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服务业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力资本 服务业出口
一、引言
人力资本是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一种资本,存在于人本身上的经济利用价值。除了软件、硬件设备等需要投资,人同样需要投资。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首先建立了人力资本理论,所谓人力资本理论,指的就是将人作为投资对象,进行知识和业务素质上的培训投资等。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使公司或者企业获得更大层次上的价值回报。
二、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人力资本要素概念界定。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途径获得的,凝聚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和禀赋---这是到目前为止最能够被绝大数学者所接受的定义。至于确切的定义到现在都未能确切给出。劳动能力是由天赋等外来因素决定的。这是古典劳动价值一直侧重的观点。在人力资本的范围内。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即使与相同数量的物质资本相结合、创造的价值也不会完全相同。对于传统的资本理论来说,建立在自本同质性假设的人力资本,相同资本获取相同利润。但这也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时的一种理想状态。现实运行中的人力资本价值,任意两者都不可能生产出相同程度的增值。马歇尔强调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等其他投资相比之下的经济价值,并且指出“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对人自身的投资。”强调了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并指出了教育在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教育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并增加劳动力的使用率。父母是子女教育的初期状态和最终人力资本投资状况的纽带。所以我们对于父母的思想和未成年人的教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父母思想的转变对人力资本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忽视了这一个环节,就会导致代际间人力资本状况的恶性循环。教育的普及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此同时作为反作用教育也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服务业概念界定及出口能力衡量指标。广义服务业又称为第三产业,是指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来讲广义服务业包括很多种类。服务业的概念是与农业、工业相对应的概念。以经济体系的需求分类为基础划分为服务业、农业和制造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这两个概念是并存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对“服务业”定义不同其侧重点不同。有的强调服务业是为生产者服务的,也有阐述的更加全面的,指出服务业是为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服务的。两者都指出了服务业的服务对象还体现出了它的主要特点。服务业出口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贸易出口总量、净出口额、相对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是指在世界出口总额中已过出口总额所占的比率,能体现出该国的整体竞争力,比例越高整体竞争力就越强。我们用对中美服务出口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二)人力资本在服务业出口中的作用
一些专家对人力资本与服务业出口做了一些研究,研究人员将人力资本这一要素引入进来。结果发现服务业出口得到了很大的增长和优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本要素对服务业出口具有优化和推进的作用。人力资本要素的引入是非常关键的,我国研究人员对这一问题做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人力资本与服务业出口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三、我国服务业出口相应的行业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服务业出口能力发展的历史背景
放观全世界全球服务业出口能力正在向人力资源密集型转换。国际服务业出口方面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上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到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迅速的翻了6倍。从原来的3911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27357亿美元,远远超过了实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为了便于解释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优势问题,西方学者将人力资本要素这一名词引入,人力资本的引入也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仍然又不能解释的问题存在。一是因为人力资本是不同质的具有个体差异性。二是因为在做研究时学者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但在现实问题中,微观个体对整个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其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鉴于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仍然有问题不能进行解决。从目前的情况上看,我国大多数上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研究。因为依据我国现在的发展情况,我国更需要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指导。在有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政策的制定从而促进服务业出口贸易的进行和监督。从现实情况而言,在宏观层面上的分析研究更重要。
(二)人力资本发展对我国服务业出口能力影响的概况
世界上以人力资源密集型为主的服务是相对较多的而且实力强劲,而中国对于这一方面的竞争力还处于相对的劣势。在中国,发展迅猛的项目仍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例如,旅游、运输、经营租赁等。人力资本在众多影响因素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因。人力资本对于我国服务业出口能力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它是充斥在我国整个服务业出口的时间和空间的。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三)存在的问题
(1)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可以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产业升级,从而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人力资本是严重的稀缺的,即使我国拥有非常大的人口基数。我国人力资本稀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中西部地区科研投入的不足。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都低于东部以及发达国家或新兴市场。其次,人力资本的特点是高技术劳动占总劳动的比重非常小,缺乏对人力资本的完整认识。不能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高收益和高回报率,但是却被短期效益投资蒙蔽了双眼,不能识出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明珠。致使人力资本不能在我国迅猛的发展。同时,劳动力分配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分配。导致人力资本的使用率非常的低下。难以适应在国际中的竞争环境。左边缺少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右边无法招募到有专业技术的人才,从而导致国家人力资本的负担。还有一些地区人力资本过剩,而另外一些地区的人才却没有用武之地。两种地区的情况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就有了人力资本短缺和闲置的现象出现。值得令人深思。
(2)各部门发展不均衡。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力资本的流通,甚至导致人力资本的流通受阻。因为制度原因,人力资本的转移往往要通过大量的审批手续。冗长的审批流程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组织了人力资源的转移,导致各部门发展的不均衡。额外那里资本的发展是不均匀的,一般认为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会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教育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发展,反之拥有高的人力资本也会促进经济发展。依次循环,最后发达地区越发达。最终以致更重发展都不均匀。相对于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说,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人力资本的困乏。长期以往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经济不能发展起来就不能有多余的经费来支持教育的投资。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力资本都不会有很好的发展。
(3)人力资本成本差异较大。人力资本成本的差异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培训投资的问题。发达的地区教育培训投资的经费较多,因此人力资本就相对来说较丰富。另外一方面,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基数也比较大利于人力资本的培养。也因此人力资本就会更加的丰富。相反的较贫困的地区,教育培训投资的经费较少,不能很好的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困乏。人才的缺失也是贫困地区不能很好的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人力资本就出现了差异。同样,有些地区人才资本丰腴,会有杰出的人才无用武之地的现象,而边远的贫困地区又出现了求贤若渴的现象,很多的职位都会空缺无人问津。
(4)法律法规不健全。我们应该为人力资本打造适合其自己的市场即人力资本市场。人才的有效利用、合理化分配以及人才资本的流动都非常有益于人才资本的使用和资源分配。法治是人才资本合理利用的根本保证。其可以合理的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资本的流动。只有以此为基本才能有管理、创新的基础。相关法律的制定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的企业为了防止人才的外流,因此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协议条款,报酬、奖励与人才的利用都缺乏法治管理,让不法的企业在这其中钻了法律的空子。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引起了其他问题的爆发。例如:企业人才危机、人才流动管理环境问题。如果制定相关的法治法规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人才资本才可以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有利于人才的吸纳和优良环境的营造。才可以对人力资本进行合理的分配,保护企业和人才的利益,使人力资本最大化。
四、人力资本要素对提升服务业出口能力的实证研究
(一)选择指标
(1)服务出口额。服务出口额是衡量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非常重要的指标。我们经常会引入服务出口额来解释我国各要素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的影响。图1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曲线图。该图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图1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图
(2)人力资本变量。一个企业所需要的资源配置完全是由企业的领导者所掌握。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领导者是一个企业的领航人、掌舵人,在企业中扮演者相当重要的角色。由此可以判断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前进的速度。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影响着一个企业的高度。因此,企业会择优选择人员,选择那些有能力而且有远光的人才。有限选择的这些优等人才即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在公司的工作中人力资本会得到积累。因此人力资本会存在一个变量,会改变一个公司的能力和实力。
(二)实证分析
以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的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商业服务以及文化娱乐等六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假设命题:目前我国服务业正处于初级发展状态,总量庞大但是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现在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激烈竞争,人力资本的水平将会一直是国际贸易竞争的核心问题。现代服务业快速兴起,服务贸易快速发展,人力资本不仅对服务贸易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同时对已过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也有决定性作用。
回归分析:利用固定效应对模型进行分析,将贸易出口额作为被解释的变量,对数据进行OLS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考察人力资本的主要影响。
表1 人力资本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影响力的实证研究结果
此模型比一般模型更加完善,因为在其中增加了虚拟变量。有模型的结果可以得出,LnL和LnH是最明显的数据。但在实际的结果中却是出人意料的。LnL系数却为负值,说明一般水平劳动力的增长反而会影响我国的服务出口贸易的出口值,令其呈现负增长的态势。这些一般水平劳动力被称为低端人力资本要素。低端人力资本要素会所艰难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量。这一情况与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目前,我国主要以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低端服务贸易为最主要任务。但是若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就会导致情况的恶性循环,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再来分析一下LnH值,其变量系数为1.75,很明显是大于0的。就是说,当高端人力资源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就会增加1.75个单位。现在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一政策,在国家情况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高端技术和和知识储备来培养高端人力资本,积攒高端人力资本人才。从而来带动国家的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正在走这一路线,多进行教育投资利用高知识和高科技培养人力资本提高高端人力资本的积累,带动中国服务出口贸易的增长。模型中新增加的虚拟变量Crisis影响并不是很明显。从得到的数据来看,在2008年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甚至全世界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并不是很显著,也许是因为时间较短的原因。
