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的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我认为教室布置须“细心”,得注意每一细节,还得随时留心,随时调整。
第一,利用班训,建立具有鼓舞性质的班级文化。我班的班训是“青春没有失败,努力就在今朝”。只要努力过,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而班训上墙容易入心难,需要班主任时刻的引导,我采取了先让学生自己推荐班训,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潜能,共同确定,并在全班交流,借以励志。
第二,利用板报,建立形式新颖的班级文化。我班本次的墙报主题是:“我眼中的春节”,是基于2012年2月25日召开的全校教工大会,在会议上王继仁副校长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对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安全问题始终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我班借此机会将安全问题再次提出并上墙,并且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内容。
第三,利用墙壁上的名言警句,建立有警示作用的班级文化。这些名言警句是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张贴上去的。例如,我班学生男生多,爱惹是生非,我就和班干部一起写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句贴在墙上以警示他们,在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就让他们更深刻地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并在班会及其他适合的时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利用班级公约,建立有约束力的班级文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没有班级公约,班级的管理就失去了风向标,虽然班级公约不是对每个学生都管用,但对大多数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约束力,所以建立健全班级公约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利用唱校歌、班歌,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让学生唱几首歌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青春、激情、有精神、有活力。鉴于这种情况,我发动全班同学,和他们一起讨论了课前唱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敲定了班歌的歌名《改变自己》。这首歌既是流行的,且歌词也写得好,学生也很喜欢。
第六,利用卫生角,建立干净整洁的班级文化。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每天的卫生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如出现与要求不符的现象,则按班级公约来处理。卫生角其实就是一个班上最脏的地方,垃圾桶、拖把、扫帚都摆放在那里。我征求班上同学的建议,如何让这个地方看起来舒服一点,最后达成共识,让这个地方多点绿色会让人看起来更干净,更舒服。
第七,利用图书角,建立具有文化氛围的班级文化。教师可以发动全班学生捐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籍,由专人负责。有了图书角,在闲暇时同学们可以借阅这些书,对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量很有帮助另外,我们要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班内进行读书交流活动。
【关键词】班级文化 建设途径
班级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形成的主要基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独立存在,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等都受到集体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个社会需要一种文化,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一个班级同样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班级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用某名人的话来说“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
班级文化是指围绕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等的集合体。它不是一种刚性的、粗暴的、说教的固定模式,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班集体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重要的场所之一。通过制定一系列体现班级文化的规章制度和约定俗成的观念规范,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与教育,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从而表现出一个班级独特的风貌和精神,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 追求意义是人的本性,人们在追求意义中可以获得精神满足,体验到自己生存的价值,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巨大的驱动力。但这种各自为政的追求并不一定与班级目标一致。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班级文化则能改变那种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从个人角度出发来建立价值观念的做法,树立以班集体为中心,“班优我荣,班差我耻”的一体感,并通过奖惩形式,向学生说明这种价值观的内涵,证明这种价值观就意味着鲜花、赞扬、尊重乃至个人事业的成功等。从班集体出发,建立共同的价值体系,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集体意识,形成“同向合力”,统一学生的追求,把全班每位同学的力量凝聚成一个巨大的合力,使班集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全部功能。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功能。班集体严格规章制度的管理是带有刚性的行为控制,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群体行为规范,是一种柔性的行为控制。一方面,它通过将班集体共同价值观向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内化,使班集体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规范、指导、约束着全班同学的行为。另一方面,受强有力班级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学生,将对班集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班级目标有透彻的领悟和深刻的理解,从而自觉地约束个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班集体保持相同的价值取向。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约束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协调功能。班级文化使全班同学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也就增加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共同语言,因而能更好地沟通信息、交流感情、协调关系。班级文化犹如一种良好的剂,可以减少班集体内部之间的种种摩擦,营造一种团结一致、共同向上、和谐协调的良好气氛,促进全班同学精神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班级目标的顺利实现。
5.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中心内容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强调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协调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之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活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高雅、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生动的活动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
1.“细心”营造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温馨的教室与宿舍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与宿舍的环境布置。
(1)让教室的四壁都能说话。教室毕竟不是仓库,因此应当对教室的四壁布置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在形式上追求朴素、大方之美,在内容上追求哲理性和教育性。如黑板的上方应有班训或国旗等,随时能给学生以提醒,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督促自己爱护班级,关心祖国。在教室的四壁的空白处悬挂着各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的名言名句――如“细节决定成败,一切皆有可能”、“好习惯就是好品德,好习惯也是能力的体现”、“逢一必争!逢冠必夺!”等。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开辟出班级的荣誉墙和个人的荣誉榜,以及学习园地、心愿墙等,激励同学不断超越自我,积极为班级做贡献,这样教室的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就呈现出来了,它给班级带来的管理效果就在无形中逐渐形成。
