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高专;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性;人格特征;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44-02
近些年来,高校不断扩大自身的招生规模,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学生更加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能够有效促使学生解决自身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将学生专业工作中的挫折和阻力降低。想要提升高职高专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水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念,必须要明确高职高专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为此,详细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实验组进行研究,所有学生均为普通护理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65人。年龄为18岁至24岁,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1.1±1.7)岁。所有学生均明确本研究目的和意义,并且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二)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自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包括职业生涯定向、就业信心、职业认识、自我认识、自我规划5个维度,问卷一共27个条目。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好为问卷得分>107分,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为问卷得分81分至107分,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差为问卷得分
(三)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二、结果
(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得分为(97.1±10.0)分,各维度得分如表1所示,其中,14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好,占本研究学生总数的15.6%;67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占本研究学生总数的74.4%;9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较差,占本研究学生总数的10.0%。
(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性别差异、职业认同、个体差异、人格特征等均是影响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在职业认同中,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观、职业期望等因素影响着护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体差异中,包括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教育方式等同样对护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影响。此外,护生的人格特征中,包括护生健康状况、护生能力和性格在内,均是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每一项影响因素与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得分比较,P
三、讨论
(一)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个体差异、职业认同以及性别差异均是影响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在所有因素中,职业意志占据重要的作用,得分最高。这说明学生十分看重护理专业的日后发展前景。职业技能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力仅次于职业意志,护士这一职业不仅形象佳,并且其具有很高的职业技能,掌握护士这一职业的技能,能够从本质上为学生就业提供前景和机遇,学生掌握护士日常工作和护理技能,无论学生日后处于何种境地和环境,均可以依靠护理技能更好地生活。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期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职业期望决定了学生的职业走向和意愿。此外,由于家长是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学生均对家庭十分依赖,父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强影响,家长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别因素同样影响了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女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明显高于男护生,根本原因在于,男护生对于护士职业的认同感比较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甚至有些男护生对护士职业的看法存在偏颇,这些均不利于学生正确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议
想要提升护生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和能力,首先要对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进行充分重视,增强护生专业认同感。其次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实施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的认识,了解自身所学的专业,增强学生对于专业和职业的认同感。最后积极落实护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护理工作和护士职业,帮助护生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结合学校课程进度和具体情况,有计划和目的的使各年级学生深入到社区、医院中进行护理实践,以促进学生了解临床实际情况,做好职业定向以及思想准备。对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行贯彻,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田云霞.宁夏护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其对职业认同影响的实验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1):43-44.
[2]张艳云.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建构与探索[J].全科护理,2015,(24):2444-2445.
[3]李勇.体验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对提高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作用[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11):183-183.
[4]许雯.实习中、末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实习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2):3147-3150.
[5]黎兰,鞠梅,石镁虹,等.一年级与五年级高职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求调查与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01-103.
关键词:合作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 应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校学生开启美好人生的一门德育必修课。本门课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意识,树立正确职业理想、职业态度、成才观和就业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和评价自己,能对自己角色进行定位;帮助学生清晰了解未来医学检验职业特性和社会环境;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学会立足人生,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教育部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1]。发展性教学视野中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学生的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的达成为成功的评价标准的教学策略体系[2]。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其方法如下:
1.科学分组,合理搭配
合作学习实施中,分组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笔者首先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班级学生性别、成绩、个性特征、能力等,组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特点和不同兴趣特征的学生的异质小组,每组5人,让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领略到各种的观点,多样的看法,还有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2.扮演角色,明确职责
合作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有顺序来安排角色。如“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一节,结合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组织学生到临床医院检验科见习,由5人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检、微检、免检、血检、生检“主任”,负责了解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检验、生物化学检验的检验项目任务,在小组见习小结中谈收获与不足。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分工明确促其职责分明,从而达到尽职尽责,教师深入学习小组检查学生见习效果,通过回答问题来确定个人及小组成绩,使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选择内容,开展合作
合作学习的重要要素是:个人责任(每个学生有两重责任,即学习所分配的材料和帮助其他小组成员学习),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学生互相促进彼此成功),人际技能和小组技能适当使用,还反思小组历程的能力[3]。要使之有效地进行,作为教师就要充当好合作学习中的“导游”,选择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置的问题结合专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使学生通过努力跳一跳“够得到”。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深层求知欲望,使学生体会探索的意义与价值,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把握时机,适时合作
进行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也不可滥用。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如何把握时机呢?
