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早产儿护理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早产儿护理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早产儿护理重点

第1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通讯作者:胡玉华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护理,有效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900例早产儿进行精心护理: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900例早产儿患者中,861例早产儿健康出院,出院时均能自己吮奶,正常体温,体质量在2300 g以上,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29例因孕周小、体质量轻,出生时伴有窒息,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提高其日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产儿; 护理体会

从出生到满28 d内的婴儿称新生儿,它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足月儿(full term baby)是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60~293 d)的新生儿。早产儿(preterm baby)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259 d)的新生儿,其中第37周的早产儿因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故又称过渡足月儿[1]。早产儿因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合并症,死亡率较高,因此,对早产儿应精心治疗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早产儿900例,其中男522例,女378例,体重1350~3100 g,孕周为30~36.3周,平均住院31 d。

1.2 方法 全部早产儿均采用综合治疗,如纠正酸中毒及出凝血障碍、补充血容量等,重点加强保暖、喂养、防治感染和硬肿症等方面的措施。所有早产儿均放于暖箱内,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决定放置时间的长短。对有频繁呼吸暂停、明显发绀者,应用呼吸机;对不能吸吮者,给予胃管喂养;对已有硬肿症者,除给予吸氧、保暖等措施外,给予湿润烧伤膏按摩。

2 结果

全部患儿平均住院日为31 d,861例早产儿健康出院,出院时均能自己吮奶,能保持正常体温,体质量在2300 g以上,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29例因孕周小,体质量轻,出生时伴有窒息,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不同龄的早产儿其成熟度亦不同,胎龄越小,成熟度越差,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2]。因此,对早产儿的特点应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配合医生,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

3.1 保暖 早产儿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故外界环境应恒定不宜波动过大,体重小于2000 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3]。培养箱的温度应根据胎龄、体重、体温设定。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面色,尤其是体温的变化,发生一过性体温过高时,可给予温水沐浴、松包裹等物理降温,补充足够的水分。

3.2 测体温 每日测体温6次,如果体温低于35 ℃或高于37.5 ℃者,则每隔2小时测1次,对体温过低者应加强保暖。体温过高者需查明原因,如穿衣过多、盖被太厚、室温过高等应及时予以纠正[4]。

3.3 疼痛的护理 打针、抽血或吸痰等的操作可引起早产儿疼痛,疼痛使早产儿哭闹、烦躁不安,增加家属的焦虑。侵入性护理操作使患病新生儿经常、反复经历疼痛刺激,对新生儿科造成一系列近期及远期不良影响,如生理反应、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食欲减退、痛觉改变、认知行为改变等[5]。因此应充分认识到防治早产儿疼痛的意义,各种操作动作应轻柔,态度和蔼,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扰性的操作治疗,如果需要,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少对孩子的疼痛刺激,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

3.4 喂养方法 首选母乳,如无母乳,可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吸吮无力者可用滴管喂养,无吞咽反射者予以鼻饲,喂奶后,轻拍其背部,抬高肩部,防止误吸。鼻饲前应检查确定胃管在胃内,注射器向胃内打奶时,应缓慢注入,每周更换胃管。

3.5 预防感染 早产儿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故对消毒隔离的要求高,医护人员必须身体健康;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严格执行家属探视制度,预防交叉感染;每日给病室通风、消毒;地面每日湿拖2次;婴儿培养箱固定专用,每周更换1次,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婴儿培养箱内外1次和更换婴儿培养箱水槽中水;早产儿用的布类物品、衣物应高压消毒,婴儿用品,如眼药水、粉扑、油膏、沐浴液、浴巾、喂奶用品等均专用[6]。

关于早产儿的护理,笔者体会首要的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护理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四勤”,即勤观察、勤测量、勤询问、勤解释,齐心协力,使早产儿存活率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余章斌,韩树萍,徐业芹,等.早产儿皮肤接触护理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681-686.

[2] 柯淑兰,万光明.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1):53-54.

[3] 汤华玉,李蓉莹.早产儿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中国医药科学,2011,2:39-40.

[4] 叶杰清,郑聪霞.发育支持性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4-45.

[5] 李慧珠,陈银花.早产儿健康促进的护理干预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6):67-69.

