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民间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立足校园实际,创建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校园环境
1.民间艺术展厅。踏入校园,你就能发现这座校园就是一个巨大的民间艺术展厅,就会被带入到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中。教学楼每一个楼层的走廊里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段的特有民间文化。一年级的长廊里是民间折纸艺术展示,橱窗里布置的都是和折纸艺术相关的,有图片欣赏,有折纸的方法演示,但更多的是一张张用普通的彩纸通过一双双灵巧的双手折成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植物等形象。二年级的走廊里是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京剧脸谱,有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脸谱形象紧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简洁扼要的介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孩子打开了民间艺术的宝库。三年级的走廊里是苏州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家,还有许多相关的苏州方言介绍,对于许多外地孩子来说也充满了吸引力。四年级的走廊里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如《九色鹿》《后羿射日》《哪吒闹海》《十二生肖》《宝莲灯》《磨杵成针》等,学生在空余时间随时可以进一步感知民间传说、神话、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对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悟。五年级的走廊里则是民族乐器的介绍与图片欣赏,二胡、扬琴、竹笛、琵琶、三弦琴等让孩子对我们民族乐器及民乐有所了解。六年级的走廊里是民间美术介绍,彩泥塑、剪纸、编结彩绳、十字绣、创意布贴画……不但增添了美感,更因为学生都参与其中,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对民间艺术更有兴趣了。这些民间艺术元素时刻吸引着学生在自由活动、餐后散步等空余时间自主地欣赏、回忆相关的经验,并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2.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我校的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主要用于小盘龙艺术社(调色板美术组、小盘龙民乐队)、小盘龙民间文学社团、小盘龙科学院、小盘龙奥体中心、小盘龙民俗文化研究所等社团活动的开展。各活动室环境的墙壁上方展示的是传统手工的现存形态,下方展示的是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作品,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3.民间艺术宣传窗。民间艺术宣传窗的创立将成为我校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社区沟通与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成为学校指导家长、社区科学开展学生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民间艺术宣传窗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宣传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的来历和庆祝习俗等)、民间艺术作品内涵及民间艺术信息、学校民间艺术活动情况、学生民间艺作品等有关内容。围绕学校特色,凸显具有民间文化氛围的班级环境走进班级,你也很容易捕捉到课程内容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班内环境不论从色彩还是主题内容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的,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各班环境除了从整体上体现民间艺术氛围外,还特别重视各班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区域的创设。如一年级侧重纸工,二年级京剧脸谱,三年级是民间传说、神话等书籍,四年级是布贴画,五年级是十字绣,六年级可以是自制的民间体育中的道具,也可以是在传统民间体育器材上的改进或小发明。在兴趣课上提供学生进行民艺活动的操作材料,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更适宜、更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民间艺术特色活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用画笔展现不同人物的脸谱,激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展厅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欣赏自己的舞台。学校创设的环境具有教育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深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
1.挖掘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建构课题研究框架。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彰显学校特色,我们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从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合理的筛选。最终确定以民乐、民体、民间手工艺为切入口,“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冶情”。2.加强校本研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1)开设民乐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民族器乐教学的特点,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我校以五年级为试点年级,选择五(1)、五(2)两个班级作为试点班级,将笛子、琵琶教学纳入他们的兴趣课程。二年级试点班级每周一节音乐课进行扬琴教学,为学校民乐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充实学生每天的生活。将民间体育游戏校本教材列入体育课教学拓展内容,在体育课上加强学练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学练的需求。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兴趣活动课等到处都能看见孩子们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走高跷、跳房子、投沙包的身影。我们的小盘龙舞龙队还特意外聘了蒋逸夫老师进行指导,定期在周四中午活动,有专门的服装,逼真的彩龙,有鼓手,有替补,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演出都特别夺人眼球,让人为之振奋。这些活动充分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意志力。(3)感受地方手工艺特色,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根据区域特色,除了充分挖掘在职老师在民间工艺方面的潜力,在兴趣课开设了捏粘土、剪纸和快乐调色盘等课程,还特意外聘了苏州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章维伟、棕编艺人徐荣兴。每周二中午两节课的固定时间的学习,兴趣组的孩子们通过欣赏、制作等多种活动,充分感受到苏州地方手工艺活动独有的特色。简单的创作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还构建民间艺术进课堂的课程体系,探索其教育模式。在艺术、体育、班队、兴趣小组、综合实践课程等有关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4)编撰民间艺术相关知识的校本教材。我校编撰了民乐教材《初学扬琴》,主要介绍扬琴的历史发展、构造及发音原理、音色特点、演奏方法及各种演奏技巧,并推荐欣赏有代表性的扬琴曲若干首。同时,从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项目,编写了《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从游戏的起源来历、玩法技巧、游戏规则等来介绍民间体育游戏。(4)师资队伍建设。①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民间艺术课堂生活方式,追求有效、开放、合理的结合。“有效”保证了学生能够收获课堂效益;“开放”在于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合理”,要求教师能够发现、运用课堂教学的规律。②提高民间艺术教师基本功,要求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评比,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好成绩,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③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形成科研氛围,推动广大民间艺术教师整体发展。④鼓励广大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出高质量的艺术论文,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3.开展课外、校外民间艺术教育活动。首先,学校将整体规划好民间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其次,建设好学校的民间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及表演准备,如校园民艺节、民间体育节、民间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学校将继续打造特色,及时发掘亮点,不断深化内涵,加强与社区的交流,扩大社会影响,让民乐、民间工艺走进社区,既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又争取了更多的社区认同和支持。让孩子们走进街道社区、敬老院等,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开放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将不断完善对学生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对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形成比较完整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为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做好奠基工作。
