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第1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让学生联系化学实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在实践能力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课中的体现。

一、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大量的实验可以做得有趣、形象、生动。例如:“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教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创新意识才能迸发,创新热情才能点燃。再如: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如“喷雾作画”、“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这些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新的热情。平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洗涤液、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还将课堂创新延伸到课外。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终点时,有一个学生提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我觉得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而且遇酸也能变色,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用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我感觉到这个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所以没能做出全面地思考判断,于是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两种指示剂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表,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是否合适。在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后,多数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提出问题的同学向全班同学解释不合适的原因。细心捕捉并充分利用新颖的课堂信息,才有利于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设立了“三个一”活动方案,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放置在空气中氢氧化钠变质的成分,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四、指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让化学走进生活,让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分析化学实际问题,合理迁移所学的化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例如学习空气、水这两部分知识时,结合学生最熟悉和关注的水、空气的污染和环保问题进行教学,就使得教学显得有血有肉,不那么空洞了。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自己家中的水样和本市造纸厂的排水,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药品,如:pH试纸测定水样的酸碱度,加一些碱的物质NaOH等,测定水样中Mg2+、Ca2+的含量,指导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报告。例如: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地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论文。再如:学生走进服装商场就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走进珠宝店就能鉴别真假金银、常见宝石的主要成分及如何保养;居家装修懂得了如何选购绿色材料;家庭饮食知道如何平衡膳食,食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利与弊等等。

这些案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了解社会中的化学知识,缩短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至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创新潜能就能不断得到挖掘,创新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升。

第2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音乐课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34-01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说道:“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便成为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千秋伟业,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再不能要求学生“削足适履”。而应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求新、求异。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突破教学模式,营造气氛、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使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来进行自由地想象。当学生能根据音乐有选择地进行再造想象的时候,音乐老师所起的应该是引导的作用。如:五年级学生欣赏王海怀的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展开自由的想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说:在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好几匹马站在起跑线上,待听发令声,一齐冲出起跑线,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向终点跑去。还有的想象出一个女骑士,骑着一匹白马第一个跑到终点,得了冠军,高兴极了等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由地想象。

二、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力

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会照本宣读,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必须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地让他们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尽可能地激发与满足学生音乐表演表现的兴趣和欲望。小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如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这一课时,我激发学生积极担任童话中的各角色,随着乐曲和故事的发展认真地表演自己的角色。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次次极好的锻炼,这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才干,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磨练了学生意志,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

三、创设创新氛围,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模仿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学生在这种主动的自编、自演、自唱、自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自主活动课,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唱歌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体态及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尝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在律动和歌表演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等。

五、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尽可能挖掘现有教材的可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学中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观念,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既要尊重自我又要超越自我。从发展的需要看,音乐教材己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教师不能避开学生不喜欢的认为枯燥的乐理、视唱部培养分,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音乐水平来进行教学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地选择、重组、再创造,使学习内容更加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发展更广阔,使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做到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敢于求异,敢于发问的精神。并挖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总之,我们音乐教师要努力构建以学生创新活动为基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审美、想象和创造的活动天地。

参考文献:

[1] 陈春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大众文艺,2012(03).

第3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现代物理概念教学不再是师生封闭在教室里枯燥地讲概念背定律、记公式,而是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从中找出有关的现象,进行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为把研究性学习方式传授给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使学生由被动性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性的独立学习,笔者认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如下方法:首先针对课题为学生发掘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发生兴趣并提出疑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实验,再现物理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获得完整的物理概念.如在“质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一把铁锤比一个铁钉岔的铁多,一条木船IZ-•把木椅含的木材多,那么一个物体里所含的物质有多少?用什么来表示呢?”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再如,在“什么是浮力”这个概念教学中,第一步给学生讲述语文学习中叙述的“死海不死”的故事,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淡谈自己用水桶吊起井水的感觉.学生对以上的两个物理现象很感兴趣,自然地感觉到:人和水桶在水中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托力,便立亥0产生质疑:这个“托力”到底是什么力?第二步,结合课本实验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这个托力的大小和方向.第三步,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托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怎样测量?最终让学生归纳发言,使学生获得了完整的浮力概念,以及浮力的测量方法.如此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物理概念教学中去,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二、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设计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这与新课程目标中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宗旨相吻合.笔者认为,在物理实验设计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首先根据实验目的,应用学过的知识确定实验原理,然后选用合适的实验仪器,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动手操作研究,得出实验结果.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一节的教学中,用多媒体或实验提供一个情景,一辆小车在平面上慢慢停下来,然后提问:“小车能不能晚一点停下来或不停下来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接下来每桌提供三块粗糙程度明显不同的木板,一个小车,一块可固定在木板上的斜面,让学生操作,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与结论进行反思,鼓励提出新的问题,如:“有没有不会产生摩擦的平面?”,“没有摩擦的平面上小车还能走吗?”通过这样的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同时这类教学活动又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加强了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4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科普教育;创新;科学探究

