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

第1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整合;教学内容;横向拓展

当学生学到与天体宇宙等相关的内容时,将课文内容与科学学科相结合,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宇宙知识,了解到科学家们更多的科技成果,感受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改变,以及科技先进发展的产物对人类生活的帮助。如学习《太阳》一课,从远古神话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讲起,再通过本单元两篇课文的学习,用现代科学知识解密中国古人对宇宙天体的神话认识,感受科技飞速发展和将神秘现象一点点揭开的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知兴趣。在掌握了课文内容后,给学生们讲解太阳、月球、地球都是浩瀚宇宙中万千星体中的一颗,讲解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规律和原因,从而引申到科学学科的《天气》一课中风、雨、云形成的原因,讲授气象台预报天气,在太空放置了许多颗气象卫星等现代科技。把离我们似乎很远的天体,瞬间拉到生活中无时不在的位置,让学生讲讲自己收集了解的宇宙气象问题,以及生活中观测的大自然现象。学生在将神秘的天体知识与生活实际体验相联系的同时,也在交流中练习了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分工配合的能力,在相互交流中也丰富了自己的视野,学习到了别人身上的长处。又如,口语交际“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家乡环境大调查,了解家乡环境的变化。结合科学学科内容设计课外实践n――校园生物大搜索,学生来到校园观察哪些植物是盆栽,哪些是土栽,哪些是果树,哪些是观叶的树木?给果树分类,分析一下学校绿化特点,画出校园绿化图。再观察地面上的花草,大致分类,将不知道名字的花草树木做详细标记,在微机课上查阅资料解决。再结合课文,看到有些地方环境破坏很严重,思考给动植物、人类带来了哪些灾害?学生联想到身边的气候、环境变坏的一些事例,从中得到呼吁,树立了更强的环保意识。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课堂。备课中将学习内容合理整合,才能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收获,乐于学习。比如,学习《赵州桥》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文化,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给学生播放歌曲《北京的桥》,听听歌曲中唱了哪些桥?在建造上有什么特点?你能想象得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上的伟大构想吗?你想到这些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了吗?再讲讲“卢沟桥”的奇特建造,那些形态各异的狮子,以及“卢沟桥事件”,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被欺凌的耻辱,知道万恶的日本侵略者对我们祖国和人民带来的不可弥补的伤害,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讲解赵州桥上神奇的车辙印和驴蹄印的神话故事,这些仙踪仙迹更给赵州桥带来一丝神秘和伟大。让学生谈谈自己还知道哪些中国有名的建筑?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讲讲自己旅游的见识。学生有的说攀登过万里长城,它蜿蜒曲折、雄伟壮观,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岗,屹立在祖国的东方;有的说看过兵马俑;有的说去过家乡的罗通山城,登上t望台,柳、梅、辉三县尽收眼底;有的说看到过现代建筑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的鸟巢……在谈论中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到祖国的富饶、伟大,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再让学生拿出笔在画纸上画桥。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见识和眼界也都得到了拓宽。

合理整合课堂,对学生教育效果更大。同时,将知识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本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多思考,多研究教材内容,同时也应多翻阅其他学科教材,做好横向联系的搭建。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本学科的知识,还应学习其他学科,从中获得灵感,才能拓宽教学面,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2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传授知识;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全民受教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埃德蒙・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格,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快速成长的特殊年龄段。他们面对着生理、心理双重的发育和发展,又伴随着社会阅历扩展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尤其当竞争与升学的压力同时存在时,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升学、就业众多方面,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都接踵而来。比如,当老师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心思越来越难捉摸时,当学生面对困惑举棋不定、内心挣扎时,我们应该怎样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实践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就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各种关系,正确面对挫折和矛盾,为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有效手段。

下面就对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采用多元化方式,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学生真应该学习些心理知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比如,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规律,掌握技巧可以更牢固、更快捷地记住公式、记住要点;学习性格的知识,通过提高对自身完善的了解,矫正每个人性格中的弊端,锻炼和完善人格。高中生是具备一定阅历、理解、分析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谈话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感悟;可以运用开展心理活动课、班团活动、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等途径提供心理知识的宣传。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帮助学生调查认知,学会自我保健。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运用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性,带动、熏陶、感化学生

青春期的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最容易被感染和带动的。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和利用高中生在这一时期的特质,通过在校园、年级、班级,建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情境布置,巧妙地宣传伟人、名人、偶像的优良品质和模范行为。利用寓情、寓景、寓教、寓理的方式,借助伟人、名人、偶像等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激发起学生的敬仰之情、效仿之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示范和鼓励,为整个校园增添人文色彩,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最有利、最积极的氛围和环境!

