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

第1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烹饪美学;专业技术美育;教学

烹饪美学,是适应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适用餐饮经济发展需求的烹饪技术、技能。而确切的说是烹饪工艺与技能不可或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技能指导课程。可一直以来并不为教育教学者重视,但是,在餐饮烹饪应用社会实践中,不但经历了几重天的美食实践,并且,引领餐饮潮流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强大的美食(美育)狂潮,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饮食生活和美食带来的精神享受。那么,烹饪专业教育教学为什么会出现不重视的现象?这要从多个侧面来分析。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不能深刻理解烹饪美学对烹调技术和技能操作的美育作用。从而,也就无法理解现代烹调技术支持的餐饮繁荣中的烹饪美学含量,饮食生活思维停滞在原始烹调技术形成后的扩展内容上。

一、烹调技术(技能)的美育作用

(一)烹调技术美育教学新趋势。

现代烹饪专业,运用美食烹调技术的新式教育,其教学是用美食原理来指导烹调技术的发挥和创新,烹调技术的革新和技能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明显标志。技术与技能教学、实训,不能排除基础技术与技能要求基本功的作用和功能,基础功力的技能操作也要有一定的审美要求,最终目的是要烹调出美食,进而创造美食。

美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美食内涵非常丰富,传统的美味、美器、美形、美色、美意及美境,在现代社会饮食生活水平和饮食生活方式追求下,完全符合美神面貌的需求。这种需求必然引发烹调技术教育教学新的趋势,这就是烹调技术美育教育教学新趋势。它包括烹调基础技能和操作的美育,烹调菜品、面点美食的审美,烹调菜点的美食创新等等。具体到烹调刀工美化、加热造型、拼摆(美术)造型、工艺色泽、象形雕刻、围边等等,均蕴含着美食原理的理性认知。这唯有烹饪美学能够担起这一重任。所以,专业技术学校烹饪专业,烹饪美学担当着专业技术的美育大任。

(二)对菜、点烹调过程和内容的审美作用。

烹调技术,是手工艺性非常强势的手工技能,对烹饪从业人员的手工艺性要求很高。烹调技能操作过程是对菜肴产品的技术手段实施和菜肴品质的审美过程,技术、技能含量只占50%,而审美思维最终体现美食原理的应用,有时超过或超越了技术与技能的表现力。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是无法量化的。

烹饪者,烹制美食过程,本质上是对美食的审美过程。他们必然形成和参酌大量的审美意识,这就要求烹饪者具备烹饪美学知识和美术原理、技术、技巧的应用。从美学角度审视,烹调制作工艺与技术技能实施过程,就是对既定菜点品质特征进行审美,而对于创新菜肴品种,则是利用审美要求进行的设计。

这个作用,使烹调技术操作者和操作过程具有强烈的美感心理和审美意识。进而,达到具体技术操作手法得到美食意识和美食审美下的品质指导,实现美食烹调过程的完美境地。

(三)烹调与菜点品种创新的推动力作用。

现代餐饮需要创新,这是现代社会高度物质文明的结果。餐饮是人类的恒定主题,餐饮创新源于物质文明人类之美的追求。原始烹调技术的形成就是人类追求美味的结晶。

烹调与菜点品种创新的推动力是烹饪美学。具体的作用,是烹调和对菜点品种创新过程中,烹饪美学能够开起人们精神之释放通道,以美食这一具体物化形式来实现精神文明。而具体烹调美食者,则运用烹饪美学原理来创造、创新美食,实现人们精神追求的物化再现。

烹调技术美育教学中,技术和技能的审美型制作,目标就是烹调菜点品种的再创造和创新过程。审美对每个具体技术点、操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与动作都提出要求。全部过程的烹调意识就是审美意识的体现。而具体作用,表现出烹调操作技能的文明程度、菜点品种的美食表象、创新品质的美食意境等等。

二、烹饪美学教与学的滞后

对于烹饪技术、技能的学习,在现代社会里已经进入了规模化的学校教育教学阶段。大量烹饪技术服务人员的职业生活说明,传统烹饪技艺操作信息化时代到来,学习掌握烹饪技艺能够从众多的媒介渠道获得。而烹饪美学则是现代概念,目前看,他是唯一的烹饪技术和技能的“高新技术”。

(一)学校专业教学和技能实训中的烹饪美学边缘化。

边缘化的第一个表现是,把烹饪美学“纯洁”为理论性(纯粹的)美学;第二是烹饪美学不属于专业技术;第三是当做专业理论课的补充课程。边缘化的结果,是没能发挥出烹饪美学的专业技术美育作用。而更为实质的是学习者获得的烹调专业技术缺陷,与市场就业形成了不对称,导致就业而不职业。

对传统的烹调技术的传授过程是烹饪美学在烹调专业教学过程中边缘化的主要因素。烹饪美学在烹调技术、工艺及技能中,不属于显性的技术。在传授烹调技艺时,隐性的美学知识要体现在传授技能过程中。不要认为能把菜炒出来、加热成熟了,就是烹调技术了,就掌握了烹调技能,这种传授技能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二)烹调技术(技能)美育教学资源贫乏。

专业技术美育教学资源,并不是要求很高。现代化的烹饪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专业技术的美育教学。最为贫乏的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缺少与时俱进。

本来,职业教育就应具备必然的超前性,可是现在的职教是社会和市场推动的。这样,从教学理念、教学操作、师资、课程、教学设施等多方面,都是原始状态。自然地烹饪美学停留在黑板上,不能进入烹调技能实训教学中。