时机一:遇到疑难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 “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一节时,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评价自己的方法,教师便安排了一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互帮互学,完成评价自己。
时机二:独立收集信息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在完成“发展职业生涯要善于把握机遇”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家乡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动向,教学上就要安排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走访相关部门收集相关信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资源共享,共同讨论,共同问答问题。
时机三:当学习任务较大时,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开展合作学习。结合检验专业进行“制定发展措施”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根据所学习的知识编制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用电脑制作,并用A4纸打印。让学生根据自己应用计算机能力、设计规划书和写作能力进行自由组合,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独立思考想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时机四: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时,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开展合作学习。例如,“职业理想与成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成功,有的学生说当公务员工作就是成功,有的学生说有一门技术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就是成功等。教师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安排学生观看广东卫视台技行天下节目,观看励志影片如《大长今》、《北京青年》,组织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里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寻找职业理想与成功答案。
5.指导学生合作,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
【关键词】诊所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教学方式
一、“诊所式”教学方式的内涵
“诊所式”教育最初灵感来自医学院学生须有临床实习的教学环节。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首先在法学教育中进行了试验,让学生到“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真实案件,并亲自参加诉讼等方式认识和学习法律,同时为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询。以“诊断”真实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法律服务,这就是“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深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重视培养适应未来生活、学习与从事实际工作的素质与能力。开展诊所法律教育的目的是:第一,职业职位的理论实践对接的在认识;第二,职业技能训练;第三,职业道德训练”。诊所式教学的特点:(1)教学内容上以真实的背景材料为基础,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够深切的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社会角色,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互动为主基调,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3)教学效果的丰富性;诊所式教育采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多样性的角色,获得多方面的收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目的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宗旨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真谛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大学生未来规划和职场教育,指引大学生在对成长历史基础上,根据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测定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因素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方向的合理安排,进行的一系列有机联系、切实可行的全方位的教存过程。概括而言是指针对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计划的进行的旨在实现大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依据一套系统的教育计划,通过专业人员的引导和协助,把大学生求职这一特定阶段的任务放到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和职业定位,提升就业能力,促使其尽早制定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诊所式”教育模式的对策
“诊所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主动和批判地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参与教学的老师。特别是中国从事诊所教育的教师还面临着学习批判地对待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的严峻考验。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课程引入诊所式教育模式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针对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也是我们必须做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实施诊所式教育模式还是新的尝试,为了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诊所式互动和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一些学校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还有很多已经结合本校实际成立了各种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如,浙江师范大学成立的学生事务与职业发展中心,专门服务和接受学生们的咨询等工作,并且此中心有单独的工作地方和配备了如拥有全球职业规划师等高层次的老师。但是要将互动,学生为主,诊断式等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切底改变目前种种不对直观念。
第二,转变角色,重新认识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合作教育是崭新的教学理论,它把师生关系问题提高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提出了一套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重视人道主义、创造性、个性民主化、学生的主体精神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精神。我们要用“老师也是学生”、“学生也是老师”的理念去除传统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中心位置,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化身,扫除教学教师的“权威”。在教学情境中,“诊所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渗透在诊所教学的始终”。
第三,转变定位,重新定义职业发展中心的职责。诊所式教育是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以学生的视角参与解决和分析,从中自身更加认清自己和定位。所以中心的职责是给予参与的同学一个分析、总结、反思和最终提高自我的“锻炼场地”,而不是听从老师权威的地方,参与的老师以解答学生自我不能够认识但是在辅导老师的创设问题的前提下,能够自我解决的定位。所以更是一种“教练技术”的运用为主,所以辅导老师更多的是“教练角色”。
第四,重视评价和反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在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大体的分类,同时,要对每一类进行分类指导,结合已经毕业学生的真实案例进行现场分析,要求学生们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和及时反馈给相关老师。并对学生们的反馈进行分析和确认。以求学生的职业目标、路径和策略等尽可能想的“完美”。
第五,案例精选与运用。诊所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真是案例为基础,检验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诊所教学也要从这一基点出发,收集已经毕业学生的成长史和社会上一些典型案例。一定要对案例精选并且一定区分可复制与不可复制的地方。
以上更多的是谈到了一些“软件”方面应该做到的,其实硬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采用小班授课和良好的诊所“场地”等。当然,要想真正的把“诊所式”教学理念运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上,不仅仅要从理念和硬件上,更重要的要从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总结和反思。
参考文献
1 王立民,牟逍媴,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1
论文摘要: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径。高等院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实现。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刚刚开始起步。一方面,这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所逼,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重视人的自身价值,尊重个人的发展成为科学、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是要促进每一个人(无一例外)的充分发展,在社会的需要中实现自我,让他们拥有自己喜欢的事业并愿意为之而奋斗。
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的一个必要课题
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有的人认为社会上需要什么工作,我就干什么工作,通过社会环境的分析,找出社会需要的职业,就是职业规划了。有的人认为,选择“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职业规划。真的这么简单吗?著名管理专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是这样界定的: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这里说的个人职业规划指的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把“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求下如何实现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大学生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及提供辅助支持、后续支援的方式。
第一,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到了企业以后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第二,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人生策划的最佳定位。职业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行动的基础。他们的关系如下图:
知己是对自己的了解,包括个人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个性、性向、职业锚以及父母的管教态度、学校与社会教育对个人产生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的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认识自我是对自我深层次的解剖,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经历,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从而彻底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问题。正确的认识自我,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如:组织应聘时就很注重考察应聘者对自己是否有深刻的自我认识,要求应聘者说明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和最值得列举的经历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保持下去,形成自我鲜明的定位,也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的为招聘单位所认可,自我认识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可回避缺点和短处。
