[1] 赵通洲、曾龙驿、张国超 等.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初步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2:108~109.

[2] 张吉吉、于德民、赵伟 等.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5:276~279.

第2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ways of life with different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and occupations.METHODS: Subjects marked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 and the scor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y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 and occupations.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among subjects of different ages,genders,marriage status, and occupations.The elder the subjects,the lower the scores on Ways of Life (F= 1068, P

【Keywords】 China;personality;personality scale; occupations; age factors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国人处世态度的特征以及与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关系.方法: 各种职业被试共1672名完成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根据其在“处世态度”维度上的分数,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被试在分数上的差异.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被试在处世态度人格维度上的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大处世态度分数越低(F=1068,P

【关键词】 中国;人格;人格量表;职业;年龄因素

0引言

西方“大五”人格结构的确立是根据词汇学假设,在系统收集英文人格特质形容词并进行评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已经得到了一系列实证研究的支持[1].由于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差异,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与西方的“大五”模型并非完全相符,而且采用“词汇学假设”,通过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系统收集和评定,发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由7个因素构成,而不是西方人的5个因素[27].王登峰等[810]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测量人格7因素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并对其信度和效度进行了验证.

通过对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所测量的不同被试人格特点的分析,可揭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等被试的人格结构特点,从而验证中国人的人格结构以及QZPS的效度.中国人人格的7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第7个人格维度,即处世态度在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等人群的人格特点.处世态度(Ways of life)反映的是个体对人生和事业的基本态度.高分者往往目标明确、坚定和理想远大,对未来充满信心、追求卓越;低分者则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退缩平庸.该维度包括自信和淡泊两个小因素.① 自信(Assertiveness): 反映对理想、事业的追求.高分者对生活和未来坚定而充满信心,工作积极进取;低分者无所追求、懒散和不喜欢动脑筋.② 淡泊(Not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反映对成就和成功的态度.高分者无所期求、安于现状、退缩平庸;低分者则永不满足、不断追求卓越和渴望成功.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672名被试.男881人,其中工人农民385人,行政管理315人,教科文卫181人,婚姻状况为已婚404人,未婚477人;女791人,其中农民314人,行政管理302人,教科文卫175人,婚姻状况为已婚379人,未婚412人.年龄分布为20~62岁,青年组(20~35岁)768人,壮年组(36~45岁)435人,中年组(46~62岁)479人.被试的选择是随机进行的,由北京大学的400名志愿参与的大学生假期回乡时邀请当地熟悉的人填写问卷.所有参与研究的大学生及填写问卷的被试均得到一定报酬.

1.2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由王登峰等[6]编制,共包含180个项目,测量人格的7个维度及其18个小因素.被试对每一个项目都做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的评定.

1.3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研究.由大学生寒假带回QZPS问卷,邀请他们熟悉的学生以外的人员作答.统一指导语,被试单独作答QZPS,每个被试都得到一定报酬.

统计学处理: 统计处理采用方差分析,采用SPSS110进行处理.

2结果

2.1处世态度人格维度的方差检验各组被试在处世态度维度及其两个小因素(自信、淡泊)上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见Tab 1.以处世态度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应中年龄(F=1068,P

Fig 1表明,男性被试中行政管理组的处世态度分数最高,其次是教科文卫组,最低的是工人农民组,且差异显著;而女性被试中行政管理组与教科文卫组之间分数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高于工人农民组.Fig 2表明,在青年组和壮年组,工人农民组和教科文卫组分数差异不显著,但都显著低于行政管理组;但在中年组中,教科文卫组的处世态度分数最高,其次是行政管理组,最低的是工人农民组,且差异显著.

2.2自信因子的方差检验以自信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应中婚姻状况(F=389,P

2.3淡泊因子的方差检验以淡泊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主效应中年龄(F=3135,P

3讨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一直采用西方的理论和概念,特别是通过修订西方的量表,直接应用于有关的研究和教育咨询、临床研究以及职业指导等相关领域.有关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在描述人格特点时有自己独特的角度,西方人格量表很难涵盖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内涵与经验.本文采用本土的测量工具QZPS,对中国人人格结构中处世态度这一维度进行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按照A. H. Maslow[11]和K. S. Yang[12]的观点,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属于人类的高级动机,科文卫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分数可能会高于工人农民,男性分数可能高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分数可能会降低.这一推论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 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差异.