(2)让教室的每一个桌凳都具有教育性。课桌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物品。如果我们的课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能有一张可爱的“脸”,那该多好啊。有可爱的“脸”就不能用小刀对它进行整容。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课桌。用美丽的卡片制成的座右铭贴在桌面上,让它不断地鼓励自己,就能起到教育的目的。这就不是对课桌“整容”而是对课桌“美容”了。另外,课桌摆放整齐,物品摆放整齐也是很有必要的。有一段时间发现班上很多学生将书本无序的堆放在桌面上,小小的桌面已经看不见了,有的甚至变成了小堡垒,分散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影响了学习。于是在与部分学生交流后,在班上开展了“清桌行动”,要求学生将书本、资料有序的整理摆放,上课时桌上只能摆放与本次课相关的资料,这样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让宿舍变成学生展示才华的阵地。宿舍是学生的休息场所,同时也是在教室学习教育的一个延续,保持宿舍的干净整洁和良好的就寝习惯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个寝室就是一个小集体,班级的每个寝室的进步和成功也就意味着整个班集体的进步和成功。
我们的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结合学校每年举办的“美在寝室”设计大赛,进行寝室布置,对于寝室布置我们给出了一个引导标准,要求内容健康向上即可。至于具体的,那就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班级的特点,自设主题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往往每次布置完成后简陋的寝室都会焕然一新。有的展示了其健康、青春、活力;有的呈现了美丽大自然的风情;还有的是挂着自己写的激励人上进的名家名言,使寝室飘满了书香的气息。通过内容丰富的寝室布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其教育的目的,努力发挥其激励作用和陶冶作用。
2.“耐心”作好制度建设,使班级文化制度化。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要时时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严格要求自己,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度形成的民主性;二是制度实施的坚定性。
(1)制度形成的民主性。现在的学生在当今越来越民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逐渐有了强烈的民主意识。我们应当为这样的变化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要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班级制度对一个班级的重要性。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合理的班级制度就无法保证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行,就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环境中深入到学习中去。所以,当一个新的班级组建时,我们就应该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献计献策,以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考核方案》和《奖励处罚规定》为依据,对班级制度建设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我们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班级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使制度很好的落实,在班内建立了《班级日志》和《学生操行档案》,记载班内一天的情况和记载学生的德育评价。
(2)制度实施的坚定性。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按照民主的方式制定出来的班级如果没有办法保证它坚定地贯彻下去,这样的法治也不会长久。因此,必须让班级制度有一个的权威性,成为对每一个人都有监督和规范功能的规则。我们不应当在班级内有特殊的人物或团体,或者说不能让一个人或几个人随便违背班级制度。所以,班级制度中的奖惩条例应当具体而明确,或者有合理的监督机制。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当然,班主任应是制度实施的重要监督人,在面对班级制度时不能情绪化,随意做出违背班级制度的行为。因此,班主任在作为监督者时应该是一名客观公正的法官。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唯制度是从,讲政策也要讲人情,讲民主,在特殊事件面前还是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3.“热心”搞好班级系列活动文化,在活动中提高认识。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从中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陶冶和熏染,才能提高学生认识,促使其逐渐趋同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但也必须注意几方面的要求:一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对活动的过程要周密考虑,活动过多反而不利;二活动的形式要切合学生的心理;三活动后,要搞好总结。
4.“爱心”帮你建设良好的精神文化,促进班级的整体提高。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通过班集体的每个成员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因而班主任及每个学生的行为都至关重要。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仪表美,增强师生的亲合力。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的发型,衣着,都会无声的影响学生的个性。一个不修边幅,解襟敞怀的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他所教的学生也会跟他差不多。现在很多学校的办公室里都装有衣帽镜,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看看自己的装束符合不符合一个教师的标准。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2)突出人际文化,创造和谐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笔者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五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任科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任科教师、学生与家长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有“交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3)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健康的班集体舆论是催发集体积极向上的有力杠杆。一种道德力量的发挥,必须经过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
形成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的主要途径有:一,发展集体成员的道德审美能力,这也是最根本的措施;二,培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风气,没有批评于自我批评,就没有集体舆论对个体应有的约束作用和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这一武器,正确引导健康舆论的沟通、形成和发展;三,善于利用班集体的舆论阵地,诸如黑板报、班会等等。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学生中健康的思想和行为萌芽,通过班集体的舆论阵地,有意识地制造舆论,鼓励良好行为的发扬巩固,抵制不良行为的扩散蔓延。如在汶川大地震后,通过视频、网络、报纸、演讲等了解,让我们看到了不幸和灾难,但也让我们的学生看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奉献,也更让我们的学子们感受了祖国的伟大和强大,提升了大家更强的爱国心。
(4)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要抓好班干部的培养,发挥骨干学生的作用和加强后进生的工作。
教师还可根据课程要求,开展一些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以及班际比赛、远足踏青、晚会等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培养体现班集体的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结合班级实际。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如果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2.必须要依靠学校、家长、社会和其他老师的配合和支持。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班级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我相信班级也会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勃,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J].漓江出版社.2002(08).