作者:吴美华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
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古老而纯朴的陕南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南剪纸在表现内容上,继承传统,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生活。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陕南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炼、明朗为特点。陕南剪纸形成多样,造型抽象,体现了象征性的地域特征。
1、内容丰富多样陕南剪纸抒发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审美气息,在浩瀚丰富的剪纸艺术中,陕南剪纸种类多样性表现在其题材的丰富性上。陕南剪纸形式多样,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单色、拼贴、纸塑等多种形式相互运用,内容上以戏曲人物为主,花鸟动物中常常加进象征文化符号的琴棋书画,八宝等,有浓烈的中原文化特征。当地人物,故事描述,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各方面的选题,是剪纸的主要内容。这些剪纸题材综合了观赏性和实用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居室生活中,剪纸题材的鸟兽、花草、多用于窗花门笺等。
2、造型大胆夸张陕南民间剪纸在造型上大胆夸张,却又不失逼真,随性而不失优美,随意剪刻,但又注重意念,体现了陕南的地域特色和陕南剪纸造型的抽象性。在构图上,单纯、优美、丰实饱满、寓意严谨、构图祥和、视觉丰富、表现殷实、呈现出求圆满的心理诉求和视觉审美。在色彩上,大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洁、洒脱、精致、注重夸张变形。色彩运用上,随使用场合而定。白纸、红纸、黄纸、都可应用。内容多以传统的花鸟和动物为主,虚实相生,色彩分明,表现出其构思的丰富,洋溢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和装饰性。
3、寓意丰富唯美陕南剪纸较为纯真、浑厚、古朴、反映了人民的质朴和敦厚。在农家妇女手中,以生活感受和感情的影响下所感知,想象在创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她们把自己的想法剪在纸上,认为怎么美就怎么去表现,但这种最真的感情释放中却充分流露出浓浓的原始趣味和稚拙之美,让人感到质朴、清新、纯真。陕南民间剪纸艺术作品的题材多为实际生活中的题材,有的以吉庆寓意的,有的以物寄情的,一般是借助某一物象产生联想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如蟠桃象征长寿;松树象征常青不老;花瓶中插如意象征平安如意;同时还有谐音寓意,如莲花和鲤鱼寓意连年有余,象征着富裕和好运道。剪纸也用于春节时屋门贴福字,门神,窗户上贴窗花,有象征团圆幸福之意。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让家家户户生活呈现出艺术气息。
二、陕南地区挑花艺术的艺术特色
陕南挑花艺术,也被称作“絮花”或“十字绣花”。陕南挑花丰富多彩、技艺高超,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艺术之一。反映了劳动妇女们淳朴的精神面貌。在陕南农村中,绣品是姑娘出嫁时嫁妆中必备的物品之一,它体现姑娘们多才多艺、心灵手巧,也显示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忠贞爱情的憧憬。陕南挑花艺术历来颇具盛名,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培养着陕南当地人的审美能力。陕南挑花的艺术体现在手法多样,色彩鲜亮,构思巧妙上。
1、挑花手法的多样性陕南挑花绣品用于服饰和生活用品,既经济实惠,又富于民族艺术特色。它可组织出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花草虫鱼,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各种图案。陕南挑花的手法很多,有单面挑,双面挑,有彩色丝线挑花,也有单一的素色挑花,也有在同一手工艺品上有挑有绣。挑花的图案有花鸟虫鱼,经巧妇们千针万线的描绘,使窗帘,手帕,桌布,挎包,衣服,鞋垫,虎头鞋,钱包等用品上增添了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装饰,令人爱不释手。
2、图案构思的巧妙性陕南挑花图案构思大胆而巧妙,构图饱满而均匀,取材丰富多彩。陕南挑花具有明显的图案特色,图案组成千姿百态,图案选型多样,情趣盎然。陕南挑花绣在画样的基础上,以针,以线晕色,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陕南挑花绣是在画样的基础上的一种民间艺术。以小十字花构成纹样,组织出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或花鸟虫鱼等多种图案。陕南挑花绣多以土布、麻布或者毛青布作底布,以蓝色棉线或者彩色丝线作绣线。图案构思大胆且巧妙,构图饱满且匀称,取材多样。堪称陕南传统手工艺中的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是我国的名绣之一。
3、色彩搭配较为明快鲜亮陕南挑花具有显明的图案特色,其选型多样,情趣盎然,色彩显明沉着,饱和谐调,单纯朴素。陕南挑花绣多以土布、麻布或毛青布作底布,以蓝色棉线或彩色丝线作绣线,以白色坯布上挑秀红花绿叶,色彩鲜亮美丽,饱和协调,鲜明沉着,单纯朴素,一般比较注重色彩对比的效果。图样典雅,多以红花绿叶,福字,吉字等为主,以表示绣者向往喜庆祥和幸福的生活。
三、结语
一、北方淳朴厚重的民风形成了北方民间石雕粗犷、大气、写意的艺术特色
(一)西汉民间石雕是北方石雕简约、概括、浑厚而充满力量的典型代表
西汉时期,中国社会由动荡逐步走向稳定,由割据逐步走向统一。这一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群简约、浑厚而且气势磅礴,是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
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抗击匈奴的名将。位于陕西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处的霍去病墓石雕群现存石雕10余件,其中以“马踏匈奴”最为有名。民间艺人用极其概括的手法雕琢了一匹气宇昂扬、威风八面的骏马,用粗壮有力的四肢将入侵的匈奴踏在脚下。这件石雕用洗练的手法歌颂了霍去病剿灭匈奴的丰功伟绩,是对英雄戎马一生、战功赫赫的一种表彰和称颂。以此为代表的汉代石雕,大多依石而雕,在保留原石的基本型之后,略加雕琢,以突出雕琢对象的特点和功能。形成了汉代石雕的浑厚大气、深沉博大的风格特点。
(二)陕西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凤翔县的一种民间雕塑艺术,陕西老乡喜欢称之为“泥货”。
凤翔,夏朝时称为“雍州”,是战国七雄之一秦王朝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凤翔彩绘泥塑源自距今600多年的明代。凤翔境内出土的古代墓葬均出现大量的陪葬泥塑,最早始于先秦西周时期,距今已逾三千年。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最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民间雕塑艺术品。
凤翔彩绘泥塑造型极其夸张,色彩多用大红大绿,色彩对比强烈,广泛地汲取了西汉画像石、青铜纹样等纹饰。往往以黑线勾勒再加以洗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有令人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凤翔彩绘泥塑的取材与百姓息息相关,凡是百姓生活中能接触到的艺术元素均可作为素材。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到传统吉祥图案,代代相传的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乃至乡俗生活无所不包。
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方法历经数代传承已日臻成熟。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化繁就简,使得凤翔彩绘泥塑的制作简单易行。凤翔彩绘泥塑巧妙地把纸浆掺入事先制好的模子,翻好的胎坯经过阴干脱水后,上白色的底粉,然后再涂以颜色。等色干后,最后刷一遍胶以保护画面。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泥玩具,以十二生肖为最多;第二种是挂片,以京剧脸谱、虎头等居多;第三种是立人,多以民间传说和历史人物为素材。
凤翔彩绘泥塑历经几千年传承,是陕西凤翔地区民俗文化的浓缩。粗犷豪放的陕西艺人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都融入了作品。这些具有明显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地百姓淳朴厚重的精神气质。
(三)河北曲阳石雕
河北曲阳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西倚太行山脉,是一个古迹众多的县份。曲阳石雕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汉代。在曲阳境内的庙宇碑刻上,有记载最早的曲阳石雕是西汉时期,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在曲阳修行,号令众多工匠修建庙宇、雕琢神像。
