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乡村旅游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的作用

第1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NGOs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任务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思考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 论新农村展示设计对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试论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06-15.

[2] 陈佚生,张存立. 合山煤矿的前世今生[N].南国今报,2010年5月13日第35版.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合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Z].(桂政发[2010]35号).

[4] 合山市政府.合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EB/OL]. http:///show.asp?id=862.2011,12,20.

[5] 何志文,吴海强.合山,让红水河俯首折腰的山城[J].广西城镇建设,2011(4):89-93.

[6] 马鸿斌. 2008广西合山赏石节、柳州国际奇石节文化之旅[EB/OL]. http:///u/2371.shtml.2010-01-14.

[7] 合山市旅游局.合山市旅游局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0,03,21.

[8] 吕敦玉,周建伟,余楚,等.开发建设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5):6-9.

[9] 王建喜.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166-169.

[10]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2):75-78.

[11]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2(2):28-31.

[12] 宋瑛.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4):107-111.

[13] 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179-181.

第2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乡村城市化亦称乡村城镇化,体现的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乡村城市化是一个复合的动力系统,工业化是城市化初始阶段的主导推力,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的“双重转型”的不断推进。乡村城市化已经与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的改革紧密相关,超越了工业化的范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探索和优化乡村城市化的动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命题。旅游开发是近些年来乡村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及动力系统,科学审视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进而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不仅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控城市化动力机制,科学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影响研究述略及效应评析

旅游活动对地区的影响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行为的空间移动,这一动态的移动过程带来的影响层面主要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这也解释了现有相关成果的研究视角源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三个学科的原因。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本身由三个主要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体,Smith(1978)认为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Doxey(1976)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而旅游影响机制的效应研究,则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他认为旅游者数量、类型和发展历史是影响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决定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响,进而奠定了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的基本基调,即从旅游地主客关系的角度探讨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辅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日趋复杂的研究框架。这种倾向性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198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地理学界关于旅游影响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分析方面,且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一类型的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

1963年,人类学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的论文,标志着人类学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全面兴起。人类学视角的研究重点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三个不同视角进行深入探究,认为旅游过程是旅游者与东道主进行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学的视角则主要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英国社会学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旅游现象和非旅游现象(即日常实践和‘正常社会’)的对比研究,来揭示本来不易为人发觉的‘正常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这是建构旅游社会学的基础素材之一,通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关注,学术界对旅游社会学涉及的论题主要包括:旅游活动过程的特征、接待地社会压力的成因、旅游业发展对接待地社会的影响、旅游与风情民俗资源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旅游者群体及其与接待地关系、旅游的现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体、个体和旅游系统等等。

从旅游影响的三重学科剖面(图1)的研究态势上可以看出,旅游影响的空间概念体现在居民和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现象形成的空间感知和心理体验。旅游经营带来了目的地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加剧,这显然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度变革;在本地文化与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机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点与外来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难以化解的矛盾,这种交织的过程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修正。

三、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

(一)旅游影响视角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步向城镇地区转移和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表现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趋势加快,各类城市形态不断出现并得以丰富和完善。从本质上讲,城市化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视角,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处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层次。

乡村城市化的传统模式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推动城市化过程所需的动力的产生机制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制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是一个综合体系。无论是学术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还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机制等,乡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发生机理,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在响应产业非农化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和组织来促成的。乡村城市化的路径一般从乡村工业开始,通过发展乡村工业,让农民直接享受到工业、非农化的利益,进而逐步实现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始终是乡村城市化的基本准则,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城市化的利益相关者。

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八重动力(图2)。其中,宏观层次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观层次的动力集中体现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各个层面的政策与制度措施的推动。微观层次的动力相对复杂,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即农民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变化、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加快,以及旅游影响带来的促动。这一动力体系在市场机制和城乡互动的交互作用下,乡村地区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聚落结构以及制度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非农人口比重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们聚居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面临新一轮的重构等。

旅游影响对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上,旅游影响并非推动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其潜在的作用显然也不能低估,判定这种作用的程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乡村产业结构形态决定着旅游对城市化的贡献程度,依托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的乡村地区,旅游影响显然是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2)旅游影响的作用机理应从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视角加以解读,以往的诸多研究多是从目的地的视角加以分析探讨,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乡村地作为客源输出地,将会加速农民对旅游的认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响对乡村地区而言,是一个复合的影响系统,将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动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应是一个各种要素兼顾并能保持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而单纯的工业化催生的城市化现象显然达不到这种效果。简而言之,旅游引发的城市化能够对其他产业形成的城市化发挥补充、提高和优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响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构成

城镇的发展基于两种动力,一种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种是离心扩散的力量。一般说来,城市发展的向心过程和离心过程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但是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为主,中后期则以离心扩散的力量为主。自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在乡村旅游开发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中,其中的形成机理愈发复杂,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特点日趋明显。

1旅游消费观念的异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基础动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休戚相关。闲暇时间、非必要性开支和旅游动力是产生旅游意愿的三个条件。旅游活动的初期形态多是以观光游览为主,之后开始向休闲、度假、体验、健身等方向转变。当城市旅游、知名景点景区成为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普遍载体之后,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旅游者关注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其独特性优势开始成为旅游业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问题不能忽视这一前提条件。