[2]马立.全国模范班主任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6).
[3]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管理实用手册[J].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班级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班级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中至关重要,如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呢?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
一、一个温馨的家
何为班级文化?只有搞清它的全部含义,才能有足够的思想认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笔者同意这样的观点:所谓班级文化,是指一个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是由班级全体成员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传统习俗和促进儿童个性社会化的角色。班级只有在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时,它才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教育力量,学生才能在优秀的班级文化中茁壮成长。
一个班级就是几十名学生共同的家,把教室(包括宿舍)布置成一个温馨的家,是班级所有成员共同的心愿。一些优秀班主任无不为教室的布置精心构思设计。因为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师生交流情感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感情、陶冶情操,给人以教育启迪。有些教师认为,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去把教室打扮得花花绿绿,教室里没有这些布置,还不是照样上课。有这些闲工夫,还不如多批几本作业。但从我的观察了解看,整洁明丽、布置精巧的班级,它的班风学风好,正气足,而那些乱糟糟,学风不好的班级,教室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布置。
如何建设一个温馨的家,教室可做哪些布置呢?国外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们的教室设计与我国是不同的,教室大,分学习、阅读、电脑、教师办公区等部分,教室布置生活化、家庭化。通常我们的教室很挤,空间不大。但我们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传统,靠师生的智慧,也能把教室布置出我们的特色。自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后,有些教室里布置了生物角、图书角、阅报角,黑板报、学习园地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有些教室把全班学生的照片贴成一个家,把竞赛表设计成一棵大树,用不同颜色的树叶表示不同的结果,把优秀作业展示设计成一个家庭成员的劳动成果展示。把大家讨论出的班风、班级公约、集体获奖证书贴在最显眼处。特别是到了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教室更是装饰得漂漂亮亮,像家里办喜事似的。这些布置本身就是一个载体,如没有这个载体,教师的教育思想、班级的共同目标、学生的愿望如何展示?诚然,教室布置的构思设计操作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是一个帮助师生建立感情的契机。是教师走近学生的桥梁,是学生接纳教师的过程。一个好的教室布置就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围绕这些精神财富组织的活动也是一个学生锻炼提升的过程。
宿舍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的建设更要有“家”的感觉。住在同一宿舍的一般都是同班同学,几个人就组成一个“小家”。家庭化、生活化的味道可更浓些。这是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我在前面强调教室布置的重要性,不是说教室布置好后,万事大吉,这些就是所谓的班级文化。实际上如果这样理解就太肤浅了。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对好的学风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曾在一个班级实验过,这个班级的学生来自10多个乡镇,四年级时来到我校,他们吃住在学校。根据这个情况我们与班主任一起设计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组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操作:1.班队活动;2.学科渗透;3.早读晚自修;4.宿舍生活。一个学年的实验,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效:
1.早读非常自觉。在班主任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能自觉地按时早读。没有迟到或乱糟糟的现象。
2.课堂讨论热烈。不管是个别发言还是小组讨论,发言的量和度都是欣喜的。新教育实验中的构建理想课堂“六度三层”“三个基本性质”,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反对教师的看法。在学生的认识一时跟不上时,做到以理服人,巧妙引导,决不强制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
3.作业很少有拖拉。很多教师经常为班级中那么几个学生拖拉作业而烦心,实际上,学生拖拉作业也与班级学风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班学生拖拉作业的情况很少出现,这也要归功于班级文化建设,归功于班级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4.爱读课外书。这是这个班级的又一特色。除了向学校图书室借书外,班级自设图书箱,大家把自己买的书放到班级图书箱,供全体学生阅读,从没有丢书的事发生。大家以买到好书读到好书为荣,很多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多篇习作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
5.各科均衡发展。小学生还在打基础阶段,所以既要让其自由发展,又要让其和谐均衡发展。这个班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有书法绘画乐器英语特长的,更有各科和谐均衡发展的。因此,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看这个班的教室布置得如何,更要看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班风如何。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活泼,是否学会学习,是否和谐均衡发展。
三、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许多教师和班主任都非常重视这种关系的建立,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师生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共同促进,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的教师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任何时候都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和他们同欢乐,共忧愁,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考虑问题,用他们的感情去理解周围事物。教师要做到:坚持“爱”字当头,关心学生;坚持“情”字相融,细雨润物;坚持“诚”字相伴,家校互通。通过“爱”的传递,“情”的交流,“诚”的沟通,给孩子建立一种心灵相通、互相关爱、彼此接纳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育获得成功。