(三)分析结论
在实证研究中选取了十年间的六个行业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低端的人力资本会影响服务业的出口贸易的增长,成为副作用扩大了逆差;相反的,高端的人力资本促进了我国服务业出口贸易。同时在数据中还分析出了其他的结果,人力的工资越高,则服务贸易出口额也就越高。总结来说就是人力的工资与服务贸易出口额成正比。
五、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提升我国服务业出口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加大教育投资,培养所需人才。教育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一环。所以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用高技术、高等知识去培养高端的、拥有特殊技能的高端人力资本。目前我国的一种人才输送形式就是由教育部进行培训然后配送到缺少人才的相关服务部门。由于我国的教育的普及相对于其他的发达国家比较晚,导致现在的质量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在另外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基数比较大导致人力资本的质量不高但是却数量却会激增。出现了资源的浪费现象。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资,让投资落到实处,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浪费的现象的出现。
(2)提倡终生学习,加强在职培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人力资本的积累中也是这样,要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吸取有用的知识。弥补资源浪费的现象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将班鹏品的人力资本对其再进行人力资本积累从而达到理想的目标。不能招募到理想的人力资本那就要在现有的人力资本中择优而取。既然这样肯定不能达到公司的要求,因此就会出现一种政策,那就是终身学习在职培训。有目的的进行培训,制造专门性的人才。
(3)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纳英才。我们不仅要自己制造人才,还要广纳人才。让杰出的有才之人有广阔的用武之地。人才的来源其实是很多的,只要他们能有我们需要的技能就是好的人力资本。因此我们要打开招纳贤才的门路,让贤才有路走进我们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企业。
(4)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端人才。新时代下就会有新的需要,我们就要培训新型人才。人才需要不断地进步,需要吸取新的知识。我们不仅要让知识更新还要让知识的培养模式。要创新培养的模式,培养高端的人才,适应现在的就业环境。让人才更能有用武之地,让企业能广纳人才,有更好的运行效率。也更能使人才与时俱进,符合大众以及就业环境的改变。创新性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主要是经济创新的机制不完善导致的。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制度。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
(1)加强劳动市场的建设。加强劳动市场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形式问题。改进后的劳动市场可以更好地发挥招工求职的主要渠道的功能。合理的调整市场的布局,也能扩大人力资本本的积累。建立完善的市场以及市场管理体系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于此同时使资源最大化,利益最大化。做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2)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是由我国人事部门举办的人才市场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和建设人才市场的重要任务由政府担当。政府人才服务机构逐渐发展和成熟,慢慢的综合了许多的功能:人才交流服务、部分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职能。但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原来的服务机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因此原来旧的机制就需要改革。
六、总结
人力资本是衡量我国服务业出口能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本要素的引入也轻松解释很多原来难以解释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点。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因素,积极利用这一因素来推挤我国服务业出口能力的增长。在其自己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积极管理促进发展。有了国家政策的帮助人力资本肯定会增长起来,人力资本的素质肯定也会飞速增长起来。我相信社会自己的发展再加上政策的推进和扶助我国的服务出口能力肯定能蓬勃的发展起来。人力资本的增长可定也能带动经济的增长,令中国繁荣富强。中国的明天就应该考现在社会的人力资本来创造,只有现在的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了起来,服务业出口能力就会提高,国家的经济就能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林留利.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与比较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9,(12).
[2]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
[3]程大中.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与"入世”承诺减让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3,(7).
[4]成蓉,程惠芳.中印贸易关系:竞争或互补――基于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视角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
关键词: 人才队伍; 复合型; 选拔; 激励
中图分类号: F272.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67-01
一、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严重不足。就中原油田现状而言,虽然油田及各单位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数量极其有限,随着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复合型人才与国际内外部市场的需求相差甚远。
2.素质偏低。一名合格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经过系统培训和相应的实践锻炼,培养起来有一个过程。然而由于油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步伐快,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供不应求,只能通过短期培训的形式力求速成,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复合型人才素质偏低。
3.年龄结构不合理。在石油企业,目前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往往学历较低,年龄偏大,而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只是在技术上能发挥其特长,忽视了经营管理方面的培养,造成无法接续的局面。
4.人才类型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要求具备技术、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而就中原油田现状而言,从事管理岗位的人才往往只会管理、经营,而从事专业技术的人员只懂技术,这造成了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二)形成的原因
1.对复合型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缺乏明确的认识,其症结在于“不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今天,人才在企业的地位尤为重要。然而,在一些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对人才的培养存在误区,有的同志目光短视,自认为企业目前生产经营还过得去,没有把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有人只重视各类单项人才作用的发挥,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从石油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上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因而对复合型人才疏于培养,有的能够认识到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复合型人才作用的发挥,只让其从事某一方面的工作,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人们对复合型人才的正确评价,进而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人才选拔和人才激励机制陈旧而死板――其症结在于“不活”。长期以来,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选拔配备上,显得滞后和力度不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得不到优良的人才结构支撑。石油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适应所处文化背景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尤其没有处理好职位、能力、贡献等要素在薪酬分配体系中的关系,导致员工对收入、福利状况不满,工作积极性不高。如石油企业员工的工资,只要企业有效益,员工无论业绩如何都能升级,在同一职位无论业绩如何都拿一个岗位的工资,没有上线、下线的浮动工资,且升幅相同,这就不能激励员工向价值高的职位挑战。
3.人才培训开发体系不健全,症结在于投入“不足”。“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依赖在岗位上和工作实践中的锻炼,另一方面依赖用人单位的培训和开发。但现实情况与人才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单位的培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的问题,缺乏明显的效果。培训的内容脱离实际,培训形式过于简单,导致培训的时间安排随意性很大,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培训方法单一。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学历、资历等,而忽视经营决策管理能力,忽视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严重响了技术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单位普遍感到,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分重要,但落实起来又感到无处抓起,执行起来力不从心。极少开展分层分类的素质培训,缺乏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在石油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竞争性、自主性、流动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单打一的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分级分类建设和管理的观念。还要完善选才机制,构建人才“蓄水池”一是拓宽选才渠道。坚持市场开放理念,遵循人才使用规律,既要“眼睛向内”,也要“眼睛向外”,多渠道选拔复合型人才。立足内部选拔,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采取公开报名、理论考试、外语测试、答辩面试等形式,在企业内部开展大规模的选拔工作,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促使人才脱颖而出。二是创新引才方式。要结合企业业务的发展趋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复合型人才。
(二)制订人才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建设投资
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需要而新出现的人才类型。抓好这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就必须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人才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有强烈的投入和产出效益。一方面要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复合型人才的社会性、资源性,各单位应该带头加大对复合型人才建设的投入。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加大自我投资。
(三)健全培养体系,加大培养力度
要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全方位、立体式培训人才。一是立足长远突出“前瞻性”,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培训,强化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提高复合型人才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市场复杂技术疑难问题的能力。二是突出补差培训“针对性”。对工作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但管理能力较差的业务骨干,强化管理知识培训;对管理、经营能力较强,但专业知识欠缺的人才,强化专业培训,弥补复合型人才素质的不足;对有培养潜力的一般操作人员,进行“导师带徒”的岗位培训,引导他们向高一级岗位发展。三是灵活多样突出“可行性”,采用开放式、互动式、仿真式培训模式,“把课堂搬到现场,把现场搬到课堂”。四是按需培养突出“实用性”,根据个人不同需求,采取模块教学法,把培训内容分割成多个模块,量身定做培训计划。
关键词 教师素质 高校教育 创新创业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3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eacher's individual quality for a ques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launched a more in-depth study, combined wi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Faculty of existing quality level and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summed up some higher feasibility measures, including further improve the existing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further intensify efforts to tra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water flat improve offer a little humble.
