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控制系统;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56-02
一、绪论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社会迫切需要既精通外语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为此,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文件,要求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2]。可见,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在各高校教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数学、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侧重于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总结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控制规律。这是集软件和硬件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应用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课程涉及面广、知识集成度高,浓缩了本专业的知识精华,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件,其处于国际领先位置的设计和生产厂商几乎都集中在国外,为此,作为工科大学生,特别是以后要从事控制系统设计的大学生,要求他们具有了解世界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能够用英语熟练地检索、阅读、理解有关的原理、方法、算法和各种使用手册,并能用英语撰写相关的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为此,从培养适应国际化需要的应用性人才角度讲,高校必须积极开展《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的双语教学。
二、《计算机控制系统》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双语教学在各高校仍处于摸索阶段,因各校生源不同、学校实施方法迥异,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指出本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应对。
1.教材的选择――依托于外文原版,结合中文优秀教材。双语教学的开展必须依托于英文原版教材,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成为双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但是,教材选用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国外教材的组织体系庞大、涉及的知识点多而深、讲述内容篇幅却过短,从而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变难,因此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学需求。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外教学体系的不同所造成的。另外,现有的可供参考的英文原版教材也不多,对应的教师参考书籍更是寥寥可数,这既不利于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工作,又会影响学生的课后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依托于外文原版,结合中文优秀教材”的方案。针对外文原版教材存在的问题,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前期情况,自编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对原版教材进行节选、浓缩和提炼,并辅以中文优秀教材对个别重要知识点进行扩展和详解,同时网络搜集国内各知名高校的双语教材信息作为补充资料,建立符合课程知识点的、适用于我校本科生的教学方案。
2.教师素质的提升――“一对一”与国外进修。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利用母语和英语进行联合教学,因此“英文教材、中文授课”的教学方法都是片面的。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将英语融入到课堂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让其融为一体,自然流畅,所以其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依然是传授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有外语教育素质和专业教育素质,但教学重点首先是学科专业知识,其次才是英语。所以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用中、英语表述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可见,师资力量是顺利推行双语教学的关键,这需要专业教师队伍的共同努力和学校的大力配合。目前来说,师资也是限制各高校提高层次和扩大双语教学的“瓶颈”。为此,要加快双语教师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授课能力。为解决这一瓶颈,我校的做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一方面,我们依托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多次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来给我校学生授课,同时配备中方教师作为助教,建立一对一的中外教师合作模式,使我校专业教师在协助外教授课的过程中也可观摩外教的教学模式,提高感性认识和学习国外授课技巧;另一方面,我们将我校优秀的专业教师送到国外进行进修与培训,这样既可学习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又可锻炼和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为回国后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的培养――培养兴趣,狠抓英语,因材施教。双语教学不仅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个挑战[3]。由于学生的生源地不同,地域特色导致的学生外语水平、基础知识水平差别很大。就英语而言,很多学生考分很高,但却不能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口语和听力水平较弱;就基础课而言,由于各地高考制度不一、侧重点不同,不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物理知识相对匮乏。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和基础知识的差距很大,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此时如强授新的专业知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就会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之间自然也会出现接受程度快慢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兴趣浓厚,乐于接受新事物;要么态度消极,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对学生要“重点培养兴趣,狠抓英语,因材施教”的方案。具体来讲,教学步骤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适当调整。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枯燥无味时,适当介绍一些国外专业的发展情况、国外的文土气息、国外的教学体系以及国外硕士博士招生情况,提高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双语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听说教学法,在每次新课之前采用学生主导、教师辅导的原则让学生用英语回顾上节已学课程的内容,加强学生英语听、说的练习。在英语强化方面,我们还鼓励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互动,利用课后时间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外语环境,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讲座等,给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轻松学习的前提下,不断地在应用中得到提高。针对部分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确保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没有批评,同学间没有嘲讽;其次开展学生对对帮、教师课后补课等方式,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针对其弱点进行单独辅导、循序渐进。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双语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施
