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各科室:

根据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卫发〔2020〕68号)要求,切实改进我中心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决定在全院范围开展“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以作风大改进促进工作大提升。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把握原则

根据县卫生健康局“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要求,本次活动重点把握“三个坚持”:

(一)坚持查究并举。各科室要结合自身实际,敢于正视问题,以自查自纠、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为出发点,深入查找不足,认真解决问题。

(二)坚持开门搞整顿。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参与群众监督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广泛征求广大群众、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杜绝闭门、自评自唱、应付了事。

(三)坚持务求实效。各科室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一阵风”“走过场”等现象发生,切实做到边查边改、即知即改,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对共性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建章立制,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主要任务

根据省委有关部署、市委“五破五立”具体要求及县作风办公室、县卫生健康局要求,结合我中心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以下七个方面问题:

(一)着力解决宗旨意识不牢、群众路线不深入问题。具体表现为: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政绩观错位,没有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群众观念淡化,对群众利益诉求回应不积极,特别是群众来信来访不重视,调处化解力度不够;工作方法简单,生硬蛮横,存在官僚主义;工作不接地气、不下底,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少。

(二)着力解决不敢担当、不愿作为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敢于担当精神,面对发展“拦路虎”、改革“硬骨头”,缺少主动触及矛盾的胆识和勇气;做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该决策的不决策,该拍板的不拍板;奉行好人主义,不愿唱黑脸,发现问题不愿指出、不敢批评;服务群众不主动、不到位。

(三)着力解决精神懈怠,不思进取问题。具体表现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决策部署不积极、不主动、打折扣、搞变通;事业心、责任心不强,进取精神减退,工作平推平拥,不能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缺乏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对需多方协作完成的工作不愿出面,不愿牵头,消极应付、推诿扯皮。

(四)着力解决标准不高、作风漂浮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抓工作浮在表面、沉不下去,没有精品意识;缺乏认真钻研的精神,工作做不到“门清”,吃不透情况,拿不出实招;缺乏严实作风,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交上差即可”;工作效率低下、执行力不强;法制意识淡薄,依法执业能力不足,不按法律规定办事。

(五)着力解决墨守陈规、创新不够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按照旧办法、老套路解决问题,面对新常态、新要求束手无策,思路不宽、办法不多;缺乏进位争先精神,没有危机意识,自我陶醉、小满即可;工作能力欠缺,平时不注重学习积累,知识储备不够,能力素质不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

(六)着力解决不守纪律、不讲规矩问题。具体表现为:请示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重大事项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报告的不报告,搞先斩后奏;廉洁自律规定落实不严格,为政不廉,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工作纪律抓的不严,自由散漫,纪律松懈,出工不出力,在岗不在状态。

(七)着力解决医疗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具体表现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在医疗活动中索取或收受患者及其家属以各种名义赠送的“红包”礼金或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收取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等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在医疗活动诱导消费和诊疗不合理等。

二、活动方式

“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从8月中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大约三个月时间,不分阶段,不设环节,各个步骤同步进行,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开展:

(一)组织一次自查自纠。各科室要对照本方案中指出的问题对号入座、主动认领,广泛开展讨论,并采取各种方式征求服务对象、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把问题找准找全,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具体责任人。

(二)开展一轮督导检查。开展跟踪督导检查,设立作风效能督导专员,成立督导组,随机抽取科室进行督查。改进督查方式,紧盯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和环节,采取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督查。

(三)建立一本整改台账。各科室对本科室查找出的作风突出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措施与时限,面对社会公开表态,做出整改承诺,主动接受监督。

(四)设立一个举报平台。设立作风问题专门举报电话和微信公众号,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举报,扩大社会参与度,切实提高监督效应。

(五)查处一批典型案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及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筛选典型线索,严肃进行查处,公开通报曝光。