三、现代餐饮消费需要烹饪美学

现代餐饮消费需要烹饪美学,是时代气息的感召,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乐章。

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水准,物质享受的必要性依然如故,而精神享受提升到了必需性高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烹调技术表现于菜肴、面点这一物质形式,可是,物质丰富了、满足了还是物质,再享受什么?精神!要在物质上反应精神。这就是美的时代特征和形式统一到物质上。

在学校烹调技术教学中,技能实训中的美育,将美学艺术手法、技巧作用于菜肴制作训练中。使烹调技术、技能的烹饪美学(美术表现手法和技巧等)含量提升,是否符合了现代餐饮消费需要。

鲜明的现代餐饮消费,追求精神获得量和质的完美,是对烹饪美学教育的宣战,需要烹饪美学来为现代饮食消费提供优质服务。

多年来的《烹饪美学》教学,经历了认识、实践到再认识的过程,思考《烹饪美学》课程与烹饪专业技能教学、实训及其掌握熟练过程,深感其意义和实践应用本质的深远。

饮食烹饪与其他服务技术同样,要受到现代知识经济的全方位指导,自然地综合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来发展和丰富其服务技术的内容与内涵。所以,烹饪美学将更多、更有力地指导烹调技术的操作与服务;甚至于成为烹调技术中最具影响力的意识技能。这就提出了,烹饪职业技术(能力)教育教学应该怎么办?

参考文献

[1] 陶振纲,张廉明.中国烹饪文献提要.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10.

第2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猛料;烹饪术语;饮食文化;民族思维

“猛料”是近年来在新闻媒体,特别是在报纸杂志、网络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新词语。它最初作为一个烹饪术语出现,指“强烈有力的烹饪辅料”;后引申为一个新闻术语,指“能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消息”。

北京语言大学李润生先生在《新闻术语“猛料”的意义及其变化》一文中,从语义学的角度论述了“猛料”这一新词语出现的语言内部因素的作用,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思考,这一新词语的产生与词义引申变化,还有语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

从最初语义看,“猛料”属于饮食文化的烹饪词汇。在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并伴随形成较高的烹饪技术和完备的五味调和理论及实践。如表示烹饪方法的术语,就多达烧、烤、煎、炙、爆、焙、炒、蒸、熘、炖、涮、腌等十多个。商周的《礼记o内则》就记载:“凡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韭;三牲用艾,和用毓,兽用梅。”发展到现在,中国烹饪采用的调味品多达五百多种,几大特色菜系:鲁菜、川菜、湘菜、粤菜等,用“料”调出的味是这些菜系独有的标志,用以命名这些调味料及其味道的词语极其丰富繁杂,“料”在饮食文化词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然。传统饮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和“料”有关的词汇。

萨丕尔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这种语义联系反映了新词语“猛料”与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已有“作料”的基础上出现“猛料”,是现代人们对烹饪调料进一步认识和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如罗常培先生所说的:“语义发展史与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的发展分不开。”因此,是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孕育了新词语“猛料”的生成。

二、传统民族思维的构造

如果说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是新词语“猛料”产生的土壤的话,那么民族传统思维是其产生和词义变化的种子。洪堡特说:“语言是精神的产物和思维的手段。”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下:一是作为烹饪术语时,“猛”与“料”两个语素相结合的思维;二是后来作为新闻术语时,从烹饪术语转变到新闻术语的引申转变的思维。

“猛”是现代汉语中有很强能产力的语素,基本义是强烈、有力,与“料”结合组成偏正关系修饰“料”,突出强调了烹饪作料的强烈有力的味道。这一语素组合,与我国注重烹饪和调味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分不开的,其思维就源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对作料的深刻认识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用味觉来体验和认识饮食的思维。这种思维,甚至扩大到了观察和认知其他的许多领域,并形成传统的民族思维认知模式。

事实上的确如此,李波在《“吃垮”中国——中国饮食文化反思》中就说:“中国人是靠味觉在认知自己、认知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味觉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生理想,味觉就是一切。”虽然李先生言过其实,但也说明了中华民族用味觉思维来观察和认知的事实。这也可以用汉语语言作为佐证,在汉语词汇中,表味觉的这个“味”字大量修饰人生、人情、工作、文章等广大领域。如:人生百味、人情味、工作没味、文章有韵味等等。这些短语表明,“味觉思维”早已超出饮食范围而扩大到其他领域,是我国民族观察和认知人、自然等许多领域的思维方式之一。

那么,在这种传统民族思维的影响下,新词语“猛料”自然会从烹饪术语过度到新闻术语。

三、现代个性社会的催化

如果说民族传统文化和思维是新词语“猛料”产生和词义引申变化的土壤和种子的话,那么现代个性社会就是其生长的催化剂。

从新词语“猛料”的出现到现在不过五六年,相对于上文谈到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来说,它不应该出现这么晚;相对于“猛料”词义引申变化的时间来说,它又是这么快。这就说明还有另外一个影响新词语“猛料”形成和词义引申变化的因素:现代个性社会。转贴于

