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特色建筑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建筑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建筑设计

第1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千城一面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应该创造出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建筑,本文对建筑设计如何体现地域特色进行了概括与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特色、地理环境、地域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少具备一定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现代化大都市”的口号,并以此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于是,一座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但随之而来的是许多城市各具特色的原有风貌逐渐消退,“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状况。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建筑设计没有体现地域特色,只是一味简单地模仿,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导致建筑的雷同、刻板与僵化。要打破这种局面,建筑设计者必须创造出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只有保持个性和特色文化,城市才能生机勃勃、丰富多彩。那么,建筑设计要如何体现地域特色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两方面着手。

1.建筑设计要体现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资源等。中国人崇拜自然,强调天人合一,所以中国的传统建筑比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如北京的四合院、西南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闽南的土楼、广西的麻栏、草原的蒙古包、高原的碉房、傣家的竹楼等等,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建筑形式。建筑设计对地理环境的表达有以下几种形式:

1.1建筑融合地理环境

建筑与地理环境的融合,主要是指两者联系的有机性,它不仅体现在形体组合和立面的处理上,同时还体现在内部空间的组织安排。古今中外的建筑师,都特别重视建筑对于地形、环境的选择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使建筑能够与环境融合。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说到:“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了一点精灵”。赖特的“流水别墅”正是建筑与环境融合的典范:别墅横跨在溪流之上,两层巨大的平台高低错落,一层平台向左右延伸,二层平台向前方挑出,与周围的空间交相辉映;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建筑与溪水、山石、树木自然地结合,人工的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色互相对照、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室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1.2建筑适应地理气候

不同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不尽相同,为了满足人们生活起居方便,在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如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临街商业建筑多采用骑楼的建筑形式,能够避风雨、防日晒,方便市民行走和购物。又如以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北方季风气候区的典型民居。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正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封闭四合,冬季尽管外面北风呼啸,院内却是风平浪静。

1.3 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将地理环境中的自然元素,如光、水、风等抽象化引入建筑设计中,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如在墨西哥建筑师莱戈雷塔的设计中,光线的变化是他赋予空间生命的重要手法:墨西哥山岳景观、洁净的天空以及炎热的气候,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自然光线品质。而他把这些光线与它们照映在材料、平面以及各种文理的效果,谱成设计上的元素。墙体经常会安排一些穿洞似的、面状的或是漫射的光线进入室内,配以水景的设计而制造出魔幻般的、闪烁的光线反射。莱戈雷塔的作品根植于墨西哥,却获得国际的掌声。

2.建筑设计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建筑是文化的传承,如果缺少了文化,建筑就会失去灵魂,就会缺乏生命力。古今中外,有生命力的建筑无一不是独特建筑风格与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表达,不是注重表面形式的塑造,而是要真正体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思维模式等因素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从根本上、深层次找到建筑灵感,从而创建新的思路。建筑设计对地域文化的表达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历史传统

在现代建筑设计体现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不是要生搬硬套古代形式,而是要真正体会到传统建筑本身的意蕴和真正的内涵,吸取它的历史经验,从而进行创新。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设计灵感来源于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斗拱。古代建筑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4米,而现代建筑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可以发挥更大优势。在建造过程中,中国馆对传统元素进行了开创性诠释,并大胆革新,将传统的曲线拉直,层层出挑,斗拱最短处就伸出了45米,最斜处伸长达49米,使主体造型显示出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这些简约化的装饰线条,自然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又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在玻璃屋顶下的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用于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因而产生层次的变化,妙不可言。这类源于历史,而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设计手法,赋予了传统建筑表现形式全新的生命。

2.2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民族风格

贝聿铭曾说“中国的建筑要有中国的面孔,就要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因此不能简单的抄袭西方的东西。”所以说,建筑师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基点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仍以中国馆为例。中国馆的造型具有标志性、地域性和唯一性的特点,它的外表是什么颜色?什么颜色最能代表中国的民族风格呢?设计者自然想到了“中国红”。但由于红色波长强、刺眼而跳跃,在大型建筑中非常难用,搞不好会有飘的感觉,从而影响整体效果。怎样在才能在中国馆用好“中国红”呢?通过反复试验,现场对比,建筑师最后决定中国馆从上到下,采用由深到浅四种红色的“退晕”渐变,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极富生气和活力。中国馆披上了“中国红”,传达出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展示着“热情、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2.3 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地域时代特征

地域的时代特征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如作为九运会主会馆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不仅在国内同类场馆中建设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在设计上还首次打破了国内体育场传统圆型的设计观念,采用了飘带造型的独特设计,新颖而浪漫,体现了广东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特征。

地域特色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地域特色的标志。建筑设计者要吸收自己所在地域的宝贵养料,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建筑,这样的建筑才能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才能体现民族的风格,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唐天芬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与建筑设计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1年02期

第2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文化特色;酒店餐饮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57-01