知彼是探索外在的世界,包括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的薪资待遇等。知己是了解自己本身的特性,知彼是了解工作舞台的特性,两者具有密切关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达到平衡。
第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寻找人生真实的使命,明确自我人生目标。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哈佛大学的一项追踪研究表明,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能获得成功,而他们所以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确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始终坚持。
第四,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在于建立一个牢固的发展基地。个人职业生涯为什么重要?用最通俗的话说,它决定了10年、20年后,你的办公桌在哪儿?也就是说,个人职业规划在你前进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个向心力,迫使你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学习型个人,既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为心中的理想努力奋斗。
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
职业规划不仅是大学生们事业成功的导航仪,同时也有助于高等院校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自身竞争力。
第一,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高等院校品牌、信誉的建立。如今,就业形式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检验学校质量的试金石。这不仅反映在大学生的就业率方面,同时,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在一个学校的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因为他们严谨的学风,极高的就业率,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所在的国家和世界培养了大量的精英人才。知识教育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应该是人生发展的助力器。
第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育质量。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是一个人的心灵地图,有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使命,确定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成为学习型个人,自觉进行终身学习。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第三,我国职业规划教育相当的薄弱。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词在国内出现的时间还不长,高校虽然大多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这里有历史原因。以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进了大学门,就是国家人”,大学生就业历来是政府分配,从来就用不着自己考虑,而且在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下,也没有职业的选择权。现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形式下,我国政策也发生了大的变化。高等教育亦从精英教育转换为大众教育,大学生毕业分配也实行“自主择业”,因此,实施职业规划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
国外在升学与就业指导方面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像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前苏联等,从国家、州政府到学校一般都设有专门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职业指导工作,把职业指导、升学指导作为初、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安排有职业教育课,让孩子了解一些职业的内容、特点;另一方面,当面临升学和就业的时候,辅以多种心理测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人格特征等,为他们选择大学志愿和职业提供参考意见。在美国,由于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关机构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将升学指导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与报名紧密结合起来。目前在ACT机构中,在入学环节,也就是考生报名时,在报名表上就列有90道兴趣测验题,每位考生都要把这90题做完,再把学校活动及成绩报告一并填好,这才算是报名完毕。而后在ACT入学成绩报告出来时,除了ACT的四项分数及预测外,还有对专业选择的建议,这些建议的来源就是兴趣测验的结果。由此可见升学指导以及兴趣测验的使用在国外教育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在小学、初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如果大学生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学习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非得临近毕业时才做准备,毕业生一定会感到很茫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全程职业指导。
三、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限于学习阶段,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实际,从行为上改变学生。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大力推进改革,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开发,并从制度上支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
第一,系统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
首先,高等院校要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职业咨询师以及企业人力资源专员讲座,开展持续的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职业规划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它有一个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自身所处的环境、社会的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改变,那么就要求学校针对这些变化适时地指导学生,为之排忧解惑。国内的复旦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提出了“毕业设计从进校时开始”的口号,安排了一定的学分量,把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大学四年里,尽早让学生开始认识自己、设计自己,以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其次,建立职业测验与咨询服务机构,并创造实践机会, 为大学生寻求自己的职业生涯架构桥梁。建立职业测验和咨询服务机构,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性向与职业目标。
新生进校后,在学校的指导下,研究本人喜欢并适合从事哪些职业或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以下各方面的因素:一是本人的职业性向。根据约翰·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1)实践性向,(2)研究性向,(3)社会性向,(4)常规性向,(5)企业性向,(6)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个人的职业性向可以借助一系列测试来确定。职业者如果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性向,就可以从对应的若干职业中选择。二是本人的职业锚(动机)。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就是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一个人职业锚的因素有:(1)天资和能力;(2)工作动机和需要;(3)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天资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而其他各项因素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加受后天努力和环境的影响,所以,职业锚是动态变化的。这一点,有别于职业性向。例如,某个人攻读了医学博士,并且从事外科医生工作已经20年了,尽管他的职业性向可能并不适合做外科医生,但是他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时,基本上不会考虑改为其它职业,这是因为他的职业锚在起作用。埃德加·施恩在研究职业锚时将职业锚划分为如下类型:(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2)管理型职业锚;(3)创造型职业锚;(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5)安全型职业锚。三是本人的职业兴趣。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考虑本人的职业兴趣,例如:喜欢旅行(适合于经常出差的职业);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在华南工作);喜欢自己做出决定(应该自己做老板);喜欢住在中等城市;不想为大公司工作;喜欢穿休闲服装上班;不喜欢整天在桌子后面工作等等。另外,本人具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忽略,如果某人具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可以为其带来收入,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还要把目光投向未来。研究清楚本人现在做的工作,十年后会怎么样?自己的职业在未来社会需要中,是增加还是减少。自己在未来的社会中的竞争优势,随着年龄的增加是不断加强还是逐渐削弱?在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中,哪些是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等等。综合考虑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后,才能够给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高校大力推进改革,从制度上扶持大学生职业规划实现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优化培养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专业权利,条件许可的学校尽可能实施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不仅可以选专业,同时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入校后选专业制度。我们的大学生高考后,填写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向、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高校应大力推进由专业招生向学科大类招生转变,允许学生在了解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2.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满足学校和学生之间在学习资源上的供需矛盾。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倡实施学分制,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但是,正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然伴随着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制度、办法以及各种各样可见和不可见的羁绊、阻力以及留恋之情的扬弃,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学分制或多或少还带有学年制的色彩,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的建立与完善将是一个逐步深化、演进的过程。
