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足球比赛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足球比赛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足球比赛教学设计

第1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精心预设 多种预设 创造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很多教师总觉得它们是一对对立的统一体,犹如一副跷跷板,难以处理: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的多了,主观预设的就没用了。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机械的。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使“预设”与“生成”共舞?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针对性的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我们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画、折、围、剪、拼、找……都可能出现。如果仅用身边的学习工具展开活动,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于是我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小棒、水彩笔、直尺、剪刀、三角尺、长方形纸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课堂实践证明,充分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个性化的生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令人耳目一新。

二、多种预设,促进生成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预设目标:运用图形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预设圆面积转化的多种教学方案。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三、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这节课,因学生的一个问题而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教案,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放大错误,升华生成

以前的教师就怕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这样和那样错误,经常藏着、躲着、捂着。其实这种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所以经常会出现激情四射的场面,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课例: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

师:“63-8=?”

生1:(充满自信)“63-8=65”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个位3-8不够减,所以用8-3=5,再与十位上的6合起来就是65。”

师:“是吗,那该怎么减呢?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第2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一、 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 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来完成。目前,我镇体育课教学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绝大多数教师能根据学期初的安排做到认真备课,备课正常,而且详细,在授课中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体育与健康卫生的紧密结合,很多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但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学校上课内容随意性很大,在教学手段上缺少创新,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不够。

二、 教研活动

正常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体育教学质量,训练、竞赛和群体水平有所提高,镇中心教研组有计划的安排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身心健康的研究上10月份在林溪进行的全镇的一节课改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新思想,4月份安小承办了北片体育课改课教学比赛活动,衡德海教师获得了一等奖,在县政府对安小的督导中,衡德海、丁芸、宋加刚的课改验收课中被评为优质课,其中对体育资料的验收中对各项资料齐全受到了高度评价,安小教师每周进行互听互评课,一直坚持到期末考试前两周。

xx年在教学教研方面的成绩还有:

衡德海获教师教学设计县三等奖

宋加刚获教师县教学竞赛二等奖

丁芸教师获教学设计县三等奖

丁芸获游戏创编县二等奖

通过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使全镇体育教师在认识上和技术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我镇教研活动的蓬勃发展。

三、 体育竞赛及课余训练工作

足 球:小学获得第二名,中学获得第二名。

xx年8月份中心小学向足球学校宝应班输送了3名足球运动员。

田 径:小学获得第二名,中学获得第九名。

乒乓球:小学获得第十名,中学获得第五名。

其中,在田径比赛中,小学队被评为精神文明代表队。

初中中考体育考试中,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班主任老师的大力配合,体育 教师的长期努力。在中考中取得了较好成绩。

xx年,11月我镇举行了第五届小学生 足球赛,由于各校的重视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其中林溪小学、太仓小学、崔渡小学成绩显著,这一运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镇足球运动的发展,目前,中心小学、两所初中都有:班级足球队、年级足球队以及校足球队,都定期开展活动。

xx年12月,我镇举行了小学生足球比赛,由于各校抓的严,落实到位,参赛队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崔渡小学 、花亭小学 、朱郭小学、太仓小学成绩较好,为镇乒乓球队选送了一批优秀的乒乓球选手。

今年我镇体锻达标总体是好的,很多学校比较重视,体育课认真去抓,报表及时上报,全镇体锻达标为92、5%。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看到我们的不足: 过去的一年中专兼职教师对工作 少总结,普遍笔头较懒,不能积极投稿,对新颁布的教材,不少教师在备课中把握不住重点,部分学校操场质量较差。

第3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归纳推理

一、归纳推理的相关概念

所谓归纳推理,其过程是一个由特殊、个别到普通的推理过程中,按照所归纳的对象是否完备可以将其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及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其中完全归纳推理是参照某类事物中各对象的不同情况,作出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推量,其前提判断中已经对结论的判断范围进行判断,假如前提真实则结论就可靠,所以完全归纳推理可以作为数学中的一种严格推理方法。

二、初中数学归纳推是特点分析

(―)归纳推理的统计分析

通常教材中多数归纳推理通常体现于知识的生成过程,例如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或者数学定理等生成过程;而归纳推理出现在课后练习或者复习过程中,则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拓展联系或者数学理解等相关类型的题目中。

(二)归纳推理类型分析

1代数领域。在代数方面,归纳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分析特殊的数、公式或者方程的共性,对其一般性结论进行归纳、猜想。通常对教材中一些概念、性质、法则等知识点进行归纳。代数方面的归纳过程通常是通过把具体的数量运算关系或者代数式的结构关系归纳为一般通项来体现。这类问题大部分是利用一个较为具体的数量关系对代数关系加以说明的过程,学生对理数量关系的理解要透彻,深入了解算术和代数间的联系,最终完成最基本的归纳推理。