三、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让学生真正读懂健康,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带回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而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评定,是从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来说的。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1)正确的人生态度;(2)满意的心境;(3)和谐的人际关系;(4)良好的个性;(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有了这个标准,学生就有了规范,在面对困境和波折的时候,就会知道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思维,不至于离谱得太远。

四、教育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努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和机制,全民受教,生命不止,受教不息

第3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智慧;爱心;教育学生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必须用智慧和爱心经营班级。多年以来,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班主任。

一、善于运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班主任“身体力行”对学生行为影响的重要性。我的人生信条是“认认真真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虽不是一位品德极为高尚的施政者,但起码要做一位优秀的传道者。

本学期为了使我所带的二(1)班的学生在思想与学习上都能有一些长进,我先从德育入手,强化德育教育,实实在在把德育摆在第一位。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因此,要求学生勤奋守时,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从不迟到一分钟,从不拖堂一节课;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先做到在校园碰到学生,主动微笑向他问好;要求学生团结互助,做到学生有困难,我决不袖手旁观,而要热情帮助……正是在平日的工作中,力求用我的做人标准与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我的班级,去熏陶我的学生,我所带的班级才一天天进步起来。

二、巧妙运用言语、目光激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此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道德的典范……”

在我们班上有一名学生叫赵锦,长得高高大大,很是调皮,在课上总是停不下来,爱做小动作,并且还去打扰他的同桌。在开学一个星期后,我把他叫来了。他一进来就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我对他说:“坐下来,我们俩好好谈谈。”他很吃惊地坐下来。“老师想请你说说自己的优点。”“优点?我没有优点!”“怎么会呢?我觉得你有好多的优点:你能够主动帮老师的忙,搞卫生时,你能主动拿拖把去拖地……”我把他身上的闪光点都一一讲出来,听着听着他终于知道,原来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感觉到老师有点喜欢他。所以在谈到他的缺点时,他能认真听取,并下决定从此改正错误。在与赵锦的互动中,平常的谈话、聊聊他爸爸妈妈的工作等,这些春风化雨般的言语,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

孩子在教师的赏识激励下,就会有相应的积极表现,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无论是赵锦,还是和赵锦一样的孩子,都需要教师关注的目光。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都需要教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教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教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批评,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就是他们所需要的,就是他们所渴求的,就能让他们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三、努力调动积极因素经营班级

由于班中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要使全班几十名学生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时事事都能保持步调一致,就必须有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队伍一旦建立起来了,班级领头羊的地位也就有了确定,相应的,班级的班风、学风也会随之改变,越变越好。

“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教育名言。当班干部队伍建立起来后,我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他们知道各自的职责,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指导、纠正后,我就开始试着让班干部接手了,班级中的纪律、早读的领读等,班干部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渐渐地,我觉得班主任工作做起来毫不吃力,十分轻松。

在本学期,我们二(1)班也来了次班委改革,在班长职位后面,又增添了一名“值日小班长”的岗位,由学生自己来报名竞选,协助班长管好班级中的卫生、早读以及纪律等工作,小班长值日一天,负责班中一天的大小事。一周选出最佳值日小班长。这样的举动,大大地调动了班中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越干越有劲的氛围,都能把做到值日小班长作为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即使是短短一天也干得格外起劲。

在实施值日小班长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总结了班级班风的创建:只要在实施前精心导航,善于用人,接着千方百计去建设一个团结奋进的好集体,这样对于班级的管理,就能事半功倍,水到

渠成。

第4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和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有机系统工程,要建设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和控制平台——科研强教。因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学校的核心教育资源,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而追求每个学生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境界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标准。现就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教育的关系谈谈体会。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关系。这种关系能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相互作用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主要表现:

1、教师所教内容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

也就是说教师能够带着学生走向教案,也能带着教案走向学生,更能让教案跟着学生走!实践证明,与学生关系和谐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反之,所传授的知识、道理容易被学生所忽视或使学生表现出排斥等心理障碍。

2.教师有一种人格的感召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的指示和劝导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自觉地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老师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3.有利于师生交往,产生共振效应

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即使是相同的言行也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同样是对学生的表扬或赞许,出自关系和谐的教师之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鼓舞,而出自感情不深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之口,可能会使某些学生反而觉得是一种不幸,因而不再重新出现那种良好行为;关系和谐的教师即使是对学生轻微的谴责,远比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作的严厉处罚更有“震动”和教育力量。

4.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教学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情景,学生就会产生理解、信任、轻松、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融洽的教学气氛;反之,学生会产生不满、烦闷、厌恶、紧张、恐惧等消极态度和体验,而教书育人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否则,极难达到育人的目标。

5.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否则,就阻碍了这种迁移。

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此重要,怎样构建这种关系呢?用爱!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中国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师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纽带,这种爱是一种唤醒,激励,指引,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的、高级的情感。 转贴于

1.用“师爱”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德国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成长的个体,是一批批尚未成熟的学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作为教师是天然的唤醒者,要唤醒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人教新目标)Go for it! 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在设计新句型“How much is it?”的导入教学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大叠人民币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趁势告诉学生:Wow!So much money!接着,我指着一张一元的人民币问学生:How much is it? 学生很自然地回答:It is one yuan. 图片下面我就展出“How much is it? It is ...yuan.”这个句型,引导学习在理解中朗读这个句型。接着,我依次展现2元,5元,10元,100元的人民币,我一边展示图片,一边让学生用句型“How much is it? It is...yuan.”来讨论这些图片。正是由于我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民币激发了学生学习 兴趣和课堂的参与热情,并利用人民币的不同面额来引出教学句型“How much is it? It is...”这种情景化、情趣化、生活化的教学途径,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2.用师爱激励学生成长

每个人生命都是独特的,学生由于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他们之间千差万别,自负,自卑,自私,自控能力差。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对学生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励他们成长。善于站在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生活积累的高度去思考他们的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感受,快乐他们的快乐,体验他们的体验,这样才能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灵性,启迪学生的智慧。

3.用“师爱”指引学生的行为

意大利作家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学生可能在学习上各有所长,但在做人方面都有所欠缺。批评学生的过失也是师爱的一种体现,但批评学生要掌握分寸,把握三个原则:一要对事不对人;二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三要批评学生错误的同时在心里想着他的对的地方。当学生出现缺点、错误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暗示或进行个别交流,不在公开场合加以训斥或给学生判“死刑”,以宽容之心给他改正的机会。而当学生优秀的时候翘起大拇指公开表扬,树立他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

第5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摘 要 大学生德育工作历经时代的变迁,从形式和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德育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网络游戏贡献度入手,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育人贡献度。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贡献度

贡献度最早来自于网络游戏,是网络游戏参与者在游戏过程中的活跃程度。这是提升网络游戏普及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指标,甚至说是网游生存生命性的指标也不为过。他山之石,笔者借鉴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贡献度理解为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与精神境界构建与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既育人精神与智慧的有效统一。我是一名学生辅导员,谈谈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做好育人工作的贡献度。

一、首先,思政工作者在认识所处的时代、所进行的事业的基础上,要以一种大爱的精神和大师般的精神世界的构筑技巧与艺术

自大学诞生以来,它的功能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化。高等教育经过历史的洗礼,也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高端与平民,大学的教学与社会服务功能正在我们的大学校园内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在3G,互联网,微博这些词不断冲击大学校园的今天,在高楼大厦林立的校园内,特立独行的90后井然成为大学校园内别样的风景。高校辅导员也从学生保姆向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与构筑者的角色转变。尽管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辅导员的角色也在变,但确定学校育人的终极目标始终未变――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一个热爱祖国,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的社会建设者。应该是我们大学德育工作者的新时期的终极目标。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和贫困生多子女的两大特殊群体在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两级分化的挑战。一边是特立独行、个性张扬的独生子女,一边是行事谨慎、小心翼翼,有着自卑与自尊矛盾复合体的贫困学生,如何将这些学生引上人生的正确轨道,如何激励他们将个人的聪明才智贡献与持续服务于这个社会。这些都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以一种大爱至真的精神来引导,用大师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来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其次要树立发展、动态、大局的视野与思维,坚持“教学中心,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对象发展的动态规律,提高育人质量

