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内部审计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审计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审计理论基础

第1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一)研究现状。目前,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还较为良好,但是也有一些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企业要求得发展,除了要扩大销售,提高收益外,还必须从内部出发,发现并解决自身缺陷,降低现有成本,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根据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设想,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独立出去,由外部组织来实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做好内部审计,优化内部控制,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给中小企业写明了为什么有必要施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如何做好内部审计外包的实施路径,以给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一些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外包的理论基础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概念。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独立的咨询和确认活动,目的在于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判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外包的具体形式有四种:第一,补充。第二,审计管理咨询。第三,全部外包。第四,合作内审。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理论基础。

(1)组织职能外包理论。在需要降低成本的竞争环境下,组织机构可以通过集中于核心业务,将那些非核心的业务承包给外部承包人,以此来更有效地管理生产并提高经营的灵活性。

(2)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通过对公司和经济市场关系的说明,告诉组织该如何选择内部审计职能的归属情况,究竟是在内部设立,还是将其外包、从市场中寻找服务提供者。

(3)委托理论。委托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委托关系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保证委托关系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外包。

(4)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是将企业立于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战略的焦点所在。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要拥有核心能力、产品以及超前的市场导向。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特点。内部审计的特点:第一,审核的及时性。第二,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范围的广泛性。第四,程序的相对简化。

(二)从需求市场上看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通过内部审计外包,解决企业自身内部审计的一些缺陷。

(1)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成本的需求。通过内部审计外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低效率高成本的项目外包出去,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更是减少了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支出。

(2)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需求。外部承包机构的专业素质保证了内部审计的品质,所以从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方面来考虑,中小企业将内部审计委托出去,也是必然趋向。

(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需求。内部审计能得到成效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要保证其独立性,独立性不高,内部审计的作用很难真正实现。而将内部审计外包之后,内部审计独立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从供给市场分析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

(1)外部审计人员具备审计专业知识。会计师事务所队伍的壮大,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人员的增多以及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的加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提供商拥有一大批专业素质过硬,同时经验也丰富的人才。

(2)内部审计外包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内部审计外包是会计师事务所扩展业务的内在需求。

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现状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第一,有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中小企业数量不多。第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内审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第三,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中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情况和内容分析。基于抽样调查分析,已有48%的企业开始对内部审计进行外包,不考虑外包以及其他的还占43%,说明,提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比重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问题。在内部审计已经较为完善的企业中,30%以上的中小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策略。虽然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及其外包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企业管理层缺乏内审外包管理理念。中小企业在内部审计中,对管理和风险审计考虑的比较少,缺乏相应外包的理念。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外包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许多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识别和控制机制,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外包决策失败的可能性。内部审计外包实施范围狭窄,管理水平低。我国对于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起步晚,研究范围狭窄。在实践中,对外包商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和基本的风险控制系统。企业缺乏系统的外包实施路径。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没有企业完整的思考过,应该如何去进行内部审计外包才是最科学合理的,也并没有考虑过整个外包过程,缺乏系统的实施路径。

五、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施路径及对策分析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施路径框架构建如下。

(1)内部审计外包决策前。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企业外部的政治、社会、法律、经济、技术和行业等环境是否适合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分析。做好外包前的风险评估工作,提前预测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应对方案。

(2)内部审计外包决策过程中。外包形式和内容选择,外包商的评价和选择。

(3)内部审计外包决策后。签订外包合同。外包后续管理计划制定。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施对策。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选择恰当的会计师事务所。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强化对内部审计外包的管理理念。选择合适的外包形式。建立和完善审计外包风险控制体制

六、结论与建议

第2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环境审计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从而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相对短缺,甚至使有些资源面临枯竭,高消耗、高消费、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速了地球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并掀起了治理环境、保护环境的,环境审计也开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有益探索。纵观国外环境审计,其主体主要是国家审计,如美国是会计总署、日本是会计检查院、澳大利亚是国家审计署。内部审计,如西方很多大的石油公司拥有许多重大的环保技术和内部环境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民间审计,作为中介组织以“第三者”的身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环境审计服务活动。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1、监督鉴证评价论。“监督鉴证评价论”观点认为,各审计主体应通过履行各自的审计职能来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监督鉴证评价论把环境审计定义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此观点讨论的环境审计包括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评价监督以及社会审计的鉴证监督活动,由于审计主体地位的不同,审计目的和效能显然也有区别,但它们构成了环境审计监督、评价、鉴证的有机整体。该定义涵盖了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内涵,因此注册会计师必然要参与到环境审计中。

