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新闻传播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传播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传播的核心

第1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广播新闻传播;微信;微博;优势;应用

1 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和微信的优势

(一)微博的优势

1、微博拓宽了新闻信息的采集渠道和采访方式

在全世界,微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每位用户都可以成为新闻线索的提供者。往往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所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现场的人员和目击者,随着微博的产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报道的门槛,所有的用户都可以不受任何事件和地点的限制进行信息的和直播。微博用户不仅可以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同时还可以向媒体提供一些新闻的线索。比如, 《网友微博直播中国7人登山队印尼脱困的过程》就是综合微博中的各种信息。广播新闻转发和报道微博上的新闻,可以有助于相关部门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

此外,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很多动车乘客通过微博来寻找他们的亲友。还有近年来发生一些突发意外事件,由于实际情况,广播新闻媒体无法进入现场进行采访来第一时间获取关键信息,通过借助微博,为编辑提供更多的素材和信息。比如,在《新闻大视野》中曾经报道的一段列车追尾的新闻,就是通过在微博上整理和寻找相关的素材和资讯来充分解析新闻事件,从而广泛吸引观众的眼球。

2、微博还可以引发社会性的新闻事件

比如,2011年1月,于建嵘教授收到一封求助信,希望能够微博来找到自己的孩子,1月25 日,于建嵘教授通过新浪微博了信息,请求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很多微博用户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响应,《新闻大视野》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新闻报道,并通过微博进行实时跟踪。微博的传播速度和传统媒体没有什么区别,然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其他的一些不同,比如,广播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是现场的东西,网络上则是已经录制好的音频或者视频。

(二)微信的优势

1、花费低

使用微信所产生的所有费用都是通过流量来结算的而不是直接扣除话费。很多智能手机的用户通过开通相应的套餐来获取流量,从而大大减少了微信使用的花费,有的还可以通过使用WiFi来免费上网,根本不用考虑任何费用,相比于微信,传统的新闻一般都是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形式来进行互动,其产生的通信费用明显要比微信高。目前,手机短信的使用已经逐渐被智能手机中免费的文字通信软件所取代。

2、通话便捷

微信用户的使用数量不断攀升,相比于传统的的方式,微信使用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关注相关的公众号来获取相关资讯,更加随意性和便捷性。

3、 微信直接进行 “声音” 互动, 十分适合广播

随着微信的不断更新,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而微信中主要的传播方式还是通过语音的形式,这给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带来很多的便捷,广播中的新闻也主要是通过当事人的口述来进行,微信语音正好满足了电台互动的需求。

2 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和微信的应用

(一)微博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第一、合理借鉴,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广播由于人力的局限性,通常原创的新闻无法满足大量的采编工作以及播出时段,很难为新闻频道提供有力的支持。而微博正好为其创建了一个新闻资源的平台。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无论通过何种途径来选择新闻素材获取资源,都必须保证其绝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合理选取新闻素材。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必须要对其真实性做出判断和调查,通过正面引导来有效发挥微博新闻的价值。

第二、新闻广播要善于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相比于传统媒体,网站的信用度就相当低,由于微博的门槛较低,那么气信息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而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一个媒体的公信力是非常重要的,广播新闻机构必须坚定操守,保持公信力。例如,中国之声广播电台就为业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新浪微博中了一条“金庸去世”的消息,仅在一小时间内就转发3000次,评论5万条,网友普遍由之前的求证变为讣告。中国之声则首先对此条信息进行确认,接着,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收听效果,不让网友们在没有事实力证的情况下捕风捉影,给广大用户及时的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微博在广播新闻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广播新闻要在新闻的真实性上严格把关。微博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通常随意性较强,缺乏有效的监督,利用一些虚假的信息博人眼球,扰乱民意。传统媒体必须要对微博中的消息进行验证后,才能进行,做好其应该负的责任,有效避免虚假消息的进一步扩散和蔓延。第二、广播新闻要合理转换微博新闻。微博新闻的篇幅受到一定限制,通常比较直观、简洁。广播新闻工作者应该善于转换微博新闻的语境和文字技巧。第三、广播新闻工作者在进行微博信息的时,要拥有媒体自觉意识,保证微博内容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微信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首先,善于引导听众,发现美好,诉说美好。我们要通过借助广播新闻传播的微信来正确引导听众,在微信中普遍都是一些监督、抱怨、揭黑等信息,这些信息虽然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然而这些过多负能量的东西必然会对人们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微信互动过程中,要有效控制这些内容的使用量,正确引导微信内容向着更加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那些充满无限希望的正能量的信息对于人们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大家的分享和转发,这种美好的东西也会逐渐成为主流,使人感到心情放松,带给人美好的心情。

其次,不设主题,及时体现。微信互动中内容往往是没有过多的限制,都是即时性的,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来自由进行发言,这也可以发现听众的智慧和幽默,同时听众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尽情发挥其高智商和鲜明的个性,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成就感。在节目直播的过程中,主要是将一些即时性的信息为载体,突破了传统的提前备好稿件、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的局限,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资讯和信息插入进来,这样的节目才更有特色,更能吸引更多听众。

最后,建立节目感觉的微信编辑团队。如何充分发挥微信的优势和特性,除了主持人的引导和即兴发挥之外,同时还要求微信编辑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节目素养,能够有效抓住微信中的关键部分,能够在一分钟的时间内将最核心最有价值性的东西呈现出来,那么这就对微信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曾经有一位听众发来了这样一条微信:台风的不同名称都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还有叫悟空的!主持人没有将其直接播放和解答出来,而对其进行了解释:台风的取名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是年复一年重复使用的。叫悟空的,刚好就是由中国命名的。主持人通过和微信编辑团队的配合,才形成了这样一次完美的互动。微信编辑人员一方面要对素材做出有效的判断,同时还要在听众和主持人的互动过程中相互配合,为其建立沟通的桥梁,让节目更加有的放矢。

3 结束语

总之,只有将广播新闻的传播只有充分和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将其将其有效的融合到广播新闻的传播工作中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促进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谭先虎.多媒体时代广播技术与中国广播发展特征研究[D].四川大学,2005.