2文化生态的异质性是乡村城市化的原发动力。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动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发生作用,使城市经济转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为城市化的原动力,使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其发生质的飞跃[22J。旅游对乡村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乡村文化生态的异质性优势。乡村聚落景观的独特性、乡村消费文化的生态性、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本真性等优势已然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带动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相关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与完善。

3政策效应和开发成本是乡村城市化的诱导动力。自199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题。其中,1995年的“民俗风情游”、1998年的“华夏城乡游”、2002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结合近一段时期“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地纷纷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形式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在政策效应和市场机制的层层推进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开发优势,在规划要素、土地成本、劳动力、相关政策等方面容易获得额外的“关照”,开发成本的经济性也对乡村城市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4乡村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中,旅游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特殊因素。乡村地区为加快旅游开发而衍生出多种产业要素,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设了新环境,相比较于进城务工等异地转移方式,乡村旅游对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既是一种高效的就地转移,同时也是相对于农业生产周期的错峰式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结果是,以旅游业为载体的城市化现象开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将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引入农村,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乡村的民主管理。同时,当传统的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化驱动模式面临发展中的瓶颈时,旅游将成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水平提升的优势产业。

由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文化生态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开发特点以及政策导向和基于乡村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方面共同构成了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基于旅游影响的乡村城市

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

乡村旅游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为载体,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学习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也是研究旅游影响下乡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一)乡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表现

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因旅游开发而引起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村聚落生态变迁的动态过程。旅游开发给乡村城市化带来了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乡村人口由原来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不同程度上相对集中的各类城镇集结,乡村空间格局发生显著改变。二是乡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发生明显转变,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在吸引大量旅游者的同时,外来的定居人口也逐渐增多,城镇化程度不断得到加强。三是乡村聚落景观发生明显变化,各种旅游接待设施的建造与完善,在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景观人工化、异域化、旅游地风格主题化和商业化等现象的加剧。

(二)乡村城市化效应的程度界定

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的六大产业要素,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样有明确的体现,这种消费网络结构的形成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乡村旅游引发的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适度城市化能有效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都会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城市化程度的分析正是在这三种情况下寻求平衡。

(三)旅游开发引致的乡村城市化效应表现

1适度城市化。适度城市化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乡村地区的各类资源,加快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经济发展发挥助推作用。其次,适度的游客规模可以加强乡村社区的内外文化沟通,合理改善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态,对改进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等有很大促进。第三,城市化促进了乡村地区产业结构转变,加快由传统农业向非农业产业转变,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第四,有效促进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地转移的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因进城务工等转移类型引发的乡村空心化等问题。

2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源是对乡村地区的“过度保护”,一些地方从节约投入的角度出发,认为乡村地区的所有现象和行为都可以成为旅游活动的吸引物,“脏、乱、差”的旅游环境、缺乏专门治理的旅游接待设施等容易让旅游者望而生畏,这显然背离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初衷;城市化程度不足还会给乡村居民带来身份上的“优越感”,思想上的“固步自封”使其很难关注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愿意接近或者是纯粹出于利益角度的粗放式旅游经营行为很难获得旅游者的认可。同时,这种滞后效应使得乡村旅游难以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农村地区社会分工不充分,农民就业环境很难得到改善,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3过度城市化。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过度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破坏乡村地区的聚落结构和生态景观

在经济特征和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乡村存在着种种居住方式和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是乡村地区聚落形态的特色和精华,而不少地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臆想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新建或改建一些与当地乡村聚落景观差异很大的接待设施。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将古建筑推倒和盲目改建的现象,导致了个性化的“乡村性”向同质化的“城市性”演变的现象。

(2)乡村地区民俗文化舞台化、娱乐化倾向加剧

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尽管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但事实情况是,不少地区一直缺乏科学的开发思路。乡村旅游“急功近利”的开发套路使得许多旅游地尽可能地用舞台化的形式、娱乐化的方式把当地文化呈现给游客,这种人为的文化表现形式使游客与当地社会隔离开来。这种做法积极的一面是使游客对乡村居民和文化的探究压力减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文化;消极的一面是让旅游业蒙上了文化优越的色彩,表现的内容也多是乡村文化的肤浅形式。

(3)商业化带来了乡村居民的边缘化

根据巴特勒旅游地生命生命周期理论,乡村旅游在进入发展阶段后,政府政策的倾斜、游客量规模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从利益相关的角度看,政府、投资者、居民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三方利益主体。在这一博弈环境中,地方政府的初衷容易被市场化的运作路径所左右,投资者由于资本话语权会始终保持较强的谈判能力,乡村居民多处于一种边缘化境地。乡村居民主体地位的模糊,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商业化带来了居住成本的增加,不少环境优美的乡村地区,旅游开发之后的显著变化是地价攀升或房价飞涨,乡村居民往往无力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二是乡村地区淳朴的文化气息开始被外来文化所浸染,乡村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异,传统乡村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

(4)乡村地区出现了逆城市化的倾向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等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卫星城等乡村地迁移。乡村旅游成为承接这种转移“任务”的载体。乡村居住环境的优势、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大了城市景观对乡村景观的影响,这种“侵蚀行为”使得不少乡村的“城市性”特点越来越明显。

