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城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新区规划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具挑战的环境问题,也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新区规划中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规划定位、内涵,并予以实施对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
(三)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的跨越式发展,但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随着社会的发展,集约式的发展方式逐渐成为主流,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国际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推进,生态城市的概念逐渐得到完善。虽然生态城市建设逐渐推进,但是世界上仍没有真正意义的生态城市,而且生态城市也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生态城市的概念是这样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通过人为构造的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的人口迅速增长,水资源日益短缺,交通日益紧张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到国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生态城市模式的探索,他们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和政策等保障体系,通过模式的探索取得显著地成效,其中德国的埃尔兰根市被确定为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生态城市的研究和探索,为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还完善了相关的保障性政策。
例如哈尔滨的生态城市建设,哈尔滨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对水资源、交通设施、城市绿化的管理,拓宽和延伸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通过低污染、高收益的方式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的建设可能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如果将生态城市建设具体到某一个城市,那么必须提供相应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衡量,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让基本的居民了解当前城市的环境发展状况,同时可以监测当前的环境发展势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谨慎,要经过专业的论证才能进行推广,指标体系的选择必须进行严格的筛选,其中筛选可以以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技术等方法进行严格的论证,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保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经过论证选出合理的指标体系,经过最后的审查检验过程方可推广使用。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根据现有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发展理论,将指标尽量定量化;其次,参考发达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值;再次,根据已有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来规定特定城市的指标值;最后,参考国内城市的现状值作趋势延展。根据以上的几项原则建立起符合自身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做到从本城市的实际出发,立足实践,使生态城市按照指标获得良性发展。
但是,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辩证的认识指标体系的运用,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夸大其发挥的作用,世界是发展的,生态城市也是不断改进的,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必须结合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做到与时俱进,不然生态城市的指标也会偏离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较为常见的生态指标体系分类主要是在分析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的基础上做出的,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指标、经济生态指标和社会生态指标;再者就是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协调度、结构和功能来建立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这是两套不同的生态城市指标建设体系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都是将城市指标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主要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二级和三级指标涉及比较详细准确的定量数据,因此,定量指标的建立会有一定的缺陷,随着统计资料的不断完善,二、三级指标会得到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图1 生态城市评价一、儿级指标体系
从图一中我们了解到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二级指标体系,其中一、二级的指标较为宽泛,将二级指标再次按照经济、社会、自然的顺序依次进行分解,其中在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水平所包括的三级指标有:城市的人均GDP等;经济结构的三级指标有:三大产业所占城市产业的比重、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收入水平的三级指标有:恩格尔系数大小、可供自由支配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重等;经济效益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污染排放量等。
在社会系统中,社会保障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失业率、合作医疗保障率、传染病发病率、犯罪事件发生率住房保障率等;科学教育的三级指标主要有: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万人在校学生数等;资源配置的三级指标主要有:人均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量、燃气普及率、万人商业网点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等。
在生态系统中,环境质量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地下水质标准度、大气中TSP浓度、噪音的平均影响度、大众对环境的满意度等;绿化情况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城市森林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所占比重等;垃圾处理的三级指标主要有: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等。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兼顾生态和效益的统一
当期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不断地推进,其中探索自然循环和生态建设的关系是研究的共同点。每一个城市结合自身的区位以及资源等优势来发展生态产业,加速生态城市的建设,我国的生态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具备产业化的条件。比如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分析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如果太阳能产业耗能大于生态方面的收益,那么发展太阳能产业是得不偿失的。发展任何一种生态产业,建设任何一种形式的生态城市,必须平衡生态和效益的关系。
2.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循序渐进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初级阶段。必须认识到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的实际,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创新,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进行。所实现的生态城市必须是城市所用的能源必须是清洁的,像风能、太阳能等;城市中所排放的有害气体必须得到无害化处理;城市的公共交通也必须是清洁能源驱动的;城市的建筑也必须是由清洁材料来构造的。从根本来讲,生态城市建设也是环保的一个过程,环保是一个过程,不能跃进,不能空想,必须循序渐进,遵循时展的规律。
3.建设生态城市不能忽视文教、宣传、保障等方面的建设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在发展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城市会忽视文教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生态城市不仅仅是环境上的生态,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提升到居民文化精神上的生态化,所谓文化精神上的生态化就是提高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做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公民化,落实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其中,公民文化精神的生态化离不开宣传的作用。必须加强城市居民的养老、失业等保险率,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宋永昌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5):16 ~ 19
[2]王如松,欧阳志云.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 [J].鲍世行、顾孟潮主编:城市学与山水城市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陈勇,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模式,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20(6):27-32
[4]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Franco Archibugi的生态城市和城市影响一书评价,城市规划汇刊2001,132(2),76-80
[5]黄肇义、杨东援 .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 [J] 城市规划,2001,25 (1):59~66
[6]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 1997(6):17-20
[7]马军卫.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6).