2、审计环境起点论。“审计环境起点论”观点认为,审计环境是对审计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从审计实践中产生。因此,审计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外在环境及其内部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审计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二、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优势

1、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以我国为例,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将近7,000家,注册会计师近80,000人。与国家审计比较而言,注册会计师拥有的力量可谓强大。国家审计机关属于政府的行政机关,它的人员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而随着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越来越多,以及外国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进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必将日益壮大。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主要表现在有环境问题的行业多、有环境问题的地区多、环境污染的种类多。这样,环境治理和管理的任务相当繁重,环境审计作为监督、评价活动的任务也随之增加。很显然,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不可能对大多数的环境问题插手审计,而只能是用有限的审计方式,审查有限的领域。这样,环境问题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环境管理工作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为什么不利用这些人数众多的注册会计师们呢?

2、注册会计师有很强的独立性。审计按不同的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当然,注册会计师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独立性最强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和生命。独立性的存在使鉴证意见更具有可信性,更有说服力,能够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多种信息需求。而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由于独立性不强,其提供的鉴证信息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为企业希望进行环境审计不是为了让审计人员查出问题而使自己受到处罚,而是希望审计人员能针对自己履行的环境责任给予肯定,对于没有履行或履行得不好的环境责任提出改善建议。因此,企业管理当局更希望由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来承担环境审计的任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局限性给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开展环境审计的机会。

第3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完善

一、我国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现实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加剧,国内的大多数企业逐渐意识到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监管地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公司治理问题一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公司的组织形式看,由于我国公司大多数股权较为集中,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公司治理中公司经营者的权力大于所有者,因此董事会与监事会形同虚设对经理层的监督管理不力,内部审计机构欠缺独立性难以发挥其自身监督管理的职能,致使经营管理失控,决策程序流于形式。从国家立法方面看,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与修改没有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没有立法保证内审部门必须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赋予其独立自主的地位,使其发挥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的作用,进而影响了我国公司治理监督机制的可靠性。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频频惊曝黑幕,郑百文、黎明股份、银广厦、琼民源等事件的发生,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在公司治理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相对不完善,因此我国的公司治理中存在着不少与内部审计相关的问题,同时也制约着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目标一致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两种主要观点: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公司治理则是公司经营者根据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度相应的规章制度,采用一系列控制程序及方法为实现企业目标的管理和决策行为,治理公司的目最终也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和平衡。内部审计则是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检查、监督、评价手段,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组织效率,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有效监督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公司治理离不开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构成了公司的审计框架,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两者相互促进与影响,缺一不可。因此,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柯林·梅耶(ColinMayer,1997)在《市场经济和过渡经济的企业督导机制》中指出:“公司督导机制正是解决股权广泛分散情况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公司监督和管理这一难题的。”由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形成了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公司股东的期望是股票价值最大化而公司的经营者则期望倾向于高回报、工作轻松,两者处于相互矛盾之中,为平衡股东和经营者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需要制定合理的约束机制、从而达成契约关系。公司治理机制实质上就是要解决两权分离后产生的委托问题;内部审计则是用以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股东和经营者在不断地博弈过程中需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且相互制约,这也正好体现出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有着共同关注的利益群体和共同面临的问题。由此看来,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审计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三)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的好坏取决于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同时也促进了内部审计的不断完善。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企业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广义的公司治理是通过包括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和所有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供应者、雇员、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科学化,最终维护各方面的利益。内部审计通过系统化和规范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利益相关者利润最大化,其目的在于增加企业价值和改进公司现有组织架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促进力,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也是公司治理优化的保障。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中,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公司的经营者想要企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改进风险管理和完善公司治理,同时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从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由此看来,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完善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有促进作用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通过风险监控和提供控制确认这两项基本活动参与公司治理确保公司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有效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并为组织的其他治理主体提供信息支持。首先要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环境下,建立一种能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地位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其次在要求内审部门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就需要赋予它们相应的权力,最大程度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随着公司治理的逐步完善,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会相应细化以保证公司治理的效果,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也会不断优化。因此,完善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4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重要性;现状;对策

