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范文

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

第1篇: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在实体工程施工中形成的基本使用功能,例如建筑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地基的牢固程度、房屋是否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性能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进行房屋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它同时也对产品质量有最终决定作用,要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越变得更加多元化,因此,因不断创新工程管理经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一、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相关原则

“质量第一,用户至上”原则。房屋建筑项目的最终产品是供人们居住的房屋,其使用的年限较长,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坚持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质量放在首位,以人民的利益为大前提开展工程建设。

建筑工程的管理核心应为项目团队成员。在施工过程中应重视对员工的管理,这也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步骤,管理内容包括职业规划、绩效管理、岗位培训等,这样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在施工时建立“质量第一”的工作氛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个工序的有序开展,确保工程质量。

坚持以预防为主。所谓预防,即是将以往事后质量管理与检查的方式转为在事前、事中进行充分监督,及时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施工工序的完整性、质量的保障措施、中间产品质量保证等。

坚持房屋建筑质量标准,对工程进行严格检查。质量标准是对房屋建筑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尺,质量管理依赖的依据和基础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必须坚持用质量标准对房屋建筑进行衡量,参照具体数据数房屋质量进行全面检查。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一)树立全局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达到建筑产品质量的保障途径,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工作,这项工作集经济、法律以及技术为一体,因此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质量管理队伍,这也是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条件,管理人员在参与施工管理时主要业务素质内容包括工程决策力、项目经营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以及施工作业能力、施工控制力等。

工程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的高低会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达到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目的,必须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当前在个别施工工程中技术人员对混凝土、钢筋的基本操作常识仍然不熟悉,部分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力量相对较为薄弱,未达到业务水平便匆忙上岗,造成施工中钢混结构设置不合理、工程监测标准不固定、工程验收形式不规范等问题,最终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需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将工程教育责任落实到人头,培养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提高他们的质量责任意识。

(二)建全和完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相关制度

健全和完善的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是进行工程管理的必备条件,这些制度内容包括施工规范、施工问责制、事故报告处理机制等,在制定制度的同时需要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明确施工人员的主要职责和权限,当发生工程事故时需要及时对事故后果进行评定,对出现的事故进行快速处理,这是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施工报告处理责任规范制度,以此保证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监督施工质量的作用。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建立起完善的是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其制度内容包括现场会议制、质量责任制、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制度、事故处理制度、工程现场质量检验制度等。

1.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制度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是工程的实际操作者,也是工程的指挥者和实际管理者,在这里,“人”是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是不合格工程的直接创造者,施工人员既是被控制的对象,也是控制的动力所在。在整个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核心,制定系列的质量责任制度,在制度中明确参与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相关资格以及具体权限和职责。

2.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施工报告和事故及时处理机制

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常会因为工程设计失误,施工方法、施工工艺错误,施工材料、配件、相关设备不合格,施工指挥出现错误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问题,如与施工设计有出入、与质量标准不相符合,这样可能造成工程报废或者出现建筑坍塌等能够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事故,因此需要建立健全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事故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3.建立健全施工材料质量保障制度

在控制工程施工材料的过程中,主要应对施工使用的原材料加强监测,保证原材料、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构件的质量。管理部们必须严格把关,做好采购材料、检查材料以及材料使用的把关工作,保证工程的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当前出现了多种采购材料违规现象,如“回扣”、“提成”对采购人员充满了诱惑力,所以在设置采购人员岗位的时候,应优先选择具有爱岗敬业、守信诚实精神,对工作具有较高忠诚度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材料鉴定水平以及他们的职业操守,以达到在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的基础上确保建筑材料质量的目的。

在进行原材料的检测工序时,须根据当前我国建材市场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把好材料的选择关,在鉴定建筑材料优劣上多花工夫进行钻研,需建立健全工程材料的送检规范和制度,保证施工使用的材料具有质量保证书,对没有质保书的材料进行严格检测,避免让质量低劣、“三无”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三、结语

总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工作,保证工程的问题得到及时的处理,确保工程质量计划的落实,以达到全面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成绩.现代项目管理教程[M].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2]全裕利.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3]袁海龙.国外建筑质量管理动态[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

[4]甘伟国.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营与管理,2008.