现代社会是开放、变革的信息时代,人们已习惯主动并快速地接纳日新月异的思想文化观念,并竭力追求个性的自我展现。正如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更是如实记录了这种个性社会的变化和习惯。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个性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饮食中的“味”的要求自然越来越高,个人口味意识越来越明显。在烹饪术语中,原有的用来指调味事物的“佐料”、调料、配料等词语,都没有表现出“料”的效用大小,这已不符合现代个性社会中人们对“料”的味觉个性追求的文化观念了。因此,能明显表现出“味感”的新词语“猛料”在现代个性社会的催化下就应运而生了。

另外,现代社会媒体业越来越繁荣,且记者对新闻材料的获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媒体读者对新闻信息的求新心理也越来越强烈。“新”、“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新闻成为一种社会的趋势和需求。这种个性社会的新闻需求特点,必然需要形成并能概括具备这种新闻材料特点的概念。原先所用的新闻术语“材料”是不具备概括这种特点的术语。因此,由于新闻术语“材料”这一构词方式与新词语“猛料”的不谋而和,另外加上上文谈到的传统民族思维的因素,新词语“猛料”也就迅速从烹饪术语引申而成为了新闻术语。

四、结束语

新词语“猛料”的形成固然有李先生分析的语言本身内部因素的作用,但通过以上社会语言学的分析,我们发现也有外部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新词语“猛料”的个案分析,认识社会文化因素对新词语“猛料”生成的影响,不但能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布留尔.原始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

[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2.

[3]李润生.新闻术语“猛料”的意义及其变化[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2.

第3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烹饪;理论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烹饪工作者,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烹饪专业的技校生除了要求操作技能过硬,还要掌握扎实的烹饪理论知识,才能真正与时俱进。

谈到理论教学,往往令很多教师头疼,因为很多学生不注重上理论课,甚至觉得上理论课是浪费时间.不如多练习操作。再加上技校生通常文化基础又不太好,所以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且解决学生的偏见认识。才能把理论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从四个方面去解决。

1 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烹饪教学离不开教师水平的提高,凡事以人为本,低水平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没有高水平的学生就没有烹饪教育的未来。理论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并不断学习和掌握“四新”,即新工艺、新技能、新设备、新知识等才能跟上时代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1.1 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要精通烹饪旁及它类

烹饪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原料学、化学、卫生学、营养学、食品学、美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作为教师,应具备这一系列的理论知识,才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游刃有余。烹饪教师有别于—般的厨师,不能仅仅会一两个拿手菜或会制作部分点心就解决问题。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能从原理匕分析、解释烹饪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学得明白,学得透彻,学得深刻,抓住要点,融会贯通。教师要端正,授业精通,解惑有理。

1.2 烹饪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

烹饪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烹饪专业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对各种烹调方法、菜肴制作能熟练操作。对食品雕刻、面点工艺也能运用自如。要成为烹饪专业的全才。更要有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适应市场变化,推出优质菜点。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竞争力。否则,教师在讲课时,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有种纸上谈兵的感觉。为了弥补专业教师实践少的不足.可定期派专业教师到饭店锻炼。同时挑选饭店中的技术精尖来校讲学,使烹饪专业教师成为活水。使学校的烹饪专业与市场同步。永远领先。

1.3 不断学习和掌握“四新”知识,作为教师

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的东西,才能在教学中跟得上社会发展.有些传统的认识、做法可能会逐步被淘汰,如果教师不进行 自我更新,主动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就会落后于时展。学生就更不能自我发展了。一些传统的设备、工艺等可能会因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而逐步被新设备和新工艺所取代,例如:运用恒温电炸油锅,取代传统的油锅,它使油炸加温更科学,加温工艺简单化.更便于把握,产品质量更稳定。又如:塔塔粉在蛋糕制作工艺中的应用,由于塔塔粉是一种新原料,在应用前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塔塔粉的性质和适用范围,才能准确地运用到与什么原料结合产生理想的产品效果。这就是新知识的体现。

2 把理论知识浅显化

教学的目的是希颦达到一定的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根据中技生的实际情况。不能把理论知识讲的过深过难.要力争做到浅显易懂。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有浅人深、一步一步的往前进行教学。尽量让学生逐步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要达到理论知识浅显化,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要掌握每门课的重点,每节课的重点。弄清自己所教学科的目的任务。方法要求,进度安排等等。如《饮食营养与卫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足.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卫生要求以及合理营养的原则,在实际烹饪工作中,融营养卫生知识于烹饪技艺中,为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做好饮食服务工作。教师掌握了教学任务之后,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就《饮食营养与卫生》这门课,看上去很多内容.很复杂。但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提炼,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必须要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有兴趣,要求教师讲课时。话要说到问题点子上.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选择好结合点,把教学内容准确、扼要的讲给学生。当然还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等,才能把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按质按量的传授给学生。

3 改善教学设备

理论教学的内容往往不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因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很难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等全部再现于课堂,很难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声、色、变化和发展等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只能凭经验,使抽象概念、抽象事物具体化或半具体化.来达到让学生认识的目的。但实际效果并不佳。这是理论教学中的弊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设备,多采用直观教 学方法,多借助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外,要求学生平时多到食品超市、农贸市场转转,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到附近的菜场去观察,分析比较,熟悉各种烹饪原料的形状、色泽、味道和特征。

第4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吉祥美术形意势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并发扬它,将其精神元素融入现代烹饪美术设计之中,必定会使烹饪美术设计更具文化性和社会性。

中国传统装饰吉祥图案其实是古代先民希冀生活美满幸福,专门为营造吉祥而创造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造型艺术,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祈吉纳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蕴藏在中华各民族的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得以传承的源泉。