教师对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和家人式的关怀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这是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目的所在。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班主任要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的情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的情感氛围。在班级文化建设实验中,我们努力使师生关系达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平等,二是信任,三是民主。
四、一个友爱合作的生生关系
目前在校的学生90﹪以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生下来就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外公外婆对他们的溺爱,他们需要什么给他们什么,想说什么就算什么,在家里是个小祖宗,是重点保护对象。他们都以自我为中心,除了不知道关心别人以外,劳动观念也差,动手能力也差,生活自理能力也差;在公共汽车上也不会让座位,老人站着,他觉得很自然,他觉得在家奶奶都站着让我坐;缺乏多子女之间的兄弟姐妹之间的交流,适应能力很差。互助、友爱、合作是联结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纽带。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要讲“竞争”,但还是多讲互助友爱合作,到了大学也许要多讲一些竞争。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协作,互相友爱,互相谦让,使独生子女的教育由家庭个体式的教育转向学校集体式的教育即群体教育。学校的教师就是为这些独生子女创设一个“群体生活”环境。无论是教室漂亮的布置,还是生动活泼的班队活动的开展,还是自主自由的课堂教学都需要全体成员的互助合作、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参与交往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与同龄孩子一起游戏、学习、劳动、嬉戏、模仿,甚至“争吵”,在交往中互相理解、沟通童心,共享童年的欢乐。通过儿童群体进行教育,利用孩子的乐群心理,帮助孩子结交朋友,建立与发展小伙伴之间的友谊。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又一目的。
小学生之间无事打打闹闹、为一块橡皮斤斤计较、这个要报告那个在哭了。烦琐的同学间的小事整天包围着我们的老师,不解决又不好,解决又没个完,备课批作业只能放到晚上。这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最大的苦恼。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律的能力,把教师从繁杂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成立班级自治委员会(由学生选举产生,与一般由优秀学生组成的班委会互补) 解决学生间的争端是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要一环。有一次,一位学生丢了十几元钱,按惯例由班主任处理,但这次班主任交给班级自治委员会处理。通过小委员的努力工作,后来失主找回了丢失的钱。特别是住宿生间的事由自治委员会解决的更是不少。在学习中,学生间友爱合作互相帮助的事更多,很多教师采用“一帮一、双帮一”、学习小组等方法,就是很好的例证。
五、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团结向上共同进步成为全体班级成员的共同愿景,我们评价一个班级的文化建设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这个班级有没有这个愿景,有没有团结向上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有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集体里获得成就感,产生幸福感。为了这个愿景,我们觉得可开展这样一些活动:
1.为自己班级甚至每个小组或小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2.设计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班徽。3.讨论确定班风口号。4.制订一个班级公约或班规。5. 为班级运动队设计一个锻炼目标。6.为班级啦啦队设计几句鼓励口号。7. 制订个人奋斗目标或班级奋斗目标。8.建立班级文学社、书画社、小乐队、武术队等社团,并为之起个好听的名字。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会使班级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开展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如参观美术展,观看海洋世界和家乡发展成果展。特别是班际比赛、远足踏青、夏令营等活动同学们特喜欢,这些活动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最能体现班集体的精神风貌。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033―01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社会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榜样的作用逐渐弱化。虽然现实生活中仍不乏榜样的光辉形象,但在那些榜样备受推崇的同时,也拉大了普通人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怎样使榜样的力量有效地发挥作用呢,笔者所在的“钱学森班”以钱学森为榜样,以钱学森的事迹为载体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班级文化建设有了很大进展。下面以“钱学森班”为例,谈谈“伟人班”对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走进伟人,心灵陪伴
以伟人名字命名班级,从心理上拉近了学生与伟人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对伟人的兴趣,于是他们乐于查找与该伟人相关的事迹,了解其奋斗历程及人生坎坷,进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客观真实的“伟人”形象,明白伟人其实并不是高不可及,只要我们努力,也可能成为像伟人一样优秀的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坚定了努力的方向,并以伟人的情怀积极地对待人生;其次,以伟人名字命名班级,是班级文化特色的一种集体承诺,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自觉地效仿伟人,规范自己。
二、学习伟人,心悦传承
当今的中学生,他们生长在知识爆炸、思想多元开放的时代,他们获得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他们更渴望丰富多彩的生活,但各学校迫于高考的压力,只顾抓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生活单调而枯燥,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创建“伟人班”,使大部分学生有机会成为“弘扬钱学森精神宣讲团”的成员,他们在学习中演讲,在演讲中学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而且提高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从钱学森成长经历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钱学森班”的创建活动,不但传承了伟人风范,还砥砺了学生的志向,有助于学生改变过去的心浮气躁的毛病,而且由于这种德育形式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容易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事半功倍。
从这里我们深受启发,那就是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放下“演员”角色,当好“导演”,不要忽视学生自身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感悟伟人,思想引领