2几何领域。归纳在几何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分析某几个比较特殊图形的共性,最后猜想、归纳出一般性的图形结论,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定理,还有与图形相关的重要理论等。几何领域的归纳主要是图形,数量关系为辅助。

3统计领域。在统计领域中,归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分析统数据所呈现出的变化规律的共性,将数据普遍性的发展趋势或者发展规律归纳出来,主要是教材中的相关概念及规律。

三、例谈归纳推理法的应用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勇于推理、勇于想像,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与经验,在允许、合理的范围内猜想,然后进行“会想”的练习。学生根据数学的一般规律进行归纳,进一步明确归纳推理的方法及学习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给予适当的、针对性强的引导,从而学生可以明确思考方向,防止出现理解方面的偏差。此外还要注意思考问题角度的多面性,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其引入方法为:

完成填空:

2

2*5____3*5

2*(1/2)____3*(1/2)

2*(-1)_____3*(-1)

2*(-5)_____3*(-5)

2*(-2/1)_____3*(-1/2)

然后提出问题:由上述式中你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可以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还有其它类似的结论吗?

假如老师只会让学生观察题目中不等式的特点,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可能会有一些学生会考虑不等式两边同乘正和负数,将不等式的两个性质归纳出来;但是可能另外一些学生会考虑不等式两边同乘整数和分数,这样就无法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所以老师要在学生归纳推理前指出一个方向,比如学生完成填空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不等式2

(二)将归纳推理应用于教学设计思路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设计就有不同的几种,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老师先给出法则,再为学生预留比较多的练习时间,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法则;另外一种则是将归纳推理思想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练习法则的时间相应的缩短。第二种方法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和探索性,将产生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进行归纳推理,帮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首先提出问题:两个有理数如何相加?然后再给出实验模型:在看足球比赛时可以看到赢球的数量和输球的数量是两个意义相反的量,如果赢球数量设为正,输球为负,平局则为零,那么一支足球队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的胜负会出现哪些情况?接下来进行共同探讨:假如上半场赢2球,下半场赢3球,全场共赢5球,即(+2)+(+3)=+5……可以得出结果共8种。然后进行有理式加法法则的归纳,最后应用该法则进行计算,并提醒学生要注意:判断确定“和”的符号以及计算“和”的绝对值。

(三)加强师生沟通

人和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需要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反馈,这个传递和反馈情感的过程就是沟通。老师和学生同样要加强沟通,老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充分了解,准确把握其学习心理,从而防止由于老师对学生分析能力、认知水平存在偏差而考虑不周,如果学生归纳出的结论与老师的预期不一致,老师更多的是要关注其思维过程,而不能单纯的注重其结果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教学案例:

一位老师给出3关系式请学生归纳出不等式概念,并提问其共同特点。其中一位学生做了以下回答:上述关系式的共同特点为反映出两个量间的大小关系。此时老师直接给出了否定评价,没有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只是凭结果否定的学生的思考。在归纳推理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老师生认真、耐心的听完学生的描述,并进一步了解结果产生的过程和理由,从而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引导其不断变换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淑文.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宿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及梳理,揭示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基本规律.“大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结合校园足球的特点,根据青少年生理发育的特征科学地加以安排,实施过程中建议加强医务监督.增加对高强度、高效的训练积累,避免不必要的低效率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适应性.“多课次”训练理念可以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得以实践.实施“从实战出发”要使教学训练符合竞赛的规律,提倡以赛“带”练,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校园足球的制胜规律、积极创新,走有校园足球自身特色的教学训练之路.

关键词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校园足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3;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85-03

基金项目:2012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2206)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原则曾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为中国竞技体育培养了无数个世界冠军,这种训练理念符合竞技体育的规律.随着竞赛水平的提高、项目特点的日益凸显,要求对新时期“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贯彻执行更加科学和系统.校园足球的有序开展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校园足球如何将教学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关系到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为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如果在校园足球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将显著提高校园足球教学质量,从而为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审视

“三从一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借鉴大松博文中的训练精华,学习郭兴福教学法,我国体育界总结出了“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大运动量训练”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1].这一原则在当今一些竞技体育领域仍然发挥着作用.为许多竞技体育项目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重新审视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重视教学与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注重高标准教学与训练的细节管理,能吃苦,敢拼搏的精神得到延续,结合实际,勇于创新得到充分体现,根据项目特点,从实战出发,科学合理的调整教学与训练的负荷结构.对教学训练过程各环节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本文主要以“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第二个阶段为抓手,结合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2 校园足球实施“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理论基础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中国竞技体育教学训练实践宝贵经验的高度总结,为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融入“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提供理论依据:

2.1 校园足球的“从实战出发”理论

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内容安排应始终贯彻从实战出发的原则,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考虑到足球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比赛对手技战术特点、比赛的场地因素、天气因素、时差因素、裁判员制裁特点等情况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训练.作为基础训练应该考虑到各种比赛条件下的训练.“从实战出发”强调不能因赛制的变化而不重视基础的大运动量的基础训练[2].对以赛“带”练及以赛“代”练的相关规律认识程度将决定教学训练的思路及境界.