Key words teachers' quality; college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system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概述
近年来,伴随着创新创业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大范围应用,国内的很多学术研究者都开始针对此项新型教育模式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并且相继得出了很多内涵解读,笔者将其大致总结为如下几点: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即为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传统模式中的知识或技能传授。高校的教育者应当将培养学生智力水平作为基础支持,并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特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导向;其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基于创业教育理念所开展的一项新型教育模式,它需要高校教育者同时拥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水平,并且还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综合组织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中产生的一种知识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它的主要价值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
2.1 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观念不强,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落后
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很多高校教育者都存在着创新意识不高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过程当中,高校教育者仍然只注重理论课程的教授,填鸭式与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仍然随处可见,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还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其次,还有一些教育者没有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给予全面的了解和关注,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进而让很多学生在没有消化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就匆匆地进入到下一个学习阶段中,从而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不断增加;最后,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教育者缺少创新训练经验,尤其是在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以后,高校中的师生人数比例已经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一些教育者的教学任务加重,并且本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又不高,从而也就影响到了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创新力严重不足。
2.2 高校教育者的素质水平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我国高校当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人数严重不足,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的教师质量也是令人堪忧。首先,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当中的教师存在着学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为了应对今年的学生扩招政策,高校开始引入了大批的年轻教育者,这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为零且学历普遍不高,总体的科研实力非常弱,拉低了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准。其次,很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教育者们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他们既没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时也不了解当前行业中的最新管理理念,从而很难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进而让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①
2.3 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教育人才
纵观我国高校当前的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精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供热工作的教育者几乎是凤毛麟角。这种异常薄弱的教育基础致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速度变得非常缓慢,从而在无形当中影响到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整体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 提高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育者素质水平的方法
3.1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者培养体制
清华大学的在职教授姜彦福与张健等人曾说过:“创业是一个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涉及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进行观察和研究。”不难看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速度,重点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针对现有的教育者培养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只有先将教育者的个人素质水平提高上去,才有可能带动起整个教育服务体系的良性变化。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当将现有的教师考核标准、培训内容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过去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实际经验来形成一套有利于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长效发展机制,为高素质师资团队的建设工作提供适用性更强的制度政策;②其次,伴随着这两年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很多新型教育理念的涌现为高校管理者制定出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在新形势下,高校的管理层领导应当更加细心地去发现存在于学校发展历程当中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在教育人才的培养观念上做出适当的调整,让所有高校教育者都能够具备应有的创新意识,将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最后,高校领导还要保证教师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尤其是要给予各个院系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与各项政策支持,从根本上调动起每位教育者的培训参与积极性,将应付了事以及假大虚空等现象彻底扼杀在苗头当中,进一步夯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力量。
3.2 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者的培养力度
高校的核心任务即为开展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的顺利落实则要完全依靠教育者。在新形势下,教育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尤其是在“大学生创业浪潮”风头正起的当下,很多高校管理者都将创新创业教育设为了教育体系中的重点,从而在无形当中为高校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首先,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教师应当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经验。③基于此,高校领导要从根本上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以更高的重视程度,并且为高校中的创业型骨干教师提供参加国外培训或经验交流的机会,并同时还要聘请一些各个专业的企业精英来到高校中宣传最新的管理经验,帮助高校教育者们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其次,应当加强对高校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事实上,每位高校教育者都应当认识到高尚师德的重要性,并且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的错误行为并帮助他们去改正。例如,很多高校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作弊或抄袭现象时,都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从而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暴力虐待学生的行为。基于此,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教师要懂得去关爱学生,尤其是在处理“问题学生”时也要以口头教育为疏导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温暖;最后,高校教育者还要尽可能地扩充自身的知识领域,在正式开始教育服务活动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以及营销学等其他周边学科的知识,同时要针对教学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来制定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④
3.3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型教育者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型教育者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同教师本身的经济收益与发展前景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从而能够全面调动起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提升高校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内容具有着操作性、周期性以及创新性强的特点,为此,高校领导应当确保教师考评机制的公平性与公开性,确保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拥有平等的晋升与加薪机会;其次,教师考评体系的内容应当围绕如下的几个重点要素来进行设置,其中包括教育者的品行、教学技术、实践经验以及个人素质等等,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灵活性强且操作性高的评价模式,从根本上杜绝“一刀切”现象的出现,进而打消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再次,高校领导还要充分尊重每一位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并同时认真听取来自创新创业教育者的意见,结合他们的实际教育情况来延长考评周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民主且舒适的科研氛围;最后,高校领导还要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者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进修指导、交流访问以及学术发表等方面的帮助。针对那些个人素质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还要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竭尽所能来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们的发展需求,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
注释
① 王革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90-191.
② 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3(10):146-148.
关键词: 现代信息服务业; 广播电视业; 电信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 F22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112-03
Study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WANG Jun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
Abstract: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its development level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ignal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y advances, which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t present, China’s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remains a weak link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since its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Based on analyzing it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China need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through changes in concept, establis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talent incubation and further stronger investment, etc.