通过各校对已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情况考察来看,很难选取一个合适的标准来验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下面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指出本课程教学中可能采用的方法与实施方式。
1.课堂教学为主,辅以网络教学。双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科技文献的阅读水平[4]。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听懂、消化吸收、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依托于英文原版教材,制作全英语教学课件,配备中文优秀教材,讲课中中英文交替使用。课程内容中的关键词、专业性术语多用英语,重点地方采用汉语讲解。目前,我们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双语课程中的英文教学所占的比例分布大约为:新课讲授时要多于20%,阶段性复习时不少于80%,布置的学生作业要求100%英文完成。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和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开展双语课程的网上资源共享与师生教学互动。
2.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教学过程要丰富、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为此,我们首先要确保课堂教学形式灵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我们采用PPT讲义与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建立了较好的教学氛围和效果。其次,教学中我们设立了找茬、分组辩论、分组协作等多样化的英语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我创造的能力。另外,我们还格外注重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收能力随时微调教案和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模式。比如把学生已学过的内容《自动控制原理》与本课程设为游戏,进行对比教学,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作业形式多样化。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我们设立了多样化的作业。如对已学内容,我们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英语进行总结,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炼能力;对课堂上学生发言的内容,请学生找错误、提问题,建立互相激励的学习形式,促进和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对课后的训练,我们从书面和口语两方面开展:书面作业全体按时上交,口语作业每次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做准备并在下次课上开始的几分钟完成。这样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以保证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国际化是各个高校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而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关键是要靠教师去挖掘。所以,双语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本文是作者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由于进行双语教学的时间还不长,有很多地方还需要加强和提高,诚邀各位同行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春颖,杜春慧.双语教学效果和学生英语水平关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8-130.
[2]陈淑荣.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03-104.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of "operation system" course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Ouyang Chunping, Yang Xiaohua, Yu Ying, Li Xiaoy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ntent of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is abstract and closely related to computer hardware. "Operating system"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a difficult core course of computer major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is paper, a reform scheme of applying cloud computing to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teaching is proposed, which includes task-driven theoretical teaching, autonomous teaching content expansion, and layered teaching practice.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eaching mode can help students to master the course emphasis and overcome difficulties, improv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it ma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mputer professional objective.
Key words: operating system; cloud comput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practice reform
0 引言
“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算机硬件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设计和计算方法等多门课程均是它的前导课程。“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云计算是计算机领域新兴的一种理念和技术,“云计算辅助教学”则是云计算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应用场景。云计算平台的虚拟化及通用性的特点将为高校发展网络辅助教学提供改革与创新的契机[2]。因此,我们提出了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操作系统教学辅助平台,从理论学习、课外自学以及课程实践等三个方面进行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柔性化改革,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归纳目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有以下[3-4]。
⑴ 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内容抽象且庞杂,学生很难将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系统中的功能一一对应。由于不能与实际系统相结合,使得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造成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畏难心理。
⑵ 操作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的是课堂授课方式,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因而形成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较少,缺少自主思考空间,使得学生对本来就晦涩难懂的操作系统原理知识更加难以消化理解。
⑶ 理论授课与课程实践独立开展是操作系统课程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模式。操作系统课程实践环节往往放在所有理论课程结束之后,集中10个课时完成一些主要算法的实现。然而有些内容在理论学习阶段就一知半解,有些甚至已经被学生忘之脑后,由于实践学时有限,最终学生都以交差的心态完成实践任务。所以这种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割离的教学方式,难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