(六)组织一次作风评议。坚持开门抓评议,采取群众评说、群众监督的方式,对全院各科室开展行风评议,评选作风效能建设先进科室。

四、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心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协调调度、督导检查和推进落实。分管领导要督促指导各自分管科室的活动开展。各科室要对照实施方案,精心谋划,尽快研究制定具体措施,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科室要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韧劲,保持政治定力,落实主体责任,切实抓好各自科室的作风建设,促进中心党员干部作风显著转变。对作风建设成效明显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活动开展不力、作风不实、效率低下的科室,约谈其科室负责人,及时督促整改;对存在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的干部,按照《xxx市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责办法处理办法(试行)》规定,严肃问责处理。

(三)广泛宣传引导。切实抓好活动的宣传引导,及时发现、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各科室在推进作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选取一批先进典型,进行立体宣传,营造加强作风建设的浓厚氛围。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2020年9月25日

附件1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作风突出问题大讨论大整顿”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XXXXXX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心党建办公室,由xxx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本活动的日常工作。

附件2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作风效能建设督导组成员

组 长: XXX

第2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课堂教学和评估测试

[作者简介]沈瑛(1974-),女,浙江湖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浙江杭州310013)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67-02

在研究生教育中,创新教育是核心;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束缚和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重点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表现为:目前我国研究生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原创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有限。这种高等科研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滞后的现象与现今科技、经济发展极不协调,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专家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为培养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课堂教学和评估测试的新思路。多元智能理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内容本身过渡到所承载的思想和思维模式上,使学生在实践以及创造力方面获得发展。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富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并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思维和创新品格三个方面。目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尚有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二是参与创新活动的程度低;三是高水平的创新成果缺乏,其中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的缺乏是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最主要表现:我国研究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还极少。有调查显示,近几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当中,虽然不乏优秀论文,但总体而言,我国研究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还极少。有学者将我国研究生的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的现实概括为“四个简单”: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

二、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教学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初是在哈佛大学Gard ner教授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中首次被提出,Gard ner归纳总结,人至少有七种与生俱来的智能:文字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此后,Gardner又补充了三种智能:自然学家智能、生存智能和道德智能。没有哪种智能比哪种智能更优越,只是个体差异以及社会需求不同而已。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已在国内教育界广为关注、大力研究并逐步推行。许多高校、科学研究系统的教师、学者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测试评估体系等多方位研究和分析多元智能理论与研究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2.营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目的旨在营造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和拓展研究生创新潜能,使其转化为显在能力,发挥并应用到实践生活和工作中去。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下是行之有效、应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指导研究生教学的要点。

首先,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中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多元性和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展开多元化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主张首先理解研究生有着各自专业差别、不同背景、智能差异、各自的强项,了解学生个体智能差异性,使教育适应学生,实现个体化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强项得以加强,而弱项得以弥补,获得最优化的发展空间。多元化教学的益处就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并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其次,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增加知识教学,锻炼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发挥创新能力。以研究生英语课堂为例,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如:语言智力,可采用针对某一主题事件开展情境对话、辩论、故事接龙或讲演;逻辑数理智力,采用单词归类、图表分析问题、逻辑判断和比较中西文化;空间智力,参照图表数据写作英文作文或视频展示;身体运动智 力,如表演英语短剧、讲演;音乐智力,可欣赏、学唱和创作英语歌曲;人际关系智力,分组完成承担的任务和作业;自我反省智力,对比自身和所学的人物,反省自我行为。每个研究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任务中,充分展示自己最擅长的智力,同时向别的同学学习自己薄弱和不足的环节,展开多姿多彩、立体化的教学课堂,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以最高的效率乐学其中,展示自我,发现自身的优势并得以表现自身的优势。

第3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高校 提高 策略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思维观念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思维观念问题,具体表现为:高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及其具体的相关工作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及其具体的相关工作认识不充足;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创新意识,不能很好地适应符合时代需要的财务管理工作新要求。

2.相关人员素质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职业道德与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提升。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所必须的重要的道德素质,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必须要注意自身形成诚信素质。

3.日常基本工作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在日常基本工作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会计凭证以及账簿出现失真问题,往来的账务处理状况较为混乱。第二,发票等票据凭证来源较为不一致。第三,经费的开支较为不规范。第四,经费的管理较为不规范。

4.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财务管理信息失真的问题更为突出。第二,财务管理人员的环境背景与执法背景相对较差。第三,财务管理违法违纪手段多样化,但监督水平更加弱化。第四,财务管理对于时代的适应性越来越差。