Key words: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s industry; the broadcast television industry;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industry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数字内容等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战略举措。
一、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获得长足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电信服务业稳步增长
2009年累计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680.6亿元,同比增长14.4%,实现电信营业收入8707.3亿元,同比增长4.1%。2009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107.2万户,净增7964.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达到70.4%,与固定电话用户的差距超过4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比上年底提高7.8部/百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3.6部/百人,比上年底下降2.2部/百人。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仅比2007年上升0.2个百分点(参见表1)。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7月,我国电话用户数已达到12.2亿户。
(二)广播电视业稳定发展
2009年广播电视收入达到1853亿元,比2008年增长17%。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能力继续提高。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和97.2%,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0.35和0.28个百分点(参见图1)。同时,广播电视业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软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软件产业是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金融危机冲击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国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长31%,软件业务收入增速逐步回升。2011年,软件业持续快速增长,服务化趋势加快[1]。
(四)互联网服务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及应用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全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稳步上升,手机网民呈迅速增长态势。2009年,全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宽带网民规模达到3.46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参见图2)。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6.2%,其中手机网民达3.18亿。[2]
(五)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增长
2009年,数字内容整体规模达到2814.3亿元,增长率为29.5%,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数字内容产业几个细分行业来看,网络游戏业和搜索引擎业增长率超过30%,移动增值和网络广告业增速超过20%[3]。
二、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人们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重视工业轻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思想仍然存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对现代信息服务业重视不够,思想观念有待转变。
(二)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实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其现有规模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内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仍是传统信息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传统信息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所占比重偏低。由于知识密集型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致使现代信息服务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内部结构急需优化。
(四)核心竞争力不强
现代信息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进程相对滞后,信息服务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集聚程度低;缺乏大型龙头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做大做强仍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五)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现代信息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出来。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高端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六)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着弊端,还没有建立健全现代信息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缺乏有效的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缺乏统筹规划,体制障碍较突出。[4]
三、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现代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要转变观念,重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从战略高度上提升认识,树立现代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把现代信息服务业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发挥现代信息服务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增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活力;建立保障健康运行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特别是建立自由进出的市场机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5]鼓励新技术、新业务和新产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努力为现代信息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优化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
我国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双向发展。(1)继续充分发挥传统信息服务业的优势,加强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2)是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如信息传输服务业、数字内容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加强和优化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集聚载体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四)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是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高水平发展。加快培养信息服务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适应信息服务业竞争的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的作用,鼓励建立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的现代信息服务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专业人才,加强信息服务的高端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紧缺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服务人才创业、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发挥信息服务业高级人才的积极作用。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1)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稳步增加政府对现代信息服务业投入,重点投向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急需的各类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投融机制。(2)设立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现代信息服务重点行业的发展。(3)加大财政及金融政策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支持支度,增加财政投入,加强金融支持,保障信息服务业发展所需资金。[6]
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7]现代信息服务业作为关联性很高的产业,对带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经。笔者对促进现代信息服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旨在能够为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黄鑫.前7月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N].经济日报,2011-09-02(5).
[2]张幸欣,杨玉华.互联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影响日益突出[N].经济日报,2011- 09-30(11).
[3]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M].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10.
[4]周应萍.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52-55.
[5]马晓河.推动服务业大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1,(8):1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
当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一个主要的机遇期,特别是在现在国家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尤为重要。从世界角度看,服务业产值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0%,这样的情况下,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化程度和城市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一、传统服务业与新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一)伴随现代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各专家学者对服务这个名词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共识,没有那本书或文章定义的服务的内涵被广泛认可。学者专家也都是各执己见。
1.传统的服务业比现代服务业多,是目前所面临的事实,传统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餐饮、婚庆、招待司仪、保洁公司、出租车公司、中介公司、保安公司等等。似乎在人们的思想中,从事服务业的工作就是低人一等,工作没有任何的价值可言;不需要任何的上岗培训,是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可言的,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这种对传统服务业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人们对服务业的从业热情。这种认识是荒谬的。不论是从服务这一名词产生,还是各国学者对之一名词的释义都没有得到统一的认知。马克思认为服务就是服务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其他商品一样,服务也可以提供使用价值。生产性行业是有工业和商业组成,因此服务不创造创造价值,服务不是生产性的劳动,这是亚当・斯密所认为的。美国经济学家希尔基于服务与生产的关系角度给服务下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定义,指出:“一项服务生产活动,即生产者的活动会改善其他一些经济单位的状况。”
根据各专家学者在服务这个范畴形成、认识、发展的过程的可以看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服务业的理解认知也是一步一步的加深,推动着服务业的向前发展。在中国同样是对服务的理解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权威的观点。
2.“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按照上述描述,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不仅包括新兴服务业,还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
现代服务业一般包括:(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
二、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服务业服务层次、生产能力以及内部结构布局相对落后,顺应时展及时提出“现代服务业”的这个概念,意味着特殊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新的思考和内涵上的新认知。
1.现代服务业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是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一个明显特征。
2.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拿相对地位来说,现代服务业明显上升,传统服务业显著下降。
3.行业就业弹性差异明显,就业弹性是衡量行业增加值比重对行业就业比重的敏感性。
4.中国服务业比重被低估,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特征。
改革滞后、产业性质定位、就业压力和企业体制抑制服务专业化、低消费率、开放程度以及观念和政策造成服务业现状的关键因素。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