五、乡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调控对策

(一)科学规划开发区域。营造乡村氛围

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要树立“区域——城市——乡村社区——乡村旅游地”的多元开发维度,从“资源——产品——市场”的互动层面来规划开发区域。参与乡村旅游规划的人员应包括旅游地理、经济管理、人文历史等学科背景的专家构成,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指导思想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或概念性规划。在此基础上,乡村景观资源应由景观园林、建筑等专业人员来完成规划的空间设计和景观布局。乡村旅游的景观应从体验的角度出发,通过个人体验的作用使“景”与“观”和谐统一,营造一种天然意趣、田园诗化的独特乡村氛围。

(二)重塑乡村文化形象。凸显乡村优势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意保护好“乡村性”的优势是避免过度城市化问题的前提。为此,首先要依托乡村既有的空间布局对乡村进行规划和建设,防止破坏乡村“原生态”特质的粗线条模式。其次,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乡土文化、乡间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神秘性”。城市化的旅游规划往往是一类“公园化”、“广场化”、“舞台化”的模式。在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进程中,消除和避免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从乡村旅游地的地脉和文脉出发,本着生态循环、文化保护、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来开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和设计。

在开发过程中,应从当地众多的旅游景观中发掘出最能代表地方文化的文化景观并从中提炼出主题,以主题为基础进行特色分区。通过对不同区域的非具象和抽象的规划设计,用具象的形态生动地表达出特定的景观形象。在乡土建筑风貌的塑造中,建筑风格应结合当地乡土建筑特色,避免不合理的异域文化侵蚀乡村聚落景观的原始风貌。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延伸旅游效应

乡村地区在确立了旅游开发的主体地位之后,合理设计和调整产业结构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命题。首先,加快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的推广。其次,科学调整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类型,地方政府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设置“门槛”,强化基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准入制度。乡村旅游是当地产业链条的主体,如掺杂其他工业元素,特别是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工业项目很容易失去本真,从而产生“一损俱损”的局面。第三,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要求,合理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政府应把一些小城镇按旅游集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其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同时,依托这些农村小城镇发展旅游商贸流通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与销售等,使小城镇成为承接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中转站。

第3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第4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现代乡村旅游是当今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它的发展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格局,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说的乡村旅游就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农业旅游等。在我国不断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前景。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人才资源。在我国广大的乡村,对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的人主要是村干部或者农民。这是因为大多数人才不愿意呆在农村,他们更希望在大城市中发展。在这种价值导向的作用下,农村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文化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农村中从事此项事业的人严格来说并不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因此,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难题。不仅如此,从事乡村旅游业的非专业人才还给乡村旅游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一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影响着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二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不高。比如,在为游客讲解当地的某一风景名胜时,由于导游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这个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因而就会出现无法为游客讲解的尴尬局面。三是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使得乡村旅游缺乏发展后劲。事物的发展都具有继承性的特点,乡村旅游缺乏专业的人才,后续力量也得不到补充,因而其发展后劲不足。

(二)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不够科学。营销策略是现代营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经济项目的发展。基于这一点,营销策略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值得被重视。然而,从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乡村旅游在营销策略上还有待改进。营销策略上的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乡村旅游对自身发展的定位出现偏差,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只是以短期收益为建设目的。在这种短视经营理念的指导下,旅游项目的建设自然就出现了粗造滥制的情况,在质量上没有保证,同时也没有将乡村的特色发挥出来。第二,乡村旅游对市场的定位不够科学。我国当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任何经济发展体都要以市场为导向。而许多乡村旅游项目在营销策略上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有的甚至是盲目建设,造成旅游项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最终旅游项目无人问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存在着片面性,基本上是偏向自然资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关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思路没有打开,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自然资源上,而没有考虑到人文资源如民俗活动等也是增加旅游项目吸引力的因素。

(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缺乏市场意识。市场是最终实现经济目的的载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步走向了正轨。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归入市场机制中,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现有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所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人普遍不具备市场意识。一是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足。市场属于经济学的概念,他们能够对市场加以浅层次的理解,但是却无法深入理解农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二是从业人员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的作用,因而在经营中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可以发挥指路灯的作用,因此在建设某一项目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明确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样才能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然而,很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三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建设缺乏品牌观。品牌是影响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知名度越高的品牌,它的市场占有率就越大。而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品牌几乎没有关注,长期的发展下,也只是形成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旅游项目,真正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没有出现。在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一)文化营销概述。文化营销是一种基于文化消费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他们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这种需求就促使文化营销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在文化营销方式的引导下,一方面消费者的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经营者通过对消费者进行价值引导等,达成了销售产品的目的。可以说,这种营销方式满足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两方面的需求。在第三产业逐渐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营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领域中得到认同与应用,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因此,可以把文化营销作为观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视角,为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找到更多的路径。

(二)文化营销视角下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路径。

1.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要以乡村文化为依托。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道路比较狭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行业很容易出现同质性的产品或服务,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就要为自己的产品及服务增添一些异质性的东西。对乡村旅游业来说,乡村文化是最佳的选择。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定位与相关产品的设计上,可以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异质性,使它能够与同行的其他旅游项目区分开来,而且还能使旅游项目具有当地的特色,从而增加了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为此,乡村旅游可以在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一些富有农家特色的内容,比如将当地特有的民俗节日作为旅游项目的建设主题,也可以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施等作为人文景观进行推广。