2.2 校园足球的“从难、从严”理论

“从难、从严”是校园足球在教学实施及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难度”原则是校园足球教练员在教学训练课设计和安排上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合理安排的重要原则,避免揠苗助长.注重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勇于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的拼搏精神;“严师出高徒”是我国许多优秀运动队伍的成功经验,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的整个过程是对运动员的身体及心理进行全面刺激及教育的过程,应体现严格管理的要求.

2.3 校园足球的“大运动量”理论

“大运动量”为校园足球在教学设计方面应遵循的强度及负荷提供了参考,为校园足球课时安排提供了借鉴.既要避免将“大运动量”片面认识为是苦练,是打“时间战”和“消耗战”.又要避免否定“苦”的作用,强调快乐.我们要将“从实战出发”这一核心理念与“大运动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味追求大运动量、高强度容易导致运动员的疲劳、厌倦甚至是受伤,从而降低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一味的强调快乐,忽略了教学训练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向人体极限挑战的过程,会导致运动员丢失了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奉献精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于2002年底在足球界再度被启动,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足球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练得不够多、练得不够苦、思想教育弱化”[3].

2.4 校园足球实施“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注意事项

校园足球在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的认识:(1)校园足球的本质特征、现有水平与发展目标及趋势;(2)校园足球教学训练客观条件(器材、场地、师资、经费等);必要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教学训练质量.(3)校园足球应根据青少年教学训练的不同阶段(启蒙阶段;基本技能学习阶段;高水平运动训练阶段),合理制定教学训练目标、内容与负荷强度;(4)充分考虑校园足球所面对的教学训练对象的个性特点、实力层次与身体条件;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特点培养;(5)注重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管理的体制、机制、模式;做到严要求,严管理;(6)校园足球校教学训练目标的成绩定位、竞赛模式、参赛因素;(7)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现有的文化、社会、观念因素等.如果抛开这些实际内容的训练要素与影响因素、机械地落实“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只能是把它绝对化、形式化与表面化,同时也不能理想化、想当然地实施[4].

3 校园足球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具体分析

3.1 “从实战出发”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从实战出发”训练原则应是校园足球教学中的指导核心,足球运动有着本质的特点,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该类项目具有以下特点:强调团队集体智慧与技能相互协作的整体协作性;技战术运用的开放性;体现在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及智能等全方位的对抗性;具有复杂性和易变性的节奏性;同场竞技项群的基本规律的多变性;体现在能力及技战术运用的准确性.而且,运动员体能要求具有全面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专项力量素质(是对抗能力,专项速度、专项技术的基础)、专项速度素质、专项耐力素质(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专项灵敏素质、专项柔韧素质.校园足球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各个环节应结合校园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从实战出发,多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的比赛紧密的结合,教会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技术和战术的合理性.应根据各项影响因素,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以及客观定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

3.2 从“难”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校园足球的训练难度与竞赛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足球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足球运动员的技能要求越来越专项化,系统化.要求运动员在技能、体能、心理及智能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竞赛的日趋激烈和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水平赛事的增多和比赛成绩的极值化,这些都对训练提出了更难的要求[5].“难”应体现在足球运动项目规律的高质量针对性的训练.“难”应符合校园足球实战要求,加强技战术难度训练.这与运动员对足球比赛的阅读能力有很大关系.如何能实现预期目标,首要条件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之上加强教学与实战紧密结合.其次是开放思想,敢于借鉴和实践,摒弃陋习,勇于创新开辟新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在教学训练方案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创新思想.他摒弃了传统冬训(准备期)常用的训练模式(年周期、月周期、长节奏、大运动量),取而代之的是超小训练周期、快节奏、多课次(适当减少每课次负荷量)、高强度的训练模式.并且,强调与比赛实践结合,以赛“带”练的模式得到充分发挥.使刘翔自冬训期间就一直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并且可以在一周内把竞技状态调整到最佳.在实际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对症下药,对问题进行系统剖析,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解决.所采取的手段应具有一定强度和效率,不应单纯强调大运动量,要体现高质量的训练,充分刺激队员的有机体,尽量避免在低效教学训练浪费时间[6].