将传统吉祥图案艺术结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设计中,是引导学生掌握具有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现代烹饪理念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发生命力的中国烹饪吉祥图案。而对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烹饪吉祥图案的结合,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形”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它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那么如何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图案的绘制之中。这样的烹饪美术图案,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出所蕴含的理念与个性。

“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美观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更深更广的吉祥意义。

要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烹饪美术教学相结合,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含在它们背后的“意”。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早已流传的吉祥之气。因此,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意”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烹饪美术设计的一种很好的艺术体现。

“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含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的“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是中国的国粹——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烹饪美术教学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图案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的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在研究传统图形时摆脱其物化表面,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中的。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烹饪美术。

第5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大体来说,中国烹饪中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食物结构说。我们是一个重整体、喜综合的民族,善于从宏观上认识问题,我们的先辈很早就认为,人若想健康长寿,在饮食上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实用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要有一个相对固定合理的饮食习惯。

过去我们的食物结构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谷物和熟食为主。从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进入农耕社会,人们的饮食开始以谷物为主。春秋战国以后,小麦成为北方的主粮,而稻米则在南方一花独秀,历经数千年,其主粮地位也一直未变。

(二)素食为主,肉食为辅。《黄帝内经・素问》很早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科学饮食结构,而谷、果、菜均为植物性食物。正是这种以粮食为主,辅以适量的肉食、豆制品、蔬菜、水果等杂食型的食物结构,体现了中国烹饪中养生思想的精华。

(三)讲究五味调和。“调味”是中国烹饪中的核心之一,注重五味平和而勿使过偏是我国饮食结构的一大特点。《吕览・本味篇》说:“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是从滋味出发,强调调味品应当适量。而忽思慧进一步从健康原则考虑,指出:“五味调和,饮食口嗜,皆不可多也。多者生疾,少者为益。”他说:“多食盐,骨气劳短,肺气折。”所以盐不可多吃。又说:“肝病禁食辛”,就更有意义。

总之,由于各地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对饮食所要求的味就有所不同。黄河流域的人民普遍喜爱腌制食品,口味较重;而长江流域的人民崇尚“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来调和五味,有所谓“北人嗜葱蒜、蜀湘嗜酸辣、粤人嗜淡食、江浙嗜糖食”之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的鲁、川、粤、苏四大菜系。

到了近、现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专家在对我国古代的饮食结构进行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又融和现代烹饪学、营养学、食品学、保健医学等学科的知识,制定出我国的膳食“金字塔”――这一科学的“饮食结构”模式,来指导居民的一日三餐。其主要内容为,每人每天摄取的食物由多到少分为五层,由下至上第一层是谷类食物(如米、面、玉米等),应该吃得最多;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要吃得较为多一些;第三层由肉、蛋、家禽、鱼构成,每天要吃得适量;第四层是奶类和豆类,适可而止;第五层是油和糖,属于应吃得最少的一类。五层堆垒起来,就形成了上尖下阔的“金字塔”。

“饮食结构”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养生观念,它从整体上把握和认识了人体健康与饮食习惯的关系,为烹饪中的菜肴制作、筵席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由于其模糊综合的特点,缺乏对具体事物的深入分析和系统科学的发展。

二、膳食平衡说。与西方哲学更多地强调矛盾斗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同,中国哲学更多地强调矛盾和谐。因此,中国传统哲学中虽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却往往以矛盾的调和为终点,较多地注意了统一的一面。

在中国传统烹饪文化中,矛盾和谐的思维方式很多,形成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对偶结构,如调和、搭配、合一、名实、内外等等。而平衡膳食说,就是这一文化的集中体现。古人很早就言“饮食有节,身必无灾”,但科学全面地定义平衡膳食的概念,则是现代营养学诞生后的事。而中国烹饪中的“膳食平衡说”主要包括以下六大平衡关系:

(一)主副食的平衡。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孔子所言的“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现在有人崇尚西方多食肉,少吃粮食的饮食结构,这一观点极不合理。

(二)食物杂与精的平衡。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进化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著名的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应吃25-30种不同的食物,可谓杂矣。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产生,因此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膳食的酸碱平衡。食物一般分为酸碱两种,瓜果、蔬菜属碱性食品,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类等属于酸性食品。在日常生活中应掌握好膳食的酸碱平衡,两者不可偏颇;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

(四)膳食的冷热平衡。“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原则。“食宜暖”,生冷、凉食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夏日更应谨慎。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伤胃脘、咽喉。华北地区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欢滚开水、热粥的习惯。孙思邈在《千金冀方》中的论述我们应当借鉴:“热食伤胃,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五)膳食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食物同中药一样,也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分。如绿豆性寒,清热止渴;羊肉性热,补虚祛寒。西瓜则有“天生白虎汤”之誉,适用于发热、口渴。人们喜欢夏天喝绿豆汤、茶,并以西瓜为餐后水果;冬天则爱食涮羊肉,正是基于对这些食物功效的了解。

我国的烹饪传统中,也十分重视食性的平衡,吃寒性的食物时必须搭配些热性食物,如螃蟹属寒性,生姜属热性,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等。破坏食物的四性平衡自然有损于健康。

(六)膳食五味的平衡。我国烹饪理论主张菜肴的五味要配合得当――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在日常膳食中,五味的平衡,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酸味可增进食欲、健脾胃,且能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会使消化功能紊乱。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之功效,但食糖过多则影响食欲。所以,《内经》主张“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得紧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膳食平衡说”是一种科学辨证的理论,体现了我国烹饪博大的特点,且在具体实践中,推动了我国烹饪在原料选择、配菜规律、烹调方法、菜肴创新等多方面的进步。

