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遥感技术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遥感技术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遥感技术的好处

第1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查 工作手段 工作方法 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28-1

地质矿产勘查是一项多手段、多学科与多种方法综合起来的工作。地质勘查是矿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无论在哪个国家。地质勘查的目标是寻找有价值的矿藏。可以说,勘查是地质工作活动的前提阶段,也是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影响的环节,关系到企业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然而,新时期地质矿产勘查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现存许多有利的工作设备和工作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方法对工作效率提高重要作用,而新时期的环境也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

1传统的地质矿产勘查方法

传统的地质找矿方法是在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是砾石找矿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在露天下的矿体经过风化后形成的岩石或者矿砾,然后在经过多年的水流冲刷、重力作用以及冰川效果等自然作用,这些物质的散布范围开始扩大到矿床。因此,了解这个原理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沿着冰川、水系或者山坡寻找和追踪矿砾。

(2)是地质填图法。它是运用相关的地质理论和工作方法,全面地进行综合性分析、调查与研究,从中查清楚工作区内的岩石、地质构造,根据各种矿产资料以及成矿规律进行分析。

(3)是重砂寻找矿产。这种方法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重砂矿物质,以此为目的追索原生矿和砂矿[1]。

2新时期方法的特点与采用

2.1由单一性工作方法转化为综合性工作法

我国的地质科学经历了由传统地质理论到现代科学地质理论的转变。新的理论不可缺少地运用新的理论与方法。这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有效融合的产物。当前的矿产勘查工作手段已经逐步摆脱简单与机械地根据露头矿来识别矿床的技术,而是通过采用先进、精确的观测仪器,收集更深层次以及更全面的信息,并且能够把所得到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领导办公室,有领导者进行决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决策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减少概率偏差以及无用功。

现代的工作手段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工作内容,包括化学、物理学、地质地理以及遥感技术知识。[2]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借鉴,给地质矿产勘查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数字化标准,同时也在筹建地质数据库,并且是公益性质的。地质找矿活动表明单一的技术无法完成矿产勘查这项伟大的工程项目,需要进行技术的综合使用,把探测工作从宏观尺度发展到微观甚至超微观的尺度。

2.2新时期的矿产勘查工作更加人性化以及环保

现代的地质勘查工作融入地质科学和高新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人类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在工作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所有的理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必将趋向稳定和成熟。新时期的矿产勘查越来越困难,对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矿产勘查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技术知识。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思想环境下,勘查工作注重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和身体健康,尽量减少工作量,以机械工作代替手工操作。

现代的勘查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勘查队伍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减少或预防由于勘探滑坡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修建排水沟,铺设排水渗管,以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承受力,稳定边坡。

2.3新技术的采用-遥感技术的运用

矿产勘查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受到数据源局限性的制约,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主要采用的是光谱数据的方法。然而,以遥感蚀变异常来提取矿化信息的技术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外开发并使用。此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远红外区和中红外区分布着岩石矿物中的铝质、氧、硅质以及镁等特征谱带,而在近红外区域可见光区,主要出现岩石矿物中的蚀变矿物和铁质此类次要成分的特征谱带。遥感蚀变异常信息从图像中提取出来比较困难,它隐藏在遥感图像的背景中,主要通过光谱角填图以及主成分分析或比值增强的运算方法。

对于上述这三种方法,各有千秋。首先是光谱角填图,它主要功能是运用图像识别岩石矿物中的波谱形态,把所得到的数据运用数学解析法的空间矢量来计算,根据矢量夹角的大小分析元光谱与参考光谱是否相似,相似的程度如何[3]。但是它比较适用于波段多的高光谱数据。其次,是主成分分析法。如果从数学的层面分析,这种方法主要源于对图像统计光谱特征多维变换。这种变换主要是以线性形式出现。经过变化后,就形成一组新的组分图像,而这些组分图像之间没有联系,从分析中提取碳酸盐等物质的蚀变信息。再次,是比值增强方法。这种方法比较常见,通过除法运算不同波段的图像亮度数值,形成新的比值图像。无论是采用特征谱带手段还是运用波谱识别方法,都适用于勘查热液型的金属矿床,但不是直接找矿法,也是要借助这些蚀变矿物来实现。现在的遥感技术发展到只要在地表出现一定数量的蚀变岩石,那么就有可能被测出或发现。当然,事物不是十全十美的,遥感技术因为可能受到异物同谱或者同物异谱等假异常现象干扰,呈现许多的不确定性,不能确信通过遥感蚀变异常来勘查地矿优于其他方法,但这确实是提高勘查效率的有效方法。

3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方法一直是人们不断采用和深入探索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在无形中丰富和发展。加强对这些勘查工作手段的了解和研究,有利于地质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国家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此外,勘查的方法在相关工作领域也能得到借鉴和参考,也是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东波,刘存明.对目前我国金属地质矿产勘查技术再研究[J].能源环境,2012(3).