[8]赵运林,邹东升.城市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9]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10]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CA:North Atlantic Books,1987.13 -43
作者简介:
纪晓东(1967—),汉族,青岛市规划设计评审中心,研究方向:规划编研与规划管理。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出现初期,城市就一直担当这国家政治文化活动的这一重任。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比以往更为复杂,现代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拥堵、交通阻塞以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必定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规划生态城市,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问题。
一、生态城市概念分析
目前对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不是很系统,但是基本可以从这几方面对生态城市进行概述即:生态哲学角度、生态系统学角度、生态社会学角度等进行分析。生态哲学角度对生态城市的概述是,生态城市就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和自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生态系统学则是要求生态城市采取有利于自然价值的方式,来创造社会文化。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生态城市,需要将城市的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方面实现生态系统化。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涉及面分析
生态城市是将建设生态环境为目标,生态城市要涉及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这三点的要在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上,应用科学系统的手段对人工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进行辨别设计,提出设计最佳化方案。
生态城市设计和以往城市设计不同,原有的城市规划设计最要强调对城市物质空间以及城市建筑进行规划。而生态城市规划要涉及到对城市区域内的水资源、空气以及土壤等保护工作,生态城市规划还要涉及到城市环境污染、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的涵养等方面,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一定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等观点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上,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一定要做好城市生态规则、城市总体经济规划等工作,要保持这些工作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在掌控设计方法时还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更符合现代经济的发展。
生态城市要重视低碳发展模式,低碳发展模式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等基础上提出来的,低碳设计理念必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上。低碳设计理念就是强调城市发展中要降低城市运行中碳的排放量,例如,选择环保性能较好的建筑材料,以实现构建建筑物的目的。低碳理念还重视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要将一些先进的建筑材料应用到城市规划上,要让“生态城市”和“环保低碳”形成密切的联系,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让低碳设计理念成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中的一部分。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生态成城市和现代城市相比,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城市的原则,才能构建出和谐的生态城市。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和自然、人和人以及人和人工环境的和谐性。生态城市规划要寻找出一种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设计方法。要时刻遵循设计的和谐性。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要让城市实现“低耗能、高循环”的运转机制,科学高效的应用好各种城市资源。例如,城市绿地的应用,要保证城市绿地和城市建筑和谐的融入到一起。要体现建筑的和谐性。还有对城市公园灌溉系统进行改进,让灌溉系统实现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目的。要不断的对生产力进行创造,让能力实现分级利用。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主要是城市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对时间空间以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要让城市设计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求。不能只顾及到现代人的利益,采用“掠夺”的方式去促进城市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有很多城市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据统计2014年,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式严峻,环境达标的城市仅有4.1%。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好生态城市规划方式很重要。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发展,需要人们应用科学的方式来完成,如将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搬迁到城市的边缘,并且在工厂的周围种满树,为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准备一个健康良好的发展环境。
4、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区域性,主要是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城乡统一体来看。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的,并且城市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平衡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城市。城市之间要相互协调,就应该实现城市之间相互制约,例如,和周围城市建立起较为协调的关系,不能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两个城市交界处,这样即影响自身城市的发展,由不利于城市环境和谐。所以说生态城市要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
5、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性要求,城市不仅要紧抓城市经济发展,而且还要兼顾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是改善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城市要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是不可能完成城市建设的,但是盲目的追求城市经济,只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生态整体性规划设计,需要对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找到城市发展亮点,例如,劳动密集型城市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优点,要在劳动密集产业的基础上引进新兴产业。完善城市经济发展结构。
结束语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以及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可续续发展战略方针和城市自身发展状况,将生态城市规划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区域性以及整体性原则应用到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以实现协调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让生态城市规划成为解决现代城市面临 的人口压力、经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的重要手段,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宇驰.生态城市规划及其方法研究――以厦门为例[D].北京化工大学,2004.
