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新生儿的基本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的基本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的基本护理

第1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健词】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03-0346-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为寻求更科学的护理方法,我们对传统的新生儿护理方法进行改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3月我院住院分娩的79例产妇及家属(丈夫)为对照组,同年4月分娩的76例产妇及家属(丈夫)为实验组。两组的年龄、文化程度、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新生儿出生后即与母亲同室,接受当班护士的常规健康宣教,每日由护士定时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包括沐浴、脐部护理、喂养、更换尿布、衣物等;同时让家属接受护士在尿布更换、喂养等方面的统一指导。实验组改变护理模式,新生儿出生当天,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士迎接产妇和新生儿,祝贺产妇的生产,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协助产妇角色转化。根据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实施新生儿相关护理,让家属参与,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由专业护士介绍并演示新生儿一般护理知识和技能,每日由同一专业护士对新生儿护理进行评估。对不正确处予以指出,循序渐进,反复指导。新生儿出生第三天,让自理能力基本恢复的产妇协同家属为新生儿换尿布、衣物、喂养等,根据家属及产妇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做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中。出院时对两组家属和产妇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及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及家属基本情况、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共5个项目,每个项目含5个子项目)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判定标准:(1)在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每个项目中能正确回答或示范4个子项目及以上者为掌握,2~3个子项目为基本掌握,1个及以下为未掌握。(2)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综合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方法:满意度用百分率,日常护理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实验组76例中有75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满意率98.68%,而对照组79例中仅有65例对护理工作感到满意,满意率82.22%。

2.2两组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见表1。

3讨论

3.1改良式护理方法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促进母性角色达成:母性角色达成[1]是一种经过一段时间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母亲在此过程中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母亲需要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对母性角色感到快乐和满足。分娩本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生理过程,但住院环境使产妇进入患者角色,特别是传统的护理模式,新生儿护理绝大部分由护士承担,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不利于母性角色之获得。改良式护理分娩后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士给予产妇情感支持,开始2天由护士和家属承担新生儿日常护理,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产后第三天产妇对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程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直观认识,同时产妇自理能力基本恢复后,可在专业护士的指导下让产妇协同家属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护理,如尿布的更换等,母亲通过一连串的触摸而认同婴儿,而且这种温柔和体贴的感觉是建立母子关系不可缺乏的要素。与孩子肌肤的接触有利于感情的建立,顺利完成角色适应。

3.2改良式护理有利于产妇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新生儿护理方法,树立科学的育儿观:从表中可以看出,改良组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的掌握除沐浴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能是因为该操作较困难,家属及产妇不易接受医院采用的直冲式沐浴。新生儿是人一生的开始,更需要人们精心的健康科学的护理,为将来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因此提高产妇及家属的新生儿护理知识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第2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 鸟巢式护理;新生儿;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1-14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bird nest nursing for newborns, and analysis of its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Methods 96 cases of neonate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8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traditional and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bird nest nursing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body quality,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cubator time, sleep time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weights of neonatal went up quicker, SaO2 was higher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was smaller the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The bird nest nursing; The newborn; Application

新生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起步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抵抗力最弱、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特殊时期[1]。因此,为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改善并维持其体内环境,促进生长发育,探索出一种较传统护理方法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鸟巢式护理模拟胎儿孕育在母亲子宫内的稳定环境,避免新生儿因安置于暖箱内,四肢暴露于外在空间而出现的不适感和陌生感,该护理方法目前被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2-4]。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采用鸟巢式护理,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96例新生儿为受试对象,入院时均无严重的并发症和先天性疾病,孕妇无肝肾功能疾病、神经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病,均取得知情同意。根据护理模式实施的差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其中女22例,男26例,胎龄29~38周,平均(33.53±1.30)周,体质量1100~3500g,平均(1403.21±118.45)g;观察组48例,其中女21例,男27例,胎龄29~38周,平均(33.74±1.29)周,体质量1100~3400g,平均(1475.42±117.63)g。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式常规护理,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转入温箱内,头颈部放置柔软的长方形小毛巾使其头部略向后方伸展,床板抬高30°,遵医嘱定时定量喂养或鼻饲新生儿配方奶并观察进奶情况,每日测定体质量变化,采用多参数监护仪实时监测并记录新生儿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暂停情况。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鸟巢式护理,即将带有卡通图案的绒棉布制成大小、柔软度适中的椭圆形“鸟巢”,使用前置于辐射台上或暖箱中预热33℃左右,新生儿取侧卧位,四肢微曲,将布卷紧贴于背部、臀部,沿着新生儿身体(包括头部)四周环绕,调整布卷松紧度和护圈大小。根据患儿体质量变化调节暖箱的温度和光线强度,尽量采用柔光,避免因强光直射下灼伤眼睛,定期消毒,每日洗澡,洗毕涂扑爽身粉,保持身体干燥,每次喂养和鼻饲后做好口腔及鼻部的护理,保持口腔黏膜清洁和呼吸道顺畅。

