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第1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一、拓展阅读教学理念

在教育理念逐渐更新的背景下,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要紧跟教学变革的脚步,响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在卷面上的成绩,而是更多地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关键科目,通过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来构建语文学习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充实语文知识储备,努力成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人才。

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能够提升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学生的阅读应该逐渐从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充实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范围。通过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对语文课堂的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更有效率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能力的掌握。

二、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热情

热情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的最强驱动力,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在真正了解语文阅读之前往往是较低的,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领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常规阅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热情的引导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阅读,调动学生参与到拓展阅读的过程中来。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发掘学生的兴趣点,通过调动学生感兴趣的因素,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拓展阅读的训练。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低,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这类有趣的形式,教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给学生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书籍,例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科普知识》、《寓言故事》这类有启发性的书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知识性的书籍,在拓展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收获知识,以阅读热情为动力,去主动发掘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置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拿出来与同学分享,通过介绍与沟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加深学生对书籍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主题交流会,以特定的书目为媒介,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交流、总结的过程,将书本中的原理和想法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思考和交流中激发更多的阅读灵感。

2.选取合理的拓展阅读材料

拓展阅读要以文本为基础实现迁移,阅读材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拓展阅读的效果如何,在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掌握着很大的主动权,所以教师应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不仅要贴合教学风格以更好地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还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点,形成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同时拓展阅读教材的选择,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和串联,在不同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实现拓展阅读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出示挂图或放映小黑板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预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几篇类似写景课文,通过不同课文间的比较阅读,发现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鼓励学生主动接触同类型的更多的文章,感受文章优美的文字和优雅的境界,多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创设生动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烘托氛围和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中来,激发学生的拓展阅读热情,在拓展阅读中寻找情感共鸣,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第2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研究

在阅读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了解世界的必要通道。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放在了教学最主要的位置。阅读能够使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可以说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实用的手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小学生学好阅读,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阅读是语文的心脏,它要求学生眼耳手脑等共同劳动,调动各个感官学习。一方面,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识字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识字,增大语文的词汇量;另一方面,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多读书,多看文章,由此可以说,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优秀写作水平的必要前提。

2.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可以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难题

1.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他们弄明白了难题,我们才算完成任务。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只在乎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他们上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来授课,自己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由此一来,学生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阅读能力也无法提高;另外,老师没有注意和学生互动,使得小学生厌恶语文学习。

2.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了课后的问题和答案上面,没有从根本上教学生怎样正确地阅读。小学生还处于对一切知识都茫然的阶段,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阅读。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仅仅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然后回答课后问题,讲解完问题之后就结课了。根本没有带领学生去阅读,也没有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行为和习惯。

3.小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去找答案。把能不能找到正确答案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准。但是对阅读过程中的技巧,以及是不是分段,标每段序号这些小细节从来没有评价过,这就使得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的目的仅仅在于回答问题,做对题就够了,忽略了阅读的内涵,长此以往,学生不仅阅读能力越来越差,写作水平也在不断降低。

三、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1.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行为表现才真正影响着整节语文课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大纲,在课堂上要先学会听学生的意见,看看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先将学生的难题解决,再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2.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本当作一种辅助工具,教学的重点要稍微脱离课本。要懂得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答案是人为定的,不能根据固定的答案来禁锢住学生的开放思维。

3.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由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转变为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阅读习惯是否正确。阅读课上教师要问问学生有没有进行课文的分段,是不是在每段之前加了小标题,是不是画出了每一段的中心句等等。教师要对那些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加以表扬。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慢慢地提升上来了。

四、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案例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然后我会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先教学生怎么读,怎么解释。然后我会让学生默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进行段落分段,并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每一段的中心句。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讲文章创作的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破壁”以及“黑洞洞”的言外之意。在讲完背景之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一些,不能禁锢他们的思想。对于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还存在着弊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自身所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价值取向

小学是学生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发挥了巨大作用。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个性化阅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对学生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通过合理、创新的方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巨大价值。

一、个性化阅读的概念

个性化阅读从字面上看是阅读方式的非一般化。实际上,个性化阅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是语文课改的核心概念。个性化就是区别于一般化、大众化。所谓个性化阅读即在原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独特性、新颖性。个性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理念在于:它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差异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个性化,使得语文阅读脱离原先的轨道,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定,这就忽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当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来说,对其价值取向的研究十分重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经过深入研究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完全自由的开展思维与情感活动的时空。在帮助学生获得另类体验的同时,加深情感的熏陶,从中找到乐趣。