[2]李浩.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1997,06:17-20.
关键词:宜居城市;郊野公园;生态环境;设计策略
1 宜居城市
1.1 城市的宜居性理论
“宜居城市”这一概念,是城市人居环境理论发展与实践结合的产物。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下,经过长达百年的研究与实践,创建了在中西方文化可以共同认知的“人类聚居学”和“人居环境科学”。[1]
早在二战开始之前,西方学者就已经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如何既可以加快工业化的步伐,又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时期,在城市重建过程中,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美国是较早提出宜居概念,并进行宜居城市评定的国家。美国学者P.Evans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适宜居住,其二是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他还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可以享有健康的生活,具有较强的交通可达性,拥有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的城市。[1]
在国内的宜居城市理论研究上,吴良铺院士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概念和理论,之后在其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提出了“宜居”这个概念。张文忠研究员认为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建设目标。而学者李鸿辉则从“城市的本质是人的生活”这一角度出发阐述城市宜居性,他认为宜居城市体现了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二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前,通过国内学者对宜居城市概念的理解以及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建设的实践经验来看,宜居城市的概念主要是其广义上的理解,即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地域文化和谐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比较好,并且能够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们在这里工作、生活、游玩、居住的城市。
1.2 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体系
国内外现有的国家各部门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和学者们提出的评价体系中,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指标最高,在各评价体系中的出现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2]由此充分说明生态环境对于宜居城市的重要性。而在城市的生态体系中,城市郊野公园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对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将城市边缘的具有生态功能的湿地、山林、农田以及传承了地域历史文化的村落保留下来。山林和农田通过郊野公园的设立得以留存,预防城市的蔓延,并将这些绿色和自然的元素渗透到城区,与城市的绿地系统形联系和呼应,通过构成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3]因此,城市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对城市宜居性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2 郊野公园的概念和实践
2.1 郊野公园的概念
郊野公园在我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属于“其他绿地”,其内容为:“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4]内地郊野公园的设计模式师于香港。而香港的郊野公园规划理念受英国郊野公园的影响较大,但也有到美国的自然资源优先保护的理念蕴含其中。虽然至今对“郊野公园”这个概念政府和相关机构尚未明确定义,但从学者们对郊野公园的分析和阐述中可以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从广义上的概念:郊野公园是地处于城市外沿边缘地带的绿化圈、农田、森林、湿地、水域、绿带等。其二是从狭义上来讲,郊野公园是指地处于城市的边缘,具有山好、水清、林美的优美的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并且保有深厚地域文化底蕴的环境体系,经过规划和设计,可以为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提供公共开放空间。同时,它也是考量一座城市宜居程度的一项重要参考系数。
2.2 郊野公园的实践
郊野公园早期的雏形源于英国乡野的乡村公园。1968年,《英国乡村法》最早提出郊野公园是指“位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园”。从1968年到2000年的几十年间,英国的郊野公园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停滞阶段和复兴阶段。
1971年,香港政府制定了郊野公园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年,香港的《郊野公园条例》颁布,其中指出“开辟公园的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自然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目前,香港已经拥有23个郊野公园和17个特别保护区,香港的40%的土地基本上被郊野公园覆盖。
内地城市建设的第一批郊野公园也是受香港郊野公园的影响,以“城市发展”为出发点,以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为目的,在城市外沿规划和建设郊野公园。深圳凭借着临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在2003年颁布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条例,启动了21个郊野公园的规划建设计划。北京也在2004 ~ 2020年的城市绿地结构规划中,提出建立四个郊野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的方案。[5]上海也于2012年开始了郊野公园的选址工作,在上海的郊区初步选定了21个地块建设郊野公园,总占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设的廊下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青溪郊野公园即将对市民开放。
3 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策略
3.1 选址策略
郊野公园的选址是建设的第一步,十分中重要,郊野公园的功能和综合效应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能否起到提升城市宜居性的目的,关键因素在于选址。因此,要从生态资源、文化底蕴、交通可达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首先,要具有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其中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山林和水景;其次,所选区域位置具有比较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及建筑特色,可以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规划;再次,要具备良好的交通可达性或可以创造多种交通工具的可达性。[5]
3.2 路径规划策略
路径伴随体验整个园区,对于一个郊野公园的规划是否合理是十分关键的评价对象。美国郊野公园的步行路径设计对国内郊野公园有着借鉴意义。美国格林斯博罗的郊野公园(Greensboro Country Park)设置了一条8km长的穿梭在山林中曲折蜿蜒的徒步及越野自行车路径。并且为游客们提供了垂钓、骑马、攀岩等活动。[6]游憩路径最能体现一座郊野公园的特色。国内的郊野公园步行路径的设计上过于人工化,大多选用硬质材料,影响了自然之美。在路径的功能上主要进行车行路、游玩路径和小径的划分,并根据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路径的密度要根据自然景观的承受力来进行设计。
3.3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游人游憩需求的主要方式,因此其设计主要体现人性化、功能化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要求。郊野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更注重人性化的考量,其设计要体现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对远足爱好者的照顾、突况的应急设施和安全系统等方面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也要与路径的设计一样,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不造成影响和破坏。美国的郊野公园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十分注重游客的游憩活动,如丛林野战、攀岩、垂钓等游憩活动,使游客与自然最大可能的产生互动。
3.4 公共艺术策略