1.酒店餐饮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位的生活。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内涵也从原本的满足生理需求逐步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现如今,民不再以食为天,而是以食为乐。本文所要研究的酒店餐饮建筑位于旅游度假区内,这使得该建筑具有了景区餐饮建筑的特点,其不同于城市中的综合体餐厅,它不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还兼具景观建筑的特征,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还应当着重突出文化内涵。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在近些年获得了快速发展,这间接带动了景区内的餐饮消费,因而与之相配套的餐饮建筑设计也必须紧跟其发展步伐。目前,有很多旅游景区内的餐饮建筑都非常老旧和简陋,这很难满足人们消费品位不断提高的需要,并且也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一些新建的景区餐饮建筑进行研究后发现,很多设计者都过于追求标新立异,从而使得建筑造型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极不协调,给人们造成非常不好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有部分旅游景区打着地域性设计的旗号,但却并未从建筑的平面功能以及结构等方面着手,而只是采用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布景手法,简单的把一些地方乡土元素拼贴在建筑外表上,试图以此来模拟出古典建筑或是乡土建筑的轮廓,更有甚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根本没有对地域性因素进行考虑,直接按照建设方喜好进行设计,在原本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当中插入了一些仿欧式建筑风格,一味追求高档次的装饰装潢,这种建筑不但华而不实,而且啊还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鉴于此,在进行景区酒店餐饮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传统文化,并以尊重自然环境为基础,对空间合理布局,运用审美的特点将建筑、绿地、道路等设施有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给游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由此可见,在酒店餐饮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

为本文依托工程实例,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无锡耿湾禅意小镇为灵山五期工程,该地块坐落于无锡市灵山旅游度假区规划道路的东面,东至山湾,基地位于度假区的东侧,与山谷毗邻,面向太湖,如图1所示。总体规划占地面积约为1200亩,总用地约为755040。本工程的设计范围是其中的H地块,建筑用地面积约为44598。建筑设计理念如下:H地块位于基地中部的北侧,西侧与基地内的规划路相连接,东侧与山谷毗邻,由一幢6层高的酒店主楼、一幢一层的会议群体建筑、地下停车场和地下辅助用房组成。规划以禅作为主题,主要是为了吸引游客,建筑用材以古拙、自然为特色,构造手法则以精致、时尚为主,在不经意之间禅意尽显。

图1 耿湾禅意小镇

2.1建筑结构设计

2.1.1平面布局。①酒店客房区。其主楼位于基地东侧的山脚下,布局中充分结合了入口位置处的景观设计,同时还突出了建筑本身独特的立面造型,这也是整个建筑最为瞩目的核心之所在。②会议群体建筑。其位于基地的南侧,建筑立面采用了毛石基座、干挂木纹石材以及格栅的独特材质,并配以单元式的屋顶造型,使建筑结构凸显出了独特的个性。

2.1.2单体设计。①酒店主楼与裙房。酒店主楼主要是由大堂、餐饮和两翼客房组成,客房采用的是对称式布置;立面设计采用的是向天空方向发现的竖向线条以及逐渐跌落的弧线式造型,在建筑形体上充分体现出了抱残守缺之势,并一空间体现禅韵之意境。主楼每个标准层的建筑面积约为5000左右,全部按照5星级酒店的标注设置电梯,为了确保房间良好的采光,所有房间的进深均控制在8.1-9.0m左右;位于两翼的客房区是整个酒店的中心服务区,共计6层,层高为3.8m,高低区分别设置两部电梯。②会议中心。其由多个会议室组成,最大的会议室能够容纳1200人,主厅面积约为700,净高9m,各个单体通过连廊进行连接,这使其具有了便捷的到达性,同时在附近设置了出入地下车库的车道,方便进出。

2.1.3立面设计。整个建筑群的立面设计以大气为主,虽内敛拙朴但却又不是现代感,其中酒店主楼以泥巴墙配以玻璃作为主体材料,会议中心的立面则运用了单元式结合金属材质的设计,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立面观感。

2.2建筑消防设计

2.2.1地上部分的消防设计。酒店主楼和会议中心全部按照多层建筑的防火标准进行设计,疏散楼梯为封闭楼梯间,单个防火分区的面积全部小于5000,均设有两个直接疏散出口。

2.2.2地下部分的消防设计。地下一层的机动车库的防火分区面积全部小于4000,非机动车库、机房、配套餐饮用房的防火分区面积均小于1000;防烟分区的设置不跨越防火分区;地下室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疏散楼梯在首层以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非燃烧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地上部分隔开并直通室外;由于本建筑为多层建筑,故此未设置消防电梯。

2.3无障碍设计

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人行通路、城市公共绿地入口设有无障碍盲道;地下一层停车库在靠近每主楼竖向交通核最近的位置,设置无障碍停车位;建筑入口为无障碍入口;各楼均设有无障碍电梯;入口大厅在需要的地方设置无障碍专用坡道,以及无障碍电梯。

2.4环保设计

本工程采用低噪声设备、隔振处理,并在管道上设置了消声器,使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排风口和新风口布置合理,有效防止了排风污染新风的情况发生。同时,对有油雾污染的餐饮厨房排风,加装了油雾过滤器和静电除油烟装置,并对出风口的位置进行了适当布置,即高空排放,有效避免了含油烟的空气进入新风及其它空调系统中;所有水泵均设隔振基础,进出水管上设减振、消声软接头。

3.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依托工程实例,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酒店餐饮建筑设计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在旅游景区内进行酒店餐饮建筑设计时,除了应当彰显出传统文化特色这一理念之外,还应当使建筑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当中,这有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茂.广东地区高星级商务酒店餐饮宴会空间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6).