1.培养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感悟、积累以及实际运用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它的真谛,以及对情感、道理的深刻体会、感悟。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对语言正确的应用。每个孩子在阅读中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经验以及个性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语文课中应适当采用新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课文《两只小狮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回家预习阅读,第二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根据课文里面包括懒狮子、狮子妈妈、小树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分角色阅读,遇到不会的生字,教师适时教授,教师针对每一个角色的不同,让同学自己阐述观点,自由发言,通过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对不认识的汉字记忆更加深刻,积累懒洋洋、慢吞吞等叠词的使用。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的积累,词汇量的增加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效率的提高便于积累更多的字、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实现小学生在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上的提升

个性化阅读在对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念支配着人的行为,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行为的偏差。通过教师的在课堂中协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实质含义,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小学生辨别好与坏、真与假的能力。

在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上课时到讲台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阅读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阅读,学生从中学到了学习要认真,对人要真诚等。同时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每天讲一个自己课外阅读的小故事,例如《雷锋的故事》等,增加知识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感有重要意义。

3.发展学生灵活、深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升华,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思维,实现其教学价值;针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情况,通过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同时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认识、思考的能力,培养灵活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大海的歌》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主要通过对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的理解,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老师可以采用边放音乐边朗读的形式,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海的波涛壮阔,蔚蓝的海水,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阅读停止了,学生们还会沉浸在大海的浪涛声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所能想象中的大海,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个性化阅读能够带给学生新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人、事、物的独到见解,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最大价值。

结束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解读,明确了个性化阅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所在,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了正确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糜丽英.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张洁.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2012(10).

[3]牛卫红.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讨[J].毕节学院学报,2012(07).

第4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一、对具身认知理论的分析

具身认知就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就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着“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定语文阅读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身体”和“情境”因素实施教学,把三维目标一体化作为教学的思想基础,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和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

笔者进入某小学,通过听小学教师的讲课和访谈中发现,小学语阅读教学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1)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三位课程目标的设置,只是为了应付学习领导的检查,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来。(2)学生的主置没有得以体现。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采取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形式,学生则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3)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科书和参考书为主的,忽略了学生身体的感受,是典型的“离身”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加强具身教学的方法

根据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总结得出,教师要实施具身认识教学,首先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中学生的身体感受,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好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身体对物理环境的感受,实施情境化教学,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感知体验知识;最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的身心得到释放。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具身理论认识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可以解决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的“离身”问题,把“离身”教学转为“具身”教学,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第5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下面就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

1.导语设疑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B,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还可以丰富学校的阅读氛围。如:校园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总而言之,阅读是学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把大榕树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阅读教学必须将读背、说话、写作训练相结合起来

1.读背结合。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精彩的语言片断,要让学生把语言积累起来,一般采用“读背结合”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首先要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初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充分地读、自由地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字义。只要读得充分、流利、语言的感知就在其中了。接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选择段落,或者优美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划划、写写,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发现语言规律,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从这段话中,我读懂了什么,应用怎样的语气读等等,从多种途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采用自由读的方式入情地读,在读中自然流露情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2.读说结合。复述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能促进儿童将消极的语汇转化为积极的语汇,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要避免不必要的“情节分析”可以采用读说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都是四大名著中节选下来的,篇幅长,情节复杂,如果教师一味分析,学生不感兴趣,听课昏昏欲睡,这种情况下,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感知语言,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梳理课文表达顺序,组织自己的语言。复述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点拔。

3.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课文中,语言简朴、富有童趣,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让学生仿写是一种较好的写作方法。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因为威尼斯是一位水上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艇,作者围绕“小艇,按照小艇的外形,船夫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的顺序来写,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作者的写法,发现文章的构段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仿写作文,在我们生活的小城中,风采车是我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让学生模仿《威尼斯的小艇》的写作方法,写一写《小城的风采车》,这样,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写中促读,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6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前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现在有很多研究都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但是关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却比较少。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无论在语文教学的哪个阶段都不会改变,因此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有效性的提高研究势在必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定存在问题