新形势下从青少年开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日趋重要,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以广西为例,自治区科技厅、知识产权局将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述,将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区内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水平。有如此政策扶持,对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教师的培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加大政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校专职科技辅导教师

想要在学校中开展好科技教育,首先就应该重视科技教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当地政府、教育系统、学校领导这类决策层面,他们更直接的影响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小学生学科学,爱发明,搞创造。通过走访和调查部分学校发现虽然现在很多中小学校都已经开设有科学课、开展科技活动,每学期也有一定量的安排,但是实际落实起来仍然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除了一些较发达地区学校专设有科技辅导教师,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没有专职科技教师或者也是其他科目老师替代兼职。这就存在很多问题了,学校科技课难以保证正常开展,科技辅导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很多本身就不具备专业的学科基础,而且上科技课或者组织科技活动多被视为“副业”。这样老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学校的科普教育也难以健康发展,如果能从政策或者方向上落实重视科学教育、重视科技辅导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什么政策或方法是有利于的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地方政府、教育系统层面应从政策或要求上把科学课规定为学生在校的必修课程,每学期规定一定的课时量,期末设考核。同时要求学校必须设立专职科技辅导教师岗位。

(2)建立健全科技辅导教师队伍机制,尤其是评价体系和激励、将惩罚机制。设立考评制度,如果每学年专职教师能在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有所建树应给予奖励。如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自己或所指导的学生在竞赛中获奖的应给予一定奖励,更可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业绩或绩效工资考核的加分项目。

(3)地方拨付专项经费给予学校,或者学校自己筹集一定资金,建设科学课场地、资源,支持科技辅导教师开展科技活动。

(4)学校层面应注重培养专职科学教师,让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水平,在时间和经费上都应给予大力支持。

2提高学校专职科技辅导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

2.1培训:

面对专职科技辅导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即使是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正所谓“学以致用”。如何“学”?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以广西为例,每年在科技厅、教育厅、科协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会主办大大小小全区级的科技培训十余场,基本服务对象都是针对全区科技辅导教师的,既有专职的、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还有少年宫的。从全区一级的培训层面来看,主管部门还是比较重视科技教育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从上午而下就有不少积极的市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了大大小小的培训班。有了培训班这样的平台自然能促进培养科技教师的工作开展。同样是以广西为例,在这类大大小小的培训班中,又有细分,有针对学校领导层面的专业班,也有针对专职教师的,不同的培训班有不同的课程。领导层面的决策层培训班更多的是从政策和趋势上使得他们对科技教育重视起来,专职科技教师则更注重科技活动开展策划、科技竞赛的参与等方面。动手体验也是近年来比较盛行的培训模式,以广西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培训基地为例,研发了许多开展科技活动的资源包在培训中直接培训教师使用,然后再配备到各学校或校外活动中心供青少年体验。

2.2观摩学习,组织策划:

以广西为例,南宁和柳州等地都属于比较发达的市,市区内不少科技名校,如南宁一中、二中,柳州文慧小学等。这一类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大小小的科技活动,如科学节、科技活动周等等。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主动与这些科技强校结对子,当对方举办科技类活动或者竞赛的时候教师们就可以到学校里观摩学习,甚至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中,共同经历,共同学习成长。每个省都有主管当地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部门,这样的部门是科普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学校应该主动与这些部门联系,借助其科普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在校内组织开展科技活动,也可邀请主管部门指导开展。正所谓百炼成钢,从多组织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水平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3结语

第5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而持续地迈向创新发展的道路,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地变化,教材的时时翻新、课程标准的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的不断变更,广大教育者开始不断地钻研教育,不断地思考,以寻求更好的方法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实施好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性、人文性学科的教育者语文教师应该走在创新教育的前沿,积极探索出新的方法将学生的智慧引导出来,激发出来。语文教师该如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入课程教学中呢?下文将一一介绍一些有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方法,以为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参考。