第3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理念;特色民宿设计;环境保护;建筑规划

就目前社会发展趋势而言,迫于自然环境的现状需要,人们对环保的意识越来越重视。社会的发展致使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作为我国重要性的产业,实施绿色节能建筑理念对环境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色民宿作为当下人们需求旺盛的热点,推广其绿色节能建筑有着减轻资源和环境破坏的双重好处,既可适应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性和资源的缺乏性又可以改善我国当下人群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对于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性。

1绿色节能建筑的特点概念

1.1具有健康绿色节能作用

绿色节能建筑的本体意义就是在建筑施工上将已有的资源进行充分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要做到最小的破坏生态环境和减少资源的利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建筑价值。在人们获得健康优质的生态环境和生存质量的同时,使人与自然能够做到和谐型发展,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正比,实现可持续良性的循环发展。

1.2建筑设计健康怡人

受到当前资源的有限性现象,将建筑做到资源最低利用化和健康精良化是当下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做到不浪费、不污染的前提上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社会。其主要从通风换气、降温采暖、采光以及污水处理的方向处理降低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生活质量,以达到生态环境和社会建筑发展制衡的状态。

1.3和谐发展生态环境理念

城市的发展无法避免建筑的渗入,需要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之相呼应,一个城市的设计发展没有环境的围绕则无法达成相应的制衡发展。而在建筑施工上,要合理利用当前的自然资源和建筑资源,在建筑施工上首先做到当地生态环境是否符合建筑需求,建筑与环境是否能达到和谐的发展条件,做好基础,才能做到建筑的绿色可持续节能。

1.4建筑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日益广泛的需求,建筑施工作为当下高能消耗且周期长的行业,对其环境资源的损耗和浪费极其严重。要使其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实施绿色节能建筑理念,在资源上要做到节约用电用水,减少煤炭以及采暖设施,降低制冷电器的使用。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可以通过预热回收温室效应等方法将进行建筑低消耗,从而降低资源的消耗度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做到了资源的节能使用以及可循环使用,才能够将社会建筑与人文环境长期发展下去,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当代特色民宿的发展和特点

2.1民宿的概念

民宿大多数主要是为群众提高观光住宿供需,在国内民宿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台湾地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达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以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需求。民宿发展到当前依旧没有较为统一的定义,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民宿为农家乐和少数民俗的居民旅馆,目前我国民宿较为广泛的主要以农家乐为主,将乡村文化融入城市,体验其人文文化环境,在国内民宿行业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组织,服务主要以人性化为主,有多样化且规范化的特征。

2.2民宿设计特点

民宿特点大致表现为将民族特色以及传统特色融入到现代化设计风格里。古今建筑风格各异,根据风格可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比如古典西式风格、现代欧美风格、东洋日式风格、古典西式风格、中国传统风格。现代欧美追求简单明朗的风格,色调鲜明简洁,在视觉上有鲜明的对比;而中国传统主要是以水墨画刺绣为主,在色彩要求上没有大致规定,但是对物件的摆放要求相对严格;而东洋日式追求简约清雅和轻快宁静的风格,色调较为简洁,在建筑用品上对于矮桌软榻为主;在古典西式上,艺术理念主要参考了英伦古堡,风格主要以奢华高雅为主,色调较为华丽复杂。其中表现为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例如将青铜器陶器以及书法和代表民族性装饰的图腾或者器物融入到现代装修风格里,使其具有了强烈丰富的艺术性色彩,对于设计理念而言,民族装饰自身带有启示性代表意义,可直观性的展现出民族文化底蕴,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风格完美结合。随着当下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民宿文化特色和现代融入风格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建筑设计上可将室内装修进行不同装饰材料以及搭配形式进行组装,也可为了满足使用人群的供求进行调整。

3绿色节能建筑理念下的特色民宿设计

3.1减少资源的最低消耗

由于大多数建设楼房都是冬冷夏热的特点,所以在保证冬暖夏凉的基础上就避免不了资源的损耗。冬季时室内热的量容易挥发,夏季时候热量迅速上升造成高温,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楼房隔热性不强或隔热层不足,热量容易堆积和发挥,因此,做好建筑的隔热围护设计极其重要。

3.2节能建筑设计

建筑里外墙在围护结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选择外保温体系的前提下应该结合者建筑工程的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综合考虑后最终确定方案,门窗部门的设计对于采光通风极为重要,随着社会发展,透明玻璃门窗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具有透光采光性好,通风换气方便的优势,在选取玻璃门窗时,首先要做好质量的把关,并对其制冷以及采暖等要求进行分析,其次要考虑到不同民宿的地区气候差异因地制宜地进行具体设计,强化门窗的气密性,可以有效地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在当前的逐渐行业上,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极为迫切,由于资源自身的一次性的特点,消耗太多即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对而言,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资源,利用这一特征,可为绿色节能建筑理念开通可再生能源利用渠道,将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围绕扩大,在这一方面下,太阳能的使用在建筑类的采光保温上逐渐使用广泛,见图1。在采光上,首先考虑到自然光线对皮肤的损伤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建筑手段和施工工艺将光线采集到建筑房屋内,自然光线的采入是完整符合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的,见图2。太阳能作为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广泛的热源供给,其使用对于建筑的绿色节能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不同种类的太阳能设备争先融入建筑供电供暖的日常生活需求中。在风能方面,主要可以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不过因为其本身的局限性,风能的使用多适用于通风性好的建筑物体上,在建筑构造设计上将通风性保证好,合理设计布局,既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合理舒适性,又能降低能源的消耗,遵循绿色节能的和谐发展。节约用水在绿色节能上也属于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用水构造来降低水能资源,在水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做到减少排放量和循环使用的设计,可以采用节能型花洒水龙头设备,在细节处减少对水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做好生活中的水资料分类处理,将水资源进行浇灌等第二次利用,除此之外,在民宿建筑设计上可安装雨水收集仪器,做好多种节能节水措施,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3特色民宿设计