伴随着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问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农业已经无可避免的发生变革和转型。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农业科研单位作为这场变革的主力军,逐渐形成多方合作依托科研成果产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率,释放科技潜力的一种新模式。与之必然的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体制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其组织管理层级日趋繁杂,引起受托关系的冗杂,受托责任的复杂,由此推动内部审计需求的增加。如何使内部审计在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受托责任的履行得到有效地控制,是我们思考和改进的重点。

一、内部审计对于农业科研单位管理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可以完善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

农业科研单位由于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内部系统构建系统性差,失控风险概率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重科研轻管理, 出现“谁都负责,谁都不负责”的现象,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各内部职能部门、下属科研院所,协作性差,沟通不及时;工作人员目标模糊,分工不明确;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信息水分大,透明度低等问题。有效地内部审计可以加强内部控制,改进粗放式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披露财务信息,使单位运营管理健康而稳定。

2.内部审计是科研经费使用监管的利器

科研经费是农业科研单位的血液,近些年来农业科研单位通过承担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公益性行业开展科研活动的各类科研计划(含基金等)所取得的项目(或课题)以及通过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大量科研经费。科研经费的充沛伴随的是财务管理的乱象。现实情况是农业科研单位更注视科研经费的获得而忽视监管。传统的财务部门仅仅只是代为管理,只要有负责人的签字认可就行,因此对科研经费支出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审核并不严格。科研经费理由科研人员自行支配,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甚少干涉和监管,加之对财经纪律法规不熟悉,致使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层出不穷,科研经费腐败案件频发。而内部审计具有纪检查监督功能,对违法、违规现象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创新,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实现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创办科技企业,而企业的发展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初入市场战略风险和研发风险并行,而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延伸,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确认者, 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成为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关注组织的整体风险,实施协同的、实时、持续的监控,发挥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作用。内部审计可以对风险过程进行确认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或审计委员会。

二、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薄弱甚至缺位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还处于不规范状态,忽视科研开发实体的资金问题,不重视经济效益核算和单位企业的前景预测。简单化式的财务管理,往往是内审、财务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内审机构依附于财务部门或者不设置,内审人员多数财务人员兼职,专职人员甚少,其工作大多由院、所长领导或财务主管负责。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利益关系无法以第三者的身份执行审计程序,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失去权威性。

2.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无法适应审计要求

现代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发现内部控制薄弱或失控环节,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修正和改进控制环节,加强组织内部控制系统,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由此要求内审人员不仅专业技术能力强,同时综合素质水平高。我国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人才资源充沛,但总体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较单一,缺乏与经营管理相关的知识经验,同时财会人员基本上不参与单位的发展决策中来。导致农业科研单位内审人员跟不上内审发展无法适应现代内审要求。

3.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单一,跟不上形势变化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重点包括,基建项目审计、专项基金审计、附属子公司财务收支审计、离任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同时应在进行内部审计的同时对科技研发能力、科研人员素质、风险管理等多方面作出评价向上反馈,提出改进意见消除潜在隐患。而现阶段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规事项,审查手续完整性上面。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也没有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和优势。

4.缺乏支撑内部审计工作展开的理论基础

内部审计理论基础源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需求,在以企业经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制定出一系列定性定量的评价指标。农业科研单位多为事业单位,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社会效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事业单位与企业在目标任务和管理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建立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内部审计理论体系指导事业单位内审工作,会出现定性模糊,依据不可靠等多种问题。

三、农业科研单位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单独设定内部审计部门,区别于财务、纪检、监察部门;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同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得受同一上级机构的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内部审计部门要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通过将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人员自身利益分属不同部门负责,尽可能保证审计工作独立、客观、公正,同时保障了内审人员切身利益。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包括人员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设定独立的内审机构下,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人员的配备上,应强调专业胜任能力,除了具备财务知识的人员外,还应根据农业科研单位特点,有意识的增加具有管理经验及熟悉农业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以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应建立一支学习型的团队,能够不断地学习吸收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并熟练地运用于工作之中。