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要求在阅读目标的设置中,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还要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1]。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学观念、教学习惯、教学动机以及其他教学因素等,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难以满足理论目标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2]:一是,教材目标缺乏明确性。教材的理解、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例如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要具有默读的能力,但是这一能力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目标有深刻的把握;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比较大。一般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大多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等,这些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并且目标太。

2.阅读教学内容引导上存在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引导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缺乏重点。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定与原有的教学重点存在比较大的偏差,具体来说是对阅读内容与范围要求过高,而并没有设置教学阅读重点,从而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深度的挖掘。很多教师现在的教学理念仍然比较传统,但是在新时期为了更好的配合当前教学改革环境,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认为只要使学生拓展下阅读内容即可,却容易出现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扎实的掌握知识[3];二是,缺少言语训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扎实的语文文字训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另外,新课程标准中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4]。但是从现阶段小学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仍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加偏重情感体会,却忽略了对语文文字教学方面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语言功底的提升和原有思维的培养,在情感体验的认知方面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学方法选择上存在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不符合语文学科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进行汉字、词语、句子等基础知识教学,缺乏对相关技能培养的有效指导,教学方法上也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阅读教材的选择只是单纯的依照相关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对优等生的培养,而对于差生则缺乏必要的了解、沟通以及关注,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不断扩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并且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5];三是,没有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学环境因素的限制,多媒体设备单一并且技术含量较低,即使有的学校随着教学水平的提高补充了多媒体设备,但是很多地方的教师由于自身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不足,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没有很好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可行性策略分析

1.对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能够指导整个教学活动的进展,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指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教师必须要明白,设定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之后学生要通过哪些表现来证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因此目标不仅要能够明确学生在教学中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能够做出具体可观察的表述。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语文基础字词音的学习以及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因此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例如,在1~2年级要求学生要学会默读,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默读技巧,5~6年级要锻炼和提高默读速度。小学语文教师要对现阶段默读教学的目标有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要做好教学内容引导。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有效性有直接的影?。从整体上来说,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不要一味的追求独创性。教学内容要以新课标为主,并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而展开阅读教学。

2.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心理特点比较特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通过竞赛来提高课堂活力。通过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定一定的时间先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字词进行自行默记和掌握,然后随机选派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听写比赛,对于默写成绩最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或鼓励。并且教师在教学中可适时、合理的运用多媒体,通过视频、音频等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重视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有机结合在一起,由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有效落实阅读教学。

第7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农村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意义 现状 对策

一、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封闭、课内走向开放、课外,让学生走向阅读实践而不只限于课堂,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然而,由于我国许多学校对阅读教学并不重视,且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效率非常低,且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课外阅读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心理,在孩子世界观、人生观铸造的起步阶段,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阅读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有个初步的认识,提高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合理的开发、运用学生的阅读资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之分析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再加上农村环境,导致家庭、学校没有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农村学生阅读知识面窄、阅读能力低下,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得不到重视、态度及价值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农村的阅读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地点永远是教室、教学器材一直是课本,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校课堂内外的阅读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村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没有意识到阅读文化学习;学生的表达能力、情感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长期被忽视,阅读教学方式单一,且没有尊重学生的感悟而只是用简单的语言将阅读内容表达出来,从而打击了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思想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为了学校的排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剥夺了学生享受阅读的权利。

三、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之研究

(一)阅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授学生阅读方法是基本,根据农村教学特点,教师必须对每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坚持科学的训练,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学以致用。以下几点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的方法:1)培养阅读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集中学生注意力,做到口、眼、心到,培养学生对阅读认真的态度,从而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2)培养动手习惯。对于在阅读中遇到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标记,并通过查阅工具书、向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阅读的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需注意学生“动口不动手”习惯的养成;3)读与思考并进。读书的目的在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读书时,应思考文章内容的进展及迷惑的地方。若动口不动脑就会失去阅读的意义,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多元模式教学的提倡

由于课文的内容及类型差别较大,因此我们应采取应需而异的教学模式。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童话、寓言,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须深入思考的课文,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三)良好语感的培养

1.推荐读物。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阅读能力,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如通过简介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还可通过讲故事,当讲到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吸引学生自己去阅读;还可让学生自己去介绍自己读过的有益书籍,交换阅读。

2.指导读书。书籍的选择、内容摘要的准备、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写作等都是学生获得良好语感必须学会的,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

3.搭建平台,展示才华。不定期举办故事比赛、朗读比赛、习作活动、办报活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斗志和热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改善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通过正确的指导,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才能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贤烤.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误区及思考[J].教学月刊,2005,(2):28-30.