为了保证民宿良好的采光环境,在设计中可以使用木质镂空围栏当做周围环境和民宿的隔板,方便光线进入,民宿中需要山石草木作为其中的主要材料,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也可以保留当地的环境特色以及人文文化。根据不同民宿的地区差异打造出对应的设计方案,在融入当地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方便旅客的便捷性。例如:苏州浮庙墩特色民宿,浮庙墩的光福镇雕刻技艺在中外驰名建筑面积大概为55000m2,与周边陆地连接成半岛,南面紧邻湖泊,形成丘陵型盆湖景观,植物密集且景色宜人,岛上闲置了大量的房屋,文化氛围与地域特色融入创意设计中,使得游客产生认同感,与特色民宿达成共识。整个建筑基本上是按照二八定律进行设计,在维持原有肌理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变,形成不同的空间。走廊设计到特色民宿中,设计围闭形式的庭院,保证了其空间的私密性。设计者并非将园林建造生搬硬套,而是地域特点进行了创意改造,使其具备全新的理念。特色民宿的设计中服务设计占据很大部分,在外在形象的提升,亦保证舒适度、便捷度采光性都是吸引游客的点,保证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同时将水能风能的利用度发挥到恰好。见图3。图3浮庙墩特色民宿

4结语

乡村旅游带动了特色民宿的发展,民宿在建筑装修上使用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色彩,达到和谐又具独特的风格,民宿主要是满意于当代游客的多元化发展需要,随着人们对民宿需求的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牵连,而在民宿设计上加入绿色节能建筑理念,不仅可以解决生态环境和社会建筑的矛盾点,在满意当代群众对建筑功能的需求时,也做到了节能环保,融入了低碳低能的绿色节能建筑理念,重视并兼顾了时代的创新性和环保型,符合当下的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硕辉.议绿色节能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J].工程建设(重庆),2019(8):2.

[2]郑川.基于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简述[J].建材发展导向,2019(13):163.

[3]符聪.绿色节能理念下建筑暖通设计的改善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03):102.

[4]王春梅.住宅建筑设计中绿色节能理念的运用与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09):35-36.

[5]孙乐明.乡村旅游背景下新型民宿建筑设计研究──以双山岛灯塔民宿为例[J].美术文献,2019(08):123-124.

[6]姜雪.基于4C战略的哈尔滨特色民宿设计策略研究[J].工业设计,2019(02):124-125.

[7]李宗华.浅谈现代节能、绿色办公建筑与古典园林建筑的结合[J].建材与装饰,2019(02):73-74.

[8]田丽琼,姜毅.美刚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民宿设计力——以安徽省卢村隐卢民宿设计为例[J].上海纺织科技,2020(08):73.

第4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环境;校区设计;校园空间组织

0 引言

新时期的教育内涵已经由传统的侧重知识技能传授,逐步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与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并行的素质教育转化。显然,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应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创造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体现出鲜明个性与校园文化的特点,给人们反应出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的特点,让外界的人们一眼就能感觉到校园气息,这就是现代校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笔者结合某新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实例,初步探讨学校的建筑规划设计的心得。

1 项目概况

本新校区的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4公顷,另有与该市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公顷。该新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5层教学楼,其建筑面积为5500 m2;6层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为5600 m2;2层食堂,其建筑面积为2400 m2;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0 m2;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200人。

2 规划方案比较完善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见图1和图2所示。

3 校区的建筑规划方案

3.1建筑方案的思考

鉴于本校区坐落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2校区规划布局

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建筑规划考虑,本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如下:

整个新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云台山下规划中的凌云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 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 m2,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 m2,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 m2,2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 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新校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见图3所示,原先的南地规划平面图见图4所示。

4 校区空间与建筑风格设计

在本校区的建筑设计上充分本规划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同时考虑了该校区所处台山的位置以及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2]。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5 校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本工程新校区的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本校区的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6 结语

学校是学习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不是单单的建筑群,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形成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让人了解到历史文化,探求地方特色。本文从某新校区规划设计的规划主题、规划布局、交通组织、校园空间及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环境、做到与山水相融,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以此提高校园规划设计的技术含量,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环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将其归入云台山的整体规划当中,使其成为该县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美化了城市发展,又推动了该县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武.多元化校园空间的塑造―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规划设计[J].福建建筑,2005,95(05):17-18.

[2] 熊砥柱.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8,31(29):383-384.

第5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

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建筑业的发展尤其迅速然而建筑业的发展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研究表明,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的有害物质中,建筑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竞占过半,其中能源消耗总值的35%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因此,要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建筑业高能耗的问题以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建筑成为国家大力推进的建筑新形式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

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1、绿色建筑在设计方面重点关注如下几点:

1.1以节约能源为重点

节能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从楼宇的布局规划、建筑选型,到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设备的选用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节能效果多利用自然通风及自然采光的

原理,减少建筑的未来使用能耗在设计时应通过充分、系统的计算和考虑,减少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成本,实现节能与环保。

1.2节约资源,提侣使用可再生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当今的背景之下,人类的快速发展己经使资源储备出现严重不足尤其是建筑行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量极大,更是加剧了资源的损耗绿色建筑的实质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节约资源和提侣使用可再生资源是必然选择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建筑材料的正确选用,考虑节水、节电措施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源热能等绿色能源,做到合理使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1.3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发展绿色建筑就是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回归自然,充分考虑景观绿化,建

立和谐的生态系统建筑外观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和融合建筑要做到与自然环境互补,而不是破坏。