艺术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对自然界最纯粹的表露与提炼。城市郊野公园是城市生活中现代(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人走近自然的最好途径,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生态及野生动植物,也满足了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回归自然,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艺术是在自然物质基础上的自然流露,公共艺术的介入,不仅能够提升郊野公园自身的内涵与艺术气质,更加能够激发出现代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可以邀请各领域的艺术家进驻到郊野公园,进行短期采风或游走,进行艺术创作。可通过绘画、雕塑、装置、新媒体、数码艺术、地景艺术等多种形式,展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不同见解。使游客们不仅感受到自然气息、人文气息,更能感受到由城市渗透到自然中的艺术魅力。
4 结语
郊野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是切实推进城乡发展战略转变,实现人居环境的优化,城市宜居性提升的重要途径。郊野公园在聚焦都市游憩,以人为本的塑造特色郊野活动空间。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同时,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休闲的需求,避免或减轻长假人流大规模外涌出游的现状,缓和城市问题。通过对郊野公园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可以优化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城市增长边界。
参考文献:
[1] 白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2] 赵世强,刘辰星.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重构[J].价值工程,2016,35(21).
[3] 周年兴,俞孔坚.农田与城市的自然融合[J].规划师,2003,19(3):83-8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郊野公园发展的模式与策略选择[DB/OL].中国农业规划网.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设计
工业革命以来,在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的同时,人类生活的环境也日益恶化。“高碳”成为了威胁人类正常生活的主要因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人们开始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也受到了这一理念的影响,低碳城市的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低碳城市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通过节能减排来控制城市建设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1.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综合框架概述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由国际自然基金会提出的,其具体理念是通过提高紧凑化城市建设的进程,来控制城市的规模,从而降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低碳的概念最先是有西方国家的提出的,原先是针对景观设计提出的一种理念。我国将这一概念引入后,将其应用到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现状,提出了我国实现低碳化城市建设的目标。
我国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设计低碳城市规划的整体框架和相应技术的选择。第二个步骤是对低碳化城市规划的具体过程进行一定的调整。第三个步骤是对城市建设项目规划的创新性研究。第四个步骤是制定低碳化城市化建设具体指标。最后是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
低碳程式化建设的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管理使用、环境和区域设计、运输管理和输送系统。
2.低碳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策略
我国对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有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缺陷的完善。在研究界,对低碳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想模型已经逐渐达成了一致,即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当以紧凑型城市为基础。
紧凑型城市是在低碳城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状况和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紧凑型城市的建设采用的是土地密度和混合型的利用方式,并且引进了新的城市建设技术,能够促进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低碳城市建设的方面,紧凑型城市理念的优势在于能够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进行有效的优化;能够显著的降低交通运输的成本;能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周期;能够对土地和其他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国内外相关研究特点的总结
3.1低碳城市研究过程的阶段特征
自世界的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人们就开始关注低碳理念的研究。这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节能环保的做法由来已久,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节能环保的理念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综合性环保要求,因此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了出来。并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低碳城市的理念从经济和生态的角度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重新的定位。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研究成果和建设规模上都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并且研究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
3.2研究领域的层次结构
当前,国内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上。首先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化。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环保的理念。这两个概念是可以进行综合应用的,并且相关的理论可以对城市建设的流程形成一定的支持。第二个层面是对可持续理论的开发。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就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支撑的,因此要确保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就要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并对其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入研究,使其在低碳城市的建设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开发应当将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为目标,并明确各个环节的建设目标。
3.3研究范畴的横向划分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控制和城市空间布局。其次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相制性研究。所谓的相制性就是指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是相互制约的。对两者的协同研究能够起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3.4研究方法的技术支撑
与先前的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相比,低碳城市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这一理念对环保这一抽象的概念有更加量化的标准。“碳审计”成为了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性因素。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低碳城市采取了更加有效的碳计量指标和控制措施,并对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的信息进行了动态管理。