“完全学分制”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完全学分制”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必要而且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从教学内容看,它是为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做准备,也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以便结合自己的兴趣有重新选择职业的余地。这是学分制的精髓所在,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没有选修权的“学分制”不能认为是学分制。课程的选择权为学生再次选择专业提供了机会。二是承认学习主体的差异性。学生生源存在较大差异,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从而使课程考察具有变通性。对于所修课程考试不及格者,均可重修或另选另考,直到及格取得等值学分为止。这种允许受教育者在一定限度内根据自身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学分的重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社会需要的才能。三是学制的弹性。本科标准学制为4年,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学习期限可放宽为3至6年,最长的可延期至8年。便于在职人员的学习,也便于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有利于进一步继续高等教育。正是由于学分制使现行的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辅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力手段。另外,笔者认为,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在于师资。如若没有一定质量的师资,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基于职业设计构成所需必需学习某门课程,学校应该承认该学生在外校修得的该课程分数。
其次,在导师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自主的选课制,才能真正保证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现。正是由于学分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权,给予学生较大自由度和激励,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1)计划性不能得到保障。其包括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两个方面。选修课学时较少,教学时间短,同时,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导致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校间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术水平差别较大。有的教师还只把它当作一般性的“大课”来对待,投入的精力不够,因而使得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性向没有透彻地分析,进而不能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所选课程大多是凭一时兴趣或探索性的,缺乏连续性;另一方面,学生对学科建设不是很了解,不能有计划地对某一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学习,从而使得学习的计划性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质量不容易保证。(2)容易形成“凑学分”现象。有的学生在选课、听课时,在求知的愿望外,也有出于好奇,或为了“轻松拿学分”,可能就易避难,导致“凑学分”现象。(3)约束性较小。学分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很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而且学生自由度大,容易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时势造英雄”,说明个人奋斗目标——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而我国大学生一般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极少与社会接触,对社会的特点和需求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诸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此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其修订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人生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这些工作不可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完成,他们极需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因此,在利用学分制这个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确立一个前进的目标,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1)学分绩点制。学分是计算学生学习分量和成效的单位,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为反映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情况,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避免学生出现单纯追求学分的现象,采用学分绩点的办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获得各类竞赛获奖或表彰,学校可给予奖励加计学分,并以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评选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2)完善导师责任制。学生无论是在制定职业规划时,还是职业规划制定后,他对自己本身的特性、外界环境的机会和挑战以及该学科建设都不是很清楚,难免会有盲目性,这就需要校方组织专门的老师来指导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专业方向,解答学生就业升学困惑。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制定、修改学习计划,确定所选专业的课程结构及需要补充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导师与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指导关系,导师对学生思想、科研、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事情都要挂在心上,及时给予指导,以保证学生的选课质量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构成。
最后,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有效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要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必须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一方面,学生要确立自己的职业规划,需要到社会上了解自己职业锚所在以及市场需求。学校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落差,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也了解不到的。比如方言,比如社交,比如“实战”能力的培养。另外,一部分品学兼优、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科技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创业的优势。当机遇降临时,“机不待我,时不予待”,学校可提供方便,在标准学业年限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某些刚性的规定。学生优先修满学分,可以提前毕业;若因创业或探索个人职业倾向耽误了时间,学校也允许滞后一段时间毕业,对大学生创业和继续学业两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当然,大学生创业更要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可建立一项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依靠自身科技本领和管理才能创办的企业,实行优惠或无息贷款,并在一定时期内免征有关税收。
关键词:转型发展;医学毕业;就业困境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也进入深水区,高校面临转型发展的重大命题,医学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深入了解医学毕业生就业面对的困境,切实搞好医学毕业就业指导工作,提出积极对策建议,对高校医学类专业办学提升和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转型背景下医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一)转型发展对高校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调整。在市场经济为就业导向的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国家不断健全完善医疗服务公共体系,推行“行精简高效”政策。医学毕业生规模极速增加,另外医学专业性强和技术要求高,就业维度相对有限,促使医学毕业生出现就业困境。
(二)高校医学类专业设置不科学。高校招生以效益为首的目标前提下,临床专业招生容易,填报志愿人多,其他专业方向招生不理想,导致专业结构部合理,招生人数一边倒,导致临床专业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其他专业方向人才又缺少,如麻醉、预防、检验等。
(三)用人单位的选材标准要求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在选材时不断提高标准,有些普通岗位对学历要求高,导致普通医学本科生进入医疗单位就业难度加大给医学本科生就业带极大压力,因此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读研,一来希望自己不断提高学历,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二来选择性回避当前就业的困境。
(四)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毕业生不愿到条件艰苦地方,不愿远离家乡,到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就业服务,反之为了美好的愿景,宁愿选择拥挤到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但是发达地区或大城市的医疗卫生行业人才引进基本趋于饱和,医学人才市场竞争压力大,竞争程度极为激烈,因此导致 “老少边穷”地区,无人可用,“人满为患”的发达地区,人才拥堵的局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医疗资源不平衡,地区差异性大。
(五)毕业生对就业观念守旧,就业准备不充分。大多数毕业生在与招聘单位进行“双向选择”的过程中,表现出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观念不科学,对自己的认识不完整,对社会的了解不全面,缺少择业技巧。当这些问题出现,如何加强医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医学生能够科学解决来自社会和自身的问题,不断提升其自身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高校当前重要工作。
二、建议及思考
(一)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的就业指导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科技发展飞速,高校在医学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战略眼光和未来视角,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熟悉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同时了解国际社会发展多变的形势和国家政府的就业政策,分析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与问题,才能正确地指导大学生就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才能不断凸显。
(二)加强医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医学生对职业认知和“三观”教育结合起来,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也正是由于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对其高超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具有极高的要求。如果对自己的职业不热爱,对自己的岗位不尊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那么,自己不仅学不到真知,也必将影响到以后他所面对的病人;其次,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职业的崇高性和使命感,培养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到忠于职守、关爱患者,献身国家的医药卫生服务事业;最后,牢固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就业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医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医学生绝对过剩。相反,从目前来看,我们国家医学人才还是严重缺乏,由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只要强化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强化人人都是社会劳动者观念,帮助广大毕业生对自己科学合理的定位,促使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三)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不合理,以招收人数为最高目标,严重与社会需求脱节。很长时间里,一方面社会对医学各专业认识不到位,学生和家长选择志愿时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很多高校只根据报考人数的“冷”、“热”程度,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及其变化来确定招生人数,存在盲目扩招,造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供过于求,而像麻醉学、预防、检验学、护理等专业需求多但毕业生少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社会、市场的缺少了解和实践调查,仅仅根据每年的就业形势调整开设专业的课程和招收的人数,关门办学理念和风气盛行。因此,应当对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实施招生预警,或者停招,或隔年招生,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高相应专业招生人数,市场需要什么的人,那么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就应当根据这个来做出调整和规划。