2、某生态小区绿色建筑设计案例

本项目规划为多、高层住宅和项目公建,总建筑面积约10万m2。该小区以节水、节能、节材为重点,重点实施建筑节能。

2.1绿色建筑设计

2.1.1绿色规划住宅楼规划布局力争最大化南向采光,利于自然通风;全地下停车系统,人车分流,建立地面生态慢行系统。

2.1.2绿色环境采用大面积多层次景观绿化改善小气候,提升生活品质;采用渗水砖等绿色材料利于水土保持,结合雨水收集系统解决景观灌溉,降低维护成本。

2.1.3绿色建筑户型南北通透,管线集中布置,可持续发展户型;利用简洁的形体降低体型系数,以减少散热面积;通过控制窗墙比,加强加厚保温层,选用蓄热型墙体材料,使用双层中空玻璃窗等降低能耗。

2.1.4绿色能源设计考虑60%用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生活热水,高于国家及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25%用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供应生活热水的基准要求。

2.1.5围护结构设计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居住建筑热环境,在实施建筑节能第三阶段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住宅楼设计节能率为70%,高于国家及中新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率65 %,具体采用加厚外墙保温、中空玻璃外窗、屋面保温等方式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①墙体、屋面保温材料EPS保温板是目前在我国使用最多的一种外保温墙体EPS体系是膨胀聚苯乙烯板加薄层抹灰并用玻璃纤维加强的做法,缺点是耐候性较差,易开裂,对外墙防渗漏不利XPS挤塑聚苯乙烯板各项性能较EPS优越,其与基层墙体的固定方式主要采用机械锚固。因此推荐选用XPS挤塑聚苯乙烯保温板。

②窗的选用选用内平开塑钢窗,其多腔的结构满足排水、增强保温、隔声的效果交错的水槽位置,提高了气密性和水密性宽大的内衬钢腔体,提高了塑窗的强度安装玻璃可以在室内进行玻璃安装槽的深度达21 mm,提高了安全性特殊的双层玻璃片,便于安装、排水和门窗下垂量的调整。

2.2主要节能措施

2.2.1建筑主体

①建筑造型既要美观适用又要尽可能规整,墙体采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以减少外墙传热面积。

②建筑物的朝向选择,应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使各房间冬季充分利用阳光热能,炎热季节减少阳光直射室内。

③屋顶保温层选用容重较小、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以防比屋顶重量、厚度过大。

④不同朝向的窗墙面积比要符合节能规范要求。

⑤外窗采用塑钢门窗,有良好的密闭性和隔热性玻璃为低反射铝合金型,用热惰性比较好的材料阻断热桥。

2.2.2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

优化配置热源水泵及换热机组,避免低负载运行,提高采暖、空调系统运行时的实际能效比热交换装置采用国际先进设备,换热效率高同时换热机房内配备了热计量装置利用自然通风技术,合理组织建筑物室内气流路径热源系统以及通风系统采用直接数字控制系统进行实时监测与控制机组或热交换器、水泵等设备实现连锁启停,对供、回水温度及压差进行控制或监测,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等。

2.2.3电力、照明系统

①供、变电系统的主要节能措施主变电站应靠近本项目的负荷中心,尽量减少电缆长度,合理确定电缆断面,降低线路损耗,节约电能选择低损耗效率节能型变压器,其空载损耗低于国家规范(GB/T 10228- 1997)标准值14%-18%变压器选用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并保证配电的功率因数均在0.95;凡大于100 kW的电动设备,应分别独立就地安装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变电站设置滤波装置,确保供配电系统不受谐波干扰

②照明系统节能措施建筑内部照明系统选用高光效、长寿命、显色性好的电光源、各种节能灯管、绿色灯管、紧凑型电子节能灯等高效节能光源及电子镇流器。建筑物泛光照明和区域场所照明采用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等节能型电光源,并严格控制装饰性景观照的能耗各照明灯具采用高效率灯具,单灯就地补偿根据功能分区和使用要求的不同,照明系统采用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合理选用灯具及开关数量,并采用分区域控制、避免单个开关控制灯具过多、便于开关灯数控制的节能

2.2.4设备选用

选用节能型电动设备节能采暖系统的水泵,通过安装变频调节装置调节水泵的转速,实现水泵机组实际运行效率不低于85%通风系统中配置的风机同样应用变频技术,一方面降低系统的开关损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系统低频运转时的能耗

3、结 语

第6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合肥 230001)

(Shanghai longilat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nhui branch,Hefei 230001,China)

摘要: 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节能与环保的绿色建筑刻不容缓。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

Abstract: Due to China´s severe shortage of energy, land, water, raw materials and other resources, to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ke the building consumption of non renewable resources as little as possible, and develop green building with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 time to delay. Green building refers to the buildings that provide a healthy, comfortable working, living, activity space for manki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the highest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and the minimum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Green building design must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and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 : 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节能;环保;高新施工技术

Key words: green;architectural design;development;energy sav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48-02

作者简介:高天国(1979-),男,安徽枞阳人,中级,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1 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的今天,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节能建筑能耗水平大部分只能接近德国1995年《保温法规》的水平,少数项目略高于1995年德国的《保温法规》水平。其次,因为缺乏低能耗建筑标准规范,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还不高。最后,在施工工艺水平和产品材料性能方面也存在不小差距。另外,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所需部件缺乏标准规范,质量也良莠不齐,缺乏对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可靠支撑。低能耗示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缺乏比较严密的质量监控、技术指导,也缺少能耗数据连续测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难以确保实际竣工验收后示范项目能达到设计节能率。但是,有充足的技术支持、节能减排要求、百姓的热切期盼、政策支持……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启蒙期”会很快过去。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必定成为主流建筑、常态建筑。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绿色建筑给出的定义,对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必须体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时段,包括规划设计、建材与建筑部品的生产加工与运输、建筑施工安装、建筑运营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处置和再利用;应该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建筑。此外,绿色建筑还应是环境友好的建筑,它作为为人服务的生活和生产设施,应充分考虑人的健康、适用需求的建筑,是与自然和谐的建筑。

