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纳米技术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据苏州日报,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确定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的通知》,苏州工业园区等8家国家级开发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园区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开发区。据悉,园区实验区建设将以纳米技术应用为主导,探索专利运用导航产业高端发展的新模式。
此次实验区项目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实施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专利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优化整合专利资源,提升专利运用能力,建设与区域资源相适应、专利引领并推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从而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园区确立了以纳米技术引领全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将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列为园区的“一号工程”,将纳米技术产业列为园区的“一号产业”。园区围绕纳米技术产业,已集聚了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为代表的近20家纳米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和以中科大苏州纳米学院、苏州大学纳米学院等为代表的24家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或其研究教学机构,已基本建成近200万平米的苏州纳米城、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纳米技术高科技产业园,已集聚纳米技术企业近200家,2012年纳米技术相关产业产值90亿元,年增长超过50%。园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苏州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微纳加工与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科教结合苏州纳米技术产业创新基地”等七大国家级纳米技术创新基地的牌子,并纳入国家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体系,奠定了园区纳米技术产业的国内优势地位。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专利导航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方案》,园区将利用5年的时间,初步掌握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知识产权发展规律;实现专利与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的有机融合,专利运用能力大幅提升,构建完成与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规划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基本实现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知识产权服务的高效化、流程化、标准化,形成纳米技术应用产业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专利集聚、布局合理、专利和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示范区,基本建成国家专利导航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实验区。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 发展趋势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历史步伐
已去的20世纪,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英国数学家布里顿・艾伦・图灵和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5年到1936年间由图灵设计的抽象计算机“图灵机”成为计算机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因此,图灵被人们公认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冯・诺依曼在1945年总结了ENIAC计算机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逻辑设计方案,1952年成功设计建造,它在体系结构设计中实现了数字化的计算过程、存储程序控制并按电子学原理工作,这三点奠定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础,因此,人们又把现代计算机称之为“冯・诺依曼计算机”。
1947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威廉・肖克莱、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莱顿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他们一起成为了晶体管之父。11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杰克・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集成电路(IC),从此,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芯片按照摩尔预言的速度发展,带来了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基尔也成为了电子学革命之父。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微处理器的出现,其直接成果就是带来了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快速小型化,1971年,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4004问世,1978年,英特尔公司开发出了8086,首次用于IBM PC机中,电脑走入家庭。一个全新的概念“个人电脑(PC)”取代了“微电脑”的概念。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发展的原因
2.1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起初对计算机的时代需求为“二战”时期,有着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欲求,这样促使进算计的研发运用。随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存储功能不断强大,使其在教育、经济等领域迅速发展普及。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下,计算机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的研发变化着,无形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2.2稳定的选择机制基于计算机技术。对于相互竞争的技术价值做出一个共识性判断之前需要一段时间,这种不确定因素可能最后影响选择机制。大多数,同时发挥作用的围绕计算机技术的若干选择判据和机制及其影响要素,选择的环境常常是非常敏锐和稳定的,这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实践中,最强的技术性创新,把经济之间的激烈竞争转化为了技术性的较量。其计算机的发展在工程学科和应用学科也给我们许多启发。这使计算机的选择机制判断更加稳定明显,这样就更容易解决计算机在生产生活的运用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
2.3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新一代的技术与其他领域结合,又为了满足其需求不断的研发更新,慢慢计算机技术成为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并成为其他行业生产中重要的工具,直接与间接的促进了各个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水平。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3.1智能化。智能化计算机是指设计结构独特并采用平行的处理技术,对计算机中的多个数据及多种指令可进行同时处理和分析的一种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相对于普通的计算机来说有着更高的运算速度。这些更智能化的计算机跟接近与人类大脑的性能,可以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更可以在某些高端行业,帮忙处理大量繁杂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与成本。