一、通过创设新颖的教学情景,唤醒学生的想象思维

任何创新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又是人所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具有引发人想象的魅力,文字优雅、富有美感引人陶醉其中的句子等都能让人充满想象和假想。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结尾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聪明想象,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特点合理地创造新颖的意境,让学生将自己所假想的继续进行下去,想象自己心目中的结局。

例如,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课文中最后一句,引导学生想象,下课后将会发生什么呢?文章中没有写明,给读者留下了思考想象的余地。同时教师适当地指点学生去关联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想象;学生通过想象自由地发言,有人说第二天再次上德语课时,小弗朗士和同学们都不认真听讲,故意为难新来的教师;还有人说韩麦尔先生隐于距离镇很近的山洞偷偷教学生法语,之后,法国人赶跑了入侵者,他重新回归了法语教师的职业生涯。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活动起来,创造力得以激发。

二、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应试教育使属于语文教育内容的人文自由特点逐渐消失殆尽,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是依照教学规范,竭尽所能地将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一一讲解,学生则机械地听、写、做,从而完全缺失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更无法体现学习创新了。长期的机械性教育,机械性学习,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都深埋于大脑,而得不到激发和释放。对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应改变观念,从人出发,以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注重各自的想法,各自的目标,从而将教学有效地进行下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应该得到重视,新课改下,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探讨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感悟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思考解读,从而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释放。

例如,在进行朱自清的《春》的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探究文章中的有关春之美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简述对春之美的感受和解读。有人说:“春之美是一句美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人说:“春之美是一幅充满生机、颜色绚丽的田园风光图,一幅意境渐远、浓淡适中的绿水青山画。”还有人说:“春之美是一种情感,千呼万唤的期盼情感,万千宠爱的陶醉之情。”等等,学生各有所感,畅怀抒情。再如,在进行《曹刿论战》这课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在我理解看来,鲁庄公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君主,在你们眼里他是一个怎样君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不同的答案,在尊重学生合理意见的同时,将答案综合化。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得以发挥和运用。

三、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从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习热情,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发现知识,并学会寻求知识的方法策略。还是拿课本上《最后一课》来说,教师在进行此课教学时,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不主动去给学生讲解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而让学生去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次阅读文章,然后再结合习题、预习提示和课文相关的资料,慢慢的自己去发现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进而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最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共同探究分析课题解决问题,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求学者,他们的应对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探索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将机会留给学生,树立学生的荣誉感

荣誉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活跃,学习心态更积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方式,适时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现,潜能得到激发,心灵得到鼓励和支持,从而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有些年轻气盛、好强心理严重、表现欲强等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提升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口技》这篇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将学生分成四组,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现自己。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语文课堂变化成了表演课程,具有创新意义,学生从中既能体会乐趣,又能展现自己,同时在参演过程中,还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五、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拥有一颗质疑的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提问,并通过思考分析去解决疑难。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这课时,一些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对文章中的公爵所言的夏洛克是一个没有怜悯慈悲之心,铁石心肠的恶人这种说法有疑问,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借势发挥,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再进行讨论,并表明自己的看法和原因,教师通过学生的解说,适当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了肯定,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又如,进行《伤仲永》这篇课文讲解时,有学生对文章中的“书具”产生质疑,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将问题交给学生去思索、探讨,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指点,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意识地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在实践性的语文活动中加以强化,让创新伴随着学生,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维工具。

参考文献:

[1]刘成慎.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言艺术与语文教学[J].科学教育,2009(06).

[2]王莉.初中语文高效愉悦型课堂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郭丽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D].延边大学,2010.

[4]刘仁贵.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2011(09).

第6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学习习惯;教学活动;自主能力

小学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自动学习的行为和倾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或者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想,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听老师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2.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它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越俎代庖,马上奉送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使字典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培养学生知疑问难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丰富个性、创新意识、完善人格的社会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困难的习惯。