第2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各项国家建设逐步趋于体系化,趋于完善。于此同时,在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各领域的发展都向前迈动了一大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在网络技术的推进作用下,媒体传播技术趋于多元化的发展,逐渐形成媒介融合的现象。电视新闻联播作为国家媒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也急需进行改进,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文章首先对当下的媒介融合现象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电视新闻在此环境下的发展走向分析。

二、媒介融合现象简述

媒介是指在信息源头和信息接收者中间的介质,这个介质的范围比较广发,比如,可以是一张纸条,也可以是一个人,通过这些介质的传播,实现接收者和信息员之间的传播。而媒介融合就是将两种以上的媒介进行综合使用所体现的成效。媒介融合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的著名教授浦尔所提出的。通俗来讲,媒介融合就是将不同的媒介整合在一起,该融合中包含了媒介的优点和特色,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成效以及媒介的功能等的整合。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更,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社会的不断需求下,媒介融合也随之诞生。媒介融合将其中各种的要素的优点都发挥处理,取精去糟,由此,新闻传播的传播功能也逐步提升。在媒介融合中最突出的是技术方面下融合,技术方面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技术上。众所周知,数字信号的传输比模拟信号的传输速度要快的多,因此,融合时,将媒介中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会提高媒介的高速传送,同时对不同媒体介质进行融合的速度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另外,在媒介融合中,媒体内容方面的融合也是较为突出的一块,内容融合主要是对针对不同媒介之间内容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包括了对媒体传播的不同方式的融合,以及对不同行业中媒体的应用的融合等,使得媒体传播广泛应用于其他个领域中,实现共同发展。总而言之,媒介融合就是电视新闻的数字化、多元化、多媒体化、行业领域融合化、网络技术等整体融合的结果。

三、电视新闻发展趋势简述

在媒介融合的情况下,电视新闻的发展也开始住进融入这个环境中,共同发展。在竞争力出现白热化的状态下,为了提升电视新闻联播的整体质量水平,需要对电视新闻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同时结合人们和社会对媒体的需求,实现电视新闻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电视新闻在媒体传播中占主要地位,是一个国家经济及科技能力的侧面展现,在国家媒体行业的建设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电视新闻的发展走向是趋于对国家的媒体行业的核心,是国家媒体发展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引导着国家媒体行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国家电视新闻的竞争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就电视新闻的竞争力提升方式进行说明简述:

(一)强化电视新闻传播信息的整合

在信息量爆棚的时代,对巨大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是当下各个领域中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电视新闻领域中,媒体信息资源量是海量的,也急需对资源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同时,由于电视新闻急需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因此,对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即,需要强化电视新闻资源信息的整合能力,通俗来讲,就是需要加强对多媒体资源信息的筛选和处理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当下媒介融合的时代下,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是受宠的,需要从广泛的信息源中提取出价值大、有意义的资源信息,同时需要提取的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积极学习新型的网络等相关技术,将优良数据挖掘出来,这对电视新闻的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加强对电视新闻资源信息的整合和处理能力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不断创新电视新闻的表达方式

电视新闻的传播需要考虑接受者的接受情况和接收方式。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同时随着人们对精神层次的不断追求,需要电视新闻也要符合人们的接受方式和接受能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在进行信息整合后进行表达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采取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和人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比如,在新闻的转播表达过程中,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表达的方式,同时也可以采取网络手段,加入一些人们熟悉的流行词语。但同时,也要保持电视新闻的严肃性,不要将其发展为娱乐项目,毕竟电视新闻是一个国家媒体的代表,引导着国家媒体的发展。

(三)提升记者的综合素养,提升电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记者这个职业是是对电视新闻资源信息进行收集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记者本身的职业素养和个人服务意识等对电视信息资源信息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高质量的电视新闻,需要具备有价值的、专业性强的资源,这需要记者的职业能力很强,综合素养很高,同时对网络技术和资源等应用比较娴熟的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的特色,并将其与新闻的优势相结合,制作出有意义的新闻。因此,记者应当时刻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新闻资源信息要保持其真实性和严谨性,同时,集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觉悟性和思考能力以及政治素养等,这对新闻素材的高质量来说是不容小觑的。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记者也需要将网络技术与新闻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对新闻不断进行创新。

(四)巧妙利用媒介平台,创新网络传输方式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以及媒介环境的不断融入发展下,应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媒体的更好辅助作用,加强信息的创新性传播,实现新闻的多元化和多媒体化的发展。随着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推出,巧妙利用这些媒体设备实现对电视新闻的传输,提高新闻的传输效率,做到与时俱进的特色。另外,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也可以实现对新闻素材的实时记录和收集,增强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供不时之需,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另外,巧妙利用媒介平台也可以实现对新闻素材的网络传输,实现资源的信息共享,同时也会扩大信息的传播面,推动电视新闻的影响力。随着人们使用微信、QQ以及微博等,网络信息的共享也会提高新闻的覆盖面。

第3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生产方式的变化:即时性、突破性

微博既是信息传播的中介,又是社会动员的网络,借助公共平台进行的信息使“自媒体”成为可能。同时,微博的网状结构和病毒式扩散方式,是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