第2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我国第一次土地普查耗时12年。

我国第二次土地普查将只需2.5年。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我国于今年7月1日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将历时两年半。时间长短对土地普查有什么影响?时间短有什么好处?同样都是土地普查,为什么时间差别如此之大?

社会经济现象总是随时间而改变,这决定了普查的一个主要特点―调查某一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每天都有农田在消失,每天都有大楼拔地而起,因而土地调查必须是调查某一个时点的数量。

如果普查的时间过长,将导致数据失效,不利于统计分析。我国第一次土地普查从1984年开始,结束于1996年,即某地的普查时间是1984年,另一地方普查时间可能是1996年。这12年正是我国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的12年,1996年的情况相对于1984年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两个数据之间根本不具备可比性。因此,这种耗时很长的土地普查,很难真正摸清土地家底。

但是,限于人力、物力,普查几乎不可能在某一时点完成。普查的负责人总是希望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缩短普查时间。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将把时间从12年减少到2.5年,几乎是第一次的1/5。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

作为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技术规程主要起草人,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院长谢俊奇的回答是,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这是普查变短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土地普查采用的技术体系是部分遥感和地面调查技术,操作方式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成果以纸介质为主。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影响了调查成果的应用和共享。一些参与第一次调查的人回忆起当年调查的情形时说:“当时的技术手段落后,有的地方连起码的调查、测量工具都没有,量算面积靠手工计算。即使技术人员非常认真,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误差。”

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将运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PS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等。专业人士指出,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动态、重复探测、成像周期短等特点,能够实时、准确地反映地面信息的变化,为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全面更新提供重要信息源,因此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

第3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9-0007-02

0 引言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在全球发展中已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依托信息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测绘技术,也由传统测绘时代,迈向了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时代。

1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传统测绘科学技术是利用模拟的方法测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层空间点几何位置,确定地球形状,获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及其属性的相关信息,其产品的形式是以图解形式按图式符号和比例尺将地形图测绘到白纸(或聚酶薄膜)上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其特点是:手工操作方式,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成图持续时间长,测量精度低,产品更新速度慢。而且作业范围又仅限于局部范围的静态测量。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也不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导致了传统测绘的必然改变,使传统测绘进入了数字化测绘时代。数字化测绘是将来源于星载/船载的传感器以及地面的各种测量仪器所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这些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量测、处理、分析、管理、显示和再现。其特点操作方式电子化、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其产品更新速度快,现势性好。作业范围广泛,测绘生产与产品形式数字化。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运行环境,实时有效的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其特点是作业范围大,而且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灵活,应用范围广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由传统模拟测绘向信息化测绘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向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 保障。

2 数字城市、数字地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首次公开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可以在其上添加许多与我们所处的星球有关的数据。数字地球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随着可访问和可使用的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的日益增长,以及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信息的实时支持,数字地球将在指导虚拟外交|、打击犯罪活动、环境资源保护、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智能化小区建设、电子交易、促进高等教育普及、虚拟旅游等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

从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开展了数字地球、数字区域的研究和建议。我国的专家学者认识到数字地球建设将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先后提出了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即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是对真实城市及其相关现象(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的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和分析整个城市方面的问题。数字城市是一个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信息体系。它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生产和生活相关的诸多事物的数字化、网路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而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建立数字地球的关键部分。建成后的数字地球是一座巨量信息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球图书馆,人们通过它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好宝贵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数字地球却是一把“双刃剑”,它为蓬勃发展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浪潮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与日俱增。谁占有信息,谁就占有主动。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教育程度不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很低,因而很难享受数字地球技术带来的好处。同时,数字地球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安全、国防安全面临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面临的关键问题。

3 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测绘事业是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先进性、公益性事业,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从资源与环境监测的需求出发,逐步建立起综合对地观测系统,利用卫星、飞机实地调查与观测,建立观测台网等现代测绘科技,为全球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证。在工业、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预测环境变化、防灾与减灾、国家边界的划定也保护、弹道轨道、防爆、精确打击武器等高科技战争的军事领域都需要有适应于现代测绘科学技术要求、现势性强的,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的有力支撑。