3.2新型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是基于硅芯片技术的不断更新,但由于需求的不断加强,硅芯片的研发潜力已近极限。所以很多新型计算机就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3.2.1纳米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便有了纳米计算机。纳米元件与电子元件相比,其体积较小,质地优良且导电性能较高,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硅芯片。纳米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纳米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它的目标是使人类可以自由的操作原子。使用纳米级芯片组成的纳米计算机的能耗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性能上远远高于现有的计算机,所以纳米计算会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3.2.2量子计算机。量子力学的原理来对大量数据进行运算以及存储和分析处理的源自可逆计算机的一种物理装置,而量子计算机就是基于这个。量子效应是量子计算机研发的基础,这种计算机中,开与关的状态是通过激光脉冲来改变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决定的。由于量子的叠加效应,与传统计算机对比而言,量子计算机存储的数据量要大得多,还有就是,其运算速度是传统计算机的十亿倍。除了其存储性能及运算速度方面的优势外,其在安全性及安保体系等方面的优良性能也远远高于传统计算机。这也成为了计算机发展的另一趋势。
3.2.3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进行计算,用光子代替传统的计算机通过电子进行数据计算、传输和储存。并把传统计算机的导线互联转变成了光互联。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复杂,多数为电子硬件,而光子计算机则为光子硬件,并为光运算,不同的数据是由光的不同波长表现出来的,对于复杂的任务可以进行快速处理。成为新型计算机一员。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环保;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颁布,建筑产业势必迎来更大的发展,而绿色环保必然是其主旋律。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建筑材料行业面临着重大机遇,也迎接着重大挑战。跟随着全面经济的改革转型,建材行业也将由“增量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由扩张浪费型转变为环境友好节约型。
一、建筑材料的发展史
建筑材料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的。在原始社会,我们祖先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以此作为遮风避雨,躲避野兽的场所。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开始走出洞穴,利用草、木、石、土修建住所,以此适应人类的发展。进入阶级以后,由于宫殿的修建,木结构逐渐发展为成熟的一种结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到隋唐时期,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而在外国,埃及的石膏;古罗马的石灰和加火山灰的石灰;南美洲建筑的高度石工技术,都均在建筑材料的发展史上占有显要地位。工业革命以后,钢逐渐被用作建筑材料,大跨桥梁和高耸建筑逐渐兴起。19世纪,发明了波特兰水泥,而后即出现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混凝土是由胶结材料将骨料胶结硬化而成的人工石材。自其问世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很多研究者不断研究其性能,完善其计算理论,经过不懈的努力,至今日混凝土的基本理论和性能发生多次重大飞跃。上世纪中叶出现的引气剂、减水剂等外加剂在改善混凝土性能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上世纪末,在以耐久性设计为主的结构设计理念的推进下出现了高性能和高耐久性混凝土,使混凝土材料发生本质性改变。
到上世纪80年代,绿色建材的概念逐渐兴起。世界各国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均强调建设以绿色建筑为宗旨。绿色环境是指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必须受到良好和有效的保护,是指生态环境达标。
二、绿材料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绿色建筑材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并且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保建材工业迅速崛起,快速成长,新型建材无论从品种、数量,还是从质量、功能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影响便是促进了绿色的材料的产生与运用。绿色材料有以下两个原则:一个是3R,即可重复利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另外一个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和产品。绿色建筑材料在资源利用方面有几点应遵循的原则:(1)尽可能的少用建筑材料;(2)使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3)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建筑材料;(4)使用可再生、可降解的建筑材料;(5)使用各种废物生产的建筑材料。一些现在使用的建筑材料对人体的健康和环境保护非常不友好,这些有害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 5 种有害物质:酯、三氯乙烯、氡、甲醛、苯。酯和三氯乙烯都来自于油漆、干洗剂、粘结剂等。氡主要来源于混凝土、砖头、水泥、石膏、花岗岩等所含有的放射性元素铀衰变后释放出来的。甲醛主要来自地板胶、保温材料、塑料贴面板等,是一种致癌物质。而苯来自于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等。所以,要创造绿色生活环境,应该使用绿色建材、绿色装饰装潢材料,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
绿色建筑材料主要应用在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是用水泥、砂等硅酸质材料,有的再掺加部分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工业废料或建筑垃圾经过压制或烧结、蒸压等制成的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及建筑板材,一般具有轻质、高强、节土、节能、利废、保护环境,其中相当一部分品种属于绿色建材;保温隔热材料属于节能材料,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隔热材料在节能方面的意义日益突出,在建筑中使用的隔热保温材料品种类型比较多,其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保温隔热材料:无机材料有加气混凝土、玻璃棉、膨胀珍珠岩等;有机材料有聚氨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这些建筑材料性能的优劣,主要有其材料热传导性能的高低所决定;防水密封材料可划分为高分子防水卷材、改性沥青油毡和新型防水材料。
总之,绿色节能材料一直在发展之中,对与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大有益处。
三、绿色建筑材料的未来
绿色建筑材料是一个整体概念,即是一个统称,而一般人面对的多数是其具体形态,即是各种各样的绿色建筑材料的实物产品。这就需要建立认证与评价体系,由此可以判断什么样的材料才是绿色的,并使用一定的方法予以确认。中国建筑材料科教委主任、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黄书谋认为,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建材产品评价与认证体系,是促进我国绿色建材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我国目前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评价还没有建立统一合格的标准,依然有很多方面的问题要加紧研究。绿色建材产品的认证体系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绿色建材是当前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之一。由于地域、观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目前,世界各国对绿色建材的认识水平和应用程度不同,发展侧重点也不同。但综合来看,绿色建筑发展有俩个方向:智能化和纳米技术。在这两个方面与现代科技紧密相连,与其他学科有较多交叉,而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国内基本是一片空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吉林四平 130700
[摘要] 超声成像诊断是医学临床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是通过超声成像仪来实现,它又包括软组织结构成像(即B超仪和M型心动图仪等)和多普勒运动成像(即彩色血流成像仪和多普勒组织成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己成为超声成像设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使设备的性能得到提高。