二、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预算管理约束力相对较弱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预算管理约束力相对较弱。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的预算管理与预算编制为一体。第二,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仅归结为财务部门的工作,确定预算目标、进行具体预算编制、考评预算全部由财务部门开展。第三,确定的预算目标和具体的预算实际不能实现紧密结合。第四,预算支出执行相对滞后。

2.经营意识相对薄弱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经营意识相对薄弱。由于高校的资金源于政府,所以很难免得出现多项弊病,诸如高校的投入不讲求收入效益,财务管理的水平与质量相对较低。高校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地做到审时度势、灵活机动、薄利多销、慎待相与、重视信息等多方面的要求。

3.财务分析具有一定局限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财务分析具有一定局限。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的经济管理活动。而作为事业单位,多数高校的财务分析存在一定局限,在资金运作分析、财务政策分析、经营管理分析、投融资管理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等五个方面具有形式化、不规范化的问题。

4.经营决策具有一定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决策具有一定问题。经营决策,就是企业等经济组织决定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达到生产经营目标的战略和策略,即决定做什么和如何去做的过程。而作为事业单位,多数高校经营决策具有一定问题,不能有效的达到如下目标,即决策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决策程序的完整性,决策内容的复杂性,决策方法的多样性等。

三、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1.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

加强高校的预算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从而为深入的预算管理奠定基础。第二,执行好预算,进行具体的预算实践。第三,执行好预算监督,做好资金的监督。第四,做好季度与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对于预算管理工作进行深化。

2. 形成思想观念体系

形成思想观念体系,主要形成以下观念意识,即竞争观念、经济效益观念、时间价值观念、财务风险意识、财务公关意识、机会成本观念、服务参与意识等。

3.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建设,一方面,提高高校财务管理队伍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队伍的进一步组织,主要根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规范的具体要求进行。

4.做好高校的会计核算

做好高校的会计核算,首先,强化日常的稽核工作,实现原始凭证的统计与记录;其次,加强首款票据的管理,实现自治凭证的合理化与规范化;再次,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好基本的会计核算;然后,规范凭证流转程序,形成各个环节的有效的内部牵制;最后,将费用指标进行具体分解,实现开支标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5.形成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建立监控体系

形成与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并建立监控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建立规范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收支统一管理制度。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财务会计法律、财务会计行政法令、会计准则等。第三,建立控制系、控制制度、控制机制、控制方法,形成完善的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琪华.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报账通”无现金报账系统在苏州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4

[2]陈伟光.新形势下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09

[3]武德昆.加强财务分析 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第4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关键词:数学能力; 学生创新意识; 教育理念; 教学方法; 转变; 更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呢?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古往今来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走上人生旅途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要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力求真正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少自己的思考,思维常常受到制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创新行为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改革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小数乘以整数》这一部分内容时,理解“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的小数位数相同”这一关键的新问题时,我就营造了课堂讨论的气氛,首先让学生通过预备题从上到下,再从下而上观察题中两组式子,然后让他们发现并总结出“因素与积的变化规律”。在解决了例1中“积的小数点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积里也有一位小数?”这两个问题后,立即提出了要在这节课中研究和解决的新问题:“为什么这道题里被除数有一位小数,积里就要有一位小数?”。学生进入了沉思,当有同学发现了问题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动静结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探讨的氛围。在此过程中,我做到了虚心的听,认真的记录学生的发言情况,这样使学生更能积极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小学生而言,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方法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都可理解为学生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虽缺乏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其中所形成的能力将对学生的一生甚至他今后所从事的整个事业都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例如,《直线和线段》一课中,我让学生把一团线从一端开始的一部分拉直,从形状的变化中感受什么叫直线,然后,一只手拉住线头,另一只手中的线团不断地放出线,两手同时向两侧慢慢地移动,直到手臂完全张开为止。并且提问:“如果手臂再长一点,这条直线还能怎样变化?手臂再长一点呢?再长一点呢……想象一下,现在线头到哪了?现在呢?……还能长吗?”这样,学生逐步感受到了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也渗透了无限的思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敢于和善于揭示自己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积极探索未知的心理需求的具体表现。林崇德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数学概念中的变换叙述方式、多项比较、利用表象联想,计算学习中的一题多填,简化环节、简便运算,计算过程形象化,发展估算能力,初级几何中注重观察,动手操作、运用联想,多求变化、知识活用,应用题学习中的全面感知,运用比较,补充练习,拼拆练习,括缩练习,一题多变练习,一题多解、自编应用题等各种形式,都是创新思维在数学学科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找到了这些形式,训练才能落到实处。激发学生质疑,促使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展开多向思维,鼓励创新,如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举一反三、逆向解题”等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发散、变式与求异等思维习惯。