(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己未来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设计和蓝图。自己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分心、评判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个性特点进行综合研判,结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职业意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科学规划和调整。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对专业技术建设和职业发展认识都具有很高的要求,那么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教育实施的难度也比较高。因此,加强医学生在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建设,对他们今后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强化医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认识,加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质量建设。就业指导课是对医学生实施就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念,深刻熟悉了解就业政策,掌握就业技巧具有促进作用。第一,高校要加大宣传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要让学生了解对这门课程对其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自己学习必要性和客观性。第二,提升师资教学水平,高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如职称晋升、奖惩补助等等,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在办公条件、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打造大学生就业指导精品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广泛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并进行督察考核学生实习情况。强化对医学生的求职技巧的教育和训练,植入模拟面试等课程环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让他们全面掌握正确的加强求职技巧与方法。同时,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让学生熟悉掌握国家政府的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的权利和义务等。
(六)提升学生就业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就业信息服务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咨询发展的社会,信息沟通极快,加快学校与社会的就业信息交流与对接,将现代社会咨询手段融入学校就业管理系统,健全完善学校就业信息系统。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健全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及时向学生宣传就业信息动态,确保信息及时、通畅。举办多种模式各种类型的“就业+实习”双向选会,减轻供需双方的成本和负担,切实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R647.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87-0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难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最大难题。解决此项问题,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名就业指导教师,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应该从根本做起,从新生刚跨入大学时抓起,做好对入学新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首要任务应该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了解最新就业状况,并就目前高等医学院新生就业规划这个问题,分析当前医学界就业前景,结合政府、社会、本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探讨出一条为毕业生走向社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挥自身优势的、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的捷径。近几年高校扩大招生,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递增趋势。同样,医学高等教育出现质的飞跃。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优胜劣汰现象更加明显,满足社会对医学界高端人才的需求,同样产生新的问题――医科毕业生就业难
1 目前医科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如下
1.1 毕业生数目剧增,考研的毕业生更是稳增不减。社会竞争激烈,中心城市大医院所要求的学历高,一般都要求硕士、博士以上学历。
1.2 毕业生择业观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中心城市需求过饱和,而偏远地区急需医学本科生,所以造成急剧的不平衡。
1.3 医学生供给结构矛盾,专业供需不平衡。预防、影像学、麻醉学、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从而就业率不同,而且差异很大。总体来说就业率下降。
针对以上种种不利因素,我们就从新生开始抓起,同样也需要学校、学生、老师等多方面配合。不仅提高了就业率,也为每一位学生规划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大学也算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小社会,所以先从学校做起,建立一套健全的体系来规划医学生的职业生涯。
2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新生职业规划建议
2.1 学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符合今后就业的发展前景,冷热专业相协调,不能因其耗资巨大就将错就错。
2.2 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同时需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做到老师学生共同进步。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实现,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3 加强学校与政府及用人单位的合作,珠联璧合,让大学生顺利的走进职业生活。
2.4 为让新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成功的迈入社会,必须将具体措施落实于实践,诸如从大一开始填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从思想变主动。想大学生广泛宣传有关基业政策与规定,分析就业形势,邀请有关专家来介绍我国的卫生国情,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定期开展一次就业前景分析会,紧跟社会前沿,时刻了解最新动态。开设就业指导课,不仅介绍就业方向,同时还需培养求职能力,例如如何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时诸多的问题等。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加强每位学生就业素质及对就业的重视。除了开展主题活动,就业引导外,还要注意平时能力的锻炼,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对将来步入社会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3 我院职业规划实践情况
关键词: 卫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四个方面
现在的卫校学生都是几乎没有任何门槛就直接报读的,他们与过去通过统考进校的中专生有很大差距,多数学生文化底子薄,综合素质比较差。因为学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将是对学校质量的检验,也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所以出口畅通度还直接影响到入口问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业率又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情况,所以怎样把学生保质保量送出校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不能等到毕业时才着急,要把所有工作提前做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过硬的医护技术是卫校学生的生存根本。大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吃苦耐劳,钻研业务,忠实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要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我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7.5亿劳动力,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一方面,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帮助他们了解,正视就业难的形势,使学生认清今后毕业时将会面临的就业压力,让学生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清楚自己选择医护专业是明智的,因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状况下,医护人员都是不可或缺的。结合我国医护比例的现状,告诉学生护理专业就业前景是相当广阔的。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从低层次岗位做起,不应梦想通过一次就业就谋取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卫校学生需要善于发挥自己的就业优势。与大学生相比,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就业观和动力能力强的优势,而几乎所有医疗单位都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卫校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既适合横向发展,拓宽择业面和转岗的职业群,如护士、按摩师、育婴师、营养师等,又适合纵向发展,能够晋升的职业,如护士分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主任护师;医师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按摩师分中级按摩师、高级按摩师。因此,卫校学生面对就业难的形势不要气馁,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消除过高评价自己或对自己缺乏信心的心理。卫校学生在首次就业时,既要争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按自己规划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又要正视就业难的现实。应珍惜机会,先解决生存问题,再积累经验,选择理想的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应本着“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的观念,实事求是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自己。首次就业时,择业期望值不宜过高,当就业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发生矛盾时,不妨先改变一下目标,争取及时就业,然后在新的职业领域里培养兴趣或积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继续向既定的长远目标努力。
我们还应通过诊断、护理技能实验课、实习,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长观。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重视医院实习的教育引导作用,通过实习,学生亲身体验当地经济发展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卫校学生的需求,实地感受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深刻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自觉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鼓励某些专业(如高级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到北京、上海、深圳等更需要医疗人才的地方实践、闯荡,掌握更新更先进的医学理念,积累病例经验,为将来回到家乡就业或创业奠定基础。对于某些家庭经济条件好,英语口语流利的护理专业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国外就业。总之,应鼓励学生把职业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断地积累中总结经验,调整、落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1]