[
关键词 ] B超仪;成像;相控阵
[中图分类号] TB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30-02
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频率在2×104~108范围内,它只能传播于介质之中,而且在空气、水等均匀物质中有很好的指向性,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聚集于某个特定的位置。在超声成像系统中,超声波是由电激励超声换能器的压电材料对周围媒介作用所引起的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发射波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媒介的不均一性而产生不同的反射波,再由换能器转换成电信号,这些信号能够表现出反射体的反射强度和位置信息。由于超声成像诊断具有无辐射、重复性好、无损伤、灵敏度高、非侵入性等优点,所以在医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医学诊断的一种重要的图像诊断法。
1医疗诊断中常见的医用超声诊断仪
1.1 A型超声诊断仪
它虽然不能直观的掌握被检测对象的剖面结构信息,但由于其有很高的扫描频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被检测对象的运动情况,由横轴来表示深度,纵轴显示回声信号的幅度。它是超声波首次应用于医学临床诊断的设备。
1.2 B型超声诊断仪
它能够显示出人体组织不同方位的二维截面图像,其亮度受回声幅度约束,其垂直方向显示回声的发射位置,以超声的扫描线呈现其水平方向。由于对同一截面需要进行多次扫描,所以需要耗费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为了保证B型超声诊断仪的成像质量,还需要对扫描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处理。我们现在所用的B型超声诊断仪基本上者采用多阵元探头和独立多通道。其中多阵元探头又分为相控阵探头和线阵列探头两类。
1.3 M型超声诊断仪
由于其多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又被称为超声心动仪,其亮度受回声信号的控制,回声越强亮度越高,反射回声的位置表示出来的位置是垂直的,以时间的变化来表示该位置的水平运动。当对心脏的某个位置进行探测时,探头的位置是固定的,由于心脏的跳动使探头和心脏各层组织之间的距离随之变化,这样得到的灰度级对应回声信号的强度,心脏搏动产生上下摆动的亮点就呈现在显示屏上,上下摆动的亮点会随着扫描线由左向右在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移动而横向展开,这样就得到了心脏各层组织结构周期性的活动曲线,即心动图。
1.4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包括有很多种,其中有血流测量仪、听诊型诊断仪、脉象仪等,属于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它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做诊断的一类仪器,通过探头获取检查部位界面的超声频率变化,界面的运动情况变化随之获取到超声频率改变,界面接近探头时得到的回声频率高于反射频率,界面远离探头时得到的回声频率降低,之间形成的差频经多普勒信号检出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结果输出供医生参考。
2数字技术在超声影像诊断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其普遍应用于高性能超声影像诊断设备,从最开始的数字扫描转换器到现在的超声发射、接收、成像,已经实现了超声诊断全过程的数字化,如数字化声束技术、动态电子聚焦、动态孔径技术、数字式延时技术等,同时也对超声影像诊断设备的智能化、高性能和小型化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高性能、智能化的超声影像诊断系统除了可以满足医学临床诊断的多种需求外,还为临床医学研究以及相关基础理论的开展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超声诊断系统还可以实现一键操作,既可调节速度标尺,多普勒基线等众多参数,又可调节TGC、动态范围、接收增益,体现其一键多功能的优点,同时还能够避免检查过程中复杂、繁琐的调节操作。
小型化超声仪器虽结构简单,与笔记本大小差不多,但是无论是出急诊还是出诊以及现场抢救检查, 都能够提供一切所需功能,更突出了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使超声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另外,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兴起和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大多数超声影像诊断设备虽然厂家、型号不同但普遍都设有DICOM3.0标准接口,使其不仅包涵了数据字典、介质存储、与医学影像学有直接关联的信息交互、网络通讯和文件格式等多方面的内容,还能够促进整个医疗环境,使数据信息和其容量交换加快,将超声诊断成像设备或与超声影像工作站和医院影像管理与通讯系统(PACS)一起进行组合,使其能够最终进入了整个医院信息系统。
3医学上数字化超声成像诊断的应用
3.1超声成像诊断的医学发展史
上世纪中期,在医学上离体脏器的厚度就开始应用A型超声仪来检测,同时也进行临床疾病诊断方面的探索,随后,医学研究者开始对正常人的心脏和心脏病患者利用M型超声仪对风湿性进行探测。到70年代初期,通过B型超声显像技术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形态结构变化,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是脏器二维切面超声成像检查技术的起点。在80年代中期,又开创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多普勒超声是不仅能够显示器官和病变器官的形态,同时也能够显示双重信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使得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90年代以来,大量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让超声影像诊断技术有新的发展,达到了更高水平。开创了医学超声三维成像技术。纵观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史,它是由是静态成像向实时动态成像发展的过程,其发展过程是由“点”到“ 线”,由“线”到“面”,最后到“体”。
3.2几种新成像技术的发展
①宽景超声成像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移动探头来获取一系列二维切面图像,再将这些图像反馈给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把这些二维图像转换成一个连续视野的超宽切面图像。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肢体躯干的肌肉、血管和周围神经等方面的疾病以及妇产科、诊断甲状腺、胸腹部、乳腺、等一些小器官。一幅宽景超声图像不仅能够显示整个胎儿全貌,而且还能够显示胎盘内的完整结构,对于判断胎位、多胎妊娠、羊水量与分布的评估等相关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定量准确地测量脏器大小和体积较大的病灶或肿物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的范围,内部回声、位置、大小及其毗邻,同时还,除了有较好地展示外还存在延伸管道结构的功能,其优点在于它可以提供更好的空间关系和结构层次。受到组织或器官运动的干扰影像的影响,这种技术也存在缺点,使图像模糊,清晰度不高。宽景超声图像还可以显示常规二维超声无法获得的特别是肢体躯干软组织,它通过利用高频线阵探头迅速的进行大范围的体层扫描,就可以获得一幅从皮肤、皮下组织到周围神经干以及骨膜等相关方面的正常和病变体层解剖宽景图像,使各层结构特征清晰可见。宽景超声成像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还能够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常规实时灰阶相结合,不仅能够使现代超声诊断技术更完善,还能够为超声CT的研究和应用奠定稳定的基础。