第2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关键词】 早产儿; 早期肠内营养

近年来,早产儿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早产儿的急救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其中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早产儿给予科学的肠内营养是保证患儿生长发育安全的物质基础,若出现营养障碍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威胁早产儿的生命安全,为此尽快给予肠内营养,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1]。为此本文将探究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胎龄

1.2 方法

1.2.1 加奶策略 对出生后存活下来病情较为稳定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的12 h内给予鼻胃管间歇推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病情较不稳定新生儿,于出生后延迟24~48 h给予喂养。以母乳喂养为主,配方奶为辅,根据新生儿的具体的胎龄和体重按时进行喂养,对体重1300~15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18 ml/(kg·d);对体重1500~2000 g的新生儿,每天给予总奶液量36 ml/(kg·d)[2]。若新生儿在喂养1周后,无腹胀、奶液潴留等并发症,则在在往后的喂养中,每天增加奶量15~20 ml/(kg·d),直至达到150 ml/(kg·d)。

1.2.2 喂奶耐受性观察 喂养期间应观察新生儿的胃部残余奶量,在每次喂奶前,对新生儿用注射器抽吸,检查胃部有无奶液潴留发生,若潴留奶量低于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可将潴留奶液再次注回胃部,并对新生儿给予预期每次的给奶量;若留奶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一半,应减量喂奶,或停止喂养1次。在对胃部抽吸的过程中,若发现有血液等异常情况,应停止喂奶,并排查病因,对症处理[3]。同时也应观察新生儿有无腹胀,测量时固定早产儿腹部某一部位和测量时间,若腹围增加1.5 cm时,或腹胀有张力则需要适当减小喂奶量,对排便困难的新生儿,可用温度适宜的盐水灌肠。观察有无呼吸暂停,排查呼吸暂停与喂养有无关系。为避免出现胃食管反流,应取俯卧头高脚低,并适当减少喂养量和喂养次数。密切观察新生儿的血糖、喂奶量、排泄量、体重变化[4]。

1.2.3 护理 早产儿以俯卧为主,适当采取仰卧位交替。通过俯卧尖山胃潴留、降低腹胀、预防胃食管反流,促进呼吸器官发育,平稳呼吸和心率等益处。同时,应将头部抬高30°,头高脚低更好地预防胃食管反流[5]。

1.2.4 胃管管理护理 早产儿在长时间的肠内营养支持中,早期喂养阶段需要一定时期的胃管喂养,为此应做好胃管管理护理。早产儿常会自主将不固定的胃管拉出,因此常会反复插胃管,增加插管感染机会。为此应加固胃管,采用弹性胶布于鼻唇沟处固定胃管,并在每次胃管喂养之后,用1 ml的温开水清理口腔和胃管,以免因胃管造成感染[6]。

1.2.5 腹部按摩 喂奶30 min后,医护人员手指并拢,掌心轻轻触摸新生儿的腹部,以肚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按摩时给予适当压力,保持缓慢匀速运动,4次/d,5~10 min/次。通过对新生儿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7]。

2 结果

60例早产儿中,1周内拔管直接正常哺乳有28例,2周内18例,3周内9例,死亡5例,存活率91.67%,死亡率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

3 讨论

早产儿出生后的器官功能和适应能力较足月新生儿较差,应给予早产儿特殊护理,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衡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喂养措施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有诸多优势,使胃肠道直接接受营养,以此稳定内环境,增强肠道组织细胞发育,促进分泌胃肠黏膜酶,提高胃肠道结构和消化功能成熟,从而及早建立经口喂养。而且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还可减轻肠黏膜萎缩,降低肠道通透性,提高抵抗力,有利于胆红素在粪便排泄中排出,预防内毒素位移[8]。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最好选择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含有适合早产儿多种氨基酸,加速胃排空,且有利于早产儿器官和神经组织的发育,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9]。

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低血糖等情况发生。这些喂养并发症多与喂养方式不当、早产儿吞咽反射迟钝或不全,及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低下所致[10]。为此,在对早产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应对早产儿及早给予母乳喂养,给予最佳喂养护理,增加喂奶耐受性,并做好胃管管理护理,预防感染,同时给予腹部按摩,增强肠道激素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喂奶耐受性,保障每日正常排泄[11]。

本文研究中,60例早产儿经过积极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存活55例(91.67%),死亡5例(8.33%)。存活新生儿喂养耐受性好,出院时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平均体重(2158±105)g,血糖正常,合并症得以明显改善,且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5.36±2.3)d;死亡新生儿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死亡。早产儿的抢救存活率与有效的监护呈正比,其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量预后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制定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给予相应护理,使早产儿得到最佳的营养支持,以此改善早产儿远期预后效果,稳定生长,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陈湘红,杨春柳.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早产儿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6(17):347.

[2] 林格芳,汤淑斌.早产儿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4(13):362.

[3] 韦艳姬.早产儿胃肠喂养异常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4(8):203.