迅速及时是新闻最基本的特性之一。现代技术正推动着信息传播逼近即时传播的极限:互联网的共享性使得接近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甚至道听途说者,都可能第一时间将新闻事实出去。普通市民拿起手机,拍下照片,写上几句发上微博,就可以成为一个微型、移动的通讯社。从江西宜黄拆迁事件到上海11・15特大火灾,微博的传播速度均领先于传统媒体及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充分展示了全民传播的威力。

在具体的新闻操作中,微博上线人无处不在,爆料随时随地,正成为传统媒体日趋重要的信息来源。追随微博上的热点成为基本新闻操作,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退居二线,梳理信息、加以辨析,强化深度、注重解读,处理好新闻的第二落点将成为主要应对策略。

此外,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微博在当下应对管制的突破意义和社会参与的抗争意义值得关注。事实上,作为边缘突破的传播利器,微博的全民参与和即时特点,使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信息管制,引发公众围观,进而扩大舆论空间。重大的新闻事件在微博上一经传播,引发的舆论压力会逼迫事件当事人出来澄清,原本由于种种压力无法报道的新闻有可能最终见诸报道。

报道流程的重塑:同步性、参与性

媒体从信息采集、新闻制作到编排、付印原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直到报道内容最终刊发,受众才能一睹真颜。而通过微博传播,及其与传统媒体形成的互动,新闻生产的流程正被重塑。

首先,媒体在制作新闻的同时,可以通过微博同步更新报道进程,受众由此可以直接跟进、了解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例如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袁越当晚22:50在微博上写道:

“放下手中正写的海地,一头扎进日本,这就是我的生活。说自己不紧张肯定是撒谎,不过我倒不怕地震,怕的是语言不通,去不了我想去的地方,完不成任务。但是呢,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总会有办法的。另外,我相信陌生人的善意无处不在,无论是海地还是日本。”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3月12日21:19转发这条微博,并评论:

“遇到这样的巨大灾难,只有袁越能在今天赶到东京,其他同事都无法解决签证,与他一起同行。到了东京再赶往震区,确实面临危险,但我们还是要求他赶去现场――媒体还是应以自己的视角直面现场。因为通信等原因,即使到了现场,也可能不能保证准时发稿,但我们在尽最大的努力。”

之后,《三联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转载了这一条微博。

其次,受众参与新闻报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媒体既可以借助微博公开报道计划、邀请知情人提供线索,又可以在微博上推广和预告新闻内容、根据受众反馈加以调整。例如《南方人物周刊》官方微博在3月13日发表微博称:

“本刊记者杨潇@enclaveJ马李灵珊@mary灵珊明天即将飞赴日本地震灾区,请大家提供线索,寻人亦可私信他们。”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在报道上海大火的第48期杂志出版之前,发了一条关于封面制作过程的微博:

“封面我想要一张漂亮、温情的白花的照片。昨天下午图片总监去花卉市场专门挑了一束,在编辑部打上灯光,拍出来还是不好看。于是,专门又找了个影棚,摄影记者拍了很多类型,最后大家还是选择了这一张,选定时已近零点了。它代表编辑部的一种心情吧。有了这个封面,这一期我们就心里踏实了。”

此微博后,引来众多讨论,主要质疑封面图片为何不用现场图片,为何不用表示哀悼的等……当晚,朱伟给予反馈:

“看到大家对那只手的意见,我觉得很有道理,因此而改了另一个选择。在此谢谢大家。至于为什么不用现场照片,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以为现场的照片太压抑了,我还是希望封面能温情一些。我们选的是白玫瑰,自以为它饱含了较多的情意,比更多温暖。我们的生活,总还是需要温暖的。”

营销传播的渠道:面对面,人性化

社会性媒体占据了大量受众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并满足了网民的社会交往需求。传媒注意到新闻的社会交往功能,新闻机构纷纷在微博上开设机构账号,在微博上与受众沟通,进行营销。

媒体微博创造了一种面对面的氛围,拉近了与粉丝的距离。例如《新周刊》的官方微博推出的“早安帖”、“晚安帖”,在每天的早上8点和晚上12点发出,主要选择一些有意蕴的名人名言或是发人深省的短小文字,与粉丝道早安、晚安。这样的行为本身并不具有新闻意义,却与受众建立了更加深厚和亲密的情谊。早安帖和晚安帖经常有五六千的转发量,转发和评论中很多粉丝还与《新周刊》互道早安,晚安,这样的小创意使其品牌变得更加亲切和人性化。

新媒体的运营并非信息就可以,要研究新媒体的规律,掌握微博的营销规律,用新媒体的思维来运作新媒体平台。《新周刊》有一个五人小团队兼职运作微博,他们发微博的原则包括:保持匀速的发帖速度,不能什么都发,刷屏使受众反感,也不能几天不发一条,从受众的注意力中消失,因此微博发帖的频率以15分钟左右一条为佳,微博中加上超链接会影响转发率和评论量,因此要尽量避免,要多使用文图搭配的方式发图,通过文图的拼贴,甚至会创造出更多的意义。

结论

微博正在逐渐改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报道流程和营销方式。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趋势包括:

1.传统媒体的专业把关能力仍然是核心竞争力

首先,与快相对,微博上信息的准确性值得打个问号。新闻的人可能怀有特定目的:不管是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还是获得更多的粉丝关注。即使排除这些因素,不具备辨析、鉴别信息真伪的精力和能力,容易或帮助扩散一些虚假的信息。对于微博上的信息,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因此,专业处理信息的新闻媒体,仍然承担着验证信息真假的把关职能。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不能被快速淹没,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大事发生,人们还是期待传统媒体发出权威的声音,这种经过审查和核实的新闻才是人们能够消解不确定性的新闻。社会的要求在于对新闻真实性的期待,信息有一种覆水难收的特性,一旦传递出去,很难匡正。微博上爆出的假新闻传播力量大,危害性也大,我们也看到常有专门的人士来纠正说法,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先前接触