处世态度的总分反映的是个体进取和追求卓越的倾向,存在显著的年龄与职业以及性别与职业的交互作用.工人农民与教科文卫人员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行政管理人员中男性分数显著高于女性.事实上,在工人农民和教科文卫人员中,性别对个体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追求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至少在机会上的差异不大.但行政管理人员中尽管也强调男女平等,但女性的事业发展毕竟在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平等的程度,女性的发展机会远远低于男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人农民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处世态度分数递减,而教科文卫人员在壮年组分数降低以后到中年组又显著增加.说明前两组被试年龄越大,事业发展的机会或个体追求卓越的愿望就越小,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而教科文卫人员中青年组分数较高,但在壮年组分数有所降低,反映了个体追求卓越的期望水平越来越接近实际;但由于职业的特点,这组被试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事业和人生发展的机会实际上也在增加,因此其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也会相应地提高,只是这时的较高水平的人生追求比青年组的追求更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因此本研究中揭示的在处世态度维度上性别和年龄与职业的交互作用应该是对现实中群体行为的验证.

在对处世态度小因素的分析中,自信分数存在显著的职业差异,但只有行政管理人员与工人农民的差异显著,年龄与职业的交互作用与处世态度总分的趋势一致,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同时,已婚者比未婚者的自信分数低表明结婚以后人们对事业的追求有所降低.结婚意味着个体开始组成自己的家庭且需要在家庭生活中投入比婚前更多的精力,因此对事业和名利的追求必然会有所降低.值得指出的是,这一特征其实在所有职业中都具有一致性.

淡泊是对个体淡泊名利倾向的反映,青年组分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应该是对现实情况的真实反映.职业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即男性中行政管理人员淡泊名利的倾向最低(或最不甘于碌碌无为),教科文卫人员次之,工人农民最高;但女性中则是工人农民和行政管理人员分数没有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教科文卫人员,这可能再一次反映了在行政管理人员中女性与男性的差异.

总之,处世态度是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直接反映个体动机水平,特别是成就动机或追求人生发展动机的人格维度,其分数的高低决定了个体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特点.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人员的分析,不仅反映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的不同特征,而且这些特征与群体行为实际情况的一致性也为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预测效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参考文献

[1] John OP. 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M].ed. by L. Pervin, Guilford Press, 1990.

[2] 崔红.中国人人格的词汇学研究与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的建立[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量表的评定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9-95.

Cui H, Wang DF.Confirmation and rating results of Chinese personality with adjective personality scale (QZPAS)[J]. Psychol Behav Res,2003;1(2):89-95.

[4] 崔红,王登峰.大五与大七: 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建立[M].王登峰,侯玉波主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5-114.

[5] 杨国枢,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维度[D].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家大会报告论文,北京:1999.

[6]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37(4):38-46.

Wang DF,Cui H.Culture, language, and personality[J]. J Peking Univ(Philos Human), 2000;37(4):38-46.

[7]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心理科学,2004;27(1): 185-188.

Cui H,Wang DF.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djective rating scale (QZPAS)[J]. Psychol Sci, 2004;27(1): 185-188.

[8] 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6):48-54.

Wang DF,Cui H.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n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QZPS)[J]. J Peking Univ(Philosop Human), 2001;38(6):48-54.

[9]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 (1): 127-136.

Wang DF,Cui H.Constructing proces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J]. Acta Psychol Sinica, 2003;35(1): 127-136.

[10]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信度与效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6 (3): 347-358.

Wang DF,Cui H.Reliabilities and validities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J]. Acta Psychol Sinica, 2004;36 (3): 347-358.

