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主体教育观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徐特立是民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在从事教育研究与工作实践的70多年中,他提炼出不少极具价值的教育思想及理论,其中“群众本位”教育观是其教育思想成熟期的核心理念,是其教育价值取向的最好体现。
“群众本位”教育观的要点是:中国国情的发展赋予教育事业的使命是“给广大的工农群众与妇女以受教育的机会”,群众本位教育的主体是当家作主的人民大众。发展着的中国国情,需要教育事业塑造新一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科学文化的劳动者。群众本位的人民教育,是要培养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的富于创造性的高素质第一代建设者――“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
二、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异同
“群众本位”教育观与中国传统教育中孔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一致的。“子曰:‘有教无类。’”意思是无分贵族与百姓,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春秋时期,诸侯的强大使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有能力的平民百姓得以进入“庠宫”学习。孔子认为教育权的下放不仅可以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政治人才,还可以教化民众,民众“有耻且格”,国家的统治就能稳定。
“群本位”教育观的生成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生巨大变迁,救亡图存,社会改革是时代的主论调。徐特立立志“教育救国”,强调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通过改变人来改变社会,于是他对教育的改革既关注教育对人个人发展的影响,又关注教育对社会前进方向的引导。
徐特立与孔子都深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归根究底是人的发展,只有社会成员全面提高素质,国力才会强盛。“群众本位”教育观是对“有教无类”思想内涵的一脉相承。
徐特立在中央苏区领导教育工作时,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其中“思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是他总结得出的原则之一,而在实践中他超越了传统,在宣传政治思想的同时满足了群众社会生活的需要,更保证了教育思想的自由。
徐特立认为文道不可分,“注重文化基础,把政治思想教育与文化基础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用一致”,于是他所主张的语文 “思想性”突破政治思想的局限,上升至文化修养的提高。除了思想以外,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以及他国优秀文化知识也进入了课本,选文体裁呈现多样性。
徐特立并不为政治立场所困囿,而是富有批判性地接受传统与现代中优秀的教育思想。他崇尚诗歌教育,继承与发展孔子“诗教”思想,在教材中不忘加入诗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将表扬与批评融入诗歌中,用诗意带给学生美好的文学享受,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
三、“群众本位”教育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时至今日,中国通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保证了受教育权的平等,通过教育改革力求达到学习者自身发展权利的平等与师生关系的平等,通过国际交流对多元文化进行研究与吸收,做到开放包容,“群众文化”教育观在当代基本得到实现与延续。其精神内涵仍与当下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应合,可见徐特立的教育思想不仅是其时代的先进代表,还具有科学性与跨时代性。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 综合型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是以社会全面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它以人的发展规律构建教育体系,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在人格和身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并着眼于培养少年儿童的基本素质,提高综合素质,为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并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而打下基础的教育。
语文素质教育必须是科学的教育,主要有两点:一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快乐活泼而又自由发展之中。二是实行民主、开放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把焦点指向素质教育。本文试从实施素质教育下改革语文教学策略,培养综合型人才展开论述。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树立文道统一的语文观和大语文教育观,培养现代化人才。
素质教育思想,简单地讲,就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思想。它的基本含义是:让每一个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实践和动手能力及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主动的、健康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它确实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质教育思想的精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向全体不等于面向多数,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主动发展不等于放任自流。文道统一的语文观,是语文教学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得到和谐的统一。语文教学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语文训练的过程,但语文训练绝不是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一个内容与形式辩证运动的过程,是语言和思想相统一、语言和情感和谐交融的过程。听和读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可见在语文训练中,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二者统一,相得益彰;二者分离,两败俱伤。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又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要改变那种把语文教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加强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联系,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
二、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加强语文教学同各科教学、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造良好的语文环境,变语文教学为开放、鲜活的教学。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这些方面,是因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一统天下,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基本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我们并没有要削弱课堂教学的意思,恰恰相反,不管把课外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强调到何种程度,都丝毫不能动摇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必须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近二十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大范围来看,陈旧低效的课堂教学尚普遍存在,为此必须构建一个可以在大范围内推广的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课程以追求人的和谐、自由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清楚什么叫人文内涵。《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内涵既指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知识,更指语文课程中无处不在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相互渗透、水融的。毫无疑问,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最主要的载体形式应该是语言文字,它们融合在语文课程之中,渗透在语文教育的各个方面。毋庸置疑,人文精神是学生人文素养的灵魂。人文知识是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文化知识。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自身生存、生活及其发展的意义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就是对真、善、美的执著不懈的追求。真善美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就在语文教材中。