3.转变农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的审计业务很多,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的着力点应从有形资产审计转移到无形资产审计,从财务会计审计转移到科研项目审计、子公司经营效益审计,从管理运营方面的审计转移到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审计,尤其是农业科研单位应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全方位的审计。内部审计应结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及科研不确定性等特点进行风险评价。

4.加强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

农业科研单位应根据已出台的国家相关审计、财经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在内部审计方面的调研工作,结合工作内容提高内部审计理论研究,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可操作性强的内部审理规程。同时应当注意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优势互补,提高审计效率。在新形势下不断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强化内部控制,确保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强化风险管理,及时发现单位内部的薄弱点、舞弊点以及各种管理问题并提出改善意见,从而促使农业科研单位健康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玉秀,李 庆,郑雨歆. 完善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思考[J].天津科技,2014(11).

[2]韩卫平.农业科研财务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

[3]马晓霹.试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J].吉林财税,2003(7).

[4]倪晓红.试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0).

第5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是集合于人力和财力的一个中心纽带,它将股东、董事、经理、员工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并且规范的体系。企业参与者必须对自身投入在公司的财力、物力等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掌握企业的财务流通和整体的管理方向,解决和处理好企业所存在的所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在进行企业治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产权为根本,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员工进行合理的分配,从总体上针对其业绩进行考核和审评,达到如何才能更好实施相关策略,达到提高企业总体管理水平的目的。从受托责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资源的管理人员对于资源所有者具有管理的责任和义务,简单来说就是资源的委托人员承担对资源说明、解释其活动和结果的义务。并且,委托责任的存在和所有权以及经营权的分离有很大的联系,简而言之公司治理最关键的环境在于内部审计管理和受托责任管理机制。因此,公司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各个阶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划分好其所应该承担的相关义务和财产管理,从根本上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责任心和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并发挥出其治理的积极作用

公司治理以及内部审计构成的理论基础是契约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以及委托理论,它体现了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有共同目标、并且追求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会面对一样的问题。所以说,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局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公司治理是实施内部审计的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内部审计的开展保障内部审计功能能发挥其作用,是公司治理结构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维系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等使其相互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制约的关系,从根本完善企业上下内部的沟通工作,提高左右协调力,保障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各地方利益主体的权益。所以说,内部审计部门是正确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障,在治理公司以及完善公司相关制度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第6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审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083-02

内部审计战略转型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和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的全面转型。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中一个子系统,也要积极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在工作中,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及医院高层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与主要发展框架,对于进一步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发挥内部审计在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医院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转型是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公司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及公司治理的监管日趋严格,特别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要按照《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建设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追究公司负责人和总会计师的责任。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要求所有中国境内上市公司都必须在每年年底编制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声明本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2.内部审计转型是组织增加价值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这就大大拓展了内部审计工作领域:内部审计可以帮助管理者改善控制、商业运作过程和风险管理,发现风险因素,剔除无效、低效和浪费事项,挖掘增值潜力,保证组织以一种合法、有效(包括效率和效果)的运作方式实现其目标。

3.内部审计转型是适应医院规模发展的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中国大部分医院规模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消耗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的问题并未因医院规模扩大得到解决,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资源终究是有限的,粗放的规模扩大难以持久,审计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事后财务审计上,而是要着力在推动医院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医院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努力实现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整体目标。

二、医院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

医院内部审计战略转型要以科学发展观及“免疫系统”论为核心指导,把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基础,把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主线,把风险管理审计作为核心,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公司治理审计是内部审计重要对象之一。但目前在中国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相当不完善的背景下,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职能,要推动医院治理结构和机制改革,走上治理层面绝非易事,治理审计工作只能作为未来的努力方向,下面不再讨论。

1.财务收支审计。现代审计是建立在财务信息客观真实和财务管理健全有效基础之上的。因此内部审计战略转型与发展不仅不能放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而且应该作为一项日常性、基础性工作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全面掌握医院的信息及活动,并在分析与研究财务收支结果的基础上,努力发现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和漏洞,进而确立管理审计的重点及方向。管理审计作为财务收支审计的延伸和深化,主要是对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开展进一步、侧重于管理的审计,并通过审计结果的相互印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应当提出改进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审计建议。