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包括: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卫星重力探测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数码相机摄影测量、机载航载雷达系统等。目前,我国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面积只能覆盖我们自己的国家,而且精度也很低。在遥感系统中,传感器技术落后于运载工具,图像的分析处理又落后于传感器的研制,遥感信息机制和理论研究落后于图像处理技术。还有我们目前在城市三维景观建模时,往往是将二维的数字化地图、遥感影像图与DEM叠合,虽然能表达地表的起伏,并进行漫游、缩放、动画等三维显示操作,但难以进行相应的三维量测和分析,虽然使用了地表构筑物的部分竖向信息和纹理,但由于难以顾及建筑物、道路、桥梁等的内部竖向关系,因而所形成的三维景观模型在本质上只是可视化模型,并不是真三维模型等很多方面还与世界的同类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

作为人类眼睛的延伸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将是未来外层空间探测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将为我们提供实时、连续、全天候、高光谱、高空间、高时间、高辐射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的信息。我们可以运用这些信息去监测沙尘暴、洪涝灾情、森林火灾、臭氧层的变化、海洋赤潮、地质灾害等现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时相、多样化的服务。

4结论

“数字城市”、“数字地球”代表了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崭新模式,它的建设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它将促进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各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辐射到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有利于人类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地球关系的进一步协调。

参考文献

[1]林君建,苍桂华,等.摄影测量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第4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一)物流领域中常用信息技术

1、GIS技术:中文名称为地理信息系统,是所各种地理位置的信息和有关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结象、CAD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在物流领域中主要提供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2、EDI技术:中文名称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按照事先商定的通信协议,将商业或行政文件进行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由于其标准化程度高、安全系数等,已经在全球电子商务中得到广泛,物流领域中国际航运、港口应用较多。

3、计算机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领域也较广泛的使用了该项技术,真正得将物流与信息流结合起来,在局域网和互联网为物流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实时信息。

(二)国内外使用现状及差距

国外物流领域中信息技术使用情况主要通过发达国家的使用情况进行说明,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主,这些发达国家技术先进应用广泛,并已经形成主要从运输、仓储、配送、服务等一整套相对完善解决方案,同时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深度的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其中以美国UPS快递为例,该公司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建立了已“世界港”为中心,利用条码技术、EDI技术、GPS、GIS、网络无线等技术,建成了高效率、高质量、优质服务的全球领先的快递公司。中国物流行业起步晚,发展速度快,部分企业也使用了部分先进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GPS、GIS等技术,但总体水平偏下,对采集数据利用率低,没有形成整套的解决方案,国家及物流先进企业已经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中国正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快速发展,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能实现物流现代化、技术化、合理化。

二、物流领域中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一)趋势一:自动识别技术将广泛使用现在物流领域中条码技术做为重要的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主要原因是条码技术使用简单、误读率低、成本低等,但人们对标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记录的信息越来越多,条码尺寸不断增大,而条码技术记录的信息有限,不能应对恶劣天气和极端环境。而在技术指标对比中RFID标识技术比条码技术更具优势,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原因就是RFID标识技术成本较高。随着RFID标识成本的大幅下降,网络技术及无线技术的支持,RFID标识的优势更加明显,所以RFID标识技术必将成为下一代主流的自动识别技术。

(二)趋势二:建立公用物流信息平台,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由国家主导构建,行业或区域支持建立,基于Internet的物流公共信息技术平台,将工厂、销售商及物流企业等供应链节点企业连接在一起,按统一的数据标准流转的基础物流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节约社会资源,满足各方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物流共享信息,还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形成物流信息数据仓库,并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国家、行业企业及用户提供决策提供依据。

(三)趋势三:网络信息安全将成为信息技术防范重点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给物流领域物流与信息流的充分结合,使物流真正成为了现代化,信息实时共享、服务准时安全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例如网络黑客地恶意攻击、网络病毒的肆掠、各种信息的泄密等等。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安全、稳定地运行,是企业长期将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三、小结

第5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农机;新技术;发展特点;推广应用

农机新技术引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农机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且能使农民获得更好的生产体验和感受,为实现农业高产、稳产、优产提供有利的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机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之中,农业机械化的优越性逐渐被农民所认识。但是,仍有很多农民受到经济条件、传统耕作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农机的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农机应用市场不够广阔。为此,农机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了解和掌握农机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发展特点,促进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非常重要。

1农机新技术的发展特点

1.1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

粗放型模式是我国传统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要模式,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目前,农机慢慢向精确农业思想方向上发展,更加注重提升机械品质,农业机械发展更加精细化。农机将会呈现以下发展特点:①作业合理性得以提升。播种和施肥就是最好的例子,加入农业机械工作能够确保播种、施肥时种子和化肥的用量,能够对播种、施肥的科学性提高予以保证,同时能够节约大量成本。②节约资源。农机加入农业生产之中,必然少不了燃油资源以及水资源的消耗。农机新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朝着环保的方向发展,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减少资源浪费。③向机械化的生产模式转变。农业技术和生产模式的统一使农机适用范围得到拓展,生产模式向机械化转变。