3.1要求在学生入校时就开始收集就业信息
低年级时,应注重搜集所学专业对应行业及职业群的信息。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将其作为确定求职大方向的依据,二是将其作为按职业要求调整自我、提高素质、适应职业的标准,提高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训练的针对性。高年级时,应注重搜集具体用人单位信息。这主要是指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方向,对聘用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工资待遇、入编、晋升机会等。这也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确定具体医疗单位的依据,二是面试时有利于和招聘者沟通。获得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2]: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各大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社会实践活动与毕业实习、招聘广告、网上招聘、个人社会关系等。
3.2引导学生掌握面试技巧
面试过程中,应试者在回答所提问题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实事求是,正式用语,简洁明了,热情适度,掌握节奏,把握分寸,不指责他人,不与人争执。同一个面试问题并非只有一个答案,而同一个答案并不是在任何面试场合都有效,关键在于应聘者掌握了规律后,对面试的具体情况进行把握,有意识地揣摩面试官提出问题的心理背景,然后投其所好。面试时要掌握谈话的技巧:第一,准备充分,做到有备无患;第二,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第三,礼仪周到,显示自己的修养;第四,机智幽默,恰当运用语言艺术;第五,巧妙回答,充分展示自我;第六,借助手势,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
3.3鼓励学生积极推销自己
在求职中,要鼓励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积极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尽量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要根据对方需要推销自己。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强调自己的优势。比如医院招聘儿科护士,展示自己的护理理论、社交技能就不如介绍自己的儿护技能,对儿童的爱心来得实在。专业特长加上广泛的知识面和兴趣爱好,往往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第二,要扬长避短地推销自己。了解用人单位看重的是什么,再针对自身进行比较,找到自己的长处,并有意识地向用人单位展现。轻松愉悦地与用人单位沟通,巧妙地展示特长推销自己,是面试成功的首要条件。第三,要多渠道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有直接推销和间接推销两种。前者是指由自己向用人单位做自我介绍。例如现场推销、书面推销、网络推销。后者是指借助中介人推荐自己,例如请学校老师、实习带教老师、父母亲友等推荐。
4.鼓励学生为创业做准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作出正确的选择。”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3]。因此,必须对卫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创业指导教育。
4.1帮助学生分析中职生创业的优势
4.1.1卫校学生接受了与医疗单位有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学习的课程有专业性,优于只接受基础教育的年轻人,又具实践性,强调操作,优于侧重理论学习的大学生。
4.1.2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卫校学生学习内容针对性强,有一技之长,且熟悉医护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要求,在校期间已经为适应这一行付出许多努力。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几率就大得多。
4.1.3学校组织的实验、电教、多媒体课程及实习等活动,为卫校学生更广泛地了解诊所、药店经营创造了条件。
4.1.4卫校学生有务实的创业观念。
4.1.5我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调适心理、训练能力,为创业做好准备。
4.2鼓励学生做创业准备
鉴于以上五点优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根据内外条件确定创业时间,既可以毕业后立即创业,又可以“先就业,后创业”,把创业安排为职业生涯规划中后期的某个阶段目标或发展的长远目标。对于涉世未深的卫校学生来说,后一种选择更稳妥。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大好时光,在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三方面做好准备,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打下基础。
4.2.1调试心理,提高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与创业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创业能力的差距,制订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调适心理、调高能力的计划。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在图书馆、阅览室查阅书刊资料或学习相关知识,在实习中感悟,积极加入学生会,在为同学的服务过程中反思,为缩短自身素质与创业要求的差距不懈努力。
4.2.2学习经营,懂得融资。除了要看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普及读物,还应多到医院、诊所、药店看看,最好利用实习时间,注意、观察管理者对人、财、物的组织和使用。创业者还需考虑资金来源并学会融资。
4.2.3构思项目,编织网络。卫校学生创业一般会选择开诊所、药店、做保健器材营销等,这些都与医护专业知识、技能有密切关系,卫校学生驾轻就熟,创业成功率较高。当然,若要创业成功,往往就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要在这个行业建立人际网络,加强与过去和现在的同学、朋友、师长、亲戚、邻居的沟通。人际关系重在平日的维护,建立人际网络是训练人际交往、合作、适应变化和承受挫折等社会能力的过程。较强的社会能力,不仅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而且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乃平等.职业生涯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00-102.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3)
摘要:学风是一所学校人文精神的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优良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也会影响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养成。校园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有赖于校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学生主体意识。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内部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调查分析;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14-04
学风作为一所学校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为加大高职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学风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抽样调查分析
主要的调查形式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学风现状、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2份。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学风现状持认可态度。但受社会转型和高校扩招等内外诸多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校园学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一)学习目的和态度
调查显示,72%的学生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56%的学生学习动力来源于“毕业就业压力”,而选择“对知识的渴望”的学生只有19%。对大学期间读书的重要性的认识,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1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对于制定学习计划,只有20%的学生表示“每学期初会制定”,42%的学生“每隔一段时间会制定”,但有39%的学生“只有老师要求之后才会制定”。在要求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进行自我评价时,只有11%的学生表示“满意,为目标而努力”,42%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认真学习但目标不明确”,3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但不知从何着手”,14%的学生“觉得内疚,一直在混日子,想改变”。
从这一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并能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但也存在一部分学生想学习但又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缺乏方向性和目的性。因此,在加强校园学风建设过程中,我们应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二)上课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旷课现象较为普遍,5%的学生“经常旷课”,13%的学生“偶尔旷课”,“从没有旷课的学生”只有57%。问及旷课的原因,28%的学生表示是“老师的教学水平低下,课堂枯燥无味”,32%的学生认为是“对课程不感兴趣”。在上课状态方面,12%的学生“总能认真听讲”,7%的学生表示上课的时候“不听,做其他事情”,有33%的学生选择“老师讲得生动、有趣才听”。此外,有50%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对学生上课状态影响最大,这说明教师的授课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在遇到自己不喜欢的课或自己认为不重要的课时,有56%的学生会选择“上课不专心,做其他事情”,只有31%的学生选择“仍认真听讲”,还有13%的学生干脆选择“旷课”或者“应付点名,中途早退”。
(三)考试状况
学生应对考试的态度是检验一所学校学风的重要标尺。调查发现,有30%的学生直言自己“经常作弊或者偶尔作弊”,选择“从没有作弊”的学生只有70%。学生作弊的原因,主要有表1所示的几个方面。
问及学生应对考试的态度,16%的学生表示自己“基本不复习,临场发挥”。担心考试不及格,但又不认真复习准备,说明学生学习能动性和自觉性较低,自律能力不强。这样的学习态度最终导致了15%的学生经常挂科,更有4%的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挂科,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现象较为严重。
(四)课余时间安排
在如何打发课余时间这一问题上,选择“自修自习”的学生只有34%,选择“上网”的学生达83%,说明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关于上网时间的调查中,有43%的学生一天上网时间在2~4小时,超过4个小时的学生有10%。学生最主要的上网目的是消遣娱乐,有61%的学生是为了交友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而为了学习、查资料的学生只占43%,还有40%的学生纯粹出于打发时间,毫无目的可言。相较于学生将大量课余时间花在网络上,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出“两少”特征,即人数少、时间少。在调查中,有33%的学生每天平均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于1小时,大于4小时的学生只占18%。可见,学习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五)对学风建设的认识
针对上述问题,62%的学生认为学生自身因素是校园学风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但教师的教风与教学水平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选择该选项的学生有48%。学校管理和社会大环境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校园学风建设。56%的学生认为加强校园学风建设应该从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努力,加强个人素质培养,如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做与课程学习无关的事等;51%的学生认为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47%的学生认为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严肃课堂纪律和学生考勤考纪。校园内部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有36%的学生认为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优雅的学习环境,以促进校园学风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学风现状成因探析