曲阳石雕的兴起和曲阳盛产适于雕琢的石料不无关系。曲阳城南的黄山,又称少容山。方圆70平方公里,盛产大理石、花岗岩。其中以雪花白大理石为主,其次为金云母、汉白玉、及豆青大理石。曲阳当地汉白玉质地细腻、洁白温润,易雕琢、耐风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世代曲阳众多的能工巧匠。
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之一是题材丰富,包罗万象。从雕刻的品种分为圆雕、浮雕和镂空雕;从产品的种类分为栏板、碑刻、动物飞禽、佛教神像、建筑构件等等。在封建社会,曲阳石雕多服务于封建帝王、达官贵人,建造宫殿、王府、庙宇、陵墓。近现代以来服务于大众百姓的雕刻日益增多,凡是日常所需,在曲阳石雕中均可见踪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曲阳石雕艺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美化了城市、装点了百姓的生活。
曲阳石雕的艺术风格之二是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源起于西汉的曲阳石雕,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不自觉地将属于曲阳本地的宗教信念、审美情趣融入到每一件雕刻作品中。也就是说,曲阳石雕实际已经成为一个物质载体,承载了曲阳地域内属于精神范畴内容的、造型及建筑审美等文化价值。在不同历史时期,曲阳石雕的造型特点也追随时代的审美而变迁。北魏时期,曲阳当地雕琢的石狮、人物等以写实为主,形体偏瘦,追求朴拙的古韵,但缺少神采。到了魏晋时期,曲阳石雕作品逐渐向丰腴发展,但仍旧古板而缺乏生机。盛世大唐时期,国力雄厚,社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佛教被作为国教而尊崇。随着各地大量庙宇的兴建,曲阳石雕获得空前的大发展。唐时以胖为美,因此当时的曲阳石雕无论造型手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无不体现大唐盛世的大国气派;以圆刀法塑造的佛教人物端庄丰满,气韵生动;走兽飞禽,花鸟鱼虫,刀法流畅,层次清晰,极具美感。宋元明清时期的曲阳石雕流派众多,风格各异,逐渐世俗化。这一时期的曲阳石雕比以往更为精细,作品造型更加注重形式美,是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二、勤劳聪慧的江南艺人创造了精巧细腻、意境悠远、极具观赏性的南方民间雕塑艺术
(一)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顾名思义,产于浙江东阳,相传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东阳木雕自唐兴起,而盛于明清,宋代时期已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平。
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极具南方的清秀隽永。从雕刻类型讲,传统的东阳木雕以装饰性的平面浮雕为主,分为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多层叠雕等类型。层次丰富,细致入微的东阳木雕很好地保留了原木的天然纹理,成为南方民间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
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在材质上讲,多使用银杏木、白桃木、香樟木、椴木等。东阳木雕的艺术特色是“素面朝天”,不加彩绘,以清漆透明色罩染,使得木材的天然颜色完美呈现。没有颜色的喧宾夺主,雕工的高超技艺显露无遗。
东阳木雕的另一个艺术特色是在题材和手法上多以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为主题。画面的构图和设计借鉴中国画的白描技艺,追求画面的装饰效果。在透视上,多采用国画的俯视和散点透视,国画中的“三远法”更是被广泛应用。
(二)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于四川东南的大足县,大足石刻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比肩而立,是南方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由于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艺术水准高,1999年被联合国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刻的艺术特色其一就是题材和内容集天下之大成。佛教、道教、儒教的题材在大足石刻中都充分得到了表现。三教在大足石刻中不再以斗争为主,而是互相融合。多教派和平相处,共荣共生的造像理念,使得大足石刻在内容和题材上远远超越了其他石窟。成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
其二,大足石刻的综合规划布局极其巧妙。大足石刻的设计者把石刻与周围的山水结合,使人工美与自然美天人合一。大足石刻的提前规划,分批开凿使之不零乱,整体性很好。
其三,大足石刻的艺术形象是佛教世俗化的一个代表。大足石刻的佛教造像,已不像以往的威严,不拘言笑。佛和菩萨的形象已近于鲜活世人的景象。以菩萨为例,脸型逐步清瘦,双肩不再平阔,而是和真人一样消瘦,衣饰汉化,把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融入到石刻艺术中。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代表,在借鉴和融合前期石窟艺术优点的同时,在诸多方面均有突破,尤其以佛教造像世俗化为最。
(三)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艺术源于浙田。青田石在六朝时期已成规模,历经多展,已成为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代表。
青田石雕的第一个艺术特色是绚丽的色彩和多样的纹理。色彩方面,青田石的色彩用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另外,青田石的纹理也是包罗万象。100多个品种的青田石所包含的色彩和纹理数不胜数。多彩的青田石雕创造激发了历代石雕艺人的创造灵感,创造了无数色彩斑斓的民间石雕艺术精品。
青田石雕的第二个艺术特色是写实且写意,追求形神兼备。青田石雕艺人依据石材的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尽可能掩饰石材缺点,最大限度地展现优点。在一些有较高造诣的艺人手中,石材的缺点往往被转化为神奇的点睛之笔。青田石由于色彩丰富,使得青田石雕在造型物与自然界的相似感方面更是得心应手。在追求写实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青田石雕开始追求写意的境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作为南方民间石雕艺术的代表,青田石雕把精工巧做、形神兼备的雕刻技艺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度。
总而言之,经过对南北民间雕刻艺术的代表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南北两大区域内的雕刻艺术有着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的雕刻追求浑厚大气,往往大刀阔斧,直抒胸臆;南方的雕刻往往更加精巧入微,追求作品的意境。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隽永共同构成了中国民间雕塑艺术的秀美画卷,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薄松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雕塑.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4]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2013(课题号201303239)《美术鉴赏教学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作用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4(课题号201401934)《河北动漫衍生品开发转型思路研究》;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4(课题号201401935) 《河北动漫衍生品地域性特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剪纸是一种人们用剪刀在纸上剪的一些花纹,一般有折叠剪纸、剪影、彩色剪纸、点染剪纸、套色剪纸等,它有着许多的特性,例如装饰性、趣味性、美观性、实用性等,主要用于装点人们生活或者是一些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同时也显示出了它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剪纸给人们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亲切、美观、朴素、通俗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_的是一种具有抒情、教化、认知、娱乐等多样的社会价值,同时它和人们的生活、生产都息息相关,与民间习俗结下了很深的缘份,像一颗既灿烂又绚丽的东方明珠一样,装点着人们的居住场所,美化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二、剪纸的起源
中国的剪纸最初起源于东汉蔡伦的造纸术,后来随着时代的演变,剪纸艺术到南北朝时期逐渐成熟并且直到清朝以后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一开始的剪纸主要流行于宫廷并且被当时的侍女们所爱。直到唐宋之际,民间的剪纸已经流传于人们的各种喜庆场合,乃至到元代,已经流传到中东和欧洲地区,并且在当时剪纸艺术作品已经和人们的喜庆节日息息相关,将一些零碎的信息编制起来,然后从中去探索中国的剪纸。如今有幸在甘肃的敦煌和山西晋中等地发现了不少剪纸,因此一些研究者也从各种文献和资料中甚至一些博物馆去寻找有关剪纸的痕迹,他们尽可能的去探索有关中国的剪纸。
三、南北方剪纸特点的比较
1、南方剪纸的特点
南方剪纸的特点是以精致唯美,讲究的是玲珑剔透、细腻写实,以“阳剪”为主,线条纤细顺畅,粗壮有力,题材大多为山水风光,构图比较精美,刀法细致入微,神态更加逼真动人。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为例,扬州可以说是我国剪纸流行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些地区的剪纸常以工整简洁而又细腻微妙的线条进行合理有主次的穿插在每一幅画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2、北方剪纸的特点