1.2向高技术农业方向发展

符合科学技术潮流是农业机械的基本发展方向。因此,农业机械的发展应不断融入新的科学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创新:①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对作业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驾驶员的劳动负担得到有效降低。因此,农业机械技术要融合自动控制技术,改善农机发展,通过这项技术使驾驶员的精确性、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快速获取多方面信息,同时对农机的工作状态及时有效地进行调节。②融合信息技术。比如,将定位系统技术、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融合在农机之中。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能够对信息的获取有效保证,同时优化农机工作过程。③对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到农业发展中已经非常普遍,农业机械要逐步向这个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发展无人化模式,即播种、采摘、收获等等皆实现人工自动化模式。

2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策略

2.1做好宣传工作

要完善农机新技术推广机构,制定一系列推广措施,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管理推广人员要十分了解农机新技术的特点,采取走村窜户的方式,展示新农机,讲解新技术,做好宣传推广工作。同时,培训当地农民应用农机;可以设置固定宣传咨询点,免费发放农机资料,还可以在人员集中地方现场展示农机新技术,让农民认识到应用农机新技术的好处。

2.2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视程度

全社会应提高对农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结合管理理念和时展,对农机管理模式进行更新,优化农机产业结构,扩大农机应用范围。多开展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新技术,学习新技术,积累经验。在培训过程当中,尤其要把法律法规以及农机使用、维修、保养技术作为培训重点,加强模拟操作。

2.3推动农机管理与新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

推动农机管理与加快新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工作可通过以下3种途径实现:①加强建立农机管理与新技术推广信息化体系。现代社会信息化水平非常重要,农机推广也需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为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应建立和完善关于农机新技术推广的网络体系,同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还要对工作人员的推广模式进行更新,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农机新技术进行推广,使农民有更广的范围和更多的渠道了解认识农机新技术。同时,相关机构要落实国家政策,深入到农业生产之中与农户交流和沟通,深刻了解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②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应加大新农机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农业机械的优势被更多的农民所认识,将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维护保养方法传授给他们。同时,对农业机械使用者的管理实行统一的模式,定期调查,定期走访,了解农机使用情况并及时调整。③重视农机管理和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传播。推广农业机械设备,宣传农机新技术,面对的主体都是农民,其认识和接受程度非常重要。因此,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掌控能力,针对不同的农民要选择不同的宣传策略,有效提高推广效率。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越来越现代化,农机新技术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创新发展是农机新技术更新的前提,同时需应用自动控制技术、遥控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精准性。要对农业机械新技术推广工作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农业机械新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农业机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立新,石峰.农机新技术的发展特点与应用普及难点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12):102.

[2]李英.农机新技术普及助推现代农业发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05):32.

第6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Abstract: Started wi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different GIS standardized format, The paper present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standardization and normalization,the solution and data format standardization and standardized results effect are described.

关键词:3S技术;GIS格式;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化和标准化;资源共享

Key words: 3S technology;GIS format;real esta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tandard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resource sharing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9-0081-01

0引言

随着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遥感技术的应用,信息传输的方式和数据处理的速度已经是任何传统的模式不可比拟和达到的,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我们的房地产管理工作同样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房地产管理部门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抓住时代的机遇,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房地产管理,让房地产管理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

1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要性

目前全国大部分的城市都在运用做正在筹划运用《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房地产管理。

但由于存在以下原因:

1.1 各地的房地产管理的具体业务规定和操作模式不同。

1.2 软件设计没有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因为绝大多数的房地产管理部门在软件设计方面没有很强的实力,无法完全自己设计,必须委托软件公司来进行设计和编制,而软件公司又不懂得房地产管理的具体业务规定和流程,这中间的沟通理解和系统维护就是一个大问题。

1.3 目前统一的GIS格式,在编制系统时,使用的时空数据模型、数据库的类型、二次开发的软件平台等等各不相同,空间数据难以共享,有的在自身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数据都不能很好地转换和共享,如有很多软件在房地产产籍档案和房地产测绘部分难以完全与整个系统链接共享,特别是房产图数字化后的属性特征没有分层存放、分幅图与分层分户图不能完全对应,自身的测绘部分都不能实现数据共享,更谈不上与整个系统接口和共享,这就不能体现网络化办公的优越性,很难充分利用高科技达到我们的管理目的管理要求;所以造成了各地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各不相同,互不兼容,有的能满足目前的管理需要,有的则达不到管理的目的,有的完全瘫痪,还有的甚至在设计和编制过程中,就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2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途径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做好便民服务,对于房地产管理部门来说,提高人员素质,增大科技含量,运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房地产管理,才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要想达到以上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虑:

2.1 制定房地产管理的业务规定和业务流程。根据房地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并结合现代化管理的特点,建设部应按直辖市、省会城市、一般城市和县城等不同规模分别制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地产管理的各项具体业务规定和业务流程,作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一个基本框架,就拿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和交易管理来说,何种性质的登记在交易科,是先测绘还是先到产权科或交易科初步审定后在测绘,各种登记需要何种必须的资料,各项具体业务应如何衔接等等,而不要像目前这样,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业务规定和流程,还有些地方制定的业务规定与建设部的有关规定不符合,这就很难说是因地制宜还是不规范。

2.2 《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尽管建设部这几年推荐过和认定过一些《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前面提高过的多种原因,实践证明这些软件还是有不同程度的缺陷而不能全面推广使用,给目前正在筹划《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房地产管理部门造成很大的困惑,到底该如何设计软件?

在制定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体制、业务规定及流程后,应组织从事房地产管理一线人员与软件公司一道进行设计和编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各地建立该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升级的定点服务站,如果房地产管理的政策、法规或规范有变动,由建设部通过设在各地的服务站及时给予升级和修改。这种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广使用,甚至可以把使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产信息管理系统》与准予注册《房屋所有权证》结合起来管理,以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管理的目的。

3规范化和标准化后的效果

在房地产管理的机构体制、业务规定、业务流程及《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与准予注册《房屋所有权证》都规范化和标准化后,能带来如下好处:

3.1 便于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使用这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房地产管理,各项业务规定统一,各个业务流程清晰,可以减少人为差错,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

3.2 房地产管理部门可以少走弯路,提高资金利用率。有了这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业务规模,选用相应的软件来进行房地产管理。这样可以避免各地房地产管理部门自己探索管理的模式,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加速了现代化管理的进程。

3.3 有利于政府上网和资源共享。房地产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它可以帮助政府管理城市房地产的各种状况和属性特征,为政府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准确的数据。统一使用这种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房地产信息管理系统》后,政府相关部门要进行资料凋阅、利用和数据统计、分析很容易,体现了现代化房地产管理的高效、快捷、优质的特点。

第7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测量教学 电子表格结合 模式

引言

工程类的“测量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地形测量方法及施工放样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地形测量技术相关问题的能力及处理施工放样测量的能力。测量课是一门数字计算与实践性操作均要求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必须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尤其在当前教育对象文化基础较差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工程测量动手的能力。在测量教学当中的很多部分我们都可以借助电子表格来进行说明,并且对于学生的以后的测量实习或是工作后,多于数据的相关处理都是很有帮助的。

1、 测量教学的要求

1.1课堂教学要求

传统测量课的理论课教学以章节为顺序,课时安排比例较大。达到了学生从理论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但缺乏动手能力提高的培养。例如,角度测量,就是以水平角原理为重点展开教学,其授课顺序为:

按以上框架讲课可以看出,虽然没有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讲解,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利用理论知识解决操作问题的能力。测量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满堂灌,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产生教学互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理解能力。课堂教学要抓住主要的理论概念以点带面,让学生充分发挥空间的想象力,如在讲水平角概念时把水平角原理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自由地讨论,并把同学们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老师再归纳讲解得出结论。

1.2实习教学要求

测量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的安排上要加大实习课的比重。要让学生对课堂的理论内容能及时消化,对操作的方法能及时掌握,还能让学生在实习中将理论上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间实习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加大课间实习的时间,目的是及时地将理论知识通过操作实习加以巩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间实习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及各种测量方法外.还要提出一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并告诉同学们正确的读数方法。在课间实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分析。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主要的是要让同学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的知识更深刻更扎实。

1.3培养学生测量操作能力

测量综合实习,是在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的测量综合能力实践.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给学生评定成绩。为了较好地完成测量综合实习教学,保证同学们在实习中顺利地学会操作,需要编写《测量实习指导书》,指导书在实习的时间安排、工作任务、注意事项、上交成果、成绩评定标准等方面作了要求。同学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谦虚好学的思想情操.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测量技术能力。要求每个组都要参与测图过程的每个环节.并独立地去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实习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性地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地形测量的每个环节,并将书本知识通过实习连贯起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4教学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在实习时,将技能鉴定的标准和内容,安排到实习内容当中。让学生理解技能鉴定的内容,指导他们对技能考核内容的掌握。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加大技能训练力度。使学生职业技能的水平和测量能力同步得以提高。为学生就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1.5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老师在施教过程中,同时要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教育和培养,如果学生的专业素质高其学习积极性也高.接受专业知识也快,就、世能力也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蘑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对专业的热受。一一个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要具备爱岗敬,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好品质。要有集体主义观念。