②超声成像技术。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弥补二维平面成像技术的不足,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三维图像信息。动态三维成像技术主要有三维成像来观察和检测非活跃的器官,静态三维成像,实时三维心脏形态成像的活动。其中包括一个静态三维成像部门的扫描扫描扫描和旋转两种形式,需要扫描二维探头,图像的某些方面获得他们的反馈到计算机图像,器官的最终输出的转型计算机三维地图,然后重建编辑后,电脑以得到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图像,器官与病变的形态特征突出而且表面轮廓与深浅立体感强,这种成像主要适用于探查对象周围有液体环抱者或器官内有液体存在的情况,如肿瘤、胆道结石与息肉、肝肾囊肿等。医生通过血管三维图像重建能够清楚地了解脏器内的血管走向、血栓形成、有无畸形以及分支状况等情况;对于胰、十二指肠三维图像重建,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对胰头及胆总管病变进行诊断,同时对于胎儿面部畸形、溃疡、脐带绕颈等也有鲜明的特点。三维超声成像还能够给医生提供患者体内的肿瘤病灶的三维形态和空间位置,使定位信息更准确,有助于超声引导介入性治疗的发展,同时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随着采样技术和高速扫查的不断发展,可以将静态三维成像与心电图同步技术的时间参量相融合,使其能够则实时、准确的显示出动态的三维成像,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速度信息,还能够实现实时三维成像。四维参量即动态三维成像,可以对医生诊断瓣膜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还能够呈现出心内血流的立体动态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血流方向、分流与返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心脏的各种结构的立体形态、活动情况、空间关系和血流动态,动态三维成像技术都可以从不同方位观察,并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图像依据,有效的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③分子影像技术。分子影像学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正式提出和应用,它与传统的成像方法有所区别,它所揭示的不是细胞、分子发生改变后所导致的组织结构的异常信息,而是着重描述了导致人体疾病的细胞、分子的异常。分子成像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而现代的成像技术的帮助下,从分子水平研究和观察疾病的发生,能够描述和确定活体生物发展中病理生理变化和代谢功能改变过程的一种成像方法。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许多疾病在脏器组织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其细胞、分子或其功能就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需要通过分子成像技术来更早、更及时地发现和确定疾病,同时分子成像技术还能够对疾病的治疗中细胞和分子水平做出直接的评价,使医学界能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愈的整个过程建立起全新的科学性认识。除此之外,它还能够用于心血管、肿瘤等的靶向诊断,这需要通过单克隆抗体、多肽分子等靶向微泡对比剂,同时它还能够实现血栓、粥样硬化斑块等的治疗和基因、药物的输送。分子影像学不仅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生物化学、基因工程技术,同时还结合了数据处理和图像处理等技术,是多种学科结合的成果,也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1]郑德连.医学超声原理与仪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2]张克云等.医院影像数学化初步应用[J].黑龙江工长医药,2007(5):63.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偏锋;书法;数码艺术;艺术生产;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对于艺术产品,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考察,“偏锋”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本是一种书法范畴,得名于书法工具的应用,因此古人说“笔锋入处看偏正,诗案翻来辨古今。”①“偏锋”又是一种策略,其应用遍及艺术、文学乃至于军事、经贸、传媒、投资、工农业、计算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众多领域。要论数码时代的创意,不论是着眼于新媒体助力打造产业链,或者是着眼于内容立体化的发展,都可以从正锋与偏锋的关系去思考。从发展的角度看,“偏锋”是相对于正锋、主流、定势、范本、惯例或者陈规的一种创新取向,是另辟蹊径的努力。如果说偏锋与正锋在狭义上特指书法中两种既分又合的运笔方法的话,那么,它们在广义上可以扩展到虽有主流和支流之不同、但具备共生性的多种对象。作为产品的偏锋艺术指的是追求灵想独辟的创造性成果。
一、偏锋观念与中西文论
不论在中国或西方,偏正之分都是由来已久的。“正”通常意味着正道、惯例、主流、经典、大路等,“偏”则意味着旁门、另类、支流、别作、小径等。至于“偏锋”一词,则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独特创造。它为其他领域的策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从我国文论看偏锋
书法实践中的正偏锋之分由来已久,唐代颜真卿、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元代赵孟頫等人都有此类作品。“偏锋”一词则到明代才出现,本是对于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曾任京兆应天府通判)书法的一种批评。据周天球所说,“祝京兆书法当时无辈,而或者评其不出正锋,盖谓此老目视短,不能悬笔运肘耳。”②不过,也有人替他辩护。例如,谢肇淛说:“唐晋书多用正锋,然如鲁公《祭侄文》及杨少师凝式书皆已用偏锋矣。赵文敏全用偏锋,近代祝希哲亦然。然祝仅行草耳,赵即楷书亦偏也,何尝以是减价耶?”③汪砢玉说:“正锋偏锋之说,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京兆,故借此为谈耳。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取态,自不容已也。文待诏小楷时时出偏锋,固不特京兆,何损法书。”④辩护的理由是偏锋古人(如王羲之)已有之,时人(如文徵明)亦有之,没有什么奇怪。
正锋(亦称中锋)指的是作书时笔锋位于点画中间,有笔划圆润之效。偏锋指的是笔锋偏于点画的某一面,可从笔划一边光一边毛看出来。谢肇淛说:“近代书者柔笔多于刚笔,柔则易运腕也;偏锋多于正锋,偏则易取态也。然古今之不相及,或政坐此。”⑤根据古人的分析,偏锋的成因主要有:
(1)握笔的差异。清代鲁之裕说:“用笔有偏锋、正锋、搭锋、折锋、藏锋、回锋诸法。锋何以偏?握管不直不紧,斯偏耳。偏则瘦必露骨、肥必见肉,不足观矣。惟握管紧直,笔尖行于字画之中,既不轻佻,亦不懈怠。”⑥另有所谓“侧锋”,介于正锋与偏锋之间。
(2)起笔的需要。清代陈沣说:“然凡写字落笔,皆起于点,然后引而长之。点不可中锋,则是始偏锋而后中锋耳。锺繇变隶书为真书,其变处正在落笔偏锋,实则汉人章草已如此。”⑦
(3)笔毫之腹(而非笔尖)的运用。说:“写字之中锋者,用笔尖着纸,古人谓之‘蹲锋’,如狮蹲、虎蹲、犬蹲之象。偏锋者用笔毫之腹着纸,不倒于左,则倒于右。当将倒未倒之际,一提笔则为蹲锋。是用偏锋者亦有中锋时也。”⑧
(4)运笔的需要。清代程瑶田说:“虚运中锋者,作书之体也,其用偏锋焉而已矣。夫书之成,成于笔也。成于笔,其锋安得而不偏?然则,中锋不在于笔乎?曰:在笔哉。锋者,笔锋也。无笔安得有锋?然则,何谓中锋也?曰:‘执笔焉耳矣。’执笔何以谓之中锋也?曰:‘执之使笔不动。及其运笔也,运之以手,而非运之以笔。惟其然,故笔之钝者而可以使之锐;笔之锐者而可以使之钝。是故笔不动,其锋中焉。及其运之,以手而使其笔,一依乎吾之手而动焉,则笔之四面出其偏锋,以成字之点画。然则,锋之偏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然。而其四面错出、依乎手之向背阴阳以呈其能者,乃其锋之中者使之不得不然。故曰其用偏锋焉而已矣。’”⑨在以上四种解释中,第四种最富于策略意味。它着眼于笔与手的关系,将偏锋理解为中锋在运动中的变化。这使人联想到:正锋是既定之部署,偏锋是随时之权变。其他三种解释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第一种意味着在管束不严(“握笔不直不紧”)的情况下容易走偏,第二种意味着偏锋先于中锋而存在、任何稳定部署都来源于试误,第三种意味着偏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正锋,一时权变也可能因为成效显著而成为长期战略。
古代书画相通。根据清人汤贻汾的看法,“作字偏锋者,画多不能为中锋。字中锋者,画不难为偏锋。中锋、偏锋固各自有妙,而中锋较能浮岀纸上也。”⑩篆刻可视为书法的延伸,只不过工具是刻刀。清代陈克恕说:“刀有中锋,有偏锋。须用中锋,不可用偏锋。中则藏锋敛锷,筋骨在中;偏则露筋出骨,刀痕可厌。”B11“偏锋”这一范畴还被应用于其他领域:
(1)军事领域。据明代陈建记载, “旧经略熊廷弼者,有挥霍之雄才,有沉毅之雅度。极其全力,固能担人之所不能担;骋其偏锋,亦有忍人之所最不忍。任事才十余月耳,而辽阳隳颓之城如新,丧胆之人复定。”B12这是称赞明末将领熊廷弼的军事才能。军事上的偏锋,指的是不作为堂堂正正之师与敌人交战,而是靠用计谋、出奇招取胜。流传至今的《三十六计》等文献、“兵不厌诈”等典故可资为证。
(2)文学领域。明代戴澳说:“虽然人各有心,亦各有人心。偏锋文字定与正大题目相依而立。”B13偏锋与侧笔、直嗓、变格、怪字、险语、旁门等为伍,而与正锋、清俊、高雅、玉润珠圆等相对而言。清代宋长白说:“琴操竹枝。退之琴操,梦得竹枝,仲初宫词,文昌乐府,皆以古调而运新声,脱尽寻常蹊径。至若李贺、卢仝、孟郊、杜牧、贾岛、曹唐辈,亦各自立门墙,不肯寄人篱下。虽非堂堂正正之帅,而偏锋取胜,亦足称一时之杰矣。”B14这是用“偏锋”来进行文学批评,系就唐代文学支流而言。它在明代文学中的代表,论流派有公安、竟陵,周诗雅《明诗选序》说它们是“偏锋自雄”。B15当时的所谓“正锋”是八股文,但胡维霖持相反看法。他认为:“我朝以制义取士。余尝谬谓:不越尺幅,可以观经济,或有讶之者。余又谬谓制义与经济不合,此偏锋非上乘”。B16持论而称“谬谓”,既是出于自谦,又说明属于异见。不过,从今天的观点看,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3)传播领域。明朝陈仁锡称赞陈澹生“若雄其才辨,以偏锋驾圣贤之上”。B17清代陆世仪说:“孔子告君之语,俱属正锋;孟子告君之语,多属偏锋。性善仁义之外,今乐、古乐、好色、好货诸论,皆偏锋也。偏锋最易入人。然齐梁之君当之者依然聋聩,世风日下,人心陷溺,虽圣贤亦未如之何也已矣。”B18这是用“偏锋”为术语对传播史上的相关说服现象加以概括。从今天的角度看,“最易入人”是对于偏锋优势的有力概括。
古代对于偏锋的评价并不一致。以明代人才观为例。某些人强调偏锋有用处。例如,钱谷夸奖人时说:“甘棠今日称慈父,骢马当年号铁容。奏牍匡时多苦乐,文章胜敌有偏锋。”B19与之不同,戴澳说:“偏锋毕竟难持国,急迟钧衡借主张。”B20这体现了对于偏锋局限的认识。也有人认为偏锋之人仍有可取之处。例如,赵南星载言称:“虽人多偏锋,才各别具,正不妨取长于短,愈以见瑕不揜瑜。”B21金日升更提出:“无苛索于先,无拘挛于后。节有可录,不妨取其偏锋;才果堪收,无更摘其寸朽。而总主于搜罗遗贤,弘济时艰。”B22这是明末大厦将倾时的事情了。