因此,语文课不应只是整天做题目,或者搜肠刮肚写几篇文章,而是应该到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中探索,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探索,去清纯的自我心灵中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学生人文知识自我建构的过程,就是学生人文精神自我培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人文素养自我积淀的过程。
(二)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重点、难点、疑点。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诱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过程变为一个导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我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语文课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语文课最忌讳面面俱到。因此,教学语文课,一般没必要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
关键词:理解教学 教育观 中学 体育教学
1.理解教学的内涵
“理解教学”是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以当解观为基础,通过师生之间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学习知识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丰富,不断提升学生自我价值认识到教学形态。在中学体育教学渗入“理解教学”教育观,是在认同“理解教学”的一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理解为基础,在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注重引导学生对体育课程与体育内涵的思考与领悟,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深入认知。中学体育理解教学以师生为理解的主体,强调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真诚交流与对话,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发挥教学相长的优点,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2.理解教学的主要特点
“理解教学”是以理解为教学目的,以存在论为理论基础,教学过程是理解过程而非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解作为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师生之间通过理解自我、相互理解、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人生意义的过程。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理解教学的实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的功能,还可以外延到学生在生活中各个方面,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解教学摒弃了传统认识论教学中过于关注教学的预设性特点,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开放式系统。提倡平等交往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理解教学”的主要特点。师生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
3. “理解教学”教育观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3.1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观
理解视野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的确定应强调现实性和生动性,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学生与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根据原有教材文本的教学内容,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在创造,使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价值等有较好的理解,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体育的动机源于学生提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一种内在需求。一般来说,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学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直接体育需。所以,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遵循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来设计。同时要兼顾《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中的要求,教学内容上不能忽略对其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不能因为学生的兴趣而忽视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长期的、相对稳定的间接兴趣的培养,促进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3.2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主体的素质观
作为顺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学理论的创新的理解教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对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执行者的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解“理解教学”理论是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深入“理解教学”教育观的前提。只有全面理解了“理解教学”,在教学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发展潜力。中学体育教师除在教育思想方面的转变外,其自身的专业素质也应该得到提高。在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教师扮演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根据理解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机的整合起来,更要善于吸取新的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并把知识内化到学生的个体生命中,同时体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教师责任感和高尚的教师人格,具备这些素质将大大提高,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深入理解教学观的效果。新型的平等对话与交往的师生关系是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所倡导的。理解教学实施效果的受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影响,即受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与理解能力水平的影响。因此,努力提高学生这两方面的素质对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3.3理解视野下的中学体育教学的评价观
理解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就是理解和发展,在这种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教学评价的标准就必须做出一定的调整。
