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

第1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网络诈骗;安全教育;高校大学生

现代网络化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网络已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然而网络诈骗现象却源源不断,以各种形式和手段损害着人们的利益,近些年,网络诈骗更是走向校园,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严重的隐患。

一、网络诈骗侵蚀校园的原因分析

校园是人们眼中最圣洁的地方,那里是象牙塔的顶端,那里正孕育着祖国的未来,然而随着网络繁荣时代的到来,网络逐渐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像一把双刃剑“刺向”了大学生的眼球,她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给校园安全带来了无形的隐患――网络诈骗。分析近些年大学生网络受骗的案件,不难发现其中有以下原因:

首先,大学生思想单纯,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现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1995年左右的一代,他们刚刚从高中的课堂走入大学校门,与社会接触少,缺乏社会阅历,即便有些同学也会暑期实践和打工,也是暂时的,时间持续不长,接触范围不广,比起久经社会的职场人士,大学生对待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思想单纯,思维方式更简单直接。因此,大学生群体更容易相信他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法分子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些心理,把“魔爪”伸向校园。其次,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性强,安全意识薄弱。高校校园是我国网络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生是网络主要使用者,他们较多的接触网络,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网络游戏、网络购物、浏览网页、网络交友视频等方式逐渐占据着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常有大学生感叹,“没有网我们怎么活”!大学生较强的网络依赖性,使他们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主要对象,给网络诈骗提供可乘之机。最后、网络诈骗的隐蔽性,不易被大学生识别。网络诈骗的隐蔽性表现出犯罪工具智能化、手段多样化、专业性强等等现象,计算机比起传统的作案工具,本身就具有智能化和专业性强的特点。如今的网络不法分子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具备一定的网络专业知识,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和电子通信工具,有的甚至还是网络黑客和金融知识的高技术人员。犯罪手段更加多样,窃取银行账号、信用卡账号,采用电子邮件转发账单、远程登录等手段篡改用户信息,这些智能化、专业化的犯罪手段往往被大学生忽视,很难被识破。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现今,大部分高校为保证网络安全,都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网络硬件和技术上进行技术开发和建设。网络安全教育作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部分,经常被忽视,网络欺诈行为时常侵蚀校园的现象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新的隐患。

(1)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发展滞后。网络速度的不断更新,网络欺诈手段层出不穷,网络安全隐患也随之变换新衣。解决层见叠出的网络欺诈问题,几次普法知识讲座是无法治疗根本性问题的。根据当下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势来看,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意识显然是滞后的。从教育内容来看,我国现行的教材中提及的网络安全教育,落后于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赶不上学生群体电脑使用脚步。从教育方式来看,高校对于网络安全教育,更多的是采用已发生的案例,讲解网络安全案例发生的原因、分析案件造成的后果。由于教材中的案例发生日期过于久远,根本起不到预防作用,产生失效滞后的影响。

(2)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网络安全教育并没有作为重要内容出现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只是以短短的篇幅呈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的章节里,所描述的内容也并不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剪短的略过。由于目前高校没有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的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们对于网络诈骗案的认识以及预防意识。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很少将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从而没有引起重视,以至学生的不在乎,课堂的不严谨等等导致了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显著。

三、加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

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是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高校应提高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度,把它列入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才能从根源上有效的预防网络诈骗案件再次侵袭校园。

(1)更新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加强预防网络诈骗的宣传。网络安全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也会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注意和预防的问题也会应运而生。高校安全管理不应该坐以待毙,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的网络安全挑战,及时更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首先,应认识到网络教育对于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把它纳入教学计划之一,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其次,高校应结合社会实际现状,融入当下校园中遇到的网络诈骗案件,增加网络教育的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宣传。最后,在教学内容中,更新网络安全技术。例如,如何预防和处理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攻击等等。

(2)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防御网络诈骗的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理论教学这一种形式上,应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多开展些趣味性的宣传活动,组织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例如法制知识竞赛,拍摄网络诈骗主题微电影,组织攻克计算机病毒兴趣组,创立网络安全教育社团等等。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成为理论教学的第二课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随着网络安全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推广,有更多的学生会主动了解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提高了预防网络诈骗的意识。

预防网络诈骗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课题,高校应与时俱进,联系社会实际,跟新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改进网络安全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意识。防范网络诈骗侵蚀校园,构建安全、和谐、稳定的高校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购物;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网络购物面临的困境

所谓网络购物是指消费者通过互联网上的检索平台搜索所需的商品信息,以电子订购单的方式发出购物意向,再通过网上银行或支付宝等支付平台支付金钱,商家通过邮购或者快递公司送货上门,消费者签收货物,完成整个交易的过程。

(一)网络欺诈成为常见的购物陷阱

“大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没有收入来源的纯消费群体,由于受消费资金的限制经常会在网店上购买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品”,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和触摸检验商品的真实性这一弊端和大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造成了一些商家非法出售劣质商品,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现象。

(二)支付安全一般难有安全保障

支付安全是大学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货到付款作为最安全的支付方式被大学生喜爱和认可,现实原因主要是货到付款不利于商家的资本周转同时也降低了商品交易速度,并没被大部分购物网站所采用。由于商家的限制,网络购物的消费者只能选择网上银行付款。另外一些不良的网上支付习惯也容易产生支付安全问题。

(三)物流配送问题多多

邮费过高,当前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时快递的收费标准偏贵;快件损毁或丢失,原因包括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超负荷运转,快递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低,派送快递的人员素质整体上不高;快件延误,部分物流企业追求规模效应和业务量的最大化,盲目的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导致企业不能快速的收取快件;验货程序不合理,分快递公司遵从先签单后验货的不合理程序,依照正确的先验货后签单的程序进行的快递公司只占少部分。