第3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创新意识问题 策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师生452人,其中,教师44人,学生408人。

(二)调查内容

为了解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为例,针对该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中高中起点的专科大一、大二年级、五年制起点专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三十余个。

二、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问卷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的机电类专业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收回408份。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210份,高中起点专科198份;机电一体化专业82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66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82人,电气自动化专业4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9份。

被调查的408名学生,有335人认为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26人认为应该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有46人对是否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面,有277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有285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0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大赛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263人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谈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时,228人认为应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229 人认为应具备高科技素养,226人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305人认为应具备探索精神,190人认为应具备勤奋的精神,134人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有130人认为应具备交流能力,有19 人认为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条件,如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懈坚持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调查中,有63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13认为应该是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才是影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认为是创新大赛,93人认为是个人因素,19人则认为是先天因素对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最大。

在对问题“您认为高职学校机电类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8人认为最缺乏资金,193人认为最缺乏氛围,58人认为最缺乏信息知识,141人认为最缺乏技术指导,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全部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84名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176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106 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有39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二)教师问卷

在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44份问卷中,多数教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了较高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老师有13人,其中认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师,仅占总人数的2%。被调查的44名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多数老师都希望能将学生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并通过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在问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时,认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师认为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创新氛围,22名老师认为是课堂教学,认为是学生个人因素的有27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为主要因素的则有21人。

对于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因素问题,被调查的老师中,31人认为是资金支持,23人认为是制度扶持与激励,23人认为是专任师资的缺乏,36人认为是学校缺乏创新氛围,22人则认为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重视不够。

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从何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35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每年举行的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33位老师,29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外出的参观学习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三、结果分析

第4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一、基于吴文化的化学美妙课堂内涵

“美妙课堂”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情境引人人胜,氛围真实至善,语言风格独特,课堂高效愉悦”。“美妙课堂”的呈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巧妙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思考,活跃参与;更离不开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载体并呈现其意境。

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要思考和探索的永恒课题。而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增进学生对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所任教的苏州市第一中学是苏州地区的吴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充分开发吴文化资源,传承吴文化精髓的工作非常重视。以化学学科为例,我们不仅通过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向学生展现吴文化中的化学知识,更不断尝试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吴文化资源为情境的化学学科教学,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吴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如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苏州丝绸的制造工艺、苏州美食的烹调工艺、吴地茶叶的炒制工艺等,都和学生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努力尝试将这些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此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而吸引人的知识情境,努力在化学课堂中呈现出温润、典雅的人文气质,给学生带来别样而“美妙”的心理体验。

二、打造基于吴文化的化学美妙课堂原则

一堂课,―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科特点为基础,以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突显出课堂教学的独特美感、实用和创新的特点,这才是成功的美妙之课。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一的化学内容相对抽象,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对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思维开拓能力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我们不做好承接过渡工作,就会使学生对高一化学的学习产生不适应感。所以,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重要依据。在此前提下,我们尝试挖掘与吴文化有关的化学教学资源,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融合,使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且贴近本地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是尊重化学学科特点,以科学性为前提。化学学科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化学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学习,学生能体验到实验探究的乐趣,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其二是化学是一门很“繁”的学科。这个“繁”实际上反映了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分散,并且有大量知识需要识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吴文化资源为情境来展开教学,尝试通过实验、观察和阅读资料卡等方法,通过了解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吴文化资源中的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

三是突出与吴文化相契合的化学课堂温润之美。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以吴文化资源为情境,来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很美妙的课堂感受。吴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吴文化的资源内涵丰富,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关于人物、历史、技艺等的故事和传说。因此,在吴地学校,用这些吴地人民所熟知的真实情境案例来引出知识,当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吴地特有的语言风格来营造整个课堂氛围,让整个化学课堂呈现出严谨而不失文雅的特点。

三、基于吴文化的化学美妙课堂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涉及很多重要的化学知识,通过选择、整合与之相关的吴文化资源,作为知识呈现的情境和阐述知识点的例证,能使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贴近文化,联系生活。下面,以我开设的一堂关于《吴地茶文化与化学》的高三复习课为例,来诠释美妙课堂。