1.3 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两组新生儿体质量、体温的波动、睡眠时间、出暖箱时间,实时准确记录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呼吸暂停次数、皮肤溃损、硬肿、喂养不耐受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整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独立两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各项指标比较

与传统式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比较,实施鸟巢式护理的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血氧饱和度升高,体温波动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呼吸暂停次数、皮肤溃损、硬肿、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胎儿在子宫内的为胎头俯屈,颌部靠近胸壁,肘关节屈曲,前臂在胸前平行或交叉,大腿贴近于腹壁,小腿平行或交叉蜷缩于宫心内[5]。这种生理被研究证实是婴儿感觉最舒适、最安全的位。鸟巢式护理就是为了给新生儿建立一个类似于宫内稳定、健康的体外“人造子宫”,利用浴巾或襁包卷在暖箱内围成椭圆形的“鸟巢”,使新生儿出生后置于暖箱内的姿势与胎儿在母体内的基本相同,可到达固定和抚摩的效果,进而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舒适感和边界感,消除新生儿脱离母体后的紧张情绪,减轻惊跳反应程度,减少哭闹次数,满足新生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其生长发育并尽快适应母体外环境[6-8]。

研究资料显示,鸟巢式护理在新生儿护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鸟巢” 犹如胎盘及子宫内环境,新生儿四肢缱绻于内,使其更容易触及面部并进行肢体活动,促进手指及手头互动等吸吮动作,提升口腔满足感,增加乳量[9]。此外,该护理方法可增强胃肠道活动,刺激胃酸分泌,促进其消化和吸收,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具有一定的协调调节作用,加速垂体激素分泌,进而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采用鸟巢式护理,增加进奶量,可在短时间内促进体重的增长。鸟巢式护理利用恒温控制护理体系,通过保护新生儿身体四周,减少暖门开关时外界冷风的对流和温箱的散热面积,能够降低环境变化对其体温波动的影响,使其处于适宜的稳态中,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本研究显示,鸟巢式护理体温波动幅度明显低于传统式护理,提示鸟巢式护理有助于保持恒定的环境,减少新生儿皮肤溃损、硬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任何外界的干扰和刺激均能够影响新生儿的呼吸调节,如体温的变化、反射性呼吸暂停。本研究表明,鸟巢式护理新生儿发生呼吸暂停的概率明显降低。此外,鸟巢式护理对胃肠道反流、溢乳现象、消化功能的影响同样显著[12-13]。

综上所述,在保证新生儿身体指标实时监护的同时给予鸟巢式护理,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各种不良刺激,使新生儿的体质量和体温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减少呼吸暂停次数和出暖箱时间,增加血氧饱和度,提高营养摄入,促进睡眠,对促进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徽,贺越.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9,30(11):1393.

[2] 周秀吟,房晓t,郭郁莲,等.采用鸟巢式护理降低低体重儿并发症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8,23(11):38-39.

[3] 张梅.抚触联合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574-575.

[4] 刘叶.鸟巢运用于新生儿蓝光治疗的心得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342.

[5] 祝昭云,张丽新.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8,7(1):34-35.

[6] 李桂花,余勇妙,梁建红,等.鸟巢式护理结合非营养性吸吮对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0):1124-1126

[7] 张哲.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313-314.

[8] 屈敏.鸟巢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黄疸光疗中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2,25(4): 632-634.

[9] 徐小平,詹建华,俞钱华,等.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J]. 护理与康复,2013,12(1):43-44.

[10] 陶凤桂,骆金玲,丁艳华,等.自制鸟巢式振动水囊袋在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优育,2013,19(2):133-134.

[11] 谢翠莲.“鸟巢”应用于早产儿护理的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3):497-499.

[12] 赵艳红.早产儿使用水囊鸟巢护理模式30例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12,18(8):1160-1161.

第3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 院前急救 护理记录 TRIPS

随着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的构建,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是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安全地将危重新生儿转运到上一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救治,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应用,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明显改善预后[1,2]。然而,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患儿病情变化,甚至死亡的风险。要实现安全、快速地转运,医护人员必须要全面评估,密切监护,准确实施各项抢救措施,从而保障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记录是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病人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的原始文字记载[3]。新生儿转运从接到转运请求至安全到达目的地,经过了出发前准备、接诊病人、安全转运及顺利交接等数个环节,期间患儿病情的变化、各项监护内容及实施的护理操作记录均应详细记录,为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同时也是转运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转运质量,规范转运的各个环节,科学地记录转运前、转运途中及转运后的各项数据,我院新生儿医疗中心自行设计了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记录方法简单,内容全面、客观、真实,能够反映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1 表单设计原则及适用范围

1.1 转运护理记录单遵循的规范

此护理记录单的设计遵循江苏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第2版),客观、准确、及时、真实、全面地反应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情况,为患儿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后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

1.2 转运护理记录单遵循的指南文件

根据《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和管理指南》的要求[4],结合S.T.A.B.L.E转运模式[5],依据转运前物品设备准备、接诊时评估、转运途中监护及转运后病情交接的基本流程设计此护理记录单。