3.3 “从严”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从严”主要表现在教学训练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对校园足球教学的从严要从理念上和教学的细节上同时加强.主要从三个方面严格要求:一是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校园足球“专项”训练,注重基本技术的掌握,做到基本功要扎实,“步点、重心、球感”是足球运动的三大基础,校园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教学应注意在这些方面结合实战进行创新思考.注意队员个性及特点的发挥,做到因材施教,允许运动员在符合技术原理与要领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技术特点.结合实战需要,勇于创新.二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注重教学内容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运动员的青春期发育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注重教学内容完成的效率.尽量避免低效率的“消耗”战.三是严格管理,我国优秀运动队的成功经验是严格管理出战斗力.严格管理体现在训练体系的建立、教练员的培养、竞赛体系的建立与管理等多个方面.

3.4 “大运动量”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大运动量”训练应与校园足球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结合校园足球参与群体的生理特征进行科学的指导训练.所采用的负荷并非越大越好,适宜的负荷,直接关系着运动能力的增长速率以及运动员能够达到的最好成绩.依据刺激-反应-适应规律[7],若持续性地给机体施加较大负荷,极易导致机体过早衰竭,无法达到预期成绩,并且最高成绩保持的时间较短.若对机体循序渐进地施加超负荷,由于机体对此种超负荷一直会产生非常良好的适应,可以达到运动员的最大潜能,最终获得较好的运动成绩,并且可以保持较长时间[8].“多课次”教学训练的核心问题就是“超强度恢复”.例如:如足球运动员每天总的移动距离为10000m,射门150次,传中球150次,头球100次,以90%的强度的训练计划.可以将它分为三次课完成:第一次课要求55次射门、头球35次、传中球50次、移动距离3000m,强度95%;第二次要求40次射门、头球35次、传中球50次、移动距离4000m,强度97%;第三次要求55次射门、头球30次、传中球50次、移动距离3000m,强度100%.各项指标都要在高强度对抗的情况下完成.这就很容易使运动员适应比赛实战的节奏.中国足球队之所以在比赛中技术变形、队形脱节,原因就是平时的体能训练达不到比赛时的强度,体能跟不上比赛节奏[6].大运动量应符合科学规律,采取积极谨慎的态度,注意运用已有的实际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和医务监督[9].大运动量训练的核心应该是使整个训练活动能够获得最佳的训练效益[10].

4 结束语

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从一大”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应用时,应根据校园足球现状及发展规律结合项目特点进行仔细剖析.使“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更加科学有效的得到贯彻执行.

“大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结合校园足球的特点,根据青少年生理发育的特征科学地加以安排,实施过程中建议加强医务监督.增加对高强度、高效的训练积累,避免不必要的低效率的训练,提高运动员对高强度训练的适应性.“多课次”训练理念可以在校园足球教学训练中得以实践.

实施“从实战出发”要使教学训练符合竞赛的规律,提倡以赛“带”练,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校园足球的制胜规律、积极创新,走有校园足球自身特色的教学训练之路.

参考文献:

(1)钟秉枢.“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54-1156.

(2)王村.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发展与贯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74-77.

(3)杨雪红,刘曼.重议“三从一大”训练思想的现实意义与践行价值——由2014世界杯引发的思考[J].2014,18(6):41-45.

(4)邓运龙.”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哲学认识与基本内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1):86-90.

(5)钟秉枢.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69-73.

(6)郭力.“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与“多课次”训练的科学化思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61-64.

(7)冯炜权,谢敏豪,王香生.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501-513.

(8)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325-327.

第5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每一次磨课后的修改,都伴随着思想的冲突,挣扎很多,困惑也不少。虽然一次一次的否定、一次一次的改进让我感觉有点没信心,但辛苦的背后,我的教学却真正得到了成长。我想,青年教师的成长必然是有辛苦伴随的,正如蝴蝶的蜕变一样。套用一句时髦话,就是:辛苦,并成长着。

国标本的新教材对我而言极为陌生,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我一时还没底。在仔细翻阅教材和听取同事意见后,才选定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个相对比较独立的内容。但该怎样设计教学方案呢?想要备出好的教案,关键就在于吃透教材。整整一个星期,我一边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一边和同事讨论交流,这过程就如同在素描,一天加一笔,渐渐地自己才对整个教材有了个大体把握,直到整个设计构思的轮廓清晰出来,我才开始动笔写教学设计的第一稿。

第一稿的教学设计完全立足教材,对教材内容只稍许作了重组,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坏节。

课始由爱迪生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引出转化的策略,再由一组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入例题1的教学,明确转化的策略,接着引导学生回顾以往知识中转化的例子,感受转化的策略,从图形讲到计算,之后自然引到试一试的教学,最后安排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第一次试上,我感觉有些教学环节总是疙疙瘩瘩的。当天下午,教研组就组织高阶段数学老师进行了第一次磨课。磨课在同事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渐渐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事们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出发,给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教学环节的安排还要更有层次性,过渡衔接还要更紧凑,教师要适时追问引导,等等。于是,很多我在独立备课过程中的迷惑逐渐明朗了起来。