到错误信息的人都能得到纠正的信息。

2.信任是传媒的关键词,公信力是成功的基石

微博是即时的平台,而媒体或媒体人的页面又是一个“简历”。透过这些“简历”,受众选择自己的把关人。受众选择媒体,乃至选择媒体的记者,都建立在相信媒体可以提供反映世界的真实场景的基础上。不论什么技术条件下,公信力仍然是新闻传播的大前提。在微博的世界中,信任链更加清晰,体现在转发数、粉丝数之中。建立自身的可信形象,维护公信力,无论对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发展的基石。

3.微博传播有其局限,受外部环境的制约

任何媒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挥功效的,微博的动员功能还需传统媒体接力和有关部门介入才能延续。社会、政治、经济对于新闻报道都是有要求的:经济方面,虽然发出信息的人并不需要经济上的回馈,不存在二次销售而被经济权力掌控的局面,但是,微博运营商作为运营主体,必须考虑经济上的保障;而与此相应的,就是政治上的正确和审慎,因为这是在中国乃至任何国家进行商业活动的根本要求。新浪庞大的编辑队伍负责审查微博上的言论。一些敏感的话题会被删除,这是任何媒体的显见界限。网上的舆论力量对现实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但也不是没有界限。目前中国使用微博的用户数量还是有限的,其社会影响力也是有边界的。

注释:

1.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新闻记者》,2011年3月。

2.《新周刊》主笔胡赳赳在复旦大学的讲座,主题为《微博的腔调》,2011年3月。

[本文为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深度报道史(1 978-2008):以新闻生产社会学为视角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09YJ0860005,主持人:张志安]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链接:

当报纸遭遇“微革命”

第4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自微博诞生之日起,我国微博的用户就呈直线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7月,新浪微博产生的总微博数为9000万条,每天产生的微博数过300万。我国自2010年底到2011年6月短短半年时间里,微博用户从6311万涨到1.95亿。②

微博的发展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媒介重组和整合的前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 与《新京报》、《经济观察报》、《南方人物周刊》、湖南卫视等都成了微博用户。传统报业与微博的融合时使新闻报道形式与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消息源:最快与最具风险并存

利用微博,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报道线索,也可以跟踪事件进展,还可以新闻、澄清谣言并引导舆论。

2010年南京“7•28”爆炸事件震惊全国,最早曝出这条新闻的是新浪微博的一位普通网友――汪。事发当日,汪在爆炸现场附近上班。上午10时11分左右,南京市栖霞区南京塑料四厂可燃气体管道被施工人员挖断,泄漏后发生强烈爆炸。几分钟后,汪用手机拍下现场照片,10时14分上传到新浪微博,并写下“爆炸”二字。此后,汪又发了5张图片,在10时30分发第五张照片时,写道:“拿手机拍的,不知道是不是加油站爆炸,但是公司的天花板全部掉下来了。”由是,关于这起事件最初的消息源便建立起来了。

这条图文结合的微博随后经数十人转发,图片最终被央视作为突发事件报道的现场照片采用。28日上午11点17分,央视“新闻直播间”一条插播的咨询引起许多观众的注意:“本台刚刚收到的最新消息,在今天上午10点多,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的一加油站发生了油罐车爆炸……”随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予以转载,跟进报道,这一新闻热点事件由此产生。

微博在网络交流方式的基础上,集合了以往交流工具优点,实现了一对多、多对多传播。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数量级的,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南京“7•28爆炸”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只是对微博报道的跟踪报道。利用微博虽可使消息快速传播,但同时这种信息源也是最具风险的。

据《扬子晚报》报道,网友在微博上对南京“7•28”爆炸事件的“现场直播”中,关于爆炸地点就有4个版本。而央视最早的新闻也称“加油站爆炸”。中石化有关负责人迅速给报社发来消息,表示要通过拥有10万多“粉丝”的报社微博来“澄清”。这一面反映了微博消息的风险性,一面反映了微博强大的舆论作用。

微博消息源的风险性,究其原因,还与微博监管之难有关。由于微博对用户的状态没有过多的限制与要求。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化和个性化,信息传播更趋向于随意性和突发性,个人表达的自由性有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但是,技术的便利带给微博网站超高的人气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如果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微博的低门槛和高自由度,传播虚假信息以博取眼球,进而谋取经济或其他利益,那么微博这个缺少防护的自由平台就很容易被洞开大门,造成严重的后果。③

微博在实现表达的自由与便利的同时,也展示出表达的芜杂与隐忧。表达是自由的,也应是有序的。自由的表达自然是要受到规制的,个体参与的公共平台,一定有公共的游戏规则。因而,表达与过滤的对立,考验着用户与管理者。但实际上,微博的过滤与监管又是十分艰难的,其便利性与实时性本身就预示着把关的艰难性。在保障微博表达的自由性的同时,如何做好过滤与监管值得深思与研究。

二、传播者:“草根”与记者的博弈

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与微博的融合过程中,传播者的不同也是一大特点。人们说Web2.0开创了草根文化和分众时代,是因为其开创了让用户参与内容创造和生产的新局面,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者、价值的创造者。微博正以简单性、大众性、开放性,吸引越来越多的践行者,逐渐成为一种“平民媒体”。微博的这种特性就是草根性,它的真正生命力也在于这种草根性。与传统媒体信息的高门槛相比,微博以“零门槛”著称。微博对信息不经修饰,坦诚、朴素、易接近。从而微博成为平民的舞台,在这里,人人都是叨客,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人人都是关注和被关注的对象。