3.5碳排放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根本和是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具体的解决思路有两个。首先是在传统的建筑学理论基础上建设能源消耗和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城市建设模型。其次是在规划学和地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城市形态环境建设的绩效考量标准。
4.结束语
低碳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应该加大对低碳城市相关概念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02):22-23.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规划
海绵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自主调节城市干湿度。较为官方正式的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涝管理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涝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
1海绵城市的优势
(1)渗、排:通过透水铺装、下洼式绿地、渗渠等渗透措施可以使部分雨水渗入城市地下,补充城市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有效缓解城市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提高城市的地下水位。(2)蓄、滞:在城市缺水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雨水罐、蓄水池蓄积部分清洁雨水。同时,通过建造调蓄池和雨水花园还可以滞留部分雨水,减少峰值流量,缓解排水管道的压力,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和控制溢流污染。(3)净、用:贮存下来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和浇洒道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缺水问题。通过合理的净化措施净化贮存的雨水后,还可以将雨水用于冲厕、洗车等,从而减少自来水的用量,进一步缓解了城市缺水问题。
2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2.1以实际出发为原则
对于每一个城市建设来讲,都有着属于自己地域和环境的特点,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需要依靠于城市建设的先天环境问题,在相关的规定中也明确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例如城市的经济状况、当地的水环境、雨水资源等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2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原则
生态优先是海绵城市建设当中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也就意味着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时刻以当地的生态问题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安全为重不仅仅意味着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一定的安全保障,在构建海绵城市的基础上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保护。
2.3规范化建设原则
任何一个项目的建设都需要依据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目标与方案,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依靠于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的方案不仅要着眼于生态与建设的平衡,还要根据当地的水文和水利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对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各项功能或设施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将来会面临的问题都要考虑其中,例如建造的费用、是否与城市经济发展保持平衡、维护问题等等。
3海绵城市规划方法
3.1水系湿地规划
水系湿地作为城市的净化器对城市环境保护、气候调节、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1)划定限建区和禁建区,通过法制等强制手段划分蓝线和绿线,让这些天然海绵体保持良好的调洪能力以及海绵吞吐能力。(2)修复自然生态,通过淤泥疏浚、生态砌岸、水植物培育等来修复绿色生态系统。但要注意重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与人工水系湿地的蓄水、补水、净水作用,建设海绵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旱涝灾害,造福城市居民。(3)生态走廊的构建,有利于海绵城市发展的生态走廊,例如河流、水渠和植物等,并通过生态走廊来加强多个生态板块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性的生态海绵体;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环境形成必须的网络和通道,方便搜集和利用雨水。
3.2城市道路
现如今城市道路越建越宽广、越建越气派、越建越坚实,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道路并不渗水,甚至严重阻碍雨水的排泄,造成城市内涝。因此城市道路在建设中应该注意完善下水道系统,牢固井盖安全,充分利用透水透气材料建设城市交通道路,减少旱涝灾害,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近年来,深圳市开始大力提倡完善城市下水管道系统,建立完善的小水管道体系,减少城市内涝,充分利用雨水,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等问题。
3.3地块内部
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块内部的规划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块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用地。建设海绵城市,就要注重绿化、园林、湿地、湖泊等方面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在保证城市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应把此部分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实现合理规划海绵城市。
关键词:宜居城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筑设施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4-01
随着社会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个城市的定位也越来越明确。工业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城市定位也不断出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这个概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受到这个概念的影响,2005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宜居城市建设不仅是为本市的任命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场所,也是中国城市面向世界的脸面,更是是为其他城市建设树立一个典范。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谐的生态景观,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建设中把城市绿化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宜居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这座城市中的市民,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近十年的城市建设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到经常有这样的数据出现,那就是某某城市的绿化面积达到多少,是过去十年的多少倍。可见城市绿化已经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于是人们已经开始培养绿植或者把绿植从乡下或种植园中移植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环境中。在这个背景下可以看到人们已经意识到良好的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心情,良好的环境会让人们放松的工作和学习从而提高效率,间接加速了城市的发展速度,良好的城市环境也是吸引商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不仅关系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更加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民族的形象。所以提前几年北京就对本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力度改建。汽车尾气排量不达标不允许上路,对工厂污水、废弃等问题也都统一整治。市区人均绿植覆盖面积达到50平方米,绿化率达到45%。