首先,在教学的开始便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开始,我从学生对碧螺春的已有认识出发,通过呈现图片和“资料卡”的方式,展现碧螺春茶的历史和茶文化的底蕴,为教学设置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其次,由茶艺的介绍引出重点知识。通过介绍和现场展示碧螺春茶艺,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感受“预处理操作”的原理和用途,进而引出浸取操作在茶艺中的应用,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物质检验的一般流程”――预处理的重要操作方法。对于浸取操作这个高一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点,我通过泡茶工艺的展示和问题的设置,以让学生得到原汁原味的模拟体验。

最后,设置多个实验阐明物质检验的一般流程在介绍了基本操作后,我开始引入本节的重点:物质检验的一般流程。茶叶成分包含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其预处理和检验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

教学中,通过介绍碧螺春茶特殊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引出绿茶的重要有机成分“茶多酚”。茶多酚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新物质:所以通过简单介绍,在学生熟悉茶多酚结构后,我根据教材呈现的关于植物中所含成分的不同预处理方式的图爪,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和检验。

然后,课堂设置了大量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浓茶水中茶多酚的检验”、“茶叶灰酸浸液中钙元素检验的实验”、“茶叶灰酸浸液中铁元素检验的实验”等。通过实验,不但提升了学生对茶叶成分和检验流程的直观感受,更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第5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导教师教学思想的依据,本文就以《茶艺》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发展,对教学产生的影响,谈一些个人体会。同时,介绍我个人在《茶艺》课程教学中的变革尝试。

关键词:《茶艺》课程 整合教材 职业技术能力 信息化教学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在2001年开始将茶艺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进行开设,时至今日,茶艺课已经成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门关键课程,并逐步形成了课上教学与课下教学齐头并进,最后通过茶艺师职业等级鉴定考核进行实践技能提高的教学模式。作为《茶艺》课程教学的教师,就此谈一些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关联性的体会。

一、整合教材,推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模式的专业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引导教师教学思想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因此,必须紧密结合课程设置目的建设。《茶艺》课是各类旅游院校近些年才开设的一门新课,没有专业的教材。市场上有关茶艺的书籍很多,但都缺乏系统性,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使用,因此要想设置该门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材问题。我校于2002年开始自编教材《茶艺基础知识》,通过5年的使用、总结,于2007年正式出版,并更名为《茶艺服务与管理》。该书密切结合当前茶艺行业的发展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茶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参考了大量同类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形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章前都设有课前导读、关键词,每小节中都设有小思考、案例分析、补充阅读资料以及相关知识链接,每章后附有本章复习题和实践操作内容,方便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估。内容安排上图文并茂,并附有电子课件光盘,以期在实际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就目前该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解决了这门课程“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满足了《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并且兼顾了学生进行“国家中级茶艺师”技能等级鉴定的需要,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二、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 ,兼顾一般能力培养

《茶艺》是一门综合学科,集琴、棋、书、画、诗各传统文化于一体,并通过泡茶这一技能手段来具体诠释这些文化。《茶艺》课程的能力结构要求是: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具有胜任茶艺服务和茶艺馆基层管理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主要是以茶艺服务应具备的职业技术关键能力为主,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多重教学方法达到开阔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茶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如:第三章“茶艺基本要素”,第四章“茶艺表演”的教学中,通过视(观看图片、影音文件)、听(音乐、讲解)、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问题)、练(实践操作训练)等方式,要求学生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每种茶叶的具体冲泡手法,还能够独自进行茶艺表演的编创、演示以及茶艺活动的策划。此外利用茶艺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诗词、书画,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