3.改变教师的角色。古代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转换这种观念,由“教”者变成了“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即: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心理健康的指导者;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教育现代化的开拓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数学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具有创新行为的教师眼中的学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课堂里没有任何一个没有个性的学生,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

二、教学方法的更新

1.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因此,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自己可亲可敬的朋友。“亲其师而信其道”,小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上的这一门课,进而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基础。如果教师教学不民主,就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而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时刻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和谐、友好、竞争、互助等良好的关系,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打好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疑”字展开的,有疑才产生问题,才能发人深思。质疑是问题的开始,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敢质疑、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的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爱创新、才能创新。“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是创新的前提。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问:“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一个12岁的小朋友,只过了3次生日,这又是怎么回事?”接着让学生看书,鼓励学生说说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学生又提出了“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月份中为什么有大月和小月?为什么十二月又叫腊月?”……教师紧紧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

3.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在课堂上提问怕挨教师的批评,怕同学们的笑话,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自信,不要畏手畏脚,在自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学生提问:“约数与倍数为什么是相互依存的呢?为什么我们以后研究约数和倍数时不包括0呢?今天学的‘倍数’与过去的‘几倍’一样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教给他们不同的提问方式方法。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全面地发展创新素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一切积极因素,创立最佳的课堂结构,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侯琰君.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上海教育,2000年08期

第5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和现状

(一)创新教育缺失和创业指导力量偏弱

目前从事创新教育和创业指导的多数老师普遍缺乏创新实践经验,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学现象仍较严重。特别是在现有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老师并没有自觉地将课程的教学设计有机融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

(二)教学和考核方法不能有效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教学偏重理论缺乏实践课,考核没有使大学生最大限度摆脱死记答案的中学训练模式,或者说教学和考核两方面没有很好地体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三)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没有和产学研方面很好结合

目前高校的参与产学研项目的老师占专业课授课老师的比例不高,同样,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比例也不高。高校的创新活动与社会密不可分,需要得到社会广泛支持;高校老师和学生只有主动走出象牙塔,走向企业和社会才能真正开拓老师和学生的视野从而启发创新。

(四)大学生的择业观反应了个人价值定位

众多大学生心目中的职业是做公务员,退而求其次,大学生最乐意去的是国企,其次是外企,而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却得不到重视,这一问题反应的深层次背景比较复杂,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定位的模糊甚至偏差,相当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热情,虽然,中小企业往往处于一种不利的市场竞争环境,但更需要创新精神开拓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中小企业这个平台上慢慢发展,最终铸就了人生的辉煌。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措施如下

(一)有条件的学校必须开设如《创新精神》或《企业家精神》等必修课,条件还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将类似的课程设为辅修课

因为这门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笔者建议,这门课程应该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授课。这门课也很有必要有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学校尽可能安排其它专业课的老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开拓视野,学校或各学院在审核老师的教案或考核教师时,应该杜绝纯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鼓励专业课老师将课程的教学设计有机地融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

(二)教学和考核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之间影响

何种教学方式必然产生何种考试方式,若要摆脱中学应试的训练和考试模式,笔者提出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法倒逼专业课教学的思路,最终促使全员教师的创新教学活动变得高度自觉和自然融入教学活动。

(三)为了增加参与产学研项目的老师比例和参与创新项目大学生比例

一方面学校层面可以想方设法争取这方面项目资金外,各学院层面也应该广开渠道促使老师和学生走出,如各学院专业设置的特点,和用人单位建立各种层次合作,如实训基地,根据对口单位用人所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此外,毕业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鼓励学生新颖的视角和观点写文献综述时,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譬如毕业实习提供的鲜活的案例运用到理论讨论中。