北方剪纸的特点主要是以朴实生动为主,此外是气息雄厚、豪放写意,质朴夸张,多采用的是大块的面来表现,以“阴剪”为主,题材上多为人物、动物,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继承传统文化,另外一种就是贴近生活,为了近距离的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如在山西、陕西、河北、山东这些地区的剪纸特点比较显著,尤其在黄土高原剪纸的颜色到处是红红绿绿,但是从做工来看其技艺精湛,造型古朴,寓意非常有趣,形式多样。
四、中国剪纸艺术的特点
(一)结构上:
剪纸非常注重线条,画面由线条构成,因此线条是剪纸的基础。每幅作品都是由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线条组合成的,如果纹样的一部分剪掉了,剩下的部分就会散乱,给下面的制作造成困难所以在塑造形象时必须要考虑剪纸的这一特点,它与剪纸形象的塑造有极密切的关系。
(二)图案上:
剪纸工艺上刻不断、剪不落的连接性,决定了它的形象塑造必然是简洁清晰的。如果一幅剪纸作品中次要的线条不能强过主要线条,所以,在每一幅剪纸中必须紧紧抓住主要部分给予刻画,其他次要部分一笔带过,这样主要形象的主要部分便一眼看出。所以整个画面中一定要减弱次要的东西来衬托要表达的主要的东西,这样主要的东西就会更加清晰、突出。
构图形式是平视构图, ,整体上不讲究透视的规律,但是仔细看局部却有透视,各个局部形成的比例都是根据构思与画面的需要任意确定的。
(三)装饰效果上:
剪纸的装饰主要是夸张变形,就是在造型上把最富有表现性的部位有意的夸大,进行比例上的扭曲变形,主要是为了加强形象的生动性。这就要求作者擅长抓住对象的特征,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加以概括和夸张,并追求比原物更加生动。剪纸的夸张变形时一定要有度的把握,不能毫无限制地去夸张,另外,要找准夸张变形的部位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剪纸的装饰特点主对自然的形态进行加工,让没有规律的自然形态变为有序且有规律可循的形象。在剪桃子时,在桃子上装饰一个寿字和一些有规律的锯齿纹,会使一只普通的桃子变成想象中的寿桃,显示出了剪纸浓厚的装饰美感。
关键词:藏族民间故事 阿克顿巴 纳西族 艺术特色
《阿一旦的故事》和《阿克顿巴的故事》两组故事产生背景、思想意义和人物形象等都极为相似且两者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因此两组故事的艺术特色相比也几乎相同的。
普适性。两组故事,点点滴滴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它们所反映的虽是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主要矛盾和斗争,但它们不是凭着庞大的离奇的事件,也没有曲折错综的情节,而是切取日常生活中平凡可见、能够触摸的小事,每个故事几乎是信手拈来,真切自然,散发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浓郁气息,使人感到,这些事就像发生在自己的周围。如《怕父亲》,木老爷叫阿一旦使本事骗他跑粮架,阿一旦说怕父亲知道了挨打,叫木老爷先到粮架上看他父亲在不在家,如果不在就可以。木老爷真的爬上粮架看阿一旦的父亲在不在家,便下来叫阿一旦骗他,阿一旦笑着说:“刚才不是骗过了吗?”又如在《贪心的商人》中,阿克顿巴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让贪心的商人既赔了钱,又丢了人。
典型性。从每一个故事看,篇幅较短,情节精粹,结构紧凑,布局严密,把博大的思想内容浓缩在小容量的篇幅中,寓“全豹”于“一斑”,显得玲珑剔透,无疑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具有高度的典型性。从所刻画的环境和人物看,也都是典型化了的。在阶级对立的环境中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具备了典型性格,栩栩如生,做到了如恩格斯所说的:“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
幽默性。一个故事就是一幕出色的讽刺喜剧,充满了诙谐幽默的气氛,无不令人会心而笑,产生强烈的效果。如《狗怎么叫》中木老爷和他的夫人与阿一旦打赌,如能让木老爷学狗叫,愿输五两银子。阿一旦说有一只打猎狗“瞿瞿瞿”地叫着追赶他,木老爷自作聪明地反驳:“狗屁……大猎狗都是‘呜呜呜’地叫。”阿一旦哈哈大笑:“你的叫声真像一只大猎狗。”这时,读者也不禁要被感染得捧腹大笑。在笑声中是那些假、丑、恶的东西来达到对真、善、美的赞颂和肯定,这样就产生了以笑为武器揭穿旧势力的内在空虚和价值的本质,激励人们去为埋葬它们而斗争的喜剧效果和美学意义。
哲理性。在不少的故事中,都或多或少蕴含着深刻的自然哲理和社会哲理,在笑声中给人以启迪。如《釜为贵,禾最高》中木老爷过年时贴了一副对联:“天下金为贵,人间木最高。”炫耀木家的富有、高贵,阿一旦只填了一两笔便改为:“天下釜为贵,人间禾最高。”这里虽只改了两个字,却鲜明地道出了两个阶级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于平凡中显示出深刻的哲理。
在探讨艺术特色时,还应提一下互渗性,这一性质在阿一旦的故事中尤为明显。阿一旦的故事与阿克顿巴的故事之间同样存在互渗性。例如,阿一旦的故事中的《借一串还两串》与阿克顿巴的故事中的《借粮还舞》等,在局部内容或演绎的手法上都有些相似,这种互渗性已成为各民族机智人物故事的一个共同点。
通过观察阿一旦的故事和阿克顿巴的故事,本文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他们是在相连的两片大地中开放的两朵奇葩。
第一,他们的故事都是有一个特定的人物作为正面的主人公贯穿起来的。故事主人公都是扎根在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之中的普通劳动者,都是有机敏诙谐、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高贵品质,都表现出以智慧取胜、以弱克强的过人本领。
第二,故事的基本主题都是反映纳西族与藏族人民同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反映劳动人民在统治阶级桎梏下,被欺压被盘剥的悲惨生活,表现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精神和他们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生活的思想愿望。故事的结局都是善良正直的劳动人民赢得斗争的胜利,而狠毒残暴的统治者剥削者遭到辛辣的嘲讽和严厉的制裁。
第三,故事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作品。故事的现实作用和社会意义,常常是伴随着笑声传达出来的,故事的篇幅都比较短小,能充分发挥讽刺艺术的特长。善于运用虚构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把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描绘得有声有色,新鲜有趣,兴趣盎然,引人入胜。对反面人物带有漫画式的勾勒,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反面人物的精神世界。故事结构单纯、紧凑,情节生动,构思新颖,不落俗套,语言贴切,耐人寻味。
(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1)
【摘要】本文从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现状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建设枸杞、葡萄、瓜果、马铃薯、道地中药材、清真牛羊肉、新材料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对西部民族地区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情报信息部门优势竞争力以及服务于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数据库
0 引言
宁夏虽然是中国西北部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资源禀赋,造就了以枸杞、葡萄、瓜果、马铃薯、牛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以煤化工、新材料、太阳能、风能等为主的能源特色产业,通过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特色科技文献资源,其特色资源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的传承作用,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对独特的区域化的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和建设,提高对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保护,这是发挥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社会职能,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宁夏地区在全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1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时展的必然