时代在变化,学校在发展,学生在发展,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一个发展,动态的观念统领我们的实际工作。大学不是一个专业的大学,也不是一个部门的大学,它是一部运转精密的机器,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局化的思维来引领我们的工作、在这种思想下,我们立足本职,同时坚持“教学中心,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与研究我们教育,管理服务的群体――我们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反映着时代的印迹。他们的个人主义色彩浓烈,合作意识淡薄,个性张扬而又不拘小节,富有理想但有缺乏脚踏实地的态度。但他们也是可爱的:聪明,富有个性,勇于表达。同时,他们对学校,对教师存在较高的期望值,不仅仅他们授人以鱼,还希望他们授之以渔,也不满足仅仅填鸭式教学的老师,更喜欢善于启发学生思维火花的智者。不断提升的学生群体和不管变化的社会环境,这些都要求我们努力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提升思政工作的内涵,言传身教,以科学的手段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第6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引导名著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性

一、 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约占30%,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约占70%。语文学科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如今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最近,我们对初一级49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学生比较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消遣性的书刊的阅读而非中外名著。有53.9%的学生选择周六日看消遣式的书刊,有17.5%的学生在吃饭前后、睡前看消遣式的书刊,有6.1%的学生在自修看消遣式的书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引导。

二、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因此,课堂上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采取有关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吸收营养。下面,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结合鲁迅的写作背景去阅读;阅读《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篇目,就要知道鲁迅的生平经历。

(二)了解内容概要

我们对教材规定的课外书目采用阅读考级法来评价:在班内设立读书俱乐部,每个学生都是俱乐部的会员。会长由语文老师任命,负责考查同学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同学们看完某一本名著,就必须到会长处考级,概述名著内容概要。会长根据作品主题提出5至10条问题,会员能回答正确的就可以顺利通过名著考级,获得加分奖励。

考级以后,将优秀的读书活动成果展示在班级里或在校园网站的书香校园网页里。把奖励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奖励每一个学生,使课外阅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要搭建学生交流的平台,确保学生有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当的时候安排时间开展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精彩片段朗诵会、书评展示、编辑手抄报、组织文学社团活动等多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这有利于激发全体同学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和效果。

(三)阅读专题指导

正如叶圣陶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精读中明规律,在略读中练本领,得法于精读,得力于略读。”教师可安排时间着重对略读、浏览、速读和扫读进行训练指导,以提高阅读的效率。鼓励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自主读书,动笔勾画、批注,写读书笔记,交流感受,培养了自主读书的能力。进行阅读专题指导,七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八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九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细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做好简要评点。

(四)结合课内阅读有意延伸拓展。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首先,应在课内训练精读、细读和跳读等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文的思想意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上。例如,在《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课上,本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中学习对修辞句的批注、人物描写句作批注的方法。然后精读《五猖会》,让学生学以致用,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的情感等某一方面,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完成阅读题。课后,学生阅读《父亲的病》,巩固对人物描写的句子作批注的方法。

(五)积累名言警句。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笔记摘要交流法就是在充分自主的阅读基础上,认真作读书笔记或摘录内容提要,或摘抄优美语句,或摘抄原文题目及文章出处,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互相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最佳段落或文章。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指导学生对精彩处圈点勾画写批注;写摘录笔记,做好积累工作;写读书心得。这是使学生读就要有感悟,有收获的好办法,能启发学生读书认真思考,用心感悟。