现代化网络信息设施的缺失,不能为师生提供一个贯穿整个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交流平台,学生的疑问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前面的知识尚未掌握又被灌输新的知识,长而久之,将导致实践环节培养的失败[5]。因此,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的柔性化改革势在必行。Google云计算平台是一个面向非技术人群的所见即所得的网络平台,基于它搭建的辅助教学平台,将使学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只需通过网络和简易的终端设备就可以在线查看“云端”的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还可以实现多人协作讨论及实验。这种云计算支持的辅助教学方式,可以解决“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理论抽象难懂,教师灌输式教学、实践滞后脱节等一系列问题[6-7]。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Google云计算的教学辅助平台为基础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柔性化改革新思路。
2 操作系统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环节
笔者结合多年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经验,对如何实施云计算支持的“操作系统”课程改革提出几点建议,具体思路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2.1 互动式理论教学模式的柔性化改革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作为主体,采用提示、引导、渗透、归纳、分析等方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培养的学生虽基础扎实,但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被严重束缚。而且由于操作系统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抽象性,灌输式的教学更加使得课堂上的2个课时的理论授课变得紧张,学生难以消化。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问题,我们考虑建立一个基于Google教育云套件的教学辅助平台,为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信息支持。
首先,利用Google教育云套件制作课程教学辅助网站,分成教学任务详解、课前任务解析、课后教学评价、前沿知识解读、实践教学社区与教学资源中心等几大模块。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准备几个与重点内容相关的,学生容易理解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设置问题,如:进程同步问题与马路上十字路口信号灯的关系、磁盘访问的移臂算法与电梯移动的相似性特征等问题等。学生可以登录网站中的课前任务解析模块,浏览本次课的重点内容及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对课前准备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可以参与学生的探讨,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其次,教师课后把这节课程所使用的教学文档和相关素材等上传到辅助教学平台中的教学资源中心进行共享,学生可以在课后自由浏览、查看和下载。这种问题驱动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了师生互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操作系统课程的兴趣。
2.2 开放式教学内容扩充的柔性化改革
教学中不仅要归纳基本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还要结合当前课程教学的新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利用各种现代化资源,随时跟踪了解国际操作系统发展的动态和热点、难点问题。课堂的二小时教学内容毕竟有限,除基本知识点外,无法涵盖大量的扩展知识点,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环节,我们仍然利用基于Google教育云套件的课程教学辅助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协作学习环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获取一些与当前国内外操作系统发展相关的前沿知识,从而形成对课堂基本知识点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
在教学辅助平台中的前沿知识解读模块,教师设定一些可选的与目前操作系统实际应用相关的专题分类,例如新兴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原理介绍,Mac操作系统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例比较,以及多核操作系统的实现机理和设计思想等。学生在给定范围内自主选题,然后组成研究学习小组(3-4人为一组),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和google docs文档云服务,对某个前沿专题展开协作学习和研究,并撰写报告。在以小组形式完成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协作交流和讨论,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其理论知识面,建立了更全面的课程知识体系。除此之外,教师可利用云计算教学辅助平台,创建基于Web的操作系统习题库及测试平台。该平台将从习题库中随机抽取多道不同类型的题目,自动生成一套测试题,在学生提交答案后,可以实时进行纠错和评分。这种开放式测试平台可以帮助学生随时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2.3 分层式课程实践的柔性化改革
对于课程实践的改革,我们设计六个主题实验,涵盖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与方法,如进程创建、进程同步、处理机调度、文件管理、存储管理及设备管理等核心内容。这些主题又可以划分为算法验证和系统设计两个不同的层次。算法验证主要针对单个知识点的教学实践,如对处理机调度算法(FIFO、RR)、进程调度算法(FCFS、FPF)等进行编程实现。系统设计则是针对每个实践主题开发模拟系统,如进程管理模拟系统,则会包括进程创建、进程同步,以及进程调度的多个算法的集成实现。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实验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人数一般4-5人,要求学生通过云计算教学辅助平台按组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应的代码。
在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中,我们借助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开发了实践教学社区,向学生提供在线作业提交及嵌入式编译环境的服务,同时也能帮助老师实时地掌握各小组课程实践完成的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教学社区提供的gmail邮箱服务、google talk实时通讯服务与学生共同进行方法探讨。这种基于云计算的分层式课程实践改革,无论从实践内容还是实践方法上都是具有创新性的。分层式的实践内容设置,不仅让学生通过算法验证环节可以加深对每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通过系统设计环节提升学生对于操作系统整体知识体系的认识,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际软件设计、编程能力。基于云计算辅助教学平台的课程实践方案,进一步增强了实践环节中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实时检查与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学生的在线系统开发与即时讨论,不仅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的软硬件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多元能力。