2.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合规性、合法性、全面性、完整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努力查找控制弱点,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发挥再监督作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审查与促进内部控制规章制度能够合理保证医院经营: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内部规章制度;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经济有效地使用卫生资源,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等。内部控制审计方式有二:一是内部控制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从内部控制审计入手做好常规审计的审前调查,把内部控制审计结果作为常规审计的基础,有效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调查,查找控制薄弱点,促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3.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进行测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各业务循环以及相关部门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为基础的一系列审核活动,独立、客观地对组织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监督、评价和咨询,提出改进和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见或建议。风险管理审计应贯穿于所有审计项目和审计过程之中,并在常规审计及其审计报告中合理运用风险管理审计结果。风险管理审计以功能性审计为主,主要审计风险管理行为,包括环境预测、经营决策、资源配置、员工使用、财务会计、物资采购、资金运作等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应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意见,应提交医院管理层审核并应用。

4.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发现和揭示医院因经营不善、管理不严所造成的损失或潜在亏损等问题,并通过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医院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在当前可以把经济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对任期工作进行总结,为后任工作打好基础,而且有利于全面核实医院财务状况,客观评价经营者业绩,促进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推进医院内部审计战略转型的对策

1.树立内部审计新理念。实现内部审计转型,内部审计新理念总结为:重监督,也重服务;重结果,也重过程;重事后,更重事中、事前;重财务,也重业务和管理;重合规,更重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重审查,也重建议;重当前,也重战略和长远性;重静态,更重动态;重内部控制,也重风险管理;重独立行为,也重互动。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免疫系统”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不仅为内部审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理念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决定着内部审计的环境和行为的选择。在新的形势下,对于广大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理论研讨、工作交流等形式,树立起内部审计转型的新理念;对医院内部管理层、其他部门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宣传优势,向他们宣传内部审计转型新理念,为推进内部审计转型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7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规模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和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可,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公司治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如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大趋势下,拥有一支最佳规模内部审计团队将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对于内部审计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内部审计的价值在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包括公司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挽回的损失小于审计成本即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根据EVA理论、成本效益理论,增值这一概念是基于“投入-产出”关系而形成的,而以增值为目的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落实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时,必然涉及其机构规模、人员配置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学术界对内部审计价值的研究以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增值模型的研究为数不多、尚且缺乏,并且未能形成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本项目的研究力争在前人对增值理论和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探索研究有关最佳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在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越来越得到普及和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地位也相应提高。以大型企业为例,在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扩张的大趋势下,为满足“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大型企业不断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投入,使得内部审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举措打破了投入产出的平衡关系,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位存在矛盾。因此,基于解决现实中的扩大发展与增值矛盾的角度,最佳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佳规模内部审计团队在为公司提供最有价值服务的同时也为公司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减少投入,从而真正起到增值的作用,为公司和企业科学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以及确定内部审计规模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为内部审计部门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职业化的进程做出贡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术界根据内部审计贡献角度分析内部审计规模的问题,Goodwin和Kent(2006)对澳大利亚115家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公司规模、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数量与内部审计规模显著正相关;而公司分支数量、选择国际四大事务所、应收账款和存货比例与内部审计规模显著负相关。Sarens(2007)发现:高管层对内部审计部门越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规模越大,对公司经营起到的作用越大;小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式化程度显著相关,说明风险管理系统对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更多,大公司的内部审计规模和风险文化显著相关,说明大公司的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和侦查错弊方面的作用更加重要。Sarens(2007)还运用模型解释影响比利时公司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发现公司所有权结构越分散、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内部报告层次越多,内部审计规模越大。

国内方面对内部审计规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内部审计设立模式、设立动机及内部审计制度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考察。程新生(2005) 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内部审计设立模式不同,其效果表现各异,财务总监领导模式的公司最重视资金管理,监事会领导模式的公司注重赊销、负债率相对较高、资金管理方面表现较差,但净资产收益率有所改善,董事会、总经理审计模式的公司绩效差异不大;刘国常、郭慧(2008)对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变量实证分析,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内部审计实施的效果影响,该研究以审计规模作为内部审计特征的替代变量,结果显示:审计规模与公司分支数量、外部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显著负相关;刘霞(2009)以2007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年报数据为基础,分析影响内部审计规模的因素,并证实内部审计规模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以及审计费用正相关。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必然要关注成本节约和创造价值,而最佳组织规模的确定越来越成为实现增值目标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载体。