(一)学生学习的内需动力不足、计划性不强等主观因素所致
其一,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学生大多数属于高考的失利者,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再加上他们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因此,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等方面偏弱、偏低,主动学习的内动力不足。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学校采取相对宽松化的管理模式,外在约束力进一步削弱,这些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其二,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心理较强。一旦他们功利性目标的实现遇到困难或阻碍,他们的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就容易导致学习日益消极被动,厌学、逃学、弃学现象时有发生。其三,调查显示,学生学习的计划性不强,学习动机不纯,目标不清晰。在多样性、自主性的学习环境中,很多高职学生不清楚学了本专业今后有什么用,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于是满足于“及格就行”,且对于就业和个人前途感到茫然,得过且过。
(二)学校的教育管理、整体环境和师资力量等外在因素影响
首先,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偏重于专业技能教育,人文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此外,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科学,课堂教学封闭,实训条件不完善等,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受各种客观因素制约,高职校园整体环境与学生的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落差较大,产生消极和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到学习。最后,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但师资队伍建设却远远落后于教学实际需要,致使教师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网络异化功能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的成长期,他们热衷于猎取各种新鲜事物,求知欲望特别强烈。而网络以其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隐匿性等特征投学生所好。于是,如调查所反映的,近一半学生将大量课余时间花在网络上,而在这些学生中,61%的学生纯粹出于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由于监管难以到位等原因,网络的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不良内容具有极大的诱惑性、迷惑性、蛊惑性,使部分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给他们的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
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是推进学风建设的有力举措。应大力开展研讨式、互动式、问题式、启发式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应广泛采用榜样案例教学,选用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与学生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应丰富课堂教学载体,创新课堂教学手段。除传统的多媒体、视频等载体外,还要充分利用高职生喜欢的网络资源,有效补充教材的不足。
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要端正教风,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改善授课质量,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渊博的知识、崇高的人格魅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和带动学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以教风带学风。
改革考试方法,严肃考风考纪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不应再完全沿袭传统的考核方式,考试内容、方法也必须随之改革,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综合考核。对不同的课程类型要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可实行笔试、口试、讨论、答辩、实践操作等相结合,闭卷、开卷、社会实践、记读书笔记、社会调研相结合,百分制、等级制和学期评语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调整平时成绩比例,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勤记录、早晚自习情况、参加实践时间等纳入平时成绩。此外,要加强考试管理规范化建设。一是实行教考分离,建立高质量、高水平的试题库,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促进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发展。二是严格考试纪律。要杜绝任课教师在考前划要点、圈范围,甚至泄题、漏题现象。在考试过程中要强化监考、巡考力度,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严肃考场纪律,坚决杜绝考试作弊行为。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要以图书馆、公寓文化走廊、校园宣传橱窗等为载体,增强校园文化气息,让学生学习有场所、有氛围、有内容、有质量、有乐趣。
开辟第二课堂,拓展素质教育 组织学生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大力开展经典阅读、校友论坛、成功人士(校友)访谈、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挑战杯”竞赛、专题研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为良好学风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品牌的育人功能,建设有蓬勃朝气和活力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激发学习动机,讲究学习方法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风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占59.6%)。因此,要大力引导学生把学习与就业、个人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志存高远;通过“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大讨论、“资料的收集与知识的积累”讲座、“优秀学子报告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制定学习、复习计划,循序渐进,有条有理,劳逸结合,保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充分利用班级QQ群、人人网、个人博客、微博等媒体形式,关注学生思想行为的最新动态,把握学生发展脉搏;引入名校教学资源,丰富专业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完善大学生思政网站建设,占领网上舆论宣传阵地,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开启社区网站建设,建设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注重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 应完善教与学的制度化管理,保障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断健全“教学督导制”、“学生评课制”、“青年教师指导制”、“思政人员听课制”等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要加强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完善各项奖惩制度,开展“十佳学习标兵”、学风优秀班级、学习型寝室等评选,充分发挥正面激励和导向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学业预警制度”、“重修学生谈话制”,对期末考试不及格补考后需要重修的学生,由班主任找其谈话,了解原因,提出要求,促其进步。学院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大学风”的观念,建立健全各项考核约束机制,把校园学风建设与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一切工作都有利于校园学风建设。
(三)强化专业思想教育,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应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地认真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教师日常教学之中。专业教师要深度讲解本专业发展的现状、专业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好本专业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通过名师伴我行、企业家进校园、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外出参观企业或开展专业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方向、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就业方向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此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正确的价值观,是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科学选择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省市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推进学风建设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能将这些理想付诸实施的却很少,学生学习的自律意识、自律能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可延续性较差。为此,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在校内要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等场所,有效整合社会优质资源,丰富自身的课外知识,夯实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内化实践育人观念,进行专业实践锻炼,边做边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要锤炼个人品行修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当今社会缺乏的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面对诱惑,当代大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指导,学会明善恶、辨是非、知美丑、懂荣辱,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风建设的引领者。教师要用自身严谨治学的优秀风范感化教育学生,要刻苦钻研业务,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和带动学生,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同时要经常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是否满足学生成才的愿望,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引进人才并不断完善师资结构,加大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提高自身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化服务观念,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和鼓舞每一位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和发展。
优良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精神特质,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优良学风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等方面的努力,只有充分发挥这些因子的合力,才能将学生服务好、教育好、培养好,才能有力推动校园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文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
[2]单新华,刘彦明.加强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6(2).
[3]孙传刚.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2).