理解视野下的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意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及教学工作更好的发展。理解教学中教师工作评价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在评价结果上不能只以分数来衡量人的发展,而是全面综合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主体间互动,在多元主体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包括学校领导、学生、教师、教师本人,强调多元化评价有助于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民主;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因为理解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变化的生成过程。教学过程评价有助于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有助于激励教师的不断进步。
理解视野下的学生学习评价,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引导下进行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在评价中发展,倡导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理解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原则是学生是在发展中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得到发展。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根据反馈的信息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单一的评定,还要包括态度、情感、合作、发展和交往等方面的内容,重视学生学习,的进步与发展。
4.结论
“理解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克服了传统认识论中主客对立的思维定势,强调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完整人”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尝试渗入“理解教学”理念,实在传统教学观念基础上的创新,符合我国中学体育教改的需要,顺应时代对高等教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理解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
[2]邓星华、傅砚农.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新教育;探索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遵循创造的规律,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并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为宗旨的社会活动,其内涵丰富,领域宽广。如何看待幼儿创新教育呢?首先在观念上要明确创新教育基本内涵,我认为幼儿创新教育主要有以下三性:
1.主体性。学前期的儿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所表现出的创新由于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创新表现主要是低层次,低水平的,但他却是高层次创新表现的基础。每个正常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天赋的创新潜能,这种潜能还处在发展之中,但却是最纯真、自然,最富潜能的。都能通过适当教育取得创新,成为某方面人才。
2.差异性。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形成的。因此,对每个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用同一模式。
3.创新性。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幼儿,都有可能做出优异成绩,其标志就是创新。对孩子来讲,只要有一点新建议,思想,观念及作法,是自己想出来的,对他自己来说确是新发现就能闪烁求知、创新放光芒。因此,对他们而言,不应一味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基于上述儿童创新教育的理解,深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当今幼儿创新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影响创新能力发展问题,其影响因素为:
一、教育观念
1.创新性理论与观念不强。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缺乏对创新本质的界定与判断,有些教师对什么样的人是否有创造性的评价模糊。如,认为只有“听话”、“老实”、“聪明”的孩子是好孩子才有创造性,对具有“破坏性”,或独立行为的学生没有把握,或在各类活动中爱插嘴,有拆卸行为和不规范行为表现的幼儿都视为“错误,缺陷顽皮,任性”,认为无创新。甚至会在言语上,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加以压制,以至扼杀了孩子们创新萌芽,而大量的事实证明,往往那些“好奇”,独立自强、善于探索、喜欢提问、“不听话”、“判逆”等学生最具有创造力。所以,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应从多角度整体评定幼儿创造力,学会分析判断,科学合理评价儿童表现,才能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
2.对创造性活动认知模糊
认为发展幼儿的创新等同于放任自流。这种观念认为:不干预孩子任何活动,就是让幼儿尽情展露创新,实际上,幼儿自发学习,缺乏教师的参与指导,不仅不能发挥幼儿的潜在价值,反而会让幼儿去盲目摸索,困难重重,又无明确目的,而导致其丧失探索的爱好。
二、教育方式
1.溺爱型。有些幼儿由于某些原因非凡受教师的关注、喜爱。平时教师家长处处的帮助与替代,纵容幼儿依靠,懒惰的性格,导致在学习上缺乏强烈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体验不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了。
2.专制型。对孩子贯用命令式语句,让孩子沿着他们设计的方式发展,这是以剥夺孩子独立性、主动性为代价的短浅发展,高压气氛下限制了思维发展。
三、教育过程
1.重模拟。现行幼儿教育要求内容较多,如美术教师画一笔,学生也跟着画一笔;音域活动,让幼儿反复跟读新单词,机械记忆。教师评价多注重结果;幼儿画的像不像?会唱几首歌?会认几个字?的确,幼儿行为需要以模拟为基础,来习得各种行为,但不能否认行为创新,不能忽视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
2.过分强调“标新立异”。有的教师为体现“创新教育”,让幼儿讲出与众不同的答案,小小年纪就要“绞尽脑汁”已不是异想天开,而达到“胡思乱想”境地。如音乐欣赏,教师放一段美丽乐曲,让幼儿依次说出听后感觉,并反复强调要和别的孩子说的不一样,轮到一名幼儿了,他想来想去,说了一句很不雅话:“我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象蛤蟆吃×××”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很尴尬。活动后追其原因,他说:“好词都让前面小朋友说了,教师又不准我们说一样的,我就说了这些。”这说明培养创新精神,需要鼓励孩子标新立异,但过分强调“存异”而忽略“求同”,可能会将孩子引入“创新歧途”,所以在培养创新思维重视“存异”的同时,千万别忘“求同”。
因此我认为要进行创新教育,目前幼儿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革思路如下:
一、观念上
1.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所以,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将幼儿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主体,有自己的需要与尊严,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一种平等互动关系。教师不再是一味灌输知识,而是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三性”。应带一颗童心看待幼儿行为。既需要、爱好、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创新能力的体现,教师要理解保护幼儿创新表现,使之成为幼儿稳定的心理品质。教师也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
2.树立尊重每个幼儿的教育观
幼儿是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是生命主人,有该年龄段一般身心特征和心理色彩。作为个体又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创新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教师非凡要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其想法与作法,使幼儿在各自水平上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实践中
1.改革课程目标体系
幼儿创新教育应是一种渗透教育,因此,在各科制定目标和选择教育内容 时,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一些创新教育的要求,如续编故事,编谜语;听音乐编动作;自编动作;自由作画,自制玩具等。
2.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