[5]张扬.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

[6]徐仙华,李云法.浅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

第2篇: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范文

收稿日期:2012-07-10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教改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刘勇(1980-),男,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

摘要: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与特点,归纳与总结目前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授课方式、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研究结果应用于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78-04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课程涵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内容庞杂繁多且章节跨度大,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征。该课程实践性强,“以教师为主体、书本为中心,单纯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需求。另外,传统的“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的教学结构体系安排不能反映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与组织、管理并重,“土木工程+管理” 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定位。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双轨制培养模式下,研究探索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构筑更为坚实的专业技术平台,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文章分析了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在系统识别与阐述工程管理专业定位和相关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进行一定范围的改革和探讨,以期有效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强化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契合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技术过硬、管理突出”的人才需求,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定位及特色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知识结构合理、技术与经济管理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据统计,近5年59%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1],工程管理专业日益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 对于普通高校工科教育定位,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学术界在参照发达国家的基础上,认为工程科技人才除精通本专业外,还必须具备深厚的工学基础知识,并对相邻学科有所了解;业界则认为,高校专业设置范围广,重点不够突出,毕业生缺乏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进入企业之后需要重新学习才能胜任工作要求。据笔者了解,一些实践性强的行业(如工程造价行业等)甚至更青睐高职高专学生。

培养模式的争议长期困扰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管理专业而言,冲突尤其严重。一方面,专业化、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其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社会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在其所从事的工作中是否可以尽快独当一面,是其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地位尤其重要。统计表明,虽然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广泛,涵盖施工、监理、咨询、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但其就业重心仍然集中在施工领域[1-2]。以浙江理工大学2007级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超过70%的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工作。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定位及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予以重视。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与管理问题的初步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从课程目标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在强调施工技术的同时,也注重施工组织与管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根据施工技术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施工方案,这不同于一般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与开设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高职高专的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监理等专业相比,本科专业的属性又决定了其不可能根据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课程组织,也不可能弱化学科知识逻辑体系而强调具体岗位技术或技能的熟练操作。

因此,对比土木工程专业和一般高职高专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具备如下特点。

(1)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管理”的专业特色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必须同时注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工作。这一点在课程学时分配上体现较为明显。通常,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大纲中,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学时占总学时数的35%以上,这一点迥异于土木工程专业。

(2)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除了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等局部性规律外,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注重章节之间的联系,努力研究土木工程施工的全局性规律,着眼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分部分项工程的组织与部署、施工方案选择等问题。

(3)“行业能力导向”特征明显。不同于高职高专的岗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专业将“职业岗位”扩展至“行业领域”。也就是说,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不仅是为施工岗位设置,而是为建筑行业设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初步具备在建筑行业不同岗位(如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监理、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4)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联系更紧密。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技术经济、项目管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在施工方案设计、施工部署、施工组织过程中熟练应用其相关原理。

二、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述,学生课后复习,课程结束后再通过对应的课程设计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对操作性强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或技术,单纯的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能达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以讲述、投影、幻灯片为教学手段不如在施工现场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本科院校的学生不能像高职高专学生一样通过顶岗实习等手段获取施工过程的感性认识。因此,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成为土建类专业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2.课程学时偏少,不足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庞杂繁多,涵盖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大部分共计16章,且每章节内容均不可或缺。以知识层面而言,课程知识结构涵盖力学、材料、测量、施工技术、网络技术、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为满足教学要求,提升教学效果,必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据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合理学时(包含实践)应为80学时以上。然而,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多为4学分,64学时[3],课程学时偏少,难以涵盖完整的项目工艺与组织程序。

3.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体系多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误区,工程管理专业亦不例外。具体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工科特性使其“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中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课时在16学时以下,有些甚至只有6个学时。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建筑行业长时间处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建筑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迫切,进而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就业率的光环下,工程管理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出身于土建类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等,专业教师的学缘结构也导致工程管理专业教学“重施工技术,轻施工组织与管理”。