中国的伟人大都是具有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修养的典范,也是最受人们推崇的英雄,他们身上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朴素的秉性和谦虚严谨的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对祖国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品质正是今天我们党所积极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因此创建“钱学森班” 的活动,使班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得力的抓手。
“钱学森班”多次利用学校广播站、宣传栏对钱学森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并分期分批地展现了钱学森各个时期的照片,吸引了全校学生和老师前来参观学习,结束了过去学生只知道“偶像派”歌星的历史。现在,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能随口说出钱学森的先进事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学生从伟人的先进事迹中受到了启迪,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抓住了钱学森精神的时代特征,根据本班实际,把钱学森的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以及他的爱国情怀和班级的“八荣八耻”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主题演讲活动,积极倡导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克服了德育空洞说教的局限性,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使勤奋学习、诚实守纪、积极进取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旋律。
四、播种火种,硕果累累
参与创建“钱学森班”的活动,从最初我们班的几个人,逐步发展到全班参与,而被授予“钱学森班”这一光荣称号也成了全校各班共同努力的目标。“钱学森班”在我校创建两年来,虽然“钱学森班”的学生已经更替,但钱学森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于“钱学森班”的学生心中。现在,西北中学的第一届“钱学森班”的学生已经上了大学,但钱学森精神一直是他们秉持的信念,他们仍以钱学森为榜样,刻苦学习,求真务实,立志报国。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理念文化,处于班级文化的核心地位,丁淑贞[1]认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做到四点:一要,树立高远目标,增强引领力和向心力;二要,培养优良班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树立集体舆论,增强集体的约束力和教育合力;四要,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合作力。
袁诗军[2]认为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他认为,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其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其二,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其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其四,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其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田言辉[3]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一是,多角度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二是,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三是,深化评比和竞赛活动。本文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进行了几点单的思考:
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以班级管理者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它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由班级管理者强行灌入或者越俎代庖。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商务价值追求,催化他们参加班级文化精神建设的活力,要善于为学生服务,为他们创造各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重视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片面了解情况,往往使班级管理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出现偏差而留下遗憾,为此,不论大小事情都要先进行情况了解,找到问题的症结,详细思考解决班级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样在班级管理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缜密,谨慎的班级精神文化,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会受到影响,逐渐形成遇到事情先了解情况,然后再作评价或者根据事实作出判断和处理,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管理效果。
3 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最多就两个孩子,这些孩子被娇惯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适应班集体的约束和管理,所以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4]
学生既是班集体教育管理的对象,又是班集体的主体。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把班级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真正使学生树立起“班荣我荣,班差我耻”的集体荣誉感,进而逐步升华为自觉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5]
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培养当代人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闭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向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教育,发扬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6]
4 多举行竞赛和评优的班级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中,可以通过开展“评优秀,树标兵”,“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在班级选出学习标兵、劳动标兵、读书标兵、守纪律标兵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集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自创班级格言评选活动;结合创建文明班级,开展班级建设金点子的评选活动,依此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热情。[7]
班级文化形成之初可能是某一种现象,一种萌芽,只有通过管理者的倡导、整合、提升、才能使之成为主流性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讲究策略,执行群众路线,树立榜样,不断加强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使每一位班集体中的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淑贞.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袁诗军.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3]田言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科教论坛,2007(4).