1.1 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造就独特的产业集群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新材料、矿产资源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等产业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所在,作为全国国土面积最小的西部民族地区——宁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蕴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比如:煤炭矿产资源、新材料、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其在宁夏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科研人员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创新活动中,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技研究成果,由此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文献资源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资源。为了更好地将这些具有民族区域优势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主的文献资源得以有效地积累、保存和传承,并能够使其在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它高效的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循环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科研、教学等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宁夏“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重点提出围绕13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和建设宁夏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五优一新”产业集群的战略发展思路,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各类产业数据库资源毋庸置疑地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核心战略资源,也是西部宁夏地区重要的典藏科技文献资源。为更好地配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需求,持续地完善和强化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满足科研人员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对特色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特殊需要,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必然是情报服务机构信息资源集成整合建设的重点,是满足科研人员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的一项持续性工作。
1.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西部宁夏地区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随着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得到了相应的扶持和发展,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类科技资源实现了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适应宁夏科研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保障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类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自治区自主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同时,国家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201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在全区科技大会上,提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基层开展科技推广应用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政策上的战略支持对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宁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宁夏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作为资源整合建设的重点,加强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资源的收集加工,逐步形成并建设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满足宁夏民族地区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特殊需求。
2 基于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一次和二次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地方特色科技文献数据库
宁夏本地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重点是基于国内外科技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动态、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资料、科技报告以及专业数据库等各类科技文献信息,将所搜集处理的资源进行分类筛选,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对科技文献资源进行题名、作者、机构、
关键词 、摘要、原文等数据库建设要素进行分析、加工,依托反向技术、元数据仓储技术、数据关联挖掘技术等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对独特的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使其数字化,实施有效存储。截止目前,已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数据库达到16个,重点为:宁夏新材料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清真牛羊肉专题数据库、宁夏羊绒产业数据库、宁夏草业专题数据库、宁夏枸杞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马铃薯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分类以科技文献数据资源、专利文献数据资源、科技成果数据资源等为主,已经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总量已达8万余篇。
3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西部宁夏地区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3.1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具特色
本地化特色资源建设是时展的特殊需要和必然,区域不同则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配置特点也不同,它是提高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服务于地区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科技文献资源,通过对本地区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挖掘、整合集成,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专一性,特别是以特色文献资源作为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创新服务的重要资源载体,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特色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再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升文献资源对宁夏科技创新主体的文献支撑保障能力,助推宁夏地区科技创新的循环式、跨越式发展,提高情报服务机构利用科技文献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
3.2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可有效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
通过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的持续建设,使特色化文献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在宁夏重点领域、战略兴新产业和科技重大专项领域的不断地创新发展;情报分析人员也可以智慧地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交互和挖掘,通过热点主题抽取、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知识组织,实现数据资源的高度“加工”和“增值”,面向企业提供通用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主题趋势、知识脉络分析的知识服务产品,为创新主体中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定制科技文献知识服务产品,如: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使其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重要战略支撑产品。
总之,宁夏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是大数据时期的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是围绕区域化产业发展现状实现情报信息机构社会公益水平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力,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拓展服务范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玲.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研究:以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2012(3):23-24.
[2]谭黔林.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界,2014(2):18-19.
[3]何建新.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4(3):64-65.