三、理论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选取与设置

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处组织的内部管理与外部运转状况,即内部审计环境因素,它包含了内部审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下,所遇到的一切主客观因素的集合。从环境结构区分的角度来看,可以把环境因素分为主观环境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其中,影响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方法和行为等即为主观环境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组织运营及发展所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

本文通过对影响内部审计的各类因素的划分与归纳,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企业职员进行查访,从而识别出业内普遍认可的对内部审计规模产生影响的因素。问卷发放100份,收回72份。通过统计被查访人对问卷内设置因素的选择情况,各类影响因素被选择次数排名前十位的因素统计见表1。

(二)样本数据收集

根据上述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选取统计结果前6位的因素进行变量分析。本文选取60家设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样本中所包含的上述6项内容采集数据,汇总结果见表2。

(三)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若干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变量。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有时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其所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复,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尽可能少的彼此不相关的综合变量,较为全面反映出所研究事物的信息,避免了前期多个相关变量分析对结论的判断。主成分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如下:

公式中,A1i,A2i,……,Api(i=1,2,……,m)为 X 的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X1,X2,……,Xp 为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 或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标准选出一个或多个主成分,确定主成分载荷。

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60个样本中6类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将组织总资产规模、组织子公司数量、组织业务范围(涉及行业)、组织所处行业风险评级、组织现金流量、组织管理能力评级六个关键因素作为变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将表中统计数据输入软件,软件会自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得出相关矩阵表、方差与特征值表、成分矩阵表、主成分载荷矩阵表。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变量总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业务范围(涉及行业)、现金流量、管理能力评级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大部分高于0.85,说明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很大,存在信息重叠的可能性较大,可判定为同源变量;而变量行业风险评级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小于0.85,说明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差,且变量行业风险评级与大部分变量相关系数为负,说明呈现负相关状态。

根据变量解释的方差表所反映的信息,成分1的特征值为4.88,其所对应的贡献率达到了81.33%,根据假设前提满足要求。将6个变量分别用X1、X2 、X3、X3、X3、X6表示,根据成分矩阵,可以得出6个变量与成分1(即主成分)之间的关系。

X1=0.966F1;X2=0.958F1;X3=0.949F1;X4=0.940F1;X5 =0.932F1;X6=0.425F1

在主成分分析过程中,变量所对应的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主成分对该变量的代表性越大,因此可以看出,主成分F1对X1至X5的代表性非常充分,能够很好地对这五个变量的信息进行概括和解释,对X6的代表性略低。根据主成分表达式系数等于成分矩阵系数除以特征值的平方根,得出表达式:

F1=0.402X1+0.399X2+0.409X3+0.394X4+0.392X5+0.383X6

通过对选取的6个变量的分析,这些变量所代表的影响因素对企业内部审计规模的影响程度较为接近,但也存在大小之分,根据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结果可知,对企业内部审计规模影响程度最大的因素为业务范围,及企业所涉及的一个或多个行业领域,其后顺序依次为总资产规模、子公司数量、现金流量、管理能力评级、行业风险评级。各影响因素中,除行业风险评级外,其余因素相互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且相互之间变化趋势及变动影响程度较为接近。

四、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在现如今的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与地位已得到学术界及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中可以获悉,随着管理理念及模式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可能成为公司内部最核心的管理部门或超然的业务接管部门,因此,合理有限地在企业内部搭建内部审计部门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上述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应依据各类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有侧重地考虑内部审计规模的设置问题,从而达到资源最优化、最科学、最合理的配置。

目前,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合理设置也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关注的一大问题。本文的研究存在几点不足之处。首先,问卷数量有限,被访问者不能完全代表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未能排除不同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及个人主观意识,很多重要的因素未能考虑在内,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影响因素的设置;其次,企业样本存在局限,未能完全包括各行各业及各领域,难以做到对客观情况的充分表达。

参考文献:

[1]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 2008,(2).

[2]翟冬云,张吉岗.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杨新东,李越,盛爱辉.基于BSC的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探析[J].商业会计,2016,(6).