4.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

人的大脑瞬间所能记下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的过程,是动脑动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6.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事先对教师要讲的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让课堂上的学习不再盲目,有一种强烈的寻找答案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预习方法。以下分别以语文和数学为例简述一下预习方法:语文方面,首先,在学习新课前要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可借助字典初步感知字的音、形、义等。其次,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比如看到记叙文就要注意文章中写了什么事,都有哪些人;如果是说明文,就要思考文章是抓住了哪些本质特征来写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等。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听课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数学方面,(1)认真阅读课本,包括概念、定律、公式、例题、插图等,从而理解主要知识点;(2)把理解不清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分别标注出来;(3)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试图自己弄懂。预习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其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实在搞不懂的,再等课堂上解决。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步骤,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答案对照是否一致。试想经过如此充分的预习,然后带着若干疑问去听课,学习效率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从细节抓起,持之以恒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 “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要端正,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这些细节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经过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和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才能习惯成自然。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和企图心,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学相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会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之船,乘风破浪,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7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 1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实施,以及新的高中教材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研究性学习”正成为高中教学研究的热点.教育部门的各级领导、教研员、任课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还处在探索阶段,认识还不统一.尤其是对“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什么样的课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有什么区别?”等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分歧.我们认为有必要搞清楚“研究性学习”的含义,适当扩大“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的外延,这样我们把“研究性学习”划分了三个层次.

1.1 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

“研究性学习”最初是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提出的,它是该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高中课程项目之一.把“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统一划归为“综合实践活动”,属于必修课程,规定了课时安排和具体要求.这种意义的“研究性学习”属于课程范畴,但它没有统一的教材,属于校本课程的范围.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而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它一般在课下和校外进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1.2 写进课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新教材执行新大纲,在相应的章中单独设立一节,以“研究性课题”给出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发现”、“杨辉三角”等.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给出了具体的课题,这些课题大部分属于课外内容,或具有实际意义或具有研究探索的意义,但都属于数学内容.它与上一层次没有材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既有教材,又具有学科性.

1.3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只用以上两种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已感到不足.如何使用课本的教材内容,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于是这种使用课本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被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方法,简称为“研究性学习”.

不过开始时,有些报刊中的文章使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提法以和第一层次的“研究性学习”相区别.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在大部分文章已不再使用“探究性学习”的字样,而都使用“研究性学习”了.这种变化也说明了随着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正向纵深发展,给“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它更具生命力.

三个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其区别在于所选用的素材不同,所研究的对象不同,而使用的方法却是一样的,都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本文下面所提及的“研究性学习”是指“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实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如何使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以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设计、具体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2.1 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2 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3 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的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3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工作刚刚起步,只搞了几节市、区级的研究课,在听取了专家和同行们的意见之后,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现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3.1 两个体现

作为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在备课之初首先应该考虑这节课要给听课教师展示什么,打算起到什么示范作用,准备达到什么目的.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应重点突出以下两条.

3.1.1 体现新教学理念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

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3.1.2 体现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最近进行的一节以数列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课,包括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主要内容.教学顺序不是先研究完等差数列再研究等比数列,而是横向与纵向交叉进行.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定义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定义;在研究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之后,类比研究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再顺次研究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这种改革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课堂教学容量大,而且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学生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收益,而且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形成.

3.2 两个突出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涉及过多的教学目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节“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抓主要矛盾和主要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3.2.1 突出一个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以从教材内容上考虑,可以从教学方法上考虑,但最主要的还是从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上考虑.一节课如果从总的教学目标考虑,不应有过多的项目,要把主题选好,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进行具体设计.

最近进行了一节函数复习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课.开始时打算由两个具体的函数解析式,通过研究它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并画出它的草图来复习函数的概念、性质与图象.但后来任课教师考虑到给出的函数解析式过于抽象,不如由实例引出,使其具有实际意义.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既然引入的是实例,那么结尾也应给予呼应,也应再回到应用问题.于是前后共出现三道应用题,并且还涉及了字母的讨论.这样一来,由原来侧重于创新意识,变成了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并重;由一个主题变成了两个主题.如果照此设计实施,可能一个目标也完成不了.又经过讨论,最后决定只由应用问题引出函数解析式,把由解析式到函数图象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意识确定为本节课的主题.

3.2.2 突出一条主线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线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位置.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必然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如何处理?以哪一个特性为主更好呢?在常规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跃的程度,往往用教师提问次数的多少、学生回答问题所占时间的多少来评价.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提出,在现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要突出“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节课中,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线,将“合作学习”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3.3 两个侧重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3.3.1 侧重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3.3.2 侧重小结环节的教学设计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4 两个希望

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的教学设想,但在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完全实现,这是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调动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思维时,课堂上学生会怎样表现?设计与实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设计时难度也会更大.于是,我们只好用“希望”二字来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企盼,也是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出的较高要求.