(六)制定计划定期检查。

第7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着力点

如今大家都有一个感觉,我们的大学生跟中小学生一样,素质明显降低了。中小学是片面的“应试教育”闹的,那大学呢?问题出在狭隘的“专业教育”上吗?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积极响应。大学素质教育偏重的是文化素质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已经搞了十年的时间了,也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效果。那么,在这个时候,大学的素质教育该怎么走,除了文化素质教育之外,大学的素质教育还应怎样进行呢?我认为,大学素质教育应该找准着力点,在着力点上用力,以打开新的局面。现在,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

一、对素质的理解

我们经常将素质挂在嘴边,但真正清楚素质究竟是何意的人又有多少呢?素质到底该做何解释呢?《辞海》对“素质”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心理学大辞典》中对“素质”的解释是:“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照这样的解释,素质就是天生的,而我们的教育却是后天之于先天的,主要是后天的结果。那么“素质教育”是否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呢?很显然,现在人们谈素质更倾向于后天的某些东西。那么,我们对素质的理解是否不能局限于此,而应有所拓展呢?

在教育学上,素质是这样解释的:“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这种解释更强调了素质的后天可塑性。而生活中素质有一种日常概念,“我们所说的素质即素养和品质。”[1]即不只是先天获得的,不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主要是后天的,平素养成的,是在已有的基础和前提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2]还有一个词,我们在理解“素质”时不能不提,那就是“内化”。人们通过一个人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其素质的高低,但素质对这个人来说却是其内在之物。因此,一个人的素质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内化”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在理解素质这个词时,应着重于“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的”、“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和“内化”这几个关键字眼。在此理解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认为教育对素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那么,我们所说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很难量化又至关重要的这个“素质”究竟有些怎样的内涵呢?这种“品质”和“素养”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

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加涅对素质的划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他将人的素质分为先天素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先天的素质是不能改变的,如工作记忆容量;习得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先天与后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易通过学习改变,包括智力和人格特质。”[3]这里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习得的素质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上,这是我们的教育将有所作为的地方。那么“素质教育”的“素质”到底是习得的素质还是发展中的素质,抑或两者之和?按加涅的看法,习得的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他所列的言语信息、智慧技能等就是教育的结果。这样的话,教育就是让学生习得这些素质的,也无须另辟“素质教育”之说。那么,我们就将落脚点放在了发展中形成的素质上,在他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是先天与后天长期作用的结果,并且他认为这种素质不易通过学习改变。如果我们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提出的,教育这种后天的影响要与先天长期的相互作用,对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影响。那我们从中小学开始贯穿至大学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小学提“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那么,将素质与大学放在一起会给我们什么不一样的启示呢?

二、素质与大学

大学能做什么,大学必须做什么也就是大学的理念(大学的使命)是自大学出现以来一直被讨论的经典话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都会有新的诠释。先生曾明确指出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传授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现在这好像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了。那么,到底传授与研究怎样的高深学问,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与研究也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所以有“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争,“是应该进行普通教育,即范围较培根式学问窄一些的教育,把专业化教育留待研究生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进行,还是普通教育与专业(特别是职业性)教育在大学本科同时进行呢?”[4]对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会矫枉过正,如专业教育盛行时,人们就会将垂青的目光投向普通教育。以为只有实行普通教育就能解决专业教育带来的弊病。普通教育被认为是广博的、自由的教育,专业教育则被认为是片面的、狭隘的教育。广而不专则容易流于表面,专而不广则难于贯通。那么要达到我们的理想状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携手前进。讨论这些对我们大学进行“素质教育”有何启示呢?我国“素质教育”教育口号的提出也是在大学专业化教育倾向盛行的背景下提出的。人们普遍感觉到在这种教育下,我们的大学生变得知识面狭窄了,除了专业之外什么都不懂了。紧接着就是大学生的素质降低了。所以,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大学也须进行并且不能放松地进行素质教育了。