1.3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

依据新生儿生理稳定情况评估新生儿的病情,应用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6],可以有效预测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死亡率。

1.4 转运护理记录单记录方法

此护理记录单适用于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的全过程,以表格式呈现,记录方法简捷。

2 表单的组成及内容

2.1 表单排版模式

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采用A4纸正反两面记录,横向排版。

2.2 表单正面

主要内容眉栏、转运前核查记录及首次患儿评估记录。眉栏包括:接诊人、接诊时间、出发时间、到达时间。转运前核查单主要核查转运车内设备性能及准备状态、急救物品及药品是否准备齐全(见表1)。首次患儿评估记录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神经行为、自主呼吸表现、皮肤性状及肢端温度(见表2)。

2.3 表单反面

主要内容眉栏、转运监护记录及转运交接记录。眉栏包括:患儿姓名、性别、年龄、返回时间及到达时间。转运监护记录主要反应转运中患儿病情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的记录,护士实施的护理操作记录及效果评价(见表3)。转运交接记录主要是转运护士回到医院后,与接收科室护士针对患儿的基本情况进行的交接,包括:患儿姓名、性别、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神志、各类导管、输液、全身皮肤状况及带入的病历资料,并经转运护士、接收护士双方检查确认后签名,完成转运(见表4)。

表1 转运前核查记录单

表2 转运患儿首次评估内容

2.4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评分表

TRIPS评分表(见表5)包含4项参数:体温、呼吸状态、收缩压及对刺激的反应,每项评估结果均有对应不同的评分。分数越高病情越严重。

3 记录方法

3.1 眉栏

正确记录接诊护士姓名、患儿姓名、性别及年龄,接诊时间、出车时间、到达请求医院的时间、返回时间及到达接诊医院的时间记录格式为:年-月-日-时-分。

表3 转运过程中的监护记录

表4 转运结束交接记录

3.2 转运前核查记录

根据表内标明的物品、设备及药品名称逐项核查,核查性能完好、数量相符后“√”表示,如否则以“×”表示,并在备注栏内简要说明情况,核查记录应由转运护士自行完成,并签名。

3.3 首次评估记录

到达请求医院后,转运护士应进行护理评估,患儿一般资料经测量或问诊后,可直接填入空格内。神经行为、自主呼吸、皮肤状况及肢端温度评估,在相应结果栏内以“√”表示,特殊情况可在“其它”栏内进行文字描述。

3.4 转运监护记录

记录转运路途中患儿的生命体征、神志、皮肤颜色、自主呼吸的变化,以数字或文字的方式描述,每30分钟记录一次,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记录。氧疗的患儿记录吸氧模式及吸入氧流量,机械通气的患儿,呼吸机参数则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内,参数调节随时记录。转运途中,实施的所有治疗及护理以文字的形式,详细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中。凡是超出表格的记录内容,均可记录于“特殊情况及护理措施”栏内,如:微量血糖监测结果、特殊、实施治疗及护理后的效果评价等。

表5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评分表(TRIPS)

3.5 转运交接记录

转运交接记录应在到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5分钟内进行全面评估,转运护士与接收护士共同评估,以数字或文字的方式记录,并双方签名。

3.6 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ansport Risk In-dex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TRIPS)评分表

护士要在患儿转运前及转院达到本院后15分钟内填写,评估体温、呼吸、收缩压、刺激反应,根据评估数据及表现行勾选分值,计算总分。

4 讨论

新生儿转运是指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的监护、诊断及治疗的过程。从接收转运请求开始,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做好充分的转运前准备,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处理,详细记录,直至转运交接安置患儿,顺利将患儿转入NICU。刘凤琴等人[7]将综合转运评估记录单应用于新生儿院际转运与对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NICU根据文献及相关指南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如实记录整个过程,为患儿后续治疗及护理提供帮助,同时也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举证倒置的法律依据,有效保护医护人员的权益,同样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院前急救质量直接关系患儿救治的成功率。应用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为转运护理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不仅不同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行为,有利合理规避转运风险。此外,针对转运记录单上的问题,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运用PDCA管理方法进行不断的科学管理,逐步提高转运质量。

新生儿转运从接到转运请求至安全到达目的地,经过了出发前的准备、接诊病人、安全转运及顺利交接等数个环节。本NICU自行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根据转运的流程,合理设计了以上几个板块,运用表格式记录单模式,完整记录整个转运过程,而且转运途中不仅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还监测患儿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的状况,各个程序有条不紊,细致全面,达到了完整、客观、准确、动态、连续、书写便捷的目的。同时,也使护士建立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护士对危重患儿早期识别的能力。

TRIPS评分简单、评估项目少,仅有患儿体温、呼吸状态、血压及对刺激的反应4项临床指标,不涉及实验室指标,可在1 min内完成。根据TRIPS评分,合理评估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有效预测死亡风险,医护人员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但是,有关TRIPS评分用于新生儿病情危重度评估的最佳临界值的报道较少,尚无统一的标准。王敏等[8]以目前推荐的国内统一的危重新生儿评估标准NCIs作为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标准,并以此绘制TRIPS评分评估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ROC曲线,结果显示TRIPS评分判定早产儿病情危重度的最佳临界值为13.5分。本次设计的《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记录单》加入TRIPS评分表,收集数据,整理和分析,进一步论证TRIPS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并以此为依据来进一步优化院前急救。

参考文献

[1] Fenton AC,Leslie A,Skeoch CH. Optimising neonatal transfer[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4,89(3):F215-F219.