4.1 希望产生障碍或出现错误

研究的过程从来就不可能一次成功,产生思维障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正常和自然的.为了使学生学会思维、实践研究的方法,我们希望教师在全班讨论时,不要只叫会的,只听对的,相反,应从出现错误的,产生障碍的开始,要求学生不要只讲结果而应讲出产生错误和出现思维障碍的原因,讲出解决的办法,讲出思维的全过程.

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尝试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学会由失败走向成功.

第8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管理者;领导力;发展

一、领导力简述

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对整个组织或集体未来准确地判断的基础上把握组织发展方向和凝聚并激励组织成员,领导组织想这个方向前进的能力。领导者对组织的发展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吸引和感召组织成员实现这一目标。它由前瞻力、感召力、决断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构成,是有关怎样做人的艺术,而不是怎样做事的艺术,最后决定领导者的能力是个人的品质和个性。

美国当代杰出的领导理论大师沃伦•班尼斯曾经说过:“领导力就像美,它难以定义,但当你看到时,你就知道。”可见领导力的艺术和魅力。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管理者,在这一独特领域的领导力就显得尤为独特而重要。它不仅涵盖一般管理者领导力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而且由于艺术类院校的独特性和特殊性使之在管理领导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它要结合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素质进行决策的下达和方针的制定,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作以调整。

二、艺术类院校管理者领导力的构成

1.全面的综合素质

一位高效而睿智的管理者,首先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虽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做到整体的把握和统筹。全面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领导素养、知识储备等业务领域,而且体现在统筹协调能力、整体运作能力、规划与设想能力、管理调控能力等诸多方面。此外,管理者的思想品德和人生境界也在整个领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至关重要,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并会影响到下属工作和学生学习的态度与热情,是一种无形而强大潜在影响力。

2.前瞻性的艺术眼光

艺术活动是一门创造性活动,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来讲,管理者具有前瞻性艺术眼光,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艺术发展方向,明确办学理念,适应现代社会艺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趋势等。从教育和培养学生发展角度来讲,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关键要因才而议,扬长避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并重点发掘与培养其优势和潜质,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挖掘与开发。

3.科学的决策能力

面对现代艺术发展快、变化快、样式新、种类多的现象,艺术类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理智而准确地把握决策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艺术类院校管理者对各种决策的制定更加科学、睿智与敏锐。对信息的广泛搜集、梳理与分析,归纳与总结,并提升为明晰而准确的决策判断,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艺术类院校的全面而有效的发展。

4.发现和选拔人才的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取决于知识和人才,因此,对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千里马因伯乐的慧眼发掘才能将自身的实力与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及时而准确地发现和选拔人才的能力是艺术类院校管理者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和素质,这将为整个艺术院校不断充实与完善人力资源起到重要的作用。

5.不断突破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切事务发展的根本所在。艺术类院校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创新,而艺术类院校管理者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则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艺术类院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统帅和整体把握的作用。艺术类院校管理者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重视创新理念的运作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适时对有创新贡献的个人予以鼓励和表扬,将创新作为院校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并使之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如何提高艺术类院校管理者的领导力

1.提升自我素质,塑造高尚品格

艺术类院校领导者的素质对院校的整体发展和教师的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具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必要素质。此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以及感染力、影响力,也是其自身不断自我修炼和提高的重要内容。所以,艺术类院校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修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身的高尚品格来影响教师和学生,提高他们学习和工作的热情与动力。

2.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创新是一个社会和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接动力,同时也是一团队健康成长的重要源泉和力量所在。艺术类院校管理者首先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才能带动整个教学队伍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与此同时,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不容忽视,它是管理者掌管和统帅整个院校发展的基础性实力。艺术类院校管理者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有利于其决策的科学制定和办学方针和理念的把握以及整个院校系统管理的提高与完善等。

3.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主人翁意识是现代艺术类院校管理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整个院校得以凝聚和发展的重要核心力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类院校各部门、各级别的划分逐渐走向专业化、系统化和全面化,各个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也在不断增强,为了使整个院校的运行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增强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是将大家的力量团结到一起,合理分工,协作发展,将集体的效益取得最大化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样也是整个院校得以长足、稳步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余丁.艺术管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吕艺生.艺术管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英)托尼•莫登.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美)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5].(美)加雷斯•琼斯.当代管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6].(美)威廉•伯恩斯.艺术管理这一行[M].台北: 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版.