三、饮食宜忌说。饮食宜忌说体现了中国烹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智慧,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认识观和辨证烹饪观。整体认识观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认识到烹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它、发展它,才能更好地让它服务于大众。其有两层内涵:

第一层是指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紧密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绝不可只观局部,不重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烹饪时必须有大局观,要从多个层次、多个方面思考去设计饮食,应突破传统的色、香、味、形、器的标准,应“以人为本”,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宜的烹制。

第二层是说人与自然界同为一个整体,人体的内环境时时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又叫做“天人相应”观。具体地说,烹饪应从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多因素考虑,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操作。比如炎夏之际,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菜点,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辣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天热,宜吃清淡。这些都是饮食宜忌说的具体实例。

而辨证烹饪论,是指进行烹饪时既要了解原料的性能,又要考虑就餐对象的身体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烹调方法和口味特点。举例来说,最常见的感冒患者,若属风寒感冒,则宜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红塘、紫苏等食物,烹制上应用煮、烩等以水为主要传热介质的技法,而忌用以油为主要传热介质的技法;而属风热感冒时,则适宜吃些绿豆、薄荷、金银花等凉性食品,烹调技法的选择应以保持本味为主。

“饮食宜忌说”大大加深了我们对一些烹饪原料的认识,对丰富菜肴的制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以脏补脏”说,直接推动了以动物内脏为主要原料菜肴的兴盛。近几年走红的“全肾宴”、“全鞭席”和各类杂碎小吃的风行就是很好的明证。

唐代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在长期实践中,创立了“以脏补脏”和“以脏治脏”的理论。例如,肾住骨,他就利用羊骨粥来治疗肾虚怕冷。肝开窍明目,他又发明了以羊肝来治疗夜盲雀目。这些方法都大大增强了中国烹饪中菜肴的科学性。发展到现在,“以脏补脏”理论和现代烹饪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已成为菜肴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采用新鲜或冷冻的健康牛羊猪肝脏烹制而成的各种“肝脏菜”,已成为肝病和各类贫血病患者的抢手菜。新近推出的,用猪、牛、羊的胎盘烹制而成的菜肴,也深受神经衰弱、发育不良者的喜爱。

第二方面:“发物”忌口说。这一学说为中国烹饪“用料广泛”这一特点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在选料中作到了“博中有精、宽中有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辨证性。

所谓“发物”,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其容易诱发旧病,加重新病。常见的有鹅肉、鹅蛋、猪头肉、鲤鱼、杏子、李子以及葱蒜之类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等。特别是患有疮疡肿毒或慢性湿疹皮炎之类皮肤病人以及过敏性疾病患者,发物忌口更显重要。

“发物”忌口说加深了我们对一些食物性能的认识,丰富、拓宽了烹饪的理论范围,给我国烹饪的科学化提供了有益的养分。

但是,饮食的宜与忌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宜食之物就可以大饱口福,狂饮暴食,也应适当节制。正如晋代养生学家葛洪所说:“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忌食之物,也非点滴不可沾唇,绝对禁止入口,只是少吃或暂缓食用而已。

四、医食同源说。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就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也指出:“夫为医者,当须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医食同源,食物与药物不可分,我国很早就有记载和说明。

“医食同源说”为中国烹饪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烹饪学与中医学的融合互补,也大大丰富了中国烹饪的科学内涵。正是由于食物也是药物,药物也作食用,食物也有性味归经之分,有着良好的疗养效果,所以,医家和烹饪工作者也常常把食物的功用主治同药物等同起来,把配置一盘菜当做开一药方看待。例如,牛肉作为食品,能补脾胃,益气血,人们在实践中就把牛肉的功效与中药黄芪划了等号。

明白了“食物同源”的道理,就可加深人们对食性的进一步理解,进而从多个角度去烹制菜肴、开发新菜。这几年兴起的各种药膳火锅、药膳滋补汤、药膳菜肴等,既满足了消费者营养保健的需要,又兴旺了餐饮市场,大大推动了中国烹饪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食药同源说”的精华是从中医的角度用中医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烹饪学,主要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食物的性味。性味是食物性能最重要的部分。性,也称四性,即寒、凉、温、热。实际上是寒热两个方面的性质。确定事物“性”的依据和药物是相似的,是从食物作用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中概括出来的,与食物的食用效果是一致的。一般而言,有清热泻火、解毒安神等作用的食物,其性质是寒凉的,如西瓜、苦瓜、萝卜、紫菜等。反之,有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的食物是温热的,如姜、葱、蒜、辣椒、羊肉等。食物中过于寒凉或温热的较少。一些食物寒热性质不明显,也可称为平性。

烹饪中的味也和药物一样,主要有酸、辛、苦、甘、咸五味。《黄帝内经》中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它们进哪一脏,就对哪一脏发挥作用。一般说来,酸味有敛汗、止泻等作用,如梅子;苦味有清热下火等作用,如苦瓜;甘味有补虚和中的作用,如南瓜、大枣。所以调味理论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之说。而醋的酸、香料的辛、盐的咸,也都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有调滋味、增食欲的作用。

(二)食物的归经。食物的归经是指食物主要对人体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应出来的效果,并结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点概括得来的。