[2]朱更娣,方礼才,王丽琴,等.基础医院新生儿急救转运服务模式的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9,24(1):26-29.

[3]张林,张淑英.护理记录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4A):649.

[4]孙祥永,封志纯.《中国新生儿转运指南》解读[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58-160.

[5]陈志文,刘美松,蔡超秀. S.T.A.B.L.E项目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170-172.

[6] Lee SK,Zupancic JA,Pendray M,et al. Transport risk of physiologic stability:a practical system for assessing infant transport care[J]. J Pediatr,2001,139(2):220-226.

第4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24-01

新生儿由于机体尚处于发育期,疼痛感以及应激反应不明显,并且临床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来合理衡量新生儿疼痛严重程度,以致于往往被忽略。然而恰恰是被忽略的疼痛感,对于新生儿,尤其是一些早产儿和危重患病儿,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临床上给予适当的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科新生儿病房以及NICU 住院的新生儿根据疼痛反应情况积极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82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科新生儿病房以及NICU 住院的新生儿。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最大3d,最小1h,平均出生体质量(2.77±l.52)kg。新生儿46例,早产儿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根据新生儿疼痛反应情况积极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41例(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出生质量等方面差异均为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表征给予积极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降低致痛因素:引起新生儿疼痛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要从多方面着手,降低致痛因素。在对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时,务必要求轻、稳、准。由于新生儿不具备言语理解能力,如果新生儿反应过度激烈,可适当给予镇静剂,临床常用的镇静剂有:口服10%水合氯醛,剂量0.4-0.6毫升/公斤,或者肌注、静脉滴注安定,剂量0.25-0.5毫升/公斤。

1.2.2 用药致痛:新生儿由于自身机体脆弱,并且体质状况差异较大,用药致痛一方面是剂量难以掌握,另一方面是会带来大量的副作用,因此不推荐本方法。如果用药后,必须保持对后续效果的关注和评估,直到确认安全为止。

1.2.3 改善NICU环境:主要是为新生儿营造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具体包括在灯光控制上应适当调暗、NICU应尽可能选择吸噪隔音良好的材质等。从而能够使患儿情绪安定下来,降低其基础代谢率,避免疼痛感的加强。

1.2.4 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由于新生儿无法通过语言准确表达疼痛感和疼痛部位,因此必须做好患儿父母的思想工作,对他们进行详细的护理宣传教育。尤其是母亲,作为新生儿最亲密的接触者,母亲的关爱和体贴能够大大降低患儿对疼痛的恐惧,缓解疼痛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

1.3 效果评估

目前临床上存在多种评估新生儿疼痛的方法,其中以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 (Neonatal Infants PainScales, NIPS)[1]应用最为广泛,并且简单方便易操作,本研究中即采用此方法,并定义:总分 50分及以上为重度疼痛;30~49分为中度疼痛;1~29分为轻度疼痛。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对照组疼痛刺激后60 min,观察组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后 60 min,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时的疼痛程度发现,观察组轻度疼痛的发生率为68.29%,明显高于对照组41.46% (P

表1 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时的疼痛程度比较[n(%)]

3 结论

关于疼痛,医学界将其定义为: “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伴有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 属于主观性感觉”[2]。新生儿对疼痛的反应,主要包括自主性反应、激素及代谢反应、行为反应以及记忆反应等。有研究表明,新生儿痛觉传导在孕 30 周时已经基本形成,并且短暂的急促疼痛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导致患儿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发生异常波动,严重甚至可致脑缺氧、脑损害等。而通过对新生儿给予积极的疼痛护理,能够有效避免疼痛给患儿带来的不利损伤,确保患儿健康。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轻度疼痛的发生率为68.29%,明显高于对照组41.46% (P

参考文献:

第5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应用意义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中发生率较高的危重症之一,其导致此类新生儿的临床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其治疗极为重要。而护理作为对患儿干预最为密集且对治疗辅助效果极为突出的一类临床干预措施,其模式的选择对患儿的预后影响极大[1]。本文中笔者就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意义进行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0例,胎龄37周6例;出生体重:2500 g者3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1例,胎龄37周5例;出生体重:2500 g者3例。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与体重分段构成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的治疗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主要为给予患儿固尔苏及呼吸机等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程序进行干预,根据患儿的治疗方式进行干预,并给予新生儿密切监测,避免感染等。观察组则以循证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即整合分析国内外的权威医学资料,尤其注重相关的成功护理案例的经验总结,然后针对每例患儿的实际情况,从相关经验中提炼出对患儿有针对性处理效果的护理程序与细节,然后在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的过程中将其融入其中,使患儿所接受的护理更为科学化的同时,也更为人性化,即使患儿接受到最为有效且高效的护理,从而最大程度地起到辅助治疗效果的目的。然后将两组新生儿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的氧合指标及家长满意率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以患儿治疗后疾病得到有效稳定及好转为治疗有效。患儿家长的满意率于治疗护理完毕后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中包括三个选项,三个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率为前两项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死亡率较高,早期有效的诊断治疗是必要的前提,而临床中对于此类新生儿的干预措施中除治疗方案对其预后影响较大外,护理也是对其影响较大且干预范围较广的一类干预干预[2-3],其对于新生儿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与促进作用,因此,对其临床重视程度日益提升。鉴于此点,笔者在进行护理模式的选取方面引起重视,既考虑到其对患儿的照顾效果[4-6],又满足促进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的目的[7-8]。

本文中笔者就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显示,循证护理更为适用于此类患儿,其更为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与家长满意率,且更大程度地控制了患儿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另外,其干预下的患儿的氧合指标改善幅度也更大,从而肯定了其在辅助治疗效果改善中的作用,而这也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1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循证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进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赵霞.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上旬刊,2012,18(34):77-78.

[2]钱敏,刘艳林,张玲.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68-1969.

[3]吕改玲,吕爱红.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1):1769-1770.

[4]杨丽清,江英,刘红霞.同步鼻塞间歇正压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911-1913.

[5]夏颖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255.

[6]赵晓燕.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1):960-961.

[7]董丽.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4):120-121.

[8]丁学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整体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204.

[9]吕改玲,吕爱红.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11):1769-1770.

第6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 生理特点 护理要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5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8-02

出生至28天的婴儿称为新生儿,在此段时间内,对产妇和婴儿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这段时间的细心护理对新生儿健康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针对这点要求,我们对新生儿护理需要重点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1.1 新生儿定义。从医学的严格意义来讲,从出生那天开始算起,到满28日的婴儿指新生儿,这28天是在延续胎儿的状态,也是人们发育和成长的最基本阶段。在新生儿时期内,婴儿的各种调节中枢和脏器功能不健全,致使其机体抵抗能力极差,适应生活能力极低,比较容易发生一系列幼儿病症,所以为了更加稳妥的护理新生儿,我们必须详细了解并分析新生儿的生理特点[1]。

1.2 生理特点。①新生儿正常的皮肤颜色呈粉红色,在出生后3-4天后,新生儿的皮肤会呈现出稍带黄色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因为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引起的;②因为新生儿的呼吸中枢生长不够健全,所以呼吸次数每分钟大概为40次以上80次以下,比成人和稍大婴儿的呼吸快;心率大概每分钟120-140次。③要把新生儿的体温基本保持在36℃-37℃之间,减少因为新生儿较弱的体温调节功能和皮下脂肪较少带来的体温波动性;④新生儿的体重平均在3Kg左右,低于2.5Kg为低体重儿;⑤在出生10小时以内,新生儿排出的粪便颜色是黑色或者深绿色,出生第二天或第三天以后,粪便的颜色会出现黑黄两种颜色混杂的情况,婴儿出生第四天以后才会排出较为正常的黄色粪便。新生儿每天排尿的次数保持在4-5次,在出生一周之后排尿次数每天可达到10次;⑥新生儿的胃呈现出水平位、胃容量较小、贲门括约肌松弛等情况,刚开始只能喂流食,胃容量也只能达到30ml,并且在喂食期间婴儿很容易出现溢奶的情况[2]。

2 新生儿护理的要点

2.1 新生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在儿科病房内,应该专门设立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干净整齐的新生儿病室,并安排专业护理人员时常对室内进行消毒。进入新生儿室的任何人都要进行全身消毒、并穿戴隔离帽子、隔离口罩和隔离衣,在接触新生儿前必须洗手消毒。隔离患有传染疾病的新生患儿直至康复后才可返回新生儿室,尤其是对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或者流行性腹泻时,要迅速的对室内新生儿进行隔离,避免在室内蔓延流行疾病;医护工作人员在治疗护理患一般感冒症状的婴儿时,要注意戴双层口罩;新生儿室内必须进行基本的日常清洁,比较适宜的清洁方法是湿揩法,并在新生儿室内建立定期消毒以及大扫除制度。

2.2 适宜地环境温度、湿度。新生儿在出生后就应该注意保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用温暖的消毒毛巾擦干净新生儿身上的羊水,并将其放入暖包。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室内的温度最好保持在20℃-22℃,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55%-65%;对于早产新生儿,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24℃-26℃,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0%-70%。将体温低于正常值的新生儿置于暖箱中,无条件者可使用热水袋对其进行保暖工作[3]。