所以,旨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素质教育”在大学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好像是为了对症下药,大学生知识面窄嘛,人文修养低嘛,那么就提高其人文素质。大学里开始普遍开设人文课程,以选修的形式规定学生必须修完一定的学分。在学校中,课程总是我们贯穿教育理念的一个载体。而在大众化今天的大学,我们除了利用课程来控制、影响学生外,其他的好像也无能为力了。多给学生一点知识是好事,特别是多给学生一点传统的优秀的人文知识,但要与学生的先天相互作用内化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素质”靠大学这一点点的人文课程恐怕还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普通教育想要传达的是使人学会怎样“做人”的理念,专业教育则想要教会我们怎样“做事”,那么,“素质教育”呢?等同于“普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和?难道我们仅局限于将素质教育定义为“提高素质的教育”吗?在大学我们又将其局限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吗?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什么就是高素质的标志,素质提高有无止境呢?这些都是未知数。不管怎么说,我们的大学总是迈出了第一步,在承认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其他领域也应有所涉猎的基础上已经行动了。将素质与大学放在一起讨论,就好比将人的漂亮与否和衣服放在一起讨论一样。好像有那么点关系,但又不是决定的关系,但又确实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大学对素质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素质,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三、素质教育,大学应找准着力点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他的豪言壮语其实只是揭示了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是的,要跷起地球都可以,只要找准了支点。这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是很有启发的,大学应先找准着力点,这样我们才能将力用得恰到好处,也才能事半功倍。下面我谈谈我认为的大学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在这几个着力点上使劲,也许能起到阿基米德支点的作用。

1、着力点之一: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

我们的“素质教育”在大学处于一个模糊且尴尬的地位,大学除多加了一些“文化素质选修课”外,没找到别的踪影。在“南京大学——东京大学素质教育”论坛上,东京大学相对于南京大学的“素质教育”提的是“教养教育”,东京大学“教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民精英”。他们对“市民精英”有他们的解释。对我们来说,却有另外的启示。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吗?大学生本来的素质在怎样的水平,经过大学教育后应提高到怎样的水平,这些我们的大学素质教育并未给出过答案。我们的希望是素质越高越好,所以没有一个界限。“素质教育”可以脱离专业教育而单独行走吗?我觉得不可以,我想这也不是提“素质教育”者的初衷。如果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话,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能将教育变成贯穿此种理念的活动了。比如说,我们的专业教育活动,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稳定的专业素养、专业操守、职业道德。这样我们就能认为学生在四年(时间较长)的过程中受到影响通过“内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专业素质”。那么,在这里,我们能否认为我们的“素质教育”达到目标了呢?没有目标,我们就不能检验我们到底走到了哪里,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所以,要在大学贯彻实行“素质教育”,当务之急还是应确立其目标。

2、着力点之二:让教师真正参与进来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那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谓有大师之谓也。”对大学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我们的大师在大学中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呢?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生师比越来越大,教师无法与学生亲密接触了。教师评价体制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于科研,没有时间与学生亲密接触了。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的大师们“躲进小楼成一统”了。这样的大学能将素质教育进行下去吗?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也起主导作用。任何一项教育活动,没有教师的参与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的。大学更应该是学生与教师互动最积极的场所,大学生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渴望知识与真理,但他们既懵懂又莽撞,他们需要有智慧的、有人格魅力的大师指引。而我们大学的教师也需要与这帮热情的年轻人接触,汲取他们的新鲜思想。离开了师生的互动,大学就失去了那股灵动的魅力。大学通过显性、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教师也是通过显性、隐性的方式对学生给与影响。对学生影响更多更深的恐怕还是隐性的方式,这也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密切接触才能实现。所以,解放教师,让他们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教师真正参与“素质教育”的一切,这才是大学素质教育该努力的。

3、着力点之三:塑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从学生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以集成在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物形态等的总和。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四年的地方,可以想象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来说影响将会多大。这也是我为什么将其归纳为大学素质教育一个着力点的原因。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品格,陶冶学生心灵的重要一环。“素质教育”的效果如何,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窥见一斑。因此,构建、塑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是我们素质教育必须加以重视的一件大事。校园文化活动多是由学生组织开展的,所以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我们必须要引导其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些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文艺美术等活动都是不错的形式。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着力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以上是我对大学素质教育的一点看法与建议,“素质教育”会继续前行,但它仍需我们的关注与讨论,希望它在我们的推动下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2]张楚廷.素质:人的内在之物.见:周远清,阎志坚编.论文化素质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关 键 词]  合作探究  创新意识  主体  自学  培养  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生物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科学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统一的硬性规定走向指导课程实施开放的灵活的管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下就谈谈本人自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合作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