1.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业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内部行业相互之间的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三大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垄断性较为严重等,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3.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主要体现在服务行业的就业增长这方面的源动力和服务业人均增加值的差距扩大。
4.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滞后,服务需求弹性偏低,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的服务业。
四、现阶段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对外发展路径
(一)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1.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促进服务业的全面健全的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就是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大型的服务业集团,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及品牌化经营。
2.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有企事业单位基础设施服务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服务社会化。
3.大型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的位置,依据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服务功能、功能定位着重发展相关的服务业。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发展路径
1.政府引导,为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创造一个有利环境。
2.分步逐渐开放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分步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重开放程度,处理好开放过程中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冲击。
3.确定引资目标,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五、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扩大中央财政对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对具有战略意义的服务业加大投资力度,加大扶持力度,给与政策税收优惠,助其快速健康发展,在企业发展到有足够的实力走出去的时候,政府要尽可能的帮助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方针政策。在最大的可能范围内予以支持。
3.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政务的信息资源比单个企业丰富数倍,政府为企业提供信息有利于企业信息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便于企业做出可靠的决策。
4.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5.鼓励培育国内服务企业走规模经营发展道路。规模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的服务业企业规模相对来说都比较小,企业按照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市场原则下进行产业整合,重组购并,使有管理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大型的服务企业集团,提高我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发展中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六、总结
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战略支点,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敢于突破,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向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看起,甚至超越他们。(作者单位:1.河南工业大学;2.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欠发达地区深化对服务业的理解非常重要,避免服务业就是吃喝玩乐的错误认识。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也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医疗、教育、物流、金融、旅游、法律、会计等服务业,有的是为自然人服务的,有的是为法人服务的,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仔细安排。
关键词:服务业广西北部湾启示
虽然从产业投资上,北部湾重视发展旅游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但是,对服务业的完整理解依然有利于北部湾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也同时建立起较为匹配的服务业,从而直接从农业经济步入后工业时代。
服务业的不同分类方法
服务业是北部湾的弱项,对服务业的研究有利于北部湾深化对产业发展的认识。服务业要求最低的“入门口”,与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服务产品输出、GDP等密切相关。服务业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有着较强的依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服务业只能在局部地区和局部时段有一定优势,难以作为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较低。一定范围内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相对收入较高的购买力强的人群,这些都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该国就被认为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
基层对服务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基层提供服务业的能力也存在不足。一般来说,较低级的服务业有:餐饮、按摩、洗浴、卡拉OK、小卖部、集贸市场等。有些地方剩余劳动力都开饭店,结果没有顾客;集贸市场里卖服装的很多,结果服装卖不出去;到处是卖烟的小烟摊,或者小卖部;到处是按摩中心,结果也没有顾客。所以,为了更好地认识服务业,先得理解服务业的分类,看看到底服务业有哪些。
(一)分类方式一: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可以分为主体行业和一般行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等属于前者。家政和传统商业属于后者。新兴服务业主要有:信息服务业、咨询业、广告业、技术服务业、租赁业、旅游业、广播电视业、民间体育业、家教业、新型娱乐业、物业管理业、人才交流业等。其中主体行业有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广告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等。
对于广西北部湾来说,新兴服务业的市场还比较小。新兴服务业在大都市有着较充分的发育。北京的新兴服务业像广告业、都市旅游、艺术品买卖、广播电视、技术服务等十分发达。另外,北京的饮食、金融、商业也十分发达。但是,这些服务业在广西北部湾则发育得十分有限。毕竟,没有发达的第一与第二产业,就没有相对密度较高、收入较高的购买人群。
(二)分类方式二:流通服务、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个人服务
流通服务。交通、仓储业、通讯业、批发业、零售业(不含饮食业)、广告业以及其它销售服务。流通服务业是最大的服务业,几乎占总就业人口的1/5还多,大约是生产服务业的两倍。
生产服务。银行、信托及其他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工程和建筑服务业、会计和出版业、法律服务。生产者服务业拥有日益增多的专家人才和科技精英,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投入,这个过程推动生产向规模经济和更高的效率发展。所以,生产者服务被认为是新兴经济的关键服务。
社会服务。医疗和保健业、医院、教育、福利和宗教服务、非营利机构、政府、邮政、其他专业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发展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迅速扩张,政府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的公共事业单位向社会民众提供着更多更广泛的服务。这表明公共服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维持制度运行而产生的。
个人服务、旅馆和饮食业、修理服务、洗衣服务、理发与美容、娱乐和休闲、其它个人服务。个人服务主要来自最终需求,它们大多是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等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服务有不断下降、社会服务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按照分类方式二,北京流通服务、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个人服务等都是发育较为充分的。对广西北部湾来说,交通、仓储等流通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生产服务类似金融、保险、会计、出版等行业发育不充分,但是,房地产与工程业发展却较好。社会服务业中,医疗、教育等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北京等大城市差距较大。这些方面还有发展空间。
(三)分类方式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方法
商业服务业。专业:包括法律、会计和审计、税收、建筑、工程、城建、医疗等服务。除了专业服务,还有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房地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其他的商业服务。其它商业服务包括:广告服务;市场调研与民意测验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与咨询人员有关的服务;技术测验与分析服务;与农业、狩猎、林业有关的服务;人员的安排与补充服务;安全调查;有关的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建筑物清洗服务;照相服务;包装服务;印刷、出版服务;会议服务及其他。
其它十大类:通信服务业、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业、销售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服务业、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
分类方式三借鉴意义不大。
北部湾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简单分析
(一)从分类方式二展开的分析
按照分类方式二,流通服务业促进就业,广西北部湾也有一定优势。交通仓储随着港口、“铁公机”等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而批发业则离不开专业批发市场,如粮油、药材、水果、花卉等批发市场,再如钢材、建材、家具、家纺、服装、家电等批发市场。零售业则包括百货商场、超市、小型专业市场等。广西北部湾要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这些市场有着一定的区域辐射能力,能够吸引区外交易商参与。所谓“大工业、大流通”必须建立专业批发市场。而且,可以大力发展虚拟交易市场,即通过计算机交易平台来辅助交易实现。
按照分类方式二,广西北部湾的生产服务业方面的金融、会计、出版等行业还有发展空间。特别是金融业,直接金融较为落后。这些共识已经达成。首先是生机勃勃的经济受需求刺激,茁壮成长。其次,竞争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企业要寻求更高效的外部服务。当这些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为生产服务的服务市场就会逐渐形成。现在的主要困难是,广西北部湾的园区投资不少是从外部引入的,良好的企业生态并没有形成。广西北部湾的生产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分类方式二,广西北部湾的社会服务业包含的医疗、教育既是直接为个人服务,也是间接为企业服务的。至于个人服务业则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二)从企业角度展开的分析
北部湾地区的工业企业往往是“橄榄型”的结构,在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少,从事制造的人多,从事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人少。近年来,很多企业在向“哑铃型”结构转变。“新工业化理论”重视服务业生产率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实际把服务业看作了一种未来的工业。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成形,创新型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时段的竞争优势。除了传统垄断性行业,在机械、电子、航空等领域都存在着大量高精尖科技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获得的高额利润是其分工细化的动力。中小企业从组织管理和成本压缩角度,需要大量从外部购买专业服务。如果没有大量中小企业,企业服务的外部市场就没有形成的必要和可能。大企业通常配备齐全,封闭,且不愿意从外部获得服务。
(三)广西北部湾服务业发展方向
大旅游产业。南宁、南海、防城港、钦州的旅游业资源经过整合,能够为国内外提供多样的、个性化的服务。
大文化产业。如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都是新兴的朝阳产业。
物流业。港口物流、机场物流等需要与商业结合,与保税区建设结合起来。
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饮食服务业等也是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流通和营销很不发达,是目前制约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收入实现的薄弱环节,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产业。
(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认识服务业的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理。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尽管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在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但就个别国家来说情况有很大差异。例如,法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高40%,而美国最高30%以下。这是因为美国的生产率高。交通业的劳动力比重与一个经济的开放程度和运输技术有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程度最密切的是商业和金融业。美国的小企业集中在建筑业中,而日本就集中于商业,日本小企业的40%左右在商业领域。美国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专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特别大。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中,商业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最大。