2 绿色建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新时期战略目标,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很多省市根据目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的重要时期。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省,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技术的指导原则是地域性、因地制宜的,而不是为绿色而绿色,成为技术的堆砌品。绿色建筑应当有效使用能源和资源条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地利用废弃材料,变废为宝,循环综合利用。生态环保主要指的就是建筑本身要适应地域的气候特征,还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要从建筑、使用到拆除再利用,都要做到对环境不构成威胁,力争做到“取于自然,回归自然”。

我国正在向着绿色建筑这个梦想的方向大步先进。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绿色建筑很有可能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有绿色建筑的总和。绿色建筑意义重大,它可以综合性地解决建筑的节能问题,同时节约空间,有效解决室内环保和对外部环境影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授予公共建筑,这是因为公共建筑是建筑能源消耗的焦点,应该在全社会起到建筑节能的示范作用。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在绿色建筑发展上,我国落后于国际上一大截,而且目前缺乏绿色建筑的某些单项技术与系统设计。第二,不同气候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我国地域辽阔,全国范围起码可以划分成四个气候区。第三,绿色建筑设计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不同地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针对上述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政策。①要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凡是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都应该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的支持。②要完善绿色建筑标准的编制,使标准能够覆盖所有气候区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和住宅。③要推进材料和系统的集成创新。④要加强评估队伍的培训工作,对我国的建筑师进行全面的再培训。

3 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

3.1 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对当地的自然采光进行利用,以此降低能耗和污染;其次需要收集、分析当地居民的资源,适宜总结出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模式,研究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及健康的生活环境。

3.2 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提倡绿色建筑,并落实到建材行业,更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进程。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施工时要尽量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室内采用灵活的隔断,能够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的产生;同时尽量采用资源消耗低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目前国内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和利用废橡胶制成的橡胶混凝土都是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可以灵活采用。

3.3 绿色建筑的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其次应该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合理将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利用。设置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后的中水和下水用来作为景观绿化用水和冲洗道路汽车等。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

4 绿色建筑的设计趋势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其中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从设计目标上看,绿色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设计师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应该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因地制宜,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公众需要,按照当地的气候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营造舒适与健康的环境。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坚持越小越好,将建设运行的资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为所有人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素,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尊重当地的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尽量在建筑中融入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从节能、绿色技术硬件的推广应用走向绿色生态社会新风尚的建立。我国的建筑不能一味追求奢侈、浪费和讲排场,在建筑设计上要恢复我国传统文化的节俭和自然的理念,能够取之有度,同时和谐相处。

5 结束语

绿色建筑经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极大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并与自然和谐的工作空间。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它主要倡导的就是能够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观。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加完善节能力度,并且能够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通过积累的实践经验,使绿色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信息所.多伦多的“绿色住宅”[A].建设科技动态,2006(9818).

[2]黄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建筑学报,2004(9).

[3]罗玲玲.MER97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 回顾[A].建筑学报[J].2005(12).

第7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 特色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问题

1.1 概念混淆

在大方针政策的带动下,各个大学开始积极改革创新,然而部分大学将特色办学与“高层大学”概念混为一谈,在没有对师资队伍进行综合评价及办学硬件设施资源评估的前提下就盲目地追求向外扩大招生,增设学院学科。专科条件的学校向学院靠拢,学院更名大学,本应以教学为主的大学要转换为教学、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又要丢弃教学型成为完全的研究型大学。不是做大做强才叫特色,盲目地提升与初衷背道而驰。

1.2 学科建设

为了追求综合性大学这一名称,对热门专业跟风追捧,不管条件成熟与否,先开设了再说。为了迎合上级部门的意见,临时编造一些特色项目,高端专业,甚至在学生已经入校专业确定后,又分出培养方向,看起来眼花缭乱的高端名称,似乎内容丰富的教学培养却没有达到真正踏入相关领域的意义。以某大学为例,入学时只有自动化专业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大三之前学习课程几乎一致,只在少数选修课上有所区别,然而为了从学院向大学转变,满足教学评估的要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又分出了工业方向和飞行器控制方向还有惯性制导方向,教师依旧没有改变,实验室没有更新,师资力量配备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在飞行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连教材都没有,教师在图书馆选了一套相对内容比较对应的书本,以班级为单位复印,尽管顶着教授头衔,拥有博士学位,可是课程意义的学习性大于传授性,试问如此牵强地增设学科究竟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特色如此解读不能不说是急于求成带来的恶果。

1.3 办学迷失

不仅学生对于新建学科是迷茫的,有时连学校自身也会在无规划的朝令夕改中迷失自己,出现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上的困惑与迷茫。不断增加的学科,迅速涌进的大量生源,师资力量来不及适应新环境的变迁,在追求综合化的同时也消弱了原有的优势学科基础,重点不突出,专业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大学的学历成为高中毕业证一样通用的证明而已,在高校招聘会上很多相近专业可以竞聘同一个岗位,在专业上替代性越来越强,比如电子制造业中的工程技术岗位可以招聘机械、自动化、电子等方向,每个方向又细分出不同专业,甚至物理学和通信方向的学生也可以放宽标准考虑,社会上的招聘会更是打出了本科学历即可的招聘要求,专业区别被遗忘在了角落。毕业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不足两成,这不得不说是高校改革产生的弊病。