[4] 丁宗一,刘喜红.2010版早产儿肠内营养支持建议和早产儿营养需求建议介绍[J].中华儿科杂志,2010,9(10):154.

[5] 刘加云.早期建立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8,12(13):314.

[6] 马云红,黄洁.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1,2(3):236.

[7] 贺晓萍,蔡小红,马云红.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7(16):358.

[8] 孙云.早产儿胃肠内喂养的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5(8):126.

[9] 陈林.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6):167.

[10] 韩林林.不同对早产儿发生胃食管返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10(14):365.

第3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1评定标准

(1)满意:患儿在住院期间,未发现并发症,机体发育良好,院外随访中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发育良好,生长发育指标正常;(2)较满意:患儿在住院期间,未发现并发症,机体发育良好,院外随访中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发育正常,生长发育指标偏低;(3)不满意: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并发症,机体发育缓慢,院外随访中,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发育缓慢,生长发育指标偏低。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讨论

早产儿作为特殊的护理群体,如果管理不科学、稍有不慎就会容易发生早产儿并发症,给患儿造成终身遗憾。在管理中,尤其要注重呼吸管理和喂养管理,以及预防并发症。早产儿呼吸中枢未发育成熟,对呼吸调节能力差,易导致呼吸浅快,伴有不规则呼吸或呼吸暂停。由于早产缘故,患儿咳嗽反射弱,对呼吸道的黏液无力排除,容易造成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不张[1]。所以在管理中,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对有呼吸窘迫患儿要进行吸氧。在喂养中,由于患儿消化功能弱,要多次、微量喂养,如果患儿吮吸能力差,可使用鼻饲,在喂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有无发绀、有无腹胀、吐奶现象。此外,一天一次测重,当体重过低时,给予肠道外营养支持。在基本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加用中医的护理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艾叶有温经通络、驱寒散瘀的作用。用艾叶煎水浸浴,可使早产儿尽快复温;金银花清热解毒,对多种病原菌有杀灭和抑制的功效。用金银花水进行口腔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口腔炎;茶籽油有消炎、生肌、润肤的作用,用茶籽油涂擦皮肤可预防早产儿皮肤炎及湿疹;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去胎毒[2]。现代医学认为: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早产儿对毒素的耐受能力,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

第4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转运途中的护理。方法 通过转运系统将基层医院早产儿转运至我院NICU 治疗, 包括现场处理、途中监护。结果 转运早产儿267例, 258例治愈好转出院, 放弃治疗7例,死亡2例。结论 宫内转运、加强转运途中监护与护理,是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早产儿;转运;监护;护理

新生儿转运(neonatal transport NT)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一环[1],我科NICU 2001—2008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49例,其中早产儿267例,占48.6%。为更好地发挥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NETS)的职能,本文将重点探讨早产儿途中监护与护理,从而降低早产儿病死率与致残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转运早产儿267例,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1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23例;生后6h转运的87例,12h转运的58例,24h转运的101例,均于生后3天内转运。

2 方法

2.1 转运设备及人员 用新生儿转运暖箱、简易呼吸机、监护仪、微量血糖仪、微量输液泵、氧气瓶、自制急救箱(内含婴儿复苏气囊、新生儿喉镜、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各种急救药品、输液器、注射器、头皮针或静脉留置套管针、胶带等)。救护车上配备有吸痰器及备用氧气人员由一名新生儿科专科医师(有多年从事新生儿临床工作经验者)、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一个转运小组,随时待命。转运范围由深圳市政府规定的我院的转运范围。

2.2 转运方法 转运的全程注意预防低体温、低血糖、低氧血症、低血压。

2.2.1 转运前 新生儿科有24h值班座机及手提电话,接到电话后, 问清地址,目前各项生命体征是否稳定,需要另外备用的药物。然后启动转运系统, 并与转出医院和患儿家长保持随时联系, 到达后立即询问病情及治疗情况,转诊医师应迅速判断患儿病情,根据患儿病情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如清理呼吸道、吸氧、镇静、纠酸、扩容、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气管插管等,建立两个以上静脉通道备用,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监测血糖,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向家长及当地医师解释病情及转运路途中的风险,签署转运同意书,将患儿转移到转运车上。患儿在进入转运途中之前稳定病情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求准备工作扎实到位,不能抱任何侥幸心理。