由此可见,“微博”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使“自媒体”特点更全面地呈现出来。在上个世纪美国兴起的“公共新闻”(“公民新闻”)热潮,也因微博的兴起而再次达到。似乎,公民记者的发展大有取代媒体,特别是纸媒记者的趋势。但是,记者作为一个职业,及其背后代表的媒介组织现在仍有其存在的理由。

首先,记者是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的。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新闻报道的质量要取决于记者及其编辑的水平。记者,特别是出身于新闻专业的记者,自身具备新闻知识与新闻常识,又有时间从事媒体的实习,对报道的常识、技巧、方法都已具备,相对于草根记者来说,更具专业性,更能抓住事件的关键点和核心之处。其次,记者作为一种职业,遵守一定的职业规范,比草根记者更有约束力,不容易犯诸如侵犯隐私等错误。再者,新闻记者依附媒体而生存,媒体的编辑和领导对其报道写作进行把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作品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报道,并且提高了新闻作品的质量。

三、传统媒体与微博的融合

在微博时代,传统媒体失去的不仅是传播渠道,内容也面临巨大挑战。在微博的冲击下,传统报业在内容关注度及受众规模上日趋下降。为了维持其影响力,传统报业需要借鉴微博的“传播方式”,实现“拼图式”的分布和传播,让新闻被更多人关注。

微博传播的形式是多样性的,媒体本身可以开设微博的,报纸编辑与记者也可以开微博。除此之外,还有的报纸组建起了自己的微博圈,记者编辑全在同一网站开微博,把工作圈、同事圈转移到了微博上,并有自己的博客圈页面。潇湘晨报组建了自己的微博圈,“粉丝”可以在这个微博圈“打包”关注,不仅有名记者、名编辑的微博,还有滚动新闻、教育周刊等名牌栏目开设的微博。与此同时,微博的规模化传播可以进行热门话题的议题设置,或运用微博作为媒介活动推广的平台等。

然而,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还远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受众的参与性和与媒体的交互性都很不够。传统媒体开设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报纸时效性的不足,可让读者取得对新闻“先睹为快”、“窥见一斑”的感觉。

这种以互动、开放为基本特征的微博传播模式,一方面整合了传媒的优势资源,在与新的信息资源融合过程中,挖掘新闻资源的深层价值;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媒介自身的舆论影响力,在与大众分享内容和渠道的同时,能更好地体现其社会价值。为此,传统媒体不仅应通过微博加大其与公众的互动性,还应将更多的话语权通过微博交还给公众,以此在数字化环境下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注解:

①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1567099.htm

第5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军事新闻 文化融合 跨文化传播

新闻的制作主要是以文化作为背景的,新闻在一系列的制作过程中被编者在事实的基础上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军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大众媒体是一种重要传播途径,其传播对象的身份也有所差别。但是无论传播对象是谁,他们有生活在一片有文化基础的土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观念。因此,军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跨文化传播,这样才能体现出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

一、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新闻之所以具有传播功能,其实是依赖于它所承载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因此,军事新闻一般在采集以及撰写阶段都会适时地融入一些世界领先的军事文化,使得新闻与新闻的阅读者之间在文化领域有一定的接合点,进而进行军事方面的消息的传播。现在将各类文化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融合与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们之间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着。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

(一)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我们所说的军事新闻实现文化融合其实就是我们在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基于现代军事新闻最为质朴的文化,将其他种类的文化与我们所说的军事文化的相同点一起作为军事新闻的题材,写入新闻的内容之中,扩大军事新闻的包容性,以满足更多读着的需求。信息流作为各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它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新闻。我们通过日常所看的各式各类的新闻不得不感慨新闻包罗万象的特征,一个个事件,或大或小,或好或坏,但都无一例外的映射着我们的地理环境,我们的科技发展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我们的军事问题等。无论是以文字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新闻还是以声音或者是影像表现出来的新闻,都承载着我们的各种文化,与此同时也履行着着文化的传播的重要使命。军事新闻所传播的肯定是军事方面的相关信息,但是它所承载的却不单单只是军事文化,它包罗万象,是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这主要是因为军事新闻的阅读者包含的不仅仅是军人,不仅仅是与军人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更多的是一大批热爱军事的人,是一些普通的人民。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制作在保持主格调的基础上会融入一些其他的文化元素,使它更加贴近人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军事新闻传播军事信息的重要功能,实现军事新闻的重要价值。因此,军事新闻实现跨文化传播需要文化融合。

(二)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有推动作用

经过多年军事新闻制作工作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军事新闻若与一些时代特征比较明显的文化以及一些大家普遍了解的文化相融合,那么这条新闻的影响性以及打动人的程度都会有所提升,会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以及欢迎。这就是文化融合对实现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对其具体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介绍。

1.军事文化立足大众文化以求发展。大众文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功利性比较强的,它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军事文化相对于大众文化来说有着较高的精神境界,专业性也比较强,也真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军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因此军事文化若想实现大面积的传播,那么它就应该借鉴以及学众文化的优点,使得军事文化也变成一种大众都可以接受的文化。军事新闻作为军事文化的主要传递者,更应该融合多种不同的文化,以促进军事信息的传播。