新生儿使用暖箱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暖箱内的温度要依据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日龄进行调节,出生体重越轻、日龄越小的新生儿使用的暖箱温度就应该越高。②作用温度是暖箱真正的环境温度,暖箱壁内表面温度和暖箱内空气温度两者按照60∶40作用后得出的平均值即为作用温度,其中暖箱壁内的表面温度是取室内温度和暖箱内空气温度的中间值。例如,室内温度为20摄氏度、暖箱内温度为32摄氏度时,箱壁温度约为26摄氏度,此时计算作用温度得出:26℃*60%+32℃*40%=28.4℃。③暖箱应该在新生儿放入前预热到所需温度,并逐渐调节温度,在短时间内不能对暖箱温度进行急剧升降操作,暖箱内的温度应该根据室内温度适当调节;暖箱内相对湿度应该保持在50~55%之间。④在新生儿出暖箱前,应该逐渐调低暖箱的温度,并对婴儿进行过渡穿衣,在婴儿旁边适当加暖瓶,如果能够把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6.5摄氏度,则可出暖箱[4]。

2.3 保持新生儿的体温恒定。新生儿在寒冷、低温的环境下抵抗能力较弱,易患呼吸道感染、新生儿肺炎等婴儿疾病。所以在母体分娩后,应该立即对母婴采取保温措施,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以上,新生儿皮肤的温度应该保持在36℃-37℃之间。

2.4 合理的喂养。正常出生的新生儿宜在出生后半个小时内开始喂食母乳。对于婴儿来说,母乳是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的免疫成份,易于消化吸收。任何乳制产品或食物都不能取代母乳的作用,及早喂养母乳还可以防止低体温和低血糖,所以坚持母乳喂养是对新生儿健康的保证。在喂养过程中,如果方式不当会引起婴儿呕吐现象,从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此时将婴儿抱起呈头高位片刻或者侧卧的方法可减少此现象。但如果母乳不足,可通过新生儿时常吸吮的方式刺激乳汁的分泌,如果分泌出的乳汁还是达不到新生儿的吸食量,可用母乳和牛乳相结合喂养。在给新生儿喂哺后,应保持婴儿向右侧卧的姿势,并逐一观察有无呕吐或者溢奶的现象,防治新生儿吸入窒息。

吸吮能力较弱的新生儿,可以吸出母乳用奶瓶进行喂养,不能够吸吮的新生儿,应使用滴管或鼻饲的方法。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对维生素A、C、D及钙、铁等矿物质的需要量较多,应该注意对其及时补充营养,以帮助新生儿的发育。

2.5 保证呼吸顺畅。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应该注意观察其呼吸节奏的变化,为了保证其呼吸顺畅,避免出现溢奶和和分泌物阻塞新生儿气道,应给婴儿保持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头歪向一边的姿势。

2.6 保护新生儿的皮肤、粘膜。新生儿皮肤、头、颈、腋窝、会阴及其他皮肤皱褶处容易出现糜烂,应该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和干燥。为了防治出现尿布疹,每次换尿布后、尤其是大便后应使用温水洗臀部,并用软毛巾蘸干。脐带未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勿受污染;脐带脱落后,新生儿脐部容易潮湿,应使用75%酒精对其进行消毒。使用刺激性小的婴儿沐浴露给新生儿洗澡,洗完第一次澡后,一般会出现新生儿红斑,红斑出现时不能捂的太严,这种红斑一般会在1周左右后消退。奶间喂水可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避免擦洗出现损伤,如果出现鹅口疮,可每日涂1-2次1%的龙胆紫。一般不清洗新生儿的眼睛,但如果出现分泌物,可以使用温开水或者消毒棉花蘸生理盐水轻轻消除,如果有结膜炎,可以每日滴3-4次0.5%新霉素溶液或者0.25%氯霉素眼药水。

2.7 新生儿的衣服和被褥。新生儿的皮肤比较娇嫩,因此其使用的衣物、被褥等的制作材料要以纯棉料为主,衣服要简单易穿、柔软舒适、干净清洁、衣带松紧度适宜,如果是旧衣物,还要注意清洗和消毒。在给新生儿更换衣服时要注意检查新生儿足跟、腋下等部位的皮肤。新生儿使用的被褥制作材料要十分柔软,并要进行清洗和消毒工作[3]。

2.8 新生儿的预防接种、感染。宝宝出生第二天即可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疾病;宝宝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6个月时需要接种乙肝疫苗,防止感染乙型肝炎。新生儿的适应能力和免疫力都比较差,因此要对新生儿的用具、食具、空气等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消毒,贴身照顾新生儿的护理人员更要严格对自己进行消毒[4]。

3 结束语

在新生儿期间,家长、护理人员每天要对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心音、体重等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并比对其吃奶、大小便、睡眠等日常生活的变化,观察其面容、面色、手足温度和颜色、有无溢奶和呕吐、皮肤有无脓灶或出血点、肌张力有无异常等,以方便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生儿的异常情况,避免新生儿感染疾病等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于对策[J].中国误诊杂志,2009(14):97-98