[4]刘霞.关于内部审计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理论版下), 2009,(2).

第8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 银行内部审计 作用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理念和方法,日益受到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它为审计人员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评价企业经营的风险状况,为企业提供增值性审计服务提供了基础。它不仅是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程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审计理念上质的飞跃。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高风险行业,与国计民生联系紧密,随着银行服务范围的日益拓展和金融产品的逐渐丰富,银行的内部审计日趋重要。银行业应树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改进银行内部审计模式。借鉴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对于银行内部审计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及其特点

基于战略观和系统观的思想,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应运而生,并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审计发展的新趋势。这种新的审计模式以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的分析评估为导向,强调审计风险。在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企业经营风险,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战略定位和关键经营环节进行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高低程度,从而把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审计领域之中。

在对审计对象风险排序的过程中,可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计划,围绕重点高风险领域展开审计,便抓住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对象置于经济、法律、行业、内部制度、组织建设,甚至企业的经营哲学等内外部环境中,从各个方面研究环境对审计的影响,并将对审计风险的评价作为一切审计工作的起点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具有以战略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将审计重心前移并着重运用分析性程序等几大突出特点。

二、银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可行性分析

首先,内部控制的实施为倡导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9月正式颁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其用意是促进我国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对此,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积极开展风险管理宣传,对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把强化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内部控制风险,提高履职水平的保障性手段,风险管理逐步深入,初步形成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无疑,内部控制的实施为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顺利实施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基础。

其次,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宽和多样性为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银行业务经营的高度信息化,以及数据的集中运行,为审计信息采集和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银行业具有较为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和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国际银行业通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级方法,为风险导向审计开展风险评估,有效识别风险,找准审计的切入点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和借鉴。

最后,良好的信息化技术平台扩大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空间。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银行各项业务操作逐步借助计算机来实现,这为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搜集审计资料、实施审计抽样等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平台。借助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与程序能够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信息数据库,为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支持。以信息手段评估银行风险,为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便利的环境,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空间扩大。

2、必要性分析

首先,能够降低经营风险。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因其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和经营模式的高负债性,使得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当前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经营管理中首当其冲的任务。内部审计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面临着内部审计资源供需矛盾凸显的情况,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诞生,恰好可以解决审计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局面,从而提供内部审计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其次,能够防范操作风险。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操作不当的风险也面临着加剧的局面。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为基础,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始终关注影响风险的因素,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银行业务操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且进行有效分析、风险评估,从而能够及时发现操作风险,并且给予有效的防范。

三、以风险为导向的银行内部审计

1、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概念

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从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四个主要阶段,审核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效果,发现并报告潜在的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方案并监督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

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其战略目标相一致:一是强化控制、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发现和控制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二是督促银行各项风险管理目标和措施得到落实,确保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通过对风险管理的审计,分析和评估战略目标中不符合风险与收益原则的部分,提出调整战略目标的建议。

3、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法

银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是在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从控制风险的角度出发,针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对策性建议,并就如何降低风险提出改进措施,进而改善银行经营管理,实现银行发展目标。比起以内控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法,使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对银行来讲更为科学合理。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作用

1、揭示运营中的战略性和系统性风险

银行业务经营具有高负债、高风险等特点,面临着国家严格的金融监管和社会监督,这在客观上要求银行必须建立起严格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以揭示运营中的重大风险隐患,保证银行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风险导向审计在传统账项审计和制度审计基础上发展而来,能够全面进行风险评估,选择重要风险领域,开展审计工作,从而能够揭示运营中的战略性和系统性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有效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当前,银行业务量大、业务环节复杂、涉及领域广泛,而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资源表现匮乏,在有限的审计资源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就成为审计部门的当务之急。审计资源配置是指审计资源在既定的条件下,运用有效的手段或者方式根据审计资源的需求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以保障审计资源有效供给,最终实现审计目标的一种活动。审计资源配置以效益性为核心,有两点要求:一是使有限的审计资源产出最大的收益;二是为取得预定的效益尽可能少地消耗审计资源。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通过风险评估,能够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主动控制审计风险,将资源用在高风险领域,能够避免审计资源的浪费,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3、促进银行治理结构的重构和完善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实行总分行制,每一层级经营管理架构根据职能情况进行设置,在总行级,内设的经营管理机构、部门一般为股东大会、董事会、相关委员会、业务管理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职责分工因经营管理特点各异而不尽相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立足于对组织经营目标实现风险状况的分析评价,深层次寻找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依赖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提出相应审计建议,能够促进银行对管理架构的反思与调整,使组织治理架构能够根据形势变化得以进一步的重构和完善。