4.不同模块之间脱节严重,相互关联少

与基础课不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章节之间跨度大、联系少,具有模块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土方工程与混凝土工程之间几乎没有知识上的联系。然而,工程建设的复杂性特征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知识被放到同一课堂进行讲授。因此,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同模块之间联系较少,脱节现象严重。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全局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必须注重不同施工工艺或者分部分项工程之间的联系,进而统筹安排,达到建设项目“质量一流,工期、成本合理”的目标。

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团队申报了2011年度浙江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获得了校内立项和科研经费支持。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应用于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与时俱进,合理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随着建筑业的国际化,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土木工程+管理”的培养模式,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日益成为相关企业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以2012版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为契机,经过广泛调研,积极修改、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一方面,增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共计96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2周、2学分),基本涵盖该课程的所有章节与内容;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实践课程的授课方式,使其易于进行模块化、专业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如分散课程设计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等。

2. 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并重,凸显专业管理特色

为凸显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在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修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大纲,调整了章节、模块之间的学时分配,做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并重。首先,在学时分配上,经过调整,工程技术模块共计40学时,施工组织与管理模块共计24学时,实践模块2周,在学时上保证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施工技术教学模块,穿行相关的施工组织与管理类相关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由点到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实践环节(课程设计)中,除传统的施工专项方案制定,要求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与施工部署,按照要求进行流水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编制,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施工组织优化与施工平面图布置,最终按小组完成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例如,将两个班60位学生分成10个课程设计小组,每个课程设计小组负责编制一个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包含4个施工专项方案,施工总平面图、单位工程施工进度计划表等6项主要任务,分别对应6位学生)。每位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组成,团体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质量给出,个人成绩由课程设计小组成员讨论后投票确定。最后,将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设计)分散在理论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理论教学伊始,指导教师同步下发课程设计任务书,组织学生开始进行课程设计,并定期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分散课程设计的初衷有三:一是避开学期末实践性教学的高峰,避免因为课程时间冲突而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下降,确保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二是与理论教学同步,便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是利用团队作业(团队设计)的思想,利用课程设计小组促使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进而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3.以案例为主线,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适应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知识点零散、跨度大等模块化特点,课题组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借助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训为手段,进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讨论,课题组首先按照课程内容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分解为土方与基础工程等六大模块。其次,以一个施工工程案例为主线,分别针对上述六大模块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模拟案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部署等实训任务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强烈,效果较为显著。

4.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实践环节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教师“粉笔+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另一方面,集中式走马观花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课题组构建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上述模块化划分,分散完成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即在完成某一模块理论教学之后,立刻安排专题训练、现场参观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内容和实际工程的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四、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掌握更多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鲁成,苗红,罗亚非.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育, 2007(3):46-49.

[2]倪国栋,鄢晓非,宁德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 21(1):54-58.

[3] 李立军,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1, 20(1):83-85.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tion course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tly

LIU Yong, XU Sen, ZHANG L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P. R. China)

第3篇: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项目质量体系

从项目作为一次性的活动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由工作分解结构反映出的项目范围内所有的阶段、子项目、项目工作单元的质量所构成,也即项目的工作质量;从项目作为一项最终产品来看,项目质量体现在其性能或者使用价值上,也即项目的产品质量。项目活动是应业主的要求进行的。不同的业主有着不同的质量要求,其意图已反映在项目合同中。

因此,项目质量除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和法规外,还必须满足项目合同条款的要求,项目合同是进行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之一。

项目的特性决定了项目质量体系的构成。从供需关系来讲,业主是需方,他要求参与项目活动的各承包商(设计方、施工方等)提供足够的证据,建立满意的供方质量保证体系。另外,项目的一次性、核算管理的统一性及项目目标的一致性,均要求将项目范围内的组织机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内部组织良好的质量控制及内部质量保证,从而构筑出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由于项目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过程,其生产组织特有的流动性、综合性、劳动密集性及协作关系的复杂性,均增加了项目质量保证的难度。

项目质量管理

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涉及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均衡施工力量分配,其中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好坏对整个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影响很大,还会影响项目的使用价值和投资效益,甚至还会危及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对建筑项目工程进行质量管理,可以维护多方利益。