(四)大学生隐私权在网络购物中屡被侵犯

1.网络购物中不良商家故意侵犯大学生隐私权

由于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先进性,一些有心的网上经营者往往会对消费者信息进行处理,然后将这些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予以不正当的利用,或者以一定的价格转卖给其他网站或者企业等。由于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不足,诈骗分子很容易把目标锁定在这一群体,因此大学生一些隐私信息的泄露对大学生很不利。

2.多数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是我国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在处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大学生也缺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五)大学生存在过度消费现象

大学生因一时心动购买了一些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物品,还有一些大学生贪图卖家包邮商品,在无意中买了很多原本没打算买的东西,因此花了很多的钱。

(六)大学生过度迷恋网络购物

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承受不住网络商家的诱惑,成为整天沉迷于网购的上班族,甚至有人对网购成瘾,他们对网购形成了心理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造成大学生网络购物困境的原因

(一)我国的网站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网站管理制度并不是很健全,许多网站经营者不顾广告的真伪以营利为目的向其他商家信息。很多有心的商家便利用了这一漏洞,轻而易举的在网络上虚假的商品广告,吸引网络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而大学生在消费资金上受到限制,过分关注价格,对一些虚假信息容易信以为真。

(二)物流企业分散度高、部分物流人员职业素质差

中国的物流企业起步较晚,进入门槛低,这导致了中国的物流企业分散度非常高,部分物流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企业超负荷运转”。快递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低,派送快递的人员素质整体上不高。

(三)网络隐私保护法的缺失

“我国对互联网的法制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没有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保护法”。因此,消费者在进行网络消费时较易遭遇侵权行为。

(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缺乏

高校教学中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的教学大纲都没有把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教育正式纳入,更没有制订相关的课程标准,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对网络安全缺乏全面的认识。

(五)大学生不理性的消费观念

部分大学生自身意志力不强,看到打折的商品就抑制不住购物的冲动而买了一些无用的商品,还有一些大学生盲目消费,追求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他们在行为上互相影响。

(六)某些大学生网购成瘾

从网络购物来看,网络购物方便快捷,价格低廉使部分大学生过分迷恋网络购物。从大学生自身来看,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意志力不强,看到打折商品便抑制不住购买的冲动,即使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也在所不惜。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存在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部分人通过借助网络购物来舒缓压力。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购物遇到的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府要降低物流企业的分散度,运用经济手段提高物流行业的进入标准,降低物流企业的分散度,完善网络信息审查机制,制定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专门法律,使网络购物消费者的隐私权得到保护。

(二)物流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提高配送效率,优化服务流程

“物流企业的发展影响着网络购物的发展,物流的好坏快慢影响着大学生是否会再次选择该家商品。”物流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教育

高校应该倡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定期开展理财教育讲座,使大学生学习必要的网络消费知识,倡导文明健康消费。

(四)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理性消费观念

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包括信息传递习惯,登陆习惯,支付习惯,保护好个人隐私。在网络购物时经过多次比较后严谨的选择购物网站,选择正规的网站商家,理性的看待网站的宣传,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学习网络购物方面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宋朝阳.浅析大学生网络购物现状及前景[J].湖南财经高等学校学报,2009(119):100

[2]何昕.网络交易中消费者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林敏晖.网络购物中物流瓶颈问题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28

第3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互联网络的确是一个信息宝库,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外,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也充斥着网络。这些不良信息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拥有很多陷阱,也有很多木马、蠕虫、病毒等恶意软件,如果不加强重视,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譬如大家人所共知的熊猫烧香等病毒全球大面积感染事件、趋势科技等数千网站被挂马的黑客事件,今年破获的境外网上银行诈骗案等事件以及网络博客钓鱼事件等令人深思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那就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世界充满着信息安全威胁。然而,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遍非常薄弱,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毫不例外。当下的互联网正在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模式、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搞好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已经成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合格人才的最基本的条件。了解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研究信息安全教育措施业已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现状

1.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以我们对唐山所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为例,有28.6%的学生由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事件对自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造成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37.5%的学生选择不清楚,由于未防范软件漏洞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总数的45.2%,登录密码过于简单或未修改密码导致发生安全事件的占35.1%,足见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之薄弱。尽管如今众多专家学者已经认识到高校属于信息安全高危环境,但只有少数高校进行这方面意识的培养,也很少有高校能够达到指导教工和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系统安全在现有科技和新兴科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学校中开展的尚不健全且目的不明确的教学研究项目可以反映出当前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很低。与此相反,信息技术的进步却不断要求学生具备更多信息安全的知识。显然,这两方面已经成为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也常常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多数研究局限于信息安全对于军事的价值和意义,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用途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投入。这种全民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将造成一个恶性循环,高校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必将成为未来企业中的中流砥柱,由于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重要的商业信息暴露于危险之中,或者在遇到这种不利的处境时束手无措,而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明显滞后。也以我们对唐山高校的调查为例,发现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滞后。滞后的情况有以下几种:第一是对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快速发展的网络已经延伸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可以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需要。第二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与培养健康、理性的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关系处理不当。搞好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但能提高大学生自我防御、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大学生本身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是高校保证其“产品”高质量、高出品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三是未能处理好安全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设置的关系。不少高校片面认为大学生安全信息教育不是学校教学内容可有可无,因而大学生的安全信息教育也就不能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36.5%的同学表示,学校的信息安全教育不系统。

3.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缺乏重视程度。学校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的水平。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各个高校有不同程度的欠缺:第一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领导或管理机构。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以什么形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安排,有的学校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放在各院系办公室,有的放在学生处,教务处,有的放在保卫处等等,从管理体制上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统一。第二是没有把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信息安全教育方面的专门课程、专业教师和教科书寥寥无几。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一般也只是以报告、宣传等方式零敲碎打,致使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全面系统。第三是没有把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没有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信息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因此说,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应有的位置。

第4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特征;危害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时间宽裕,接收新事物速度快、能力强,特别是学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网络利用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少数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是指网络使用者不遵守社会规范,不适当的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行为偏差,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包括违反生活准则的行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常见的有网络不文明行为,网络不健康行为,网络不道德行为和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等。