生态环境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每一个人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建设生态环境。使我们生活的家园得以持续发展。
二、人文环境建设的意义
宜居城市不仅要环境优美在其他的条件比如文化建设、居住、交通等还有城市硬件设施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果把生态环境建设当成宜居城市建设的全部那只是狭义的理解宜居城市这个概念,也是欠缺思想和考量的。因为宜居城市光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不够得,人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动物。在人类的这种感情中有一些不是人们需要的,是有违人类发展的。所以对人类的感情的正确培养和建设也就是人文环境的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
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的、社会的,非自然的.这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体系、人们的信仰、观念和认知。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一种好的人文氛围是人自发散出的,并默默的影响着周边的人和事。比如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有着这样的称呼如山东曲阜是孔子的家乡,同时也被称为礼仪之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小孩一出生就经受着这样的文化熏陶,那将来也会称为一个懂礼仪知廉耻之人。那么这样一个城市的道德水平肯定在逐渐变高。我认为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就是文化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语言、历史、道德、艺术等可以使人们的自我修养和知识得到提高的一些东西。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地域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人类如果没有文化的话那与普通动物有多大的区别?在第一节中说到的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如果没有人文环境的支持是不行的,因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需要有市民的支持和保护,如果“前人种树后人砍树”那么再好的生态环境也无法保持。这就需要培养市民的良好道德观和保护本市环境的使命感,努力实现人和自然相互协调与和谐。
在中学的政治课本里我们都学过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就是对中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是对国策的大力支持。
三、建筑设施环境建设的意义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了的思维。作为综合性文化的代表,建筑可称得上是造型的艺术,宏大的建筑大多有或悠久或伟大的历史,是人类发展的见证,杰出的建筑又是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因此,建筑设施的含义可谓深邃久远。建筑设施环境是指由人类主观的利用土、木、石、塑料、玻璃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比如学校、医院、广场等一系列人为的造就的环境。在一个宜居城市中他的建筑设施环境必须能达到自我的良好循环和统一。就拿一个独立的小区来说必须具有的有医院、商场、健身场地、学校等。那么一个城市的建筑设施环境除了这些以外也必须有商业、文化等大的建筑环境划分。就像在一所学校中的住宿区、教学区和操场的划分是同等道理。当然城市的划分要更为复杂,因为由于人群的不同地域的不同造成的环境划分也就不同。宜居城市的环境的建设必须能使市民的生活工作达到良好的运转,在这个条件下最主要的就是区域划分和交通的建设。
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的出现,人们对建筑不仅仅要求遮风挡雨,更要求环保和美观。这些建筑对当代人来说实用价值居第一位,但是当千百年后一些建筑物被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观。这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保护,使民族文化得以流传。
【关键词】 生态城市 规划 建设
城市规划和建设决定着城市的布局,体现了城市公民的精神面貌、审美状况,文化内涵等,因而城市规划设计显得十分的重要和关键。人们由于长期注重城市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问题导致如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广大公众的注意,生态城市的构想已经呼之欲出。生态城市的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何将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持平是我们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1 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现状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的建设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城市规划设计师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设计中,开始将绿色植物和城市建筑物紧密结合起来,以发挥绿色植物减少噪音、防尘、净化空气、减弱紫外线辐射的作用。近年来,很多大型城市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都已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并且多次举行国外交流。国内很多城市规划设计者们针对城市生态规划做出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总体上,生态城市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有一些方面不如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1.1 缺乏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体制
当前,很多发达城市都已开始城市的建立并规划了相关的标准。但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还未完善。生态城市建设标准是用于指导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市标准化的法则。城市规划建设标准虽然和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不太一样,但是其在结构和本质上有着一定的相似点。生态城市建设标准应将城市建设标准作为其基础,使其相互结合,适当整合,由此制定出符合该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
生态城市规划的执行深受生态城市标准的影响和指导。但是由于现在的建设中,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尚未确定,对城市的发展轨迹和生态建设缺乏指导性的作用。同时,生态城市建设应具有动态性,应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需求逐渐做出适当的调整[1]。
1.2 公民意识不强和参与性不高
虽然环境的重要性在每个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广大公众都已明白空气质量的对身体和生活的关键性,但是大多数公民对生态型的概念较为陌生,了解不太清楚,理解不够深刻。公民一般都会认为城市生态建设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和业务所在,于自身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自己似乎只是其中的旁观者。因此在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往往由于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较差而缺乏公民的实质参与和支持。城市在缺少群众基础这个主体的前提下会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1.3 缺少合适的功能定位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规划,包括多方面部门及人才的参与。城市在生态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牵涉到城市规划部门,还关系到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如水利部门、土管部门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往往由于分工不明确导致在管理制度上出现不合适的衔接。
2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
2.1 经济生态的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在经济的发展下,提出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当然,不能只单纯的注重经济的发展而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不能单纯的看重环境而懈怠经济的发展。