(四)树立学生正确的择业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6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管理;问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167-01

1 县级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服务方式和水平

据调查,现在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仍采用以手工借阅的方式,文献资料管理也没有采用数字化。传统的服务和管理方式严重也影响了县级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使得县级图书馆难以吸引读者的关注。

(二)陈旧的人事制度

县级图书馆仍然采取传统的人事制度,但是随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了,因此,县级图书馆必须要进行人事制度的创新,将有利于促进它的发展。据调查了解,现在一些县级图书馆难以掌握技术,因此,县级图书馆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的培训,以促使工作人员更好为读者服务。

(三)书本位的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重点仍放在书本位上,缺乏对读者关注。具体表现在给读者制定了大量规章制度,这样不仅给读者在使用或翻阅书籍时带来了不便,而且给县级图书馆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如县级图书馆的利用效率低等。大多数现有的县级图书馆对社会信息更新不及时,而且对于当代社会的某些变化表现得过于敏感,难以满足读者所需信息。

(四)分配失衡的财政管理

县级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单位,财政是县级图书馆的唯一来源。据统计,县级图书馆的财政大部分投资在人力上,而在采购、更新各类图书方面和为人民群众开展的社会文化活动 方面的比重则是少之又少,缺乏内容疏于形式的财政模式严重影响了县级图书馆的效率和发展。

(五)事倍功半的效率

随着县级图书馆的发展,其职能分工日益精细化,具体表现在各部门间在完善自己的设置。职能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带给工作人员的是单调重复的工作,使得其对工作产生厌倦感,在这种情况下,县级图书馆的效率低下。

2 县级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与引进管理人才

县级图书馆的管理创新,首先要做的是培养与引进管理人才。县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技术以及职业素质得到强化,有利于其提供专业服务,使得读者感受到县级图书馆的文化气息。为此,县级文化部门与县级图书馆应从工作人员的职务、年龄及知识体系等实际出发,规划具体的培训形式、培养要求及培养目标,使得培训基于岗位要求,使专业性技术培训与基础性职业要求有效结合。同样,县级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应从自身情况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县级图书馆要根据其技能需求来进行相关的人才引进,并对其进行定岗安排。

(二)创建优质环境

作为文化建设前沿的县级图书馆,是自觉学习的地方。其内外部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县级图书馆的效果。在县级图书馆构建优质环境的工作中,因为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有限,易对县级图书馆的读者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干扰,所以,营造安静的县级图书馆是创建优质县级图书馆的第一步,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完善硬件设施,增加馆藏数量等等。

(三)创新管理模式

县级图书馆管理创新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创新。随着国家对县级图书馆的不断支持,县级图书馆正努力向数字化发展。对于县级图书馆而言,其最核心竞争力是县级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素质。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必须创新县级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模式。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管理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开发图书馆管理员的智力知识资源,因此应加强图书管理员的知识方面训练,以促进县级图书馆的发展。

(四)提升管理创新意识

县级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从管理层开始,形成自上而下的内部创新意识。创新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提升后凝聚全体工作人员的力量才能完成。在管理机制上,不可轻视领导者对县级图书馆的影响。而创新意识是作为县级图书馆领导者的先决条件和基本素质,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取决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强化管理体系创新力度

县级图书馆管理体系不能止步不前,因为只有在根据县级图书馆不同时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要求实现管理体系的循环创新,才能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例如,在新形势下通过信息化、信息化以及数字化的网络技术构建县级图书馆管理体系以满足读者需求适和应现代信息环境。构建网络智能化管理体系,有利于县级图书馆集中管理各乡镇、街道以及农村图书资源,以实现在自身管理辖区内信息共享和互动。

(六)创新县级图书馆的组织结构

创新县级图书馆的组织结构,需要改变其传统的组织体系,使各部门间的业务功能得以明确,本着提高效率和精简机构的原则,合并相近的业务类似的功能,缩减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规模和纵向的管理层次,使得组织结构朝着扁平化发展。

(七)创新县级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实现县级图书馆有效的管理,需要对县级图书馆文化建设进行创新。在文化建设上,一方面通过团结工作人员,凝聚团队的力量,激发工作人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以促进县级图书馆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对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的细致观察,做好县级图书馆的管理素质和服务理念的铺垫。县级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将工作人员作为县级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培育县级图书馆精神,用价值观、理念规范和影响人的行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县级图书馆管理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县级图书馆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县级图书馆管理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成以读者为中心的县级图书管理体系,提高县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顾晓焕.论县级图书馆管理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4,02:249.