2.2.2 转运途中措施 密切观察患儿病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暖箱保暖(且未到达目的地前均预先将暖箱预热,箱温根据患儿出生体重、体温、出生时间调整),静脉输液维持正常血糖,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放宽吸氧指征,大多数采用鼻导管吸氧,必要时予面罩吸氧,部分患儿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插管时对于气管插管套管外部的固定相当牢固, 故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插管滑脱或发生气漏的。早产儿相对较易发生颅内出血,减少途中颠簸尤其重要:患儿取仰卧位,用安全带固定患儿身体;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以减少汽车运行时对患儿头部血流的影响;鸟巢式护理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减少震动;加强急救车辆的减震功能;在急救车辆上安装轨道固定转运温箱。到达前随时与NICU病房联系,做好相应的准备。

2.2.3 转运后 到达目的地后直接进入NICU,监护呼吸、心率、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血糖,值班医师据病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转运人员做好转运记录,总结本例转运工作。

3 结果

转运早产儿267例, 258例治愈好转出院, 放弃治疗7例,死亡2例。

4 讨论

早产儿转运的稳定性更能代表NETS的水平[2],为提高早产儿转运的稳定性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基层医院的早期现场救护是转运成功的基础,及时对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正常血氧、血压及血糖;转运前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以防呕吐。早产儿易受颠簸和温度变化的影响,预热温箱,予保温箱保暖;转运暖箱应与救护车纵轴方向一致;鸟巢式护理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减少震动;加强急救车辆的减震功能;在急救车辆上安装轨道固定转运温箱。静脉通道输入葡萄糖维持正常血糖;监护呼吸、心率、血氧及血压。转运是从属于现代医学的医疗保健行为,转运的目的是使患儿得到急需的医疗救助和保健服务,转运过程要求做到快速、及时、安全、有效。生后转运是以早产儿的需要为前提转向上级医院得到更好的治疗。宫内转运使孕妇和胎儿得到良好的监护,有效地控制母体的疾病,推迟和减少早产,在分娩时为孕妇和新生儿提供最优的医疗服务,降低孕妇和围产儿的病死率。我院转运危重新生儿中早产儿的比例大,提示应加强早产儿的管理水平,当早产难以避免时,有条件者应进行宫内转运,以赢得时间,开展宫内转运是减少早产儿转运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早产儿较正常足月儿生活能力低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增加,加之早产儿住院费用昂贵、住院时间长,应对早产儿父母的焦虑、紧张、束手无策等不良反应从转运途中即开始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为更好地开展转运工作我们采取下列措施:(1)举办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学习危重新生儿急救技术和转运工作要求;(2)加强对基层新生儿科医生的培训及定期来我科进修,早期准确地抢救治疗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3)将转运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基层医院,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增加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4)医院行政部门需由专人负责,沟通各方面的工作如医院与转运人员、与当地基层医院及患儿家长的沟通等,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各种抢救及转运设备。(5)提倡宫内转运,可以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宫内窘迫和生后窒息、脑损伤等的发生率,同时也确保了高危产妇的及时抢救。(6)将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较长的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反向转运回基层医院,反向转运提高了基层医院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又提高了NICU 床位使用率, 也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值得推广[3]。

参考文献

1 张燕萍. 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探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17(29):4599-4600.

第5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选择了我院2004年6月~2010年6月的胎龄28~34周,体重在1300~2000g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1.2 喂养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间断鼻胃管喂养;观察组在每次间断鼻胃管喂养前,吸吮无孔橡皮10min,每天7~8次,共2周(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采用鼻胃管喂养时,给予其吸吮无孔橡皮,每天3次,每次10~20min。患儿能经口喂养且热量达到机体需要时即可停止实施此方法)。

1.3 监测指标 记录呕吐、腹胀、胃潴留、消化道出血等指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获取数据,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统计,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作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观察组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3.1 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将成为我国新生儿医学在21世纪重点攻克的目标之一,而喂养方法是直接影响到早产儿的存活率乃至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早产儿吸吮吞咽及其协调功能较差,临床上常采用鼻胃管喂养(INGF)。此法虽然满足了早产儿营养和生长发育的需求,但毕竟是一种非生理的喂养方法,而且使早产儿吸吮的机会受限。给早产儿无孔橡皮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有助于早产儿胃肠道激素的增加而使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能力逐渐增强[1]。

3.2 早产儿胃肠道功能不成熟,易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腹胀、胃潴留、呕吐等,出现喂养不耐受。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给早产儿造成视觉感觉的刺激,兴奋迷走神经刺激胃肠道G细胞释放胃泌素还能促进胃蠕动和胃黏膜生长[2],加速胃排空,促进胎粪的排泄,减少胃食道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3.3 早产儿有效的吸吮和吞咽要到34~36周才能成熟,在此之前出生的早产儿喂养可能引起误吸或呼吸暂停,所以一般需要管饲法喂养。由管饲过渡到经口喂养需要依靠吸吮功能的成熟,非营养性吸吮可训练吸吮和吞咽反射及其协调能力,促进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3]。喂养耐受性增加,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促进由管饲向经口喂养的过渡,减少鼻胃管的留置时间,从而使早产儿尽快建立经口喂养,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5.