《茶艺》课程内容中每章都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目标,以及形成能力目标所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该课程的第二章“茶叶知识”有三个知识要点:茶叶的分类、茶叶的鉴别、科学饮茶,这三个知识要点会通过一周的 “茶叶审评”实训联结起来,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茶叶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并为第三章“茶艺基本要素”的知识与实际能力的掌握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改革反映时代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茶艺实训内容要注重与茶艺企业工作实际相结合,反映时代的特征。如:学习第三章第五节“茶叶冲泡”时,除了要使学生们掌握六大基本茶叶的冲泡手法,更要结合当前茶艺馆内流行的泡茶、饮茶趋势,使学生的泡出的茶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要。在学习第四章“茶艺表演”之前应补充介绍茶席设计知识、礼仪基本常识、演讲与口才知识,以及国内外茶艺表演的潮流趋势,使学生们设计的茶艺表演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四、体现信息化教学要求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茶艺课程的互动性,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大量的图片、影音文件等可以使学生对枯燥的知识要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应用到实训教学中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完善的教学课件以外,还制作了可在网上运行的教学辅导课件及相关专业资料,将重要的茶艺课程教学资源上网,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参考,开辟网络辅导站,较好地促进教与学的沟通、互动,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茶艺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

[2]贺永玲:《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7.1。

[3]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教育报》,2007.3。

第6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茶和茶文化本都起源于我国,经历华夏千载风雨,沉淀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世界各地不同文明的兴起和互相交流,茶和茶文化也伴随外交步伐走出国门,声名远播。其中尤其受欧美人民的欢迎和推崇,并藉此形成了以英美为代表的具有显著西方文化特点的茶文化。因中西方文化基础、行为习惯、礼仪风俗和语言环境等方面各不相同,故两地在英语教学上的侧重点也必然不同。因此,本文将围绕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这个主题,对两地茶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并浅析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茶文化;跨文化比较;大学英语教学

1茶文化源流和英语教学

茶和茶文化都起源于我国,且种茶饮茶历史渊远,最早可溯及神农氏。我国第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记载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说明茶叶多产于我国南方地区,我国南方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独一无二而又神秘幽静的茶文化。它经历过漫漫岁月的精雕细琢,终于自成一体,成为泱泱华夏的象征之一。而世界各种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海陆商路的不断开拓,也为我国茶叶和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客观条件。茶叶在中世纪的英国虽没有广泛种植,但也不算是一种罕见的植物,当时英国人对茶叶的认识仅限于粗浅的药物作用方面,对于其食用价值和食用方式尚未加以研究,以至于在茶叶初期流行的时候闹过笑话。该笑话说英国商人和使团最初和我国进行贸易时,发现天朝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欢饮茶,于是便购买了许多茶叶回国,一时在英国皇室和权贵间引发了茶热,但许多吃过茶的贵族都表示不解,这么苦涩难吃的茶叶,中国人怎么还能吃得津津有味呢?后来双方使团交流时,英方向中方提出了这个对他们而言十分费解的问题,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英国人是这么“吃茶”的———他们把茶叶一股脑倒进大锅里煮沸,再加上许多调料,然后捞叶子吃。中国人啼笑皆非,这件事也让当时的国人坚定了西方蛮夷不化的印象。当然,这只是调侃历史的一个笑话,认知观念的局限由当时局限的信息获取能力所决定。事过百年,如今的英国却和中国一样,变成了一个嗜茶如命的国家。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茶传入英国后,的确受当地文化所熏陶,但带上绅士帽子,穿上小西装的茶文化,同样十分可爱。而英语作为一门使用范围最广泛、应用渠道最多样化的语言,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必修外语课程之一。就我国而言,英语课在我国教育中开设时间早,普及范围广,几乎可算得上是除了国语以外最流行的语种。但尽管我国大学生自小就开始学习英语,却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惯用母语习惯来帮助记忆英语语法和理解英语语境,造成了英语教学中式化的现象,即所谓的“changlish”。中式化英语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某种程度上埋没了原语言文化背景,它的确能让外来语种和本土文化相兼容,但是亦容易让人忘却该语种的本来面貌。然而就如同茶文化在中国和英美地区有所差异一样,我们虽不能强求在异国他乡的背景中做到传授真正地道的牛津英语,但可在理解异国文化的前提下尽可能更好地学习异国语言。下文笔者将对中国和英美茶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并且通过比对结果,浅析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影响。