一、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主要特征

1、痴迷网络世界

大学生痴迷网络行为通常有痴迷网路交际和痴迷网络游戏两种。痴迷网络交际的学生喜欢通过QQ、博客、论坛、微信等广交网友,和网友交流谈心,往往倾注大量的实践和精力。这些大学生对网络交际充满了好感,遇到问题和困难总是最先到网上找网友解决,对网络交际有很强的依赖。也使得他们的交往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不愿和身边的同学交流,遇到困难不愿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越来越沉默寡言,逐渐形成了自闭的性格。痴迷网络游戏是当今90后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典型代表,是对大学生危害较为严重的行为之一,也是大学生退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上大学后,远离了父母的管教,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少数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大学生开始痴迷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远远大过了专业知识。因此,他们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压力,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考验,在毫无约束的虚拟网络世界里挥霍时间,愉快地体验游戏过关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长期下去,他们不愿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显得不知所措,变得自闭、精神萎靡,完全失去了大学生的风采。

2、在网络上宣泄情绪

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有主见,同时由于学业压力,同学们之间有时交流不够,在遇到不满时,少数学生便选择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隐匿性和虚拟性特点,个别学生在网络发言时就毫无顾忌,有时超出了抱怨的程度,成了毫无理性的谩骂和诋毁。这类学生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心理承受力较弱,无法自我化解压力和矛盾,又找不到知心朋友去倾诉;二是对社会各种不公平现象缺乏分辨力,因此产生不满情绪;三是对学校制度和规定了解不全面,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产生不满情绪。

3、将网络当作成名工具

网络是把双刃剑,大学生利用网络可以快捷地查到很多信息,可以很快找到相关知识,可以休闲娱乐,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多方面。同时,少数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功利思想严重,将网络当成成名工具。为了引起网友注意,为了成名,在网络恶意炒作,甚至没有了道德的底线。

4、在网络上追求刺激

少数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在青春期中追求刺激,通过网络找网友谈恋爱、交朋友,还有极个别学生将网络当成感情游戏的工具,发生等不良行为。近年来,由于网络交友、恋爱等不慎而上当受骗的事件屡屡发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追求刺激往往会给自己带来非常严重的伤害,也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5、在网络上随意欺骗

少数大学生在网络上活动时随意欺骗,例如在网上交际时随意修改自己的信息,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甚至出现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有些大学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随意进行网络伪装,随意欺骗网友。更有甚者在网络上伪装自己,扮演多种社会角色进行欺骗、诈骗,有的还利用网络黑客技术窃取密码、机密等,构成了违法犯罪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危害

1、对大学生学业的危害

(1)导致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网络上的信息量很大,网络运营商和网友们上传了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上,大学生点击鼠标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找到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直接答案,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太容易,不用经过大脑的思考和辛勤的劳动。这就使他们逐渐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并且将这一依赖泛化。有些自律意识差的学生,在网上搜索作业答案,搜索课程设计答案,甚至网上花钱请人毕业论文。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业进步,也对他们的价值追求产生不好的影响,甚至引起学术问题。

(2)导致大学生追求成功捷径。任何人的成功都来自于辛勤的劳动和艰辛的付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上对成功人士、名人的报道大多关注其取得的成就和荣誉,关注其赢得的鲜花和掌声,而对于其背后的辛苦和汗水报道很少。这给少数涉世不深、没有太多社会阅历的大学生造成了误解,认为成功来得很容易,将事业成就看得过于简单,严重影响了自己对事业的判断。甚至不知天高地厚,盲目自大,总认为自己应该在世界顶尖企业就职,应该取得怎样的成就,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应该有多么高的年薪,严重影响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危害

第5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

近年来,随着微博、QQ、BBS、论坛等网络空间的蓬勃发展,网民通过广泛参与网络互动,对时事以及热点问题发表见解与意愿,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复旦饮水机投毒案”“四川儿童扶跌倒老人被讹”等事件中,由于网民的广泛参与,推动了事件的发展进程。大量的网络舆论能够使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意识到其管理和制度层面的不足和问题,能够引导公民普遍关注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然而,网络舆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华南虎”事件就成为一种闹剧。有专家曾一度用“舆论绑架”来形容网络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影响。就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现实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称,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5.91亿。中国网民数量平稳增长,网络舆情的规范与引导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

(一)舆论与舆情

舆论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是指公众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言论和意见。社会舆论反映人心的向背,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事件以及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一种群体,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舆情相较于舆论内涵更加丰富,它不仅包含舆论,更涉及舆论主体的情感和政治态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发展,使网民主体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相互交错和融合,而网络舆情就是这些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民社会阶层构成日益广泛化和平民化,互联网上的民意越来越能代表现实生活中的民意,这使得网络舆情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二)网络舆情的心理分析

传播学先驱温勒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其本身的指导的同时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场的产物。这一学说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舆情的发生提供了借鉴,网络舆论受网民个体心理指导,但更多的受到网络群体压力。网络舆情是个体和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对网络事件发表评论有其心理渊源,即使事件并不与网民直接联系,当个人的社会身份面临威胁,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认知偏差等原因或出于逆反心理或出于同情心理都能够使个体通过发泄情绪、宣泄观点,利用舆论风潮来弥补心理的不和谐。同样,网络舆情是一个群体,群体是网络舆情的中坚力量。网络舆情群体是由个体自觉的个性消失形成的,心理学家勒庞认为,“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网络舆情往往会出现一种的群体情境,即在群体情境下个体行为无形中会受到影响,群体规模和声势的巨大,会对网民的个体行为产生塑造作用;群体情境通过暗示会对群体中个体起到催眠和暗示作用。因而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形成群体思维,即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在群体性思维的引导下,往往会形成从众心理和群体激化心理。勒庞在研究大众心理学时始终认为,加入群体后的个体,在理性与智力水平上明显低于个体的平均水平。很多非理与愚蠢的行为都是群体干出来的。在我国,这种群体的行为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效果。