第8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构建措施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交流的过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能够使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拓展阅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只是停留在“空洞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色彩单调,画面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特别是声音、图像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丰富了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兴致勃勃,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教师让学生把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构建

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模式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和独特感受与体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为学生与课本、教师与课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提供可能,具体体现在:

第一,为教师、学生、课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

第二,呈现内容,引导生本对话,建立对课文内容、层次及主体的表征系统。

第三,为学生提供任务情境和相关资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并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表达、交流和建构,进行生生互动。

第四,提供信息资源,加大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四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模式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入境、析境、建构表达和拓展训练,基本操作流程为:

1.引导: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主动对话的愿望。引导是学生进行初步的生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对包括超课本在内的多种课本素材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课本进行个性化解读,避免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主体迷失。然后,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其中,使学生通过与多种课本的初步对话建立所学知识与自身已有知识的联系。

2.解析:按照对话理论,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与层次的理解不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和灌输获得的,而是学生在生本对话的过程中独立建构而成的。信息技术创设的对话情境,调动了学生进行主动对话的积极性。解析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主动对话建构课文内容的过程。教师主动转变角色,不再对课堂绝对控制,将作用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对交流的引导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上,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的对话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析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讲授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在对话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建构表达: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了独特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交流的愿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对话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自己的认识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为进行多维阅读交流和协作互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交流愿望加以引导,及时给予鼓励、评价和反馈,并把交流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与反馈中,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建构。

4.拓展训练

随着阅读和对话的不断深入,需要教师从“纵向深入”和“横向延伸”两个方面来拓展话题,实行开放式的对话教学。从“纵向深入”这个方面来拓展话题,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情。而从“横向延伸”这个方面来拓展话题,目的则是通过把话题延伸到课外,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2.(4)

第9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范文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是相对于新诗而言的。诗和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类型。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第一,它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第二,它是有韵的文体。第三,它是最含蓄凝练的。

2.整合

整合,就是对资源的获取、组合和利用。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渗透,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的活动或过程,从而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主要是利用小学语文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古典诗词的魅力、作用,将资源优势互相渗透、融合,协调一致,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人文涵养提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二、课题简介

1.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系列化的方案。

(2)分别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具体研究:①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施途径。 ②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一般模式(课程结构)。③ 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活动开展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古典诗词阅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出适合实际情况的一些新思路,便于大面积推广,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的开展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提供示范。

(2)提高小学语文诗词学习活动的质量,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职业技能都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在实施课题之前,课题组教师对学校全体学生古诗诵读基础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古诗及相关知识知之甚少,低年级学生限于背诵类似于《 鹅 》《 静夜思 》这样传诵极广的诗篇;高年级学生最多能背诵十来首,但对诗题、作者、所在朝代的认识就没有那么清晰与准确;大多数学生对诗题记忆模糊,对于诗人及所处朝代的认识一片空白。

(2)召开实验班级家长会,营造研究氛围。课题组教师在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后,又召开各实验班级学生动员会,精心准备一些资料供学生阅读和观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草拟本课题的研究设计报告,组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定稿,为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调查学情的基础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小组的研究方案。方案确定后,制订课题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课题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层面上横向展开。

(1)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活动开展。① 区别对待,分层次要求。首先,我们对《 语文课程标准 》规定的80篇诗目分年级要求,努力形成“人人诵读、遍地诗声”的良好风气。其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每日一诗”活动,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形式,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② 创设氛围。各班都要开设自己的“古诗文诵读”专栏,每周抄上一首新的诗词,让学生读、悟、吟、背;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时间和中午预备铃前5分钟,开展集体诵读活动,巩固诵读成果;板报、橱窗经常刊登古诗词;“红领巾广播”开辟诗词欣赏栏目,广播播放诗词曲赋或诗词音乐,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学校每学期还开设“古诗词诵读日”,在这一天对各班级的诗词诵读活动进行总结表彰,激励先进。