(2)建筑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其工序非常繁多,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比如工程的设计、施工的材料、施工机械的质量、施工地质情况、施工地形、水文条件、气象条件、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都会对建筑项目工程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

(3)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保证安全施工,维护施工人员生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4)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建设和谐、现代化、智能化、节约环保型工程项目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质量管理理念认为,提高质量的关键是人而不是物。因为“物”是靠人创造发明,靠人使用。工程项目建设中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在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中,要以“人”为核心,要重点控制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提高人的质量意识,防止工作失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人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作项目的质量。

3.2质量效益原则

现代管理质量强调,讲质量不能脱离成本,要研究质量的经济性。一是不脱离用户的实际需求,不计成本盲目追求高质量;二是保证用户需要质量功能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使用户和企业双方受益。

3.3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工程项目建设,要实现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这三大目标,其中,质量居首位,起主导作用。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有质才有量。工程项目的形成过程,完全是质与量的统一。质量反映产品的本质,数量则反应产品的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序、速度。没有质量就没有数量、品种和效益,也就没有工期、成本和效益。

3.4预防为主的原则

预防为主就是要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不良因素,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应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如果等到出现质量问题后再行处理,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应该变“事后检验”为“事前预防”,做到防患未然,减少不合格品产生,减少企业和社会的损失。

3.5技术与管理并重原则

在现代质量管理中,还要应用较多的技术方法,使质量管理数量化、科学化,充分发挥技术和管理的共同作用,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最佳效益的目的。

3.6全员参与原则

质量控制要全员参与,并在控制过程中坚持守法、诚信的职业道德,杜绝任何可能发生的隐患,并使全员参与人员坚持科学、公正、守法、诚信的职业道德规范,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以数据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处理质量问题。

4、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现状

4.1监理人员收入低,缺乏工作主动性

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主要由四大类别所构成,分别是:开发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而在这些单位中,监理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在相同岗位层次的监理人员的收入都要低于开发、设计等企业的从业人员收入。

同时,在具体的监理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监理人员都抱有应付公事的心态,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甚至时常会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从而造成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低下。有些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的总监会感觉员工难以安排,工作落实不到位;而业主方也经常会去投诉、去反映监理人员不负责任的问题,有些业主甚至会认为监理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不如没有监理。

4.2监理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人才缺乏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建筑工程行业,设计单位的人员流动率大概在5%,开发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大概在15%,而监理企业的监理人员流动率却接近40%。可见,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流动过于频繁,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这对于监理队伍的稳定性是致命的,严重影响了监理服务行业的形象。

此外,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普遍不足,有很大一部分监理人员工作不满一年,有些甚至就是一些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而监理作为受委托方,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度以及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监控,这对于监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实践经验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工作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高的监理人员根本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4.3监理人员管理薄弱,缺乏规范性

建筑工程监理企业中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规模、资金、压力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监理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对监理人员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的管理,而是直接由一些办公室兼管,从而造成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诸多漏洞。比如:资料丢失、考勤记录不全、管理混乱等,管理的效益根本无从谈起。甚至有一部分监理人员进入了反复招聘的死循环,监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

5、建筑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管理的对策

监理人员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可以考虑采用直线型职能制结构。细化而言,监理企业通过总工对所有监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并借助于市场部、人力资源部、办公部等部门进行事宜协调。企业总工负责企业监理人员的管理,人力资源部与总工必须是协同一致的,从“招聘、培训、上岗、试用、正式以及离职”整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负责,任一环节的管理都不可疏漏。下面,本文分别探讨一下总监岗位以及普遍监理岗位上的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5.1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相对较少,需要由一些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核心监理人员所组成,对于监理企业的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监理人员,企业应该从优厚薪酬、人力资源管理的持续关注、合同。首先,制定具有发展前景的个人职业规划,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全程负责落实,杜绝一纸空文。其次,人力资源部门对这些监理人员应该进行定期访谈,了解他们的想法以及诉求,给予他们持续性的关注。另外,企业在职责、考核等环节应该制定明确的约束制度,保证总监岗位监理人员的稳定性。