(三)网络舆情的网络环境分析

网络舆情的特殊之处在于网络环境具有现实社会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能够生动有效地实时地传输讯息,通过声、图、文的方式将全球最新的讯息呈现给网民。同时,又能够聚集多元信息,使网民能够更加全面的分享资源。然而,网络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同样使我们存在困扰。首先,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使突发事件信息迅速传播,舆论的“压倒式”难以控制。网络的开放性为网民增加话语权提供了宽泛的平台,然而,隐匿性使得网络这一平台极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利用,达到其自身利益的实现。这一态势将影响人们正确表达观点,影响网络集思广益的优势。其次,网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暴力的信息,影响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网络作为现代科技文明的产物,其产生的最终目的是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网络暴力等不利因素的存在,必然混淆网络存在的真实价值。第三,网络的监管不力,网络行为难以实现和谐有序。黑客、网络诈骗的等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网民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护,使网络发展存在巨大地隐患。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其言论和见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普遍价值,也代表着自身的诉求和对社会的期望。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水平也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水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大学生网民在全体网民中占比为10.9%。毋庸置疑,大学生网民是网民的重要主体。网络舆论特点与大学生行为特点和思维、情感等需求相一致,使大学生群体重视网络新媒体的沟通互动功能。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意见、情绪已经成为其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大学生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

第6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购;实体店

一、样本综述

针对大学生网购情况,主要在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发放《大学生网购问卷调查表》500份,回收492份,回收率98.4%。样本中66.07%为男生,33.93%为女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的占40%、1000元——2000元的占54.64%、2000元以上的占5.36%。在网上购买的产品类型65%是服饰类、41.7%是书籍类、36.67%是电子产品、35%是生活用品等等。网购时首先考虑的因素32.2%的是商品质量、23.73%的是价格、18.64%的是好评度。网购消费金额100元以下的占61.61%、100元——200元之间的占17.86%、200元——400元之间、400元以上的占8.04%,从这些数据不难发现,大学生网购消费基本集中在200元以下,虽然金额不很高,但一所大学以1万人计,一个月的网购费用可高达125万元左右!大学生网购的支付方式,35%的学生使用支付宝,46.67%使用网银,11.67%货到付款。通过我们问卷调查发现,88%的学生认为网购方便、节约时间、价格低,样式比较齐全。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原因79.03%是因为价格实惠、70.97%是因为方便快捷、35.48%是因为再次品种齐全、27.42%是因为新颖时尚。

二、网购模式分析

现在网购主要分为B2C和C2C两种模式。B2C的主要优点是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证,缺点是价格会较C2C高(还是会比实体店便宜);C2C相对而言价格较便宜,但很可能出现质量和售后得不到保证的现象。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网上的商品图片和实物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网上购买的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为了增加购买者的消费金额,作为销售商应该以诚信为原则,不要过度美化商品图片,免得让购买者产生错误的判断,以真实的面目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还有就是要提高商品的质量,真正做到物美价廉,让利给顾客。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分析,作为最早的购物网站,淘宝网占据了44%的最大份额,京东商城占有21%,亚马逊占有18%。我们认为,由于京东商城,卓越亚马逊和一号店属于B2C的营业模式,商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比较有保证,所以所占比例将会持续增加。而象淘宝这种C2C的经营模式,由于市场的极大丰富,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龙蛇混杂,价格和质量参差不齐,顾客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有占72.13%的大学生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解决该问题可以通过网站推荐,信用评级,交易量等方式进行,但同时又会出现代刷信誉,刷交易量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C2C模式会受到巨大的挑战。

通过对近期网购网站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网站对经营模式已经开始进行调整,比如卓越和京东都已经开始引进通过审核的店铺,让其与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倾向于C2C的经营模式。

三、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个新行业的秩序,来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次来增加消费者的信心。再者经营商应该守法经营,加强售后服务,让顾客买得放心,用得舒心;提高物流的及时性;让顾客切实的感觉到网购的方便。消费者应该加强防范意识,适度及时的补充基本的网购知识,对网购这个新兴的行业要有信心。

四、网购的心理优劣势分析

1.心理优势。一是网络高效性的追求及网络兴趣性的需要并存。网络的高效性、全面性是促使网购发展日以蓬勃的原因之一。当人们以追求方便性为前提时,网购在劳动成本、时间等发面的节省便愈发凸显。同时,网购又兼具了趣味性。对于可支配时间多的自由劳动者和家庭劳动者来说,信息量巨大的网络媒介给了他们更优越的体验感,更多的趣味性,以减少他们的心理孤独感。二是价格差异仍是影响消费心理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性能上的优势远比不了价格上的优势来的直接。前一阵被热议的电子商务两巨头京东和苏宁的价格战就是个很好的体现。无论多华丽的包装手段,多诱人的产品宣传都抵不上真实直观的价格战。实体店面的高额广告、租赁投入给网购提供了低价空间,这本身就是网购产生的原因之一,也势必是网购生死存亡的关键。三是网购的独特性和隐蔽性。现今,商场人员欠佳的服务态度、过分推销的经营模式让很多对传统的商场购物模式有反感的人群以锁定网络购物模式。部分消费者不愿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消费品或是想拥有自己独特的产品也更愿意选择较为隐蔽的购物方式。全天候的营业时间以及送货上门的服务更好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2.心理劣势。一是购物无法满足社交心理动机。单纯的人机交流模式无法重现人际交往。人机交往,沟通形式简单,交易模式单一。消费者既体验不到商场购物讨价还价的乐趣,也无法从交易过程中得到自我能力的验证。二是网上购物存在一定的支付风险和购物风险。网上购物是人机交流,无法通过触觉、嗅觉、听觉等提前体验消费品的特征。在鱼龙混杂的万千网购产品,消费者只能通过主观判断商品选择商品。这无疑存在着较高的购物风险。当法律法规不够完备,执法水平与执法力度不大时,售后服务不完善、虚假诈骗等现象便稀疏平常。从网购的支付手段看,网上的支付手段主要是电子支付手段。由于安全通用的电子货币尚处于研发阶段,我们能依靠的仍旧是信用卡,网上银行。