一、发挥主体作用,培养探究精神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与发现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抑制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控制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觉为主的学习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探究、归纳、总结,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则着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导处导。在课堂上要把握好自己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问题。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挑战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在激活思维的“深”度上下功夫,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广”度上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问题线索出发探索新知的探究型学习。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生物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比知识更宝贵,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在学生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就要敢于大胆地“放”,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真正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如《尿的形成》一课的教学,其重点在尿的形成过程,就应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引导学生比较原尿与血浆成分的区别,然后用迁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尿和原尿成分的区别,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样给学生留下余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诱发,有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积累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达到激活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再只是“授之以鱼”。

三、引导合作,集智取长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全民共赢的状态。为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增强合作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式学习既是“课改”新教学理念,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除了个人要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鉴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针对农村中学大班学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教师应深入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交流、学习。在活动中,从课题的选择、准备、展开到成果总结和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周详计划。如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经过小组四人共同讨论将大课题分成两个小课题:“校园现有植物调查”和“校园绿化现状调查”,再将两部分调查结果归纳汇总为“校园绿化方案策划”。第一组的同学主要负责校园植物调查、拍摄及图片处理,第二组的同学主要负责校园绿化管理和师生意见调查,后阶段的总结则由全员共同完成。两个小组分工明确但又不完全孤立,而是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如第二小组的调查问卷就是在全组成员共同讨论下得出。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

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进行“互动的交流”,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各种类型同学相处,如何发表和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并遵守小组统一意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性、纪律性。有了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经验,与各种不同特质的同学相处的经验,为他们如何与社会上各种类型的人共事和交往奠定了基础,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四、尊重信任,调动创新勇气

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在情感上理解每个学生;学习中鼓励每个学生。通过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语言送给每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宽松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敢于思维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其创新人格。它要求人勇于开拓、奋发向上、实事求是,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在活动中善于思考,出新点子,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在师生关系上要求民主平等。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思考、不循常规,培养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思维独创性。如在调查植物种类时,由于校园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变,许多原来有记载的植物种类已经不复存在,或形态发生一定的变异,甚至由于观赏植物的引入,出现了很多连老师都不认识的植物,学生意识到教科书上已不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知识的获取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从多种渠道着手:查阅图书资料、检索植物检索表、到花圃请教花农等;在进行图片处理是用PhotoShop软件工具处理得到的文件很大,运行非常慢,于是学生又尝试用其他软件,最后选用方便简洁的网页形式呈现,等等。

这时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和思考问题,开阔思路,从而培养思维广阔性。逐步学习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并能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活动中,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升华。

五、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方案,除教师第一次带领他们对校园植物粗略辨认外,其他活动均由学生全力承担,从植物种类调查、数码相机等器材的借用、图片的整理、资料的查阅、问卷的设计、数据的整理、访问目标的确定与联系、访问的实施等等都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认真地观察每一棵植物,亲自摆弄数码相机和电脑等器材,为了给植物的花、果实等进行特写,专门阅读有关摄影方面的书籍,请教电教老师,参照网络图片的处理方法,为让问卷更全面科学,在咨询老师的情况下一改再改,为让处理的图片文件更精小,特地学习了一些图片处理软件……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践的每个细节,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还掌握了不少书本上没法学到的技能,如摄影技术、电脑操作技能、社会人际交往技能等。

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在后期数据整理分析阶段,学生将前阶段调查出来的校园植物种类分布和绿化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对校园未来绿化规划进行多方案设计,并从多个方案中加以综合,最终得出最佳方案。在形成方案过程中,由于个别认识和审美差异,各方案多多少少会有争议,但通过交流、分析,学生对各意见进行统一、优化。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学会分析、学会从众多结论中进行取舍,并归纳、升华成正确的结论和意见,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第9篇:谈谈对智慧校园的理解范文

1.摆正自身位置和美术课的位置 有人曾经说过,当所有的鲜花和掌声送给你时,请别忘了你自己。当所有人都瞧不起你的时候,你一定要瞧得起自己。我从没认为我是一个教副科的老师而悲哀和叹息。反而是我热爱自己的美术教学工作,永远充满着激情和干劲!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办法克服,而不是放弃,我不否认周围有很多美术教师转行教语,数,英后,不是评优就是先进,似乎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可是我在美术领域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带领全校学生美化校园,墙报,展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很多作品都在重庆和开县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逐渐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好评!