归经和性味一样,只是食物性能的一个侧面,必须把它们相互结合起来看,才能比较完整地认识一种食物的性能。在选择烹饪原料,特别是进行药膳配方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食物的配伍。食物的配伍在烹饪中相当于配菜,主要是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可食性。根据食疗的具体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相须相使,即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相互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相互配伍可增强这一功效,长于治疗肝虚目昏和夜盲症。

2.相畏相杀。当两种食物同用时,一种食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来说是相畏,而后者对前者来说是相杀。这一点在调味过程和配菜过程中应注意。

3.相恶。两种食物同用后,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功能降低甚至丧失。产生这种配伍关系的食物其性能基本上是相反的。如食羊肉、牛肉、狗肉之类温补气血的食物,再食绿豆、鲜萝卜、西瓜等,前者的温补作用就会相应减弱。当然,在日常饮食中,这类典型不协调的食物,同时出现在食谱里的情况很少,我们在设计套餐和筵席时稍加注意即可。

第6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厨房英语 兴趣 英语学习 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77-02

西餐工艺专业为我校新开设的专业之一,开办三年来培养了一百多名学生,其毕业后进入各大星级酒店西餐厅工作,在业内广受好评。而同时,随着广大学生进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级酒店实习,拥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就成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就业面,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的必备能力。这对于烹饪专业的老师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 存在的问题及观念的改变

我校西餐工艺专业的学生为普高生源,有超过60%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学生高中英语基础薄弱,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在与学生交流之后,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想法:“我是来学习烹饪的,为什么还要学习英语?”“把专业技能课学好就行了,英语学了也没用。”“我的英语基础很差,单词认识我,我不认识它。高职高专英语都学不好,更不用说专业英语了。”

对此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这些想法来源于:(1)对于专业认识存在不足。由于我校西餐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将厨房英语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和二年级第一学期,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尚未对本专业有深入的理解,也并未经历过顶岗实习,因此还不能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而一旦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实习之后,意识到英语在工作当中的重要性时,再想学习已经来不及了。(2)学生对于英语课程存在偏见。由于我国在中学的英语教学中过分注重考试,让学生留下了英语学习就是勾一勾选择题,背一背语法知识,枯燥乏味的印象。而恰恰相反的是,厨房英语课程则侧重于口语和听力,注重交流。(3)学生对于人生规划目光短浅,并未着眼于越来越加快的国际化进程以及餐饮业的发展。

因此,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重新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教研组对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提升和改革。首先,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将课程推后到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通过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厨房及餐厅英语交流,为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实习打好基础。而同时,学生在经历了实习之后,更加意识到英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此时已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三年级的课程中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熟练掌握更多的词汇与对话。其次,在课程刚开始时就强调厨房英语课程与其他英语课的区别,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注重听力和口语的训练,并改变考核内容,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门实用的英语课程,而并非古板的英语课。最后则是通过文化的渗入,整个专业的配合,使学生的思想具有前瞻性,意识到“要获得更好的职位,英语是必不可少的”。

二 课程内容调整

针对西餐工艺专业对于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要求,以及市面上厨房英语教材内容并不完整的特点,教研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了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分别为:

1.西餐烹饪过程中常用的食材、调味品及菜肴名称

这一部分最为基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食品词汇,酱汁以及菜肴名称。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读懂基本的英文菜谱配料表,并用英语描述菜肴的组成。同时,在这部分内容中也加入了中西菜点的翻译,使学生今后在与外国客人进行饮食文化交流时游刃有余。

2.烹饪过程中所使用的厨房用品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用到的动词

这一部分侧重于学生能够掌握厨房用具的英文,能够阅读菜谱中对于如何加工菜肴的描述,能够与厨师长熟练地交流如何进行菜点的加工。

3.餐饮服务中所使用的词汇与对话

这一部分为新加内容,由往届学生在实习期间碰到的实际问题,即在自助餐服务中无法与外国客人交流食物如牛奶、鸡蛋等加工方法而添加。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与客人交流菜肴的加工方法,理解客人的要求。

三 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改变英语课堂死气沉沉的特点,教研组尝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1.词汇游戏

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效率低下,而学生也会因为枯燥乏味而放弃。在词汇的学习中引入游戏则不失为一个提高效率的好方法。例如在学生学习烹饪过程中所使用的动词时,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第一名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英文单词,以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给第二名学生,以此类推,第四名学生则要猜测这个动作所表示的单词。而在学习食材类的词汇时,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根据提供的单词,用英文进行描述,如颜色、大小、味道等,小组的其他同学则根据描述猜出单词,在规定时间内猜出单词多的小组获胜。这些游戏都能加深学生对于词汇的印象,方便他们记忆。

2.情境模拟

针对学生不愿意背诵、记忆课文的情况,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使用情境模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对话记忆效率。例如在讲到饮料及酒类时,将学生带到调酒实训室中,让学生仔细查看酒类标签上的英文名称,同时在记忆酒类服务的对话时,也要求学生和同伴扮演好客人与调酒师的角色,一边动手操作,一边进行对话,以加深印象,更快更好地掌握其中的对话。

3.影片导入

在涉及菜点名称时,可以先用英文影片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子。如《料理鼠王》和《美食从天而降》就是两部侧重点不同,但都十分优秀的影片,前者主要包含了大量法式经典菜肴的英文表达,后者则涵盖了现今流行的美式快餐的表达方式。这些都能够让学生在愉悦而轻松的情境中体验英语学习的魅力。