2中国和英美茶文化的异同点

中国茶文化起源甚早,传说神农氏尝百草身中奇毒,便是茶救了他一命,才有《神农百草经》的流芳千古。传说归传说,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千百年前便对繁杂的植物世界,不论是在药食方面还是在纺织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茶便是成千上万种植物中既普遍又特殊的一种。言其普遍是因神州地大物博,适合茶叶生长的地方十分广泛,故而茶叶也十分常见;言其特殊,则是因为相比茶叶,其他作物并未有相应成熟的文化,就比如我国江南地区的主食大米,并没有听说有古人摆了一桌炒饭、蒸饭、粥饭大肆宣扬米饭文化,此种场景,大多数见于祭祀和设宴,大米相比于茶过于贴近日常生活,反而沾染了一丝俗气,难以做到像茶那般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茶和茶文化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都是一种清淡典雅气质的象征,茶香袅袅,茶烟飘飘,十分梦幻,藉此所发展出的茶道,更是在清淡之上多了自律、自制等等意志元素。再者,古代中国无论哪个朝代,茶文化都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互挂钩。周朝时期举国上下崇拜敬畏鬼神,于是茶便成了祭祀鬼神的祭品之一;魏晋时期文人大夫之风盛行,于是品茶便成了墨客文人花前月下谈诗论道的借口;隋唐初时国力昌盛,饮茶乐事便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此茶文化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全面补充,变得更为完善;明清时期茶叶已经成了跟外国交互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因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茶叶和茶文化变得更为神秘和诱人。相比之下,英国茶文化的起始便较晚,但是茶叶到底是何时从中国传入英国的,笔者查阅了许多文献,都没有发现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但是有点可以肯定的便是,在英国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帝国”的那段时间,曾经把许多国家变成了它的殖民地,荷兰便是其中一个国家。因此,笔者推测,在英法联军尚未用坚船利炮敲开天朝大门之前,英国的茶叶最早是经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的。而英国的茶文化,一开始便与权力和权利的象征———皇室有了直接联系。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东方国家对于在开辟新航路的各个西方国家而言都是十分神秘又诱人的存在,再加上当时的中国闭关锁国,排斥外商,这在神秘基础上又罩上了一层面纱。故而在和中方最初的贸易中,英商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亦认为东方的产物便是最好的产物,因而贸易得来的上好茶叶和绫罗,最后都落入了贵族的手中。也即是说,茶叶在一开始传入英国,变成了富贵和奢华的象征。再加上“饮茶皇后”凯瑟琳的宣传,茶便彻底在英国盛行了起来,尤其在1840第一次之后,英国从中国和其他殖民地掠进大量茶叶丝绸瓷器,茶变得十分普遍和便宜,从此,茶便在英国各阶层人士间盛传,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上百年。美洲地区的茶文化最初由英国侵略时植入,英美本来生活习俗差距不大,因而英美茶文化十分相似便不再多叙。总体说来,中国茶文化和中国文化一脉相承,都秉承了“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淡泊明志”、“清静典雅”、“天然淳朴”的茶道精神,在我国盛传千年而不衰。而英美茶文化初始便带了明显的阶级和个人主义,后经英美文化的熏陶,在茶中加入奶糖精等调料,更是自成一体,概括而言便是“活泼鲜明”、“傲然自信”等文化的集合体。