(一)南京民间艺术的种类
“民间艺术,无论是戏曲、说唱、民歌、谣谚,或者是各种民俗活动,或是各类手工艺制作,因其特有的那种质朴真率、趣味观赏,在许多文化人那里是有极大吸引力的。”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处于长江下游,地域性造就了多元化的人文环境,当地的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伴随祭祀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与艺术作品。这些与生活相融的艺术作品中,有生活器具,也有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可以说,这些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需要。“民间艺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在实践中的精心钻研,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这些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是现代机械工业无法比拟的。”南京民间艺术形式和种类更是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唐代即为贡品,清末民初流入民间的南京绒花、“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南京夫子庙纸灯、雕刻、皮影、秧歌、踩高跷、剪纸、空竹、绳结等。
(二)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南京民间艺术的特征
“民间艺术相对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来说,从形式、工艺、功用和民俗内涵上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民间艺术也是如此,它根植于老百姓的劳动创造,南京的民间艺术反应了南京民众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无论是绒花、纸灯、剪纸、皮影,还是生活器具、家居陈设、民俗生活都体现着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及民众艺术美的创造。在内容上,以当地文化形态和纯粹的艺术审美形态的融合参与到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带有浓郁的南京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如由元宵节夫子庙的灯会组成的年文化,又名“秦淮灯会”,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是流传于南京当地(古称“金陵”)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南京“秦淮灯会”也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出,它是以文化的方式而不是以纯艺术的内容渗透到民众生活中,它所构成的这种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反应了南京民众的精神意识和物质意识。在形式上,将当地民间造型的形式与具有时代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元素相结合。如南京旅游特产的包装设计上,借鉴了纸灯、剪纸、云锦等造型元素,追求构图形式的均衡、色彩的配置,使商品洋溢着浓郁的金陵地域特色。一般不作过多的修饰,南京民间艺术崇尚从大自然中提取色彩、线条、形体和律动,表现出心灵和自然的契合,追求自然质朴的随意性;在材料上以天然材料为主,大都是带有环保意识的自然物质,如纸张、石头等,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南京本土资源优势,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等,充分保持其自然形态特征,歌颂对生活的情钟,创造了沁人心扉的情新的艺术美。因此,南京民间艺术的特征是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具有金陵传统特色的艺术作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色品牌,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成为典型的民间美术种类,民众按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直观感受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反映了南京人的审美情趣、地域特色、民俗特色。
二、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构建与开发
(一)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审美价值、意识形态价值、资本价值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存在着从‘相敌对’走向‘相统一’的趋势。这也是艺术产业化的重要理论依据。”随着南京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与经济开始不断的融合甚至重合,给南京民间艺术走向产业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最初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急于求成,民间艺术有其悠久的文化传承,其市场的培育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投资者常常缺乏足够的耐心;其次,由政府作为南京民间艺术发展的主体,大力倡导社会、企业到个人的跟进、参与,这样的结果常常是一阵风,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再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更要由静态维护向动态的发展转变,在市场运作、合理的利益驱动下开发的民间文化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否则将制约相关产业的经济效应,影响了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
(二)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开发
民间艺术是南京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变使得部分民间艺术或者艺术的传承及生存、文化空间受到了威胁,一些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形式正逐渐消失。针对如此情况,南京政府也采取了各种保护与开发利用、传承的措施,让其发挥积极应有的功能,更好的服务民众。“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摇篮。它的生产主体来自平民百姓,它的生产目的也来自平民百姓、它的生产用途是为了方便平民百姓,它的产品使用者,也只能是平民百姓。”民间艺术就是平民百姓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形式的改变,如何传承、如何展示?是继续在博物馆、展览厅以特定的审美形式出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南京云锦工艺为例,“南京云锦因绚丽多彩,美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南京云锦的技艺虽然达到了中国古代织锦传统工艺的高峰,但是,由于还是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产量低,其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进程。”南京云锦目前的生产、销售正急剧萎缩,所以我们必须让民间艺术与市场找到契合点,才能使民间艺术的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对于民间艺术不能仅限于原生态的继承和保护,还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让民间艺术产业化地进入人们的生活。
三、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南京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
“由于民众价值观念、信仰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等的改变,或者说传统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民间艺术的生存延续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7]同时,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民间艺术也在随之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审美与实用的契合,部分民间艺术缺乏其应有的市场,从事民间艺术的民间艺人必然就会减少。传承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如南京夫子庙地区制作手扎工艺灯的艺人已所剩无几,从事曲艺、杂耍娱乐活动民间艺人也日渐趋少。同时,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一些精湛的民间技艺不感兴趣,原有的手工生产模式也在遭受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严重阻碍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二)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品牌意识问题
品牌是产品美誉度及消费者信任度的重要体现,南京的民间艺术产品生产者大多缺少品牌意识。南京民间艺术产品多为家庭作坊生产,规模一般较小,针对性不强。部分产品做工粗糙,设计缺少艺术性,在市场中找不到自己的合适的定位。民间艺术产业没有品牌意识,其发展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阻碍着南京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鱼龙混杂的市场必然损害整个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南京民间艺术品的创新问题
创新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根本的动力,没有创新的民间艺术必然被社会所淘汰。生活永远都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打着继承传统的大旗固步自封,必然为社会摈弃。只有不继创新,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民间艺术,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任何留传下来的民间艺术,都必然是持续创新的结果。民间艺术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艺术必须与生活连接,才会有市场,才有生存的空间。云锦织的手机套定会比云锦织的香囊更有市场;竹编的纸篓一定比竹编的渔篓更有市场;雕花的屏风也一定卖不过雕花的酒柜。民间艺术的生存之本就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会变成干瘪的文化标本。如何既保留传统又能通过创新,使民间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从而为老百姓所认可,市场和产业如何结合、创新成为目前需要探究的课题。
四、南京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增强品牌意识