3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操作系统”课程也应该与时俱进,为此,我们更新了教材中陈旧的内容,加入一些最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理论和技术,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所以,在制定“操作系统”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方案时,我们针对传统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把柔性化改革贯穿到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扩充,实践教学改进等多个教学活动环节中,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操作系统课程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创造性实践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摘要:“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且此课程系统建模部分概念抽象不易掌握,为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与职业素养,本课程探讨了以案例教学与学术职业兼备的学习方式,以“跟踪学科前沿、拓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学习”为教学理念,对系统建模、算法实现与仿真等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方式进行了配套改革。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职业教育;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14-02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系统建模与计算机仿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一门学科选修专业课,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应用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分析与图形可视化、最优化技术建模与仿真、信号建模分析与仿真、现代建模方法及仿真等。
该课程在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内容抽象与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低。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学学时较少,概念、模型、算法抽象严谨。在前面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感到该课程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因此学不进去;另外一部分同学数学基础较好,对概念、模型、算法能学懂,但是遇到具体问题,不能灵活运用。
2.课程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内容与实际联系较弱。该课程基本或完全运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不能体现专业性研究生课程的“实践”内容,缺失“专业性”的职业教育。
3.课堂教学效果有待加强,尤其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弱化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4.专业性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部分比重不大。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专业研究生实现科研创新及今后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
5.教学内容创新意识不强,课程内容陈旧,不能与最新科研发展同步。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将MATLAB仿真软件引入课题教学。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出品的数学软件,是Matrix Laboratory两个词的组合,即矩阵实验室,主要是面对科学计算,用于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以及数值计算的高级技术计算语言,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同时提供多个专业领域功能强大的工具箱与模块集,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非交互式程序设计语言(如C、Fortran)的编辑模式,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将MATLAB语言与系统建模理论相结合,使抽象的理论模型可视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熟悉了MATLAB软件的使用方法。在系统建模与分析中,需要绘制较多仿真曲线,对于大型复杂系统的建模,如果采用人工绘图,不仅浪费时间且仿真曲线不精确,利用MATLAB较强的计算与可视化功能,可较容易地绘制仿真曲线,且能动态地仿真数学模型。由于本课程学时较少,因此要求专硕研究生课下自学MATLAB基本函数和语法。在课堂上讲解系统建模的相关理论与分析方法,简要介绍MATLAB工具箱中相关函数使用方法,课后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系统建模理论知识分析,二是要求使用MATLAB进行求解与仿真。
2.教学中引入工程案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他们毕业后,可以独立负责某项技术及其科学研究,这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与高职职业性的区别。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案例教学有别于本科的案例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更要注重案例内容的理论层次性与创新性。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案例教学分为四模块:实验数据分析与图形可视化、现代建模方法及仿真、信号建模分析与仿真、最优化技术建模与仿真。实验数据分析与图形可视化:研究生阶段,每位研究生都会做很多实验得出较多数据并进行处理,为了更直观地表达数据与分析数据,需要使用数学软件Matlab进行仿真,因此在授课时,针对典型二维图像、三维图形等进行了案例教学,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后也为同学们布置了多个典型数据可视化习题进行练习,为后续课题的深入研究与仿真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建模方法及仿真: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部分在课堂上安排了以下案例:形似及演绎推理建模案例、系统辨识案例、基于模糊集建模案例、基于神经网络建模案例和基于智能技术建模案例。在各类模型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语言进行仿真,从而深入理解掌握各种建模方法。信号建模分析与仿真:列举了信号在时域、频域、空间域中信号分析与处理的相关案例,同时讲解了其在声音信号(一维信号)与图像信号(二维信号)中的应用;学生能系统深入理解信号处理的原理,同时仿真结果由工具软件Matlab形象表现。
三、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研究生教育层次,因此其教育是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综合,“职业性和学术性,两者兼备”,即需对学生开展学术与职业型教育。
1.以案例教学为主,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方法,案例作为一个主要载体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学术性教育学习,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组建学习团队,课外时间对教师所留题目进行模拟训练,同时使用Matlab软件对实践题目进行仿真,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将其运用于实习单位课题上面,实现职业性教育学习。
2.跟踪学科前沿,拓展教学内容,课堂授课时,将科研课题相关模块制作为案例,将最新进展引入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从而突破教材的束缚,完成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富有活力。
3.改革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学习,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转变教师与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指导者,研究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研究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充分挖掘研究生潜能,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四、考评方式
为了更好地评价研究生学习效果,同时也为了鼓励后续研究生的学习,对此课程的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其评价标准综合考虑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衡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引入项目设计环节,增加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项目设计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为50%,研究生可将其创新性思维在项目设计中得体体现并加以验证,平时成绩和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20%,期末试卷占总成绩的30%,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李艳杰,于艳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与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5):53-54.