(二)从西方文论看偏锋
由于所使用的是拼音文字(而非象形文字)等原因,古代西方人习惯用刚性工具书写,因此不存在与柔性书写工具(如毛笔)相适应的“偏锋”观念。打字机之所以由西方人率先发明,说到底是由拼音文字的性质决定的。自从有了它,人们用笔的机会显著下降。即使现代西方人通过文化交流懂得毛笔的妙处,书法意义上的“锋”也不可能成为主导范畴。不过,广义的“偏锋”仍然存在。例如,1749年,法国第戎书院以“科学与艺术之进步究竟败坏或敦笃风化”为题征文,卢梭从反面做文章,获得首奖。1931年,浦薛凤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文章,用“偏锋文字”评价卢梭此作。B23
在西方学术界,存在某些和“侧锋”相关的概念。试举数例:
(1)侧适应(laeral adapaion),指生物体的组织或器官形成衍生价值,如羽毛本是鸟类用于调节体温,如今却适用翔。在技术发展史上也存在本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发明的对象派生出其他价值的现象。例如,微波炉的关键技术是作为雷达的磁电管而发明的,如今它成了炊具。
(2)斜行(sideways),字面意义是以侧面相对。有不少词组是围绕“斜行”而组成的,如侧身进(sideways feed)、侧向下水(sideways launcing)、兼署理同一职级(doubling sideways)、侧向飞行(sideways flig)、侧向运动(sideways moion)、眄睐(瞟,glance sideways)、侧转(urn sideways)等。
(3)非正统(alernaive),指可供选择的事物,特别是另类。在精神上,它是和搞笑诺贝尔奖(1991-)相通的。这一奖项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偏锋创意的实例,如2012年获心理学奖的“向左倚靠会让埃菲尔铁塔看上去更小一些”等。
西方文论中有两个与偏锋相关的范畴:一是根茎(rizome),法国著名学者德勒兹用于分析理想文本,其特点是通过侧生而扩展。“根茎”原来指的是多年生植物的根状地下茎,如藕、姜等。德勒兹引进这一隐喻,出于以下考虑:“我们对树厌倦。我们应不再相信树,根和胚根。它们使我们蒙受很多苦痛。所有树状(arborescen)文化都以它们为基础,从生物学到语言学。”德勒兹认为树状思维支配着整个西方思想,是一种国家哲学。他所倡导的既不从属于任何结构模式又不从属于任何发生模式的“根茎”则是对树状思维的否定。与分级树状系统的歧出不同,带有地下茎干的根茎把相距甚远的东西连在一起,创造了有多重入口和出口的空间:“根茎没有开端或者末端;它总在中间,在事物之间,宛如插曲。树是分支,但根茎是同盟,唯一的同盟”,诉诸“与”的逻辑。B24二是外现代(off-modern),为哈佛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博姆(Svelana Boym)所发明。博姆不是关注现代与反现代或者纯粹的“文明冲突”,而是异步、异相的现代性之间冲突。他所著《外现代之镜:同步外的历史》一文指出:到21世纪,现代性成为我们的古迹。我们生活在其废墟上,并将它结合进我们的当下、外现代因此不是反现代,事实上,它外现代性的批判性与实验性精神比现存的工业的、后工业的现代化形式更近。换言之,它向若然现代性(而不是实然现代性)开放。外现代性视角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对立,提出文化通过试误而进化的非线性观念。会犯错误的才是人。犯错误发现了不同形式的知识、艺术与技术之间始料未及的联系。与只是基于技术的新媒体不同,外现代的新媒体基于人的错误并与之共舞。它是由善于处理疏失的技巧、对技术本身的沉思(而不是由技术小玩艺儿最新的销售指标)所驱动的。我们可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边缘:公认的晚期资本主义与技术的(或数码的进步)不再对我们起作用。我们处在范式转变的锐利拐点,只有扩展视野才能对它有所预见。锐利性逻辑是与流行文化的无缝挪用或者计算机存储的同步性相对立的。它是使伤口、伤疤、废墟、触觉残留暴露出来的逻辑。博姆注意到:倘若说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梦想变成自己的策展人、从理论家那儿借用点什么的话,如今理论家梦想变成艺术家。他们对自己学科体制化感到失望,移动到各自的领域:又是侧动。并非向后或向前,而是侧移。B25技术的跨领域应用可能带来许多匪夷所思的结果,如香蕉皮可护肤,微量砒霜可使人脸色红润等。博姆所强调的是负面的始料不及。其实,后者在现代化进程中确实比比皆是,大坝造成泥沙淤积、滴滴畏破坏生态平衡等,都是带来出乎意料结果的错误。对上述错误进行反思,是外现代性的要旨。
(三)产业实践中的偏锋
现代学者对于书法中的偏锋给予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例如,北京大学教授金克木说:“坡(轼)的行书好像往往用偏锋,岂不也很好?究其实,中锋偏锋都是笔锋的用祛,不必说得太玄妙。以一为主可以,又何必尽废其他?”B26不过,当今我国所流行的“偏锋”一词并非直接取自古代的书法理论,而是将可能出自武侠作品的“剑走偏锋”当成其主要含义。它指的是奇招制胜,完全没有贬意。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所收文章中,1995年开始有文章用“剑走偏锋”评价软件技术B27与足球技术。B28至2013年8月28日,已经有4520篇文章出现上述成语。同一时间查找所得的全文包含“偏锋”的文章总数仅有6879篇,“剑走偏锋”占了大约2/3,可见它已经成为常见用法。
“偏锋”提供了考察历史上产业分化发展的新角度。产业体系的形成,和社会分工中的偏锋存在密切关系。对初民来说,“正锋”产业应当是指直接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相联系的生产活动,如狩猎、采集、耕作等。由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对于提高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显得日益重要,开始有人将它们当成专门的生产对象,由此产生了手工业相对于农业的分化。在一定意义上,手工业是相对于农业的“偏锋”。先前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主要是当事人自己生产的。手工业的相对独立是和手工业者的职业化相联系的,它意味着这个新兴产业向自为正锋的方向转化。在手工业这一行,最初的生产主要靠人力进行,水力、风力、火力等只起辅助作用(偏锋)。在手工业向现代机器工业转变的过程中,原先的偏锋成为新的正锋,蒸汽、电力相继成为工业革命的标记。蒸汽力量驾驭需要有交通(燃料运输)作为前提,电力远程传送需要有通信作为保障,这是现代服务业产生的契机。通信本来只是交通业的辅助成分,但到20世纪却由附庸蔚为大国,通信产业正是以之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早先只是传统产业所包含的环节,机器计算只是相对于人工计算的偏锋。随着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计算(尤其是和生产运营相关的实时计算)已经超出了人工计算的能力,机器计算因此成为新的正锋,20世纪中叶的信息革命正是以此为背景而爆发的。为了共享大型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人们开始建设数据网络。相对于机器计算的主业而言,计算者通过数据网络所进行的人际通信最初只是偏锋。后来,人们发现上述通信对建立社会联系、推进社会交往具备重要价值。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计算机网络向“第四媒体”的深刻转变,偏锋再次成为正锋。计算机网络和其他网络(如广电网、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卫星定位网)的联系最初只是作为产业的偏锋而存在。随着泛网络时代的到来,本世纪初诸网融合技术成为信息产业新的正锋。在更广的意义上,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汇合产生了偏锋向正锋转化的新机遇。让计算机介入试管婴儿生产,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用生物技术为计算提供能源等,目前都只是偏锋。它们当中的某些分支蕴藏着向正锋转变的潜能。
下文分别着眼于数码艺术和文化产业,就偏锋创意和偏锋视野加以分析。
二、偏锋创意与数码艺术
所谓“创意”,既是指创见,又是指创见产生的过程,语出王充《论衡·超奇》:“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B29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将“偏锋”和“意”联系起来,见于笔意之论,如清代李佐贤说:“孙处礼书传世绝少,惟见书谱。其议论精微透辟,发前人所未发,洵堪启牖后学。其笔意多用偏锋,妙绝千古,于颠张醉素之外,独开生面,尤非浅学所及窥也。”B30又见于快意之论,如清代方以智说:“文属情生,笔起势决,宛委覆折,以取余波,讵免于龃龉乎。道以人宰,言主维世。太上太简则轻藐礼法,偏党吹索则周纳文深,著述以捃摭成家,恃才以偏锋快意。”B31复见于性意之论,如清代孙奇逢说:“古之三疾皆孤行一意,以偏锋见长。今也托名古疾,以文饰其不肖之心,适足以见短。今古之不相及,一疾也且然,可胜感慨!”B32“三疾”之说出自《论语》。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至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B33由此看来,偏锋者为人“狂”(狂妄)但肆而非荡、“矜”(矜持)但廉而非忿戾、“愚”(愚鲁)但直而非诈。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意”区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由笔意延伸而来的驾驭技术、工具的观念与方法,主要与能力有关;二是由快意延伸而来的满足需要的观念和方法,主要与动机有关;三是由性意延伸而来的待人接物的观念与方法,主要与个性有关。上述归纳虽然得自于我国古典文论,却可应用于西方当代数码艺术。
(一)笔意:混合媒体的另类技术