4、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因素,警惕潜在的重大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阶段,将风险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整个审计过程贯穿对风险的关注,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是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补充。

5、推动银行高效发展,实现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

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科学和精细化的方法、模型,及时检测并揭示金融风险,约束经营行为,促进经营模式的转变和经营行为的理性化,实现风险可控下的高效发展。有助于全面风险管理作用的最大化,并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银行资本、规模、效益持续动态平衡,确保风险计量与监控、资本分配、绩效衡量与考核的质量,并能够增强资产定价的合理性,使风险管理战略更加符合股东、管理层、员工和客户的最大利益,从而实现银行自身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6、确保国家金融体系稳健发展

银行作为国家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因其广泛的职能,使得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位居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免疫系统论”理论认为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论”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对内部审计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对于银行内部审计而言,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很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在内部审计管理与实施全过程紧盯风险、关注危机,以风险为导向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根据审计结果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价,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理的审计意见,提出预防、控制、化解风险的对策建议,从而帮助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进而稳健整个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银行服务范围的日益拓展和金融产品的逐渐多样,银行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经营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理念,应该被广泛地应用到银行内部审计中去,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实用型的内部审计人才,充分发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提高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提高银行风险管理与经营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

[3] 王迈利: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探析[J].经济师,2009(3).

[4] 江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J].时代金融,2007(2).

第9篇:内部审计理论基础范文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41-01

一、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从法律上作了明确规定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石,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基础工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如果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实物款项、财务报告、财务收支发生问题,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其后果不堪设想。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各单位要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依法行使监督权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计资料要实行定期的内部审计;要加强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在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监督与会计监督共同完成对经济活动监督的任务。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它与会计核算相互交叉密不可分,会计不能离开核算而孤立地进行监督,所以一切财务活动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这一重要程序之后,才能得以认可和实现。

新《会计法》在强调了会计监督的同时、也为内审监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它的颁布和实施为内部审计监督的健全提供了契机,使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有了更为科学完善的尺度。内审监督是内审人员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运用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核、鉴证、评价并提出改进工作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财务会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我们把会计与审计的职能、对象、任务、原则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控制和监督费用开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会计的对象是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运动,审计的对象是财务的收支和经营管理的效益。会计的任务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是审计监督,完善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性、真实性、政策性、社会性,审计的基本原则是独立性、依法性、权威性、客观性。

三、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单位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不够。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这就造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轻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因而使得这些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监督、无人检查的状态。因此,会计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制度要求存在诸多的不符。

2.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尽管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在稳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教育体制也不够灵活,会计教育也同样如此。不少单位和部门对会计人员的资格要求管理并不严,有些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只知皮毛,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学习,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还有一些会计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会计基础规范得不到重视,只满足于记账不出错为原则,忽视了最基本的会计规范,造成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混乱。

3.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有所放松。一些单位因为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 甚至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消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各单位的经营管理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对今后财务会计工作提出的建议

1、进行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方面,内部审计能更深入组织内部,从而达到防范会计舞弊目的分析会计舞弊的行为实质上是主观化、个性化的,如果刻意掩饰那就很难被观察到。内部审计人员根植于组织内部,对单位管理理念、经营哲学、人员素质最为了解,在有效防范舞弊发生等方面,内部审计具有外部审计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内部审计可以通过自己的监督工作,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督促各级管理人员及单位员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并及时地真实地披露会计信息,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内部审计职能的全面实现,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是为实现企业和单位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财务会计是按照特定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如企业:要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必须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目前人们通常认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三个: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科学合理。而会计记录反映这种经济活动。企业之间需要相互交易,以满足各自生产经营的需要,交易者之间的交易行为,形成了经济空间的联系。财务会计工作是对交易行为中的交易时间、交易内容、交易数量、交易价格等进行记录,实际上是对企业之间经济联系的记录。所以,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是为实现企业和单位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