磨课之后,我参照大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案作了修改,有的是环节上的改变,如分层练习的安排,有的是细节上的处理,如过渡语言的组织细化……

基于此,我又写了教学设计的第二稿。

1.由爱迪生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引出转化的策略,故事录入在课件中。

2.由一组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入例题1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分割、平移、旋转方法的运用,进而明确如何实现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的转化,之后安排74页第2题的三道练习题加强图形面积的转化练习,再安排72页“试一试”和74页第3题巩固图形周长计算的转化练习。

3.回顾以往所学中转化的例子,由图形方面讨论到数的计算方面。

4.教学试一试,组织学生动手折纸条和正方形,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以相同的思考方法解决74页第1题的足球问题。

5.引用名言总结,领悟转化技巧。

这一稿,我把每个过渡、每个小结都作了细化,就连什么时候板书,用什么颜色的粉笔都考虑进去了。记得2005年参加常熟市五年以下青年教师会课比赛的时候,沈教导就悉心地帮我梳理过每个教学环节,细到每句话每个用词,甚至是板书都要考虑先写什么再写什么。那一次是我受益匪浅的,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学细节往往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和上一次相比,这一次上完课心里不再那么疙瘩了。本想可以这么定下来了,不想听了市教研室徐主任的一翻话,我是茫然一片,回去反思了好久之后脑子才亮堂起来。第二次的磨课我们主要聆听了徐主任的许多宝贵提议,他完全跳出了教材,站在数学思维方法学习的高度来审视了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安排,给出了许多特别有亮点的意见。

按照徐主任的提议,我对原来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大的变动,一时间思想上的冲突又紧紧包围着我,真不知道从何下手才好,结合同事们的建议我整整梳理了一个晚上,最终对第二稿作了如下修改。

1.删去故事导入直接用一组规则的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引入例题1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分割、平移、旋转方法的运用,进而明确如何实现不规则图形到规则图形的转化。

2.配以74页第2题前两小题加以练习巩固,再安排72页试一试和74页第3题巩固图形周长计算的转化练习。

这两个教学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不规则到规则的转化。

3.回顾以往所学中转化的例子,由图形方面讨论到数的计算方面。

4.练习74页第2题第三小题。考虑到教学设计需要,我对这题做了适当修改: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求涂色部分的面积。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运用不规则转化成规则的来解,也有可能会换个角度考虑,用正方形总面积减去空白部分面积来解,这个思考方法正是“练一练”的转化方法,体验了把直接转化成间接的转化理念。而从前两次试教的情况来看,这一题本身就是学生解答的一个难点,如此一处理既做到了引导学生用多种转换方法解决问题,又让这道题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上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5.教学“试一试”,组织学生动手折纸条和正方形,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思考解决问题,之后以相同的思考方法解决74页第1题的足球比赛问题。

6.引用名言总结,领悟转化技巧。

7.设置问题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以后的学习。

我将74页第3题中的第二小题作了思维延伸,通过课件操作,让学生思考:求原来图形的周长也等于求一个大圆的周长,这是为什么?这样给本堂课加的就不是个句号而是个省略号。

而从这次试上的课堂情况反馈来看,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教学做一道数学题的方法上。几次磨课下来,我清楚地认识到:教材上增设“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栏目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题目的解答方法,而是借助这些题目的解决,让学生掌握多种数学思考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因而,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并不是学生课堂上对所传授知识的掌握如何,而是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是否有转化的意识,是否能自觉主动地运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才是策略的本质。在这里,真的要再次由心地感谢徐主任给的宝贵建议,以及所有同事们的帮助。

第6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实效 教材处理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有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只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教材的优点是标准、规范,但这种规范往往会约束教师的创造性,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不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涉及教师如何熟练地驾驭教材,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

1.优化探究性教学设计

探究性教学近年来非常流行,主要原因是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阅读,去观察,去理解,然后总结出规律,得出结论。再辅以教师必要的讲解,归纳总结,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因此,在教法的选择上,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内容适宜学生探究的,就让学生探究。

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首先引入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际问题:在足球比赛中,赢球数与输球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数为“正”,输球数为“负”,不输不赢为“0”,那么某一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有哪些不同情形?