[2]郭香芝,刘秀芳,梁秀英.非营养性吸吮和腹部抚触对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2,10(7):34.

[3]张玉侠,高丽艳,抚触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国新生儿杂志,2007,22(6):366-367.

第6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提高早产儿智能发育的促进作用。方法:80例早产儿完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另选40名正常足月儿作为正常对照。干预组由医务人员和家长配合,根据鲍秀兰教授主编《 0―3岁早期干预大纲》 进行干预和指导。未干预组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保健指导。由专人对三组婴儿定期随访,并于4个月时对这些婴儿进行发育商测试。结果:早产儿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发育商无明显差异(P>0.05),且这两组发育商均明显高于早产儿未干预组(P

【关键词】早期干预;早产儿;智能发育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04-01

早产儿定义为胎龄小于37周满【259天】出生的新生儿,不论其出生体重。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6.4 %[1]。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和生命支持技术的进步,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提高,但早产儿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包括不良神经行为预后在内的多种疾患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儿童[2]。因此,对早产儿的治疗除了药物等常规方法外,早期干预也相当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09年1月~2010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早产儿80例,足月儿40例。早产儿胎龄在28~37周,出生体重在1200~2500g,足月儿为产科出生、儿保门诊随访的正常足月儿。随机将80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40例、非干预组40例。上述早产儿性别、孕周、头围、Apgar评分、出生体重、母亲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病情、住院天数等因素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

1.2 方法:三组均采用相同的育儿护理和指导,进行新生儿常规治疗,如保暖、防感染、保持生命体征平稳、保持内环境稳定、防贫血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早开奶,保证热量入量等。

干预组:干预组先征得家长的同意与配合,从出生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开始早期干预,干预方法根据鲍秀兰教授主编《 0~3岁早期干预大纲》进行[3]。①听力刺激:父母有意识地每天多次与小儿交流,放优美音乐和悦耳的铃声给小儿听。② 视觉刺激:用颜色鲜艳的红球挂在婴儿床头,每天多次逗引早产儿注意或让早产儿看人脸。③ 触觉刺激:被动屈曲患儿肢体、穴位按摩,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和游泳等。同步指导各阶段运动发育训练,运动训练的重点:2~3个月竖头,4~5个月翻身,手拿玩具,6~7个月坐,8~9个月爬,10~12个月扶站、走路。以上内容均对家长进行正规培训,并督促家长执行,干预过程根据早产儿月龄和发育状况的不同,实施不同的干预方案。未干预组和正常足月儿对照组除常规治疗未予早期干预。

干预组、未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由专人定期进行体格发育和智能运动发育评估。并于4个月时采用儿研所研发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评定发育商。内容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5个功能区的不同项目。根据5个功能区得分,计算儿童智龄和发育商。通过计算儿童发育商(DQ),即智龄5个功能区得分之和/5,发育商(智龄/实际月龄)×100,儿童发育商评定标准,DQ>85为正常,DQ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早产儿干预组、早产儿未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三组婴儿4个月时的发育商平均值分别为91.55±5.29、87.05±6.33和92.72±5.90,早产儿未干预组的发育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表1 三组婴儿的发育商结果比较(x±s)

注:,与早产儿未预组比较,P0.05。

早产儿干预组4个月时的发育商38例正常(95%),2例异常(5%),而未干预组4个月时的发育商30例正常(75%),10例异常(25%),二者间有明显差异(P

表2 早产儿干预组和未干预组智能结构的比较(%,n)

3讨论

孕期后3个月是胎儿神经细胞髓鞘形成的重要时期,早产儿过早离开母体,髓鞘发育不成熟,细胞间多突触间联系仅初步形成,使神经系统发育受阻,因此早产儿智能运动发育落后率较足月儿更高。而且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易受缺血或感染等各种有害因素影响,大脑容易受到损伤[4]。已知0~2 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和代偿能力最强的时期,是接受各种外界刺激的敏感期,且大脑早期具备良好的代偿性和重组能力,年龄越小,代偿和重组能力越强。在早产儿生命初期,大脑发育不成熟,早期给予视、听、触等正性多样化刺激,可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促进突触发育,改善脑功能,加快脑发育速度,使大脑得到充分发育。大脑发育最主要的条件就是适宜而丰富的环境刺激,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大脑的微结构和大脑的性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儿童智力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早期持续干预能为大脑提供良好的刺激,最大程度地发挥脑细胞的可塑性和代偿的潜能[5]。早期干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提供环境中的良性刺激,使早产儿大脑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还可使受损的大脑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复。