[5]徐玉莲.高校班级文化面临的现实困难与主要问题的解决[J].学理论,2010(14).
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以及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一、丰富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教育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不仅是班级美的欣赏者,也应该是班级美的创造者。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室中黑板报、学习园地、团组织动态等教育宣传阵地要齐全,要形成定期出版、更换和专人负责的制度,从而达到宣传、影响的效果。同时由于初中生生活习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卫生习惯上可能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要坚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环境保洁习惯、保护环境意识。
二、规范班级制度文化
要建设班级文化,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班级中的学生就没有约束,而变成一盘散沙。班级制度是将每个学生凝聚在共同的规范之下,用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实践证明,一个高度民主的班级,也是一个规范高度完善的班级。
1.共同制定班规班纪
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全班同学一起制定班规班纪。学生自己制定规矩,有利于学生自觉执行,也有利于培养自由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2.组建班级管理机构
班级是一个组织系统,就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以保证组织的运行。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机构也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方面。所谓班级管理机构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以班长为首的班委会。班长和班委会成员的产生可以采取竞选制和轮任制。班长由同学轮流担任,班委会由班长提名。同学表决通过确定,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全体同学的管理体制,同学能做的事情,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事情,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事情,班主任不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助手,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加强了班级工作的透明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
三、培植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班级中,学生无法接触更多的模范人物、国情教育基础等实际情境的陶冶,所以,只能从小处抓起。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与能力,每周安排一名学生担任学生班主任,主持、管理一周中班级的日常工作,处理同学中发生的事件,组织同学开展班级活动。比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让学生写了研究小课题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实践感受。
一、打造班级共同愿景,明确班级奋斗的目标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会认真研究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层次,提出一个基于现有水平又高于现有水平的班级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朝目标行进。2013年春季学期,因学校人动的原因,我新接一个在学习、纪律、行为习惯上都不怎么被科任教师看好的班级,教师感慨学生难教,学生自感前途黯淡,整个班级死气沉沉。此前我一直上该班的数学课,对班级的学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班主任交接仪式上,我当着学校领导的面一口气表扬了班级的十二个优点,全班同学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认为我故意讨好他们,有的认为我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有的认为我是发自内心的赞美……领导走出教室后,我立刻抓住这一难得的教育时机,让学生把想对我说的话写出来。不出我所料,学生还挺有自知之明,从做人做事、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写出了班上同学存在的许多不足。我顺势加以引导:“看得出来,同学们不是不懂得是非对错,不思进取,而是不知道怎样改正错误,走向成功,老师倒有个办法,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试一试”。话音未落,学生们就乐开了。“什么办法?说出来让我们听一听、试一试”。“个人进步一点点,班级前进一大步”,我一字一顿地说出来,这下全班同学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接下来我让他们就课堂纪律、卫生习惯、学习态度等几个突出方面为班级管理出谋献策,让他们说说怎样做才能确保班级、个人每一天都有所进步。课后,我把他们的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归纳出班级的短、中、长三期目标。两年多来,尽管班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一路起起伏伏,但同学们都没有放弃过奋斗――与班上的不良行为作斗争、与自己的不良行为作斗争,力争每迈出一步都有一点进步,尤其是错误的那一步。
班级目标的制定,一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要具体、明确每一阶段的任务和责任。三要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疏导。
二、建立健全目标保障机制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环境;管理;精神