关键词:法学专业;就业偏好;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62-02
作为从业多年的法学专业辅导员,最关切的就是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多年的就业工作,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对所带179位同学进行了就业相关情况调查后,进一步解读到本科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深层缘由,并据此提出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策略创新方向。
一、本科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偏好
通过问卷调查、典型学生访谈以及各种管理数据汇总,法学专业的学生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1.参加与专业相关性较弱的各级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行政部门或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各级公、检、法、司等招聘考试进入司法部门。这一就业偏好的学生合计约90人,占总人数的50.2%。
2.继续深造,从而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法律教学或科研工作,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待毕业后再寻机会从事法律相关工作(司法部门职务、律师、公司法务)。这一就业偏好的人数为47人,占总人数的26.2%。
3.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后进入律师事务所从事专职律师工作。这一就业偏好的学生有110人,占学生总人数的61.5%左右。
4.通过公司、企业等单位招聘,从事相关的工作。在这一就业偏好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也表示只要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者用人单位不错(如薪资待遇、发展前景),即使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可以接受。
5.极个别同学由于对法律本身也无多大兴趣,因此在大学4年没有打好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因而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没有任何计划,对就业一片茫然。
与此同时,在与同层同类其他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交流后得知,同层同类的学校法学院学生的就业偏好也都大致如此,偏差不大。综上所处,目前本科法学院学生的就业偏好主要集中于从事与法律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进入政府机关部门工作。只有极少数学生在缺乏专业认同感的情况下,在大学中的生活学习无法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
二、本科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偏好产生原因
1.受专业相关性影响。大部分选择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法律专业,或者对法律有憧憬。在经过4年系统的法律专业学习后,本身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法律专业知识,并建立了稳固的法律思维逻辑,因此从主观情感上更希望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更希望将法律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政府、公、检、法、司等部门或者律所、公司法务部等就成为本科法学生就业首选。
2.受社会职业评价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父母,对目前社会中的各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评价和定位。在官本文化盛行的今天,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法学生就业就更希望选择社会评价高,收入稳定客观的职业。很多本科法学专业学生就认为到政府、公、检、法、司等部门工作,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而且这些工作有身份,更体面。更有很多家境不好的学生会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进入这些部门,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3.受社会发展、家庭条件的影响。自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就一直在提高,加上独生子女的政策影响,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这就使得很多家庭的家长出于爱,都对子女的就业要求提高了很多,更加上富足的物质条件也为有业不就提供了基础,最终造成了“宁缺毋滥”“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
三、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特点
1.就业门槛高。众所周知,如果要直接从事法律类工作(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律师),都必须要通过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而司法考试考查面广,考查难度大,通过率低,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可以最终进入司法体系。而很多公司虽然不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但都对某些部门法,如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等有较高的要求。
2.专业对口的就业机会少。首先是公务员等各类机关的招考,一方面是录用名额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的“考公”大军年年高涨,学生的竞争对象除了学生群体本身还有社会其他领域的人,高度紧张的“考公”潮就使得只有少数本科毕业生可以最终脱颖而出。其次就是法务类工作,但如今需要专门设立法务部门招聘法务人员的企业本身就少,而且企业内的法务专员大多还是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来做的,大型公司也更加信任有丰富经验的律师。
3.就业时间相对滞后。大学4年,就业高峰期一般都会在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届时各大高校都会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很多专业的学生都会集中在这个时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而法学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锁定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和全国司法考试,而这些所有考试的进行和结果都无法在该学期得到明确的答案,正常情况下,都要到大四下学期才会有明确的结果,而国家司法考试的成绩更要等到10月份左右才能公布,这就使得在本可以通过学校的人才招聘会得到就业的时期,大部分法学专业的学生都因为要准备各类考试,需要用全部的经历来复习而无法将精力分散到就业招聘上,错失很多原来很不错的就业机会。
4.竞争力越来越薄弱。首先,由于研究生(含法律硕士)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上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都要高于本科生,招聘单位必然更倾向于研究生层次的应聘者,尤其是有经济、管理、国际事务的相关专业背景的法律硕士。其次,由于法学专业研究的领域较为专一,没有相关经济或管理类知识,综合性相对其他专业较弱,除了本专业相关工作,很难向其他行业转型。
四、本科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由于本科法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十分严峻,就有很多主张,可以效仿美国取消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但笔者认为,美国有着几百年的法律发展和完善史,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充足的法律人才,但中国正处在法律完善的阶段,法律人才队伍还不够庞大,还需要大量的法律新血液流淌到司法队伍中,充实到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当中。因此,目前与其争论是否取消本科阶段法律培养,到不如结合目前法科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和就业特点,从现有教育培养模式着手,逐步缓解就业问题。
1.改变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制度。一是在招生的政策方面,应该适当限制法学本科生的规模,扩大法学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的招生人数,鼓励学生去获取法学双学位,这样才能提升法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二是在就业的政策方面,应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其实国家司法系统基层人员还是相对紧缺的,在保留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一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扩大岗位的招收。另外,应当鼓励各大企业和公司设立专门的法律服务岗位,而不是每次都找律师来处理法律事务。三是调整法学专业学制。在发达国家,法学和医学是齐头并重的,对专业的要求都很高。目前,我们可以消防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制设置,将法学专业也改制成5年,前4年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专门设置实践教学,以提高法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提高法学本专业本科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2.调整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一是创新法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当前各大高校对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是重在各大部门法专业知识的教授,但法学专业大学生其实依然还是大学生,传统的基础素养如言语书写和表达能力、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品质等都不应该被忽视,只有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用语言或问题表达出来,并通悉社交礼仪的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才更具市场竞争力,也不必再局限于传统只“法”可就的就业现状。另外,在法学教育规模庞大、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各法学院、系要想增加自己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就应当逐步建立有独特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只有特色才能更有竞争优势。笔者倡导的特色办学是指在确保学生能掌握法学基本知框架、理论原理和思维逻辑的基础上,在特定方面突出发展,较同层次同类院校有属于自己的明显优势和特征,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在特定方面拥有较其他院校培养的人才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二是加强就业指导,改变狭隘的就业观念。首先从入学起就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中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比应当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经过一段的学习和对专业的了解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并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告知该职业所应当具备的资质和专业能力,以帮助学生将各阶段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具体化,并在不断探索中反复评估和检验,最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完满发展。其次,引导法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应当引导学生放开对“法学领域”的理解,让学生的就业选择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法律领域,而是放开眼界去接受所谓的“大法学”理念。其实管理、营销、文秘、行政等很多领域都是和法律密切相关的,一个具备扎实法律功底的人,在大学期间再涉猎管理、营销、人事、文秘等相关专业知识,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就自然而然地被拓宽了。目前不少应用公司企业对招聘人才已经不局限于某个专业,而更加注重选拔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这个社会很多职业和岗位都不是和某一个专业一一对口的,而是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立体复合的知识结构,而法律就是众多立体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多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使学生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冷凌.法学专业业务实习现状分析与途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6).
[2]付子堂.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法律实务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0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