五、针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建议

网购模式的多样性。电子商务模式从B2B到C2C再到B2C已有了很大的转变,每一次转变必然都有其适应消费者心理的缘由。但是任何模式都无法完美的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因而在新型消费环境下,网购模式的多样化势在必行。营销方式的转变。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决定营销的成败。我们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以下三种较为成功的营销方式,即搜索引擎营销SEM,SNS营销,微博营销。这些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普通人成为品牌的传播者,借助其随众心理,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为品牌推广起到宣传作用。网购商品的促销技巧也至关重要。经调查,60%大学生喜爱打折,简单明了,能直观的知道便宜的数目,其次是团购35%,团购价格一般较低,符合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多开展打折或者团购活动能增大大学生的网购消费量。

六、对实体店发展的建议

针对实体店的未来发展,可以通过沃尔玛对一号店控股的案例中得到启示,2012年2月沃尔玛开始了对一号店的控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体店和网店并不是对立的,实体店可以通过网络出售商品,这种模式对实体店的经营发展会有很大帮助。现在网购属于起步阶段,距离真正的占领零售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目前正是实体店向实体店与网购结合转型的最佳时机,结合好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宣传自己的品牌,而且可以通过实体店铺对网络出售提供保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获得更多收益,并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零售业方面的实体店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好得,可的等零售业的实体店,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便捷、24小时营业等优势,进入居民区,更好的服务居民区的居民。在服饰等方面,实体店主可以通过在节假日举行活动,提高销售量,毕竟很多人会把逛街当做一种放松和休闲,这样就可以通过消费者的心理开拓自身的发展前景。

七、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现阶段网购属于萌芽和快速发展阶段,而实体店属于成熟阶段,两者并存,为不同购物心理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可能消费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的发展和政策法规的健全,网购将会成为时尚、成为潮流趋势。但网购不会取代实体店,实体店也有其存在的必要,网购对实体店的冲击,势必会促进实体店转变观念,实施更加有效地经营模式,并促进其发展。我们相信两者都能更好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肖 黎:消费者网上购物心理分析和企业网络营销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7/05.

第7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贷平台;法律规制

1 迎合网络时代背景,网贷业务蓬勃发展

在互联网+经济新形态大背景的作用下,各种产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三大产业更是被确定为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发展目标,网络平台成为我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重要中介。大学生则是利用这一中介平台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主要群体。首先淘宝、京东、当当、美团、百度糯米一系列数不胜数的网上购物消费平台满足了大学生通过指尖来选购衣食住行的各种欲望,为其消费提供了丰富多彩途径,而后,一些网络借贷平台适时出现,向高校学生拓展业务,为其提供资金来源,成为支持其消费的中流砥柱。自此,大学生网络贷款业务开始迅速发展。

2 现状窥探:看似商机满满,实则风险重重

网络贷款行业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支持。但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系列问题。2016年3月份的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贷款而自杀的事件一时间轰动了全国,而后新闻媒体更是频频曝出了许多大学生因贷款而酿成的悲剧,有的同学因信息泄露而莫名其妙“被贷款”,有的同学加入贷款骗局或成为被害人被骗巨额财产,甚至出现一些学生拍下抵押贷款。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究其背后原因,无非是对于网络贷款的规制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许多建设尚不完善的网络贷款公司沦为诈骗者的工具,更是使学生这一涉世未深的群体暴露于重重危险之下。

3 追本溯源:准入规制不足,运营监管不力

(一)双方准入门槛太宽松

事物之发生必有其根源,而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发生的基础就是网贷平台以及大学生作为交易主体的资格条件。从借贷平台方面来看,p2p网贷平台是指为有借款需求的人和希望通过借贷赚取利益的人牵线搭桥的一种中介机构。而现在国家对于p2p网贷平台的设立还没有出台硬性规定。关于网贷公司的设立依据的还是主要是《公司法》。而2014年最新《公司法》出台了之后公司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很多,宽松的政策网贷公司鱼龙混杂。从借贷大学生角度来看,大学生年满18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脱离父母生活,具有极大的交易自主性,然而其虽具有民法上的行为能力但由于其还是没有独立财产,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的生活来源,在承担责任时又会陷入一种惊慌盲目的状态,民事能力的界定过于宽泛导致了大学生的任意妄为。

(二)p2p平台运营过程缺乏监管

p2p平台能够迅速占据大学生市场和它的运营策略是分不开的,而这些高效的运营策略往往也是问题的根本所在。首先从前期广告宣传来看,p2p网络平台运营者经常通过一系列“零担保”“低利率”“即时到帐”等方式在各高校校园内展开铺天盖地的不实宣传。这些宣传无疑导致大学生内心对其误信。其次在借贷过程中一般都需要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对于这些个人信息,网络贷款平台通常不经仔细审核,不进行严格保护,导致信息滥用。再次,在贷款成功之后,贷款利率的计算往往由网络贷款平台一方自行定制,其和借贷双方完全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最后,在还款期限截止,网贷平台的一系列不正当的催债途降贾麓笱生无法承受压力而走上绝路

4 对症下药:加强法律规制,实现各个击破

(一)从源头上控制,提高借贷双方的准入门槛: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最需要做的事情还是从源头上把关。首先从立法上严格限制网贷平台的准入条件。对于网贷公司应实行特许经营制,将其经营范围严格限定在提供网络信息服务,以此来提高网贷平台的质量。另外,对于借款大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行为能力的限制。即使现行《民法通则》对于大学生的行为能力无特殊规定,但是我们应当结合行为能力制度本身的理念予以具体适用,考虑其理智、认识能力和责任能力。关于责任能力,大陆通说是将其包含于行为能力之中,但并不代表其是毫无意义的。在对待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能否无限制进行贷款应对其责任能力予以考虑。因此有必要在网贷平台与学校教务部门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借出款项之前要先结合学生在校的表现对其偿贷能力进行一定的评估,以此来确定大学生是否能承担当贷款违约时应负的责任。