本研究提示,对早产儿给予早期听、视、触刺激和运动发育训练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早产儿4个月时发育商。另有研究显示[6],观察组智能发育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1岁和2岁时CDCC智能检测观察组MDI和PDI均比对照组高。这说明给予早产儿持续有效的早期干预,对促进早产儿的智能发育是有显著效果的。

总之,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能明显提高早产儿的智能发育,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新生儿专业医师、护士及患儿家属应该共同努力,对早产儿早期进行听、视、触刺激和运动发育训练干预,并结合实际情况注意个体化原则,以改善早产儿的远期智力发育。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93.

[2] 张国庆, 邵肖梅, 陆春梅, 等NICU出院早产儿1岁时神经发育预后及干预依从性对其的影响[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7, 9(3):193-197.

[3] 鲍秀兰,孙熟英, 虞人杰, 等. 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新生儿行为与0~3 岁潜能开发指南[M].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202-233.

[4] 许嘉玲, 柯丹红,李联侨, 等.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6, 21(6):332-335.

第7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济源市辖区范围内有产科的医院、乡镇医院及有产科的大型厂矿医院(包括II级医院5家、乡镇医院12家、厂矿医院4家)2001~2005年在各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及妇产科、小儿科死亡的463例围产儿。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围产期诊断标准,即出生时体重≥1000g或孕满28周到产后7天为围产期标准,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统计围产期人数、死胎数、死产数和出生后7天以内死亡的新生儿数,计算出围产儿死亡率,再详细核查围产儿死亡的诊断标准的审评级别,分析死亡因素。

结 果

5年间围产儿出生数23 672例,死亡463例,围产儿死亡率19.56‰,各年度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果可知,早产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畸形、脐带因素,各占围产儿死亡总数的24.2%、23.76%、22.68%,呈递减趋势。

讨 论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世界范围内围产儿死亡率发达国家已达到7‰~10‰以下,我国围产儿死亡率为26.7%,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围产儿死亡率为19.56‰。

从围产儿死亡原因顺位及构成比看,早产、畸形、脐带因素及窒息是主要因素。

本组中早产儿死亡率为4.73‰,占新生儿死亡的24.2%,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首先要预防早产的发生。本组早产112例死亡原因分析:早产多以多胎妊娠、妊娠高血压疾病、轻、重度子痫前期、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为主。早产儿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疾患,其余依次为颅内出血、肺透明膜病、吸入性肺炎、窒息、硬肿症。因此防治早产要从病因着手,首先做好孕期保健,筛查出高危妊娠,严格按高危妊娠进行管理,发现难以避免的早产要在产前24小时内应用地塞米松促进胎肺成熟;产后注意早产儿护理及保暖,严密监护,尤其多胎妊娠更应精心诊疗及护理。

本组中畸形死亡占围产儿死亡的23.76%,其中神经管畸形(无脑儿、脑积水、脊柱裂)38例,占畸形死亡34.5%,降低畸形发生率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近年来婚前医学检查采取自愿的原则,导致我市的婚前医学检查几乎濒临流产的境地,婚前检查率明显降低。所以加强婚前医学检查的宣传工作,禁止近亲结婚、做好早孕宣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给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孕中期超声检查,对先天畸形尽可能做到早发现、及时处理,妊娠期应避免各种与遗传有关的不良环境因素及疾病影响,避免宫内感染所致先天畸形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开展遗传咨询,必要时行羊水染色体监测。

第8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摘要】 目的 了解掌握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现状,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效果,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 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科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的1864例新生儿的所有临床资料和病历特点进行回顾性调查与分析。 结果

1864例新生儿中,医院内感染95例,感染率5.1%,早产儿发生率最高,占71.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6.8%。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创操作、广泛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是住院新生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结论 重视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行有重点的综合控制,加强细菌学监测,强调手卫生,增强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对院内感染的预防,加强管理和防范,落实各项制度和措施,对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关键词】 新生儿 医院感染 预防