2.军事新闻中融合融合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虽然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个人的追求有所不同,但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大家不约而同所推崇的。这样的道理应用到军事新闻中来也是如此。每一个国家的军队都有所区别,但是它们之间在文化层面上有不可否认的通性存在,有些我们一经发现,而有的还有待我们的考察。军事新闻在传播军事信息的时候,要注意对全人类所共同推崇的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注意体现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的传播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国家,它在国际上也会有一大批的阅读者,也不会仅仅局限于专业人群,而是扩展到了各类积极分子,我们的军事信息会变得国际化,最终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3.刚性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相融合。军事新闻的内容有它本身固定的模板,甚至于对于语言都有一定的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军事新闻的创作似乎遇到了瓶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有吸引我们眼球的创新性的军事新闻,大多都是一个套路的官方化的语言堆砌成的信息。而且,军事新闻与我们的文学作品不同,它缺乏美感,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着它对美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军事新闻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阻碍。为了改善这种糟糕的状况,我们应该将军事文化和美学文化进行巧妙的融合。对于英雄事迹的报道,我们可以至情至性的去表达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对灾难的爆发,我们可以书写绝望,书写黑暗,书写挣扎与坚强。让温暖的带有感情的文字融入到军事新闻之中,让军事新闻有更好的传播功效,使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为现实。

二、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跨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对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来说是一个必备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如何将文化融合应用于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难题。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但归根结底还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军事新闻所进行的改革。它的实现对于军事新闻的传播来说意义重大,跨越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一)着眼人类共同性体现军事新闻价值

军事新闻跨文化传播的前提就是对有共性的内容进行传播。我们要实现军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我们所报道的信息进行选择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所报道的内容的选择,我们不能再仅仅局限在对某一领域的思考,我们要站在更为高远的地方对全人类进行思考。全世界的国家以及人民,无论他们是什么种族拥有着怎样的信仰,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他们有着某些共同的文化因素。在以这些共性文化为背景的前提下,我们的军事新闻内容就更容易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这样一来跨文化传播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个现实,军事新闻的信息传播能力也将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二)军事新闻中融入人为关怀

军事新闻若想实现最终的跨文化传播,那么军事新闻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融入人文关怀的因素,这是增强我们军事新闻的亲和力的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拥有不一样的文化背景的人群的风俗、道德、价值观、习惯等都要进行充分的的考虑,尊重他们,这就是我么所说的人文关怀。我们在军事新闻中对于新闻的制作中合理而且巧妙的融入这些因素。这样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对于阅读者来说就有了更强的亲和力,还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阅读者们对我们的信任。在人民的基础上,去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现。人文主义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思想,融入了人文主义的军事新闻会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有更为久远的发展。

(三)对各类文化换位思考

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生活了很久,对于它的了解我们很深刻,但是对于其他文化我们却不能够感同身受。因此当我们的军事新闻想实现跨文化传播时就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可以对各类文化进行换位思考,去了解其他文化的思想、理论、信仰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军事新闻中就可以融入可以打动他们的元素,可以融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融入他们的信仰。由此一来,我们的军事新闻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更多的人群所接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都可以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都对我们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也在此刻正是开展起来。

综上可知,新闻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它所具有的传播信息的功能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军事新闻领域,军事新闻的传播由于很多现实问题而遇到了瓶颈。跨文化传播是有利于军事新闻进行传播的,但是它的实现将会是一个漫长而且久远的过程。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运用这些联系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实现军事新闻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涵.军事外宣跨文化传播策略初探[J].军事记者.2010(12): 37-38;

[2]黄春平.汉代军事信息的传播――檄文[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3):41-47+111;

[3]张文攀.从跨文化传播看中美新闻标题的文化内涵[J].新闻世界.2011(07):13-14。

第6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新闻传播;发展与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76-01

媒体融合基础上,受众对于新闻的生动性、精彩性要求更高,新闻的采集、传播等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抓住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依然是媒体融合下新闻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对媒体融合的发展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的传播及创新发展,促进新闻的融合,使新闻传播者与受众形成更密切的协作关系,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闻业的发展。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称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结合,更加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使新闻产业形成了一种全民参与、欣欣向荣的景象。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新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途径,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传统媒体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新闻传播经验又能为新媒体所用,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媒体失去了一定的市场,迎来了发展的低谷。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处于不同角度考虑,新旧媒体的融合还是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制约因素的。例如,新闻信息的版权纠纷、利益冲突等,都可能成为媒体融合过程中的阻碍因素。此外,传统媒介组织机构的管理风格也一定程度地制约了新媒体的发展,如新闻“把关人”这一角色虽然在媒体融合时代控制能力大大消弱,但其存在的价值还是可以肯定的,关键是如何创新,提高新闻传播的真实性、生动性、趣味性,以促进新闻信息内容的融合,使其与媒介融合同步发展。总之,媒体融合是必然趋势,在媒体融合下新闻的传播也要重视图像、动画等技术的融合。

二、媒体融合基础上的新闻传播

媒体融合拓展了新闻传播的渠道,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形成了新闻发展的新时代。第一,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交流方面,媒体的融合发挥了重大优势。一方面,媒体的融合使新闻采集的途径多样化,且增强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使新闻内容更为多彩;另一方面,媒体融合拉近了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受众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新闻,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关注的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思想理念。第二,媒体融合给新闻传播带来更为便利的技术支持。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的迅速发展在降低新闻成本的同时,其技术手段更容易被大众所掌握,这就打破了专业人员对新闻编辑、剪切、的控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新闻”。第三,媒体融合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垄断局势,拓展了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使新闻者与受众能突破时间地点的约束,随时随地地、观看新闻和编辑新闻,节省了新闻采集、编辑、传播的时间、人力等,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第四,广泛的新闻源和互联网平台,使新闻传播自由、方便,也使大众之间的交流更为畅通,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的生动性和活力。