(二)加大法律监管,对网贷过程进行有力控制

对于网贷行为,我国现行法律可以说是处于一种真空状态,并未加以特殊的限制。然而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法律规制不足而使得网贷流程各阶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倍受其害。因此,我们应当加快立法步伐,针对网络贷款出台专门的规定,以此来保护大学生这一网贷中的弱势群体。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在宣传阶段对网贷平台的广告信息予以严格控制。我国现行的《广告法》对于广告信息已经做了一定的限制,例如《广告法》第28条对虚假广告行为进行了规制。但是这些规制还是不足的,网贷平台本身确实有一些优点,商家在对此进行不当描述时并不一定构成虚假宣传。因此针对网贷平台,我们应制定特殊的准则,尤其应当将在校大学生的权益考虑进去,禁止网贷平台迎合大学生心理而相应的广告。例如广告主不得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广告宣传,不得在针对大学生的大众传播媒介上有关网络贷款的广告等。

其次,在贷款申请阶段给网贷平台加以妥善保管贷款方向其提供的信息的义务,提高贷款方在其提供信息时的谨慎程度。个人信息滥用已是我国现存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网贷过程中更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出现的贷款骗局,裸条贷款,以及今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大学生利用同学信息贷款几十万无法偿还而跳楼的事件中都与个人信息未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有关,因此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进程,相应立法时明示个人信息权的地位,将盗用、滥用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介定为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对于网贷的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贷款行为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风险的灭失,事实上最后将无力还款的学生推入深渊的就是在其违约后的一系列不当催债行为。因此对于大学生贷款中的违约行为我们不应当将其与一般的违约行为等同只注重追究违约方的责任,而应当同时对网贷平台追究责任的方式予以规制。网贷其本质其实就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对于借贷方违约责任的规定应当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发生纠纷之后当事人应当采取和解调解等正当途径解决,对于采取不当手段给学生施加压力的并造成不当后果的行为应为法律所禁止。

参考文献

[1]梁鹏. 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5):97-100.

[2]吴臻颖. 议析校园网贷法律风险防范[J]. 现代经济信息,2016,(11):332-333.

[3]段炼,黄侨彬,郑坤. 大学生创业网络信贷风险规制法律问题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60-64.

第8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防范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42-02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构建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才。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需要丰富的内容、鲜活的案例支撑。开放式办学以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高校侵财案件给受害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以易发案件为视角,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高校案件发生的原因

(一)学生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意识差

总体上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保卫部门及学校学工队伍的安全知识教育,大多数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提高警惕,防范意识有所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安全意识不高,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以及遇事鲁莽、自我控制和保护能力较差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麻痹大意,不够重视。比如:宿舍里贵重物品是否妥善保管;离开宿舍是否随手关锁门窗、切断电源;是否使用违规电器、私拉乱接电线;在食堂、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用手机、钱包、书包占座等。大量案件表明,大学生往往成为受侵害或侵害他人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安全素质不高,个人防范意识较差,应急策略严重缺乏。

(二)开放式办学使高校的安全保障受到挑战

随着大学校园的开放,社会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学校,一些犯罪分子高校流窜作案,打“游击战”、进行校园“大扫荡”。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的安全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许多高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周边的村民、黑车、网吧、小吃街、外卖等都是不稳定的因素。另外,伴随着后勤社会化和学校建设施工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不一,潜存着一些不安全因素。总之,学校人员复杂、社会上的思想也在学校里扩散,使得高校成为一个人员、思想汇集之地。

(三)网络信息化、手机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安全急需加强

由于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等特点,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手机媒体的发展,智能手机更是人人必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差,网络安全素质较差,再加上网络信息的隐蔽性、虚拟性、易变性,网络带给大学生的安全隐患也在增加。近两年,高校网络电信诈骗案件高发,犯罪分子作案手段不断翻新,欺骗性强,给受害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财产损失。

二、高校易发案件的类型

高校易发案件主要有治安类案件和诈骗案件两种类型。

(一)治安类案件

治安类案件多为被盗案件,主要有自行车被盗、手机被盗、宿舍内被盗、占座被盗几种情况。

1.自行车被盗:自行车被盗主要是新车和高档车被盗,学生使用赠送的车锁,极易被打开;多为傍晚和夜间作案,有独自作案和团伙合伙作案两种。

2.手机被盗:食堂、教学楼和篮球场是手机被盗主要高发场所。在食堂教学楼门口,犯罪分子在学生进楼掀卷帘门的时候进行扒窃;在篮球场、体育场,主要是学生放松警惕,将手机直接放在篮球架下或者休息座椅上,犯罪分子利用学生专心打球的机会随窃。

3.宿舍内被盗:宿舍内被盗一是因为离开宿舍时不锁门,被乘虚而入盗走财物;二是财物没有上锁,给别人可趁之机。

4.占座被盗:大学生在教室上自习或者在食堂就餐时,用贵重物品占座,无人看管就离开;犯罪分子在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进行“大扫荡”,将学生在食堂、教室占座的书包等物品直接拿走。

(二)诈骗案件

诈骗案件分为网络电信诈骗和校园内诈骗。

1. 网络电信诈骗

主要有网购被骗、网络兼职刷单、冒充熟人或好友、冒充公检法等工作人员、短信发送积分兑换或中奖链接等。

(1)网购被骗:网上购物,在网上提交订单后,犯罪分子通过非正当手段窃取买家信息,并以客服或卖家身份联系买家,称订单出现问题或发货不成功,需要重新办理退款或订单,通过虚假链接或网页填写银行卡号及密码或索要手机验证码等,犯罪分子得手后往往会将作案时使用的手机号注销、克隆网站变成百度或谷歌等界面。