3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英语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早在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设置英语教学,而且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的达标要求。因为种种缘由,英语教学虽然在中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许多大学生并未能理解英语文化,更不用说详细追究其语法语境的来龙去脉,如此一来反倒令人产生舍本逐末、买椟还珠的感觉。因此,若要细细钻研一门语言,将其学精学好,是必须在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就如同上文所提及的中国茶文化和英美地区的茶文化,就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性。举个简单的例子,“红茶”在中文称为“红茶”,若学生用”redtea”来直译指代红茶,便会显得十分不专业,而英文所说的”blacktea”也显然并不是“黑茶”,而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茶。许多学生弄清楚”redtea””blacktea”的差异后便不再深究。但记忆是有时间规律的,时间一长,学习的东西一多,学生们就很容易忘记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还是用“红茶”举例,”blacktea”的称呼由来是因英国最初在中国收购的茶叶便是厦门的半发酵茶———武夷茶,武夷茶茶色偏黑,所以被称为”blacktea”,这个叫法也一直延续至今。由此看来,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英语单词,还应该了解熟识英语的背景文化,否则不仅记忆不扎实,还会犯低级错误。还是以茶举例,英美茶文化跟中国茶文化迥然不同,如英国人的喝茶方式和中国人的喝茶方式不一样,英国人一天三餐要佐茶,相当于他们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与茶度过,饮茶时还会佐配许多别致的茶点,茶点这个词最早也是出于此处。喝茶的这个时间是漫长而又悠闲的,因此英国民谣歌手LongJohnBaldry唱到:”whentheclockstrikesfour,everythingstopsfortea.”(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因此,当大学生从文化本源上追究英语用词习惯和中国汉语用词习惯的不同,英美行为上的喜好和中国行为喜好的差异,英美习俗和中国习俗的区别时,才能牢固掌握英语,才能娴熟运用英语。这点便是从中英茶文化比较分析上得出的启示。

4结束语

总之,茶文化最早产生于中国,但英美赋予了茶文化新的内容和灵魂,使得茶文化在英美地区更加的光鲜夺目,富有特色。无论是淡泊优雅的中国茶文化还是鲜明活泼的英美爵士茶文化,都在同一个世界屋檐下和平共存,大放异彩。文化的差异性告诉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只拘泥于语言,还要深刻理解语言所产生的背景和语言所运用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

作者:罗烨 李智勇 单位:承德医学院 承德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07(6):211-213.

第7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一、选择比较有难度跟教材内容又紧密联系的材料题进行教学

教师评讲的时候要选择比较有难度跟教材内容又紧密联系的材料题,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挫折感。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评讲,而且听了之后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节有道材料解析题,题目要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中的早期轮船航运以什么形式出现?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2)从中国轮船航运兴起的史实中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其中,第(2)问难度明显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基本抓不住要点。如果此时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清晰、透彻的讲解,肯定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的。

二、要从材料中来

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教师向学生示范如何从材料中一点一点地得出答案的。做好这一步需要教师首先立足于材料,为深入分析、挖掘材料做准备。教师需要把参考答案摆在一边,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真剖析每一个关键的句、词、字。通过多设巧设疑问,一个个破解疑问让答案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来。

三、评讲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

很多学生平时背了不少东西,但一到考试碰上材料解析题便不知千言万语从何说起。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评讲中注意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通过评讲中恰当的设问,先将学生头脑中一个个相关的旧知识点再现,让问题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解题的思路并细细体会这一过程。体会了这一过程学生才有“会运用”的感觉,才能慢慢培养起知识的迁移能力。

比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这道材料解析题: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回答:

(1)“各国通商之初”,武夷北苑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现实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学生解答此题时,其中第一个小题中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和第二个小题中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两问是比较难的。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照搬参考答案――“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自然经济正在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学生不仅觉得突然,而且会没法理解,根本体会不到学以致用的。如此以后越发难得动脑去运用知识,越是不动脑就越是不会运用。当然,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目标也没达到。

第8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几何直观;数形结合;问题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巧妙地运用几何直观能将相对抽象的对象“图形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把握问题本质、优化解题过程,使课堂精彩纷呈.

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如何运用几何直观成就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借助几何直观,深入理解概念

小学数学的概念大部分是比较抽象的,如果在教学中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具体图形理解抽象的知识,把学生思考的内在隐性过程化为直观图形的显性内容,就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比如,在教学“近似数”时,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求近似数常用的“四舍五入”法?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数字去谁家”的图示,让学生们看图,想一想11~19这9个数选择最近的路,会去谁的家?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发言:11,12,13,14到10的家近一些,它们都会去10的家;16,17,18,19离20的家要近一些,这些数都会去20的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10,12≈10,…学生在给数儿找家中还发现15离10和20这两个家一样近,是不是两个家都可以去呢?教师指出,为了不让15为难,我们规定它去20的家,记作15≈20.