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我板书:

上半场赢2球,下半场赢3球,全场共赢5个球,即(+2)+(+3)=+5。

上半场输2球,下半场输3球,全场共输5个球,即(-2)+(-3)=-5。

上半场赢3球,下半场输2球,全场共赢1个球,即(+3)+(-2)=+1。

上半场输3球,下半场赢2球,全场共输1个球,即(-3)+(+2)=-1。

学生探索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然后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最后看书。之后,我作必要的讲解说明,让学生记住法则,并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运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教材选择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既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又要照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效果,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便在情理之中,既应认真研究教材的教学价值,不轻易舍弃,又应不迷信教科书,大胆创新。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法则时,教材上是采用数轴引入运动情景的,我认为这样有所不妥:其一,运动时只规定了左右方向,未规定起始点(即原点);其二,数轴上左右运动使学生晕头转向,尤其在乘法中,对时间规定了“现在前”为负,更让学生一头雾水,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作了调整;教学加法法则时,我用学生都熟知的足球赛的净胜球数引入,让学生思考某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会有哪些不同情形,这样对下面的讨论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净胜球数远比教材中在数轴上左右运动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在教学乘法法则时,我作了同样类似的调整。

另外,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教学时,用到了去括号法则,但教材中只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我认为去括号法则对于有理数的运算乃至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括号不会去或去不对,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去括号法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

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的分科,代之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板块,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的展开到高层次的综合,不断深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有些知识在结构上表现为松散、跳跃,给教和学带来了困难。

《一元一次方程》一章中列方程是重点,为了突出显示方程应用的重要性,教材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把解决问题分散于全章。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也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方程,再去学习如何解方程。这样不仅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分散了,而且把实际的各类问题情境分散了,还给人一种“不会走,先学跑”的感觉。我在教学这一章时,打破了教材顺序,按方程的定义―解方程―列方程的顺序进行,即先让学生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然后应用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本章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散在前三节中,而只在最后一节中安排了“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问题(“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省钱”、“球赛积分表问题”),这种“分散”内容的安排,学生不容易找出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遇到实际问题时思路不清晰。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按实际问题情境分类,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销售中的盈亏问题、利率问题、方案设计问题等,引导学生探索每类问题的共性,探究出其内在规律,构建模型。学生遇到不同实际问题时,脑海里马上显现出此类问题的通性解法,解决起来得心应手。在学习完了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我又顺便举了一个分式方程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关于方程的应用知识远不止这些,既增强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又对方程的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教材的处理远不止这些,以上所述仅是一己之见,可能不准确,也不全面。不过,不准确也好,不全面也罢,二者都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对教材处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教材的处理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方法因人而异,艺术有自身的规律,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跳不出教材的束缚,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哪怕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一纲多本、一本常变的今天,对教材处理艺术的轻视、忽视甚至漠视,都可能导致我们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

参考文献:

[1]谭青兰.用教材理念下的数学教材处理探讨[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8,(5).

第7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技术课程 创新思维 教学素材

一、挑选喜闻乐见的案例和素材

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是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通用技术的教学不一定要拘泥于书本内容,教师在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做适当的调整,替换掉课本中枯燥的、说服力不大的案例和内容,插入有趣的,学生爱听的案例和内容。当然,一味地迎合新新学生的趣味也并不足取,我们不能为了内容的有趣而背离课标的要求,背离上课的宗旨,正确的做法是两者兼顾,寻求既能说明问题又生动有趣的内容。有时候我们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也会看走眼,你认为很有趣的内容,放在学生眼里可能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需求、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教师越是对学生了解得多,就越能选出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从经验来看,学生比较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案例和教学素材,还有那些高新技术和新事物也能引起不少同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备课时我们可以多选几个教学素材,然后加以比较,再一个个剔除,最后把比较满意的、学生感兴趣的留下。

二、巧妙导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导入的目的之一是使课堂一开始让学生产生一种期望,期望能听到接下去讲课的内容。一种可取的做法是在课堂导入时设计问题,问题内容要指向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空白,或者学生有所怀疑的地方,以激起求知欲。第二种方法,课堂一开始采用一段惊人的陈述、鲜明的对比、有力的引述、短小的问卷、故事、新闻事件作导入,如电视、报纸的某个有关的话题,要求学生思考如何从通用技术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样在引起学生好奇的同时,也促进了对问题的思考。第三种方法,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演示、模型、学生的作品导入,常常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

三、抓住知识的兴趣点启发学生思考

对感兴趣的事,人的注意力自然集中。通用技术的教学设计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趁热打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阐释问题,使学生在深深的吸引下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对话讨论,并激发出学习热情。

注意力的集中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反过来,人一思考注意力就会集中,所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培养学生注意力最有效的手段。有时学生的思维像平静的湖水,波澜不起,如果教师巧设疑问,犹如水里投石,学生的思维就会激起浪花,开始相关问题的思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提问的设计,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并尽量避免平易浅显或过于艰涩。好的提问就像一根魔术棒,能吸引学生去探求知识,振奋学生的精神、活跃学生思维,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此外,让学生自己提问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学生只有在动脑思考中才能产生问题,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意味着他们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注意力也自然集中。所以在通用技术的教学设计中应当利用好教师设疑和学生提问。