2.把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作为扩大乡村旅游经营规模的手段。乡村旅游之所以只能以小规模的形态存在,就是因为旅游项目没有形成品牌,而品牌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宣传。在现代经营理念中,宣传是提高产品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只有使产品在市场中具备相当的知名度,品牌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规模,就要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一方面,要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包装。好的产品如果得到包装就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乡村旅游项目同样如此。对此,乡村旅游可以选择与民俗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提升旅游项目的档次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介质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宣传与推荐,使更多的人知道乡村旅游项目。

四、结语

第5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集聚城乡资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利器。市旅游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安置区移民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推进国家统筹城乡旅游产业发展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的日臻成熟。市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综合效益十分明显,统筹城乡旅游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其关联带动性。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一业兴,百业兴”带动作用。对城市发展而言,其直接涉及旅行社、饭店、交通运输、零售餐饮等多个行业,间接带动食品、纺织服装、木材造纸、金融、保险业、娱乐服务等产业。对农村发展而言,旅游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发展旅游经济,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将农业产业与第二产业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为依托,开发旅游休闲产业。

二)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社会就能增加57个间接就业岗位。旅游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强。市统筹城乡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750万人,这部分劳动力大多知识层次较低,掌握的技术较少,这决定了短期之内不可能进入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而旅游业涉及的领域广泛,对人才的需求也多样化,根据行业门类和岗位层次的不同,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旅游业既需要一些高学历、高知识的管理规划人才,也需要提供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力。而且,简单劳动力需求量往往比较大,这样还可以照顾到再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另外,由于一些景区运营的季节性很强,相关岗位会有一些阶段性和流动性,使得一些岗位的弹性很大,能够以更灵活的就业形式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如近年来巫山县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给巫山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众多外来客商到巫山投资兴业,为区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拓宽了思路和门路。

三)开发潜力大,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建设和谐重庆的重要途径。市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构成了发展“大旅游”重要基础。统筹城乡旅游发展,一是可以发挥“大旅游”产业关联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可以发挥“大农业”基础保障作用,稳定农业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向高效发展;三是可以发挥“大城巿”带动作用,推动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建立起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可以将“大旅游”大农业”大城市”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文明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使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促进和谐我市的建设,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在乡村形成。

四)乡村旅游热潮的兴起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市乡村旅游资源多分布在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方。唯有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发挥城市旅游对“以城带乡”巨大推动作用,才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距、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通过以城带乡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才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高素质人才、投融资环境、产业政策、软件服务等方面存在困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武隆县抓住山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公路从县城通过村修到山上,村近水楼台先得月”借着旅游开发之机,村里家家户户都吃起了旅游饭”依靠“找城里人的钱”增加了收入、缩短了差距。

二、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借助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一)市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市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62亿人次,同比增长31.54%旅游总收入达917.85亿元,同比增长30.52%旅游业正在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促进消费的新热点。一是长江三峡渐成气候。年,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接待游客5374.5万人次,同比增长44.2%其中入境游客45.5万人次,同比增长43.5%二是两大品牌成功创建。武隆喀斯特地形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年山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我市为全国第一个“温泉之都”五方十泉”累计完成投资超100亿元,建成营业的12个项目日最大容量约3.1万人。三是接待能力大力提升。全市星级宾馆达到271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4家,新增9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市五星级游船10艘,新增6艘。全市旅游景区达到96家,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新增19家,达到40家。四是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央视、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电视媒体播放我市旅游新闻、专题、广告,策划推出各类旅游专版2000版。全市旅游节庆活动呈现出全国或区域性活动引领、市级旅游节庆支撑、区县特色节庆活动纷呈的基本格局。

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二)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移民地区、民族地区和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因此,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的重点是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森林公园、古镇民俗节事、景区带动型等5种模式。乡村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业,不仅具有一般率有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等特点,而且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广大农民开拓视野、更新观念、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缩小城乡差距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三)市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同时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二是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人。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旅游活动内容。三是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我市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关于对我市城乡统筹旅游发展的若干建议

第6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休闲

一、休闲旅游与乡村休闲旅游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及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趋势缘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消费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目前,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乡村自然风光游,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参与型乡村旅游,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

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科学决策

我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其掌握的资源,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发挥引导、推动作用。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涉及饮食、住宿、娱乐、交通、文化、商业等诸多部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禀赋和品质是旅游竞争力研究中的焦点并决定着旅游业的规模与质量。旅游业一般利用的是公共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和利用,如果其损耗速率超越自然或人为的更新速率,那么将严重破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的原则,在相关部门、专家和乡村利益相关者充分评估后才能进入项目实施阶段,否则不仅不会取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原生态破坏等,从而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