近年来高级技工成为社会稀缺人才,用人单位动辄开出高薪却聘不到人才,而本科毕业生严重过剩,学士学位证书遍地都是,毕业在家待业两年的本科生也并不少见,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没有工作经验,理论性要求高的岗位本科生涉猎又不深,普通职员工作,心有不甘,四年大学辛苦读完却和高中生拿着一样的工资,于是千军万马挤在了狭窄的就业行业。针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全面发展等于全面平庸,什么专业保留重点性,什么专业探索特色性是值得高校思索的课题。

2 我国高校办学特色建设的问题对策

2.1 体制改革

作为政策方针制定者的政府应该给予高校更多自主的空间,不要硬性规定课程方向和内容,在高校自主制定建设计划后,于政策和条件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并监督进行,从大层面上把关即可,高校本身更了解自己的发展史和优势力量,政府部门应该引导强势学科向科研型迈进,在技术和资金上支持发展,由点及面,利用既有优势逐步带动关联学科实力提升,在形成稳定的体系和一定社会影响力时,在不分流优势学科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可以发展更多的方向,实现领域多样化,向货真价实的综合大学挺进。

2.2 分类评价

高校类型几乎涵盖了各领域学科应用,有农林类、医学类、政法类、理工类、化工类、航空类、体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等,按性质又有综合类、多科类和单科类等,评估也不能使用同一基准,对同一所高校的不同系也不能使用相同评比规则,一类通行一个标准,对类别进行横向考评,评选出来的真正结果才能有说服力,避免以文科为主导的一本院校中理科专业教育水平不如以理工科为主导的二本专业的水平,却在本科批次上倒置的尴尬。

2.3 资源整合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主导因素,是办学特色可持续发展与否的最后落实者,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合理的思想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适时引进学科技术带头人,招贤纳士,能力有多高就有多大施展的舞台。

在管理模式上要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力、物力、财力分配有方,加强高校间合作与交流,交换先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使企业中高效的运行机制也能为高校建设出一份力。

2.4 特色之路

办学特色应该具有几项特征:(1)独特性,基于办学实践形成的风格、模式、精神应该在同比中具有不可替代性。(2)稳定性,学术不是一朝一夕之间产生,而是在长久的积淀中成型,经过实践的检验,科学的、合理的成为可行性强的理论与实际结合体,这才是完整的体系,不可轻易动摇或者改变,办学特色也应该发展到具有稳定性才能在多样性的对比中站稳脚跟。(3)发展性,特色办学既然是当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那么选择的目标也要具有前瞻性,站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前沿,能引领新型科技进步,对未来具有导向性,与时展同步。(4)层次性,能够为新兴职业和事业提供人才输出,能开辟管理理念新型道路,理论基础下有可操作性。(5)系统性,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知识具有连续性,原有结论和发展阶段内涵和属性一致,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完善和创新。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是人才的主要培训中心,合理化建设高校,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同时做到特色办学,多方向、全方位为社会进行人才培养和输出,无论对社会还是高校都有广泛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建军,周志刚.对我国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J].教育科学,2006(1):24-27.

[2] 陈翠荣.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14):24-25.

第8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建设以政治经济学为根基,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市场理论,形成了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性制度。政治经济学由四点构成:即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这四条理论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要义,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理论来源。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重要性,主张一切经济行为都要通过市场来完成,需求、供给和价格要通过市场来形成。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体制虽然也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调节生产、消费,但是没有像西方经济学理论强调的那么重要,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市场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资源配置不能按照供需的有效性进行流动,导致了经常性的物资短缺和相对过剩,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统筹好物资的分配,如何最大化满足国民经济社会的需要。但是这项工作却不像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如何能在年初实现对经济的有效预期,如何能够在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有效调配,这对于当时信息传递不太发达,计算能力比较弱的中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与西方经济发达程度对比中发现,中国经济社会明显出现了落后,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改善我们的经济制度,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西方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概念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对接最重要桥梁,也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样大背景下,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最为重要的理论构成。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逐渐开始完善市场主体,开始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产品市场、劳动市场、消费市场逐渐形成,这三个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进入了真正发展时期。

通过上图,厂商通过产品市场实现了产品的销售,家庭通过劳动市场实现了就业,资本市场是扩大规模,盘活已有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开辟新市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重要依托,同时,也帮助家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超前消费等。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根本就不存在竞争,一切都按需生产、按劳分配,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竞争。西方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却不是这样的,通过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厂商必然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投资领域来生产商品,很多厂家同时投入到同一个行业,必然会造成这个行业的生产过剩,也就出现了竞争,购买者对同样商品必然会对价格、质量、服务等做出不同的权衡,然后决定买那个,这就是竞争,在竞争的格局中,购买者处于有选择的地位,他有权利去选择购买那个商品,不买那个商品,有些厂家价格高,产品质量不好,服务差必然会被市场拓淘汰,这叫完全竞争市场,厂家都处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但是也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吸取了完全市场理论和不完全市场理论,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国防发展,针对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行业,采取国家垄断,实行国家独有,或者国家控股形式。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不足值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警惕