这里教育氛围旨在利于发展儿童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场所等物质方面,要为儿童提供充裕时空和材料,保证有自由活动,操作条件。精神方面,要形成宽松和谐愉快心理环境,使儿童自由思考、想象、选择,做出决定,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
3.培养幼儿创新学习方法
①指导幼儿体验性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或创设的环境中体验自己感受和某种感情道理。
②教幼儿操作学习。在生活中认识事物特征,理解形态、因果关系,掌握动作要领如弹唱、绘画、手工、舞蹈等技能技巧。
③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学习。因日常事物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因果关系变化特点,教师口头描述幼儿难以理解,只有给幼儿提供某些条件和材料才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如教师运用创设情境式障碍,启发诱导,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其中道理规律,将使他们铭记终生。
4.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直接会影响到活动过程和效果,教师评价不能仅局限于最后结果,而更注重评价过程中主体发展的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到个别差异,要答应幼儿尝试错误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5.倡导教师创新工作
如何将教师教育目标转为幼儿发展目标,对此提出“弹性计划”(即“生成课程”):把课程设计看作是教师、幼儿、家长及社会共建过程,也是具有高度动态性、灵活性、开放性过程,不盲目追随计划,而是灵活有目的的追随幼儿。计划应有“弹性”,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改变创新。
以上仅是学前幼儿创新教育的初探,可以说学前幼儿创新教育任重道远,更好的改革措施尚需在今后实践中做出不懈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 秦元东.幼儿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4] 张燕、邢利娅.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研究 教学方式
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潮流,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我校悉心探索教学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切入口,从转变学生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着手,在德育实效、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而积极的实践,努力创设提升学生学力的环境和条件,并由学生的“学”的需求带动教师“教”的追求,终于初步取得学校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的成效。
一、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
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本身有生命力的唯一正确认识。
1.对学生本位论的认识
学生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主张学校的职能是把学生充分地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决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学校教育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真正有助于潜能发挥、个性释放和成长的知识经验; 教育要重视人的主观存在,强调学习者的内因机制,认为学习者的心智完善比学习的功利性更重要,人格陶冶比知识习得更有意义。让教育适合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合教育,就是教育以谁为本的问题。让教育适合学生,是指学生总是有个别差异的,教育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让教育适合学生,就是教育以学生为本,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
2.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成功教师的立身之本
现代教育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该树立以下三个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也是一种注重内涵发展的教育概念。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着眼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从人的共性与差异性考虑,强调因材施教和个性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指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现代学生观的本质就是学生发展为本。现代学生观既承认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正在成熟的人,有发展潜在可能性的人;同时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教育的任务是把这些需要与可能转化为现实,让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教育质量观。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现代教育质量观是看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有用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社会精英、名人,还要有更多脚踏实地、敢于奉献的凡人。因此,学校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主张培养全方位、多规格、多类型,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踏实肯干、敏思好学,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鲜明的个性,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求,不断在事业上有所进展,有所突破的人才。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教师走进新课程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升学生学力的目的。
1.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要从关注“教”转变到主要关注“学”,就有一个锤炼教学基本功的问题。在传统意义上,“三字一话”基本功是衡量一个教师合格与否的尺度,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及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1)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现代教育需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等,这都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协作。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合作与交流。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努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语文组的“合作学习”、数学组的“做中学”、理化生组的“情景实验学习”等,都是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成功教学。
教师还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让教师们在热烈的课前讨论、认真的课件制作、丰富的资源共享中,把教学中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校还牵线搭桥,将老师的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利用图书馆、消防队、博物馆、禁毒馆等优质资源丰富和充实课堂,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教师们驾驭课程、与社区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老师的信息素养、技能水平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也就直接影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我校把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3)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而且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进而根据他们的需要、经验及差异开发、选择或重组各方面的课程资源。为了成功地开发适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我们要十分关注培养教师们开发和课程实施的技能。还成立了拓展型课程教研组,构建学校课程管理网络,鼓励老师撰写拓展型课程教案;还定期召开课程开发教师的信息交流会议,在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生需求、课程评估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关键词:职专语文;人文教育;问题研究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手段的经济运行方式,职业教育进入市场后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作为中心,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更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调整的需要,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不违背。