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时主要依靠商业、旅馆和饭店业的推动;当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600-1000美元的阶段时,主要靠运输、仓储和邮电业、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推动;当人均收入进一步上升到2000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时,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推动作用继续增大。上述规律符合中国的事实。当然,由于通货膨胀、汇率等的变化,其数据可能不再精确是2000美元。但其服务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却是共同规律。
结论
运输、通讯、银行、教育、保健和公用事业等服务业是每个国家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上述服务业部门有助于解决“瓶颈”问题,形成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服务业要大量应用新技术,促进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并指引新技术发展的方向。例如运输和仓储业就直接融合了运输工具、仓储管理和FRID技术、GPS位置定位技术、其它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广西北部湾必须大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服务业也类似于公共品,其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可以大大反作用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是金融、保险、房地产、贸易、个人服务、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等。这些产业的发展要制定十二五规划,通过内引外联等方式来提高服务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需要引进大量医疗设备和培养一流的医生。贸易方面需要大量东南亚语种的复合型人才、银行的大力支持和有贸易经验的人才。教育方面要增加投入,改革运行机制,引进一流人才。
北部湾地区服务业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教育、医疗、娱乐、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不断上升,反应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金融、交通、通讯、商业及零售业等,反映的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此外,北部湾旅游业的主要游客来自珠三角和东盟,要通过品牌设计、打造与竞争,将品牌扩展到全国各地。
青山湖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5.7亿元,可比增长15.8%,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4.1亿元,可比增长6.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增长速度分别为14.7%、29%、12%、12%。全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调整为0.9:77.2:21.9,由此看来,服务业已经成为青山湖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低,发展相对落后。其中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可比增长12%,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5.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增加值0.17亿元,可比增长19%,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0.5%。
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业“三化”程度不够高。一是市场化程度低,除了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外,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市场准入障碍比较严重。二是产业化程度低,随着第一产业的萎缩和第二产业的凸起,我县第一产业出现生产能力和劳动力过剩和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增幅过快的状态,而第三产业还处于“低、小、散”的状态,未能形成产业化经营。三是开放化程度低,服务业发展初期一味面向区内,发展到现在严重制约了服务业发展的开放程度,由于缺乏与省市国际同行的竞争,服务业整体竞争力相对薄弱。
2、服务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现代服务业内部构成看,金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三大行业,这三大行业在我县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取而代之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少数传统行业。反映出我区的服务业仍处于低层次发展水平。这不仅与现代化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更不能适应产业发展提升的要求。而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内部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仓储业中,目前为止物流业发展滞后,无论是组织结构、企业规模、运作模式,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企业少、规模小、档次低、技术装备落后的特点,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货物配载业务形态,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缺少区域性大企业支撑,物流设施利用率比较低,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些特点显然与我区作为工业强区的身份不符。
3、服务业竞争力不强。主要是因为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不够,在要素资源环境竞争力(包括人才要素、资本要素、科学技术、自然资源要素、生产要素成本)、产业关联度(包括产业集群环境和产业服务环境)、城市区位竞争力及本地需求规模和质量等服务业的基础竞争力不强。
服务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业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地位上将最终取代第一、二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服务业的兴旺与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服务业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展服务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社会都来关注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当然,加快服务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和代替第一、二产业。从全区看,工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能动摇,还需进一步优化。加速服务业发展,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全区服务业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其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2、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要保持服务业较快发展速度,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是关键。因此,要坚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要把投资重点放在商贸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教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符合发展趋势的新兴服务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更好地吸引资本、技术,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部门,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3、推进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对于在建的重点项目要加大督察力度,及时跟踪和掌握项目进展情况。针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召开各类协调会,帮助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服务业的加大投入和有效投入,确保按计划完成目标任务,这对改善我区服务业环境,实现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加强人才培训,建立合理的培训机制。服务业的发展,人的素质是关键。需要将服务业人才政策提高到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多渠道竞争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强化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营造服务氛围,完善服务功能,为服务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全面提高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产业经济理论表明,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可以为发展新技术产业提供创业的氛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与现代工业制造业形成互动的机制,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支撑。特别是对于都市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更为凸现。随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人类社会正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现代服务业重要性日渐凸显。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推动这种转变的动力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即佩蒂克拉克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通过对世界各国各类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变化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证明和完善了佩蒂克拉克定理。世界经济史也表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发达的经济都有很高的服务业就业人口。截止到2000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62%,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43.5%,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2%,22个高收入国家为65%;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为60%至78%,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至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至45%。
[关键词]经济服务化 ;产业关联 ;产业升级
一、发达国家有关经济服务化的争论
二战后,美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成为实现经济服务化的国家。Fuchs[1]在对服务业开创性研究的一本名为《服务经济》(“The Service Economy ”)的书中如此预言:起源于英国,随后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发生的就业从农业向工业转移的现象是一次革命;同样,起源于美国,实际上在各发达国家也能观察到的就业从工业悄然向服务业转移的现象,也将是革命性的。如其所料,以服务业就业的占比达50%以上为衡量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成为了服务型经济国家。如今,发达国家增加值和就业的70%更是已经由服务业创造,经济社会运行的关键特征也越来越知识化、信息化和无形化(Maroto-Sánchez,2012)。但这是否表明服务业经历了真实增长,以及是否应该因此重视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争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9003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JC790245)。首先,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高比重表明其经历了真实增长吗?Baumol 、Blackman and Wolff(1991)坚持认为服务业存在成本病,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上升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提高,如果换用不变价衡量,服务业的相对比重不变甚至有轻微的下降( Baumol,2001;Summers,1985)。可是,这无法排除因大量服务业不可测量而可能发生低估服务业发展的情况。随着越来越多的对大量无形要素及其产出的重新定义和测量方法的开发与改进,近期有关服务业研究的重要文献对此提出了质疑。例如,Illeris(2005)论证了服务业对总GDP的贡献确实随时间不断增长;Schettkat and Yocarini(2006)认为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兴起既非价格效应也非制造业的服务外包所致,而是由家庭服务的不断专业化、市场化带来,发达国家的就业向服务业转移确实是一种需求的真实转移。
其次,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受到重视吗?一些经济学家比较极端,以Gershuny(1977)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们彻底否认服务业增长,他们认为所谓的经济服务化只是高赋税福利国家的神话,实际上,只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时错误地对服务业进行定义导致的统计假象。如果使用最终产出而不是按工作属性来分类衡量服务业的话,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Jansson,2009;Gundlach,1994;Hammes,Rosa and Grubel,1989)。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们干脆继承了Smith (1776)的服务业属于非生产性活动的保守思想,认为服务业本质上是寄生性产业,尽管其有助于实现其他产业的经济价值,但其本身并不创造任何财富(Peck and Tickell,1991)。对于这种不尊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现实并刻意轻视服务业发展的陈旧观念,Greenfield[2]辩驳到:服务业其实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将服务业简单分成生产者服务业和消费者服务业,这一点便不难看到。前者的生产率增长较快有目共睹,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革命说到底也是一种发生在生产者服务业的现象;即使仅看消费者服务业,将如今的沃尔玛公司或相似规模企业与300年前的夫妻店同样服务消费者的效率比较一下,其惊人的生产率增长速度也显而易见。