大卫.特拉弗斯.领导力的源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7].黄强.领导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9篇:简述如何培养创新意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四步法;数学模式

为让课堂教学从封闭的、单向的知识传播变成开放的、多向的探索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推理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我们为此构建了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学“四步法”,现简述如下。

一、“四步法”教学模式的探索

1 传统教学模式

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应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的目标是应试,也就是要学生最终在答卷上出成果,因此应试教育注重科学理论的传授,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而轻视能力、情感方面的培养,缺乏深一层的质疑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学注重数学科学的理论和结论,最多延伸到理论规律的应用,至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能力的培养、人类探索科学的历史和方法都放在次要的地位。虽然也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热情因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影响而锐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2 “四步法”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四步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操作程序。它重视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的问题,设置鲜明有趣的演示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聪明才智。比如在“勾股定理”的授课中,教师可从七巧板拼图人手,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动手拼接出一个大正方形,如图。再引导学生利用面积关系,用不同的代数式表示出图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发现了“a2+b2=c2”的重要公式。

再如,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用硬币、饮料瓶盖子、计算机等做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发现规律。

从生活实践中创设情境,引人数学教学内容。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口过程中,争论、推理、归纳、总结,形成学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数学教学“四步法”具体是指:

第一步:教师提示

在学习下节知识前一天,教师通过印发讲义的形式或口头设疑进行下堂课的提示。教师提示的基本内容是:本节主要讲授什么知识,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运用了什么具体方法,得出了什么特殊结论,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要求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对于“两异面直线所成角”,可按以下问题来提示:

①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及角的范围是什么?(知其然)

②定义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知其所以然)

⑧如何选择点O?(技能技巧)

④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用交角来定义,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高层次要求)

又如,对于“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课学后的复习课中可就双曲线定义中的关键“差”“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而大于O),思考以下问题:

①换“差”为“和”,轨迹为何?(椭圆或线段F1F2或不存在)

②换“差”为“商”,轨迹为何?(圆或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或点或不存在)

③换“差”为“积”,轨迹为何?(卡西尼卵形线)

④去掉绝对值,轨迹为何?(双曲线的一支)

⑤常数大于|F1F2|,轨迹为何?(不存在)

⑥常数等于|F1F2|,轨迹为何?(直线|F1F2|除去线段F1F2的剩余部分)常数等于O,轨迹为何?(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

教师提示实际是给学生的预习提纲。通过提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科学地去发现、探索、获取新知识。

第二步:学生实验

鼓励各小组或个人在课堂上用实用教具或教师预先提供的相关教具设计、演示探索性实验,大家讨论、评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无法用教具演示的有关问题。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例如,在讲球体的体积公式时,取一个半径为R的半球面,再取一个半径和高都是R的圆锥容器,两次将圆锥容器装满细沙,并倒入半球内(发现半球刚好被装满),至此,学生已自主意识到V半球=4/3πR3,玄奥的球体体积公式就这样进入视野了。

第三步:理论推导和分析

通过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通过争论,明了教师提示的目的,把感性知识经教师引导上升为理性知识,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能进行数学知识的类比。例如,三棱锥体积公式V三棱柱=sh/3,它的导出与证明就可与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类比。类比把三角形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思想求三棱锥体积也可把它先补成一个三棱柱,再分割成三个等积的三棱锥,由V三棱柱=Sh,V三棱柱=sh/3。

又如线段AB上有1个、2个、3个、4个点,那么各自共有几条线段?以LAOB的顶点为端点,在其内部引出1条、2条、3条、4条射线,那么各自共有几个角?将这两者作类比。得其共性。

这种充分运用类比联想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第四步:归纳与应用

在第三步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整理,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并重新运用数学视角审视自然现象和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探讨新学到的数学知识的应用,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在学习过确定上面线段和角的个数问题后。探索与猜想:小明家来了8个客人,它们都互相问候,你能知道他们一共握手多少次吗?这类题,既结合教学进度“跳一跳,够得着”,又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关于构建数学教学“四步法”教学模式的思考

为发挥数学教学“四步法”教学模式的效用,改变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应坚持“四性”。

1 教师的指导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负有探索性、预见性,在上每节课前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做好教师提示这一步,教师自身应加强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 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提示工作做得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高,让学生有主动表现的机会,切忌包办。教师应爱护学生的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勇于提问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 教师的组织性

由于多向互动,有很多出乎教师预料的情况出现,教师应引导得法,组织得力,善于把握课堂进度,让交流、探索、互动气氛活而不乱。

4 方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