2、电子表格教学在其中的应用

2.1借鉴电子表格的教学模式

电子表格是计算机软件,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都是很感兴趣的,在测量教学中结合电子表格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更形象的反应测量的基本原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2电子表格在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电子表格中的关于数据的计算也是在测量当中很有用处的,在测量当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涉及到数据的处理和计算,传统的手算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快节奏的要求了,只有借助于计算机等辅助设备才能更好的完成测量的工作,同时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3、电子表格教学应用带来的好处

3.1增强学习的能力

测量的工作环境和设备都是在不断地更新的,而电子表格作为计算机的软件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当中的,而且其更新的速度远远快于测量方面的速度,所以让学生在进行测量学习的同时加强电子表格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当中不断地学习做好准备。同时电子表格是一个很严谨的软件,学习它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测量学是一门科学,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把测量成果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因为工程质量牵涉到百年大计,要严格按”测量规范”要求去操作,不能弄虚作假,不能伪造数据,牢固地树立实事求是的职业道德。实施教学过程中,除了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外.还要让学生理解测量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野外操作性强且长期在野外日晒雨淋,十分艰苦,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

3.2避免了手算带来的麻烦

在测量综合实习期间.电子表格可以很好的避免手算带来的麻烦。例如:极坐标放样,在课堂上讲解利用坐标反算方位角和边长。根据计算出来的角度和边长如何在地面上将点放出来.尽管老师使出了浑身数解进行讲解。由于概念抽象,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如何进行极坐标放样。在施工现场,工地施工员把点坐标告诉同学,学生通过计算并现场放样,很快掌握了极坐标放样方法,而通过对电子表格的运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实习的主要内容有:角度测量、距离测量、距离放样、坐标测量、悬高测量、对边测量、面积测量等。主要是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实习使我们获取了测量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在测量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施工现场的实习.当学生将放样点在地面上标出来以后很有成就感。对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充满了信心也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通

3.3有利于基本原理的讲解

运用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的形象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同学们在讨论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印象。课堂教学时要把握理论的深浅度,对于一些基本要领,如水准测量原理、角度原理等要讲透外,对一些公式推导要适当,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公式的用处和计算方法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应用多媒体课件和现场操作演示,让学生在感观中同时熟悉操作内容。对于仪器操作的内容,运用现场演示的方法,老师现场边操作边讲解,讲解完后可以让同学进行操作.操作完毕后,老师对普遍性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进行指正,然后再让同学们自己练习,通过反复操作,有利于学生直接理解操作过程的要领.记忆深刻。有助于学生规范操作程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测量学中有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如等高线等。适用模型演示的方式,等高线讲解更形象更直观。教学讲解时,先将模型给同学们看,然后一片一片地分开来,从山脚到山顶又一片一片的按照模型在黑板上勾划出来.展现在黑板上的是一圈一圈的闭合曲线.告诉同学们这些闭合曲线就是等高线。然后再根据勾划出来的等高线。讲解等高线的特性.通过这种模型演示的教学方法,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等高线的形成和概念。

3.4了解计算机测量专业的应用

电子表格作为计算机当中的一款软件,在测量教学中引入电子表格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计算机,为以后在测量工作当中有效的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测量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更新,从传统的水准仪、经纬仪到全站仪、GPS等、特别是遥感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让他们在生产单位接触新设备时,能较快地应用测绘新技术。学校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地吸取新的技术,探索新的知识,才会使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提升,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测量技术人员。

结束语

用EXCEL电子表格来处理测量计算数据,会使我们感到非常轻松、灵活。通过Excel电子表格制作的一些模块,只要把外业测量的数据输入到相对应地单元格中,要求的参数结果就可以马上显示出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其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也是在测量教学中值得相关的教学人员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何亮云,赵运林.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浅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2】何亮云.赵运林.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6).