医院内感染是所有NICU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构成对住院新生儿的严重威胁。美国儿科疾病预防网的调查表明,NICU和PICU中的院内感染率高于国家CDC公布的平均水平,说明儿科病人的易感性。发生医院内感染给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影响新生儿救治,严重时危及患儿的生命,给预后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此,卫生部非常重视,并把院内感染发生率列为医院分级标准之一。为了解新生儿院内感染现状和特点,我们对95例发生院感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4例新生儿均为2006年5月-2009年5月住院新生儿,男1083例,女781例,早产儿342例,低出生体重儿336例,平均胎龄35周,平均体重2200g,院内感染发生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天。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5例院内感染患儿的病历逐一查阅并按统一表格登记,院内感染诊断由专门培训过的各病区负责人把关,并参照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诊断标准。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发生率:1864例新生儿中,医院内感染95例,感染率5.1%。

2.2 院内感染与疾病种类关系:早产儿发生率最高,为68例,构成比占71.6%,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机械通气时间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发生率越高。住院时间越长的患儿,医院感染率越高。由此可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有创操作、广泛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是住院新生儿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2.3 院内感染部位:肺部感染31例,上呼吸道感染23例,皮肤软组织感染17例(包括尿布皮炎11例,脓疱疹6例),口腔感染(口腔疱疹、鹅口疮)12例,肠炎6例, 败血症3例,结膜炎2例,脐炎1例。

2.4 感染与预后 :95例感染中,治愈81例,治愈率85.3%,致原发病加重的14例, 4例转上级医院住院治疗,2例放弃治疗。

3 讨论

3.1 早产儿是易感人群,是重点关注的对象。要做好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院感发生率越高。

早产儿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免疫系统不成熟,中性粒细胞的质和量存在缺陷,吞噬功能不足,补体缺陷,抵抗力低下,对微生物的易感性高,极易受到细菌的感染和侵犯。另外早产儿一般住院时间较长,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因为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较为集中和较易流行场所,所以住院时间长,受感染机会越多。

3.2 强化无菌观念,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操作。在我院新生儿科,主要的有创操作包括胃管留置、气管插管和不定时吸痰。胃管留置容易使胃内细菌沿胃管壁逆行上移至咽,再进入下呼吸道,鼻饲喂养后胃管内的食物或多或少残留在管壁上,形成小培养基,导致细菌繁殖和感染;气管插管和吸痰可把鼻腔、喉部的细菌带到器官继而发生肺部感染或血源性感染。而且,各种导管的固定,常常会使用许多胶布,胶布的使用会损伤皮肤,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而导致全身感染。所以,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规范无菌技术,在接触患儿前均应洗手、消毒或带一次性手套,动作轻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早拔出气管插管,改用无创辅助通气过渡至完全撤机。做好NICU消毒隔离,呼吸机管道要严格消毒灭菌,加强呼吸道管理,根据呼吸道分泌物情况定期气道湿化、翻身拍背吸痰防止堵管。注意导管的维护,加强皮肤护理,以碘伏或70%乙醇消毒导管部位的皮肤,使用符合规定的合格医疗用品。正确使用或尽量减少胶布的使用,我科使用3M高通透透明敷帖可减少患儿的局部皮肤因敷帖造成的过敏、湿疹和炎症。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使用抗菌药物,一方面可以有效治疗感染,但另一方面又可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细菌耐药菌株的进一步增多及二重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所以,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严格抗生素应用指征,减少使用广谱抗生素,对合并感染宜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一种抗生素治疗,尽量避免经验性、盲目性用药。我院使用益生菌对调节肠道菌群有一定作用,例如蜡样芽孢杆菌活菌胶囊(源首)、双歧三联活菌(培菲康)等。益生菌可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增加肠道黏膜对细菌及其产物的屏障作用,激发机体免疫力,起到保护性免疫作用。

3.4 加强新生儿护理。新生儿病区必须由责任心强、具有专业知识及熟练护理技能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工作,要科学地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在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重视每一个细小环节提高护理质量。婴儿使用的医疗护理用品如被服、毛巾、尿片等必须是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交叉使用,婴儿洗澡水应为流动水。预防鹅口疮的关键在于严格消毒,护理婴儿时注意卫生,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奶瓶、奶嘴要经过沸水消毒,每天用制霉菌素、苏打水等涂抹口腔。预防红臀,主要是保护臀部皮肤,注意尿布的清洁卫生,必须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合格一次性尿片。要勤换尿布,尿湿后立刻更换干净的。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用柔软的小毛巾吸干,然后涂上一薄层煮沸消毒(须放凉)的植物油或清鱼肝油保护皮肤。新生儿脓疱疹也重在预防,应勤洗澡、更衣,衣服应柔软,吸湿性强,透气良好,注意皮肤护理。