(2)开展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诵读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诵读形式、方法、技巧、激励手段等方面勤于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并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另外,学校和一些班级也采用夺红旗、争红花、奖贴纸、评明星、光荣榜等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走近古代诗词文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是讲述古代诗人的趣闻逸事,这些故事往往融文化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易于从故事本身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靠直觉捕捉古代文化气息。二是撷取古诗中的名言名句,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让学生了解古代的风俗。三是从诗词本身出发,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古诗有咏物、抒情、吊古、伤怀等思想内容,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知道,古诗词是我们生活的另一面镜子。

第二阶段:纵向深化,开展专题研究。

为了把研究细化和深入,研究的后半段,我们把课题定位为一项具体的研究,一个具体的课程,最后选定为“农历诗词课程”。

(1)为什么一定要选和农历有关的诗词?我们生活在空间与时间之中,但很少有人对空间与时间进行反省。从存在主义意义上讲,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空间)中的,生命是一个偶然,每个人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因为一切所谓的家园都是不稳定的。但是,人类必须努力地为自己寻找家园。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就是我们最后的家园,是谁也掠夺不走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守住我们最后的家园。

首先我们追问自己:作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生命有关吗?古典诗词能唤醒我们的灵魂吗?有人说过,我们的先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华民族何以伟大?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才能和千年前的诗人们一同呼吸?才能拥有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们决定带着学生以农历时间为线索,从秋分开始,跨越四季春夏秋冬,直到下一个秋分结束。在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根据四季变化学习诗歌,同时结合国画、民间故事、汉字、书法、考古、对联、民俗感受着诗词的温暖和气息,触摸着诗词背后一颗颗伟大的灵魂。

(2)课程内容及操作。这一课程是一年漫长的穿越,在这一年中,我们将带着学生穿越二十四个节气,穿越四季。学习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① 节气诗系列。在农历二十四节气当天,以节气特征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节气,走进诗歌。

② 农历节日诗系列。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各地都有浓郁的地方风俗来庆祝节日,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这些节日诵诗也是农历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③ 季节组诗系列。每一个季节都有许多诗人的咏物之作,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典型的物候,为每一个季节安排一个季节诗之旅,为每一个节气选择其中一种花来进行吟诵。

④ 走进名人系列。诗歌总是与诗人紧密关联的,在一首首经典的诗词背后,究竟站着一位位怎样的诗人?而这些诗人的性格也如同四季一样各不相同。因此,在每个季节中,选择一位与之气质相同的诗人,走进他的诗词,走进他的灵魂。比如春天——走近陶渊明,“但使愿无违”;夏天——走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秋天——走近杜甫,“竹石如山不敢安”;冬天——走近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 实践活动系列。农历节气中有很多传统习俗,让学生跟随节日诵诗,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在亲身体会中感受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农历课程,如春风竖蛋,清明踏青,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重阳赏菊。

四、课题实施效果

通过一个实验周期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

1.学生层面

(1)培养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在第一阶段的“调查、整理、分析”阶段,我们从调查问卷中了解到:①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98%的学生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80%的学生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② 95%的学生对诗词虽有兴趣,但认识肤浅,兴趣基本由冲动的情绪支配。学习中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意性。但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越发浓厚。尤其在第二阶段的“激趣、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引导下,学习到了“欲罢不能”的境地,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2)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和阅读、鉴赏能力。在大规模的“阅读、赏析”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对大量的优秀诗作进行解剖、赏析。通过赏析、品悟,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诗歌的特点(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饱含丰富的想象和热烈的情感等),并通过对诗歌和小说、童话、故事等的比较,对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评析、感悟与学习。同时,我们还把研究与课堂教学接轨,并利用综合活动时间,大量阅读、品悟、积累诗歌语言。从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3)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协调发展。我们发现,学生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得到了协调发展。其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真情,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心智得以开启,心灵得以陶冶。

2.教师层面

(1)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帮助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能真正被教师内化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结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在这个模式中,首先,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有教师的参与过程,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能有效弥补目前大规模教师培训中的种种不足。其次,教师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2)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显著增强。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同年级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同时,在讨论会上引导教师积极反思。教师对研究中的问题、难题的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过程。

3.教学层面

(1)课题活动开展模式的构建。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小学古典诗词阅读学习的课题活动开展模式。

(2)探索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专题,主要构建了“农历诗词”课程。

五、课题的思考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古典诗词资源丰富,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以立足校本进行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的研究,总结了专题活动形式,为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阅读提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可行性。下一步的研究,我们要思考如何构建评价机制,以保证目标的“达成”,真正落实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