【3】刘晨,李波,严晓敏,如何使用/0123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8篇:遥感技术的好处范文

乔大可(媒体人)

最近,国家粮食局表示,我国农业资源目前开发潜力有限,农产品对外依存度比较高,2012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480多亿美元,粮食的进口首次突破了7000万吨,粮食自给率降到90%以下,突破了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自给率95%”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由于对粮食的需求激增,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涨,中国从美国进口粮食的比重越来越大。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实际上已成为美国粮食的第一大进口国。

农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农产品加工业则是带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农场制度150年“不动摇”

美国是当今世界当仁不让的农业第一强国。

国土面积宽广,土地资源丰富。这是美国天生拥有的自然优势。然而迄今,美国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左右,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却占到世界总量的20%。在美国,一个农业人口所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养活100人以上。如果折合成GDP,其农业生产人员单人GDP超过6万美元,一个人能够管理的农场面积,达到150公顷。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高度发达的农业,仍然是一个神话。支撑这个神话的现实基础,需要从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中去找寻。

和近代以来许多国家曾经经历的土地所有制的颠覆性变动不同,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肇始于1862年,且150年来未经大的变动。其农场产权制度的稳定,堪称一个奇迹。

1862年,由林肯总统颁布的《宅地法》,为美国农业奠定了家庭农场的基础。借助于这个稳固的基础,1865 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随着南部奴隶庄园经济的瓦解,农场制度开始在全国铺开。到了一百年后的1960年,美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根据2010年的数据,美国共有204万个农场,其平均规模为193.4公顷;农业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5%左右。小型农场的数量超过90%,占整个农业资产的70%。

农场主在美国是个令人羡慕又饱受揶揄的群体。令人羡慕,是因为拥有一块自己的农场亲身劳作,一直是“美国梦”里最原始、最迷人的一部分。饱受揶揄,则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对农夫或农场主的习惯性调侃上。笔者2012年在美国中部访问时,看到美国的小农场主开着卡车送孩子上学,所抱的电脑依然是老旧的台式机,其情其景,让人想起“开学季”送子入学的中国农民。

专业的农民和充裕的资金

从朴实和“落伍”上来说,美国农民和中国农民没什么两样。

说到农场主,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拥有大量的土地,很多人的土地其实是租赁而来。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随着资金的积累快速扩大农场面积,二是可以避免拥有土地所有权而可能出现的债务和风险,并能更快地对市场形势变化作出反应。

也正因如此,在美国只要拥有相应的资金,经营农场本身并不是一个门槛十分高的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围绕农场主的工作,美国农业的社会分工已经极度细化。

细化到哪个程度呢?举例来说,中国的农民在土地上劳作,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病虫防治、运输、销售,基本上都需要自己亲自去完成。即便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依然需要相当程度的参与,包括租赁机械的谈判、监督等工作。

但在美国,农场主可以放心地将这一切外包。种什么,有专业的协会和科技人员给出建议;拿到当季种植物的可行性报告,农场主就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从播种季开始,选种、翻耕、播种、施肥、灌溉等阶段性工作,全部可以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完成。农场主最需要做的工作是日常的田间管理,但即便是这样的工作,也因信息化甚至卫星遥感技术的普及,变得极为轻松。

到了收获季,如果你在美国中部和南部旅行,会看到十分壮观的场面。美国的农田,基本都在高速公路两边,田间的道路与高速公路直接相通。专业的大型收获机械,奔忙在一望无垠的平原上,美国人就在田间露天地建起一个一个的大粮仓。收割后的粮食,现场初步加工,进入粮仓储存。此后便是大规模的转运。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美国农场并不需要多少人。三四个家庭成员即能管好一个数百公顷的大农场。这些成员中,年轻人一般毕业于当地的大学农科,家庭的主人则具备多年的种植经验。而农场除了种植,也常能见到大片的马厩、狗舍。

这就是一个寻常的美国农场。在这里,蕴藏着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农业的秘密。

疯狂的出口

农场制度的长期稳定、农业技术的高度发达、农业生产要素的无障碍流动,让美国人的收获季变得分外充实。

但这么多的农产品,美国市场根本消化不了。它必须依赖广阔的国际市场,否则就会出现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农产品过剩。

从二战之后,农产品出口或者说高度外向型的农业生产,成为美国农业经济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

查阅美国农业部的网站,可以清晰地看到从1976年至2013年6月的美国农产品每个月的进出口数据。笔者初步统计发现,在过去的330个月中,除了1986年的5月和7月、2005年的4月、6月、9月以及2006年的1月、4月、8月这8个月之外,其余的322个月,美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均是顺差。

其中,2013年1月,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30亿美元,进口89亿美元,顺差超过41亿美元。今年前6个月,美国农产品出口超过600亿美元,顺差近150亿美元。

为了维持如此大规模的农业出口,保持稳固的粮食生产世界话语权,美国人除了夯实生产基础,另外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农产品补贴。

美国人开始使用农业补贴工具源于1933年。此后,在80年的农业补贴政策进化中,逐步找到了一条既能绕过WTO规则、又能真正平衡国内国际市场的完整而系统的补贴体系。当然,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大选的需要,也是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