(2)网络兼职刷单:刷信誉度刷单是犯罪嫌疑人冒充网店人员,以招聘兼职帮其代付刷网站信誉度后,按比例返现和佣金。第一笔业务对方故意返款,让你尝到甜头,之后几笔均以操作时间长,订单被冻结或连续完成三笔以上才能返款,一旦你不再上当,对方就会失去联系。

(3)冒充熟人或好友:以各种媒介形式,利用电话、短信、QQ、微博、微信等进行联络,对方冒充好友、同学或老师等身份以各种理由要你转账、汇款或者帮其代购商品。

(4)冒充公检法等工作人员:自称法院、公安、检察院和税务局的打电话称“你涉嫌洗钱”,给你下“法院传票”或涉及邮寄包裹内有“”“违禁品”,需要你将银行卡内的钱汇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资金验证、解冻的。

(5)短信发送积分兑换或中奖链接等:诈骗分子利用改号软件或“伪基站”冒充移动、银行客服、某节目组等,群发短信,以“手机号、信用卡积分即将过期,需要马上兑换,或者银行卡密码器失效需要升级,或者被xx节目选中成为幸运观众中奖了”等理由引诱当事人点击含有“钓鱼”网站的链接,I取当事人的银行卡相关信息实施转账诈骗。

2.校园内诈骗

主要有新生入学推销诈骗、校园求助诈骗、找兼职诈骗等。

(1)新生入学推销诈骗:新生刚入学,一切都比较陌生,诈骗分子冒充学长、老师,推销、收取上机费、英语资料费等进行诈骗。

(2)校园求助诈骗:诈骗分子以问路、自称香港人、寻求帮助、没钱住宿、钱包丢失、迷路等为由博得信任和同情,骗取钱财。该类案件多为异性诈骗,发案时间均为晚上。诈骗分子寻找单独行动的学生为目标,询问搭讪,设计骗局,利用受害人的同情之心,对受害人进行诈骗。

(3)找兼职诈骗:帮助学生介绍兼职,但需先交纳押金,兼职满一个月才返还押金或给学生推销产品兼职,可以获得底薪和提成,需预先收取产品费用等。

三、高校易发案件的防范对策

(一)加大“三防”力度,完善防范措施

一是加强人防:在案件易发的场所及周边区域,加强人员巡逻,人流高峰时间段到具体点位上岗执勤;二是定期排查护栏、门禁等设施,及时维护,做好物防工作;三

是加大技防投入力度,在人员密集场所、重要区域安装摄像头等技防措施,确保监控系统的清晰度、可视度及全覆盖。

(二)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

多措并举,加强宣传教育。邀请派出所、检察院民警进校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懂法;在出入口、主干道等明显的位置张贴安全警示牌、悬挂安全宣传条幅等;保卫部门结合本校发生的典型案例,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月,安全知识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通过鲜活的真实案例,促进学生日常安全防范意识的养成;重视网络安全教育: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同时主动抵御有害信息的入侵;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手段,把相关的知识、案例进行推广宣传,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三)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促进群防群治

学生作为主体,要培养自身的安全素质,加强自我管理,把问题控制在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补救;另一方面利用校卫队、学生会、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倡议学生个人应从自身做起,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履行个人义务,并参与、协助、打击危害校园安全的行为,做学校的“安全宣传员”“护卫小分队”。

参考文献:

[1]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第9篇:大学生网络诈骗原因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理财

互联网金融涵盖了融资、借贷、支付、投资、消费、创业等理财领域,融入了开放、分享、平等、普惠的互联网精神,并且兼有足不出户、参与门槛低、操作简单、业务灵活多变等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和参与。智能手机、校园WIFI、APP软件的普及,使得互联网金融和网购等消费活动紧密捆绑,更为大学生群体参与网上理财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购物、借贷、创业等活动变得十分普遍。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为深处校园里的大学生们带来一种理财方式和观念的变革,对其群体的理财意识培养、消费方式养成,甚至对价值观的塑造等产生了强烈冲击。互联网金融在影响大学生理财方式和观念的同时,也助长了部分大学生的畸形消费、过度借贷和盲目投机心理,有的甚至由于缺乏引导与教育走上了赌博、骗贷等犯罪道路。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并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观念、行为特征、价值观念的影响,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财教育体系,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理财风险与诱惑并存