5.2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管理对策

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主要特点是:年轻、虽有一些专业技术知识但经验不足、积极性较高但流动性较大。这些监理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军,虽在监理过程中起着辅助作用,但对于监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首先,企业在招聘普通监理岗位监理人员的时候,要将工作环境以及待遇等明确告诉求职者,对于一些吃苦耐劳、有志于长期从事监理工作的求职者给予更多的机会。其次,企业可以为这些监理人员提供一些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一些经验丰富的监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带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进入角色,提高工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岗前培训环节上,执行从严把关原则;即严把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合适的培训考核办法,从严考核,保证进入试用环节的聘用人员质量满足岗位要求。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与协调

6.1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

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由于技术设计、计划、合同等已全面定义,控制的目标十分明确,所以人们十分强调这个阶段的控制工作,将它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独特的阶段。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由以下七个方面:①项目范围控制。保证按合同、设计文件规定的数量完成工程;②成本控制:保证按计划成本完成工程,防止成本超支和费用增加;③质量控制;保证按合同、设计文件规定的质量完成工程,使工程顺利通过验收,交付使用,实现使用功能;④进度控制。按预定进度计划实施工程,按期交付工程,防止工程拖延;⑤合同控制。按合同规定全面完成自己的义务、防止违约;同时,督促合同对应各方完成相应的合同义务;⑥风险控制。防止和减低风险的不利影响;⑦安全、健康和环境控制。保证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产品符合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6.2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

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关系,要使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就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协调。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其目的就是通过协商和沟通,取得一致,齐心协力,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工程项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协调工作:①人际关系的协调,包括项目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项目组织与关联单位的人际关系,主要解决人员之间在工作中的的联系和矛盾。②组织关系的协调,主要是解决项目组织内部的分工与配合问题。 ③供求关系的协调,包括工程项目实施中所需人力、资金、设备、材料、技术、信息的供应,主要解决供求平衡问题。④配合关系的协调,包括求得建设管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单位、监理单位、拆迁单位等在配合关系上的协助与配合,以达到同心协力的目的。⑤约束关系的协调,主要是了解和遵守国家及地方在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求得执法部门、审批部门的指导和许可。

7、结语

工程监理作为一个行业,为中国建设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虽然我国的建筑工程监理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必要的专业研究和理论指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信誉的建立,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建筑管理体制将会更加完善,管理水平也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建筑工程管理职业规划范文

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作为理工科院校一线的教师,如何更好地抓住发展的好机遇,立足改革,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是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通过对江苏地区理工科院校学生、老师及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理工科院校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变化,理工科院校生源批次由高考录取一元化变为包含自主招生、专升本等多元化模式,生源素质参次不齐,再加上没有了家长的“压”、“缚”,部分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没有太多的热情和动力,到相对轻松的大学校园后,他们对学习的要求是能过关就行,这个标准根本涉及不到创新。

2.2学校的创新机制有待完善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融入各种教学和社团活动中,学生对这个过程要感兴趣,能主动参与,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各种技能,熟才能生巧,才有可能创新,要求教学的全过程能够在知识体系,空间和时间上延续,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能做到这些,教学、社团活动的设计目标和形式很重要,配套的制度和考核环节也得跟上,但是,现实中,这些根本没有做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3与企业需求的创新培养力度亟待加强

目前,各理工科院校,已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也从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多数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工作所需技能欠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敬业精神,这反映了学校在改革创新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不全面,不深入,途径不畅,现代社会,学生的兴趣点多样,如何让学生乐于参加,是目前理工科院校要研究的问题,也是目前学生创新能力不够的主要原因。

3.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计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培养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精神,能主动发现问题,利用已有工具和条件,提出解决方法与途径;主动获取有用信息,勇于突破陈规,勇于对现有知识质疑,敢于独辟蹊径,不断发现和创新科学知识,增强沟通和表达能力。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师资、课程内容、学习平台构建、教学方法革新等多方面进行。

3.1教练型教师———师资转型

从事理工科院校教育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教学能力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然而,目前理工科院校的教师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可能也有实践锻炼,但实践可能不强;而从企业聘请的技术人员却是有实践少理论或教学水平欠缺。如何让两者很好地结合,真正培养出教练型教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兼备着手。