可见,虽然对服务业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分歧,发达国家的财富创造,确实已经由依赖有形产品生产,正加快向技术研发、知识创造以及其他无形资产与离岸服务外包的依赖转变,生产业取代制造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创新源泉。
二、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动因的研究与启示
尽管服务业主导发达国家的部门结构,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竞争战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不争事实,持续至今的经济服务化的动因却一直是摆在经济学家们面前的未解难题。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第三产业化”的动因较多,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归为以下 四大类:
(一) 收入增长论
收入增长论也被称为需求偏好假说。从最终需求角度解释服务业增长的先驱是Clark,[3]他和Fisher[4]率先使用恩格尔定律来研究消费者需求,认为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并据此认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者的总需求结构中,制造业产品的需求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后续的很多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支持,如:横截面上进行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服务业比较时,相对于穷国,富国服务业的产值、就业比重确实更高(Samuelson,1964;Bhagwati,1984;Francois and Reinert,1996)。时间序列上,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国服务业的比重确实也稳定上升(Appelbaum and Schettkat, 1999;OECD,2005)。
但是,随着人们对服务业发展认识的不断提高,收入增长论也越来越多地遭受到多方面的质疑:(1)Summers(1985)基于横截面数据,考察了不同国家的收入水平和服务业支出比重的关系,发现以名义价格衡量的服务业比重与收入水平之间虽然呈正向关系,但以购买力平价表示的各国服务业实际产值比重却几乎不变;(2)Messina(2005)发现,横截面上各发达国家间收入水平相似,经济服务化程度却差异较大,对此,收入增长论也束手无策。因为,没有理由认为相同收入水平的不同国家,其消费者偏好的结构会不同。而且,如果考虑到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相对价格,服务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对服务业发展的正向效应,能否抵消需求价格弹性的负向效应,也有待进一步验证;(3)Gershuny (1978) 和ten Raa and Schettkat(2001)甚至发现与收入增长论相反的现象:前者调查了英国6年的家庭预算情况,发现由于家用电器对人工服务的替代作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英国在这些年份中个人消费服务反而下降了;后者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实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轻微地下降,对服务业的需求却一直稳步增长。除此之外,收入增长论暗含的两个假设也备受诟病:一是假设服务业全部由最终消费服务组成;另一个是与下文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假设一致,将服务业作为一个统一的大类考虑,认为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率较低,而实际上,服务业各细分行业性质迥异,很多生产者服务业的生产率并不低。
(二)服务业生产率相对滞后说
从供给层面寻找服务业扩张的决定因素,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Fourasti′e(1949),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鲍莫尔(Baumol)成本病理论的提出,服务业生产率相对滞后说才逐步取代了收入增长论,成为服务业扩张的主导性解释(Baumol,1967,1989,2001;Baumol et al.,1985 )。
Baumol[5]构造了一个简单的两部门单要素双产出模型,假设经济体由技术相对进步和滞后的两部门组成(分别对应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劳动作为唯一投入要素,分别生产物品和服务。那么,部门间生产率的非均衡增长将导致资源从制造业重新配置到服务业,服务部门价格上升,其名义产值和就业比重也将持续增加。如果服务业占总社会的实际产出份额相对固定,经济增长最终趋于停滞。因其预言经济增长最终趋于停滞,Baumol假说也被称为滞后论(the stagnationist argument)。与此同时,Fuchs(1968)最早在实证方面探究引起美国服务业就业较快增长的原因。他基于美国1929-1965年服务业数据进行计量分析,认为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是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迅速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从而,从实证方面与Baumol形成呼应。
随后,诸多学者对以上Baumol-Fuchs假说进行了验证。根据验证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检验服务业比重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负向关系;另一类则检验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的生产率是否确实滞后。根据检验服务业比重提高与经济增长间是否存在负向关系的结论,可以将他们划归为两个阵营:悲观论(Julius and Butler;Stiroh等)和乐观论(Rowthorn;Griliches;Oulton等)。悲观论者对发达国家的实证检验发现,发达国家服务业部门生产率增长率低于其他部门(Wlfl,2003,2005,2006),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服务业的产出比重和就业比重又确实在稳定地上升(Julius and Butler,1998),因此,经济增长最 终会趋于停滞。最先对滞后论(the stagnationist argument)提出质疑的经济学家是Rowt horn、Ramaswamy等。Rowthorn and Ramaswamy (1997) 否定服务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低于其他部门。Griliches(1992,1994)特别强调了服务业生产率增长存在测量误差,因此,服务业部门真实的生产率增长率可能并不低。Oulton(2001)发现滞后论逻辑上成立的前提必须是经济体生产出的产品均是最终产品,这与现实不符,如果考虑滞后部门生产的产品是中间产品,总产出的增长就不会停滞。最近的实证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至少在一些发达国 家,如美国(Bosworth and Triplett, 2007)和欧盟(Maroto and Cuadrado,2007),服 务业相对生产率滞后论并不成立。
总之,对于服务业的生产率停滞假说至少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争议。首先,在服务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1)因为服务业对创新和知识具有溢出效应,需要综合考虑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作用(Gallouj,2002);(2)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下降的结论仅在服务业部门提供的产出是最终产品的情况才成立,如果不是,经济增长仍可持续。其次,在服务业生产率是否滞后方面:(1)由于通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大量使用,并非所有服务业部门都是停滞部门,①而且,不少国家正致力于促进服务业技术进步(O'Mahony and van Ark,2003);(2)由于定义与测量问题,服务业的生产率可能被大大低估。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将 服务业作为一个总体来探讨它的性质时,目前使用的仍然是微观分析方法(Brynjolfsson,1993)。
(三)产业关联论
产业关联论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分工论”(也有称作中间需求论),但直到本世纪初期,产业关联论才初步形成。
从产业关联视角解释经济服务化,最早是强调作为中间投入要素的生产者服务业的重要性(Elfring,1989;Rubalcaba,1999)。格鲁伯和沃克(1993,中译本)、Fuentes(1999)等分别对加拿大和西班牙的服务业增长做了实证分析,他们证实了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上升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增长的关键。Oulton(2001)和Fixler and Siegel(1999)率先从理论上证实了中间投入服务业的生产会导致经济产出和就业结构的变化。Pilat and Wlfl(2004)敏锐地觉察到,中间投入服务业的大发展可能表明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对经济结构变迁的重要作用。Wlfl[6]直接断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Savona and Lorentz(2009)对欧盟1960-199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 了研究,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发达国家对生产者服务业(特别是密集型服务业)需求的增多主要来源于其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变化。
但是,因为两个原因,在解释服务业发展时,明显而重要的产业间的互相依赖关系,至今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Greenfield,2002),导致有关产业关联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研究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一是,随着生产系统的适应性增强和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全球配置资源,“分工论”直接促进了外包特别是服务外包的高速增长,这引发了作为发包方的发达国家对其可能增加本国工人失业和工资下降的巨大担忧;二是,产业关联论沿袭了其早期思想,强调作为中间投入要素的生产者服务业的重要作用,而人们普遍认为将服务业分成生产者服务业和消费者服务业,从而突出中间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关系重要性的做法,实际上等于承认了,服务业部门如果不能对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做出贡献,就是非生产性部门这一陈旧观念。这 显然不能被认为应该重视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学家们所接受。
实际上,不仅中间服务业和制造业具有天然互促的关系,货物和服务最终产出之间也具有天然的联系并且彼此依赖。一般来说,服务需求增减变化都必然带来制造业产出的相应变化,最终服务不同,带来的制造业产出增减也不一样,可以为零,也可以较大。譬如,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多必然带来医院建设和医疗器械设备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就非常多;而理发服务需求的增加必然要求相应的理发屋、剃刀等货物投资的增多,但这种引致投资就相对较少。可见,完整理解产业关联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能更好地理解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动态,同样,也能说明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诸多经济问题。而且,对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业的服务外包和离岸外包会增加失业并降低工人工资的担忧也为时尚早,因为,服务功能外包对经济的影响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需要更全面地进行综合权衡与评价,更何况,产业关联除服务功能外包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互动方式(Antràs and Helpman,2003;Grossman and Helpman,2003)。
(四)其他因素论
进入90年代中后期,传统的用收入增长和服务业生产率滞后作为经济服务化解释已无法解答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变迁的现状和差异。特别是考虑国别间服务业各组成部门比重大小的时候,即使在收入水平相似的发达国家间,差异也极为明显。如果再将OECD国家同美国进行比较的话,OECD国家普遍较少的实行服务外包,却与较多开展服务外包的美国有着同样高服务业比重就更难理解了。OECD(2000)因此尝试用产业关联之外的因素来解释服务业发展状况,譬如:认为国别间在女性参与率、福利规模和覆盖程度、政府管制松紧和贸易专业化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对服务业的发展差异发挥了重要作用。Maroto-Sánche[7]将这些因素概括为制度、文化与社会变迁、政府角色等对服务业发展发生的作用,并简称之为组织变革的力量。其中,(1)政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反映在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业的供给者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上,也反映在政府对服务业自由化过程的管理和管制对服务业的促进上(Francois and Schuknecht,1999;Vittadini and Barea,1999);(2)诸如产品的市场管制、工会和工资协调系统等的立法和制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也很明显(Messina,2005);(3)社会变革导致私有机构的增长也促进了专业化服务业的发展(Wirtz, 2001)。类似的这种其他因素还可以罗列出许多:提供兼职/临时工作机会的多少、户籍政策、人口变化、通信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全球化水平等。
其他因素论强调的因素纷繁复杂、相互交织,着重点明显而普遍地表现为重视培育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因此,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很难成为解释服务业发展的主流。
(五)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研究的启示
可见,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第三产业化”的动因仍然处在不断地探索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经济服务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的产业关联因素在长期中被不公正地忽视了。这启示我们要促进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必须把焦点转移到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联关系上来。那么,中国的产业关联现状如何?它能揭示中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吗?