在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发挥班级文化作用,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人格、品格,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班级文化建设由环境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等组成。其中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它决定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高度”。
一、加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让班级环境建设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美的环境才能塑造美的心灵。它虽然“桃李不言”,却能如一缕春风、一阵细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中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充分挖掘教室的育人功能,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孟母三迁”就是揭示环境文化对人的个性和情操影响的典型例子。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教室的环境文化建设呢?教室环境文化建设应该力求达到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首先,我们应该设置奋斗目标、班训、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班级公约、名言警句、图书角等内容;布置应该是错落有致、疏密合理;风格上,动静搭配、色彩和谐;内容应该讲究艺术,使形式到内容都力求美的体现,使学生愉悦,让学生奋起。此外,还可以创置疯狂英语一角,设立学习、创作成果展示台、经典名著小书柜等内容,从而使教室学习形式多样化,形成深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
教室环境文化建设也可以在教室建立“绿化角”,这样,不仅能美化教室环境,还可让教室与自然融为一体,拓宽学生的知识,陶冶情操,激发其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宿舍应该有宿舍雅号、宿舍公约,还可有学生制作的手工、字画等作品,也可建立“绿化角”。寝室公约由学生民主制定,共同遵守。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浓郁的文化环境中,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心灵得予净化,良好的人格、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激发不断学习、进取和创新,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班级环境文化建设还可以让家长参与教室、宿舍环境建设中,让班级更有家庭的文化气息。如家长为班级制作一个储物架,一张图片,培育一盆花草,写上一句祝福,既丰富了班级文化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让学生在班级里还能感受到家的温馨,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班级班级管理文化建设,让班级管理上升为深厚的班级文化内涵
首先,是抓好细节。我们加强班级管理文化建设,应该把行为规范细化,让每一个成员都牢记在心,自觉接受约束,时时都感到不遵守规范是不行的。比如,我们要求尊师爱生,那么怎样才算是尊师爱生?我们就应该有具体的行为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条例,并制定出相应的监督考核措施,谁要是违反了,谁就会立刻受到处罚。这样,久而久之,尊师爱生的要求才能变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其次,是注重引领。要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文化氛围,需要教师的引领。一是注重舆论导向。要建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对好的事情大加褒扬,对不好的事情及时贬斥。当一个群体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每一个成员的一言一行就会受到它的监督,这种监督就是一种导向,时间一长,人们不需要它的监督也能自觉地按照规范去做了,那文化也就形成了。文化一旦形成,反过来就会对人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二是教师要有爱心,因为教师有爱心才有教育,有了爱心才有责任心。当教师的学心如甘露般注入学生的心灵,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
最后,是持之以恒。建设班级文化,说到底,就是培养所有成员的良好习惯,改变其不良习惯。我们知道,人的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思想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教育现象,这是由于这些学生的认知状况和规律决定的。他们经常缺乏一种正确动机,在受到自满、畏难、外力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他们的认知就很有可能出现反复,从而导致他们的言行也有反复的过程。对此,心理学家詹姆斯说得非常具体,他认为培养人的习惯,必须坚持训练,不能破例,因为“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次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次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可见,习惯的培养,最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最忌讳的是一曝十寒。
当师生们不需要任何提醒也知道按照规范去做了,此时,他们的好习惯已经养成了,素质提升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也就建成了。所以,建设班级文化必须以行为训练为抓手,以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素质为目标,从小事抓起,从老师做起,注重引领,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三、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师生的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
让师生的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是班级文化建设是核心,它决定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高度”。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好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呢?