三、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的创新与发展

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实现了大众化、平民化,一般群众与传统媒体记者有着同等传播权。例如: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对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编辑,然后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进行,这是新闻传播的重大创新;其次,新闻传播的速度快、覆盖广、互交性强,激发了新闻的内在价值,使新闻的传播更有意义。此外,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加速了舆论反应,大众的观点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快速、真实地展现出来,体现了新闻的全民化、大众化,也方便了大众监督;再次,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传播准确、迅速、便捷、生动,但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创意还需进一步发展,新闻信息源的巨大也加大了筛选难度,带来了复杂、频繁的版权之争。一方面,一些传播者为了迎合受众心理,采用一些传播技巧以达到影响受众心理的目的,使受众主观情感产生偏离,影响了受众的判断,不利于新闻传播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体现了新闻融合的相对落后,面对迅速发展的媒体融合,新闻的制作和传播应寻求更多的合作契机,进一步探索和革新;最后,媒体融合增强了新闻的视觉表现力,使其内容表达更为丰富、精彩,能够牢牢抓住受众心理,加强新闻融合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体融合基础上新闻的生动性、精彩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闻传播中声音、文字、图片等等的融合更加巧妙、精准,提高了新闻的质量和新闻传播效果。当前,新闻融合跟不上媒体融合只是一个暂时的缓冲过程,在新闻业不断的发展中,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将会更为丰富、生动,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第7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媒体 传播模式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一、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二、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三、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1.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1.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 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2.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2.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四、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所以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误导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的言论,一些比较经典的建议和意见总是能够让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推向极端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通过网络的夸大描述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大力渲染之后,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符合,随后在网络中就能够集合起来,然后迅速升温,人们受到网络上这些不良情绪和信息的影响,放弃了自主的判断力,盲目的效仿别人的言行,这也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

第8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法制新闻;传播;作用;受众

法制新闻主要是指有关立法、司法和守法事项以及社会各层次涉及法律事件的新闻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在不断完善,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初具模型再到现在的多样化发展。现代社会的法律报道更加的贴近生活,从生活小事到国内重点事件,从生活饮食到国际金融,法制新闻一直都在为民众和国家政府服务。这些,无一不体现着法制新闻的传播的几大功能和作用。

一、信息传递作用

法制新闻的信息传递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法制新闻可以及时准确的发映出国家法律制度的最新状态和问题,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法律各方面知识的需求和面向的具体方向。国家与群众之间可以通过法制新闻的传播进行或间接或直接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交流。此间,国家是一个决策者或是者,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群众也更多的成为质疑者和反馈者。在局限的时空内,这种信息的互动和传递可以使得人们的更多了解到外部的法律事件。也使得这个交流群更加丰富和复杂化,衍生出更有利于这个时展有关法律的事物,更好的建设我国的法律制度。

二、宣传教育作用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普法教育,法制新闻报道在其中发挥着其他方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同时,在宣传教育方面而言,法制新闻比之其他类型的新闻的作用也是更加凸显。在现代,电视、广播和网络各种传播媒介的普及和深化,使得法制新闻的辐射面积更加宽广,形式内容也愈加趋向多样化和丰富化发展,进而使法制新闻的受众层次和范围更为复杂和广泛,这些都使得宣传教育的作用更加显著。

三、舆论监督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新闻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泛,例如经济、文化及刑事方面等。群众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最新的法律条例和违法犯罪案件等信息。针对这些信息,群众可以发表对某事件的评价或是对某个法律条例的不认同等。群众甚至可以就他从法制新闻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匿名举身边违法的行为或是监督所在地方各政府单位的官员是否做到遵纪守法等。因此,法制新闻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法律具有熟悉性,从而在对关于违法犯罪的负面新闻报道以及针砭时弊上做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另外,法制新闻所具有的严肃性、公开性和及时广泛性的特点,也可以有力的督促政府对一些社会问题做出进一步解决,进而有效的解除社会发展中的很多矛盾和威胁,防止不良行为和现象的蔓延。

四、法律服务作用

近年来,我国的法制新闻的发展步伐加快,报道比例不断上升,对象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最明显的是,法律更加贴近生活,范围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政法部门。从恐怖袭击到生活日常各方面,它都有所涉及。生活活动增添了法律的色彩,群众在面对纠纷时更加倾向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法制新闻的传播,把各种各样的法律服务输送给群众,使得群众能够逐渐掌握基本的维权意识和学习与他们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在民事婚姻上的报道,能够让人们更多地认识到婚姻的严肃性,也让人们懂得婚姻出现问题时该用怎样的法律手段去处理。所以,法制新闻在为人民做好法律服务上面确实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预警作用

法制新闻既然是有关法制的事件报道,自然会涉及违法犯罪等刑事案件,例如抢劫、杀人等。由于法制新闻的传播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及时性,大多数时候会选择典型事件和案件进行报道。报道的内容不会只是单单对抢劫、杀人过程的描述,更突出的是对做出这类刑事犯罪的嫌疑人或凶手判决。判决的形式和内容的残酷性很大程度上能够向群众发出警告,使得群众能够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尽可能的避免不法行为的产生。同时另一方面,凶手作案动机和守法的报道也更能够提醒群众提高对此的防范意识和技能。