我国乡村地域辽阔,种类多样,有着风格各异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各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进行合理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当地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新亮点,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重游率,促进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沟域经济,建立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淳朴乡村风情的休闲农庄,让游客体验农家饭、农家景和农家院;在湖区要发挥水资源优势,开发垂钓、竹筏等旅游项目,养殖水产,让游客尽情享受山水、品味海鲜;在农产品种植广的平原地带发展园区经济,发展观光农业,让游客们在采摘果蔬中尽享劳动情趣等。总之,乡村旅游目的地要改变产品和项目雷同化、内容和吸引物单调化的局面,创新产品的特色,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服务,满足市场选择的个性化需求。

(三)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与其他地区的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另外,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本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市场容量等因素,把握好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明确各旅游区的发展重点,做到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息息相关的,要把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到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来。

(四)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

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休闲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突出地域特色文化,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位。这样有助于避免旅游开发的产品特色少、雷同性多的现象。我们认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从而使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乡村文化,有利于满足游人的不同需求,也就提升了旅游品牌的效应,最终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休闲。另外,在注重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的同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创新意识,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目前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业体系发展不成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扶持政策、资金投入、规范管理等方面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当地政府首先应该按照国家在对乡村旅游质量、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制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点标准,打造系列特色示范园区,加强行业培训、规范协会运作、开展星级评定、推动质量升级,提高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其次,政府在整合乡村土地资源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村征用土地补偿制度,协调好与村民的利益分配关系。

(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完备的基础设施,这包括道路、交通、住宿、通信等多方面,因此我们在论证开发项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有效投入及合理使用,政府应该起主要的引导作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推行股份制和多种形式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引导村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乡村旅游。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将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及其他帮扶政策结合起来,将资金捆绑使用投入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奠定资金基础。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敢于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引导中介组织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和信托融资服务,推行土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权益抵押、动产抵押等担保形式,通过土地使用、税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七)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有地方优质的服务做保障外,宣传力度的大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宣传效果好了,势必会吸引周边城市和乡村的消费者来此休闲度假。做宣传需要精心的策划,除了对内做好宣传外,我们还要加强与省内外各大媒体的合作,通过专业人士制作宣传短片,编辑风景画册或刻录宣传光盘等方式进行地方乡村休闲旅游的宣传,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开展节庆活动的形式,向外界推销我们的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展示本地方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铸造优质品牌。

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意义

(一)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发展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把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加工转化,形成旅游产品并推向市场,可以改变乡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调整农业布局,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提升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改变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调整和优化乡村的产业结构。同时,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能增加农业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另外,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当地财政收入。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改革日益深入,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各地农村都出现了大量需要转移就业的富余劳动力,城乡流动人口增加,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城乡稳定的隐患。而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对劳动力的能力较强,需要大量的基础服务人员,并且从业门槛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在当地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这将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就业和生存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障城乡的稳定和谐。

(三)改善乡村民风,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塑造农村新文化

我国的历史文化之根在农村,农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了我国乡村发展的悠久历史。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农民相对落后的文化素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仍然存在,农村新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根本性。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但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还可以促进城乡交流。游客将城市里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乡村,使村民接受现代化意识和生活习俗的熏陶,让他们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从而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消除封建残余思想,改变以往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文明的行为。同时,还能为农村带来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理念,扩展村民的人际关系,促进村民的文明意识和现代素质的提高,从而塑造新的文明乡风。

(四)有利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为了向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休闲消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必然会加速当地道路交通、村庄绿化、农田水利、景观建设、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得乡村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也会完善乡村的文化、体育、卫生、通讯等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整体建设的发展,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对接,缩小城乡差距。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适度原则,因地制宜,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投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刘邦凡,张向前.论农村休闲经济的开发与城郊休闲经济的发展[J].经济纵横,2008(08).

[2]王晶亮.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作用和意义[J].安徽农学通报,2009(11).

[3]李瑞,王义民.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4]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5]刘邦凡,施永福,王宏禹.基于PEST框架的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03).

[6]刘邦凡,王金华,周海娟.试论我国城市河湖的休闲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0(04).

[7]刘邦凡.关注休闲研究 构建和谐社会[J].生产力研究,2007(16).

[8]李继峰.休闲旅游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9]刘邦凡,刘丽波.从休闲文化看人的全面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8(10).

第7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者 行为意向 广西

一、引言

乡村旅游在国内外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广西以创建我国优秀农业旅游示范点为契机,充分利用广特的自然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开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农民生活体验旅游,促进了广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广西已建有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34家,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分布在全区14个市60多个县(市、区),其中有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还作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先进典型被总结推广。

二、行为意向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行为一词具有很普遍的意义,具体到乡村旅游上,其旅游活动即为一种特定行为,所以许多研究中的“旅游意向”即是指“旅游行为意向”。[1]行为意向是以正确的认识和丰富的情感为基础,是人的行为的直接驱动力。消费者行为意向是连接消费者自身与未来行为的一种陈述。从心理学S―O―R(Stimulus―Organ―Reaction)模式,即刺激―有机体―行为反应模式,当受到刺激,就会有反应。如果将这个模式应用在乡村旅游上,它表示的是当旅游者接受到乡村旅游产品或服务所带给他的使用效果或者价值利益刺激时,便会产生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或者服务的态度和行为。随着旅游行为的普遍化,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平均出游次数的增多,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中的综合性旅游项目的需求期望越来越高。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时,往往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查询、咨询亲友、阅读广告等感知产品,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时间、旅游交通、旅游距离的直觉直接影响购买和消费活动,只有当对某种旅游产品各个方面的知觉都符合旅游者的需要时,旅游消费才有可能发生。对于广西乡村旅游而言,为了使广西乡村旅游目的地能够在乡村旅游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知觉形象,就必须要了解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了解广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究竟是怎么样的,广西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乡村旅游者是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抉择,并对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进行评价的。