[2]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0.
[3]贝绍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车辆工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6,(21):19-21.
[4]生龙,马晓雨,郭云w,等.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6):98-99.
[5]刘春生,张绍杰,王晶.“最优控制理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3):30-32.
收稿日期:2016-11-18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自荐信,为一位满腔热情的我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我叫***,是一名即将于**年07月毕业于云南省**技工学校,机电制药专业的学生。借此择业之际,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我热爱视光学与应用专业,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机电制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还学习了有关机电设备方面的知识,并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向导,努力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在课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熟悉Windows98操作系统,熟练使用网络,能够快速的在网上查找所需要的资料。在**年07月通过了电工计算机等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就个人来讲,在校参加绘画大赛获得二等奖,在校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在班内一直任团支部一职,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吃苦耐劳、诚实、自信、敬业。我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并且脚踏实地的努力的办好每一件事。
积极参加操作性较强的实习和设计,因为我深知,在现今社会中,空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深入了解机电制药的知识,还有到制药厂进行了解。
过去并不代表未来,勤奋才是真实的内涵,对于实际工作我相信,我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熟悉业务,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做好本职工作。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使用C/C++交互计算平
>> 浅谈如何构建嵌入式系统学习平台 ERP系统学习浅议 基于MOODLE平台的虚拟系统学习环境的维度研究 机械制造工艺系统学习平台测试与访问 系统学习 交流进步 基于计算机平台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 新型交互式射击游艺控制系统实现 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的系统学习方法 Linux操作系统学习方向与方法探讨 核岛安装点系统学习及应用浅析 思维导图:学生系统学习的智力地图 基于Android系统学习软件的研究与设计 篮球“跳投”系统学习法探析 自升式海洋平台抬升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群虚拟实验平台构建 基于ControlLogix平台的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实践平台构建 挖泥船集成控制系统的平台 重载平台四轮同步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M. Casini,D. Prattichizzo and A. Vicino,“The Automatic Control Telelab:A User-friendly Interface for Distance Learning”,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vol. 46,pp. 252-257,2003.
[5] C. C. Chan,R. Kwan and S. F. Chan,“Learning Control Systems on the Web”,in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02,pp. 894-5 vol.2|2 vol.xliii+1580.
[6] Y. Zhu,B. Chen and H. H. Cheng,“An Object-Based Software Package for Interactive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Analysis”,ASME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vol. 3,pp. 366-371,2003.
[7] “Ch Control System Toolkit”,.
[12] “Ch Control System Toolkit Demos”,/demos/toolkit/control/.
[13] Q. Yu,B. Chen,and H. H. Cheng,“Web-Based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Analysis”,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vol. 24,pp. 45-57,2004.
[14] “Web-Based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Analysis”,/webservices/control/.
[15] B. Chen,Y.-C. Chou and H. H. Cheng,“Teaching Automatic Control of Engineering Systems Using Open Source Ch Control System Toolkit and Web-Based Design and Analysis System”,in ASME 2008 Dynamic Systems and Control Conference,Ann Arbor,Michigan,U.S.A.,2008.
[16] “Teaching Automatic Control of Engineering Systems”,iel.ucdavis.edu/course/EME172.