第7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完善的人格是事业的基础。一位哲人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馆长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要以身作则,二要求真务实,三要坚定信念,四要合作精神。

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档案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档案管理将走向信息化、网络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为档案界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规划、设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工程,是摆在档案工作领导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档案馆馆长要能正确看待自己。自觉地接受挑战,努力在实践中解决新课题。

首先,需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稳定的性格特征,是个体始终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良好的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前提和重要精神支柱。力量来自于自信。对于新世纪的档案馆馆长来说自信心尤其重要。只要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基于对技术条件、周围环境和个人能力等综合因素正确分析之上的观点和看法,就应该充满自信。

其次,需提高自身能力。能力是知识和才能的综合体现,馆长的能力是馆长在发展档案事业中进行决策、组织实施、履行馆长职责的能力。是馆长建立自信心的物质基础。馆长不仅要富于想像力、创造力和预测力,同时还要具有把握机遇组织落实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而言。包括行政决策能力、行政组织能力、开拓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等。提高自身能力,馆长要刻苦学习先进的档案学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学科与新学科等知识。通过学习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体系,具备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统帅全局、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时代,馆长要成为管理的行家能手,还要不断深入工作实际中,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提高自己观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日常管理提高自己指导和组织协调能力。

档案事业就是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从最初档案的分散管理走向集中统一管理,从行政管理转为法制管理。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转变,从提供利用服务到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从原始的手工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迈进,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发展,档案事业逐步走向辉煌。创新贯穿于档案事业发展始终,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馆长作为一个单位的档案事业的领导者,创新是他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在科研和社会活动中把握各种创新机遇的敏感性。是创新价值观在科学思维个性中的具体表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层次。创新意识是发动创新行为的首要要素。创新是人们持续地倾注心血和汗水有目的地获取新的发现、发明的意志行为活动。历史上那些做出巨大创新成就的人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其卓著的功勋与他们崇尚创新、执著追求的强烈程度成正比。馆长应少发展古之幽情,多投身于热火朝天的改革中,以激发创新的勇气和灵感,立足于现有条件,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道路。努力在创新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人说创新需要有一流的设备和条件,档案工作历来都是投入少,设备差,领导重视程度低,搞创新谈何容易。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头脑中缺乏创新意识,即使有了先进设备,也会无所作为,现代化设施可能也只是一种摆设,并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相反,如果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克服困难的韧气和信心。即使条件相对差些,也可能取得成功。其实,条件不是创新的障碍,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才是创新的前提。作为新世纪的档案馆馆长平时应注重培养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1,保持对新生事物强烈的好奇心。2,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3,具有敢于冒险、勇于承担挑战性工作的开拓精神。4,强化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只有钟爱自己的事业,并且敢于负责,才能充满兴趣,才可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第8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1 现代信息技术为实施幼儿篮球活动教育提供了环境支持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幼儿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信息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在幼儿篮球特色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帮助幼儿形成和发展信息素养,也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1.1多媒体技术与网络资源拓展了幼儿教育时空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拓宽教育空间与知识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篮球知识与信息,为幼儿多渠道、多层次获取创新知识提供可能。例如,在“投篮”主题教学前,教师首先从网上寻找到有关投篮的信息,选择、整理、融合后设计出“投篮活动中怎样保护自己”的教学活动,再从篮球赛中截取投篮片断制作成形声教材,让幼儿在激烈的比赛氛围、激情四射的呐喊声中走进奇妙的篮球赛场。