一、转变职专语文教育理念
(一)重新认识语文课程,树立全面的语文学科观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是其固有的,语文教学它是同人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所说:把语文教育看成是孤立的纯技术训练是当前许多弊端的导因。职专语文受应试教育和职业教育功利性的双重影响,教学偏重于单纯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往往“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忽视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二)重新认识学生,树立学生主体教育观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应有的话语权、质疑权、评价权等各项权利,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以主体性的角色参与课堂。学生不再被动地聆听,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和想象主动行事,他们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审美创造,不惟作者意愿是瞻,甚至有时采取反叛性的阅读。要尊重学生多元的解读,让阅读教学呈现出多声部和谐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成为文本主动、积极的解读者,并学会感悟,使整个阅读过程浸润了其阅读的灵性。这样才会形成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当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放任自流,空无一言,无所事事;恰恰相反,这一教学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二、回归文本,倡导诵读的教学方法
(一)诵读――唤醒文本的生命律动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由汉字象形、会意、形声、指示等造字法可知,其形体结构往往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等特点。汉字可以说与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密切相联,与民族文化是内在同一的。汉字是“有筋有骨有血有肉的生命单位”。同时,汉字独特的声调又有着音乐般的气韵,具有音乐美。汉字是有温度的,汉语言是有生命的。如果说一个个汉字是音乐中的音符,那么职专语文所选的阅读文本就是一首首优美的乐曲。
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语言内涵的诗性因素、情感特点,为了应试和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进行语言技术训练。针对阅读教学来讲,就是简单地增加阅读量,用跳读法、默读法等加快阅读速度,用信息筛选法和排除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做更多的题。
(二)诵读――唤醒主体人文精神的再创造
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诵读犹如春风化雨,使学生受到文本所蕴涵的丰富情感的沐浴。诵读是人多个感官综合感受的结果,在诵读过程中,人的眼、手、口、耳、脑等都要动起来,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诵读,会唤醒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再创造。
语音作为文字的声音表达,同样是形成汉语诗性特征、表达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特定的语音能象征稳定、永恒、明暗、大小等,能暗示激越、温柔、感伤、愉悦的复杂感情。诵读中,节奏的明快、声音的和谐,能产生理想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各种内在情感达与之奇妙的呼应。在诵读中,学生会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精神的再创造。正如谢冕所说,阅读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七个叠字连用构成三个不同的节拍,一层紧似一层,将那份国破家亡的忧愁、凄楚与悲痛表达的淋漓尽致,委婉动人,叫人心碎。读时不是呼天抢地,而是像山间小溪幽泉,低吟轻咏。
韩军老师说过:语言是可以用心灵触摸的,语言是可以感到硬度,掂出重量,看见颜色,感觉到温度的。比如“折柳”与送别、“夕阳”与惆怅、“秋雨”与愁绪、“明月”与思念……当诵读到它们的时候,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精神的再创造,读者就会飘飘然沉浸进到一种典型的、具有中国独特文化魅力的情境之中。
教师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观,就必须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自身的角色,即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教师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感悟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诵读就是一种充满诗性情怀、洋溢生命激情的教学。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内涵,在诵读中涵养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从20世纪中期起,后现代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西方社会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为了使教育顺应“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反思。现代教育也可称为“精英教育”,而后现代教育则为“全民教育”、“通识教育”、“主体教育”、“终身教育”。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五种:
1.人性化的教育观追求完美、丰富人性、关注人性化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使人看清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并有意识的改变自己、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使自己能够更好的生活,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对话式的教育观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只是传授书本知识,而后现代的对话式教育观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用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3.提问式的教育观提问是开发大脑思考能力的最佳方式,找出问题,并沿着问题一个个的去寻求答案,在不断的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中,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4.民主式的教育观后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追求民主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要采取民主参与制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畅所欲言、组织协调、团结合作的民主校园氛围。
5.创新型的教育观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有创新,就会有发展。后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后现代教育思想观就是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的意识,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世界其他各种语言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不仅有文字所共有的文学形式,如论文、散文、小说、传记等,还有其特有的格律,如诗、词、赋、曲的形式。汉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学优势在于这些汉语言文学所特有的格律,它为汉语言文学增添了比世界其他任何语言都要绚丽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文字能够产生独特的文学样式,文字的特性也就决定了文学的形式。汉语言文学的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特性,孕育出了声调优美、意境丰富的格律诗、词,使文学的思想美和韵律美相融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下如何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