四 总结

在现代教育中,越来越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及个性差异,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良,希望在今后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君.浅谈烹饪专业英语的教学[J].职业,2011(12)

第7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优化;热菜制作;实训课;思考

我校自2003年创办烹饪专业以来,生源稳定,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并于2012年6月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骨干专业之一。取得这些成绩,不仅与地方政府对我校烹饪专业的重视与扶持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与社会对烹饪专业人才求有关联,当然这更离不开我校的实际办学实力。那么如何在中职生源人数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将我校的烹饪专业做大做强呢?这是摆在每个烹饪专业教师面前的急的问题。以笔者之见,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实训课教学抓起。我校烹饪专业实训课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特别是作为技能的实训课教学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以及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同时,教师没有把实训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严格区分开来,实训课培养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而实验课则侧重于验证证明某一原理、规律、某一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等。因此,我们要把二者区分开来,真正按照实训课教学的要求,优化教学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热菜制作实训课教学的实践,就如何优化教学课程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编写工作页,强化实训预习

教师在完成上一个实训任务后,要对下一个实训任务做出具体的安排,并且让学生通过书写“热菜制作工作页”的形式来完成实训前的预习。比如,在实训“盐煎肉”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教材、网络、阅览室等查阅资料,对制作该菜品时所需要的主料、辅料、配料,该菜品的质感特征、味感特征、成色要求,以及烹调方法、操作过程、注意事项、操作关键、菜肴变化等方面做出具体的任务安排,严格要求学生完成工作页。由于学生强化了实训前的预习,促使实训过程前移,有利于学生作为主体提前进入实训过程。这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从事操作活动。

二、讲解示范,深化实训认识

在烹饪热菜实训课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烹调理论知识,展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形成感性认识的表象。教师讲解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烹调方法、调味方法、操作方法、味型特点、质感特征、成色要求。因此,教师在讲解中要结合地方烹饪原料的主料、辅料、调味品,提出该菜品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实训课的讲解时间一般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掌握实训理论,切忌拖沓冗长,过长的讲解可能会诱发学生对实训课的反感。必要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照自己预习中书写的“热菜制作工作页”,发现自己对该菜品制作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减少操作失误。讲解结束后,教师要严格按照该菜品的成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技术要领,每一个操作环节,准确判断火候、油温、投料先后次序及数量,掌握端勺、翻勺、出勺的动作连贯和衔接要领。对一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进行慢速示范、分解示范、边讲边示范等;对二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整体示范、要点示范、纠偏示范、师生协同示范等。总之,教师要通过示范,强化学生对操作要领的认识和掌握。

三、巡回指导,规范实训操作

这一步骤是热菜实训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的关键,所以这个环节所用时间比较长,此外,由于学生分散独立操作,暴露出的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实训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地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情况进行指导。要达到预期的实训操作效果,实训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到勤走动:当学生在宰杀台、水台、砧台、炉灶等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操作训练时,教师要不停地在这些岗位上来回走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搜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反馈。

2.做到勤观察:每到一个岗位上,教师都必须认真查看学生操作动作是否标准,操作流程是否合理,操作方法是否准确,发现学生操作不当要及时纠正,决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就会使得学生错上加错。同时教师要遵循“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避免顾此失彼。

3.做到勤动嘴:作为实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发现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并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要动辄打骂,以免学生厌烦实训课;同时,教师要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本操作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4.做到勤动手: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对技能较差的学生,要反复演示,反复讲解,要手把手地教。

四、总结点评,提升实训技能

实训课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实训过程进行总结点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找出操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分析原因,以便在下次实训课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再通过启发、鼓励和鞭策,找出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及提升之处。点评时,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讲到关键上,讲到点子上就是要紧紧围绕形成技能的技巧进行点评,如在点评“鱼香肉丝”的菜品时,必须要围绕味型调制技巧、上浆技巧、滑油技巧”进行;讲到关键上,就是教师在点评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技术改进的给予褒奖,达到目标的给予表扬,基本达到目标的给予鞭策,未达到目标的给予鼓励,力争做到激发全体学生的实训欲望。

总之,在整个烹饪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优化烹饪实训课结构,达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提高烹饪实训课的质量。

第8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烹饪;实践型课程;螺旋式教学

一、烹饪实践型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的烹饪专业从1982年创办以来,在上级各届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校长们的英明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现已成为重庆市的骨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英才,如酒店的大厨、厨师长及餐饮企业的技术骨干。近几年来更是有了跨越式地发展,在参加全市、全国的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大赛的获奖情况看起来我们是成功的,但这些姣姣者只是“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多数人呢?从学生的技能考证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基本功较弱。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经过市场与行业调研,企业最喜欢的实习生具备的素质是对职业领域的清晰认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上面所述就是学生的刀工、调味、火候及一些其他类基本功欠缺,这些问题就是没有满足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那么构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老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少。现行的烹饪教学不过就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练习。这种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对的,只是光靠这3种办法怎么能适应我们现在学生的生源素质呢?