1.2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灵活性激发了幼儿的篮球创新意识

篮球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向儿童传授篮球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篮球特色意识,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美术活动“可爱的篮球”,我们制作课件形声并茂地展示在各种不同的场地上玩篮球,将审美对象鲜明、生动地呈现出来,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并立即激起幼儿的审美热情。

1.3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有利于篮球特色活动的开展

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正成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体现个性化教学。篮球特色活动的发展能使人思维活跃、灵活。教学中根据幼儿善于联想、触景生情、思接千里的网状思维方式,采用“非线性教学信息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编制成积件。能促使幼儿在篮球特色学习中思维发散、跳跃和随机转换。例如,体育活动《你抛我接》中,我们先后播放三个不同阶段的传球动作,准备将球传出去、正在传、被对方接住三幅画面,引导幼儿在语言指导下观察画面、展开想象、拓展思路、推测和创造,帮助幼儿掌握“抛接球”的基本方法,提高幼儿的传球以及投篮的活动技能,为投篮活动做准备。

2 创设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大力实施幼儿篮球活动教育

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地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这些皆为幼儿园实施篮球活动教育提供了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

2.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儿童观和人才观

幼儿园实施篮球活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开发每一个幼儿的创新潜能,而且应尊重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差异,提供充分的条件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各展其长,从而培养出个性独立、富有开拓与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进行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从而学习资源的搜寻、开发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协商、讨论,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2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幼儿初步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幼儿的创新技能包括新异、独特的语言表达,夸张创新的肢体动作表现,以及对材料的组合操作的创新,更多地表现在艺术活动中。例如,音乐活动《篮球动起来》中,老师首先展示影片球操,接着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所看见的篮球动作有哪些,再结合篮球运动简易图,分段创编动作。在整体欣赏音乐时,幼儿能根据音乐的变化,连贯地模仿篮球动作进行创新。

3 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辅助教学带来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未来教育带来广阔的前景和勃勃生机。我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索,就说明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美好前景。与此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和思考。

3.1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万能的、唯一的

多媒体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也不是非用不可的,更不能说任何一个教学活动都只能用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应遵循一条原则:以实际为根本,适时、适量、科学并合理地运用,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3.2课件制作的技术是否越高越好

第9篇:缺乏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范文

一、创新研究及其发展

关于创新,国外研究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创造力”以及“创造性”研究颇多。早在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 Galton,1822-1891)出版了《遗传与天才》。该书一出版,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上个世纪早期,弗洛伊德出版了《诗人与白日梦》;在上世纪中期,魏特海默与柯洛福德两位心理学家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也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到上世纪中期以后,创造力研究进入到繁荣阶段:主要以吉尔福特为代表,一些心理学家对“创造力”给予足够重视,他们认为创造力是创新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十分重要;到了70年代后,有关创新素质的研究更加受到各界的重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提出很具体的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较早关注创新素质的教育家之一,他在上世纪20、30年代末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惊世之言,虽然他这时对创新素质的理解还带有一些浪漫色彩。到上世纪末,党和国家也相应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其中,在素质教育中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核心,此时还没有“创新人才”这一提法。新千年初,国家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使命。随之,“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创造学”等有关创新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二、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

总括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其核心要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求新、求异,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为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语言、文字、交往)能力,创新与创造的能力,睿智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打破常规束缚的能力,善于提出新观点,活于运用新方法,巧于尝试新思路;同时也兼具有综合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并取得新成果的能力。

其次是创新意识。在以往文献研究中,创新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创新活动的认识和态度,是个体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推动力。许多研究者将创新意识作为评估个体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例如,Edward Bone认为创新意识与创造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Heller也将测量创造性意识作为评估儿童创造性水平的有效工具;同时Schaefer研发了一套测量创造力态度(Creativity Attitude Survey)工具,我国学者周林对此量表做了标准化修订,此外,Basaduer等也设计了一系列创新意识的量表来测量商业领域内个体的观念偏好。