六、结语

综上所述,法制新闻跟随时代的潮流,日益成为生活中的重点内容,它联系着国家与现实中的平常群众。法制新闻的传播,通过两者进行正反馈和负反馈,反映出当今时代对法律层次的状态和诉求,也促进着国家在法制建设方面发展。它以多种形式传播,给人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为民众更好规范社会行为、维护自己权利、提高防范意识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这些法制新闻传播所带来的益处我们都有目共睹。但是,凡事都是一把“双刃剑”,法制新闻的传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威胁。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冲击力和悬念感,若被用心不良的人利用,很容易成为只是吸引群众眼球和争夺市场的一个牺牲品,甚至是成为某些人争相模仿的不良潜在危险。因此,为了守住法制新闻的良好作用,需要我们严谨对待和正视。

参考文献:

第9篇:新闻传播的核心范文

二、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基于一种新的社交方式提出的,在互联网领域,新媒体与粉丝是相伴出现的,有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就有了社交的最基本的场景,所以新媒体的新在这个层面上讲就是一种社交场景的媒介。

当然,支撑新媒体发展的技术支撑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以,新媒体同时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通过某种技术终端能够向用户提供信息或者其他服务形态,严格地讲,新媒体应该更适合称作数字化新媒体。当然,新媒体的形式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并且相互之间不断的借鉴和学习,最终形成了一种以用户体验和社交为主的新型沟通方式。同时,新媒体带来的巨大的信息流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其他行业形成了变革。预期收是一场变革,倒不如称之为一种最时尚的交流工具,对于每个行业来讲,新媒体是现阶段最有效的交互工具,这对于每个行业意味着是一种社交红利。

三、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和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逐渐加深,新旧媒体传播形式在最开始的对抗转变成目前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广大受众提供了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1、新媒体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特征

(1)高效性

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效性。这种高效性是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单独无法爆发出来的能量。在过去,传统媒体对于突发新闻的播报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失去了作为突发新闻播报的价值,而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这种突发新闻播报会以几乎同时的速度想广大用户进行推送,能够在段时间内聚集大量的受众,新闻编排上,新媒体并不需要很复杂专业的编辑方式,往往通过几张图片就能把新闻时间阐述清楚,省去了传统媒体下各种编排耽误的时间。

(2)多元性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跨媒体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多元化也就成为跨媒体合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分析多元性,我们就需要从新闻的呈现形式谈起。在传统媒体时代,对新闻时间描述主要以报纸和广播的形式呈现,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图文和语言,这其中除了时效性带来的缺陷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不足就是无法提供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样并不足以使整个事件对公众产生更加强烈的感知。相反,对于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其传播方式和传播维度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人们在获取新闻事件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动图、视频甚至直播的方式,更加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新闻事件,这样会使新闻报道更加的真实。

(3)娱乐化

这里指的娱乐化并不是指的是网友热衷的跟帖或者评论,而是站在丰富新闻类别的层面上阐述的。在过去,人们获取新闻事件往往是被动发生的,这是因为报刊杂志的版面有效,无法加入更多的新闻维度,但是在互联网告诉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流动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其实仔细观察每个新闻门户网站就不难发现,他们都对新闻进行归类,比如时事类、经济类、体育类、国际类、国内类、本地类、生活类等等,并且在每个分类下的新闻素材是非常众多的,采集的范围也是非常的广泛,并且,基本上每位访客都能够在网站上找到自己喜欢的板块。最重要的是,新媒体融合下的新闻采编改变了原来字正腔圆的风格,在扭曲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都运用了下的流行用语,一下子拉进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略带娱乐性的风格是传统媒体根本无法想象的。

(4)互动性

互动性,可能是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最具社交属性的一个特征。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大众对于表达诉求的愿望都是非常强烈的。随着媒介资源的越来越丰富,不少媒体,甚至新媒体对于用户社交这块早已非常看重,并且作为运营优先处理的工作之一。而在新闻传播领域对于社交的开放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媒体的发展,伴随着受众的关注度,也就使得新闻媒体在对于网络舆论的监控下有了更多的挑战。在某些新媒体平台,用户表达观点是极其活跃的,这使得用户评论成为新闻媒体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一些新观点新看法时常被提出,这也是在以往无法想象的,这也就是更加增加了新闻的价值点和真实性,同时也保障了网友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

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趋势

前文提到,新媒体的发展源自于互联网技术的支撑,所以要通过当前预测未来新媒体环境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其实质就是探讨互联网技术是怎样通过新媒体改变未来新闻传播的方式的。

1、新闻传播全球化程度更深

新媒体其实也就是社交媒体,在国外,社交媒體的发展规模和程度都远远超过中国,并且他们并没有在的明显限制,所以在内容丰富性上看,中外社交媒体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当然,这并不影响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单就目前新闻传播的广度而言,早就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只是在传播的规模上看,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中外企业也正在推动这一进程而努力,中外互联网企业不断通过合作,推出更加方便的体验,实现越来越多新闻的共享,从而在不断融合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推动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

2、互联网技术推动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新旧媒体形式的合作与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技术的融合和发展,现在的新闻传播已经不能按以往的经验进行,当然,传统业态下的报纸技术并未走向消亡,它会在未来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献给读者,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虚拟显示技术,就如同开始新媒体刚好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争先去研究他的发展形式,虚拟现实就是也是如此,如果说从传统的纸媒到现在的新媒体,已经是一种巨大的进步,那么未来在虚拟显示技术推动下,新闻信息的流动就更加智能化,新闻事件的代入感也就会大大增强。

3、理性互动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

目前的新闻阅读体验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对于读者互动这块的监管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这也是新媒体与新闻传播融合必然会出现的现象。在平台自我监管和调整的过程中,文明上网,理想留言逐渐成为一种准则,只有针对新闻本身做出理想的判断,才能引发更大的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新闻传播希望看到的。相反,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会越来越没有时常,最终被平台所抛弃。当然,这种健康的网络环境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随着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这样的网络健康环境正在慢慢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