三、广西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

(一)广西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笔者认为感知和形象是目的地选择的决定因素,在许多情况下,旅游地形象比实际信息更能影响旅游者到哪里旅行的决定。目的地选择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属性阶段,是确定要不要旅游这个基本问题;第二个阶段就是考虑到哪里旅游的问题。

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者必须要亲自到旅游目的地去体验。旅游者往往对先前未到过的某一目的地了解甚少,这种了解仅限于从媒体或者自己的社交圈里获得的象征性信息。通过这种信息,旅游者形成了对备选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预示形象成为目的地选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影响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决策过程;另一方面,它影响旅游者决策后的行为,包括参与、评价以及未来的行为意向。所以旅游目的地形象不仅影响决策过程,而且影响旅游者决策后行为的条件。换言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选择目的地阶段,而且它还影响到旅游者的行为意向。因此努力打造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有助于强化忠诚旅游者的再次游览或推介行为,这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乡村旅游者自身特征

在旅游者自身特征与旅游行为意向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者自身特征是导致旅游者产生行为意向的直接原因。[2]了解旅游者如何产生行为意向需要洞察影响其决策的相关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旅游者自身特征的内部因素包括感知和知觉、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态度、个性。一个旅游者选择合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时,所作的主观判断依赖于很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每个对象的知觉及其对它是否可以满足他个人需要能力的认识,因此对感觉和知觉的研究是理解旅游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开端。学习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之上的旅游者行为的改变。动机和价值是促使旅游者实现自身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部驱动力。态度包括旅游者对某一客体、事件和他人的认识以及肯定的或者否定的情感。个性则与旅游者行为模式和心理结构相关,而旅游者的心理结构将行为和经历有序地联系在一起。

(三)广西乡村旅游的质量

广西乡村旅游开发要立足于自身的自然地理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特性产品,要依据自身地域环境,寻找自身独特,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并尽可能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形成景观效应,同时要保持城市居民最渴望的乡村淳朴的文化。乡村旅游者既希望有冒险又担心安全、既渴望奇异有追求舒适、既想远离尘世又想联系畅通,因而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努力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而目前广西农村地区有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的状况,这就要就广西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要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提高乡村旅游质量。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的项目单一,相应的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农民旅游收入少等问题,广西乡村旅游可以开展的项目有观赏项目、品尝项目、购物项目、务农项目、娱乐项目、疗养项目、度假项目等许多种。广西不同的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选择若干种项目进行开发,形成观光与参与结合、动静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开发组合,这样一来就可以达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农民收入,加深旅游者体验的效果。

图表2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及旅游者相应要求

(四)广西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广西的乡村旅游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整体上城市经济不太发达,设施劣势,但是广西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较多的长线旅游者和海外游客作为补充。广西拥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村落、古朴的民风、动人的民族风情、优美的山水和生态化的建筑,构成了广西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广西乡村旅游要选择一批区位调价好、设施完善、资源较优越的乡村旅游景点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住宿等配套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水平率先发展。

四、广西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促进广西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

本文研究了广西乡村率由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为广西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其他类型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行为意向提供依据。一方面,广西乡村旅游目的地要重视乡村旅游者的内部因素的作用,比如乡村旅游者所受的社会压力、乡村旅游活动给旅游者带来的好处等,这些因素可以从内部激发乡村旅游者产生行为意向。另一方面,广西乡村旅游目的地要重视乡村旅游者外部因素的作用,如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的运营模式等这些因素对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广西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有的放矢采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不能盲目跟风。要了解乡村旅游者的追求和爱好,尽可能的维护好广西乡村的原生态环境。

(二)因地制宜创建广西特色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营模式

广西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营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毕竟广西各个地区的交通区位、资源状况、文化脉络、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如果单纯套用某一种模式反而会起到与期望值相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和运营模式。鉴于广西各地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各地区地区可以借鉴假日休闲乡村旅游、生态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现代化的农业社区旅游、民俗和文化的乡村旅游、农业种植和加工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村旅游、历史名镇旅游、依赖与邻近著名景点的发展乡村旅游、革命历史遗迹乡村旅游十种发展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特色的一种或者几种模式互相发展。

(三)加强对广西乡村旅游者的引导

乡村旅游行为意的形成受到旅游者自身的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动机与价值、态度、个性以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应从这些变量入手促进广西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形成。所以,要提升广西乡村旅游者的动机与价值、态度以及对广西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认识就需要对广西乡村旅游者进行引导。引导广西乡村旅游者对广西乡村旅游价值的合理态度和期望;引导广西乡村旅游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流动,由于广西的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对广西乡村旅游者进行引导能够促使其合理的选择出游时间。对广西乡村旅游者进行引导不但可以增加乡村旅游者价值而且有助于广西乡村旅游行为意向的产生。