民间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础,它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必须对民间艺术进行立法保护,拨付专项资金,通过扶持艺人、开拓市场、营造环境等形式,为民间艺术产业化提供支持。其次,政府要处理好现代化发展与民间艺术相关的保护、开发的关系。最后,政府要意识到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冲突,极力集聚社会有益资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全民意识提高了,才可能使民间艺术产业化真正蓬勃且可持续发展。民间艺术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首先,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督与管理。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及市场监管,使一些劣质民间艺术品退出市场,提升民间艺术品的整体水平。其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特色产业群。民间艺术资源多以地域聚集,虽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较为零散。虽历经多年发展,但总体生产水平落后。我们可通过打造一批特色园区,使个体集中,优势互补。最后,创新品牌推广手段。民间艺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品牌推广上必须要与民间艺术自身的特点相适应。民间艺术饱含历史文化信息,其品牌推广一定要注重文化特色。同时,民间艺术还要和当地旅游相结合。
(二)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
“中国民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艺人掌握的手艺,主要是通过家族、师徒、行业协会之间传播。由于过去一门手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个家族的生活前景,因此在有限的市场需求下,掌握手艺的艺人自然希望将继承者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俗语的产生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8]这种思想也限制了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化地进程。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离不开三类人才:艺术传承人才、产业运营人才、复合型人才。人才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培养必须建立科学的培养体系。师傅带徒弟、父亲教儿子、家族传承等这些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要逐步将一些民间艺术带进中小学课堂,进而成立一些民间艺术的职业技术学校,甚至在高校设立民间艺术的院系。这样,民间艺术才能不断传承发展,才可能源远流长。
(三)既要推陈、更要出新
民间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其精髓是我们必须要坚守的,它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但民间艺术的内容可以因时而变,使其贴近现代生活;工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提高其生产效率。特定的地域环境造就特定的民间艺术,作为南京人民宝贵资源的民间艺术是不可再生的。南京民间艺术产业化,是保护、发展、开发南京民间艺术的重要手段。利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特色效应,可以有效拉动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南京城市形象,彰显南京特色,提高南京城市竞争力。
结语
(一)引导学生关注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培养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先生就提倡美育教育,认为美育问题不仅限于学校、学生范围之内,而是从学校的美育出发,扩展到全社会的美育问题;从学生阶段出发,扩展到整个人生。这种美育实施的方法,与20世纪初的以“歌谣运动”作为标志的中国民俗研究与民间艺术的复兴是有联系的。乡土民间艺术最具地方性。四川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乡一品,一地一特色,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域之一,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艺术宝库。但是,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不少脱离了自己的乡土乡音,对本土民间艺术知之甚少,甚至对“民间艺术”这一概念都十分陌生。引导他们关注和认知家乡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民间艺术,离不开教师。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2013年,该院在省内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了《民间艺术》院级公共选修课程。在第一堂课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提问与互动,唤起学生的记忆:竹编、剪纸、糖画、皮影、年画、面人(面塑)......一个个民艺代表门类,激发起他们对家乡民间艺术的文化认同感和亲近感。在民艺教学的初期阶段,教师设计以“家乡的民间艺术”为主题,安排学生利用国庆假期进行家乡民艺采风,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自己查询搜集,制作出丰富多彩的介绍家乡乡土民间艺术的视频、幻灯片等。在讲解民间艺术理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展示家乡特色民间艺术的种类、工艺特点、产品特色、文化价值和市场现状、传承人故事、影响力等,并辅之以教师点评和学生讨论,不仅在教学互动中实现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共享,而且在通识教育、素质培养方面,唤起高职学生对于祖国、家乡的民间艺术的热爱,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并对年青一代建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也将大有裨益。
(二)将民艺地域元素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融合,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从文化产业的视野看,将着重探讨培养高职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化与应用能力,诸如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等,以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学生家乡的乡土民间艺术资源外,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教学实践,是民间艺术教育的又一种有益方式。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开设的《民间艺术》课程,选课学生涉及多个系别、多种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启发学生将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制作融合、采用民间艺术元素进行现代创意设计。比如应用技术系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民间艺术的年画、皮影、剪纸、中国结等元素运用到网页设计中,设计出独具风格的网页作品;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位学生,抓住了民艺内涵中的两大精髓——审美与实用,将民艺“剪纸”融合到高跟鞋的立体造型设计中,剪纸和高跟鞋的结合,以剪纸的镂空为主要表现形式,将鞋的透气性这一实用功能充分展示,空间感体现得颇为贴切,高贵、现代,同时又赋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环境艺术专业、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利用极具本土特色的元素,制作了年画、熊猫剪纸等民艺作品;而烹饪与营养专业的学生,则启发他们利用民艺元素设计餐厅的布置。民间艺术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富趣味和挑战,极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民间艺术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民间艺术与生活日用融合在一起的审美与实用的精神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民间艺术可能会获得研究与应用的新生,同时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在现代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与应用能力,这将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教师先行,引领学生开展区域民艺田
野调查①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民俗》发刊辞上呼吁:“我们要探险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社会!我们自己就是民众,应该个个体验自己的生活!”②实地体验各种存在于乡野的民间艺术,是民艺教学教研的重要路径,尤其需要调研区域民间艺术资源。而高职院校所在地方区域的民间艺术资源,作为民艺的教学资源,既具有田野调查的交通的便利性,也有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实训基地的可行性、优势性与长期性。所谓的区域民间艺术资源,我们认为存在于两种场所,一是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二是存在于文化机构。以四川为例,它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这源自它是一个人口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各民族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四川深藏着不少民间艺术技艺和人才,一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相当地位。可以说,四川的每个市县乡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四川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存在于地方的民间艺术,如泸州分水的油纸伞、甘孜州的巴塘弦子、绵竹的木版年画、成都的糖画等;存在于文化机构,如成都金沙博物馆里的中国最古老的黄金剪纸“太阳神鸟”、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皮影等。这两种场所的民间艺术,在作为教学资源共享上,可以互为文本,相互补充。获取地方区域性民间艺术资源,“教师先行”十分必要。所谓教师先行,就是通过先期田野调查,为学生“探路”,事先掌握有关民艺的亮点特色、文化价值,搜集第一手鲜活资料,联系接洽学生田野调查的有关事务,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调查,设计田野调查的计划、线路和程序。例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高职院校民间艺术教育研究》课题组在开展民艺教育研究和教法探索的同时,先于学生积极进行区域民艺田野调查,先后走进实地,调查访问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郫县安靖蜀绣村,参加绵竹年画文化节活动,采访了绵竹年画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厂等重要民间艺术圣地,访问非遗传承人,考察地域民艺演变历史,了解原料特点和工艺特色,探寻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调查生产规模和市场现状,询问保护传承措施等。先于学生的田野调查,可以让教师胸有成竹地拟定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环节;落实到民间艺术教学中,则充分利用成都的区域民艺资源,采用教师给出田野调查或参观考察的题目,以班级统一安排校车出行(或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前往)的组织方式,学生分别参观、考察、调研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郫县安靖蜀绣村、温江陈家桅杆、成都文殊坊藏羌织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锦里、宽窄巷子等地。需要指出的是,对初次从事田野调查的学生来说,教师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导学生学习田野调查方法。除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社交礼仪和禁忌,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锻炼社交能力之外,我们重点培养学生的田野调查计划写作能力、现场观察能力、收集资料与实物标本的能力、详细记录有关工艺流程的能力、人物访谈技巧等。田野调查结束后,指导学生完成以田野调查报告为主的各项访谈与写作的作业,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延伸提交有关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整理发掘、利用开发的方案、创意等成果。在民艺田野调查课程进行过程中,还应指导学生撰写调查计划书、设计调查问卷表等一系列文案,通过实地访谈、录音、拍摄、资料整理,再到调查报告的完成,全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读”、“问”、“听”、“写”、“图片拍摄”、“资料查询”等各项综合能力,使民艺田野调查成为学生最有收获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