2.2 自然经济的原则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人们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也日益感觉到城市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生态城市是指从社会心理和自然生态两方面区创造符合人类要求的绿化城市。在规划城市时,应考虑城市化建设对生物以及生态要素的影响。
2.3 社会生态的原则
人类是整个城市的主导体,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动态,城市的演化直接受人们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因此,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优先考虑人类的需求,满足社会生态的原则。
2.4 复合生态的原则
生态城市融合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是一个人类与自然环境的高度复合的有机体。城市生态系统是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可以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城市仍然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时,必须要将其和整个区域生态统一起来,进而进行整体的规划。同时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可适当的向公民灌输和普及一些环保知识。
首先,生态建设不同于城市建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增加了绿化建设,城市绿化建设以居民地绿化,道路绿化,防护绿地,生产绿地,为主包括公园、风景林地、游园、街头绿地的建设为主,是整个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其次,应适当的推广低碳的概念。低碳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是针对建设生态型城市而展开的,通过减少碳排放进而达到城市-人-自然环境三位一体的和谐居住体系。再次,加强水资源防治工作和节约用水观念的普及。水资源的缺乏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水源被污染,生活用水以及饮用水已经供不应求。如何解决水资源的问题也是生态城市在建设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城市应加强污水的防止力度,同时大量普及节水知识,引导每位公民都行动起来,积极保护水资源,争取建立防污节水型城市。最后,应加强城市的综合治理。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与环境的要求背道而驰,人们在过分要求经济的前提下总是易于忽略环境问题,殊不知环境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人口密度过高,空气污染严重以致现在大型城市频繁出现的雾霾现象、环境脏乱等问题。因此,城市在朝着生态型发展时应积极的加强综合治理的力度,同时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减少大气污染,避免城市中心区开发过度的现象发生[2]。
3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3.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不单单是城市规划这一单一的问题。在鼓励资源的再用,能源的节约中,不仅有政府的参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还涉及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制度的保障,对进行一些再循环的企业应进行适当的鼓励政策,同时对一些化工企业乱排污染物的现象要进行严惩,争取建立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体制,这样才能保障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政府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成立生态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以保障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同时可以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将水资源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与城市生态建设相结合,共同用于环境的保护,进行资金的统筹安排,从而建立多元化融资体制。
3.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技是社会进步的支撑者。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能加速科技成果的转换,加速人才的培养,科技的发展才能加速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能源的再次利用、水资源节约系统、废物资源化、清洁产品的开发等都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投入。因此,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的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潜在因素,也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但是我们应时刻牢记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同时其依赖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3]。
3.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被人们所熟知,渐渐的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的理念,进而将其投射于城市的发展之中的。在城市生态的发展过程中要求我们进行思想上的转变,思想上的转变才能正确的引导行为上的改变。因此,要将单纯的物质主义朝着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变,将单纯的追求城市的现代化朝着环保与高科技的协调发展。同时要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习惯,争取做到全民参与。
4 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
我国现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改善的方面仍然很多。生态城市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矛盾。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城市的人口密度都会影响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进行,在编制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合理制定出符合城市发展的布局、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教育,知识的教育不仅可以用于人才的培养,提高人们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二是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应完善立法,是打击污染环境行为的有效措施。三是注重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生态承载力,必须要二者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四是适当控制人口密度的发展,提高公民的居住环境条件,加强人居环境内涵的建设[4]。
5 结语
在以往城市的发展中,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态尝试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品质,同时还能帮助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助于我们把握城市未来的发展动向,实现城市在新时代下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7年(第2期):20-31.
[2]焦民顺.对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相关问题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9年报3月,第35卷(第9期):11-12.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议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paradise of human life, but at presen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city fac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crisis, and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is i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roun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ome of the elements, main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valu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should follow some principles and the current domestic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common problems, and on this basis, the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logy friendships city, planning,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因素,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规划研究中考虑环境保护已势在必行。在城市规划时缺乏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体制原因,规划的法制化和管理尚待完善,更重要的是环境学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学科,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有关学科研究成果,在城市规划中体现出对环境保护探索的研究是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和编制目标的发展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及价值