[2] 刘小娟.浅议新生儿护理的几个要点[J].医疗科技,2012(12):254-255

第7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助产护理;复苏效果;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c)—0136—02

The analysis of effect of birth nursing practice in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

LV Yan

Zhoucu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Zibo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Zibo 255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birth nursing practice in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and summari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150 cases newborns with neonatal suffoc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1. Explored the related factors about choking, and made corresponding nursing practice to suffocation children. Analyzed the recovery situation of children.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choking factors mainly included pregnancy factors, placenta factors, umbilical cord factors, delivery factors and fetal factors. After birth nursing practice, the rate of recovery was 97.33%, and mortality was 2.67%. Conclusion The cause of newborn choking include many factors, making good prevention assessment and nursing practice in the neonatal suffocation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choking and 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 Neonatal suffocation; Aiding nursing; Recovery effect; Nursing

新生儿窒息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危象,它是指出生后的婴儿由于呼吸抑制或无法自主进行呼吸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该疾病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的研究报道中指出该病的临床发病率为5%~10%[1]。缺血、缺氧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若新生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就会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造成新生儿智力低下、脑瘫及癫痫等多种后遗症。新生儿窒息复苏时的助产护理工作对抢救质量和新生儿预后的意义非常重大,有效及时的护理可以降低窒息新生儿的致残率和死亡率[2]。针对上述背景,本次研究对15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1年3月于本院进行分娩的15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男性新生儿86例,女性新生儿64例,根据窒息的诊断标准判断,其中重度窒息的新生儿12例,轻度窒息的138例。其中,剖宫产60例,生理产80例,钳助产10例。患儿的其他基本资料如性别、体重、营养等对本次分析无显著差异。

1.2 窒息诊断标准

窒息新生儿一般以Apgar评分为判断标准,0~3 分表示重度窒息,4~7 分表示轻度窒息,8~10 分表示正常。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现在国内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单独将Apgar 评分作为判断标准并不完善,1996年美国妇产科学会和儿科学会共同制订了有关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3]:(1)新生儿的脐动脉血存在严重的混合性或代谢性酸中毒,pH

1.3 试验方法

对150例新生儿发生窒息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窒息患儿进行相应的助产护理,对患儿的复苏情况进行分析。

1.4 窒息护理

第8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关健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认知现状

【中途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早期的潜能开发亦日益受到初生儿父母广泛的关注。在产科病房,护士每天的护理对象不仅是孕产妇,同时还承担着对正常新生儿的护理。随着母婴护理知识不断更新,健康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产科护士还应熟悉跨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全方位为母婴提供优质护理和服务,开展好健康宣教[1]。为此,对沧州市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的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

1.2 研究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认知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产科护士一般情况和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认知情况两部分。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认知情况又分为两部分:①新生儿早期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情况:新生儿发育特点,智能发育关键期,早期教育开始的时间、方式,对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的理解等。②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情况:听觉训练、视觉训练、新生儿游泳、抬头训练、爬行训练、与母亲肌肤接触、新生儿抚触、培养良好习惯、培养良好情绪9项内容。共发放调查表170份,回收168份,有效回收率98.8。

1.3 评价方法 对填写完整的调查表统一编码,建立数据库,根据各项内容回答情况,录入资料,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认知基本情况 见表1

由表1可见,年龄组x2= 50.684,P

2.2 沧州市5家医院168名产科护士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情况 见表2

由表2可见, 168例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中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抚触、与母亲肌肤接触较听觉训练、视觉训练、培养良好习惯、抬头训练、爬行训练和培养良好情绪了解的多。可见产科护士对与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较多的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较多。

3 讨论

3.1 新生儿早期教育的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父母们不仅希望子女拥有强壮的体魄,更希望其能够全面发展。早期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的最有效的途径[2]。早期教育是指对于正常儿根据智能发育的规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活动、促进其智能发育。0~3岁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奠基时期[3]。新生儿的大脑已具备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条件,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可使大脑获得足够的刺激,既可使大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更趋完善,又促使潜在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使正常儿更聪明[4]。

3.2 产科护士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儿父母在住院期间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宣教、示教,可使产妇及其配偶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识技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本调查发现年龄在26~35岁年龄组产科护士较其他年龄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与26~35岁年龄组产科护士工作、家庭生活相对稳定,自身是生理成熟、精力旺盛、养育子女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能发育关注多,易于接受新的育子理念,对早期教育知识了解的较多有关。职称学历为护师和主管护师较其他职称层次的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的知晓程度高,与该职称层次护士大多年龄在30岁左右,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自身知识储备和护理经验积累共同作用决定的。本调查也发现虽然产科护士对新生儿早期教育理论知识了解的相对较多,但对新生儿早期教育实践内容了解的并不全面,只对与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较多的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和与母亲肌肤接触了解较多。为了给予新生儿家庭母婴提供优质护理和服务,开展好新生儿早期教育宣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故医院应组织产科护理人员和孕妇学校、儿科护理人员、儿保门诊医护人员一起进行早期教育的专业培训,产科护理人员应经常与儿保门诊医护人员联系请教、经常查阅网络资源和书籍不断学习和更新完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

4 结论

提高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脑科学研究的进展认为环境和经验对智力发展,尤其对早期智力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环境和经验对小儿的影响必须由感觉通道才能实现[5]。新生儿就有感觉能力。产妇在住院期间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新生儿早期教育宣教、示教是非常必要的。产科护士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掌握大量的新生儿早期教育知识才能给予产妇及其家庭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才能使产妇及其家庭提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早期教育的知识技能,从而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严燕萍,刘杏仙,梁美娟. 优质护理服务对产妇产褥期健康指导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73-74.