不幸的是,国内一直是将产业关联与服务业割裂开来分别进行研究,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对转型期自己国家产业发展现状认识上的前后矛盾:一方面着重解释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的中国悖论是目前有关我国产业结构研究的热点问题(江小涓、李辉,2004;郑吉昌,2004;裴长洪、夏杰长,2005;白重恩,2007;江静、刘志彪,2009);②另一方面论证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良性互动也成为我国产业结构研究的热点课题(李江帆,2004;陈宪、黄剑锋,2004;顾乃华等,2006;高觉民,2011)。其实,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指服务业由于本身特性所导致的比重提高,如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需求收入弹性高等;间接原因指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与制造业部门间的强依赖关系有关。伴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深,产业间彼此依赖加深了,工业化对中间投入的生产者服务业需求增加了;而且,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也进一步促进了公共/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如果认同中国服务业落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强烈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无法理解的;而如果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确实存在积极互动,服务业落后的结论便难予合理化解释。
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研究分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在解释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中的中国悖论时,一方面,众多学者对我国服务业发展落后原因的解释还停留在传统的需求偏好假说和生产率滞后假说层面上;另一方面,一般而言,只有到了工业化中期,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良性关联关系这种内生性力量才会上升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而学界就我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尚有分歧。因此,众多学者在解释我国服务业落后原因时,忽视了对产业间互动视角的探究。笔者认同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我国服务业落后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在第一轮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全球化是以不适当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GVC)底部,制造业全球化的同时,服务业是本地化的,二三产业间本该有的内生性良性互动关系被人为割裂了,从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实际上对服务业比重的提高起了抑制作用。在论证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时,后一研究不仅未将其纳入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阶段来综合考察,也错误地使用了数据和变量。也就是说,学者们在论证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时,普遍使用的是包括了进口和出口的总投入-产出系数而非国内投入-产出系数的方法,基于此所测算出的产业间关联只能反映潜在的服务业(我国和国外之和)与制造业的互动,而非我国国内产业间的实际互动。这种被错误论证的潜在的产业互促,实际上证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以国际代工为特征的制造业的发展牺牲了本国资源,拉动了别国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的其实是发达国家的服务需求。说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以牺牲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为前提,而我国的“世界加工厂”地位也是建立在世界发达国家高级生产者服务业高度发展和制造业生产的非一体化基础之上。正如Rowthorn and Wells (1987)提醒的那样: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析一国产业结构时不能仅着眼于国内需求的分析。
三、结论
综上,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服务型经济国家,在这些国家,生产业也已经取代了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创新源泉,但其动因仍然不完全为人所知。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动因的传统解释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发现:发达国家经济服务化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解释包括了服务业相对低的生产率增长率和收入增长导致对服务业最终消费需求的增多;最新的研究强调了产业关联、创新、市场化、政府作用、国际贸易以及制度、人口、地域与社会等的变迁因素;诸因素中,产业间明显而重要的相互依赖的关联关系在服务业兴起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被忽视了;值得注意地是,过去忽视从这种视角探究中国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导致了学界对我国转型期产业发展现状认识上的前后矛盾。
注释:
①Rubalcab and Maroto(2007)认为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服务业部门生产率相对滞后,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服务业具有与制造业相似的生产率增长率,有些甚至更高。
②关于中国的第三产业落后有不同声音,代表性观点有三类:一类以岳希明、光和许宪春为代表的统计误差低估论(岳希明和光,2002;许宪春,2004);第二类以魏作磊为代表的发展阶段正常现象论(魏作磊,胡 霞,2005);第三类以李钢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比例过高论(李 钢等,2011)。
主要参考文献:
[1]Fuchs,V.R., The Service Economy[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2]Greenfield, H., Letter: Curing“Baumol’s Disease"[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2005, 25(2).
[3]Clark,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Macmillan: London., 1940.
[4]Fisher, A.G.B., 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M]. MacMillan & Co. Ltd., 1935.
[5]Baumol,W.J., Macroeconomics of Unbalanced Growth: The Anatomy of Urb an Crisi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7, 57(3).
一、在思想认识上突破,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
一是进一步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迫切需要的意识。湖北目前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有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偏重的工业结构,支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而湖北恰恰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突显,要改变经济不合理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二是进一步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的意识。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虽然湖北省的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特别是淡水、土地、矿产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瓶颈的制约,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据有关测算,生产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如果生产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即可至少下降1.5个百分点。
三是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迫切需要的意识。虽然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但提升制造业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作为支撑,这一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业越发达,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目前,湖北制造业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的阶段,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保证。
四是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就业迫切需要的意识。服务业具有门类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三个产业中,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有较强的“带动劳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税收”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湖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是“三分天下”;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占了“大半江山”。
五是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迫切需要的意识。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湖北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制造业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湖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商贸、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需求。
六是进一步强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迫切需要的意识。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湖北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要构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立足湖北实际就是要发挥“两通优势”(交通优势与流通优势),切实让时间缩短、让空间拉近、让流动加速,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必将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在空间布局上突破,重点建设“六大区域”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制定的、旨在促进湖北振兴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即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业中心区、三个生产业功能带,实现全省现代服务业有重点地、协调地发展。
一是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二是建设两个区域业中心区。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两个区域业中心区。
三是建设三条生产业功能带。一条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业功能带。一条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的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业功能带。一条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及武荆高速、长江的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业功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