再次是创新人格。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他们认为创新人格是创新素质的内在驱动力,是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在心理层面的积淀。创新人格是从心理、环境、教育以及个体本身等多维度体现主体创新素质的概念,始发于十九世纪后期,主要侧重于鉴定创造成就高低者的人格特质。二十世纪中期后,研究表现为创新人格外部特征的概念式描述,乃因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等认为创造性并非个体的特殊天赋,创新是普遍人性的基本特征。在当今的研究中,Amabile发现缺乏社交技巧会阻碍解决问题者的创造力发展;Gordo认为外倾性性格的管理者在创造性上的得分高于那些内倾性性格的管理者;Stein、Lingeman、张庆林等指出,幽默感、活力等个性品质,是影响创造性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还有学者认为创新人格包括宜人性、乐群性等因素。

三、创新素质培育的思路

因此,高校人才创新素质教育培育的思路应是:以培育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培育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培育创新人格为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点,既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科学素养的培育,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艺术素养的熏陶。即: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发散性和流畅性。Robert D.Hisrich与Michael P.Peters认为,创新能力是科学素养与人文艺术素养的完美结合,二者相当于人的双腿,鸟的双翼,缺一不可。Kessler和Alok认为创新的科学素养能力决定创新速度,而创新的艺术素养则决定了创新的宽度,这两者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人才的最终成功。因此,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手抓,一手抓科学技能的培养,一手抓人文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也就是要做好革新的心理准备。但在创新方面却收效甚微,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习惯于做原来习惯做的事,因此创新的意识不是很强。而要培养创新意识,则需要培养学生在追求最大的财富意识的同时,还需要学生能潜下心来享受生活,感受生活之美,而艺术则是其中最能体现其精髓的一种表现形式。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对于开发人的右脑,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联想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新素质培育的终极目标。斯滕伯格认为,创造性人格应包含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与挫折的意愿、敢冒风险和自信这几个部分。(姚聪莉,任保平,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及其大学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12,(7))他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创新意识,但其人格中没有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敢冒风险的精神以及没有自信的能力,则其创新也会收效甚微。而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模糊性、在创作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克服比其他更多的障碍与挫折。尤其是当还未被得到认可时,个体需要有冒险精神和自信,才能真正的克服相应的障碍与挫折,艺术教育则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型人格。当然,创新人格特征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在实践中锻炼才能逐步形成。因此,高校应将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科学培育策略

从上面的论证可知,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启迪学生的灵感、开拓创新思维、拓展想象力,它有利于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因此艺术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1、宽口径、厚基础

创新的能力需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这些知识不仅仅指专业知识,也包含了其他知识,尤其是人文艺术知识,因为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人类财富有两类,一类是物质财富,一类是精神财富。科学素养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而精神财富的创造更多依靠人的人文艺术修养。科学素养相当于主菜,没有科学素养,创新无异于“无米之炊”,而艺术修养相当于调料,如果只有科学素养,光有主菜,没有调料,则食之无味,人类的生活将会异化。现今高校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其发展,能够在专业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学有所用,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艺术修养口径,在传统专业意识中加强艺术教育的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与艺术素养的基础。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创新意识,构建“大平台+多模块”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积淀提供一个厚重的知识平台。

2、定方案。创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与创造能力,作为高校培育大则需要一个总体方案,可以概括为:一种环境:营造一个科学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创新环境;两块基地:加强大学生科学创新实验基地和人文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三类能力:培育学生善于联想、勇于开拓(冒险)、富于直觉的能力。艺术教育是最直接的有效手段之一,贝弗里奇认为,艺术有助于创新直觉的发展,适当的艺术教育能帮助造成适合于创新思维的情绪。(王珺,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2,(8):224-225)阿特拉斯也曾论证,演奏能使左右手指神经末梢经常运动,因此能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发展。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有同样的思维过程。”四维结合:完善专业教育与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结合、科学培养与艺术熏陶的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

3、关全局。重方法

目前国内有关创新素质的研究大体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对“创新人才”培养内涵和素质特征的理解不够全面,缺乏理论支撑,并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二,受创新人才的提出背景和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对培养创新人才意义的认识仅停留在为民族国家服务的层面上,未能从人本身出发,研究在理解上带有很强的工具性,忽视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对于个体生命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第三,在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这一问题上,视野比较狭窄,大多从某一侧面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不够深入。因此,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高校大学生的培育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