[2] 刘庆柱.浅谈儿童早期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0,7(上):245.

[3] 郭运燕.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1(37):181-182.

第9篇:新生儿的基本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13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umbilical nursing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eonatal omphalitis. Methods 80 neonate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second-severing of umbilical cord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nursing efficacy(the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 mean umbilical healing time, status of umbilical hemorrhage and incidence of omphalitis) and patients’ family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shorter mean umbilical cord abscisic time[(3.43±1.15)d vs (6.04±1.34)d], P

[Key words] Umbilical nursing; Neonatal omphalitis; Prevention; Effect

新生儿脐炎是围产儿中比较多见的一种脐部炎性症状,是由于出生后脐带处理不当或脐部在医院内受到感染所致[1]。其中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抗力低下,病原菌很容易通过新生儿的脐部进入身体。新生儿脐炎临床症状表现为脐部出现带有臭味的粘液和脓性分泌物,常伴随着脐窝周围皮肤红肿,症状较轻的新生儿并不会影响到食欲和体温,而严重者则会有发热症状,食欲低下,吃奶少[2]。新生儿脐炎患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有引发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为了研究不同的脐部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效果,该院给予80例新生儿常规护理以及二次断脐护理,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新生儿均无宫内感染。其中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经剖宫产分娩29例,顺产11例;足月儿30例,早产儿10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21例;经剖宫产分娩30例,顺产10例;足月儿29例,早产儿11例。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步骤如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对新生儿脐带和脐部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消毒液采用5%的聚维酮碘,在脐带根部处使用脐圈进行结扎,并于结扎部位距离约1.0 cm处剪断脐带,将残留的血液挤干净,再于新生儿的脐带断面处利用5%的碘伏进行严格消毒,擦拭脐带根部、脐轮周围皮肤和脐带残端,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24 h之后方可撤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二次断脐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断脐方法同对照组,在新生儿沐浴之后用75%乙醇对脐部皮肤进行消毒,24 h之后暴露脐部皮肤,48 h之后观察新生儿脐带的干燥程度,再进行二次断脐。注意脐带根部受压部位应该远离气门芯,在操作过程中,将牵引线向上提拉,当其与腹壁大约呈30°角时,沿着顺时针方向将脐带残端用无菌剪刀剪断。然后消毒新生儿的脐部皮肤,并贴上脐贴,24 h之后完全暴露脐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在新生儿每日沐浴之后观察新生儿的脐部情况,若愈脐带外或袋芯部位有尿湿或者污染情况,应及时更换愈脐带。在新生儿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嘱咐家属每隔2 d更换一次愈脐带,直到脐部干燥脱落。护理人员还应加强新生儿家属的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脐带护理对于预防新生儿脐炎的重要性,嘱咐家属加强家庭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包括脐带平均脱落时间、脐部愈合时间、脐部出血情况、脐炎发生率,对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作出回访调查。总满意度=(十分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3]。

2 结果

2.1 脐带平均脱落、脐部平均愈合时间

观察组新生儿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脐部出血、脐炎发生情况

观察组的脐部出血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为27.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家属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新生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80.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研究中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发现,采取二次断脐护理措施的观察组在脐带平均脱落时间和脐部平均愈合时间上均比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要短;观察组的脐部出血率为10.00%,脐炎发生率为2.50%,而对照组的脐部出血率为27.50%,脐炎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新生儿脐炎在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在脐带脱落后,脐部伤口会延迟不愈,并且潮湿有分泌液流出;之后便会出现脐部周围皮肤发红、脓肿、恶臭,常使得皮下组织受到波及。随着炎症加剧,脐部残端流脓、腹壁出现水肿现象并且发亮,导致蜂窝组织炎形成和引起皮下坏疽,严重影响脐部创口的愈合[4-5]。通常新生儿在断脐之后,血液供应随之中断,经过一段时间,脐带会缺水干枯,最终硬化自然脱落。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可在一周之内完全脱落,而脐部创口愈合则需要更长时间,一般在两周之内。据临床观察,新生儿脐带在脱落的过程中常常会分泌少量的胶质分泌物,而这少量的分泌物极其容易导致病原菌的滋生,尤其以厌氧菌为主,从而引起脐部炎症的发生。大量医学实践表明,新生儿断脐之后24 h再进行二次断脐护理,可减少脐带脱落的时间,对于新生儿脐炎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