监督机制缺失。技能的掌握是需要长时间重复地练习的,然而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去玩。学生很少有主动去重复枯燥的技能练习的。我们在教完学生一个基本功之后,不能督促学生进行练习,并及时跟踪学生练习的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如充分利用学生的手机照相功能、微信与QQ等现代通讯手段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

三、螺旋式教学法在烹饪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上面我们介绍了学生基本功学不扎实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单调,没有后续跟进的支撑力。那么在专业教学中能渗透一个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吗?我想就这个问题简述一些笔者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在谈螺旋式教学法之前先介绍一下贯穿在每个步骤中的三种直观教学法。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菜品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餐饮企业进行实地参观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实物直观的优点是给人以真实感和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幻灯片、教学电影观察和演示等。其优点是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模象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象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象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象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

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螺旋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专业能力是呈一种螺旋式的上升形式,对一段具体的教学内容,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是反复地、多层次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出现。螺旋式教学法的实质在于把课堂作为讲授课程及进行思维操练的实验室,烹饪的教学从传统的讲、演、习,演变成讲、演、习、自评与互评、让学生讲、追踪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促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共振”。

螺旋式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层:教师要对讲法进行设计,以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为设计依据。以烹饪基本功之刀工为例:上这次课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给予学生很震撼的视觉或听觉等其他感觉冲击。现代社会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图片、视频录像、示意图等技术手段都能给学生以较好的冲击,再配上老师错落有致的声音及一些夸张的动作,对职业领域中关键的环节,作重点强调。我相信能为这次课开个好头。

第二层:讲了刀工的基本知识后就得进入模像直观演示阶段。在演示时要注意动作规范,时刻贯输安全卫生意识,在重点和难点的地方要停下来或其他方式让学生注意,并提高音调讲解这样做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层:将第一二的间接经验转换成直接经验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老师及时引导加深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第四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老师点评达到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在讨论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知识掌握能力。

第五层:以小组抽出1到2名学生进行经验分享,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的原则,实行轮流制的方法。让每个学生上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讲解与听讲解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第六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效果追踪。正所谓温故而知新的温故即是这个原理。

螺旋的上一层在下一层的基础上对知识及技能又提升了一个层次,相同的是内容,不同的是教学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一步步地递进。著名教育家冯恩洪先生提出的学习效益金字塔,即使用讲授的方法学生掌握的知识为5%,阅读为20%,多种感官接触为30%,交流、合作、讨论为50%,探究获得知识为70%,学生学会后,教别人掌握知识为90%。在老先生的理论基础之上,巧妙地利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规避了各种方法的利弊,使其成为一套系统的、有科学依据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2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3

第9篇:对烹饪的理解和认识范文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化,企业减员增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式严峻。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聋校学生来说,由于听觉障碍,存在沟通障碍,用人单位心存疑虑,他们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就要求聋生较常人掌握更多、水准更高的职业技能,才有可能在与健全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职业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占据重要地位。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促进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途径。聋生的职业教育是聋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聋生身心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需要;更是是将来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帮助聋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在社会生活中自食其力,是聋生家长的强烈愿望,更是关乎聋生终生发展的大计。

一 学前定位

学习是有目的性的,教学同样也需要目的性,尤其是职业教育。聋校的职业教育更需要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不和社会需求脱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竞争力。

聋生具有视觉优势,他们的模仿操作能力均优于常人,烹饪专业非常适合聋生学习。但我们毕竟是学校,受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烹饪理论性角度我们不弱,但是实践操作方面偏弱,我们并不太了解大酒店红案、白案的工作流程,学生到了酒店之后要适应的时间比较长。根据这些情况,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应该充分到各大酒店调研,了解社会需求。根据学生能从事的岗位,进行定向强化培养,适应酒店岗位需求。同时根据酒店的工作流程和特殊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修订教材、实习计划,有的放矢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出校门就是熟练工,就能顶岗工作。

二 课堂教学

(一).理论知识教学

1.认识了解部分

《烹饪原料知识》《中国烹饪文化》等科目,对于聋哑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太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只对着教材和书上的黑白图片学习不便于理解记忆,容易混淆。烹饪班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偏远地区,受地理位置及家庭经济条件影响,平日所涉及认识到的烹饪原料、烹饪文化知识相对匮乏,这更加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知识面。

2.强化记忆部分

《食品原料初加工》《中式烹调技艺》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前提和基础,是烹饪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等同于认识了解部分的理论知识,不仅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更要改变传统烹饪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模式,围绕岗位技能需求这个核心,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新教学理念。

3.开放性的作业

烹饪课的作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论性作业与操作性作业。而留给学生的作业应体现出开放性、支持性与融合性教育。我想这些教育理念不仅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应用的课后作业中,毕竟课堂教学仅仅是四十分钟。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把枯燥的背、读、写形式的作业转变成学生有兴趣的模式,让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思维方式变得更宽更活跃。首先来说一下理论性作业,针对不同的科目应该有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例如《食品原料知识》,可以采用市场调查问卷的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市场到超市进行价格、品牌等方面的调研。《中国烹饪文化》课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题目,比如“谈谈你的家乡菜”“评论一下鲁菜——九转大肠”等,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利用学校的网络、书籍等资源进行学习。通过开放性的作业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逐渐的接触社会加强与常人的交流沟通。

(二).技能操作教学

技能操作是烹饪专业的学习重点,分为刀工、勺工、调味、烹调几个基本模块。因为我校学生的特殊性,在酒店中大多从事砧板的工作,所以刀工教学就是重中之重。想要有过硬的刀工,只能通过勤学苦练,没有捷径。但是如何让学生在枯燥辛苦的练习中更快的进步和提高呢?首先,让学生树立多个阶段性目标,阶梯式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其次,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用实践证明理论,用理论支持实践。从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操作,转变成在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再者,加大训练力度,高强度高质量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