二、民艺课程教学设想
在持续的民间艺术教学中,通过对于高职院校民间艺术课程特色的提炼,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探索一种适合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艺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一)专职教学与兼职教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安排聘请民间艺人走上大学讲台,走到师生之间,用其本色语言讲述自己的创作甘苦,弥补学院与书本教学之不足。在这方面,天津职业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该院在艺术专业上,设置了年画方向,专门骋请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走上讲台为大学生传授年画工艺。而艺术专业的师生走出校园,走向民间,走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通过田野调查,既为区域地方文化建设做一些具体工作,同时增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
民间艺术是一项传授性极强的艺术活动,一项民间艺术往往是家传或以师徒相传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与民间艺人合作建立传习所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民间艺术的做法,是建立校外民间艺术教学基地的好方式。在民间艺术的考察调研中,我们发现民间艺人在地方政府扶持下,已经走在了前面。比如,郫县安靖镇的蜀绣传习所、泸州分水油纸伞传习所,都是政府出资,民间艺人出技艺办起来的民间艺术学习基地。因为这些民间艺术的传习所一般都是免费的、对外开放的,高职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方的民间艺术资源,建立民间艺术教学基地。这样既可以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也可以作为学生寒暑假自愿学习的基地。
三、结语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精神;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逐步发展,各国之间增加了对政治文化和经济技术的交流,现代设计风格越来越来国际化,使其逐渐趋于单一化并引发了地方精神的缺失,这一现象逐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国际化模式设计正在吞噬人类古老的传统文化,逐渐扼杀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继而吸引了景观设计师们对地域文化的探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我国民族精髓和民间传统文化,突出景观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灵魂,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
2.现代景观设计中民间艺术的应用价值
在全球一体化设计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民间艺术作为一个极具民族特性的设计元素,必将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现代景观的内涵。民间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民间艺术,使其成为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
2.1情感价值
民间艺术是传达故乡情和乡土气息的重要工具,其包含的内容都是人们情感的寄托。现代城市里的人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在这样的一个复杂城市里,怎样让这些“外人”在新的环境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将民间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充分条件,使民间艺术具有的情感价值得到巨大的利用。
2.2文化底蕴价值
隐藏在民间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才是民间美术的精髓所在,虽然民间艺术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却是稳定的。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充分应用民间艺术,这里要延续和传承的东西并不是其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与文化。充分发掘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将其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满足景观的地方性要求。
2.3 认识价值
民间艺术是不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区分地域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民间艺术丰富的题材,将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地域审美观念。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须建立在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基础之上,充分探索民间艺术的历史底蕴,创造出吸引民众注意和极具感染力的作品。向世人展示当地的地域特色。
3.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美术的应用
3.1民间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启示
我们对于民间美术的珍视,并不是盲目地沉溺于审美的情感体验,我们所期望的中国现代景观设计是在理性秩序下借助西方之风,熔铸传统民间文化,培育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生命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探索、提炼民间美术的精华所在,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景观设计的新能源,创造出具有地域性与地方文化的中国特色景观。
3.2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美术的应用方法
民间艺术具有内容丰富的题材和种类繁多的图像,且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词汇。景观设计师
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技巧使民间艺术达到“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的要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引用、比例缩放、转化等手法将民间艺术充分与现代设计结合在一起,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具体的应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使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直接将民间艺术的造型直接引用到景观设计中,发挥民间艺术与人们的认知价值。
(2)变化比例。将民间艺术的造型进行放大或缩小,根据设计环境进行缩放,强调景观局部的影响,吸引大众的注意。
(3)立体塑性。将地方特色艺术文化中的优秀形象进行透视效果或排列组合形成立体效果,创造与环境互相匹配的景观小品。
4.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创新
我国民间艺术是个丰富的宝库,其经典的艺术符号数不胜数,如石雕、年画、剪纸、皮影等,不仅造型成熟完美,而且具有较大的文化接受背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转化某些作品的功能,将其生活化,使它自然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4.1用现代景观设计赋予民间艺术新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艺术的某些内容会逐渐地被现代文明所淘汰。景观设计师们要努力赋予民间艺术新的功能,使其完美的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如在设计中,将腰鼓的造型设计为休息的小石凳,鼓身侧面雕刻剪纸、打腰鼓等民间活动,既可以作为行人使用的座凳,又丰富了景观的特色,向人们展示了腰鼓这一陕北的民间艺术特色。
4.2 利用景观设计使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
正如张道一先生所说,“在民族文化基础与现代生活之间,架起彩虹般的桥梁,使文化的脱节现象,得到新的衔接,那种拼盘杂拌似的文化现象,将被具有中华民族气派的新的文化所代替。”我们需要让民间美术之水换个流法,流向我们的现代生活。分别从植物、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小品等探索民间美术的开发思路。如在道路设计中,通过加入各种民间题材的图案铺地或地面浮雕,体现民间美术的主题;在景观小品设计上,将民间美术的艺术符号进行提取或拼贴,设计既有民间特色,又不失现代感的景观造型。将民间美术以合适的方式切入到景观设计中,自然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5.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趋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不但给民间艺术带来了冲击,而且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民间艺术是一个地域极具民族特性的设计元素,将其与现代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必将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现代景观的内涵。充分研究民间美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具有的应用价值,贴近人们的生活,将民间艺术以直接挪用、比例夸张或空间塑性等方式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并不断探索现代景观设计对民间艺术的创新,努力做到用现代景观设计赋予民间艺术新的功能,使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满足景观的地域性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良梅.在民间艺术中探寻现代环境艺术的传承与再开发[D].南京林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