四、动静相生轻松控制变换教学节奏

研究显示,学生的注意力在十分钟之后会逐渐分散,很难长时间保持。所以“不要长时间做同一件事”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的一条有效的原则。教师可以安排大约10分钟一个变化,改变课堂教学的节奏,重新唤起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1、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通用技术课教师喜欢采用图片素材来呈现教学内容,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时课堂好象是图片展览,时间一长,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倦的情绪。为此,我们可以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改变一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课堂的节奏产生变化。比如有的内容展示可以换用视频试试,有的内容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有的内容可以用实物来演示……。不同呈现方式的运用能起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2、变换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通用技术有各种不同课型,有理论课、操作实践课,设计课、讨论评价课,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这么多类型的课本身就使学生产生不同的体验,十分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同一种课型我们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只要依据教学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方式,就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述课中合理地穿插提问、思考、操作、讨论、评价等教学方式,课堂就显得有节奏,不仅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3、突出教学内容的主次分明

课堂教学不能轻重不分,重点内容宜突出,一般内容要交代,切忌平均用力。教学设计中内容的安排应错落有致,难点尽量分散,集中难点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影响注意力。

4、课堂教学要讲究张弛有度

通用技术课口须注重张弛有度,一味的紧张容易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力会表现得明显不足。为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时的可以轻松一下,为了调节课堂气份,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趣闻逸事,或者借助趣闻逸事来阐述要点,这样做会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注意力也会随之集中。教学张弛有度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学中不要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应该多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教师互动。

五、铺垫在前,探究在后

教学中不免有枯涩乏味的内容,而且还比较重要,如果采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效果可能不好。这里关键是要在枯燥处创造新奇,让学生对这些内容也产生好感、觉得值得一听。有一种“铺垫与探究”方法可以引用于教学设计中,效果比较好。比如要讲系统的整体性,一开始并不马上介绍系统的整体性是什么什么样的,而是先给学生讲讲足球比赛明星队输球的事,进一步要求学生探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学生自然会觉得好奇,希望听听原委,再接下去开讲系统的整体性,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得多,学完之后影响也肯定深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通俗易懂,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让学生积极去思考的同时,老师的问题也要随之步步深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之增长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其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韩佩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甘肃教育》2010.1

第8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关 键 词】 数学课堂;主动学习;教师;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运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过程。然而,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上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已在课前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绝不允许学生有半点偏差,学生是课堂中的完美配角,虽然课堂热热闹闹,但学生真正从课堂中获得了什么?发展了什么?答案不需要明说已然知晓。其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适时放手,让学生更主动一些,可以收获更多的精彩。

一、在无言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课堂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他们有许多新奇的想法,有许多独特的问题,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在这些孩子面前,教师不应是高明的演员,而更应充当调控一切的导演,教师不必将自己打扮成威严的传道者,而应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教师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机会,将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自己在无言中放飞孩子的思维。

如笔者曾在教学“年、月、日”时,发现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知识讲给学生听时,他们无精打采,学习兴趣低落。与学生了解后得知,他们对大部分知识都已经了解。根据这一情况,后来在教学另一批学生时,我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在课前让学生自主研究年月日,可以看日历、年历;也可以上网查资料、看课外书;还可以向父母请教。然后在课堂中,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在经过了前期的准备,课堂中纷纷表达自己的收获,发言很是精彩。

二、在无形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首先要准备好教学设计,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教师一味以教学设计为标准,在教学中不允许学生跳出这个有形的世界,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必定会被拘囿于一个窄小的有形空间内。

课堂是随机生成的,充满着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知识的交流与互通,是师生智慧激荡的过程,是知识的一种无形传递。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中的闪光之处,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进行及时的感悟与理解,如此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新奇发现,才会有更为新颖的独特见解,而这些,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所想要实现的吗?

如有位教师这样设计“圆的周长”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物品和图形的周长。教师设想学生测量的方法大概有用绳子量和物品滚动等,但对于画在纸上的圆形则没有好用的办法。于是教师引出圆的周长运算公式。在教学中,学生果然运用了滚动和测量等方法将圆形物品的周长量了出来。此时,教师提出要测量纸上的圆形的周长,谁知一名学生直接运用圆形的计算公式将图形的周长算了出来。面对这种突发状况,教师没有打压和漠视,而是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并适时提问:这里的3.14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圆周率。教师再问:那圆周率又是什么呢?有学生补充说:书上说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教师及时表扬了这名学生,并对全班同学说:那这种说法正确吗?你们证明过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学生纷纷看着老师,双眼充满着渴求与等待。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一味地以自己的教学设计为模板,而是灵活机变,审时度势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期待转移到所学知识中来,鼓励学生发言,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在无痕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就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想在教学中实现这种无痕教育,就需要教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引入现实问题:学校要举办足球比赛,每班只能有一名选手参加,让谁去呢?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人选各执一词。因为这些选手势均力敌。在学生争执不下的时候,教师提问: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判断出他们的水平呢?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想到了“百分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这时教师的适时提醒正是在无痕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进行了完美契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预设目标。