(四)树立广西乡村旅游整体品牌形象

树立广西乡村旅游整体品牌形象,改变广西现有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经营各自为政的状况。广西乡村旅游起步晚、力量薄弱、短期内在形成对旅游者有较强吸引力的景区比较困难。如果可以树立广西乡村旅游整体旅游形象可以有效增强旅游者对广西乡村旅游景区形象的认知。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减少广西乡村旅游景区之间不正当竞争的可能性。树立广西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有利于促进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之间互相协调、合理竞争、促进各个乡村景区之间互相宣传、互相输送客源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信息支持、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广西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

第8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6-0038-03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成都农科村“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和珠海百藤湖农民度假村的开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粗具规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乡村旅游地和旅游区。2006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表明了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使用无效率、利用不合理、保护措施不当的现象广泛存在,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危机”。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乡村旅游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人们的休闲娱乐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法定节日的增多也使居民外出旅游的愿望得以实现。但由于受假期长度、旅游距离、交通工具和花费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偏重于近距离旅游;也由于城市的工业化程度相对高于乡村,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工业化的环境中,自然对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城市周边的近郊和远郊的乡村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观光度假的首要之选。

那么什么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有哪些特征?对此,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有不同的看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而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英国著名学者Lane在1994年对纯粹形式的乡村旅游作出了界定:发生在乡村地区,旅游活动内容带有明显的乡村特点,发展规模与乡村相符合,乡村旅游产业主要由当地控制,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专家们对于乡村旅游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依托于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二是经营权掌握在农民手中,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旅游;三是将城市居民确定为目标市场,满足其休闲娱乐、回归大自然、享受淳朴民俗的愿望。通过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比较,多数人认为最后一种看法更符合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任何旅游都要以资源为支撑。既然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那么,乡村旅游资源即是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一切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指乡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风光,包括高山流水、花草树木、田园风光等,这是乡村旅游发展最为依赖的资源;历史和文化古迹,习惯称为人文资源,其中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及各种考古发现等,这些在乡村较为零散,且由于涉及文物保护等一系列因素,乡村无力承担;社会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依托于乡村地域、被旅游业所利用、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功能并因此而产生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考虑到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中。

资源的使用具有消耗性,为保持旅游业对于乡村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作用,就必须在资源的使用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追求资源利用与开发在同代人之间乃至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盲目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

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对于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机会的需要。同时,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对旅游地资源的影响也应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中。

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成为部分乡村谋求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即以某一成功模式为蓝本,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性建设,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发展规划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建设,加剧了农村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三是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景观风貌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旅游质量;四是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被削弱。这些都是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将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其内在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同等利益。公平性与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重要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与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利益,因此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表面上看是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基础,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的延续创造了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处于人与自然双方既被改造又相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缺失不仅使旅游资源本身受到了严重威胁,也会使辅助资源受到破坏,影响旅游质量,而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植被减少,加剧了人地矛盾和水土流失,这就使得乡村旅游规模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损失。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持续性。旅游业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也是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正因为如此,我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旅游景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等。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业本身及其旅游地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当地吸引外来投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文社会旅游对地区文化的积极影响,保护好各旅游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信仰和历史古迹,让乡村真正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一。

因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旅游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旅游产业本身的成熟和完善,而且也是对乡村地区科学全面发展负责的重要表现。

三、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是硬道理,但不能盲目、片面地发展,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寻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真正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在注重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片面强调经济利益,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不良影响,而反过来,生态环境与社会事业又会影响经济效益的实现。二是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达到“天人合一”,既是旅游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同时也能取得最佳经济与社会效益。三是加强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全方位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的限制,有别于城市旅游,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的辅助,这些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建设。也就是说保持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全面发展,才是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之道。四是加强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们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为子孙后代谋利益的可靠保证。

2.建立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索与本地相适应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避免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现象,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合我国乡村的实际特点,我国应着重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合作型乡村旅游、扶贫型乡村旅游。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要求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结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合作型乡村旅游模式是通过政府、公司、旅行社的合作,借助各方力量缓解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压力,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极大提高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益,避免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扶贫型乡村旅游模式是基于乡村开发式扶贫而提出的,是政府部门资助贫困地区开发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资助,可以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合理地引导,解决众多旅游区资金缺乏的难题,避免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当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还可以建立其他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要将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能盲目地以成功范例和游客的喜好作为资源开发的标准。

3.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不仅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资金保障,而且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专业人才为核心、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规划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确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社会目标,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政府要转变自身职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点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三是当地居民要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坚持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当地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利用,避免掠夺式开发现象的出现。四是人才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资源效益评价、资源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旅游地服务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总而言之,只有三方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01-29.

[2]皮埃尔・斯皮尔特.法国的绿色旅游:罗泽尔省范例[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3]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4]王继庆.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何景明等.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8]邓爱民.对我国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6,(5).