学生在观察教师写出的约等于式子时,还发现末尾是1,2,3,4的时候就舍去,末尾是5,6,7,8,9的时候就进1变成了20,自然得出“四舍五入”这一求一个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像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运用了几何直观,让数与形有机结合,生动形象地理解“四舍五入”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实效.

二、呈现几何直观,把握问题本质

在小学数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理解数学问题背后的本质联系.对于抽象的数学本质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呈现几何直观,巧妙地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形操作,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理解知识要点,并能牢固记忆,灵活运用.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用画图的方法圈一圈,给“苹果”装“盘子”.教师出示:“有16个苹果,每5个苹果装一个盘子,这些苹果能装满几盘?”先让学生列式.学生很快列出算式16÷5,而计算结果让他们陷入困惑.

教师抓住契机,让他们直观操作进行探究.学生们动手在16个苹果的图上画圈,把每5个苹果画在一个圈里,装成“一盘”,通过画图得知,16个苹果只能装满3盘,还余1个.教师写出16÷3=5(盘)……1(个),说明用省略号表示余下的苹果个数,在数学上称除得商后余下的数叫作余数.在与以前学法有什么不同中,明确今天学习的是有余档某法.接着,结合画图操作进一步探索,如果苹果总数再增加1个,算式17÷3=5(盘)……2(个);总数继续增加1个苹果,算式18÷3=6(盘),正好装满6盘.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苹果个数依次增加,装满盘子后,最多能余下几个呢?学生结合画图,很快得出:最多只能余2个.教师追问:为什么余数最大是2呢?学生:如果满3个,就可以再装一盘了,因此,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3要小.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这一知识点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几何直观让学生在被除数的不断变化中,了解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既能直观感受,又能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

三、运用几何直观,优化解题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数学问题条件较多、纷繁复杂,学生不易理出头绪,这些问题如果利用几何直观画出解题思路,就可以把问题变得一目了然,学生经过分析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芳芳给客人烧水沏茶,洗水壶要1分钟,烧开水要12分钟,洗茶壶要1分钟,洗茶杯要1分钟,拿茶叶要2分钟,芳芳至少要多少分钟才能沏茶?

思路: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先决条件,开水,茶叶,洗茶壶、洗茶杯是泡茶的先决条件,他们的相互关系用下图表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洗水壶要用1分钟,接着烧开水要用12分钟,在等水开的同时,可以完成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水开就沏茶,这样要花13分钟.

解:1+12=13(分钟).

答:至少要花13分钟才能沏茶.

第9篇:茶叶的知识点范文

一、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小学数学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了利用割补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初步经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假设,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设计四个思考题:1,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3,如果圆的半径是r,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4,依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整理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上述四个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学生提问: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这是这部分教材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算法的关键。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学不禁会想:“是啊,到底为什么呢?”急于寻求原因,教学过程变得积极活跃起来。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进行探索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的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特别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了,可能就忘记了,看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了,才会真正理解。通过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使他们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可以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容易地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

四、激发求异,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在数学生活中,要不断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时,教师放弃了一直沿用的讲授谈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小设计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张一边长2厘米,另一边任意长(但比2厘米要长一些)的纸,要求学生为我们宜兴著名的阳羡雪芽茶叶筒上设计一张包装纸。课上,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筒高20厘米的圆纸筒,假定为茶叶筒,问学生,如果你准备把这个茶叶简侧面包装一下,应该裁剪多大的纸呢?学生都在考虑包装纸的大小问题,自然会考虑到包装纸面积的求法,继在圆面积和侧面积已知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推导出圆柱体的表面积的公式,这是第一次思维创新过程。然后再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表面积与体积公式的比较,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又一次思维创新过程。

五、延迟评价,发展思维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