最关键的是要让教师知识和人格精神转化成班级精神文化内涵。孟荀在人性善恶论中,虽然一个崇尚于性善,另一个崇尚于性恶,但他们最终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班级精神文化中,教师应该是班级精神文化内涵最持续的体现者,他们不能仅仅成为解题的工具,而应成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学生精神的导师。他们要传播给学生人类最美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应试演练战场,学科的魅力、文化的传承在课堂上了无踪影。作为教师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身上是否形成文化内涵的载体,在现实活中能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生命灵魂,为其人生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悄然发挥促进作用的。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学科魅力,完善知识和人格,让其形成班级文化重要文化内涵,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激情情操成为带领学生品味精炼语言,品读精典名著,挥妙笔书写人生榜样;数学教师通过严谨和理性成为带领学生由未知而已知,找准人生的坐标榜样;物理教师以务实成为带领学生究物穷理,悟尽物中之真理榜样。这样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要点,而是学科的精髓和内涵,让学生被学科的魅力深深的吸引,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那么肯定能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普通教师与名师相比,知识和人格精神并不欠缺,但在名师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知识和人格精神已经转化成班级文化内涵重要因素,就算某一天名师不在班里,但还有一种无形力量激励着学生不断努力,不断拼搏,那就是名师的知识和人格精神已经转化成班级文化内涵无限魅力。
一、关于“生态学”视野的几点解释
关于生态学,较为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布朗弗布伦纳(Bronfenbrenner,U.)在康奈尔大学沿着巴克和赖特等人的研究路线继续前进,出版了专著《人类发展的生态学》。在布朗弗布伦纳看来,能动的正在成长的人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之间进行着渐进的相互的适应,在这一过程中,人同时受各种情景关系以及情景所处的更大环境的影响,而人类发展生态学就是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科学研究。
本文想要表达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生态学视野”,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模仿生态学中的一些思考方式来类比看待班集体的组成与发展,另一个是借鉴生态学中的一些原理来给班级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在生物学科中,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每一个生态系统都由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每一种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产生联系;相同地点、相同时间的一群同种生物构成种群;所有的种群构成群落;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这里,我想把班级与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进行类比来做探讨。
二、班级文化建设应该着眼各种小团体
在班级中,总存在着一些小团体,也有人称其为非正式群体。有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一些由“坏的”小孩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因为他们往往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破坏作用。其实,一些“好的”小孩,也有属于他们的非正式群体,但因为这些小团体没有与“班集体”这个老师心目中的正式群体发生冲突,因此也未受到足够的关注。其实人除了向师长、书籍学习外,还要向同伴学习,或者在同伴中找到归属感,所以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必然的。
个人以为,如果把一个班集体比作是群落,那么这里的非正式群体就可以看作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种群了。要引导或者管理好非正式群体,应该从源头上理清它的形成原因,从形成原因上入手分别对待。关于其形成,可以粗分为这样的情形:“棋逢对手,英雄相惜”型,在学习上能够互帮互助的一群人可以形成,或是篮球爱好者的一群人可以形成,或是好逸恶劳者的一群人也可以形成;“同是天涯沦落人”型,比如因为在一些事件中都处于不利地位,彼此安慰可以促成,还可能在一个班级中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形成,等等。简而言之,要形成非正式群体,他们一定是有“共同语言”的,也就是一定有着某种文化认同。
所以,非正式群体应该是学生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既然如此,老师一方面要承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价值。也就是非正式群体,不能因为名称中的“非正式”就处于管理中的次要地位,反而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班级的职能管理中,班委会和团支部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看,非正式群体所起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为他们客观存在,而又不像正式群体那样为班主任老师所直接引领或者说控制,所以,教师更应该留意这些群体的动向。
非正式群体的多样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基础资源。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可以分属不同的群体,这在侧面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体现,也成为成长过程中生命化的诉求。学生个体具有不同的需求,而这些需求还可以区分为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层次,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对核心成员的影响来干预非正式群体的走势,也可以在非正式群体发现“人才”,并培养其成为正式群体成员,意即两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演替原理
小团体的现状,我们要重视,要分析,而形成这些小团体的原因、背景乃至发展方向则更需要我们重视。因为这些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方式和侧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折射,甚至可以作为班主任对自我工作的评价依据。那么,究竟这些小团体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怎样的关系呢?这里,可以借鉴群落演替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关于演替,举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例子。一块农田,在人的作用消失后,很快就会被杂草所替代,一段时间后,又会出现灌木,只要水肥、阳光等条件适宜,这里还会出现高大的乔木。演替的结果是高大的乔木占据主导,低矮的灌木成为补充,在乔木和灌木的间隙则生长着各式杂草,动物们分别栖息在各自的场所。
由自然的演替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其一是演替的前提是“人的作用消失”。如果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主导作用缺失了,那样班级文化建设将完全按照学生自身的喜好走向新的秩序,这时就要看学生内部力量的对比了。正面积极的力量大,班级可以“无为而治”,负面消极的力量大,则班级发展可能混乱不堪。其二是比对自然演替的“草本”到“灌木”再到“乔木”的发展历程,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过程也是动态发展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彼此促进或抑制的相互作用。但总体而言,最后必然会出现一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力量,而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这一过程会呈现为阶梯状发展的态势。如此,也就要求班主任在引导班级文化建设时要思考班级文化的不同层次,并遵循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规律。比如,物质文化的建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制度文化的建立和执行则为精神文化建设奠定基础。综合以上两点,明智的班主任还可以审时度势,适度“无为”,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的作用推进班级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