1.部分学生从事高风险型投资互联网金融模式由于融入了大学生熟悉的诸多网络元素,且市场信息相对透明,交易操作简单便捷,更由于没有门槛可人人参与体验,大学生对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型投资有了浓厚的兴趣。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对网络购物、微信交易、网上支付等大学生常用的功能进行了整合,人们可以通过余额宝等网络平台投资小部分的资金得到高于银行利息的收益,也使得关注投资的大学生纷纷试水,将手中的闲钱从原定期活期存款转入余额宝等网络投资平台,以期获得资金增值。还有部分大学生把自己打工赚来的钱、生活费、奖学金、缓交的学费存入余额宝,以追求快速的收益。但也有个别学生通过网络借贷平台获得初始投资资金,进行股票炒作或微交易,或通过网络平台炒作原油、现货白银等高杠杆风险交易。互联网金融下部分大学生投资理财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畴,使得学习型投资转变成风险型投资,具有投机、赌博等性质,风险较大。2.部分学生网购成瘾,非理性消费大学生是一群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群体,有强烈的时尚消费欲望。网银、支付宝、微信钱包等工具的出现使得网络消费有了相对可靠的支付平台。京东、淘宝商城的出现令大学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不必到市区寻找。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网络消费更为便捷,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平成。但是由于学生涉世未深,消费心理远未成熟,经不起网络促销宣传、网购引诱而进行非适度性、不匹配型消费,再加上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良观念的侵袭,往往不自觉地就形成网购成瘾和盲目消费习惯。部分学生不仅办理了银行信用卡,还在网上注册了各类消费信贷平台账号,自身债务经常“拆东墙补西墙”,有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几乎都用来还款,给自己和父母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3.部分学生过度参与网上理财荒废了学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分期付款产品如校园贷、贷款等层出不穷,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分期付款平台直接贷款消费。网络的便捷,使得贷款人不再需要到银行办理复杂的贷款手续;为了吸引学生贷款,网络贷款平台在减少贷款手续的同时,有意放宽了贷款者的个人经济条件;甚至无需贵重物品抵押、无需担保,仅凭一张身份证就可获得贷款。大学生自身没有收入来源,很多人贷款超过自身还款和家庭负担能力,在贷款到期后便会经常遭遇债主威胁、恐吓,甚至被不法人员强行控制人身自由逼债;一些网贷平台存在骗子通过大学生想赚钱的心理,通过承诺中介费、诱骗学生贷款的方式诈骗,从而导致大学生债务缠身无心学业。此外,互联网金融由于监管不当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或非法集资现象时有发生,可能让部分从事网上投资与创业的大学生遭受巨大损失。由于不知道互联网金融的运行原理,风险意识弱,部分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热潮中可能会把持不住,把过多时间金钱精力等投入里面,以致走上盲目借贷、非理性消费、侥幸投机、荒废学业的歧途。4.大多数学生不能辨识清除理财中的各种风险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互联网知识不相匹配的是,大学生群体在理财方面却一知半解。大多数大学生理财观念薄弱,对理财的认知只停留在其字面意思或周围大多数人对它的浅层定义,对互联网理财产品更是知之甚少,对各种层出不穷的理财产品和借贷平台蕴含的风险认识模糊。他们只考虑短期利益,没有投资、借贷的风险意识,没有充分的权益保护意识。互联网金融由于是新生事物,还存在着法律监管不当的问题,而大学生们往往无视网上理财活动中的信息泄露、信用滥用、资金损失等风险。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做一个充分的判断,对自身可承担的风险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不能认清不同金融产品的本质以及营运方式对自身的适合程度,容易盲目地跟风投资和消费,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理财教育忽视与缺位长期存在

1.高校对大学生理财素质培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大部分高校都没将投资理财教育列入大学生课程体系设置,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系统性理财学习的机会。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一些理财课程,也有较大盲目性,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许多大学生理财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比较低。二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认识到消费道德观、正确财富观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走向社会前的必修课。现实中的高校教育往往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却极少重视学生理财、预算、贷款等基本生存技能的培育,更不重视消费道德引导,对在理财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品质和积极价值观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教师、辅导员认为理财教育不是自己工作范围,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涉及,理财教育始终未能广泛进入大学德育范畴。2.高校理财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过于单调,手段落后部分开设理财课程的高校讲授的内容多为宏观的公司理财,微观的个人理财内容涉及较少,导致理财课程对学生吸引性不高,指导性不足。授课方式上,很少有教师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财课程教师常常在课堂上自说自话,空洞说教,较少情景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授课内容上,理财教育教给大学生的许多内容早已过时,传授的都是些空洞的理论、概念,信息量极低;而真正有说服力的科学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理财教育活动微乎其微。这种零星支离、实施过程单一化的理财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解答现实中大学生理财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无法满足大学生实际理财需要。3.师资匮乏,教授内容实用性差,适应性不强理财教育综合性较强,需要丰富的理财实践经验,能够胜任的教师不多。高校不少教师对大学生的理财教育至今还停留在如何节约、如何消费等层面上,很少在理财道德观、消费道德观和挣钱道德观方面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当前开设大学生投资理财教育课程的一线教师并非所有人都具备投资理财的经历和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无法理论联系现实,授课中亦会重理论而轻实践,指导学生实践方面不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理财课程的教学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无法真正掌握理财应用技能。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理财素质的措施

1.完善投资理财素质教育的课程和手段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按照“注重实践、贴近实用、保持创新”的原则,将理论教育与理财实践能力相结合,注重在教育中提升理财素质,重视理财创新能力的培养,紧跟时代,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理财技能训练。一是整合高校的理财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技能培育与德育引导相结合、新生理财专题讲座与理财专家讲堂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健全包括校内辅导员思想教育、专业教师知识技能教育、校外金融专业人士实践与视野拓展教育在内的理财教育体系。二是把理财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将理财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结合班干部选举、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发放合理性使用、优秀大学生表彰等日常管理活动等,倡导量入为出、科学合理的消费及理财理念,努力营造健康、自律、负责的理财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财教育。2.提升大学生理财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一是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高校要经常开展理财意识、风险意识的相关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外讲座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和权益维护知识,涵盖网络诈骗防范教育,提升其自身保护和维权意识。进一步牢固学生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信用意识,增强其风险观念与理财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针对大学生不良的消费习惯,要倡导开源节流、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注重培育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创业、生活与消费、生活理财与投资性理财之间关系,培养他们的理性消费观、积极创业观、自觉投资观。3.把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作为重要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一是高校相关部门对大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财的现实诉求应予以积极回应,做好充分的知识普及服务、价值引领服务、风险预警服务。在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互联网金融,善用互联网金融的同时,避免因对互联网金融盲目跟风而导致自食恶果。二是结合当前形势,尽快增设“互联网金融”“个人理财”等相关课程,在普及互联网金融和投资理财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认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通过系统讲授让学生能正确辨识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种类及其运营模式,认识并了解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互联网金融门户、电子商务平台融资、众筹等。针对信贷平台的贷款金额、利息水平、违约赔偿等条款,要以案例课的形式,重点讲解和探讨,帮助大学生揭开互联网金融自身遮蔽的风险,引导大学生全面认知互联网金融,熟悉其运行机理,消解互联网金融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饶龙先,宋哲慧.浅析互联网金融对大学生理财的影响[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6(2):34-36.

[2]李进付.大学生涉足“互联网金融”现象的透析及对教育工作的启示[J].理论界,2014(09):150-155.

[3]董辉,刘国聪.大学生理财教育现状及其原因探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0(10):32-35.