“另类技术”是相对于主流技术而言的,主要是指在既有成熟解决办法之外另搞一套,尽管从经济成本或时间成本等方面看都不合算,但当事人却以此为乐。例如,奶酪化冻、烤面包靠常见家用电器就能解决,但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材料处理激光中心的研究员却诉诸相当复杂的激光设备和纳米技术,因此显得另类。B34
历史上所谓“技术艺术”,大部分是“剑走偏锋”的产物,因为所应用的技术几乎都不是专门为这些艺术形式开发的。它们可以说是广义的偏锋艺术。狭义的偏锋艺术是指有意运用偏锋技巧所创作的作品。我们可以从“剑走偏锋”的角度去理解新媒体艺术的起源和发展。19世纪中叶,洛夫莱斯夫人率先提出了计算机可用于音乐创作的设想,开启了编程性艺术。20世纪初,杜尚将现成物当成艺术,打破了作品必须由现行体制来认可的观念,开启了非体制性艺术;60年代兴起的观念艺术抛开形式和材料,开启了非物质性艺术。这为早期数码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1978年,法国的诺拉(Simon Nora)与明茨(Alain Minc)发明了“远程通信”一词,指的是计算机与电信之间日益增长的相互连接。当年,加拿大艺术家巴特利特(Bill Barle)便组织了Sa-el-Comp项目,首次将远程通信所体现的理念用于艺术,突出了艺术的过程性。
从偏锋创意的角度看,数码艺术和另类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数码艺术的起步阶段,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都已经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熟技巧和理论。它们都和机器或编程没多少关系。将数字电子计算机引入艺术领域,无疑是着眼于另类技术。耗费当时极其昂贵的计算资源,写出一些似艺术非艺术的作品(即使经过自动过滤,仍存在诸多信息垃圾),可以说是性价比极低。尽管如此,后来红红火火的数码艺术正是从上述另类实践中发展而来。在历史上,从电脑技术到电脑艺术,从网络技术到网络艺术,从生物技术到生物艺术,都是技术本身的另类应用,是技术价值的艺术扩展。在一定意义上,数码技术的发展就是为计算机寻找计算之外另类用途的过程,互联网的发展是为通信网络寻找通信之外另类用途的过程,移动通信的发展是为手机寻找打电话之外另类用途的过程。这种寻找往往意味着进入未知领域,面临着犯错误的可能性。但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人们已经对下面三点取得共识:计算机是万能机器,互联网是万能媒体,手机是万能终端。如今,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事创作,已经不再被视为另类或偏锋。在数码艺术领域,上述技术已经成为地道正宗。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数码艺术要想推陈出新,不能不另辟蹊径。混合媒体中的另类技术因此备受关注。例如,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雕塑家鲍恩(David Bowen)《成长表现装置》(GowRndering Dvice,2007)用光栅设备将栽培在营养液中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分时段记录在纸张上,成为一幅幅水墨画。上述过程拍摄成Quicime影片,让网友共享。B35丹麦当代艺术家雅各布森(Mogens Jacobsen)利用马铃薯可发电的原理,收集数百个各自扎入钉子、用导线连接的马铃薯所发出的电流,让它通过集成电路板驱动微机的文字感应系统软件,在浏览器上写出诗歌,内容是抗议种族间的煎熬、施暴。该作品题为“游离的防御”(Dissociaive Defence),亦名“会写诗的马铃薯”,2011年在德国科隆当代艺术展上展出。B36
为了鼓励越界创作,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在2007年设立混合艺术组(ybrid Ar),包括当今杂种的、跨学科的项目与对媒体艺术的探索。首重将不同的媒体和种类混合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超越艺术与研究、艺术与社会/政治激进主义、艺术与波普文化界限。B37又如,新媒体艺术中不乏利用另类技术的例子。美国戴维斯(Joe Davis)将从海绵中分离的硅蛋白基因修饰的大肠杆菌用为天线,做成作品《细菌收音机》(Bacerial Radio)。它不需电池,利用天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差即可工作,让用户通过耳机收听,2012年获得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混合艺术组金尼卡奖(最高奖)。
(二)快意:访客需要的另类满足
艺术总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旨归。人的基本需要有共同性,派生需要则可能因人而异。不论什么需要,只要涉及社会交往和社会联系,通常就存在相对应的社会规范。它们不仅规定了派生需要的合法性,而且规定了基本需要的满足方式。违背上述社会规范的行为便被视为另类,甚至是越轨。越轨行为的特点是超出社会规范许可的范围,甚至与之相对立。另类行为的特点则是迥异于社会惯例,虽然未必为社会规范所禁止。
与上述分析相适应,正锋艺术的创意立足于运用吻合社会规范的方式来满足人的需求。例如,以Boredomresearc知名的英国艺术家艾斯雷(Vicy Isley)和史密斯(Paul Smi)所创作的《心愿》(f.wis,2006)是受香港林村许愿树启发而创作的。访客可以发送自己的心愿,让它呈现在许愿树动画中(实际上是进入mySQL数据库)。B38相比之下,偏锋艺术的创意以访客需求的另类满足为出发点。例如,纽约多媒体艺术家斯莫拉兹(ElisabeSmolarz)《当个明星》(Be a Sar,2003)宣称自己提供的是成为明星的最快途径。其网站要访客提供自己心目中的明星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并说明自己为什么将那位明星当成偶像。过不了几天,网站就会提供一幅新照片,在照片中,访客已经成为明星(以访客的尊容替代原先明星的面孔)。B39又如,文抄公网站所推出的“会见自己”(Inerview Yourself,又名IY-IY-IY-IY)是调侃性的。会见记者通常是艺术家扬名的一种途径。在“做秀”成风的时代,会见变了质。有感于此,文抄公网站设计了这一讽刺性项目,让人人有机会被会见,怂恿人们将会见的结果提交Neime、Rizome、Syndicae等各种邮递目录,成为明星。B40墨西哥艺术家托里斯推出《网络艺术认证办公室》(ne.ar cerificaion office,2002),宣称这一办公室是非赢利的组织,为网络艺术作品提供免费的官方认证。访客只要通过万维网或电子邮件填写表格,选择适宜描绘其作品的句子,就可收到相应的邮件。B41 对于那些功名心颇强的人来说,这或许是满足自尊心的头号捷径了。再如,克洛宁格(Cur Cloninger)有意诱导访客呈现艺术虚荣心。他所设计的《市场哟马蒂克1.0美术版》(e Mare-O-Maic 1.0,fine ars version)列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缀、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等栏目供填写。填写完之后,点击“制成废话”(Cranou e Crap)热键,就生成一段文本(可用作对自己的作品的赞美),然后将它寄给最近的数码艺术节评委会。B42
另类满足并不限于虚荣心。例如,瑞士艺术家李马克《粉碎新闻——当个新闻操作员》(Breaing e News - Be a News-Jocey,2007)向用户允诺:只要对方提供标题或心仪的词语,自己就能从互联网丰富的档案中调用信息,为之创造可修改的流媒体新闻。这是通过从包括Google Videos、Google Images、Google News、Flicr、Youube、ecnorai、Pozinger、Amazon、Wiipedia、Yaoo等在内的多种网络服务中提取视音频流而实现的。B43美国艺术家史密斯(Sewar Smi)甚至不无夸张地创作了《给上帝发电子邮件》(Email God,2007),邀请访客祈祷,前提是这些人要相信祈祷可通过互联网直达上苍。B44
(三)性意:既有作品的另类改编
“性意”可以理解为和个人禀性相关的意向,如《高僧传》所说,“释昙光,会稽人,随师止江陵长沙寺。性意嗜五经、诗赋及算数卜筮,无不贯解。”B45我国古代文论认为偏锋与心性有关。据记载,明人张凤翼(1527-1643)“中乡试,不上公车,行径似陈公甫。风流藴藉,掩映一时。著有《处实堂集》数十卷,又以豪侠之气寄诸传奇,行草纯用偏锋,严整古淡,自为一体。”B46清代金堡自述“为诗则偏锋,为人则急性。”B47如果沿用“文如其人”的说法,另类之文和另类之人似乎是互为表里的。当然,所谓“另类”和前述“三疾”都需要进行具体分析。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豪侠之气”者因其卓尔不群而显得另类,二是平庸偏执者因其狭隘片面而被视为另类。因此,明代孙承宗说:“夫文体害于庸而好奇,不害于奇也。士掉鞅而逐中原,唯无奇耳。奇负独识,力可全昌。而或驰偏锋以耦世,彼其气岸之凌厉,不傍门倚户以持一先生之言。而庸者无大力远识,执异说而不化,独奇托之,而迷天下耳。”B48明代鹿善继亦言:“眼看着荡诈忿戾的人以狂矜愚自托,明以偏锋自任,实是巧占题目,以文饰其不肖之心。”B49
我国古代文论有很强的伦理学色彩,这一点影响了对性意与偏锋之关系的看法。在数码艺术理论中,上述关系完全可以重加阐释。例如,我们可以从另类改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突出改编者的特殊爱好所起的作用。另类改编并非始自数码时代。在民间文化或口头文化中流行的作品通常不署作者之名,也不存在尊重原作者本意或版权的要求,因此,精英阶层(特别是印刷时代的精英阶层)所不能容忍的随意改编在民间文化或口头文化中反倒是常态。上述要求只是到书面文化(特别是印刷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才产生。以之为基础的传统改编观念将尊重原作当成基本要求,这种观念到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后受到挑战。像香港无厘头搞笑片《大话西游》(1994)便是另类改编的范例。这类剑走偏锋的作品受到广泛欢迎。