3.5

应严格限制探视制度和加强消毒隔离。病室内一般不准家属陪伴,非本区工作人员不得入内,病室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任何人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限制陪客,减少探视,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有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大扫除和空气消毒,每日病室通风2次,每次1小时。听诊器、治疗用物(如压舌板、氧气管、胃管、输液管、头皮针)均应严格消毒。定期作治疗室、病室及配奶间的空气细菌培养。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隔离,并应有专人护理,护理后工作人员要泡手消毒。出院后,其床、保温箱等应行终末消毒。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调离新生儿病区,停止与婴儿接触。

3.6 强调手卫生,切断传播途径。NICU空间狭小,危重病人多,医务人员相对不足,工作负担重,需要洗手最频繁的NICU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差。手卫生,这是防控医院感染的最基本、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一旦手卫生差,病菌通过医务人员的手接触传播,极易造成感染暴发流行。所以,要提高处于医疗第一线医务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强调洗手、戴手套和手部消毒,重视洗手设施,正确洗手,互相监督,养成自觉遵守、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医护人员有感冒者,禁止入内,以免发生交叉感染。还要教育新生儿的陪护、父母、探视者等在接触新生儿前注意洗手或手消毒。

3.7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防控工作。要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配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与监督,加强医务人员防控医院感染的意识,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对突发感染事件要有高度警惕和快速反应,一旦发现疑似院感病例,不能抱侥幸心理,要按照国家法规的要求向感染管理部门及时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参考文献

第9篇:早产儿护理重点范文

资料与方法

1999年8月~2008年8月患病新生儿1268例,早产儿198例,足月儿1043例,过期产儿27例,死亡96例,死亡率7.57%。新生儿死亡病例96例,男58例,女38例。有胎龄记录者82例,其中早产36例,足月52例,过期产8例。死亡时间: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39例,7天内死亡45例,28天内死亡12例;生后24小时内死亡42例,7天内死亡39例,28天内死亡15例。

结果

死亡原因:常见死亡原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畸形、新生儿肺透明病等。

死亡与日龄的关系:不同日龄死因也不相同,24小时内死亡42例,死因主要为新生儿窒息,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43.8%);24小时~7天内死亡39例,死因主要为早产、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重度硬肿症、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畸形(40.6%);7~28天内死亡39例,死因主要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等(15.6%)。

死亡与胎龄的关系:本组资料显示,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早产儿胎龄为26+5周~36+6周,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重度硬肿症、新生儿肺透明病、新生儿畸形等。足月儿胎龄为37+1周~42周,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出血、新生儿畸形等。过期产儿胎龄为42+1周~43+5周,死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出血等。

主要死亡疾病:新生儿窒息、早产儿、新生儿肺炎、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败血症等。

讨论

本组资料中住院新生儿的病死率达7.57%,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组资料均为病理状态下的新生儿,且我院医疗条件差或患者就医不及时,使患者病情加重,所以死亡率较高。降低围生期新生儿死亡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1],而窒息、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2]。经过本组资料统计,窒息性因素是新生儿第一位的死因,以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最多见;其次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且多于1周内死亡。新生儿窒息大多是宫内缺氧的延续或母体并发症的后果,因此必须解决宫内缺氧的早期诊断和防治,及早识别难产、及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防止新生儿产时窒息,估计分娩会发生危险时,儿科医师应提前到场,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实行产、儿科合作,新法复苏的良好局面,减轻窒息及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早产占第二位。本组资料显示,胎龄越小,产重越低,新生儿肺透明病、颅内出血等的发病率越高,新生儿的死亡率越高。防止早产是防止新生儿死亡的重要措施。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及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等因素,易并发肺透明膜病、颅内出血和感染等。

感染性病因占第三位,以感染性肺炎和新生儿败血症为最多见,因此,重点应加强新生儿期防止感染措施。新生儿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更高。主要的死亡疾病中以肺出血和颅内出血占绝大部分,但是在早产儿中,肺透明膜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减少,可能与早期给予促胎肺成熟和保胎等早期干预有关。

因畸形而死亡的新生儿也不少,以心脏先天性畸形最多见,其次为神经系统畸形。因此加强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及早发现处理畸形儿极为重要。因产科因素引起的新生儿死亡也不少见,如脐带打结、胎盘早剥、子宫破裂、重度妊高征等。因此,定期产前检查、普及孕期保健和自我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尽早就医非常重要。本组资料中不论24小时内还是7天内,最多见的死亡原因仍是窒息性因素。因此,积极开展孕妇学校,宣传孕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早期干预,防治早产,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病死率,使用规范的窒息复苏手法,不断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技术,同时加强新生儿护理,积极防治感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提高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