每上初一的第一堂课时。在农村中学我都要提一个问题,我问:“什么叫美术?”几乎每个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就是画画。”然后我就开始纠正,告诉他们其实美术的范畴很广,它包括绘画、建筑,工艺美术,广告装潢。绘画只是美术范畴中的一种,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

2.我是如何上好一堂常规美术课的

2.1 利用农村有利资源进行教学。 学校周围跌宕起伏的山脉,溪溪卷流的河水,校园的花草树木,以及陪我们长大的各种动物都是我们写生观察的好材料。如讲四君子梅,兰,竹,菊。就可以直接带入我们的校园欣赏他们的风姿,讨论他们的品格,尝试着去表达他们对四君子的理解和意境。这样学生学起来也不枯糙。又如八年级上册《触摸美丽》先用准备好的几种不同肌理和材质的物体,喊几个学生蒙上眼睛用手触摸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猜出物体的名称,呵呵,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都分分展示出自己收集起来的材料,讨论他们的形状,色彩,质感。这样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就讨论出了制作装饰作品画的步骤和方法。如高粱棍制作风车,各种颜色的粮食粘贴风景画,树叶,鸡蛋壳,等等。在检查学生作品时他们把不同厚薄不同形状的鹅卵石摆在白色的盘子上就跟真的一样。真是大大的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2 利用远程教育制作课件。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震撼心灵创作的欲望。课件就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工具。如教他们7年级上册《我的故事》实际是要学生喜欢卡通,掌握卡通的特点。我在课件中穿插了同学们熟悉的卡通片段《喜羊羊》,《孙猴子》《猫和老鼠》的方言版,并叫学生跟着片段一起歌唱,同时思考卡通的特点。每个学生唱得嗨劲,笑得前扑后仰,老师问时,都积极举手总结了卡通特点。并喊同学夸张的做了喜,怒,哀,乐的表情。在后来的作业上我看到了很多个性,优秀的作品,犹如看到了他们的幸福和快乐!又如《绿洲》这一课时,我开始播放全世界环境污染给各国带来的危害最终导致人类的消失,一下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呼吁:“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2.3 现场示范,勤做教具。 如《星空》这课,我在课堂上现场演示了各种绘画技法。如油色吸附法、撒盐法、吹色法,当学生看完了我的演示后,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手工制作课就更不用说了,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制作很多的成品供学生参考,如上《中国结》、《桥》这样的手工课前,我都制作了大量的教具。

2.4 用幽默的智慧解决课堂调皮学声的问题。 哈哈,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农村中学的学生老实巴交,说一不二。那你就大错特错。有的学生的想象力让你佩服。记得在上《你,我,他》时候教学生描绘肖像画,注意观察人物特点。一个高个子学生高高举手,我走下去问他做什么?他说:老师,脸上的痣怎么画?我一看,不就是画的我嘛,发型,脸型,五官都象极了。我想了5秒钟。先是表扬说他画我画得很好,注意了观察,抓住了特征。然后又说,我走近你看,老师一脸的美人痔,随便点就是了。呵呵,同学们都开心的笑了,我也笑了。我并不觉得难堪,反而觉得他们很可爱!在课堂上会遇到很多很多刁转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要有渊博的智慧,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喜欢我们,信任我们,成为良师益友!

2.5 教师巡视辅导。在美术课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占用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不要以为这个时候就可以休息了,真正的重点就在这里,学生的创作是否成功,就看老师的辅导到不到位。因此,教师辅导学生创作时,目标性要强,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要点,有针对性的展开指导,鼓励优生,注意关注学困生,要心中有数。注意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信息,及时辅导。因为有些画画的技巧和涂色方法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以在学生作业时很多时候老师可以下去为他个别示范一下,但也要做到点到为止,免得学生过于依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