另类改编在数码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最早的数码文学作品(德国卢茨《随机文本》,1959),或者最早的聊天剧作品(美国哈里斯《哈姆涅特》,1994),都是对名作的另类改编。前者将卡夫卡《城堡》原作标题碎片化、利用软件技术随机提取;后者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压缩成40行,使之适合于网络聊天室上演。这种偏锋创意为他们博得了开创者的美名。另类改编的实践者之一是原先为股票市场投资者设计数据库界面的佩利(W.Bradford Paley)。他将自己的特长应用于艺术创作,开发了按词频统计结果显示《哈姆雷特》脚本的软件exArc,让阅读的过程在主界面上显示为一条在诸多词汇中游走的金色飘带。B50德国艺术家麦耶-布兰迪斯(Agnes Meyer-Brandis)《月亮鹅模拟:月亮移民鸟设备》取材于戈德温(Bisop Francis Godwin)的小说《月亮上的人》(1603)。主人公贡萨尔乘月亮鹅所驾的车飞到月球。麦耶-布兰迪斯养了11只月亮鹅,给它们起了宇航员的名字,封自己为鹅母,训练它们飞翔,带它们远行,将它们安置在模拟月亮的栖居地。作者从位于画廊的控制室进行操作并演示。访客可在那儿与鹅实时远程互动。B51该作品2012年获得林茨电子艺术节混合组杰出奖。
我国古代已经有人注意到偏锋的流行和时代风气有关,不单是个别人禀性问题。例如,明代刘康祉说:“文章之日薄也,先民沉雄宏厚之意状无几见。而才人学子所矜激而相骄稚者,诡以为奇,轻以见捷,自谓可娱日谄耳,偷取一切之效;偏锋捷发,时足颐解,而源枯根拔,索然无余,如秋风之袭林木,凄紧萧爽,大都衰谢之景,无复长育之气矣。”B52因此,所谓“性意”在个人爱好之外还反映了时代性。另类改编之所以在数码时代司空见惯,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另类改编因别出心裁而见其长,因缺乏原创而见其短。像《大话西游》那样的无厘头改编如今已经屡见不鲜,艺术价值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偏锋创意在古代艺术理论中可以从笔意、快意、性意等方面去把握,在数码艺术理论中可以从另类技术、另类满足、另类改编等方面去发挥。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运用艺术工具,以有别惯例的方式满足受众需要,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对待既有作品。正锋与偏锋并存、转化都是历史性现象。正如清代方玉润说:“风雅颂三诗各有其体,原不相混。其或杂而相兼者。即其体之变焉者也。故凡诗皆有正变,不独小雅为然。如今之时,艺有正锋,则必有偏锋;有正格,则必有变格,均因体裁而定。体裁分,则音节亦异。其体裁之所以分者,或因事异,或以人殊,或由世变,则无定局。”B53总的来看,偏锋创意的艺术价值在于提供了不同于公认艺术权威、艺术经典和艺术范式的思路。
三、偏锋视野与文化产业
要论古今艺术之别,很重要的一条是产业化。产业化将艺术纳入为市场服务的轨道,要求艺术尽可能按照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进行批量生产,将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原则贯穿于艺术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不将有关偏锋创意的探讨扩大到偏锋视野。所谓“偏锋视野”指的是将正与偏之间的矛盾作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它们的相互转化把握事物的发展,揭示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
(一)偏锋视野与思维方式
在产业化条件下,我们必须从开发商和创作者的角度看待另类技术的由来。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可见思维方式之重要。从取向上看,思维方式可以分为正向思维、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亦称纵向思维、横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以技术应用而论,正向思维主要体现于根据开发者(或生产者)原先的设计、在产品说明书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如用电视机看电视、用电脑进行计算等。反向思维主要体现于对开发者(或生产者)原先的意图反其道而行之,例如,将电视机解体为零件、将电脑卸载为裸机等。从反向工程学的角度看,上述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侧向思维主要体现于寻找开发者(或生产者)所构想之外的用途。例如,“视频艺术之父”白南准将电视机垒成机器人,用磁铁在电视屏幕上作画,组建视频回路构成“电视佛”等。
上述三种思维都和数码艺术有密切关系。正向思维多见于对各种操作系统、艺术软件(指用于艺术创作的工具软件)、网络协议等的使用,这是数码艺术创作、传播和鉴赏的基础。反向思维多见于着眼系统干扰(如噪声)、系统攻击(如病毒)、系统崩溃(如宕机)等所进行的创作。若符合“反常合道”的原则,相应的产品或活动仍可能跻身艺术之列。侧向思维多见于数码技术匪夷所思的应用,如用软件防止猫玩键盘等。署名“比特推进系统”(BiBoos Sysems)的《爪感》(PawSense)是帮助计算机防猫的软件。它迅速地检测与阻塞猫的打字,帮助训练用户的猫,使之远离计算机键盘,方法是每当猫在键盘上敲打时就发出怪叫。B54
侧向思维与偏锋视野的关系很密切,其天地是相当广阔的。它的扩展可能导致许多意料不到的发明和成就。常为人道的例子有:美国著名画家莫尔斯发明电报编码,美国自行车修理工莱特兄弟(Wrig broers)造出飞机,原本学医的鲁迅成为文学大师,等等。以偏锋视野看待艺术产业化,不难发现与上述三种思维方式相适应的不同取向:
(1)正向产业化,主要是指艺术生产在法制所许可的范围内逐渐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商业化;
(2)反向产业化,主要是指在反规模化、反标准化、反商业化观念指导下发展艺术生产;
(3)侧向产业化,主要是指在服务于其他产业的观念指导下发展艺术生产。
(二)偏锋视野与产业链
从偏锋的角度看,产业链建设不只是上下游的延伸,而且包括产业链之间的交叉。例如,传统文化产业与数码文化产业的交叉(如数码遗产开发与运营),传统文化产业内部的交叉(如产自文化旅游业与工艺美术业结合部的旅游工业品),等等。
由于文化市场存在竞争的缘故,文化企业不能不寻找自己恰当的定位。古人有言:“世之画史但能写物之定形,故水火之状难尽其变。始张南本与孙位并学画水,皆得其法。南本以为同能不如独胜,遂专意画火,独得其妙。”B55这是说个人在选择专业方向时要考虑多种因素,有时走偏锋反而能独步一时。文化企业在选择经营方向时,也要注意类似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偏锋视野有其特殊价值。
剑走偏锋往往意味着另辟蹊径,意味着不同产业链之间形成新的交叉。当然,不是所有的路径都可能变成阳关大道,它们当中有许多始终是独木桥,甚至是死胡同。要想在前进中“越走越宽广”,既需要客观条件支持,又需要主观准确分析。大致而论,所选的方向虽然是“偏锋”,却要有广阔的前景。在I界,人们说苹果公司已故总裁乔布斯颇像剑走偏锋、独树一帜的诸侯,因为他有关互联网音乐、iPone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决策都显示了惊人的胆识。
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产业,从整体上、常态上看总是以“正锋”为主的。没有“正锋”,往往撑不起大梁,担不了大任,迎不了大敌。尽管如此,承认偏锋的存在及其价值,有助于实现“和而不同”的理想,激励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三)偏锋视野与内容立体化
内容立体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如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的并存等。一般地说,主文化代表“正”,亚文化代表“偏”,反文化代表“极偏”。不过,上述区分只是相对的。事实上,正中可能有偏,偏中可能有正。在历史上,我国曾有过主文化过分强调政治、在政治上又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这是走偏的标志。在现实中,泛网络媒体存在许多属于亚文化的偏锋应用,如打着“易学”的旗号预测未来等。它们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往往以嬉戏的态度为之,不是真要人们搞迷信,而只是某种娱乐。从满足公众的精神需要的角度看,它们又有存在的理由,是偏中有正。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正导偏、以偏济正,偏以出奇、正以求稳,化偏为正、正偏圆融。与此同时,要尽量减少反文化的消极作用。
我们可以将厂商生成内容、用户生成内容和机器生成内容视为文化产业内容三足鼎立的基础。人们通常比较关心厂商生成内容,因为它们代表了专业水平。在Web 2.0时代,用户生成内容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长,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机器生成内容源于人工智能软件的运行,在网络上利用监控软件、软件机器人、人机对话程序等捕获的信息。它们虽然目前的影响范围有限,但却包含了巨大的潜能。某些艺术家已经有意识地加以应用。例如,墨西哥城艺术家蒂西利(Eugenio isselli)的JB Woc(2007)代表了自写其博客的算法。它将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惯用语加以变形,直至不可辨认,然后披露于博客,让人们来评论。B56又如,美国艺术家豪斯(Brian ouse)等人的视频短片《狗头》(undeopf,2007)是基于场所的叙事项目,利用短信去探索乘坐柏林特定线路(在地图上呈现出狗头形状)火车的体验。柏林交通主管部门网站提供自动追踪火车的服务,只要知道参与者所坐的火车车次,就可以知道他们所在的位置。而且,乘客们每当经过车站时,都可以收到指示方位的全球通短信。作品将这种短信当成了叙事要素。B57