1.1 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它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1.2 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
具体来说,生态城市规划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育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建立健康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构造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生态文明体系。
(2)有利于形成符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以利用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
(3)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及环境问题对城市发展的阻碍
(4)利于改造传统产业,使之生态化,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
(5)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
(6)有利于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势地位,保持经济发展的高速运行.
(7)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污染物排放及生态破坏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创业环境。
(8)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
(9)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自然整体系统的协调,保证城市发展速度和发展的质量同时达标,既满足城市发展对环境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达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
二、生态城市规划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
2.1 生态承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2)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这些指标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2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间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从某种程度上老说,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
2.3 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态状态来维护它、保护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三、当前国内城市生态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急进化”问题。虽然近几年由于北方城市的水资源短缺,人们对大规模种植草坪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但是很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仍然热衷于大规模发展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3.2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
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使得我们的城市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在我们一些城市,建设者为自己城市的所谓“辉煌建设成就”沾沾自喜时,国外某城市规划专家却说他不想看中国的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因为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他说中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没有文化了,这不是耸人听闻。
3.3 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问题
近几年,为了追求所谓的“异域风情”和施工管理上的简便,北方许多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严重的“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建设的进程。
3.4 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
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正在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了为了片面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 ,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这种被称作“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的城市景观建设行为,是一种没有远见的赶时髦现象,其结果造成了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
四、对我国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些建议
4.1 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这个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为目标,立足城市市域范围,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生态建设的依据,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要把城市生态建设贯彻到城市规划设计、规划建设、规划管理的全过程中。
4.2 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改变过去那种“见缝插绿”“三小绿地”的保守观念,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强化科学性,在科学性和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4.3 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
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要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4.4 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屋顶绿化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之一,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大气变暖、节省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从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来看,这种手段是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应该学习和发展的。
结束语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未来将决定的越来越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富有中国文化特色、能体现各地地域特点的生态市、生态镇、生态社区、生态村落,是应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吴谦林.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8.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