Enhancing Control Systems Learning Experience with an Interact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
Bo Che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Engineering Mechanics,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Houghton,MI 49931,USA)
其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学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例如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等等。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深刻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与结构,掌握全面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技术。学习过程强调要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互结合,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只是学习基本的程序设计、简单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等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无法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
再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能够有大量的机会学习反映计算机学科前沿知识的专业选修课,如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通过这些课程可以与世界前沿的领先科技接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研究、设计和应用开发的复合型人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往往缺少这样的机会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前沿,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成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挑战性。
计算机性能永远是计算机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CPU设计与实现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设计计算速度更快、处理能力更强、系统结构更合理的计算机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讲责无旁贷,而承担起这个责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掌握计算机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学会先进的设计开发技术,而且要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要经过一系列专业课程的训练才能达到的,不是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所能胜任的。一般的用户只是通过操作系统使用计算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此类,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来是要研究、设计和开发操作系统等系统软件,为一般用户提供使用计算机的优秀人机交互界面。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为人们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这些技术的很多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应用这些新技术保证用户便捷高效地使用计算机,而且更要对这些技术本身进行改进和提高,甚至是提出全新的技术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对它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必须面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系统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都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所面临的挑战,学好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然是迎接这些挑战的主要力量。
总之,信息时代的很多领域都需要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他们不是一般的计算机使用者,也不是仅仅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他们所要从事的工作是研究、设计和开发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发明和创造满足用户进一步需要的新技术,面对和解决计算机科学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任何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勇敢地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和使命。把计算机作为系统中的“智能”部分加以广泛利用,将要求使用者至少具有维护和理解计算机身的能力。使用者将需要学习使其知识和行动具体化为计算规则或者学习一些关于能译成信号输入计算机并通过计算机表达出来的知识。数学和实验是这一分理加工过程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过程中,两股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数理逻辑和有关计算机的新思想。计算机最初的服务目的是计算机处理数据,但不久人们就对计算机能否下棋、证明定理或者翻译语言等发生了兴趣,所有这些计算机都做了,但效果不是很好。学习借鉴人类的思维过程和智力是目前这一领域努力的核心。
然而,人工智能有的已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如在一个特定的医学诊断中,所谓的专家系统通过把问题分析出来得出诊断。程序编制由医学专家(他提供内容)和计算机编程序人员共同完成。这样就能使计算机用来诊断疾病。人工智能还被应用于石油和矿物勘探。另一项应用是辨别简单的会话,还有的应用于视觉系统,使之在加工流水线上辨认物体。所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应用,都不表明计算机实际上能“思考”。
目前,更复杂的会话辨别和对图像的“理解”的程序正在发展之中。语言翻译辅助机已经生产出来。更有甚者,要产生具有先进的学习、设计和推理功能的计算机当然离实现还远。也再次重申,这并不意味着出现人的意义上的思维。现在计算机目前就发展到如此也就是第五代计算机。
参考文献:
[1]徐哲.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创造与选择[J].硅谷,2010年,第8期
[2]蒋天宏.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8期
[3]李艳华.集群计算机技术应用[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其重要性。文章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社会需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维护和网络应用知识。我们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特点和要求,以“能懂、够用、实用”为教学原则,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把这两门课整合在一起,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这门课。
一、《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设置
1.《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定位于“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深人和提高。在大学一年级,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系统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课并参加了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系统组成理论知识。
2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教材选择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的知识更新周期非常短,时代特征鲜明,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教材。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由教研室组织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了课程讲义作为简易教材。在编写时,我们每年组织教师深人社会、了解市场,调查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所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经过分析和总结,制定出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大纲,最后分解出课程学习单元。课程讲义以学习单元为内容目标,精选相关的教材内容;编写时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保证教材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材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性。