[9]肖佑兴等.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

[10]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

第9篇:乡村旅游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互动分析

作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又一亮点――乡村旅游,现已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三农”为依托,将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新型旅游形式。发达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反过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也会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乡村旅游资源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大家知道,增加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乡村旅游的资源在乡村,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就可以将带有老字号的、品位高的产品,如老房屋、老历史、老文物等,统统发掘出来,使这些传统资源重新焕发黑土的芬芳,成为游客的吸引物。尤其是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未对人们发现,开发乡村旅游可以促使他们尽快脱贫。另外,随着游客大量进入,农民的闲置房屋、田园可以转化经营资产,农产品产销可以对交,节省中间环节获取额外收入。

其次,乡村旅游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特色观光资源,光靠单一农业生产是不够的,迫使农村由种植业向种养殖等业全面发展,这就有力地优化了农村的服务产业内部结构,带动周边地区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涉及的行业多,方面广,拉动力强,有利于形成种、养、加产供销,旅、工、农、科、贸新格局,拓宽传统农业的旧框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三,乡村旅游可以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乡村旅游发展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排解决了出路,且乡村旅游所需人员又不受性别、年龄、民族、文化水平和就业时限等方面的限制,乡村旅游开通了就业门路的新渠道,当地农民不用离乡,不用离家,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有安全感、稳定感,更有幸福感,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乡村稳定,使创建和谐社会有了保障。

2.有利于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首先,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了现代观念。乡村旅游既给农村送来了金钱,送来了财富,也送来了外界新的信息,这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新的提升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不外出,不花学费就能接受现代观念,极大地带动了社会的进步,眼界开始开阔了,接受新生事物快了,胆子也大了,开始向旅游市场冲击,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守田园,甘当一辈子的农民了。

其次,乡村旅游给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学普通话、学外语、学电脑,已成为一种风尚,成为旅游中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发展的有用工具,成为搞活搞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3.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乡村旅游需要有好的基础设施。乡村旅游是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体验自然的生态型旅游,目前旅游景点甚多,游客的选择性很大,客源是农民获得收入的保障,为保证对游客的吸引,必需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不利为有利、亏损为盈利,基础设施建设才不会变成空架子,劳民伤财。

其次,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可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开始乡村旅游之前,农村道路为土石,下雨摊行路,雪天进不去,交通不便利,卫生条件差,供电供水问题多,通讯排水出故障。乡村旅游中,村民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耕也是一种生产力,于是政府出面,村民出钱,多方投资,不但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整修了住房,实现了有线电视家家通,村民配合改猪圈、厕所、改卫生,整洁了村容,使村庄提高了档次,改善了村貌,实现了“乡风文明”,使村庄提高了档次。

4.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乡村旅游属于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服务的特性,需要农民的广泛参与,自主决策,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的基层管理,有力的推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

1.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技术支持。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乡村发展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就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及生产效率,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产业和技术支持,使高科技的农业、乡村工业、畜牧业及加工业成为旅游资源的主体,满足部分游客的考察与观赏。

其次,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乡村经济的发展,村民和集体的家底子厚了,乡村旅游发展就有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影响乡村旅游的外界条件因素很多,如交通的问题,通讯的问题,环境的问题,设施的问题,没有钱,哪个也解决不了,只有乡村发展了,才有条件大上。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同乡村发展是互补的。

2.基础设施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旅游景观景点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环耕是吸引游客的前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条件对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成正比,也是吸引游客基础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加大的对基础设施修建的力度,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相当的基础设施。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道路改造,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搞好生态工程等,也为乡村旅游的开发铺平了道路。

3.乡风文明的树立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首先,乡风文明为乡村旅游送来了“东风”。乡村旅游的质量如何,与从业人员的关系甚大。从业人员的素质越高,服务质量也就越高,但从目前来讲,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是个普遍的问题。为此,新农村建设注重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吸引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去发展等,源源不断的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优秀人才。

其次,文明乡风拓展了乡村旅游的空间。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深挖文化底蕴,由单一独调的“农业游”发展为“红色游”、“绿色游”、“土色游”、“金色游”等专项旅游项目,使古老的、传统的、人文的资源重新回到现代舞台,为乡村旅游壮大了实力。

4.民主管理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民主管理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提,民主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民主的主体地位和民力有了保证,既有了广泛知情权,又有了参与权、决策权和管理权,可以为乡村旅游献计献策,分享各种成果,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结合

1.纳入轨道,同步运行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领导者,是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应进一步摆正两者的辩证关系,把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轨道,同步规划,同步运行,同步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帮助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保证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2.保持稳定,促进发展

农村的社会政治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没有社会政治稳定的局面,搞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都将是一句空话,或者叫纸上谈兵。乡村旅游是以跨地区人员流动为主要特点的,更需要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把民主管理放在首位,干群一道,共建美好家园。同时,要不断地增强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搞好农村的社会治安,促进农村的社会政治的稳定。

3.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方面的双重规划。特别是针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的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差的状况,政府部门要发挥行政职能作用,认真做好考察,加强全面规划,避免盲目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现象的发生,开创“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游客、各有稳定收入”的“四各”局面。

其次,要做好乡村旅游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强化人员的管理,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使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不断得到扩大,要引入先进的管理观念,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从业人员定期考核,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要针对从业人员来源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定期搞好文化、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成都市“农家乐”演变的案例研究(J).旅游学刊,2005,(6).

[2]张明星.银色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0(7).

[3]谢钱.“农家乐”研究进展分析与探讨(J).金卡工程,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