3.1.1校内教师,理-实兼备

理工科院校从事教学的教师多为研究生以上学历,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并不缺乏,但需要加强三方面内涵的提升。(1)科研内涵提升虽然理工科院校不只是研究型的大学,对教师的科研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应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特别是教研。通过教研,教师可以更主动地学习理工科院校教规教法,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更有利于更好地实践;通过教研,教师才能从理论知识型向实践创造型转变,教师的教书育人才更科学、更系统、更自觉;通过教研,教师才能更好地转变角色,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丰富,教师课堂主宰的角色应该转变为主导,指导和激励学生学习,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就要求教师工作的重心要从“教”转到促进学生的“学”上。(2)教学内涵提升新形势下,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能跟上时代步伐。理工科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要从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四方面着手。一是更新专业理论。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都应该有知识更新的长远规划,学校层面有制度保障和约束机制,其中,知识内容,主要应针对新出现的产品、材料、工艺、技术、设备、职业及岗位中对技术、技能的新要求,选取或补充相关学习内容。二是更新专业实践。理工科院校教师必须熟悉专业相关的职业及工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才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把工作岗位转换为工作任务,把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情境,才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规划。三是更新教学行为。我国高校教育理念更新较快,广大教师对教育理念普遍认同,但教学行为却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瓶颈。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是一个由外到内、由内至外的转变过程,理解是新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起点,内化是转化的基础,生成是转化的关键,外化是新理念的践行并渗透到教学实践中[1]。(3)实践内涵提升一是用好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内系列实验、实训室既是理工科院校学生技能训练的场所,也是理工科院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基地。新实训室的创建、使用、维护和提升都是很好的“企业工作过程”;课程实训、项目任务实施,新课程和新专业的开发是仿真任务,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做到尽善尽美,促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二是用好校企合作基地。校企合作基地,有真正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是理工科院校教师与学生锻炼的重要企业平台。教师深入企业,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培养综合能力。

3.1.2兼职教师,实-理兼备

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适合企业需求人才的客观要求。企业工程师一方面可以传授学生岗位技能,另一方面带动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鉴于企业工程师兼课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效的做法是:系部或教学团队在开学之初,对企业工程师兼课达到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有长远、明确的规划,并进行适当培训,来上课前和上课过程中,校内课程任课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要针对授课内容一对一的配接,授课时,课程任课教师作为助教,随堂辅导,涉及教学方法等上课技巧问题的,由课程任课教师解决。这样,两者互助互学,互学互长。

3.2能力本位-课程内容变革

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仍然是课程教学,要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3.2.1课程设置

构建创新能力提升的教育体系,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要遵循能力本位,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特定的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按照从事该职业岗位必备的能力来设置课程,贴近社会需求;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普及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多媒体专业,课程分三大类,培养基础能力类课程(课程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人文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类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培养素质拓展能力的课程。课程体系在企业有丰富研发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师共同研讨下制定,力求最优化、系统化,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融入其中。

3.2.2课程目标和内容

有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每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必须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设定,任课教师要了解专业方向和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以及它在对应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中的作用,课程目标和教学案例要紧密相关联的岗位,要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作为理工科工程管理专业,重视的是工程案例学习,将网络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索赔等内容串讲,并结合造价员、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讲解,让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工程师基本素质训练[2]。

3.3知识构建———学习平台创新

教师教的好,更要让学生学的好,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对知识有重构的过程。应利用现代媒体为理工科院校学生构建创新学习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如《工程管理》课程,创建课程网站,在网站上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工程施工及管理的实录视频),提供交流平台,组织教学过程,老师布置作业和学生提交作业等。根据学生提交作业和平时交流主题的量和质进行过程考核。引导学生多关注课程相关的实用网站。

3.4教学情境———教学方法革新

用多种手段还原企业工作情境,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巧。如《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可以到施工现场录制工程施工全过程,课程教学时,让学生到现场参观或观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作任务和过程,提出一些问题,如完成这一项任务,需用到哪些知识?注意什么?有哪些技巧?如何做得更好?怎么突破?如何创新等。教学过程中,多和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突出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