多种形式的农业补贴

大致说来,美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贷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和资源保育补贴、农产品贸易补贴五大类。

1996年以前,美国政府主要采取贷款差额补贴的方式,由其农业部事前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商品贷款利率高于目标价格或收获后全国平均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其差额由政府支付给农民。所涉及的农产品主要是大宗谷物产品。差额补贴的实质是政府为农产品提供保护价格。1996年以后,这种政策工具被直接支付所取代。

所谓直接支付,又名“直接收入补贴”。这种补贴与农产品的生产、价格不挂钩,由政府按照基期的补贴产量和补贴面积直接确定补贴数量。在此基础上,农民自主决定种植面积和种植种类。

直接支付常常造成一个让很多外国人看不懂的现象:美国政府掏钱给农场主,最后的结果是农场主直接撂荒。

2002年美国的农业法案提出的新补贴工具“反周期补贴”。它实际上是贷款差额补贴与直接收入补贴相互混合的产物。其实施过程是:事先由农业部确定一个目标价格,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反周期补贴;如果市场价格加上直接支付低于目标价格,政府就用反周期补贴来弥补两者之间的差额。

资源保育补贴则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土地资源保护。

从国际农产品市场份额上看,美国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45%、大豆占34%、玉米占22%,农产品出口额占美国农业销售总额的比重高达25%。因此,农产品出口对于稳定美国国内农业生产和提高农场主收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相适应,美国政府的农产品出口补贴以出口信贷和鼓励市场进入为重点,主要补贴项目包括了出口信贷担保、新兴市场项目及市场进入项目和出口提高项目。开发、维持、拓展美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特别是那些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市场,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遭遇不公平竞争的出口企业,都能获得美国政府的补贴。

单个农场主每年获得5万美元以上的补贴,在美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这些名目繁多的补贴政策,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农业财政支出大致在460亿美元左右,占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为3.7%;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补贴的急剧增加导致农业财政支出大大增加,2000年达到757亿美元,占联邦政府预算支出的比重上升到4.2%;2002年美国农业法案实施之后,农业财政支出总量与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加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却为美国维持世界范围内的粮食主导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2000年的数据为例。当年,美国对小麦的直接补贴为每吨45美元,对玉米的直接补贴为每吨27美元。换句话说,美国的小麦和玉米分别从政府补贴中获得了45美元/吨和27美元/吨的降价空间,从而使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比较价格竞争优势。

跃居第一大产业

如此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尚缺一个极端重要的中间环节,那就是农产品加工。

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极为发达,实际上已成为该国超过汽车、电子产品、军火制造等产业的第一大产业。

2002年5月13日,美国颁布新的农业法。这部重要的法律完全可以看作是美国人对21世纪农业的总体规划。新的农业法以向农场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网”为主要目标,在农产品补贴、资源保护、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信贷、食品营养、农村发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林业发展、能源发展、作物保险和灾害救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措施。

观察美国21世纪初的农业发展规划可以看出,其农业科研的重点为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则包含农作物的高产和抗病、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扩大生物能源的来源、利用发酵工程研发具有商业价值的微生物;通过常规农业、发酵工程和食品加工工业的结合,扩大人类食物的来源,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等各个方面。

而对农产品加工的支持政策,就包含在上述具体的农业政策里。

在美国,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环节,都十分重视科技手段和市场监管,在此基础上建起完善的产销体系。

农产品的生产,在美国早就不是问题。而重视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的开发,把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则是美国农业政策里心照不宣的地方。

农产品的保鲜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道关卡。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美国再次领先世界。到1976年,美国农产品保鲜规模达到70%以上,远高于除日本之外的发达国家。由此带来的后果是: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

美国对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已占农业全部投入的70%,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由此一跃而成美国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

“标准化”的魅力

在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不能越过的关键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过渡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也成为本世纪全世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在加工基地的选择上,美国企业不仅考虑加工品种的专业化、规模化,还认真选择基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化肥种类等因素。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则达到100多种,令人惊叹。

强大的加工业带来的是对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需求。到了这一步,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开始真正步入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

食品化学、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由此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如今,瞬间高温杀菌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已在美国的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将迅速普及与深化。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安全、绿色、休闲农产品的消费渐成主流和方向。据统计,美国休闲产品消费量每年每人平均达8.6公斤,荷兰为6.5公斤、英国为5.7公斤。农产品加工从品种多样性开始转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在果蔬的加工处理方面,力求保持鲜嫩、营养、方便、可口,除传统的速冻、罐头、脱水产品外,近年发展趋势为最少处理的果蔬切割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