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是创造性、尝试性及主体性等方面。创造性是教育模式的变革表现,根据事物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进行创造革新;尝试性则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所在;主体性则是创新教育主体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体育创新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专学历进修和高考后的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参差不齐。这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整体体育认知和体育技能不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不强的情况。另外,高职学生因学校选择方面心理存在挫败感,参与体育活动和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高职体育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单一呆板
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因教学设备的不健全,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创新教育方面的各项标准和措施不能落实到位,没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较为单一,培养模式呆板又单调。3.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意识不强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创新教育过程中,没有树立以学生作为主体的理念,只是单纯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才是创新的主体,教师只是担任引导的作用。因而,高职院校要对学生灌输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让其建立创新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高职体育教学管理方法创新的对策
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需要积极转变高职体育的教学观念,根据高职学生的个体性特点、差异等,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学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的方案,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体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化体育教学的基础性条件。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选择创新的教材
高职院校专业性强,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实际情况,再结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制定和开设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其兴趣爱好,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同时,还应该选择创新化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3.创新性的调整高职体育教学形式
体育教学形式的调整和高职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实行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不相适应。高职体育教学应该强化学生体魄的锻炼,保证体育活动可跟职业特征相结合。根据专业的具体要求,开展针对性的体能教学课,根据具体情况可以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提高其职业技能素养。
四、小结
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引领我们教师数千年,已经在我们思想意识里“根深蒂固”了,韩老先生的这句话在事实上把我们教师划拨为课堂的主宰者,乃至是学生发展的主宰者,强调教师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学识去教导学生。当然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积极的、有实效性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知识结构的膨胀,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世纪。因此美术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以真正的提高。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专业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以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保卫自己的视野,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地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地把美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1.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对于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的21世纪,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系统,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地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内涵是双向的,它既是面向受教育者,又是面向教育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美术教师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更应坚持学习,刻苦钻研,还应加强文化修养,如能准确地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再者要加强道德修养。试想一个生活懒散,不思进取的教师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如何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的眼光,多一些真诚的赞许,使学生多一分自信,进而增强创造的热情,启迪创造的智慧。让学生愿意参与、敢于表现、懂得欣赏,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彩的示范,一节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和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关注和激情,只有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只要有了兴趣,不管做什么事,就会集中精力,积极思考。这样的思考是发自学生自身的需要、欲望,是自觉的,更是积极的,甚至有时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如:让学生临摹一条鱼,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叫学生照着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鱼就是这样画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以后只要画鱼,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鱼的样子,不会有大的创新。这就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孩子的童真被死板扼杀,想象被临摹褪化。教师的范画在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但是教师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绘画,可在学生眼中是最好的,他们会去盲目地模仿,失去了儿童画的童真和创造。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创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3.自主性学习
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海底世界”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