3.《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时分布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为12学时,实训课为40学时,讨论课为20学时,课时比例约为1:4:2。从教学方式来看,先集中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系统维护实训课,然后完成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再集中课时完成计算机网络和综合实训课。这样做既能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足够的实训课时使学生能充分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4.《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网络应用》课程实训安排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训课程后,可完成一些选学的实训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在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提出一个任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任务进行设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会想尽一切方法去完成它。例如理论课上要求学生在理论课程结束后,交一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完成的适合日常办公、图形图像设计、游戏等不同需求的计算机装机配置作业。学生会去了解市场,回来后都说收获很大。实训课上,例如硬件组装模块,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一纠错重做一复述总结。课堂组织以学生小组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或任务为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讨论课上,例如故障检测模块,教学实施的一般过程为:课堂设计一预设故障一分组讨论一尝试修复一纠错重试一分析总结。上课前教师提前预设若干个可控制故障,上课开始时分组讨论每个故障产生的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组尝试排除故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素质的变化。这个素质指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为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等方‘面的综合。
6.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于学习指导,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只是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的被动受体,而不是自己学习的主体,缺乏个性化,因材施教的效果不够理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是推进高职教育创新的一个手段。学院现有实验设备组数少,课时紧张,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知识,教师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可将各种资料(如授课讲义、背景知识、课程信息等)以文件资料库的形式存放在网上,供学生直接网上阅览,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延伸到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环境。学院建立了网络实训室,为了充分利用实训设备,也为了学生课下实训方便,实训室开放了网络环境,某些实验可以通过WEB方式登录到实训室服务器进行操作。
7.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考核目标是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废除了期末笔试考试,用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该形成性考核成绩包括学习过程评价+综合考试。考核中学习过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学习过程包括所有实训课的平均成绩、社会调查报告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而综合考试包括实践技能操作考试和口试。
一、计算机基础素质的内涵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素质。所谓的计算机基础素质主要包括: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培养的主要目的为,当学生接收的新的信息内容时所表现: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更确切的说,就是学生是否对这一新的信息有着敏锐的感受能力、持续的关注能力和准确的价值判断与洞察力等。这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有基础训练逐步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计算机素质发展打好基础。
2.信息能力
我们要研究的办公应用能力就包括在这一素质当中。其主要教?W目的是培养学生或许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当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实践,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与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
3.信息道德
这一素质的培养最为重要。在信息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已经交织在一起。网络道德规范,信息知识产权,电子个人隐等都需要良好的信息道德来维护。而这类道德准则的设立,应该在学生基础极端及之处就加以重视。
4.终身学习
随之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另外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内容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信息能力的基础阶段,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学习就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的掌握和学习。其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1.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是计算机使用的基础
一提到计算机的办公应用,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计算机办公软件。但其实,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也应该算在办公应用能力的范畴内。要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就要先从掌握办公应用能力开始。
2.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是未来就业的基本要求
人才的培养模式改变,主要是为了顺应就业市场的改变。在信息数字化日益进步的现在,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新员工入职的必备条件之一。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需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1.根据教学大纲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层次和课时
在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程中期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展开的。目前我们课上主要操作系统有Windows系统,应用软件也以基础的office办公软件系列为主。此外还会在课程当中加入一些工具软件和网页的相关知识。这些内容的学习对实践性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和课时安排进行合理的规划。
2.在教学设计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帮助学生划定不同的学习层次。即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教学要求,在学生完全掌握的基础上再划定一些补充内容,例如:PPT文件的花式背景模板制作等。然后合理调配理论课程与上机课程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
3.个性化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应用能力
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办公应用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多进行有效的上机实训课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其操作技巧,因此上机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4.最重要的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情境设置。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并不陌生,因此一些基础的重叠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一些互动游戏或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通过共同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最终解决问题,掌握好操作技能。
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前面提到的要培养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这一意识的不断更新需要的正是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进行Windows操作系统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系统中自己认为可以改善的部分,或者对感兴趣的应用软件与那些开发想法等。然后帮助学生从想法,整理出思路,制定实施方案,指导学生一步步完成。让学生以这种“将想法变为现实”的模式,不断的突破自己。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为了让计算机基础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仅仅了解其重要性和设定教学思路是不够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以下问题加以重视:
1.提升教师的信息素质。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老师的信息素质高低不但影响老师个人的事业发展,还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信息能力发展。以此学校应该时长组织老师们进行基础计算机新知识的了解学习,在学校内组织上机操作交流活动等,让老师先保持好信息的终身学习。
2.加强校园信息建设。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