四、在无助中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是扮演着万能的角色,但如果教师适时地笨一回,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有位教师就故作不知地说:“时钟上都只有12个数字,为什么电视上会出现18∶00,而不是标6∶00呢?”学生们听了都很乐意告诉老师原因。在听了大家充分的表达之后,教师才略作明白的样子。其实学生在帮助老师的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地将24时计时法进行了复习与巩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放手,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时,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当然也教得轻松。有了教师的放手,学生更能够主动积极地去捕捉数学学习的真知,享受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付全先. 数学课堂教学要大胆放手[J]. 小学时代(教师版),2012(1).

第9篇:足球比赛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末小结;教学实效;初中数学

教学实效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M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有效的课末小结,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教学内容,从而取得“课虽尽而意不止、思未穷”的教学实效。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总能看到一些课末小结的失当症状。

一、课末小结的失当症状

概括而言,目前课末小结的失当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舍弃型。其典型症状是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数学定理、概念、公式、方法等的传授与渗透,有无小结并不重要,甚至会以课堂时间不够为由干脆舍弃小结。2.鸡肋型。其典型症状是认可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但 “有”即可,“效”却无妨。往往是等到下课铃响了,匆忙应付几句就表示小结已经齐全。3.泛谈型。他们一方面肯定课末小结在促进教学实效方面的重要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泛谈怪圈,无针对性的提炼,更无谓实效了。

二、课末小结的实效做法

1.梳理概括,直指实效

梳理概括是最常见的课末小结方式,它将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进行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结果化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常见方式有:

1.1.问题式。即通过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在提纲挈领全节内容的基础上,直接评价学生的所学所获。如《2.3二次函数的性质》课末小结:①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②我们整合了哪些“旧知”?③你对那个环节印象最深?④你有什么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吗?显然,此例的第①②问侧重于对知识技能的反思,第③④问则是让学生从中领略数学学习的人文内涵,从而不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促进全面发展。

1.2.图表式。即课末小结中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对教学内容或相关的知识结果、相关的学科作一简明扼要的归纳小结,让所学知识连成线、结成网、形成块。相对于其它形式的课末小结而言,图表式小结具有直观明了、对比鲜明、重点突出等优点,常用于概念课和定理辨析课,这里不作赘述。

2.目标对照,评价实效

我们平时所谈的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教学的“前设计”。课末小结的目标对照法,则是在“中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教学目标,对本课节展开发展性评价,并据此制定教学的“后设计”,从而提高后继学习的策略性。如《3.1圆(2)》的课末小结可以如此设计:对照以下教学目标(①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下记为“a”)的探索过程;②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外心等概念;③会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④学会观察生活,尝试发现“a”的生活原型,沟通生活与书本数学的联系),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说说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显然,这种小结方法操作简单、评价简易且实效也强。

3.前后呼应,巩固实效

教学中,导入新课设疑置惑、课末小结解疑释惑是教师的常见做法。这种方式常常能让学生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收获与进步。如《3.4圆周角(2)》课始创设情景:足球运动风靡世界。在一次足球比赛场上,甲、乙两名队员相互配合向对方球门AB进攻。当甲带球冲到C点时,乙已跟随冲到点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问此时甲是自己直接射门好呢,还是迅速将球传给乙射门好?――课末与之呼应: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本节课的哪些数学知识可用来解答它?

4.悬念延伸,升华实效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并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课末小结时,教师可结合内容性质和教学目标,把需要延伸的问题化为悬念,升华实效。

4.1.前后课节的延伸。教师在对一节课进行课末小结的同时,有时也可通过设疑引出后继课节的内容。如《3.1平方根》的课末小结片断――

师:你还有什么疑惑没有解决吗?

生1:有!老师,究竟等于多少?生2:我知道,大于1小于2

师:那你能否对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2=2,利用计算器探索的值呢。学生们立即跃跃欲试。显然,这种被悬念延伸着的课末小结,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继课节《3.2实数》中的无理数教学作了孕伏,在“课虽尽而意不止、思未穷”的体验中让教学实效得以延伸乃至升华。

4.2.课内课外的延伸。课堂只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和形式,因此,课末小结也就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本身,还可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沟通课堂内外。如对于浙教版并不做要求的“韦达定理”,就可在《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3)》的课末小结时作延伸――小A同学说:“给我一个有实数解的一元二次方程,我能迅速报出它们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你信吗?

有句格言说得好,“美丽的日出,其美丽不仅仅是日出的本身,更在于它给我们带来的绚烂天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课末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克服失当症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善于选择适当的方式,让课末小结与教学实效亲密接触,与教学艺术融为一体,达到“课结韵犹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