西方经济学理论经历了百年多的发展历程,其学术成果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都值得学界的肯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西方经济体制和成功经验帮助中国逐渐完善了特色市场经济体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和推广,同样,西方经济学通过中国市场经济的成功建立,完善了其理论到实践的论证,丰富了其研究视野。但是要警惕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一部分市场经济研究者与实践者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象,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照搬西方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看法是不能得到认同的,目前,西方经济制度也存在缺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从中获益良多,在某些领域开始照搬中国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西方经济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最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危机,这种挥之不去的西方经济制度问题已经被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了百年,但是知道今天依然无法建立一套更为有效的规避机制。另外,工会权利过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电视中,经常会看到西方罢工,导致航班延误、供水供电中断等,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西方市场经济有竞争性无排他性,是一种公有资源的私有化进程。所谓无排他性是不能禁止另外的人使用;所谓有竞争性是一个人的使用减少了他人能使用的量。所以无约束的时候会被过度利用。解决方式是限制使用或者有偿使用。在现实中,此限制或收费要通过国家的强制措施,诸如现在实行的排污限量超额收费的制度。在西方私权大于公权的市场格局中,国家有时候难以对其采取更为有效的调控手段,来抑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三、中国经济学理论需要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融合

第9篇:特色建筑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的风格艺术;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筑设计方法;融合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国内的建筑在艺术形态和规模和建筑难度上都有巨大的变化,建筑设计方法越来越倾向于西方化国际化,这种建筑设计方法理念正在冲击着我国国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建筑师过于追求与国际接轨而导致建筑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使得建筑缺乏内在的设计理念灵魂。有些建筑师在对建筑设计时缺乏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于建筑设计方法过多模仿国外的设计方法,不能将我国固有的历史人文特色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这些问题都是建筑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建筑设计在吸收引进外来设计理念方法的同时应当有自己的创新,将时展的特色我国的文化历史元素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不应当认为外来的设计模式就是好的,不能全盘接受。对于国内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应当“走出去还能走回来”即了解吸收国外设计理念,在充分肯定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同时,也能够清楚认识到我国建筑设计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从而发扬优势弥补缺陷,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建筑设计取得进步和发展。

建筑设计方法的探讨

1.1建筑设计

建筑是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的要素,建筑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承担着人们对建筑功能最基本的需要,而且还能反映出当地的人文特色、民风习俗。建筑作为城市的主体,同时有作为建筑的载体,建筑设计方法是一个地域或者一定时期特定的历史产物,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建筑设计上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近带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一体化逐渐加深,建筑设计方法更是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建筑设计理念不断涌现,并且涌现出一批建筑设计方法和特色分明的建筑。在一个城市中,建筑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它既可以使城市富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产生有理有条的美感,也可以使城市建筑缺乏文化特色使城市整体显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城市建筑在增加了城市功能的同时,也使得市内绿化地带减少,城市交通道路紧缺导致交通受堵,由于建筑功能变多变复杂也使得城市对能源的消耗变大,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大。而建筑设计可以最大可能的解决建筑占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或者改善建筑自身居住工作环境的特点更加接近自然和健康。建筑设计方法是一个时代固有的特色,包含有最新的科技、最时尚的艺术形态、最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最贴近时代历史人文特色的内涵等等。

1.2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建筑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为人们提高了必要的居住场所和办公生产场所,它能够提供给人们所需的水、电、能源、声音、光线等等生活所需要素,这就是建筑的功能所在。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和更高层次的需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建筑设计的进步使得人们在追求功能之余更多的提高建筑精神层面的需求,即使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能反映出建筑的品味和建筑的特色。标志性建筑往往是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地位或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最好定位方式。例如,中国北京的天安门、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英国伦敦的惠灵顿凯旋门,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建筑,这些建筑多包涵当时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历史很好的保留下来。这就是建筑设计方法对建筑赋予的时代特色。建筑设计方法是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

1.3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

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建筑设计方法是与当下科技和建筑技术相适应而发展的。建筑设计方法既是一个时代人文历史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如建于十九世纪末的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正式那个时代钢铁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在对建筑进行评价时,要从建筑内在和外在的设计方法上来看,一个建筑的设计形态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表现出一个设计师在建筑中所暗含的个人色彩和设计艺术形态倾向。不管怎样的设计风格和个人感彩,建筑设计始终要做到能够满足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尤其是建筑机构的设计不应当脱离现有的科学技术。对一个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当严格遵照建筑设计师的职业规范和建筑所在地区或者国家的规范,应当满足以人为本的特点。现代建筑在对设计方法上有了新的要求,将环保生态理念和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和谐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求。这是建筑设计方法时展的结构。并且建筑设计方法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着这样的原则。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不仅要从设计者出发还要从建筑的开发方和建筑的使用者三个角度共同出发,以便实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当代建筑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初,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艺术规范发展较快,并逐渐达到统一默认的设计状态,但是字20实际中叶开始,建筑设计方法和艺术形态逐渐多样化,不同流派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其相应的建筑使得人们对现代建筑有着不断的认识,同时这些流派艺术形态也在推动这当前建筑设计的发展。当前最为时尚的建筑设计方法往往是打破了传统规则建筑形态特征,取而代之的是不规则曲线设计形态,这种复杂的建筑结构形态使得设计过程更加复杂。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复杂的建筑设计更加便捷,并且能够全程模拟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系数和技术难度系数。这种建筑设计方法和艺术形态是当下时期统领建筑设计的风向标。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发展。现代人们对艺术美学的重新认识更多的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含有这些建筑艺术手法的建筑的问世使得人们更加的认可了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但是如何在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多样化的时代保持自身建筑优秀特色也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叶燕华,刘琳,孙伟民.美国砌体结构规范中强度设计规定及设计方法[A].砌体结构与墙体材料——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2005年全国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聂建国,王宇航,樊健生.翼板完全断开的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方法研究[A].2010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祝介旺,柏松,张路青,杨志法,伍法权.预应力锚梁的设计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