内容立体化还可以理解为围绕同一对象所进行的多样传播。例如,有人在谈到新闻立体化时指出:“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就是以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构成立体化的新闻载体,更真实,更深刻,更多方面的反映新闻事件和社会动态。”B58不论对于数码艺术作品,或者对于文化产业项目,都可以通过上述多样传播去推广,不仅诉诸正面报道,而且诉诸各种侧面宣传。数码艺术的内容立体化可以通过复合方式来实现。例如,有软件设计工程背景的艺术家詹尼斯(Greg Giannis)所创作的《正面》(Facade,2004)是一个远程通信装置与表演艺术作品,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联邦广场。这一广场的SBS媒体大厦、澳大利亚活动图像中心正面被投射到建筑物自身。二者彼此匹配,不过,图象的色彩会有所变化,以便为建筑物表面增加色调。公众通过用Java语言开发的万维网界面决定运用什么颜色,世界各地的互联网用户都可参与。参与者个人所提交的设计被编成时间表,每个晚上加以投射。本地参与者可到现场观看效果,其他参与者则可以通过万维网实况广播观看。这一作品将公共空间与虚拟空间混合起来,扩展了社区感。地理方位、国家疆界都不再是一种限制。这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理解、群体之间的宽容。B59
以上分析将“偏锋”之“偏”与偏激、偏私、偏颇、偏心、偏见、偏护等区别开来,显示了与偏方、偏师、异军、异趣、奇招、妙策、“不按常规出牌”等的相关性。当然,对于偏锋创意所发挥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加以分析。作为范畴的“偏锋”也适用于学术研究。西安财经学院赵红指出:“钱锺书以偏锋的姿态对于时代的批判和文化的反思构成了20世纪文化史上一道风景。他的独特的学术研究、独到的思想见解和独立的人格精神,证明了一个有良知、有真知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殊的价值。”B60这种偏锋姿态可以用其代表作《管锥编》的标题来概括,即管窥锥指(经常与体系建构相对而言)。在众多随笔中包含了诸多真知灼见,这正是钱学的特色之一。若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实际上是以“偏锋”或“旁通”的作用为前提的。正是由于许多学科都存在正向研究之外的侧向研究,才使得诸多学科之间建立了丰富多彩的联系,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成为可能。至于如何在正锋与偏锋之间做出抉择、如何通过正锋与偏锋的相互转化促进学术发展、如何避免偏锋流于偏颇等问题,无论如何都是应结合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来回答的。
① [明]范景文《夏夜同李仲昌小坐阅邢子愿书》,《范文忠集》卷十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34页。所引古籍页码均据中国基本古籍库,下同。
② [明]郁逢庆《祝枝山草书月赋》引,《书画题跋记》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9页。
③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七人部三,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第111页。
④ [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下法书题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19页。
⑤ 同③,第110页。
⑥ [清]鲁之裕《书法彀》上卷,清刻本,第5页。
⑦ [清]陈沣《书字说》,《东塾集》卷一,清光绪十八年菊坡精舍刻本,第15页。
⑧ [清]《曾文正公家训》卷上,清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第6页。
⑨ [清]程瑶田《九势碎事》,清嘉庆通艺录本,第1页。
⑩ [清]汤贻汾《画筌析览》卷下,清嘉庆九年刻本,第7页。
B11 [清]陈克恕《篆刻针度》卷五中锋偏锋,清乾隆刻本,第26页。
B12 [明]陈建《皇明通纪集要》卷四十三熹宗悊皇帝,明崇祯刻本,第457页。
B13 [明]戴澳《寄赵霖宇书》,《杜曲集》卷六,明崇祯刻本,第134页。
B14 [清]宋长白《柳亭诗话》卷二十八,清康熙天茁园刻本,第300页。
B15 [清]黄宗羲《明文海》卷二百二十六序十七,清涵芬楼钞本,第2186页。
B16 [明]胡维霖《郡侯楼致虚年兄瑞槐轩草序》,《胡维霖集》,明崇祯刻本,第117页。
B17 [明]陈仁锡《陈工部澹生公暨元配王安人合塟墓志铭》,《无梦园遗集》卷六,明崇祯八年刻本,第128页。
B18 [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二十九诸儒类,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1页。
B19 [明]钱谷《上林郡侯思铭》,《吴都文粹续集》卷五十二诗词,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170页。
B20 [明]戴澳《寄怀汪生洲二首丙子年》,《杜曲集》卷三,明崇祯刻本,第66页。
B21 [明]赵南星《催补官员疏》,《赵忠毅公诗文集》卷二十,明崇祯十一年范景文等刻本,第478页。
B22 [明]金日升《颂天胪笔》卷十五下启事,明崇祯二年刻本,第400页。
B23 浦薛凤《卢梭之政治思想(J.J.Rousseau,1712-1778)》,《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1年,第93页。
B24 Gilles Deleuze, Félix Guaari. A ousand Plaeaus, Capialism and Scizoprenia.ranslaed by Brian Massumi. London: Alone P, 1988, pp.15,25.
B25 Svelana Boym.e Off-Modern Mirror.isory ou of Sync.p:///journal/e-off-modern-mirror/.[2012-10-25].
B26 金克木《文才史学的偏锋中锋》,《群言》,1991年第2期,第36-37页。
B27 林心刚《BRYCE & VECOR EFFECS一族的新宠儿》,《桌面出版与设计》,1995年第5期。
B28 王振立《沙场论剑!唯我“绿茵游侠”——记国奥队锋线尖刀庄毅》,《中国体育科技》,1995年第9期,第9-10页。
B29 [汉]王充《论衡》卷十三超奇,四部丛刊景通津草堂本,第132页。
B30 [清]李佐贤《跋孙处礼书谱》,《石泉书屋类稿》卷五金石题跋,清同治十年刻本,第50页。
B31 [清]方以智《读书通引》,《浮山集》文集后编卷一,清康熙此藏轩刻本,第204页。
B32 [清]孙奇逢《四书近指》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3页。
B33 [三国]何晏集解《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四部丛刊景日本正平本,第42页。
B34 岂平《为制备一顿快餐所采用的另类技术》,《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9期,第46-48页;续见该刊2002第32期,第44-46页。
B35 p:///grow.ml.[2007-4-15].
B36 p://blog.dnevni.r/a-1-camera-repair/2011/11/1629605029/credi-repair-repor-sofware-repor-sofware.ml.[2012-11-3]
B37 p://90.146.8.18/en/prix/ca_ybrid_ar.asp.[2012-10-27].
B38 p://folly.co.u/?q=/wis.[2007-4-16].
B39 p:///arbase/arwor/26739/.[2012-10-26].
B40 p:///iy.[2003-8-7].
B41 p://nearcerificaionoffice.ne.[2003-9-6].
B42 p://nearcerificaionoffice.ne.[2004-1-16].
B43 p:///mare-o-maic/.[2007-4-15].
B44 p:///.[2007-4-15].
B45 [南北朝]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第165页。
B46 [明]朱谋垔《续书史会要》,[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67页。
B47 [清]金堡《与南雄陆太守孝山》,《徧行堂集》尺牍卷六,清乾隆五年刻本,第529页。
B48 [明]孙承宗《春秋房同门稿序》,《高阳集》卷十一序文,清初刻嘉庆补修本,第138页。
B49 [明]鹿善继《四书说约》下论卷十七,古者民有章,清道光二十四年刻本,第106页。
B50 p://.[2010-3-7].
B51 p:///projecs/deail/moon_goose_analogue_agnes_meyer_brandis/.[2012-11-3].
B52 [明]刘康祉《李元甫制义叙》,《识匡斋全集》卷四,清顺治刻本,第49页。
B53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九小雅,清同治十年刻本,第171页。
B54 p:///pawsense/index.ml.[2004-1-16].
B55 [宋]李廌《德隅斋画品》,明顾氏文房小说本,第3页。
B56 p://moorueso.ne/jbwoc.[2007-4-16].
B57 p:///undeopf/.[2007-4-16]
B58 卢俊《新闻的立体化趋向》,《新闻知识》,1992年第8期,第12页。
B59 p://facade.ne.au/page1.ml.[2004-1-10]
B60 赵红《批判与超越——论钱锺书独立的文化意识》,《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60-63页。
o Find a New Pa: From Calligrapy o Digial Ar o Culural Indusry
AUNG Ming-fen
(Scool of Liberal Ars, Xiamen Universiy, Xiamen, Fujian 361005)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